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系统

2024-07-02

城市绿化系统(精选十篇)

城市绿化系统 篇1

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 的分类, 道路绿化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属于附属绿地 (G4) 中的道路绿地, 是指“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 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1]。城市道路绿化与美化是指应用园林植物材料 (乔木、灌木、花卉、攀援植物、地被植物等) 通过不同的布局形式和栽植手段, 对各种不同性质、类别的道路 (交通性、生活性、游览性) 、立交桥、街头、广场绿地进行装点。其目的是为改善环境、组织交通、休息散步、美化市容, 创造生态效应, 并起到景观、环境、休憩三者为一体的统一作用[2]。具体作用有以下两方面:

1.1 道路绿化对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1.1.1 调节和改善道路环境小气候

植物在夏天可通过树冠的遮阴减少太阳对地面的直射, 降低辐射能量, 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消耗热能, 通过绿化廊道的通风形成凉风, 调节气温;在冬天可通过树冠的阻挡, 将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截留, 防止其向高空扩散, 起保湿作用, 可调节和改善道路环境小气候[3]。

1.1.2 净化空气、消毒杀菌、提高空气湿度

道路上的降尘、飘尘以及车辆行驶时排放的有害气体形成的烟尘, 严重污染环境。绿化植物通过枝叶、树皮、绒毛、粘液等, 发挥着降低风速、吸滞粉尘、防止二次扬尘等作用。同时,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并吸收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不断净化空气, 降低空气污染, 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3]。许多植物都能分泌出强大的杀菌素, 有杀死细菌、真菌的能力。植物杀菌素是植物保护自身的天然免疫性因素之一。同时, 树木具有庞大的根系和较强的蒸腾能力, 可将地下水分, 通过植物组织运送水分的导管送到叶片, 再蒸发到空气中[2], 根据有关部门测定资料的显示, 草坪植物的叶面湿度, 比没有草坪的地面大约高20倍左右。行道树通过叶, 枝茎的蒸腾作用, 能使周边的空气水分增加20%, 故可提高附近的空气湿度[4]。

1.1.3 减弱噪声

据有关部门调查, 环境噪声70%~80%来自地面交通运输[5]。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影响沿线居民的生活, 损害其身心健康。绿化植物通过密植形成的屏蔽作用及植物树叶特有的排列方式, 可以有效地吸收声波, 降低噪声。

1.1.4 保护路面

道路绿化可以改善地温, 防止路面老化, 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1.1.5 稳固路基

道路路基如受到汇集的雨水冲刷, 易发生水土流失, 造成路基失稳。树木草地可遮雨, 其根系能稳固土壤、涵养水分, 防止或减弱地表径流, 降低冲刷造成的危害, 防止因水土流失而破坏路基, 对路基起到保护作用[3]。

1.1.6 防风固沙、防雪防火

城市中的自然植被和人工种植的植物群落是有多方面的防灾功能, 如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城市道路形成互相连结的网络, 道路绿化成为城市的防护绿地, 像屏障一样对自然灾害起阻挡、消减作用[2]。

上述城市道路绿化的各种生态功能说明绿色环境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 道路绿化还起到组织交通、休息散步、美化市容的作用。

1.2 道路美化的空间景观作用

1.2.1 景观作用

在城市道路轴线中, 由于道路宽度、路面材料与绿化布置的不同, 景观效果上可形成主次之分。必然依据道路所标志出来的形式进行安排, 每一条道路都因性质功能要求不同而异, 研究性质, 确定街道景观的基调, 用植物造景。如主景, 大多以观赏价值高的乔木或灌木为主;“夹景”用道路两边的树木密植形成夹景;“框景”用两丛树木作景框;“背景”用常绿植物衬托前面的景物;“衬景”用植物色彩强调或加重其他建筑的效果;“隔景”用绿篱分隔人行便道与路侧绿地;“障景”用乔、灌木将街面上不美观的地段阻拦视觉。一切艺术手法都由不同空间、不同目的和不同的植物材料来提高道路绿化环境中景观的效果。主干路应体现城市景观风貌。

1.2.2 空间美学的作用

在道路绿化中常形成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观。园林植物作为空间的统一者, 在线形或带状的空间中可将街景两侧建筑用植物统一起来, 将建筑形体的生硬线条用植物柔和的质地协调, 使街景环境富有生气。不同的树种和分隔空间的不同艺术更能体现街道特色和地方特色。街景绿化种植布局, 可采用开敞、封闭不同的处理手法, 根据树木的种植间距、高度、群体组合尺度、厚度以及植物图案造型体现韵律和节奏, 给人一种有秩序整齐的美感。在空间中突出园林植物季相、层次、色彩的变化, 使种植艺术得以在街景中完美体现, 显示了空间美学的作用。植物配植方式, 可提高道路绿化与美化的艺术布局。道路绿化常用的配植形式有规则式:布置方式用对植、列植、丛植、带植、绿篱、绿块等, 总之对道路绿化的美化认识是通过宏观、微观分析, 可以看到对美化街景、丰富道路艺术面貌所起到的作用[2]。

2 道路绿化与美化的设计原则

道路绿地是道路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因素。道路绿地绿化线, 可以使城市连成一个整体, 同时美化城市。道路绿地类型、形式直接关系到人对城市的印象, 因此在道路绿化与美化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设计原则[4]:

2.1 统一的原则

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植物景观设计时, 对树形、色彩、线条、质地、高低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显示多样性, 但又要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 才能有统一感, 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 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失去美感;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 又会单调呆板, 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如在一条道路中, 行道树绿带选用同种、同规格、同龄等距的布局体现统一, 虽然整齐但缺少变化;可以在乔木中间加球形灌木或花灌木, 体现变化的景观。对一座城市在树种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 基调树种种类少, 但数量大, 可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及特色, 起到统—作用;而一般树种, 则种类多, 种量少, 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近年来应用植物色块布置在分车带或边侧绿带通过图案造型或修剪造型, 反映出园林的形式美, 互成对比的色块宜于近观加重景观效果。

2.2 调和的原则

调和的原则也称协调, 是指植物在变化统一的原则下达到色彩、体形、线条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一种和谐感。在调和原则下的统一是近似或相似而不是强烈的对比。例如在道路绿地中为体现四季常青, 多选用常绿树种, 以绿色为主, 在树种配置上选择单色调, 则有浓绿、深绿、浅绿的近似变化, 总的给人直观和协调的感觉。植物的花、果都存在近似的色调, 几种植物相配, 也要有近似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如道路绿地中的景观设计很重视协调的原则, 设计中不仅只注重园林植物本身的色调、色度, 还要对道路两旁的建筑, 以及绿地中的灯柱、坐凳等在造型、色彩、尺度、比例各方面要取得协调, 才能创造美感。

色调是指颜色的组合应有一个统一的基调, 如色彩统一在冷色调、暖色调、明色调或暗色调。要想设计成功的植物组合, 应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颜色变化, 将叶色、花色进行分级, 有助于组织优美的植物色彩图。

2.3 均衡的原则

均衡又称平衡, 是人随其视觉中心两侧及前方景物具有感觉的分量。自然界静止的物体遵循力学原则, 多以平衡的状态存在, 除少数动势造景外 (如悬崖、峭壁、倾斜古树等) , 一般艺术构图都力求均衡。均衡可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2.3.1 对称均衡

对称的布局往往都是均衡的, 对称布局是有明确的轴线, 在轴线两侧完全对称, 行道树的种植方式多采用对称均衡, 城市广场常位于城市中心轴线上, 轴线东西两侧几乎完全对称。对称均衡给人稳定的感觉, 稳定指布局整体上下轻重的关系, 均衡是指部分与部分的相对关系, 如左和右、前和后的轻重关系。

2.3.2 不对称均衡

不具有明显的轴线, 但具有比较明确的视觉中心。在两侧布局一对景物, 强调质和量的均衡。如左边一块山石体量的质感很重, 右边是一丛乔灌木, 虽质轻但体量大, 同样产生均衡感。常应用绘画原理表现距离, 用色彩表现远近, 近则用深色, 远则用淡色。以透视角度安排景物, 可以取得不对称的均衡。

