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事业

2024-09-04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精选八篇)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 篇1

一、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现状

(一)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构成

根据《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疾控中心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等四部分组成, 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础工资,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疾控中心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 对不同的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 根据工作人员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 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 (疾控中心) 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 疾控中心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 按照规范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疾控中心将规范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管理, 统一制定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 明确调整和新建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条件, 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二) 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原则

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岗位倾斜”的原则, 实行两级聘任、两级分配, 强化科室的自主管理, 即加强科室自身管理, 落实对职工的日常岗位考核, 将岗位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 以充分体现科室管理、分配和奖励的自主权, 充分体现职、权、利的有机统一。对科室、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绩效考核, 按比例发放。

(三) 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方法?

1. 核定年度分配总额。

将市人事部门核定发放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为两部分:考勤奖占40%, 考核奖占60%。主要根据年度综合目标责任的实施情况和收入完成情况, 由疾控中心根据考勤、考核情况每季度发放一次。

2. 核定原则。

一是以“计分制”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为基础, 按疾控中心季度绩效工资总额的人均数作为基数, 以总分600分计, 其中考勤奖为240分, 占40%, 考核奖为360分, 占60%。二是以日常考核和《疾控中心考勤制度》、《疾控中心请销假制度》及《奖惩制度》为依据, 每周一统计考勤奖, 具体方法:旷工半天扣10分, 旷工一天扣20分;上班或下班不考勤计旷工半天, 迟到或早退30分钟以上计旷工半天;

(四) 绩效工作考核内容

1. 基础性部分。

基础性绩效工资是绩效工资中的固定部分, 主要体现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工勤技能人员的技术含量和业务能力, 按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经过综合评价确定。职工受聘在什么岗位就执行什么岗位的基础性绩效工资, 不纳入考核, 按月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各岗位工资标准参照执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及生活补贴参考标准》。

2. 奖励性绩效工资。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奖励性部分, 另一部分是上年第十二月的基本工资总额,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

3. 绩效工资考核的主要指标:

一是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办事效率及服务态度;三是遵守劳动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情况;四是工作责任心及职业道德情况;五是安全安全及增收节支情况。主要考核工作的实绩和贡献大小。

4. 考核方式。

绩效工资考核采取科室平时考核与中心年终考核相结合。科室对个人进行月基础性和年终一次性考核, 中心对各科室进行年终一次性考核, 年终考核作为全年绩效考核的最终结算结果, 各科室按要求及时向办公室提供科室对个人的考核结果。

二、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新的工资收入分配办法, 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重视, 就难以实施下去。根据我单位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体会, 具体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 岗位工资制度实施的基础有待完善

实施岗位工资要先进行岗位评价, 再以岗定薪, 但由于单位岗位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实行岗位分析基础上的岗位评价工作难度比较大, 同时单位各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要符合国家总体控制标准, 加之事业单位编制控制, 科学定岗的工作量和难度较大。岗位工资先于岗位设置“政策入轨”, 造成单位岗位工资制度实施的基础不尽科学合理。[3,4]

(二) 绩效工资发放基础有待夯实

绩效工资的发放基础是进行绩效评价, 有了评价标准才有发放依据。绩效管理已在先进企业中普遍实施, 但目前单位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绩效评价作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发放, 难免有失公正, 缺乏说服力, 容易引发矛盾。

(三) 规范津贴补贴困难重重

目前单位津补贴情况繁杂, 占总收入比重差异较大。由于地方、行业性政策较多, 根据单位自身的创收能力不同, 单位的津贴水平和科目设置也很复杂, 有的以实物形式发放, 有的以折价形式发放。如何将合理地将津贴补贴规范到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来, 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新的矛盾, 是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 缺乏与其他制度的配合, 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 任何一项工资制度都是整个管理制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只有与其他制度结合进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也有它的弊端。一方面绩效工资有时会出现单纯地鼓励职工之间竞争的现象, 破坏职了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团队精神, 职工之间会封锁信息, 保守经验, 甚至可能会出现争夺客户的现象。另一方面, 绩效工资有时会降低团队绩效, 如果员工的绩效与团队利益不一致, 就可能发生个人绩效提高, 团队绩效反而降低的情况, 此时绩效工资制度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此外,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绩效工资是由单位领导发放, 使单位领导的权力更大, 从而可能导致单位领导滋生严重的腐败行为。

三、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进建议

(一) 管理部门每年应参与科室的现场防治工作和科研工作

疾控中心是集防治与科研工作为一体的事业单位, 绩效考核与绩效工作应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为管理部门 (包括中心领导、人事科、办公室和财务科) 、业务部门 (包括中心所有业务科室) 和后勤服务部门 (生活服务科、老干科和车队) 三部分。管理部门应更好地了解中心各业务科室的工作情况, 每年参与科室的现场防治工作和科研工作, 掌握第一手资料, 把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绩效工资考核的参考依据。

