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能力

2024-05-07

欣赏能力(精选十篇)

欣赏能力 篇1

一、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1)丰富学生情感。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感性,音乐艺术是人们情感抒发、心灵倾诉的产物,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特征。音乐欣赏有助于学生透过歌词的外衣,进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创作者渗透在歌词中的丰富情感。学生欣赏音乐就是与创作者交流互动的过程,音乐欣赏能够引起学生与创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2)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过程,因此,音乐欣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词曲传达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歌曲体现出音乐艺术的文采美、情思美,传达出作曲者对词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学生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受歌曲语言美的过程,是学生与词作者、作曲者思想共鸣的过程;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受美、浸染美的过程,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创造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又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说:“不但要会读书,还要加强音乐修养的训练,能启发你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运用音乐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音乐基本知识与理论,是难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更谈不上创造力发展。因此,学生欣赏音乐是对学生运用音乐知识能力的一次检视,学生反复运用音乐知识能够培养学生乐感,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让音乐学习且行且歌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积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形象,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1)激发音乐欣赏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音乐欣赏主体性的有效手段,音乐欣赏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优化导入方法,运用故事、图画、乐器等导入课文,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音乐欣赏学习。要将音乐欣赏与视听结合起来,通过听歌曲感受演唱者的情感表达,通过看视频体会演唱者的情绪表现,间接地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单一的欣赏素材往往会带给学生欣赏疲劳,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选材内容,提升欣赏材料新鲜度,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2)丰富学生音乐积累。音乐积累是学生音乐欣赏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当学生的音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多途径地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积累。首先,教师要重视音乐乐理教学。音乐欣赏需要学生具有基本的音乐知识,这样才能运用乐理去欣赏音乐,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其次,教师要将音乐欣赏与“教唱”结合起来。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受到音乐旋律的感染,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感悟能力,进而体会到音乐的表现力,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3)调动学生生活积累。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的艺术化反映。音乐教师要将音乐欣赏与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要欣赏到音乐作品的魅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从作者的视角去感受音乐作品。如果学生缺乏生活积累,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就难以与作者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与作者亲近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感受音乐作品形象。音乐作品在表达思想情感时,往往借助一定的艺术形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整合,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音乐作品创造艺术形象是借助语言工具,这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歌词转化为艺术形象,并对艺术形象进行有效整合,发挥联想与想象,从而通过艺术形象深入领会作品的艺术内涵,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激发音乐欣赏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积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形象。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放慢音乐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且歌且行,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侯蕾.对提高青少年音乐欣赏能力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8(08).

[2]段勋珍.如何培养中师生的乐感能力[J].青海教育,1997(12).

[3]周楷博.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幽[J].成才之路,2014(35).

欣赏能力论文 篇2

美术欣赏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能让幼儿对生活环境、美术作品和大自然尽情感受和想象,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分析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一、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幼儿园要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其包含着情感、想象、记忆、知觉、感觉等心理要素,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园首先要对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人类天生就对不同的颜色有着视觉的辨认能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能够关注和感知雕塑中的形象、图画中的图形和绘画中的造型。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已经能够将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事物在画面中指认出来,并通过直观感知方式来感受作品的意蕴。

2.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让幼儿能够根据已知的审美材料展开想象,在心理上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诱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随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意想象得到了发展,再造想象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极速被加入到幼儿的审美想象过程之中。 3.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审美创造行为,表现出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幼儿的审美创造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由行为,随着幼儿再造想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1.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

要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首先就要让幼儿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和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距离,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要想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就必须让美术作品对幼儿产生吸引,使幼儿对其产生兴趣,这也是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基础DD要让幼儿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2.培养幼儿的美术审美体验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欣赏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感体验,因此,在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要增强幼儿的审美体验,要让幼儿在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将自己的信息和情感投射到美术作品中去,了解美术作品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学会移情。

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从美术作品的造型、颜色、线条中感受到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性质,例如从舒展明亮的色调中感受到愉悦、从暗淡枯萎的色调中感受到失望和痛苦等等。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审美体验,使幼儿具备敏锐的审美知觉。

