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效能

2024-08-14

政府审计效能(精选十篇)

政府审计效能 篇1

正如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所说:“审计署做的工作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 审计的工作不是揭露问题就到此而止, 而是希望改进问题, 即涉及整改问题, 这也正是此次“新”审计报告的一大亮点。中国审计学会副秘书长、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崔振龙认为, 审计的价值, 不仅仅是揭露问题, 更追求通过审计使得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则在于目前政府的管理水平不够高, 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标志, 全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 这是大趋势。只有致力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才可能更有效地从根本上清除目前审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政府的每一项行动计划上, 需要有科学的计划, 既定的规范, 相应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监督检查。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知道, 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查明事实情况, 促进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而使审计成果转化为行政力和生产力, 转化为依法行政的推动力, 实质是找出、查出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根本途径是以此推动法律、法规等制度的设计和安排, 最终达到提高政府效率和能力的目的。

尽管此次“新”审计报告的特点鲜明、力度依然,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归纳出“新”审计报告反映出的集中问题, 发现政府管理当中存在的弊病, 为今后政府依法高效治理, 改善政府效能, 提供有效可循的途径。

一、“新”审计报告探析

探析“新”审计报告, 我们可以发现, 此次审计报告所揭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的一些不规范上, 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说:“从今年审计情况看, 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 影响了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 以及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具体“症状”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情况、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铁路建设项目审计情况、财政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情况、金融机构审计情况、企业审计情况。不仅如此, 此次审计报告还涉及了一些积极的方面, 例如, 在谈到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时指出, 2007年, 财政部和发改委这两个部门“认真落实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中央预算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贯彻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着力推进预算和投资管理改革,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因此, 我们不难看出, “新”审计报告不仅继承了以往全面系统翔实的特点, 而且还展现出一些“亮点”:把财政管理资金方面的审计细化为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三大方面;“新”审计报告不仅要审出问题、披露“症状”, 而且还将审计中发现的积极变化展示给公众, 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奖惩分明”的平衡, 不但有利于打消某些即使没有“毛病”的部门的“闻审生畏”心理, 而且有利于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审计优质环境的形成, 最终在政府部门运行当中根除管理弊病。

另外, 相比以往的审计报告, 此次的审计报告呈现出以下特点: (1) 首次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做出总体评价。新审计报告立足于全局, 提出了关于中央预算执行总体情况的审计评价——2007年, 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中央财政在改善宏观调控,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揭示问题。在暴露的一些问题中, 有些是管理不严格, 政策执行不到位造成的, 有些是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 针对这些问题, 审计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希望通过深化改革, 加强管理, 从根本上促进这些问题切实得到解决。 (3) 注重揭示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注重在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价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 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没有一一罗列被审计单位。如揭示了铁路部门项目建设管理中还存在违规转分包工程, 多列预算, 多结算工程款等问题, 并特别指明了有多少项目存在这些问题。

二、改善政府管理效能

结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呈现出的新特点。审计报告探究了如何加强财政管理, 从5个方面提出了整改意见,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审计中发现的上述问题: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 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统筹考虑财政资金使用、国债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政府投资管理, 提高财政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明确金融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和预算管理制度,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正如前文所说, “新”审计报告的特点就在于涉及整改情况。在这份报告当中,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全面整改情况, 国务院将在今年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报告, 审计署将依法予以公告。”看来这份审计报告要做的不仅仅是向公众揭露问题, 更是要通过审计使政府公共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这也许正是刘家义和审计部门想展现给公众的新的审计价值。这不仅诠释了审计的价值和功能, 更是从本质上延伸和拓展了审计的内涵——不仅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 更是部门管理不规范、效能低下的“导盲犬”。

此外, 若想改善政府管理效能, 凸显审计价值, 捍卫国家财产, 保护人民利益, 笔者认为还得加强绩效审计的力度, 相对李金华提出的“效益审计”, 绩效审计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扩展, 它更加关注管理、决策等各个方面、层面的问题, 而不止是单纯的资金投入跟产出的关系。它是伴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运行质量、资源配置效率、环境保护等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的重点应运而生的。绩效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一个形式, 可以通过对不经济、无效率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纠正, 来实现绩效审计增加价值的目的, 最终完成绩效审计循环 (如图1所示) 。

诚如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预算执行过程中违法违规的问题是逐年下降的, 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说这样的数字只有2%, 这既表明审计在政府管理运行当中发挥着作用, 有利于改善其效能, 但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违法违规手段的隐蔽性更强了。因此上述绩效审计循环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而非静态的循环, 它应该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 结合审计环境, 调整预定目标, 以便实现审计的价值, 提升和改善政府部门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媛媛.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比较与思考[J].审计与理财, 2008 (1) .

[2]倪巍洲.绩效审计过程中的目标选择与实现[J].审计研究, 2008 (1) .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篇2

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一、树立环境依存理念,正确把握审计的“独立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此项规定为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审计机关树立了权威。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往往将审计监督超然独立于政府这个大环境之外,总是以监督者自居,孤独求审,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甚至总是埋怨政府干预太多,审计机关没有独立性。但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国家审计是政府这个肌体健康运行的一个系统,它与政府肌体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所以审计机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审计的科学内涵、本质和功能,树立环境依存理念,始终将审计监督置于政府、社会、被审计单位的需求之中,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方面与政府相适应,既要保持履责上的独立性,又要接受党委、政府、被审计单位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协作,只有做到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样整个肌体才能在平衡的状态下健康运行。如果脱离了这种依存关系,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审计的功能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将失去依托。

二、树立审计职能的营销观念,注重审计产品的需求导向

审计机关是政府职能部门,它所履行的是法律所赋予的经济监督职能,虽然不直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学会和善于运用企业产品营销观念,精心打造“审计产品”,把“审计产品”推销出去。审计的“产品”是什么?是审计报告、调查报告、专题报告、结果报告、审计信息等。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把审计的“产品”向审计“产品”的使用者推介出去,使用者包括党委、政府、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被审计单位以及其他一些外部需求者。党委、政府的需求主要是大局、中心。单位的需求是所在单位的重点、难点、风险点、控制点、组织结构缺陷、政策缺陷、制度和机制缺陷等。这就要我们审计人员要找准审计“产品”的需求点,有目标地去实施审计:到底我们审计工作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谁的需求?审计给需求者提供什么样的报告?要把被审计单位最强烈、最迫切的需求确定下来,把审计的工作重心调整过来,通过有为来提高审计工作的地位,提高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创造需求,通过审计成果提醒使用者哪件事该办、哪项政策该改、哪项制度该建等等。

三、树立敬畏意识,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所谓敬畏意识1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及其价值理想,构建一个融己与他、义与利辩证统一,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必须要把敬畏意识融入审计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审计人员对履行职责的道德信条和价值规范的深刻认识,增强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情操。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科学的审计价值导向,做到维护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不动摇。说起审计价值,其落脚点首先是人的价值,所以,要树立科学的审计价值导向就必须使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从个人的工作岗位出发,深刻认识所得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 “尽心、尽力、尽情”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时刻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他人和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当好监督者,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二是要建立多渠道舆论导向,做到服务需求不懈怠。审计机关除了通过审计信息、审计专报、审计要情、审计结果公告等形式和渠道,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外,还要积极拓展报刊、媒体和网络等渠道,努力构建“零距离”沟通平台,逐步消除信息不平衡的状况,这样审计机关的服务才能满足党委、政府的需求,满足部门、单位的需求。三是要发挥党员、模范干部社会道德“风向标”作用,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仅是党性修养的体现,更深刻反映着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道德面貌。审计机关要营造良好的争优创先氛围,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和模范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引领每一个党员、干部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用实际行动忠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服务经济建设。

