农村病

2024-06-09

农村病(精选九篇)

农村病 篇1

农村慢病上升形势不容乐观

一项人群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表明, 我国农村慢性病呈不断上升趋势, 防控形势严峻。2010年全国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 18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城市为27.9%, 农村为28.4%。农村过量饮酒、危险饮酒、有害饮酒的比例分别达到28.2%、8.5%、10.2%, 明显高于城市 (23.2%、7.4%、7.5%)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每天摄入400克以下) 比例也是农村 (55.7%) 高于城市 (46.1%) , 农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 (11.5克) 也高于城市 (9.1克) , 农村居民经常锻炼率 (8.2%) 也低于城市 (19.9%) 。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 主要慢性病的直接经济负担已经高于全国农村地区水平。

今天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慢性病防控。应对这个挑战决不是单纯通过改善医院服务条件所能解决的, 而是要通过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 建立预防为主机制, 把慢性病切实管起来, 把慢性病留在社区、留在基层。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薄弱, 难以应对慢性病挑战, 加强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时不我待, 动员全社会参与成为提高慢性病防控效益的重要途径。

弥补医保短板购买健康服务

经过十年的发展, 我国新农合制度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农民看病告别了“全自费时代”, 过去那种“小病拖、大病扛”的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从今年开始, 肺癌等20种疾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畴, 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农村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大大减少, 极大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但是, 这一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是, 重视了“治大病”, 却忽视了“治未病”。就像一位村医所说, 以前是大病难治, 现在是大病难防。至今很多农民一辈子也没有做过一次体检, 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这是错过治疗疾病最佳时机的一大原因。

现在, 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仅有30元, 连做一次体检都不够。这也难怪许多农民的“健康档案”里, 只有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少量信息, “健康档案”的实用价值很低, 不少成为“死档”。

在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中, 我国医保制度需要更新理念, 医保不仅要购买疾病治疗服务, 同样需要购买健康管理服务, 实现“防治结合、防治并重”, 以减少大病重病的支出。众所周知, 投资于疾病的“末端治理”, 其效益远低于投资疾病的“源头治理”。因此, 新农合制度不妨将健康管理纳入支付体系, 改变农民得了大病之后再“买单”的旧观念, 创新“预防为主”模式, 千方百计让农民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

增强保健意识提倡“个人奋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抽烟喝酒、膏粱厚味、以车代步成为时尚, 网民与日俱增, 沉湎于电脑前的人越来越多,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绝对不利于健康的。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难以控制的一个原因。

关注人民健康, 改善健康状况是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指望政府创造更好的条件确保百姓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是当下的流行舆论。但并非所有的事情政府都能一手包办, 有许多事情是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善自己的际遇的, 但近来却很少受到舆论的提倡, 健康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

开展健康教育、增强保健意识是防控慢性病的治本措施。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能画等号的, 就像一个饮食无度、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与医药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无论医学科技怎么发展, 医疗技术多么先进, 都难以治愈疾病。当然, 今天亚健康人群增多, 有着许多难以排解的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结构快速转型, 导致生态、生活、工作环境以及社会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调”, 不可避免地对个人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相关部门、工作单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外, 归根结底还要依靠个人调节, 对许多事情不妨“看穿”一些, 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 但是“身”它自己肯定不是。

发展民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方向, 但无论多么理想的政策都不会十全十美。况且民生漏洞和不公平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 而“个人奋斗”却可以弥补客观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在所有现代社会里, 个人奋斗都是个人命运的主要决定因素, 它和政府对公平环境的创造是相互不可取代的关系。

改善健康状况, 提高健康水平, 个人奋斗与国家进步双管齐下是最理想的状态。国家要为每一个人的健康创造更好的条件, 通常说来就是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通过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等方式, 让健康保健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和生活方式, 并逐渐转化为个人行为。这样, 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个人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 全民健康指标的提升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农村病 篇2

简报一:

近日,吴山镇在镇政府四楼大会议室召开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工作培训会。镇包村(社区)干部、各村(社区)支部书记、会计、村(社区)定点医生、镇扶贫办、农办等相关部门共60余人参训。

培训会上,18个村(社区)扶贫工作组长首先汇报了本村(社区)的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随后,镇扶贫业务指导员陶军就当前的扶贫业务对各村(社区)下达了本月的新任务——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疾病信息表的填写,并详细讲解了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疾病信息表填写的要求,随后各村(社区)提出了一些问题,陶军就这些问题一一解答。

副镇长李勇军就扶贫工作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各村居干部、定点医生要入户核实农户的.基本情况,然后由村(社区)扶贫业务员负责电子版录入;二是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疾病信息表的填写工作要在十天内保质保量完成。

镇长李多魁最后强调,当前的扶贫工作必须当做一项重要政治工作来抓,目前的扶贫工作才刚刚打响,要克服工作中的消极情绪,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把扶贫工作常抓不懈。

简报二:

为全面掌握宣城市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建立我市贫困人口健康卡,为实施分类救治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决策依据,按照省卫计委、省扶贫办工作要求,自6月份开始,市卫计委在全市部署开展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工作。

在为期近一个半月的调查中,通过卫计专业技术力量,进一步核实核准了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及患病人员情况。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数约为13166人,占调查任务数的50.57%,占全市总贫困人口数的27.90%。

