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取石治疗

2024-09-06

内镜取石治疗(精选八篇)

内镜取石治疗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 例下颌下腺导管后部结石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15~68 岁,平均37.2 岁。左侧22 例,右侧18 例,多发(2 枚以上)结石11 例;有取石史和自行排石史者7 例,患者因再发进食后颌下肿胀就诊,经查下颌下腺导管后部仍有结石存在;结石直径0.30~1.50 cm,中位数0.75 cm,病程10 d~20 年。

1.2 结石在导管中位置判断方法通过临床触诊和X线下颌横断

片判断结石在口底中的前后位置,以下颌牙体位置作参照,分为前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和磨牙后区4 段,前牙区和前磨牙区结石定为下颌下腺导管前部结石,磨牙和磨牙后区结石定为导管后部结石,多发结石以最后1枚结石位置为准[3]。

1.3 取石方法

麻醉选择:36 例于局麻下手术,4 例患者因肥胖手术视野较差和局麻下手术患者配合困难而采用全身麻醉。

手术方法:于舌下皱襞内侧0.5 cm处与其平行黏膜切口,于黏膜下向外侧推移舌下腺体,显露下颌下腺导管,由助手向前上推压下颌下区,使下颌下腺腺门处在黏膜下位置变浅,将舌体后部推向内侧,沿导管管壁分离显露舌神经,作导管侧切口取石,结石位置若偏后可切开下颌下腺前伸部腺叶少许以显露结石所在部位导管,取石后导入内镜探查,除去导管内各种栓子、结石碎屑,管壁剥脱上皮等(图 1~2)。导管壁切口不缝合,仅缝合口底黏膜切口,术后1 周拆线,应用抗感染和促唾液分泌药物。

2 结果

40 例均成功取石,术中见结石所在部位导管周围粘连28 例,结石体积较大者粘连明显。术后舌体麻木3 例,术后1~3 月症状消失。随访35 例,随访时间半年~1 年,术后没有再出现进食后下颌下肿胀病例,下颌下腺质地逐渐变软,甚至不能触及,按摩下颌下腺体舌下肉阜处导管口有清亮液排出28 例,另外7例患者导管口未见有液体排出。5 例失访。

3 讨论

3.1 下颌下腺导管后部结石治疗

下颌下腺导管前部结石不论其病程长短及下颌下腺的炎症及功能情况如何,自口内单纯摘除结石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但对下颌下腺导管后部结石,过去多数主张行连同结石的腺体摘除术,理由是单纯摘除结石会损伤较大范围的下颌下腺组织及长期的导管堵塞、并发炎症使下颌下腺的功能丧失[4]。临床发现患者有20 年的结石病史,仍有进食后下颌下肿大,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磁共振图像显示末梢导管扩张[5],说明腺体仍有分泌功能,对切除腺体的病理学研究亦表明正常腺泡的存在[6]。利用99m锝(99mTc)连续动态显像方法观测取石术前、术后下颌下腺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取石术后,保持下颌下腺导管通畅将有助于腺体功能的恢复[7,8]。所以目前认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治疗以解除梗阻,恢复腺体功能为主[9]。本组40 例随访的35 例患者治疗术后未见下颌下腺体再出现进食后肿胀表现,28 例导管口可见排出液,说明腺体功能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恢复通畅的导管尽管侧壁有切口,唾液仍沿阻力较小的导管口排出。7 例无液体排出,可能的解释有①导管改道自口底黏膜其他部位排出,如切口部位;②腺体功能丧失,无唾液分泌;③患者复诊时机体缺水,唾液分泌少,不能检出;④导管切口瘢痕愈合,继发梗阻等。

3.2 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取石方法

在内镜下取石或影像引导下,用取石篮或取石钳取石,主要对较小和活动涎石,一般结石直径超过0.5 cm内镜下取石困难,配合碎石技术取石成功率有报道在90%以上[1,2]。近来较多学者主张口底黏膜切开取石,手术成功率高,并且取石彻底,操作简单,费时短,联合内镜探查可减少术后导管狭窄和结石复发可能[10]。术后导管修复及再通情况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学者主张取石后放置支架管,预防术后导管狭窄,尚缺少客观的评价指标[9]。本研究经口底黏膜切口导管切开取石,简便了取石方法,取石后导管内导入内镜探查,可以除去导管内增生物、脱落栓子及结石碎屑等,有助于术后保持导管通畅,有利于恢复和保存腺体功能。

参考文献

[1]McGurk M,Escudier MP,Brown JE.Modern management ofsalivary calculi[J].Br J Surg,2005,92(1):107-112.