四、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审计效率

开展飞行检查 提升审计效能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审计监督;飞行检查

2009年,山东省农联社提出了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全部信用社飞行检查一遍的工作目标。菏泽市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省联社工作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检查方式,突出检查重点,严密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末,已组织对辖内356处营业网点全部进行了飞行检查,有效规范了业务操作行为,增强了全员对风险隐患的识别与控制意识,提高了制度执行力和内控管理水平。

1.开展飞行检查的目的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系统招录了大批大学生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后充实到基层一线工作,同时新一代系统、新会计准则等知识内容更新较快,部分员工合规意识和制度观念不强,对制度规定理解不透彻,业务操作掌握不准确,制度执行不力,内控管理存在一定风险。

为提高检查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准确、真实地反映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遏制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质量,促进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东银监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飞行检查制度》等制度规定,2009年初,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订下发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飞行检查办法》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飞行检查要点》,并提出了到2011年末对辖内信用社级营业网点全部飞行检查一遍的工作目标。

飞行检查就是采取事先不确定检查时间、不确定检查人员、不确定具体检查内容的方法,在不通知被查单位,不经过被查单位同意或陪同的前提下,随机选择辖内部分营业网点进行的一种突击检查形式,具有保密性、即时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2.飞行检查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飞行检查的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保密性原则。在检查时间、内容上增强保密性,不提前通知被查单位,不泄露检查行踪与信息。二是严谨性原则。飞行检查应坚持风险控制优先,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严格工作程序,杜绝出现制约漏洞。三是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检查结论的确定应有理有据。四是有效性原则。飞行检查应审慎立项,重点实施,注重实效,切实防止走过场。

飞行检查以检查内控制度落实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现金业务、重要空白凭证、存款业务、柜员卡管理、会计主管管理、贷款管理、安全监控7个方面、45个风险点,检查的200项内容涵盖信用社全部业务和业务办理全过程;检查深度从“查错纠弊,揭示风险”跨越到“推本溯源,标本兼治”,通过对各类问题从法人治理层面进行根源挖掘,从本质上提升了检查意见的针对性,促使信用社从根本上改善风险管控水平和能力。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快速”、“准确”、“高效”,有效防控各类风险隐患,及时遏制违规操作,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对于提升信用社形象、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开展飞行检查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效果

飞行检查坚持以风险为导向,采用突击方式,采取“不通知、不定时、不定路线、不定项目、社不均衡”的检查模式,充分发挥“出其不意、灵活机动、快查快处”的特点,真切掌握第一手情况,做到程序严谨、方案严密、处罚合理、通报及时,切实起到了防范风险、规范操作、促进发展的作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省联社菏泽办事处审计科抽调3名同志专门负责市级飞行检查工作,同时加强对联社飞行检查工作的调度和督导,对网点较多、工作进展较慢的联社,加大检查频率和力度;各联社监事长对飞行检查工作负总责,并明确2名审计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市、县两级审计部门将飞行检查任务分解到月,量化到人,确保了检查进度。

二是安排部署到位,组织严密有序。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总结分析,对审计立项、方案制定、组织实施、问题整改等环节做出精心安排,增强了飞行检查的保密性和实效性,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快速、准确、高效。为使检查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审计部门根据方案提前开展非现场检查,借助经营决策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提前对所需要检查的信用社划分检查区域,为现场检查做好准备。

三是加强质量控制,检查监督到位。加强现场审计的实时动态监管,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信用社飞行检查办法》,采取现场查看、调阅监控录像,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认真做好对检查事项的记录和相关资料的保存,做到事实清楚、依据准确、记录完整、证据充分,并即时录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审计信息系统,提高了现场审计工作质量。

四是加强督促整改,促进问题纠改。审计部门针对飞行检查发现的问题,尽可能在确保定性准确的前提下进行现场即时认定,并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现场督导,对检查发现的业务操作性问题,进行现场辅导,使一线员工成为业务操作的“明白人”,做到即查即纠,从而有效防范了业务操作风险。对不能现场整改的,及时下达《问题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到位,并建立了飞行检查违规问题台账,按单位逐笔分类登记问题台账,实行条线科室督导制、被查社主任督办制、责任人整改承诺制等多项措施,加大整改力度,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纠改。

五是强化责任追究,强化震慑作用。对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做到快查快处,强化飞行檢查的震慑作用。对屡查屡犯、同质同类的问题,对责任人进行从严从重处理。

六是加强成果运用,提升检查效果。对性质严重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发送《风险提示书》,并转交有关业务科室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促进风险防范和案件防控工作。 通过加大检查深度,对于基层社在部分业务操作领域表现出的管理松懈、执行不力、屡查屡犯等现象,检查组通过调阅监控录像、查阅原始档案,指出联社自我监督、发现问题的能力存在缺陷,进而指出绩效考核重业绩轻合规、缺乏有效问责机制等更深层次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飞行检查,最大限度地暴露了基层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问题成因,提出针对性的纠改措施,查、纠、处并施,凸显了飞行检查及时性、有效性、警示性的管控作用,有效规范了员工的日常業务操作行为,有规不依、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员工遵章守纪、合规操作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制度第一,领导第二”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照章办事、按章操作的良好氛围。

4.创新检查方法,提升检查效果

农村信用社在开展飞行检查时,应严肃检查纪律,创新工作方法,突出检查重点,加强质量控制,灵活运用各种检查方式,努力提高检查的突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四个跨越,即检查方法手段运用的跨越、检查深度追根溯源的跨越、检查交流反馈层级的跨越和审计监督要求传递范围的跨越,重点解决“查、核、改”三个关键环节,即查清问题、核清原因、即时整改,做到审计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方案更加具体、实施更加规范、成果更加实用、整改更加彻底,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一要严格遵守检查程序,确保检查实效性。飞行检查网点由办事处分管主任确定,检查前将被查网点名称装入信封密封交检查组长。每到达一个联社,检查组长会同陪同人员共同开启信封,换取检查介绍信后直接到达被查网点展开现场检查。程序的严谨保证检查的灵活性、突击性,避免被查网点“临时抱佛脚”应付检查的现象,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发现各单位在业务操作和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飞行检查的实效性。二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确保检查可靠性。在检查方法上,除进行常规的符合性测试外,还通过调阅监控录像等手段进一步延伸至实质性验证。要注重创新审计技术手段,采取实地观察员工操作、回放视频监控资料、以客户身份办理业务或咨询等新方法,并通过利用视频监控中心等先进设施,对网点实行远程视频监督,查找柜面服务情况、业务办理情况、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降低检查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要区分性质严肃处理,增强检查权威性。在飞行检查处理处罚上,要细分问题性质和问题出现的范围,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区别处理,增强检查的权威性。因操作人员工作疏忽造成的不存在风险隐患的问题,要求其现场整改并进行讲解教育,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对制度有明确规定但为“走捷径”不严格执行存在一定风险的问题,按规定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让被查人员“口服心服”;对因管理人员传达制度规定不到位或未按规定督促落实、监督检查,造成全辖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轻处罚直接责任人,同时逐级追究信用社、联社相关业务科室管理人员及负责人的责任,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问题的整改和全辖管理水平的提高。