(二) 建议中心先对各业务科室主任进行绩效考核

首先对各业务科室主任绩效考核, 考核各科主任是否在科室或中心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带头到防治工作第一线开展防治科研工作;考核其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 对业务能力差或管理水平较低者, 可以在年底有中心领导、中层干部、中心高级中层干部参加的考核会上对业务能力较差的主任做出评价, 免去该主任的职务或降低一级绩效工资, 次年再次考核合格后重新上任。对各业务科室主任进行绩效考核后, 再对科室各专业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对于专业职称不同者考核要求也不同, 对达不到考核要求者, 可以降低职称绩效工作标准。

(三) 细化后勤服务部门的绩效工资考核指标

对后勤工作人员, 应根据每年为业务科室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由各业务科室进行绩效考核。对服务意识较差者, 进行降低一级绩效工资处理。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和绩效工资, 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使其更加适合事业单位人员。同时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的考核标准应科学、合理, 并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准确难, 真正起到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作相结合, 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5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国人部发[2006]59号.

[3]王真秀.医院绩效考核避入四大误区[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4) :207.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 篇2

做好安全预防为主

【摘 要】根据部门具体情况,把重在预防与稳妥的应急处理相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职工在“四纪”(工艺、劳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完善、落实安全组织体系、运行监控手段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以维护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安全生产 预防

【正文】

部门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坚持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根据部门具体情况,把重在预防与稳妥的应急处理相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职工在“四纪”(工艺、劳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完善、落实安全组织1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夯实安全基础

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和构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企业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文化及理念。

1.1 有计划地组织对职工进行安全思想、安全制度和安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和意识。

1.2 企业在抓安全教育上,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对新进厂的人员按要求进行了厂级教育,同时督促、检查二、三级安全教育,使他们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达到要求后方可上岗操作。对换岗、转产、复工人员,各单位均按要求进行了安全技能和岗位操作法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并且把安全考试成绩作为职工晋级的依据之一。对民工、临时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安全管理,并经过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了我厂“安全技术操作许可证”的民工、临时工才能进入厂区作业。对外来实习、参观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并完善相关手续后才准许进入生产区。2认真组织各种安全活动,构筑企业安全文化,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2.1 认真开展“三查、三反活动”,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厂部成立了生产副厂长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各车间以车间主任为首,分管安全的副主任及安全员具体开展日常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长期坚持。企业紧紧抓住“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主题,认真开展“查隐患、查漏洞、查问题”和“反违章、反违规、反违纪”活动,积极检查和修补安全管理问题及漏洞,认/ 3

体系、运行监控手段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以维护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真组织职工讨论近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例、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及三大规程,加大对违章、违纪的处罚力度,强化安全管理,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大力营造反对违章、关爱生命的氛围。

2.2 积极组织好“安全生产月”活动,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工作,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文化氛围。活动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突出活动主题“遵章守法,关爱生命”,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文件、会议精神,强化安全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落实各项安全工作,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

2.3 组织相互交叉安全检查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4 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安全教育,认真严格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全年安全目标的实现。

2.5 为提高安全员业务水平,厂工会与技安处联合开展安全员劳动竞赛活动,每月对安全员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对安全员进行工作责任考核,年终给予工作先进者予以表彰。

3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使企业管理体系符合最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安全责任。通过外部认证,完善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健康安全绩效,建章立制,构筑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信息管理,为企业编制安全管理方案、预防、控制事故提供可靠依据和指导。

4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强化过程监控。

以生产现场为重点,严把危险作业关,完善巡检制度,强化对安全消防要害部位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实行安全分片监管,强化生产过程监控。强化安全检查,排查隐患,促进企业发展。

5举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增强企业应对重大事故的能力。

6切实做好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健康。

7加大安全科技项目开发应用力度,整治安全隐患,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个人安全总结

8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意识。

车间坚持每周一检查班组安全学习,督促班组隐患治理。每周在车间调度会上我们讲评安全检查情况、讲评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情况。

8.1 加强基础工作,科学严细管理。

8.2 努力为生产服务,解决安全隐患。/

38.3 以人为本,搞好职工队伍建设。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1)完善车间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

2)抓好以劳动纪律为首的五项纪律。

3)加强内部各项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

4)奖惩分明、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骨干作用和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5)开展切实可行的形势任务教育。

6)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如建立车间职工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小型试验台,为职工学习先进知识创造条件。

7)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制定深入细致的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方法。

