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用语

2024-06-18

文化用语(精选十篇)

文化用语 篇1

泰国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国王在人民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泰国人心中, 神、佛、国王三者都是最神圣的。然而, 神、佛、国王三者的完美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体现在国王和王室身上。在笃信佛教, 以宗教和王室为两大支柱力量的泰国, 国王兼有俗界的尊贵和神界的崇高, 国王成为运用神力统治的神的化身1。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足的材料可以告诉我们王室用语出现的具体时间, 但是根据推断大约公元1220年泰国开始使用王室用语, 只是当时还没有被广泛的用于社会, 直到素可泰的第五世王时期才开始真正使用。

本文主要采取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来探讨王室用语在泰国各方面的使用情况。主要探讨王室用语在泰国社会等级观念、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反映和影响。

1 王室用语在社会等级观念中的反映

自古以来在泰国人当中都存在着很强的等级观念。从前的主人和奴仆之间可以说是贵贱关系, 而现在在泰国文化中广泛存在着高低之分, 即平常所说的等级关系。按高低之分的范围, 包括年龄、职务、资历等, 凡是位低者, 都应当对位高者表示该有的恭维, 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服从。 (2) 谦恭。 (3) 尊敬。

“服从”, 即听从“长辈”的建议, 遵从他们的意见做事;“谦恭”, 即不仅要服从, 而且还要表现出应有的谦卑;“尊敬”, 即在行为举止中遵守应有的礼节, 交谈时作出应有的礼貌;如果不遵守这些习俗, 就会受到社会强烈的指责。

在日常生活中, 这种“长幼有序, 等级分明”的传统文化更是时时处处都在规范着泰国人的言行举止。泰国人见面时行双手合十礼, 小辈、地位低者一定要先向长者或地位高者行礼, 且双手应至鼻或更高, 而还礼者则只需在下颌处或更低合十即可。相互间的称呼更是要讲究长幼、辈分、地位等区别, 较熟悉者之间, 下对上一般习惯以亲戚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婶、哥、姐等, 对位尊者, 则要用敬词来称呼, 因此, 泰语中人称代词的区分很细腻2。

在王室用语中, 同一个意思的词因为使用者或使用对象的社会地位和等级的不同, 其表达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如以下两点。

王室用语词义

(1) (国王的) 资助

(王族的) 资助

(2) (国王的) 想, 思考

(王族的) 想, 思考

2 王室用语在政治中的反映

在素可泰王朝父—子家长式统治模式, 是泰国威权政治的最重要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之一, 是泰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3。产生于13世纪的这个统治模式, 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将一个国家看成一个家庭, 把君权与父权、国家与家庭联系在一起, 君父同伦, 家国同构。这样一来, 整个国家就相当于是一个被分成四个层次的大家庭。这个理论和实践, 对素可泰王朝以后的政治体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素可泰王朝只有两个阶级, 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包括国王、王室和官吏。由于佛教在当时已成为素可泰王朝的国教, 僧侣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 所以僧侣也被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平民和奴隶则作为被统治阶级。

在王室用语中体现统治阶级区别于被统治阶级的词语是相当丰富和讲究的, 以下就是主要的统治者的称呼及相关词汇。

政治制度类的词语:

王室用语词义

国王陛下

王子殿下

公主殿下

从以上几个称呼的选词讲究程度, 我们就可以看出泰国强烈的等级观念和政治文化。如“国王陛下”, 这个称呼, 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为“陛下的脚放在 (他人) 的头上”, 体现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王子殿下”理解为“天的儿子”;“公主殿下”理解为“天的女儿”。

3 王室用语在宗教中的反映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语言和宗教, 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考察文字的起源等问题, 就能够看到宗教与语言之间巨大而又深远的相互影响。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宗教就是其中一方面。

总的来说, 学者一般都认为, 佛教是在素可泰王朝前期由印度传入泰国的。约在公历1357年, 由锡兰传入了小乘佛教, 并在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主导教派。素可泰王朝三世王兰甘亨大帝时期, 佛教在素可泰王朝已经占主导地位, 虽然后来泰国经历了几个朝代:阿育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和现在的曼谷王朝, 但是佛教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国教从未改变。佛教从传入素可泰王朝算起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 一直以来都是泰国各朝各代统治阶级地位合法和稳固的重要保证, 有利于泰国权威政治的继续发展。

与宗教相关的词语:

王室用语词义

小结:王室用语因为其使用对象的特殊身份和用词的讲究, 且在平时的泰语交流中很少使用这类词汇。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在不同范围内的反映, 了解和把握王室用语与泰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等级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泰国文化, 学习王室用语的使用及其价值。

摘要:王室用语作为泰语中的一类词汇, 由于受使用范围、使用对象和使用场合等因素的限定,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泰国人们很少接触这类词汇。本文从王室用语在泰国的社会等级观念、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反映进行研究, 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王室语言及其文化作用。

关键词:王室用语,泰语,文化体现

参考文献

[1]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2]彭树智.泰国人[M].三秦出版社, 2004.

[3]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4]任一雄.东亚模式中的威权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12

[6]#12

任一雄.东亚模式中的权威政治—泰国个案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42.

企业文化用语 篇2

目标。50 质量为先,信誉为重,管理为本,服务为诚。51 优质产品,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52 多创优质产品,提高企业形象。53 优质产品,是走向世界的桥梁。54 优质产品,是市场竞争必胜的保证。55 重视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56 质量是信誉的保证,信誉是质量的体现。57 信誉来源于质量,质量来源于素质。58 日复一日,精益求精;年复一年,效益满赢。59 保证质量,是对社会的承诺。60 质量是企业自下而上的根基,但需人人来扶持。企业文化标语61 产品质量是通向市场的基石,是赢得用户信赖的关键。62 坚持不懈抓产品质量,企业将立于不几之地。63 质量是企业的效益,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以质量求生存。64.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65.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的效益,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质量靠全体员工去保证。

66.改善既改革,改革先革心。67.企业成功的秘决在于对人才、产品、服务三项品质的坚持。68.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优势。69.商场如战场,品质打先锋。

70.品管提高信誉,信誉扩大销售。71.创优质品牌,铸一流企业形象。72.制造精良产品,培育优秀人才。73.塑企业形象,创优质名牌。74.质量—恒古不变的致胜之道。75.贯标出质量,认证树形象。76.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是员工的成就和自豪。77.老兄!品管不是空想,乃是起而行的工作。78.产品质量连万家,厉害关系你我他。79.产品就象一朵花,枝繁叶茂靠大家。80.质量就是资源,质量就是金钱。81.产品质量无缺陷,顾客服务无抱怨。82.杜绝一切不合格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83.用户满意是企业永恒的追求。84.品质是生命,服务是宗旨。85.全民讲质量,质量利全民。86.人类生活在质量的呵护之下。87.创造有魅力的质量,造就忠实群体。88.质量不公由生产者决定,更应由顾客决定。89.产业竞争靠产品,产品竞争靠品质。90.努力推行QCC,工作不会苦兮兮。企业文化标语大全G01 没有品质,便没有企业的明天。G02 品

质,企业未来的决战场和永恒的主题。G03 推动全员品质活动,提高全员工作十七。G04 ISO9000,企业打开全球化市场的金钥匙。G05 质量认证,企业全球化的通行证,也是企业治理的起点。G06 全员参与,强化治理,精益求精,铸造品质。G07 讲究实效、完善治理、提升品质、增创效益。G08 优秀的职员:忠于公司、终于职业、忠于人格。G09 胜利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G10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G11 技术是基础,治理是动力。G12 行动是胜利的开始,等待是失败的源头。G13 企业治理胜利的秘诀在于对品牌、治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的三项追求。G14 沟通与合作,带给你完善紧密的联系和无限的效益。G15 有品质才有市场,有改善才有进步。G16 5S:做好了,才算做了。G17 5S是建立洁净亮丽,整齐恬静,安全高效的法宝。G18 5S---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气氛融洽,工作