[2]Brown JE.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benign salivary gland obstruction[J].Cardiovasc InterventRadiol,2002,25(5):345-351.

[3]吴大铭,俞创奇.下颌下腺导管内结石位置分布及形态研究:附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7(2):125-127.

[4]张学香,丁雨仁.颌下腺导管深部结石口内摘除法[J].上海口腔医学,1994,3(2):111-112.

[5]吴大铭,俞创奇,董敏俊,等.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磁共振涎管造影图像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6(6):811-813.

[6]张福胤,俞光岩,马大权,等.颌下腺结石症腺体功能与病理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6):330-332.

[7]张福胤,俞光岩,马大权,等.核素动态显像评价正常颌下腺功能[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2):83-84.

[8]Makdissi J,Escudier MP,Brown JE,et al.Glandular functionafter intraoral removal of salivary calculi from the hilum ofthe submandibular gland[J].Br J Oral Maxillo Surg,2004,42(6):538-541.

[9]张福胤,向彬.颌下腺结石研究与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2008,1(3):144-146.

内镜取石治疗 篇2

关键词 内镜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

资料与方法

2005年9月~2007年9月收治胆结石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24~76岁,平均50岁,以上病例均经多次B超和(或)逆行胆道造影证实。

术前护理:①术前应该测定血、尿淀粉酶、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B超、心电图、肝功等。阻塞性黄疸或懷疑胆管梗阻或结石者应注意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②术前应对患者详细讲解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机械碎石的过程及优点,耐心解释病人的疑问,消除其顾虑和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主动合作。③询问患者有无碘过敏史,做好碘过敏试验,造影一般采用25%泛影葡胺。④术前1天进流食,术前8~12小时禁饮食。⑤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安定10mg肌肉注射,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的接受手术。⑥术前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安定10mg、654-2 20mg、利多卡因胶浆喉头表面麻醉,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更好地配合手术。

术后护理:①做好一般护理:患者术后禁饮食24~48小时,卧床休息,做好生活护理,按时通风,调节好病室温度、湿度,保持安静、整洁、舒适地生活环境,预防感染。②做好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谈,重视其主诉,掌握患者地思想状况。了解其对治疗、护理、饮食、生活等方面地需求,尽可能予以解决。尊重、鼓励、安慰患者取得配合,建立良好地护患关系,以利其早日康复。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急性胰腺炎:观察病人腹痛腹胀情况,必要时查血尿淀粉酶;②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主要是残余结石嵌顿所致,表现为术后12小时内高热、上腹痛和黄疸加重,严重者并发中毒性休克,血胆红素升高,血培养阳性。治疗原则:抗休克,早期胆管减压,急诊行内镜卜鼻胆管引流术,静脉滴注足量、敏感性强、经胆道排泄的抗生素;③出血:术后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呕血、黑便较多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讨 论

内镜取石治疗 篇3

关键词:腹腔镜取石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石症

胆石症是常见的急腹症, 该病在我国成年人中的发病率达到7%~10%[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 因其微创特点在临床上迅速推广, 目前已是胆道外科治疗的金标准。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在肝胆胰疾病的临床诊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2]。本文旨在观察LC联合ERCP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 以为二者技术的联合价值及临床推广提供依据,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2015年解放军第三医院收治的200例胆石症患者, 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齐全, 术前通过B超或ERCP检查明确为胆石症, 在患者对诊疗方案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研究组:男/女为60/40, 年龄21~71岁, 平均年龄 (54.6±8.2) , 结石枚数 (2.2±1.4) 个, 结石直径 (1.2±0.7) cm;对照组:男/女为59/41, 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 (55.8±6.9) , 结石枚数 (2.5±1.8) 个, 结石直径 (1.2±0.8) cm, 两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LC+ERCP治疗:其中49例行急诊手术, 先常规ERCP检查找到胆总管结石, 然后用网篮取石, 行LC前先控制感染、消退黄疸, 一般1~2周后行LC。另外51例行择期手术:ERCP检查找到胆总管结石后, 在内镜将奥狄氏括约肌切开, 然后用网篮取石, 术后1 d行LC。所有患者术后常规引流, 并禁食水, 补液, 合理应用抗生素抗感染1~3 d, 当腹腔引流液少于10 m L时将腹腔引流管拔除, 术后T型管引流3~4周左右, ERCP检查明确结石清除干净后拔除。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于胆总管前壁1~2 cm处常规做一10 cm切口, 切开胆总管进行探查, 后用取石钳或胆道镜网篮取尽结石, 确认无残余后, 置T管引流, 关腹。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每位患者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 计算两组的取石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2.2 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取石成功率为93% (93例) , 对照组取石成功率为88% (88例)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胆石症的发病率较高, 全球胆石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占1%~10%, 而我国在1989年的不完全统计显示, 当时胆石症的发病率大约达到了6.6%[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开腹手术都被视为胆石症治疗的标准术式, 但是其创伤大, 患者往往会受多种并发症的困扰, 干扰术后康复的进程, 而且还会发生结石残留的问题[4];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第1例LC治疗的成功, 因其微创优势在胆道外科中备受欢迎, 至今胆石症的微创治疗成功率超过97%, 成为胆道外科治疗的金标准。