政府审计效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4

关键词:政府审计效能,公共受托责任,审计发展策略

从公共受托责任的终极委托代理关系来看, 公众是终极委托人, 政府则是终极受托人。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不同于企业的经营受托责任, 它源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建立, 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是解除政府对公共资源受托责任的关键所在。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存在对政府审计产生了需求, 即政府审计存在的价值在于受托责任关系, 并伴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维系和发展实施的一种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无论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来源于立法还是行政机构或者源于人民大众, 其职责是受托履行提供公共审计服务义务。可见, 政府审计机关本身也是受托责任方, 亦应有效地使用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发挥审计职能。故而, 有必要从审计效能的视角, 衡量审计工作水准。

一、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优越性分析

(一) 宪法明确政府审计的法律地位, 明晰审计法定职责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构,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审计的特殊监督地位。将政府审计的设置与职责列入宪法, 关键在于政府审计监督的对象是政府财政收支, 直接满足了代议机构财政监督职能的需要, 实质上起到了对政府行政权的限制与制约作用, 从而使审计制度带有政治监督色彩, 增强审计权威性。

(二) 政府领导直接抓审计工作,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在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中, 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 直接接受政府的领导, 其审计工作与政府工作紧密联系, 成为政府监督、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同一个政治组织框架内, 政府审计机关行驶监督权, 接受政府领导的指示执行相关任务, 从而可扫清部分行政障碍, 加快审计工作进程,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为审计任务的完成, 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同时, 在执行具体审计任务事项时, 针对审计工作中的难点或者瓶颈, 均可以借助上级政府领导的力量得以解决, 又由于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行政政府拥有强势地位和丰富资源, 因此审计效率比较高。

(三) 政府审计机关拥有行政处理权, 提高了工作威慑力

审计处罚权是指作为审计法律关系主体的政府审计机关有权对违反国家审计法和财政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的、行政的处罚。我国《审计法》第45条、46条规定:对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下级政府以及被审计单位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 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他处理措施。审计法对处罚权的赋予, 使政府审计机关集行政权与司法权于一身, 从而可以对违反国家财政法规的经济行为进行处罚, 提高审计机关的威慑力, 抑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我国政府审计效能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上和财务上的独立性缺乏, 限制审计职能的履行和审计效果

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独立性, 而独立性的首要关键点在于审计机关的独立。就政府审计而言, 若“审财政就是审政府”, 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单位又都是在同一行政序列之下, 那么“审计人与被审计人在组织关系上就存在紧密关联关系”, 其独立性必然受到削弱。

尽管审计的地位在《宪法》中得到确认, 但是, 从严格意义上判断, 如今的政府审计独立性无论是实质上还是形式上均不绝对独立, 只是相对独立而已。形式上, 政府审计机关与预算执行单位同属行政序列, 使得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受到损害;而实质上, 政府作为审计委托人, 委托审计机关配合相关政府机构监管国企和金融部门, 配合政府工作的执行, 尽管此需求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但是, 纳税人与人大也作为审计委托人要求审计机关审查财政预算, 而审计机关却又要受制于政府这个人大监督对象, 那么, 独立性缺乏问题则由于行政型体制的局限性逐步深化, 并严重影响审计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此, 《宪法》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审计的独立性, 也制约着改革审计体制的潜在动力, 修宪必然成为获得审计独立性的关键突破口。

经济上的独立性是确保审计独立性的另一重要方面。当前, 审计经费困扰审计监督的有效履行, 特别是政府和财政部门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同时又是主管财政预算分配和执行的“老板”, 很容易对审计机关独立履行职责形成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与制约, 严重限制审计职能的发挥和审计效果的提高。

(二) 政府审计工作只针对财务层面, 对非财务层面关注度不够

中国政府审计机关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为重点, 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政府工作为中心, 全面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各项审计, 具体包括: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审计、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社会保障审计、计算机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资运用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审计工作的执行, 很好地完成了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安全的任务, 但是, 审计工作力量集中针对于经济层面 (如预算执行) , 而却忽视了其他层面的审计关注度, 比如,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导致审计工作面存在盲区, 未能充分发挥审计所特有的功能。

(三) 政府审计信息公告与互动较少, 限制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与监督权

尽管《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对审计公告制度作了原则性的界定, 但只是为审计公告制度的出台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于审计公告制度属于部门规章, 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明显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属于低层次的立法。其层次低决定了审计公告制度有浓厚的政策性, 约束力较差, 弹性大, 难以执行, 法律所具备的本质特征尤显不足。近年来,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公告制度,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 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及商业机密的一律向社会公告和披露审计情况, 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 问责机制没有同步到位, 有责不问、有责不查、有责不究、有责不罚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不能形成问责合力。而且, 有些审计结果仅在被审单位或与之相关联的政府部门内部通报, 这不仅损害了政府审计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侵犯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信息的知情权, 还会于无形中侵犯社会公众权益, 降低审计工作的社会效能。另外, 信息透明度严重缺乏, 将造成政府审计监督体系的局部失效, 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 进而产生信用危机。

三、提高政府审计效能的策略

(一) 制定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的政府审计发展战略

制定政府审计发展战略, 必须做到着眼未来、切实把握现在的迫切需要。“小变需时, 大变待机”, 变革中国政府审计体制需要各方面变革力量的具备与环境的配合, 立法机关职权的强化和法律法规的变革与完善是重中之重。政府、人民法院、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审计监督制度是人大监督政府的方式之一, 而现实情况是政府掌握着丰富的人力、财力资源, 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居强势地位, 审计工作亦由政府主导和控制;相应地, 人大专业力量不足, 对财政预算及执行、财政决算的监督处于被动地位, 形成“弱势人大, 强势政府”的局面, 使人大的监督更多是一种形式。因此, 有利于完善人大制度和加强人大立法监督的变革正是改革审计体制的第一步, 而这也是最需要时机的。改革审计体制, 实质上涉及的是变革审计领导体制、变更领导权和机构归属问题, 如今, 改变现行审计领导体制已成共识, 但对未来的审计模式观点并不统一, 有立法论、垂直论、双轨制论、升格论、审计院论等, 此点尤为重要, 因为改革设想不同, 涉及的技术性障碍 (如修宪程度) 也就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相应的应对策略与战略会有本质差别。另外, 改革会更多地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划分, 所以, 改革应做到“柔性”和“温和”, 得到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以渐进、稳妥方式加以推进, 逐步提高审计独立性。

(二) 转变审计理念, 扩大审计职能认知

政府审计是政府经济监督的组成部分, 同时, 审计制度也是宪法制度的一部分, 或者讲是国家政权架构的重要一环。它具有政治制度的一般功能———制约权力, 主要表现为对积极权力的控制与约束, 通过法定的监督与鉴证, 防止权力滥用, 保证公正, 同时, 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督促行政主体妥善履行职责。因此, 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应在明晰政府审计的经济职能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审计政治观, 培养多维视角认识和分析审计问题和现象的能力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对审计监督本质及审计职能有个清晰、全面的认知, 从而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效能。

(三) 完善审计过程公开制度, 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

前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审计不是风暴, 而是透明”。加强阳光工程建设, 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使审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特别是审计过程与结果的公开, 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审计的工作关注点, 可以提高审计的社会效用。为了促进审计的公开、公正, 每项重大的审计工作阶段性进展应及时地向社会公众通报;政府审计机构自身也要接受其他机构监督 (比如新闻媒体的监督) , 迫使其自觉地保持独立性, 维护自身形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体或网络技术, 建立一个政府审计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 开发和完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 全方位地向社会介绍、说明审计机关的工作状况;对存在重大违规问题或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进行披露, 调动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力量以提高审计效果。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对我国国家审计发展战略的思考[J].审计研究, 2008, (3) .