据悉,各地通过与新农合数据比对、网络直报数据比对等方式,完成数据的基本比对。根据提供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花名册,组织卫计工作人员进村入户,细致摸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情况及患病人员情况等一手资料。调查采取一户一档、一人一卡的方法,按照详细真实的原则,精确到户、精准到人,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性和精确性。调查工作涉及我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宣州区、郎溪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5个县区(宁国市除外),涉及67个乡镇,完成调查任务数26036人。

目前,相关调查数据已按要求上报省卫计委,待审核反馈后,将认真组织开展补缺补差工作,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料,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管理数据库,为实施健康脱贫工程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简报三:

自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摸底调查工作开展以来,象州县卫生计生局、扶贫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卫生院各司其职,有序开展,精准推进,坚持“一户不能少、一户不能漏”的工作要求,按质按量完成了调查工作,为实施分类救治健康扶贫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该县及时出台《象州县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分别成立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督查小组及疾病鉴定医疗专家小组,并对全县11个乡镇各配备1名医疗专家,对调查工作中发现关于疾病诊断填报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同时,召开全县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工作培训会,培训工作分级开展,县级负责培训到乡镇、乡镇负责培训到村,实现调查人员培训工作全覆盖。

农村病 篇3

【关键词】农村地区;肺结核;现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5-01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统计与相关的调查研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0万新发活动性结核病例,并造成将近300万人口的死亡,75%的病例正处在创造经济价值的旺盛时[1].结核病对于患者的家庭所造成的损失巨大的,不但对患者的经济收入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动。肺结核病人的治疗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便是治疗的周期很长,对于患者的个人家庭生活以及工作都造成了恶劣影响,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某种程度的间接影响。肺结核病如果不能够得到正常的治疗,后果将会是极其严重的。因为这种病极易出现耐药性,并且这部分病人将会是很活跃的传染源,能够向周围的人群传播。另外,肺结核病人在治疗期间不能够从事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对于个人与社会形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是单因素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2]。

1 基本的对象与方法

选取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和防治措施较为不利的农村地区作为调查现场,对其肺结核病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且要针对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等各种因素制定可行的防治策略。

2 调查结果和农村地区肺结核病的现状

农村地区仍然是肺结核病发生与传播的主要地区,预防肺结核与治疗肺结核在农村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地区的肺结核防治存在重大问题和很多疏漏,这种现状是由很多的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农村地区很多肺结核病患者缺乏对于肺结核病相关知识和基本常识的了解。调查研究显示,农村地区的肺结核病患者对于肺结核的主要症状缺乏基本的了解。虽然有部分人知道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传播的具体途径,他们更不知道怎样预防和避免传播以使自己免于感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肺结核的发病率和传播率还是很惊人的,这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不力以及农村人员分布的特点都有很大关系。在农村地区很多人认为肺结核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抽烟等引起的。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地区缺少具有便利性与服务性的肺结核检查、治疗与预防机构。

3 农村地区肺结核病的防治对策

3.1 广大的医护人员要加强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塑造

医护人员是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主力军和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医护人员要在尽可能大的限度之内参加相关的培训。医务人员负责结核病可疑症状的接诊,同时是疫情报告和转诊的责任人,也是发现患者和实行督导化管理的实施者[3]。医护人员只有在掌握最准确的知识的前提下才可以开展肺结核的检查与救治工作,才能做到对于肺结核的正确诊断以及做好自身的隔离保护工作。同时,向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活动也离不开较强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3.2 广大的群众也要注重自我保护与预防

由于农村地区的条件所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农村群众基本的医学常识很缺乏。医护人员应该抓住时机对就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进行积极宣传。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督导医生在患者直接面试下服药时的交流。乡镇医务人员督导就诊时的交流,上级督导访视时的交流。

3.3 加强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

要把肺结核预防与治疗的宣传材料向广大的农民工以及其他的流动人员手中发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科学预防肺结核的发生与传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结语

肺结核主要是由开放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时散播的带结核杆菌的气溶胶进行传播的慢性传染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道,我国是世界上的肺结核病的高负担国家之一,肺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还任重道远,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肺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还是很严峻的。在我国现有的肺结核病人当中,大约有80%的患者集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明显的呈现出农村发病率高与传染率高的特点。

作为一种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慢性传染病,肺结核的致死率还是很高的。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肺结核的疫情比较严重,如何有效的防止与控制农村地区的肺结核疫情是一项值得我们探讨的重大课题。我们应该把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开展肺结核的预防与控制的重要阵地,积极地开展健康教育,制定有效地措施和科学的机制。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规范性的健康教育在肺结核的防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治愈率,也减少了复发和传染[5]。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宣传与教育,积极地开展科学的防治工作与健康的促进工作,使公众能够加深了解。了解结核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多管齐下做好农村地区的肺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 颜丙光,杨百顺. 曲阜市肺结核病人社会经济学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

[2] 刘颖,熊晶等. 重庆市农村肺结核患者结核病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05). 

[3] 张建国. 河津市肺结核病防控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03).

[4] 杨显琴. 浅谈农村地区肺结核病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15).

