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与缺失

2024-07-19

会计诚信与缺失(精选十篇)

会计诚信与缺失 篇1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信, 会计行为作为企业行为的一部分, 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 会计诚信作为企业诚信的一部分, 也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诚信。会计诚信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向报表使用人提供的财务信息应该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审计诚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 具体表现就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该真实、可信。而会计造假是企业为了局部利益, 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以蒙骗报表使用人而获取超额利润, 是企业失去会计诚信的具体表现。会计信息失真是指, 由于种种原因, 如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核算不规范等, 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失去真实性。从主观上看, 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若是企业为了获取利益, 明知故犯的, 应属于会计造假, 是会计诚信的问题;若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造成的, 应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问题。

2 诚信缺失的表象和根源

2.1 法制观念淡薄。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在工作中的地位为从属关系, 单位领导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指挥权和管理权。其次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 浮夸风盛行, 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 迫使企业在无法完成任务时不得不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

2.2 假名目繁多。

主要表现为帐外设帐、假帐真算和真帐假算。帐外设帐的最大问题就是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及时, 为腐败、偷税漏税等各种违法犯罪提供有利条件。假帐真算与真帐假算则一是不按规定进行收入确认, 利润虚假。二是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不真实。该列的成本、费用挂账不列, 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 不该提的变相提取, 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2.3 道德意识不强, 职业素质不高。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过分追求物资利益,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泛滥, 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工作责任心不强。违反财经纪律,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利益的驱使, 包括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各方面的信任, 由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会计必须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 并获得加薪、升迁、奖励等利益。

2.4 制度不完善。

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 各职能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整体监督效能不能有效发挥。我国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 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违法者就见利忘义, 造成整个会计行业出现诚信危机。还有, 企业会计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原则使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的使用, 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 从而达到制造虚假业绩的目的。

3 改变会计行业诚信缺失

3.1 重塑社会信用。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独立而特殊地存在于各行业之中, 尤其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所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尤为重要, 特别是提升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及监管者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意识, 营造“信则共赢, 不信则共亡”的氛围, 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从立法的层面上讲, 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社会公平信用法规, 为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从信用结构来看, 政府信用始终是最大的信用, 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

3.2 追究强势群体。

加大对经济领域内强势群体的诚信管理, 强化对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法律处罚, 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 轻外部公开处理”。因此, 相对于因造假取得的巨额经济和政治收益而言, 造假成本显然过于低廉, 以至不断出现会计造假的案例。

3.3 完善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道德素养。

各财政部门, 各行业会计协会应依据我国会计工作和从业人员的现状,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及时修订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研究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行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结合会计业务工作, 开展具有会计行业特色、会计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 把诚信的观念贯穿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去。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 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 下挡不住诱惑, 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3.4 内监外管。

内部监督就是按照《会计法》有关会计内部监督的规定:一是记帐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三是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四是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外管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必须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 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还有, 就是作为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税务、证监、银监等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性、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督促;二是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通过监管, 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

3.5 终身教育。

一方面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只有经过专业资格确认的会计人员才能持证上岗, 坚决反对“任人唯亲”。还要加强专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使在校学生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学习,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增强履行监督职能的自觉性。

3.6 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 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使会计人员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 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 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

结束语

从国家的角度讲, 市场信息失真可能导致政策制定的偏差, 干扰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资源配置低效劣化, 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从企业角度讲, 会计信息失真, 可能对企业产生经营造成误导, 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 失去市场机会, 使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从投资者角度讲, 失真会计信息, 就降低投资者的信心。由此可见, 会计诚信缺失, 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决策, 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使会计行业本身深受其害, 危害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 使内控系统秩序失控, 会计秩序混乱, 滋生腐败和犯罪。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实践活动, 任重而道远, 要靠我们每个会计人员不懈的努力。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强, 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摘要: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出现了诚信危机, 其中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日益严重, 严重影响会因为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必须从企业制度和内部控制, 法律法规和企业领导人, 会计人员自身等各个方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诚信与缺失 篇2

书面提纲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XXX,来自会计0902,论文题目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我的指导老师是方秀华老师。论文从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都得到了方秀华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也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论文有不足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和完善,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自21世纪初安然、银广夏等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将企业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暴露出来,企业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于重塑与加强我国会计行业诚信,改善目前会计信息弄虚作假、会计行业管理混乱的现状,减少社会经济损失、稳定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的第一部分 主要论述诚信与会计诚信的含义,会计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以及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意义

第二部分 先介绍当前国内外会计诚信问题现状,接着再归纳总结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情况 第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第二,财务报告造假。

第三部分 先论述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接着在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的基础上提出造成会计诚信缺失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益驱使

2、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3、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4、监管不利

5、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低和业务素质不高

第四部分 先论述美国对会计诚信缺失治理,然后借鉴美国在会计诚信问题治理经验,提出我国重塑会计诚信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成严厉的处罚机制,提高做假成本

2、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

3、健全法律法规

4、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5、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

第五部分结论。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遵守基本道德准则。解决会计失信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配合努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监督体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培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解决企业会计失信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不足之处。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由于本论文多是在国内外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总结而来,加上本人能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一定虚心学习,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完善措施 篇3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原因;措施

