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盆腔恶性肿瘤

2024-08-29

腹盆腔恶性肿瘤(精选五篇)

腹盆腔恶性肿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3年6月至2008年9月,使用高能超声聚焦对61例腹腔恶性肿瘤进行HIFU治疗,其中治疗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18~76岁,平均54岁。术后局部复发肿瘤28例,术后转移性肿瘤21例,原发性肿瘤12例。

病例入选标准: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常规抗肿瘤治疗后或拒绝再进行常规抗肿瘤治疗者;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60者;骨髓造血功能及内脏功能基本正常;治疗区皮肤完整;预计生存期>3个月。肿块位于腹腔、盆腔,肿块呈实性,无骨等遮挡,超声显影良好。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上海交通大学与爱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HIFUNIT 9000型超声聚焦肿瘤消融机,系统包括超声实时监控定位和治疗设备两部分。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自动定位预定靶区,确定治疗范围和三维立体扫描治疗,实时监控和分析治疗效果,以及反馈控制治疗剂量等功能。

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治疗者清淡饮食或晨起禁食,减少肠道积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补液、止痛等:处理黄疸、胰腺炎、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采用术前备皮,盆腔肿瘤留置导尿管使膀胱保持充盈,有利于超声图像清晰,确定治疗区遵照肿瘤外科的原则,即治疗区包括肿瘤及其周围一定的正常组织。利用B超机的手持探头对肿块进行初步定位并体表标记,供激光灯标识。患者体表涂以耦合剂,经激光灯指定HIFU仪器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利用仪器内置探头完成对治疗区域的再次定位。在计算机实时监控下对治疗区域进行扫描。治疗中通过监控超声声像图来调节治疗剂量,使治疗区内靶组织回声明显增强为停止治疗的标准。治疗参数[2]:自聚焦超声波频率:1.0MHz,焦距157mm,聚焦为15mm,焦距0~19.8cm,焦域大小3mm×3mm×8mm,焦域处声强300~600W/cm2,在局部麻醉下,依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确定HIFU治疗参数[3],治疗时间为0.15s,间隙时间为0.3s,每点阵发射次数N=6~8次。每3mm做一个切面,从点、线、面到体,完成对整个肿块的治疗。术中监测病人的心跳、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指征。

1.3 评价方法

(1)超声检查: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行超声检查,了解肿瘤大小、回声强度的变化情况。(2)CT或超声造影检查:了解治疗前后的病灶大小及内部血供等变化情况。(3)疗效评估标准:除按照WHO的肿瘤疗效评估标准对肿瘤大小及病情转归进行评价外,也将临床受益作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WHO肿瘤疗效评估标准:肿瘤消失持续4周以上为完全缓解;肿瘤缩小50%以上,无新病灶出现持续4周以上为部分缓解;肿块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无新病灶出现,持续4周以上为病情稳定;肿块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为病情进展。临床受益评价标准:显效,B超在同一条件下明显增强或伴局部坏死,疼痛分级减轻2级以上,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肿块无明显增大,无局部新生病灶;有效,B超影像强度中度增强,疼痛缓解1级以上,临床其他症状改善,肿块无增大,无局部新生病灶;无效,B超影像无增强,疼痛无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局部肿块增大或有新生病灶。

18例肉瘤、卵巢癌和胰腺癌癌患者行心电监护、呼吸、心肌酶谱和胸片检测,所有患者行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测。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t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本组61例经145次HIFU治疗,57例达到完全覆盖,18例肉瘤、卵巢癌和胰腺癌癌患者的心电监护、呼吸、心肌酶谱和胸片均无异常发现,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其肝、肾功能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

参照WHO实体瘤抗癌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本组病例病灶治疗4周后随访,完全消失,即完全缓解0例;病灶消失部分>50%,即部分缓解7例;病灶消失部分<50%,即稳定36例;病灶增大>25%18例。

临床受益分析:(1)局部症状缓解评价:有效率(显效+有效)达88.5%(54/61),患者的疼痛、腹胀等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8例疼痛完全消失达2个月。(2)局部症状缓解的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精神好转、进食增加、睡眠改善,原伴恶心呕吐、进食困难的4例患者,2例有明显改善。(3)肿瘤治疗前后的改变:术前肿瘤内部都呈低回声,术后即刻肿瘤呈弱回声状态,3个月后肿瘤内部回声95.1%(58例)发生变化。其中回声变弱20个,变高回声7个,回声变强31个(图1)。59%(36/61)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7例肿块缩小,18例肿块增大,3例行超声造影示治疗区域血供消失:CT示7例增强扫描后治疗部位血供明显减少。部分出现坏死区域(图2)。

