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2024-07-15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精选十篇)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1

一、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的授课中首先要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 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行为, 在课堂上的教学中, 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创新。学生在不受教师思想的束缚中,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习歌曲《幸福万年长》, 可以预先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想象划船的场景。上课时让学生看一段关于这首歌曲的MV, 让学生边看边模仿。模仿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自由想象创作。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盎然。这种让学生试一试的方法, 让他们不断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激发学生创造性行为的艺术表现中, 不要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的教学中, 要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一任务和重要目标。同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的特点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一些社会实践、笑话等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换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产生不同的思维, 它是创新的核心,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完全的交给学生去利用, 让学生摆脱教师的思维和课本的束缚, 在音乐的天地里展开联想创新的翅膀。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教师把创新学习模式和情感教学模式合二为一地去利用, 更能显示出依据新知识的需要, 教师以情入手, 有方向的指导学生的求知兴趣, 学生因情而生疑, 教师设问引导疑问, 学生探究疑问, 教师点拨指导思想, 学生和老师合作解释。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 教师往往用一首歌或以一张卷纸去评价所有的学生, 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 这样既不能测试出学生真正的成绩也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要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作

合作并不等于合座, 在学生脑海里合作的概念往往就是近的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 讨论非常激烈, 气氛也很活跃, 有很多所尾一遍遍的拉, 这样解决不了问题, 只会把错误加深, 应该引导学生用心练琴, 而不是单纯的用手练琴。可以在拉琴之前先想想今天练琴要解决什么问题, 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要达到什么效果。带着问题去练琴,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各个击破, 一行行或一段段的练, 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这样也很容易让孩子自我感觉到进步和收获, 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孩子学琴的兴趣。

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大门, 孩子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 尤其是通过学习乐器, 就能很快找谓的“合作学习”只是把学生分成了小组, 至于该讨论什么、什么适合合作、什么内容需要合作, 有的教师也似乎忽略了这点。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 按平衡编组的方式, 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 运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来促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 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 是学生为了完成群体中共同的任务, 各自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 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他把社交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 而不是像其他的学习方式, 只注重学术性目标。

合作学习为教学带来的优势值得我们去关注, 但是作为音乐教师的我更应该思考的是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表现, 了解合作学习深层次的问题。

合作学习也要有有效的学习方法。首先, 我们要相互促进, 互相依赖。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 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做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相互促进。其次, 在每个合作的小组中, 每个成员都必须要懂得承担一定的任务, 既然是合作学习, 就不能去依赖他人。最后, 每个合作小组中的成员都要有一定的技能, 例如, 怎样去交流, 怎样表现, 怎样去与别人沟通。每个成员都要相互信任, 而且每次交流都要准确, 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也要营造良好的合作坏境, 才能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 每次开展合作学习要从小问题入手, 从小小组开始合作学习, 一般是二到四个人再到七八人, 在每次的实践中都要提高合作的质量, 慢慢的形成规范的、生动的学习合作小组。另外, 在教学课堂中的座位安排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按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学生的性格、性别、学生的兴趣、特长合理的去分配。最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组学习, 在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能提升小组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师不能放纵学生, 让学生没有边际的展开讨论,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去指导学生。只做参谋, 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多认可, 少与其他小组攀比。

综上所述, 课堂的教学改革破在眉睫,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我应该思考如何去借鉴、如何去学习、如何结合我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课堂上有效的合作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只要我们认真的去挖掘, 使用课程中的创造性发展, 教师有创造性的去教给学生, 就能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去学习, 在有创造性的学习的同时也要实现有效的合作, 它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也是每个学生实现自我提高学习的重要方式, 它能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式、方法的要领, 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 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并能培养学生的乐感、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互相帮助的精神和实践中探究的能力, 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每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感受音乐。

到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和家长要把孩子尽可能的多放在音乐的环境中, 熏陶、感染、耳濡目染, 让音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流入孩子的心田, 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积极性, 保持孩子学琴的兴趣, 使孩子真正爱音乐, 快乐地学习音乐, 快乐地成长, 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

音乐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篇2

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不可多的机遇。面对改革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一味跟风,照搬和完全抹然的做法大概都不可取。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经常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研究、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变革。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愿落后于其他学科,因此,在基层音乐学科教学中,也开展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各种竞赛,当然也少不了“说课”这一内容。

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的东西不是*说出来的,它要借助一定的环境影响,渲染一种气氛,让学生身林其境感受一种东西,再通过老师的演唱、演奏,以老师的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就会自然的流露。这就是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点。音乐教学就是要用“情”去感染人、打动人。课堂上学生真实感情的流露在“说课”中是无法“说”到的,更是无法去想的。

新课程下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改革思考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不能忽视,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备学生,分析学生的需求。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制定是否可行。我们看到一些现象:老师上课就唱“独角戏”、学生一听贝多芬就睡觉、问题抛给学生没反应、一节课下来连老师自己都觉得没意思……,究其原因,都是老师在备课阶段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是简单的从“理想”角度来备课,最终导致自己的一系列无效劳动。在备课阶段,老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有哪些?这节课内容是否远离学生生活?选择的音乐资料学生是否会感兴趣?教学活动这样设计学生是否会参与?问题的问法学生是否会理解?拓展与探究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对音乐(现象)的思考……,有了这些思考,备课的思路和想法都会发生很大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会不高吗?