(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原料事业部/ 3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职务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是刑事犯罪分论的主要内容, 也是法学界研究的主要方向。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不断出现职务犯罪案件,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违背了事业单位的基本性质的。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的表现, 是一种很严重腐败的集中体现。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 影响了国家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 破坏了种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公共利益, 败坏政府的威信,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事业单位概述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 我们可以概括地讲事业单位 (英文称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 , 是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以国家全额拨款、自收自支、财政补贴为自己的资产, 由国家机关或其他授权组织举办的, 主要从事社会文化事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等社会公益服务性事业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的基本性质是相对于企业单位的, 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有法律明确规定其基本分类的, 社会事业型单位, 其中包括一部分国家机构的下属组织, 还包括一些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的单位, 如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事业单位主要是聘用编制的, 是需要与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 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应当在人事仲裁机构解决劳动争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要受到其上级领导部门和法律的约束和监督, 也受人们监督, 其做出的决定在一定法律授权和形成授权范围内有强制力。

二、职务犯罪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一) 职务犯罪的含义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拥有的公权力或职位的便利条件, 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且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职务犯罪主要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 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的的犯罪行为, 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徇私舞弊。主要犯罪种类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渎职侵权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政治权利等犯罪罪名。

(二) 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

第一, 职务犯罪主体。根据我国最新的《刑法》规定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包括: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三是人民团体中从事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四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第二, 职务犯罪的主观心理。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后果, 对此持故意犯罪的心理状态。

第三, 职务犯罪的客体。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第四, 职务犯罪的客观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的职务犯罪的客观行为包括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严重不负责任或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三种。

三、事业单位职务犯罪的案件特点

(一) 在犯罪主体方面

主要是指在事业单位担任组长或科室主任以上的领导人和主要负责人, 这些人员在职务犯罪占很大的比例, 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职务犯罪的特殊主体要求, 另一方面是因为事业单位中层以上的人员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事业单位的资产, 是职务犯罪的高发人群, 是职务犯罪侦查的重点人员, 事业单位应当向上级领导及时定期报告对这些人群的日常行为。

(二) 在犯罪涉及的行业领域

事业单位职务犯罪涉及的行业领较广泛, 已经涉及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控制的其他非国有事业单位。这些领域是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 犯罪的手段方法层出不穷, 更加隐蔽性和多样性

与以往的传统的直接侵占、截留、侵吞等方式相比, 现在的犯罪方法更加欺骗性, 例如虚开发票和虚构合同等来骗取国家财政拨款和补贴, 另外采取把账款漂白, 转移到国外去, 企图逃避监察机构对巨额来历不明的个人资产的检查。

(四) 在触犯的罪名罪数

不仅是一个单位内部人员相勾结职务犯罪, 更有对事业单位相勾结共同犯罪, 而且不仅触犯贪污、贿赂等犯罪。同时还犯数罪, 如还触犯徇私舞弊、非法拘禁等罪名, 可以实行从一重罪处罚或数罪并罚。

(五) 在犯罪后同时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例如, 我国国务院机制实行的“双轨”和“双开”体制, 这使得事业单位在犯罪后不仅单位要接受刑事处罚罚金, 而且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和主要负责人都必须承担刑事处罚, 行政处罚和民事处罚。

四、事业单位职务犯罪案件产生的原因

事业单位职务犯罪现象非常严重, 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事业单位权力监管体制方面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力度

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 在权力失控和约束不力的情况下, 个人的意志会更加薄弱, 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往往会由于没有被约束而不行使或不认真行使职权和权力, 使得法律丧失应有的权威和严肃性, 进而使得人民的权利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如果权力被滥用而又得不到制止, 往往就会出现更严重的腐败现象, 因而权力越大就越应当予以加强规范和约束的力度, 然而在事业单位权力监管体重中却是一个人的权力地位越高, 反而受到的制约和监督却越弱, 这是因为事业单位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力, 才使得一些工作人员无视法律, 藐视法律而肆意妄为。

(二) 事业单位干部的法律意识不高

第一, 工作人员非法的占有心理和不良的自私自利心理逐渐扩大化, 在这两种不良心理支配下, 诱发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第二,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促使工作人员对金钱产生了顶礼膜拜的心理, 逐渐形成贪婪的金钱主义价值观, 沉溺于权钱交易行为带来的巨额收益。另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 以及法律赋予的在商品交易和流通领域中的的平等地位, 这些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负面作用, 如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和权力。第三, 社会法制监管和法制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一些工作人员产生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 诱发职务犯罪行为。

(三) 社会分配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初级阶段, 经济水平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标准, 而且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因而社会的分配制度显得不公, 贫富差异大, 使得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本身的工资收入不高, 无法满足需要, 这就诱发这些人员心理不满情趣高涨, 无视法律而进行权钱交易的职务犯罪活动。

(四) 事业单位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度不够

一些事业单位为了维护单位的良好形象, 或者为了隐瞒不法行为的揭露, 对权力的运行操作信息不公开或公开的透明度不高, 而且事业单位中的的重点人群不正确行使或不认真行使公权力, 使得检察机关对事业单位的监察工作很难进行, 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管出现漏洞, 而一些工作人员就趁机作乱, 以权谋私, 使得职务犯罪案件越来越多。