2.2 主要并发症

42例(68.9%)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可耐受的腰背部疼痛或上腹不适,调整剂量或停止治疗后消失;5例(8.2%)有局部皮肤损伤,皮肤红、痛4例.冷敷后均很快消失,皮肤出现水泡1例,经治疗后均于1周内消褪;未见肠穿孔、胰腺炎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HIFU技术治疗肿瘤,是近几年正在新兴推广应用的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热疗技术。它是利用超声波具有穿透性、方向性和聚焦性等物理特性,即通过体外低强度的超声波在肿瘤靶区聚焦,利用超声波的热凝固效应,将超声在穿透组织过程中汇聚起来,在体内形成直径为毫米级的生物学焦域,使聚焦点的温度达到65~120℃,对体内病灶区实施凝固性坏死治疗[4,5]。同时,被灭活的肿瘤组织可作为肿瘤抗原,激发人体产生抗肿瘤抗体,起到后续免疫抗肿瘤效应。以上述两方面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临床多用于肝癌、乳腺癌、骨肉瘤或软组织肿瘤等实体性恶性肿瘤治疗[6,7,8]。

HIFU治疗为那些无法手术的肿瘤患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法,给他们以延长生命的希望。对于那些肿瘤块比较小的早期肿瘤患者,HIFU治疗更方便、快捷。HIFU治疗减少了创伤、避免了出血、杜绝了因创伤性治疗引起的感染。不良反应较轻微,没有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对于以局部病灶症状突出,B超显像质量较好,不能耐受放化疗,对放化疗不敏感或拒绝化疗,手术治疗的患者,该治疗方法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组腹盆腔恶性肿瘤为晚期肿瘤,治疗结果与肿瘤整体情况有直接关系。对近期肿瘤快速增长、体积巨大、1次治疗不能完全性覆盖者,治疗效果欠佳。本组18例治疗后恶化,均与此有密切关系。病灶巨大治疗负荷重,治疗能量大,皮肤承受超声治疗时间长,皮肤损伤等副反应发生机会更大。由于病例数较少,应积累更多病例作进一步分析研究。晚期肿瘤治疗存在多发病灶的问题,在进行局部HIFU治疗的同时,对其他病灶应进行有效治疗,如化疗等。HIFU治疗是对肿瘤的局部治疗,恶性肿瘤固有易转移的特点。应该配合放手术、化疗、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故本组HIFU治疗后继续进行化疗4例,射频治疗1例。辅助有效的全身性治疗,是提高局部性HIFU治疗的重要条件。HIFU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如何加入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模式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在腹盆腔恶性肿瘤局部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腹盆腔恶性肿瘤进行高能超声聚焦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61例患者中88.5%(54例)腹痛等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近期临床收益明显;随访超声95.1%(58例)患者治疗区域超声回声增强,治疗区域内肿块血供不同程度消失,增强CT检察示肿瘤内部坏死样改变。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治疗时腰背部酸痛及轻度皮肤灼伤。结论高能超声聚焦治疗腹盆腔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较满意,不良反应较小,尤其适用于晚期常规治疗无效患者的局部肿瘤控制。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腹盆腔恶性肿瘤,超声疗法

参考文献

[1]Goldberg SN,Gazelle GS,Mueller PR.Thermal ablation therapy for focal malignancy:a unified approach to underlying principles,techniques,and diagnostic imaging guidance[J].Am J Roentgenol,2000,174(2):322-331.

[2]王春红,谷可军,倪秉强,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2005,14(2):110-112.

[3]Wu F,Chen WZ,Bai J,et al.Pathological changes in human malignant carcinoma treated with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J].Ultra-sound Med Biol,2001,27(8):1099-1106.

[4]王智彪.生物学焦域的概念及在高强度聚焦超声切除组织中的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1月第8卷第1期Guide of China Medicine,January 2010,Vol.8,No.1论著7作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998,9(4):217-218.

[5]Wang Z,Bai J,Li F,et a1.Study of a"biological local region"of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J].Ultrasound Med Biol,2003,29(5):749-754.

[6]伍烽,陈文直,白晋,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9,8(4):213-216.

[7]邹建中,伍峰,廖翠蓉,等.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及其疗效评价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1):24-25.

腹盆腔恶性肿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肿瘤患者104例, 男51例, 女53例, 年龄17~91岁, 中位年龄61岁, 其中肝癌43例;胰腺癌9例;腹腔淋巴转移肿瘤6例;肾癌4例;卵巢癌及宫颈癌33例;前列腺癌7例;腹膜后恶性淋巴瘤5例;脾脏癌1例;脾功能亢进1例;前列腺增生1例, 以上病例除前列腺增生1例外, 全部病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TNM分期:Ⅱ期4例, Ⅲ期54例, Ⅳ46例。Karnofsky评分大于50分。

