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

2024-06-29

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精选九篇)

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 篇1

我国的高校动漫专业有其特有的优势, 培养目标明确, 大批学生也积极选择这个发展迅速的专业。但是从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来看, 由于美术知识和创新意识较为缺乏, 动漫专业学生在美学造型等方面都表现得较为薄弱, 这是目前高校动漫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相脱节的根本所在, 对动漫中精髓部分的忽略是当前高校动漫专业教学的根本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 一方面各高校对动漫教学的认识不足, 对艺术课程的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一味追求速成;另一方面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单纯的软件学习, 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 实则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针对这些情况,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重视动漫教学中美术知识的传授

动漫的精髓就是将艺术与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将美的形式更完美地传达给大众, 因此美术修养的培养是动漫专业的基础所在。美术知识在动漫构图、造型、色彩、光影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动漫的可观赏性, 动漫作品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有美术元素的痕迹。例如:上海美术第一制片厂拍摄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风格。它以优美的水墨画面和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影片中那些淳朴简约的写意传神之笔所构成的景、物, 比单线勾画、色彩平涂的景物更富于质感, 小蝌蚪显得柔软滑润, 池塘清波荡漾, 不是形象的勾勒, 却点出了线条勾勒所缺乏的生机与气韵, 表现出水墨动画的精髓所在。由此可见, 美术中涉及的各种美学元素在动漫的角色、场景等设计中都可以一一得到体现。

一部作品的视觉表达效果是衡量动漫作品艺术质量的标准之一。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说:“只有当符号成为象征时现代艺术才能产生。”同样, 在人们的审美经验中, 激发人们的审美因子是形式, 而只有在形式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成为表现内容时, 这种形式才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观。一部让人难以忘怀而又记忆犹新的作品, 除了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风格鲜明、感观意味浓烈的美术影像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大众审美品位的日益提升, 人们对动漫作品的美术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动漫作品的成功, 除了设计者的精心统筹, 美术元素对作品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

动漫专业教学要重视美术知识的培养, 除了加强基本功的课程训练, 在美术公共欣赏课程中适当开设美术欣赏和影视动漫欣赏方面的课程也很受学生的欢迎。美术欣赏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在欣赏的过程中, 经过反复观赏品味, 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的丰富内涵。而通过欣赏优秀动漫电影, 感受漫画夸张、幽默、雅俗共享、老少皆宜的特点, 体会动漫电影的不同风格及成功塑造动漫形象的要素。动漫的独特形式和艺术性、趣味性决定了青年人对它会充满热爱和追捧, 更有一些几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选择动漫专业。由于他们缺少美术功底, 影视动漫欣赏和美术欣赏这类基础性课程才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美术课程将会带动所有喜爱动漫的学生的积极性。开设公共欣赏课, 在课堂上欣赏作品的同时, 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起探讨学习, 丰富课堂教学,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 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在动漫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好的创意。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兴趣课程、特色课堂, 顺应学生活跃的发散思维, 从动漫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拓展艺术想象力, 开发个人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修养。

首先, 任何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系和艺术加工。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归纳和概括, 再以最鲜明的特点作适度的夸张再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电影, 借助原有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再创造, 对主题进行合理分析, 打开多角度思维的模式, 学会将素材加工、夸张、强调、突出, 安排出故事的亮点, 表达自己心目中独特的故事, 引起观者的共鸣。例如:国产动画片《泡芙小姐》, 每一集都由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构成, 新都市女性的时尚形象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这部反映当下女性生存状况的系列短剧动画片, 诠释了独立、自我、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时下诸多白领女性的共性。让学生在观看这部动画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感悟自己的人生经历、关心身边发生的事, 让自己的所见、所想都成为动漫创作的素材。

