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形成

2024-07-23

审计风险的形成(精选十篇)

审计风险的形成 篇1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是个常用词,下面仅就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加以阐述。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经过国内外诸多学者多年积极的探索,审计执业界对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基本上达成了一致。

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一种风险。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意见的风险。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观点是: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在我国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1、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或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例如,审计人员存在选择客户不当的风险;在运用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时,存在审计证据不够充分、适当的风险;运用抽样技术时,有样本选择不当的抽样风险,等等。因此,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指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后的历史财务信息提供合理保证,而合理保证意味着审计风险始终存在,注册会计师的任务是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指出,由于下列因素的存在,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零几乎不可能,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用;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大多数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在获取和评价证据以及由此得出结论时涉及大量判断;在某些情况下鉴证对象具有特殊性。由此可见,审计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够完全消除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虽然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然而人们认识到,审计风险是可以识别并加以控制的,审计人员可以努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将审计风险降至一定范围内。从审计模式由内控导向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上看,审计职业界的指导思想已经转向了审计风险,愈发加强了审计风险意识。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审计风险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主体原因、客体原因和环境原因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主体原因

1、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是指审计人员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及审计职业界的期望。我国审计事业起步晚,优秀审计人才严重缺乏,如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约有14万会员,而实际至少需要30万注册会计师人才,才能够满足需要,注册会计师缺口达16万人,这将大大影响到审计质量。

2、一些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低下。

审计人员是否能遵守职业道德,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丧失了独立性,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如,在“琼民源”审计案例中,面对“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利润和资本公积大幅增加,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在众多投资者对“琼民源”的财务状况提出质疑的情况下,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竟站出来为其辩护,宣称“报表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3、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缺陷。

现代审计方法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审计抽样和分析性复核程序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正如《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指出的,由于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用、大多数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在获取和评价证据以及由此得出结论时涉及大量判断等因素,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零几乎不可能,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可见,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总是存在的。

4、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混合经营。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同一委托人提供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近年来,非审计业务的提供,尤其是会计服务、税务服务和管理咨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非审计业务的高额收费也使之成为全球各大会计公司在竞争角逐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如,在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中,安达信从安然公司一年收取的各种费用5,000多万美元,管理咨询费用占60%左右,同时安达信不仅一直为安然掩饰其严重的财务问题,并且当问题将暴露时,又销毁了大量审计文件和资料。可见,非审计服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会造成很大影响,并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客体原因

1、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对其进行恰当的计量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会计核算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如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及计量,在会计上存在着争议;再如银广夏所标榜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的高科技概念等令其经营成果的计量相当困难,这些都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另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为会计业务提供了高新技术装备和手段,同时也给会计造假提供了便利,从而加大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的扩大化。

近年来,受托责任的内涵不断扩大,延伸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还包括对某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同时又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进行评价。审计提供服务的领域从财务报表审计扩展到环境审计、质量审计等业务。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将逐步发展起来,人力资源审计也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职业界为适应社会需求而拓宽业务范围,给审计职业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及其环境。

若被审计单位存在内部控制薄弱、会计信息失真、关联方交易披露失实等情况,注册会计师自然就要承担较大的风险。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要求审计的实施要以评估风险为切入点,审计人员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做出风险评估。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这些方面将与审计风险的产生密切相关。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环境原因

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的影响可以从英国《公司法》的历次修订中窥见一斑。英国1900年以前的《公司法》规定,公司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揭露舞弊和差错。到了1949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则明确规定,审计师的报告已不再是用来揭露舞弊和差错,而是对财务报表的质量提出专门意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967年、1976年、1980年和1985年又相继颁布了修订后的《公司法》。由此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不断加大,审计风险也由此加大。

2、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加大。

在会计账目审计阶段,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企业股东,他们最关心的是企业经营者的诚实性。到了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企业筹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银行需要独立会计师审计后的资产负债表,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审计报告的使用人由此扩大到债权人。财务报表审计阶段时,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证券市场不断涌现,关注财务报表的人越来越多,审计报告的使用人进一步扩大,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证券交易机构、政府及社会公众。今天,现代审计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完善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审计风险的形成 篇2

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审计风险具有外部敏感性更强、涉及专业结构范围更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等业务特点,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的,它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投资运营的全过程,因此审计风险也更大。因此,就是摸清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意识,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是当今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相关概念

1.1工程造价审计

工程造价审计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让独立审计机构及人员,使用审计技术逐一地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常见的审计方法有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和分组计算审计法。检查是否存在虚列工程、套取资金等不法行为以及工程价格与实际完成的投资额的真实合法性,是工程造价审计的主要目标。

1.2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01号 ---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工程施工中,因未按照相关审计标准等真实资料得出了错误工程造价结论,但审计机构和人员未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工程中出现了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其审计结果又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认真预防、应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2 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分析

2.1工程建设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风险

工程建设过程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极多。正常的工程建设需要经历可行性调研阶段、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验收阶段等多个阶段,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充斥着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等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导致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产生。

2.2工程外部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

由于在工程建设中受到很多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出现一些审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因项目设计本身的问题,后期设计变更签证较多,影响工程进程;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遭逢国家产业政策变动或者相关建设法律法规的调整,导致成本的上升或者项目的终结;甚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地震、火山、洪水、战争等不可抗力影响,致使正常建设无法进行等。

2.3审计与计价的方法选择造成的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的采用也会对工程造价审计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错误的采用审计方法对建设方造成损失等。此外,在实际审计活动中,计价规范和计价方法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些时候形同虚设,在审计工程中就需要酌情对这些规范进行完善和修改。这样在进行具体地实施时就会因为审计人员对规范的完善和修改不同,或者对修改后的计价规范使用不熟悉而出现失误,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差异造成的风险

由于每个审计人员因专业水平与经验的差异而对同一审计事项的审计结论会产生差异,如审计操作不规范,委托书的签订不符合法定程序,或者审计报告表达不准确、不公允等都会引发审计风险。另外,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也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比如被审计对象为了保护自身的非法所得,采用各种不法手段对审计人员施加影响,左右审计人员的正常审计。如果审计人员没有抵抗住这些影响,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存在风险,甚至可能造成职务犯罪。

3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3.1充分了解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审计人员必须在对工程项目实施审计之前对被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有客观、全面地了解。例如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有多少,计划资金有多少,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是哪天,施工地点在哪,是否有施工图纸,有无设计变更单、联络单,是否有验收记录、合同、竣工验交证书,有无发票等相关的资料。还要对工程单位的财务状况、管理制度、人事制度、人员配备等情况有总体的认识。此外,要对工程单位以前的工程项目审计的`报告有重点的关注,以便完整地认识该单位工程项目的审计情况,以此来选定合适的审计形式方法和制定预防风险的措施。

3.2审计外部环境条件的保证

对审计外部环境进行治理,保证经济与社会环境,规范市场环境,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使得审计公司不会轻易被外界环境误导,能够尽可能掌握较为全面、真实的工程信息,从而减少风险的出现。为使审计工作有效开展,还需加强和领导及被审计方之间的沟通,获得其对审计的支持与理解。被审计方的内部管理制度、人员的素质水平均会给审计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在工程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做好与被审计方的沟通与交流,协助其完善相关内部管理制度。

3.3重视审计记录证据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为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被审计方提供的诸如工程立项文件、设计资料、招投标资料、施工合同工程资料以及工程款结算资料等审计证据在工程造价审计中尤为重要,审计人员既要依据这些资料,认真严格依法审核工程造价的各项内容,又要深入工程现场,亲自勘察测量数据并做好审计记录。

3.4审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有: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根据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要求,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同时积极引导审计人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学习新知识,加大业务培训投入,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审计人员自身业务能力。

4 结束语

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工程造价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工程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均存在审计的风险。所以,对工程审计的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并做好预防和处理,是审计工作人员应对工程各阶段出现的审计风险所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审计人员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以法律为准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素质,才能在工程审计中尽可能避免出现错误和应对出现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段淑芳 .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11):356-357.