规范,提升品质,安全保证。G19 ISO是绿色环保和创建人类和谐环境的基础。G20 提供优质的产品,是回报客户最好的方法。xianl.com企业文化标语大全◆ 企业文化宣传标语(J类):J01 因为有我,所以会更好。J02 不要轻视自己,人有无限可能。J03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J04 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J05 多点沟通,少点抱怨;多点理解,少点争执。J06 自我提升,良性竞争;相互观赏,相互支持。J07 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J08 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J09 您的自觉贡献,才有公司的辉煌。J10 追求客户满足,是你我的责任。J11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J12 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挑剔的客户。企业文化标语大全◆ 企业文化宣传标语系列二(J2类):J2-01 爱护公物 珍惜资源 勤俭节俭 共同发展J2-02 会而不议 议而不决 决而不行 这样的会议是属最浪费的行动。J2-03 我们极度鄙视一切乱丢乱吐等不文明行为。J2-04 以厂为校 以厂为家 互相学习互相关怀J2-05 找方法才能胜利,找借口只有失败。J2-06 争取一个客户不轻易,失去一个客户很简朴。企业文化标语大全B01 细心、精心、专心,品质永保称心。B02 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治理提高效率。B03 贯彻ISO系列标准,树立企业新形象。B04 品

惯用语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篇3

关键词:惯用语  特征  文化内涵

一、研究概况

作为熟语的一部分,惯用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惯用语,即常常在口语中,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固定词组。[1]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惯用语的特点、性质、范围和语法结构等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惯用语有较为明确的含义,一般认为始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国凡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一书中指出了惯用语与一般词组的不同。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则把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种,和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相并列。从此,惯用语的名称便流传开来。

在惯用语研究的著作方面,20世纪80年代马国凡和高歌东合著的《惯用语》以及高歌东的《惯用语再探》值得一提。《惯用语》较早地惯用语的性质、范围、特色、来源、发展和运用等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是惯用语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2]此外,一些重要的论文对惯用语研究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马国凡的《惯用语的性质》、杨知文的《谈惯用语》、王勤的《论惯用语》,吕冀平、戴昭铭、张家骅合著的《惯用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周荐的《惯用语新论》等。[3]总的看来,学术界对惯用语的句法功能、语音形式、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及发展演变等问题关注比较少,特别是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目前比较薄弱。本文主要讨论惯用语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二、惯用语的特征

1.语义特征

惯用语最显著的语义特征就是语义双层性,它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比喻引申的意义。[4]即词语意义并不是字面意义,而是根据字面意义引申而来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泡蘑菇,比喻故意纠缠或拖延时间。

2.语法特征

惯用语在语法方面具有固定性和灵活性。惯用语的固定性是说惯用语相当于词。惯用语作为一种固定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惯用语的灵活性则是说惯用语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离合性,即可以在其内部进行扩张。如:上贼船,比喻上了坏人的圈套。刘绍棠《瓜棚柳巷》五节:“姑娘,你姓什么,叫什么,哪个村的人?怎么被人贩子拐卖,上了他的贼船?”

3.语用特征

惯用语的语用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和浓厚的感情色彩。惯用语大多数来自群众的口头语言,反映了中国的内在文化,因此通俗易懂且包含鲜明的褒贬色彩。如:老狐狸,比喻老奸巨猾的人。老黄牛,比喻勤恳踏实的人。

三、惯用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它包容和反映了民族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人们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个层次。为了更好地揭示惯用语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本文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

(一)惯用语与物质文化

1.与动植物相关的惯用语

惯用语大多来自日常生活,而动植物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关于动植物的惯用语数量非常多。无论是包含动物词的惯用语还是包含植物词的惯用语,都是人们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了解,将动植物本身所包含的形体特征及生活习性特征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用来比喻一些人或说明一定道理,从而反映出一定的民族心理和特点 。

鸡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家禽之一,汉语中有关“鸡”的惯用语十分常见。在人类的印象中,鸡体小、守时、好斗。因此,有关鸡的惯用语,多沿袭了这种形象特征。如:“铁公鸡”常指花钱很小气、很吝啬的人。“小肚鸡肠”指一个人气量和心胸狭小,不够宽容,爱计较。“鸡啄米”指连连点头、磕头或打瞌睡的样子。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牛对当时的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南方水牛还是北方黄牛,都象征着勤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如:“老黄牛”指那些努力工作、不抱怨的人。在家畜中,牛的体型较大,所以人们常常以牛喻大或多。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指办一件事情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和心思。

植物方面,主要体现在常见的农作物身上。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惯用语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植物方面的。如:“吃了五谷思六谷”形容人贪心,不知足。“倒栽葱”指人头朝下摔下来。“捞稻草”比喻处在绝境中,做徒劳无益的挣扎。“稂不稂,莠不莠”原指经过精耕细作,庄稼长得好,既没稂,又没莠,后指既不像稂,又不像莠。形容人不成材,没什么出息。“软柿子”指老实、好欺负的人。“墙头草”指没有主见、顺风倒的人。“连理木”“并蒂莲”指恩爱的夫妻。

2.与人类衣食相关的惯用语

自古以来,穿衣吃饭可谓人类生活至关重要的两方面。因此,与吃穿有关的惯用语也不少。在中国古代,帽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如:“乌纱帽”本义是黑纱的帽子,多指官位。现代多用“戴乌纱帽”和“丢乌纱帽”指当了官或丢了官。“戴绿帽子”通常指妻子红杏出墙,有了外遇。“白衣”或“布衣”表示无官职的平民百姓。“红衣”则代表思想激进的革命分子。“穿湿布衫”形容人惹了麻烦,难以摆脱。“穿一条裤子”指两个人关系好或者两人彼此勾结。“穿连裆裤”指两人串通一气。“穿小鞋”比喻暗中进行刁难,或打击报复。

惯用语中与食物有关的词语自然也蕴含着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社会文化。如:油条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油炸食物,人们用“老油条”来形容社会经验较深、很油滑的人。粥是中国人早饭常吃的一种食物,通常是由水和米熬制而成。熬好的粥一般呈糊状,水和米分不清。因此人们常用“乱成一锅粥”指事情的一片混乱或人没有头绪。饺子和面条都是中国人喜欢吃的食物。以前生活水平较低的时候,饺子和面条不能时常吃到,只有在比较重要的场合,如逢年过节才会吃。“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便是指给人送行和接风。姜是中国人炒菜时经常用到的佐料,味道辛辣,而且放的时间越长,辣味越重。因此人们用“姜还是老的辣”形容年长的人经验丰富,处理事情老练成熟。

3.与非生命物相关的惯用语

这里的非生命物主要指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器物。

在古代,皇宫、官府的大门一般都关着,而且门上都装有“门钉”。门钉不仅有装饰、加固的作用,而且还代表着等级。普通老百姓地位低下,不受重视,就算到官府办事,敲门也常常被拒之门外。于是,人们便用“碰钉子”来指被拒绝。中国古代官员开会、议事的地方叫“堂”,离开办公的地方就叫“退堂”,通常退堂的时候,旁边都会有人敲鼓,表示工作结束了,而“打退堂鼓”便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不想继续下去了。算盘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在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算盘来计算。“打如意算盘”是指人们希望事情向自己心里预先想好的方向发展。“饭碗”本指吃饭的碗,吃饭是生存的根本,因此,现在人们常常用“饭碗”来指事业,从而引申出“金饭碗”“铁饭碗”等词。

(二)惯用语与制度文化

1.与经济制度相关的惯用语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程度、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可以说经济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与经济相关的惯用语。如形容获得大量钱财而暴富的惯用语有“发横财”“发洋财”“暴发户”等。反映经济萧条、欠债的惯用语有“拉饥荒”“拉亏空”“补窟窿”等。指获得某种好处或收入的惯用语有“捞外快”“捞一把”“捞油水”等。形容找工作的惯用语有“找饭碗”“寻饭碗”。“摇钱树”原本指传说中的一棵神树,只要一晃这棵树,就会有铜钱哗哗掉下来,后来用来比喻可以利用来发财的人或事情。

