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2024-07-26

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精选十篇)

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篇1

一、强化课前预习指导,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注重对学生的预习能力培养, 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之中, 如果教学时间不够, 就加大教学时间, 随意挤占技能课教学空间, 结果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的惰性思维, 反正教学时间多得是, 学生很少有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到了高中阶段以后, 学生在数学学习是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一是高中数学教学不再是搞时间战术、题海战术。高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时间上严格按照规定来教学, 不会再像初中数学教学那样机械重复训练, 这就需要学生学习效率方面有所提高, 将一些基础性知识点的学习放到课前, 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 将自己在新授内容的预习之中发现的问题与难点进行梳理,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成效。在预习指导上, 教师要遵循“读”、“思”、“划”、“做”、“记”五字原则。“读”就是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可以先将教材内容进行粗略阅双边活动;“眼到”就是要认真看教材, 看教师的板书, 看其他学生的板演, 不放过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脑到”就是积极开动思维, 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独立思考, 不能光靠教师读, 达到从整体上能够了解教材的主要意思, 然后开展深入研读, 对教材中数学概念、定理以及课后练习等内容细心阅读;“思”就是对照预习要求进行深入思考, 多想一想为什么;“划”就是将自己在预习中认为应该重点掌握或加以强调的地方做上标记, 在学习时予以强调;“做”就是自己在预习基本结束后, 尝试将教材例题以及术后习题做一做, 检查一下预习成效;“记”就是将自己的预习中新的知识点记载下来。通过这样的预习方法, 达到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目标。

二、强化听课技巧训练,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有些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存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自己的学习态度出了问题, 而是在课堂活动中没有抓住要领, 听课不得法。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听课技巧训练,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预备工作。在课前不要从事激烈的运动, 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其次, 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听讲要点开展指导。要教育学生在听讲过程之中坚持“五到”, 即“心到、眼到、脑到、口到、手到”, 提高听讲效率。“心到”就是注意力要集中, 教育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能够抗拒住其他因素的诱惑, 只要进入课堂, 注意力集中指向的只有一点——教学的讲解与其他学生的回答, 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动脑筋, 参与到师生双边活动之中;“口到”就是在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发言, 勇于表达自己的学习观点;“手到”就是养成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将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知识要点摘记下来, 将自己在预习中确定的疑难问题解决方法记录下来等, 便于在以后的复习当中进行回顾。教师要通过这样的方法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高效的课堂听讲能力, 提高教学成效。

三、强化探究学习指导,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在高中数学合作探究教学中, 教师要统筹考虑各个环节的设计, 强化对学生的指导, 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合作探究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提出问题——探究学习——交流内化”。在“提出问题”环节,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遵循三点基本要求:一是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提出教学问题时, 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实际状况, 将教学目标的要求渗透在所提出的问题之中, 使学生的探究过程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自成一体;二是强烈的针对性。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 要潜心研究教材知识框架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 提出的问题既要紧扣学习内容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三是充分的启发性。教师结合教学要求设计问题, 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启发性, 做到前后联系、逐层深入, 使探究活动能够沿着教学的主线顺利开展。

在“探究学习”环节, 教师要充分发挥两个原则:一是参与性原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学, 师生都是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中的一员, 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 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信息,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组织。二是指导性原则。教师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并不是放手不管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点拨, 在一些疑难问题上还要进行帮助, 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成效。在“交流内化”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并鼓励学生质疑,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生共同开展归纳与梳理活动, 最终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四、强化分层教学组织, 提高学生成功体验

高中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面临着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上的差异, 对于这种存在的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加以关注, 还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必然会挫伤班级中后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教学成效。因此, 兼顾到更多的学生, 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程理念倡导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 就是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原则, 具体表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就是要分层教学与要求。开展好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要求教师要从三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教学设计时统筹考虑。

教师在教案设计中, 就要将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与基础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设计出相应的课堂提问、课后练习等方面内容, 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教学组织中合理安排。在开展课堂提问时, 教师不能把重心全部放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 使课堂提问变成一部分学生的表演秀, 而要着眼于各个层面的学生开展提问, 使他们的注意力都能集聚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于优秀生可以提问一些拓展性和难度较深的内容, 对于后进生可以提问一些基础性和难度较低的内容, 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都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三是练习考核中区别对待,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教师可以采取练习与考核区别对待的方式加以体现。对于后进生仅要求他们完成基础性内容的运算与解答, 对于优秀生要适当提高要求, 避免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状况, 要让大家都能吃好吃饱。在数学学习检测中, 可以采取AB卷的方式, 确保所检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符合各个层面的学生实际, 也可以采取一张试卷不同难度要求的方式, 将基础性内容考查与提高性内容考查, 分别以必做题与选做题的方式表现出来,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面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初中阶段有了明显不同, 以往机械重复的训练教学变成了启发式为主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变化与适应。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进,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

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篇2

张 敏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影响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产生了制约作用。部分教师将教学的全部重心放在应试方面,采取机械训练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不注重对教学活动进行研究与创新,教学成效提高不快。笔者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优化与创新,有效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教学 研究

一、发挥课前预习作用,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是固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将教学环节向前延伸,重在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活动将一些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课堂上重点进行难点的突破化解工作。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前预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科学制定预习计划,要求学生在制定预习计划的时候突出重点,这个重点来自于教材教学的要求与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将预习活动作为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学习的前沿阵地。其次,对学生强化科学方法渗透,重点要求学生运用“读、悟、查、做”四步预习法进行科学预习活动,提高学生预习成效。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预习成果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总结,将自己遇到的难点知识做上标记,在课堂之中进行研究,提高课堂学习的成效。

二、发挥电教媒体作用,为课堂教学增加活力

电教媒体一直到近几年才得以在中小学普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适应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够熟练,作用发挥不够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将多媒体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工具,发挥其信息多、演示丰富的优势。首先,在教学氛围的创设上发挥作用。如教学《采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文中情景交融的描写感悟更加深刻,有助于深入理解征人的内心世界,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激发情感,效果十分明显。其次,在教学信息丰富上发挥作用。教材中的教学信息毕竟有限,对于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探究欲望来讲,显得杯水车薪,迫切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手段从外部汲取大量的、生动的信息,优化教学过程。如笔者在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的时候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手段下载了和这一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穿插播放,对于学生增强直观感知、提高情感感悟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效果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密不可分。另外,笔者还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重难点突破,通过揭示文章写作背景、作者思想特点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提高感悟能力了。

三、发挥合作探究作用,为课堂教学提升互动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经具备了更强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实际以及新课程理念,综合考虑,统筹运用,以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走出了一条新路子。首先,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一上课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提高学生学习的指向性。如教学《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入手,要求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含义,了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和积极影响,并理解李约瑟公正对待各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以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中,笔者不再单纯地向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内容,重点是通过探究题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让学生的智慧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得到发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小组里面互相研究讨论,借鉴吸收,提高教学自主性成效,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当堂检测,将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提炼出来,在课堂最后环节进行当堂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成效,便于对教学活动成效进行评价,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