近些年, LC与ERCP技术联合治疗胆石症在临床上的开展越来越广泛。一般来说, 外科医生在行LC治疗过程中, 由于不会像开腹手术那样直接接触胆管, 所以很可能会造成胆总管结石遗漏。ERCP较早就被用来解决胆石症问题, 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胆管及其病变以及结石的形态、部位等信息, 尤其是对胆管结石兼具诊疗的价值。本研究显示, 采用LC+ERCP治疗的研究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优于接受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 研究组的取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LC+ERCP可显著降低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 从而降低对患者的创伤, 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节约医疗费用开销, 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而且ERCP取石诊断准确, 无体表创伤、生理影响小、治疗成功率高, 联合LC可提高结石的取出率[5]。由于ERCP术后胆汁、胰液腐蚀、急诊手术患应激大或是黄疸患者的凝血机制改变等, 所以一般要先控制感染、消退黄疸后行LC术更为安全。

综上, 腹腔镜取石术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石症的取石成功率高, 对患者身体伤害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政, 王建承, 冷梅清, 等.腹腔镜取石术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石症78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 :49-50.

[2]王永, 杜超.腹腔镜联合ERCP治疗胆结石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13) :39-40.

[3]张昌林, 程天江.用腹腔镜取石术联合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 (10) :118-119.

[4]花连红.腹腔镜取石术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石症60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1) :141-142.

内镜取石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35例;年龄35~76岁 (46.4±5.3) 年;病程0.6~8.0 (4.1±1.6) 年;其中黄疸18例, 发热28例, 腹痛47例;结石直径7.4~17.3 (11.9±3.6) mm。对照组中男17例, 女37例;年龄36~76 (46.7±5.2) 岁;病程0.8~7 (4.3±1.4) 年;其中黄疸17例, 发热28例, 腹痛51例;结石直径7.6~17.8 (12.1±3.3) m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结石直径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开腹切开胆总管取石术治疗[5]。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 于右上腹部经过腹直肌切开腹部, 对腹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和腹部胆囊进行探查后将胆囊三角分离出来, 切开胆总管并使用石钳将胆总管结石取出, 使用生理盐水对胆总管进行冲洗。最后仔细探查胆道, 确保内部无结石后, 放置T管进行引流后进行胆囊切除术。

1.2.2 观察组

采取LC+ERCP术治疗[6]。患者采取局部麻醉后进行胆管造影, 确定结石的大小和位置后, 于内镜乳头处括约肌将胆总管切开后使用网篮取出结石。使用生理盐水对胆总管进行冲洗, 并检查确保内部无结石。患者病情稳定后一周, 采取头高足低的体位,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结石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 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7]。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方法为开腹切开胆总管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 虽然这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成功率较高, 但是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所需要的手术时间较长, 术中出血量较多, 且术后创伤恢复缓慢, 容易发生切口感染、结石复发和胆漏等并发症[8]。随着微创手术在外科手术中的不断应用, LC+ER-CP治疗胆囊结石术由于其操作简单,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使用的手术范围较广, 手术时间较短, 手术中出血量较少, 术后恢复期较短,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结石复发和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等优势成为了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案[9]。因此本文对LC+ERCP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LC+ERCP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胆总管结石有其自身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具体适应症为: (1) 术前经CT、B超或者MRCP检查结石数量为1~4枚, 结石直径为0.4~1.0cm, 结石较小且没有嵌顿, 没有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10]。 (2) 胆总管未发生狭窄和占位病变现象。 (3) 患者Oddi括约肌功能未发生异常且未发生占位病变。 (4) 患者的凝血功能未发生异常[11]。 (5) 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指征。 (6) 操作内镜的医生有丰富的经验, 技术熟练。具体禁忌症为: (1) 合并较多的胆总管结石嵌顿或者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2) 合并化脓性胆管炎或者梗阻性黄疸患者[12]。 (3)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 (4) 患有胆管肿瘤或者胆管下段肿瘤的患者。 (5) 合并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 (6) 医生操作内镜的技能不熟练[1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乔娜[14]的研究结果相似。这是由于继发性结石的结石较小但数量多, 多于胆总管下段、乳头部位等发生嵌顿现象, 因此采用传统的开腹切开胆总管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治疗时容易残留结石。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使用内镜逆行能够借助内镜技术取出结石并取出残留结石, 逆行内镜取石不但不会对胆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而且不需要在T管外进行引流, 能够保证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胆道的完整性[15]。