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诚信,而会计行业的生存也以诚信为本。当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当中,会计行业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人们对于会计诚信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多起会计诚信危机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会计诚信缺失也成为了全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提高会计从业者的道德素质,解决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对于会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失信成本低,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当前,在对会计造假进行惩罚时,我国采取的措施是轻行政处罚,重经济处罚;轻个人处罚,重企业处罚;轻对外处理,重内部处理。所以,企业负责人或者有关的会计人员往往不会被追究责任。这种惩罚模式对造假者而言,打击力度明显不够,而造假者受到的损失较小,所以有时明知违法却仍然要追求利益,甘愿付出被惩罚的代价。正是由于失信成本低,导致了造价事件屡屡发生。其次,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差别较大,整体水平不高。我国当前虽然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但是很多人仅仅是为了获得会计资格证而参加考试,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而且,由于会计从业者上岗后,缺乏经验,而后续的教育又不能及时跟上,也造成了会计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偏低。另外,由于部分会计从业者尊崇个人享乐助于、拜金主义,所以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丧失了道德底线,至会计诚信于不顾。当面临利益的诱惑时,不能坚持原则,成为了金钱的牺牲品。

2.会计制度存在问题,配套制度不健全

在制度方面,造成会计诚信缺失一方面是由于会计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还与配套制度存在问题有关。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在实施中比较灵活,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以及个人估计,这也使得判断空间和估计空间比较充足。会计从业者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同一交易以及事项进行处理。当选择不同时,形成的会计信息就会不同,这也为会计信息的造价留下了空间。而且,当前的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经济行为的创新要求,如果出现新领域的经济事项时,会计准则无法为会计操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在会计人员开展工作时出现了“无法可依”的情况,会计准则对会计造假不能起到应有的限制作用。

3.先天的“趋利性”以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虽然市场不断深化,但是监管的重点却没有因此而转移,同时政府的监管方向不够准确,监管力度不够,并没有将监管落实到位。当前,社会审计制度尚不完善,公平竞争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在发现问题时,往往避重就轻,有时还出具缺乏真实性的审计结果。而其他的有关监督部门之间没有形成配合,各自为政,在实施监督时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对违法以及违规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先天的“趋利性”因素也是造成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一大原因。即便在实践中已经有严格的法律和法规进行约束,但是该因素是先天形成的,所以无法根本解决。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当受到利益驱使时,部分人员就会要求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对数据进行人为处理,以满足企业的利益需求。比如某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能够提高政绩,诱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美化企业的经营数据,但是这却损害了国家以及社会的利益,而且造成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二、完善会计诚信缺失的措施

1.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健全会计制度

为了避免会计造假,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力度。当前,我国审计机构已经建立,审计制度不断完善,也发挥了部门的功能,起到了监督作用。然而,当前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事后监督,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是往往无法挽救损失,所以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会计监督体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事前监督,同时采取法律手段来提高会计诚信水平。另外,还必须健全会计制度,大力研究会计理论,根据实际情况修订《会计准则》,加快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出来,制定会计从业者必须遵守的纪律以及职业道德准则,通过法律制度以及规则来促使会计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提升。

2.健全内控制度,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会计人员道德素质

要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保护资产的完整、维持市场正常秩序、强化监督功能就必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经营者以及所有者的权责明确,同时明确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要让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和各个环节,保证企业所有人员都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之下,促使会计从业者规划自己的会计行为。同时,要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升造假成本。如果发现屡屡违法职业道德、会计诚信缺失严重的企业以及个人,可以将其逐出该行业。如果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可以对其作出退市的惩罚。如果中介机构参与造假,要取消其经营权,并且禁止其再次进入该行业。最后,要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规范会计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会计行业必须结合行业特点,立足于实际,开展出于会计职业相符合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当前在会计行业中,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非常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比较多。为了能够保证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分析其原因,从加大监管力度、健全内控制度、提高惩罚成本等入手,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新家.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会计诚信的缺失与现代建构的思考 篇4

所谓诚信就是尽己为人、诚实不欺、实事求是。它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称赞和追求的美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 诚也”, “诚, 信也。”《论语·为政》说,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又说,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礼记·大学》把“正心”“诚意”列为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八条目”的两个重要的德目。荀子认为人无信会导致天下大乱, 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 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 (《荀子·强国》) 陆九渊从个体道德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诚信, 他说:“人而不忠信, 何以异于禽兽者乎?” (《陆九渊集·主忠信》) 由此可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是人类万古长存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

诚信应用于会计领域就形成会计诚信。会计诚信是会计的本质属性, 是企业管理层、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中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种承诺和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1]杨雄胜也认为,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应出来,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会计的诚信是会计作为账房先生为主人应尽的义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的诚信义务具有了社会的属性。[1]

会计诚信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美德, 没有会计诚信不可能有会计发展的明天。中国会计学的奠基人潘序伦先生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学院”是就确立了“以信立世, 以信立人, 以信处事, 以信待人”的诚信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利益的驱动下, 一些企业和会计执业人员由于缺乏诚信而导致的会计丑闻, 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等,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人们不仅对会计数据真实性而且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现象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投资环境的破坏、金融信任危机、社会资源分配失调等现象发生, 而且会误导政府或单位经济决策和管理失策。如今, 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担忧。

2005年, 财政部组织检查了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 共查出资产不实93亿元, 收入不实84亿元, 利润不实33亿元, 39户房地产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2.22%, 而实际利润率高达26.79%。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偷漏税问题, 少数企业甚至通过虚构业务、编造合同等手段骗取银行信用。[3]

比如, 天津市天海集团有限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财务管理相当混乱, 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购置的价值7.2亿元的船舶长期挂往来账, 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其下属子公司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伪造银行存款1.5亿元, 以隐瞒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又比如,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通过虚构售电量, 虚增收入5.1亿元。[4]

2008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中, 财政部、专员办和财政厅局依法对4701户企事业单位给予调账、补税、罚款等处理处罚, 共查补税款10.26亿元、收缴罚款5596万元, 对425名直接责任人予以罚款、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处罚, 并将592户企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移送有关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同时, 对175家会计师事务所作出了行政处罚, 其中撤销14家、暂停执业55家、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37家、警告98家, 并对367名注册会计师作出了行政处罚, 其中吊销证书9人、暂停执业68人、警告290人。[5]