其次, 能够根据创作的需要, 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构思出符合故事情节的场景、角色, 不被自己记忆中的同类事物所束缚。为了不让学生在第一印象里留下枯燥的感觉, 可以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来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亲近或者喜欢的人物形象, 可以是家人、朋友、老师、学生, 也可以是自己崇拜的明星, 从生活中收集对方的人物特征, 加以概括、归纳、提炼、夸张, 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角色化, 创作出或聪明伶俐或呆头呆脑或阴险狡诈或老态龙钟或和蔼可亲的人物形象。在夸张变形的基础上仍要注意基本的人体构造, 这就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 不能进行随意、无标准的夸张和变形。故事中角色的设计要鲜活, 善于运用角色的肢体语言表达内容情节, 并且创造适合人物性格的服饰作为衬托。例如:近年最为成功的国产动漫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 它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 就在于其创意和创新。在创作之初, 导演率领编剧、漫画师先将设计好的卡通形象在公司内部进行投票, 选出其中最好的形象, 再进行修改。然后, 又将修改的卡通形象拿到中小学、幼儿园找学生评议, 再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 最后拿到玩具制造商那里去征求意见。经过这三个环节的推敲、修改, 才确定每个卡通形象。这些卡通造型可爱, 令人过目不忘, 很容易被大众接受。

最后, 画面的视觉效果决定着一部动漫作品的观赏价值。选择最有利于情节展现的视觉效果, 利用角色与场景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 打造画面空间层次进行画面的构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现实中的城市、街道、学校等熟悉的场所进行加工创作, 将画面整体氛围与故事情节相结合, 体现出年代、时代、时间、故事背景等诸多要素。例如:1964年发行的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 场面宏伟壮丽, 形象特征鲜明。在创作之初, 该片的主要原创人员背着创作工具在1959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北上进京。他们遍访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 收集佛像、壁画的素材, 了解古代建筑、绘画、雕塑各方面的艺术。该片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使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充分展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敏锐观察事物的能力,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动漫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给学生自由发挥创作的空间, 让学生喜爱动漫课堂, 帮助学生充分展现创造才华。

综上所述, 美学元素与创新意识是动漫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动漫专业教学不能忽视其作用。

摘要:一部好的动漫作品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创意, 又要有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设计。因此, 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和扎实的美术功底, 展现学生的创造才华是动漫教学的出发点。

关键词:高校,动漫,美术修养,创新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01-01

1高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子系统,因此,要正确的理解高校的校园文化,我们就必须从文化的这一概念为逻辑的起点。

1.1文化的定义

对文化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说来,既有来自普通群众的生活化的解释。我们认为:文化广义上是指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不断的使人成为文明人、社会人的生生不息的教化过程。在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2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根据我们对文化概念的揭示。我们认为高校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本科高等学校,一般指大学)这个特定文化环境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桥梁,这一特殊群体共同继承和创造的,在高校各项活动中(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体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高校教师、学生、管理者特殊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统一,是不断的使校园人成为文明人和社会人的教化过程。狭义的高校文化则是指高校的教师、学生、管理者所继承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精神产品,包括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优秀传统、教育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我们所指的高校文化是就广义而言的。

2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包含着相互联系着的四个方面,即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具体地说: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看得见触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是凝聚了人的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是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物化形式的总称。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以校园制度体系为依托所形成的反映高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校园人的追求理念等深层次内容的文化,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保证这些实施的组织机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并遵奉的带有该校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氛围等校园精神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心理的。观念的两个方面。

3高校校园文化对实现高校职能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区别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在高等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目的由一些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即德、智、体、美等,它们都具有双重性。既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3.1高校校园文化使高校德育更加有效

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而高校具有的特色的校园建筑,鳞次栉比的校园布局,赏心悦目的校园绿化,独具风格的人文景观,无不使大学生的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净化与启迪,无不使大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同时,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报告、英模事迹报告会、先进人物图片展等,改变了单纯灌输式的德育格局,寓教于乐,使抽象的德育说教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

