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

2024-07-27

CT引导下(精选十篇)

CT引导下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的126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50例;年龄6~83岁,平均52岁;均进行了胸部X片或者CT扫描,部分病人进行了胸部增强CT扫描。病灶大小:最小1.0 cm×1.0 cm,最大17 cm×10 cm。肺部肿块单发的85例,多发者27例,弥漫性病变14例。靠近胸膜、距离在2 cm以内者64例,远离胸膜、距离在2 cm以上者62例。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等,部分病人无临床症状,为体检时发现肺部肿块。

1.2 方法

术前检查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了解患者的凝血机制。穿刺前咳嗽明显的患者,提前口服镇咳药物,小儿患者则需提前使用水合氯醛灌肠进行镇静处理。术前仔细核对患者的影像资料,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并进行呼吸训练。高龄及肺功能差的患者,给予持续吸氧,并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本研究采用飞利浦公司PHILIPS ACQSIM全身CT扫描仪,依据患者肺部肿块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俯卧位或者侧卧位,原则是有利于穿刺针进针时的稳定,同时尽量保持患者身体舒适。穿刺针选用美国MD全自动活检针(型号为16G或18G,针长9 cm或15 cm),根据病灶的大小、部位选取活检针。肿块较小、离胸膜较远时选择细针,反之使用粗针。CT扫描时采用5 mm层厚及5 mm层距,选择最佳穿刺平面,放置定位标记,明确最佳穿刺点、深度及角度。常规碘伏穿刺野消毒,铺无菌洞巾,利多卡因10 m L局麻至胸膜。嘱患者平静呼吸,使用穿刺针根据预设深度及角度穿刺,重复CT扫描明确针尖位置,击发活检针取材。一般取两条,放置在10%福尔马林标本瓶中送病理检查。如需行肿瘤基因检测,可取多条组织。穿刺后重新行CT扫描,了解有无气胸及出血表现,压迫穿刺部位15~30 min后患者离开CT室。

2 结果

2.1 穿刺结果

穿刺成功率100%,全部病例均获取足够标本。一次穿刺成功的106例,二次穿刺成功的20例。本组中117例得到明确诊断,其中肺癌83例,转移瘤8例,结核10例,慢性炎症16例。另外9例因组织少而未能完全明确诊断。

2.2 并发症

本研究126例病例中,主要的并发症是气胸和出血。8例出现气胸(6.35%),其中2例安置了胸腔闭式引流,6例因气体量少未作特殊处理,保守观察,气体自行吸收;18例出现出血(14.29%),均为少量出血,口服止血药物并观察,后稳定;无感染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术是一种微创的检查诊断方式,开展历史已有20余年,目前得到不断推广,并且随着设备和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完善。文献报道CT引导下肺穿刺的诊断准确率可高达81.7%~100%[3]。对于纤维支气管镜难以取到的肺段以下肺部肿块的活检组织,CT引导下的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补充手段,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病理学依据,尤其对周围性肺部肿块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对于良性肺部肿块的患者来说,能避免手术痛苦,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本研究的穿刺确诊率高达92.85%,较好的指导了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

为了提高CT引导下的穿刺准确率和成功率,我们总结认为以下因素值得注意:(1)术前充分做好医患沟通,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步骤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缓解其紧张情绪。(2)保持穿刺过程中患者合适的体位非常重要,应尽量舒适稳定,有利于对肿块的准确定位,能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以确保准确率。本研究中,我们采取平卧位或俯卧位较多,对绝大部分患者采用了有利于控制穿刺针的垂直进针角度,准确度高。(3)术前咳嗽明显的患者,需提前口服强力镇咳药物或镇静药物,可以减少术中的损伤程度。低龄儿患者术前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保持镇静。(4)CT扫描可准确显示肺部肿块的大小、位置、深度及与叶间裂的关系等,必要时可以使用CT的肺窗显示肺部肿块。增强CT可以清晰显示肿块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从而有效地避免误伤肿块周边的大血管,防止造成危险的大出血。(5)体积较大或者中心有坏死的肿块,应尽量避免在中心位置穿刺,推荐在肿块边缘多点多角度穿刺。(6)体积小于1 cm的肿块,可以在CT定位后先试行7号细长针穿刺,目的是确定穿刺的角度和深度,然后再使用活检针沿此方向穿刺。有报道7号细长针穿刺的气胸发生率较低,为4.36%[4]。

CT引导下肺穿刺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气胸、感染、肿瘤播散或种植等,其中气胸最为常见[5],其次为出血。据有关资料统计[6,7,8],气胸的发生率为10%~40%,肺出血的发生率为26%~33%,并且认为肿块越远离胸壁,气胸的发生率越高。病灶大于3 cm与小于3 cm的气胸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当病灶较小或较深时,定位困难,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使脏层胸膜受损的几率增高。另外气胸的发生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亦有关。本组气胸发生率为6.35%,低于文献报道,这可能是因为作者非常重视气胸,选择了合适的进针角度,提高了操作的熟练程度。一次穿中病灶,尽可能减少穿刺针在胸内存留的时间,气胸发生的机会相应减少。出血主要表现为肺泡出血,咯血率为0%~8%[9],大出血罕见,偶有因大量出血而致严重后果的病例报道。本组中有18例肺出血,均为少量出血。出血的原因主要在于穿刺针损伤了正常的肺组织。若对肺部肿块周围的血管结构估计不足则容易导致出血。我们对穿刺肿块周围有重要血管的患者,在操作时进行了增强CT扫描,有益于防止大出血。操作结束后压迫穿刺部位15~30 min可防止穿刺道的出血。

对CT引导下肺穿刺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前要充分评估,操作中一旦发现,要冷静及时处理。据有关报道,CT引导下肺穿刺所导致的气胸,仅4%需要处理[10]。小的气胸或者出血,可不需特殊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即可,一般可自愈,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若是患者诉胸部憋闷明显,胸部体征上穿刺侧的呼吸音明显较低,则可能气胸的气体量较大,需立即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现在多采用细的多孔的引流导管,可快速实施闭式引流,缓解症状。对于老龄或肺功能受损患者,在穿刺过程中使用便携式心率、血氧监测仪是有帮助的。发生大咯血时,为防止窒息,要帮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及时补液,使用止血药物,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随着穿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熟练及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的重视,相信CT引导下肺穿刺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少。

需注意的是,对肺部肿块不宜盲目穿刺,毕竟有肿瘤播散和肿瘤种植的可能,CT引导下肺穿刺适合那些性质不明、无手术适应症、不愿手术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有手术机会的病人应首选胸腔镜下活检或开胸探查。

综上所述,CT引导下的肺穿刺活检术成功率高、诊断准确率高,对肺部尤其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难以企及的或者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的肿块,可以提供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随着螺旋CT在各级医院的引进,这项技术值得推广。术前的准确定位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YAMAURA H,INABA Y,ARAI Y,et al.Massive intrathoracichaemorrhage after CT-guided lung biopsy[J].Br J Radiol,2000,73(874):1105-1107.