综上所述, LC+ERCP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胆总管结石较常规开腹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也较低, 可以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摘要: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开腹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LC+ERCP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C+ERCP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胆总管结石较常规开腹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也较低, 可以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内镜取石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1~79岁,平均(48.4±10.3)岁,患者主要表现为复发的右上腹疼痛,其中,12例患者有黄疸症状,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4例患者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结石数量为1~4枚,胆总管直径为10~22 mm。其中,7例患者伴有胆管炎、乳头部炎性狭窄。

1.2 治疗方法

采用ERCP造影,明确患者有胆总管结石,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根据结石直径、乳头形态确定切口长度,采用球囊导管取石,或者取石网篮取石,取石成功后鼻胆管放置引流。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生长激素治疗,检测血尿淀粉酶,无异常者,于术后3天经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消毒后,脐缘下做小切口,长约0.6~0.8 cm,置入Trocar,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观察,确定胆囊位置。在肋缘下距胆囊底部最近的位置做切口,在腹腔镜直视下,抓取提拉胆囊至腹壁外,切开胆囊,胆囊鞘管置入。取出脐部腹腔镜以及Trocar,置入硬镜,探查胆囊,采用网蓝取出直径超过5 mm的结石,采用吸取箱分别取出直径在5 mm以下以及泥沙样结石。固定观察胆囊黏膜,清除黏膜表面漂浮的絮状物以及残留的胆泥,彻底清除胆囊黏膜下的结石。置入纤维胆囊镜反复探查至胆囊管开口,可见胆汁自胆囊管开口喷出。术中行超声检查,确定结石取出完全后,缝合胆囊底部,闭合切口。手术结束。术后3天行鼻胆管造影,确定无结石后,拔除鼻胆管。术后3天患者出院。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4.1±10.3)min;术中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一次取石成功,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有3例患者在ERCP术后血尿淀粉酶水平轻度升高,无明显胰腺炎症状,常规处理,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无严重急性胰腺炎发生。患者行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鼻胆管导管造影,无胆总管结石残余。患者总住院时间5~9 d,平均6.4 d。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消化科常见疾病,胆总管下端好发。根据来源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及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管内形成的结石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与胆汁淤积、胆道感染及胆道蛔虫等有关。部分胆管内结石来自胆囊结石,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绝大部分为松块状或者泥沙样的结石。

传统的胆总管结石主要是手术切开取石,疗效确切,但是创伤相对较大。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替代传统手术治疗。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微创手术方式之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造影导管自活检管道内插入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显示胰胆管。ERCP具有创伤小、不开刀、手术时间短及并发少等优点[3]。ERCP诞生于60年代后期,用于胆道良恶性梗阻、胆总管结石及胰腺占位等疾病的诊断。随后,国外有学者报道了ERCP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开创了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新时代。目前,临床上还可通过ERCP放置鼻胆引流管用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治疗等。经ERCP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以下优点:经口腔取石,无体表创口,避免了伤口感染以及术后疼痛。ERCP是胆胰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确诊率更高,能够鉴别结石分布,胆管狭窄部位、性质,是否有胆管畸形,还能够及时发现壶腹癌;这个手术操作过程短,减轻传统手术麻醉、创伤等对患者的干扰,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尤为适合;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更快。其缺点是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先行ERCP下EST手术,并且手术顺利,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轻度血淀粉酶水平升高,无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天行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

硬性胆道镜是较早的胆道镜,主要用于胆总管探查手术,随着纤维胆道镜的出现以及完善,硬性胆道镜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减少,其优缺点甚至被误解或者误导。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胆道疾病的应用,临床医生越来越感受到纤维胆道镜的局限性。纤维胆道镜容易损耗,价格昂贵,医疗成本高,在此基础上,临床医生逐渐进一步发掘硬性胆道镜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已经有学者总结硬性胆道镜在传统剖腹胆总管探查术中的作用,可用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可用于经皮肝造瘘取石术,可用于经T管瘘道取石术,可用于保胆手术[4]。本院在腹腔镜下采用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患者均一次性取石完全,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无结石残留,术后3天患者出院。胆囊是人体的一个多功能器官,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保胆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的保胆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复发几率小。硬性胆道镜在保胆手术中的优势是纤维胆道镜不能比拟的。硬性胆道镜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观察到胆囊的任何部位,在摘除息肉、清除结石时,比纤维软镜更快捷,效果更佳[5]。

综上所述,ERCP下行EST,联合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临床效果好、结石清除彻底、安全、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并且保留了胆囊以及胆囊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淦,曹葆强,龚仁华,等.ERCP、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5,20(6):448-450.