3.2高校校园文化使高校智育更加殷实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活动,是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的总称。在信息社会里,为适应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知识和技术陈旧率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需要,高校智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看不到高校的文化活动形式除了教学活动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其他活动形式如科研、管理、学术交流、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等。我们通过讲座,学术报告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动态,从而开拓他们的眼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我们通过建立踌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的社团,举办相应的社团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多维的智力结构,加速知识的更新。

3.3高校校园文化使高校体育更加全面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和运动的知识、技能技巧,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强化学生体能的活动。对于体育,许多高校仅仅满足于每周有限的几节体育课,而这样的体育课也只有大一新生才能享受到,随着学生的升级,学习的紧张,课业负担的加重,似乎连这样的体育课也忘却了。尽管每所高校的议事日程中有诸如春、秋季田径运动会,然而一些项目几乎是体育系的天下。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内涵也不断充实,我们不仅仅注重体质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我们注意到了体育更本质的内容一更快、更高、更强、更具竞争性和更有挑战性的体育精神。

3.4高校校园文化使高校美育更加怡人

美育即“美的教育”或“审美教育”,高校美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关于美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些审美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审美素养,使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化与升华同道德并存并与智育相连。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使大学生置身于其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从美的环境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新鲜的空气,怡人的绿草地和鲜花,更重要的是由美的环境所带来的美的愉悦感、幸福感;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如音乐节、美术节、书画节、合唱节等使学生接触高雅艺术。另外,我们还可以邀请专业的艺术团体来校演出并与学校艺术团合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艺术。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结束语

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作用 篇3

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积极影响

转变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随着校园网络的拓展, 新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强制性和局限性, 弱化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而网络教育因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学生乐于通过网络教育途径去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 许多人将通过网络完成学业, 逐步实现终身教育。

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有利于塑造健康个性心理。当代大学生承担了过去大学生所未经受的家庭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心理抗挫折性较差, 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 多数人选择利用网络这一隐蔽性工具, 在网上向素不相识的人倾诉, 有利于舒缓压力, 避免由于心理挫折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互联网把全球大量计算机的主机连接起来, 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字化的空间, 让学生减轻对纸质科技文献的依赖度, 改变了传统查找参考文献的时空限制, 提高了阅读效率, 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的同时, 也明显存在着对青年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如西方一些大国通过网络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 传播其政治、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念, 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来说, 容易导致向西方的价值观倾斜。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 一些黄色网站、暴力网站也借助互联网发布各种信息, 特别是国内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散布恐怖言论和政治谣言, 对于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约束力较差的青年学生来说, 危害是难以估计的。他们会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 导致种种畸形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 青年学生的情感并不能自由表露, 而在网络世界里, 他们却可以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趋利避害的心理促使青年学生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长此以往, 青年学生逐渐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他们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能, 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现实社会的交往, 他们的情感更趋于冷漠。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扰乱了青年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由于网络上新事物层出不穷, 对于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从而导致现在一些青年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玩游戏和聊天不能自拔, 不少学生养成了通宵达旦上网的习惯, 晚上在网吧精神十足, 白天萎靡不振, 因为上网成瘾耽误学业和约会网友而受骗的学生不在少数。

针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而采取的对策

针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尽力做到兴利除弊;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提高他们在网络文化交流中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年学生的积极影响。