[2]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石爱中.国家审计的政治思维[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3, (11) .

朝阳市地方政府效能建设研究 篇5

关键词:朝阳政府; 效能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69-00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不仅要追求公共管理的高效率,更要重视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加强政府效能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关键。

一、政府效能的内涵

效能是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总产出)同其所耗的人力、财力、物力及花费的时间(总投入)之间的比率。政府效能是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统一,是政府机关运用其能力、能量,履行其职责,最终实现行政目标所达成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表现。此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政府效能体现为政府机关实现行政目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整合行政资源的能力、维护社会秩序及社会公正的能力、自我更新与自我发展的能力等。其二,政府效能还体现为政府机关运用其能力、能量,履行其职责,以最终实现行政目标所达成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它主要表现为政府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比率等。

政府效能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政府功能的发挥与既定的职能目标的统一;二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主体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实现管理目标所用的时间和效果的最佳比率;三是行政目标和行政决策是否体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四是行政管理各个要素、环节和层次在行政活动中的合理配置与衔接。

政府效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权力因素,行政权力对政府效能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行政权力作为一种赋予行政管理主体的政治权力,其状况、行使方式和行使程度直接影响政府效能。其次,任何行政权力的行使都有赖于行政组织这个载体;二是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对政府效能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制度化的规范功能,界定政府部门彼此的职责,使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明确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等之间的职责,从而可以避免因权力混杂而造成的管理权限之间的冲突和管理领域的真空,提高政府效能。其次,通过制度的激励功能将公务员的工作与报酬、晋升等相联系,实施有效的公务员考评制度与激励制度,最大限度的开发公务员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政府效能。第三,通过制度的约束功能,以法律、群众、舆论以及政府自身为主体,加强监督和约束,使政府决策科学、程序完善、执行有度,从而提高政府效能;三是人员因素,人的因素是影响政府效能的核心因素、决定性因素。政府发挥效能需要的物力、财力要靠人去使用、开发和创造。影响政府效能的人员因素主要包括两类:其一,为领导者的素质;其二,为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朝阳市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理论研究

2002年以来,朝阳市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初步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市行政效能提高和服务环境的改善。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提升行政效能,促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2008年中共朝阳市委朝阳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提升机关行政效能的实施意见》(朝委发〔2008〕26号)。在意见中,主要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1、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减少行政审批、规范中介服务,推进并联审批、清理行政收费。2、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快职能转变、优化组织结构、精简议事机构、培育社会组织。3、优化行政运行机制:严格行政决策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强化行政效能监察。4、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加强政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四项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议制)、提高政务效率、强化督促检查。为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市效能办、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印发了《关于开展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提升机关行政效能专项督查的通知》(朝效能办〔2008〕3号);朝阳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办公室印发了《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提升机关行政效能专项目标分解方案》(朝规服办〔2008〕36号);2009年1月13日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朝阳市行政效能社会评价暂行办法》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9年7月9日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朝阳市行政效能监察办法》,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朝阳市行政审批效能评估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通过系统业务数据统计评分制与日常监察结果扣分制相结合,监察机关每月对行政机关进行量化测评,评估报告每月向公众公布,突出问题将形成专项报告,年度结果纳入全市行政效能考核。在效能评估指标中,办事效率的指标权重系数设定比较高,占55%。另外,办理异常占10%、公众评价占20%、日常监察占15%。办事效率这项内容主要由事项入驻率、承诺提速率、现场办结率、网上审批率、事项即办率、办理提速率、超时办件等7项具体指标构成。办理异常的现象包括公开异常、咨询异常、不受理异常、暂停异常、终止异常、不许可异常等。公众评价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态度不好、时间太长、业务不熟、其他等6个方面。另外,通过监察人员的日常检查和受理投诉举报,从政务公开、流程规范、期限合法、收费合法、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廉洁行政、服务态度8个方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效能进行日常监察。

三、朝阳市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实践研究

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各单位逐步清理行政权力,编制权力清单,公开行政权力,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自觉接受监督;统筹网络平台建设,做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络平台与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电子监察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至2009年11月朝阳市将4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涉及的行政权力一共7437项在网上明确公布出来。其中包括行政许可126项、行政处罚6304项、行政征收45项、行政强制314项、其他行政权力648项。这份权力清单将各部门有什么权力,如何行使,都标明得具体详细。权力清单公布后,每项权力都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不仅在行使权力和义务的过程中有了参照,公民在办事时也可以在网上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事情归属于哪个部门管理。

扩展并联审批系统功能,探索实现网上预审。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全市各政务中心积极构建网上预审系统。对已经建成的门户网站系统扩充功能模块,为公众提供网上注册和网上预审渠道。对以并联审批系统窗口接办客户端为基础的程序扩充功能模块,为窗口服务人员提供网上预审业务流程。对以并联审批系统管理客户端为基础的程序扩充功能模块,为系统管理员提供开通服务事项网上预审功能的管理途径。同时,在已建成的并联审批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并联审批短信查询平台,公众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就可查询并联审批办件状态,短信平台自动发送查询人所需要的办理结果,为公众办事提供更便捷、更友善的服务方式。

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探索电子化行政处罚。双塔区按照全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政务公开建设工作的要求,结合区城管局日常管理现状及执法流程的实际情况,试行全区城管执法电子化管理。城管执法电子化管理是以电子化网络平台为支持,通过数据库管理为手段,具有执法卷宗电子化管理、执法过程内部电子监督、执法结果电子化查询、执法环节远程监察控制等功能。借助电子化手段对执法过程进行内部监督,对执法结果进行公开,达到提高城管执法管理水平,提升整体形象,加强对行政处罚行为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深入开展政务服务下沉工作。龙城区政务服务中心选取了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50项服务类事项作为规范事项入驻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窗口,同时,还对其中部分非即办件的办理流程和时限进行了优化再造,大幅度缩短了其承诺时限,为办事群众带来了便利。为保证事项合理下沉,基层负担不增加,龙城区政务服务中心专门出台了《龙城区区级部门业务事项下沉工作办法(试行)》,该办法着力规范政府内部的工作流程,主要针对各区级部门将业务事项下沉到街道办事处和街办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情况,分别从下沉事项范围、标准、工作程序等方面对下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政府审计效能 篇6

一、注重宏观审计,加强审计自身建设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提高军事资源保障效益、规范军事经济秩序的重要途径,是确保政令军令顺利执行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反腐倡廉、加强干部管理督促的重要举措。当今,在部队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个别单位存在使用资金的时候无视国家法制、盲目使用等多种问题。预防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公安边防部队内部审计一项长期的任务[1]。

(一)重视审计监督工作

预防和惩治腐败,关键是要形成不想腐的保障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审计监督是规范权力配置和运行的关键环节。领导干部要重视审计监督工作,要建立各种完善的制度,并组织各种相关审计学习教育。通过培训,使相关领导部门对审计工作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