1.2 仪器与方法

HIFU-2001型治疗机由治疗床、计算机控制台、水处理系统, 超生源, B超5个部分组成。本机为水槽型高能聚焦超声波治疗机, 大功率超声波发射器为凹球面多元阵, 超声传导介质为脱气水。治疗是通过B超诊断系统寻找目标 (肿瘤) , 使肿瘤中心与焦点重合, 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按一定的顺序逐步移动, 扫描治疗, 做到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 逐步蚕食的方法, 最终杀灭整个肿瘤。治疗时根据患者病灶部位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治疗体位, 如俯卧、侧卧或平卧等。治疗部位朝向聚焦系统的组合探头, 皮肤浸入治疗床水槽的脱气水中并进行超声定位, 设置步距、行距和层距, 并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治疗。电脑治疗的基本设置参数:步距3mm, 行距3mm, 层距8mm, 可按实际调整参数;发射时间50ms, 间歇时间150ms, 发射次数35次, 8个超声波的发射源同时发射, 也可选择分组发射, 靶皮距35~145mm。本组接受HIFU治疗患者的步距、行距、层距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决定的;治疗功率和治疗时间是受患者的耐受情况而定;每次治疗层面1~4层, 输出功率450~1 200W, 每次治疗总时间12~35min。治疗次数是根据包块大小而定, 并进行多方位定位治疗, 这样可以起到互补治疗作用, 避免漏靶, 防止残留癌细胞小岛。治疗时无需麻醉。

2 结 果

104例患者总接受HIFU治疗1 510例次, 平均每例治疗14次;治疗时轻微疼痛1 014例次, 无痛496例;患者情况良好1 183例, 好转327例;有2例因腰痛、1例因肩痛不能耐受俯卧位未能坚持治疗结束外, 其余均都顺利完成治疗。无皮肤灼伤和组织损伤等。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完善相关文书及检查:

肿瘤诊断明确, 具备HIFU治疗适应证, 患者愿意接受超声治疗者, 安排有关的辅助检查, 如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 检查无异常者, 认真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出现的意外, 取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并签署告知书。

3.1.2 仪器及治疗室准备:

治疗前将水加温脱气处理, 并对机器进行自检复位等工作。室温保持22~26℃, 相对湿度45%~75%, 保持空气新鲜, 防止患者受凉或过热中暑。

3.1.3 患者准备:

(1) 心理护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需求, 对心存疑虑和恐惧的患者, 给予适时的心理疏导, 讲解治疗的必要性, 介绍有关HIFU热疗知识及治疗方法、治疗环境, 使患者对治疗有全面的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 健康教育:①文字健康教育:在科室门前开辟健康教育专栏以简单明了的文字, 配合图片说明HIFU治疗优点、原理、适应证等宣传。HIFU治疗室门前挂有更详细的说明:如HIFU治疗中心的中心诊疗流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操作程序图及治疗的注意事项等。②语言健康教育:根据不同疾病的患者和家属告诉他们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治疗时可能出现的不适, 如由于接受治疗时需要保持约30min被动体位, 因被迫体位或精神紧张可能造成身体不适, 部分患者还可能有皮肤灼热感、入射通道的骨痛和神经痛等, 告诉患者不必紧张, 不能随意改变体位, 如感觉有上述不适及时告诉医师, 以便及时处理等。 (3) 胃肠道及膀胱准备:腹部肿块患者宜进清淡饮食, 勿吃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类等;治疗日前晚10点钟后开始禁食, 治疗日上午空腹行HIFU治疗, 但体质较差的患者可吃无糖藕粉 (无糖藕粉不产气有助显像和聚集超声) ,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盆腔包块者嘱咐患者治疗前闭尿, 如留置导尿者备生理盐水, 治疗时给予膀胱灌注生理盐水, 使膀胱适当充盈。 (4) 皮肤准备:病情允许可淋浴, 放疗患者超声窗 (聚焦超声入射通道) 皮肤尽量保持清洁、完整, 盆腔包块患者应备皮, 以免影响疗效或感染。治疗前用75%乙醇脱脂, 以减少超声波穿透时折射, 保证聚焦准确及疗效。

3.2 术中配合

3.2.1 配合定位:

协助患者上治疗床, 首次治疗患者嘱其如何配合摆体位。配合B超医师捕捉肿瘤图像到最清楚时定位、治疗, 治疗时间≤30min。完成B超定位后, 嘱患者不能随意移动体位, 以免发生焦点移位, 影响疗效甚至损伤正常组织[2]。

3.2.2 舒适与安全的体位:

摆体位时尽量让患者感觉舒适。治疗中患者如感觉体位不适, 应给予受压部位局部按摩, 必要时暂停治疗, 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 可帮助患者变换肢体摆放姿势。癌痛患者可在治疗前适当口服止痛药, 防止不自主的体位移动。治疗时可以和患者交谈, 以减轻患者因精神紧张而造成的不适。

3.2.3 防止并发症:

超声波不能透过气体, 患者体位摆好后对腹部手术瘢痕和肚脐用手擦一下皮肤, 防止气体滞留在瘢痕及肚脐中;换层治疗时应及时加水, 以保证超声通道耦合良好。治疗右肝包块时, 可改变发射源角度、利用患者体位的倾斜度或选择性关闭超声波发射源, 来避开肋骨或气体干扰, 从而也避免了肋骨疼痛和超声波折射损伤正常组织;治疗盆腔包块应先调整超声波发射角度, 关闭入射耻骨组的发射源, 可避免骨痛;治疗胃肠道包块时, 首次可先用低功率治疗包块让大网膜包裹包块后再正常治疗, 这样可防止胃肠道穿孔。合理的治疗方法和严格监控是可避免入射通道皮肤灼伤或组织损伤的。

3.2.4 观察患者和仪器工作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为确保仪器部分的安全运转和患者安全, 应保持控制台不离人, 随时根据患者对热的耐受情况调整输出功率或开关相应的发射组, 患者在治疗中如有特殊情况, 立即暂停或终止治疗,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治疗中禁止一切与治疗无关的计算机行为, 治疗完成后及时将超声功率降至最低值, 以保证患者安全。

3.3 术后护理

3.3.1 皮肤及其他不适的护理:

治疗结束后协助患者揩干皮肤上的水并检查患者治疗区域的皮肤是否烫伤, 大部分患者无皮肤改变, 部分浅表肿瘤当治疗层离皮肤较近时, 可能出现皮肤轻微发红, 数小时后患者皮肤即恢复正常, 如红肿明显甚至有水疱时可按烫伤处理。少数患者治疗后有肢体麻木和疼痛, 可给予按摩, 再慢慢扶患者下床休息。宫颈癌患者有腿部神经疼痛的, 适当休息疼痛可在几小时后消失;出汗较多者, 稍作休息, 给予饮水;特殊患者护送回病房并向病房交代有关事宜和下次治疗时间[3]。

3.3.2 填写和整理报告单:

治疗结束后应准确无误的出具治疗记录单, 一式2份, 一份存病历 (门诊患者交与患者) , 治疗中心保留一份。整理治疗档案内容包括病历封面, 治疗告知书, 治疗记录单, 聚焦超声治疗病历记录等。

3.3.3 仪器的处理:

排尽水槽的水后, 用不含氯的消毒剂 (如二溴海因) 消毒治疗床及水槽并保持水槽清洁干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防止交叉感染。

3.3.4 术后观察:

腹部及消化道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内应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腹水、胃肠道反应等;癌痛患者应观察疼痛是否减轻;肾及肾上腺肿瘤的患者密切观察疼痛反应、尿量及尿质变化、血压变化, 检查肾功能及尿常规等;盆腔肿瘤患者注意观察尿量、尿色变化, 大便是否出血和通畅, 阴道有无溢液、溢血等, 如有异常报告医师给予相应处理。个别患者可能会发热, 体温<38℃者嘱患者多饮水, 体温偏高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处理。术后体温偏高主要是坏死组织在体内吸收形成的吸收热和聚焦超声治疗中振动能量不断转变成热能而使自身温度升高[4]。

3.3.5 术后指导:

为确保患者完成每一次治疗, 嘱患者注意补充营养, 注意休息, 劳逸结合, 情绪稳定。术后1周内勿做剧烈的运动, 防止意外发生。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 如有异常随时就诊, 留取联系电话及通讯地址, 以便随访。

总之, HIFU治疗是一项新型无创局部肿瘤的治疗手段, 手术期间对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 使其对治疗的积极配合和顺利完成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申茂.聚焦超声热疗技术在中晚期腹盆腔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12) :719-721.

[2]陈金凤, 高建苑, 龙小丽, 等.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仪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3) :31-32.

[3]高红玉, 蔡茂怀.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临床应用的护理配合[J].包头医学, 2004, 28 (2) :35-36.

腹盆腔恶性肿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 我院肿瘤科收治的44例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 男24例, 女20例, 年龄在32~78岁, 平均年龄为48.6岁。全部44例患者均为不宜进行全身化疗的晚期患者, 患有腹盆腔肿瘤的同时还伴有腹腔盆腔积液, 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病灶的部位和大小进行定位和测量。均经病理活检和细胞学证实。其中胃癌患者9例, 肝癌患者6例, 胰头癌7例, 结直肠癌13例, 卵巢癌9例。

