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研究

2024-08-10

用药研究(精选十篇)

用药研究 篇1

1 中药与中药配伍禁忌

即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产生毒副作用, 或使疗效降低或消除。金元时期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 沿用至今。《本经》提出的“七情”为中药配伍理论的总纲, 其中相恶亦常作为禁忌[1]。

1.1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1.2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1.3 相恶

相恶为中药七情之一, 即两种药物合用, 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药效。如, 人参恶莱菔子, 人参恶皂角, 生姜恶黄芩等。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 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 引古方为据, 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 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据统计《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成方制剂1 062个品种, 其中含反药配伍的成方制剂11个, 包括含十八反药对的品种5个, 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7个, 既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1个[2]。

相恶作为一种罕见的配伍关系, 和十八反十九畏一样有其特殊性, 它不同于一般的药性中和, 功效拮抗。现代研究认为, 相恶是一种相对的配伍禁忌, 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临证用药时只要避开相恶产生的特定条件, 就可以适当选用[3]。如陈士铎在《辨证奇闻》中亦记载了许多人参与莱菔子配伍的方剂, 如奠土汤、加味四君子汤、温土汤、生胃进食汤、瓜蒂散、逐秽消胀汤、快膈汤、救儿回生汤等。由此可知, 陈氏善于将人参莱菔子合用治疗虚实错杂证[4]。

虽然现在临床实践的破禁运用不少见, 但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以及相恶的研究, 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 并研究其机理, 因此, 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 对于其中一些药物, 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 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5]。

2 中药与西药配伍禁忌

治疗疾病时, 中西药合用常常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增强疗效。如甘草与氢化可的松, 黄柏与痢特灵合用, 有协同作用。但在实际用药中, 没有合理配伍, 则会导致药效的降低或过强, 乃至产生毒副作用。例如, 降压药与含麻黄药物同服, 会抵消降血压的疗效;西药的退烧药与中药的疏风解表药同服可能令患者出汗过多而虚脱;强心苷有较强的生理效应, 服用过量会引起中毒, 故蟾酥、罗布麻、夹竹桃等含强心苷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K等强心苷类同用, 应注意减量。具有增强强心作用的麻黄、鹿茸等也不宜与强心苷同用。若无中西药禁忌, 服药也应至少错开0.5 h。“中西药配伍禁忌表”较为完善地总结了中西药配伍禁忌内容, 不再重述

3 饮食禁忌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所食之味, 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益体, 害则成疾, 以此致危, 例皆难疗”, 可见服药期间注意饮食禁忌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中述道:“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肾病禁甘, 肺病禁苦”。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总结了一些经验规律, 见表1~3。

一般患者忌生冷、粘腻、腥臭、有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服中药时不宜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

4 妊娠用药禁忌

古代医药家很早就对妊娠禁忌药有所认识, 早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即载有6种堕胎作用的中药, 隋代《产经》记载82种。妊娠期间服用某些药物, 可能引起胎动不安, 甚至流产。根据影响程度, 分为禁用药和慎用药, 见表4, 此类中药应尽量避免使用, 以免发生事故。

此外, 妊娠期间忌多食酸性食物药物, 忌多用滥用补药, 忌服温燥性调味品、烈性酒、黑木耳以及兔脑。

5 展望

药学工作人员在调配处方发药时要做好中药服药禁忌的解释工作。中药服药禁忌内容繁多, 涉及范围广, 进行窗口发药工作时, 对每例患者做到全面的药物饮食禁忌说明, 具有较大的难度。希望在未来医院投药窗口能够建立起用药禁忌数据库和处方审核软件系统, 对每例患者处方内容进行一对一的审核, 并自动准确地总结适用于该患者药物饮食禁忌, 随之提高和完善药师临床用药指导工作。

中药用药饮食禁忌的总结对保证药物疗效, 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为药师, 掌握中药用药饮食禁忌对更好地履行药师职责, 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266-266.

[2]刘佳, 钟赣生, 王茜, 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成方制剂收录情况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4) :213-213.

[3]吴嘉瑞, 张冰, 常章富.相恶研究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 2005, 7 (5) :23-25.

[4]吴嘉瑞, 常章富.辨证应用相恶配伍[J].中国执业药师, 2005 (1) :27-28.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研究 篇2

【摘要】目的 对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对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方法进行分析,以实现抗生素的规范用药。方法 对各类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根据实际不良反应对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分析总结得知,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大致可分为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特异性反应等几个方面,在使用的过程中需坚持规范用药与合理用药。结论 为尽可能降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抗生素用药时需严格对用药方法实施控制,以提高抗生素用药的总体价值。【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前言

抗生素是一种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药物,尤其在传染病扩散与细菌感染的防治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同时,抗生素也会对人体产生着引发不良反应等消极作用,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近年来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正逐渐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进行控制已经成为医学界一大难题之一。本文就当前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而谈,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相关策略提出了几点意见。1.抗生素所致的相关不良反应 1.1过敏反应

作为抗生素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如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通常情况下,一般的过敏反应可在停药之后自动消失,但是在过敏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现象,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临床上常见的过敏反应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皮肤红疹、全身瘙痒。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因青霉素类抗生素所致,如注射用费用西林钠、青霉素钠等;②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关节疼痛、药热。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因头孢素菌类抗生素所致,如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头孢唑林钠等,通常产生于用药阶段,待药物活性消失后,症状可逐渐自行减轻;③溶血性贫血。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因头孢丙烯胶囊、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等头孢菌素类所致,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时可出现体内各种粒细胞数量急剧下降等相关症状;④过敏性休克。此类现象是临床上最严重的抗生素过敏反应,多是由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所致,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等,除此之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一大因素,如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等

[3-4]

[2][1]

。1.2毒性反应

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抗生素的剂量及使用的间隔时间等因素如没有得到规范的控制,均有可能引发毒性反应的出现,毒性反应大致表现于神经、肾脏及肝脏等区域,可引起机体功能的改变,甚至形成造血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毒性反应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损害肝脏健康。在使用四环素的过程中,可引发重症肝炎,在使用红霉素的过程中,可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②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氯霉素可对骨髓的造血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各类血细胞大幅度减少,其中粒细胞会首先出现减少,随后出现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临床上出现的几率虽不高,但一旦出现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危及;③损害肾脏功能。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等,可对肾脏形成一定的损害,致使患者出现血尿等症状,甚至可造成患者肾功能的衰退;④损害神经功能。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如盐酸大观霉素等,或红霉素肠溶胶囊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不仅可引起患者眼部调节功能的下降,还可导致患者骨骼肌无力现象的出现,致使骨骼肌收缩障碍的出现;⑤免疫系统毒性。此类现象的出现多由四环素类抗生素所致,可导致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毒性反应,使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细菌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1.3特异性反应

作为相对较为特殊的一种抗生素不良反应,特异性反应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发生率相对较低,其发生机制多与基因变异或生物遗传等因素相关,可表现为对某种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一旦出现特异性反应便极易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出现晕厥现象。此类现象的出现多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酶的缺乏所致,例如在使用磺胺类药物的过程中,如患者体内缺乏一定的还原性谷胱甘肽,发生溶血反应的几率变回大大增加,生命安全也将受到威胁。这也要求着患者在使用单一或多种类抗生素之前应对直系亲属中是否对该药物存在过敏现象进行确认。

2.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措施 2.1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进行掌握