浅议审计风险形成原因及防范 篇3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方法;审计环境;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审计风险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我国关于审计风险是这样定义的:审计风险指的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和漏报的现象,而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一些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目的是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具有合法性,而会计处理的方法一贯性的是发表相关的审计风险意见,而且在受托的经济责任中承担着审计的责任。

审计风险的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与可控性。由此看出,审计风险中的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彻底消除,因此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控制风险而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审计对象的广泛,使得审计工作变得复杂起来,而有些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信息不全面,甚至有的单位还提供虚假的信息,这些都造成了审计的风险。在进行审计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审计证据来作为依据,审计证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证据都没有数量或者是质量上的标准,主要靠的就是审计工作人员主观上的判断,这样就会造成了一定的主观偏差。而这些最后都会导致审计结果因为证据不足、不全面、不真实而出现一定的偏差,所以就产生了审计风险。

(一)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及工作的复杂性。按照国家《审计法》的相关规定,本级政府部门及下级政府的各个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都应该由国家相关的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事项。除此之外,国有企业、中央银行和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相关国家部门的正常财务开支,国家需要投资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这些都是审计部门的工作,也是他们的工作范围。社会的保障基金组织,相关的社会捐赠的资金以及其他的相关财务收支情况,国际组织的援助,以及相关的贷款项目的财务开支情况,都是审计部门的审计对象。

(二)审计双方信息不对称。有些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十分混乱,部门散漫,制度混乱,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采用严格的检查手段,甚至会进行多次的重复式的检查,这样做不仅加大了审计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另外一方面,有些被审计的单位不能够提供全面、真实的数据和资料,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所掌握的资料少之又少,有的被审计单位甚至还故意遗漏一些数据,甚至用假的数据来蒙骗审计人员,这样会造成审计的判断有误,甚至是还会出现错误的审计结果。

(三)审计环境对审计也有一定的影响。审计环境对审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审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法制的影响。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和上级的审计机关共同领导的,也就是双重领导,行政领导以政府为主要的领导,业务领导以上一级的审计机关为主要领导。法制不健全,审计工作执行标准不统一,造成了审计的管理体制先天不足的情况,这样的管理体制也是造成审计风险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审计法律环境方面,法律规范之间没有一个统一性,不协调,尤其是当新旧体制相互交替时,有些政策之间相互有衔接,但是有些政策之间有矛盾,所以,在处理相同的审计问题上,就会造成审计人员不知所措,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的主观因素也会带来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的素质越高,审计结果的质量就会越高,所以,审计的风险就会变小;如果审计人员的素质低下,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变大;还有一方面就是,我国的审计程序很复杂,尤其是在企业的审计当中,每个程序都有相应的规定和办法,在审计工作中,如果某一个程序和方法存在弊端的话,那么也会带来相应的审计风险。

(五)审计方法比较落后。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国家的审计机关的一些设备和设施都进行了相关的更新,而且计算机在审计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一些审计工作中,手工对账,抽样判断的方法依然存在,这些方法都是审计的基础方法,由于一些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过关,可能会造成抽样判断的误差比较大。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来执行审计工作,并且,坚持强化审计的步骤和程序,加强对审计程序的风险管理。一是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思维理念上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性,并且深刻的认知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二是要预测未知的审计风险,收集和整理审计有关资料,制定相应的可以控制审计风险发生的方案,评估分析风险;三是应该健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让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二)全面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信息。首先,审计工作人员要清楚的认知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要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企业要积极的配合审计机关的相关工作;其次,审计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之前,要充分的客观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通过各个方面的调研,来深入研究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三)加强对审计环境的管理。加强对审计环境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国家有关审计法律的规范管理,应该保证法律阐述规范的严谨性,让被审计的单位没有漏洞可钻,让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同时,能够迅速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证。

进一步规范审计的作业程序,积极的探索企业的内控制度,保证抓住企业审计工作的重点,将抽样审计结果和总体审计结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内部政治环境的管理,审计人员应该拥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应该加强他们的内部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树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审计工作时,将国家的利益至于首位,坚持依照国家的审计法律和法规来办事,完成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四)加强审计的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审计工作人员的入职制度,对进入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做到严格把关,保证他们在思想上和业务能力的达标,其次,要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先进性的培养,要让他们保持终身学习的思想原则,针对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时刻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五)改变落后的审计方法。要大力的开发和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审计人员的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不断开发和创新一些新的审计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给予审计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通过创新的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的最终质量,并且,逐步的降低审计风险,达到最终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类型的企业都竞相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企业的审计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如果有关的审计部门或者是审计的工作人员出现了错误或漏洞,不但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更会对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审计人员一定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景冉. 浅析审计风险控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05)

论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篇4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概述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察觉,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我国审计风险所面临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1.我国审计风险所面临的现状。现代审计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特征的。在我国,由于各项法律法规尚需健全,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上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不够高等因素,引发财务报表中包含重大差错和非法事件的因素也就大量存在。尤其是在“银广夏—中天勤”案例后,国家审计署又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了检查,结果在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23份严重失实,占抽查数的72%,涉及事务所14家,占抽查数的87.5%,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43亿元,涉及注册会计师41名,审计报告的质量如此低劣,让人不得不怀疑现行审计模式的有效性。我国审计风险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所处的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并不十分健全,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一定要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

2.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分析。(1)内审机构在组织上及业务上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审计组织形式五花八门,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有的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有的单位以人员紧张为理由,未设立专职的审计岗位,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有的单位在领导人选的安排上出现了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的情况,有的单位和部门虽设置了专职的审计人员,在组织形式上貌似独立,但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内容仍由原领导安排。审计的独立性保证不了,是造成内部审计风险的最主要因素。(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对信息系统审计和利用计算机实施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估、信息系统建设效率评估、信息系统合规性检查等,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带来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信息化已经给内部审计监督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电子数据被篡改、破坏及丢失的可能性;电子数据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若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约束机制有失效的可能性,使舞弊行为有可乘之机,增加了审计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加大。现代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而抽样规模、范围、审计工作的内容则取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内部控制评价可靠度越高,抽样审计的范围就可以越小,审计的时间、成本越少,效率和审计结论的准确率就越高。相反,被审单位管理混乱,信誉低下,内部控制可靠度低,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还会大大降低审计结论的准确度,增加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分析。(1)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局限性。我国内审人员普遍具有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与审计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主要原因是一些单位领导不重视内审工作,不重视内审人员队伍建设,将一些工作能力差、缺乏责任心的人员安排到审计岗位上,导致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审计知识,判断和识别风险的能力较差。

(2)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影响,内部审计的方法存在弊端。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的弊端日渐突出,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因为它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本身就蕴藏着巨大风险。(1)我国内部审计方法模式滞后的影响;(2)抽样审计误差影响;(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由于以上风险的存在,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特点及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及《内部审计实物指南》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1.积极规避因客观因素导致的内审风险。(1)实现内审机构的实质性独立。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实现组织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独立两个方面。组织上的独立是指在组织结构中要给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精神上的独立是使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客观性。

(2)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推广及应用。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必须做到电子数据、信息系统、系统控制的“三位一体”。要求内审部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审计程序、操作流程。内部审计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方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3)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及监督。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要找出影响内部控制的风险因素,也就是要剖析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发生差错或毁损可能性的大小及评估带来的损失大小,其基本步骤如下:(1)风险评价证据的收集;(2)风险证据的量化;(3)编制系统整体风险分析表。

2.有效控制因主观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1)树立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内部审计人员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和方法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在审计方法上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复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2)建立健全内审质量控制的程序保障机制。审计是一个过程,要保证内审质量,降低内审的风险,就必须从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1)审前控制。包括审计项目选择控制和审计方案制定控制。审计项目选择要重点放在:A领导关注、员工关心、社会重视、资金投入大的项目;B选择内审机构力所能及能够获得被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C选择工作改进空间较大,在增值性等方面有潜力的项目。(2)审中控制。主要是工作底稿编制控制和审计技术方法的控制。审计工作底稿应记录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工作过程。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主要记录审计成果,它是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依据,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并签字;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反映的是内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它有助于检查内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3)审后控制。主要是审计报告的控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总结,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审计报告中所列的一切内容,都要有相关的底稿;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获得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评价要准确适度,不得掩饰或夸张;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得评价。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报告的分层次内部复核制度,先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组长提出的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全面复核,然后再送主管领导审定,以防范审计风险。