[2]吴杨,易石坚,王兴群,等.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30例胆囊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J].吉林医学,2015,36(15):3274-3275.

[3]陆晔,刘皓慈,陈胜.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后远期并发症[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5,20(2):116-120.

[4]李述剑.腹腔镜联合硬性输尿管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6(8):1887-1888.

内镜取石治疗 篇6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内镜,复发,危险因素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取石已经成为诊治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1]。然而尽管内镜取石技术日臻成熟,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其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主要问题[2]。国内文献报道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达5%~20%, 并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复发率呈上升趋势[3]。因此, 探讨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未复发患者进行对比, 分析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希望能为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150例在我院行内镜取石 (ERCP+EST) 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 其中术后结石复发者50例为观察组, 结石未复发者100例为对照组。入选标准: (1) 既往无内镜取石手术史; (2) 18岁<年龄<80岁; (3) 治疗结束后经胆总管造影确认无结石残留;排除标准: (1) 合并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肝内胆管结石或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肿瘤者; (2)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因各种因素无法行胆总管造影进而确认结石取尽者;胆总管结石复发评判标准:内镜治疗6个月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等急性胆道症状, 经腹部B超、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或ERCP确诊为结石复发。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常规ERCP术前准备, 纤维十二指肠镜 (Olympus JF2240) 插至十二指肠乳头时观察乳头形态, 有无狭窄, 有无憩室及憩室的大小、位置。选择性胆管插管, 要进行胆汁细菌培养者在造影前留取胆汁, 胆管造影确定胆总管结石后行EST, 记录切开程度, 不能行EST的患者行乳头气囊扩张 (EPBD) , 小结石采用取石网篮或气囊导管取石, 较大结石不易取出者经内镜机械碎石 (EML) , 术后行鼻胆管引流 (ENBD) , 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 、病程、HBV感染史; (2) 胆道情况:术前胆道感染史、胆道手术史、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乳头狭窄、胆道狭窄、胆总管直径、胆管角、Oddis括约肌功能; (3) 结石情况:胆石性质、数量、大小、胆囊结石; (4) 手术情况: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大小、机械碎石、鼻胆管引流。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在性别、病程、BMI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年龄、HBV感染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胆道情况比较:

两组在胆道感染、胆道手术史、胆囊切除、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乳头狭窄、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狭窄、胆总管直径≥1.5 cm、胆管角≤120°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结石情况比较:

两组在结石性质、数量、大小、有无胆囊结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在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大小及机械碎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鼻胆管引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取石已经成为诊治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是内镜取石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献报道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绝大多数发生在术后2年内, 发生率约为5%~20%, 术后5年的复发率更高达30%[4]。研究发现, 影响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往往几种因素合并出现, 本文对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讨论如下:

3.1 年龄:

调查发现80岁以上的患者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50岁的患者, 并且前者结石复发的时间要明显早于后者[5]。分析原因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高, 胆总管扩张及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等导致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不断升高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石复发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 年龄是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 但却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3.2 HBV感染:

有学者调查发现HBV感染是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 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发现HBV感染主要通过以下2种途径促进结石复发[6]: (1) HBV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 坏死的肝细胞分泌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酶进入胆汁和血液, 促进了结石的形成; (2) HBV可感染在胆道系统, 引起胆道局部免疫损伤, 黏膜屏障破坏, 影响结合胆红素的水解及离子与非离子钙之间的平衡, 并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 从而导致结石复发。

3.3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本研究结果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7]: (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胰胆管汇合处临近, 可压迫胰胆管而影响其通畅性; (2) 憩室本身引流不畅导致细菌繁殖, 从而导致胆道逆行性感染;并且憩室炎性反应反复刺激Oddis括约肌, 可造成其收缩扩张功能紊乱, 引起胆汁排泄不畅。丁春生等[8]学者调查发现憩室的大小、位置也是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 大憩室较小憩室术后结石复发率高, 乳头位于憩室深部或内侧者较位于外侧者术后结石复发率高, 本研究未对乳头旁憩室进行分层研究,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4 胆道感染:

常志恒等[9]学者调查发现胆道感染为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按照感染的来源胆道感染可以分为胆道残余感染 (术前感染术后持续存在) 及胆道逆行感染 (Oddis括约肌切开导致的肠液逆流入胆管) 。研究发现胆道感染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 其可以产生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酶进入胆汁, β-葡萄糖醛酸酶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与胆汁中的钙离子结合而形成胆红素钙, 最终形成胆红素结石[10]。本研究胆道感染患者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无胆道感染者, 说明胆道感染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 其并不是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3.5 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导致浓缩的胆汁刺激胆管黏膜, 产生炎性改变, 导致白细胞、纤维蛋白、脱落的上皮细胞等更容易析出, 并且浓缩的胆汁可引起非结合胆红素、钙离子、糖蛋白及胆汁酸浓度升高, 自由基活性增强, 存进胆红素钙生成沉淀形成胆色素结石。研究发现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胆管直径、胆管成角及乳头狭窄等。胆管直径是目前已经确认的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但各家的观点不一。目前, 大部分研究倾向于胆总管直径>1.5 cm是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 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胆总管下段临近十二指肠时向右弯曲的角度即为胆总管成角。

3.6 胆囊切除:

研究发现胆囊对于稳定Oddis括约肌压力起着重要作用。胆囊切除后Oddis括约肌压力降低, 从而增加了肠液逆行感染胆道的概率。另外, 有研究发现内镜取石术后胆囊的活力较术前有明显增强, 能有效的冲刷胆总管内的沉淀物, 起到预防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作用。骆助林等[11]学者调查发现内镜取石术后先期胆囊切除和胆囊有结石患者的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显著高于胆囊无结石患者, 建议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内镜取石术后切除胆囊, 但对于无胆囊结石的患者应保留胆囊以降低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胆囊结石及胆囊切除均是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 但二者均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3.7 胆总管手术史:

丁国乾等[12]学者调查发现胆总管手术史是内镜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术中放置T管压迫胆道, 使其上皮细胞坏死, 产生瘢痕导致胆管狭窄;并且T管可牵拉胆总管使其扭曲成角;胆总管狭窄及成角均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 胆汁淤积, 为结石形成提供创造了条件;另有文献报道胆道缝合线残留也是导致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 在内镜下剪除缝合线后结石未再复发。

3.8 结石性质数量:

调查发现胆总管结石与结石数量关系密切, 并且多发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 微小结石无法通过胆总管造影发现, 造成了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但也有研究发现结石数量与内镜取石术后结石复发无明显关系, 也有研究认为胆色素结石是内镜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胆固醇结石及结石数量≥2是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 但不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3.9 手术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大小是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分析原因为Oddis括约肌是胆管与十二指肠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 具有抗肠液反流和维持胆肠正常压力梯度的作用, Oddi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压力下降, 肠液容易逆流入胆管, 并且切口越大对Oddis括约肌功能影响越大, 越容易导致肠液向胆道反流, 导致胆道感染, 增加了结石复发的风险。大结石不能直接取出者一般采用机械碎石的方法将结石粉碎再取石, 而机械碎石增加了小结石残留的机会, 但此种残留实际不属于复发。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石直径≥1 cm、机械碎石均是均是内镜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 但二者均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内镜取石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自2006年8月成功开展此项新技术后, 完成手术的312名患者, 以及随机抽取的以前进行胆囊切除术的200名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 分别为保胆组和切胆组。

1.2 方法

(1) 采用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指标生理机能 (PF) 、生理职能 (RP) 、躯体疼痛 (BP) 、一般健康状况 (GH) 、精力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精神健康 (MH) 8个指标; (问卷均要求受试者根据个人主观感受如实回答, 登记患者个人信息, 完善患者相关资料) 。 (2) 采用消化道自觉症状调查问卷, 调查患者术后2周、4周内的消化状况, 及消化道各种不适的发生状况。 (3) 采用B超检查术后胆总管结石取净率及其复发状况, 计算两组结石复发率。

1.3 问卷整理方法

对量表条目编码, 计算8个指标的得分, 得分之和为患者生活质量综合得分, 综合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健康状况越好。对比两组问卷结果, 用统计学方法处理。

2 结果

2.1 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保胆组的术后健康状况优于切胆组, 其中在RP和SF方面表现尤为显著 (P<0.05) 。

2.2保胆术后患者约2周, 其消化系统疾病生存质量指数已接近术前水平;术后4周完全恢复甚至超过入院时水平。而切胆组患者术后4周才恢复术前水平, 消化系统疾病生存指数在术后8周后才恢复至入院前水平, 但其生理功能状态、心理情绪状态方面仍不及入院前水平。

2.3保胆组结石取净率为100%;切胆组仅为90%, 有20人B超检验结石未取净;术后胆结石复发率分别为2%和15%, 新式内镜保胆取石术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胆囊切除术, 术后复发状况明显减少 (P<0.05) 。