农村规模养猪场腹泻病的防控策略 篇4

关键词:农村规模猪场,腹泻病,防控策略

猪的腹泻是养猪生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直接影响猪的成活率和猪场的经济效益, 是当前农村规模养猪业发展的一个顽症, 备受养猪界的重视和关注;因此, 深入探讨农村规模养猪场腹泻病的防控策略非常重要。

1 引发农村规模猪场腹泻病的主要原因

1.1 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猪腹泻

(1) 细菌性腹泻。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会引发仔猪的黄痢和白痢, C型魏氏梭菌会造成猪的梭菌性肠炎, 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猪特有的猪痢疾传染病, 以及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猪副伤寒等是造成猪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从其存在和传染方式上分析, 猪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许多是存留在猪场的老病或者是在猪体内共生菌的突变种, 往往通过垂直传染而发病。

(2) 病毒性腹泻。

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猪瘟病毒分别会引起流行性腹泻, 猪轮状病毒病和猪瘟。病毒性腹泻在发病特点上往往具有急性、热性、接触性的传染病, 对规模猪场生产影响很大, 需要特别注意防制。

(3) 寄生虫性腹泻。

寄生虫引起的猪腹泻在症状上初期往往并不明显, 后期常表现为消瘦、呕吐、腹泻、粪便带血等现象, 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常见的病有猪蛔虫病、猪球虫病、猪鞭虫病、猪类圆线虫病、猪食道口线虫病等。

1.2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猪腹泻

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 猪舍潮湿, 通风不良, 冬未保温, 夏无降温, 饲料突然更换, 饲料中缺少铜、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等而引起消化吸收紊乱, 发生腹泻。

2 腹泻病的防控策略

2.1 环境的控制

创建猪适宜的环境是养好猪的第一要素, 规模猪舍不再是要求能够防雨防湿, 更要能够起到夏季阴凉冬季保暖的效果;虽然猪的腹泻病全年都会发生, 但受温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特别是冬季保温不善时, 发生的更为严重;此外应尽可能地避免猪群的各种应激, 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定时清扫卫生, 保持猪舍干燥, 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2.2 生物安全控制

(1) 坚持自繁自养, 不从外地购猪, 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 如需购种猪, 应对供猪场的健康状况进行详细了解, 引入的新猪要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3个月, 防止把相应的病原带入本场。

(2) 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和良好的饲养管理, 产房、保育尽量做到同一单元猪舍的猪群同时转出。不能将大小不等的猪混群饲养, 杜绝不同猪场的猪混养, 并在每批猪出栏后严格冲洗消毒, 如果猪舍条件尚好可进行熏蒸消毒, 空置1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3) 建立和落实以“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加强消毒, 定期进行猪舍和养猪场内的环境消毒是减少腹泻病原的有效方法, 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 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实施, 杜绝或减少腹泻病原对猪的威胁和在猪场内传播, 减少腹泻的发生, 把疾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提高规模养殖的效益。

(4) 猪场不能饲养除了猪以外的任何动物, 并做好驱除蚊蝇, 灭老鼠工作, 有效阻断相关的生物媒介, 对已发病猪要及早隔离, 及时治疗;对病死猪不能随意丢弃, 应做无害化处理, 以免扩散病原。

2.3 营养的调控

(1) 饮水管理。

我们在生产中发现, 不良的饮水条件是引发猪腹泻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猪舍内低凹积有粪水, 或用饮水槽时水质受污染, 被猪饮用而造成腹泻, 因此按猪的大小安装流量不同、高度不同的饮水器, 保证供应充足、清洁、适温的饮水, 以减少腹泻病的发生。

(2) 提供充足的营养。

为猪群提供能满足各个阶段营养需要的日粮, 保证猪群合理、平衡的营养水平。注意饲料品质的鉴别, 避免为了刻意降低成本而使用劣质饲料或饲料原料, 特别是发霉变质的饲料。科学、平衡、充足的营养是猪群健康的保证, 也是免疫力维持的根本;同时要注意在不同阶段饲料变换时要逐渐过渡, 减少换料应激发生腹泻。

2.4 强化免疫

(1) 在生物性因素引起腹泻的猪场, 对猪群进行不同疫苗的接种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 给猪接种疫苗, 可以有针对性地净化猪场的腹泻性疾病和抑制疾病的发生是防疫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 要依据当地腹泻性疾病发展规律和猪群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免疫程序。其次是要依据疾病流行、抗体水平, 制定接种计划。再次是要严格依据计划进行接种和监测。不但要注意疫苗的运输、保存、质量保证, 同时要注意注射方法的正确性、疫苗类别, 使用范围和剂量。做到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的统一、随机和计划的统一, 才能有效防止病毒性猪腹泻。

(2) 相应的免疫。①猪瘟:选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母猪每次配种前接种1次, 公猪每年接种1次。②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注射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 使之产生足够的主动免疫;怀孕母猪在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 仔猪在获得母源抗体被动免疫的同时, 在8~10日龄口服0.3~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 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 使之产生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③大肠杆菌病:可给怀孕母猪注射特异性菌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如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以及后者加上P41的四价灭活苗等, 用于免疫怀孕母猪。此外, 用从本场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 有时效果更佳。菌苗使用方法是, 在母猪产前30~35 d期间和15~20 d期间各肌肉注射1次, 5 mL/次。④梭菌性肠炎:选用C型魏氏梭菌灭活苗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15 d各接种1次, 已免疫过的母猪可在产前15 d接种1次。