[2]ALAMU,PUNJABI R,RZESZOTARSKI MS.Pneumothorax rateduring CT-guided lung biopsies[J].Radiology,2001,220(2):554-555.

[3]张哲民.经皮肺穿刺和电子气管镜下经支气管肺活检对肺部周围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2):1257-1260.[3]ZHANG ZM.Diagnostic value of transthoracic needle lung biopsyand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in peripheral lesions[J].ChinaJournal of Endoscopy,2005,11(12):1257-1260.Chinese

[4]徐玲,徐小峰,陈文萍,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367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9):1242-1243.[4]XU L,XU XF,CHEN WP,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lung puncture in 367 cases by CT-guided[J].Journal of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2010,15(9):1242-1243.Chinese

[5]TOMIYAMA N,YASUHARA Y,NAKAJIMA Y,et al.CT-guidedneedle biopsy of lung lesions:a survery of severe complicationbased on 9783 biopsies in Japan[J].Eur J Radiol,2006,59(1):60-64.

[6]KO JP,SHEPARD JO,DRUCKER EA,et al.Factors influencingpneumothorax rate at lung biopsy:are dwell time and angle ofpleural puncture contributing factors[J].Radiology,2001,218(2):491-496.

[7]YEOW KM,SEE LC,LUI KW,et al.Risk factors for pneu-mothorax and bleeding after CT-guided percutaneous coaxial cut-ting needle biopsy of lung lesions[J].J Vasc Interv Radiol,2001,12(11):1305-1312.

[8]李强,张雪梅,牟玮,等.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1):1894-1896.[8]LI Q,ZHANG XM,MOU W,et al.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CT-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J].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Militaris Terti-ae,2004,26(21):1894-1896.Chinese

[9]YEOW KM,SU IH,PAN KT,et al.Risk Factors of pneumotho-rax and bleeding: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660 CT-guided coaxialcutting needle lung biopsies[J].Chest,2004,126(3):748-754.

CT引导下 篇2

某医院新建CT引导125I粒子源植入场所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 对某医院新建CT引导125I粒子源植入场所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与评价,以保护操作人员和公众健康,同时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方法 按国家放射卫生防护相关监测规范,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布点监测,并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结果 125I粒子源植入场所辐射水平平均剂量为0.3μGy・h-1,临床操作医生在植入7粒125I共2.07×108Bq时,10~50cm处剂量范围在0.4~1.0μGy・h-1.结论 该院新建CT引导125I粒子植入场所放射防护屏蔽效果经检测基本合格,所设置的放射防护管理措施及粒子源植入的临床医生纳入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符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之规定.

作 者:张秀莲 姚小东 董强 张雨东 张志平作者单位: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乐山,614000刊 名:中国辐射卫生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年,卷(期):200918(3)分类号:X591关键词:粒子源 控制效果 剂量限值 评价

CT引导下 篇3

【关键词】 射频消融;小肝癌;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4-02

射频消融是近年来推广的微创治疗小肝癌的新技术,它是利用电磁波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升温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具有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1月期间应用此方法治疗了20例小肝癌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让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及疗效,打消顾虑,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指导,使患者顺利完成整个诊疗过程。现临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6~75岁。所有患者治疗前肝功能child分级A~B级,根据临床病史、甲胎蛋白、超声、CT、MRI和DSA等诊断,符合2001年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通过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1.2 方法

20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首先行CT扫描,确认肿瘤位置及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局麻,用22G的chiba针穿刺定位,重复CT扫描证实穿刺针位于靶点部位,连接射频系统,用射频电极针扎进肿瘤组织后,释放电极针,再次扫描确定电极针位于消融靶点区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根据病情、病变大小等情况调节射频消融系统。治疗完毕行针道射频止血,出针后,局部用无菌纱布覆盖,并用腹带加压包扎。再次经CT扫描,证实治疗效果及有无肝包膜下出血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如肿瘤较大可行单次或多次、多位点射频治疗。手术结束,患者安返病房。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治疗前应充分了解病人各方面的情况,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解释射频治疗的方法、过程,告诉病人射频治疗安全、痛苦小、时间短,15分钟左右,疗效确切。同时,也要告诉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使病人有思想准备。

治疗前可进食,但不宜过饱,以免术中呕吐,取左侧卧位。治疗过程密切观察监护情况及病人状况,鼓励病人说出不适感、部份病人在加热过程中感肝区胀痛、灼热感,甚至皮肤出汗,向病人解释为正常现象,安慰病人不要紧张。

术前准备:术前做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四项、AFP、CT或B超、心电图检查;保证术前1d充足的睡眠,术前进食少量、半流质易消化食物,勿过饱;备皮、清洁腹部皮肤。术前15min常规给予肌注度冷丁针50mg,异丙嗪25mg避免出现肝区疼痛。

2.2 术中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常规吸氧,心电监护。保持治疗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勤巡视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射频消融系统及心电监护各连接线是否正确连接,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5~30min记录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腹部体征。询问患者的主诉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告知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在治疗过程中,为使患者感到舒适,有时护士会充当“臂托”、“扶手”等,以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治疗。治疗开始时,由于温度不高,患者一般无不适,随着治疗功率的加大,肿瘤组织内的温度逐渐升高,少数患者术中出现胸闷、疼痛、口干、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反应,及时给予吸氧,对症处置,在术中指导患者平稳呼吸,不要过深过快,避免患者紧张、呼吸加快而致肝脏受损引起内出血。本组术中有5例出现血压升高,立即给予硝苯地平片10mg舌下含服后,血压得到控制。由于疼痛等原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组发生6例,嘱患者放松、深吸气,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症状较重者给予肌注阿托品0.5mg。

2.3 术后护理

2.3.1 心理护理

肝癌患者术后多担心癌症是否有转移、扩散,因此,术后应根据术中情况针对性的做好解释、沟通,告知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癌症患者预防复发的关键所在。加强与患者沟通,解释术后可能会出现右上腹不适、发热等症状,不必紧张,多数为治疗反应,1周后消失,症状严重者可对症处理。

2.3.2 一般护理

监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至平稳; 注意穿刺点的护理,观察有无渗血; 卧床休息24h; 遵医嘱使用止血、抗炎、止吐、补液等药物。

2.3.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恶心、呕吐:由于肿瘤位置靠近胃底部,可使胃部受到刺激而引起恶心、呕吐,应在2小时后再进食,给予胃复安10mg肌注等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疼痛:病人普遍有肝区闷胀不适感,剧烈疼痛者少,由于肿瘤位置靠近肝包膜,刺激肝包膜,疼痛较剧烈,卧床休息,给予强痛定。

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后的吸收热,不超过38℃,24小时后降到正常,如持续超过38℃,应考虑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应测体温。

出血:由于创伤小,出血较少,术前应查凝血酶原时间,如有凝血障碍者应经治疗好转后再行射频治疗。

3 出院指导

3.1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3.2 加强营养,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3.3 保持心情愉快和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3.4 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五项、AFP、B超或CT,开始每半年复查1次,并门诊随访。