以优秀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 让网络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健康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阵地, 以抵制网络负面信息的侵蚀。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河北农业大学开通了党建、网络党校网站, 学生处网站设立了思想教育、心理咨询专栏, 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优秀网站的建立大大改善了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 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道德的培养。通过这个途径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面对网络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使青年学生时刻以网络文化道德准则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活动。同时, 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要教育大学生不上网成瘾, 不做不道德的“黑客”, 在网上不说恐怖、下流、淫秽的语言, 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 等等, 使校园网络文化在道德与自律的情境中运行发展。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上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既有专家教授及时传播学科前沿信息, 又有院校领导实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既有职能部门管理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解释, 又有骨干教师的释疑解惑;等等。这支强有力的网络文化队伍, 是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校园网络队伍建设中,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网络文化使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 如果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政工队伍以新观念、新技术迎接信息量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及时的网络文化, 光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 思想政治这块阵地将很难守住。因此, 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 是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网络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作用日趋凸显, 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贤榜:《高校网络文化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影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 篇4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大学生娱乐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营造和谐校园,从而发挥体育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青少年体质,建立和发展高校体育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已经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计划,成为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阐述体育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1 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0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对大学生社团概念的定义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由此看出,高校体育社团是除去学校正常的教学环节外,将有共同兴趣、爱好以及需求的学生通过一定的章程组织在一起,从而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满足身心需求的体育组织团体。

2 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与作用

体育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自发结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章程来规范社团活动的团体组织。它不仅仅是校园活动的一种,也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不再局限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成员也不仅仅只限于本校学生,跨院系、跨校和一人同时参与多个体育社团已成为普遍现象,显示出与社会联系愈加紧密。通过学生参与,增强沟通与交流,缓解学习生活带来的紧张与压力,使其身心得到满足与放松。另外通过参与的过程,展示了自身,陶冶了情操,磨炼了意志品质,在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情操以及行为规范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体育社团所带来的体育文化生活在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社团活动过程中具有体育教学的成分,因此具备体育教学活动的延伸意義。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机构,校园文化反映说了学校的精神面貌以及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和缩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建立具有正确的引导性与培养良好行为规范,从而满足学生身心要求的娱乐功能和展示自我的功能等。因此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以及自我提高的过程。

2.2 体育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2.2.1 体育社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通过体育社团开展的各种积极的、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挥学生特长,激发了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紧密联系社会,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竞争理念、社会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2.2.2 体育社团满足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需求。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大学生除了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时也面临残酷的就业竞争压力。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特殊团体。利用体育的特殊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是娱乐身心、缓解压力,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有效方法。

2 体育教育活动的有效补充,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学生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实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缓解压力之外,同时达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育社团除了具备了一定娱乐和健身功能,也是体育教育活动的另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和重要载体。以此达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发挥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途径

1。思想重视,全面规划,协调管理,正确引导。

学校应重视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功能。将体育社团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去,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与发展进行规划、协调与管理,并对社团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2。建立良性发展机制,建立特色体育社团。

社团的良性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社团发展拒用重要作用。另外,除了文字规范,社团管理者和指导者在社团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决定了体育社团的生命。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制度是社团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和良性发展,从而建立特色体育社团使之成为具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团体。

4 结束语

体育的特殊功能使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功能,促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谐校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2]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45-151。

[3]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新《纲要》的通知[S]。2002-11-29。

[4]俞宏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3-24。

[5]刘明明,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3。

[6]盛克庆,石建文,杜 辉,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85。

[7]董小强。试论高校体育爱好者协会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4,25(2):76-76。

[8]教体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S]。2005。

[9]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39-41。

[10] 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40。

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 篇5

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体育教育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体育文化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体育物质文化, 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等;二是体育精神文化, 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意识形态等;三是体育制度文化, 包括政策、组织、体制、规则等。从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 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 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课教学的一部分, 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要求。体育物质文化为体育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传播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着体育教育。[1]

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 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 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 它的外延具有广泛性, 所以校园体育文化被包含于这三大类文化之中。意识文化是意识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等方面。体育涵盖了文化研究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全部三个方面。中国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应该突出文化范畴的创新精神和体育范围内的个性解放。[2]

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健全体能, 强化主体。

健全体能是体育的基本功能, 强化主体则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保证作用。健全的体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物质前提。学校生活丰富而紧张, 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 就是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能量, 以应付繁重的学习, 完成学业。体育健全体能、强化主体的作用发挥的如何, 直接关系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2. 活跃气氛, 增强活力。