2009年, 各地财政部门检查发现, 部分被查单位内部控制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存在白条入账、假发票报账、资产管理混乱、收入直接冲抵支出等问题, 部分单位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甚至不设账簿, 少数企业为完成绩效考核调节利润指标、获取银行贷款等目的编制虚假财务报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未统一核算、预算编制不完整、挪用专项资金、账外设账等问题较突出。各地共检查发现违规问题金额582.26亿元, 查补税款5.95亿元。[6]

从上述材料表明了我国目前会计诚信缺失现象的严重程度。如果不合理的解决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将会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自然, 会计诚信缺失是个复杂的问题, 不仅涉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而且涉及到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制度等问题。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樊浩教授指出,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存在根据, 不像经济活动那样, 使个人乃至也不是为了使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 而是通过与人们追求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的“辩证互动”, 追求和实现生活世界的文明的合理性。[7]一旦诚信缺失就可能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和市场的混乱, 尤其是上市公司, 如果出现会计信息严重错误就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瘫痪。

一个充满欺骗和谎言的会计数据世界的产生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重要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极端利己主义的侵害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首要因素。

我国自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传统的“一条鞭”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 人们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社会”, 即契约社会。传统社会以家庭和村落为中心, 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 以饲养家禽、手工艺为辅, 村落与村落之间除了姻亲和市集交易之外, 很少有其他的联系, 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能风调雨顺, 过得平平安安, 就感到满足。[8]在这种单一的社会模式中, 会计只要把雇主交代的业务计算清楚就可以“领赏”, 这时的会计只是扮演账房先生的角色。因此, 他没有做假账, 出虚假报表的必要, 因为雇主收入的多少与账房先生的收入并没有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同时, 传统社会是以伦理为本位的, “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 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全社会之人, 不期而辗转互相连锁起来, 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9]人们在这种由伦理本位编织的社会中生活, 彼此之间都是熟人, 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如果一旦被人发现本人的诚信出现问题, 那他自己不仅将一生蒙受指责和耻辱而且会给整个“生于斯, 死于斯”的家族和当地带来无法弥补的名誉损害。这种道德风险太大, 所以做人要诚信是他们终生恪守的道德规范。

市场经济把人从伦理本位的社会中解放出来, 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个人的权力也得到保证, 人们解决矛盾除了以伦理协调的方式处理之外, 还可以付诸法律。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展示了人格的平等。不仅如此, 市场经济与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是凸显了“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因此, 利益成了市场经济强有力的驱动力。事实上, 追求利益本身没有错, 但是一旦追求利益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极端利己主义。

我国当前的各项事业都处在建设和发展中, 社会各项制度和措施都处在完善中。尽管我国伦理道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但是,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传统道德资源被边沿化, 而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历史断裂又使得我国现有的道德资源显得格外匮乏。与此同时, 新的社会主义道德又处在发展和成熟之中。另外, 加上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害。这就很容易使人滋生极端利己主义思想。自然, 会计从业人员也不例外。

极端利己主义是以自我利益至上者, 是自我中心主义, 是以牺牲他人和社会、集体乃至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其本质特征。

会计从业人员一旦产生这种思想, 那么在会计实践中如果没有相关的道德和法律约束, 他们就有可能走上会计造假的道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做假账是一种错误。但是, 因为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侵害, 他们在会计实务中就往往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出具虚假会计报告。美国著名法学家麦克尼尔研究指出,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种没有直接委托人的新型的契约关系, 也就是说会计造假损害的直接主体是不确定的。[10]这种“没有受害者的犯罪”, 有时候又为会计造假制造了绝妙的机会, 使得他们在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驱动下不仅在做假账的过程中有恃无恐而其在心理上显得心安理得, 踌躇满志, 甚至形成会计主体做假账的“集体无意识”。

极端利己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的基础建立在损人之上, 信奉损人利己, 并以损人利己为最大的善。[11]同时, 利己主义也很容易派生拜金主义, 这对会计诚信是有害的。因此, 只有清理和扫除极端利己主义对会计执业者的精神污染, 才能形成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会计法律规范的不健全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

我国《会计法》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做了一系列的修改, 也出台了会计准则和统一的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劵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2001年修订) 、《公开发行证劵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 (2003年修订) 和《公开发行证劵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等等, 但是, 为什么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细则, 还遏制不住假账的出现?其主要的原因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的。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 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或者是同一法律有时候与会计实务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法律法规文件表述上的不一致, 会给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衡量和会计责任的鉴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从而不利于促进财务会计和审计质量的提高。例如, 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 要求会计数据信息必须要做到“真实、完整”, 而信息披露规范文件又比《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多出一项, 即要求财务报告准确性。[12]这些表述就不够一致和明白。又例如, 《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和《公开发行证劵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这两部法律文件提出“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但是, 在何种程度上才能界定为“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这与《会计法》所提出的“真实、完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这在法律文件中没有充分说明。[13]立法中相关概念界定不准确;执法部门的权责界定不明确;同一违法会计行为可能受到多重行政处罚;执法的标准尺度不统一。[14]同一部法律有时候又往往与会计实践存在差异。杨雄胜分析指出, 新修订的《会计法》把单位负责人认定为会计法律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但会计人员仍纳入会计法律责任之中, 无形中筑起了会计与单位领导人之间的统一战线, 容易使其串通舞弊。[15]这种会计法律法规有的地方的概念不清、相互重复、交叉, 有时候就使得会计从业人员无所适从, 从而影响到法律法规体系整体的法律约束效力。这可能使其企业内部审计、企业交易的资金流动出现“财务黑洞”, 从而产生会计造假丑闻。