教师备课,应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其中的学案设计。而这种学案的内容、形式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要明确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出重点或难点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掌握音乐知识。在备课时,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备课时教师头脑中要有“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与音乐资料对话”、“与教参对话”、“与新理念对话”、“与同事对话”、“与网络对话”的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前苏联阿萨菲耶夫为中小学校学生制订音乐教育原则和教学法时写的一段话:“如果把音乐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来看,那么首先绝对应该避免那些音乐知识问题,而且要说,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世界上由人类创造的一种现象,而不使需要研究掌握的科学学科。”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心灵的艺术,是以音响的形式,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达到其审美作用。音乐课堂教学要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优势、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聆听音乐,进入音乐。通过阶段性兴趣的连续集成定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与初中、小学生不一样特点的高中生就会形成关注音乐的好习惯,从而形成愿学、乐学、好学的学习氛围。一项学生调查表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越广,喜欢的音乐类型越多,他们就会利用各种方式更多地接触音乐,求知欲就越强,对音乐的感受力也越强。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四、精制音乐教学课件

掀起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风 篇4

教学从本质上讲, 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备课, 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事情。不备课, 不能融会贯通教材, 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真正备课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用一辈子的时间备一节课”, 绝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备;一味的依赖, 只能使音乐课堂变成一个完全预设好、没有任何发展、调控的僵化空间。有自主学习之名, 而无自主学习之实。

曾记得在给学生欣赏《动物狂欢节》时, 组织学生欣赏后再想象,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让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结果一个个“猫捉老鼠”“警察抓小偷”等情节性的动画故事应运而生, 有的小组甚至用一些“气氛紧张、有追有跑、在搏斗、在挣扎”等词语来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孩子表达出的我们成人也难以想象的感受令人振奋, 而我却遏制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没能做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和升华, 将他们引向事先准备的答案中。这堂课我名为让学生自主感受音乐的各个要素, 但实际讨论时, 我完全按教案进行, 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忽视了课堂中的生成性与不可预测性, 学生的自主变成了点缀课堂的装饰品。如果那天我能积极地鼓励他们, 相信班里就会出现更多的闪光点, 课堂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学生的笑脸也会变得更加灿烂。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不经意间, 就很可能使那些能大胆想象而富有个性思维的学生信心受到挫折。

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 不弄巧成拙, 不肤浅做作, 不哗众取宠, 让学生真正地表达内心情感, 发展个性, 自主参与, 那才是一件真正美丽的外衣。

二、“掀起”课堂的教学方式

1. 游戏教学

(1) 节奏游戏教学。西德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 节奏好比是骨骼。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根据这一理论,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语言节奏、动作节奏的训练。在练习时, 把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穿插起来, 他们不仅学得快, 而且记得牢, 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也克服了单纯节奏训练的单调、乏味。如在教节奏时, 把二分音符、节奏比作爷爷走路, 四分音符、节奏比作爸爸走路, 八分音符、节奏比作小朋友走路。老师讲:“看, 大马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这时全班小朋友就拍打“Χ—”这一节奏。边拍边讲:“走呀, 走呀!”老师讲:“小红的爸爸是一位年轻的解放军, 你们看, 他走路多精神啊!”小朋友就拍打“ΧΧ”节奏, 边拍边讲:“走, 走!”老师讲:“瞧, 小红高高兴兴地放学回家了!”小朋友就拍打“ΧΧ”节奏。在这三步的基础上, 老师又讲:“老爷爷、小红的爸爸、小红走到一起来啦!”这三种节奏由三组同学同时拍打, 就这样在走走、拍拍、讲讲、玩玩中, 使三种节奏合在一起, 学生们很快地掌握了。通过这种训练, 为学生今后学习多声部合唱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 创作游戏教学。它是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逻辑性, 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从而使他们从机械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 变为主动学习。在《招聘火车驾驶员》游戏教学中, 老师把音乐课所要掌握的重点节奏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根据节奏创作出一句话或唱出一个乐句, 如果创作得到大家认可, 就请他扮演火车司机。当火车开到某一站时, 另一位同学接着创作, 反复进行。这个游戏既巩固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多媒体教学

(1) 课件受阻碍。运用多媒体, 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但教师也不必过分的依赖于它。在一次公开课, 有位教师由于课件播放不出来, 于是她捣鼓了老半天, 还是徒劳, 拖延了不少时间。上课时, 她又几次试图打开课件, 还是不成功, 又拖延了不少时间, 其上课的信心也受到了影响。到后半节课时, 课件终于打开了, 原来里面是歌曲的音乐和几张有关环保的图片。但最终因为拖延的时间太多, 也就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其实她一开始就应选择放弃打开课件, 因为歌曲的音乐可以用磁带播放, 再说这位老师长得也很漂亮, 嗓音也甜美, 她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就可以将学生吸引住。至于环保的问题, 学生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 不用图片引导, 学生也能明白, 教师完全没必要如此依赖课件。

(2) 不合时宜的音画结合。在教学中, 有的音乐教师为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 利用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 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 有没有必要, 都要用课件。在制作课件中, 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 课堂上热热闹闹, 学生大开眼界, 但教学效果一般, 尤其是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内容上, 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欣赏的音乐内涵。例如, 我曾听过一节欣赏课《龟兔赛跑》, 乐曲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耐心地听完音乐, 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于是把相关的动画片配上音乐, 制作成MTV播放, 可视性很强, 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 但学生的听觉联想却被忽视了。可以说, 这位教师把学生的情感想象空间限制在了某一固定性的内容中, 限制了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虽然里面的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他们对歌曲的主旋律却不熟悉, 这样的音乐课能说是成功的吗?说到底其实已经不是在上课, 而是在“看课”。我认为这一课, 教师可通过模仿小兔子和乌龟的走路样子, 再请小朋友来给小兔子和乌龟配上好听的音乐, 聆听后给两段主题音乐对号入座, 最后, 欣赏配上音乐的动画片。这样的一堂课与之前的一堂课, 我想它产生的效果会完全不同。