四、发挥分类教学作用,为课堂教学构建和谐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基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分类教学的方式,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首先,在教学要求上区别对待。优秀生与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会造成“一头翘”的结果,满足了优秀生,学困生会因为难度较大降低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学困生,优秀生又会吃不饱。因此,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确定学习要求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其次,在课堂提问中兼顾整体。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实际设计提问内容,将难度系数大的要求优秀生完成,难度系数小的要求学困生完成,重在将学生全部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学成效。另外,在考试环节实行AB卷模式。主要对后进生进行单独要求,降低考试的难度,尽量能够将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难度相一致,保障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认真学习取得满意成绩。

五、发挥主题活动作用,为课堂教学拓展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还要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重要促进作用,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与教学空间拓展提供有效帮助。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首先,注重发挥专题研究活动的作用。针对教学某一项难点,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学习活动,如现代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

练,从学习方法技巧与强化训练等方面综合入手,通过逐步的训练活动来提高教学成效。其次,发挥兴趣小组作用。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作文写作等,将其作为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兴趣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活动,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另外,为了提高学困生的转化成效,笔者在教学之余,倡导学生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将优秀生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在不影响自身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帮助,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成效;具体策略;研究

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进行了深远而彻底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崭新而意义深远的课程理念。高中生物作为影响学生最终高考成绩的一门课程,它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面临的挑战是不可忽视的。把握新课改的崭新要求,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成效是当前的一项主要议题。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讲授式教学

教师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理解知识的主要渠道,老师的讲解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乏味枯燥的知识,并对之进行记忆。经科学验证,这种方法是有效且普遍适应的。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的讲解能够使教学信息有效传递到学生的头脑当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使用非常广泛。

(二)探究发现式教学

探究发现式教学是在新课改背景之下逐渐推广开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能力发展规律的。新课改之下的课堂关注的中心不再只是成绩,而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为了提升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会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当中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主动思考、积极建构新知识,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自主学习式教学

从根本上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是高中教育不能缺少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模式的必要补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高中阶段会用拥有非常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支配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但是自主学习模式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引导,自主学习过程是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过程。

二、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从注重学生的成绩到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等全方面的转变,这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和要求就是要从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的转变。但是当前,学生由于依赖于教师的灌输授课方式,而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往往不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习惯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也是制约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瓶颈。由于一直采用传统、简陋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机械记忆、不去思考、缺乏创新,而且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没有灵活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课程资源比较匮乏

课程资源是指生物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有效的资源,例如所选用的习题、试卷,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实验的场地和各种实验仪器等等。由于教学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新课改理念执行的相对欠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还存在着很大漏洞。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只是简单罗列课本知识,把课本知识搬到屏幕上,没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得课堂教学成效提升相对缓慢。

(四)课堂学习氛围不够浓烈

课堂教学氛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氛围作为一种催化剂,它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良好的外在推动力量,能够为教师有效的讲解教学信息、学生高效地接收教学信息打通传递通道。但是当前的课堂氛围过于沉闷、缺乏生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成效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學效果优化的一个最关键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自学中进步,在思考中提升。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的激素巧调节》这一节时,可以从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入手,教师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做调研,探究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什么部位会产生生长激素等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去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观察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科学开展探究式教学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够综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等等,能够帮助学生认真总结、思考和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享受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全面。为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这一节时,可以先把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模型等方式,主动建构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为学生理解细胞膜的空间结构以及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等奠定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合理优化课程资源

合理优化课程教学资源要求把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安排知识的传授方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当是简单浅显、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而当遇到那些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知识点时,便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讲授。要注意突出生物学科的实验性学科性质,转变教学思路,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工具,运用到教学当中,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四)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

学习作为一种双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课堂教学氛围就是师生交往氛围的催化剂,直接关系到师生交往的质量,也进一步影响到教育性交往的效果。如果师生处于和谐、平等、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当中,教师更容易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并且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如果是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信息的传递会受阻,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普遍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目标也很难达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作为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作为一门实验性突出的教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极其高的,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索。通过上述本文的分析,笔者主要论述了当前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期能够为高中生物课堂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忠敏.创新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3(04).

[2]成映宏.新课程背景下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2(09).

[3]杨岗楼.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2013(03).

[4]刘娜.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困境和对策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6(06).

创新教学理念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篇4

一、改进导入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 前后联系导入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 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猎过, 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 可以进行前后联系, 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例如, 在开展“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 以使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联系生活导入

教师在教学生物时, 要紧扣学科特点进行导入, 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 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 也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地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导入新课, 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就会明显提升, 这样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 运用媒体导入

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 为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新课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下载专门的教学软件, 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生物教学过程

1. 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 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 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 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 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 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 教师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思想”这一重难点, 可以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启发引导, 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2. 运用演示法开展教学

直观演示法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 仪器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是通常被采用的演示方法。除了仪器演示之外, 多媒体模拟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 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 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这样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了教学成效。

3. 运用辩论法开展教学

生物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的一些不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点与理念的交织与碰撞之中, 运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 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了生物素养。例如, 在生态保护内容教学中, 有教师针对学生“先发展再保护环境”和“边发展边保护环境”这样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引导,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拓展教学空间, 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1. 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可以将学有余力或是对生物学习具有强烈欲望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2. 举行知识技能竞赛活动

在一段教学内容结束之后, 教师要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安排, 相机进行一些知识竞赛或是实验技能操作竞赛等, 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营造浓厚的教学竞争氛围。

3. 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机会, 培养实践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注重理念创新, 优化教学过程,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工作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良好态势, 各种教育教学理念与创新层出不穷, 为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中, 要能够高瞻远瞩, 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优化教学过程, 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成效。

积极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成效显著 篇5

理科前10名*高级中学各占7人。200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679人,600分以上考生达53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228人,上线率达33.6,一般本科的上线率达81.9,大专上线率为98.67。

一、*党委把加强高中教育作为“民心工程”来抓

*是*最北部的边境*,地跨*、塔城两个地区的7县1市,所属11个*全部位于边境县内。近年来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战略,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学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在本地区生源不断扩大。另外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水土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职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初中毕业生不足700人,2004年达1600余人,3年内番了一番多。而*只有*和*中学两所完全中学,*高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满足*及地方广大职工群众子女到*中学就学的愿望,为*屯垦戍边事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党委把高中教育作为稳定职工队伍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根据*关于大力发展优质高中,逐步普及高中教育的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将*中学高中部从*中学分离出来,另在*东区划拨10万平方米土地,兴建一所优质高级中学——新疆*高级中学。该校一期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工程竣工使用只用了短短百余天的时间,实现了当年决策、当年规划设计、当年施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目标。9月1日如期开学,当年扩招860名学生。截至2003年底,*高级中学教学楼、餐厅、学生公寓、图书楼、实验楼及校内美化、绿化、硬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达2338.2万元,招生规模达到2100人,成为*规模最大的高中学校之一。

二、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一)牢固树立以质立校的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完善课程,控制课时,合理负担,提高质量”的思想,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创办学校课程协调统一。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以创新的精神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建校初期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该校拿出20余万元建成教*电子备课室,投资18万元,为多功能厅购置多媒体设备,为各教研组购置电脑,开通宽带网,为教*上网查阅资料、钻研专业知识、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等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与奖励办法,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