3.培养幼儿的审美创作能力

审美创作能力是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眼、手和脑,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并运用美术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进行审美意象的改造和加工。幼儿教师要将美术课还给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审美创作能力。教师要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创作,为幼儿提供丰富而充足的美术创作材料,将幼儿的美术创作热情充分地激发出来,让幼儿能够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获得启迪,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就要将幼儿的美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出来。在培养的初期阶段,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造型、色彩、线条、形象等进行观察,找到与众不同的审美切入口,进而要让幼儿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感受。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注意到美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逐渐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审美对象的结构和形式上去,使幼儿审美注意的稳定性和自觉性得到增强。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幻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性思维。

有效欣赏,提高能力 篇3

【关键词】 初中音乐;欣赏课;策略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头头是道,十分的忘我。学生在下面听得确实晕晕乎乎,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年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新课程改革便将这种矛盾和尴尬的局面很好的化解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协调发展,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把握学习的主动性的意义。那么在初中音乐欣赏课堂中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的层次呢?

一、初中音乐欣赏存在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趋势,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价值和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备受社会广泛的关注。而音乐欣赏更是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欣赏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走过场”形式,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音乐鉴赏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此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或者是历史发展状况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从而更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影响下的音乐欣赏教学水平整体不高,原因主要是:教学理念不清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比如认为初中生学习音乐欣赏就是“走过场”,随便给学生放几首歌曲就算完成了;过分强调音乐作品的教化功能,忽视了音乐本身。比如过多的安排对音乐分析的教学内容,过多的讲解音乐的旋律,使用的歌唱技巧和需要的背景等内容,却将音乐的歌词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等忽略了。

三、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1.选择欣赏内容,激发兴趣。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音乐欣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聆听音乐、分析音乐和创作音乐等活动能够使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音乐中蕴含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意境和内涵。其实感知音乐的过程也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启迪智慧的过程。在上课之前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合欣赏音乐的环境与气氛中,然后引入设计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慢慢的从形象的具体思维过渡到了抽象的思维,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形成自己对音乐的一种新的感受与体验。为此教师在选择欣赏的内容时尽量选择经典的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热情和兴趣。

2.把握欣赏方法,培养美感。音乐属于一门需要聆听的艺术,学生要养成聆听的习惯,才能在亲身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在音乐欣赏中表现出更高的鉴赏能力。目前的音乐基础教育首先培养的就是学习者的聆听技能,不管以后是否以音乐为职业,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很重要。一个人能否认真的、安安静静的聆听完一首音乐,其实能够代表一个人拥有较好的品味和较高的素质。

学会聆听声音作品和器乐作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听得次数多了,熟悉了,学生才会有喜欢的情感。在大量的音乐作品中可供学生欣赏的作品有很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首先将“听”放在突出的位置,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锻炼音乐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结合作品的结构和学生的感受,选择出适合学生听的音乐,从而提高锻炼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性。

3.关注欣赏心理,展现个性。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首先由音响感知开始,这是开始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关注学生的听觉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了解到学生的音乐欣赏心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想象和联想,这些也是直接构成学生音乐欣赏心理的重要材料。通过想象联想,再加上学生的语言文字那么就形成了对音乐欣赏的深刻表达。

4.通过多媒体等工具使音乐欣赏能够与时代同步。在课堂中学生应该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一些列活动。初中生正好处于感知外部世界和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能够较为容易的接受新生事物。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分时间段的在校园内播放一些经典的或者是励志类型的音乐,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结合当代社会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相关的影视剧情,让学生聆听其中的音乐,既让学生感知到了音乐的美感,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时代感和使命感。

音乐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的技巧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能够引导真善美,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感悟音乐的情感中技能和道德都会得到提高和完善。为此教育者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音乐欣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巫丽萍.有效的欣赏——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17(12):67~68

[2]张建峰.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教学策略谈[J].新课程导学,2012,17(34):56~57

学会欣赏培养能力 篇4

一、欣赏美术作品, 唤起儿童审美情趣

大自然绮丽的风光、绚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而呈现出各种美丽的风景图片, 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对于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育是极为有益的。自然美在色彩、音响、材质和线条方面给人以愉悦, 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人的感性趣味, 经过大自然的陶冶和熏陶, 儿童通过欣赏相关美术作品, 唤起审美情趣。