2.4 韵律的原则

韵律节奏是指艺术表现中的某一因素做有规律的重复, 有组织的变化。常以有规律的重复表现节奏, 似音乐乐谱中的节拍;有组织的变化体现韵律, 似音乐乐章中的主旋律, 表现韵律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

2.4.1 简单的韵律

由某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 如等距的行道树。

2.4.2 交替的韵律

由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 如行道树种用桃树和柳树或塔形圆柏和红碧桃反复交替的栽植。形成桃红柳绿或红绿相间的景色。

2.4.3 渐变的韵律

是指某一因素或某一部分作规律的逐渐增加或减少所产生的韵律。如在绿地中修剪的球形灌木, 将其球径由大到小依次涿渐修剪。

2.4.4 起伏曲折韵律

由一种或几种因素在形象上表现较有规律的起伏或有曲折的变化, 所产生的韵律就有起伏、曲折的节奏变化。如绿篱修剪成波浪形、城墙垛形、方形、矩形不同的组合, 均可形成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 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2]。

综合以上四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总体原则是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 做到在统一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特色, 做到四季花卉草木映带左右, 以增加城市色彩, 减轻环境污染, 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6]。

3 道路绿化与美化的多重效益

3.1 改善城市环境效益

绿化植物参与维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 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 通过植物对空气、热量的调节作用, 改善道路的微气候, 降低城市的“热岛”现象, 增加空气湿度[7], 绿化植物还能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能够隔离放射性物质的传播, 还有过滤吸收作用, 在一定程度内可以防御和减少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并且, 还防暑降温、增加空气湿度等作用, 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3.2 提高城市居民的户外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增加。人们在城市高节奏的工作之余, 需要舒适的城市户外绿化环境来减缓工作的压力, 提高人们休憩、娱乐的环境, 在这样美好的城市环境中, 必然使人们心情愉悦、健康长寿。

3.3 提高城市形象的效益

城市道路绿地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 人们日常出行及商务活动等, 都会直接感受到道路绿地的景观。经过精心规划及设计的道路绿地, 可形成乔木、灌木及草坪的复层立体种植模式以及四季不同的季相特色。这样丰富的结构及色彩所形成的优美景观可以改变整个城市的形象, 对于改善城市景观、美化市容市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搞好城市道路绿化, 可提高城市知名度, 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 用较少的投入迅速改善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而且能够塑造城市形象, 扩大知名度, 进而带来十分可观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搞好城市绿化, 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树立对外新形象, 对促进城市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结语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 是一种通道艺术, 具有特色的道路绿化美化, 可以体现城市的绿化风貌和景观特色, 所以城市道路绿化美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 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环境[9]。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城市道路已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色彩, 成为城市经济的命脉, 带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要顺应更为高效的运输需求。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营建出更符合于人的需求, 并且具有良好地域性、个性化的道路景观植物配置, 将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景观的营造。而对植物生态学、美学等多方面特性的把握, 又是城市道路景观营造成功的关键。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 道路绿化与美化的设计形式及对城市环境美的影响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道路系统绿化与美化是对城市道路进行生态绿化的同时, 与美学的相关原理相互结合应用, 来说明道路绿化与美化的设计原则, 及道路绿化与美化对城市环境的多重效益。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与美化,多重效益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 [S].2002.

[2]杨淑秋, 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1) :22-34.

[3]许冲勇, 翁殊裴, 吴文松.城市道路绿化景观[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2-13, 16-19.

[4]黄小相.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与作用[J].广东建材 (建筑设计与装饰) , 2007 (9) :162-163.

[5]梁永基, 王莲清.道路广场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11.

[6]任虹.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4 (2) :52.

[7]朱仁元, 金涛.城市道路.广场植物造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3.

[8]刘骏, 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235.

初探城市排水系统 篇2

关键词:城市 排水系统 体制 分流制 合流制

合理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而且对城市的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排水系统工程的投资以及维护管理费用。通常,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本文简单叙述了排水体制的分类,对不同分类进行了比较,并对选择何种排水体制做出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指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在同一个管道内排除的系统。最早出现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是指将收集的混合污水不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但由于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排放,往往是接纳水体遭受严重污染,现在常采用的是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这种系统是在河岸边建造一条截留干管,同时在合流干管与截留干管相交前或相交处设置溢流井,并在截留干管下流设置污水厂。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较前一种方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有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水体的污染源而使水体遭受污染。国内外在改造老城市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

二、分流制排水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由于雨水的排除方式不同,分流制排水系统又分为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两种形式,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具有污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而不完全分流制只具有污水排水系统,雨水沿天然地面、街道边沟、水渠等原有渠道系统排泄,或者为了补充原有渠道系统的不足而修建部分雨水道,等城市进一步发展后再修建雨水排水系统转变成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在工业企业中,一般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然而,往往由于工业废水的成分和性质很复杂。所以,在多数情况下,采用分质分流、清污分流的几种管道系统来分别排除。在一座城市中,有时是混合制排水系统,既有分流制也有合流制。混合制排水系统一般是在具有合流制的城市需要扩建排水系统时出现的,在大城市中,由于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及修建情况可能相差很大,因地制宜的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也是合理的。

三、排水体制的比较

1.环境保护角度。如果采用合流制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全部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然后再排放,从控制和防止水体污染来看是好的,但这样会使得主干管尺寸过大,污水容积也增加很多,建设和运营费用也相应大幅提高;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时,雨天有部分混合污水通过溢流井溢流排入水体,水体仍然遭受污染;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全部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但初降雨水径流之后未加处理的雨水直接排入水体。对城市水体也会造成污染,有时还很严重。理想的分流制的确有许多优点,但在我国各地实施中大多数不理想,管道系统中雨污水混流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在新建城市中亦然,使工程效益降低。

2.造价角度。有些人认为合流制排水管道造价比完全分流制要低大约20%-40%,可是合流制的泵站和污水厂却比分流制的造价要高。从总造价来看,完全分流制比合流制造价可能要高些,但不完全分流制因初期只建污水排水系统,因而可节省初期投资费用,还可缩短施工工期,发挥工程效益相对比较快,而合流制和完全分流制的初期投资均比不完全分流制要大。所以,我国过去很多新建的工业基地和居住区均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3.维护管理角度。晴天时污水在合流制管道中只是部分流,雨天时才接近满管流,因而晴天时合流制管内流速较低,容易产生沉积,待雨天暴雨水流可以将沉积冲走,使合流管道的维护管理费用降低,但晴天和雨天时流入污水厂的水量变化很大,增加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厂运营管理的复杂性。而分流制系统可以保持管内的流速,不致发生沉淀,流入污水厂的水量和水质变化比合流制小的多,污水厂的运行更易于控制。

四、排水体制的选择

1.新建城区

(1)对于新建城区,当地形有利,在发展初期,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从卫生角度上看,虽然雨水沿着地面流动,会带入一些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但由于最肮脏的生活污水已用污水管渠收集并加以处理,因此不致于对环境卫生产生很大影响;从经济上看,由于只建污水管渠,造价可大为降低,这在发展初期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从技术上看,由于已预留雨水管渠的位置,它可随城区发展逐步增设雨水管渠,成为较理想的分流制排水体系。

(2)对于建设水平要求较高且面积较大的地区,应尽量采用分流制,必要时考虑合流制,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旧城改造和扩建。旧城排水系统的改造和扩建,应在原有排水体制的基础上加以考虑。旧城排水系统,一般均为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就近排入水体,没有预留埋设其他管线的地方。因此要将它改造为完全分流制,这在经济上要花费一笔可观的费用,在技术上也十分困难,往往难以实现。且附近水体又缺乏足够的自净能力时,可考虑改建成不完全分流体制。

五、结论

近年来,很多的排水工作者对排水体制的规定和选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最主要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两种排水体制的污染效应问题,通常认为采用合流制较为合理;二是已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否要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排水系统。有的认为,将合流制改造为分流,其费用高昂且效果有限,并举出国外排水体制的构成中带有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仍占相当高的比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大量研究和调查以及不断的工程实践,才能逐步得出科学的论断。