总之,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 让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功能, 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优化音乐教学过程, 从而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摘要:教育界的风声、雨声、改革声, 声声不断。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耳濡目染, 整个身心时时被“新”字所包围, 浸染在一片浓浓的改革浪潮中。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所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改革中不仅是内容的改革, 也是教学氛围、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要从最深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脱去课堂中预设的外衣, 用最快的历程掀开“她”头顶的盖头。

改革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篇5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自1993年秋季起在市人民小学开展音乐教学试验,以一 (4)班为试点班。经过三年的改革试验,学生的音乐素质有超常的发展。

一、试验的目标

1.宏观目标: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一条适合深圳特区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路,提高学生素质。2.微观目标:通过对试验班学生六年的教学试验,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音乐语言能力和识谱能力,掌握科学的唱歌方法,掌握一般儿童歌曲的写作方法。

二、试验的措施

1.生源状况。该班共有54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31人。刚入学时,任科教师对其音乐能力进行初步测试,能听准音占74%,不能听准音占26%;节奏感较强占78%,节奏感一般占22%。2.教师配备。挑选合适人选担任班主任、音乐教师和唱游教师。3.选择教材。良好的教材是促成试验成功的重要一环。

我校把沿海版音乐教材作为试验班的主要教材。其次,我校选用了奥尔夫教材,通过朗读、声势和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亲自体验音乐;选择奥尔夫器乐,为唱歌、律动、朗诵等作伴奏,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选择奥尔夫器乐,为唱歌、律动、朗诵等作伴奏,以达到提高合奏水平的目的。4.课程设置。音乐试验班的音乐课按国家教委规定每周三节,根据实际开设常规音乐课、唱游课或器乐课。

另外,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培训。

三、探索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1.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教学上必须重视形象化和直观化。在教学上,充分运用投影、幻灯、挂图、磁性卡片、实物、电视、录像等形象直观的教具和教学手段,去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我们在讲授小学第一册(沿海版)第六课《国旗,国旗真美丽》时,将歌曲中的旋律以高低不同的`位置通过绘制挂图表示出来,使难于形容、不好捉摸的听觉音高感受以视觉容易感受的空间表示出来。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三年来,我们共制作了投影片52张,自绘挂图36幅,各种卡片200余件。其次,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富于表情的眼神、手势、体态去解释音乐作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教学上必须重视律动性。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做生动形象的模仿动作,把“动”引导到音乐课堂上来,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坐着不动上音乐课的单一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欣赏课《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结合图片、幻灯演示,让学生自由模仿他们曾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小骑兵的骑马律动,再结合音乐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用不同的体态、不同的速度去做律动,去表现小骑兵的勇敢、顽强的品德。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上必须重视启发性。

4.抓好音乐创作教学,开发儿童智力。小学的音乐创作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机,通过研究、探索、发现和创造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试验班一开始就把创作教学列为重点试验内容。(1)制定各年级音乐创作要求。根据学生水平实际及试验目标要求,制定如下分级创作要求。

一、二年级:通过各种游戏、律动、歌表演等教学活动,渗透创作意识;三、四 年级:开始口头创作,学会记谱,并逐步从口头创作过渡到书面记谱作曲,掌握单乐段2一4小节作曲方法;五、六年级:学习“启、承、转、合”及其他基本的创作曲调方法,能为歌词谱曲配乐,了解二声部作曲方法,学习和理解二段体与三段体曲式的写法。(2)循序渐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自一年级开始至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唱名填空”、“节奏变唱名”、“曲调问答”、“填空接龙”、“曲调变唱法”、“为歌词谱曲”、从口头即兴创作到书面歌曲创作等教学方法。到三年级下半年,试验班学生基本达到人人会创作歌曲。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相关文化

一、对音乐教学改革的探讨

如今,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教学模式比较老旧,现在很多音乐教学还采用着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有着自身的优点和功能,但随着我国现在的基础学生人数的增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满足音乐教学的现实需要了,学生所接受的方式都是直线性的,因此,音乐教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新颖。在音乐教学中,往往缺少有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造成学生缺乏了积极性,由于教学模式依然是靠教师教学生的方法,使音乐教学的效率不断下降。因此,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进行有效的创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1) 更新以往的音乐教育理念,要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为基本观念,要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在其中,从而来灵活运用。

(2) 培养教师们具有足够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比如去聘请有关的专家或学者到学校开展相关讲座,组织教师们一同学习;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们走出校门,来的进行系统化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们多听多看多比较。

(3)在音乐教科书的编写方面也要体现出多元文化,现在有些教材已经有一部分采取收录有关多元文化素材的方式,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编写一些更有特色的音乐素材作为课堂教材,比如欧美类型的,这些素材也可以是多元文化的表现题材。

总之,多元文化是珀来品,进入我国以及适应我国的国情还是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的。树立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自身价值,这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需要的。