二、欣赏美术作品, 点燃儿童想象力

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作品本身的和谐完美, 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万里的想象空间。欣赏,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观察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 因此,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及范画是必不可少的。在一幅范画的探索欲望, 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注意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创新情感, 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 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喜悦,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为每个学生的想象创新创设一个飞跃的平台。

三、欣赏美术作品, 激发儿童创造力

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 要想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儿童创造力的特征, 并能加以鼓励。有创造力的儿童对做作品持有不同的见解, 喜欢为作品想新奇法子;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老师面对孩子的创造力行为时, 要有耐心、会包容、会赞美, 以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操作、多探索。老师要倾听孩子的表达, 鼓励他们大胆想, 还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及好奇心, 这样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创造活动的翅膀”, 在和孩子一起讨论的时候, 老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 让孩子通过猜想来打开思路, 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要注意的是, 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 老师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 也学会听孩子发问, 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 更可激发孩子提升思考能力, 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培养创造力, 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美术创造教学要引导学生欣赏多种风格的作品, 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 让他们展开想象, 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发挥创造潜能。

四、欣赏美术作品, 提升儿童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它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很难一朝一夕就得以提高, 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还要在平常多加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建议儿童欣赏一些美术大师浅显易懂的著作。同时, 平常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世界, 在观察中要善面前, 学生常会羡慕不已, 创作激情油然而生;而教师有声有色、准确巧妙的启发, 很快就成为学生在黑暗中探索的指明灯。因此, 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应充分利用教具, 巧妙创设情境, 诱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大胆地说出来,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 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 都有自主探索的欲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因此, 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 合理、充分地利用好信息技术, 营造想象创新的时间、空间、环境,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点燃他们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 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及主要内容, 将其落实到审美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去, 从而拓宽学生审美的范围, 提高审美质量。现代社会要求全面素质的提高, 而审美能力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重对儿童进行审美能力为基础的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

欣赏能力 篇5

技能型的工种容易被替代,除非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重复机械的劳动容易被替代。这个时代,你除了要和人抢饭碗,还要和机器抢饭碗。

你是CEO,管理者,也一样又被替换的风险。好多CEO就被投资人扫地出门了。你有钱,如果不懂怎样用钱,很可能就把钱败光了。

什么是壁垒?壁垒是一点点打出来的,你做的事情的复杂程度已经让人望尘莫及了,你就有相对优势了。但也只是相对而已,你有再先进的技术,再好的商业模式,只要你有利可图,全世界的人都会围着你的逐利机会。

什么能力无可替代?只有一种——持续进化升级的能力。

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只能永远创业,没办法守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方式。一旦陷于防守状态,被别人攻占下来,就是迟早的问题。你修建高墙,被包围的其实是你自己。

世界上有没有持续更新的事物?有。生命系统。

整个地球都是被生命系统覆盖了的,空中,地上,水中,都是生命体;大到大象那么大,小到病菌那么小,都是生命。都是由基因控制的事物。生命是一套开放的系统,多样性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单个的生命体死了,繁衍新生的生命体又来了;一个物种灭绝了,一个物种又来了。如果生命走的是另一条路,不分裂,持续进化,那么生命很可能进化成一颗星球,一颗吞噬星空的巨兽。也许宇宙真有这种东西——譬如黑洞。这个路径有一定的风险性,一旦自己死了,就全部死了。生命系统不是这样,它的局部死了,只有有一部分没死,就还能持续进化。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生物大灭绝,每次都没有把生命灭绝掉,反而让生命系统更加繁荣。

我们要模仿,就要模仿生命系统。

要活命,唯有持续进化,适应时代的变化。

通过美术欣赏 培养审美能力 篇6

一、通过美术馆欣赏活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美术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立体教科书,融汇了大量美的信息。在美术馆开展教学,让学生接触中外各流派高品质艺术类型,可丰富学生形象贮存,获得珍贵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感受力,形成健康崇美的艺术观念。

优秀美术作品如同视觉的珍馐美味,美术馆中的欣赏活动即可引导学生享用这艺术大餐。如《向摩尔致敬》《中国早期油画展》《古典与唯美》这些大师级的展出能令学生眼界大开,受益非浅。