2.5 药物治疗

农村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诊治 篇5

1 病例

1.1 病例一

铁岭镇的黄某, 共饲养肉鸡4200只, 40日龄开始发病, 发病数为2800只, 发病率为66.67%, 死亡440只, 死亡率为10.48%。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 甩鼻、嗜睡、怕冷、瘦弱减重。病理剖检为气管、支气管有炎性反应, 有黄色分泌物, 气囊混浊, 有渗出物, 肺充血, 水肿。血清学检验做琼脂扩散试验,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阳性, 确诊为本病。采取粪便清扫, 全舍消毒, 病死鸡深埋处理, 给予中药支呼康制剂。增加日粮中VA含量, 一周后, 基本控制本病。

1.2 病例二

兴隆镇于某共饲养肉鸡1260只, 发病数705只, 发病率55.96%, 死亡数76只, 死亡率6.03%。32日龄发病, 病鸡精神沉郁, 羽毛蓬松, 厌食, 喜饮, 呼吸困难, 缩头, 闭眼, 后期排黄色或白色稀便。病理剖检为上呼吸道有炎症, 气管、支气管有炎性黄色分泌物, 气囊混浊, 有渗出物, 肾肿大, 苍白, 有尿酸盐, 呈花斑样, 心包膜也有尿酸盐沉积。经过临床与病理剖检诊为本病。采取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舍温, 环境消毒, 降低日粮中蛋白含量及用肾支康和安迪克治疗, 一周控制。

2 病原学

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属中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抵抗力不强, 56℃15~45分钟即可灭活, 常用消毒药物均可在3~5分种内将其杀死。病毒的血清型较多, 具有很强的变异性, 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30多个血清型。在这些毒株中多数能使气管产生特异性病变, 有些毒株有嗜肾性, 侵入鸡体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引起间质性肾炎, 仅引起轻微和难察觉的呼吸道症状, 称为“肾传支”。

3 流行病学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呼吸道及其分泌物中, 病鸡咳飞沫里含有大量病毒, 粪便和蛋中也有病毒存在。鸡与鸡接触, 空气中的尘埃, 都可以传播本病。发病季节主要在秋末到第二年春末, 潜伏期2~4天, 主要侵害蛋鸡和雏鸡, 尤其是40日龄的雏鸡。环境因素主要是冷、热、拥挤、通风不良, 特别是强烈的应激作用如疫苗接种、转群等可诱发该病发生。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

4 病临床表现

产蛋鸡、雏鸡和“肾传支”症状不尽相同。主要是病毒本身变异快, 血清型多造成的, 也与环境中其他致病因子混合感染, 饲养管理等因素有关。

(1) 产蛋鸡主要表现为呼吸症状, 全身症状, 采食量下降和畸形蛋。突发呼吸道症状有鼻液, 眼湿润, 张口呼吸、咳嗽、打喷嚏,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有排黄色稀便。如无继发, 5天后症状逐渐消失, 死亡率较低。但产蛋的量和品质下降, 发病第二天产蛋量下降, 两周达到最低点, 然后突然回升。病鸡产蛋以畸形、小蛋、薄壳蛋为主, 蛋壳同原来的棕颜色变浅薄、粗糙。蛋打开后可见蛋清如水, 蛋白和蛋黄分离, 蛋白的质量下降是区别于减蛋综合症的重要依据;

(2) 雏鸡多发生在5周龄以下, 出现呼吸道症状, 缩头, 闭眼, 沉睡, 两翅下垂, 怕冷挤堆, 采食量少, 瘦弱减重。如治疗不及时, 有死亡现象。发病日龄越低, 死亡率越高, 一般在10~20%;

(3) “肾传支”多发生在20~50日龄的肉鸡, 鸡开始时突发呼吸道症状, 3~4天后渐轻, 但不久后精神沉郁, 羽毛蓬松, 厌食, 喜饮, 排黄色或白色稀便, 很快失水, 干燥, 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程一般比呼吸器官型稍长 (12~20天) , 死亡率为8~25%。

5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呼吸器官, 母鸡生殖器官。肾病变型主要在肾脏和输尿管。

(1) 呼吸器官

病变集中在气管和支气管。气管粘膜炎性浸润, 覆有淡黄色透明分泌物, 有的有灰白色痰状栓子。上呼吸道有浓稠粘液, 气囊混浊, 有渗出物, 肺充血、水肿;

(2) 生殖器官的病理变化对诊断本病具有特殊意义, 发育成熟的卵泡充血、出血, 萎缩变形, 输卵管缩短, 严重时变厚, 粗糙, 局部充血, 坏死, 腹腔有大量卵黄液。雏鸡以输卵管中的中段变化最严重, 肥厚、短粗、粗糙, 充血、坏死, 且月龄越小, 输卵管的变化越明显;

(3) “肾传支”主要是肾脏肿大, 苍白, 肾小管由于变性、坏死以及尿酸盐沉积而扩张, 肾呈花斑样。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变粗。泄殖腔内有石膏样尿酸盐。严重病例, 胸膜、腹膜, 心包膜有也尿酸盐的沉积;