(二)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实行教*竞聘上岗。2004年,*高级中学全面推行教*竞聘上岗制度。采取由各年级教导处确定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合作班级,起始年级的学生可根据中考成绩定班级。在双向选择中,没有聘任的教*,仍留在原年级听课、培训,或从事该年级所安排的其他工作,享受新岗位工资,不享受教*的其他待遇。新调进或新分配来的教*,第一年直接聘任,第二年开始竞聘上岗。对两年没有被聘任的教*,将调离教*岗位。二是重新调整收入分配。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高级中学结构工资实施细则》、《*高级中学教职工奖励细则》,将工资与业绩紧密挂钩,奖罚落实到位,极大调动了教*的积极性。三是加大教*学习培训的力度。每年有计划选派30名以上教*参加*内外各类培训,充分利用两个假期,组织教*普遍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和达标比赛活动,提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引进并用好各类人才。建校以来,已引进普校毕业生53人,其中本科生39人,引进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20人,选拔学科带头人11名,进一步改善了教*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保证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编写成功班会课例的《班主任手册》。二是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会”,有章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三是筹建青年党校,积极发展青年和学生党员。四是成立学校和年级家长委员会。五是成立心理教育研究会。编写校园心理教育系列教材,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六是建立学军、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四)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学校以《*高级中学章程》为总纲,制定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下发到每个教研组,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实行校务公开,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住房分配等热点问题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充分发挥学

近年来,*教育在夯实“普九”基础上,不断加强高中教育,通过集中办学、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新建的*高级中学不仅成为*的重点中学,而且一跃成为*高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该校2003年参加高考的学生711人,上线率达98.87,其中,本科上线488人,上线率达68.64,*地区文理科前10名*高级中学各占7人。200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679人,600分以上考生达53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228人,上线率达33.6,一般本科的上线率达81.9,大专上线率为98.67。

一、*党委把加强高中教育作为“民心工程”来抓

*是*最北部的边境*,地跨*、塔城两个地区的7县1市,所属11个*全部位于边境县内。近年来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战略,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学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在本地区生源不断扩大。另外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水土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职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初中毕业生不足700人,2004年达1600余人,3年内番了一番多。而*只有*和*中学两所完全中学,*高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满足*及地方广大职工群众子女到*中学就学的愿望,为*屯垦戍边事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党委把高中教育作为稳定职工队伍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根据*关于大力发展优质高中,逐步普及高中教育的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将*中学高中部从*中学分离出来,另在*东区划拨10万平方米土地,兴建一所优质高级中学——新疆*高级中学。该校一期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工程竣工使用只用了短短百余天的时间,实现了当年决策、当年规划设计、当年施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目标。9月1日如期开学,当年扩招860名学生。截至2003年底,*高级中学教学楼、餐厅、学生公寓、图书楼、实验楼及校内美化、绿化、硬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达2338.2万元,招生规模达到2100人,成为*规模最大的高中学校之一。

二、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一)牢固树立以质立校的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完善课程,控制课时,合理负担,提高质量”的思想,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创办学校课程协调统一。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以创新的精神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建校初期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该校拿出20余万元建成教*电子备课室,投资18万元,为多功能厅购置多媒体设备,为各教研组购置电脑,开通宽带网,为教*上网查阅资料、钻研专业知识、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等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与奖励办法,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

(二)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实行教*竞聘上岗。2004年,*高级中学全面推行教*竞聘上岗制度。采取由各年级教导处确定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合作班级,起始年级的学生可根据中考成绩定班级。在双向选择中,没有聘任的教*,仍留在原年级听课、培训,或从事该年级所安排的其他工作,享受新岗位工资,不享受教*的其他待遇。新调进或新分配来的教*,第一年直接聘任,第二年开始竞聘上岗。对两年没有被聘任的教*,将调离教*岗位。二是重新调整收入分配。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高级中学结构工资实施细则》、《*高级中学教职工奖励细则》,将工资与业绩紧密挂钩,奖罚落实到位,极大调动了教*的积极性。三是加大教*学习培训的力度。每年有计划选派30名以上教*参加*内外各类培训,充分利用两个假期,组织教*普遍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和达标比赛活动,提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引进并用好各类人才。建校以来,已引进普校毕业生53人,其中本科生39人,引进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20人,选拔学科带头人11名,进一步改善了教*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保证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编写成功班会课例的《班主任手册》。二是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会”,有章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三是筹建青年党校,积极发展青年和学生党员。四是成立学校和年级家长委员会。五是成立心理教育研究会。编写校园心理教育系列教材,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六是建立学军、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试议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的方法 篇6

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协作、学以致用

教学实践证明,高中教学课程的设计要讲究科学、合理,既要符合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也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协调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与教学互动,要将课程标准潜移默化的注入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具体如何做呢?1. 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准确掌握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化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因材施教,与学生实现心灵的交流,消除师生隔阂,形成教学完美结合,让学生“学得愉快”与教师“教得顺心”成为可能。2. 除课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力、创造力,尊重个性,强调其主体性。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教授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通过交流、对话、探讨、争论、协作等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掌握“温故而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学习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特别是高中数学,要求学生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有创新的思维,让他们尝试不同的题型,从而找出解答的规律,教会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解题方法、领会数学思想,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比较片面,注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更谈不上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不同程度地存在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高中数学教育要围绕“适用”来开展,要让数学知识能为生活、实践、工作服务。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在数学领域取得重大成绩和重大突破的数学家,都善于思考、创新思维,而且十分注重数学应用;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他们在高中阶段加强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分不开的。

新课程要求,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应用的功能,必须重视教材、知识点、课程的应用问题设置,设置和列举相关数据处理、推理、计算、统计、测算等内容,这样才能使数学知识掌握牢固。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努力提高数学应用的教学水平,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在强调师生的交流同时,也要求学生之间要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相互启发、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思辨能力

高中数学,被称为最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思辨能力培养的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创新精神融入始终,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上述能力。可具体如何做呢?笔者认为:1. 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成“开放式教学”,提倡教学要具有开放性,只有开放式的教学才能不与生活实践脱节,才不违背“学以致用”的精神。2.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课堂教学要与家庭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要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家庭、聚会、网络、社会、生活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拓宽视野。3. 将其他相关学科融入高中的教学之中。教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以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辐射功能,尽可能拓宽它的运用领域,利用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将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融入高中数学学习中,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打破以往完全独立、完全封闭的数学教学。

教学大纲规定属于“规定动作”,但除此之外还有“自选动作”。高中数学课程已经给教师留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基本条件,独立制定教学计划,达到“因地制宜”之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扩展视野、丰富想象,为他们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视“授”,学生也是被动的“学”和“接受”,客观上禁锢了学生言行,使他们沦为了学习的机器。作为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师,要设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学习,没有压抑和顾虑,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有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成为国家适用性人才。

三、在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用于教学上的各类先进设备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备受广大师生推崇,也使教学活动变得更直接、方便、形象、有效。面对这一情况,我们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不但不能拒绝使用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反而要积极倡导、灵活运用,总结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供其他学科学习和借鉴。