不同的抗生素之间作用和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抗生素药物的选择时,需确定其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符。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中包含着革兰阳性杆菌与球菌等,链球菌作为临床上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青霉素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在抗生素选择时应将青霉素作为首选,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通常较低,因此基本无实际应用效果。在不能使用青霉素的情况下,可采用红霉素进行治疗。头孢菌素属于一种广

[8]

[6-7]

[5]

。谱抗生素,在金黄色葡萄杆菌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但在阴性杆菌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第1代与第2代,因此在金黄色葡萄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选用头孢唑啉或头孢噻吩,而非第3代头孢菌素。2.2视病菌敏感度而定进行抗生素的选择

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可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化,如绿脓杆菌、肠杆菌、金黄色葡萄杆菌等较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在近年来正呈逐渐增高的状态。对于抗耐药金黄色葡萄杆菌而言,红霉素仅能够作为备用药物而不能作为有效药应用。不同的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也有着不同的敏感性,相同的菌种之间,对同一种的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可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细菌的耐药性也逐渐成上升趋势,因此在进行抗生素的选择时,应根据正确的药敏结果来进行选择应用,以实现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的提高。

2.3根据实际感染规律及程度而定进行抗生素的选择

当患者出现重症深部感染时,应选用血与组织药物浓度较高、抗菌作用较强的抗生素,例如头孢唑啉与头孢噻吩在早期金黄色葡萄杆菌败血症具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感染较深或病程较长的情况下,头孢唑啉的应用价值便明显高于头孢噻吩。这是由于从血浓度与组织浓度的角度而谈,头孢唑啉均明显较高,且其具有着较长的半衰期,在深部感染时可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抗生素的选择时,实际感染的规律与程度可作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进行结合考量。

2.4根据药物的相关特点而定进行抗生素的选择 2.4.1吸收过程

不同抗拒药物之间的吸收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各类药物吸收过程的差异,在进行轻度、中度感染的治疗时,对抗生素的选择可主要以易吸收、病原菌对其敏感的类型为主,而在进行重度感染的治疗时,则可采用静脉给药的形式进行治疗,尽量对肌内注射或口服时多种因素造成的影响起到避免的效果。2.4.2分布

对于进入血液循环的抗菌药物而言,如呈现游离状态,便可利用其分子较小的特性分布于各组织与体液当中,直至到达感染部位。如患者处于妊娠期,这时采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可导致胎儿的第八对颅神经受到损害,引发先天性耳聋;如采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则会使胎儿的骨骼发育及乳齿受损。因此,当患者处于妊娠期时,在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可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的抗菌药物,以保证患者与胎儿的健康与安全。2.4.3排泄

多数抗菌药物可通过肾脏进行排泄,且尿药浓度较高,可高达血浓度的数十倍左右。如利福平、头孢唑酮、林可霉素、头孢噻嗪等,通常经过肝胆系统向体外排出,故具有较高的胆汁浓度,但如多粘菌素、氯霉素等药物的胆汁浓度偏低,因此在胆系感染中不宜作为首选药物进行应用。2.4.4代谢

对于部分抗菌药物而言,代谢可在体内进行,例如,氯霉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相互结合时,将会导致失去抗菌活性;头孢噻亏在体内进行代谢时,可生成去乙酰头孢噻肟,存在体内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与原药相比较低。3.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中,需通过全面的合理用药措施对患者进行科学的用药,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及治疗的合理性。【参考文献】

我院住院患者用药剂型分布研究 篇3

【关键词】处方药;剂型分布;片剂;注射剂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59-01

Distribution of Dosage Forms of Drugs Used for inpatients in my General Hospital

XU Cheng Hui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Pharmacy,Panzhihua,Sichuan,617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dosage form of drugs used for inpatients in my general hospital. METHODS: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inpatients in my hospital,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varieties of the prescription drugs as well as the average number for each visit, the rate of using injection for every one hundred pati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form of prescription. RESULTS: drugs for injection and drugs for external use dat69.07%, 25.00%and5.93%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use of new variety of drugs such as specific tablets and capsules was little for inpatients in the general hospitals, which deserve widely used.

【Keywords】Prescription drug ; Distribution of dosage form; Tablets; Injection

一种药物可制备成多种剂型,给药途径不同产生的疗效也可能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合理的剂型与给药方式。药物与剂型之间有着辨证关系,药物本身的疗效固然是主要的,而剂型对疗效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解我院住院患者用药的剂型分布情况[1,2],特进行了调查。

1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我院住院2007年1~12月每月5日的普通处方(不含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共计12390张。其中,男性占45.32%,女性占54.68%;14a以下占24.53%,15~59a占63.25%,60a以上占12.22%。

2方法

统计以下各项:①就诊人群基本情况;②处方药总品种数;③每次就诊的处方药平均品种数;④每100例患者注射剂的使用率;⑤处方中药物的剂型分布。

3结果

该院处方药总品种数为16755种,平均每张处方中药物的品种数为3157种;每100例注射剂的使用率为20.81%,其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的占44.02%。

4讨论

医师往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选择药物及其剂型。结果显示,以处方药物的品种数计,剂型分布列前5位的是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内服溶液,占处方药总品种数的92.68%。其中,注射剂品种数占处方总品种数的69.07%,口服制剂品种数占25.00%,外用剂型品种数占5.93%。传统剂型品种数合计占69.02%。片剂中,普通片剂占94.85%,特效片剂占5.15%;胶囊剂中,特效胶囊仅占1.21%。可见我院住院患者特效片剂和胶囊应用不多,应加强推广。

针剂型占4/5,符合住院患者的用药特点与要求。缓释、控释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片剂为保证血药浓度稳定,而需频繁服用的缺点。胶囊剂也处于类似的状况。

每100例患者使用注射剂的比例是合理用药处方指标之一。我院注射剂占药物总品种数的13.05%,每100例使用注射剂的比例为20.81%,与广东及北京的三级医院接近。

参考文献

[1]曹臣,张志国.对521西药剂型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2003,12(3):601

