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2024-07-22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精选十篇)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1

我们的学生看到城市里的学生穿得干净整洁,感觉到自己不如人家,甚至感觉自卑。要知道其实我们和城里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城里的学生也不应该看不起农村孩子。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都不能忘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进步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经过筛选留下来的, 对我们的学习及社会进步都有深远意义。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在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谨记,不能忘记传统文化。

城乡结合部学生对的传统文化是具有敬畏心理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古就被认为是礼仪之邦。老师在教学中要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进入社会都有深远意义, 传统文化对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信仰,对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同样有约束行为道德的作用。城乡结合部学生面对复杂瞬息万变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有些不知道到底是按照农村的规矩与人交往还是按照城市里的规矩与人交往。其实无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只要照传统文化行事都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传统文化讲究为人诚实,农村要求为人实在,城市同样要求我们诚实。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奉献社会将来要做社会的栋梁做有意义的事,这同样是城市和乡村都要求的。传统文化要求我们节俭讲究环境卫生、礼貌待人、刻苦学习和仔细认真等,这些同样是当前城市和农村共同要求的,可见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过时。

传统文化对学习和与人交往都有深远意义。虽然现在生产力有了很大进步,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也与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但传统文化对学习同样有重要作用。我们还要把知识当做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永远是第一生产力。虽然现在的交往方式与以前比有很多不同, 周围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来自大城市有的来自小乡村,但是仍然要和更先进们和睦相处而非排斥。虽然教学楼变得美丽舒适了,教学手段更先进,但教学内容没有变,教育仍然提倡真善美,课本永远写着真善美。我们永远不要完全脱离传统文化或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社会已经过时,否则将把自己弄丢。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得好了, 我们更要知道当前的生活来之不易,体会到家长和先辈的辛苦。我们在繁华的都市旁更需要冷静,而不是盲目攀比炫富。我们要好好学习立志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们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对于不会的知识谦虚请教老师和同学,不要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对待学习不能浅尝辄止,按时完成老师不知我的任务,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对学生来说学习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传统文化教会我们在学生阶段应该关心什么,什么事才是小学生该做的事情。传统文化作为小学生的行为标尺,对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有很好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遏制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行为不当、明确学习目标有很好的规范作用。传统文化对城乡结合部的校园和谐有重要作用,因为城乡结合部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他们日常交往的标尺。

摘要:传统文化要求我们节俭,讲究环境卫生,礼貌待人,刻苦学习和仔细认真等,这些同样是当前城市和农村共同要求的,可见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过时。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2

戏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戏剧文化资源宝贵,生命力强。小学学习既是启蒙学习的开始,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戏剧学习,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们继承戏剧精神,传承戏剧艺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创新,对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所以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戏剧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内涵,更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戏剧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戏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通过唱腔、脸谱、表演等生动的艺术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等的高雅民族艺术。

二.关于戏剧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戏剧教师专业素质,解决戏剧教师紧缺现状

2.2选择好的戏剧题材,充实戏剧教学内容

2.3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所有的学习,不论年龄,只要是适合儿童成长发育所需的,都能由戏剧学习媒介来完成。

(2)教室里的情形大多数是,无论儿童的年龄是几岁,课堂里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掌握大部分的主导权,儿童没有这样的权力,应巧妙转移教室内的主权到儿童身上,注意师生角色的转换。

(3)教学过程教师须灵活安排,儿童做决定的时机,以及何时征询学生的意见,而且确定那正是这个课程可运用的建议,以利于戏剧课程的进展。

四.戏剧教学应该注意和遵循的一些事项

4.1多听

4.2做好课前预设.4.3鼓励学生自学

4.4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4.5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3

队伍成员大都是在该县诗联创作、书法、绘画领域内有一定造诣的“名人”,人们戏称这支队伍为金沙文化建设的“白发军”。他们不辞辛劳,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加金沙县文化软实力发挥了余热。

近年来,这支文化“白发军”,以创“诗乡、诗校、诗县、诗教”为主要任务,在金沙县新农村建设,廉政、校园、计生文化等建设方面獻计给力。并逢年关节日自发组团到乡村的集镇乡场摆摊设点,无偿给群众书写春联,深受群众的欢迎。通过他们建立了各类诗联学会、社团组织60余个,乡镇诗联学会18个,中、小学校诗社文学社等社团近50个,且均创办了自己的诗刊。