二、教学方法

音乐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和艺术美,辨识不同音乐表达的信息,体会音乐里的民族文化和特征,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领悟音乐传达的情感,达到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课程改革的指引下,音乐教学需要灵活的运用多种形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以感受体验音乐为目的,通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感受到音乐之美,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以摆正审美教育的地位及核心为意义,正确的处理好各个教育的关系。

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渗透

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音乐这门人文学科中,音乐与其相关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不一样的文化。进而去了解另一种文化;相反,通过文化,我们才可以真正地去体验音乐,整体地去了解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来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对如何在音乐课中渗透其他相关文化有很大意义。一个民族的音乐内涵精神和情感,往往是它的思想、灵魂、智慧的出发点。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可以反应当地当时的独特文化和思想,都有着不同的民族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各地区也是不同的,北方人的性格豪爽大方,南方的民歌小调较多,婉转悠扬。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其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音乐还记载了人类的各种情感,所以说音乐能表现出人的生活观与价值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态度和人们的美好理想与美好梦幻。在学会音乐的同时在音乐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学生也会提升自己文化素质。因此,音乐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只有在相互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够对它们各自来进行较为完整的界说。

实际上,人们在提起音乐和文化这两个有关联概念的时候,也总会把它们并提,把它们合称为“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在一个音乐学文论里出现最为普遍关联性的复合概念词,但是对于“音乐文化”是什么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好像还没有人对它采取过认真的界定。尽管许多人对于“音乐文化”的具体意思可能都会有自己不成文的心理所想,但是,对于这样如此复杂的关系这一存在的概念,只有不确定的心理认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对它进行定义性的、学术性的解释,它仍然将会成为一对因所指不明、意义不一而容易造成理论混乱性的模糊概念。

所以,为了澄清这一关联性概念的模糊性,我们也可以先从基本的字面意义来分析入手,去解释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才能更接近“音乐文化”的正确意思,才能更清楚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如何适度地渗透音乐课中的相关文化

在渗透相关文化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到适度,不能喧宾夺主。笔者认为在音乐课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音乐课中渗透相关文化应该以音乐为主,渗透音乐文化不能喧宾夺主。音乐教师担任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首领,我们必须坚守以音乐为本体的心态,其他所有的综合都是从音乐出发,再最终回归到音乐中去的原则。所以在教学里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这一标题,它的相关文化应该是以音乐为主题中心的文化,渗透这些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和感悟音乐,而在這个过程里所了解到的其他文化都是为了服务这一目。但音乐是个直接经验的,具有着不确定性,它并不是其他文化都可以替换的,它只是与一些相关文化有着相通之处。因此,音乐一定要适度的拓展文化性,在渗透相关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派生出与其主题音乐无关的内容。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方式,音乐还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一些音乐具有民族的特色,这些特色也就是文化,这可以对外宣传和表现。所以音乐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将音乐置于人类历史文化脉络中,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是当今学术领域坚持的基本立场。

参考文献:

[1]王瑶,刘纪秋.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音乐教学中的执教原则[J].大众文艺,2010,(01).

[2]吴跃跃.“音乐教学论”课程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10,(02).

[3]李红雨.谈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大舞台,2010,(01).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7

挪威的音乐学教授布约克·沃尔德先生说“本能的缪斯, 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符号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声响、运动、旋律, 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 远在出生前就已经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音乐课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心中的缪斯, 回归到音乐最原本的状态。因此, 达尔克罗兹提出“律动”, 柯达伊发明“手势谱”, 奥尔夫提出“玩音乐”。其实, 这一切都是跳动的“图式”。在课堂中寻找图式的身影, 探求图式的妙用, 观察图式的生成, 真正让学生融入音乐, 是我潜心研究的教改方向之一。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源自西方, 在我国早已有所介绍, 也有一些学校或教师开展这方面尝试性的研究工作。笔者将图式教学在音乐课堂广泛应用,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图式教学以具体的图片和抽象的思维导图为切入口, 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从而实现教与学效益的最大化。对音乐课堂进行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 都是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学行为的改进, 课程资源的利用, 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 都是为了学生。传统的课堂更多地关注教师单方面的行为, 图式教学的音乐课堂观察则侧重于关注学生如何运用图式解决问题, 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课堂观察确定的观察点既有学生也有教师, 但最终都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因此, 图式教学的音乐课堂观察, 就应当更加关注与图式有关的学生学习活动、教师的研究活动,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以为, 图式教学的音乐课堂观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先做后学, 关注学生差异

新课程标准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 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它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 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作为新型教法的图式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或是有针对性地对于某个知识点, 进行搜集、整理, 寻找关键词, 建立分支。由于认知的不同, 他们所显现出的图式也自然不同。这样有差异性的显性表现, 更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

比如, 我执教苏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 在歌曲新授环节, 我让学生不断欣赏歌曲, 然后选择他们喜爱的方式为这首歌曲配上一幅图, 表达自己对这首乐曲的理解。结果全班大部分学生通过曲名联想到了丰收的情境, 画出了家乡丰收的盛况 (如图1) ;有的学生用结构图联想到了与丰收有关的歌曲、乐曲;有的学生感受到进行曲的特点, 画出了士兵在行走的样子;还有个别学生掌握旋律线的知识, 用山的形状表现了起伏的旋律走向, 利于歌曲旋律的记忆 (如图2) 。

一幅幅不同的图式,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 也促使教者更清晰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层次, 学生先做后学, 将教转为学的平台, 使得教者更加注意关注不同学生所需要的不同比例的音乐“营养”。