[2]唐镜波,陈香谱,谭军,等.合理用药调研的国际指标[J].中国药房,1995,6(4):51

儿科临床用药特征研究 篇4

关键词:临床用药,药物,儿科

近年来众多医院通过建立专科临床药师查房制度、开设合理用药咨询窗口以及出院患儿用药指导等工作, 切实开展了适合儿童特点的药学服务工作。现将湖南某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方法、内容、效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从出院的患儿共2432人次, 门诊咨询窗口接待的咨询144人次, 以及同期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经药师审核的3182份处方。1.2方法1.2.1用药咨询及信息需求情况门诊咨询窗口承担着医院内外药品信息的咨询与维护工作。自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 据不完全统计, 咨询窗口共计接待了124人次的咨询请求, 答复了18个类型的154个问题。咨询人员及其咨询人次如下:医师65人次 (50.0%) 、药剂人员5人次 (3.5%) , 护士9人次 (4.7%) 、患儿或其家长55人次 (42.9%) 。在咨询人员中医师和患儿家长占较大比例, 由此看出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越来越关注药物的合理使用, 同时患儿的自我保健和防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各类咨询内容中, 关于药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的占45%, 药品剂量的占25%, 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占19%。通过统计, 临床药师对信息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在药讯及药物咨询信息系统中加强了相关内容的介绍。1.2.2用药教育的情况由于心内科和心胸外科疾病的特殊性, 患儿通常需要长期服药, 并且同时要使用多品种药物, 用药复杂性增加, 患儿依从性下降, 容易发生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对患儿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促进患儿合理使用药物, 也为了临床药师的工作能够进一步地贴近临床, 更好地发挥药师在药学知识方面的优势, 临床药师对心内科和心胸外科出院带药的患儿, 在关于药品使用、药物不良反应、药品基本信息等各方面开展了用药教育的工作, 纠正用药错误共计148人次。1.2.3药物自身特点卡托普利应在饭前服用, 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应饭后服用;患儿在服用地高辛前需测心率,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心率给药;在使用激素时要根据体内激素水平及时辰药理学服药, 并非每顿服用等量的激素。2药物存在相互作用而需改变服药时间抗生素与活菌制剂联合使用时, 需错开服药时间。如需使用三联活菌胶囊和口服抗生素, 两药应相隔2h服药。2.1剂量问题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体质量、体表面积计算。在用药教育过程中, 药师经过仔细核算, 纠正了较多的剂量错误。如头孢克洛混悬剂使用剂量偏大:一患儿6个月, 体质量5kg, 医嘱剂量为0.125g/次, 3次/d;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为20~40mg/ (kg?d) , 医嘱剂量明显偏高, 此外该患儿同时服用呋噻米 (速尿) , 剂量偏高的头孢克洛与噻嗪类利尿药同时服用, 肾毒性增加。2.2剂型选择不当和特殊剂型使用不当如应该使用滴剂的使用糖浆剂, 5岁患儿可以使用片剂但使用糖浆剂, 服用体积较大, 不方便。缓释剂型1d中只需使用1次, 无需使用2次或3次;泡腾片需在水中溶解后使用, 不可直接吞服。2.3治疗方案不合理疗程过长或过短, 不应配伍使用的药物配伍使用。如阿奇霉素有较长的半衰期和抗生素后效应, 一般每天使用1次, 连续使用3~5d即可。一医嘱开具的服用疗程为100mg/次, 1次/d, 连服6d。临床药师同医师沟通后改为服用3d, 停用3d, 如有需要再服用3d。2.4特殊体质患儿用药心功能不全患儿使用沙丁胺醇应谨慎, 因为沙丁胺醇虽然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 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岛受体激动作用, 使心功能不全的患儿心率加快, 使用时应慎重。根据药物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 给药时间:特别是口服药, 很多药物的吸收可受儿童生理变化和食物影响, 因此根据药物的特点, 制订给药时间非常重要, 例如空腹、餐前、餐中、餐后、睡前等, 甚至与用餐间隔多少时间、睡前多少时间都应明确告知患儿家长和护理人员。给药次数:药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 应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 制订给药次数, 必要的话还应明确告知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1]。3讨论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身体各方面比较娇嫩, 组织器官尚不成熟, 生理功能尚不完善, 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极弱。因此选择药物时应充分了解患儿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严格掌握适应证, 精心挑选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药物。特别要注意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尽可能少用或不用。选用抗菌药物时, 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急需治疗的患儿在未获得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前, 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感染部位、发病场所、发病季节、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认真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 并结合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得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 应立即给予调整。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 也关系到药物的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持续时间。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 慎重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2,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在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重在提高;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重在临床。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务, 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服务, 为培养我国儿科医学人才服务, 为保障我国儿童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小薇, 王跃明, 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1, 10 (2) :125.

[2]汪淑义.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及如何合理用药之浅见[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6) :604-605.

用药差错和用药差错报告 篇5

写在课前的话

用药差错(Medication error,ME)是指在医务人员、患者或消费者用药的过程中,任何可能导致用药不当或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可以避免的事件。用药差错事件涉及医疗实践、卫生保健产品、工作流程及系统.包括:处方;医嘱传达;产品标签,预包装及命名;混合;配药;发药;给药;教育;监测及使用。本课件详细介绍了用药差错报告的目的,原则和内容,旨在为临床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相关术语

用药差错(Medication error,ME)是指 在医务人员、患者或消费者用药的过程中,任何可能导致用药不当或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可以避免的事件。与药物不良反应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而用药差错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事件。用药差错事件涉及医疗实践、卫生保健产品、工作流程及系统.包括:处方;医嘱传达;产品标签,预包装及命名;混合;配药;发药;给药;教育;监测及使用。

差错隐患是指潜在的用药差错(Near misses),具体是指 在处方、配药或准备用药的过程中,在实际给药之前,由其他医务人员或患者查出并纠正的错误。

用药差错(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有哪些区别?

二、用药差错(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区别

用药差错(M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之间的区别如下。从危害程度上来说他们俩的危害程度都是可以很轻,也可以非常严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从隐匿程度来说,不良反应的隐匿程度跟用药差错相比相对比较低。很多不良反应说明书上,或有文件报道,当患者出现异常状况根据说明书的信息或文献报导,可以大致判断与药物的相关性,用药差错隐匿程度相对较高,这与文化差异或医院环境设施有关系,发生差错的当事人往往不愿意承认发生错误。从发生频率上来说那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高,特别是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的,皮肤较为常见。用药差错发生频率如在制度较严格,工作流程,人员分配较合理的机构里发生频率低,但这与医院环境相关的,但到底应该低到什么程度,不同医疗机构发生频率有什么差别,实际还是不清楚,这种数据,也非常难以得到。责任关联方面,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的自然属性,与医务人员关联不大,而用药差错是一个可以避免的不良事件,与某些个人的责任关系就会较密切。跟文化的关系,不良反应与医院里面用药安全文化没有太大关系,而用药差错与医院用药安全文化关联性就非常高,医院要想建立一个好的用药差错报告系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用药安全文化,用药差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环节问题,而是整个用药系统的问题。我们要形成整个医院文化氛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是有制度保障的,我们国家有药品不良反报告和管理应办法,而用药差错目前他的报告是没有制度保障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 整个系统建立较早,报告系统相对完善,而用药差错报告系统在我国家尚未建立,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有差错报告系统。

2009 年卫生部中国医院协会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里提出了 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规定,这其中 包括用药差错事件。

2009 年患者安全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目标

二、提高用药安全;目标

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目标

四、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目标

五、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目标

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目标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目标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目标

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目标

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三、用药安全理念 戴维德 U 先生提到,旧的用药安全理念认为医疗工作者被认为是完美的;只有当人们做错事时才会有坏的结果;人或机构出现失败是不好的;责备和惩罚足以促使人更谨慎;只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事情就会变好。而新的用药安全理念认为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错误的风险是其固有的;风险总是在不断地出现;不是所有的危险都是可预知的;人总是容易犯错误的,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地去避免错误;系统也是容易犯错误的;更重视改变系统而不是改变个人。

用药差错(ME)会发生在哪些环节?