第二, 我国法律法规对会计丑闻违法涉案人员的处罚力度不够大。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处罚的力度相对于西方来说较轻。我国的《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报告, 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一条款可以分析出, 如果财务人员知道造假违法, 却不是构成犯罪时, 其造假的预期“成本”的上限是十万元罚款。如果有远远超出十万元罚款的“造假利润”, 那么, 这个条款对财务违法造假人员的威胁力就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财务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就难免不铤而走险。

与此相比, 美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比中国就严格得多。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规定, 对编造违法违规财务报告的刑事责任, 最高可处500万美元的罚款或20年监禁;篡改文件的刑事责任, 最高可处20年监禁;证劵欺诈最高可处25年监禁。事实上, 只有使会计造假的成本的法律风险 (同时包括道德风险) 大大地高于实际造假所获得的“利润”, 会计法律法规的威胁力才能产生有效的法律效力。在这方面, 我国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处罚力度还有待提高。

第三, 掺杂“人情”因素, 法律执行力度不够, 审计监督缺乏强有力的效力。

尽管我国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法律执行的过程中, 又往往掺杂“人情”和“人脉”因素。一些会计假账在“人情”和“人脉”面前往往处于“潜伏”状态, 很难曝光。一旦曝光, 执法者在进行法律执行的时候, 有时候赖于人情, 往往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监督不力的情况。在财务审计方面, 由于我国实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较晚, 注册会计师人员的执业水平和执业质量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偏低。同时, 又由于一些注册会计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有时候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利益的诱惑下, 可能会出现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情况。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时候就可能绕开审计程序, 主观地出具审计报告, 造成违法犯罪事实。2001年, 国家审计署抽查16个国内会计师事务所32份审计报告, 有23份严重失实, 造成会计信息虚假71.43亿元, 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16]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客观公平公正地有效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审计程序, 才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舞弊等现象发生, 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有时候国家不得不花巨款在为这些会计丑闻产生的后果“买单”。这无疑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然, 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它不是经济社会中孤立的现象, 而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状况紧密联系。因此, 只有健全整个会计执业的社会环境和完善法律体系等措施, 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四、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是会计与生俱来的现象, 相反, 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美德。不过, 会计诚信有时候出现暂时的“遮蔽”, 如果不去揭开这种“遮蔽”, 那么会计诚信的缺失就永远存在。因此, 对会计诚信的建设, 笔者试图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来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净化整个会计实务的社会环境是会计诚信建设的基本条件。

道德是人的第二本性, 没有道德人类社会就永远处于野蛮状态, 更不用说会计诚信建设了, 因此, 会计诚信建设离不开道德因素。樊浩教授指出, “如果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社会文明的两大基本构成, 那么, 经济与伦理就分别对应成为这两大文明的基础和核心。”[17]

说到底, 会计诚信的建设是人的建设, 离开人来谈会计诚信建设毫无价值。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 如果会计执业主体或审计执业人员的道德修养一旦“丧失作为文明生态中的独立因子和人的精神核心构成的地位, 使伦理的神圣屈从于强大的经济世俗性之下”, [18]那么, 会计人员或审计人员不仅不能为人民理财, 相反, 就成为“经济奴婢”。杨雄胜举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著名的葡萄牙商人杜阿尔特·戈迈斯·索里斯对荷兰的诚信力极高的会计赞叹不已, 他夸奖荷兰人建立了一个会计总账, 每个分店都有分账, 否则, 就不能维护“它的信用”。17世纪荷兰出现的经济辉煌, 折射出荷兰人的精神气质:言必信, 充分信任个人和集体。正是“普遍存在的相互信任带来的绝对安全感, 才铸造了荷兰奇迹。

如果整个社会布满谎言和欺骗, 人不相信人, 甚至普遍的产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想法。这必然会影响会计从行业人员道德素养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自然, 这就会妨碍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如果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前途布满不幸, 必然会妨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那么社会就可能会布满不幸的人。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说, 每个不幸福的人可能就是一颗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炸弹”。如果是这样, 那安居乐业就成了人们心中的“乌托邦”。所以, 会计诚信的建设就必须要净化整个社会和会计执业环境。

2.提高会计执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保证。

1996年6月, 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指出, 会计从业人员的规范包括六个方面: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和保守秘密。2001年9月, 中共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其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这些文件对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伦理学认为, 人们经济活动正常的交往必然是在一定道德框架中进行的, 而这个道德框架的核心就是“诚信”。如果会计执业人员的道德诚信修养不够, 那么在会计实务中, 他或她就有可能利用会计的“道德自由空间”为自己谋利。

我国现在正处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 一些单位领导还没有摆脱“官本位”的思维模式, 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干扰会计独立履行会计职责, 导致会计假账产生。但是, 如果会计人员自身具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职业道德素养, 他们就完全可以义正言辞地拒绝领导的干扰, 实事求是地完成本职工作。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人天生不是做恶的动物, 人做恶那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善。现代生物进化学也揭示了人有“自私的基因”的同时, 也说明了人有协作进化的本能。会计不可能故意做假账, 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杜绝会计丑闻的重要保证。

3.健全会计法律法规是提高会计诚信度最强有力的措施。

法律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强制性的执行, 而是它本身天然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鲍曼说:“一种法律秩序尽管是一种通过强制加以维系的秩序, 但却并非由于它是一种通过强制加以维系的秩序, 而是由于它是一种强制的秩序, 它是一种以强制的使用为内容的规范秩序。”[20]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也是法制经济。在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中, 个体往往采用以自利的方式使利益最大化。但是, 不论利益主体以怎样的方式实现私利最大化, 但终究必须以道德和法律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追求。否则, 不仅利益主体违德又违法, 这样不仅导致“自我毁灭”而且会导致“市场暴虐”。所以, 道德和法律是市场经济运动和会计诚信建设必不可或缺的条件。