1.2 治疗方法

全组病例均利用深静脉穿刺导管经皮腹穿刺成功后留置导管, 先对患者放腹水1.0~3.0L, 立即注入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和化疗药物顺铂60mg。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周, 联合组则30min应用BSD2000深部热疗。BSD2000相控阵聚焦深部肿瘤热疗系统热疗1h, 以3周为1个周期, 总共进行3个周期。让患者平躺在操作台上, 操作医师将患者的CT数据和核磁共振数据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 根据计算机软件对数据的分析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定位并确定坐标值 (x、y) 值, 根据CT的数据量算出靶部位所在身体切面的前后、左右径长度和患者身高体重, 打开BSD2000系统, 使系统运作制定出准确的治疗方案, 计算机系统对治疗操作平台进行调整, 在患者体表画出肿瘤所在部位使病灶横截面与辐射器的中心对齐, 并用测温探针呈梅花瓣状布置测温线, 放置在患者的靶治疗部位和周围皮肤处实时检测温度, 将治疗床升高, 移动辐射器, 向水囊放满水关闭水阀, 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治疗组进行完为其3个周期的治疗后, 根据WHO近期疗效评判标准对肿瘤的治疗情况进行疗效评判, 可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及进展 (PD) , CR+PR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的数据依据资料性质进行显著性检验,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α=0.05,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CR 2例, PR 12例, SD 5例, PD 3例, CR+PR=14例, 有效率 (为63.64%;对照组CR 1例, PR 10例, SD 4例, PD 7例, CR+PR=11例, RR为31.8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χ2=3.356, P=0.036<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比那次BDS2000治疗的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他发热、口干、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 对病情影响不大。

3 讨论

肿瘤热疗是泛指用加热来治疗肿瘤的一类治疗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物理能量加热人体全身或局部, 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 并维持一定时间, 利用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对温度耐受能力的差异, 达到既能使肿瘤细胞凋亡、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治疗目的。肿瘤热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之后的第五大疗法, 是治疗肿瘤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这种疗法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药物抗癌效果增强10倍~100倍。而热疗联合化疗疗法是近年来治疗肿瘤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Mohamed等实验对比热疗联合化疗疗法可增强治疗效果, 二者同治可起到协同作用。研究表明体外实验加热, 维持2h能使一些化疗疗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 以杀死癌细胞又不损伤正常细胞。

有学者研究表明热疗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使得肿瘤细胞易被药物治疗杀灭。冷卫东等研究发现Tca 8113/CBDEA细胞在热疗后4h和24h MDR1、MRP1、GST-π耐药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 Tca 8113细胞的耐药基因表达在4h和24h时亦有明显下降, 热疗后肿瘤细胞内阿霉素 (ADM) 浓度有明显上升。这些都表明热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肿瘤药物的治疗功效,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中, 联合治疗组腹腔积液的客观有效率为6 3.6 4% (14/22) , 笔者认为, 此法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较少, 对正常细胞损害小, 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性较强, 患者无痛苦, 治疗效果好的突出优点, 基于以上优点我院近年来在治疗晚期腹盆腔肿瘤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 (伴有腹腔积液) 采用腹盆腔灌注化疗加BSD2000深部热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44例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两组, 联合治疗组22例, 采用腹腔灌注化疗加BSD2000深部热疗;对照组22例, 采用单纯腹腔灌注化疗。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3.64%, 对照组为31.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毒副作用除出汗 (P<0.01) 外, 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 (P<0.05) 。结论 BSD2000S深部热疗并腹腔热灌注化疗适用于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伴腹腔积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BSD2000,深部热疗,腹盆腔肿瘤

参考文献

[1]魏志刚, 卿三华.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癌[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14 (2) :135.

[2]马胜林.肿瘤热化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 2004, 16 (5) :257.

腹盆腔恶性肿瘤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间, 我院共对70例早期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作为研究组 (TLRH+LPL组) , 以同期的48例经腹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 (ARH+APL组) 。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2000年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所有病例术前均经宫颈活组织检查或子宫内膜病理学证实。

1.2 主要器械

选用美国Stryker公司生产的腹腔镜器械和设备, 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超声刀、双极电凝钳。经腹手术则选用常规手术器械。

1.3 手术方法

1.3.1 TLRH+LPL组手术步骤

1.3.1.1 穿刺建立气腹

全身麻醉下取膀胱截石头低足高位, 常规选择4个套管穿刺孔。气腹针自脐部上缘穿入, 建立13 mmHg的CO2人工气腹, 置入30度腹腔镜。第2、4穿刺孔分别位于脐部与右和左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 均置入5 mm套管。第3穿刺孔则位于脐部左侧旁约3 cm 处, 置入10 mm套管。常规检查子宫、附件及盆腔情况。经阴道放置举宫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下取腹腔冲洗液200ml送细胞学检查。

1.3.1.2 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 (TLRH)

同常规经腹宫颈癌根治术 (ARH) , 但在游离输尿管时采用的是逆行分离法, 即:沿膀胱上动脉逆行寻找子宫动脉, 在子宫动脉自髂内动脉分叉处1 cm外凝固并切断, 从子宫动脉断端处开始离断输尿管前结缔组织, 游离宫颈处的输尿管段。切除骶主韧带时充分利用腹腔镜放大作用, 推开含有部分神经的组织后近盆壁处切断, 尽可能保留部分盆腔神经。

1.3.1.3 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 (LPL)