金沙县这支文化“白发军”还组织了有关人员,利用县老年大学平台,深入乡镇、学校、企业及县直有关部门,举办诗词理论普及、创作技巧等专题讲座或培训,扩大了传统文化建设队伍。且打造了一条1000余米的深藏文化底蕴、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长廊。期间,他们参与建设的创作诗词作品有500余件。为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文化“白发军”的努力,金沙县诗词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白发军”在积极组织参加诗联、书画创作比赛中,先后获奖,获奖人数达100人次以上。

金沙县“白发军”把“抓诗教、创诗县”为已任,奔走乡村、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呕心沥血,截止2015年,获贵州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文联等命名授牌的“诗词之县”“诗词之乡”“诗词校园”等殊荣。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4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性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9000余年的音乐发展史上,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流传至今的音乐形式。她主要包括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 其中, 文人音乐最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实质与文化特点。

文人音乐是文人大量参与创作、加工、甚至表演的音乐形式。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昆曲等戏曲音乐都属于文人音乐。它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诗词等共同构成中国独特的文人文化。

在文人音乐中, 琴乐发展时间最长, 从未中断。

古琴音乐:古琴音乐追求超尘脱俗的意境, 天人合一的哲思。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清、幽、淡、远”的文人色彩, 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 成为古人修身养性, 塑造人格的最佳手段;流传至今的琴曲中, 有结构宏大的《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 有短小精致的《酒狂》《关山月》等, 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赏琴乐如聆天籁, 音起之处, 惊起漫天飞, 声至之地, 顿时江山如画;手方动雨云翻彼, 琴未响草木曦声;恢弘时似千军破城, 幽寂处如秋月入湖;容如暖阳普照, 哀似西风黄花;怒如雷霆震动, 悦似歌舞升平。

词调音乐:中国古代诗词基于声调语言, 顿挫抑扬, 起伏有致, 不但具有突出的的节律美感, 而且体现出优美的旋律线条。因而, 词调音乐是词与曲高度结合的音乐形式, 她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形式, 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文化成果。如姜夔的自度曲谱《杏花天影》《扬州慢》等, 其形态已经十分成熟, 千年之前的中国南宋时期, 词曲相结合的音乐创作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

戏曲音乐:同样, 中国戏曲音乐从宋元杂剧以后, 文人大量参与其中, 形成了其写意性、程式化等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明显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书法、诗词格律等艺术的共同文化特点。所谓写意性, 即非写实性, 是指不追求形象的真实性, 而注重形象的概括性、类型性, 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写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共同性,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程式化, 是指高度概括的、高度成熟的、具有稳定性的、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规范。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所以, 很多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的人被其束缚, 程式化成为教条, 艺术成为形而上。而又有一些人能做到“移步不换形”, 跳出约束, 将规范继承并实现突破, 成为大师。

所以, 文人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高度提炼的艺术, 是“高文化”, 更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我们把中国文人音乐不是作为技能而是作为文化现象来审视时, 文人音乐不仅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以它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艺术特性融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部类, 以其强大的功能性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绘画、诗词、建筑等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 中国传统舞蹈、绘画、诗词、甚至建筑等传统文化形式几乎都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 比如:韵律感、线条感、节奏感等。

韵律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形式都讲究韵。韵, 可以理解为神, 她是中国传统艺术美感之所在。而韵律感, 则是体现艺术作品或创作中动静结合的追求传神之审美感受。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 甚至是中国传统建筑, 都会讲究动与静、远与近、有与无等的对比, 这种对比, 就像音乐表现手段中节奏之长与短的关系, 其目的即是追求神韵。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感主要以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等手段为主, 但是, 在书法艺术中, 其韵律表现在章法、间架及运笔等方面;在中国绘画中, 其韵律感主要体现在线条、色彩等方面。诗词艺术本身从其一产生就和音乐紧密结合, 大都可以入乐的, 其格律的韵律感是最突出的, 反倒是现代朗诵诗词的方式反倒是中国古典诗词韵律感的缺失!

