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谈

2024-09-01

《二泉映月》教学谈(精选三篇)

《二泉映月》教学谈 篇1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读出词感 (词语的感觉) 。

3.根据提示,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段落, 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初识阿炳, 名曲激情

1. 同学们, 今天, 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 是谁创作的? (阿炳)

3. 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 阿炳是个苦难的人, 是一位民间、盲人音乐家, 二胡曲《二泉映月》代表了他艺术的最高水平。

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 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说:“听这首曲子, 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 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你们想听吗? (想) 听的时候, 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 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 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听完之后告诉老师, 这悠扬的琴声让你想到了什么?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点评]从介绍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的感受入手, 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这首名曲的欣赏期待, 从而让学生心先感动而后闻其声。这样的导入既奠定了全课的情感基调, 又为下一环节学生用心灵感受阿炳的不幸命运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导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准确响亮吗?

操作: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相机正音, 从而粗通文意, 感知全文。

2. 提纲挈领, 深化字词间的联系

(1) 出示第一组词语: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A.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 相机正音, 淙cóng。

B.师:这一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 (二泉) 一边读, 一边想象一下二泉的美景。 (齐读)

C.师:“一泓清泉”中有一个“泓”字, 还可以说“一清泉”? (道, 片, 眼) , 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泓”, 而不说“一道”“一片”“一眼”呢?请同学们查查字典, 看看用“一泓”有什么深意? (泓, 水深而广)

师:读读这个字, 读出清泉的深, 清泉的广。

D.师:大家再读读这组词语 (生齐读) , 想一想, 读了以上这组词语, 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描述。

[点评]中国的语言很美, 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眼前活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画面, 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 更是一幅优美的画, 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活活泼泼地散发着。

(2) 出示第二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A.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

B.师 (示范)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放慢语速, 读出韵味, 读出清幽旷远的感觉) (反复领读, 指名读)

C.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月亮) 同学们细心地看一下, 这五个词当中, 有四个词都含有一个什么字? (月) 为什么“静影沉璧”这个词中没有“月”字, 它描写的是不是月亮呢? (相机品析“璧”字)

师:来读一读这个词, 静—影—沉—璧, 闭上眼睛, 读 (生读) ,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月亮倒映在水中, 就像什么一样? (美玉)

师:那样皎洁, 那样清纯, 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 何等的清幽、静美啊, 大家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D.月亮把它的清辉吐洒在水面上, 水波荡漾着月光, 读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指导朗读)

E.齐读这一组词语。

[点评]在教学这组词语的时候, 引导孩子们去反复涵泳。这样整组词语, 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读着这些词语, 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 是二泉映月的美景, 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 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3) 出示第三组词语: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

A.让学生闭眼1分种, 体会一下双目失明的感受。

师:对我们来讲, 只有短暂的1分钟, 可对阿炳来讲, 他从此将生活在黑暗当中、孤独当中, 除了黑暗还是黑暗, 除了孤独还是孤独, 一年, 两年, 十年, 二十年, 一辈子, 读—— (生:双目失明)

B.师:双目失明的阿炳只能靠卖艺度日, 那是怎样的生活呢?谁来谈一谈?

师:你读出了卖艺度日中包含的哪些情感? (生答:苦, 累, 艰难, 屈辱……)

C.师: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吃不尽的苦, 受不尽的累, 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我们说这样的生活真的是—— (生:坎坷)

D.师:可是阿炳仍然—— (热爱音乐, 向往光明) E.引导学生齐读这一组, 启发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点评]抓住这些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 让学生相互交流、深入体会, 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 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的悲惨命运, 与阿炳产生情感共鸣。

(4) 出示第四组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A.这一组是描写什么的? (《二泉映月》的旋律)

B.播放《二泉映月》片断, 引导学生感受旋律之美, 鼓励、启发学生读出这一组词所表现的旋律变化。 (相机进行朗读艺术点拨)

C.结合阿炳的身世经历, 回味一下在这琴声当中, 你都听到了什么?

[点评]读描写乐曲旋律的词、句, 读出委婉连绵, 读出升腾跌宕, 读出舒缓起伏, 读出恬静激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发现、探索和理解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理清思路, 归纳纲要

1. 师:读完课文, 我们再来看一看, 课文写了阿炳几次来到二泉?请看看课文, 完成下面的填空。

(1) 中秋之夜, 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 师父告诉他;

(2) 十年后的又一个中秋之夜, 阿炳再次来到二泉, 他听到了;

(3) 听着听着, 阿炳。

2. 能用三个小标题来概括这三句话吗? (听泉、悟泉、创曲)

3. 分清段落。

[点评]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 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 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 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根据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小标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分段。

四、质疑问难, 设置悬念

师: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同学们, 你细心地比较阿炳两次来到二泉边, 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

师:同样是二泉, 同样是中秋之夜, 同样是阿炳, 为什么两次的感受截然不同呢? (引导学生明白音乐和生命体验之间的相关性)

[点评]“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 质疑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篇2

一、收获

1、感悟阿炳生的坎坷

这部分教学中,我紧扣“坎坷”这个词,学生每讲述阿炳一处坎坷的经历时,我就让学生抓住“坎坷”这个词用情去读,虽然只是读一个词语,但是学生却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出来。但因为阿炳的苦难的生活,仅仅一个“坎坷”不能完全表达,所以将这一教师环节改为教师小结,在感悟这部发内容时,感觉学生虽然动了情,却没能将情感表达出来,没能产生共鸣。

2、体会阿炳对音乐的热爱

体会阿炳对大自然的音乐的热爱是重点,因为《二泉映月》这个曲子,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诉说阿炳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教学中重点抓住了课文中的几个象声词,学生通过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的过程,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

3、技艺的精湛

这一部分内容起到纽带作用,通过对阿炳的胡声的描写,将两部分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在这一部分品读中,教师巧引精结,引导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了“琴为人声,人为心声”的含义。

二、不足

本节课可谓是课本、师、生三者情感产生了共鸣,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语文的情调。但是我们强调的语文味,这“味”不仅指情,而且还应有“品词析句”的语文味,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突出。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篇3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听《二泉映月》,犹如看到阿炳其人。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在《二泉映月》那深情感人的旋律之中。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充分利用这首曲子。

一、凭借乐曲,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优美凄苦的《二泉映月》,并引导学生谛神凝听:这首曲子听出了有那几段?旋律分别是怎样的?再与学生的初步甲流后,我告诉学生,这首二胡曲的讯率就是阿炳一生经历的写照?曲为心声,阿炳的`甚或经理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利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依据乐曲,诱导入境。

课文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如何使学生进入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呢?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所看到的电影、电视中关于月夜美景、山泉流淌、月映池面的镜头,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乐曲和相应的画面来链接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倾听乐曲,边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就容易进入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美妙意境中。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三、通过乐曲,体会感情。

教学结束时,学生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时,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反思:

这篇课文我曾经教学过多次,可终因学生走不进这首曲子,比明白这首曲子表达的内涵成为我一人在那“自读自讲字赏”这首曲子的“孤芳自赏”的境界。本节课,我在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搜集交流阿炳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乐曲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竟然很快在文中找到与乐曲相对应的阿炳的生活经历。我想,他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

上一篇:波动因素下一篇:省域(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