2.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惯用语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多与封建等级制度相挂钩。有关封建等级制度的惯用语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如:“戴乌纱帽”可以形容一个人担任一定官职、有一定权力,“抓印把子”也有相同之意。在古代,当官之人都有象征权力的官印,而官印上都有“钮”,又称“把子”,所以,“抓印把子”也就成了官职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因此古代人用“跃龙门”来指科考成功,而现代人多用“跃龙门”比喻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汉代,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级,后来泛指高官贵爵,现在用来比喻社会地位很高、拥有大量金钱、人脉等资源的人。与此相反,反映没有权势、身份卑微的惯用语则有“穷光蛋”“绿豆官”等。

3.与文化制度相关的惯用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文化。在惯用语中也有不少关于戏曲文化的词语,如:“唱白脸”指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唱红脸”指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唱黑脸”指充当惩奸除恶、铁面无私的角色。“唱反调”指故意提出相反意见,采取相反行动。“唱独角戏”指一个人单独做某事。除了戏曲,文学作品中也流传下来不少惯用语。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是智慧的代名词,“事后诸葛亮”则指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人。《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是个典型的农村老太太,没见过什么世面,“刘姥姥进大观园”指没有见识的人来到高级场所,看什么都觉得很新鲜。中国古人十分喜欢下棋,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都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惯用语就来自棋类。棋也叫棋局,人们把下棋的人叫作当局者,把看下棋的人叫做旁观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事情的当事人由于处在事情之中,认识事物不一定全面,有时与事情无关的旁观者看问题反而会更清楚些。马后炮是象棋对弈中可以制胜的一步棋,具体指马跳到与对方将平行的一定位置,后面放上炮,可以将死对方。“放马后炮”则比喻事后采取不起作用的行动,或提出于事无补的意见。

(三)惯用语与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惯用语中也有不少体现行为文化的词语。

1.与婚俗文化相关的惯用语

反映婚俗文化的惯用语十分丰富,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嫁娶之前男女双方一般没有机会见面,婚事多需媒人说和,因此“牵红线”“月下老人”“牵情线”都指为男女双方做媒。唐代形成了用茶作为聘礼随女子出嫁的风俗,惯用语中有“吃两家茶”这一说法,即一个女子接受两家的聘礼,嫁给两家人。在男尊女卑、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吃两家茶”往往被视为失去贞洁的象征。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十分低下,惯用语中的“回头人”“守活寡”“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词语都是针对女子的。也有形容婚姻美满、夫妻恩爱的惯用语,如“比翼鸟”“连理枝”等。

2.与社会交往相关的惯用语

人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同时又是与他人交往相处的社会群体。在人际交往之中,有不同的交往方式,而不同的惯用语则体现了这些社会交往之间的种种现象。如:“打圆场”指善意地缓解紧张气氛,帮助化解矛盾,调解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相同意义的还有“和稀泥”。“结对子”指彼此互相帮助,结成良好对象,相同意义的还有“搭梯子”“合脚步”。“套近乎”指为了得到某种好处、达到一定目的,和不熟悉的人拉近关系,也说“拉近乎”。“穿小鞋”“告阴状”“放暗箭”等都指用不良手段背后打击报复别人。“嚼舌根”“搬口舌”“上眼药”则指搬弄是非,中伤他人。

(四)惯用语与观念文化

1.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惯用语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汉语中有关宗教色彩的惯用语主要与佛教有关。当然,也有一些与其他宗教有关的惯用语。

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开始,汉语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词汇,不少词语是来自佛教的。如:“借花献佛”本义指用别人的花进献佛祖,现在人们用来比喻拿别人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其他人。“临时抱佛脚”原指一些人平时对佛祖不虔诚信仰,遇到事情的时候需要佛祖帮忙,才去寺庙拜佛。现在常用来比喻平时不努力,事情将要发生才进行准备。“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即使你与对方不熟悉,但是看在他与第三方的情面上,也会帮助他。“小庙放大菩萨”比喻大人物到了小的地方。三宝殿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无事不登三宝殿”则指需要别人帮助时才拜访,没事情就不会上门。

道教虽然不是三大宗教之一,但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人的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道教文化在惯用语中也有一定体现。如:“替死鬼”“催命鬼”“活见鬼”都来自道教文化。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宣扬神鬼文化,鬼神之说就最早起源于道教。因此,在惯用语中有很多关于鬼的词语。如“鬼把戏”指暗中捉弄人的手段,“鬼画符”指字迹潦草难认,“鬼门关”指凶险难以通过的地方。

2.与民族心理相关的惯用语

中国人讲求面子这件事毋庸置疑。无论是“爱面子”“见面子”还是“顾面子”,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脸面的重视。为了显得体面,人们需要“捞面子”“撑门面”“摆场面”。而要是“丢面子”“损面子”“扫面子”,便会失望至极。

中国人重人情这件事也是显而易见的。“欠人情”便“还人情”,免得有了“人情账”。为了显得“懂人情”,时常还要“卖人情”“做情面”“送人情”。

综上所述,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对惯用语所反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得出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在语文教学中,须充分重视汉语惯用语的特征及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惯用语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文化。

注释:

[1]马国凡.谚语·歇后语·惯用语[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

[2]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3]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谭宏.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68-69.

中英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篇4

近三年来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整个礼貌用语进行跨文化的分析;第二类是选取其中的一类探讨, 如“恭维语的跨文化研究”;第三类是对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进行跨文化分析。在众多对礼貌用语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中, 数量较多的是以英语文化为背景下人们的礼貌原则和以汉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进行对比, 这是由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 其与汉语的碰撞远远多过于其他语言。因此, 本文将着重汇总分析关于中英两种语言间的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

一、礼貌用语的跨文化研究

由于语言所植根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了解礼貌用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 有助于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的使用礼貌用语, 减少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史煜 (2008) 对中英礼貌用语进行了对比, 找出中英文化中礼貌用语的种种差异, 并从跨文化角度阐明了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文化因素。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 要注意具体的语境, 遵从对方的礼貌用语原则, 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保证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唐淑华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中针对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从日常致谢、答谢语方面, 对恭维语的回应方面, 礼貌用语在饮食文化中的使用方面以及打招呼和相互寒暄方面进行了对比, 经过分析揭示出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对于礼貌用语的影响。史心, 郑琳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语言差异》一文中从社会文化方面分析了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并且指出对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将会帮助语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语用失误, 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张海琳 (2008) 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常常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 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谈语题目、称呼方式和对赞美感谢的回答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 国人应该使用恰当的礼貌表达方式, 灵活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得体的礼貌语言的表达方式。而李笑 (2010) 则分析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称呼语、话题的选择、对赞扬语的应答、礼物馈赠等礼貌用语的差异, 同时介绍了礼貌用语的重要性, 认为充分重视礼貌用语, 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恰当的使用礼貌用语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进而达到交际目的。

礼貌是世界上各种语言及文化中都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不同, 其所植根的文化背景也自然不同, 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遵循的礼貌原则也并不相同, 有时候甚至相悖。高东军 (2009) 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 针对称呼语、表示谦逊与客套、隐私及交际等礼貌用语在中英两种语言里的语用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希望语言使用者在了解这些差异的情况下, 能够恰当的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避免语用失误, 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对恭维语、称呼语等的跨文化研究

1.对恭维语的跨文化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常常通过恭维这种常见的礼貌言语行为来传递友好信息。对恭维语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进行研究对帮助人们成功完成跨文化交际有重要作用。