3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篇5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不同的环节存在不同的风险,站在企业 的角度,就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来看,它可以分为内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3.1 外部原因

所谓外部原因,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相对于内部原因而言的,通常是指来源于企业 经济环境、经营政策和行业背景方面的影响。

3.1.1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企业处在社会宏观经济环境中,无论从长远还是短期来看,宏观经济环境直接影 响着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获利水平。具体来说,影响宏观经济的诸因素有:能源总供 给与总需求的比例平衡关系、社会利率水平、国民经济 GDP 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进出口贸易情况。如果宏观经济环境运行失衡,企业投资和经营预期将不容乐观,企 业盈利将会下降,财务风险相应偏高。

企业财务经济活动受到各方面影响,特别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形势及行业景气 程度、国家信贷水平及外汇管理等国家政策、银行执行利率及汇率的变动、通货膨胀 水平等其他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得企业经营政策处于不 断变化之中,大大增加财务风险。国民生产总值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着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国民生产总值高,社会供给充足经济环境轻松,企业财 务风险较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当资金价值持续贬值,实物价 值持续上升,引发经济秩序的失衡时,就表现为通货膨胀。在企业中的反映就是资金 越来越吃紧,借款利率越来越高,利率的变动将会带来利率风险,原材料价格攀升,采购受到严重限制,日常经营难以维系,给企业带来严重财务危机。社会就业失业率 水平也是决定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当社会就业 失业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时,一方面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运 行状态保持平衡,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国家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反映国民经济 的发展水平,在进出口收入支出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汇率水平的变动影响着 财务费用的水平,决定着企业财务风险状况。

国家经济政策也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外部因素,当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原 有经济运行规律被打破,新秩序的建立,使企业财务经营政策也需要根据国家政策的 变动做出相应调整,企业运营要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在顺应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寻求自

身的发展机会。如,利率水平的调整,决定企业筹资成本的变动,当筹资成本升高时,企业要考虑是调整资本结构,减少外部筹资,改用留存收益。在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方 面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如国家经济政策变动,要大力扶持经济领域降低税负,给企业 带来一定的盈利空间,将会引发大量资金进入,就牵扯从其它行业撤资的问题,关系 到企业的结构调整,影响政策调整财务风险等。

3.1.2 行业背景分析

所谓行业背景是指,这个行业处于哪个行业,及此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部门、人群及本产品立足于哪些市场。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的行业分 类、生产领域、产品生命周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营销政策等诸因素影响着企业的 发展空间。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对于企业背景的分 析主要考量一下几方面的因素:

影响企业背景的第一个因素——企业背景,决定企业背景的因素有资本状况、经

营领域、所处行业、成本组成等,先从分析企业背景出发,衡量与行业背景的适应度,较高的适应度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行业背景的第二个因素——主要挑战,企业发展 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也是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站在行业的角度,分析面临的主要 挑战,有利于企业把握大局、明正方向。行业背景的第三个因素——市场调研与分析,所谓市场问题是指现行市场上同类行业正面临的发展现状问题,包括发展中的问题和 缺陷等,以及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市场调研与分析主要关注的内容是企业市场机会 与问题,分析企业的发展机遇在哪里。与同行业企业做横向对比,衡量优势与不足,寻求发展空间。第四个因素——国内外环境概况,了解企业所处的国际大环境状况及 国内发展情况。第五个因素——企业发展状况,明确企业在诸多因互的影响下发展现 状,需要改进措施及发展方向。

3.2 内部原因

分析完外部因素,下面立足于企业内部来了解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概括来 讲,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有如下几点。

3.2.1 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企业只有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各个方面规范企业的运行,同时强化监督,才能有效地保障企业正常运转。企业财务内部审计是财务监管体系的很重要部分,能 有效的监督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及早发现隐含的财务风险,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根 据发现的问题,做出政策调整,避免企业遭受损失。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刚刚起

步,没能引起企业足够重视,大部分企业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的企业有,在很多时候也是流行形式,如财务审计与财务部门不能独立,监控力度不够,无法真正落实。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监控力量薄弱、关系混乱,严重缺乏 具体的对相关责任的追究制度,致使相关职能机构对发现的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 和控制,进而促使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3.2.2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对于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判别,首先从领导层说起。有些企业领导层不懂财务,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了解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从本身上就难以对企业财务 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预警,进而忽视了对下属被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督导,导致企业在 遇到突发事件时,明显的表现出应变能力不足,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再者是财务基 层人员,由于长期坚持本岗位工作,执行岗位责任制,只要把本岗位工作做好就行了,无整体意识,又缺乏来自领导层的培训和教育,当风险来临时,难以提出有效的预防 和应对措施。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不能足够重视,将直接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提 高。

3.2.3 资本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

系。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盈利能力。企业负债水平高财务杠杆系数 大,财务风险水平就高。自有资金相对于外借资金的比例,是保障企业还债能力的基 础。通常借入资金过高,企业盈利能力强,但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负有定期还债的 压力,如果企业借入资本收益率低于其利率水平,将发生亏损。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 水平应该控制在 40%以下,避免负债水平过高偿付能力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适 当比例的负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有限的自有资本的条件下,取得更 大的收益。所以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在筹集资金时,制定合理的货币资金政策,使资本结构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幅度内,尽可能减少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2.4 投资决策不合理

只掌握了合理的筹资决策还不够,资金到手后如何有效的利用,使其产生最大的

收益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正确的投资能使企业获取大额的收益,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积累资本,扩充实力。它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到底导致一个什么样的 结果,取决于能否正确投资,能否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正确的领域,产生最大收益。所以,合理的投资决策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很重要,投资决策不合理也是财务风险的产生根源之一。

3.2.5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如何科学性的选取财务决策,是企业经营策略的一个很关键的步骤。科学性的财 务决策必须满足四个特性:创造性、择优性、程序性和指导性。

首先讲它的程序性,它是指具有正确的理念,遵循既定的秩序,发挥集体优势,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决定企业的经营行为。它排斥主观主义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按规章秩序行事。其次是科学性决策的创造性,不是对原有经验的照搬,而是针对具 体问题采取具体办法,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调整,创造性的思维取代经验主义 的照搬照用。再次是择优性,是指在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找出最适合的方案。最后是指导性,是指决策方案一旦落实,方案就具有了指导性,是一个团体的指挥棒,决定集体行动的规律和方向。所有相关人员必须不打折扣的执行,为方案的预期目标 各尽其责各尽其能。我国企业目前的状况是缺乏财务决策科学性。战略投资缺乏程序 性、创造性、择优性和指导性等一项或多项,比如长期投资运营缺乏程序性和创造性,盲目投资给企业造成损失。

3.2.6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涵盖了企业基本活动的各个方面,公司的具体财务管理 制度应是对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详细管理,使其自成系统。对其经济活动的进一步细 化,具体到会计在核算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要保持井然有序,不能 给财务关系混乱可乘之机。企业领导层要严格执行企业制度,利用手中的权利维护公 司的利益。管理权限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在严格的规章制度面前每个人都应恪尽职守,保证制度的正常运行。如果不能确保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严格的监控下运行,必然 导致财务管理秩序混乱,凸现财务风险,公司的整体利益也将无法保证,个人利益更 无从谈起。

3.2.7 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学

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收益分配阶段,企业应根据公 司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股利分配方案。在留存收益和 分配股利两个方面,找好分界点。假如企业偏重于高股利分配政策,及时满足股东对 股息的预期收益,对于传递公司运营良好的社会信息,稳定股价具有积极意义。但同 时大量货币资金外流,将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压力。特别是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对资

第 7 页

共 43 页

业有,在很多时候也是流行形式,如财务审计与财务部门不能独立,监控力度不够,无法真正落实。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监控力量薄弱、关系混乱,严重缺乏 具体的对相关责任的追究制度,致使相关职能机构对发现的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 和控制,进而促使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3.2.2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对于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判别,首先从领导层说起。有些企业领导层不懂财务,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了解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从本身上就难以对企业财务 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预警,进而忽视了对下属被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督导,导致企业在 遇到突发事件时,明显的表现出应变能力不足,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再者是财务基 层人员,由于长期坚持本岗位工作,执行岗位责任制,只要把本岗位工作做好就行了,无整体意识,又缺乏来自领导层的培训和教育,当风险来临时,难以提出有效的预防 和应对措施。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不能足够重视,将直接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提 高。