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私利就常常把自己的利益绑架在集体利益之中, 以集体的名义采取急功近利的“战略”来实现私利的最大化。不仅如此, 有时候管理层为了私利的最大化而采取以集体利益的名义来逃避竞争机制从而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既可免于竞争, 又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这就很可能使得他们强制会计制造虚假会计数据。更为严重的是, 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为了双方达到“共赢”而使他们在利益面前相勾结, 狼狈为奸, 形成利益链, 去共同做假账。所以, 如果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那么在这种情景下, 会计执业人员就很可能会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或者“道德自由裁量权”的空间进行数据造假, 从而使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陷入无序状态, 严重的导致企业瘫痪。所以, 健全会计法律法规是提高会计诚信度最强有力的措施。当然, 会计诚信的建设除了以上叙述措施之外还应当加强会计的独立性、保证其工资待遇和福利政策、住房条件等等。

会计诚信缺失的案例 篇5

犯罪嫌疑人王某,49岁,南京某建筑工程总公司路桥工程公司会计出纳。犯罪嫌疑人马某,50岁,南京某建筑工程总公司路桥工程公司副经理。犯罪嫌疑人陈某,36岁,南京某建筑工程总公司路桥工程公司办公室主任。

6月21日下午2时许,南京市纪委找犯罪嫌疑人王某、马某到总公司办公室谈话。在谈话中,王某交代了路桥公司私设小金库的事实,并让其妻从家中送来了他制作的记载小金库帐目来源及大致去向的U盘,以及存放小金库资金的银行卡。纪委当即追问小金库的明细帐目,王按照事先和马、陈窜通好的,向纪委谎称帐目已被销毁。谈话结束后,陈某、马某、王某随即聚在一起商量,陈某提出帐册不能留要处理掉,马、王均表同意,于是连夜由驾驶员孙冬成(已取保候审)开车带上述人员到王某家中取得小金库原始凭证后又开车至奥体中心向阳河工地,由陈某、孙冬成将凭证拿到工地民工锅灶上烧毁。

上述销毁的是二处市政重点工程的小金库明细帐,在1年多时间内,仅这二项工程,路桥公司通过向其水利总公司虚报预付工程款的手段,多次从工程队提取现金达465.2万元,其中用于业务招待费达100余万元;业务餐费达40余万元;项目部奖金、加班费达134万余元;有关人员奖金、加班费达37万余元;交通、通讯费达24万余元。

关于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会计诚信 缺失 原因 对策

1 会计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

1.1 职业态度方面 目前在会计行业队伍中,有些会计人员对其从事的职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不把会计看作是自己追求的职业,而是仅仅把其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对待会计职业的态度是消极的,认为会计职业收入不高,而且工作量比较大,并且没有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结果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更多地表现为采取应付式工作态度。

1.2 职业良心方面 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对象就是大量的资金,因此有些会计人员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套取单位的公共资金,比如会计人员利用虚假发票进行报账、利用模仿单位主管笔迹等将自己个人的消费拿到单位进行报销等。这些会计人员的良心已经被金钱所“污染”,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已经不拿职业道德作为会计行为准则。

1.3 职业原则方面 会计人员的诚信缺失后,他们就会为了迎合单位的管理者,采取虚假手段对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弄虚作假,给外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帮助单位管理者实现其个人经济利益或者帮助单位管理者掩饰非法经济活动等。会计职业原则丧失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

1.4 职业纪律方面 会计人员一般都掌握着单位的财务,他们具有一定的调配单位财务的权利,因此会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他们不执行会计规则制度,将单位的公共资金挪为它用,比如有的会计人员将单位的资金用于购买股票或者期货等,他们挪用公款的目的并不是以占有为目的,而是借助公款实现盈利,在盈利以后再归还单位。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会计诚信缺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其主要表现在:

2.1 导致国家经济决策出现失误 虚假的会计信息一旦被国家经济决策部门应用后,其所制定的经济决策是不符合实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那么其所做出的决策就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会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

2.2 危害投资者个人利益 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行为的前提,会计诚信缺失后,其会计信息也就存在不真实,而一旦投资者选择了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后,那么其投资行为就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的个人利益就会受到危害。

2.3 危害企业自身利益 虽然企业通过虚假会计行为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但是此种收益是短期的,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会计诚信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地位越来越低,并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并且一旦企业的虚假信息被市场所揭穿后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虚假会计行为,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那么其在处理各种会计事务中,他们就会不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进行,而是为了实现某些非法目的,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

3.2 经济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企业为了获得外界的支持,他们就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粉饰,虚报企业的经济利润,以此获得金融机构、社会投资者的支持,而企业员工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也会采取虚报账目,以此从企业支取资金用于发放福利等。

3.3 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没有发挥功能,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往往成为一种摆设;国家外部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落实不到位,对会计监督没有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很难形成全面监督体系。

4 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4.1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会计诚信的构建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首先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该贯穿会计人员的接受教育培训的过程,因此要教育会计人员不要做假账,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不仅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需要会计人员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去实现。

4.2 建立完善会计信用制度 首先在全社会加强对诚信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诚信意识,让人们知道诚信的重要性,让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重视诚信的氛围。其次积极构建诚信档案。加快建立企业、中介以及个人的诚信档案制度,对于出现诚信缺失的要记录在案,保证人们可以随时查阅其信用程度,以此约束其行为,并且使其承担失信的后果。最后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行诚信保险制度。

4.3 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实现会计监督体系创新 强化会计监督机制,需要从企业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两方面入手:在企业内,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在企业外,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同时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静.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提高会计诚信的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9).