四、用药差错发生的环节

用药差错实际上在开处方到调配处方到用药整个过程当中都可能会发生。开具处方这个环节占用药差错的 39%,其中 48% 可以避免。转录处方占用药差错的 12%,其中 33% 可以避免。调配处方占用药差错的 11%,其中 34% 可以避免。给药占用药差错的 38%,其中仅有 2% 可以避免。可以看到越早越上流的环节,可以避免的差错越多。

五、用药差错的种类

包括处方差错;给药时间差错;剂量差错;药品制备差错;给药技术差错;监测差错;依从性差错。

处方差错是指执业医师或其他合法的处方者在开处方时药物选择错误(根据适应证、禁忌证、已知过敏反应、现有的药物治疗及其它因素),错误的剂量,错误的剂型,错误的给药量,错误的给药途径,错误的浓度,错误的给药速率,或指导用药错误,难于辨认的处方或医嘱单等导致用药差错,累及患者。如患者上感病毒感染,医生处方抗菌药,这是错误选择。患者本身是血小板减少患者,处方用药却为相对较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说明书血小板减少症对该药物是禁忌症。哮喘的患者,用非甾体抗炎药诱发哮喘等均属于此类错误。

遗漏差错是指在按计划给予患者下一个剂量之前,遗漏此次给药剂量。

给药时间差错是指根据给药方案,没有在事先预定好的给药间隔给药。如 8 小时吃一次的药,没有按照 8 小时一次给。

剂量差错是指在根据处方剂量给药时,给予患者过低或过高的剂量,或重复给药。例如: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之外,又多给一次或多次药。

药品制备差错是指给药前,没有正确的制备药品。如一些儿童用药需制成粉末,但如药本来是跨控释制剂,磨碎了就属于药品制备差错。

给药技术差错是指给药程序或技术不正确,例如:错误的给药途径 / 部位或给药速率。监测差错是指没有对处方给药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审核,没有及时检查到其中的问题,或没有运用正确的临床或实验室指标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进行评估。我们在用药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如患者可能因为药物导致肝功能受损,就应该定期监测肝功能,如没有这样作,就属于监测差错。

依从性差错是指患者没有依照处方进行用药。

六、用药差错分级

差错分级 是根据美国用药差错报告系统的分级方法,用药差错按患者机体受损害程度而分为 9 级(A—I),其中 A 级无损害,B ~ H 级有损害,I 级死亡。

A 级差错:环境或事件有可能造成差错的发生。B 级差错:差错未累及患者。C 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

D 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但需进行监测。E 级差错:造成患者短暂损害,需要治疗或干预。F 级差错:造成患者短暂损害,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问。G 级差错:造成患者永久损害。

H 级差错:引起危及生命的事件,如过敏性休克、心律不齐。I 级差错:造成患者死亡。

环境或事件有可能造成差错的发生属于()

A.A 级差错 B.B 级差错 C.C 级差错 D.D 级差错

正确答案:A

解析:A级差错:环境或事件有可能造成差错的发生。B级差错:差错未累及患者。C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D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但需进行监测。

七、报告用药差错的原因

图1

图 1 所示为 一个叫瑞士奶酪模型。这个模型最早由航空领域提出来,用来防范航空风险。黄色有洞的地方是一块一块黄色的奶酪。每一款奶酪上面都有些洞,用药风险从奶酪洞里穿过,恰好每一块奶酪洞都没有挡住用药差错,最后就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这个模型也代表我们非常复杂的医疗系统,任何系统不会是完美的,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如果这些漏洞恰好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节点都吻合到一起,就会导致用药差错不可避免的发生。通过报告用药差错和差错隐患,即使发现用药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加以纠正和改进,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八、用药差错报告系统的特点

一个好的用药差错报告系统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信任。让报告者能充分的信任这个系统。第二,保密。要对报告者的信息进行保密。第三,简单明了,如果系统过于复杂,可能会出现不愿意报的情况。、信任

用药差错报告系统必须赢得报告者的信任,并且证明该系统可以消除报告者的顾虑。这个系统需要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报告人应感到有安全的保障,不必担心发生差错后被不公平的评判或处罚。、保密

系统必须对报告者的身份、差错涉及的人员以及事件的地点保密,以保护报告者的利益,避免受到不当的困扰。、简单明了

接到报告的人必须注意报告的格式和长度;对事件的叙述性描述应当把重点放在事件的细节,应当简要而真实,不非难,不责备。

此外差错报告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是反馈。对报告者来说,最大的回馈是他们所报告的事件引起了有效的行动,加强了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系统必须对报告做出积极、快速、有效的反馈,应让报告者知道,他们的报告提醒了更多的医务人员,正被用于改善制度和流程。

九、用药差错报告系统的责任与义务

强调报告的责任。系统必须建立机制,辅导新员工关于差错报告流程的知识。另外,应当通过在所有的职位描述和绩效评估中提出对于报告的明确义务,向全体员工强调报告危害和差错的重要性。

十、用药差错报告内容

药差错报告的内容包括差错情况;问题调查;药品情况以及患者情况。1、差错情况

对差错进行描述,包括是哪一级差错;事件发生的顺序;所涉及人员;所涉及工作环境。2、问题调查

包括患者是否已用药;最初的差错由哪类医务人员所致;差错导致了什么后果(例如死亡、损害类型、不良反应);采用了何种干预使患者未发生用药差错;谁发现了差错;差错发生于何时和如何被发现;差错发生在什么场所;差错是否涉及其他工作人员;是否向患者提供了咨询。、药品情况

包括药品的通用名与商品名;制药公司;药品剂型;含量或浓度;包装形式与大小。4、患者情况

患者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诊断等。

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看一下 用药差错报告的具体内容。这是美国 ismp 用药差错报告系统,首先会有一个提示语,当报告差错时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包括差错发生的时间,患者结果等等。之后网页上会出现填写差错报告的对话框,要提交报告者信息,之后对差错情况进行描述,差错报告系统没有限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填,一些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更清楚。如图 2 所示。

ISMP Medication Errors Reporting Program(MERP): When reporting errors, please include the following:Describe the error or preventable adverse drug reaction.What went wrong? Was this an actual medication error(reached the patient)or are you expressing concern about a potential error or writing about an error that was discovered before it reached the patient? Patient outcome.Type of practice site(hospital, private office, retail pharmacy, drug company, long-term care facility, etc).The generic name(INN or official name)of all products involved.The brand name of all products involved.The dosage form, concentration or strength, etc.How was the error discovered/intercepted? Please state your recommendations for error prevention.图 2

图3

图 3 为加拿大 ismp 差错报告。差错报告分成一个一个的选项卡,第一是差错描述、差错的情况,第二是差错的结果,第三是药物,第四点是随访情况,第五是患者情况,第六是报告者情况,第七点是相关危险因素。

第一点事件里面描述是怎么发现,而且要填写事件是在用药的哪一个过程当中发现的,是处方过程中,转路过程中,调配药品过程,用药过程,监测过程,还是其他过程发现的。也包括差错类型,在哪一个科发现的。

图4

图 4 为填用药的部分。可疑药品可能不止一种,可能有两种或者更多。填写内容有药品的名称、计量、给药途径、厂家、批号。药品的名称或包装或者这个标签是不是容易混,特别容易混的内容它要求最好能提供图片。

图5

图 5 为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网站上所提供的一个用药差错报告表。表的上半部分包括差错发生的日期,发现的日期,差错的内容。差错药品是否发给患者,差错类别,患者伤害的情况,引发差错的因素,发生的场所,相关工作人员,发现差错的人员,差错是如何被发现和避免的。

图6

图 6 包括患者因素,药品因素,差错发生的过程进行描述,对预防类似差错发生提出的建议,最后还有报告人的信息。

总的来说虽然差错报告表可能不一样,但用药差错报告的内容大同小异。

十一、小结、出现用药差错时应考虑系统问题,而不是一味追究个人责任。2、报告用药差错有助于改进系统,促进用药安全。、用药差错报告的原则和内容。用药差错报告应该是保密的,应该能够反馈。报告的内容涉及到用药差错的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它相关的因素,有助于根据用药差错报告的内容来预防它的再次发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告用药差错有助于改进系统,促进用药安全 B.出现用药差错时应追究个人责任

C.用药差错报告应该是保密的,应该能够反馈

D.报告的内容涉及到用药差错的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它相关的因素,有助于根据用药差错报告的内容来预防它的再次发生

正确答案:B

解析:出现用药差错时应考虑系统问题,而不是一味追究个人责任。

用药研究 篇6

【关键词】中药;局部外敷;肝癌疼痛;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44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33-02