3.2.3 资本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

系。企业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盈利能力。企业负债水平高财务杠杆系数 大,财务风险水平就高。自有资金相对于外借资金的比例,是保障企业还债能力的基 础。通常借入资金过高,企业盈利能力强,但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负有定期还债的 压力,如果企业借入资本收益率低于其利率水平,将发生亏损。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 水平应该控制在 40%以下,避免负债水平过高偿付能力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适 当比例的负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有限的自有资本的条件下,取得更 大的收益。所以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在筹集资金时,制定合理的货币资金政策,使资本结构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幅度内,尽可能减少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2.4 投资决策不合理

只掌握了合理的筹资决策还不够,资金到手后如何有效的利用,使其产生最大的

收益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正确的投资能使企业获取大额的收益,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积累资本,扩充实力。它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到底导致一个什么样的 结果,取决于能否正确投资,能否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正确的领域,产生最大收益。所以,合理的投资决策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很重要,投资决策不合理也是财务风险的产

第 6 页

共 43 页

企业要考虑是调整资本结构,减少外部筹资,改用留存收益。在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方 面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如国家经济政策变动,要大力扶持经济领域降低税负,给企业 带来一定的盈利空间,将会引发大量资金进入,就牵扯从其它行业撤资的问题,关系 到企业的结构调整,影响政策调整财务风险等。

3.1.2 行业背景分析

所谓行业背景是指,这个行业处于哪个行业,及此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部门、人群及本产品立足于哪些市场。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的行业分 类、生产领域、产品生命周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营销政策等诸因素影响着企业的 发展空间。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对于企业背景的分 析主要考量一下几方面的因素:

影响企业背景的第一个因素——企业背景,决定企业背景的因素有资本状况、经

营领域、所处行业、成本组成等,先从分析企业背景出发,衡量与行业背景的适应度,较高的适应度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行业背景的第二个因素——主要挑战,企业发展 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也是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站在行业的角度,分析面临的主要 挑战,有利于企业把握大局、明正方向。行业背景的第三个因素——市场调研与分析,所谓市场问题是指现行市场上同类行业正面临的发展现状问题,包括发展中的问题和 缺陷等,以及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市场调研与分析主要关注的内容是企业市场机会 与问题,分析企业的发展机遇在哪里。与同行业企业做横向对比,衡量优势与不足,寻求发展空间。第四个因素——国内外环境概况,了解企业所处的国际大环境状况及 国内发展情况。第五个因素——企业发展状况,明确企业在诸多因互的影响下发展现 状,需要改进措施及发展方向。

3.2 内部原因

分析完外部因素,下面立足于企业内部来了解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概括来 讲,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有如下几点。3.2.1 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企业只有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各个方面规范企业的运行,同时强化监督,才能有效地保障企业正常运转。企业财务内部审计是财务监管体系的很重要部分,能 有效的监督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及早发现隐含的财务风险,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根 据发现的问题,做出政策调整,避免企业遭受损失。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刚刚起 步,没能引起企业足够重视,大部分企业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的企第 5 页

共 43 页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不同的环节存在不同的风险,站在企业 的角度,就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来看,它可以分为内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3.1 外部原因

所谓外部原因,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相对于内部原因而言的,通常是指来源于企业 经济环境、经营政策和行业背景方面的影响。

3.1.1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企业处在社会宏观经济环境中,无论从长远还是短期来看,宏观经济环境直接影 响着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获利水平。具体来说,影响宏观经济的诸因素有:能源总供 给与总需求的比例平衡关系、社会利率水平、国民经济 GDP 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进出口贸易情况。如果宏观经济环境运行失衡,企业投资和经营预期将不容乐观,企 业盈利将会下降,财务风险相应偏高。

企业财务经济活动受到各方面影响,特别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形势及行业景气 程度、国家信贷水平及外汇管理等国家政策、银行执行利率及汇率的变动、通货膨胀 水平等其他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得企业经营政策处于不 断变化之中,大大增加财务风险。国民生产总值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着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国民生产总值高,社会供给充足经济环境轻松,企业财 务风险较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当资金价值持续贬值,实物价 值持续上升,引发经济秩序的失衡时,就表现为通货膨胀。在企业中的反映就是资金 越来越吃紧,借款利率越来越高,利率的变动将会带来利率风险,原材料价格攀升,采购受到严重限制,日常经营难以维系,给企业带来严重财务危机。社会就业失业率 水平也是决定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当社会就业 失业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时,一方面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运 行状态保持平衡,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国家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反映国民经济 的发展水平,在进出口收入支出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汇率水平的变动影响着 财务费用的水平,决定着企业财务风险状况。

审计风险的形成 篇6

(一) 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形成因素

1. 管理当局的信用风险较高。

众所周知, 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对盈利要求比主板市场低, 它主要看重的是市场的成长性以及发展前景。但从长期看, 创业板市场的成长性仍需通过公司净资产的累积来体现。另外, 创业板实行股份全流通, 为获得高额投资收益, 公司发起者可以采取股权转让方式, 而公司发起者又往往是公司管理层, 所以使得公司即使获得了上市资格也面临着被“摘牌”的压力。由于以上情况, 为达到上市目的或上市后为保证盈利水平, 管理当局就有了舞弊造假的动机, 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工作时会面临较高的管理当局的信用风险。

2. 管理当局的管理水平较低。

基于创业板市场特点,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首当其冲的审计风险就是被审计公司的经营风险。一方面, 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中对于公司持续经营假设的要求标准较低, 另一方面, 创业板公司管理当局多是高新技术或者其他专有技术的拥有者, 其管理水平一般较低。这便直接导致公司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 其典型情况是, 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存在关联方交易方面的舞弊问题。

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高科技公司, 而且多属于民营企业, 其在创立初期多由少数几个人发起设立, 股权集中, 公司治理存在先天不足, 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许多企业上市改制前, 并未经过有专业公司运作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 其改制往往并不彻底。上市后, 所谓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流于形式。

4.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就目前主板市场的情况来看, 创业板市场内部审计从属于管理当局的状况是肯定存在的, 而且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所做出的各项认定也不具有任何参照性, 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在审核业务开始时便承担着较高的审计风险。

(二) 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形成因素

1. 职业道德存在问题。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 拟上市企业必须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同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 能够合理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生产经营的合法性、营运的效率与效果, 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一些注册会计师为了争夺市场, 对于一些会计基础不规范、重大事项核算不符合准则要求的、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的, 甚至有巨额偷逃税款的企业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内控鉴证报告, 这是创业板市场目前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讲最主要的风险。在企业上市后, 这种职业道德风险依然存在。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会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股票被实行退市警示, 企业会千方百计阻挠、威胁注册会计师出具会形成这种结果的审计报告。迫于压力或为了利益, 一些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和操作规程, 出具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报告。

2. 专业胜任能力不强。

注册会计师对自主创新、高成长性公司的准确判断并不容易, 不确定因素很多, 公司所在行业前景、主营业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等对公司的成长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外, 对于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经济领域、新的产业, 注册会计师以往的经验可能不能胜任。但为了市场、为了利益, 会违反准则要求承接业务, 这便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同时创业板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会更多地涉及信息论、行为论等领域的知识, 而以目前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些知识领域的业务。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胜任能力之前, 注册会计师对创业板公司的审计具有较高的风险。

3. 职业关注不够。

目前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中, 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是一项相对较新的业务, 虽有《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但审核程序、审核范围等都还没有形成细致的操作规范, 具体的实务工作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判断和分析。如当被审核单位有多个经营场所时, 注册会计师选择多少个经营场所以及具体选择哪些进行了解和测试都是需要进行职业判断的。所以, 如果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关注度不够便很容易导致审核失败。

