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2024-08-08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精选十篇)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1

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毫无疑问,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手段,也是最有效的聚集和动员工具。网络的出现与迅速普及,给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先进科技率先应用、先进文化交汇融合的大学校园,自然是首当其冲。作为一种传播手段,网络拥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网络的快捷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不断自我生发的现代文化。在大部分的大学校园,网络已经或正在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电子平台。信息传播的透明与快捷有利于教育者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网络的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善于消除隔阂、建立轻松话语氛围的平等文化。建立在匿名交流和随意互通的基础之上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旧有的“金字塔”式的纵向人际结构,取而代之的是趋向于扁平化的横向交往关系。民主、宽松、平和的氛围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主人翁意识,为消除校园内的各种隐性矛盾提供思想基础。校园网络构建了一个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的虚拟世界,也为大学生广泛接触与互助、角色扮演与体验、互相影响与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这些特点都将对解决现阶段校园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输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殊时期的价值观争鸣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网络这一先锋阵地上尖锐地体现了出来。在校园网络上,绝大多数人采用统一标准看待同一事物或现象的情景已经很少出现了,多重价值判断标准、尤其是某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潮的存和传播势必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网络文化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大拓展人际接触范围的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院系、班级、社团等传统人际组织形式的作用,造成了人际交往虚拟化、等距化和现实关系疏离化的倾向。交互模式的改变也容易使一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导致冷漠、孤僻、情感缺失,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产生不和谐因素。网络文化是一种强调个体选择与自我控制的文化,而一旦自控缺失,极易导致兴趣重心偏移、沉迷于不良信息、网络成瘾等灾害性倾向。近几年来,大学生由网络的主人蜕变为网络的奴隶,甚至引发学业荒废、道德失范乃至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也正体现了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严峻挑战。

当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而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就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来看,和谐校园建设也将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矛盾也集中出现。因此,有效运用有利因素、摒除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缓和和解决现存的显性矛盾和短期矛盾,努力探索解决隐性矛盾和长期矛盾的途径和机制,是当前和谐校园建设的主题。网络文化建设是当前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网络的和谐与校园的和谐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在和谐校园的视域下,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物质基础、探索体制机制,形成良性的校园网络小气候,抵御互联网络大气候中的不良倾向,尽量增强网络的正面影响、尽量削弱网络的负面效应,初步掌握用好网络这柄双刃剑的能力。

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加速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络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加强网络应用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监督机制建设,营造健康上网、合理用网的环境;二是引导学生科学地、有益地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处理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提高分辨力和自控力;三是加快高校德育社会化进程,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良好氛围。

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当前,加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在网络软硬件建设和网络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提高网络应用普及率、营造便捷的网络应用环境是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前提,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先进性首先就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统筹协作,加强校园网络的软硬件建设。在进行计算机普及和网络物理结构拓展升级的同时,也要关注运行水平、内容服务和监管手段等校园网络软实力的提升。网络文化工作者是传播网络道德理念、引导学生健康用网、维护先进网络价值体系的直接执行者,因此作用尤为关键。要对学生工作者、政工干部和政治辅导员进行定期的网络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一支优秀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也是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舆论引导力量。不断发展和吸纳政治可靠、思想健康、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和语言习惯的青年教师、学生干部进入网络评论员队伍,将会对有效引导和管控校园网络舆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向、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起到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二是利用网络本身的特点,加强先进网络文化渗透。要搞好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利用好网络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好网络文化建设的走向。在建设校园主体网站、网站群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同时,也要注意校园网络内容服务的定位。互联网知识含量极度丰富,可浏览的内容浩如烟海,一个网站或网站群内容再丰富规模再庞大也不可能满足学生全部的内容浏览需要。因此,建设校园主体网站群的宗旨不是限制学生浏览外部网站或为学生提供预先订制好的思想模块,而是基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为载体,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提供网络信息甄别的价值导向,形成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言论氛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知荣明耻的判断力和自觉性。因此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又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应通过提高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和参与者的自主意识,渗透到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网络传播过程进行价值观的同步传播。

三是加强学生网络自律教育,建立健康的校园网络氛围。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行为规范和他律氛围趋于弱化的条件下,创建和谐网络文化氛围也要以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为基础。形成和巩固大学生的网络人格自律,既是校园网络伦理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终极和谐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努力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因素代替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建立网络个体与群体间契约式的道德精神,如在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实行网络言论实名制,使用院系、班级、社团等传统的人际组织形式对校园网络空间进行结构调整等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道德理念的传播和巩固。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慎独”与“自省”,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新时期网络伦理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建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精神境界,将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规范。开设传统文化讲堂、开展国学研修活动、活跃相关的学协会和社团都是有效的传统道德理念宣传手段。

四是积极协调全社会力量,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不仅仅是校园内的独立行为,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家长增强对子女行为心理的关心,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尽量删减不良信息加强正面引导,有关部门和各界群众对上网场所加强监管,严防信息污染和网络沉迷等等。社会的整体文明意识的提高,将会使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2

设和谐网络文化

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

在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备考中,写作是众多考生们要啃的硬骨头,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多看些申论范文,以便熟悉行文规则,以下范文供考生们参考。

【参考范文】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建设和谐网络文化

方今之时,蓬勃发展的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异军突起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嵌入人们的日常起居。单刃为刀,双刃为剑:网络在展现出色彩斑斓的思想图景和舆论生态,时而阳光灿烂,时而电闪雷鸣,不禁让人心生“最好”与“最坏”交杂的“狄更斯之叹”。