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影响患者的精神、饮食、睡眠等,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目前临床常用的三阶梯止痛疗法容易产生依赖性,其不良反应多。因此,充分发挥中医外敷止痛优势,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笔者总结近20年关于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复方,对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毒性等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中药数据的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1]收录的所有中药为中药数据标引,并以高学敏主编的《中药学》[2]为补充,其中同一种中药的提取成分、入药部位及炮制方法不同但功能相同者,计为1味药。每味中药按照《中药学》对中药名、性味、归经进行功能疗效分类和分类类目的设定。

12文献检索及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公开发表的中药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主方有完整明确的药物组成,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不低于70%,观察例数不低于20例,同一作者、同一方剂的文献合并归一。排除中药内服,其他外治法如穴位敷贴、脐部敷贴、针灸止痛等文献;文献综述、经验总结、理论探讨、动物实验类文献不收录。

13建立数据库建立“外敷数据库”,即满足纳入标准的方药信息,包含方名、药物组成。

14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库中各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使用频次,将结果导入Excel 表进行分析。

2结果

21总用药情况符合收录标准的49首复方中,总用药为513次,单味药129味,其中使用频次较多(≥5)的前33味中药分别是冰片、乳香、没药、大黄、延胡索、蟾酥、莪术、马钱子、血竭、雄黄、三棱、丹参、天南星、麝香、白芷等。

22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不同功效统计33味中药中,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应用较多。见表1。

23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不同归经统计33味高频药物归心、肝、脾经的比例较高。见表2。

24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不同药味、药性统计33味高频药物中辛味药、热性药应用较多。见表3。

25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毒性统计33味高频药物中毒性药物使用13味,占3939%。见表4。

3讨论

中药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机理在于施药于外,药物在局部组织内形成较高浓度,将毒邪拉而出之或攻而散之,同时又通过皮肤的吸收、经络的传输使药物到达肝脏,从而疏通局部气血,缓解疼痛 [3]。

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在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中使用较多。在肝癌发病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瘀血的病理变化 [4],因此,活血化瘀应贯穿肝癌治疗的始终。活血化瘀药中乳香、没药使用频次分别为28、24,仅低于冰片。两者分别含有倍半萜、二萜、三萜和西松烷型二萜、五环三萜等成分,具有很强的抑瘤作用[5]。肝癌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火热之毒,尤其是当肝癌迅速增大伴有坏死和继发感染时[6],而清热药能够清热、解毒、止痛。冰片作为开窍药,使用频次为36次,在所有中药中使用频次最高,能促进配伍药物透过生物膜屏障以达到药物在机体的最佳吸收、分布[7]。辛味药、热性药,归肝经、脾经、心经的药物使用较多。辛能散能行,促使血管和淋巴管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温热药物能通络活血;肝主疏泄,能行气活血;脾主运化,《金贵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在脾……”。心主血脉,以输送药物至全身脏腑,共同发挥通络止痛的作用。毒性药物在外治肝癌疼痛中大量运用,癌毒是肝癌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解毒攻毒法是解除癌毒的治疗核心[8],另外,外敷较内服药物毒性更为峻猛,在临床运用有毒药物时要注意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高频药代表了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特色,对高频药物进行研究,找出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提高肝癌止痛效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主编.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1-61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385.

[3]李秀英,刘相花.化瘀止痛膏外敷治疗肝癌疼痛6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8):779-780.

[4]李兴华,吕刚,卜凡儒.活血化瘀法防治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3):413-415.

[5]戴一,曹殷洁.没药、乳香有效成分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4):490-493.

[6]武步涛.武明钦主任医师治疗肝癌疼痛四法的经验[J].光明中医,2006,21(11):52-53.

[7]魏楚蓉,伍赶球.冰片的药理作用及机体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4):447-451.

[8]程海波.癌毒病机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20):1711-1714.

中药蛤蚧的临床用药研究 篇7

关键词:蛤蚧,临床应用,鉴别,综述

蛤蚧是壁虎科动物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 产于两广西、云贵等地区, 为祖国医学名贵中药, 早在汉晋时期《方言》、《雷公炮灸论》就有蛤蚧的记载:“若雄为蛤, 皮粗口大, 身小尾短;雌为蚧, 口尖, 身大尾小”。明代医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记载蛤蚧具有“补肺气, 益精血, 定喘嗽, 疗肺痈, 消渴, 助阳道”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蛤蚧富含甘氨酸、谷氨酸等18种氨基酸蛤蚧及多种微量元素[1], 临床上主治虚劳肺萎、喘嗽、咯血、阳痿等症, 药用价值广泛, 现将蛤蚧的功效和药材鉴别研究总结如下, 指导临床医师用药。

1 蛤蚧的临床功效

1.1 抗肿瘤、增强免疫

通过增强机体免疫, 蛤蚧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杨帆等[2]研究显示, 蛤蚧肽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可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NK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杀瘤活性下降, 具有提高免疫的作用。席玮等[3]实验也证实, 蛤蚧肽对肿瘤及化疗药物造成的免疫功能抑制有调节作用,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活性得到改善。此外, 蛤蚧蛋白对HepG-2细胞具有抑瘤作用, 可能通过调高bax基因mRNA表达起到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4]。

1.2 抗炎平喘

有研究发现, 人参蛤蚧散有纠正氧化/抗氧化失衡、减少炎性反应、恢复气道和肺泡损伤, 减轻COPD的病理损害的作用[5]。蛤蚧能阻止IgE介导的哮喘过敏性发作, 抑制气道高反应, 显著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浆PAF水平, 具有明显的平喘作用[6]。张伟等[7]报道, 经过人参蛤蚧散治疗后, IFN-γ升高, IL-4水平下降, Th1/Th2比值趋于平衡, 通过调控免疫细胞的激活, 减少炎性反应。

1.3 抗衰老及性激素样作用

蛤蚧提取物可提高线粒体中、红细胞中自由基代谢酶活性及谷胱甘肽的含量, 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相关研究显示, 蛤蚧提取物可使正常小鼠睾丸显著增重[8], 同时又可有效抑制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 提高鼠血中雌二醇浓度, 从而改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及大鼠卵巢功能[9,10,11]。

2 蛤蚧的鉴别

2.1 性状鉴别

2.1.1 正品蛤蚧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 去除内脏的干燥体。干燥体全长8~18cm呈扁平条形, 整身覆盖有细小的鳞片;头部呈现特征性的“扁三角状”, 眶部凹陷似窟窿, 无眼睑。背部呈灰黑色, 散在可见暗色的斑纹。尾部常可见有多个暗灰色的条环, 每足分为5趾, 其中第一指趾无爪, 其余四趾均有爪, 气味略腥, 味平、微咸[12]。

2.1.2 伪品蛤蚧

壁虎:为壁虎科动物壁虎的干燥体, 体形略小, 全长6~10cm, 无眼睑, 体色呈暗褐色, 仔细观察通体密布有细小的疣鳞。

蜡皮蜥:即红点蛤蚧, 为鬣蜥科动物蜡皮蜥的干燥体。全长35-40cm, 通体呈暗灰色, 体表可见明显的小圆形红色斑点, 有眼睑, 无疣鳞。足部分为五趾, 均有爪[12]。