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生机有活力, 观察一下该校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便可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活跃气氛、增强活力的作用, 是与其动力机制的重要地位直接相关的。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比在其他学校和文化区域更具活力与魅力。

3. 提高情趣, 美化生活。

现代青年, 尤其是知识青年和大学生, 是很讲究生活的审美情趣的, 对这种行为倾向和心理需求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如欣赏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国际比赛, 关注祖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明星, 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大学校园文化由此也成为一个紧随时代潮流、面向世界的高层次文化类型。[3]

4.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目标性很强, 这对每一个受众来说都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现代重大体育比赛都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 如比赛中奏国歌、升国旗等, 以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眼下, 我们就应该充分把握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契机, 在校园里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努力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股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集体主义是一切言论和行动要以合乎群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在合理引导的情况下, 他们是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这种参与, 不仅包括上场比赛, 还包括积极为上场同学做好后勤服务, 以及在场下参加啦啦队, 为同学加油等。通过有效组织, 能够使同学们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 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 融洽人际关系, 锻炼集体协作精神, 激发他们的热情, 与他们的心灵进行沟通从而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的团结友谊等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产生一种无形却巨大的力, 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品位得以提升。

5. 新形式下体育文化的功能拓展

(1) 转变观念, 以育人为中心, 优化育人环境, 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得到提高。体育文化思想的演变告诉我们, 如今人们已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明的目的。校园体育文化重在育人与健体。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 并经过长期积蓄而形成, 它还通常表现为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因此,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 (2) 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与学生的能动性, 完善规章制度。体育教师队伍是稳定的校园体育主体。因此, 要发挥体育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素质、品行作用是构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接受, 体育观的形成乃至整个精神素质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因此要把学生的热情保持下去, 因为靠自发、自愿是不够的, 还应制定完善必要的规划和规章制度, 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 以身示范, 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 虽然学生是主体, 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了领导, 教师的示范效益。如果更多的校领导、院长、博导和教师能走出办公室、实验室, 到运动场和学生一起参与文体活动, 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活动的热情, 而且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学校园。因此, 领导和教师定时、定点的参与校园文体活动,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该引起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总之, 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类型, 而大学校园文化则是体育文化依附的基本活动场所和重要基地之一, 深入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 大力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应该在理论上有新的探讨, 更应该在实践中有新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张丽艳.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5, (1) :68-70.

[2]王辉.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功能[J].贵州体育科技, 2005, (3) :65-67.

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 篇6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传统校园文化的作用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将更多的现代文化信息渗透到校园中来, 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文明, 同时, 也有一些虚假、污秽、不健康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给大学校园带来了许多弊端, 对传统校园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1.1 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1) 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青年学生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网上聊天、收发E-mail、网络游戏、收发信息等, 大大突破了信件、电话等传统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 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使他们的人际心理距离大大缩短。

(2) 校园网络文化满足了大学生对各类知识信息的需求。调查发现, 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进行较长时间、较快频率、较广内容的信息进行交流;关注的问题较全面且实际;对涉及自身的学习和前途问题以及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更加关注。大学生作为高校内部特殊的网民阶层, 对信息的专业程度要求更高, 而校园网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依托和中心, 集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 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网络文献服务, 而且不断吸纳产生新的信息, 满足了高校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3) 校园网络文化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校园网络的建立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平台。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培养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开放性特征提高了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培养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而自由性的特征培养了大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网络文化利用其优势特征, 使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提高。

(4) 校园网络成为弘扬校园先进文化的阵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发展, 网络文化对思想文化的传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大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和网页, 弘扬主旋律, 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1.2 园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

(1) 不良的信息和垃圾信息污染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由于管理的被动和法规的滞后,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 封建迷信、暴力色情、流言蜚语等充斥网络, 网络垃圾泛滥, 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 沉湎网络倾向, 荒废学业。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 一上网就是好几个小时, 两三天不上网心里就很不舒服, 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因网上聊天、交友, 甚至浏览不健康的信息等, 产生了网络依赖症, 这部分学生往往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无心上课,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 人际关系日渐疏远。网络的应用使面对面的交流减少, 大学生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交往, 使得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疏远。