在“大互联时代”的汪洋大海:“微公益”将众多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共同为生活中的弱者尽心尽力;“网络水军”却为了蝇头小利造谣生事、众口铄金。“豆瓣”“果壳”以传播知识为己任,热心为网友解疑释惑;“网络黄牛”却趁火打劫唯利是图,专找不会抢票的菜鸟下手„„在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符号表达、情感沟通、利益碰撞背后,网络文化建设应包含对责任担当的培养,更应侧重集体价值的形塑。正因如此,着力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大力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旨归在人民,来路明确,去路鲜明。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和谐网络文化需责任担当、明辨洞察。从古老的驿道到纵横的铁轨,每条路上都有自己的行车规则。聚集着如此巨大人群的网络高速路,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人肉搜索”引发的悲剧让人不寒而栗,对受害者理应哀婉痛惜,难道对于泄露她人隐私的当事人难道不应反躬自省?网络谣言仍然重复着“三人成虎”的故事,“扣帽子”“打棍子”仍然影响着网络讨论的秩序。在网络空间搭建的言论广场上,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在凌空蹈虚的网络平台上,既强调发言的权利、说话的个性,也强调受众的睿智辨别、明察秋毫,才能有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和谐网络文化需集体价值、固本培元。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

音。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中,会发现其价值:不仅在于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那些利益熏心的谣传、那些别有用心的作秀,而应是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互联网是一个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集体价值,凝聚的是众人智慧。和谐网络文化的价值、规则,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须臾难离、欲罢不能。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深味总书记的谆谆寄语,行进在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道路上,立足在建设和谐网络文化的价值坐标上,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收获的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生境界;超越的是利益算计的狭隘,赢得的是人人共享的集体文化。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我们应该有这个心气儿,更应该有这种能力和作为。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3

[摘要]在建设和谐校园的新时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非常必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和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 网络文化 实名制 舆论引导

[作者简介]孔爱峰(1977- ),男,江苏泰兴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李俊峰(1972- ),男,江苏张家港人,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江苏常熟2155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和谐校园视域下基于意识形态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GSY2009YB288)的阶段性成果和常熟理工学院课题项目“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网络思想现状与对策”(项目编号:ky2008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61-03

网络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载体,它对传统文化的生产、流通和传播、接受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党中央对网络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因此,新时期,对于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以及和谐文化建设领跑者的高校来说,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日益成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1.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互联网主群体之一的大学生成了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接受者。在推进和影响网络文化发展的同时,他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逐步实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网络文化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挥着日益突显的双重影响,对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我们要继续保持并最大化地发扬。首先,网络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认识力和创新力。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最重要的文化,其传播具有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以及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实现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很强,网络上丰富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娱乐信息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掌握知识,学习技能,陶冶情操。其次,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交往渠道和交往范围,传统的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更多的大学生热衷网络交际。网络的虚拟性和沟通的无限性使他们在网络上提前“走上社会”,接触到各行业、各年龄、各性格的人群,通过交往和沟通能逐渐提高他们的交际技能,同时,也能合理地进行情感宣泄。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说,更是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交往还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部分缺陷,完善了教学方法和沟通渠道,对于师生就学习、生活和思想的互动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2.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娱乐性受到了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欢迎,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有害信息泛滥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偏离和道德人格缺失。一方面,徜徉于不法分子制造的各种网络垃圾信息中,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大学生很容易深陷其中;另一方面,网络中传播的消极、颓废的信息也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裹挟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此外,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占据网络传播的制高点,向我国倾销带有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各类信息,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冲击,造成少数大学生价值导向发生偏离。第二,自制能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造成网络成瘾。部分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游戏的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导致网络沉迷和上瘾,形成对上网的生理及心理依赖。以“人机交流”取代了“人际交流”,导致真实社会的人际交往障碍,极端的个例会因为虚拟情感的破灭而逃避现实,酿下严重的后果。

3.高校对发展网络文化的矛盾心理。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际交往的空间,推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划时代成果。网络文化伴随着先进的传播技术而诞生,因而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行为方式。在信息化大潮中,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习惯网络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都在逐步改变。一方面,高校管理者看到了网络的优势和给师生带来的便利,非常想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重要的载体支撑,为和谐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的路径选择,将本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科研成就和文化信息向社会广泛传递;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也看到了网络舆论力量之大、有害信息破坏力之强以及网络生活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之深刻,看到了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挑战,而学校对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产生冲击和负面影响的处理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对和谐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建设持有矛盾心理,处于两难境地。然而,当前,网络文化已经达到了同主流文化进行积极沟通对话和对主流文化的发展施加影响的程度,并且将逐步成为主流文化,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而不是观望或逃避。我们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对于网络文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因势利导,尽量避免或使之最小化,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与载体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网络自律。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虽然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成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他们道德意识的混乱。由于无法直接看到或者明显预见到行为的后果,部分道德和法律意识不强的人会认为,可以在网上为所欲为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网上随意撒谎、散布谣言、人身攻击、互相谩骂等现象非常突出,抄袭或者购买网络资源中的作业、论文和课件等现象也比较普遍,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随意公布别人的隐私,散布违反国家政策的言论或者充当网络黑客等。这些既造成了网络秩序的混乱,导致网络不文明行为的相互感染和蔓延,又造成了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淡漠,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传统社会中的道德约束已经部分失效,引导学生实现网络自律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校要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只有提高了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了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了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充实自身的成长。

2.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弘扬大学主流文化。在信息化时代,我们离不开网络,网络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向前推进。我们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积极弘扬大学主流文化,培育网络和谐文化,让网络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阵地,成为大学形象展示的新窗口,用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精神世界。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离不开一批优秀的校园网站,为师生提供对话的渠道、服务的平台和交流的环境。首先,可以由党委宣传部门建设校园新闻网,及时发布师生关心的各类新闻动态、学习资讯和生活信息,确保时效性、权威性、广泛性和服务性,充分发挥新闻网的资讯发布功能、信息检索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习惯性访问该网站的网络浏览方式,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该网站上主流文化思想感染。其次,可以加强校园BBS论坛的建设和管理,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体现民主、自由和平等,让大家在虚拟的环境中加强交往和沟通。校园BBS上的内容涉及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及观念表达,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面对庞大的注册群和信息发布,管理员和版主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要积极提升舆论引导和舆论控制水平,维护论坛的健康成长。