李先进 (2008) 从话题内容、结构模式、反应方略四个方面对恭维语在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分析。得出结论:“要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恰当地恭维他人, 恰当地接受恭维, 成功地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 研究和了解英汉恭维语是大有裨益的”。

余意, 兰杰 (2008) 通过恭维语的三个方面阐释中西文化的差异:首先是中西恭维语的理论, 其次是恭维语的实现手段, 再者是语用功能。最后, 讨论了恭维言语行为之文化差异。于豪, 郭骁 (2008) 从中西方在恭维的功能及对象、场合、应对上的相似点及其差别以及恭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上来简单阐述跨文化交际之“恭维语”现象。并认为了解恭维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性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合理的使用恭维语, 避免出现困惑、误解或者尴尬的情况, 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充分认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正确合理合时宜地使用恭维语, 才能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 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

骆越虹 (2008) 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 从英汉恭维语的功能、表达形式、英汉恭维语的回应以及涉及的对象与话题四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语对“恭维”这种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差异, 指出造成差异的文化根源, 对这些文化差异的认识将有助于人们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对问候语的跨文化研究

问候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恰当地使用问候语能够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给跨文化交际一个良好的开端。张伟 (2009) 从问候语的内容方面、意义方面、结构方面、称谓方面以及合作原则方面, 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问候语进行了比较分析, 总结出了问候语在此二种语言中使用时的几点差异。这些差异也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些借鉴。

余玉萍朱淑媛 (2009) 在《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一文中探讨了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 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3.称呼语的跨文化研究

称呼语在使用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地位、个人感情或语境场景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语用变异。汉英称呼语中均存在着这种现象,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语用变异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这给外语学习者学习、理解以及使用称呼语时带来一些障碍, 而这些障碍会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一些语用失误, 进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黄燕炜 (2009) 对汉英称呼语的语用变异及学习者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问题进行了分析, 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李泽刚 (2009) 试图通过文化角度来阐释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并对此作简要分析。他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英汉称谓语的差异,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民族的历史、心理特征和文化价值观, 提高英语实际交际能力,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刘潇 (2009) 从汉英社交称谓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入手, 展示汉英社交称谓语各自的形态, 提炼出汉语社交称谓的四个语用原则, 即“称谓尊称化, 称谓贬称化, 称谓昵称化, 称谓平等化。”面对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语用原则来选择称谓语是成功完成跨文化交际很重要的手段。

三、对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研究

英国语言学者Jenny Thomas (1983)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这一概念, 其内涵是“不能理解所说 (词语) 的含义”。在JennyThomas的研究中, 语用失误被分成两种, 即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段三伏 (2010) 在《中西文化礼貌用语比较及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分析》一文中, 从语用学角度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他认为语言使用者如果能够明确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强化对目的语的语感, 就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王红 (2009) 则主要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的类型, 目的在于通过对语用失误类型的分析研究减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文化冲突。

校园文化建设用语集锦 篇5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3、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

4、平庸的教师是叙述,合格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

5、环境育人,爱心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6、失金者小失,失友者大失,失信者全失

7、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陶行知

8、尚德重义是做人之本,聪明智慧是发展之本,社会信誉是强校之本,综合素质是立校之本

9、人人有事,事事有人,尊重合作,情满校园,精中求异,实中求活

10、青丝弹指如霜,披星戴月奔忙,蜡烛成灰无悔,笑看天下芬芳;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11、成功看的见,行动是关键

12、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13、抓好基本,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14、以师为本,以言为先,求实重新,综合发展

15、拥有青春是我们的财富,创造明天是二中人的豪情

16、别让垃圾积成的云朵阻碍我们望向蓝天的视线

17、不求最大,但求最佳,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18、想要海阔天空,做要脚踏实地

19、美化校园环境,争创一流素质

20、今天,我们以二中为荣,明天二中以我们为骄傲

21、完美自我形象,树立校园新风

22、美化校园,从爱惜小草做起

23、敬业,奋发,进取

24、为了我们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

2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6、为了我们大家的健康,为了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从我做起

27、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乾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9、爱护公共财产,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3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1、公共场合,请勿吸烟

32、爱拼才会赢

33、健康拒绝烟雾

34、教室重地,禁止吸烟

35、团结进取,奋力拼搏

36、网络新科技,舍我其谁

37、数风流人物,还看二中人

38、“敬业奉献 文明诚信 知行统一”

39、勤奋,刻苦,求实,创新

40、静以修生,俭以养德

41、No pain ,no gain42、注意你的形象,发挥你的魅力

43、鸟语花香,心情舒畅,——爱护我们的环境

44、自信,自强,自立,平凡而不平庸,是我们的风采

45、公共设施,你用,我用,大家用;公共财产,你爱,我爱,大家爱

46、尽你我的一分力,尽你我的一份心

47、自尊,自爱,创文明风,做文明人

48、文明是纯洁的天使,天使需要每个人的呵护

50、你我他共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文明的校园

51、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做新世纪中学生

52、争做文明青年,共创文明社会

53、墙白如玉,勿让其折射你的不文明的举动

54、队长长其修远兮,吾将规矩排队也

55、把诗意留给自己,把清白还给课桌

56、修身养性,请勿喧闹

57、教室重地,此时无声胜有声

58、让文明与我同在,我伴文明同行

59、让文明来的更猛烈些吧

60、轻轻的我来了,敲开文明的门,静静的我走了,带着文明新风

61、知识的沃土,文明的殿堂,生命从这里延伸

62、何以修身?唯有文明

63、讲文明语,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64、文明是学生的基础课

65、鲜花给人芬芳,文明给人完美

66、从我做起,争创精神文明

67、二中学校是我家,校园文明靠大家

68、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69、愿文明之风吹醒每位沉睡的人

70、美从口出,让我们的语言比天空更纯净

71、校园是寻求真理和传播文明的殿堂

72、文明是属于现代社会的,愿你我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73、一切文明都有一个源泉,愿你、我也做文明的源泉

74、我只是浪花中的一朵,只有融入文明的大海才能永远存在75、教室是我家,需要人人爱护它

76、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77、珍惜已有的,创造更文明的7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9、生命之泉,废之何忍

80、少说多做

81、用心学习,诚心待人

82、静,净,敬

83、你我携手,以德服人

84、爱护环境,造福后代

85、少说一句脏话,多讲一句文明用语

86、文明修身,改善自我87、团结友善

88、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89、沉默是金

90、送出一个微笑,收获无限快乐

91、做自己的事情,扮好自己的角色

92、天生我才必有用

93、维护校园文化,抵制校园恶习

94、知识就是力量

9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96、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自己的梦想

97、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98、学习|、运动、思考、一样都不能少

99、过去的事情值得珍惜,将来的还需要我更加努力

100、走自己的路,自己走

101、把握今天,奋发进取

102、积累知识,迎接挑战

103、超越自我,把握现在104、要做就做的最好

105、过去步履坚定,未来舍我其谁

106、永不言败!

107、奋斗过,我有美好的回忆,继续奋斗,我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108、把握今天,期待明天!

109、失去文明的校园,等于地狱

110、在失败后学会坚持,在成功后锤炼坚持

111、时间在流逝,世界在发展,社会要进步,我们要成长

113、请注意你的语言,语言可以改变思想

请注意你的思想,思想可以改变行动

请注意你的行动,行动可以改变命运

114、一滴一滴的水滴能汇成一条小溪,一条一条的小溪可以汇成一条小河,一条一条的小河可以汇成一片汪洋大海。请注意你的点滴过失,因为它会使你铸成大错,改变你的一生

115、勿以善小而不为,同学请你捡起身边的垃圾;勿以恶小而为之,同学请你不要随处扔垃圾

116、不甘平庸,追求卓越

117、你就是一条生活在水中的鱼,假如水已污浊,你还能幸存多久?

118、今天我们用知识武装头脑,明天我们用智慧拓新未来

119、时间,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120、振作精神,参与生命!