参考文献:

[1]魏崴.城市排水系统的迷思[J].华东科技.2010(08)

[2]李德晶.关于城市排水系统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1)

[3]温润生.浅谈排水系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4]陶义.关于城市排水系统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25)

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篇3

1.1 城市特色含义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一个事物跟其他事物比起来具备独特的性质和特征,那么可以说这个事物具有特色。城市特色指的是:城市在物质形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和反映,同时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1]。城市特色的特点一般表现为整体性、主客观、排他性、唯一性等方面。城市要想具备鲜明的特征,得到人们的认同,就必须具备特色。城市作为一个唯一的整体,它的特征全部在城市特色中体现出来;最后,城市特色有一定时间的限制,从客观角度来讲,城市特色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且必须被人们感知,具有形象意义。

1.2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

城市特色指的是:在城市差异性的前提下[1],城市物质空间所展示出来的形象特征,它包括诸多人文方面的信息。在一个城市中,自然环境和本地区域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最主要两个组成方面,城市自然环境、产业发展、城市风貌等诸多城市功能,是城市特色的表现形式[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特色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载体,文化多样化造成与其相应的城市背景的多样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城市的特征和形态,是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同结果,不同时代中,不同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1.3 城市特色识别辨认

对城市特色进行辨识,其实就是对一个城市的特有资源进行分析,找出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明显特征。对一个城市定位,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出现雷同现象,方便各个城市之间明确自身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相互合作。在具体的辨识过程中,要根据城市中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抓住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主体标志,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城市特色资源优势,从而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

2 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特色的影响

2.1 城市特色存在危机的分析

现今,我国一些城市中城市特色面临着逐渐缺失和消亡的风险,物质环境失衡、精神环境失调等严重导致城市特色风貌的消退。经过严密分析,我国城市特色逐渐消退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城市建设中急于求成,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本城市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保护,以牺牲城市传统格局和自然文化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和政治效益。其二,在改革开放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城市化建设中没有自己的一致想法。

2.2 城市绿地规划缺乏自身特色

当前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各单位大多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编制图纸,完成文本和说明书等相关文件。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规划,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地貌和乡土植物等方面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有效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规划当中,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缺少调研,在落实阶段缺少得力手段[1]。这些规划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城市的特有景观和城市生态与其他城市混淆。要制定好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要在完整性、个性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切忌程式化千篇一律的错误。

2.3 城市绿地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意义

城市绿地规划系统必须集中反映出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反映出城市人们的需求。在绿地规划设计中,要与城市的整体自然和人文环境契合,适应城市整体的空间和运作机制。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增强城市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挖掘、创造维护并且保护城市特色,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在城市建设上,优秀的绿地系统能够引领城市发展,遏制城市片面追求效益的不利发展模式,绿地系统能将城市范围条状和块状的形态,融入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爱好,形成城市绿地的特征,进而促进城市特色的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是绿地空间本身的要求,更是关系到城市特色的一种复合型建设。

3 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具体策略

3.1 整合自然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绿地系统规划必须要充分发挥城市自然资源特点,对资源景观不断开发,达到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在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将城市的各类森林、绿地、农田等因素,与城市的其他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同步规划,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在利用城市绿地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工作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格局的空间特征是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合理的基础,在规划时要在整体结构上进行把握,寻求科学的整合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城市绿地规划的设计者要深度理解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绿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这方面,城市绿地规划仅次于城市交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适合城市总布局、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城市边缘绿地的作用,充分地让城市现有的湖泊、河流、山体等融入到规划中,让这些资源全部成为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

3.2 整合人文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更主要的是文化塑造和沉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形态,是在无形中影响一个城市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发展中,要将城市文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自然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加入进来,突出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风貌。例如,无锡的文化特色标语有“包孕吴越山水”的语句,正是历史文化的体现。在具体实施中,要将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使特色的文化在绿地系统建设中体现出来。要保证这些资源的科学性,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调控,使城市文化特色在合理的布局之下有效地融入到绿地建设中,成为城市特色构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的主旋律,达到强调城市文化特色的效果。

3.3 做好人工环境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对城市重要地区的绿地规划高度重视,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水平。在规划中,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城市内部重点自然生态区、城市主要街道绿地、行政金融中心绿地、居民集中居住区绿地等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设计,塑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绿地系统。在园林设计方面,要注重利用本地树种进行绿化,把生态性放在首要位置,严格遵循树种乡土化、结构复杂化、品种合理化的原则,对绿地植物进行合理地科学搭配,充分体现本地地域文化特色。一个出色的园林设计,要经得起群众的检查,在园林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设计师都要注意到,这里面包含着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向导。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绿地的视觉感受,注重整体外观形象,注重环境生态绿化,在满足绿地功能的前提下,促成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4 结语

尊重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将各种要素融合到一起,是建设城市特色的基本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精品原则,充分以当地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突出城市文化特色。通过生态设计建成优良的城市绿地系统,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续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新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塑造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82-84,90.

城市供热系统 篇4

城市供热系统可按下列方式进行分类:

按热媒不同,分为热水供热系统和蒸汽供热系统。

按热源不同,分为热电联产系统、锅炉供热系统,另外还有以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工业余热、核能、太阳能等作为热源的供热系统。供热所用能源包括煤炭、燃油、天然气、电能、核能、地热、太阳能等,集中供热所用能源仍以煤炭为主。

排水系统,城市的良心 篇5

伦敦:为防霍乱升级排水系统

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是在1850年之前,伦敦城的基础设施却脆弱不堪,垃圾、粪便充斥着明渠暗沟,城市上空烟雾笼罩,泰晤士河水臭气熏天。1831年和1848年伦敦两次爆发霍乱疫情,人们认为只要把各种污物用水冲走就能解决疫情,泰晤士河成为最大的下水道。

1853年霍乱卷土重来,传染病医生约翰-史劳发现霍乱是由水源造成的,但当时卫生部门的官员仍坚信霍乱是由空气传播的。1856年,工程师约瑟夫?巴瑟杰承担了设计伦敦新下水系统的任务,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公里,位于地下3米深处,污水将直接引流到泰晤士河口,然后排入大海。方案几经修改,最后于1859年正式动工。为了防止地底被挖空而致地面塌陷,工程部门特地研制出新型高强度水泥,制成混凝土砖块来修筑坚固的地下水道。1865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工程竣工,地下管道实际长达2000公里,城市污水全部被排入大海,污水与地下水也被隔离开来,意外地解决了导致霍乱的水源问题。

20世纪初,伦敦兴建了数百座污水处理厂,形成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1973年英国颁布新水法,实行水资源按流域分区管理,成立了10 个水务局。水务局不是政府机构,而是法律授权的具有很大自主权、自负盈亏的公用事业单位,对所在流域的水资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防洪、航运、渔业,甚至水上娱乐等事业实行统一管理。到20世纪后期,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水务局转变成纯企业性质的水务公司,像伦敦的水供给、污水处理等事宜就由泰晤士水务公司负责。水务公司除了接受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的监管,也接受环境机构、水务办公室、饮用水监督机构以及水务公司协会、消费者协会的共同监督。

伦敦下水道被认为是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七大工业奇迹之一,如今仍在使用,但也面临着严重的设备老化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100多年前的地下排水系统如今已无法满足城市的需要。2007年,伦敦市政府耗资20亿英镑实施“泰晤士隧道”方案,在泰晤士河下方建一条长32公里、深达80米的深层排水隧道。2011年,伦敦泰晤士河水务公司又投资36亿英镑修建一条近40公里长的超级污水排放沟,希望能解决泰晤士河100年的污染问题。

巴黎:地下水道成“博物馆”