4. 审计独立性存在问题。

在审计实务中, 注册会计师往往接受委托, 从事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置的咨询工作, 而创业板市场实行的辅导制度会使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尽管注册会计师只是提出建议而并非亲自参与设置, 但注册会计师的意见通常会被被审单位视为权威性意见并予以采纳, 而一旦被采纳, 注册会计师便丧失了实质上的独立性。

(三) 其他方面的形成因素

1. 创业板制度的缺陷。

根据已出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有关规则中的规定, 创业板公司的发起人至少持股35%。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但是这就导致了持股多数人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从而会使“内部人控制”现象更加严重, 即使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治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独立董事制度、保荐人制度等) , 也会因为所有权关系而流于形式。而审计机构的聘请、审计费用等事项均由公司管理层来决定, 使得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 难免会迎合管理当局需要或屈从于管理当局的压力, 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

2. 审计市场不规范。

由于卖方市场的存在, 注册会计师处于弱势地位, 为了争夺市场, 有时不得不降低对客户提供规范财务报告或内控制度文件资料的要求, 甚至会以放弃审计独立性为代价, 来满足客户的不正当要求。

3. 社会公众的期望偏差。

创业板市场的投资者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以下情况: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核并发表的审核报告是对管理当局就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所做的认定进行鉴证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管理信息的需求, 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同审计报告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审计报告所揭示的信息合法、公允和一贯并不意味着内部控制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 内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上存在重大缺陷, 也并不等于会计报表不可信。这样, 就会影响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的审核报告的期望, 从而形成较高的审计风险。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 客观方面的防范措施

1. 创业板市场法律的完善。

法律法规、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判断是非的标准, 所以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为了更好地避免审计风险, 迫切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条文, 填补某些领域法律、准则方面的空白。审计人员也应尽快熟悉运用新的审计准则, 以减少审计风险。

2.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

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重视及利用内部审计工作。这是因为创业板市场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强。如在NASDAQ市场上, 所有上市公司都被要求必须设立由大多数独立董事组成的、与高级管理层平行的审计委员会, 以此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从而减少因代理问题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根据我国目前创业板上市规则, 虽然尚未明确提出设立审计委员会, 但也提出了内部审计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 这相对于一般企业内部审计仅向总经理负责而言, 其防护墙作用及可依赖性已大大加强。

3. 利用相关专家工作和网络等外界力量。

针对创业板上市新经济、新服务、新能源、新农业、新材料的特点, 注册会计师可考虑利用一些相关行业专家的工作来辅助审计工作, 从而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以降低审计风险。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追踪被审计单位的每一笔可疑的经济业务, 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全貌。同时, 通过收发电子邮件, 与有关第三方取得联系, 进行电子函证、电子查询, 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外, 审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 也便于审计人员随时垂询企业最新的财务报告, 比较分析重大经济业务事项或异常变动事项, 及时生成审计报告, 形成审计结论, 实现审计的实时跟踪性。为此, 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审计软件, 以适应客户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 降低审计风险。

4. 借鉴美国同业复核制度。

同业复核是美国CPA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197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 所有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员必须做到: (1) 所有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由不负责该审计业务的其他合伙人加以复核后, 才能出具审计报告; (2) 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另一家事务所质量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及会计与审计业务进行调查和评估。实践证明, 同业复核在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失误、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应借鉴这一做法, 要求具有创业板上市公司审核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同业复核制度, 从而保证审计质量, 减少投资者使用信息的风险。

(二) 主观方面的防范措施

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及能力。

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审计活动中始终保持独立性, 规范自身行为, 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力;审计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 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作出不适当审计结论, 构成审计风险;在业务素质方面, 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水平, 熟悉掌握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同时, 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从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防范审计风险。此外, 注册会计师还应加强风险意识, 在审计工作中, 不得为降低工作成本而随意放弃、变更拟定的审计程序, 在满足审计准则中审计程序要求的基础上, 提高对财务报告中欺诈、舞弊或其他错误的警惕性。

2. 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在审计活动中交叉使用各种审计方法, 降低因审计方法的单一而诱发的审计风险。交叉使用审计方法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充分, 从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来看, 交叉使用多种审计方法无疑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形成 篇7

一、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检查风险。检查风险, 是指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有限, 审计人员审查范围和程度有限, 有些被审计单位的资料或数据错报或漏报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 导致没有按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个方面考虑而造成失误, 给会计师事务所造成审计风险, 甚至使其失去信誉。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检查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言语模棱两可。例如在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中用了一些难以明确责任的语句, 像“可能”、“也许”、“大概”、“据报告所诉”等等。第二, 注册会计师因为在对被审单位进行分析审核中分析失当, 对该公司作出错误判断, 本应没有的错误出现在了审计报告中。第三, 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抽样过程中判断失误, 没有及时看出该公司的财务数据错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 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

(一)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控制水平偏低。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严格、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防止和减少错误和过失、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和解除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审计不健全, 控制水平偏低,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管理层人数较少, 内部管理不到位, 工作效率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 (1) 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工作人员少, 尤其是后勤人员少, 各个负责人工作量大, 同时往往身兼数项工作, 既要对外衔接各有关主管部门, 还要管理内务,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效率及水平的发挥, 不能发挥理想的作用。 (2) 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发展时间短、员工人数少的原因, 人员流动大, 缺少完善、科学的员工竞争与激励机制, 内部考核不到位, 财务核算不能细化。 (3) 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人员结构的不完善, 部门设置的不健全, 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项目负责人并不都是注册会计师, 可能是经理负责此项目。而事实上经理又不可能是每项业务的实际项目负责人, 导致操作者与责任承担者不一致;第二, 未按业务种类分设总审核, 验资、审计、评估、基建项目由一人负责审核, 由于审核人员受专业限制, 往往对评估、基建项目的审核停留在对报告格式或个别文字的修改, 未深入实质。第三, 一些重大客户的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但会计师事务所顾于情面或利益而违背职业准则出具报告。 (4) 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规模不大、人员不多, 大多未设置专职组织培训的人员或部门, 不能系统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往往是新业务开始了, 经验尚浅的审计人员临时突击学习一下就开始执业。

2. 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开拓, 往

往是由主任会计师和几位合伙人负责, 没有专门的业务开拓部门。在日常工作中, 主任会计师要处理大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事务, 不可能投入全部的精力专门去开拓新的业务, 其他注册会计师也因要承担具体的业务工作, 导致新业务的开拓存在无计划、不深入、不持久的现象。没有系统、完整的市场营销策略, 无法面对市场的各种变化, 只能做出静态、滞后、随机的反应。在对老客户的管理方面, 也只是注册会计师对各自承接的客户负责, 没有全面完整的客户管理系统。无法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系统管理, 更谈不上全面发展, 从会计师事务所长远利益方面来延伸业务。

(二) 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客户和其他单位之外, 与客户和其他单位免除任何利益关系, 以客观、公正的原则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审计独立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常年合作伙伴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给予被审计单位很多优惠;2.管理层与被审计单位财务部联系紧密, 会计师事务所主管与被审计单位财务负责人交情甚好, 业务往来较密, 随时帮助对其进行审计业务, 有时指导该企业的会计工作。由于存在以上比较密切的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缺乏独立性, 从而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三) 审计人员缺乏继续教育, 专业素质水平提高缓慢。

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注册会计师, 尽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 但还是缺少审计继续教育。不仅是资格较老的注册会计师, 还有一些资格尚浅的审计人员也并没有及时参加继续教育。刚刚大学毕业或刚刚到会计师事务所接手新业务的审计人员, 从事审计工作时间较短而缺少经验, 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水平不高, 增加了审计风险。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迅速, 业务竞争十分激烈, 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十分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偏低。缺少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也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审计工作上的不便, 不按审计程序的规定执行, 草率的提出意见, 这样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带来影响, 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加大。

三、降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建议

(一)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控制水平。

审计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引入人才竞争机制。

为了吸引各类专业人才,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一套能调动人员积极性的员工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的考核、选拔、晋升、监督、工资福利等制度。同时, 也可以考虑建立淘汰制度, 每年对经过综合考核不合格的或不适应本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员工进行淘汰, 最终形成人才的竞争机制。制定《员工绩效评核表》来考核每位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 分为工作投入感、专业技能、客户关系、考勤状况、特殊贡献、意见建议等六个方面分项给出指引分值, 然后汇总考核。