3.建设网络文化队伍,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要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除了硬件投入外,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个是疏,另一个是堵。这都需要我们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具有较好的网络信息技能,能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文化队伍,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学生工作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中物色、培养一批“红色网虫”。对这支队伍要经常进行思想指导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理论水平,增强网络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唱响网络文化的主旋律。他们要随时关注校园网络信息动态,充当学校与师生网民沟通的桥梁,体现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发现学生思想中明显的不良苗头时,要进行及时的劝服和有效的纠正,避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激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发现谣言时,要积极开展舆论引导,防止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对于那些随意宣泄情感,进行人身攻击或者散布谣言的有害信息应加强监控,及时删除,并发布正确信息,避免对和谐校园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可能发现的网络犯罪,则要与公安部门密切联系,尽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或得到有效遏制。此外,网络文化管理中离不开硬件建设和网络技术,要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足够的设备投入和较好的技术防范也是不可取代的。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1.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实名制。韩国从2002年起推动实施网络实名制,迄今已通过立法、监督、管理和教育等措施,对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博客乃至网络视频实行实名制,成为全球贯彻实名制最彻底的国家之一,这也使得韩国成为网络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源头一般认为是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2004年底,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教育网实施实名制,特别强调“高校校园网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但在高校BBS实施网络实名制之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学生认为不能再无所顾忌地发言而选择离开校园BBS,转向校外的论坛,导致大量网民的流失;其次,很多习惯于校园BBS的学生更多选择浏览而不是发布信息,导致网站信息量不够丰富,信息交换受阻;最后,校园BBS缺少了学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反馈声音,不利于学校掌握舆情动态切实解决问题,留下了一定的隐患。目前,我国也正在着手制定相关实名制的法律法规,相信通过网络实名制立法,规范网络身份认证,一定会为我国的网络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但是对于网络实名制下的高校网络管理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创新思维和管理探索,尽量做到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

2.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应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造成了网络信息发布门槛低、速度快、传播广、影响力大,因此,很多社会舆论焦点都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网络,很多突发事件都能在网上寻求它的“新闻源头”。中国的网民人数目前已居世界首位,网民的文化层次也比较复杂,如果不做好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应对,很容易造成受众的信息恐慌和思想混乱。近年来,高校的很多突发事件都是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以真实或者背离真相的形态无限传播的,给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困扰,应该引起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机制的重视。传统的管理理念往往使高校管理者担心突发事件的公布会影响校园的稳定和学校的形象,而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期尽量保持沉默,很少及时向师生或者社会公布事情的真相和处理的进展情况,甚至拒绝社会新闻媒体的采访。在缺乏正确信息渠道的情况下,很多小道消息就在人们之间以讹传讹,并扩展到网络上,谣言蔓延,造成更难以预计的后果。在信息时代,面对这种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发布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和广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仍然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在不能避免外界媒体报道该事件的情况下还应该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3.高校特色的品牌网站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学校的声音与师生的意见之间进行的良好沟通,这就要吸引师生去关注学校,畅通信息渠道。因为了解,才不会误解。在大学校园特殊的环境和媒体条件下,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品牌网站,打造优势栏目,吸引校园人气,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如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2005年9月开通的“五月阳光”网站提出了“因为有你,所以阳光”的口号,包含的新闻网和学校论坛坚持资讯时效性、信息检索性、生活服务性、娱乐互动性,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潜移默化中,并在苏州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项目评比中获奖。其中新闻网以“关注你我身边的校园资讯,感受学校发展的坚实步伐”为宗旨,日点击率从开始的2000发展到现在的2万以上,目前总点击率近1500万。新闻网每天发布二十条左右的新闻,从地方到国家的各类媒体经常转载该网站的新闻,为学校对内鼓劲、外塑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站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依赖性,浏览新闻网成了师生每天的“必修课”,也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学校发展的窗口。《光明日报》称“五月阳光”已经成了校园媒体品牌,是江苏高校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这些成功的建设经验和做法值得高校借鉴和参考。高校应该逐步建立起适合本校校情的、符合本校师生口味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站,不断探索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经验,为建设和繁荣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谷.网络文化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2007-11-25.

[2]计雪荣,等.试论高校BBS的舆论引导与控制[J].新闻界,2008(3).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4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具有精神文化的特征, 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收为表现形式的具有虚拟性质的文化, 是一种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网络文化除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 还有一些主要特征:

第一, 信息传输速度快, 吞吐量大。据报道, 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已经突破1.6亿, 网页更是不计其数, 大量网上信息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网络提高了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 网络具有交互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中, 每个人不仅可以作为受众接收信息, 而且可以作为传播者发送信息。在网上, 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均可以被淡化, 网上交流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 交往的神秘性。

第三, 多元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载体, 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受众面前, 既有积极健康的内容, 也有消极思想的内容。

二、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校风学风、校园环境、文化生活及历史传统等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导文化,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网络走进校园后, 网络文化恰似一把双刃剑, 在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同时, 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 校园文化在网络文化促进下的深化与发展。

1. 网络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

网络加快校园文化的发展节奏, 扩大校园文化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 使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建全了自己的校园网, 校园组织和校园活动也纷纷搭建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同时, 网络开放性的参与方式, 使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自主性提高, 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

2.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在网络中的深化。

校园文化也是开放性隐性教育, 它靠着内在的归属感和同化力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功能。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正契合这种“隐性教育”的特点。

(二)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校园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 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给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带来了一些挑战及影响。

1. 网络文化是开放的, 超越时空的, 必然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交融, 同时, 网络文化又是多维变化的, 试图直接给出每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去评判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传统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收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 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独立性增强, 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更加直接、更加激烈。