4 结果

通过对2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4周复查,17例患者的肿瘤完全毁损,其AFP转阴,或下降明显,3例患者肿瘤较前缩小,边界清晰,肿瘤内血流消失,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随访全部病例,20例中生存期超过一年17例。

5 体会

CT引导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搜集2007年9月~2008年5月90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部病变, 其中, 男53例, 女37例, 年龄16~82岁, 平均48.5岁。病灶位于上肺32例, 中肺28例, 下肺21例, 纵隔5例, 胸壁4例。

1.2 使用设备

GE Hispeed双排螺旋CT和Siemens 16层螺旋CT, 采用美国产Pro-Mag TM Ultra全自动活检枪及18G槽式活检针进行穿刺及取材。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所有的病例均行凝血全套、血-R、ECG检查, 咳嗽患者术前口服镇静剂, 心理紧张的患者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 鲁米那100 mg。术前常规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相对禁忌证如下: (1) 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不全者; (2) 无法避开的肺大疱及血管; (3) 肺内病变可能为血管性病变; (4) 剧烈咳嗽不能控制或不合作的患者。

1.3.2 定位

穿刺点采用体表标记定位法, 即在已选定的穿刺层面相应的体表皮肤上放置栅栏状标记, 做局部螺旋扫描, 层间隔为3 mm或5 mm。纵隔病变必须行增强扫描, 详细了解病灶周围及附近血管和重要脏器的情况。选择穿刺层面和穿刺点时应该注意避开大血管和心脏, 利用标记物和机架激光定位光标在CT图像上测出进针深度、角度, 确定体表穿刺点[3]。

1.3.3 穿刺

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孔巾, 10%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到胸膜, 然后根据图像测出的进针深度、角度引入活检针, 再作靶层扫描以确定穿刺路径。必要时调整或校正穿刺的路径。所有病例均采用槽式活检针, 穿刺和取材一般分三步:第一步, 观察所取材是否满意, 即是否为条状组织, 否则重新穿刺取材, 直到取得满意标本。第二步, 扫描靶区, 观察有无并发症。第三步, 消毒处理伤口。标本以10%福尔马林固定, 送病理检查。

1.3.4 术后处理

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头昏、喉痒等症状, 发现患者咳血侧卧, 鼓励患者保持镇定, 一般可以自止。穿刺结束后立即行CT扫描仔细观察有无气胸, 病灶周围及针道有无出血并记录, 发现气胸应该给患者吸氧, 继续观察30 min后再扫描, 气胸无明显增加的, 住院患者可以送回病房继续观察, 门诊患者要留下观察24 h以上。

2 结果

90例穿刺均进入病灶并获得组织学样本, 成功率为100%。

2.1 穿刺结果

诊断准确率为97.2%, 其中, 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100.0%, 良性准确率为94.3%。

2.2 病理结果

腺癌和鳞癌共51例, 类癌1例, HD 2例, NHD 1例, 胸腺瘤2例, 浆细胞瘤1例, 炎症28例, TB 4例。

2.3 并发症

本组病例中发生气胸11例, 发生率为12.2% (11/90) , 其中, 10例肺压缩<10%, 未作特殊处理, 留观1 h后返回病房;1例肺压缩约30%, 予以闭式引流。出血共31例 (34.4%) , 均为针道出血, 其中5例术后出现少量咳血, 予以肌注立止血好转。全组无合并感染病例, 未发现针道转移病例。

3 讨论

3.1 CT引导下经皮胸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量文献证实[4,5], 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的方法, 活检确诊率一般在70%~100%, 本组为97.2%。胸部病变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采用体表标记定位法, 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穿刺前增强扫描非常重要, 可以避开坏死区、肺不张、大血管。采用槽式针取材可以拿到完整的组织条, 克服了以往针吸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低、组织来源不明确等缺点, 提高了阳性率。因此CT引导下经皮胸部病变穿刺活检可早期作出定性诊断, 减少不必要的探查手术, 特别对纵隔肿瘤、肺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确定纵隔肿瘤、肺癌的组织学类型, 为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3.2 并发症

胸部病变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气胸、出血[6]、肿瘤播散、种植等, 其中气胸和出血相对多见。

国外有关文献报道应用槽式活检针时气胸发生率为5%~61%, 平均约20%[7]。赵斗贵等报道经皮肺穿刺肺内病灶98例, 气胸发生率仅为5.1%, 本组病例中发生气胸11例, 发生率为12.2% (11/90) 。影响气胸的因素很多, 气胸的发生率与病灶离胸壁的距离、穿刺针通过胸膜的次数、患者的肺功能和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有关[8]。

另一个并发症是出血, 出血包括病灶出血、针道出血和咳血。穿刺后行CT扫描, 一旦发现病灶内、针道周围或胸腔内出现高密度出血灶, 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出血为大量或呈持续性应请内科或外科会诊, 及时处理。造成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血管损伤。由于CT扫描, 特别是行增强扫描后可以清楚显示大中型血管位置和走行, 穿刺者基本可以避开大血管, 避免发生大出血的可能, 因此大多数出血为少量。本组发生31例出血病例, 发生率为34.4%, 均为针道出血, 予以静脉滴注或肌注止血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胸部病变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其确诊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 临床应用广泛,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技术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有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的胸部病变在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90例。结果:90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病灶成功率为100%, 诊断准确率为97.2%, 其中, 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100%, 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4.3%。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操作简便、安全, 对胸部病变的诊断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胸部病变,活检,CT引导

参考文献

[1]Movre EH.Technical aspects of needle aspiration lung biopsy a personalperspective[J].Radiology, 1998, 208:303-318.

[2]黄振国, 张雪哲, 王武.CT导引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相关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杂志, 2006, 15:81-84.

[3]张雪哲, 卢廷.CT介入放射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5-21.

[4]黄振国, 张雪哲, 王武.CT导引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不同大小和不同深度病灶间的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1375-1377.

[5]赵斗贵, 杨素君.CT导向胸部穿刺活检应用切割针和活检枪的经验[J].介入放射杂志, 2006, 15:690-692.

[6]Yeow KM, See Lc, Lui Kw, et al.Risk factors for pneumothorax and bleeding after CT-guided percutaneous coaxial cutting needle biopsy of lung lesions[J].J Vasc Interv Radiol, 2001, 12 (11) :1305-1312.

[7]Arslan S, Yilmaz A, Bayramgurler B, et al.CT-guided transthoracic fine needle aspiration of pulmonary lesions:accuracy and complications in294patients[J].Med Sci Monit, 2002, 8:493-497.