摩尔的巨型雕塑作品放置在后花园的草地上,与自然环境自然融合。我鼓励学生以轻松自在的心态去欣赏《母与子》《国王与王后》《家庭群体》⋯⋯这类和户外环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品。面对着这批大型青铜作品,学生们有的站在作品面前,专注地解读内容简介;有的用手在空中假拟抚摸那温柔起伏的躯体,感受与作品的对话;有的与伙伴一同细细玩味太阳穿过雕塑孔洞透出来的乐趣。在阳光下,大雕塑与小身影相映成趣,学生们的天真与好奇拉近了与大师间的距离,他们无需像大人一样依据导览手册去理解作品,懂与不懂已经并不重要,只需引导他们愉悦地融入这个欣赏的情景,并能大胆想象、主动体验,用单纯的心去充分享受就是最大的收获。

参观《与大家同行系列之二——木棉红了》《大师画,我也画——少儿临摹毕加索作品大赛》《少儿眼中的摩尔》《天性·童趣——两岸四地少儿优秀美术作品展》⋯⋯这类儿童专题画展,学生也非常喜欢。儿童画以鲜明的真、善、美的特色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由于与他们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相似,之间更能产生共鸣,情感上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如《天性·童趣》以小动物为题材,通过琳琅满目的作品表现出的小动物可爱、温馨的形象比实际生活中的更能以情动人,学生按照自己的交流方式与作品进行真挚的互动,从欣赏中学会了发现,从发现中开拓了对美的视野。

通过美术馆画展,在看、触、思、议等活动中,学生们的审美情感得到滋润和丰富,并能从大师或同龄孩童的作品中获得启迪,日积月累,逐步提升审美感受力。

二、通过户外欣赏活动,培养审美表现能力

法国著名画家库尔贝在《给学生的公开信》中说道:“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现实呈现出来。⋯⋯作为自然所提供的美,是比艺术家所有的传统优越的。”

确实,大自然与生活到处蕴含着美的因素,一棵树、一只小昆虫、一座老砖屋、一辆消防车⋯⋯身边平常的事物,只要细心观察,都能成为绘画的素材;只要用心绘画,都能成就充满艺术美的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学生感受到强烈的美感和乐趣的时候,就会随之产生要表达美的激情。

写生,则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美的最好途径。

夏季,正是荷花竞相绽放之时,满眼碧绿中,朵朵白里透红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赏心悦目。在湖边,孩子们伴着微风送来的阵阵荷香在松软的草地上席地而坐,边饶有趣味地观看千姿百态的荷花边聆听小鸟的鸣叫。在自由与舒畅的心态下,眼前蜿蜒的叶梗,细纹密布的花瓣,残损的荷叶,竟都是那么美。

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想把自己感受最深、感觉最美的景色描绘出来。由于创作热情澎湃,加上观察入微,他们画出的每一朵荷花形象都别有芳姿,充满生气。有的学生还留意到叶面或花蕾上休息的小昆虫,这些细微的发现令他们更为雀跃,在画作上随意添加几笔,就使作品更为趣致盈然。

在广州城区,至今保留着不少充满魅力的老建筑。为此,我带领学生到中共三大的会址及周边的民居建筑群参观写生。和高楼大厦相比,眼中红墙碧瓦的小侨楼在他们眼中别有一番韵味。他们兴致盎然地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要保留这些建筑?柱子上那些精致的图案有什么寓意?为什么要选用红墙绿瓦?对这些问题,我在一一解答的同时也建议他们回家上网收集更详细的资料,下节课再一起研究。同时,我引导他们认识到一座老房子其实就是一件艺术品,建筑风格的选择、空间布局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等等,本身就含有众多审美创造的元素。学生们接触了解后,就会真正理解其美的价值所在,审美层次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在强烈感受和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孩子们情不自禁提起画笔,一排排沉稳淡定的别墅群楼,一条条幽静雅致的林荫小道,如潺潺流水般生动地出现在画稿上,线条流畅、花纹精致、主体突出。课后展评的时候,每个学生还都能就着自己的画面道出一段历史小故事,令人赞叹。

这样每一次参与课外欣赏活动后,学生们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美的眼界开阔了,笔下的造型生动了,作品内涵丰富了,而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独特体会也得心应手了。从各种画面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美的领悟。