当然, 教者需要避免让这些图式成为无效。例如:针对重难点问题, 教师可以提前预设, 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画出自己理解的图式, 从而进行讨论。但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画出的图式是无效的。另外, 面对不同的理解展示出的个性各异的图式,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交流, 的方式尽量兼顾每一个学生的成果, 而后在小组统一的图式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加工, 从而得出更为完整的图式。在此过程中, 小组间学生互助, 教师与学生互助互动, 在积极的状态下每个学生得到成长, 此时是有效图式。若小组讨论、交流仅作为形式, 教师最终以自己绘制的图式为终结, 与学生讨论的图式毫无关联时, 此时的图式即为无效图式。因为不包含学生心智努力的图式, 对于儿童的学习推动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图式教学过程中, 既要关注全面, 重视差异, 同样也要积极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有投入, 有进步, 有收获。

二、先学后教, 启发学生思维想象

音乐本身是抽象的, 非语义性的。它不只于音乐知识的记忆、音乐技能的训练, 更在于精神和意境的感受, 历来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 而对于意境, 首要的在于“心领神会”。音乐课堂中的图式设计是一个窗口, 目的是学生预测或推测时, 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图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将隐形的思维显于纸面, 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性有较大提升。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 常使用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 自由创设情境。再如, 使用填色的方式。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一课时, 我让儿童为这首乐曲选择一种背景颜色。学生们畅所欲言, 纷纷说出:蓝色——安静的颜色;粉色——小床的颜色;金色——闪烁的星星的颜色……接着再请学生用语言总结, 不同乐曲情绪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利用图式的表达, 对知识点能有一定的自我认知, 并且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 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课堂境界。

再如, 我曾经执教过苏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美丽的圆》一课, 本课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就是通过欣赏《小猫圆舞曲》, 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圆舞曲的特点。因为是二年级学生, 对于这类体裁的乐曲, 以前接触得并不多, 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熟悉音乐, 掌握乐句, 理解圆舞曲的节奏特点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教学中, 我借助于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猫图 (如图3) , 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能哼唱, 而且能轻松地掌握乐句的划分、节奏的起伏, 并开心地与同伴共舞。

本圆舞曲中共有12个乐句, 每唱一句, 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小猫头像的一部分,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直观的图式形象中, 学生很轻松地就体会到圆舞曲的圆润、优雅及三拍子“强弱弱”的节奏特点。在接下来的律动环节中, 他们与同伴共舞, 那神情、那姿态, 就仿佛已经置身于盛大、热烈的PARTY中。PARTY结束后, 我问学生:“此时, 你们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的眼前就好像看到了许多白雪公主在翩翩起舞。”有的说:“我好像自己就是一只优雅的猫公主, 我的裙摆画出了一个个美丽的圆形。”有的说:“刚才跳舞的时候, 我感觉太幸福啦!”学生的回答表明教者教学的目的达到了:通过一幅简单的小猫图画的形象启迪, 他们领会了此类乐曲的特点, 更激发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置身于这样的课堂, 学生是幸福的, 教师也是幸福的。

由此可见, 图式表征对于提高音乐课堂的效率, 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关注音乐课堂图式的设计, 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音乐学习中无穷的想象力。

三、多学少教, 引导学生拓展运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 课堂教学拓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是从更高的层次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要求。所谓课堂拓展, 即是在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 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有效的图式运用能巧妙引导学生联结新旧知识, 并通过新知识拓展发散出此类素材的更多资源, 以保证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知识获取, 从而达到多学少教的生本教育目标。

图式设计是怎样巧妙引导学生拓展运用音乐知识的呢?下面, 我以音乐课堂的总结环节为例, 试做分析说明。

在音乐教学中, 图式的拓展可以应用在导入环节, 如利用图式拓展乐曲的创作背景;也可应用在新授音乐知识中, 利用与前后知识的联结, 解决本节课的节奏、音符等重难点;当然还可以用于课堂的总结, 通过一张图, 呈现本节课或本单元所学知识点, 并由学生自己向不同方向延伸, 实现多种方法、多个单元甚至是多门学科之间的沟通。这尤其适合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学。

在学习完苏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邻多佳音》之后, 我以一张图片 (如图4) 作为本单元的中心点,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并问学生在图上能看到什么, 由此能联想到什么?通过这一图式教学环节的设计, 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曾学习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如各国的代表性乐器、舞蹈、歌曲及其演奏形式等。学生通过对该图的观察, 不仅了解了本单元内佳美兰这一特殊的演奏形式, 而且回顾拓展了已有的旧知, 甚至有学生对世界传统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分也是我们即将要学习的新知。

可见, 合理并适时的图式表征设计, 让传统的音乐课堂内容更加丰厚, 形式更加多样。 (如图5) 展示的拓展, 就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自己画图, 自由扩散, 在半小时内完成 (因原图较为模糊, 我重新用电脑打印出学生的原图) 。虽然还不够精致成熟, 但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并有效激活存储在各个学习者个体头脑中音乐知识的鲜明记忆。

当然, 音乐课堂的图式教学观察, 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维度的理解。比如,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 还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有兴趣参与课堂, 是不是能够大胆质疑, 提出不同意见;任何的拓展延伸都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 而不应让内容为拓展服务。因此, 观察图式拓展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要关注其是否深挖教材, 紧扣课本, 尊重教材。检验图式最终是否真实有效的途径之一, 就是观察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是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中、展示的图式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 发现规律, 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从而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8