2. 有些青年学生网络成瘾, 容易造成自我封闭, 影响心理健康。他们长时间活动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 造成人际感情的淡化, 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这种状况与倡导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是背离的。

三、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我们应根据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采用有效的手段, 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 消除网络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一) 充分认识校园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网络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校园网络已成为师生获取学校相关的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 师生之间依靠校园网络相互交流, 也是学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的重要窗口。校园网络还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增长才干, 以及参与其他网络文化活动的宽阔舞台。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形成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要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 坚持不懈地开展主旋律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我们要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1. 开展思想类活动。

比如在网上成立党的理论学习小组, 定期在网上举行学习交流活动;也可开展网上辩论大赛, 以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 开展娱乐类活动。

如开展诗歌散文赏析, 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精美的图片, 既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又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审美情趣。

3. 开展创造类活动。

如开展网上创业大赛或设计大赛、开展网上数学建模活动等, 这些活动既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又能培养他们对网络的兴趣, 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4. 开展服务类活动。

如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习答疑等活动, 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三) 加强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重要保障。

要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还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要按照高素质、高标准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 努力培育网络环境下的新颖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 利用网络文化自身的优势, 全面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网络文化的特点, 及时了解校园文化的走向, 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性, 要全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大学校园文化信息网站, 形成校园文化传播的系统。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网络的挑战, 积极掌握互联网知识, 寻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 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手段和形式的创新, 努力构建新时代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2]彭斌.论网络文化处境中的校园文化视野[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3, (10) .

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 篇5

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要以大学自身的办学实践为基础,以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为特色,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要提倡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在尊重差异中增强创新性,在多样发展中实现统一性。要提倡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对校内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的利益要做到统筹兼顾、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整合和提升个人的发展愿望和要求,使之成为学校各个群体和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实现和谐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把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赋予人文精神以科学气质,共同丰富和充实大学和谐精神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思想建设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和发展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校园文化中起导向、灵魂作用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又影响、改造和创新了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实校园文化,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

建设校园环境是一种外显的物质文化,是大学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人们对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第一感觉就是从校园的物质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容校貌、校园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让初入校园者第一感觉就是步入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使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整洁的居住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种类齐全的藏书、明亮的阅览室、先进的科研设备可以激发学生努力进取的精神。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群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学校应通过文化制度的建立健全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用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创新,以制度建设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员工需要的制度措施,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需要。同时,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员工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通过这些制度措施,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强调大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校園科技文化建设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学校和各院系每年都有科技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系列、专家教授论坛等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科技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文学艺术教育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学校为学生开设了美学、音乐、文学选修课程,各院系还组织起了文学社等艺术团体。他们的学习、排练和演出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强化了与优良校风相一致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应该采取积极支持、主动组织、适当引导、逐步提高的方针,使之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和谐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提升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使个人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更加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发展需要。要注重从学校及学院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学校利益共同体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办学秩序与社会交往,形成学校教育组织之间及与非教育组织之间的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就会逐渐建设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必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越来越大的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篇6

摘要:现在网络正以锐不可挡之势, 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校园网络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地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发挥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晓勤.大学校园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7:80~81.

[2]白洁.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6 (6) :48~50.

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 篇7

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内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具有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元性的特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校园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以“管理就是服务”为根本理念,以育人为根本目标,以拓展社会、政府、学校与学生的多种良性互动为途径,坚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服务的创新性校园网络文化。具体而言,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特定的网络文化。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特别强调的是一种服务性的文化,坚持以服务学生为目的;是一种创新的文化,要求开展多种良性互动形式,进行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对校园网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1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虚拟、发展和延伸,其对校园文化有如下的积极影响:

其一,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学习资料。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力和创新力。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链接和阅读Web网上的信息;各个高校的图书馆网站上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数据库,阅读和下载资料非常方便。

其二,促进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如: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网络课程,而且其数量逐年增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网络的共享性,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高效的使用,更多的人得以享有更多更好的教育。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交流,网上选课、网上评教、网上答疑、校园贴吧、博客交流等都是校园网络开辟的新天地。

其三,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有积极影响。网络传播中,符号、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都是人们交流与沟通的有效工具,使参与者在信息传播介质变化和参与传播方式变化中形成了数字化的思维模式与虚拟性的行为方式,还育成他们全新的文化人格。网络已深入介入人的生活,网络意识同时就会渗入人的身心,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型的时期,网络在这一时期的影响不可小视。网络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起先进的理念。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空间,文化的壁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打破。网络为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发掘潜能提供了平台和基地。不少学生在聊天或网上讨论中,锻炼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创造性在此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2.2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虚拟性及娱乐性,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校园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其一,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近来接连出现的由于沉溺网络游戏导致的脑死亡事件,给我们和教育工作者带来深刻反思,也更加突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现实意义。据调查,高校学生中有60%以上玩过网络游戏,其中10%左右属于网络游戏沉迷者(每周超过20小时)。玩游戏的花费超过自己日常生活费的10%,经常有网络物品和账号交易。网络游戏使学生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许多学生将网络游戏中的价值观、世界观、交往观、思维方式等带入现实生活,从而助长了暴力、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使其责任感降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敢面对,而是躲进网络世界,从中获得满足;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业,甚至影响了身体的健康,荒废了大学的四年光阴。也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因沉溺于网络游戏,最后导致多门学科不及格,被学校退学的情况。或是沉溺于网络游戏,无心顾及学业,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自己要求退学要求的。如何应对网络游戏沉迷现象,这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二,有害信息泛滥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降低。一方面,不法分子制造了各种网络垃圾信息,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的大学生很容易深陷其中;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使消极、颓废的信息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裹挟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色情网站、盗版影像使大学生接触到不良信息,对身心健康发生严重的影响;虚假信息、谎言等在网络上泛滥,使很多大学生与人交往时没有责任感,缺乏基本的相互信任和真诚;网络上过激的言论或谩骂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造成极大的困扰。