[2]公茂霞.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及伦理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3).

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与强化对策 篇7

一、强化会计诚信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 会计诚信建设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会计质量的高低。如果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 会计诚信度较为低下, 那么会计信息虚假就难以避免, 这样就扰乱了经济的正常秩序并降低了决策的科学性。因此,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没有诚信建设是行不通的。

(二) 会计诚信建设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良好的信用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信用度的高低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开放性和竞争性, 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没有诚信是万万行不通的。如果缺乏相应的诚信建设, 经济秩序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遏制和影响, 最终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剖析

随着一些贪污腐败行为的暴露, 会计诚信的缺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利益的驱使导致会计诚信日渐缺失

一些单位的管理层, 为了谋取眼前利益或避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被淘汰, 置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于不顾, 利用目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唆使或强迫会计人员假账真算, 真账假算。

(二)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尚需进一步提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存在, 使得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 诚信度急剧下降。抵挡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占据了思想的全部, 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被丢弃到一边。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没有任何诚信可言, 对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视而不见, 不按相关的会计法规、准则进行账务处理, 人为的编造会计资料, 并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以达到贪污、挪用公款等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会计诚信缺失的处罚力度不够, 违规违约成本较低

对外提供的造假财务资料即使被揭露出来, 其相应的处罚也不能起到有效的警示效果。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处分手段来打击会计造假, 对责任人员的刑事处罚和民事处罚力度都不够。诚信的缺失可以带来的巨额利益, 即使弄虚作假的问题被发现, 处罚的力度也很小, 这样直接进一步导致了诚信的缺失。

三、强化会计诚信建设的切实对策

(一) 增强会计人员工作的自律性,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企业要发展, 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局部利益, 要看到单位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在世界经济发展与单位信用论坛上, 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的基本精神被概括为:“平等、诚信、合作、发展”, 这八字方针把诚信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诚信和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 企业只有尊重市场内在规律才能得到长远发展。会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讲求信用, 保守秘密,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 不弄虚作假、不为利益诱惑, 执业谨慎, 信誉至上, 保证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促进单位的长期发展。

(二) 加强培训教育,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极强的工作处理能力, 才能为相关的信息需求者提供可靠详实的会计资料;如果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 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才能认真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才能有效地抵挡物质的诱惑, 并为会计行业的良好健康发展和会计诚信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 对于违规违约加大处罚力度, 进一步提高失信成本

1. 进一步加大对各种财务的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处罚力度

只有处罚的金额远远大于其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所带来的收益, 这样他们弄虚作假的的行为就会极大的降低。

2.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追究制度

相关追究责任完善以后, 对于弄虚作假的所有参与人员, 不管是主动参加还是被动参加, 不管任何单位任何人员, 只要相关的造假行为已经产生, 受害人就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追究责任人的赔偿。

3. 加强行业的监管和考核, 进一步增强其自律性

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而出现失信行为的相关单位和从业者, 要实行淘汰和清退的办法。比如上市公司出现虚假会计行为而导致众多投资者损失的, 对于该公司应该予以停牌并让其退出资本市场, 对于参加造假的财务人员, 财政部门要终止其从业资格,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的降低失信行为的发生。

四、小结

诚信对会计行业而言, 既是财富, 又是财源, 还是财力。近来, 会计造假非常普遍,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不仅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造成巨大的危害, 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 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诚信建设, 加强诚信教育, 提倡人人以诚信规范自己, 以诚信待人。只有这样, 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诚信的社会、和睦的社会。所以说, 诚信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 而会计诚信是我们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8 (10) .

[2]李顺香.关于提升会计诚信水平对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 2008 (10) .

[3]林宏.加强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09 (30) .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篇8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更是整个会计行业之本。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诚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 解决会计诚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 已是整个会计行业的当务之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进行配置。而要保证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维护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 不仅要有健全的法制还要有良好的信用制度。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发生在整个国家范围乃至国际市场上的交易必须以有切实保证的信用作为中介。失去信用, 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就不稳固, 交易的链条就容易断裂, 市场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转。因此, 从宏观上看, 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和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 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会计诚信, 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传统“诚信”历年的发展与延伸, 它要求会计人员立足会计实践, 力行诚实守信。它包括四层含义:会计人员要以诚待人, 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会计工作要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数据要真实, 计算要正确;严密保守因工作关系获取的机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信誉情况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得以发展。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 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 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 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诚实守信的企业能得到政府、其他企业和消费者的信赖, 因而就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对企业而言, 良好的信用是财富, 它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信用也是财源, 它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开辟企业生财之道。而信用差的企业, 会逐渐失去市场, 最终被淘汰出局。正所谓“人无信不立, 企业无信则衰, 国家无信则败。”因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诚实守信。而要使企业做到诚实守信, 需要在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都建立健全诚信制度, 以制度来约束企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总供给和总需要的平衡。然而, 我国目前的内需不足使总供给和总需要失衡。内需不足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两方面。而制约投资和消费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用关系不佳。所以, 建立会计的诚信制度才会保证企业的资金的正常运行。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会计基础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不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 混岗、无证上岗在一些单位存在;无视国家财经法规, 没有严格按财务制度对经营活动进行核算、监督, 听凭单位领导指挥。并且会计监管体系不完善、不完备。主要表现为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各不统一, 各自为政、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而且处罚力度不大, 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超过成本的利益, 一定程度助长了造假的气焰, 并且法律制度越健全, 不讲信誉的成本就越大, 人们就将越讲信誉。对于会计制度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会计制度制定机构的不合理性极其所制定的会计制度本身的有效性是会计诚信形成的基础。

2.2 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截留隐瞒收入, 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使用虚假发票, 编造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 私设小金库等, 严重造成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完整、会计信息失真普遍严重。