一、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及人才输入方面, 我国的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主要存在于各大艺术类高等院校, 依托艺术院校音乐艺术课程的优势, 来进行同时具有音乐素养和管理理论的人才培养, 对人才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课程结构以理论课为主, 音乐基础和技能课为辅, 多只在新生入学第一年开设音乐素养基础课, 这就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了音乐素养与理论素养不平衡的现象, 造成了人才结构的失衡。同时, 各个院校对人才招生来源都更看重文化课水平, 而忽略了音乐素养的要求, 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入学时音乐素养较弱, 对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缺少认同感。

2.专业培养结构方面, 由于艺术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现各大艺术院校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都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理论类课程依然占据很大比例, 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缺乏实践, 逐渐对艺术管理专业失去兴趣。许多非音乐类入学的学生音乐素养水平跟不上, 导致其对自己所要管理的对象“音乐文化艺术”缺乏热爱, 直接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后果。

3.就业与人才培养方面, 当今社会对音乐学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各个院校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的就业率都较高, 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却不尽如人意, 这就反映出了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音乐素养高, 懂音乐、会欣赏、能管理、会策划的综合性艺术管理人才, 而我们的高校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音乐素养教学对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1.音乐素养教学的含义。音乐素养是艺术人才必备的修养, 音乐素养教育是音乐学习的综合素质教育, 它包含视唱练耳、乐理、和声、钢琴基础、声乐基础、音乐鉴赏、音乐史等多方面内容, 是全面提高音乐修养和水平的重要手段。音乐素养是艺术高校各个专业基本能力必备条件。

2.音乐素养教学对音乐学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对于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而言, 音乐素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也称作音乐审美, 是个体感受音乐美, 评价音乐美的能力。音乐作品通过音乐会、展演等方式进行传播, 观众会根据自身的鉴赏能力对作品进行感知、理解。音乐艺术管理者应能够运用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充分感受作品的内容, 再以自身的管理能力推广传播音乐艺术作品。

第二, 培养音乐理论能力。音乐理论能力主要是指音乐艺术管理者在音乐史学科上的修养。懂得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对与音乐艺术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 是其需要具备的基本艺术评价及判断能力。音乐史当中蕴含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倾向和社会文化特点,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音乐艺术管理者提高自身修养, 是自身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存在。

第三, 培养音乐活动实践能力。实践是与音乐活动最直接的接触方式, 也是最直观感受音乐的途径之一。音乐艺术管理者通过体验音乐实践, 真正参与到音乐艺术活动中, 对不同音乐形式的创作方法和规律了然于心, 以此拉近与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沟通交流。

三、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音乐素养教学的改革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目前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的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 音乐素养和实践课程为辅, 且音乐素养课程大都只设在入学第一年, 未能与专业理论实践相连接。以此应改革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音乐素养的课程设置, 丰富音乐素养课程类型的同时加强与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 鼓励理论课程与音乐素养课程共同进行, 充分培养学生实践和鉴赏的能力。

2.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明确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的音乐素养教学是培养懂音乐会欣赏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而不是专门的音乐人才, 因此在教学上应转变“高、精、深”的理念, 而是发挥音乐的形象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会他们欣赏、鉴别和自主实践。

3.加强实践教学。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的音乐素养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 更要走出课堂, 加强实践。通过大量的音乐会新赏、音乐展演观赏等活动加强对音乐切身的感悟, 为学生提供策划音乐文化艺术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素养对专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 音乐素养教育对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成熟化发展, 音乐素养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认识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音乐素养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胆进行音乐素养教学改革, 提高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音乐修养, 加强音乐素养教育的实践。为了达到培养音乐素养高, 懂音乐、会欣赏、能管理、会策划的综合性艺术管理人才这一目标, 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的音乐素养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摘要:音乐素养教学是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 承担着培养音乐学艺术管理人才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理论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国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的音乐素养教学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理念不革新等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音乐学样教学的改革策略, 以期为音乐学艺术管理专业的音乐素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素养,音乐学艺术管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丁静.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探析[J].丝绸之路, 2013 (6) .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9

课堂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从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施展本领的舞台,教师只有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才会收获丰硕的教学成果。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会自学、互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和学生在与音乐的共同对话交流中,让彼此的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在对音乐的欣赏感受中享受到阳光般美好灿烂的生活,使课堂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和乐趣。这就是师生孜孜以求的完美的音乐课堂教学状态。然而我们所面临的教学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

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音乐材料大部分是世界名曲,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验,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得以流传至今的。但是,是什么原因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呢?是因为我们的唱歌教学基本上是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教学,而音乐教学最大的困惑还是欣赏教学。总的来说,唱歌教学的效果要优于欣赏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欣赏中得到审美体验,在欣赏中丰富情感体验,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欣赏中理解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在欣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这才是欣赏教学的目标。但我们始终充满困惑,找不到一条符合儿童欣赏规律的路,长期陷入了教学欣赏之误区中。重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忽视音乐主题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风格,不是把大量风格类似的音乐材料堆积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某一首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聆听、实践活动、思考、对比中发现并掌握音乐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伴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课程实验的优质课评比和展示活动应运而生,在音乐教学百花齐放的后面深深地隐埋着一种遗憾:今天的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明天的课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的,后天的课是发展学生欣赏能力的;今天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明天的主题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等等。教师想方设法地编出新花样、创造新奇迹,为达到新效果而绞尽脑汁。有的研讨课往往使教师无所适从,不知何为好课;有的公开课成了工艺品,只能让人欣赏,确切地说是只能观赏。