2. 规范执业程序, 确保执业质量。

执业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之本, 要建立一套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系统等在内的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最大限度地防范和规避执业风险。同时, 通过稳定一批专业素质水平高的审计人员, 从最基础的工作环节中把住质量关, 有效地避免难以发现的风险的存在。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会计师事务所要在独立、客观、廉洁、严谨、公正、保密的原则下, 建立自律性的机制。

(二) 加强独立性。

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员的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者其他鉴定业务时, 应需保持着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审计独立性应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则。定期轮换岗位也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当会计师事务所在年复一年的为同一个客户提供审计服务的时候, 注册会计师就很可能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建立起一种超乎寻常的友谊之情, 间接也会损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三) 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大力加强本所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化教育。通过后续的教育, 能够使注册会计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并且能够及时的了解本行业新颁布和修订的法律、法规。所以, 应当重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的教育, 提高其专业素质水平, 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同时, 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教育他们遵守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一套系统的专业素质标准来指导、约束和规范审计执业水平。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所在。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注册会计师立足社会的根本, 并把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将其作为解决利益冲突的最高原则, 以培养注册会计师的“公众利益”意识。只有履行好社会公众责任, 委托人和雇主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好的维护。S

参考文献

[1].刘宝英.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中国市场, 2010, (35) :15-18.

[2].胡春园.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万丽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现代商业, 2010, (15) :40-45.

[4].廖义刚, 孙俊齐, 陈燕.法律责任、审计风险与事务所客户选择——基于1996-2006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客户风险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5) :30-34.

[5].罗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原因及建议[J].财经界, 2010, (4) :60-63.

重要性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形成分析 篇8

重要性无论是在会计领域还是在审计领域, 都是一个重要概念。虽然审计重要性概念的出现后于会计领域, 但其在审计理论中的地位与在会计领域的地位相比, 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

会计重要性概念, 可以说是渗透于财务会计和报告程序的每一个环节。《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六条指出:“重要性, 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 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 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并且, “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 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 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 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从审计重要性概念的形成看, 1987年10月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 (IAPC) 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重要性定义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出的经济决策”。它的度就在于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对该企业财务状况的正确判断。我国1997年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重要性, 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2007年施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 应当考虑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由此, 我们知道:审计重要性和会计重要性, 在概念提法上以及功能作用上是一致的。但会计重要性强调的是从报表使用者的立场考虑, 重要的信息必须列报, 不重要的信息, 可以简化处理, 重要性是决定会计信息是否需要提供的关键。而审计重要性, 则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它影响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意见的类型, 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成果及审计风险相联系。

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意见类型

(一)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 重要性相关含义有:

1. 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通常包括: (1) 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或漏报; (2) 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或漏报。

2. 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所谓数量方面, 是指错报金额的大小。性质是指错报的性质, 如故意、舞弊等。重要性水平的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但如果仅从数量角度考虑, 重要性水平只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临界点, 在这个门槛或临界点之上的错报是重要的, 在它之下, 该错报则不重要。

3. 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如果这些错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该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 以及由此作出的经济决策, 则这种错报是重要的。

4. 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

5. 对重要性的估计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二)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 审计意见类型分为:

1. 标准审计报告 (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

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带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 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

如果认为财务报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 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 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

2. 非标准审计报告。

所谓非标准审计报告, 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 包括: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3. 审计意见决策。

重要性水平是考虑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依据。

(1) 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影响不重要。当被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或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但所涉金额不大, 远远低于重要性水平, 不至于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 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影响重要, 但就财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3) 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且影响广泛, 以至财务报表整体公允性存在问题, 将会全面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情况汇总, 2003-2009年度审计意见汇总统计如下表:

注:2009年报审计统计截止2010.04.16 (资料来源:中注协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快报)

下面以2008年度审计报告为样本, 对该年度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报告进行分析。

2008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共为162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 其中标准审计报告1514份, 非标准审计报告共计110份。非标准审计报告中,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5份, 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8份, 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7份。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6.77%。同2007年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相比下降了0.94%。

(一)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 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 且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充分披露; (2) 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第六、第七条还规定:“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 或“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 (持续经营问题除外) ”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另外,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等也有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规定。并且, 强调事项段的内容“仅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 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 是为了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 提高审计报告的有用性, 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

在2008年度上市公司7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中, 属于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原因的有56家, 其它19份属于资产重组、无法确认债权收回、无法判断子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证监会立案调查等事项。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已获取的审计证据, 能对已审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条件下, 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 意在强调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或情况, 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有关事项的披露。例如: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具2008年度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原因为该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强调事项段表述如下:“我们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 虽然贵公司已在附注十三、5中披露了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但持续经营能力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本段内容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对鹏城会计师事务所“非标准审计报告”作了回应说明, 提出了消除该事项及影响的6项具体措施。

(二) 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如果被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 但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 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虽影响重大, 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 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虽影响重大, 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取决于无法实施的审计程序对形成审计意见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已经超出重要性水平, 可能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判断。

2008年度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共有18份。以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为例: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08年年报披露以来首家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 由中磊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段表述如下:“1.青鸟华光股份公司2008年12月31日的预付账款余额3, 490.94万元, 占资产总额的12.53%。我们无法实施满意的审计程序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验证其可收回性。2.如“财务报表附注十六持续经营能力”所述, 青鸟华光股份公司2008年度发生亏损3, 864.95万元, 截止2008年12月31日, 未分配利润为-81, 768.72万元, 大部分子公司处于停产状态。这些情况表明青鸟华光股份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相关事项已作详细说明, 并提出了相应措施。公司董事会说明表述如下:“1.关于部分预付账款无法实施函证的问题, 我们将责成管理层迅速核实:成立专门清理班子, 责任到人, 核实预付账款余额和债务单位;组织专门人员催收欠款, 加大力度减少被占用的资金;对确实无法收回的欠款, 上报董事会、股东会处理。2.关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 公司董事会将积极与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协商, 推进公司资产重组工作。作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北京东方国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筹划, 力争于2009年内启动重组工作, 公司及公司董事会将积极推进及配合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 以保证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公司将认真落实以上措施,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以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三) 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 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且影响广泛, 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008年度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有17份是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以广夏 (银川) 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报告为例:该公司2008年度财务报告经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出具了无法发表意见审计报告。导致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表述如下:“如财务报表附注十--附注十二所述, 广夏实业公司巨额逾期债务无法偿还, 主要经营性资产已被法院拍卖。截止审计报告日, 广夏实业公司管理层在其书面评价中表示拟开始采取资产重组的措施, 但由于该措施正处于实施初期, 我们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证其能否有效改善广夏实业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因此无法判断广夏实业公司继续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2008年度财务报表是否适当。”由于该公司巨额逾期债务无法偿还, 主要经营性资产已被拍卖, 并已考虑资产重组, 持续经营的能力受到影响, 注册会计师无法确认其报表的公允性, 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该公司董事局、监事会对此相关事项有详细说明。董事局对审计意见作了关于债务重组和关于持续经营能力的专项说明, 并制定了3项解决措施。监事会亦表示将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董事局及经营班子尽快贯彻落实董事局为解决审计报告涉及事项所做的计划, 切实改善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四) 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如果认为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也就是说, 只有当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会误导使用者, 财务报表的编制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未能从整体上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注册会计师才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003-2009年度上市公司未出现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结论

审计重要性原则贯穿整个审计过程。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错报的影响时, 都应当考虑重要性。在审计实务中, 由于审计业务日趋复杂, 受到时间和成本的限制,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审查会计报表的所有方面, 只能运用审计抽样技术, 对重要方面发表审计意见。在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 要判断财务报表错报金额或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影响是否重大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水平, 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具体情况, 运用职业判断, 以是否“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为度, 出具相应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 .

〔2〕王生根.审计实务——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 .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S〕.