(4) 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网络是虚构的、数字化的、符号化的, 在人和人的交往模式下, 在缺少“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的丑与恶, 往往在这种状况下会暴露出来。一些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 高谈阔论, 甚至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辞, 或是不惜做出损害他人的行为, 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有待加强。

2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 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1) 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 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道路。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校园网络得以有效整合共享, 不仅为高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 而且必将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 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不仅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 而且是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 必须建立一只强有力的网络文化队伍, 这是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发展、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支队伍应该有多层面的人员构成, 既有专家教授传播学科知识, 又有管理部门对高校制度及政策的解读;既有院校领导的正确舆论引导, 又有辅导员的答疑解惑;既有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 又有网管人员的技术支持。他们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 随时跟踪网上的信息动态, 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对不良信息及时进行过滤和清除, 使之尽可能拒于学生视野之外。

(3) 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要使网络融入到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并真正起到弘扬先进文化、传播文明、潜移默化的作用, 没有优秀的校园网站是不行的。高校要从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建设着手,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 搭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平台, 建立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主题栏目, 使之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弘扬校园文化、开展社会实践的主渠道, 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 篇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就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内部也形成了科学的分工。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模式和规范化管理上,致使教学质量管理有所欠缺,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文化管理理念的出现,就成为提高高校的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文化管理理念的科学内涵分析

文化管理理念主要是在以人为中心和观念人假象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的是将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充分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充分尊重人性。在管理理念上,文化管理理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从以任务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提出了人的重要性,体现了现代的发展潮流。在管理方式上,文化管理以激发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为主要手段,不断的进行创新。在管理主体上,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挥管理功能,有目的的去锻炼人的意志、智力和体力,使人获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高校的文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形成一套人性化的管理体系,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来指导人的行为,引导人的意志,更好的参与学校各项工作。高校的文化管理工作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坚持以人为中心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2)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不断的挖掘人的潜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3)高校的文化管理要体现出人性关怀,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管理的情感因素。

2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分析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高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纷纷的进行扩招,人员的增加,为学校的教学带来困难,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高校也逐渐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重视,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因素和过程的管理,主要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绩管理、教学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高校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可以实现控制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加强文化管理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作用分析

3.1 加强文化管理,可以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保障

文化管理强调的是人的管理,实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力,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就形成了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创造了一个提高自我的空间,吸引了广大的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凝聚力,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质量。

3.2 加强文化管理,发挥文化管理的功效,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

高校的文化管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这样才能发挥文化管理的功效,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1)满足学生的需求,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文化管理的一种方式,体现的是学校的价值取向,我们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加强对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机会,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2)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离不开学生,学生是文化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高校的文化管理要采取积极措施,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文化管理的功效。(3)科学的设置管理目标,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工作。学校的质量管理需要一定的目标,目标的设定,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了方向,这也是提高工作人员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而而努力。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发挥文化管理的功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

3.3 加强文化管理,有利于实现高校的教学目标

高校的教学工作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通过文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推进高校的人才培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高校教学的弊端逐渐显现,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就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社会效益的提高,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通过文化管理,可以将人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社会效益提高的有力保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扩大,这就会引起社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关注,如果处理不好这方面的内容,就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损失。文化管理模式的出现,为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指明了方向,高校纷纷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自身的文化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金明.高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4).

[2]余玲,胡望斌.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文化管理[J].江苏高教,2010,(02).

[3]张静,李峣.高职院校与文化管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8).