可见,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着距离和矛盾。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才能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自古至今,理想的课堂教学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及其最佳的效果却是每位教师的终极目标。如今,音乐新课程改革之路应该如何走好?一线的教师如何尽最大可能实现课程目标,创造自己完美的音乐课堂教学?这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新课程标准是实现完美的教学状态的行动指南

应课改大潮之呼唤而出的《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既是教师教学规范的标准,又是学生学习的规范标准,其涉及课程的结构、理念、目标、内容、教材、评价等几个方面,已成为理想的音乐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

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体现出了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众所周知,情感态度的价值观是课程始终关注的重点,知识技能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作用。新确立的音乐教学目标把音乐教学准确地定位为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学科,是唱歌课、欣赏课,更是一门文化艺术课,一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生修养的人文学科。这种定位明确了音乐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是实现和完成课程价值的桥梁和关键,直接体现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知识与相关文化等四大内容的教学中。

然而,内容标准与课程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两者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衡量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在达到内容标准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课程的目标,即贯穿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过程方法中音乐审美体验的实现。因此只有当学生真正对美的东西产生追求的兴趣、欲望时,才能激发其创造的潜力和动力,掌握学习音乐艺术的方法;只有通过表现、创造美的途径、手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创造想象的能力;也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我们才能实现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

二、课堂教学操作过程是实现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的重要桥梁

作为实现和完成课程价值的重要桥梁,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应处理好下面几对关系:

1.处理好观念与行为的关系,因为观念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具体落实。

2.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因为教材内容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设置,而目标则是教师处理教材时应该把握的重点、难点。

3.处理好课本与教材的关系。课本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材料的主要部分。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有灵活重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音乐教学则更为重要,如果说课本资源有限,那么材料和教学空间是无限的。

4.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他们都是主创人员。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得以更好地体现。倘若离开了教师的引导,那么学生的主体发挥就无法把握,而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或偏离了防线,教师的引导也就是一种失败的劳动,所以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的,彼此是相互沟通的。

5.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教师除了在课堂重视对学生能力、方法、兴趣的培养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

6.处理好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关系。方法手段是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技术只有为教学所用,才能发挥技术的作用。

7.处理好发展个体与面向全体的关系。音乐课鼓励个性发展,提倡因材施教,但必须面向全体,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只不过发展的标准因人而异。

8.处理好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关系。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

总之,只有把上面八个关系处理好,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操作过程,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

三、课堂师生表现是实现完美课堂教学状态的根本保障

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衡量,只能从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表现的状态及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加以了解和区分,从教学结果检验判断是否达到了最佳的或理想的教学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从课堂教学直接体现的外在的教学状态来看,教师的教态应自然、亲切,有亲和力、吸引力。只有充满激情的教学,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只有教学环节的衔接自然和教学的过程具有层次感及有起伏有高潮,加上方法新颖,才能使课堂丰富多彩,避免强迫、机械、枯燥、重复的教学,从规范走向自然状态。其教学结果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情感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目标。

从课堂教学反映出来的内在的教学科学性来看,它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符合音乐教学的规律,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使目标要求到位。其教学结果应该是,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得到了真正的愉悦并掌握了教学的基本内容———知识技能。只有学生的演唱演奏技得到锻炼和提高,对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升华其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师生在课堂上的密切配合、出色表现是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的根本保障。

四、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完美的教学状态的关键因素

有效的教学状态既是打开通向完美的音乐教学状态大门的金钥匙,又是优化教学过程,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此,经过摸索,我注重从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及体态律动教学等方面入手,采用如下几种方法进行施教:

(一)歌唱教学的具体步骤

1. 培养合唱意识,加强合唱基础训练,从低段抓起。

2. 运用明确的指挥手势帮助学生解决歌曲难点。

3. 善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4. 注重整体聆听,保证歌曲的完整性。

5. 借助电教手段,充分感受歌曲。

6. 导入部分、过渡部分、教学内容部分环环相扣,保持课堂教学流畅性。

7. 以富于情感色彩的教学语言渲染情感氛围,以教师的体态语言传达情感信息。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唱歌、欣赏、器乐活动中“顺带地进行”识谱教学,使他们能唱或视奏、听懂乐曲,做到容易学、收效快。

(二)欣赏教学的具体步骤

1. 聆听时要带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欣赏乐曲。

2. 培养学生学会整体聆听,对所听到的音乐有整体印象。

3. 结合音乐的姊妹艺术文化,多种方式进行欣赏。

我们可以像语文教学一样采用有表情的读谱式的教学来感受音乐作品、聆听作品。当然,音乐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但我们可以尝试各种能够符合音乐表现特征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曾经用综合读谱欣赏教学法,把世界名曲的旋律简化成儿童能够接受的简易音乐作品,按照年级的高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难易程度,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螺旋式教学计划,利用各种语调和象声词,以唱为主,采用唱、读、奏、演等综合活动的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效果很好。

(三)体态律动教学

强调从音乐入手,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把人体变成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同时,通过自身人体乐器来展示音乐的要素,并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强调、表现音乐艺术的性质。如:在音乐课《剪羊毛》上,我带领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剪羊毛一些简单的律动,孩子们通过身体动作,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音乐美,体验到了音乐节奏。

总之,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实践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五、教师教学风格是实现完美的教学状态的首要条件

教师有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师在课堂上的风格正是决定教学实现理想状态的首要条件,也直接影响到音乐课堂教学体现教学的人文性。尤其是教师的人格、态度、方法和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质量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我在厦门实小听了一节音乐课《田野在召唤》,教师以娴熟的琴技、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引领孩子们尽情地畅游在艺术的深海中,仿佛伴着音乐在田野的召唤下踏着轻快的步伐快乐地郊游。学生和听课者都情不自禁地为这节课鼓掌。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音乐技能基本功的训练,夯实教育学、心理学功底,提高教师的艺术综合素质和修养,以自身的风格魅力影响、感召一代音乐学子的茁壮成长。

总而言之,一节音乐课要从传统杂乱的课堂教学窘境走向现代完美的课堂教学状态的理想王国,需从整个教学的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等方面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2]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1.