(4) 近年来, 有关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变异株引起肌肉、肠道甚至腺胃等组织, 器官发生病变的报道不断出现, 尚待证实。因为除了病毒本身致病作用外, 环境中的一些诱因 (如寒冷, 饲料成份不当、滥用药物、混感等) 对病变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如将异常监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都归为传支病毒株变异本身, 则容易对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6 诊断

6.1 根据临床表现

病史和病理变化, 可作初步诊断。确认则需要借助于病毒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方法。

6.2 病毒学检测

取病鸡支气管分泌物加抗生素 (青霉素、链霉素) 处理后, 接种9~11日龄鸡胚, 几代盲传后, 鸡胚死亡出现特征性病变—卷曲胚。

6.3 血清学检测

可做中和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

6.4 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如: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禽流感、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等进行鉴别。肾传支应与饲料、药物等因素所引起的尿酸盐沉着症、传染性法氏囊病、禽肾炎病毒感染等进行鉴别。此外, 还要与产蛋下降综合症, 引起输卵管囊肿的衣原体病等鉴别。我国学者所报道腺胃病变型传支易与马立克氏病、新城疫等相混, 要注意鉴别。

7 控制与预防措施

(1) 严格消毒制度, 鸡场门口, 鸡舍, 道路严格消毒, 粪便彻底清扫, 病死鸡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2) 采取中医中药抗菌驱毒, 镇咳祛痰, 中药常采用平喘止咳的一些药物如:双花、连翘、板蓝根、甘草、杏仁、陈皮等中草药配伍应用有一定效果。对症治疗使用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注射并加丁胺卡那注射液100ml/500只, 加2mg地塞米松注射液30ml/500只, 加利巴韦林注射液30ml/500只, 混合肌注。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降低鸡群密度, 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对防止继发感染, 具有一定的作用;

(3) 肾传支, 可利用消肾肿药物, 如肾肿解毒灵, 0.1%NaHCO3等让鸡饮水, 降低日粮蛋白含量, 减轻症状;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控制混合和继发感染。可选土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等;

(5) 增加日粮中维生素含量特别是VD、VC, 合理日粮,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舍温, 注意环境卫生;

(6) 常用免疫程序:一般对肉鸡可在7日龄左右通过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H120弱毒疫苗, 25~30日龄时用H52弱毒疫苗加强免疫一次, 对蛋鸡和种鸡群还应于开产前接种一次传支油乳剂灭活疫苗, 本病高发地区或流行季节, 也可将首免提前到1日龄, 二免在7~10日龄进行, 对于饲养周期长的鸡群最好每隔60~90天用H52苗喷雾或饮水免疫。由于以上疫苗以肾传支效果较差, 目前已广泛应用多种毒株灭活苗及油乳剂苗。最好从发病现场分离病毒制苗, 防治效果好, 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对鸡新城疫病毒的繁殖有干扰作用, 必须间隔10天才能使用新城疫弱毒苗, 但两种可以同时使用, 用IB与ND二联苗。

8 小结

(1) 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可作出初步诊断, 及时应用中药抗菌驱毒, 祛痰镇咳进行对症治疗, 能减少损失;

(2) 近年来, IB在我国发生率有所提高, 其表现病型也随之增加相继有呼吸道型、肾型、产蛋下降型的报道。由于各型之间的抗原性存在差异, 给IB防治增强了困难, 要求IB疫苗应研究和生产多价疫苗, 以提高保护率;

农村病 篇6

1 农村畜牧防治工作中的问题

1.1 落后的基础防疫设施

现阶段,基层防疫单位是我国农村畜牧防治工作的主要负责单位[2]。然而有数据显示,对于基层防疫单位,我国大多数地区政府的投入力度均不足,因此导致大部分畜牧防疫单位产生经费不足的情况,从而不能及时地配置新型的防疫设备,阻碍了畜牧防治工作的顺利展开。

1.2 防疫意识不足

有相关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畜牧工作人员的防疫意识不足,并未深刻地认识防疫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而且部分畜牧养殖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国家畜牧疫病防治的相关规定,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防疫工作,从而导致畜牧防治工作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

1.3 防疫经费不足

乡镇兽医站是我国畜牧防治工作的直接实施者[3]。若乡镇兽医站的防疫经费不足,则难以展开工作,同时不能落实防疫设备维护更新费、免疫反应死亡补偿费以及免疫反应治疗费。另外,经费不足还会产生疫苗种类不足情况,而疫苗的保管、运输等条件若未能达到相关要求,还会导致发生疫苗无效的现象。

1.4 防疫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农村畜牧防疫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普遍相对较低,尤其是在政治意向与防疫技术方面,均有待强化[4]。若在防疫工作中,工作人员产生了失误,则会影响免疫的进度,还会产生虚报免疫密度、疫苗失效、防疫效果降低等情况。

1.5 不健全的防疫体系

健全的畜牧防疫体系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畜牧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5]。然而,在我国不是每一个农村都有畜牧防治站、专业的防疫技术人员与医生。因此,不能及时地解决许多农村的畜牧防治问题。

2 强化农村畜牧防治工作的对策

2.1 强化防疫队伍的建设

我国政府必须强化对防疫队伍的建设,并不断地聘用具有高水准、高素质的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相应的主管单位也应该认真地考核农村畜牧防疫单位现有人才的专业技能,同时将量化考评制度进行建立,才能真正地提高防疫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使命感。另外,还应在畜牧防治队伍中不断地引进优秀人才,并定期培训现有人员,从而全面地提升农村畜牧防治队伍的专业水平。