浅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中档案的作用 篇8

关键词:档案文化,高校文化,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重要部署。2012年10月30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特地以“谈档案与文化建设”为主题, 着重提出:“档案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相当于‘根’或‘核’的那一部分。建设文化强国, 必须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强国。” (1) 可见档案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对高等院校提出了“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 为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档案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里笔者从档案与高校文化的关系说起。

一、档案与高校文化的关系

对于文化的理解, 每个时期, 甚至到每一个个人都有所不同。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给文化一词下了一个最简洁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每一所高校, 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 在校师生就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基本元素, 师生通过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工作, 为了学校的发展追求着更高更远的目标, 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 一步一步的升华, 逐渐积淀成为一种集体人格, 而这集体人格反映出来的就是这所大学的文化, 也是这所大学的灵魂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作出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的档案, 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是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办学活动与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

高校文化通过师生的气质、语言、举止表现出来, 是文化的具现化和档案的抽象化;档案是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固化在物质上的文化, 是高校文化的实体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档案的出现, 没有了档案, 文化将会断裂, 甚至空白。高校如果失去了档案的支持, 那它的文化只能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更谈不上传承和创新了。

二、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鉴于档案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其在继承、保持一所高校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是一所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档案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一) 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的载体

文化是在不断地创新和积累, 文化因为积累才得以厚重, 没有文化的积累, 就不会有文化的进步。一所高校, 如果没有了档案的支持, 那么它的历史将由于失去佐证变为传闻, 它的文化也会随着时间消失, 这所高校的进步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认真做好档案工作, 保护保存好档案, 才能保存好这所高校的文化, 同时也是对高校本身文化的一种肯定。

档案也是一所高校宝贵的财富, 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文化资源。它通过真实记述和反映高校在各个时期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教学科研成果、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再现高校发展的全部历史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全部过程与成果。 (2) 因此, 档案是高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 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媒介

文化是通过人们的传播来实现传承, 而传播则要借助传播媒介的力量, 档案在高校中就是肩负着向社会传播本高校文化的责任。在符合《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前提下, 通过开放档案目录、全宗指南、计算机查询、举办档案展览等方式, 进一步对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 这样既能为高校文化与内涵建设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数据支持, 还能拓宽档案工作的辐射面, 把学校文化推向社会, 令大学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能在这个更广阔的领域进行传承和延续。

(三) 档案是高校文化转变的证明

高校档案从总体上包含了整个高校的概貌, 具有深刻的时代性, 反映着不同时空所特有的文化阶段。它记录着一所高校努力实现阶段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反映出该阶段高校的师生生活, 精神面貌, 而这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就是文化。

(四) 档案是高校文化创新的基础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能持续发展的

关键因素, 也是文化维持其生机与活力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是在具备合适的内在基础和一定的外部条件下, 通过对前人的经验、思维方式、历史轨迹进行科学研究后实现的。高校档案中记录了大量的高校文化建设的成果以及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高校管理者通过对这些成果与过程的研究, 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掌握高校文化发展的规律, 推动高校文化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高校档案还记录着本校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 教学方面可以找到特色之路, 科研方面可以借鉴前人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 少走弯路, 早出成果, 管理方面可以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理念, 从而在各个方面不断充实和丰富原有的高校文化, 继而推动文化实现创新。

综上所述,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校上下凝心聚力, 社会总体环境的支持才能得以成功。高校档案作为记录这些文化创新形成过程与结果的载体, 实现文化传播的媒介, 更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注定要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M].中国档案报, 2012-11-8 (2379) , (第一版) .

[2]方德生.略论高校档案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J].兰台世界, 2013.2 (中旬) .

[3]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9-1.