红瘰疣螈:为红螈的干燥体。全长约13~20cm, 整身无鳞片覆盖, 头部位圆形, 头顶部有倒“U”字形棱。足部呈现4指5趾, 均没有爪[12]。

石龙子:石龙子科动物中国石龙子的去除内脏干燥体。体型偏小, 全长约<10cm。头部呈圆形, 全身覆盖有鳞片, 背部为黑褐色, 腹部呈现灰黄色[13]。

鉴别要点:蛤蚧的头部呈典型的扁三角;伪品的头部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正品蛤蚧背部鳞片呈椭圆形, 散有较大的疣鳞, 伪品背部仅有粒鳞或瘰疣。正品蛤蚧第一指趾无爪, 其余四趾均有爪, 趾间仅具蹼迹, 足趾底有吸盘。正品蛤蚧为具有补肾温肺、壮阳益精、纳气定喘的功效, 味咸性平, 归肺、肾经。伪品不具备蛤蚧功效, 服用后会贻误病情, 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2.2 物理化学方法鉴别

显微镜检:正品的皮肤碎屑呈现黄色, 可见棕褐色素颗粒沉着, 表面可见无色鳞片。肌纤维可以吸附油滴。骨头多为长条状, 可见小的裂缝。取其乙醇提取液, 当遇到硅钨酸时, 由于会出现典型的沉淀反应[12], 可以协助鉴别。

2.3 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

2.3.1 蛋白质理化性质鉴别。

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组成固定, 并且不同的物种其蛋白的表达结和构有一定的特异性, 为蛋白质的鉴别提供了依据。国内有学者报道采用蛋白质等电点法和测定蛋白黏度的方法进行蛤蚧的鉴定检测, 并证明了蛤蚧与其伪品之间等电点和蛋白黏度存在差异, 提示这可作为中药蛤蚧真伪鉴别的参考[14]。 (2) 蛋白质电泳鉴别。该技术的原理是根据不同物种蛋白质分子大小和所带净电荷密度等差异导致蛋白的迁移率不同来区分不同的物种, 蛋白质电泳谱带序列的差异可以显示种间的不同。实验室研究提示,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和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试验发现, 蛤蚧与其他伪品的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的分布、条数、宽度和迁移位置上有差异, PAGE具有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 故可用于壁虎和蛤蚧的区别鉴定。

2.3.2 DNA分子标记技术。

仲景方中水蛭用药剂量研究 篇8

1 仲景方中水蛭的方证

仲景方中水蛭见于抵当汤、抵当丸、大黄蟅虫丸, 皆以个数计量。水蛭三十个:抵当汤, 主“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太阳病, 身黄, 脉沉结, 少腹硬,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和“妇人经水不利下……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为热血相结之蓄血重证, 症见如狂、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结缓、身黄而晦暗无泽。抵当汤攻逐瘀血, 方中水蛭、虻虫破血逐瘀, 尤善破除瘀积恶血;桃仁、大黄泻热化瘀, 使瘀热从下而解。

水蛭二十个:抵当丸, 主“伤寒有热, 少腹满, 应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抵当丸证是蓄血重证而病势较缓者, 见少腹满, 小便自利, 或有发热, 舌紫暗, 脉沉涩或沉结等证。治以泻热逐瘀, 峻药缓攻, 将抵当汤改汤为丸, 并小制其量, 水蛭、虻虫的用量从30个减至20个。

水蛭百枚:大黄蟅虫丸, 主“五劳虚极羸瘦, 腹满不能饮食, ……内有干血, 肌肤甲错, 两目黯黑”, 为五劳虚极而致血瘀之证, 水蛭与桃仁、干漆、蟒虫、蛴螬、大黄、蟅虫攻下积血、推陈致新, 配合地黄、甘草、芍药等缓中补虚。

2 水蛭品种和产地

2.1 水蛭的品种

《神农本草经》云:“水蛭味咸, 平。主逐恶血, 瘀血月闭, 破血瘕积聚, 无子, 利水道”, 对水蛭的性状未有提及。陶弘景《名医别录》提出:“蚑, 今复有数种, 此用马蜞, 得啮人腹中有血者, 仍干为佳。山蚑及诸小者皆不用”, 蚑即蛭的异体字, 认为蛭以吸过血者效佳。而唐·《新修本草》对此提出不同观点:此物有草蛭、水蛭。大者长尺, 名马蛭, 一名马蜞, 并能咂牛、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 大效, 不必要须食人血满腹者;其草蛭, 在深山草上, 人行即敷着胫股, 不觉, 遂于肉中产育, 亦大为害, 山人自有疗法也。认为蛭的疗效与是否吸过血并不直接相关, 而是决定于蛭的种类。蛭有草蛭、水蛭之别, 水蛭又有大小之不同, 药用效果最佳的是水蛭中“小者”而非其身长及尺的马蛭。宋以后医家继续支持《新修》的说法, 如集北宋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者的《证类本草》[1]对水蛭进行总括, “此有数种: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蚂蟥;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 并皆着人及牛、马股胫间, 啮咂其血, 甚者入肉中, 产育为害亦大。水蛭有长尺者, 用之当以小者为佳。……石蛭等头尖腹粗, 不堪入药, 误用之则令人目中生烟不已。渐致枯损, 不可不辨也”, 再次明确蛭种类繁多, 有水蛭、石蛭、草蛭、泥蛭的不同, 仅有水蛭可入药, 更重要的是, 即使同为水蛭, 大小不同则药效迥异。明《本草纲目》[2]亦继续支持《证类》的观点。不难看出, 水蛭的品种与功效之间的密切关系, 早已为历代医家所认识到, 且对“水中小者”之药效最佳达成共识。

我们可以根据现代文献分析水蛭“水中小者”的品种。2005版《中国药典》载, 药用水蛭基原为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蚂蟥niapigra Whitman (宽体金钱蛭) 、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 (柳叶金钱蛭) 3种。近年来, 陆续有学者对这3种水蛭进行深入辨析。从身长和生活习性来看[3,4,5], 蚂蟥长60~120 mm, 最长可达250mm, 前述“大者长尺”者与今蚂蟥的特点描述相符 (东汉1尺为23.2 cm[6], 后世1尺有所增加但变化不大) , 蚂蟥体大而行动笨拙, 以螺类、水蚯蚓及昆虫幼虫为生, 不吮吸人畜血液;日本医蛭长30~60 mm, 体小而行动敏捷, 喜啮吸人畜血液, 与水蛭“水中小者”相符;而柳叶蚂蟥虽体长仅28~58mm, 但也没有吸血特性。因此, 认为日本医蛭破血逐瘀的力量要强于蚂蟥和柳叶蚂蟥三种。从现代对药理学生物活性来看, 冷提和温提的医蛭提取液抗凝作用均优于蚂蟥[7,8]。鉴于此, 笔者认为, 历代本草学著作中水蛭“水中小者”应当为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同时, 不难看出, 将水蛭泛称为蚂蟥是不确切的, 蚂蟥仅仅是水中蛭类的一种, 且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 蚂蟥破血逐瘀的功效还有待证实。

2.2 水蛭的炮制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水蛭的炮制方法为:“熬”。《说文解字》:“熬, 火干也, 以火而干五谷之类”, 可见熬是只用火使五谷干燥之意, 未提用水, 与焙干的意义接近。西汉扬雄《方言》亦云:“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 自山而东, 齐楚以往谓之熬, 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焙, 秦晋之间谓之炒”, 意为“熬”是齐楚以往焙干五谷的所用方言。由于春秋时期楚国崛起向北扩张, 将南阳纳入楚地, 从此以后, 河南南阳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因此, 扬雄所言“齐楚以往”包括南阳在内, 《伤寒论》所言熬即是焙干之意。仲景方中水蛭应当经过焙干。