3 讨论

近来的研究表明胆囊作为消化器官不仅具有贮存、浓缩、排泄胆汁的功能, 它还是具有免疫功能的免疫器官。虽然长久以来, 治疗胆囊结石主要采用胆囊切除的手段, 但是胆囊切除后发生的一系列胆道并发症明显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如:胆肠生理功能降低、胆汁流体动力学的改变, 胆总管扩张及由于致石因素导致的难以处理的胆管结石形成[3]。

以往的胆囊切除术后由于胆囊缺失, 易造成胆道胆酸及去氧胆酸浓度发生变化, 可引起十二指肠液胃返流和胃液食管返流等一系列胆囊切除后综合征,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进程,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留下阴影。新式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采用微创的手段建立通道取出结石, 它具有创伤小, 手术轻巧简单的优势, 术中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小, 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率, 有利于术后尽快回复患者身体各部分机能及恢回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等。利用内镜可以有效取净结石, 消除患者疼痛经济所受各种伤害;保留胆囊, 不仅维持了胆汁正常的贮排功能, 还保存了其免疫功能, 避免患者身体机能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维护了患者的防御系统[4]。

随着新医学模式的不断推进,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家庭、社会及个人的情绪行为, 因此保胆取石是一种适应人体和社会的, 新式治疗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的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并进一步研究成熟其技艺, 以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患者术后健康状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06年来实施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患者312例, 以及随机抽取的2006年以前实施胆囊切除术的同期患者200例, 作为研究对象。①使用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了解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各个方面的术后状况;②使用问卷方式了解患者术后消化道自觉症状;③B超检查患者术后复发状况;对各组结果使用统计学处理方式整理分析。结果 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胆囊切胆组患者, 特别在生理机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胆囊切除组。结论 新式内镜保胆取石术术后患者恢复快, 能较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态, 且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胆囊切除患者降低, 也避免了“无胆”为患者造成心理障碍。

关键词:内镜微创,胆囊,结石,保胆

参考文献

[1]李旭明.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护论坛, 2010, 17 (5) :167-168.

[2]蒋徐维, 朱锋, 孙礼侠, 等.腹腔镜下经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30例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 2010, 14 (8) :920-921.

[3]徐晓燕, 周杏仙, 方娟儿, 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调查报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676-678.

内镜取石治疗 篇8

关键词:胆囊结石,腹腔镜,保胆取石,并发症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choledoch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gallbladder-preserving cholecystolithotomy,CMIGPC)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二者在临床术式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1],本文通过对比CMIGPC与LC治疗胆囊结石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客观评价CMIGPC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为CMIGPC治疗胆囊结石提供临床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院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40例患者行CMIG-PC治疗,59例患者行LC治疗。因同时期住院行LC的病例数远大于CMIGPC的病例数,因此我们在选择LC病例样本时,在观察LC总体资料特征呈随机分布后,按照随机化原则抽取样本,防止误差和偏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纳入标准:(1)无症状或有症状(3个月内无急性发作)的胆囊结石患者。(2)结石直径≥0.5 cm且≤3.0 cm、结石数量1~2枚。(3)经超声检查,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胆囊收缩率(gallbladder contraction rate,GCR)≥30%。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的患者。(2)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心肺器质性疾病、肝脏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3)胆囊壁薄厚不均、节段性增厚。(4)胆囊有穿孔、畸形、中隔、瓷化、萎缩、癌变者。(5)既往患有黄疸、胰腺炎以及腹部手术史者。(6)病史≥10年者。

1.2手术准备与器械LC组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各类型腹腔镜器械、OTV-S4图像处理系统、美国VALLEYLAB公司的FX-8C高频电刀及日本SONY公司的高清监视器。CMIGPC组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的Olympus CHF-P20纤维胆道镜和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各型号取石网篮。术前准备为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完成常规术前检查并进行详细的手术评估,超声诊断仪明确结石的大小、数量、部位,并测量空腹和脂餐后胆囊的大小,根据Dodd S公式计算胆囊空腹容积(fasting volume,FV)及脂餐后胆囊最小残余容积(residual volume,RV),GCR=(1-RV/FV)×100%。