CT引导下 篇5

【关键词】CT引导;臭氧介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10-01

近10 年来在意大利、德国及法国等欧洲国家兴起的一种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新型微创方法[1]。此类病人的护理方法与常规护理不同,我院自引入CT引导下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给予患者特殊护理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院疼痛科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3±3.2)岁。平均病程(5.6±3.8)年。其中双节段患者12例,单阶段患者28例。患者都经过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排除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椎体滑脱等合并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写协议书。

1.2护理方法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所得的疾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患者会长期受到折磨,对此病症存在害怕和畏惧的心理,经常感到恐惧和焦虑。此外,CT引导下臭氧介入也是近些年来的新型疗法,即使有些患者文化程度较高,但并非医学专业,有些患者对此疗法存在疑虑,也有患者对此疗法期望过高。这些错误认识会对患者造成不良情绪。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每名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专门的心理评估,了解患者所面临的疑惑和困难。积极与患者沟通,尽量解决患者的问题,多对患者以解释、鼓励、安慰等。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介绍此手术方法的优点和先进理念,举成功患者的病例加强患者接受手术的信心。②检查护理:确保一般检查和体格指标的检测,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功能等。教会病人用护理垫接尿器在床上小便等。③一般护理:患者需睡硬板床,病房环境清幽安静,温度适宜。患者饮食需要以蛋白为主,加强营养。④其他:患者着装以病人服为主,宽松术式,并且在家属帮助下进行个人卫生打理,如手脚指甲、洗澡等等。

术后护理:①康复训练:术后患者需立即平卧6小时,翻身需平轴翻身。72小时候才可下床稍作活动。休息一个月后可以指定相关训练计划进行腰背肌肉训练。②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因治疗后可能出现轻度水肿及腰腿痛,1天后会慢慢缓解,需要对患者进行解释,稳定其情绪。③饮食护理:需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以粗粮为主食。④监护:随时监测患者体温、脉搏、血压等一般监测指标,观察患者臭氧分布情况,观察患者腰背痛及并发症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术后随访三个月,观察病人CT诊断情况及疗效。

1.3评判指标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日常生活工作正常。有效:偶然有些许疼痛,但不会影响日常起居。无效:症状改善很小,会出现间歇性疼痛。

2结果

2.1臭氧分布影像学特点

共有四种特点:盘内树枝状、盘内裂隙状、髓核腔内团状、溢出状。

2.2随访3个月及CT复查疗效

40例患者均进行了完整的随访,无一例漏访或者断访。其中显效人数为31,显效率77.5%,有效人数9,有效率22.5%。并无无效人数。患者中有15例术后一周症状有所反复,但经过恢复治疗,与脱离病痛折磨,取得满意效果。

3讨论

引起颈肩腰腿疼的最常见疾病是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以纤维环的退变为主要部位,当纤维环较其包容的髓核退变更快时, 非常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症状,大分子结构蛋白多糖为髓核中最主要的成分,因其携带负电荷而吸引正电荷物质积聚[2],髓核基质晶体渗透压升高而髓核水分不变且髓核水分高达80%,水分外溢使得压力增高,并且引起以压迫性病变为主的疾病[3]。

臭氧(O3)的组成是一个氧分子与一个氧原子共同组成,化学性质极其不稳定,一般容易脱离多余的氧原子单独形成氧气而变成稳定的物质,从而具有氧化性。此外臭氧在常温状态下的半衰期约为25min。因为臭氧的不稳定性和极高的氧化性,髓核内的蛋白质及多糖大分子聚合物非常容易被臭氧氧化,从而使得髓核被破坏,故髓核体积逐渐固缩,渐渐的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逐渐减轻至消失,并且对髓核外的椎间盘和神经根没有任何损伤[4]。

本次研究中,患者共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臭氧CT图分布特点:盘内树枝状、盘内裂隙状、髓核腔内团状、溢出状。CT扫描的作用不仅仅是选择穿针位点和引导穿针,根据臭氧分布特点也可以了解患者椎间盘情况及注射满意效果。患者的显效率高达77.5%,有效率22.5%,竟然没有一人无效,证明了特殊护理在此手术中的重要性[5]。

综上所述,CT引导下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有效降低神经根压迫,缓解患者疼痛,且疗效显著,微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定尧,朱斌,王定峰,谭祖稳.CT引导下医用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 (2):193-195.

[2] 陈光斌,李江山,曾小丽.经皮穿刺联合注射臭氧及胶原酶治疗多发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2010,35(12):1468-1469.

[3] 李强. CT 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7 例的体会[J].广西医学,2011,32(10):1346-1347.

[4]刘敬平,楚云超,黄科昌,张迅.CT引导下注射臭氧与胶原资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 (3):15-16.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 篇6

关键词:CT,肺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

上个世纪90年代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 至今已经超过20年。随着CT设备及活检设备的更新、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 目前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已经成为定性诊断胸部病患的重要检查方法。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过程简便等诸多优点, 特别是能够对周围性肺癌做出可靠诊断, 临床意义重大。笔者分析并比较不同CT窗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2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应用CT窗技术的不同进行分组, S组 (单窗组) 66例, M组 (多窗组) 138例。S组男39例, 女27例, 年龄最大82岁, 最小17岁, 平均年龄 (63.2±11.2) 岁;M组男71例, 女67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14岁, 平均年龄 (62.3±11.6) 岁。两组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者行穿刺术之前均签署手术同意书。CT机选择Aquilion16 (日本东芝公司生产) 型号16层螺旋CT机, 扫描层距为10mm、层厚为10mm, 对进针层面进行仔细分析, 做好体表标记, 然后再进行薄层扫描, 扫描层距及层厚可以为5mm或者3mm。应用多窗技术或者单窗技术观察, 选择最适合的进针点。采用局麻的麻醉方式, 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常规消毒及铺无菌洞巾, 按照事前分析好的进针深度及进针角度穿刺, 应用CT机进行扫描, 再次确定针尖位置无差错。应用MG1522型号活检枪 (美国Bard公司生产) 导入19G (共轴法) 直至肺部病灶, 告知患者平静呼吸一段时间后屏住呼吸, 此时进行击发取材2~3次。用甲醛 (10%) 固定活检标本, 送检。完成穿刺活检后常规行CT局部扫描, 观察是否出现出血、气胸等并发症。

1.3 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穿刺活检阳性率出现气胸、肺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评价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相关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16.0, 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则无显著差异;P<0.05, 则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活检阳性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活检阳性率, 结果S组59例阳性, 构成比为89.4%;M组130例阳性, 构成比为94.2%。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见表1。

2.2 两组气胸、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比较两组出现气胸、肺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 结果S组13例患者发生肺出血, 构成比为19.7%;12例患者发生气胸, 构成比为18.2%, 并发症发生率为37.9%, 显著高于M组, 差异明显, 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行胸部CT检查在发现肺部病灶的同时还需要能够作出定性诊断, 但是有些病灶仅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即要求定性诊断难度较大, 特别是肺部的弥漫性病变, 更难作出定性诊断。对于影像学检查不能定性诊断的一类肺部疾患, 更可靠的诊断方法为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 其提供的病理学诊断依据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外, 还能够对纤维支气管镜不能确诊的肺部周围病变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目前,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介入性诊断肺部周围的病变类别显著提高了肺癌的确诊率, 达到了100%的诊断特异性及88%以上的诊断敏感性。特别是对小肺癌能够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患者生存率得到显著提升。如果患者肺部病灶为良性, 仅仅通过穿刺活检技术就能够确诊, 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探查术,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是, 肺部穿刺活检技术可能会出现肺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在正常情况下, 穿刺术需要刺破肺部表面,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气胸, 因此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至关重要, 尽量能够保证穿刺一次就获得成功。完成穿刺后行CT检查, 确定无气胸后仍需要进行24h的密切观察。由于肺癌周围血液供应十分丰富, 穿刺后也容易发生肺出血。多种因素促进了穿刺过程中肺出血及气胸的发生, 例如肺部基础疾病、病灶性质及部位、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等。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于降低肺出血、气胸等肺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同样为CT引导下的肺穿刺活检术, 多窗技术又要好于单窗技术。本文结果显示, 多窗CT引导组有15.2%的患者出现气胸及肺出血, 此概率显著低于单窗引导组的患者。此外, 气胸的发生与胸膜穿刺次数、病灶与胸壁距离也有关系。因此当患者屏住呼吸时进入胸膜、减少胸膜穿刺的次数也能够降低气胸发生率。