三、通过不同形式的作品欣赏,培养审美评述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评述并非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评述能力可以在欣赏分析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如,水墨动画欣赏能让低年级的学生充分领略到水墨艺术之精妙。美轮美奂的《牧笛》《金猴降妖》等经典之作使传统的中国水墨艺术概念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和无穷乐趣。当学生感受完精美的作品,我播放一组依据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水墨画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动画截图,让大家思考、议论:水墨动画美在哪里?你觉得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水墨画作品?学生们思维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里面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好可爱;有的说,简单的水和墨汁竟能变化出这么美的线条,真有趣;有的说,伴乐很精彩,与故事搭配得很好⋯⋯给孩子大胆评说、自由表述的机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述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高年级《世界名画家全集——梵高》欣赏课中,我把乌拉曼克、诺尔德和梵高的作品图片混杂在一起,并让学生不要急于删选和解释,等仔细看完电脑视频介绍梵高作品的风格后,再分组对图片进行对比,辨别“真伪”。在这一环节,个人的选择有时会引发组员的争议,此时选择者就必须信心十足地用艺术语汇进行阐析。在他们发表见解时,我不作评价,但会适时启发他们运用专业语言,以增强说服力。在赏评中,对美术术语理解程度的深浅,决定着表达水平的高低。激烈的辩论过程使学生相互启发,多方了解梵高作品信息,评述技能也相应提高。

最后,我让他们以小短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梵高作品的感悟,同时,我也把自己对此批作品的欣赏心得通过电脑投影与学生进行交流,还鼓励他们提出意见、建议。如此,学生既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又加强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赏评素养全面提升。

美术欣赏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活动过程中,从生活和自然中不断发现、认识和创造美,提高了审美感受、表现、评述能力,形成了健康、积极的人格。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路小学

广东广州510600)

运用美术欣赏, 升华审美能力 篇7

一、美术欣赏在小学美术课上的作用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赏析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在教师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述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欣赏兴趣, 能够激发学生迅速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很多教师通常讲解得太过于详细, 只是滔滔不绝地讲述理论知识, 主导性较强, 却忽视了学生们的参与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讲的无论多么娓娓动听和引人入胜, 都对学生的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采取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 以学生的能力作为出发点, 对学生进行美术赏析的适量引导。

具体来说, 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要尽量符合学生的欣赏与理解层次, 逐渐建立起他们参与讨论的自信心, 以此由浅入深地提高美术欣赏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渐明白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拓宽美术赏析的领域, 从中体会到艺术的内容、意义以及趣味, 让他们慢慢地体会到个人的欣赏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作过程, 并且只有经过自己的观察、思索、分析以及归纳才能领略到美的所在。所以, 教师在美术赏析时尽量不要发表过多的主观经验和个人的看法, 教师可以多多聆听学生的见解, 并及时地做出适当的补充, 通过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使欣赏的重点变得更加突出, 从而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知觉以及思想,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态度,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味。

2. 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

若要培养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良好的感觉, 学校应当尽快建立起美术作品欣赏室, 全面改善学生学习与欣赏的条件, 大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设计切合主题的环境。在美术欣赏时, 为了能够使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 促使学生积极发言, 并且在自由舒适开放的环境中学习,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坐座形式, 根据欣赏的内容, 可以设在户外欣赏, 或者开展户外写生。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作品或者其它一些植物类的油画作品时, 可以在植物园或者花园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展览馆或者美术馆去欣赏多样化的美术真迹, 让学生切身感受作品的气派, 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长此以往, 可以建立起学生对美术作品主动欣赏的习惯, 增加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学习欲, 进而形成良好的欣赏态度。

二、美术欣赏中应注意的事项

1. 教学方法要多样、得当。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工具, 要想实现目的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切记:欣赏的对象是学生, 而并非是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因此, 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比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一些相关资料, 进而大大地缩短与欣赏内容之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 描述作品形式的要素以及解读艺术价值,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于部分美术作品还可以根据内容设置适当的情境, 以此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程度,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2. 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置教学目标。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不尽相同, 对于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 这是由于学生尚未建立起对艺术品欣赏规律的认识, 审美能力过于欠缺, 而对艺术品的认识和欣赏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的。所以, 首先要掌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等级,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艺术品正确地欣赏, 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应当注意的是, 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 教师切勿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有效改变和创新教学模式。同时, 要创造良好的情境, 使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贴近生活, 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把学生吸引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 从而主动参与其中, 感知艺术的形象, 体验其中的情感, 这样学生就能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主体。在进行欣赏教学时, 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联想, 从多个角度感受艺术形象, 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性。