(五) 事业单位对干部的党风党纪廉政建设工作没有落实好

由于在事业单位中, 干部是党员廉政建设的主要对象, 是国家进行各项管理的领导力量, 在事业单位中处于领导地位。国家积极倡导对党员、对干部的党风党纪廉政建设, 这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政策和工作内容。然而, 一些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事业单位没有落实好国家的这项政策, 而是与国家的号召脱节, 出现漏洞, 这就为职务犯罪活动提供了方便, 出现腐败。

五、探析事业单位职务犯罪案件的预防对策及建议

(一) 逐渐完善事业单位监管体制,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力度

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对权力监督的有效途径, 能够保证权力得到更好地行使, 实践证明了权力过分集中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严重的腐败, 诱发职务犯罪。因而, 必须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力度, 要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 如司法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人大的监督、大众舆论媒体的监督, 更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以权力制约权力, 以权利监督权力。

(二) 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惩处力度,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和纪检监管的监察作用

加大对职务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让其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这可以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另外要扩大检察机关的监察范围, 从中央到地方的事业单位都要认真监察, 而且要对科学、文化、卫生、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事业单位进行监管。

(三) 建立健全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网络体系

预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 不能仅靠检察院的惩处打击, 而应该建立事业单位内部网络防范系统, 利用信息网络化, 并与检察院监督系统联合起来, 共同监管, 共同预防。

(四) 加强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度, 优化权力配置

保证公权力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事业单位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内容、权力来源, 使得权、责相适应。

(五) 加强检察机关的监察力度,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的职能

监察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做好检察建议的工作, 建立于事业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检察系统, 及时监察, 对职务犯罪案件要结合实际办理和审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高办案效率, 另外, 检察机关建立健全职务犯罪举报系统, 及时存档, 而且要保证举报人的人身安全, 不私自泄露举报线索和举报人的个人信息, 案件特殊、重大、疑难的, 及时向上级报告, 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和通报案件审查情况。

(六) 加强事业单位干部党风廉政建设, 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廉洁性

根据事业单位职务犯罪主体的组成部分予以指导, 干部是职务犯罪的高发人群, 因而要重视对干部的党风党纪考核, 应该落实好党风廉洁建设的国家政策, 保持干部的廉洁、清明, 遏制腐败。

六、结论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要对人民负责, 自动接受人民监督。由于职务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 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因而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现象的不断发生和蔓延, 不仅事业单位而且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业单位在内, 都必须在不断加大惩处打击职务犯罪力度的同时, 更要进一步做好预防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工作。

参考文献

[1]扈坤坤.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职务犯罪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2 (08) .

[2]王辉.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预防职务犯罪[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2 (06) .

[3]常青, 张磊.近年来国有事业单位职务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2 (18) .

[4]刘海渤.论职务犯罪的防范与惩治[J].学术交流, 2004 (08) .

[5]张斌.打造“六个一”预防职务犯罪体系[J].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3 (01) .

[6]李鹏宇.文化领域职务犯罪情况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2 (28) .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控制 篇4

一、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来源多样化, 财务控制难度加大

随着逐步市场化体制改革, 单位资金的来源呈多样化, 如财政拨款、事业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下属单位上缴资金等, 导致资金控制与管理难度加大。而原有的财务制度对财务的控制与管理相对简单, 强化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的迫切需求。加之各单位和机构普遍存在重基础建设和设备更新、轻财务经营管理的现象, 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以及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等控制环境方面的原因, 导致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会计内控制度的基础十分薄弱, 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 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 使会计内控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

2、财务人员的财务控制与管理意识薄弱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财务职能相对弱化, 参与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意识淡薄, 加上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人员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往往对财务制度的遵守和财务控制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对单位重大的经济决策缺乏有效的财务分析和核算;对一些发票、报销单据等资金的审批, 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资金支出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核对核实;对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整理、提炼、加工等方面, 还有诸多不足, 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资料, 从而导致不能为相关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支撑。

3、预算管理不完善

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的中心环节, 但在事业经费预算中往往因为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所依据的政策和数据不准确等, 导致在资金使用上, 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不能发挥资金运作效率, 致使资金的使用出现少计划、缺统筹。另财务预算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大幅调整, 也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执行结果不考核, 也导致预算没有约束性。

4、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不足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检查执行的首要责任人。但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只是兼职、挂靠, 因为对财务业务不精, 使得财务检查和稽核不够全面, 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评价、鉴证的职能作用, 从而往往使得财务制度的执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同进, 因为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受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牵制,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却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 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二、加强财务控制对策