课程标准要求,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理所当然地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然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客观上也会促进各学校教学经验的交流,缩小名校与普通学校、名师与普通老师的教学差距。“计算器和计算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它们不仅影响到什么数学是重要的,而且也影响到如何做数学。”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老师要灵活利用计算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学实现“事半功倍”。

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篇7

1.1 亲职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谈到了家庭和睦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新华社援引习主席的话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 不仅影响子女的性格养成, 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同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进而影响子女的终生发展与一生幸福。然而, 随着科技的发展, 手机、电脑、网络无一不在以人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和方式对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产生影响:家庭民主氛围的提升使过去的权威式教育受阻;孩子看似叛逆的想法与行为既是家庭冲突的制造者, 又是家庭教育的显色剂;父母怎么说, 孩子愿意听?父母怎么听, 孩子愿意说?父母如何自信、有力、智慧地履行亲职?父母教育的效能和家庭和谐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2 亲职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仍存在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养不教”, 一些家长虽然尽了生而养之的责任但未行养而教之的义务。以工作繁忙为由, 对孩子的教育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其次表现为“教不得法”, 许多父母看重孩子的智力发展, 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 生存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思想感情及品德的培养, 较少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指导。生活上的过度保护, 行为上的过度干涉, 使得相当一部分孩子被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了个体成长的权利, 最后他们不得不以愤怒反抗的扭曲表达宣泄精神世界的需要。再者, 不少家长苦苦追求“一招制孩儿”的金科玉律, 而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言行和教养素质对孩子的影响。过多的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上, 而忽视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往往是在教育孩子上花了大气力, 但收效甚微。有教育家指出, 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中心应由儿童中心转到对父母教育的重心上来。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态度、教育能力和教育方法才是家庭教育的本源。为此, 研究的团体方案除了设计有关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调整教养态度, 改善亲子沟通以及提升教育能力的部分, 还增加了父母的自我成长。

亲子关系在家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阶段性的挑战, 如果家长能够在挑战中学习, 挑战就不会演变成家庭危机, 家庭成员也不会深陷问题解决的泥潭。因此, 育人者需先受教育。以家长终身化学习为特征的“亲职教育” (Parents Education) 是双赢的教育。它能协助父母了解自己的职责, 提供有关孩子发展的知识, 正确的教育态度以及调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 让父母成功成为有效能、有影响力的父母。

1.3 父母教养态度

教养态度包括态度和行为两个层次: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方面所持有的认知 (知识或信念) 、情感 (或情绪) 及行为意图 (或倾向) ;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时所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作法。适当的教养态度有助于发挥良好的家庭功能, 良好的教养行为以积极正确的教养态度为基础。以往研究提示:科学合理的教养态度是维护亲子关系, 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 对于家长过分保护、过度教育、过多限制的教养态度, 特别是与之相应的教养行为进行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4 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彼此之间相互分享情感、交流意见及表达需求的知觉行为, 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它是家长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焦点, 因为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行为以及情绪体验、行为模式等心理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学习开放式沟通, 减少问题式沟通为目标, 设计活动方案培养倾听、积极关注、同理等沟通技巧, 提高对批评、指责、不一致表达的觉知, 并从中学习。

1.5 家庭亲密度

家庭亲密度是家庭因素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家庭成员的行为特点和交往方式乃至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等都是家庭亲密度过低的衍生物。因此, 通过家长成长团体, 提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谐家庭关系, 增强家庭功能, 减少“家源性”身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6 亲职教育的形式与剂量

“亲职教育”的形式非常丰富, 包括一般性教育、亲子训练和家庭咨询 (治疗) 等。每种教育形式都各有利弊:一般性教育的受众广, 但针对性较低。往往由于缺乏后继的指导与反馈而带来新的家庭伤害;家庭咨询 (治疗) 的针对性强, 专业性高, 但受众少, 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经费;团体形式的亲子训练兼具了两者的优点, 经济高效, 同时增加了参与父母的归属感, 降低了问题焦虑, 获得了支持。由游戏体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作业练习所引起的团体动力也让家长收获了不同的反馈与资源。这一形式成为普遍认可的亲职教育培训形式。

在亲职教育体系中,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父母教育需求最为强烈。特别是在中学阶段, 他们渴望获得尊重与独立, 成人感强, 挑战威权, 情绪化;一方面, 积极参与同伴群体, 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 另一方面, 希望获得家人的支持与认可。这些变化经常让父母感到无所适从, 也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和对抗。在这个“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特殊时期, 父母也需要特别的心理关照。因此, 针对这一阶段的家长成长团体应运而生。

虽然针对亲职教育培训模式、方案和效果的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成果较少, 但是仅有的研究提示:家长团体辅导对学生家长的亲子沟通水平和教养态度有积极正向的改变。然而, 团体辅导的剂量效应仍不明晰。剂量是心理辅导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变量, 是指辅导的次数, 效果是指在心理辅导中, 总体当事人的进步或改善到正常化的百分数或可能性。国外对于个体辅导的剂量研究显示, 当事人的快速改变大部分发生在前8次的辅导过程中, 而后面辅导期间的改变则较为平缓。研究表明, 剂量效果在个体辅导中遵循的关系在团体辅导中仍然适用。因此, 在设计团体活动方案时, 通常也以8次作为团体活动次数的参考。但在以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团体辅导领域, 8次辅导可以带来父母教育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但在亲子沟通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的改善方面仍不理想。事实上, 对于心理辅导剂量研究的结果大多来自国外, 国内的研究非常有限。国内有研究表明, 5次辅导有1/4的当事人达到临床显著效果, 9次达到1/2, 17次以后将有3/4的当事人得到显著改善。因此, 研究还将探讨不同学习时长和次数对父母教养态度、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改变程度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在调查中学阶段家长教育需求的基础上, 设计了家庭成长团体的培训方案, 通过效果评价探讨: (1) 家长成长团体对中学生家长教养态度、亲子沟通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正向改变作用; (2)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亲职教育团体辅导方案; (3) 影响父母教养态度、亲子沟通以及家庭亲密度改变的作用机制。

“教育应走在孩子发展的前面”, 父母是一种职业, 这种职业比其它职业责任更加重大, 一旦入职便不能轻易放弃。因此, 家长成长团体的意义在于让为人父母者了解家庭教育的现代理念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成功履行父母职责, 有效促进家庭和谐, 智慧陪伴孩子成长。让每一个家庭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

2. 方法

2.1 对象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家长自荐与班主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选取武汉市某学校高中家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2012年初至今已开展三期培训, 共计78名学生家长参与了家长成长团体。成员的筛选步骤如下: (1) 宣传招募自愿参加团体活动的家长; (2) 通过半结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方式选择目标家庭, 排除精神疾病、严重躯体疾病等。

2.2 工具

2.2.1 带领者

学校心理中心张玉霞老师和凌霄老师参加过亲子关系、亲子沟通、家长效能等工作坊;在一线对家庭教育和家庭心理咨询有着丰富的辅导经验, 参与过中学生亲子关系的课题;此外, 带领者均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授课经历。