2.3 水蛭的产地

《新修本草》云:“名蚑, 一名至掌。生雷泽池泽。五月、六月采, 曝干。”雷泽即为今河南濮阳。今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亦产于河南濮阳等地。因此, 笔者把主产于河南濮阳的日本医蛭作为实测药材。

3 实测相应个数的水蛭

根据上述资料, 笔者选取河南濮阳产日本医蛭为实测药材。抵当汤方中水蛭以“30个”为计量, 因此笔者实测30个的水蛭。实测3次, 水蛭30个分别为49.6 g、40.6 g、47.4 g, 取其平均值, 可以得出水蛭30个为45.87 g。并且, 依此结果, 可以折算出水蛭20个为30.58 g, 水蛭100枚为152.9 g。

综上所述, 本研究采用考证药物品种、产地、炮制与药物实测、数据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 对仲景方中以个数计量的的水蛭剂量进行折算。研究得出, 仲景方中水蛭应为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的干燥全体, 抵当汤中水蛭30个为45.87 g, 抵当丸中水蛭20个为30.58 g, 大黄蟅虫丸中水蛭100枚为152.9 g。本研究力求最大限度地追溯仲景方水蛭剂量及相关经方配伍比例的原貌, 并在此基础上为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奠定基础, 也希望为临床应用经方药治疗常见病、疑难病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考证药物品种、产地、炮制与药物实测相结合的方法, 并利用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仲景方中水蛭剂量开展古今折算研究。研究得出, 仲景方中水蛭应为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ca Whitman的干燥全体, 抵当汤中水蛭30个为45.87g, 抵当丸中水蛭20个为30.58g, 大黄蟅虫丸中水蛭100枚为152.9g。本研究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仲景方水蛭剂量及相关经方配伍比例的原貌。

关键词:仲景方,水蛭,剂量,《伤寒论》,抵当汤,抵当丸,大黄蟅虫丸

参考文献

[1]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468.

[2]明.李时珍.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2285.

[3]涂玉堂.水蛭基原探索.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 (4) :348.

[4]宋金斌, 周琴妹.对《中国药典》水蛭动物来源的商榷.时珍国药研究, 1997, 8 (2) :104.

[5]肖小芹.水蛭原动物种类及活体鉴别.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0, 2 (7) :45;41.

[6]丘光明.中国物理学史大系.计量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7]覃树先.水蛭与动物蚂蟥抗凝血作用的比较.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7 (3) :78-79.

孕期用药对胎儿的影响研究 篇9

1 充分了解不同孕期用药特点

1.1 受精和着床期

从受精一直到怀孕第17d, 此时期内药物的作用知之尚少, 由动物试验可以了解到, 在某些药物的作用下, 受损的胚胎通常会引起流产, 此外想要怀孕的女性还要注意, 有一些药物在体内残留时间比较长, 为确保安全, 要求在受精前15~30d停药。此外精子的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男方服用的药物可能会对胚胎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器官形成期

在怀孕第18d~55d, 此时期各个器官的原基已开始发育, 是各脏器和器官分化发育的阶段, 也是形成畸形的敏感期, 但在出生时只有明显的畸形才可以观察到, 有一些微小的畸形通常不易发现, 但是会对机体的功能产生影响。有一些致畸是迟发的, 例如在怀孕期间服用已烯雌酚, 生下的女孩在青春期时有可能会出现阴道上皮癌。在敏感期器官形成的顺序和药物的致畸作用也存在一定关系, 在怀孕21~35d, 心脏、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骼与肠道等均处于分化期, 在此期间使用致畸药物可能会对上述系统或器官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怀孕34~39d, 可导致无肢胎儿的产生;在怀孕43~47d时期, 可造成胎儿肛门直肠狭窄或拇指发育不全及[1]。

1.3 生长发育期

在怀孕56d后至出生前。此时胎儿的器官与脏器已分化成形并进一步发育成熟, 其功能也在慢慢的完善。在此时期, 药物主要是会对胎儿引起一些功能性的障碍, 有时甚至会引起流产、死胎或早产等, 据有关文献记载, 抗甲状腺药物、抗凝剂 (双香豆素类) 及大量镇痛药 (海洛因、吗啡等) 等, 都肯会造成死胎的危险。孕中期以后, 由于胎儿的器官与脏器的功能还没有完善, 如肝脏的许多功能会由于药物的影响而受到损害。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出生后功能需要进一步分化发育, 若是在孕中期到后期受到药物的损伤, 则可能会出现反应性异常和一些不可逆的功能障碍, 而且这种损伤通常会留下后遗症。例如甲状腺药物地巴唑、丙茎硫嘧啶、甲基硫氧嘧啶等, 会造成胎儿智力低下。

2 胎盘屏障对药物的影响

药物进人母体后, 必须要经过胎盘屏障才可以进入胎儿体内。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经过胎盘屏障的程度与速度主要和下列因素有关。

2.1 药物的理化性质

(1) 药物转运与药物的离子化程度、脂溶性有关。离子化程度低、脂溶性大的药物渗透快, 比较容易通过胎盘;离子化程度高、水溶性大的药物通过胎盘的速度会慢很多。 (2) 药物通过胎盘到胎儿还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 分子量>1000D, 不易通过胎盘, 分子量<600D, 则比较容易通过胎盘, 中间的那一部分可以不同程度的通过胎盘[2]。 (3) 由于和蛋白结合后分子量变大, 不易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 所以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过胎盘的量会比较少。

2.2 胎盘结构及其时药物代谢作用

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 胎儿所需要的养料也不断增加, 胎盘长大, 但组织会变薄, 此时药物比较容易扩散给胎儿。孕妇有中毒缺血、缺氧或严重感染时, 会造成胎盘屏障功能受到阻碍, 甚至可造成那些不易通过的微生物通过, 从而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在孕28周以后, 大部分的药物都可以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但胎盘尚有对药物的解毒与代谢功能, 如当给孕妇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时, 则胎盘中含有的高浓度单胺氧化酶, 能使上述儿茶酚胺类药物失去活性, 从而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3 对胎儿有致畸和不良影响的药物

3.1 激素类药物

孕早期使用安宫黄体酮会造成胎儿多发性畸形, 如神经管缺陷等。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会导致女婴男性化, 甚至两性畸形。乙烯雌酚影响女性胎儿生殖系统, 一般在在14~24岁时可能会发生阴道透明膜癌, 还可引起流产、发育畸形及死胎。甲状腺素可造成胎儿抗维生素D、泼尼松能增加、甲状腺萎缩、及钙、磷排泄等, 孕妇长期应用可增加婴儿先天性颚裂或流产等。

3.2 抗生素类药物

四环素类药物早期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手指畸形, 妊娠26周后引起骨发育障碍、荧釉发育不全、乳齿变黄褐色, 甚至是黄疸、溶血性贫血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致胎儿肾脏损伤或永久性耳聋;新霉素阻碍胆红素代谢, 抑制肝脏酶的活性, 会造成肝功能障碍、高胆红素血症;大剂量氯霉素可致血小板减少、灰婴综合征、流产、死胎。

3.3 抗糖尿病药

氯磺丙脲与甲磺丁脲会造成多发性畸形、新生儿死亡、兔唇及死胎等, 有人认为胰岛素也会引起胎儿畸形, 但患糖尿病时疾病本身也会引起胎儿畸形, 所以此类药物是否引起畸形, 还尚未得到证实。