中职音乐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篇10

一、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职音乐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部分, 并且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有利于促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在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广泛实行的情况下, 以分科设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互相依赖、和谐发展的需要, 中职院校音乐教改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展开。

(一)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和就业现状分析

因为中职院校在招生的时候要求普遍较低, 学生在进入学校的时候文化基础就不高, 尽管在经过学校培育后, 已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在上班之后不能够适应工作生活, 在工作后不能够主动学习, 缺少正确的三观, 在工作过程中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 害怕遇到困难。从根本上来说, 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够快速适应身份上的转变, 职业素养较低。

(二)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音乐教改二者的联系

中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企业培育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责。这几年, 中职院校的每个课程都开展了不同深度的改革。音乐课程是学校美育和素质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 它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艺术品位、开拓见识、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 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只注重美育,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作者认为, 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应该要考虑到当前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重新明确授课目标, 改变教育方式。

(三) 音乐课教学改革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门对中职院校的教育计划的建议中提及, 中职院校艺术学科的主要职责是带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以及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技能的培训, 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因此, 中职院校开展音乐教改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职音乐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 优化中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当前实行的中职音乐教育课程架构具有难以明确“师范性”及“专业性”二者的轻重、音乐课的内容过于老套、课程针对性不清、必修课程较多而选修课程较少、公共基础课程不完整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优化中职音乐教育课程架构这是不可避免的, 从实践中得出, 以下的方法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分类设计中职音乐教育的课程、减少必修课的课时、整合兼顾有关的内容、在选修课上注重培育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激情、在教学的内容上要适当添加新内容, 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见识, 深入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放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可以把中职音乐教育课程分成三种:音乐教育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以及音乐文化类课程。这样能够有效整合课程, 将多出的时间安排为新课程的教育时间, 能够依据本学校的教学特色确定一种开课形式, 可以将其设置为必修课, 也可以是选修课, 还能够采取讲座的方式来实现教育。

(二) 丰富中职音乐教学的模式和方式

首先,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当前具有的声光音像技术, 增加教学模式和方式。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 聆听是主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学生是在聆听中学习知识的。在原先的教育模式中, 学生通常都只是听,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的音乐课上使用现代声光音像技术, 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在传统的音乐课上, 学生经常会很难理解感受老师要传达的内容及情感, 但是利用现代声光音像技术就能够清楚地将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 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约束,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用眼睛、耳朵来体会上课的内容, 这样就能够体会到更加全面、深刻和精彩的课堂内容;中职音乐课在内容设计方面, 也应当要跟紧时代的脚步, 原先的音乐课内容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名作, 对于这些知识要做到深刻理解、掌握, 但是同时也应该要明白, 当前的流行音乐、摇滚等其他音乐也在大量涌现, 它们对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三) 注重音乐教学的情感艺术

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具备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而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安全, 对维护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艺术, 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缺少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入, 就不存在审美价值, 老师就不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 在上课的时候, 老师需要具备音乐之情, 用情感来感动学生, 促使学生敞开心扉, 用情感来体会音乐, 最终达到用音乐之情感染人的效果,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身观。从各个国家、各个年代的音乐家中可以发现, 有很多音乐家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命运、恶势力作斗争的感人故事。因此, 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用音乐之情感动学生以外, 还能够通过这些感人故事, 更加直接地激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毅力,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也具备这种精神, 最终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 以职业需求为本位开展课堂互动

当前中职院校规定老师必须要具备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合理恰当地将音乐艺术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相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谨细心, 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必须要是准确的, 不能将不明确的、模糊的消息传达给学生。如果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就完全背离了教改的初衷。这就要求老师要明白目前现代化进程的方向, 知道当前大多数企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就业的情况。教学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 这种统一的实质, 就是交流和互动。在教学的时候, 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老师就应当使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 但是前提是要明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高低, 要做到互动和教学的合理搭配, 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还要满足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比如:在教学“音乐的节拍、速度”这节课的时候, 条件准许的老师可以教学生跳交谊舞, 让学生在跳舞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体会和理解音乐的节拍和速度, 并且舞蹈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相互配合的条件, 有利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 从交谊舞的特点中能够让学生明白, 优良的个人形象以及素质是让别人肯定自己的前提。

中职音乐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改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任务。中职学校的音乐专业要抓住基础教改的机会, 加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 改进音乐课程架构, 把握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做好音乐教育实习工作, 在当前改革的环境中掌握主动权, 联系其余课程的改革变化, 促进基础教育课改的发展。

摘要: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开展中, 在此背景下, 中职音乐教育的课程架构以及该专业学生的素养迎来了很大的挑战。中职音乐教育对基础教育课改来说,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怎样让这二者很好地结合, 是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当前中职学校音乐改革的重要性为切入点, 提供了一些中职音乐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改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改革,路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代化绿色经济下一篇:区域空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