2.2.2 父母教养态度量表

采用台湾学者邓玉英 (1983) 改编自Hereford1995年编制的《父母态度量表》 (Parents Attiude Scale) 。量表共40道题, 用以测量家长在教养子女方面的态度, 共包含自信、归因、接纳与了解四个分量表。其中“自信”分量表测的是家长对孩子教养的自信程度, “归因”分量表测的是家长对子女行为的归因倾向, “接纳”分量表测的是家长对子女的需要及子女本身的个人特质的接纳程度, “了解”分量表测的是家长愿意与子女沟通, 并藉由沟通更了解子女的程度。采用五点计分, 从“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其中, 正向题目15题, 负向题25题。各分量表间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61至.79之间, 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系数为.85, 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介于.39至.61之间, 各分量表与全量表的相关则介于.76至.85之间, 所有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 显示各分量表之间具有相当高的相关性。同时, 量表修订结果显示, 此量表适合在大陆地区使用。

2.2.3 亲子沟通问卷

采用孙馏英修订 (1995) , OlsonMc Cubbin e tal (1955) 编制的《亲子沟通量表》 (Parent一Adoleseent Communication Scale, PACS) 。量表共40道题, 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记分, 分为开放式沟通和问题式沟通两个维度, 各20题。父子沟通问卷a系数为.76, 父子开放式沟通a系数.87, 父子问题式沟通a系数.46, 母子沟通问卷a系数为.85, 母子开放式沟通a系数.88, 母子问题式沟通a系数.71。同时, 量表修订结果显示, 此量表适合在大陆地区使用。本研究中所得问卷ɑ系数为0.92。

2.2.4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Olson等修订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共有30个项目, 包括两个分量表, 主要评价两方面的家庭功能: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采用五级评分, 分数越高, 说明亲密度越高, 适应性越好。本量表的中国版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2.3 设计

家长成长团体的目的在于提升父母效能, 包括四个方面: (1) 明确家庭育人的目标与原则; (2)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 掌握陪伴孩子成长的方法; (3) 运用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 帮助孩子社会化; (4)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允许在错误中成长, 不断完善自我。根据设计方案、学校学期安排以及家长需求, 家长团体成员接受一周一次, 每次120分钟, 一期18周的团体辅导。

2.4 实施程序

研究实施从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 分为三期进行。成员可在参加第一期后, 继续参加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复训。成员在参加辅导前后完成父母教养态度、亲子关系、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前后测, 同时在每次参加学习后提交家庭作业以及在学习全部结束后完成学习心得。

培训采取以人为中心疗法和家庭治疗的理念, 强调体验和积极正向, 从系统的观点了解孩子的行为, 即不以孩子的行为作为问题的焦点, 而是根据子女的偏差行为来审视隐藏的家庭系统的问题, 加以修正, 恢复家庭的正常功能。当家庭系统能够正常运作时, 孩子的问题行为会自然消失。同时, 综合Ginott模式 (增加父母自我觉察, 明确家庭的规则和界限) , 沟通分析模式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强调家长的自我成长, 帮助父母了解家庭成员的人格结构) , 现实治疗模式 (自我负责和问题解决取向) 以及系统性父母效能训练 (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 模式 (培养家长积极倾听的习惯, 训练亲子沟通方法) 等四种成熟的亲职教育辅导模式设计家长成长团体的具体实施方案。需要指出的是, 在亲职教育活动设计上研究充分体现“教育性和发展性”, 而非“治疗性”的原则, 以转变家长家庭教育的观念, 调整教养态度, 提供沟通水平, 增强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为目标, 系统催化成员在子女教育观念和行为上的积极改变。

家长成长团体主要内容包括: (1) 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观念; (2) 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3) 亲子沟通的技巧; (4) 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5) 青春期情感与性教育; (6) 家长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 (7) 情绪管理; (8) 家庭建设的技巧训练等。

2.5 效果评价

采用自评与他评 (伴侣、孩子) 相结合,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3. 结果

3.1 成员自评父母教养态度的前后测比较

参与家长成长团体的学员在父母教养态度量表前后测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差异比较如表1:

图表显示:在成员自评的父母教养态度的四个维度上, 后测得分较前测均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t=12.121, p<.001;t=8.142, p<.001;t=9.294, p<.001;t=9.257, p<.001) 。说明通过家长成长团体的学习, 成员在教育子女上信心提升, 变得更有把握;将对孩子行为问题的关注和纠偏转到对自我的觉察以及对自我完善与成长的关注, 更多地看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负的责任, 把孩子从家庭或亲子冲突中替罪羊的位置解放出来;接纳不完美, 接受孩子有权犯错, 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更加尊重孩子和孩子的话语权, 更愿意倾听子女的想法, 重视亲子之间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总体而言:家长成长团体对提升成员在教养子女的自信、归因、接纳和了解方面有积极正向的效果, 对改变家长教养态度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3.2 子女评价家长成员和伴侣亲子沟通的前后测比较

子女在家长参加成长团体之前和之后对其亲子沟通的状况进行评价, 同时评价没有参加培训的伴侣, 比较成员和伴侣在亲子沟通上的变化特点。结果如表2:

数据提示:在子女看来, 家长成员在参加了成长团体之后开放式沟通明显增加, 而问题式沟通显著减少 (t=5.425, p<.001;t=-5.677, p<.001) 。这种变化并没有在未参加团体的伴侣的开放式沟通上表现出来 (t=0.615, p>.05) 。然而, 未参加团体伴侣在问题式沟通上的后测得分较前测也有显著下降 (t=-2.546, p<.05) 。这一现象可在成员的家庭作业和访谈中得到解释, 几乎所有成员在学习后都会与伴侣分享学习内容, 帮助伴侣增加对批评、指责、不一致表达等问题式沟通的觉察。虽然许多成员都表示曾告诉伴侣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但对方大多一听了之, 没有实践;有的尝试几次后, 没有坚持。由于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是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父母偶尔一两次的沟通方式的变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 会让子女视为例外, 而不认为父母真的变了。因此,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沟通方式的变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需要家长的坚持和将更多地“不知不觉”变为“后知后觉”, 再转化为“先知先觉”和新常态下的“不知不觉”。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对于学习时间和次数的设置具有影响。一般认为的6-8次团体辅导次数在亲子沟通变量上的作用效应不显著。

注:*p<.05**p<.01***p<.001

注:*p<.05**p<.01***p<.001

注:*p<.05**p<.01***p<.001

3.3 家长成员、伴侣、子女评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前后测比较

参与团体的家长成员以及伴侣和孩子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前后测得分之平均数、标准差以及各分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如表3:

比较发现: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 家长成员、孩子和伴侣的评分都在家长成员参加团体后显著提升 (t=10.258, p<.001;t=2.075, p<.05;t=4.427, p<.001;t=11.279, p<.001;t=3.698, p<.001;t=4.546, p<.001) 。其中, 成员的改变最大, 伴侣次之, 子女第三。以家庭治疗的理念来看, 当家长不再将孩子的行为作为关注的焦点, 而是根据子女的偏差行为来审视隐藏在家庭系统中的问题, 调整自己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 家庭功能恢复, 家庭便能正常运作, 家庭成员的亲密度和面对冲突和危机的适应性都会得到改善。由于在青少年时期, 同伴团体代替父母成为子女的重要他人, 他们渴望独立, 而不是和父母待在一块儿, 同时伴侣朝夕相处地时机更多。因此伴侣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变化的感受高于子女。