121、自强不息,展望未来超世脱俗,敢于攀登

122、勿忘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23、不要吝啬说,谢谢对不起

124、少说些脏话,多一些礼貌

125、二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126、草儿油油,何忍踏之;花儿红红,何忍采之

127、别让孩子喝自己的眼泪——请节约用水

128、以文明之言行,证中学生之威名

129、静以修身,俭以养性

130、你伤害了我,怎能一笑而过——桌椅说

131、我以礼待人,人以礼待我132、外在美+心灵美=完美

13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134、以诚为美,以信为德

135、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

136、前行三十米——垃圾筒

137、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138、仅拔一毛,节省九牛——口香糖慎吐

139、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

140、桌椅:伤痕累累的我,怎堪你沉沉的重托

141、沉默是金——阅览室

143、我用生命装点大地,你用脚步守护心灵

144、文明排队,勿钻空子

14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4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147、朝花夕拾,时尤未晚

148、桌椅真能反映你的“文化”吗?

149、“静”以修身

150、轻轻的来,轻轻的走

151、我们爱“课”桌,不爱“刻”桌

152、书桌是一张与你直接相对的脸,你不愿看到她哭泣吧!

153、仙女散花传佳话, 楼上请别乱学她

154、桌上无字别嫌少,笔记不多该觉无

155、墙壁爱“白”不爱“黑”

156、小草正在你脚下哭泣

157、绿草青青,脚步停停

158、请走正道,莫引无数花木竟“折”腰

159、绿草比脚印更美

16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6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162、选择排队是一种美德

163、浪费从点滴来,节约从点滴来

164、让你的个人修养与知识同步增长

165、不要让脏话腐蚀你的耳朵与心灵

166、让有二中学生的地方,文明气息更浓

167、尊敬老师从出勤做起

168、节约用水,关爱家园

169、水是宝贵的,请节约用水

170、以己之身,修己之德

171、少扔一点,多捡一点,就会开心一点

172、该带走的千万要带走,不该留下的一定别留下

173、三思而后言

174、耐心点儿,你那份留着呢——食堂用语

175、且莫学得伤人语,字字真净尚为佳

176、“二中发展,我在其中”;

177、“爱我二中、建我二中、携手共铸美好家园”;

178“同心协力、知难而进、自我加压、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埋头苦干、锲而不舍、敢于胜利”。

文化用语 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礼貌用语 差异

一、理论背景

本篇文章的理论基础是跨文化交际,语用学及礼貌用语等。在文章的开头,先对其理论基础作出相应的介绍,以便在文章的分析中找到其理论支撑。

1.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背景。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戴炜栋也对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定义作出了解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so known a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经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反应了文化现实。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同整体的关系。

跨文化语用失误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部分,托马斯将其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对语言的错用,包括错误的使用目标语或根据母语的语义或结构使用目标语。而社交语用失误是指违背了不同文化里指导语言行为的文化规范和语用原则的言语行为。通俗地说,就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社交语用失误可能出现在日常交流的方方面面,如招呼、称呼、谦虚、道歉、请求、介绍、告别和价值观等许多方面。

2.关于礼貌用语的理论背景。按照通常的划分,礼貌用语包括问候语、称呼语、赞美和禁忌等。关于礼貌用语的原则,中西方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人们普遍认可的礼貌用语的原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主要有合作原则、慷慨原则、策略原则、同情原则等。在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2001)也提出了礼貌原则,如:贬己尊人原则、文雅原则、称呼原则、求同原则等等下文中将以问候语、称呼语、禁忌语为例,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不同。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不同

1.问候语。问候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用来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例如,西方人在见面时通常用“Hi,Hello” 或者更长一点的例如 “How is everything with you?”,“How are you getting on?”而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会说“你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除了说你好,还经常在打招呼时问对方:“你吃了吗?”,“你去哪啊?”等等,这些询问在外国人眼中则是自己的隐私,打招呼时也不会这样问对方。而且,中西方的人们在打招呼时谈论的话题也有所不同,西方人见面最常见的话题是天气这些不触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但是中国人则比较喜欢打听对方的隐私。

因此,中西方的人们在招呼语方面的不同显而易见。原因在于中西方对于个人主义和隐私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中国人喜欢询问对方的生活处境,以此作为对别人的关心,也认为这是表达礼貌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强调个人主义。

2.称呼语。称呼语在与人交流时的作用是引起对方的注意,是一段对话的开始。在我国,称呼语也是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称呼语的使用被很多因素影响,如传统伦理、宗教和血缘关系等。如亲属关系称呼语: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这么称呼语在西方有与其相对应的表达。还有一种称呼语为对方的姓加上其职位,如李主席、周书记等。但是在西方,无论对方高低,人们都可以直呼其姓名,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平等。

总之,称呼语是反应人际关系和文化传统的一面镜子。其功能是帮助人们建立或者维护社会关系,恰当的称呼语对于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的信任和理解有很大的作用,而由于不了解外国的文化而误用称呼语,则会造成交流的误解和不便。

3.禁忌语。禁忌语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在中西方,对禁忌语的表达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死亡、性和排泄物,这些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避讳的。但是在禁忌语的使用上,中西方也有不同之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禁忌语来源于其各自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例如,“老张”,“小李”这样的称呼在中国很常见,但是在西方国家,人们却接受不了这样的称呼,因为“老”这个字在他们眼中是无用的且充满对对方的攻击性。而且与个人相关的年龄、家庭信息、宗教信仰、金钱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隐私。如果向一个陌生人询问“你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你信仰哪个宗教?”对方会认为你十分不礼貌。但是中国人则不一样,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喜欢谈论各自的家庭、小孩、收入等。在数字的使用上,中西方也大不一样,西方国家会尽量避免使用数字“13”和“星期五”,而中国人会避免使用“4”和“7”,因此在选择电话号码和车牌号的时候也会避开这两个数字。中国人喜欢双数,如“6”和“8”,认为好事成双,六六大顺,而西方国家则认为单数是幸运的象征,当然,除了数字“13”。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不同的原因

上文中对称呼语、禁忌语和问候语等不同的礼貌用语进行了分析,中西方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确实有所不同,这一章节主要对产生这种不同礼貌用语的原因进行分析。

1.不同的地理环境。黄河是中华民族诞生的地方,我们古代的祖先在广阔的平原上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文明一步一步的在我国发展起来,人们一起劳作一起享用劳动成果,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西方国家则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希腊是一个岛屿国家,其最初发展的是海洋文明。英国同样也是岛国,也吸收了希腊的海洋文化,与我国的平原相比,众多在地理位置上分开的岛屿使得人们在沟通上相对困难,因此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人们追求的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上文中提到的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隐私等等,与地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2.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化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行为,也决定了不同的礼貌用语的使用。在中国,儒家思想是社会的主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思想反映在中国人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

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在其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基督教的教条也贯穿人们的思想行为。尽管教会的力量和以前相比不能同日而语,但仍起到很大作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西方国家人们的思想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基于个人主义。

四、结语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对礼貌用语使用的不同,分别从称呼语、问候语和禁忌语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并探究了不同的礼貌用语的原因,如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针对中西方在礼貌用语上使用的不同之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偏见,尊重不同的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在对外交流中才能避免交流障碍,才能到达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6):204-206.

[2]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J].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曹凤静.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4):112-114.