1、健全和落实财会控制制度

完善制度是有效的财务控制保证。在制定财务制度时, 应立足全面性、系统性。结合单位实际, 将财务控制与岗位责任制相结合, 实行四分离: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从而达到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 保证财务控制取得成效。制度的制定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相对合。一方面, 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情况, 将财务、会计、审计等环节和岗位明确职责, 规范个人的财务行为, 充分发挥监督、核算职能, 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同时, 明确规范财务处理程序, 对审计监督的责任人应当清晰、明确, 做到财务处理的各环节, 有人做, 有人管, 有人查。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 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 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2、提升财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再好的制度, 最终, 还必须由人来执行, 加强财务控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来执行。因此, 需要鼓励、支持财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通过对新知识的掌握,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财务能力, 通过对其财务知识的学习、更新、拓展, 进一步加强了财务人员的财务控制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从而使内部的财会控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对适应财务工作更高的要求, 对单位财务控制技能、财务制度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职业道德教育必不可少, 需要财务人员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 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从而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形势的需要。

3、内部控制与内部检查审计并重

事业单位内部应该设立专职的审核监督人员, 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财会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内部控制与管理。加强审计监督体系, 建立和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定期的检查审计, 及时发现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做到早发现、早纠正。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审计财务核算的正确性, 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以便发现不足, 弥补漏洞。内部审计机构应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于有关部门的经济活动之外, 通过定期和经常的审计活动, 对经济运行进行审核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 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 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 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 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 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 将全部收支编入预算。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有必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淑珍.重新构建事业单位财务理念体系[J].广西会计, 2011 (7) ,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 篇5

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决于经济水平, 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产生直接作用。所以, 财务管理是社会实体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日常运转也离不开有效的财务管理, 保证财务资金流动的科学性, 避免资金浪费或者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是促进机构发展的重要关键。但是,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属于非营利性机构的同时具备公益性的性质, 政府将其归属为一类事业单位职能。因此,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各地的财务核算有其自己的具体要求, 比如, 一些地方机构的财务核算是根据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开展的, 一些则直接采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模式。从整体上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核算体系还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 这是主要因为:首先,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职能以及相关管理程序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其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非营利性缩小了其收入来源的范围, 往往会导致财政拨款受限于预算, 控制成本工作十分重要。所以, 只有在严格控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 有效防范财政赤字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进而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制度不成熟

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性质和工作职能来看, 其运转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上级财政部门拨款、机构收入以及财政补助或其他收入。所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应根据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宗旨, 基于预测和决策的要求来协调资金的收支、分配以及成果之间的关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 疫苗这种生物制品所需要的资金总量机构占机构资金总量的一半以上。疫苗与一般药品不同的是, 其运输保管对冷链贮藏的要求很高, 所以只要在采购或使用过程中产生差错, 都会严重影响机构的正常运转。根据相关疫苗的管理条例, 疫苗分为一类和二类这两种类型, 其中一类疫苗的生产企业及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的采购合同的约定, 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疫苗, 不得向其他单位或个人供应, 属于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而二类疫苗是指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其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的疫苗。在疫苗种类越来越多的趋势下, 其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 一套成熟的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十分重要。

(二) 财务管理工作意识薄弱

疾病预防控制这种公益性机构作为由政府全额核拨的事业单位, 其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具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 经营管理方式较陈旧, 仍实行收付实现制管理, 上级拨入和使用阶段管理范围之外的成本核算往往被忽视。这种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且管理动力不足的现象, 会导致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措施的缺失, 不利于成本和绩效的统一管理。

(三)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逐渐暴露编制不足, 人员少等弊端, 导致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现象。本文从疫苗管理这方面入手,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一些单位购进疫苗的申报计划只由各相关科室负责, 或者是不进行申报就直接采购, 疫苗购进的申报、采购和保管通常只经一人之手, 购入后也存在不办理入库登记的问题;其次, 疫苗的出库仅由购货单位进行不正规的收支款项记录或登记簿记录, 其支付或货款结算的依据只能以疫苗管理部门公开的清单为主, 导致疫苗库存脱离财务管理。此外, 疫苗的有效期较短、使用量偏大, 所以购货的周期较短, 通常以月为单位进行购货。在这种情况下, 供、销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不够严谨甚至未签订合同, 导致价格的波动较大, 加上票据出具和款项结算的不及时, 容易形成相互拖欠的现象, 增加了疫苗管理的工作难度。最后, 成本核算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漏洞如下:成本核算工作不够精细, 缺乏整体性观念,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非流动资产管理的力度不够, 财务管理模式较为陈旧, 难以适应于当下高效运转决策的环境。