3.4 学习时长和学习次数对团体效果的作用机制

3.4.1 学习时长在父母教养态度、亲子沟通和家庭亲密度上的差异比较

在父母教养态度方面, 组内变量:前后测 (2个水平) 和父母教养态度 (4个水平) 与组间变量:学习时长 (5个水平) 构成的三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存在三向交互作用 (F=1.054, p=0.401) , 前后测与教养态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两向交互作用 (F=11.803, p=0.001) , 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前后测得分在教养态度的四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 其中, 在自信维度上的提升最大 (F=146.18, p=0.000) , 了解和接纳维度次之 (F=88.68, p=0.000;F=74.28, p=0.000) , 归因维度的差异较小 (F=58.09, p=0.000) 。 (见表4)

这提示:家长成长团体对成员教养态度的最大改变是增强了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 以及唤醒了家长对亲子沟通的重视和对子女错误行为更多客观全面的认识, 允许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以及在错误中学习的可能。前后测与学习时长, 教养态度与学习时长之间不存在两向交互作用 (F=1.639, p=0.174;F=1.727, p=0.063) 。此外, 学习时长仅在教养态度的自信维度上效应显著 (F=3.978, p<0.01) 。多重比较发现:学习时长在两年以上的显著高于半学期、一学期和一年的学员 (p=0.001, p=0.006, p=0.022) , 一年半的显著高于半学期的 (p=0.021) 。这说明:学习时间越长, 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越足。而在归因、了解和接纳方面, 家长可以通过半学期的学习达到教养态度的明显改变, 与长期学习者的差异不显著 (F=0.334, p=0.854;F=1.345, p=0.261;F=1.102, p=0.362) 。

在开放式沟通和问题式沟通维度上, 组内变量:前后测 (2个水平) 和亲子沟通 (2个水平) 与组间变量:学习时长 (5个水平) 构成的三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存在三向交互作用 (F=1.357, p=0.288) , 学习时长与前后测和亲子沟通之间均不存在两向交互作用 (F=1.204, p=0.343;F=1.150, p=0.365) , 前后测与亲子沟通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两向交互作用 (F=24.006, p=0.000)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 亲子沟通在前后测上均有显著差异 (F=23.53, p=0.000;F=41.04, p=0.000) , 前后测得分在亲子沟通上均有显著变化 (F=12.77, p=0.002;F=14.27, p=0.001) , 在问题式沟通上的改善略多。这似乎揭示了家长团体在亲子沟通方面的作用机制是先增加家长对问题式沟通的觉知与行为改变, 而开放式沟通的同步提升还需要更多练习与巩固的时机, 特别是让子女有所觉察。这也解释了之前研究中, 8次活动方案的设计还不足以带来子女对父母沟通方式改变的稳定认知和感受。本研究中18次的设置给成员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反思固有的、自动化的亲子沟通模式, 学习使用并不断内化新的沟通方式, 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 组内变量:前后测 (2个水平) 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2个水平) 与组间变量:学习时长 (5个水平) 构成的三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存在三向交互作用 (F=1.811, p=0.136) , 学习时长与前后测、家庭亲密度, 以及家庭亲密度与前后测之间均不存在两向交互作用 (F=1.656, p=0.169;F=1.886, p=0.122;F=3.426, p=0.068) , 学习时长的主效应不显著 (F=0.597, p=0.666) 。这提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变化可以通过半学期 (8次左右) 的学习达成。

3.4.2 学习次数在父母教养态度、亲子沟通和家庭亲密度上的差异比较

在父母教养态度方面, 组内变量:前后测 (2个水平) 和父母教养态度 (4个水平) 与组间变量:学习次数 (5个水平) 构成的三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存在三向交互作用 (F=0.643, p=0.804) , 学习次数与前后测之间也不存在两向交互作用 (F=1.791, p=0.140) , 教养态度与学习次数, 前后测与学习次数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两向交互作用 (F=2.876, p=0.001;F=6.558, p=0.000) 。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学习次数在教养态度的自信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F=4.556, p=0.002) 。多重比较发现:15次以上的显著高于3次以下、3-5次以及8-15次 (p=0.029, p=0.010, p=0.001) , 但与5-8次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2) ;学习次数在教养态度的了解维度上也有显著差异 (F=3.103, p=0.034) 。多重比较发现:学习次数在15次以上的学员在了解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3-5次和5-8次 (p=0.015, p=0.030) , 同时, 15次以上与3次以下和8-15次之间不存在差异 (p=0.113, p=0.104) 。 (见表5)

这进一步验证:8次左右的学习次数可以带来家长子女教育自信的显著提升, 且与更长学习次数的学习者没有差异, 这恰好说明成长团体的形式降低了家长对亲子教育问题的焦虑;团体动力帮助家长从更多视角, 更客观、全面地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带领者积极关注、关注积极的态度也提升了成员对教育子女的信心。在8-15次时教育自信的小幅滑落可以在家长作业和访谈中得到解释, 当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 了解了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习了积极倾听、同理、一致性表达等亲子沟通技巧后 (8次左右) , 对子女教育的信心大增, 同时在练习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瓶颈, 引发了家长对自我的反思, 激发了他们想要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渴望。当完成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的部分之后 (15次左右) , 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对自我的信心同步提升。此外, 在亲子沟通意愿和对子女了解程度的提升方面则需要比教育自信增加更长的学习次数 (8次以上) , 3次以下学习带来的提升更多来自对亲子沟通的重视和沟通意愿的增加, 对子女了解程度的提升是发生在8次以上的学习之后。

在开放式和问题式沟通维度上, 组内变量:前后测 (2个水平) 和亲子沟通 (2个水平) 与组间变量:学习次数 (5个水平) 构成的三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存在三向交互作用 (F=2.493, p=0.091) , 前后测与学习次数, 亲子沟通与学习次数之间均不存在两向交互作用 (F=0.436, p=0.730;F=1.985, p=0.150) , 学习时长的主效应不显著 (F=0.809, p=0.505) , 前后测与亲子沟通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两向交互作用 (F=21.284, p=0.000) 。

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 学习次数在家庭亲密度前后测上的三项交互作用不显著 (F=1.887, p=0.122) 。学习次数在家庭适应性前后测上存在两向交互作用 (F=3.901, p=0.006) 。不同学习次数的学员在前测的家庭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F=0.912, p=0.462) , 在后测的家庭适应性上差异显著 (F=2.742, p=0.035) 。进一步分析发现:学习次数在15次以上的学员的得分显著高于3-5次和5-8次 (p=0.024, p=0.028) ;15次以上与3次以下和8-15次之间不存在差异 (p=0.087, p=0.704) 。8-15次与3-5和5-8次存在临界显著 (p=0.06) 。这提示, 在家庭应对冲突方面, 需要8次以上的学习次数才能让成员感到有能力处理家庭矛盾, 应对家庭变化。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家长成长团体这一亲职教育培训形式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改善父母教养态度和亲子沟通状况, 以及促进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正向的作用。这不仅使参与培训的家长成员受益, 他们的伴侣、子女也同样感受到了父母沟通方式的改善, 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提升。从家庭治疗的理念和研究数据的分析都说明, 培训的效果是显著的。由此可见, 采取教育性和发展性的家长成长团体方案来提高父母家庭教育的效能, 改善亲子关系是可行的。