3.4 抗甲状腺药和碘剂

他巴唑、硫氧嘧啶抑制甲状腺素合成, 会导致甲状腺代偿性肿大, 但是多数出生后会行消失。采用同位素碘检测甲状腺功能或长期应用含碘药物, 会造成胎儿出生后智力低下或甲状腺功能低下。

3.5 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致会导致新生儿出血, 肝、肾损害;非那西汀可引起肾损害;安替比林会引起新生儿畸形或严重出血;消炎痛可致动脉导管早闭。

3.6 麻醉、止痛药

大量普鲁卡因会造成新生儿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或神经抑制;利多卡因使心动过快;氯仿、乙醚会导致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甚至死亡;杜冷丁、吗啡会造成新生儿呼吸抑制, 杜冷丁必须要在胎儿出生前4h以上才可以使用。

3.7 维生素类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 然而若摄取过多会引起额裂、脊柱裂、无脑、无眼等。如孕妇每天服用维生素A 25000~50000U, 则婴儿出现泌尿系畸形的几率高。缺乏维生素K会造成无脑、露脑等畸形, 若同时伴色氨酸不足会造成先大性白内障;大量应用维生素D, 会造成胎儿主动脉及肺动脉狭窄, 出生后体力、智力都会有发育障碍[3]。

3.8 杭过敏药

苯海拉明会引起腹泻、震颤、呼吸抑制及戒断症状。安其敏、扑尔敏、敏可静、乘晕宁, 会造成胎儿免唇、肢体缺损, 脑损伤、腭裂, 使呼吸抑制、肝受损。

3.9 孕期不易服用的中药

水蛭、麝香、商陆、虻虫、牵牛、巴豆、牙皂、蜈蚣、莪术、三棱等, 这些药毒性比较强, 会造成坠胎、畸形等, 禁止使用。

3.1 0 中成药

禁用的有小活络丸、大活络丸、牛黄解毒丸、牛黄消心丸、开胸顺气丸、复方当归注射液、十滴水、黑锡丹、苏合香丸、失笑散;慎用的有防风通圣丸、上清丸、藿香正气丸。

综上所述, 孕期用药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生育年龄的妇女, 用药时要注意月经是否过期, 如有过期需要查早早孕, 排除妊娠后方可用药。 (2) 在孕期必须药物治疗的患者, 要尽量选择致畸作用小的药物, 并尽量缩短用药时间, 采用最低的有效剂量。若需要长期治疗时, 要考虑终止妊娠, 治疗痊愈后再妊娠。 (3) 孕妇所用药物临床医师要熟悉其不良反应, 用药时应考虑到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若孕妇误用这些药物, 可结合胎次年龄、用药剂量等, 来决定是否要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刘海意, 乔福元.药物对胎儿影响的主要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18 (3) :135.

[2]朱红珍, 罗冬梅.孕期用药原则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5) :1251.

我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查阅我院2005年4月—2011年12月收集并通过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审核的284例ADR报告。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病例所涉及的患者情况、用药情况、ADR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

284例ADR患儿中,男187例,占65.85%,女97例,占34.15%;年龄73d~13.8岁,平均5.17岁。不同年龄组ADR患者性别构成见表1。

2.2 给药途径

284例ADR中,静脉滴注260例(91.55%),静脉注射9例(3.17%),口服7例(2.46%),皮内注射4例(1.41%),皮下注射2例(0.70%),肌内注射和局部注射各1例(0.35%)。

2.3 药物分类及品种

284例ADR中,抗感染药物242例(85.21%),其中头孢菌素类和大环类酯类的发生率最高,居前3位的品种分别为阿奇霉素73例、头孢硫脒32例和头孢呋辛27例(见表2、3)。

2.4 ADR涉及的系统、类型及临床表现

ADR发生的类型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皮肤系统的皮疹、瘙痒,重者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心脏停搏。具体表现见表4。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284例儿科ADR病例中,以男性儿童居多(65.85%),但患儿性别与ADR的发生尚无定论。各年龄阶段中,以3~7岁的患儿发生率最高(41.20%)。因为该年龄段患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增多,容易发生营养紊乱、感染性疾病和意外损伤。

注:部分ADR患者同时出现多种症状,故统计例数多于实际例数

3.2 ADR与用药情况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ADR的病例主要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占91.55%。由于患儿发病病情一般较急重、喂药困难,家长多要求医生采用输液,这些原因导致静脉给药在儿科患者中最常见。静脉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系统,无肝脏首过效应,故其药理作用以及ADR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另外,药物溶媒选择不当、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均可引起ADR的发生。因此,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应减少静脉给药的频率,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对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应提倡序贯疗法,以减少ADR的发生。

由于小儿的免疫防御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差,易受到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所以小儿的疾病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这是用药以抗感染药物为主的直接原因。由于药敏检查费用较高,程序比较繁琐,因此有些儿科医生在无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常凭经验和临床习惯来用药,对许多根本不是细菌感染的患儿应用了抗菌药物,甚至有的医生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种类,导致耐药现象的发生。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主要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脏损害、肾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盲目使用会使病情复杂化,治疗更加困难。而且反复使用抗菌药物造成耐药性的产生,不仅增加了患儿经济上的负担和药源的浪费,也降低了机体对自限性疾病的抵抗能力。有些医生为求保险多管齐下,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全用,造成不必要的药物联用,也容易导致ADR的发生。

我院引起ADR最多的抗感染药物是阿奇霉素,而阿奇霉素发生最多的ADR是胃肠道反应。阿奇霉素为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厌氧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等具有良好的抗微生物作用,而且组织穿透力好,具有增强免疫和杀菌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但由于阿奇霉素能激活胃动素受体,增加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增加胃窦蠕动性收缩和平滑肌痉挛,在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及不同程度的直肠激惹等症状。对于阿奇霉素ADR的预防,可以在滴注前30min给予口服蒙脱石散[1],或者在滴注过程中给予山楂类食品[2],均可有效减轻胃肠道ADR的发生。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引起ADR例数最多的一类药物,ADR类型包括变态反应和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是外来性抗原物质与体内抗体间发生的一种非正常免疫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哮喘,严重者可导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胃肠道反应是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与头孢菌素能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产减少有关,应用于小儿时,表现更加明显,导致患儿电解质或体液失衡。为更好地预防头孢菌素类药物的ADR,医师应在使用前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测,并做好过敏性休克抢救的准备。

本研究284例ADR中,有3例为中药注射剂“醒脑静注射液”引起的胸闷、气促、皮疹和瘙痒。由于中药注射剂组成成分复杂,常含有蛋白、淀粉、鞣酸、色素、树脂、挥发油等致敏成分,进入血液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引起过敏反应。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稳定性而加入的助溶剂、稳定剂等,也容易导致ADR的发生。因此,临床应根据每种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组成、功能主治以及患者的具体病情、证候,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正确使用中药注射剂。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其生理、生化功能,特别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对儿童而言也有其自身规律,所以儿童的用药需区别对待[3]。又因为儿童一般不作为新药临床试验的对象,临床上常将成人剂型或规格的药品分剂量用于儿童,导致剂型破坏、剂量不准确而引起ADR。药物的用法不当,特别是给药间隔不合理,为图方便把1d的药量一次性大剂量使用,也是造成儿童ADR的重要因素。临床用药时应充分考虑患儿的生理特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尽可能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以达到安全、经济、有效的用药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元明.蒙脱石散防治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6):49-54.

[2]杨淑霞,王新彩,王志新,等.山楂类食品减轻阿奇霉素胃肠道副作用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75-176.

上一篇:教师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下一篇:50%多效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