总之, CT引导下肺部穿刺引导术完美的结合了病理学及影像学技术, 不仅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同时并发症少、诊断准确率高、患者痛苦小。随着病理检查技术的提升及穿刺针、穿刺技术的改进,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能够确诊大部分的肺部病患, 特别是纤维支气管镜不能诊断的纵隔、胸膜等肺外围病患。

参考文献

[1]秦德兴, 张智慧, 程责余, 等.胸腔肿瘤非抽吸式穿刺活检2 100例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8, 15 (2) :153-157.

[2]熊晓琦, 丁文柏, 陈世雄, 等.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与活检针内径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08, 5:592-593.

[3]邹良能, 柯明耀.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在肺部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5) :625-626.

[4]Yildirim E, Kirbas I, Hannan A, et al.CT-guided cutting needle lung biopsy using modified coaxial technique:factors effecting risk of eomplications[J].Eur J Radid, 2009, 70 (1) :57-60.

[5]陈耀康, 杜勇, 杨汉丰, 等.不同CT窗技术对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价值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 (4) :598-601.

CT引导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3年8月~2006年8月连续就诊的进行了经皮穿刺活检的资料完整的50例纵隔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50例患者分别采用16G和18G切割活检针进行穿刺,其中应用16G穿刺针活检26例患者(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5岁),肿块大小2.5~13.2 cm,平均5.8 cm。应用18G穿刺针活检24例患者(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1岁),肿块大小2.2~11.4 cm,平均5.1 cm。2组患者情况、肿块大小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穿刺前均完善了血常规、出凝血常规、心电图、胸部CT平扫及增强等检查,无穿刺活检禁忌证,穿刺均在患者知情同意后进行。

1.2 操作方法

在东芝4排螺旋CT机上操作,穿刺前已常规做CT增强扫描,穿刺途径:前纵隔采用胸骨旁或胸骨上窝或胸侧方进针,仰卧或侧卧位,见图1~图4;中纵隔采用胸侧方进针,侧卧或仰、俯卧位;后纵隔采用脊柱旁进针,俯卧位。使用体表导管栅条定位法,确定刺针点,局部消毒,以2%利多卡因5 m L局部麻醉,穿刺针采用16G或18G切割活检针。CT扫描监视进针方向,确认针尖位于病灶内,旋转穿刺针,切割针取材,所取组织条满意者则用10%福尔马林固定,送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38例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取材不满意者再次穿刺。术后常规CT扫描观察有无纵隔血肿、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动态变化。穿刺后留观2~4 h。以手术病理或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作为最后诊断,统计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比较不同穿刺针的进针次数、敏感性和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病变位于前纵隔33例,中纵隔10例,后纵隔7例;43例病理诊断明确:胸腺瘤13例,恶性淋巴瘤12例,腺癌5例,鳞癌、小细胞癌各4例,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各1例,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膜瘤、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各1例;7例病理诊断不确定: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瘤3例,纵隔淋巴结结核2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胸腺瘤、腺癌各1例;穿刺活检敏感性为86.0%,假阴性率为14.0%,未见假阳性病例。26例患者应用16G针活检,共取材39针,平均每例1.5针,敏感性96.2%,特异性100%,出现气胸2例,咯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1.5%)。24例患者应用18G针活检,共取材49针,平均每例2.0针,敏感性75.0%,特异性100%,出现气胸1例,咯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8.3%)。2组之间进针次数与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值为0.709)。两种穿刺针进行穿刺活检的比较,见附表。出现气胸者,均为少量,不需做胸腔闭式引流,可自行吸收,咯血者休息或对症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由于纵隔内含有心脏、众多大血管及其分支等重要结构,纵隔内肿块又常常邻近或包绕这些大血管,因此,这些部位肿块的穿刺活检具有非常大的风险,而CT引导为纵隔病变的穿刺活检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引导手段,能尽可能地减小风险,并日渐广泛运用于临床,但是有关不同穿刺针的优势、穿刺点的选择原则与规避风险的原则在以往文献中较少系统论述。

虽然关于肺穿刺国外学者进行过使用不同穿刺针所致并发症的比较,结果表明切割针并不比抽吸针增加气胸的发生率[6],但是穿刺纵隔肿块时多数人使用18G切割针,较少使用16G切割针[1,2],穿刺针如何选择在文献中较少论及,不同粗细切割针的比较尚未见报道。要通过穿刺取得理想的病理组织,穿刺针的粗细、进针速度以及肿块的实性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者随机采用进针速度相同的16G和18G的同种类型的活检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6G的粗活检针具有更高的活检敏感性,达96.2%,只需采用更少的穿刺次数,平均1.5针次/例,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16G活检针较粗,内径为1.4 mm,而18G活检针较细,内径为1.0 mm,在同样的取材长度和取材次数时,前者穿刺所取得的组织量是后者穿刺所取得组织量的1倍,足够的组织量是保证病理诊断的基础。其次是16G穿刺针较粗,粗针可控性好,比细针穿刺容易掌握进针方向,提高了一针到位率,减少了修正穿刺引起的损伤,保证了穿刺部位的准确性。因此,在保证穿刺安全的前提下,作者建议穿刺纵隔肿块尽可能选用16G的较粗活检针,尤其是遇到高度怀疑淋巴瘤者,因为有文献报道纵隔内淋巴瘤的正确诊断率低于其他肿瘤[3]。本文淋巴瘤正确诊断率80%(12/15),高于以往报道的65%[3],可能与较多使用16G穿刺针有关。

另外,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手柄和穿刺针可以分离的分体式穿刺针优于手柄和穿刺针连成一体的一体式穿刺针,因为一体式穿刺针进入人体后,针体较重的穿刺针不能自行稳定在体内穿刺通道上,极易改变穿刺方向,斜向某一侧,进行CT扫描时需要其他人把针体搀扶着,使之保持在穿刺方向上,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和射线损伤,斜向一侧时还有可能损伤肺组织,增加咯血和气胸的风险;另外,一体式穿刺针由于动力系统比较简易,前进的力量较弱,进入深部组织的速度慢,切取足量、理想的病理组织相对困难。而分体式的穿刺针在穿刺时,可以只用与手柄分离且较轻的穿刺针穿刺,CT扫描时较轻的穿刺针可以自行稳定在穿刺通道上,不需人为地搀扶穿刺针,避免了不必要的射线损伤,减少了肺组织损伤的可能性,在取病理组织时再将较重的活检针手柄与穿刺针结合在一起进行取材;其次,分体式穿刺针的动力系统位于较复杂的手柄中,前进的力量较强,进入深部组织的速度较快,比较容易切取到理想的病理组织。再者,对于较大的肿块,分体式穿刺针还可以一次穿刺,多次取材,即第一次取材时,保留穿刺针外套管在体内,只取出针芯就可取出所穿得的病理组织,然后再插入针芯进行肿块远侧的取材,这样既减少了穿刺风险,又节约了操作时间,同时发挥了同轴活检针的作用,这是以往文献未曾报道的用法。