生活在巴黎的人可能从未经历过因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阻塞,因为巴黎拥有世界上最长、最复杂的地下水道,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供参观的地下排水系统。1850年,巴黎开始重建下水道、建立现代化的地下排水系统。1851年,负责设计施工的厄热?贝尔格朗提出将废水排到郊外阿谢尔野地的方案,他还发明了清除下水道垃圾、淤泥的机械设备——锥形推水器,并提议在所有的小下水道(巴黎地下水道按照沟道大小可分为小下水道、中下水道和排水渠3种)中建造蓄水池。至1878年,贝尔格朗率领工人们在巴黎地底50米处修建了600公里长的下水道,皆采用石头或砖混结构。1867年巴黎世博会期间,巴黎下水道作为观光旅游点首次向游客开放。

如今巴黎地下水道总长2340公里,排水标准是“五年一遇”(一年一遇是指每小时可排出36毫米的雨量)。在地下排水系统中,有2座电脑控制的污水压力提升厂,能加速废水流动;有11个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及安全阀;塞纳河底有7条自动虹吸通道将城南废水引到城北,每天有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通过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巴黎下水道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通道,不仅利于快速排水,也有利于电力、通讯、取暖等设施线路的敷设。在巴黎地底,每一条下水道都标有名称,2.6万个下水道井盖与6000多个蓄水池统一编号,有1300多名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维护、清理。

法国重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通过城市规划手段,给予无风险地区优先发展权,对有风险地区提出相关建议和指导,预先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每个省都设立重大风险政府文件记录,明确所在省份的重要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对此作出防护措施。像巴黎大区塞纳河流域若有水灾发生,会发出四级不等的预警信息。当出现橙、红色警报后,省政府将通知警察、宪兵等相关机构,并向所属市镇的市长发送警报讯息,市长负责向当地居民发布警报讯息。同时,巴黎消防大队也发布警报并告知有关救护中心,洪灾救助小艇等特别救助设备开始在受水灾威胁地区部署。如果出现强降雨导致下水道排水系统无法负荷、城市即将出现内涝时,巴黎会启用直通塞纳—马恩省河的溢洪口管道,即安全阀。

东京:年投220亿日元

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但城市下水道系统却很落后,城市内涝严重,公共水体污染引发民众疾病。为此日本于1964年成立了下水道协会,1970年大幅修改《下水道法》,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作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建设及运营。

为解决洪涝问题,东京政府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防洪功能,增加市内绿地和砂石面积吸收雨水,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同时决定投入巨资学习欧洲建设骨干排水管网,这就是于1992年动工、2006年竣工的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由于东京地铁纵横,排水管网都修建在地下60米深处,排水系统依照的是“五至十年一遇”的标准,最大的下水管道直径约为12米。每当暴雨来临时,雨水进入骨干排水管网,蓄积在众多混凝土立坑中。这种立坑就是巨型的地下水库,高65米,宽32米,由6.3公里长的下水管道串联起来。这个排水系统还有一座巨型调压水槽,高25.4米,可贮水67万立方米。这套排水系统配备有降雨信息系统,用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从而对各地进行排水调度,以便对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措施。

下水道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日本地方政府的重要事务之一,东京都的城市下水、排水设施由公营企业东京都下水道局负责,这是东京都政府仅有的三家主要公营企业之一。东京都下水道局有3500名员工,每年用于设施建设费用约合人民币100亿元,设施维护费用约合人民币120亿元。人力和物力上的巨大投入,保障了东京地下排水系统的发展与完善。日本人在管理上非常注重细节,东京下水道局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厕所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入下水道,而应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处理;烹饪产生的油污不能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会腐蚀排水管道。

此外,日本还配备有先进的城市警报系统,连接每个家庭的电视、广播,一旦发生局部灾害时都会紧急播放警报,呼吁市民不要外出。当然日本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气象雷达,经过超级计算机的处理后气象数据对外播出,并将这些信息直接通知城市相关部门、管理地下水道的管道系统,争取将暴雨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慕尼黑:让水重返大自然

犹如泰晤士河之于伦敦、塞纳河之于巴黎,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伊萨尔河。伊萨尔河的河水相当一部分来自净化后的慕尼黑城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慕尼黑有着出色的市政排水系统和管理机构。在总长2431公里的地下排水管道中,有13个地下储存水库,总容量达70.6万立方米,可暂时存贮雨水,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量。为了确保伊萨尔河不会泛滥成灾,慕尼黑政府没有采用筑堤加固的方法,而是不断扩大河流两岸的滩涂、湿地和绿地面积,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湿地和植被的蓄水能力,减轻河流压力。

1811年,慕尼黑执政官卡尔?普洛斯特下令修建了一条20公里长的阴沟渠,将污水引入伊萨尔河。此后100多年,慕尼黑市政排水系统不断发展完善。慕尼黑现在拥有“Gut Grβlappen”和“Gut Marienhof”两个污水处理厂,前者兴建于1926年,后者兴建于1989年,能够满足300万市民的污水处理需求,每天可处理净化56万立方米的水。

德国非常重视对普通民众进行防灾意识的宣传和普及。在预防洪水中,德国各州设立了洪水预报中心,将洪水预警分为四级,并向民众广泛宣传解释各级不同的风险程度和相应的预防措施。一般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或环境时,不会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知道如何进行自救或互救。同时德国在灾后重建方面有丰富经验,公民保护与灾害救治办公室能协调各救助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城市绿化系统 篇6

城市绿地系统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相协调是城市特色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城市特色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 特别是对有着独特的山水肌理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在这方面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定南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力求充分挖掘定南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 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地系统布局, 突出“山、水、城、园”交相呼应的城市风貌特色。

1 定南县地域性特色因素分析

定南县域生态资源具备了典型的可持续性特征, 集中体现在山水地貌、森林植被、人文历史等方面。

1.1 山水地貌资源

定南县城山水兼优, 特色突出, 体现出独特的“山水”格局空间特征。定南属于丘陵低中山地貌, 境内山峦绵亘, 水网密布, 以天光山、云台山、神仙岭为分水岭, 形成南、北两个水系。岭北诸水包括月子河、龙头河、径脑河, 向北流入赣江贡水, 属赣江水系;岭南诸水包括九曲河、下历河、老城河, 向南流入东江贝岭水, 属东江水系。两个水系共有大小河流244条 (含外省外县入境的6条) , 总长1146km, 流域面积为1316.49km2。

1.2 森林植被资源

定南县境内森林植被丰富, 全县森林覆盖率78.3%。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东部和北部, 以松、杉、木荷、樟、栎、毛竹、油茶、梧桐等经济林为主。境内以“九曲河水清, 云台山色秀”为代表的生态环境, 有“天然氧库”之称, 属东江源自然保护区。

1.3 人文历史资源

定南客家文化、堪舆文化、岭南文化交相辉映:虎形围屋、佛教圣地神仙寺、布衣山谷等众多景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定南瑞狮”等, 无一不体现了定南浓郁的人文内涵。

2 定南县绿地建设现状评价

2.1 县域绿地现状评价

定南具备了众多突出的生态旅游资源, 优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山水格局优势显著; (2) 良好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及较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 (3) 人文历史资源充足。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在两个方面: (1) 绿地建设中, 自然水系、山地资源的利用不够, 城市文化挖掘不深入, 没有很好地体现定南的自然山水景观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 (2) 城市大环境绿化体系尚未形成, 城市绿地网络连接度及景观廊道缺乏。

2.2 建成区绿地现状评价

2.2.1 优势分析

(1) 自然条件比较好, 山体众多;同时, 城市框架已形成, 开发建设潜力大;

(2) 河流穿城而过, 留有较好的绿色空间;

(3) 部分公园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 居住小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 起点较高。

2.2.2 劣势分析

定南县中心城区现状绿地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园绿地数量不足, 分布不均, 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绿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2) 沿下历江、杨梅河等水系两岸缺乏公园绿地, 未能充分利用城区滨水公共空间。