音乐欣赏的审美能力 篇8

教学过程应强调和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使他们全身心地体验到音乐,感受到音乐。可让学生发挥特长,如表演舞蹈、钢琴、小提琴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可以让学生注意体验乐曲表现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距离变化同力度大小的关系,这样与音乐欣赏相结合进行讲解、传授,效果更好。

一、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过程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欣赏者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接受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信息,并迅速将这些信息综合为整体,通过对形式特征的把握理解音乐的内涵。在审美感知阶段,人们的感性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感受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把握。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因此,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和感受力是进行审美感知的重要能力。

(二)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欣赏主体逐渐变被动状态为主动状态,反过来作用于审美客体,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审美体验中想象、联想和情感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音乐欣赏能通过想象再加上音响提供的律动中,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艺术境界,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那欢快、明朗、优美的旋律能够激发起人们对春天的想象: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溪流等,能使人们陶醉在音响与美妙的想象之中。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情感的作用也极其重要。情感因素可以说贯穿于欣赏活动的全过程,只是在审美体验阶段更显得强烈和突出。

(三)审美启悟

审美启悟是整个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入了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更深刻地领悟到音乐形象中的思想意蕴或深邃的意境,既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宗白华先生在论述艺术审美境界的创造时指出:“从直观感相的横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书’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审美启悟正是由‘情’到‘格’的升华,只有到达‘格’的领悟层次,才能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可以说审美启悟阶段是音乐审美升华的阶段,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积极意义。

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刻地体会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音乐的美育功能,那么音乐的美育功能有哪些?怎样才能使之与欣赏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灵敏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音乐形式美的意义,在感知阶段非常重要,人们对音乐形式感受能力与修养也在审美感知中起重要作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首先是音乐中音的排列组合的多样化、节奏的变化,其次是速度、力度的变化,最后是调式调性的变化。

(二)音乐形象的特异性

音乐形象寄予着作者的深厚感情,是对客观世界的情感体验的外化和结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要善于抓住音乐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特异性来分析作品,体会作品的内涵,从而引发高尚的审美情感。音乐形象的特异性首先表现为形象塑造的模糊性。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不同,音乐语言是由不确定的意向的音响组成的,是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通过物质中间媒介来表现构成的幻想,并非客观事物本身,不能直接展示现实的空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意蕴的丰富性

音乐作品通常包括三个立体的层次,即音响外层、情感层和思想意境层,其中思想意境层是音乐作品的深层核心。音乐作品意蕴丰富性要求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有理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意蕴,从而确立崇高的审美观,把内在的精神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是提高和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审美心理结构不断趋向优化和完善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它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作用。音乐欣赏还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音乐欣赏教学与音乐的审美功能相结合,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力,从中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其意义是深远的。教师一定要努力研究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169-170.

[2]张冠华.音乐艺术鉴赏[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58-73.

[3]王敏靖.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04) .

[4]尹学毅.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湖南教育, 2002, (04) .

谈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点 篇9

一、勇于探索、积极主动的去欣赏音乐作品, 从实践中获得提高

要想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就要主动的去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 用以来增强自己的音乐欣赏实践能力, 从中体会其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同时, 也可培养自己的乐感和听力 。当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去欣赏大量的作品, 要本着由简单到复杂, 一点一滴逐步提高这样一个长期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去欣赏大量的作品, 但我们可以从入门的开始, 去欣赏、去体会、去研究, 然后我们再逐步的变复杂, 这样我们的欣赏水平也就会逐渐提高, 最后达到一个较高的欣赏水平。例如作为一名中国的音乐欣赏者, 我们为了能够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就要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作起, 这样我欣赏起来对其内涵的感知也就不是那么困难。如我们可欣赏一些中国民间的一些音乐作品《金蛇狂舞》、《梁祝》、《二泉映月》、《喜洋洋》等。其次, 还可以欣赏一些带有标题的交响音乐, 这些音乐的标题一般具有引导欣赏音乐作品内容的作用。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等等。通过这些大量音乐作品的欣赏, 可使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层面, 而不只是一般的听听, 而是会深刻的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同时, 会从理多的角度的去理解音乐作品。如音乐的形式、内容、节奏、音调、旋律等加以深刻的理解, 从而让你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使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勤学苦练, 熟练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音乐技能