其三,网络犯罪。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滋生犯罪的地方,且网络犯罪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主要有网络入侵、网络病毒、网络诈骗(教唆犯罪)、网络侮辱(诽谤、恐吓)、网络色情传播犯罪。当前中国色情网站泛滥成灾,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国的网络监督和网络立法工作也已有序展开,并取得不错效果,关闭了众多色情网站。但这个问题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网络媒体是一方面,上网者自身的“免疫力”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而双方都需要自律和他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共同努力和协作,坚持正面思想引导、利用高新技术手段监管和法律制裁并举的综合措施,标本兼治,有效遏制网络文化失范,使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正面、积极影响最大化。

3 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3.1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全面渗透到大学校园

现阶段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各民族、各类别和各层次的文化联系也将更加紧密。高等教育领域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将得到无限扩大。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网络与大学校园教学、学习和生活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积极从事有关研究。

网络文化的全面兴起与发展,日益改变并完善着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改变着以纸质传送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学习和教学环境及手段,尤其是使广大师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正以令人震惊的速度改变。网络开放式的参与方式,使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空前提高,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主体。现今网络文化已渗透进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都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

3.2校园网络文化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

(1)校园网管理制度缺乏。大多高校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很少有懂管理的。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体制使管理的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还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机制。如大多的学生网站和论坛缺乏学校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大多数状态是学生版主自行管理,学校只是负责监管和监督,而且与其他的网络论坛并无明显区别,只是参与者大多是本校学生。

(2)大多数高校网站内容比较完善,已经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教务需要,但大部分内容与形式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而且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缺乏互动性。多数校园网的网络功能版块基本相似,虽然版块很全,但大部分都是以侧重于发布信息和检索为主,真正以人为本,切实针对师生的特点和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很少,并且有些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而设,内容单薄毫无创新,更新速度很慢,对师生的吸引力很小,浏览点击量很少,板块功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校园网络的互动性、民主性、自由性、娱乐性的特点没有真正发挥,没有形成综合的网络文化氛围。

4 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策略

4.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基础建设

首先,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目前,大多高校的网络硬件建设都已经基本完善,教师办公室、试验试、图书馆的电脑配置到位,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校园网速在百兆以上,学生个人电脑拥有率上升,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及学生的需求。但软件的开发利用则不是很乐观。很多学生对于目前高校网站的现状并不满意,认为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因此学校在做好教学、教务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校园网站上应该增加特色化的、融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板块,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其次,要求高等学校与科研人员相配合,针对互联网上充斥着的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开发各种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软件,如屏蔽软件、寓教于乐的知识性软件、健康向上的娱乐软件等,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有效降低不良信息的侵入机率。

4.2加强校园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德育工作

首先,建立高素质的思想队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这支队伍一方面需要有高层次的专家队伍,以其较高知名度、思想性、写作水平来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作用,切实承担起监控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同时又能够反映师生意见、建议、要求,倡导网络文明,加强学生的网络道理素质的培养,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其次,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二是发挥校训的内聚作用。高校应不断丰富以校训为主题的精神文化,挖掘和赋予校训新的内涵,积极开展践行校训的主题实践活动,使之内化成师生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第三要强化校园文化导向。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高雅文化。

4.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科学管理、严明纪律、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守则等。第一,完善网络管理应从制度入手,规范网络运行规则,强化对各种信息的适时监控,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第二,制定规章制度应广泛倾听和吸纳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充分体现方便师生、服务师生的宗旨,并建立起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第三,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今天大学生是校园文明的主人,明天是社会文明的先锋,因此,高校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学生的网上行为,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大学生成为网络道德的自觉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

总之,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校园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柏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7) .

[2]王憬晶, 戎彦.借助网络优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可行性策略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4) .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8

1、网络文化的含义。

所谓“网络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 更是一种文化现实, 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 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简言之, 就是“网络的文化 (特性) ”与“文化的网络 (形态) ”。

2、网络文化的性质。

(1) 网络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在网络文化面前, 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 网络在原来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又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关系, 实现了文化的人人参与, 全民参与, 而这种社会关系, 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行为而不断完善、变化和发展。

(2) 网络文化是属于网络虚拟空间的人类行为和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 网络文化就是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 同时对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3) 网络文化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人类社会信息通过网络传递、交流、扩散和利用。

(4) 网络文化传播有目的性, 期望产生影响, 引起反映。网络文化要求有信息传播和接收, 且必须要有可交流、能共通的意义空间。

(5) 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 信息的传播和共享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 所以要使网络真正为社会发展服务, 就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 以更好地实现网络信息的生产、传递、交流、获取、吸收和利用。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 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 在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从政治、经济、民主、法制多个方面做出的诠释, 是物质和精神都包括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实质上就是一个让全体人民诚信友爱、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公民生存时空不断完善、健全的社会, 是安定团结、稳定有序、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融洽的社会。其核心内涵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 使得互联网发展迅速, 让现代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和工作都和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的飞速发展, 实现了数字化信息传递、交流、共享, 使人类能够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中创造新价值, 使人类由个体创新时代进入到群体创新的网络知识经济时代, 并将现实社会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并形成一种新型互动关系, 由此构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互补、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网络社会和文化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且对现实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 网络文化和现实社会相互依赖, 相互统一, 不可分割。网络文化发展的好, 可以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服务, 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民主法制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和和谐社会都是通过人这一群体来实现, 人和网络文化接触, 熟悉和了解人们所关注的各种信息, 从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思想意识进而转化成实际行动, 而人与社会的接触形成现实社会的具体行动, 通过互联网渗透到人们头脑中的信息来指导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行为, 从而形成人们在社会中的具体实践活动。