2.3 利用现行会计法规不配套、不完善, 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调整, 以达到偷漏国家税收, 获取不义“经济利益”。

主要表现为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和关联交易价格等规定, 对不同时期会计财务信息进行处理, 偷漏税收较为普遍, 利润波动人为操纵, 从外部监管来看, 监管的重点没有随着市场的深化而转移, 政府监管的力度不够角度不正, 国家审计力量不足, 监督落实不到位;社会审计制度不完善, 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 难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 甚至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制造虚假业绩。

2.4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 任意弄虚作假。

主要表现为有些会计人员墨守成规, 不求上进, 缺乏钻研业务, 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工作中存在较强主观随意性, 不严格按制度处理经济业务, 极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5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为会计失信提供了可能。

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 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 如提前确认收人、推迟确认费用。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我们针对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完善:

3.1 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

要组织会计人员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经常学习法律法规和制度, 形成依法办事, 自觉遵守的习惯。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守法, 把守关口,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并且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 不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减少规范性会计信息失真的空间。

3.2 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要做到具体规范, 尽力缩小会计可选择的范围, 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超前分析, 科学预测, 使会计管理制度具有较好超前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 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项:建立健全各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和控制制度, 使其真正发挥基础作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 要用制度去保障这种道德规范的履行。

3.3 加强对单位领导、会计人员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使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无技术性差错。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建立一套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 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实现监督评价作用。会计诚信教育重点放在职业道德、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训练等内容, 熟悉掌握会计法律和财会知识, 这是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 能够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目前, 利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来强化会计人员诚信教育, 是一种快速可行办法, 建议扩大教育范围, 单位主要领导也应参加会计诚信教育, 以推进会计诚信化的建设。

3.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惩处力度。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现行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条款加以修改, 增加对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要加强监督部门执法检查建设, 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大惩处力度, 严格财经纪律, 要加大对造假者处罚力度, 使得造假者付出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收益, 才能有效地制止造假者肆意违反财经法规行为。

3.5 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要更好地建设会计诚信, 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会计诚信氛围, 培育会计诚信环境:单位内部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形成分工科学, 职责明确, 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的机制, 这是治理会计失信一个重要途径。重视舆论作用, 大力宣扬先进会计人员事迹, 充分发挥会计诚信示范作用, 努力引导会计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看齐, 对失信会计人员, 严重的适度曝光。建立会计行业自律性组织。这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会计行业自律性组织是联系单位会计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市场经济下能起到有些政府部门不能起到作用, 行纪行规定能约束某些单位会计不诚信行为, 协助财政部门做好管理会计人员职能。

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应有的素质, 会计工作的好坏, 会计资料的真假, 都直接与会计人员的诚信紧密相关。会计领域的诚信缺失, 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重建会计诚信势在必行。探讨了会计诚信的内涵, 并在分析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和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曾萍, 陈卫旗.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的系统思考[J].江苏商论, 2006, 2.

论会计诚信——会计诚信缺失的探讨 篇9

(一) 会计诚信的内涵

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何谓“会计”, 孔子曰“会计当而已矣”。其中的“当”即会计必须按照财制的要求办事, 当收则收, 既不可少收, 也不可超过规定的标准多收;当用则用, 既不可少用, 也不能滥用。又《说文解字》里说“计, 会也, 算也, 从言从十”。又释“言”字“直言曰言”, 就是实话实说。又讲“十”, “十乃数之具也”, 就是真实记录、真实核算。所以, 就会计的历史而言, 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 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 数字准确, 资料可靠。

(二) 会计诚信建设的意义

(1) 会计诚信建设, 就是要在会计行业着重开展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诚信教育, 培育“信以立志, 信以守身, 信以处世,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 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行业诚信文化。 (2)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 没有了信用, 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 (3)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现实要求。会计信息是按照一定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标准编制出来的。

二、当前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1) 原始凭证失真。当团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在某种场合占了上风, 再加上单位领导人的地位、权力的影响, 一些自制原始凭证往往便成了单位上下“通力合作”的结果。至于外来原始凭证, 既有违法印制的逼真票据, 又有公司、企业、商场为推销商品、迎合特殊报销需要而不得不开出的“头大尾小”、名为购办公用品实为购买家庭用品之类表里不一的发票。 (2) 会计凭证失真。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被动地使用失真的原始凭证, 在记账、算账、报账过程中因未发现而导致的无意失真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利益驱动, 单位领导指使会计人员或会计人员自行造假而导致的人为因素失真也较为普遍。 (3) 假账真算与真账假算。一是不按规定进行收入确认, 利润虚假。二是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不真实。 (4) 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缺失严重。由于浮躁心态和逐利心理, 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的财务舞弊者串通一气, 通谋作弊。

三、导致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现阶段, 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以规范的财务分析为评价标准的理性投资观念远未形成;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并不太多, 相比之下, 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却大有人在, 投机炒作之风盛行。委托方的高度自由流动, 使得他们只关心“今天”的利益, 因为“明天”他们可能不再是委托方了。他们对会计诚信的履行持冷漠态度, 有时甚至希望会计诚信丧失, 从而博取个人的利益。在股权分散和流动的情况下, 能够行使委托方权利的只能是其代表机构———股东大会。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 使得公司的实际最终控制权往往要么被形式上代表国有产权的法人股股东和管理当局共同掌握, 要么完全被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所控制,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一) 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执业机构缺少独立性, 导致监管机制失灵

1. 会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地位。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 会计人员应本着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谨慎, 勤勉地发挥自己的技能, 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诚实守信。

从企业的管理关系上来看, 会计活动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 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他们必须接受企业管理当局的直接领导;从会计信息的传递程序来看, 信息的对外提供是一种企业行为, 会计人员是代表管理当局向委托人报告业绩。