(二)加大审计监督范围

当前公安边防部队使用的资金越来越多,要加大审计监督范围。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审计监督面不断拓宽;审计正规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审计方法不断改进。在源头上制止典型问题的发生,比如在部门使用经济的情况下,要求要有一个详细的步骤流程并且需要相关的发票收据等各项资料,使资金落实到有用之处。

(三)提升审计队伍建设,规范审计工作流程

各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工作,不断改进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规范审计工作的流程。根据公安部审计局的审计要求,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要拥有专业的审计人员、大力提升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大审计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力度。

二、完善审计制度建设,促进审计工作发展

(一)不断推进审计法制化进程

由于部队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摸索探讨阶段。可以说部队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和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加大反腐败力度,完善反腐防腐监督体系,在充分发挥审计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防控监督职能时,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公安边防部队审计规范制度,研究与制定公安边防部队审计技术与操作规范,完善公安边防部队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质量控制规范。进一步加强《军队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条例》、《军队审计处罚办法》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增强公安边防部队的审计工作责任感。通过完善现有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使审计工作更加具体化及明确化。

(二)加强审计执法力度

改进过去对违法违纪事情的简单处理,做到从严执法、依法审计。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履行自己相应的职责。在审计工作中遇到违法违纪行为,敢于揭发,做到依法断事、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工作态度。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审计违法中的处罚制度,赋予审计部门对违法者依法行事的权利。从根本上解决审计畏惧情绪及违法者屡犯的问题,积极维护审计法制的严肃性,促进部队审计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宣传审计法制

加强审计队伍自身的学习教育,提高在职审计工作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确保审计工作可以有效的进行,同时需要对部队、机关单位的审计法制宣传及普及。通过正确的了解审计法制,形成支持审计、理解审计以及欢迎审计的氛围。

三、提升公安边防部队审计监督效能的策略

(一)建立审计责任制

将审计工作的具体事项及责任都落实到相应的审计工作人员,使其在分工上面详细具体的工作,充分的落实到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同时加强相关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规范进行审计执法。把审计工作监督人员作为规范执法、严格执法的一项防漏堵洞和基础工作的重要措施。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相关资料与涉及到的各方面人员等作为最重要的审核对象,从审计工作的开始、查处审计方案的问题、审计结果的通报工作都做要有严格的要求。严格规范审计工作,奖励和惩罚都严格的进行,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以完善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规范审计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相应的责任,使每个工作环节都能查细、审深、审透[2]。

(二)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决定着审计工作整体规范运行的关键。公安边防部队审计队伍及公安边防部队的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公安边防部队审计质量的好坏。应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从基础抓起,通过提升、优化审计工作人员的素养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三)增加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

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熟练的专业知识才可以将审计工作做好、做到位。熟练掌握公安边防部队的审计、会计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金融、财务、保险、基建、采购等多方面的法规和法律知识。具有相关计算机应用及外语知识的能力,不断进行相关的学习及业务培训。审计战线上的同志们要通过勤奋学习审计理论,刻苦钻研审计业务,认真总结审计经验。

四、总结

总而言之,公安边防部队的审计监督工作还要经历非常多的发展变化。所以我们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审计工作的基础环节,完善审计制度建设,这样才能防范审计风险、确保资金合理安全的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影.论拓展公安边防部队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J].武警学院学报,2010(01).

论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政府效能 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政府效能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 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 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进行集成, 在互联网上实行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超越时空和部门限制, 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

一、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

1.政府机构的协同性逐渐强化, 呈现一体化特征。信息网络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 使得政府各部门之间、各环节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能够直接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政府部门在网络中具有无障碍的信息即时沟通能力, 形成新的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政治与公共行政政府各部门相关联的各种业务和管理职能的耦合协调效应。这种效应把政务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因素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 让政府组织的刚性边界富有弹性。

2.政府与整体社会形成一种互动的治理关系。电子政务则充分借用媒介载体, 承载政府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伸向机构、公众和所有服务对象, 帮助他们及时获取信息并快速做出反应。同时, 各种服务对象也以电子方式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政务活动中来, 从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双向沟通的参与化管理体系, 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更为密切的动态交互效应, 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新的推动力。

3.政府行政权力趋向更多分权。政务信息的全方位扩散突破了传统政务运行的相对封闭性, 形成无限扩展效应, 弱化了政府的信息特权, 无形中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得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管理的部分权力与职责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转移, 政府运作能够更加灵活、机动地应对信息社会多样、动态的发展变化。

4.政府内部运行实现无缝化衔接。电子政务将使管理与服务资源的组合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事务处理和业务工作发生虚拟整合, 表现为政府系统运行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产生系统集成效应。政务活动的系统集成将改变传统的部门分割运行的状况, 消除政府管理与服务的间断与空白点, 显现出政府运行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为实现没有断层、没有间隙、没有阻滞的无缝化管理创造条件。

二、推进电子政务是提高政府效能的重要途径

政府效能,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体现"。政府效能, 无疑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 也是电子政务的必须追求的功能目标。

(一) 推进电子政务,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推进电子政务是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 表现为从外在的技术形式到内在的组织关系、从表层的政务方式到深层的制度建设的变革, 是技术革命所推动的行政改革和政府再造。行政效率, 就产生于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再造。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必然在再造政务流程的同时, 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 推动组织结构从传统科层制趋向扁平网络化, 通过网络实现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减少不必要的层次阻隔, 减少会务、文件等实体性活动, 代之以网上的虚拟性活动, 提高了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逐渐形成一种弹性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跨功能的、效率高的"无缝隙政府"。

(二) 推进电子政务, 有利于增强行政透明度

电子政务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信息公开, 这使得政府与外界的界限越来越呈相关性和依赖性。在电子政务环境中, 政府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制定政策、做出重大决策过程中征求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 从而把公众与政府从以往的"迂回沟通"转为"直接沟通", 利于打造可视化政府。政府与外界关系的调整, 产生了所谓的"鱼缸效应"———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活动就像鱼缸中的金鱼一样无时无刻受到公众的审视和评判, 从而大大提高行政透明度。

(三) 推进电子政务, 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公共性, 而公共性则意味着更多的民主。"

电子政务直接要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 将会促进这样-种民主决策机制的形成。但在"官僚体制内的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的全部信息, 甚至得不到正确信息, 因此如果排除公众对决策的重要参与, 将造成政策上的失误"。而电子政务则弥补了这种缺陷, 它极大地改善传统的决策机制, 使基层公务员或公众借助于网络可将信息直接、迅速、及时地传至决策层, 为决策者输送完整、全面的信息, 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使决策者在全面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 避免了依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性导致的决策的盲目性, 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效能提高对策

政府职能是制约政府效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提高政府效能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前提和基础。把推进电子政务与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 为提高政府效能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

1.建立与电子政务相适应的行政理念。电子政务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 也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场变革, 它的重心是政务而不是技术, 它蕴涵着民主、公平、人本、责任、效能、创新等价值理念,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官僚体制工具理性的超越。这些价值理性与政府组织结构、行政方式、业务流程、行政文化等方面融合在一起, 对改变传统的政府内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模式, 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很好的价值导向和框架基础。深入理解电子政务的内涵, 实质就是确立政府服务公众, 让公众参与政务、政府对自身行为负责任的过程, 就是说, 政府要有以人为本和人民民主的价值观。