作者认为纵隔肿块的穿刺活检不应拘泥于以往的穿刺路径最短原则以及前纵隔病变仅采用胸骨旁进针等,而最好采用多种途径或多种角度灵活选择穿刺点,同时遵循下面的基本原则:(1)必须避开大血管,如纵隔内大血管及其分支、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等,以避免纵隔或肺内出血,以免危及患者的生命。虽然文献中有经过上腔静脉穿刺取材者[4],但这只适用于较细的抽吸针穿刺,对于较粗的切割针穿刺,必须避开大血管。(2)必须避开胸骨、肋骨、椎体、肩胛骨和锁骨等骨质结构的非骨质破坏区,有人采用经胸骨钻孔进针路径穿刺前纵隔肿块,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5],作者认为多种途径或多种角度的进针方式均可以完成前、中、后纵隔各部位肿块的穿刺活检。(3)尽量不经肺穿刺,为避开大血管或骨骼必须经肺穿刺时,尽量避开肺气肿区,以尽可能地减少血气胸的发生率。(4)经肺穿刺时,尽量使进针方向与胸膜之间的夹角成锐角,即斜向进针,作者认为这种情况在拔针后针道邻近肺组织膨胀压迫可使针道闭塞,能尽可能减少血气胸的发生,而当两者的夹角接近直角时,穿刺拔针后针道邻近肺组织膨胀使针道闭塞的可能性比较小。其实这与腹穿时先斜向进针可使腹水外溢的可能性减小有同样的道理。作者经肺穿刺时所遇到的3例患者出现气胸者,穿刺时进针方向与胸膜之间的夹角均接近直角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这在以往文献中尚未见报道,其正确性有有待大量病例的总结进一步证实。

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采用多种途径或多种角度选择不同部位进行穿刺,不论穿刺点是位于胸骨旁、胸椎旁、胸骨上窝还是侧胸壁都可以成为理想的穿刺点,都能实现前、中、后纵隔肿块的成功穿刺,见图1~图4。

为避免穿刺纵隔内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应注意以下规避风险的原则:首先,一定要详细阅读近期CT增强扫描的照片以明确纵隔内大血管及其分支的位置以及血管与肿块的位置关系、肿块的增强范围和程度等,遵照上述穿刺点的选择原则初步确定穿刺进针途径,这为最大限度地减小血管损伤导致的出血风险提供了前提。其次,穿刺进针途径较短者,用普通注射器沿拟定的可能穿刺进针途径,保持注射器内负压状态下进针麻醉,观察有无血管损伤,如有回血则改变进针方向,如无回血,再用粗活检针沿着麻醉通道进行穿刺活检。穿刺进针途径较长者,换用长度大于普通注射器针头的麻醉针采用同样方法进行麻醉。这是又一种避免血管损伤的方法。再者,穿刺进针时,可先用普通注射器针头等细针试穿刺并进行CT扫描以确定进针方向。粗针穿刺时,在安全深度范围内分步骤多次进针,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可以更好地避免血管损伤。最后,进行穿刺的CT检查室内要备有止血药、吸痰器、气胸的穿刺引流装置、气管插管等抢救药品及设备,以解决出现大量出血或气胸的及时急诊抢救工作。本组患者虽然没有出现类似情况,但作者以往经历过穿刺活检引起大量咯血或血气胸导致患者死亡的情况,这些教训告诫放射介入科医生:最简单的穿刺活检同样会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风险,任何有创伤的操作都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在术前做好医患沟通和风险防范。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的方法、原则及不同类型活检针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连续就诊的50例纵隔肿瘤患者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其中采用16G穿刺针活检26例患者(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5岁),采用18G穿刺针活检24例患者(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1岁)。50例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38例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术后病理或治疗后6个月的追踪作为最后诊断,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结果病变位于前纵隔33例,中纵隔10例,后纵隔7例;43例病理诊断明确:胸腺瘤13例,恶性淋巴瘤12例,腺癌5例,鳞癌、小细胞癌各4例,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各1例,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膜瘤、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各1例;7例病理诊断不确定: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瘤3例,纵隔淋巴结结核2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胸腺瘤、腺癌各1例;穿刺活检敏感性为86.0%,假阴性率为14.0%,未见假阳性病例。26例患者应用16G针活检,共取材39针,平均每例1.5针,敏感性96.2%,特异性100%,出现气胸2例,咯血1例。24例患者应用18G针活检,共取材49针,平均每例2.0针,敏感性75.0%,特异性100%,出现气胸1例,咯血1例。2组之间进针次数与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33)。结论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CT引导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是纵隔肿瘤安全而有效的诊断方法,选用16G活检针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关键词:肿瘤,纵隔,CT导向,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黄优华,许强,沈涛,等.CT透视下16G套管针穿刺活检纵隔及纵隔旁病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4):32-34.[1]HUANG YH,XU Q,SHEN T,et al.Biopsy of mediastinal and paramediastinal lesions with16G coaxial needle guided by CT fluoroscopy[J].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2005,3(4):32-34.Chinese

[2]张晖,季正标,王文平,等.超声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6):674-675.[2]ZHANG H,JI ZB,WANG WP,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mediastinal tumors[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2003,19(6):674-675.Chinese

[3]庄一平,冯勇,张晋,等.CT导向下经皮针刺活检前纵隔肿瘤[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65-68.[3]ZHUANG YP,FENG Y,ZHANG J,et al.CT-guided 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 of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es[J].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lgy,2005,24(1):65-68.Chinese

[4]ASTROM KGO,AHLSTROM KH,MAGNUSSON A.CT-guided transternal core biopsy of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es[J].Radiolo-gy,1996,19(2):5642567.

[5]D'AGOSTINO HB,SANCHEZ RB,O'LAOIDE RM,et al.Ante-rior mediastnal lesions:transsternal biopsy with CT guidance[J].Radiology,1993,189(3):703-705.