由此看来, 网络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所以网络文化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辅相承, 互为统一的, 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推动着向前发展。网络文化的协调有序发展, 给人们提供安定的环境和健康的信息, 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相反, 和谐社会的发展, 为网络文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从而使网络文化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网络文化的利弊分析

1、网络文化的优势。

(1) 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职能。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政府实践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电子政务的发展, 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也使政府的职能逐步向服务型转变, 更有利于人民自由发表对政府的意见。

(2) 有利于树立国家和政府形象。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在构建国家和政府形象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网络进行国家形象建构, 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国家宣传加强与国内外网民的互动, 进行国家和政府的议程设置。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加强各级政府网站以及新闻、教育、文化、经济等网站的建设。通过网络让民众了解政府, 树立为民服务的形象。

(3) 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网络教育适应全新学习需求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网络教育使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与性别、不分社会地位的教育成为普遍现象。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 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通过互联网, 在线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登陆网上教室传递课程资料, 实现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的设计注重学习者的及时反馈和学习效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 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内容, 形成全民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4) 有利于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网络文化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是民意的表达场所;二是营造依法治国的氛围。通过网络文化, 可以增强社会的透明度, 人们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等社会公共信息。同时网络赋予每个使用它的人说话的权利, 人们可以通过自由平等的匿名交流, 通过网络空间无阻隔的互动形式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并能及时得到反馈。通过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履行网络信息传播监督社会环境的职能, 可以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治国的氛围, 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同时对社会领域中的无序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 要求有关方面进行修改和完善, 从而使社会有序发展。

(5) 有利于社会平等。在网络社会中, 网民的身份是平等的, 网民之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彼此之间可以平等交流, 政府也可以利用网络传达政府的声音, 了解老百姓的心声。网络将人、信息、媒介整合为一体, 实现了人类跨时空、平等、普遍地沟通的梦想。从而搭建起社会平等沟通的平台。

(6)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交往空间, 互联网的无中心、无边界、无主次提供了网络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在网上人与人之间都可以以虚拟的形象和身份沟通和交流。没有了专家平民之分, 没有了地位、年龄之别, 从而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处于一种平等交互的环境中, 从而有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2、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

(1) 网络会引发社会犯罪行为。网络型犯罪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性。据调查, 网上不健康信息以及暴露的隐蔽资讯为有犯罪动机甚至是原无犯罪动机的人提供了诱因。如果不以法律来约束网络行为, 病毒入侵, 传播有害数据, 侵害版权、名誉权、著作权、隐私权及个人生活安定权, 非法保存、下载, 在网上发布虚假广告、信息等等网络犯罪形式势必不断涌现, 不断毒害青少年, 从而诱使青少年犯罪。

(2) 网络的不安全会造成财产损失。在互联网上, 虚假广告, 暴力、黄色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 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致使正常的计算机用户的个人资料外泄、财产损失 (包括网络虚拟财产) 。

五、基于网络文化的和谐社会发展的相关对策

1、加强网络文化管理, 加强政府管制。对网络不健康内容

的问题, 政府、产业界都有责任为产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倾注力量。产业部门、政府文化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应紧密配合, 采取联合行动, 加大打击力度, 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可行的管理手段, 加强对网络身份、网络信用等的有效管理

2、加大网络立法。

应加强网络立法, 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软件, 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暴力等有害内容的网络游戏产品, 坚决查处传播淫秽、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网络游戏产品;应制定具体政策, 对可能诱发网络游戏成瘾症的游戏规则进行修改, 对网络游戏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 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区别对待;对不利于产业发展的私服、外挂主机应彻底清理, 加以规范, 为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营造有利的环境;同时, 还要正面引导未成年人的上网乐趣, 积极开设适合他们的网络平台, 可由政府牵头, 搭建内容涵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道德素质、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禁毒、国防、法制等栏目的绿色、健康网络平台。

3、深入群众进行创建文明网络文化的宣传。

文明网络文化的创建, 根本在于对网络运用的主体就是群众。逐步把文明网络文化的内涵渗透到主体中去, 远离网络带给人的消解作用, 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 让未接触网络和即将使用网络的人能够自觉远离网络上的不健康因素。和谐社会的创造和完善发展, 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对网络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利用其中有价值的东西, 从网络中吸取精神食粮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4、加大媒体的正确引导力度。

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优势, 加大对网络文化优势作用的宣传, 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给人带来的好处, 让接触和使用网络的人能够趋利避害。同时对利用网络为非作歹的可耻行为进行曝光, 对这些人进行严惩, 加大打击网络犯罪力度。对利用网络进行弄虚作假的人情节不太重的人进行预先警告, 使思想不端正的人能够知错就改, 防止更大的错误发生。

六、结论

只有建设和谐社会, 才能保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网络传播和文化更负有重要的使命。对网络文化自身的利弊, 我们应该趋利避害, 正确利用网络文化的有利因素, 驱除不利因素, 让网络文化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肖鹏: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J].经济管理, 2007 (1) .

[2]高菊:论和谐社会的网络文明[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1) .

[3]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1.