[4]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6]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茶经》中的茶文化用语翻译研究 篇7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我国茶文化在茶叶贸易的推动下, 于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这一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彰显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提升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就必然要对茶文化典籍进行翻译, 让西方社会更为深入地了解我国茶文化的深刻意义。《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茶文化的理论专著, 其中涉及到种茶、煮茶、品茶等方方面面, 是我国茶文化典籍的开山代表作, 也是近年来被翻译得最为广泛的一部茶文化作品。本文以《茶经》原著与美国译者弗朗西斯·卡朋特的《茶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综合评析该作品中茶文化用语的翻译, 以期为后续茶典籍翻译的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促进我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1《茶经》中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泉, 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理论来源, 在《茶经》中的体现尤为鲜明。

儒家思想讲求“礼仪”与“中庸”的原则。其中, “礼仪”指的是上下秩序的和谐以及仪式观念的统一, 它是道德标准的行为体现, 能够坚定一个人对于伦理道德的信仰, 在各种礼仪形式中, 人们可以看到礼尚往来、仁慈善良、相互帮扶等行为, 从而形成友好相处、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念, 打造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美好的社会环境。在《茶经》中, 陆羽指出饮茶同样要遵循一套必要的礼仪, 种茶、采茶、煮茶、泡茶、品茶的每一个步骤都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要求, 比如所用的水必须是煮透了的清泉活水, 所用的火一定是新鲜木柴所烧出的炽烈旺火, 所用的茶具则要有茶盘、茶托、茶壶、茶斗、茶匙、茶杯、茶缸、茶洗等几十种之多, 件件分明, 不宜用错。就“中庸”而言, 儒家文化提倡适度、大同的思想, 主张人们要克制欲望, 以世界和美作为终极追求, 令社会秩序能够被真正地贯彻执行, 《茶经》对此也有类似的要求。陆羽提倡人们应当像感受生活那般去品茶, 将茶叶的自然清香留于口中、回荡心间, 饮茶时除非口渴难耐, 否则不宜超过三杯。对陆羽来说, 茶即是“中庸”的精髓, 能够帮助人们平复情绪、平息欲望, 实现中庸、和谐之美。

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 讲究回归自然、万物化一, 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古典哲学认为, 世界是循环往复的, 世间万物都可以相互变化, 变化的核心在于回归, 回归的本质在于重返出发之点、重回力量之源, 其基本点在于遵循自然之法, 不违背自然之力、不超出事物的自然限度,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茶经》中同样涵盖了这种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陆羽认为, 品茶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基本过程, 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然与心灵的对话。就饮茶的工序和步骤而言, 也是以自然为基本法则, 茶叶、泉水、器具都要合乎自然。茶叶的形状和清香都要带有自然的气息, 任何人为的改变都不予接受;所用的泉水, 一定要清冽、纯净, 不宜有明显的杂质;用来泡茶和饮茶的器具, 在造型和色彩上必须自然, 否则无论其用料多么罕见、价格多么高昂, 都不会被接受;饮茶要尽可能在自然中进行, 比较典型的品饮场景是高山流水、青松清风, 饮茶之人要沐浴更衣, 衣着质朴, 闭目聆听自然的鸟啼虫鸣, 品位茶水的自然甘醇, 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境界的提升。

佛教思想主张“参禅”、“悟道”, 认为现世与来世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性, 若要换得来世的美好, 就必须着眼于今日, 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追求真、善、美。佛教与茶自古以来便有不解之缘, 基于茶叶自然清澈的特质, 加之其平复内心、缓解情绪、提神醒脑的功能, 僧侣每天都会在特定时间进行禅茶活动。他们端坐于禅室内, 面前摆放着品类齐全的茶道器具, 从洗茶、煮茶、倒茶、品茶的一点一滴做起, 不求速度, 不逾规矩, 不越步骤, 只要求得那份心中的宁静与平和, 体会茶道的悠远意境。陆羽自幼生活在佛院之中, 对佛家思想的领悟非常深刻, 在他看来, 饮茶最适宜精行俭德之人, 他们清高廉洁、节俭朴素、清心寡欲, 人文教化水平高, 内在道德修养好, 恰与集自然天地灵气、不张扬、不做作、不奢求的茶相匹配, 可谓是相得益彰。

2 文化翻译综述

翻译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桥梁, 是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翻译, 可以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与移植, 促进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不过, 由于各民族在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 在着手翻译之前, 译者必须要充分研究源语文化的民族特征、地区特色和文字轨迹, 理解这种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独特内涵, 继而思考如何才能在翻译中体现和保持这些特征, 同时还要保证译文对于目的语读者的可理解性, 从而避免这些承载着异域文化的语篇对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

翻译活动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 即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译者对原文的翻译过程、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过程, 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所以,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同时充当着“接受者”和“再创作者”这两种角色, 只有译者对原文充分理解和接受, 才能够最为全面、最为透彻地传达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深意, 帮助目的语读者准确地理解他国文化。《茶经》是我国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对我国传统哲学和古典美学都有较为系统的彰显, 那么, 如何将这些民族色彩深厚的文化内容予以准确表达, 如何让更多的目的语读者接受我国茶文化, 就成为译者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卡朋特作为一位美国译者, 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对《茶经》进行了颇为细致的诠释。译本划分为前言、引言和注释三个部分, 为了充分交代文化背景, 明确茶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卡朋特在引言部分洋洋洒洒五十余页, 系统阐释了唐代、宋代、明代以及清代的茶叶品类及饮茶方式, 介绍了茶叶在西方社会的传播, 概括了陆羽的时代背景与生活方式, 指出茶乃中华民族之魂。注释部分也多达二十余页, 其中大都是对原文中所涉及的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诠释。可以说, 作为一位文化学者, 卡朋特凭借她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采用注释的方式传递了原文中所隐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与此同时, 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 她又借助其显著的语言优势, 综合运用多种语法与语篇形式和表达技巧, 避免了原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亏损与变形, 也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 促进了《茶经》以及茶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

3《茶经》中茶文化的翻译研究

根据《茶经》中思想板块的划分, 本文对于该著作中茶文化的翻译研究也拟从儒家、道家、佛家这三个思想流派与茶文化的关联着手, 分别去探讨译者对于茶文化的翻译情况。

从基于儒家“礼仪”与“中庸”的思想而形成的茶文化来看, 译者充分尊重原文意义, 又照顾到目的语的语言结构, 不仅准确呈现出表层之意, 对于其内在哲学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 第四、第五碗外, 非渴甚莫之饮。”译文为:“There are those who allow it to continue simmering to nourish the elegance and retain the froth even though a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up.After the third cup, one should not drink more than a fourth or fifth cup unless he is very thirsty.”陆羽强调饮茶要适度, 要趁热啜饮, 方能品出其中滋味, 但要谨记喝茶不宜过“三”, 因为适度是饮茶的精髓所在, 唯有遵循“度”的理念, 才能够平息心中的七情六欲, 让思想变得纯粹、变得简单, 在中庸之中实现万事万物的和谐。

又如:“但城邑之中, 王公之门, 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译文为:“However, when in the walled city at the gate of a Prince or Duke, if the Twenty-Four implements find their number diminished by only one, then it is best to dispense with the tea.”这一段体现出陆羽对饮茶仪式的坚持。他认为, 完整的品茶仪式乃生活之美的根本所在,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极尽美感的品饮环境和品饮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煮茶、饮茶获得较大的精神享受。“二十四器”是当时标准品茶方式所用到的基本器具, 各自肩负着不同的职能, 缺少其一则饮茶之事将不能正常进行。西方读者对于“二十四器”并没有充分的认知, 不知道这些器具作为“一整套”的文化渊源, 所以, 译文用大写形式将其译为一个专有名词, 带给读者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明确这二十四个饮茶器具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继而明白仪式对于饮茶乃至于人生的意义。

从基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而形成的茶文化而言, 译者在翻译时将“阴阳五行”等学说以注释的形式展现出来, 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充分的背景信息。比如:“坎上巽下离于中, 体均五行去百病。”译文为:“K’an above;Sun below and Li in the middle.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s illness. (K’an, Sun and Li are three of the eight trigrams on which the philosophy of the I Ching is based.The trigrams cons is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solid line representing the force of yang and a broken one representing the force of yin) ”。这一段主要阐释了煮茶风炉的制作, 即要根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 把茶的特性与自然规律相互融合, 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和谐共生的局面, 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典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茶文化而言, 主张采茶时间、煮茶火候、茶汤浓淡、茶具品质以及饮茶环境的和谐美感, 行文简单、内涵丰富。此外, 为了准确表达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意义, 译文采用了大篇幅的注释解释八卦肌理, 填补了东西交流的文化信息空缺。