(3) 目前, 防护绿地主要沿下历江、杨梅河两岸和铁路两侧有少许分布。整个城市没有形成完善的防护绿地体系。

(4) 道路绿化水平参差不齐, 行道树以小叶榕、天竺桂、香樟为主, 植物品种较单一, 绿化景观稍显单调。

3 定南绿地系统规划特色构想

充分利用定南的山水景观特征和县域空间发展结构, 形成以县域块状绿地为斑块, 以交通防护绿地、滨水绿地等带状绿地为廊道, 并与城区内部绿地系统相衔接的城乡一体、络贯全县、外楔于内的生态绿地系统, 突出“山、水、城、园”交相呼应的城市风貌特色, 构筑和实现“山水相依, 城园交融”的总体城市景观格局。

3.1 特色规划布局结构

3.1.1 县域层次布局结构特色

本次县域绿地系统规划以定南县域内的山体、水域、农田、园地为基础, 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库、林场等为重点 (主要氧源地) , 以河流水域 (下历河、九曲河及其主要支流) 的滨水绿化为廊道, 以道路防护绿地为纽带, 形成“一心、两区、七廊、六带、五点”的空间布局结构 (见图1) , 实现城乡一体化。

3.1.2 中心城区层次布局结构特色

充分利用定南县山环水穿的山城景观空间特征, 以“绿环+水脉+绿核+绿带+绿园”的结构模式, 形成中心城区“一脉三核, 六带十园, 绿斑环绕, 生态山城”的绿色空间体系 (见图2) 。

一脉:指由礼亨水库、下历河、杨梅河组成的特色龙形水脉, 水脉仿佛一条腾飞的龙穿城而过。规划沿水岸设置公园绿地, 形成滨水生态廊道;

三核:它们分别是东江公园和休闲公园及周边山体共同形成的东江绿核, 南山公园形成的南山绿核和桃花源风景区及周边山体形成的郊野绿核;

六带:指由城区中的外环路和主干道所形成的六条绿化轴;

绿斑环绕:指的是定南的一内一外两个生态环。

3.2 山水景观格局的特色体现

定南县中心城区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城市, 山、水、林要素是城市赖以形成和独具魅力的重要因素, 是构成城市空间景观的最重要框架。规划结合中心城区“山围四面、水脉穿城、绿斑棋布”的大的自然山水格局, 景观塑造上采取城依山建、路随山行、绿逐水生的方式。

规划以城市新区为依托构建城市核心景观, 以礼亨水库、下历河、杨梅河为依托梳理整治沿江绿化景观带, 打造特色龙形水脉;以桃源风景区为依托构成城市郊野绿核, 以前程大道、滨江路、东风东路、清华大道、公园路 (南) 五条园林景观路为依托构筑城市景观绿轴, 空间上构成了由山-水-城融合构成的梯级变化, 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与景观结构, 达到山、水、城的和谐统一。

3.3 植物景观规划的特色体现

树种规划以乡土植物为主, 适当引进外来植物, 满足不同的绿化要求, 配置向生态化、景观化、地域化方向发展。规划选择定南5种最具代表性,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加以推广应用, 分别为天竺桂、红花羊蹄甲、桂花、黄花槐、栾树。同时, 根据定南县当地条件, 选择25种最具代表性的树种作为骨干树种, 分别为香樟、杜英、大叶榕、小叶榕、广玉兰、黄连木、银杏、大叶女贞、乌桕、棕榈、无患子、银桦、乐昌含笑、鹅掌楸、垂柳、冬青、木芙蓉、法国梧桐等。另外考虑到定南地处中亚热带东部, 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规划提出引种一些南亚热带植物, 如银海枣、老人葵、鱼尾葵、美丽针葵、小叶榄仁、南洋杉、象牙花等, 以期体现与众不同的南亚热带风情。

4 结语

在城市特色风貌日趋消退的今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创造城市的持久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为吸引人才、繁荣城市打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对重新塑造城市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定南县绿地系统规划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注重保护乡土植物资源, 体现生物多样性,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景观, 彰显了山地型城市特有的自然及文化品质。

摘要: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如何体现城市特色, 重塑城市特有的地域风貌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立足具体规划工作, 从特色因素分析、绿地现状评价出发, 对绿地系统的特色规划目标、布局结构、景观格局、植物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 提出只有强化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空间特征, 才能使城市的风貌具有独特性。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特色,布局结构,定南

参考文献

[1]张凯云, 王浩, 费文君.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的城市特色营造——以河北迁西县为研究对象.中国园艺文摘, 2013 (1) .

城市绿化系统 篇7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轻轨、快速轨道交通和郊区通勤轨道交通。[1]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还是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在中等规模的城市居民出行所采用的交通方式依然是常规公交系统, 而在大城市或是特大城市, 因为人口数量巨大, 通常都会兴建快速和大容量的轨道交通系统, 即地铁和轻轨。2000年以前, 我国已通有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香港。近些年来, 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兴建轨道交通系统, 比如:杭州, 西安和成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的收入已有显著提高。据统计, 我国2008年人均GDP约合3400美元, 又因为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所以城市人均GDP必然高于这个数字。国际经验表明[2], 人均GDP如果达到2000美元, 消费水平将得到一定提升, 我国现在早已超过这个数额, 充分说明我国开始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 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会进一步扩大。

金融危机袭击全球, 然而我国消费需求并没有明显影响, 除了宏观基本面向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等因素外, 还与居民消费热点持续升温、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密切相关。目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各级政府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从中长期来看, 我国仍有巨大的消费空间;尤其是城市消费的增长。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消费的促进作用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我国出口额严重萎缩, 投资也受到重创, 值此之际, 我国政府安排了4万亿的资金计划, 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以期通过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作为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凭借其投资大, 影响广的特点, 将扮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保持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角色。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拥有相当规模的轨道交通线路, 现已逐步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也成为政府推行“公交优先”政策的主要手段。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及运营能促进工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刺激就业, 促进沿途土地升值,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 即项目产生的社会总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其本身产生的账面收益[3]。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经营虽盈利空间有限, 但经济影响却具有放大性。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将吸引更多的客流, 票款收入从长期来看具有一定的增长趋势, 其附属的经营性资产, 如广告、商铺等也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当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化运营后, 它作为综合性的网络平台可将其他各种网络 (如交通运输网、服务网、商贸网等) 都载于其间。轨道交通网络强大的聚集和释放效应使网内的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和服务在城市各区域乃至城市间快速流通, 改变了社会的消费、生活和生产方式, 对城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具有规模经济圈的属性, 辐射影响范围覆盖网内大部分区域和周边区域。

这里着重说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住房消费的促进作用。下面以上海市7号轨道交通线对住房的影响来说明城市轨道交通对住房消费的影响。自轨道交通7号线试运营以来, 沿途板块利好效应逐步显现。下面以其沿线的上大、大华几个板块来说明。上大板块对应站点为上海大学站、南陈路站和上大路站等, 该板块是在上海大学带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之前最缺乏的就是交通配套设施。7号线的通车, 改变了该板块长期没有轨道交通的尴尬。7号线在该板块设有多个站点, 将惠及许多沿线小区居民的出行。目前该板块成交比较活跃的二手次新楼盘成交价在每平方米9500元至1.2万元, 因为该板块不少房源的总价控制在100万元左右, 符合普通购房者的承受能力, 相比其他区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华板块对应站点:行知路站和大华三路站, 该板块是宝山区离市区最近的一个板块, 由于发展比较早, 目前板块内的生活配套设施已相当成熟。受区域逐步成熟的生活配套设施和7号线通车的利好影响, 该板块二手房成交一直比较活跃, 房价节节攀升。静安板块对应站点:昌平路站和静安寺站, 静安区是成熟的居住区, 7号线将在静安寺站与2号线实现换乘, 届时该站将成为南京西路沿线最为便捷、最为繁忙的轨道交通枢纽之一。该板块一手商品住宅开发量比较少, 二手次新楼盘品质比较高, 中高档住宅小区闻名沪上。该区目前市场成交价在每平方米3万至5.5万元不等。顾村板块对应站点祁华路站, 该板块位于宝山区中西部, 被定位为本市四大配套商品房基地之一。之前该板块房价仍处于洼地, 7号线的通车, 使其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受到越来越多购房者的关注。8月该板块二手房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7911元, 成交趋于活跃, 对于青年白领来说, 这里是首次置业比较理想的选择。据统计, 大华板块在7号线试通车以来, 相对7月房价上涨2000元/平方米, 而上大板块因为房源紧缺, 涨幅不是很大, 但是也提高了500元/平方米。在上海市二手房均价基本维持在1.8万以上的情形下, 7号线沿线住房价格既合理又交通便利, 12月5日通车后, 该地区的住房消费必然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城市消费对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作用