2.加强政府电子化管理。政府电子化管理是以电子政务模式为基础的、以整体的方式来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在信息化和网络型社会环境中,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政府行政组织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政府行政目标, 实现与维护公共利益。我们要挖掘和发挥电子化管理优势, 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为政府内部及其与社会、团体、组织、群众的交互提供制度机制环境。

3.提高行政人员能力素质。为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部门领导、职员不仅要从思想上确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善于学习的开放意识, 而且更要提高他们的信息服务力和执行力。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层的电子政务培训和制度建设, 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和配置专门人员, 明确其各项职责, 以此带动领导层学习信息的热情和意识, 提升其信息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务员的信息意识和技术的培训, 既要解放公务员的行政思想, 也要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知识、应用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 健全信息化培训体系,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4.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公开, 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大力聚合社会信息资源, 但信息资源相对比较分散, 利用率低, 难以共享, 加之信息公开意识和法制保障的缺乏, 政务信息的整合和流动不尽如人意。要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分阶段、分层次建设、统一标准、引入竞争机制等原则来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规划、采集、整理、共享和公开,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同时, 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快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要加快"政务信息公开法"的立法进程, 用法律界定、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政府信息获取、传递、使用中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郭泽保:《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效能建设的关系》,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2]王吕:《电子政府与政府管理创新》, 《行政与法》, 2003年第3期

[3][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治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57页, 2004年

政府审计效能 篇8

1、政府与大众角色随着社会经济模式转型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变化是巨大的。同时, 我们也注视到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7-23追尾事件让人触目惊心, 湖南邵阳沉船事件唤起世人深思, 郭美美事件同样令人忧虑重重等等, 政府如何说服大众, 阐明真相同时满足大众的知情权。通过说服达到大众认可, 避免或扭转本不该发生的误解和误传。

2、政府和大众角色改变。计划经济社会中, 政府社会角色是大政府与小社会模式, 政府拥有巨大权力, 资源。从说服角度而言, 他们是信息收集者, 发布者, 大众是信息接受者;从说服方式而言, 政府说服方式有:权威型;独断型;以及广而告知型。随着市场经济转型, 大众文化素养逐步提高, 参政议政意识也在增强。政府行为是大众通过纳税方式购买的, 大众有权力了解政府举措, 实施合法监督。政府社会角色必然要向小政府与大社会趋势发展。角色改变也同样要求政府说服大众方式发生根本性适应。

二、传统模式的政府说服

1、权威说服

政府作为权力资源的信息拥有者, 凭借自身职位和职权进行说服。大众缺乏信息搜集来源, 政府说服基于职权之上, 加上几千年等级桎梏, 大众对信息接受完全是对职权的敬畏。

2、独断说服

君王制或家长制的说服, 寡人独断, 万众听之。独断说服往往发生在最高领导或地位最高者, 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与想法。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丝毫没有发言的余地。

3、广而告之型说服

政府作为职权部门, 对大众信息的说服只是公示, 即告之。陈述说服内容, 不顾及大众诉求和民愿。该种说服也建立在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下的。传统经济时代相应的传统信息沟通模式。

三、当代政府说服大众的科学探析

美国葛兰杰对大脑成像研究进行了更清晰, 更实用的讲解, 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 更有效的说服方法。同时他提出了一种大脑机构称作“杏仁核”, 形似杏仁的灰色物质, 位于大脑的颞叶内, 几乎接受所有外界的信息, 迅速作出情感反应, 或传达大脑皮层经过理智作出逻辑分析。由此政府说服大众, 可从以下几方面探析。

1、情感方面

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得出人们作为受听过程中, 情感的作用远比智能的作用大很多。外界信息传递到杏仁核, 触发了不同触媒, 导致人脑历史记忆中的数据, 不同触媒会做出不同的情感反应。政府作为信息的发送者, 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仪容举止---不同的情境配上得体的服饰和非言语情态, 一般危机事件处理中, 政府严肃认真, 态度一丝不苟, 通过外表和肢体语言传递大众信息, 政府在积极严谨的对待危机问题;从众性---政府对待危机的态度应该与大众一致, 人们渴望事情真相, 政府应当本着相同目标, 保持说服目的的一致性。如果政府能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保持与大众一致, 说服的效能会令人惊奇;启发大众的导航系统---任何人情感判断都是历史长期积累数据的反应, 在杏仁核内, 不同事件有不同的情感触媒, 政府信息发送者, 应当想法启动大众情感库存的闸门, 从而到达说服目的;愿景---任何说服双方都有不同要求或希望, 政府说服前要明白大众要求和希望, 这样才能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 大众的杏仁核会迅速作出反应, 政府说服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大众观点态度也会发生既定的改变。

2、逻辑方面

众多学者认为情感说服具有巨大的成功比率, 但就公共危机的事件的处理, 有其特殊性, 严重性, 紧迫性, 关注性, 所以政府说服中, 逻辑说服应该要比情感说服偏重。首先, 理由---要真实, 及时, 客观, 否则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误传, 甚至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尽管这个过程是繁琐, 劳累, 但为了真相, 政府应该坦诚, 真挚, 哪怕问题没调查清楚, 也要实事求是;第二, 语言策划---包括语言内容合理安排, 措辞得当, 说服前, 政府能否对说服过程进行策划, 双方的意图, 说服言语使用, 说服前, 中, 后的非语言落实;再次, 互惠性---政府应该本着最终的互惠性而进行说服, 过之, 即找原因, 求发展, 促互惠。政府不断总结问题, 不断从归纳得出经验, 并提出整改措施。危机事件的处理, 需要情感的支持, 也同样渴望逻辑解析, 这样政府的说服效能会收到更佳成果。

3、知信方面

说服应该建立在效能基石上—互信互知。双方没有信任这个基础, 那就很难到达预期效果。政府和大众说服效能基石也是知信, 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是举世瞩目的, 大众信任我们的政府这点毋庸置疑, 但发展中总是曲折的, 公共危机频频发生, 说明我们政府信任得到了挑战, 政府种种不和谐因素仍旧存在, 为了实现说服, 改变大众观点, 政府还应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同时互知程度随着信息网路化与日俱增, 网络没有区域, 性别, 年龄, 行业, 性格等限制, 在大众生活形成一种强大无比的网络聚集, 这是地图上没有的人群结构, 这个社会信息交流从单向性, 双向性, 到多向性交流。交流结构从等级制到扁平化结构发展, 信息量从双方不对称到相对对称。随着知信度加深, 政府和大众的沟通会更顺畅, 说服效能会更高。

参考文献

[1]、美国, 罗素.葛兰杰, 著, 张如玉译, 《说服力决定成功》第32页1、美国, 罗素.葛兰杰, 著, 张如玉译, 《说服力决定成功》第32页

政府审计效能 篇9

一、效能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及培训对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

(一) 效能政府建设的必要性

1、政府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政府效能一直是政府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在新形势下政府效能更加成为政府不容忽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效能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 政府的社会职能增加, 社会责任增大对于政府自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政府效能低下必然会带来不必要的内耗, 政府就不能很好的完成社会职责, 对于政府的对外形象和我国政治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

建设效能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推行电子政务,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 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 减少行政层次, 降低行政成本, 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这一系列改革的实质都是对于效能政府的客观要求, 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措施和方法。

(二) 培训对于建设效能政府的意义

培训是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效能政府建设的关键主要是人,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建设效能政府的前提和基础。在政府的人员队伍建设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突破政府效能瓶颈的主要因素。正确、适当的发挥培训的作用, 运用高效、实用的培训方法将成为政府效能提高的强大推动力。确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确保所培训的内容用于工作、确定可行的培训方案, 都为建设效能政府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培训方法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 实践法