打开后腹膜, 沿髂外动脉切开血管鞘膜, 暴露生殖股神经和闭孔神经, 依次清扫髂总、髂外、腹股沟及腹股沟深淋巴结、髂内、闭孔及闭孔深淋巴结。并依次从套管中取出, 闭孔淋巴结则从阴道残端处随子宫一起取出。

1.3.1.4 阴道残端缝合

切除阴道壁长度约3 cm, “8”字缝合两侧角部后连续锁边缝合阴道残端。

1.3.1.5 腹腔镜下清理盆腔

清理盆腔, 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用1-0合成线间断缝合子宫膀胱腹膜反折、阴道断端及子宫直肠腹膜反折。于膀胱侧窝处放置引流管1根。

1.3.2 ARH+APL组手术步骤

选择下腹部横切口, 下缘位于耻骨上缘2 cm, 两侧达髂前上棘内侧2 cm。先行腹膜外淋巴结清扫术, 再打开腹膜, 按照标准手术方式进行宫颈癌根治术 (ARH) 。术后于直肠侧窝放置引流管1根。

1.4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等, 估算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后发热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根据病理检查结果登记病理类型、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及阴道残端和宫旁有无受累, 淋巴结有无转移等。

1.5 随访指标

所有患者均要求术后每3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阴道残端刷片检查, 盆腔检查, 阴道B超以及胸片检查。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病例均为早期宫颈癌 (ⅠA~ⅡA) 及早期子宫内膜癌 (ⅠA~ⅠC) , 两组病例资料比较除ARH+APL组子宫内膜癌病例资料较少, 与TLRH+LPL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手术情况

TLRH+LPL组 70例患者有68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 2例因术中损伤髂外静脉而中转开腹, 中转率为2.9%。由表2可见, TLRH+LPL组与ARH+APL组的手术时间相比明显缩短, 术中失血量也显著减少,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TLRH+LPL组切除淋巴结数目多于ARH+APL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后TLRH+LPL组和ARH+APL组均有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 但阴道残端和宫旁切缘均未有癌组织累及。TLRH+LPL组有6例 (8.6%) 患者出现尿潴留, 留置导尿管为2周至1月;而ARH+APL组有4例 (8.3%) 保留尿管出院, 其中1例术后3月拔除尿管。术后并发症情况:两组均有1例术后出现输尿管狭窄, 经输尿管插管1月后拔管无再次狭窄。

2.3 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均为无瘤生存。由于随访时间短, 未进行生存时间分析。

3讨论

ARH+APL手术是治疗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 早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 不但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肿瘤复发的几率, 而且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与单纯根治性放射治疗比较, 优势更为明显。因此, 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宫颈癌的首选方式。近年来, 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 腹腔镜手术在临床的逐步实践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经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输血少、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以达到甚至优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2,3]。在早期子宫体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TLRH+LPL手术成为了妇科恶性肿瘤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 对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要求高, 学习曲线长, 其临床应用尚未普及。美国妇科肿瘤学组进行的比较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研究中, 80%的患者仅来自于3个研究中心[4,5]。

我科自2008年3月开展TLRH+LPL手术以来, 共治疗70例早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全部手术采用超声刀和双极电凝完成, 仅2例因髂外静脉损伤而中转开腹, 中转率为2.9%, 与国外学者报道的3%~4%的中转率相近[6]。与同期开展的ARH+APL手术相比较, TLRH+LPL手术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术中的损伤, 手术仅需217.7±37.9分钟, 术中平均失血量仅为330.4±154.4 ml, 比Zakashansky等[1]、Ramierz等[7]学者报道的318.5分钟的手术时间缩短了近100分钟, 而失血量并无明显增加。Zakashansky等[1]认为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不仅与手术技术的熟练程度相关, 手术器械的运用也至关重要。为了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提出改进手术器械, 在使用现有的双极电凝和吻合器的基础上尝试使用Ligasure和超声刀等新的手术器械和设备。这与我们的观点较为一致, 由于超声刀兼具分离、凝固及切割的功能, 术中不需频繁更换器械, 既节约了手术时间也达到了很好的凝固止血的效果。因此我们从开展手术初期即选用超声刀和双极电凝, 有效地缩短了手术学习曲线的时间, 也提高了手术质量, 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对于早期宫颈癌的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的范围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应是评估TLRH+LPL手术是否有效和彻底的关键[8]。病理实体标本显示, TLRH+LPL组病例子宫主、骶韧带、阴道壁切除的范围均达到开腹手术的标准要求, 并且宫旁组织的切除范围比ARH+APL手术更广泛。由于超声刀的使用, 避免了传统的ARH+APL手术为丝线结扎留下的必要的组织间距, 保证手术切除的足够范围和彻底性。此外, 腹腔镜自身的内窥和放大作用使得阴道旁组织切除、闭孔深部淋巴结的清除等操作更加准确、彻底。TLRH+LPL组手术清除的盆腔淋巴结数目为24.0±6.2枚, 比ARH+APL组清除的淋巴结数20.8±6.5枚显著增加,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也与近年来以Zakashansky等[1]为主的妇产科腹腔镜手术学者报道的数目较为一致。