浅析小金库的形成途径和审计方法 篇9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 未列入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者未纳入预算管理, 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

从小金库的定义可以看出小金库产生的根本是源于利益的冲突。由于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 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不一致性从而导致小金库的产生。

因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的冲突而产生的小金库, 并非是公司缺乏监控而产生的, 而往往是公司为了少缴税收或者为达到其他目的而故意所为, 这种小金库的建立多是出于高级管理层的授意, 是源于经济利益带来的故意疏忽。这样的原因形成的小金库, 多体现为隐密性高, 涉及金额巨大。

由于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而建立的小金库多是由于企业的员工利用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错漏导致的。这样的小金库是与单位的经营目标不一致的, 是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到位的体现。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遏制这种原因形成的小金库。

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单位的小金库现象日趋严重。2001年, 财政部组织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部分行业2000年会计信息质量监察工作。本次检查抽查了医药、纺织、民航、冶金、石油石化等行业320户企业和事业单位。抽查结果显示, 在被抽查的82户医药企业中, 有12户明显存在账外账和小金库, 游离于账簿外的资金高达10014万元, 已经严重的威胁到财务报表的质量, 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报表的使用者。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 债权人, 管理层, 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 社会公众等等, 因此小金库具有十分重大的危害,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导致国家利益受损。由于小金库的存在而导致国有资产被单位或者个人侵吞, 大量灰色收入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分配体制, 加大了收入差距。第二, 小金库为经济犯罪提供方便, 容易成为腐败的土壤。不法分子利用小金库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或者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又导致产生了小金库 (主要指利用小金库行贿, 受贿的人上交的钱不上账又形成小金库) , 这为一些掌握资产或者权利的人接受贿赂, 谋取利益开通绿灯。第三, 误导信息使用者, 使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小金库的存在和不断产生, 报表使用者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二、小金库形成途径和特点分析

由于现代经济业务的复杂性, 产生小金库的途径越来越多, 主要有两大途径。

1、收入现金不入账

(1) 主营业务收入不入账。不少单位在做批发业务的同时也做零售, 零售几乎都是现金收入。而如果出纳和会计是同一人将会导致小金库很容易产生。即使出纳和会计不是同一人, 在下面两中情况下也可能产生小金库:一种情况是出纳和会计互相勾结。出纳和会计有某种特殊关系, 或者太熟悉而形成共同的利益就会导致该种情况的产生。第二种情况是由于零售业务单笔金额很小, 而发生频率很高, 会计由于懒惰或者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收入不上账, 而出纳又不够诚信的话, 从而产生小金库。

(2) 其他业务收入不入账, 形成小金库。具体又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 出租单位房屋收入不入账。相关人员通过签订虚假合同故意降低租金或者合同上给予对方免租期而实际并没有免, 达到将一部分租金收入不上账的目的。第二, 将应收的商标使用费或者子公司上交的管理费收入不上账。第三, 出借资金的利息收入不入账。第四, 各种服务费收入不入账。第五, 收到的现金折扣、佣金不入账。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 现金折扣和年终按照购买额给予佣金的情况越来越多, 金额也越来越大, 但是不少单位却将这部分收入不上账。第六, 副产品的收入或者额外业务收入不上账。单位的某部门自己以单位的名义对外承揽业务, 而不将收入上报形成部门的小金库。

(3) 营业外收入不入账。具体体现在四方面:第一, 处理固定资产和废旧物资的收入不入账。提前报废固定资产, 从而导致大量的现金收入不入账;通过盘亏的方式将固定资产转出账外, 然后变卖不入账;盘盈的固定资产直接被卖不入账。将正常使用的资产通过清产核资的方式转出而对外出售不入账形成小金库。第二, 取得的罚款收入不入账。不少单位会收到员工迟到早退、违反相关制度的罚款、员工违反合同的违约金和客户违约上交的违约金, 但是却不将罚款收入体现在账上。第三, “礼品收入”。单位的领导由于手中的权利可能会收到各种名目的“礼品收入”, 而单位不将其上账。第四, 收到赞助的现金不入账。单位在各种节日或者周年庆典上都可能收到赞助, 但是这部分赞助收入却有可能没有入账而形成小金库。

(4) 补贴收入不入账。

(5) 收到投资收益不入账。

2、虚列项目, 将现金转到账外形成小金库

(1) 虚列成本。如多领原材料等, 然后将其变卖, 所得收入入小金库。

(2) 虚列费用项目。如虚列广告费、赞助费、会议费等, 多报费用进入小金库。

(3) 巧列项目将资金转移到账外。第一, 将基建款先拨入下属单位, 并在本单位列支, 以后再从下属单位收回入小金库。第二, 通过二级核算的合并报表将一部分现金转出。名义上是给二级单位拨款, 实际是转移资金, 存入小金库。第三, 通过关联单位的关联交易, 将资金存到关联单位形成小金库。第四, 将资金以预付款形式转移到账外形成小金库, 自由支出。第五, 对外投资通过往来款挂账, 从而达到不确认投资收益, 而把投资收益进入小金库, 自行处理。第六, 通过先核销坏账的方法建立小金库。把本来可以收回的应收或者其他应收款直接核销掉, 当收回时直接进入小金库。

小金库只是小集体或者个别人的利益, 必定比较隐密, 故一般只有单位高层领导或者关键管理部门的主管参与, 所以隐秘性是小金库的共同特点。小金库的形成途径和特点决定了小金库的审计方法。小金库形成途径的多样性要求审计师关注经济业务中各个重要环节, 寻找出有效的控制点。

三、小金库的审计方法

1、仔细观察, 鼓励举报

从小金库的查处范围看, 一类小金库的形成会以单位账面资产的减少作为代价, 另外一类并不直接减少单位资产的账面, 如罚款和礼品收入。对第一类, 或多或少会在单位的会计资料或者相关资料中留下“把柄”, 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观察。而第二类虽然不会在资料中留下什么把柄, 但是可能会有相关人了解情况, 我们要鼓励举报。

2、系统分析判断法

通过系统分析和判断可以判断出小金库可能存在的事项, 从而明确查处的方向。审计师可以利用银行对账单结合自己画出的被审计单位的资金循环图来逐笔核对, 确保所有的收入已经入账, 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有清晰印记, 开展流程审计 (相当于流程再造) 。在审计小金库过程中, 应该引入“有错推定”以更有效地发现小金库, 要将“职业怀疑”贯穿审计过程。

3、加强企业内控的审计和评价

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和执行情况, 与小金库的形成密切相关。所以审计中必须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 相关重大事项是否有财务或者审计人员的参与。涉及大额资金的事项, 比如技改或者专项的销售活动等, 必须有财务或者审计人员的参与, 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所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 另外一方面可以保证技改或者活动真正得到实施。审计师应该追查专项资金是否被挪用的现象。第二, 岗位的兼容性, 特别是财务不相容岗位的“一肩挑”现象。关键岗位的一肩挑, 例如会计和出纳, 库管和记账, 采购和审批人员, 这些都会加大小金库产生的可能性。审计师首先应该对企业的内控做出评价。不相容的岗位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是避免小金库产生的重大前提。如果企业的内控不能保证岗位的兼容性, 审计师就应该注意小金库可能产生的环节。第三, 人事安排的合理性。如果人员安排不恰当, 可能导致良好的内控制度得不到实施。比如库管和财务的库房会计之间如果有亲属关系, 很容易导致相关的内控制度失效。第四, 授权审批制度。授权是岗位牵制的重要方法。如果单位的授权制度仅仅是一种形式, 那么小金库存在就有了肥沃的土壤。没有严格执行授权制度的单位, 审计师应该给与关注。第五, 企业是否已经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良好的预警制度可以促使单位自查自纠小金库。

4、广泛运用分析性程序

单位重要数据的比率和趋势往往会让小金库暴露出来。例如在单位的相关定价制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如果平均价格波动很大的话, 可能存在收入没有入账的情况, 有可能存在小金库。如果固定资产存在大量提前报废而又没有变价收入, 可以考虑小金库的存在。

5、严格控制函证程序

函证是从外围对小金库进行查处, 是审计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或者往来账转移资金形成小金库的重要方法。在函证过程中一定要审计师自己亲自寄出或者送至被函证单位, 函证结果应该保证直接到达审计师手中, 避免函证的结果由被审计单位控制。对结果不相符的函证结果应该追查到底, 看是否存在小金库。关联单位可能让函证程序失效, 这种情况审计师要充分利用银行对账单的功能, 印证每一笔资金的走向。