从讲求“参禅悟道”的佛家文化来看, 《茶经》中有很多与佛教相关的意象表达, 比如:“其饰以莲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译文将前两者分别翻译为“lotus” (莲花) 与“datura” (曼陀罗) , 这两个译文词汇在英文语境之中均与佛教拥有密切关联:莲花是佛教的标志, 象征纯净、简单、素雅、端庄, 而曼陀罗则有“适意”之义, 与“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的内涵相近, 只要心中有佛, 就不必于纠缠于眼前的声色行为, 而要报以真心与真情。所以, 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义, 对于其深层内涵也有明确阐释, 加之所用词汇在英文语境之中带有一定的宗教文化意义, 因而无需添加注释就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大学校训遣词用语的文化意蕴 篇8

一、彰显西方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

1930年, 以创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闻名的弗莱克斯在《大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就标举出“现代大学的理念”中“研究”对大学的重要, 肯定“发展知识”是大学重要功能之一。由此可见, 大学学术共同体的基本性质。其内涵有三:其一, 大学以学术价值作为基本取向;其二, 大学价值取向上是自由的;其三, 不受任何世俗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和影响。这种传统的精英式教育理念浸润出一批世界一流名校, 追求一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即一味地追求对少数优秀人才的重点培养。按照这样理念建设的大学就是所谓的“象牙塔”, 负责培养有知识修养的公民和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以这种理念为内涵的大学校训大多无外包括追求真理和学习知识的内容。如英国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 伦敦大学经济学院的“探知并了解事物发生的缘故”, 加州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真理、光明”, 芝加哥大学的“提升知识, 以便充实人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坚持真理”, 等等。

和欧美等地相比, 我国大学起步甚晚。中国现代大学基本上是横向从欧美移植, 而不是纵向从古代继承。洋务运动兴起, 西学东渐, 这一时期新办的西式学堂, 开设的外语、军事和电信等西学的门类日趋丰富, 成为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明星。有专家认为, 这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20世纪初, 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六大高师为代表, 以西方大学理念为模板, 中国大学从始出便进入最早的黄金时代。作为舶来品的西方大学理念必然反映在中国大学校训的字里行间。中山大学和湖南大学等皆以“博学” (语出《礼记·中庸》) 入其校训。包含“学”义素的词语——“博/崇/好/勤/重/励/笃+学”等, 也都顺此理列入。

二、秉承中国传统的多元杂糅文化观念

德才兼备的“君子”在中国社会历来被看做是典范人格, 这与上述西方大学理念南辕北辙。君子之德体现在鞠躬尽瘁, 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君子之才体现在学以致用, 用自身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文化崇尚的是一种实践理性, 不空开各种知识药铺, 炫耀五花八门的思想、思潮, 基于此, 大学培养的是具有术业专攻并且道德至上的大师。这种大学理念势必助长知识分子与社会的融合, 要打破传统的“象牙塔”, 使大学成为政府社会的“智库”。因此, 以这种理念为内涵的大学校训多与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有关, 强调实践工作和服务奉献, 强调个人品格和道德水准。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 上海财经大学的“经世济国”等都是这样的例证。

清华大学的校训就非常典型的。“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易经·乾卦》中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自1914年冬天的梁启超先生的演讲, 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 并把此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 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 虽遇颠沛流离, 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 知难而退, 非大有为者之事, 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 顺风逆风, 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 登岸无日矣。”梁启超开掘出相当广泛而深邃的君子人格境界和品格内涵:志向、忍耐、坚毅等方面。另外, “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易经·坤卦》中的“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涵盖宽厚、朴质、包容、内敛、淡定等多重解说。只言片语间, 无尽的只有中国人才能彻悟的智慧昭然于胸, 化为激励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

东北大学和厦门大学校训的第一句都是“自强不息” (前者的第二句为“知行合一”, 后者的第二句为“止于至善”) , 都是与之一脉相承的思想反映。如此君子品格视野的词库一跃进入校训用语体系, 如义素“实、诚、仁、义、忠、勇、敬、德”等架构起庞大的中国传统人格殿堂, 企图以此对大学精神作本土化置换。

三、转型期复杂多变的社会镜像

学者金开诚在2003年《中华读书报》撰文指出, 作为长期在北大学习和工作的北大人, 竟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训。是蔡元培最初主张而广为人知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莫衷一是。无独有偶, 山东大学2002年修改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校训, 改为“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 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 使得部分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 感召力不足。

教育的功能定位首先是个性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那么, 校训作为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该体现出时代文化精神, 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创造性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思想。兼顾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品德修养、服务意识, 进一步凸显敬畏生命和关怀他人的大爱情怀。雪莱有诗说道, “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 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 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躯壳。”

全国第四届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经验交流会上, 南京赤壁路小学的校训“做最好的自己”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教育理念并值得大学借鉴, 其语出李开复的同名励志类图书。该校训的突破之一, 是捕捉到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 即教育的影响力最大地发挥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 找准自己位置做到最好, 就是幸福与成功。突破之二, 是破除了了我国校训的一般遣词用语模式, 即以骈偶词组表达多重思想内容;创造性使用单句句式表达某一个突出理念。突破之三, 是力避传统校训遣词用语来源, 撷取当代名人畅销书用语表达个性教育理念。突破之四, 是力戒对称美学窠臼, 大胆摆脱便利悬挂的建筑等外界条件的制约。

21世纪的大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校训, 作为一个符号, 将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 伴随着事业的兴旺发达。校训, 作为一个标尺, 虽然难以权衡大学的质量水准的高下, 但可能即使离开, 还铭记在心。

摘要:大学校训遣词用语的妙处在于精短形式表达背后丰厚的文化意蕴, 在于句式、词源、语法的独特选用与远避雷同, 与此媲美的必然是大学精神的独特诠释与全情表达。以大学校训为线索, 类比西方大学和我国大学校训的雷同的大学文化渊源, 梳理世界大学理念演化脉络, 针砭当下转型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提出建构属于新时代中国大学的校训文化体系的内涵要素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校训,西方大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

[2]李成先, 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 (6) .

浅谈常用语翻译的文化差异 篇9

一、习语翻译

习语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很显然, 中国的民族文化与发展历史同英美相比截然不同。那么, 对一些习语的理解和表达固然也不一样。而这些习语本身具有固定的结构、表达方式, 不能随便更改。比如说, 在汉语中常说“三心二意”, 我们不能改为“四心三意”, 同样, 在英语中, “live from hand to m outh”也不能改为“live from a hand to a m outh”。这种固定结构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由于习语大多是成语谚语, 翻译时应保持这些特点, 才能体现出其内涵有所不同, 但也正是这种特点, 更能体现出英汉之中的不同, 如果把某些英语句子逐词翻译成汉语, 那么就和当初想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差别了。比如, “W hen the catis away, the m ice willplay”, 按照原字面来翻译的话, 可能就会译成“当猫走了, 老鼠就可以玩了”。但仔细研究一下, 其精髓译成汉语则是“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as thin as a shadow”便要译成“瘦得像猴”;“putting the cartbefore the horse”译为“本末倒置”。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不同的。因此, 翻译时要注意它的灵魂所在, 这样才能使译文保留原文所想表达的效果。

二、商标名的翻译

商标是商品显著特征的浓缩。随着经济发展, 在进出口工作中, 商标就是一个企业的象征。因此, 产品的商标名翻译很重要, 更应注意在翻译时潜在的文化差异。

有些商标是以人名构成的, 我们可以直接按照人名音译过来就可以。同样, 还有一些商标名字是根据地点来命名的。像现在很著名手机品牌诺基亚, 它的名字由来就是根据芬兰北部一座名为N okia的小镇命名的。同样, 在我国很有市场的桑塔纳 (Santana) 轿车, 它的名字是国外一座山的名字San Tana,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座山谷的名称。