1.3手术方法CMIGPC全凭静脉麻醉,沿肋缘下术前标记行2~3 cm切口,逐层切开入腹,用7号丝线缝合肌肉至腹壁外牵引。从胆囊底部牵出胆囊,保护切口,于胆囊底部切开1~1.5 cm切口;吸净胆汁,用0号丝线缝合、牵引胆囊底切口。然后将胆道镜置入胆囊腔观察,用取石网篮取尽结石。确定结石完全取尽后,观察胆囊管,可看到有胆汁返流入胆囊,即炊烟征。胆囊切缘确切止血后用可吸收线水平褥式缝合胆囊切口,胆囊还纳腹腔后纱布擦拭手术区,观察有无胆漏及胆囊床损伤,手术结束后逐层缝合切口。LC常规三孔法LC(手术步骤略)。

1.4观察指标术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住院天数,术后随访患者有无腹痛、腹泻、黄疸、胆总管结石并发症。腹痛和腹泻以患者主观描述为主;黄疸以血清胆红素≥34.2μmol/L为阳性;胆总管结石根据手术证实为准。

1.5数据处理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CMIGPC组患者40例,LC组患者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民族分布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CMIGPC组患者年龄(41.03±12.36)岁;LC组患者年龄(45.63±11.22)岁,两组患者年龄间无差异(t=1.922,P=0.058)。CMIGPC组患者住院天数(5.90±1.74)d;LC组患者住院天数(6.15±2.38)d,组间无差异(t=0.574,P=0.567)。

2.2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本研究样本共99例,体检时无明显腹部症状患者共有46例,CMIGPC组17例,LC组29例;右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伴恶心、厌油腻饮食患者共12例,其中CMIGPC组3例,LC组9例;余41例偶有发作或仅发作1次,CMIGPC组20例,LC组21例。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构成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χ2=2.61,P=0.272)。

2.3两组患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0%,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为2年,无失访病例。两组病例术后随访资料如表2所示:两组病例在术后腹痛、黄疸、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CMIGPC组在术后腹泻的发生率上低于LC组(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部分患者手术后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LC组患者术后腹泻发生率为13.6%,高于CMIGPC组。腹痛、黄疸、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本研究LC术后腹泻总发生率低于国内文献报道34.4%[2],而术后24个月以后仍有阶段性腹泻3例(5.09%)略高于国内报道,但低于国外资料[3],这一现象可能和本地区居民喜欢辛辣、油炸、高脂饮食有关,也可能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本组资料显示LC组术后一过性黄疸2例(3.39%),在手术后数天或者数周发生,可自行消退,可能和术中出血、某些药物(尤其是术中麻醉药物)或手术应激有关;1例(1.70%)由于胆总管结石所致,2例(3.39%)老年患者不明原因间歇性黄疸,可能和术中胆囊管夹闭位置过低造成胆总管狭窄、奥狄(Oddi)括约肌运动障碍或者功能失调有关[4]。

本组研究LC术后胆总管结石1例经手术治疗,考虑术前漏诊或术中挤压胆囊导致细小结石脱落,于LC术后第3 d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并网篮取石术;本研究LC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诊断标准以手术为准,因为超声对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仅达60%~70%,存在误诊的可能[5]。

CMIGPC组术后腹痛主要表现为慢性隐痛,一般以剑突下和右上腹部为主,分析原因可能和手术后胆囊局部粘连、胆囊收缩、胃肠道蠕动时引发的胆囊牵拉有关[6]。LC术后腹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隐痛,进油脂饮食后为主,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两组病例所有术后出现腹痛的患者是不是术前有漏诊,如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结肠炎、肋软骨炎、十二指肠憩室、奥狄括约肌狭窄等,这些非器质性疾病都会引发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感。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我们不可否认,内镜检查不在胆囊结石常规检查的范畴,在非典型性胆囊炎的诊断中不能完全排除上诉疾病,所以关于CMIGPC和LC术后发生腹痛的病因还有待于下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总之,相对于胆囊切除术而言,CMIGPC有其独特的优势,从目前来看,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治疗效果满意,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坚,王昊陆,李可为.胆囊结石治疗策略的争论与选择:胆囊切除还是保胆取石[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44-46.

[2]鲁蓓,石玉宝,刘斌,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功能缺失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9):906-909.

[3]Fisher M,Spilias DC,Tong LK.Diarrhoea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incidence and main determinants[J].ANZ J Surg,2008,78(6):482-486.

[4]荣万水,吴建华,曾庆敏,等.胆囊切除术对胆囊结石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2):183-187.

[5]王巍松,钱蕾,俞杰,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原因及预防[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1):65-6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内镜取石治疗】相关文章:

内镜治疗08-13

内镜注射治疗07-01

内镜硬化治疗07-04

内镜治疗术07-13

内镜下治疗08-09

经内镜硬化治疗06-10

内镜下介入治疗06-14

超声内镜下治疗09-04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05-23

内镜治疗消化道疾病07-18

上一篇:海边部队军人下一篇:压裂施工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