2.2 将防疫知识的宣传力度进行加大

在农村畜牧的日常防治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方法(如拉宣传横幅、宣传大会等)将防疫知识的宣传力度进行加大,使畜牧养殖户落后的观念得到改变,同时使其充分地认识到畜牧防疫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3 加大资金投入

农村畜牧防治工作能够有效、顺利地开展,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在各级财政预算中纳入防疫经费,同时保证资金能准时、顺利地到位;将畜牧防疫人员的工资进行适当地提升,并建立鼓励机制,从而将农村畜牧防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提高。

2.4 将农村畜牧防疫体系进行建立并完善

一旦农村畜牧养殖场的动物产生疫病,不仅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其心理产生不小的打击。因此,应在农村畜牧防治工作中建立并完善农村畜牧防疫体系。除了将养殖基本知识进行普及外,还应在农村建立畜牧防治站,并引进具有高专业素质水平的医生和技术人员,从而能够及时地了解动物的现状并进行救治。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畜牧防治工作人员应正确地认识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采用正确的解决方法将进行解决,从而使我国农村畜牧业得到更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林.加强农村畜牧防治的几点思考.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08):46.

[2]王国成.浅谈做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对策.甘肃畜牧兽医,2016(01):35-39.

[3]马晓辉.浅谈农村畜禽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兽医导刊,2016(10):3.

[4]许正明.农村畜禽病防治问题与对策.农家致富顾问,2016(12):87-88.

苏北农村养鸡业鸡病频发的原因分析 篇7

1 饲养员素质偏低

一些饲养员文化水平较低, 专业知识贫乏, 技术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有些农户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看养鸡挣钱多, 在未经任何饲养技术培训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建场养鸡。也有一些老养鸡户认为自己养鸡经验丰富而自我满足, 不求上进, 固步自封, 自以为是。由此导致农村许多养鸡户没有掌握先进的科学饲养技术, 饲养水平较低。

2 饲养管理不到位

2.1 不同品种、日龄鸡混养

目前, 农村一些养鸡户仍然属于庭院养殖, 在一个百多平方米的小院里有的育着雏、养着青年鸡, 还养着蛋鸡, 一家几口还挤在这个小院里吃饭住宿。即使脱离庭院养殖的一些养鸡专业户也是大鸡没处理小鸡又进来, 这样循环不断, 不实行全进全出。这是造成鸡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重防疫、投药, 不注重环境卫生

许多养鸡户对于疫苗一般都能按防疫程序进行使用, 比较认真。发病时也舍得花钱买药, 只要治好病花多少钱都行。但是在环境卫生上很不注意, 进出鸡舍时不换鞋和衣服, 鸡舍门前也没设消毒池, 喂鸡时也不用消毒药水洗手。有些养鸡户让买鸡蛋的去帮着检鸡蛋, 让买鸡粪的去帮着掏鸡粪, 这样都很容易造成鸡病传播。有的养鸡户好几天不清一次鸡粪, 掏出鸡粪往边上一放, 也不进行处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 污水横流、蚊蝇孳生、臭气熏天, 鸡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有不生病的道理。乱放鸡粪也是造成鸡病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信息封闭造成鸡病传播

有的养鸡户鸡发病时也不给其它养鸡户通报一声, 以使他们及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而是怕别人说, 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把病鸡装进袋子里偷偷地埋掉, 从而造成疫情传播。

2.4 开放式饲养致使鸡病连绵不断

现在农村养鸡大部分是开放式养鸡, 饲养户顾及面子不好意思拒人门外。有的养鸡户还相互串门, 交流经验, 从而造成鸡病传播。

2.5 消毒不严, 造成鸡病频发

有的养鸡户无菌观念太差, 认为鸡舍平时不消毒也没有什么流行病。在进雏前也不将鸡舍彻底冲刷、消毒, 仅空置一段时间即进雏, 造成疫病垂直传播。

2.6 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法不合理, 造成鸡病多发

许多养鸡户所用免疫程序是从书上照抄照搬来的, 根本不适合自己鸡群的免疫, 有的免疫程序适合, 但接种方法不正确, 造成免疫失败。

2.7 平养鸡垫料不当引起鸡群发病

垫料发霉可引起曲霉菌病。有的肉鸡饲养户还用干燥的石灰粉做垫料, 认为这样可以杀菌, 其实适得其反, 风一吹, 鸡吸入后极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2.8 用药不当, 造成疫病频发

有的养鸡户在鸡发病时凭经验想当然地用药, 造成用药不对症。还有的养鸡户贪便宜买假劣兽药, 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 而且容易造成疾病传播。

3 建议

农村猪病防治中的几点误区及对策 篇8

1 免疫误区

(1)不依当地疫情盲目套用异地免疫程序。

(2)购买疫苗时不注意观察有无批准文号、批号、有效期及冷藏设施,见便宜就买。

(3)使用时不注意疫苗是否注入猪体内、注射量是否足够。

2 用药误区

(1)不按规定疗程用药,认为猪患病后用一次药就要见效,否则就是不对症或无效,同时又盲目地要求兽医加药或更换其他药。殊不知任何药物的药理作用,需在体内保持一定的浓度和维持一定的时间才能抑(杀)菌,达到治愈的目的。