除了刚说的人名、地名直接音译的商标名, 也有一些读音相近的, 在翻译时对原词作了细微的改变。拿美国著名运动品牌N ike为例, 它的音标为['naiki:], 其最基本的意思是指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 其音译应该为“奈姬”, 如果商标也是这样翻译的话, 中国的一些消费者便会很困惑, 不知其所指。因而, 为了使产品更加明确, 这个品牌在汉译时, 没有完全音译N ike原有的名字, 而是考虑到运动品牌该具有耐用的特点, 所以, 将其译为“耐克”。让我们可以理解为经久耐用, 克服困阻。也就与神话中胜利女神的意思不谋而合了。

从商标中, 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的某些特性, 像我们很熟悉的保洁公司的去屑洗发水, H ead&Shoulders, 其直意为“头发与肩膀”, 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一下其隐含的意思, “头发洁净, 不让头屑掉到肩膀上”, 译成汉语就是我们很多人都用过的洗发水品牌“海飞丝”, 虽然不是完全音译, 但能从中理解商品特色, 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这个品牌的特性。

三、颜色的翻译

古今中外, 表颜色的词语都非常丰富。单独表达任一种颜色时,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有一一对应的词。但在某些特定的表达中, 这些词也就发生了改变。比如, 在“green hand”这个词组里, “green”没有了绿色的意思, 而译为“新手”;同样, “black tea”是红茶而不是黑茶;“black red”是指暗红色的, 而不是黑红色的;“white coffee”不是白咖啡而是牛奶咖啡;“gray hair”不是灰发而是白发。所以, 在英汉互译中,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表颜色的词含义有的时候是一样的, 但有的时候却相差甚远, 而这些异同, 并不是由我们个人所决定的, 而是受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所影响的。因此, 在翻译颜色类的词语时, 我们要观其表意, 探究其背景, 以免译错。

总之, 从以上的三方面我们可以略知英汉互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为使译文更加地忠于原文, 我们要更加全面深入理解中、英文化, 力求在翻译中少犯错误。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交流, 只有合理的译文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对中西方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男.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从广告用语探析美国文化价值观 篇10

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 它的广泛传播性、巨大影响性, 使其日益成为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告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点, 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广告语言。广告语言以其承载和反映的不同价值观, 随着广告的飞速传播和发展, 引发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交流与融合, 成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

美国是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 因其多种族、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等特点, 被称为“大熔炉”。作为指导一个民族行为与认识准则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 不可避免地在其民族的广告中会有所体现。本文将广告作为一个载体, 通过广告用语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美国文化价值观念。

1、广告用语中对产品本身的价值观念

(1) 实用主义观念

实用主义价值观也是美国广告中所普遍反映出来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美国广告宣称经济实用。如宝洁的帮宝适尿布广告就突出柔软、舒适、吸水、干燥等特点。通用汽车公司的旅宿汽车广告语是:“通用汽车有两大特点:驾驶性能好, 居住舒适 (There are two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buyinq any motorhome:Drivabi Iity and Livabi Iity) 。”

(2) 自由与平等的观念

在美国, 自由作为民族的一个特性, 在广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Nike的广告语:“Just do it¨体现了美国人自由的观念。在宣扬男女平等、种族平等的今天, 美国广告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和女性。近年来, 美国广告中的少数民族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一些社会底层角色, 出现了律师、教师和医生等中产阶级职业者的形象。

(3) 自然价值观的观念

在美国, 人们对自然与环境也具有原始的热爱和尊重。如伊卡璐清爽洁净洗发露, 广告中运用“草本精华”等来说明产品“能令秀发充满活力, 展现自然光彩”。一些广告也越来越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观念, 例如, 沃尔玛特所建的新型环保店就大力宣传:“我们要对空气、大地和水负责 (We’re committed to air, land and water) 。”

2、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广告用语中的体现

(1) 个人主义

美国的社会文化核心是个人主义。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自我满足, 强调自我实现。因此, 美国广告经常诉诸于“个性、独特”的特征以强调商品或服务的特点。例如, 欧莱雅化妆品广告:“因为我值 (Because I am worth it) ”, 欧米茄手表的广告:“成功的标志 (The mark of achievement) ”。强调了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自我实现。美国所做的一次全国性调查表明:几乎有90%的汽车广告主题都是以自我实现为诉求点的。

“All cares are the same these days”.

We’ve all heard this said.But not by anybody who knows about Opel.

(2) 开放——消费观念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比较开放。美国人甚至用借贷消费和超前消费来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从广告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其开放的消费观念。例如, 美国广告大多着重强调产品和服务给人带来的很好的心理感受和身份象征, 侧重于情感诉求方面。

Our own luxurious rabbit fur muffler in camel. (The New York Times, Dec17, 2001)

The 255 HP NISSAN MAXIMA.All-out luxury.All-outperformance. (The New York Times, Feb26, 2002)

以上两则广告都诉诸于luxurious (奢侈的、极舒适的) , 其目的正是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物质享受、显示社会地位的需要。

(3) 直率——对性的观念

美国人重视性行为本身即获得性快乐, 因此, 美国广告体现性诉求的比较多, 对性的表达直率、暴露, 把性看作人的本性甚至是艺术的表现。如美国李维斯牛仔裤的广告, 美人鱼亲吻、抚摸水手、争夺水手身穿的牛仔裤, 整个广告充满了大胆、狂野的想象和激情。

美国的某个心理指导网络为国民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从广告中我们不难看出造成美国人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是“性”、“爱”、“离婚”、“事业”和“金钱”等。由于美国人主张个性解放, 造成性行为放纵, 艾滋病泛滥;由于爱情不专一, 导致离婚率高等社会问题。广告用语从一个侧面道出了美国社会问题的真相。

(4) 自立——对老年人的观念

美国人不愿接受传统的束缚:从“迷惘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 到“垮了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 从“现代主义” (Modernism) 到“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冲破传统禁锢的叛逆性格。

美国是一个推崇独立的社会,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 都有独立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广告中有所体现, 如纽约戴姆储蓄银行的广告就引用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的话:“我需要更多的钱以备退休后用 (I need more money for my retirement) ”。还有大量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广告, 例如复合8种维生素的药品广告:“现在服用, 之后享用 (Drink now.Play Later) ”。广告中对于老年人的观念, 倾向于独立, 这正是美国社会文化价值观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种表现。

二、从广告用语透视美国文化价值观体现的原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以下从这两个层面探究美国文化价值观体现的原因。

1、物质层面

广告的物质载体是媒体, 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可以说媒体的发展水平也标志着广告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广告传播能够体现社会文化背景。美国社会的根本社会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这就决定了其广告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私有制的。因此, 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文化环境下, 广告传播不能摆脱金钱至上、追逐利润最大化等商业主义弊端。

2、观念层面

广告所体现的文化的观念层面亦即精神层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文化个性规范着民族思维与民族行为。例如:道德意识、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等。美国广告体现西方宗教思想、哲学思想, 西方商业主义传统等等。美国人的文化是注重个性、崇尚自我的文化, 在消费价值观上强调唯物主义, 强调能得到个人最大程度的自由和享受, 以使用价值为取向, 在表现形式上崇尚真诚、坦率、幽默。

摘要:本文将广告作为一个载体, 通过广告用语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探讨美国文化价值观念在广告用语中的体现, 并从广告用语透视美国文化价值观体现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价值观,广告用语

参考文献

[1]崔刚.广告英语3000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2]周晓, 周怡.现代英语广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张伯权.看美国广告巧学英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1.

[4]吴克明.英语广告词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地震危害下一篇:遥感图像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