CT引导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7月~2013年12月经皮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且资料完整的80例患者, 男47例, 女33例, 年龄11~87 (53.66±13.73) 岁, 其中37例因临床及影像资料难以确诊而行诊断目的介入活检, 检查部位包括:胸部24例, 头颈部5例, 躯干四肢骨及软组织4例, 腹部4例。43例为明确诊断后行CT导向下介入治疗, 其中肠系膜囊肿6例, 肾囊肿及肾重度积水4例, 胰腺囊肿4例, 肝脓肿及结核性胸腔积液7例, 原发性肝癌8例, 肋骨、椎骨转移腺癌7例, 胰腺癌7例。

1.2 方法

明确患者的检查部位,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俯卧、仰卧、侧卧体位, 按照规范开展CT扫描, 扫描层厚及层距可设置5或10mm, 根据病灶大小合理调整, 靶层面为病灶距体表最近层面, 注意扫描过程中应避开大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 然后对穿刺点、进针方向进行测量和计算。其次是依据激光线的指示用龙胆紫将皮肤上的穿刺点标出, 并对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 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 依据病变部位的体积和目的合理选择抽吸穿刺针、18~22G活检针、骨穿针、腰穿针, 按预测的进针方向及深度进针, 然后对靶面实施CT检查, 该项操作应注意确保针尖位于靶点, 然后将针芯拔出并实施抽吸采样, 继而依次完成冲洗或注药及硬化剂的治疗等操作。对采集的标本常规实施涂片病检, 如为脓肿及结核性积液, 则需在完成冲洗后将抗菌素或抗结核药注入, 并彻底抽吸囊液, 然后将无水乙醇注入, 无水乙醇剂量为抽出液量的25%, 20min后将乙醇抽出, 再注入3ml无水乙醇, 对于癌肿患者行瘤内注入无水乙醇, 每次10ml, 每周1~2次, 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拔针后再行靶层面及其上下层面常规扫描,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 完成手术后患者留观1h, 未出现不良反应方可回病房。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93个病灶共计穿刺96针次, 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0%, 确诊率为98.7%, 21例良性病变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为100.0%, 22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治愈10例, 治愈率为45.45%, 显效4例, 有效3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77.27%,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其中1例卵巢囊肿抽液后针头脱出囊腔, 因没有及时注入酒精, 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囊肿增大, 最终通过手术治疗。详见附表。

3 讨论

CT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CT检查图像能够将病灶的大小、形态及其空间位置清晰准确地显示出来。临床表明, 通过对比X片、B超等影像定位方法发现, 采用CT引导穿刺活检和介入治疗能够获得更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从而有效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3]。本次所选的37名患者病灶体积最小为1.1×1×1cm, 最大为31×22×16cm, 诊断成功率为100.0%。37例诊断目的和21例诊断治疗双目的, 确诊率为98.7%, 提示通过利用CT引导下穿剌活检能够获得良好的定性诊断价值。另外1例腹膜后28×19×14cm脂肪肉瘤由于穿刺取样时只是将纤维组织抽出, 最终导致了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不一致。因此, 笔者认为在离体表较近或病变大的患者诊断过程中尽可能选择较粗的活检针, 取样时尽量多点不同方向取样, 从而提高其准确性。

CT引导介入治疗是随着如今微创理念的推广而广泛应用的一项微创技术,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等优势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4,5]。本组43例经CT引导介入治疗, 21例良性病变全部治愈, 治愈率为100.0%, 22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治愈10例, 治愈率为45.45%, 显效4例, 有效3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77.27%, 证实了CT引导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以往很多临床研究者提出, 直径低于3cm的肝、肾等实质脏器囊肿患者不需要进行治疗, 只是直径较大或患者出现症状时需要治疗,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单抽吸囊液, 而这种方式治疗后囊壁还会分泌再次复发[6,7]。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 临床发现, 在持续应用无水乙醇2min后能够引起囊壁的内皮细胞活性丧失, 8min便可使囊壁固定,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无水乙醇可提高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卵巢囊肿抽液后针头脱出囊腔, 因没有及时注入酒精, 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囊肿增大, 最终通过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的囊肿较大且采用硬化术治疗的时候, 应选择在囊肿较固定处或蒂侧作穿刺靶点, 以此避免囊壁回缩针尖脱出囊腔而造成治疗失败。

本文主要对我院经皮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具有很高的确诊率,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介入治疗在各种疾病如脓肿、囊肿、包囊积液、血肿良性囊样病变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对恶性肿块则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摘要:分析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效果。收集在CT导向下行诊断目的患者37例、治疗目的 22例, 同时行诊断和治疗双目的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 共计80例93个病灶, 分析行穿刺活检与介入治疗,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其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 93个病灶共计穿刺96针次, 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0%, 确诊率为98.7%, 21例良性病变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为100.0%, 22例恶性病变患者中治愈10例, 治愈率为45.45%, 显效4例, 有效3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77.27%,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其中1例卵巢囊肿抽液后针头脱出囊腔, 因没有及时注入酒精, 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囊肿增大, 最终通过手术治疗。CT引导下穿刺活检具有很高的确诊率,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介入治疗在各种疾病如脓肿、囊肿、包囊积液、血肿良性囊样病变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对恶性肿块则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关键词:CT,穿刺活检,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臻, 韩新巍, 焦德超, 等.C臂CT引导下靶向穿刺术在非血管介入诊疗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7 (9) :544-547.

[2]冯勇, 张晋, 马大伟, 等.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4, 27 (4) :233-235.

[3]杨廷旭.自制栅栏定位器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23 (2) :195-196.

[4]王利, 马玉娟, 朱波, 等.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心脏旁肺部结节灶的临床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31 (9) :1741-1742, 1744.

[5]冯洁, 王艳丽, 杨桃云, 等.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卵巢肿瘤的价值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25 (1) :76-77.

[6]房立柱, 董宝玮, 梁萍, 等.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4 (9) :613-615.

CT引导下 篇9

关键词:卵巢囊肿,CT,穿刺,疗效

卵巢囊肿,属于妇科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介入影像学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CT或超声引导穿刺在卵巢囊肿治疗中得到关注与重视。该类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的特点,且不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可达到维护卵巢分泌作用的目的[1]。鉴于此,为探究卵巢囊肿治疗中CT引导下穿刺的疗效,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卵巢囊肿患者为对象,通过CT引导穿刺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卵巢囊肿患者,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5.8±7.94)岁,其中,卵巢囊肿位于左侧的患者28例,位于右侧的患者32例。经由B超诊断,51例患者为单纯性卵巢囊肿,9例患者为巧克力囊肿。腹部疼痛、行经不规律、触诊下腹部肿块等属于患者主要症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卵巢囊肿诊断标准。