(四) 管理体制陈旧

由于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没有及时进行创新, 其会计核算甚至还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那些已经采用计算机核算的单位, 也仅仅停留在数据录入的层面上, 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电算化系统。同时,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核算软件差异明显, 由此容易产生核算不统一以及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五) 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与其他企业相比,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具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而且信息化方面相对薄弱, 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团队结构不合理、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够、专业技术不高等等。此外, 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无法端正工作态度, 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正确的会计方针政策。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会计核算应参照医院会计制度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问题上, 本文认为,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保障人民的健康, 应根据核算内容的特点选择核算制度。比如, 疫苗等部分核算应采用医院会计制度, 实行权责发生制。就疫苗核算来说, 首先, 应设置明细科目来完善存货会计科目;其次, 对于疫苗成本资金来源的记录, 应明细划分财政补助资金、非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等。而疫苗的发出顺序应由其有效期的长短决定。最后, 应进行定期盘点, 及时查明疫苗的盈、亏、废、损等情况的原因, 并按照相应的账务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学习内部控制规范, 财务管理要加强对自身的风险评估, 从预算收支业务、建设业务以及合同业务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同时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 疫苗属于流动资产, 具有实效性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 财务管理部门应严格把握入库、调拨、发放等过程, 保证贮存运输的安全。实行集体联签制度来制约超额采购行为, 加强处理各项违规行为的力度。最后, 出于防范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带来的风险, 应设立预防接种风险管控基金。

(三) 统一财务核算管理软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软件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软件功能的好坏, 还应高度关注软件开发商的信誉高低, 确保开发商具备充足的实力。其次, 相同地区或区域应统一选择财务软件, 以便实现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模式,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和统计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四) 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致力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财务人员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理念, 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 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财务管理方案, 不断优化财务管理队伍,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 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新的“财务规则”增加了有关财务监督的内容, 体现出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的重要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重视内部监督, 加强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积极配合相关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工作, 并严格落实监督部门的正确决策。

四、结语

总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强, 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 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 加强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制度, 以便于能更好地满足新体制下的财务管理需求, 进而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斌.浅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 2012.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篇6

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事业单位贯彻实施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从我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来看,事业单位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目前,很多单位都没有建立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人员的责任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收支混乱、假公济私、私设“小金库”、责任不清、监督不严等现象普遍存在。建立严格的财务收支授权审批制度,是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不可缺少的措施,具体应包括财务收支审批的人员、财务收支审批权限与责任、财务收支审批程序等。

2. 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内部牵制制度,应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明确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岗位责任。其主要内容包括机构、职务、钱账、账物等方面的分离制度,对出纳等重要岗位的岗位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3. 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事业单位购置资产时一次性列支报销,因此,大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没有明细核算,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而且,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使得事业单位账有实无、账无实有的现象普遍存在。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可以帮助事业单位确定财产物资的实存数,核定账实是否相符,并查明不符的原因和责任,以便制定改进措施,做到账实相符。事业单位应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盘点,以加强财物管理和内部会计控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资产的完整性。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主要措施

良好的内部控制既能纠错防弊,又能提高管理效率,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作用。但是,目前不少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有的则形同虚设,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提高内部控制对象的受控度,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贯彻和实施,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应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与对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意识,使之主动参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2. 加强对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单位负责人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使其业务水平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加强对会计人员新知识、新业务培训的同时,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有效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重要条件。

3.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于监督单位内部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作为内部控制方式之一,内部审计是对会计工作实行控制和再监督的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应实行定期内部审计,使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落实,从而及时发现、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违纪违规行为无藏身之地。

4.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 篇7

关键词:乳腺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

乳腺癌已是全世界妇女排在第1 位的恶性肿瘤, 并且发病率每年约以2 % 的速度递增。中国近年来新病例数以每年3 % ~ 4 % 的速度递增, 超出全球1 至2 个百分点[1]。乳腺癌筛查近年来已被公认是恶性肿瘤中最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预防措施。本次研究调查分析佛山市顺德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妇女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并探讨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1. 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佛山市顺德区机关事业单位≥35 岁的妇女 ( 共21 091 人) 。

1. 2 研究方法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填写《乳腺癌普查表》, 包括一般情况, 如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经、孕、产、哺乳情况, 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病史、乳腺良性疾病史、药物服用等乳腺癌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并同时进行临床检查、彩超、钼靶3 项乳腺癌筛查, 对X线或超声检查BI - RADS分级4 级以上者进一步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手术切除送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诊。