实践法是通过让公务员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 掌握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方法, 此方法在政府培训中应用较为普遍。这种方法将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直接结合,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是公务员培训的有效手段。

实践法的主要优点:一是经济, 受训者边干边学, 一般无需特别准备教室等培训设施;二是实用、有效, 受训者通过实干来学习, 使培训内容和受训者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 而且受训者在“干”的过程中, 能迅速得到关于他们工作行为的反馈和评价。实践法具体包括如下方法:

1、工作指导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这主要适用于刚刚工作的新成员, 为使其更好的工作, 一般由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行为道德较好的主管人员进行指导。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指导具体, 效果也较好。

2、职务轮换。

职务轮换是有计划的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 让员工或管理人员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方法, 从而达到考察公务员的适应性和开发公务员多种能力的目的。职务轮换是通过横向的交换, 使管理人员或普通公务员从事另一岗位工作。使他们在逐步学会多种工作技能的同时, 也增强其对工作间、部门间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 并开拓对组织活动更广阔的视野。

3、特别任务法。

通过为某些受训者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 此方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如行动学习, 是让受训者将全部时间用于分析、解决其他部门而非本部门问题的一种课题研究法。受训者4-5人组成一个小组, 定期开会, 就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为受训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经验, 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制定计划的能力。

(二) 模拟法

模拟法是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 公务员在假定的工作情况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 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法的具体方法如下:

1、案例分析法。

以现实问题为对象, 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把实际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使培训者有机会对相应的情况进行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实践, 以提高培训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 (或实例) 教学, 通常有三个目的:作为讲课的补充, 用以说明政府管理中的某个概念、原则和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作为受训者讨论和分析的练习, 用以培养和发展受训者的能力和技巧;作为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测试的方法。

2、角色模拟法。

为培训者提供真实的情景, 让某一受训者扮演某些特定的角色, 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表演, 再让其他培训者对其表演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培训者换位思考问题, 体验各类人物的心理感受, 能够训练受训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游戏法。

由两个或更多的受训者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 相互竞争达到一定目标的培训方法, 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活动方式。由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 这种培训方法能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 使人员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开拓思路,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法是员工培训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 常用的游戏如“沙漠遇险”、“海上沉船”、“红黑游戏”等。

三、对于建设效能政府中人力资源培训的建议

(一) 灵活、合理运用培训方法

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 灵活、合理地运用培训方法。一项培训可以将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 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培训方法, 既可以消除培训的枯燥感, 也可以使培训达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1、在岗培训。

让一个人通过实际做某项工作来学会某些技能, 提高工作能力。主要方法有教练或实习法, 是基层操作人员培训常用的方法, 也可设立助理职务可用于培养未来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有工作轮换和特别任务法都适用于在岗培训。在运用这些方法中要注意实施培训的人应当接受严格的训练, 掌握必需的培训资料;对被选做培训教师的人进行有关指导方法的全面培训。

2、新公务员的培训。

新公务员的培训主要侧重导向活动。对刚被聘入政府、对内外情况生疏的新公务员指引方向, 使之对新的工作环境、条件、人员关系、应尽职责、工作内容、规章制度、组织的期望有所了解, 使其尽快而顺利地安下心来, 融合到政府机构中来投身到工作中去, 进入职位角色。从长远来看, 导向活动有利于培养公务员的组织归属感。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新员工的焦虑与困惑;确立恰当的工作期望;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管理人员的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学习或补充新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树立正确的态度与观念, 以利于更好地领导、管理下级;提高管理人员在决策、用人、沟通、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总而言之, 通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 达到提高管理能力的目的。根据管理人员的培训目的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 可以综合运用模拟法和游戏法等方法, 注重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 培训变被动为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服务于人的发展理念。与被动式培训相对应, 主动式培训最根本的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人既是培训的过程, 也是培训的目标, 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换言之, 人是主动式培训的核心要素, 培训根据工作中人的需要而设立, 是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而不是传统的以事为中心, 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突击式、速成式的“培训”, 基于政府战略目标下受训者的合理要求和兴趣而进行。与以往的培训机制最大的区别在于, 主动式培训是基于受训者在政府战略目标下合理范围内的自愿和兴趣。培训内容根据相关主体的主动协商合作而设置。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受训者的能力, 促进人和组织的协同发展。

(三) 建立有效的人员培训模式

1、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向全方位培训。

在传统的培训中, 培训内容一般是针对一项具体的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而进行的。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培训中, 不仅要求公务员掌握其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要求掌握沟通技巧、团队工作技巧等诸多方面的技巧, 甚至包括技术技能、领导艺术、人员管理、战略计划等各方面的知识。

2、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体系。

做到公平、公正地去评价是培训改革的基础, 可以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培训效果、培训目标实现的程度, 以便于改进培训工作, 提高培训质量, 鞭策公务员积极努力地学习。采用的评价形式是多方面的, 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 还要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 建设学习型政府

落实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政府要不失时机的构建学习型政府, 全面提升政府员工的整体素质, 努力营造公务员成长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要使每个公务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强化公务员的学习欲望, 灌输“求知犹如求生”的思想;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方法比内容更重要;要提高公务员非认识性学习的能力, 提倡无意识性学习。只要能坚持下去, 我们的政府就一定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个学习型的人才队伍就一定能形成, 那么政府效能的提高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效能政府的建设关乎政府社会责任的完成, 关乎人民利益的实现, 甚至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除了体制的因素外, 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政府提高效能的关键和瓶颈。对已有公务员和新入选的公务员进行多方位、有效的培训是提高政府人员素质的可行、有效的途径。只有一个积极、健全的政府人员培训体系, 才能成为建设效能政府的后盾, 不断培养出更多符合政府和社会需要的公务员人才, 充实公务员队伍, 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那么建设效能型政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郭京生, 张立兴, 潘立.人员培训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周承.主动式培训与政府人才开发创新[J].中国培训, 2007 (7) .

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研究 篇10

【关键词】政府补助  政府审计  定位研究

一、引言

政府补助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政府拨付补助资金,一方面促进企业或行业的持续进步,另一方面带动整个经济更好更快的全面发展。政府补助审计是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设机构对政府补助施行的一项独立经济监督活动。然而现阶段,政府补助相关文献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其一,通过实证数据探讨政府补助的效果;其二,对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展开谈论。由此,我们无法通过现有政府补助的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如何才能更高效。

本文通过从政府审计的视角出发,探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从而决定其实现机制和实现路径的选择。文章确立了政府补助审计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定位,通过建立政府补助审计鉴证和评价机制,开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协助国家经济治理,发挥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以期为政府补助审计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本文以上部分已提出有关政府补助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实证数据探讨政府补助的效果;其二,对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展开谈论。

关于政府补助的效果研究指出,政府补助的效果呈现不同的形态。Beason & Weinste(1996)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没有任何正面的效果。Lee(1996)研究发现,这些产业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府补助和贷款)对处于增长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任何影响,政府对贸易保护政策干预越频繁,则生产率越低。申香华(2010)对财政补助的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接受补助的公司在促进就业、缴纳税款、提供社会捐助、增加环保投人或支出等方面没有显著的贡献。但是针对研发和专用型人力资本的政府补助有显著效果。Almus & Czarnitzki(2003)发现在有补助的情况下,企业的研发活动平均增加了四个百分点左右。安同良等(2009)研究发现只有当研发补助用来提高专用性人力资本时才能发挥产出激励效果。