6、积极追查异常的会计科目、异常的数字、异常单位

通过审计软件中的分析对方科目的方法对那些数字和单位进行摸底审计。会计资料中的异常数字, 是指按照正常的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处理后不应该出现的巨大或者特别小的数字, 审计师需要在季度末或者年度末关注有是否将大笔资金频繁的转给同一家单位或者个人, 这种情况可能存在转移资金形成小金库。异常的单位是指通过往来的业务范围来看, 比如说保险费付给的单位不是保险公司。

7、注意报销费用中使用票据的合法性, 合规性和合理性

通过多报销费用而建立的小金库, 其取得的发票可能存在出票单位、日期、事项等与实际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一致。审计师要通过对比的方法, 对不同时间经济活动中收到的同一单位连号的发票或者收据给与足够重视。

8、注意账外资产的变化情况

有些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可能存在一部分账外资产, 审计师需要密切关注这些账外资产, 看是否被变卖进入小金库。

9、银行账户核查法

这是通过银行账号, 顺藤摸瓜查处小金库的有效方法。如果企业建立的小金库较大的话, 不可能全部通过现金结算。他可能设立专门的账号, 或者通过设立关键人物私人账号来结算, 这就要求审计师必须密切注意这些账号上资金的情况。

1 0、加强对人性控制, 注重对人性的审计

设立小金库都是为谋取私利, 所以如何加强对人性的控制, 消除道德风险也是审计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审计师可以通过和单位职工的谈话, 或者翻阅人事档案的方式来加强对那些曾经存在经济问题的管理层的关注力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金库产生的原因, 分析了小金库产生的途径和特点, 然后根据小金库的形成途径和特点, 提出审计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和相应的审计方法, 其目的是查出小金库, 减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金库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关键词:小金库,内部控制,财务预警

参考文献

[1]课题组:舞弊审计的技术与方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

[2]李小慧:审计实验室3[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徐英: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评审[J].商业会计, 2008 (3) .

[4]廖迪光:审计新挑战——如何防范被审单位在数据库中做手脚[J].经济师, 2008 (7) .

审计风险的形成 篇10

施工企业总包单位质量、安全等业务部门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时, 对违反安全、质量规定的分包单位予以罚款, 往往直接收取现金, 开具自制罚款单, 收取资金不上缴财务账, 截留在部门内部形成“小金库”。对应的审计方法为:先与安全、质量等管理部门的人员通过闲聊等方式了解相关罚款情况, 然后突击检查质量、安全业务部门的罚款台账金额, 与财务入账金额核对, 以发现是否有截留资金的情况。管理建议可要求施工企业总承包单位对现场的罚款采用集团公司统一编号的《安全、质量罚款单》, 开具罚款单与收取罚款的职务相分离等。

二、钢筋加工及金加工车间废料处理收入

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往往设立有钢筋加工车间及金加工车间, 加工过程中形成的钢材废料车间往往自行变卖, 处理资金不上缴或不全部上缴财务账, 形成“小金库”。对应的审计方法为:可收集加工车间领用钢材原材料总数量及车间加工成品的出库总数量, 利用二者之差匡算出应产生废料的数量, 对比已上缴财务账的废料处理数量, 对于二者的较大差异可进一步追查废料去向, 直至查到截留的废料处理资金。目前, 大部分施工企业都由物资部处理钢材废料, 并且保存有每次处理时的过秤手续等, 因此, 也可以要求物资部门提供所有处理废料的单据手续, 将每一笔处理收入与财务入账的收入核对, 查找是否有未入账的资金。

三、现场实验室对外做实验收取的实验费

第一种情况, 目前, 大型的施工现场通常由几家中标的施工单位同时进行施工, 业主为保证工程质量, 有时会要求各施工单位的现场实验室对建筑材料进行互检, 互检很难达到两家单位结算的实验费一样多而相互冲抵, 必定会产生二者实验费差额返回的实验费收入, 实验部门对这部分以现金收取的收入截留形成“小金库”。第二种情况是施工现场实验室对现场其他施工单位做实验, 截留收取的实验费形成“小金库”。由于这种经济往来经常不签订合同, 往往无据可查, 审计时可通过检查实验室留底的实验报告, 查找是否存在对外做实验的情况, 对外实验的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等, 进一步追查资金是否入财务账。

四、现场搅拌站对外出售混凝土收取的资金

大型施工项目, 施工单位通常在现场都设有混凝土搅拌站, 现场混凝土搅拌站向外单位出售混凝土, 货款收入往往是现金形式, 资金不上缴财务账或不全额上缴财务账形成“小金库”。对应的审计方法为:可检查混凝土每日销售台账或台班记录, 审查是否存在向外单位出售混凝土的情况, 进一步审查资金收取、入账情况。

五、业主支付的赶工费、安全奖等奖励性资金

目前, 有些建设项目业主经常直接以现金支付赶工费、安全奖等奖励性资金, 现场项目部截留资金不全部上缴财务账, 形成“小金库”。对应的审计方法为:可通过审查业主签字认可的双方资金对账单, 查看是否与入账金额相符, 或向业主函证支付资金的实际金额, 与财务账收入数字核对, 查找是否存在截留收入形成“小金库”的情况。

六、周转料具对外租赁或处置收取的资金

施工现场在施工高峰期时使用大量的周转料具, 在高峰过后, 现场往往堆放了大量的周转料具未能及时归还, 现场项目部对这部分料具对外单位进行短期租赁, 租赁收入不入账, 截留形成“小金库”。此外, 还有项目部对自行购买的周转料具, 直接计入工程成本, 不作为“周转料具”核算, 在项目施工结束时, 进行变卖处理, 但是收入资金却不入账, 作为“小金库”存放。对应的审计方法为:可审查现场实际存在的周转料具与账面和料具租赁台账的数量是否相符, 追查是否有外租情况, 进一步追查资金收入的入账情况。

七、施工机械对外出租或自购机械处置取得的资金

施工单位在现场使用的机械多为公司总部所有, 机械费用已计入财务账, 而私自对总部机械进行零星短期租出, 取得收入却不入账, 形成“小金库”。此外, 还有现场项目部将自行购置的施工机械作为“低值易耗品”核算或直接计入成本, 不登记固定资产台账, 施工即将结束时将其出租或变卖, 取得的资金截留作为“小金库”。因此, 审计时除应检查其固定资产台账上的机械是否在施工现场外, 还要关注项目部是否存在将未上台账的机械出租的现象, 再进一步关注其资金收取入账情况。

八、收取分包单位招标手续费资金

施工项目部对现场使用材料、分包项目进行招标, 收取投标单位的手续费, 资金不入账形成“小金库”, 或者收回已作费用处理的返还款不入账形成“小金库”。审计方法为:可突击盘库寻找线索或询问招标参与人员, 再结合查看当时招标的相关规定, 追查有无收取招标手续费的情况, 再进一步追查资金入账情况。

九、向分包单位走账返还的资金

分包商走账一般是通过虚增工程项目和工程量来实现的。审查时首先要关注分包合同和主合同的工程项目是否一致。其次, 了解现场实际情况, 依据施工图预算及变更等相关资料确定工程量有无多计现象, 依据分包合同及相关计价文件确定取费程序的合理性、定额子目有无冒估高套、材料价差是否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最后, 总体分析其成本构成的合理性, 然后再进一步追查是否有返还资金的存在。

十、向材料供货商走账返还的资金

向材料供货商走账一般要通过虚开发票、虚做消耗来实现, 牵扯到签字、对账等一系列程序, 可以通过审查材料出库领料单上的工程项目、队别、签字、金额等, 结合材料消耗定额, 分析其合理性。

当然, 除了掌握以上“小金库”的形成渠道外, 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一些线索, 如对“小金库”的审计情况进行公示, 以便员工提供审计线索;关注项目现场的会议纪要、合同协议等, 在这些资料中经常隐藏着会计资料里看不见的线索。除此之外, 审计人员也要善于谈问, 以闲谈、唠家常的方式, 消除对方戒备心理, 从对方“失误”和“主动交待”中掌握所要了解的情况。

上一篇:PVC树脂生产下一篇:真空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