[4]邓金梅:网络文化的利弊及其和谐社会的创建[J].理论探索, 2006 (2) .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篇9

中学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搞好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乃至对学校整体精神的提升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模糊的概念。《周易》有这样的文字:“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人文”一词的最早起源。“人文”是是指人类活动的轨迹, 是天下人都必须遵从的社会规律和礼仪规范。“人文”的作用是“化成天下”, 也就是以“文”教“化”。但真正将“文”与“化”两个字合为一个词使用, 则始于战国时期的“文化”一词的单独出现。于是长期以来, 学者们都努力着去准确界定“文化”这个概念, 但是迄今为止, 仍没有获得一个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表述。尽管如此, 但对于文化还是有一个大概的定义, 即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区别于自然界的一切产物,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同样, 对于中学校园文化,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 即中学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集合里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应该包括中学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

所谓中学校园的物质文化, 是指存在于中学校园中的空间物质形态, 是富有育人作用的物理环境。而这种物理环境一般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环境文化。二、设施文化。

所谓中学校园精神文化, 是指涉及价值取向、教育理念、人文气息、文化思潮等学校的精神风貌。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教学文化。二、制度文化。三、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

所谓中学校园的活动文化, 是指在校园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开展的各种活动, 通过活动文化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到和谐的统一。比如班会活动、读书活动、校运会、军训、书法绘画展览、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升旗仪式、校园之星评比、爱国影视观赏等各种活动。这样一来, 中学校园文化就不是一个抽象不可捉摸的概念, 而是一个内涵丰满的实体。只有首先理解了中学校园文化是什么, 才能谈怎样去建设中学校园文化。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引导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代社会还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思潮交织涌动。市场经济的深入, 社会浮躁风气在蔓延, 急功近利, 崇尚金钱, 及时行乐的观念也侵蚀着中学校园。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不少中学生困惑了。于是,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促进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抵制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应试教育文化的影响。

2、愉悦心灵, 陶冶情操

中学校园文化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 也有无形的精神文化, 还有精彩的活动文化。当你置身于整洁幽雅的校园里, 走在柳荫小道边, 穿行于亭台楼阁间, 坐在油嫩的草地上的时候, 你就会感到一种舒畅, 一种温馨, 你的心境是愉悦平和的, 你的精神是充实饱满的, 你就会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 享受着校园的宁静, 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此外, 中学校园多样生动活泼的精神文化又能陶冶情操。所以, 积极投身于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沉浸于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中, 怎能不使中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呢?这种和谐的中学校园文化氛围就会对学校这个独特的群体产生无限的魅力。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因此,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能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

3、规范行为

和谐优良的中学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有着约束规范的功能, 这种约束规范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表现出来的。比如通过宣传并督促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 以规范其行为, 提升其思想品德素质。但在这里, 要强调的是这种约束规范是通过合理化、人性化的制度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 达到一种自我约束而不断完善的自然过程, 而这个过程又是充满人性关怀的过程。

4、激励信心, 凝聚力量

中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 这种精神文化可以营造出一种人人受尊重的和谐氛围。这种和谐氛围必能激励师生的信心, 使其思想、情感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在实现学校共同目标的同时, 也实现着自我的价值。那种师生共同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能够强化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使之紧密团结, 形成合力, 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 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精神风貌。

三.怎样建设中学校园文化

1、坚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建设优良的中学校园文化关系到全体师生们, 所以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能仅仅靠学校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人群, 而更应充分调动全体师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 应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 以凸显学校优势, 体现校本意识。因此, 要建设好中学校园文化, 首先要让师生们理解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所以, 要从宣传普及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入手, 在全校范围, 让师生们了解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理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并把学习了解中学校园文化知识的过程当作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个环节。

2、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中学校园里,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不能人为地割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内在的统一关系。然而, 在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物质文化的硬件投入而忽视精神文化营造的倾向;也存在着坐而论道似的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而没有实际的资金投入, 没有足够重视最基本的物质文化建设。以致出现了这样的怪象:要么投入大量资金大搞形象工程, 生硬地完善了基础设施, 但人文气息, 学校底蕴匮乏。这样的建设只是一个没有生机缺乏情趣的空壳。要么只空洞地谈建设, 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仅理解为精神文化建设, 最终也是流于形式, 翻翻花样地临时装饰一番, 物质性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这样的建设终究是空中楼阁。因此, 建设好中学校园文化就要突破这两个不良的倾向, 在建设好中学校园物质文化中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

首先, 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 如自然环境、建筑物以及各种设施, 这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 要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营建丰富的图书阅览室、雄伟的教学楼、宽广的运动场、齐全的电教、实验室等, 从而为师生们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此外, 还要加强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开设板报栏、宣传栏、读报栏等。并加强校园美化工程, 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比如硬化道路和草坪, 建设艺术雕塑和厅阁, 在教学楼、实验楼的走廊张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这样一来, 一景一物都含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学生置身于这样文明、高雅的环境里, 自然就会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奋发成才。

其次, 注重营造贴近师生, 贴近生活, 和谐昂扬的中学校园精神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设, 而精神文化的灵魂就是“学校精神”。离开了这个灵魂, 校园文化就是空壳。因此, 学校应该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起自己独有的“魂”。可以成立校史研究小组。因为校史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 是学校各方面成就的浓缩, 所以学校应该组织一个熟悉学校发展的校史研究小组, 对学校的校史重新研究重新定位。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发扬优良校风、学风和优势特色, 提升教学、科研和整体的办学水平。并从校史中提炼出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来育人。这样一来, 学生了解了校史中的大师、优秀人物以及感人的故事, 从而自觉主动地“亲近——敬仰——仿效”, 从而让中学生们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教育与熏陶。

3、加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建设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 篇10

【关键词】太极拳;和谐价值;校园文化;建设

The Harmonious Value of Tai Chi and Harmonious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YUAN Yan-do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take the essence from the harmonious values of Tai Chi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university culture, flourish Tai Chi culture and upgrad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lturology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the author arrived at a conclusion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harmonious values of Tai Chi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university culture.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harmonious elements of Tai Chi helps people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ai Chi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Tai Chi in harmonious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Moreover, the harmonious value of Tai Chi can be made good use of to promote the university culture’s positive development and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educational cause.