1. 3 乳腺癌分期与分级

1. 3. 1 TNM分期 ( 1) 原发肿瘤 ( T) 分期: Tx原发肿瘤情况不详 ( 已被切除) ; T0 原发肿瘤未扪及; Tis早期肿瘤没有播散至相邻组织; T1 肿瘤最大直径≤2 cm; T2 肿瘤最大直径> 2 cm, ≤5 cm; T3 肿瘤最大直径> 5 cm; T4 肿瘤直接侵犯皮肤或胸壁。 ( 2) 区域淋巴结 ( N) 分期: N0淋巴结未发现肿瘤; Nx区域淋巴结情况不详 ( 以往已切除) ; N1 只有附近的少数淋巴结受累; N2 介于N1 和N3的状况之间; N3 远处的和/或更多的淋巴结受累。 ( 3) 远处转移 ( M) 分期: Mx有无远处转移不详;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1. 3. 2 组织学分级 ( 1) 腺管形成: (1) 有多数明显腺管为1 分; (2) 有中度分化腺管为2 分; (3) 细胞呈实性片块或条索状生长为3 分。 ( 2) 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不规则: (1) 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一致为1 分; (2) 细胞核中度不规则为2 分; (3) 细胞核明显多形性为3 分。 ( 3) 染色质增多及核分裂相 ( × 400) : (1) 1 /10 HPF为1 分; (2) 2~ 3 /10 HPF为2 分; (3) > 3 /10 HPF为3 分。各标准的3项指标总分, 3 ~ 5 分为Ⅰ级 ( 分化好) , 6 ~ 7 分为Ⅱ级 ( 中等分化) , 8 ~ 9 分为Ⅲ级 ( 分化差) 。

1. 3. 3 临床上乳腺癌分期主要分为Ⅰ、Ⅱ、Ⅲ、Ⅳ期。乳腺癌Ⅰ期包括T1、N0、M0; 乳腺癌Ⅱ期包括T0、N1、M0, T1、N1、M0, T2、N0、M0, T3、N0、MO等无远处脏器转移的乳腺癌; 乳腺癌Ⅲ期包括T3、N1、M0, T3、N2、M0, T2、N2、MO等; 乳腺癌Ⅳ期包括任何的T、N和M1。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乳腺良性疾病年龄分布本次筛查共查出乳腺良性8 933 例, 检出率为42. 4 % , 其中乳腺增生7 853 例, 检出率为37. 2 % , 纤维腺瘤794 例, 检出率为3. 8 % , 导管内乳头状瘤44 例, 检出率为0. 2 % , 其他良性乳腺疾病如乳腺炎、乳腺囊肿、脂肪瘤、导管扩张症、副乳组织、结核等共242 例, 检出率为1. 1 % 。各年龄段妇女间乳腺异常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35 ~ 44 岁年龄段妇女乳腺良性疾病检出率最高 ( P < 0. 05) 。各年龄段妇女的乳腺异常检出率比较及各年龄段妇女乳腺良性疾病检出率的两两比较 ( P < 0. 05) , 见表1。

2. 2 筛查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本次筛查经病理确诊乳腺癌19 例, 检出率为90 /10 万 ( 19 /21 091) ,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Ⅱ级为89.5% (17/19) , 肿瘤≤T1为84.2% (16/19) , 淋巴结≤N1为89.5% (17/19) , 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 临床分期≤ⅡA为73.7% (14/19) , 见表2。

2. 3 筛查对象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本次筛查发现乳腺癌发病在年龄、乳腺癌家族史及乳腺良性疾病为乳腺癌高危相关因素 ( P < 0. 05) , 而在乳腺癌病史、月经初潮< 12 岁或绝经> 55 岁、服用雌激素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 见表3。

3 讨论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病, 本次筛查结果发现乳腺良性疾病发生率为42. 4 % , 其中乳腺增生最为常见, 其次是乳腺纤维瘤, 35 ~ 44 年龄段发病率较高。研究显示, 以上两种乳腺良性疾病都好发于妇女生育年龄段, 提示疾病与雌性激素及其受体有关, 而雌性激素受体在乳腺增生及多发乳腺纤维瘤有过度表达, 因此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及多发乳腺纤维瘤都可取得一定效果[2]。

本次筛查发现, 乳腺癌发病率为90 /10 万,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2 级以上为89. 5 % , 临床分期 Ⅱ A以下为73. 7 % , 肿瘤< 2 cm为84. 2 % , 筛查出的乳腺癌相对较早。有研究显示, 在发达国家, 由于乳腺癌的筛查普及, 大约70 % 的乳腺癌新病例为0 期或I期, 而在欠发达国家, 由于乳腺癌筛查未普及, 大约有75 % 的乳腺癌患者被诊断为Ⅲ、Ⅳ期, 错过了治疗时机[3]。因此乳腺癌筛查可早期发现乳腺癌患者, 使其得到及时治疗,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起着重要作用。

乳腺癌是多因素多发疾病, 具体病因未明, 其相关危险因子有些较为肯定, 但结果差异较大。我们的调查发现乳腺癌与年龄、良性乳腺疾病史及乳腺癌家族史密切相关。乳腺良性疾病多发于35 ~ 44 岁, 而乳腺癌多发于45 ~ 55 岁, 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 雌激素对乳腺组织作用累积, 使一部分乳腺良性疾病癌变, 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研究报道单纯乳腺增生患者乳腺癌发生率为无乳腺增生疾病史的1. 6 倍, 不典型增生病例的恶变风险更高, 发病风险上升5 ~ 6 倍。而乳腺纤维腺瘤随着时间延长, 转变为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 ( relative risk, RR) 在不伴有肿瘤细胞过度增生情况下为1. 5 ~1. 7。家族遗传因素也是乳腺癌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有研究报道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会是无乳腺癌家族史的数倍。

通过乳腺癌筛查能早期发现疾病, 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在筛查过程中, 对被筛查者年龄> 45 岁、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良性疾病史、乳腺癌病史及有其它乳腺癌相关高危因素者应予高度重视, 以尽可能减少乳腺癌漏诊。

参考文献

[1]燕敏.秦皇岛在职妇女乳腺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 :3462-3464.