以上是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城市消费的推动作用, 其中主要是从轨道交通对沿线住房消费的增长来说明的。下面来说明城市消费的增长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促进作用。尤其以城市商圈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推动作用。下面以上海市五角场为依托来说明城市消费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影响。

杨浦区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是上海市总体规划确定的4个市级城市副中心之一, 范围北至殷高路, 东至民京路、国京路、政立路、国和路一线, 西至国定路、政立路、南北向规划道路, 南至国定路、国和路, 占地3.11平方公里, 总建筑规模约508万平方米, 其中包括83公顷的杨浦知识创新区的中央社区。其功能定位为: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综合城市功能。而且功能又细分为基本功能和特色功能, 其中, 基本功能为商业、商务、文化、现代服务业;特色功能为研发、教育、培训。

五角场地区市级商业中心将建设四类商圈。一是环岛商圈, 二是政立路商圈, 三是大型购物中心商圈, 四是居住小区商圈。四个商圈中:环岛商圈是五角场地区市级商业副中心的商业集中地, 也是该地区未来商业活动的主要地域, 具有标志性建筑和综合性功能。政立路商圈是环岛商圈的延伸和补充。

自1996年9月, 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开发建设办公室成立以来, 其商圈建设具体进程如下:1998年, 南部商业商务区建成金岛大厦、沪东金融大厦、科技大厦等;2004年9月, 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动工;2005年7月,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动工, 相继建设的还有蓝天大厦、富庆国定大厦等;2006年环岛下沉式广场开通, 同年5月, “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 (杨浦) 基地”动工;2006年11月, 复旦金融创新园动工, 同时启动部分知识创新基地项目;2006年12月, 上海万达商业广场、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及中部中央社区20万平方米公共和生活工作区建成;2007年建设创智中心等项目, 至此新江湾城开发进入高潮。

在这四个商圈的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 2003年4月中环线五角场环岛立交开工、2005年7月投入使用。之后该地区随着商圈的逐步建成, 五角场在原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先后开通多条交通线路, 比如:749路、910路937路、942路、966路、453路、713路、758路、538路、991路、大桥五线等等, 以及连通机场的机场四线。与此同时, 与五角场连接起来的轨道交通也开始建设。截至目前, 已建成的轨道交通有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 以及即将建设的17号线。其中:轨道交通3号线从上海南站至江湾镇段于2000年12月投入运营, 北延伸 (江湾镇至江杨北路) 于2006年12月投入运营。轨道交通10号线一期起点为新江湾城, 终点为上海西南角的虹桥机场, 一期主线将于世博会之前竣工。而轨道17号线也将于2010年开建, 17号线线路起迄点大致为共青森林公园经南翔站至虹桥综合枢纽站。其中, 虹桥综合枢纽站至宝山工业园区为一期工程, 为2010-2020年规划建设线路, 宝山工业园区以东线路建设时间尚待确定。而轨道交通8号线已于2007年12月29日开通, 运营区段为光路南至耀华路, 二期工程北起成山路南至航天博物馆, 已经在2009年7月5日开通试运营。8号线穿越了杨浦区、虹口区、闸北区、黄浦区、卢湾区、浦东新区和闵行区, 是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沟通城市南北的重要线路。对杨浦区而言, 轨道交通八号线的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控江与延吉等地区居民的“出行难”问题。至此五角场已经形成以轨道交通3、8、10号线以及55路、59路、61路、75路、90路、99路、102路、139路、819路、842路、749路、910路、937路、942路、966路、453路、713路、758路、538路、991路、大桥五线、机场四线为主要公交干线的公共交通系统。

建成的五角场副中心区公共交通系统如下:主要以轨道交通8号、10号、17号线路为支撑。[4]而地面公交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的公交网络。在淞沪路、四平路、邯郸路、政立路、闸殷路等五条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车道, 在黄兴路、殷高路、国和路、国定路等主要道路上设置公交通道。

而现在完善的五角场副中心公共交通系统的形成原因就在于五角场商圈的确立, 即城市消费的增加。所以说城市消费的增长在快速改善着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

三、结论

城市经济发展, 公共交通先行的政策使得交通便捷地区的房价升高, 住房消费提升, 进而带动了整个城市消费的增长。

当然轨道交通的建设在方便沿线居民出行的同时, 也推动着沿线住房消费的增长。沿线居民出行的方便必然会加强城市中心和城市邻郊的联系, 从而增加双方的就业机会, 促进双方经济方面合作的发展。整体上就会带动服装消费、旅游消费、商品零售业消费、餐饮消费等方面的增加。这样的带动效应促进了整个城市经济的更加繁荣。

而反过来看, 由于城市消费的增加, 必然导致附近原有交通条件不能满足增加的人流, 这样就促进了更多公共交通线路的运行, 使得整个公共交通系统在原有基础之上更加完善。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蔡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 第3期, 2005.

[2]严先溥.助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J].中国中小企业, 2009.

[3]张晓莉、林茂德.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第一期, 2009.

城市绿化系统 篇8

1 设计是前提, 要把好设计关

假如排水系统设计存在问题, 规划便不能很好的落实;即使规划到位, 实际施工时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变更;或者某些城市的排水规划仅仅成为了摆设,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长官意志的现象时有发生。杜绝上述现象, 应该通过立法来改变, 加强既有规划方案的执行力度。部分中小城市由于“摊大饼”式的粗放发展方式, 扩张的快, 相关配套根本跟不上。如扬州市新的暴雨强度公式到2013年3月才正式实施, 在此之前, 仍然使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编制的强度公式, 这样, 扬州出现“看海”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所以, 要将扬州打造成“不淹不涝”城市, 一定要从设计入手。1加强设计工作, 根据管道所处的位置、地区来确定合理的排水方式;2整治河道时, 不宜统一的一刀切, 全部搞成浆砌块石等硬质护坡形式, 应多采用生态系护坡技术, 以利于雨水就近排入河道;3城市道路应优先选用透水路面形式, 便于积水就近排放, 延缓洪峰;4城市停车场应做成生态停车场, 以利于雨水下渗。例如, 在扬州老城区文化里巷道改造过程中, 根本未铺设排水管道, 铺设的是条石加乱砖路面, 就是通过下渗方式排水, 从07年建成以来, 一直未出现积水现象。 (巷道长约200m, 宽0.8m至3m不等)

2 施工前的技术准备与材料把关

好的设计, 只有好的施工才能落实, 要想提升排水能力, 必须做好施工, 文章探讨从以下方面来提高施工质量。

2.1 施工前的技术准备

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是提高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基础。施工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 做好设计交底工作。结合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 找到施工中的控制点及注意点, 全面了解设计意图, 才能在施工中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地质勘探报告, 了解地质情况及地下水的埋藏深度,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2.2 严格控制进场材料关

要想全面的提升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 首先必须把好材料关。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报验制度, 将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拒之门外。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 从合格的供货方名录内优选供货商, 尤其是管材, 有砂眼和裂缝的钢筋砼管材应予以退场或修补, 新型塑料管材一定要在使用前进行环刚度试验, 对环刚度达不到要求的应予以退场。施工中拟采用的一些测量仪器, 在进场前应进行检测, 因为,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 如果眼睛都有问题, 那工程的质量将不可能得到保证。对一些拟进场使用的机械设备, 也要进行检修、保养, 以确保处于最佳状态。