1.2方法

采用Somatom Emontion螺旋CT机,联合18-22G一次性穿刺针,以影像诊断结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借助龙胆紫染色对穿刺点进行标记。针对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麻醉为基准,深达腹膜层。穿刺过程中,需制动患者,基于屏住呼吸状态下,避免较大误差。以最大直径层面和最大避让腹腔脏器原则为指导,对穿刺路径进行选择,待到达预定地点后,对定位点利用CT进行扫描。囊液抽出过程中,先抽取10 m L用于检查,再慢慢将剩余的囊液抽尽,并对其体积进行记录。囊液抽完后,利用无水乙醇,对其进行有效清洗,直至清洗液达到清亮标准,基于CT扫描作用下,对患者囊肿缩小情况进行观察。手术结束后,在观察半小时条件下,方可将针拔出。与此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以3个月为间隔时间,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术前和术后,所有患者均抽取静脉血,对患者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和睾酮(T)及进行测定。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基于6个月~1年的随访,48例患者囊肿得以完全消失,12例患者囊肿收缩率达到85.4%以上,治疗有效率为100%,且不存在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基本指标,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卵巢囊肿属于妇科常见疾病,是一种卵巢肿瘤,不同年龄均可能发病,常见于20~50岁的人群[2]。导致卵巢囊肿的因素涉及多方面因素,现归纳为以下几点:(1)遗传因素:据相关报道显示,20%~25%卵巢囊肿患者存在家族史。(2)内分泌因素:卵巢是排卵和性腺激素分泌的关键器官,卵巢囊肿常见于生育年龄。(3)生活方式因素:若长时间的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习惯差,或过重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生理性卵巢囊肿和卵巢真性肿物。除此之外,环境因素亦可能导致卵巢囊肿。卵巢囊肿以中等大以下的腹内包快为主要表现形式,针对无并发症或恶变的情况,可动性是其基本特点,通过移动,可由盆腔转移至腹腔内。针对恶性或炎症的情况,肿物活动将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触碰包快,无明显的疼痛感,但若存在感染等并发症,包快本身将产生压痛,且伴随有腹膜刺激症状或腹水等[3]。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且CT或超声引导得到临床诊治的关注与重视。基于CT引导下,可对囊肿和周围组织界限明确显示出来,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更具直观性,可实现多层面取图效果,为入路选择提供依据[4]。同时,CT引导下卵巢囊肿穿刺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保护卵巢内分泌功能,达到控制术后并发症的目的,妊娠期、未婚未育、哺乳期的女性较为适用[5]。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卵巢囊肿患者为对象,基于CT引导下穿刺。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且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同时,对比患者治疗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治疗后的FSH、E2、LH、P、T明显低于治疗前,均恢复至正常状态。

综上所述,针对卵巢囊肿患者,采用经CT引导下穿刺治疗方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桂春.CT引导下穿刺在卵巢囊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26:274-275.

[2]王之祥,王文献,杨璐,廖建伟,牛红霞,马志强.CT引导下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卵巢囊肿61例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03:232-233.

[3]李胜霞.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在卵巢囊肿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04:678-679.

[4]史宇恒.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对卵巢巧克力囊肿穿刺治疗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23:5186.

CT引导下 篇10

关键词 肺 空洞型肺结核 耐多药 CT引导

结核杆菌耐药是肺结核化学治疗(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耐药结核病的防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空洞内注药,加全身化疗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患者10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6~55岁,平均44.5岁。薄壁空洞7个,厚壁空洞3例。10例结核空洞均在肺周边。有发热6例,消瘦5例,咳嗽咳痰10例,均为复治的结核患者,且痰菌培养药敏测定提示耐多药。

选入标准:⑴有下列情况之一:①初治失败的患者;②初治完成疗程后痰菌又复阳的患者;③慢性排菌。⑵X线胸片显示有空洞,且空洞位于肺周边部。⑶痰结核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除外非结核分枝杆菌,药敏显示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⑷无心肺功能异常。⑸無凝血功能障碍。⑹无明显肺气肿、肺大泡体征。

治疗前准备:10例入选患者均常规接受全身化疗,给患者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吡嗪酰胺,丁胺卡那,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口服,经皮肺穿刺空洞内注药,1次/周,共计4~12次,空洞内注入异烟肼0.2g、丁胺卡那0.2g、左氧氟沙星0.1g(液态)。介入治疗前行血常规、心电图、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并向患者交代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字。

术前半小时患者应用镇咳药物后,胸部CT平扫,确定空洞的部位,CT测量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然后体表选定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穿刺进针,CT复扫,确定穿刺针在空洞内,抽吸空洞内物及气体,再给患者异烟肼0.2g、丁胺卡那0.2g、左氧0.1g注入空洞内,快速拔出穿刺针,术后复扫CT观察有无气胸,嘱患者变换体位使得药液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空洞的内面,每个疗程4~12次左右。见图1~6。

X线胸片的表现:①病灶显吸:病灶吸收≥1/2原病灶;②病灶吸收:病灶吸收<1/2原病灶;③病灶不变:病灶无明显变化;④病灶恶化:病灶扩大或播散。⑤空洞闭合:闭合或阻塞闭合;⑥空洞缩小:空洞缩小≥原空洞直径1/2;⑦空洞不变:空洞缩小或增大<原空洞直径1/2;⑧空洞增大:空洞增大>原空洞直径1/2。

结 果

10例患者经皮肺穿刺空洞内注射抗结核药物治疗4~12次,空洞闭合2例,明显缩小5例,空洞缩小2例,无改变1例。痰检情况:经过3个月全身化疗+空洞内注射药物治疗,病灶吸收7例,无变化3例,病灶恶化0例。痰菌阴转7例,仍为菌阳3例,10例患者穿刺总数74次,均未出现气胸,但两例出现一过性发热,体温38℃以上,抗炎治疗后体温正常,1例出现少量痰血。

讨 论

肺结核的空洞内注药治疗,已有很长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纤支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纤支镜作引导进行支气管或空洞内注药,已广泛用于结核病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1]。但通过纤支镜灌注给药操作复杂,且不易将药物准确地注入空洞,其对周边的空洞纤支镜无法达到病灶部位。CT引导经皮肺穿刺空洞内给药治疗耐药肺结核病是近几年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病的一种新尝试,经过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由于空洞型肺结核病程较长,久治不愈,交叉感染,组织破坏严重,且广泛纤维增生,造成空洞壁的屏障作用,加之洞壁周围血管较少,硬化,甚至闭合,空洞病灶内,结核分枝杆菌数量最多,洞壁液化干酪坏死覆盖物中的结核菌可达107~109,且生长繁殖活跃[2],抗结核药物很难渗透至空洞内,使抗结核药物在空洞病灶内很难达到最低抑菌浓度,致使结核迁延不愈,经皮肺穿刺可将药物准确的注入空洞内,从而直接杀灭洞壁内结核菌,病灶局部的血药浓度比全身用药高20~40倍,此外由于药液对洞壁的侵蚀作用,可促进干酪病灶转化,坏死物脱落排除。当然,反复多次穿刺还可削弱空洞壁的屏障作用,有利于肉芽组织的增生以及空洞的净化,治疗效果显著。本组10例患者空洞均在周边,穿刺并发症极少,而且注药部位准确,很快改善了患者症状,多次给药后,痰菌阴转率70%,空洞闭合2例,明显缩小5例,空洞缩小2例,无变化1例。

综上所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空洞内给药是目前治疗难治性耐多药肺结核空洞的有效方法,其有净化空洞,促进痰菌转阴的作用。此疗法的开展将对减少传染源,降低结核疫情,控制结核病的流行有重要作用,并且安全无创,无明显不良反应,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卫红,袁东运,徐立江.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复治肺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05,27(4):239.

2 郑燕春.现代结核病化疗及细菌耐药的对策[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2,15(6):360.

上一篇:向量思想下一篇:发育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