2. 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缺少独立性地位。股份制的出现,

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因此需要有一个独立的中介机构以超然的立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会计师事务所就是这样一个中介机构。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过程中, 审计的作用至关重要, 委托人对于会计信息的判断和使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

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行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存在缺陷。二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现象。三是审计服务与会计服务一肩挑。事实上, 在同一家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既提供咨询又进行审计时, 与其说事务所在审计上市公司, 不如说事务所是在自己审计自己。

(二)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 会计造假成本低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 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 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

(三)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为会计操纵提供了空间

1. 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

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 会计信息提供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 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 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利润;另外, 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 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 会计信息

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 (SPE) 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 将本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三个SPE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 导致1997—2000年期间高估4.99亿美元的利润, 低估数亿美元的负债, 向投资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 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 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 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4. 会计准则的滞后性, 为会计操纵提供了契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 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 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 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 这就有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 股东到位。

使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位, 真正使所有者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此, 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同时, 要逐步减持竞争领域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 解决一股独大的

2. 强化董事会功能。

为避免大股东任命的董事长在履行职责时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应引进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 还可允许管理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减少董事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 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

3. 落实监事会监督权。目前, 公司中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只有对经营者的监督之责, 而缺乏监督之权, 无法实施真正意义

(二) 加强会计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机制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为了督促企业

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当然, 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 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对于利用职权强迫指使会计人员作假账的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惩治。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变动因素, 制定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 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要求适当增加会计的附注说明, 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五)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

会计信息失信屡禁不止, 主要是由于对其处罚力度不够, 与失信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处罚成本过低。

(1) 提高诚信教育。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行为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2) 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净化社会从业环境, 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 (3) 打造信用政府。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 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4) 建立会计信用档案。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

总之, 只有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在全社会重塑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新形象, 才能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后, 建立一支适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从业队伍, 保证中国会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频频曝光, 全球会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提供诚信、可靠的会计信息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从会计诚信所包含的内容、当前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现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挽救途径进行探索, 以期推进当前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重塑会计行业诚信。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实

参考文献

[1]芦振基, 安晓飞.诚信建设是会计工作的永久主题[J].会计之友, 2003, (12) :4.

[2]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 :6.

[3]蒋玉娟, 刘斌.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 2003, (3) :12.

[4]张英明.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四川会计, 2003, (8) :16.

[5]杨士儒.诚信建设是会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之本[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 (6) :8.

会计诚信与缺失 篇10

关键词:会计诚信,成本,原因,途经

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近年来会计诚信问题成了社会热点, 各界议论纷纷, “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假账泛滥”、“会计道德失范”等字眼充斥报章杂志, 会计诚信问题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会计诚信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 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形危机, 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会计诚信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1 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1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缺陷是会计失信的条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等, 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首先, 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如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费用, 会计信息提供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 (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 ;又如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 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信息提供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益来操纵利润。其次, 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 针对同一经济事项, 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做出“利己”的估计。还有, 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 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会计政策。最后, 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 他们的工作行为都是处在经营者的控制之下, 有时做假账也是无奈。由于经营者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 会计人员独立地位的缺失无疑是导致会计诚信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是影响会计诚信水平的经济原

因非诚信行为的成本, 包括受法律惩罚的成本、受舆论批评的成本和受良心谴责的成本。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市场发育还不完善, 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已不再适用, 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未健全, 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空子可钻。不诚信的利益大于其成本, 导致了非诚信行为。具有诚信品质的人, 也会做非诚信的事。防止发生欺骗行为的办法, 就是让欺骗的成本超过欺骗的收益。而我们对于非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 总体上力度不够, 《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可以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 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 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 但威慑力不足, 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 即使受到惩罚, 其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利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 纷纷追逐仿效, 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恶性循环, 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2 维持和提高会计诚信的途径

诚信不只是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问题;不只是一个行业的问题, 也是一项紧密联系的社会系统工程。

2.1 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这将给造假的单位负责人以一定的制约, 但这还不够, 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

2.2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首先, 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在有关准则及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消除或减少对准则及制度的抵触和抵制行为, 增加各方对准则及制度的认同。其次, 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合理确定“重要性”的范围。

2.3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首先, 做好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要求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进行财产清查, 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查, 明确本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规程、要求和职责, 做到按章办事,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 要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会计核算质量就难以保证, 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就不可避免。 (3)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才能把一些违纪、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才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也才能经得起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检查。其次, 强化政府监督。政府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要认真完成新《会计法》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税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根据有关规定对纳税人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税务检查;其他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但应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复检查。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 提高政策水平, 改进工作方法, 深入了解企业的特点, 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监督。最后,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2.4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1)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以此消除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对于造假的会计不单要进行行政处罚而且要给予经济上的惩罚, 且惩罚的数目要远远超过他造假的所得;对于唆使会计人员作假账的经营者同样进行处罚, 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要加重处罚。 (2)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对参与造假, 无论是投资者或经营者、律师, 还是评估师、会计师, 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要求赔偿。 (3) 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 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 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2.5 实施诚信工程。

会计诚信建设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中。实施诚信工程, 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加强诚信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诚信的危害性,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 打造信用政府。政府作为掌握公共权力者, 享用和支配着纳税人的钱, 实质上和纳税人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关系, 要守契约、讲诚信, 切实为纳税人谋取利益, 通过制度建设, 规范和保护诚信, 严厉打击各类造假等不诚信行为, 提高政府信誉度。 (3) 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提高信用评估行业整体水平, 建立起一个完整、科学的、社会化的信用管理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叶陈刚.会计诚信及会计诚信教育.《财会通讯》2002 (4) .

上一篇:典型方案下一篇:游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