3 提升排水管道施工质量

3.1 沟槽开挖

(1) 开挖前, 应根据设计图纸, 按照所采用的管材种类, 重新合理排定井位, 以控制在管道安装时不会露头过长, 同时也不出现缩进井壁为宜。

(2) 沟槽开挖前, 首先确定地下水位标高, 地下水位位于拟开挖标高的-50cm处, 防止带水作业;其次, 应该在沟槽底部留10cm左右的土人工铲平, 以防止扰动沟槽底部土;再次, 在沟槽开挖到位后, 应及时通知质监站、勘探、设计等单位验槽, 确认槽底地质条件是否和设计相符, 否则, 应进行沟槽土方处理。

(3) 若沟槽底部与设计取定的地质条件不相吻合, 应根据设计院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处理, 以防出现管道不均匀沉降。在沟槽开挖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塌方, 槽底泡水等现象, 对于明水应及时抽干, 防止沟槽遭浸泡。对于塌方现象, 应根据地质情况, 重新核算放坡系数, 对于较深的沟槽, 应分层开挖, 确保沟槽施工质量, 为管道施工奠定基础。

3.2 平基管座

沟槽开挖到位后, 及时进行垫层和平基的施工, 以尽量缩短沟槽裸落的时间。根据沟槽底的实际情况, 在没有明水时, 应重新复核管道的位置和高层, 然后浇注垫层和平基, 严格控制平基的平整度和坡度, 防止倒坡, 同时, 应确保模板的施工质量, 防止跑模, 应加强振捣, 提高砼的浇筑质量, 同时应加强养护。

3.3 管道安装

下管前, 对平基重新进行复核, 重点检查平基的平整度、坡度及宽度。若为大管径的砼管道, 由于质量较重, 应用吊车吊管, 严禁直接将管道推入沟槽中, 以确保管道不受撞击, 保证施工安全为要。在管道安装时, 特别要注意管道坡度与设计相符;对承插口管道, 应确保管道胶圈安装到位, 防止翻圈, 应使用手动葫芦将承插管道安装到位。最后, 要严格控制管道抹带的施工质量, 水泥砂浆要按配合比下料, 计量应准确, 搅拌应均匀, 以保证砂浆的和易性和强度。抹带施工前, 应将原管道表面凿毛, 并控制好相邻管道间内壁与内壁间的平整度, 抹带应分三次施工而不是一次施工到位, 对管径大于600mm的管道, 管道内壁也应勾缝, 最后, 施工结束后应用草袋覆盖, 加强抹带砂浆的养护。对新型管材, 更应重视对管道接口的施工, 因为新型塑料管材是工厂一次性生产成型的, 管道本体质量一般质量较高, 施工中出现漏水, 一般都是管道安装不合格, 所以, 对承插口新型管材, 一定要使用手拉葫芦, 将胶圈及管道安装到位, 以确保接口不漏水。

3.4 管道闭水试验

在检查井砌筑完毕后, 及时进行闭水试验。对需要进行闭水试验的管段应在试验前, 重新检查管道有没有砂眼及裂缝, 对砂眼和裂缝应在试验前用高标号的砂浆进行封堵。闭水试验应在管道回填前, 并应在管道浸泡24小时后进行。管道允许渗水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Q=πR2×H/ (L×t) ×24×1000

式中:Q—每公里每24小时实际渗水量, m3/ (km×d) ;πR2—圆面积, 如为方井, 则为长×宽, m2;H—检查井内水位下渗高度, m;L—闭水管道长度, m;t—闭水实际, h;24—24h;1000~1000m

通过公式计算实际检验井段的渗水量, 与允许渗水量进行比较, 若小于允许渗水量则为合格, 反之, 应对管道加强检测, 找出渗水量超出标准的原因, 只有当允许渗水量合格后, 方能进行管道回填作业。, 新型塑料管材在进行管道闭水试验前, 对除管道接口及与检查井连接处外, 应适量回填部分砂, 以防止突发暴雨时, 会出现浮管现象, 影响管道施工质量。

3.5 管道回填

管道闭水试验合格后, 应及时进行沟槽的回填工作。首先, 应用人工从管道两侧分层、对称回填。对于, 管径较大的塑料管材, 应采取措施, 防止管道回填时变形。应严格控制回填土的质量和含水量, 对大块的砖渣及砼块应使用人工清理出去, 对大块的土块应进行粉碎作业, 以提高回填土的压实度。应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 通过精细化施工, 来提升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 为提升排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证设计意图的实现。

4 加强排水系统的管养, 保证畅通

排水系统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正常的维修保养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中, 某些单位承建的工程, 交付使用后, 连闭水试验用的堵头都有不清的现象。所以, 应加强排水系统的日常养护工作。1应加强养护队伍的建设。目前, 实际在一些从事养护工作的人员素质偏低。应结合现代化的手段, 将地下排水系统信息化, 这样就能方便及时的发现管道存在的问题, 而要开展该项工作, 离不开人才的培养;2应保证管养经费的到位。目前, 大家习惯于出现积水, 首先想到的就是翻建。殊不知, 由于管养经费的投入不足, 虽然知道管道淤结, 却得不到及时清理, 焉有不淹的道理。应加强养护经费的投入, 给一些养护工人配备机械, 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养护质量。

5 结束语

通过从设计入手, 注重设计方案的落地性, 提高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 加强排水系统的日常性养护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当然, 城市“看海”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象, 需要社会各成员的支持和努力, 如:规划方案的切实可行性;领导同志的科学决策, 不要盲目的压缩工期;市民自觉地维护排水设施等。通过全社会的动员, 全员的参与, 一定能够将城市“看海”现象消除。

摘要:近年来, 网上出现了一个热词, 到某城市“看海”,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能满足现实情况。就此现象, 文章作出相关探讨, 以期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 打造“不淹不涝”城市。

关键词:“看海”,设计,施工,质量,管养

参考文献

[1]符锐, 罗龙洪, 刘俊, 等.SWMM模型在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 (3) :103-105+109.

[2]刘琳燕.自然社会因素对不同空间形态城市排水系统的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 2012.

城市绿化系统 篇9

1 海绵城市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城市开发, 是用夯实、浇灌混凝土的道路和建筑, 或大面积硬质铺装等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土壤, 遇到径流大时会由于排放不及时而在地面积存, 发生城市内涝。少雨时期, 城市绿化又要耗费人力财力, 运水浇灌。

为解决短时间内降雨频发、内涝严重、干旱、缺水的长期困扰, 研究者提出低影响开发,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2], 基于源头控制和缓冲负荷的理念, 增加下渗面积和水量, 增加排水方式, 降低径流, 减少淤泥堆积, 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开发前的水循环状态, 以期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 开发雨水系统, 把雨水积蓄并利用起来, 一方面可以用作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公关卫生间用水,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地面排水, 大大地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2 海绵城市与城市园林绿地

海绵城市伴随着城镇防洪排涝兴起, 因此需要城市规划、建筑、排水、道路、园林和交通等部门的统筹、协调建设。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主要包括公园绿地、小区附属绿地、道路绿地、滨水区和城市广场等区域, 如何在这些区域更好地理解并尽量做到海绵城市的理论要求, 是该文讨论的焦点。

3 园林绿地设计对海绵城市的理解

通常认为海绵城市包括渗、滞、蓄、净、用和排几个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具体来实现这几个过程。

3.1 渗

即自然渗透, 通过建设绿色屋顶、高渗透性铺装、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地面铺装的停车场及人行广场, 恢复生态, 回到自然水文循环的状态, 能截流更多的雨水在城市绿地中, 并在集中降雨时能减少地表径流量。如在园路铺设时在缝隙中留缝、铺砂、嵌草方式, 或使用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砖等多孔材料都可以实现[3]。实践证明, 通过高透水性路面的渗透作用和蓄水作用, 可以达到“小雨不湿鞋, 大雨不积水”的效果, 正如其名“海绵”的高吸水性,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3.2 滞

即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生态缓冲带等设施, 减小径流速度, 同时又通过延长排水时间提高了下渗雨量, 增加了自然消纳的可能性。城市园林绿地中合理利用景观空间而采取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 可大大减少城镇面源污染。如在排水水沟上加铺透水布和鹅卵石, 能有效减缓径流速度, 还能过滤雨水带来的泥渣, 减少管道清淤频率, 只需要定时更换透水布。