(2)滥用抗生素。有的养猪户把抗生素、磺胺类抗菌药当作治疗猪病的“万能药”。不合理配伍、大剂量用药或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导致消化机能障碍和毒副作用,甚至出现药物过敏。

3 不注重消毒

(1)认为猪养得少,不会患传染病,无需进行猪圈、食槽、用具等的消毒。

(2)认为一年一次的消毒就“万事大吉”,而忽视定期的消毒。

(3)认为只要是消毒药就行,而忽视消毒药是否能达到效果。

4 采取对策

4.1 重视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杀灭病原体(细菌、病毒),保证猪的健康,猪圈必须每天清扫,每月定期大清洗、大消毒2次,包括猪舍、用具等。猪圈在出猪后和进新猪之前,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消毒。目前市场上消毒药品种繁多,鱼目混珠,不能只图便宜。要到乡镇畜牧兽医站或畜牧兽医药械批发门市部购买消毒药品,也可以用10%~20%的石灰乳涂刷,或用2%~4%的烧碱水,或5%~20%的漂白粉溶液喷洒。同时,在猪舍进门处建一消毒池,里面装上新鲜石灰或用烂麻袋浸湿消毒药,便于进出时对鞋进行消毒。

4.2 制定合理的疫病防治程序

按当地畜牧兽医站制定的免疫程序,适时使用疫苗,按照正确的方法免疫。注射疫苗时部位要准,剂量要足。疫苗要贮放在2~4℃的冰箱内备用。新购回的猪在观察1周、确认健康后要打猪瘟疫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再隔离15~30 d,无病时再混群。

4.3 综合诊断,对症下药

不能凭单一症状给药,且一种药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用药时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不盲目加大或减少剂量。

4.4 要重视对兽药质量的鉴别,慎防买进假劣兽药

购买兽药时要看内、外包装是否印制有标签和“兽用”字样的标志。在标签或说明书上是否印制有商标,兽药名称、规格、生产企业名称、生产批号和省、部级有关部门审批的兽药“批准文号”。要注意看说明书上是否写明兽药的主要成分、含量、作用、用途、使用方法、用量、生产日期、有效期、贮存方法、禁忌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4.5 正确给药,疗程合理

抗菌药对于急性感染一般要用药3~5 d,每天2次或3次,才能看到其效果,若无效时才考虑加药或换药。每天每次药物的使用间隔时间最好以24 h来平均计算,克服白天时间短、夜晚时间过长,以保证药物在猪体内持续的作用时间,从而使疾病快速好转。

4.6 掌握好抗菌药的使用原则,利于疾病的治愈

一般原则是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不用多种,能用兽药不用人药。抗菌药不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要根据病情选择。

4.7 合理使用抗菌药,不盲目联用

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药物联用后往往并不是各起作用、互不影响,而是在药理和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8 注重综合治疗原则,确保提高疗效

农村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山东省经济情况选择8个项目县(经济欠发达县:商河、苍山、陵县和宁阳;经济中等县:沂源和莱城;经济发达县:广饶和寿光),对项目县所有村卫生人员(共计6856名)进行慢病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前随机抽取的94名村医考试得分情况与培训后随机抽取908名村医考试情况进行对照。

1.2 研究方法

1.2.1 培训前考试抽样。

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各项目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各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以样本村的所有村卫生技术人员为调查样本,共94名进行考试。

1.2.2 培训后考试抽样。

各项目县各抽取2个乡镇,各乡镇随机抽取30名村医为调查样本,共抽取908名村医进行考试。

1.2.3 问卷调查。

调查6 856名村医,对培训的态度及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被培训者的反应性。

1.2.4 考核评分。

对各项目县组织管理,项目培训点落实和实施情况按评估量表打分。

1.2.5 深度访谈。

对94名管理者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对培训的看法和建议。

1.3 资料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Dataeasy录入数据,SPSS 13.0软件进行描述分析和t检验,对培训者反应层和学习层进行近期效果评估[4,5]。对定性资料和问卷开放性问题采用ATLAS.ti 5软件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训人员一般情况

2.1.1 基本情况。

在6 856名村卫生人员中,男性占75.8%,女性占24.2%,男女比例约3∶1。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30~40岁年龄段,占33.5%,50岁以上占37.7%。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专水平,占66.2%,大专及以上仅占5.5%;94.6%的人员的专业为医学专业,49.8%的卫生人员学为中西医结合专业,45.4%卫生人员是西医专业,只有4.1%卫生人员是中医专业。从医年限主要集中在10~20年阶段,占32.4%;59.4%的卫生人员职称为医师及以上,有31.5%的职称为士级,有3.1%人员没有职称。从业前接受医学教育情况来看,55.8%的村卫生人员接受了2~3年的医学教育,但仅接受了1年医学教育的人员达到19.7%,具体见表1。

2.2 培训人员反应性评价

培训者对整个培训满意程度较高,认为培训非常必要的占77.8%,认为必要的占21.9%;认为培训明显提高业务水平的占97.8%;认为在慢病的诊治和预防方面有收获的人数占89.1%和77.8%。但认为在慢病康复和健康教育方面有所提高的仅占65.6%和57.6%。在全科医学、高血压防治和糖尿病知识方面感觉有所提高的人数分别占99.8%、99.9%和99.8%。对第一学期学习的18项内容,各项目的需求比例都在90.0%以上,认为需要强化的比例在75.0%以上。