要想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欣赏者, 那么就应熟练的掌握音乐理论和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以及音乐的发展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这其中就包括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的门类、音乐体裁等的熟悉和掌握。例如学习音乐的基本构成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学习音乐的体裁分类, 如什么是交响曲、歌剧, 什么是变奏曲、回旋曲等;学习了解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的背景等。由于各种门类、体裁、样式的音乐艺术都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技法, 只有在掌握了这些音乐的基本知识, 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 真正领略到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奇妙的艺术魅力。

三、博学强记、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社会特色

一个人对人文历史的了解和其具备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他的音乐欣赏水平。显然对一个音乐作品的理解上, 一个知识广博、通晓人文历史的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其体会到的作品的想感情与一个没有知识对音乐的理解是相甚远的。这是因为音乐发展的本身也具历史性, 也就是说不同的音乐也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这样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人文情怀、历史环境等息息相关, 如果不能了解当时的这些情况, 那么对这样的历史音乐的欣赏也具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说要想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不但要有内在的文化休养, 还应具备相应的历史、人文知识以及当时的社会特色。

四、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音乐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是生活创造了音乐, 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都是通过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音乐。那么作为一名欣赏者如果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基础上, 去欣赏音乐、感知识音乐, 体会其内在的思想内涵, 就容易的多, 印象也就非常深刻。相反的如果欣赏者没有接触过或经历过相似的生活经历, 对这们的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也自然也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一些蕴含着丰富感情色彩的音乐作品, 欣赏者如果没有充分的生活经历就不能很好的体会出作者的意图, 不能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的思想情感, 也就更谈不上去欣赏了。有时即使是同一部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期去欣赏, 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我们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而二次认识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可见只有你经历越丰富、知识越广博对其理解的也就越深刻。

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欣赏能力,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要求, 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欣赏, 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 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 喜欢文学的兴趣, 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欣赏教学, 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一、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 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 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 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 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 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 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 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 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 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 “读了这篇课文, 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 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 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 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 我不同意说母爱, 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 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 看来不准确, 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 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 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一) 组织“读、思、议、导”阅读活动

阅读教学以增进学生欣赏能力为主线, 强调“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导一导”的阅读教学活动组织,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读一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去发现问题, 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想一想”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这些内容的目的和指向所在;“议一议”是合作学习、自主思考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而问题重点在文中的哪个句段、有何人物表现等;“导一导”是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 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然后, 再进行交流。最后, 教师再用“惹人喜爱”一词进行点拨、 引导, 就会让学生对灰雀歌唱动作想象得到升华。

(二) 提高阅读教学生活化与丰富化水平

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 贴近学生生活是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主要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的儿童在内容选择上, 可选一些浅近的童话, 寓言, 故事, 儿歌, 童谣, 古诗等, 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去读懂相关内容并有收获, 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样, 形式多样化的阅读对于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也是很有作用的, 事实上,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阅读的每一个环节。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 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 欣赏美丽的画面, 感受优美的形象, 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 达到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让阅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一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 强化学生在诵读中提升欣赏能力

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教学, 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 很适合朗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和朗读中, 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渐渐被学生领悟和感受。由此, 自然而然地可以起到陶冶思想情感, 提升其审美能力的作用。如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 并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 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 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 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 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四) 不断引导学生在创新写作中提升欣赏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学生的写作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 需要用美的外物激发写作的灵感。近些年来, 在作文写作方面, 关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 许多小语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写作这个话题。实际上, 不仅作文写作需要创新, 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小学生阅读 《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基础上, 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写作, 以此参照完全能让学生懂得欣赏中完成写作。

上一篇:小型核心网下一篇:城市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