3.3 蓄

即消峰调蓄, 通过保护未开发的湿地和滨水区域, 恢复和改造已破坏的水系环境, 因地制宜设计包括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在内的大小雨水收集调蓄设施。

3.4 净

即自然净化, 就近处理。设计自然式水文循环及处理系统, 恢复或合理规划建设人工湿地, 把不透水的滨水护坡硬质铺装改为生态缓坡, 充分利用植物滞水和净化水体的作用, 从而减少污染, 改善水质, 又使滨水区绿地形成一条特色生态景观带。

3.5 用

即就地循环。在我国园林绿化用水仍大多来自于居民生活用水, 从而造成了园林绿化用水和居民用水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4]。在雨水调蓄设施附近, 包括园林景观用水、绿地灌溉用水、公共卫生用水等, 都可以抽取初步净化后的蓄水来使用。特别在少雨季, 此举能有效减少工厂净化水的用量, 对资源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和再利用, 正如其名“海绵”的高排水性。

3.6 排

即采用拓宽河道、清淤, 恢复天然水系连通;结合周边市政路网和管线, 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高标准雨水管网、径流改造等方式来进行, 以达到雨水总量与内涝控制要求。街旁绿地, 将尽可能截存周边汇水区域径流, 并通过植被缓冲带等海绵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海绵城市的呼声很高, 很多城市也为此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实践研究, 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 比如: (1) 为了透水路面的稳定性, 针对不同荷载要求的透水路面, 要研发特殊结构来承重; (2) 在雨污排放口规划湿地, 增加植物净化作用的比例, 恢复自然环境中的水系净化方式; (3) 在下沉式绿地、蓄水池周围和生态缓冲带附近要选择耐淹植物, 避免潮湿和积水区域的植物被水淹; (4) 在低洼地带采取微地形调整, 丰富景观形态; (5) 因为中国城市绿地面积规模小, 地表水污染负荷大, 绿地究竟能承担多少水质和水量的优化管理功能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5]; (6) 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域性, 为有效契合海绵城市系统构建这一特点, 在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在保证城市人力和物力足够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区域作出不同的建设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对雨污水渗透、储存、过滤及排放, 然后流入人工湿地自然净化, 或归入自然生态河道, 流向城市园林绿地、山体, 做水土保持和雨水积蓄用, 使城市绿地保持丰富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 实现像“海绵”一样吸水和适时排水的能力, 并且对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应对力,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更好地助力整个城市完成海绵城市的进化,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海绵城市成为国际上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学科上的热门词汇, 源自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保持优美的绿地景观、社会功能和生态需要的基础上, 还需要实践其渗水、滞水、蓄水、净水、排水和用水方面为城市雨洪管理所能作出的贡献, 以解决城市内涝和干旱的问题, 恢复自然水系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园林绿地,绿地设计

参考文献

[1]张乔松.海绵城市的园林解读[J].园林, 2015 (7) :12-15.

[2]白伟岚, 王媛媛.风景园林行业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担当[J].北京园林, 2015 (4) :3-6.

[3]刘晨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道路设计初探[J].中国建材科技, 2015 (S2) :86-87.

[4]杨丹丹, 王瑜, 陈恒庆, 等.试论节水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J].北京农业, 2012 (36) :43-44.

城市配网故障快速隔离系统 篇10

【关键词】故障;快速隔离

城市配网随电力负荷增涨及可靠性要求,网络架构日益复杂,互联互供多,分段多,分支多,线路任何一点发生故障跳闸造成的停电范围大,且故障查找受地理条件、交通路况等因素制约,人员集结,工器具调动无法快速到位,如此局面与上级部门对故障抢修速度的要求的差距会日益加大。

1.配网故障快速隔离系统实施的必要性

配网自动化改造项目正处于试点阶段,投资大,设备改造力度大,需要经历的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荆门作为湖北省的一个中等城市,在近几年未能争取到配网自动化试点项目,而故障抢修速度的指标的提升、优质服务的高要求却不容再等待,故障人工查找和判断,已严重落后,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配网自动化,实现配网故障的快速隔离,快速复电。方案一:采用继电保护实现故障快速切除。荆门城市现有10kV线路柱上开关大部分采用了无保护装置的柱上开关,若采用与变电站开关的分级配合,因开关动作时间小于120ms,只能采用用户开关(0s速断)与变电站出线开关(0.2~0.25s延时速断)的两级时间配合,时间无法配合,就不能满足继电保护选择性要求,投资过大且可靠性不高。此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扩充抢修队伍,实现“人海战术”。因供电区域过大,抢修队伍受交通路况、车辆状况等条件影响也不能迅速到达故障现场,此方案不可行。荆门城市配网现有的柱上开关可实现电动分合,且每条分支线路均安装了带短信功能的故障指示仪,能够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小投资的改造,达到可行效果实现故障区域的及时隔离,非故障区域快速复电,提高可靠性,提升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水平。

2.配网故障快速隔离系统的主要构思

利用现有的配网网络基础、具备电动分合的柱上开关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开发一套故障查找、判断、故障快速隔离的智能化系统。代替人为判断和操作,实现智能判断和远程控制。系统分三大部分,开关控制部分、故障寻址部分和指挥监控部分。该系统与调度系统实现通信,故障寻址设备通过GSM无线通信与后台指挥系统进行通信,指挥控制中心进行决策判断通过GSM无线通信下发控制命令给开关控制部分,同时发送故障信息告知设备管理人员和故障抢修人员。建立故障隔离系统数据平台,利用调度系统中提供的各类运行数据,建立各种可行的故障设备隔离方案库,投资成本低,安全系数高。

3.配网故障快速隔离系统的方案

3.1 系统构成

系统由指挥控制中心(主站),通信系统,10kV断路器上的控制部分和故障寻址仪组成。

指挥控制中心(主站)安装于配网故障抢修值班室,分显示层,应用层,数据层三层,显示层以实际城市地图为底图,显示各10kV柱上开关的地理实际位置及开关分合的人工置位,还具备车辆定位功能,显示当前抢修应急车所在位置,主站功能负责运行方式的显示,车辆定位,故障区域的分析、判断、统计、故障隔离,为负荷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通信系统:实现了调度系统与主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故障寻址仪向主站故障信息的上传,主站向开关控制部分控制指令的下发。

10kV断路器上的控制部分:主要是通过主站下达的指令对断路器进行分合控制。

故障寻址仪:线路发生故障,按照电流方向进行故障点的判断。

3.2 主站系统

系统采用集中式智能控制方式,通过调度主站系统提供的实时故障数据,对已发生的故障予以处理,现场的故障寻址仪将故障信息以GSM通信方式送达指挥控制中心,指挥控制中心根据故障寻址仪指示确定故障区域,下达遥控命令,跳开故障区域两则开关,提示指挥人员通知调度合变电站出现开关或线路联络开关。

3.3 逻辑控制策略

一旦线路故障发生后,变电站出线开关跳闸,启动该出线故障判断程序,主站通过现场故障寻址仪动作的信息立即做出判断,比照内部数据库中的负荷倒换方案,对故障区域的分段开关下达分闸指令,隔离故障区域,同时向调度人员及抢修值班人员发出故障信息,调度人员确认后对变电站出线开关或联络开关进行遥控合闸,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4.实施效果

针对城郊区域运行情况比较差的10kV龙虎II回与10kV宝虎II回线路,我们进行必须改造和设备安装,将3台分段开关及3台分支开关均安装控制部分和故障寻址仪,于2012年2月份开始试运行。至2012年12月底,故障(接地)跳闸8次,故障区域判断准确率达到100%,快速隔离分合开关准确率达到100%,安全可靠率高。故障多供电时间达到40小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此方案的实施,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社会民众对供电企业形象的认知和对其优质服务的认可。所有投资均可重复利用,故障寻址仪及10kV短路器控制部分易迁移,易安装。2013年在不断总结改进的基础上公司拟所有城市配网线路上推广,逐步实现配网故障快速隔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具性社会资本下一篇:运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