4.1 家长成长团体的有效性分析

催生这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团体辅导形式本身和带领者的辅导理念:

其一是提供情感支持。团体辅导营造了一种安全、信任、民主的氛围, 带领者在活动中积极关注、倾听、同理成员, 起到了辅导和示范的双重作用。来自其他成员的自我表露、积极反馈和欣赏、赞美、肯定, 让家长成员感到被团体接纳、支持而感到温暖和平静, 体验到归属感。访谈中, 不少成员表示, 每周一次的团体活动不仅让自己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还体会到了回家的感觉。还有家长谈到, 大家的赞美与肯定让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其二是获得普遍性发现。团体初期, 家长成员最大的感受是“如释重负”。“啊!原来有这感觉的不止我一个人啊!”团体分享减轻了成员的心理负担, 增强了安全感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其三是利用团体动力, 重塑希望。课前调查发现, 家长参与学习的心理是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 期待通过学习改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 长期低效, 甚至无效的沟通模式和关系模式让家长感到挫败, 信心明显不足。结果分析发现, 与归因、了解、接纳三个父母教养态度的维度相比, 家长在培训后家庭教育自信的提升是最大的。原因在于, 团体辅导的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家长的学习动机和改变动机, 增强了家庭教育的自信。在分享环节, 不同背景的成员在活动中不同角度的分享给每位成员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和生活经验;目睹他人的成长对成员有所启示, 当看到身边人的成员在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调整教养态度, 尝试更多开放式沟通, 同时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慢慢得到改善, 这对于有类似问题的成员产生了极大了激励和鼓舞性。成员在作业中写到, “我和他有类似的困难, 他能做到, 我也能。给自己一些时间让‘奇迹’慢慢发生。”通过直接观察、比较和模仿其他成员积极改变的行为, 让成员意识到改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是主动的, 我是有能力去创造这些改变的。当家长内心的希望之火被点燃, 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 努力尝试新方法, 不断寻求自我突破。

其四是使用体验的、系统的、积极正向的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理念。方案设计以体验式为主, 在辅导过程中带领者始终坚持系统的观念和积极正向的引导, 帮助成员观察自己说了什么, 以什么方式在说;留意自己听了什么, 看了什么, 有何选择。通过画家庭图谱帮助成员看到隐藏在家庭结构中深层次的影响家庭运转的问题根源, 从系统的角度科学合理认识, 并思考解决途径。

追踪整个过程, 家长们从最初的解决孩子问题转向自我成长探索, 从一开始的混沌无力到主动“内化”行为, 从起初的抱怨冲突到温和而坚定, 从以往托付他人, 一劳永逸的假想到终身学习, 主动经营的态度转变……每一次的家长作业记录了这点滴微小的改变和充满惊喜的领悟。家长、子女和家长的改变持续发生, 不可逆转。

4.2 家长成长团体的剂量效应

研究数据分析提示, 8次左右 (半学期) 的成长团体可以带来家长在父母教养态度的归因和接纳方面的积极改变, 而对家庭教育自信和对子女了解程度的显著增加发生则发生在8次以后 (8-15次) , 亲子沟通状况和家庭氛围的显著改善也需要8次以上的学习时间 (8-15次, 15次以上) 。因此, 在设计家长成长团体时, 可以考虑适当延长辅导次数 (8-15次) 或采取俱乐部、网络会议等辅导以外的团体陪伴方式以催化并稳固家长团体的改善效果。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

4.3 家长学习动机与学习收获的对比

从课前调查来看, 家长在家庭教育的期望中更多注重方法的学习, 想要学到“搞定问题孩子”的方法, 而不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教养态度的调整以及自我的提升与成长。因此容易表现为急躁、失落与挫败。随着团体活动的进行, 家长们收获了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观念, 尊重孩子, 给予孩子自信、独立、为自己负责的权力;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与年龄特点;掌握了倾听的方法, 学会了无条件的爱的表达与情绪管理。特别是在允许孩子和自己在错误中学习, 以及明确了问题所有权之后, 家长逐渐将关注的焦点从教育孩子转到成长自己, 他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亲子关系不是以爱的名义去操控, 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5. 结论

5.1 将家长成长团体辅导运用到亲职教育中是可行、有效的。

5.2 家长成长团体对中学父母转变教育观念, 调整教养态度, 改善亲子沟通以及和谐家庭关系具有积极正面作用, 全面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的素质和家庭建设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篇8

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是摆在所有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话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通过视觉、听觉的多种刺激, 既能更好地演示问题, 展现课文, 加深理解, 一改以往历史课给人的枯燥乏味的旧印象, 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趣味性和挑战性同在, 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对上历史课充满期待, 并能在加深课本内容的直观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而提高了教学成效。如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 笔者应用了现代教学手段, 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各家学派的创立发展的状况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网络上搜集了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以及孟子、荀子等里程碑式人物的介绍以及其在不同思想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 让学生将教材与直观印象联系起来, 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又如在教学《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 课文讲述和介绍的是上个世纪的内容,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 几乎是他们祖辈时代发生的事情, 没有直观的印象。针对这一状况, 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数据、图片、图标以及视频资料, 制作成一组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 让学生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从而对我国取得的巨大建设成果以及对建国初政治和外交产生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加深了认识与理解。

二、运用师生互动模式, 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高中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已经接近于成人, 在学习中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希望能够充分被关注, 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历史教学中笔者原则上不再直接给予学生知识与答案, 而是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浓缩在思考题之中,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热烈讨论, 互相合作, 多番查证, 自己摸索, 得出结论。如教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 笔者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 通过教学案的形式, 设计出一系列连环问题, 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伟大的决策是什么, 我国什么时候最早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意思, 十四大会议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有什么关系, 十五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 划分小组, 分配任务, 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这样, 学生会在小组中开展学习, 相互之间进行分析研究, 共同解决不清楚的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在小组之间认真了解, 有助于从整个面上掌握好教学进度安排, 解答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完成这一学习过程之后, 教师还应当进行相应教学要点的适当点拨、精当小结, 在学生积极参与、直观感知课本内容的基础上, 加深理解,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开展课内主题活动, 深化思想教育成效

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思维比较活跃, 对感兴趣的话题喜欢深入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与结论, 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思维方向方面的差异性做好灵活应对, 并抓住有利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如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有学生产生疑问:如果中国香港不回归, 是不是在经济方面能够发展更好一点?并且有这样疑问的并非个别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 笔者运用翔实的数据、生动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了疏导, 从香港回归前后的经济发展数据、群众收入水平方面进行对比,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香港回归后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倒退, 而且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撑下, 获得了更为快速的发展, 特区政府财政实力、群众收入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 并播放香港居民对历届特区政府工作的评价, 从不同角度体现港人治港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时, 笔者还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讨论探究, 让学生理解了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 港澳的回归不仅维护了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而且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同样实现了较高的水平, 加强了他们对伟大祖国母亲的深深崇敬和热爱, 深刻了思想教育成效。