对培训管理安排的评价:对培训形式安排、内容设计、时间安排、老师安排和管理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9.2%、99.6%、98.6%、99.7%和99.3%。培训者出勤率:从来没缺勤的占84.9%,缺勤原因主要是工作或家务脱离不开的占92.0%,对内容不感兴趣的占4.5%,听不懂的占0.2%。

2.3 培训人员学习能力评价

通过培训后平均成绩跟培训前平均成绩比较,各乡镇均有所提高,其中陵县提高幅度最大,广饶县提高幅度最小,且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沂源县和寿光县),具体见表2。

2.4 管理过程评价

按照考核表对各项目办和项目培训点进行管理体系和实施方案的考核评分。8个项目县均有乡村医生培训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实施办法和总结、乡镇卫生院有教学点负责人和管理员以及适应教学的教室,多数教学点根据本地实际,避开农忙时间制订了合理教学进度表。但有的教学点存在下列问题:(1)硬件设施较差,未在培训教室接入电话线,使培训数据上传不及时,没有黑板。(2)教学管理混乱,个别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为了赶进度,省略课前讨论,视频内容快进,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 讨论

3.1 培训对象的选择问题

3.1.1 乡村医生队伍整体正处于过度时期,年龄结构比较复杂,通过调查发现,村医年龄层次大于50岁的人占37.7%,年纪偏大的村医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较差,再加上历史原因,很多村医未进行正规的中专学历教育,普遍存在知识的系统性差、诊疗不规范等问题,对全部乡医进行统一培训可能导致培训效果下降,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人群进行选择性培训。

3.1.2 村医作为特殊的群体,处在特殊的环境,培训时间虽然错开农忙时间,但很大一部分村医,还有其他职业;同时,让卫生所所有医生都去参加培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调查发现,村医对上课时间安排较满意,但有过缺勤的人数比例达到15.1%。缺勤主要是因为家务或工作脱不开者占92.0%,可以通过每个卫生室派学科带头人参加培训,回来后再传授的方法组织培训。

3.2 培训对象需求状况和积极性

97.8%的村医觉得此次培训明显提高了自己业务水平,在慢病诊治和慢病预防方面收获较大,但在慢病的康复和健康教育方面取得成效不大,认为在慢病康复取得收获的人数占65.6%,认为在慢病健康教育方面取得收获的人数占57.6%。在下一步的培训项目中应侧重提供康复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被培训人员认为第一年开展的项目对于基层村医都是需要的,但是通过一年学习,他们仍认为需要加强培训。认为需要强化培训的人数占75.0%,说明村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渴望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同时可能说明培训时间过短,培训一次不能满足需求。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些村医想把培训内容刻制光盘,提示应在培训形式和培训时间上加以改善,满足村医学习需求。

3.3 组织建设和培训管理

在硬件设施方面,很多教学点没有桌子、黑板和取暖设施,硬件设备的不完善影响学习环境。对于缺课人员没有给予补课,应该建立培训的监管体系,对管理员实施奖惩考核。同时加大督导力度,提高各单位对各培训环节的重视。

4 政策建议

4.1 建立乡医慢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并给予政策支持

慢病控制在农村的现状不容乐观,村医慢病防治知识缺乏,通过培训发现村医对慢病培训的积极性较高,培训内容基本能够切合实际工作和满足医疗服务需要。应进一步完善这一培训制度,提高村医的慢病知识水平,从根本上重视一级预防。

4.2 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培训效果

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使培训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对管理人员应加强督导,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严格按照教学流程组织学习,同时对管理员进行奖惩考核,提高其主动性,把村医水平的提高程度作为管理人员考核指标。对培训形式可以采取村医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由于教学时间仓促,应通过自学、课后操作复习和进行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村医学习效果。

4.3 加大财政支持

对县项目办、乡镇培训教学基地和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解决硬件设施不到位和各级单位对人、财、物投入的经费担忧,同时也能提高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4.4 优化培训形式和内容

短暂课堂网络视频教学学习的培训方式避免不了教师讲课的单向性和缺乏实际操作的问题,导致掌握程度不理想,可以采取刻录光盘形式进行自己强化学习来增加效果。由于村医人群的特殊性,培训对象应该选择年轻骨干进行培训,每个诊所选1名村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现有培训内容,结合近年的工作实际,对滞后的内容进行修改,以培训需求为导向,同时注意结合基层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实践性较强和新颖的培训项目,切实改进现有培训中的不足。应重视村医作为实施一级预防干预的重要群体,加大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

4.5 强化基层人员的慢病防治观念

由于基层人员慢病知识匮乏,导致对慢病诊疗的不规范,给慢病控制带来影响,短期培训可能改变基层村医的知识水平,但改善程度对满足慢病防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应加大培训力度,同时加大健康教育覆盖面,以满足村医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200.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2007.

[3]Kirkpatrick,DonaldI.评估培训项目[M].Berrett-koehler出版社,1994:106.

上一篇:开窗负压吸引术下一篇:粉碎还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