[4]UOA埃思.档案学:国家和文化传统, 还是一门国家学科[R].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

高校动漫文化的作用 篇9

一、赣南红色文化内容

赣南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早期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赣南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治党、治军以及治国的经验, 为后人积累大量的宝贵财富, 经过长期的积淀, 形成了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前仆后继、浴血拼搏、勇于奉献、坚定信念为核心的苏区精神, 并且留下了很多承载赣南红色文化精神的载体, 包括各种会址、旧址、纪念亭、纪念馆等, 在当今时代, 赋予了红色文化更加深层的内涵, 并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体系, 受到我国历任领导的重视。

赣南红色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在改善当前高校学生学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要借助赣南红色文化精神,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弘扬赣南红色文化, 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和工程, 坚持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原则, 发挥榜样的力量, 激励学生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风环境。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 我国高校的学风良好, 很多学生具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刻苦学习, 努力实践, 锻炼身体。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高校学风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学风不正

学风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如果学风不正, 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有的学生进入高校以后, 单纯地认为学习不再那么重要, 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态度不端正, 目标不明确, 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 甚至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影响自己的正常毕业。还有的学生比较迷茫, 不清楚进入到高校以后, 自己该干些什么, 应该学些什么,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甚至还有的学生自甘堕落, 贪图享乐, 逃课、旷课情况时有发生, 对学校学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 学风不浓

在高校中,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 要营造良好的学风。但是有的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对自己行为要求不严, 生活作风散漫, 课堂出勤率比较低, 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学习。另外, 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缺乏自律意识, 在考试过程中, 出现作弊行为, 投机取巧, 甚至弄虚作假, 对学校学风产生恶劣的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要结合自身校园文化, 建立浓郁的学风, 提倡积极向上的学风, 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 摒弃落后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 教风不良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不良的教风会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因为在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虽然当前高校教学制度不断改革, 但是依然采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 导致很多学生认为, 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还有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落后, 没有体验到课堂带来的乐趣, 感觉到课堂教学十分枯燥, 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生出现了逃课的行为。对高校教学而言, 要赋予教学生命力和活力, 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良好的教风。

三、赣南红色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为了改善当前的高校学风,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指导, 就要充分发挥赣南红色文化的促进作用, 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

(一)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做好学风建设

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过程中, 各级团组织和学院要做好德育教育, 建立赣南红色文化资源集体。在实际过程中, 积极弘扬中央苏区的精神, 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另外, 为了更好地普及红色文化, 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针对性, 高校可以邀请党史专家或者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人员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 并且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建立学习赣南红色文化论坛, 组织赣南红色文化故事讲座,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大力弘扬赣南红色文化精神, 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高校的学风,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 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建立优秀的校园文化, 丰富赣南红色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属于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是高校优秀文化的传承, 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应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学风的载体和精神支柱。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通过采取社会实践的方式, 发挥模范人物的作用, 充分发掘赣南红色文化艰苦奋斗、不怕失败的精神, 并且通过参观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旧址等,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让红色文化精神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另外, 学校要积极组织红色革命歌曲大合唱, 比如《映山红》《十送红军》《红米饭南瓜汤》等著名歌曲, 真正了解赣南红色文化的内涵。还可以组织赣南红色文化精神征文和演讲比赛等, 让学生真正体会赣南红色文化精髓, 加深自己的理解, 丰富校园文化, 为改善学风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培养学生学习创新实践精神

高校要紧紧依托赣南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学术研究,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获得良好的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高校要加强对赣南红色文化的调研工作, 结合书本知识,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为了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 对赣南红色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另外, 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 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 深入基层, 了解我国国情, 加强与红色文化之间的结合, 接受赣南红色文化的熏陶, 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效地改善当前高校的学风。

(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赣南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程, 体现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高校要树立良好的学风, 培养广大师生自强自立、不怕吃苦的精神, 要紧紧依托赣南红色文化精神, 通过不断宣扬红色文化, 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来教育学生, 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树立道德模范,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张德亮.赣南红色资源利用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党史文苑, 2007 (02) :77-78.

[2]卢旗英.原中央苏区振兴视野中赣南红色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8) :207-210.

[3]周友, 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与保护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3) 4:267-268.

[4]钟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基于赣南红色文化资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4 (09) :246-247.

上一篇:奥普拉脱口秀下一篇:人际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