四、进行课外拓展延伸,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以史为鉴,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感悟到规律和道理, 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实现课内外相结合, 促进了教学成效的大大提高。譬如在教学《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 为了提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 重点通过引导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以及感悟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提高教育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 一方面向自己的父辈、祖辈了解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生活, 比如人们简朴的衣食住行、普通百姓的微薄收入和单一途径、城市乡村狭窄的马路青砖小平房,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说说当今社会的基本状况, 自己住的高楼、用的交通工具, 看到的满街的霓虹、满眼的摩登……这样, 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豪感。

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篇9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心理更为敏感, 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 综合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首先, 教师自己要保持饱满、积极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走上讲台, 在课堂教学中满怀激情, 以自己高昂的情绪感染和影响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情绪状态能够有效摆脱照本宣科的呆板, 是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履职能力。其次,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尤其是增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成功、满足、兴奋等积极情感,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之中。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 对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明显进步的成绩都给予肯定, 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进步, 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创新思维学习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 整个历史教学课堂洋溢着和谐的氛围, 学生的精神状态较之以往具有显著的改善, 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可见, 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这一点应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推广。

二、借助现代教学媒体, 增强教学生动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师生面对的是浩瀚的信息量, 时间跨度久、地域跨度大, 这些都是历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 影响了学生理解掌握的效果。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 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效果, 有助于学生的掌握, 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创举的深度认识, 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有关部门摄制的专题片《香港1997》, 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香港问题的由来、中英谈判的过程, 以及香港回归后居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让学生对整个香港回顾的过程进行分析, 从中得出“国强才能保卫主权”的深刻道理, 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再比如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 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外交工作纪录片《万隆风云》, 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工作的艰难, 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开展历史情境教学, 强化思想教育成效

对学生开展思想与情感教育, 是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历史知识点的讲解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剖析, 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创设教育情境, 深化对学生的教育。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了这一方面的探究, 如教学《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时, 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对现在所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群众居住条件、生活水准、学校与医院等场所以及群众收入水平等六个方面进行信息资料搜集, 通过数字、图标、图像等方式展示出来。课堂上, 学生针对自己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了充分展示,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社会与生活较为富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笔者出示了一组自己制作的对比图像资料, 也是从上述六个方面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两个时期的面貌, 与学生搜集的资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组画面与数据的比较, 让学生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本地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显著业绩具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增强了对党和政府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拥护之情。

四、结合现实分析历史, 加深学生理解程度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灾难史, 高中生血气方刚, 在历史学习中思想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针对这样的状况,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分析历史,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 并以史为鉴, 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 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教学有关抗日战争内容时, 笔者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日本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状态、军事实力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寻找其中的差距, 并深入分析日本在一战后经济与军事实力能够迅猛发展的原因, 中国停滞不前的影响因素, 以及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文化与军事等方面取得的显著业绩, 教育学生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增强了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当前中日钓鱼岛主权纠纷, 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情绪激昂, 纷纷表示应当举国保卫主权, 笔者趁势引导学生要抓紧大好时光认真学习, 早日投身到经济与社会建设中, 为国家的强大贡献力量, 更好地保卫主权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设法增强教学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燕.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谈[N].黔南日报, 2011 (004) .

高中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篇10

一、以多媒体手段开展形象导入, 为教学活动铺垫情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 许多教师习惯于开门见山, 三言两语直接进入到新课的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而言, 许多同志认为高中生不需要再进行形象导入, 应试性目标太强, 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有效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理念是片面的, 作为历史教师, 应当注重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 也不能忽视教学导入环节的作用, 因为教学导入环节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这一环节效果明显, 对于整节课的教学有效进行都会产生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体现出来, 为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垫了情感,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 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 为了在一上课就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同学们, 在中国的历史上, 曾经有一场惨烈的海战, 大家知道是哪一场海战吗?我们首先来看一段视频。然后, 笔者在课堂上演示了一段取自《甲午风云》影片中的海战场景, 以此作为这一节课的导入环节, 本来教学气氛较为沉闷的历史课堂, 有了笔者精心设计的多媒体导入环节, 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 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有利于接下来历史教学的开展。

二、以多媒体手段开展视频穿插, 为教学活动增加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 师生需要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 时间与空间跨度也空前,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此时最希望拥有丰富的教学信息, 在教学中能够融会贯通和自由发挥。在实际教学中, 这一点要求很难达到, 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具有这么完备的资料, 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但是, 这一现状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推广, 难题迎刃而解。在现代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多媒体手段的作用最为有效, 一方面这种教学手段展示的方式直观形象, 对教学生动性作用较大, 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包含大量的教学信息, 能够从网络中汲取到教学所需要的丰富信息资料, 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发挥促进作用。例如, 笔者在教学《红军的长征》时, 为了让学生直观深刻地感受到红军当年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 课堂上专门向学生播放了纪录片《重走长征路》,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以及穿插进行的长征题材影片片段, 学生对于长征的艰难程度具有了直观的认识, 不仅对于长征的原因、经过具有了全面的认识, 并且对于长征的意义和精神也理解感悟较为深刻, 这样的教学成效比起单纯的讲解活动要明显进步和有效得多。再比如教学《“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内容时, 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穿插播放了港澳回归这一中华儿女举国欢庆的历史性场景, 让教材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辅之以教师的启发引导,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能够更加深入。由此可见, 在枯燥的历史教学课堂中穿插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教学内容增加补充信息, 能够将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成效的重要助手。

三、以多媒体手段开展激情引领, 为教学活动升华思想

历史犹如一本浩瀚的长卷, 里面每一个时代, 每一个典型事件, 都是一段充满情感的发展史。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教学活动仅仅当做历史概念、事件强化记忆的过程, 更应当在教学之中对学生渗透思想与情感的教育, 让学生思想受到震撼, 对学生的成长发挥引领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 对于思想教育目标的渗透将会发挥较大的作用, 笔者在这一过程中, 以多媒体手段为辅助,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升华思想教育成效。如教学《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时, 笔者为了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向学生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前后的生活对比,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 以鲜明的图片对比, 以及群众现身说法辅助教学的活动的开展。学生本身由于生活经历方面的限制, 对于现在的生活感知较为熟悉, 但是幸福感不够强烈, 以多媒体手段进行配合, 运用这样的生动演示, 可以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撞击, 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 感悟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再比如教学《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时, 为了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笔者精心选择了反映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英勇抗战, 取得伟大胜利的专题片资料, 在直观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介入, 为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成效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多媒体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为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基础。

摘要:长期以来, 在师生的眼中, 历史教学的气氛较为沉闷, 许多时间节点以及历史事件、人物的机械记忆, 让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 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 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对于改善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手段的优化与改进, 是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上一篇: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下一篇: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