血管损伤是TLRH+LPL手术中最常见, 也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与淋巴结清扫有关, 多发生在髂静脉, 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6%~4.4%[9,10]。本组观察发现, TLRH+LPL组出现2例髂外静脉损伤, 发生率为2.9%, 与国内李光仪教授报道的2.2%的发生率相似。值得注意的是2例静脉损伤病例中有1例系髂外淋巴结有转移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 造成其与髂外静脉壁紧密粘连不易分离, 导致分离时的破损。这也提示腹腔镜下清扫淋巴结时动作要轻柔, 在发现淋巴结异常时不能强行剥离, 可疑时可先行结扎静脉壁再行剥离术。膀胱的排尿功能受盆丛神经的支配, 盆丛神经呈致密网络状分布在宫骶韧带浅、深层及主韧带的下方, 其分布之处是广泛子宫切除必须切除或者分离的部分, 因此其损伤也是该手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此膀胱功能障碍是广泛子宫切除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国外学者报道膀胱功能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6天 (13~29天) , 尿潴留的发生率为8%, 通过留置尿管行间歇导尿, 膀胱功能可在2~6月内恢复[7,11]。本组观察发现, TLRH+LPL组和ARH+APL组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6 (8.6%) vs 4 (8.3%)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间歇导尿, 患者最迟3月后恢复膀胱自主功能。另外一方面也说明TLRH+LPL手术达到了标准宫颈癌根治术需要切除的范围。有学者提出了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nerve sparing radical husterectomy, NSRH) 的概念, 在保证手术的彻底性的同时, 又尽量减少对盆腔植物神经的损伤, 尤其是保留支配膀胱的神经, 在改善根治术后膀胱功能方面迈出了一大步[12]。但是此类手术是否会影响手术治疗的彻底性, 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 腹腔镜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疗效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开腹手术。相信经过更多病例的积累, 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耗时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的优势将为更多的医师和患者所认同, 成为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标准术式。

参考文献

[1] Zakashansky K, Chuang L, Gretz H, et al. A case-controlled study of total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with pelvic lymphadenectomy versus radic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in a fellowship training program[J]. Int J Gynecol Cancer, 2007, 17 (5) :1075-1082.

[2]Eltabbakh GH, Shamonki MI, Moody JM, et al.Laparoscopy as the primary modal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women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J].Cancer, 2001, 91 (2) :378-387.

[3]Lacy AM, Garca Valdecasas JC, Delgado S, et al.Laparoscopy-as-sisted colectomy versus open colectomy for treatment of non-metastatic colon cancer: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2002, 359 (9325) :2224-2229.

[4]Scott McMeekin D.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cervical cancer:be-cause we can, or because we should[J].Gynecol Oncol, 2004, 93 (3) :586-587.

[5]Rouzier R, Pomel C.Update on the role of lapa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gynaecological malignancy[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05, 17 (1) :77-82.

[6]Abu-Rustum NR, Rhee EH, Chi DS, et al.Subcutaneous tumor im-plantation after laparoscopic procedures in women with malignant dis-ease[J].Obstet Gynecol, 2004, 103 (3) :480-487.

[7]Ramierz PT, Slomovitz BM, Soliman PT, et al.Total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lymphadenectomy:the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experience[J].Gynecol Oncol, 2006, 102 (2) :252-255.

[8] Schlaerth AC, Abu-Rustum NR. Role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gynecologic cancers[J]. Oncologist, 2006, 11 (8) :895-901.

[9] Leblanc E, Narducci F, Frumovitz M, et al. Therapeutic value of pretherapeutic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staging of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rcinoma[J].Gynecol Oncol, 2007, 105 (2) :304-311.

[10]Panici PB, Plotti F, Zullo MA, et al.Pelvic lymphadenectomy for cervical carcinoma:laparotomy extraperitoneal, transperitoneal or lap-aroscopic approach-A randomized study[J].Gynecol Oncol, 2006, 103 (3) :859-864.

[11]Pomel C, Atallah D, Le Bouedec G, et al.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8year experience of a pilot study[J].Gynecol Oncol, 2003, 91 (3) :534-539.