【Keywords】 Tai Chi, Harmonious value, University culture,Construction

1前言

起源于河南温县的太极拳,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今天的太极拳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理念上,都无处不在地培养着人们和谐思想的形成,体会和谐的成就,演绎和谐的价值,追求和谐的张扬。太极拳已经成为身体教育、道德教化、净化心灵的工具。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践办学理念,积淀与传承校风、校训,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办学目标的迫切需要。

因此,河南高校根据有利的地理资源优势,建设以太极拳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不但可以继承、弘扬太极文化,而且对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校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太极拳和谐元素的理论阐释

2.1.1太极拳的和谐特点

太极拳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学问,拥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和谐理念。热爱生活的人,应该体验、感悟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能够融汇人的身体和精神,使其身心合一。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能够陶冶人的外在仪表及内在修养,使其达到内外如一。太极拳是在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和养生理论、传统的兵法学说的基础上创编而成。它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理念。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极其和谐〔1〕。这就要求人门在练习太极拳时,要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周身一家”,必须达到内外、形神和谐统一的境界。全身各部位的和谐,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合一的统一体。太极拳基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精、气、神三者兼练并举,形神兼修,从而得到性命双修,既练体又修性,以达到身心平衡。太极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

2.1.2太极拳技术中阴阳对立的“和谐”思想

“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核心运动原则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技术运动形式中的形象反映与应用。太极拳的套路结构充分考虑左右兼顾、上下配合、内外兼修,充分体现出“阴阳对立统一”整体观的哲学理念。如陈式太极拳更有着显著的运动特点,讲究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导下,头上顶,气下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传腕,并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丝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转换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劲有力、动作过程中柔韧舒缓。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正如太极拳创始人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中所指出:“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原则,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的关键在于懂得阴阳、动静的辩证统一关系和变化机理,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实现太极拳运动的实际价值〔2〕。太极拳以“阴阳”为技术内容形式,以“对立统一”作为技术内容运动的具体原则,在外形和本质上都体现了“整体观”这一传统文化价值观。因此,以阴阳对立统一为运动形式的太极拳技术,在长期的练习和演化中无疑成了自然和谐理念的内核之一。

2.1.3太极拳“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它是对人与自然的交往建立在征服与被征服关系上的反思和纠正,继而追求一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这种追求生态和谐的自然观,能十分容易地转化为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观,即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3〕。正是这种和谐的思想,为人们健康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使人们在太极拳活动中,通过积极调整人的生命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获得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实效;同时,也尽可能地从太极拳运功的文化氛围、审美情趣、人际交往和生命感悟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然陶冶、心理的稳定平衡和生活的返朴归真。它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着内在一致性,也正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所指出的:“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太极拳正是以“天人合一”为拳理理念,充分表现了它在追求健身、健心和人类与自然发展上的高度和谐姿态。这与西方体育所倡导重在参与、关心爱护地球、维护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同发展也是有着异曲同工的内在一致性。

2.2太极拳的和谐元素在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2.1太极拳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太极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正所谓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法自然”(《老子》)。太极拳正是以太极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体现了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4〕。

这种和谐思想,要求打太极拳时要遵循阴阳和谐的法则。对称、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练者要处于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相间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状态。拳论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劲力上也讲究前发后塌、逢上必下、逢左必右,以维持自身平衡与和谐。

这种和谐思想,要求人与外界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和谐观,能十分容易地转化为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观,即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

这种和谐的思想,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2.2.2太极拳蕴涵的“顺应”的思想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太极推手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些法则要求练习者不管对手处于什么位置,都终能够视不同的情况从容地积极主动地应对,这就是“顺应”。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武禹襄《太极拳解》)这种顺应既反映了和谐的思想又体现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人们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在推手中将深深体会到这种“顺应”,它不是对抗,而是应坚韧主动地持自身和谐。和谐则生,和谐则能和平相处。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融洽相处,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5〕。

2.2.3太极拳的“心静”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十三歌诀》中有“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示神奇。式式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6〕。所以,平心静气,能真正体悟到太极拳,太极拳对心静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值得指出的是,心静不仅是练拳的要求,也思考、行事、待人处事的需要。只有心静才能真正钻得进去,才能把事情考虑清楚、做好;只有心静,方能平和。所以,心静能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和谐。

2.2.4太极拳“内”、“外”相兼的文化思想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是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陈式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有“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兼修可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精神面貌,有利于塑造稳重、成熟的大学生性格。

2.2.5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依,虚灵顶劲,落地生根,故不惧他人推倒。演练太极拳中,会逐渐体会到做人要身正,身正才能理直气壮;理直气壮,才能无所畏惧、神气十足。这对塑造人具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太极拳通过整体修炼过程,使人的身心两方面都达到高层次和谐、平衡和自由,况且大学生文化修养高,容易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从而能更有效促进高校和谐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太极拳的和谐理念与价值,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太极拳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是一笔珍贵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太极拳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和谐校园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当代大学生与学校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提供理论参照。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太极拳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精神动力,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独特的贡献,能使每一个习练太极拳的人体认与感悟和谐的魅力。

(2)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基础资料。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供实施平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从研究太极拳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出发,将校园文化、太极拳文化融合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3.2建议

(1)太极拳集健身、修身、养身于一体,讲究“天人合一”,导引吐纳,注重动静结合、阴阳协调、和谐统一,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体现了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个性,它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精神,昭示着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发展方向,因此应充分发挥太极拳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为传承太极拳文化的精髓和构建和谐校园构架一个交流的平台,彰显太极拳文化的魅力。

(2)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健全的组织机构,丰富的人文资源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需要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以及制度层面全面发展,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校园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田学建.论太极拳的普遍和谐价值观〔J〕.体育学刊,2005(3):70-72.

〔2〕王国志,邱丕相,郭华帅.太极拳:一种体认和谐的典型音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64-67.

〔3〕林小美,苏欣,杨建营.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J〕.体育科学,2007(11):21-24.

〔4〕杨雪林,朱玉霞.浅论太极拳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5-67.

〔5〕邹玉华,朱慧.论太极拳对和谐校园文化的承载与整合〔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5(4):71-72.

〔6〕康戈武.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运动观〔J〕.邯郸学院学报,2008(3):7-15.

上一篇:三元设计下一篇:中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