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倩(2013)指出审计工作中常遇到的有关政府补助的一些难点问题(认定难、分类难)进行分析和探讨。赵小萍(2014)进行政府补助审计时,应关注被审计单位对政府补助的分类是否正确,是否在正确的时点或期间确认政府补助,以及国有企业收到投资补助和搬迁补偿款的特殊处理。

上述文献表明,现有的研究已经关注了政府补助的效果以及政府补助会计实务处理。但是,对于政府补助的经济作用,以及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仍然缺乏理论解释。

三、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

审计的定位有两种:鉴证和揭示机会主义行为的批判性审计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建设性审计。政府补助审计定位于抑制机会主义的建设性审计,即发挥审计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作用。基本依据如下:

(一)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政府补助必要性决定的

我国将政府补助定义为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具体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国家政府补助行为影响国家资源、收入分配和支出效率以及经济结构。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有其必要性:

1.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有助于补充当前审计工作的不足,确立政府补助的方向和策略。现阶段,针对政府补助开展审计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关注点在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是否有误,分类是否合理和确认的时点、期间是否正确。政府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主要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进行合规性财务收支审计以发现审计问题。二者都未对政府补助的相关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不能为政府补助确立方向和策略,而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专项审计能有效分析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的补助策略提供依据。

2.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是审计全覆盖的必然要求。审计全覆盖的精要是审计范围的扩大,从政府债务审计到安居工程审计,再到彩票资金审计,具体表现为公共资金涉及面的扩展。政府补助资金属于公共资金,属于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并且政府补助资金金额较大,对企业、行业和经济影响颇大,审计机关应开展政府补助审计。

3.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政府补助事关两个重要方面: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针对不同的公司、行业发放政府补助,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自经济危机后,政府提供的政府补助大幅上涨,因而很多国有上市公司从中受益颇深。但是,针对政府补助的效益性有待检验,以确立发放补助项目、企业和行业,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审计本质的体现

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蔡春,2000)。审计功能存在的首要目标在于促进和保证被审计单位对象受托经济责任得意全面有效履行的需要(蔡春,2007)。受托经济责任下鉴证、揭示和抑制机会主义是审计本质的体现。政府补助批判性审计,鉴证和揭示了机会主义行为,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审查。而政府补助建设性审计目标定位于抑制机会主义行为,评价政府补助的经济绩效,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体现了审计的本质。

(三)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国家治理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政府补助资金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机构是国家财政收入支配的主体。政府机构发放政府补助,不仅应关注补助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更应注重补助资金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尤其政府调控国家经济的宏观性。经济发展是政府主体的重要职责,政府补助是政府合理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政府补助审计体现着经济监督的职能要求,更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政府补助审计的实现机制

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决定实现机制和实现路径。政府补助审计要抑制机会主义的存在,发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应确立其实现机制。服务于政府补助的审计定位,实现机制应包含鉴证、评价和协助三种机制。

鉴证机制包含鉴定和证明两个方面。审计主体开展政府补助鉴定审计即揭示机会主义行为,并对审计结果发表意见,力证鉴证对象是否机会主义行为。鉴定机制要求能够查出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证明机制则是获取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现阶段,开展政府补助的审计主体有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在都一定程度上发挥鉴证机制作用,这也是政府补助审计批判性审计工作机制。

评价机制是在鉴证机制的基础上,寻找已存在机会主义的原因并针对现有体制机制提出建设性建议。政府补助审计评价机制不仅要审计政府补助的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更要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政府补助绩效审计,发挥审计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作用。绩效评价机制是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有效手段,有助于政府补助审计的发挥建设性作用。

协助机制是政府补助审计定位于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关键。鉴证机制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审计内容针对政府补助的使用时期,属于“事中审计”。评价机制是针对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益性开展的,评价政府补助的历史信息,属于“事后审计”。协助机制是协助政府补助决策,即如何制定政府补助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本质上属于“事前审计”。

政府补助的实现机制中,鉴证机制是基础,评价机制是保证,协助机制是目的。不同的审计主体,政府补助的审计重点不同,实现机制中承担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现阶段的实践工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发挥鉴证作用,内部审计在鉴证机制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评价机制,而我国政府补助审计仍停留在鉴证机制和评价机制,并未真正的发挥审计的经济建设性作用。

五、政府补助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项目审计

项目审计是针对特定的单个对象所实施的审计,我们对审计政府补助审计分为三类: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与决策审计。

首先,财务审计。财务审计界定为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旨在纠错与发现舞弊。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都涉及财务审计。但是三者方向和主体不同,社会审计所开展的审计业务中财务审计所占比例最大,其面向的主体主要为企业。内部审计是对公司内部制度等开展审计,旨在为审计主体提供管理意见,其面向主体包括有内部审计机构的社会主体。政府审计也开展财务审计。而随着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政策审计的开展,政府审计中财务审计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政府审计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面向主体有涉及公共资金使用的主体或者项目(包括人、财、物)。针对政府补助开展审计,三者在财务审计这一部分具有交叉。从政府审计的角度出发,对于已经开展政府补助财务审计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政府补助的定位聚焦在政府补助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绩效审计;而对于尚未开展政府补助财务审计的主体,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应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建议性职能,政府补助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

其次,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就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的主体只有国家审计机关。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成果,决定国家政府补助的方向,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

再次,决策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某一重大项目的经济决策付诸实施之前依法进行的审核。为有关管理当局最终确认或否决该项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政府补助决策审计具有特殊性,国家对于某个项目开始进行政府补助之前,开展决策审计调查,对于符合政府补规定的,发放政府补助;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停止或者取消发放政府补助的资格。政府补助的决策审计本质是事前审计,这种审计带来的直接影响着政府补助资金的发放,是一种更高效的审计模式。

(二)专项审计调查

专项审计调查是针对具有某项共同特征的多个单位所实施的审计。专项调查是一种直接报告业务,专项审计调查时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审计方法,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的专项调查活动。政府补助审计是一种特殊业务。政府审计可以对政府补助项目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六、结束语

政府补助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而政府补助的审计则可以有效的鉴证政府补助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应定位于更好发挥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促使经济健康发展。现有的政府审计中,对于政府补助审计集中于财务审计,并不能必然的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特别对于政策性与经济性较强的政府补助项目。因而,本文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的定位基础上,研究其实现机制与实现路径,以期丰富政府补助审计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小萍.政府补助审计应关注的事项[J].财会月刊,2014(1).

[2]张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审计难点解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

[3]蔡春.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

[4]许罡,朱卫东,孙慧倩.政府补助的政策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投资视角的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4(6).

[5]申香华.成长空间、盈亏状况与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绩效——基于一年河南省和江苏省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0(9).

[6]Beason.R.&D.Weinstein,Growth,economies of scale,and targeting in Japan(1955-1990)[J].Review of Econ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

[7]Lee,J.W.,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政府审计效能】相关文章:

政府审计07-09

政府审计目录08-24

政府配置审计06-19

政府环境审计07-11

政府审计资源08-24

政府审计改革论文04-16

政府审计试析论文04-16

政府审计论文范文05-10

政府投资审计方案07-27

政府审计监督制度07-27

上一篇:连续测试下一篇:激励员工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