腹盆腔恶性肿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0例患者为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9月-2011年8月因自觉腰腹疼痛、月经前后以及性交时加重及不孕、白带多而就诊的育龄妇女共320例, 随机分为灌注组170例和理疗组150例, 以理疗组作为对照组, 患者年龄20~57岁, 平均32.3岁。患者临床症状多有下腹部隐痛、坠胀, 腰部酸麻感, 阴道出血淋漓不净, 其中56例患者自述伴有性交痛。妇科检查:子宫呈后位者189例, 前位者79例, 水平位者52例,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者178例, 一侧附件增厚、触痛者91例, 双侧附件增厚、触痛者51例。子宫一侧可触及包块者103例, 双侧子宫可触及包块者17例。妇科B超检查示:盆腔炎性包块直径<5 cm, 或盆腔积液<3.0 cm。既往有急性盆腔炎病史者212例, 继发不孕患者30例, 上环后淋漓不净者40例, 全身症状明显时有低热口干者34例。排除子宫及附件肿瘤、急性炎症感染、患有严重的心血管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灌注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进行腹腔灌注, 灌注时取平卧位, 排空膀胱, 穿刺点在左侧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为穿刺点, 穿刺时嘱患者鼓气, 避免误刺入肠管内, 常规消毒铺洞巾, 选用套管9号腰穿针穿刺, 拔出针芯连接一次性输液皮条, 选用左氧氟沙星 (规格0.2 g:100 ml) 注射液+替硝唑 (规格0.2 g:100 ml) 注射液从腹部以静滴方式灌注至盆腔。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抗生素, 禁性生活及阴道冲洗。治疗周期:1周1次, 四次为一疗程, 病情严重者连续2~3疗程。

理疗组方法:理疗前排空膀胱, 取截石位, 注意保暖, 探头为特制圆柱状, 操作前用75%酒精消毒探头, 防止交叉感染, 套上两层避孕套, 把探头轻轻放入阴道内至后穹隆 (7 cm左右) 。电压220 V, 频率2450 MHz, 输出功率0~200 W。治疗功率8~15 W。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理疗过程中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 以防烫伤, 操作简单安全, 无明显不良反应, 易于广大患者接受, 治疗周期1次/d, 15 min/次。7次为一疗程, 连续2~3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体温、血常规正常, 查宫体及附件压痛消失, 增厚的宫旁组织正常, 盆腔包块消失;B超报告子宫附件正常, 盆腔积液消失。好转: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 体温血像正常, 宫体及附件无压痛, 宫旁组织基本正常, 炎性包块明显缩小;B超报告盆腔积液减少。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炎性包块未见明显缩小;B超报告盆腔积液减少不明显[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性病变的总称, 患者多由分娩、流产、手术损伤或经期不洁引起的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而诱发, 病程长, 迁延不愈[5]。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机制复杂, 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腹部坠痛、腰骶部酸痛, 月经前后、劳累、性交后疼痛加重, 易疲劳[6]。妇科检查:子宫呈后位, 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 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到条索状, 片状增厚或腊肠型肿物, 压痛。病理表现为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 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 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7]。多年来研究表明, 我国女性盆腔炎感染发生的病原菌多为需氧菌、厌氧菌或两种混合感染细菌所致, 致病菌多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支原体, 是目前我国女性生殖器官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的喹诺酮类抗生素,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 通过抑制细菌DNA复制所必需的酶, 即DNA促旋酶而阻断细菌DNA包括质粒DNA的复制, 从而产生强大的杀菌效力, 并避免质粒介导的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与其他临床常用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左氧氟沙星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多数肠杆菌如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作用强的特点, 尤其对解脲支原体和沙眼支原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替硝唑属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对厌氧菌有很好的疗效[8]。两药联合应用能明显改善感染症状, 腹腔灌注药物是血管外给药的一种方法, 能够有效提高抗生素的局部吸收浓度, 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血浆药物浓度, 药物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 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炎症消散快。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腹腔穿刺灌注给予抗生素, 方法简单, 临床疗效好, 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经腹穿刺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妇科就诊经妇科检查及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确诊的3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 170例 (灌注组) 应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进行腹腔灌注, 150例 (理疗组) 应用微波理疗。结果:经治疗后灌注组总有效率为97.6%;理疗组总有效率87.3%。结论:应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经腹腔穿刺灌注, 可直接针对病灶治疗,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经腹穿刺,慢性盆腔炎

参考文献

[1]赵安红, 刘喆, 李瑞哲.甲硝唑腹腔灌注配合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09, 5 (15) :148.

[2]付廷敏, 李忠敏.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腹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 :76-77.

[3]黄健玲, 沈碧琼, 陈曲波, 等.168例盆腔炎患者宫颈炎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结果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0, 14 (4) :253.

[4]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5-300.

[5]尼玛卓玛, 杨华光, 尹国武, 等.氯氟沙星、替硝唑等联合腹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治疗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2, 18 (2) :124.

[6]王芳.依诺沙星注射液对妇科盆腔炎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10.

[7]杜红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 :55-5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腹盆腔恶性肿瘤】相关文章:

盆腔滴注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02-26

盆腔神经05-03

盆腔组织08-17

盆腔因素08-20

盆腔超声09-10

盆腔炎04-17

盆腔植物神经09-05

盆腔静脉瘀血症05-24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06-07

女性盆腔脏器脱垂06-27

上一篇:电网调控运行问题下一篇:煤矿安全技术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