[2]卫梅征.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I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9 (4) :159-160.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 篇8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财政部于2012年11月份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以下简称规范) , 并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事业单位经营的直接目的并不是盈利, 而是要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科学、卫生、教育等各方面的需要, 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内部控制制度构成了事业单位有效管理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对事业单位本身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新《规范》的出台, 填补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空缺, 同时对于规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加强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在这个大背景下, 提出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地增强,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1.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过于关注自身政绩和前途发展而忽略了单位的内部管理, 不仅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知识储备, 而且在思想认识方面也往往将其忽略。致使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 即使有设立, 其中的部分制度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不能为业务操作者提供实际的指导作用, 形同虚设。

2. 文化建设滞后。

为社会服务是我国事业单位的直接目的, 因为这个目的, 使其带有较为浓厚的行政气息, 缺乏建设协作互利、规范高效的单位品质文化的思想意识, 以至于不重视事业单位内部制度的文化建设。

3. 人力资源管理匮乏。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普遍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考核和奖惩机制。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实行公开招聘, 人员的进入全凭借关系, 导致部分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及综合素质偏低, 最终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力。

(二) 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识别与评估贯穿内部控制全过程, 而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内控过程中, 尚未构建风险评估的机制, 缺乏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环节对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将重点放在事中和事后控制,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风险的事前预测, 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做出及时有效地应对, 以至于在风险来临之时, 无法有效应对风险。

(三) 信息沟通系统缺失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是事业单位建设科学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中, 尚未建立规范性、统一性的信息沟通制度, 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沟通系统缺失, 使得各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交流不畅而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时哪怕是最细小的问题, 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 内部监督力度不够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取决于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但在现阶段, 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在某些事业单位的内部, 并没有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只是让内部控制部门进行自我的监督。还有一些事业单位, 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 但是审计部门内部的人员并没有专业的知识, 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并不具有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资格, 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不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多么科学、实施多么有效, 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则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常常都会失效。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 强化内控意识。

强化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内控意识, 树立起人人负责的观念, 从而使内控工作真正受到重视, 使内控制度真正得以落实, 最终找到内控建设工作的突破口。首先, 提高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 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 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 首推经济责任制, 使内控风险直接与其政绩挂钩。其次, 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内控教育和培训, 使全体员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 明确各自岗位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 最终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以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2.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对本单位及员工的约束是持续且无形的, 对其内控的建设和有效执行更是一种有力的保证。因此事业单位领导应当有意识地引导本单位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不仅应加强传统优秀文化建设, 并努力让这些文化深入人心, 同时也需加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 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有效推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向更高层次发展。

3. 建立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构建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 (1) 要有效规范招聘环节, 注重应聘人员的硬实力及软实力, 考虑综合素质。 (2) 加强员工培训, 进一步提升员工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 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使其更合适本岗位工作的需求。 (3) 建立并实施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真正做到激励员工, 促使员工有动力认真履行职责, 将内控活动贯彻落实, 最终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二) 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

处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任何主体, 其所从事的每个交易与事项均存在风险, 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因此, 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对风险的认识及识别, 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 (或是风险评估领导小组) , 建立相应的风险管控体系和定期评估机制, 全面预测及评估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少事业单位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 减少由于行为不当而带来的损失。

(三) 强化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与沟通就是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 并把信息传递至单位内部各个组织及个人, 并确保信息在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与外部各单位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使得今天的信息与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给事业单位带来机遇与挑战。因此,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在明确与本单位内控相关的信息的搜集、处置和传递程序的同时, 还应当合理筛选所收集到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以提高其有用性, 并确保这些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地传递与沟通, 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作。

(四) 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明确各部门或各岗位在内部控制监督中应覆行的职责权限。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由内部监管部门和外部监管机构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内控进行有效监督。1.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作为检查、监督和评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 保持其足够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尤为重要。所以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 并使其地位在其他职能部门之上, 同时配备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胜任能力的内审人员, 保证其独立性, 在审计过程中不受其他部门利益的干扰, 同时应向审计单位赋权, 将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2.强化外部监督力量。积极发挥外部监管部门的作用, 如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 通过这些监管部门的影响与监督作用, 更好地规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 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的通知2012-11-29.财会[2012]21号文.

[2]陈星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 2013 (23) .

[3]汪杨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时代经贸, 2013 (06) .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税收下一篇:中国智造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