线条感:传统音乐的线条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优美的中国音调是无与伦比的。旋律线条的起伏、对比或是重复、模仿, 都给人以无尽美感和愉悦。中国书法和绘画中, 线条是最常用的基本手段之一。不管是大师的作品, 还是初学者的临摹, 都能体现出线条对于书法、绘画的重要性。线条之于书、画, 丝毫不亚于旋律之于音乐, 它们都通过线条来叙事、抒情, 都通过线条传神、达韵。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回廊、曲桥、飞檐等造型, 也运用了类似于音乐旋律线条的表现手法。

节奏感:节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中, 是最主要的, 它可以脱离旋律单独成乐。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丰富多彩, 变化万千。而节奏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体现也同样是精彩纷呈。书法艺术中, 体现在轻重、徐疾、虚实等方面;绘画方面, 体现在构图、色彩、造型等各方面, 皴、擦、点、染等在画面中形成丰富的节奏美感。

另外, 音乐的其他特点如:结构工整、讲究对称, 对比求异等, 在很多传统文化形式中, 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神入化。

综上所述,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化是音乐所承载的对象, 二者是相互依存, 不可割裂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从其一产生, 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音乐现象就是文化现象, 审视音乐现象也必须用文化的的眼光。

从某种角度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就象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与特殊的精神内涵才造就了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反之, 传统音乐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之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技巧性的、技能式的艺术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用审视欣赏的眼光透彻把握它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1]

参考文献

流行音乐中的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篇5

近年来,由于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流行歌曲的播放率大为提高,录音机与盒式录音带及CD唱片的普遍化,歌星的职业化,流行歌曲创作,制作,销售的一体化与系统化,流行歌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与成千万户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灵对话。在旋律打动人的基础上,流行歌曲的歌词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民所共同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的交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稀薄了传统文化意识的问题。对此,本小组对流行音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 调查目的:

掌握桥东中学高中学生对流行音乐中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看法,了解桥东中学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二 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12至2012年10月13日

三 调查地点:

桥东中学

四 调查的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桥东中学高中部学生

一般情况:这部分人大都在17至20岁之间,其中以高二学生为主,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修养,而且大都喜欢流行音乐,但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

五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时在桥东中学高中部,随机选择高中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全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率达91。4%。

六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解高中生如今对流行音乐中的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流行歌曲的态度和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对流行音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的看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起源等。问卷共向调查者提出了20个问题。

七 调查结果:

本人就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得出:从学生认为如今流行音乐中的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来看,有9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只有2%的学生持不重要的态度,说明高中生对我国流行音乐中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持有较强的责任感,也有少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予以忽视.有73%的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只有2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7%的学生对古典诗词曲赋或小说比较感兴趣,47%的学生对民族音乐或乐器比较感兴趣,16%的学生认为名曲戏曲很有趣,也有54%的学生对书法比较感兴趣,这还有 42%的学生对国画及传统节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有27%的学生认为玉器及瓷器比较有趣,14%的学生热衷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仅有13%的学生对其他的传统文化也比较感兴趣。说明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深,并存在着广泛的兴趣。

有38%的学生对中国古典乐器持一般态度,但是对名曲会考虑听一下,36%的学生比较喜欢,并停过一些中国古典器乐,有6%的学生很喜欢听过很多中国古典器乐,绳子可以辨别出曲名。有94%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流行文化与古典文化融合的现象很好,仅有5%的学生认为不太好实在糟蹋古典,有66%的学生认为加入中国元素的流行音乐有利于弘扬本民族文化,很好,并有26%的学生持不反对好听就好的态度。说明我校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程度有些浅显,但大多数学生

对于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元素持支持的态度,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在做此次调查前,有60%的学生大概了解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仅有6%的学生很清楚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面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有60%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绳子世界人民的推崇,有47%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先进文化会更倾向于中国文化,只有6%的学生会更倾向于与外国文化,52%的学生认为当代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也有28%的学生认为正在消失。说明学生对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的了解意识淡薄,但有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也有少数学生为传统文化的未来担忧。

有60%的年轻人认为传统文化渐渐淡漠的原因是没有网上的教育体制弘扬,并且觉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太老套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71%的学生表明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有24%的学生想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但苦于没有良好的宣传环境,说明完善的教育体制和良好的宣传环境,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优秀的传统文化。

1调查体会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改革;传统音乐文化

在20世纪末期,世界上的教育改革进入高潮阶段,改革的实质就是建立起新型的世界教育体系,因此音乐教育也顺应了这个改革的变化,对传统音乐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做了适当的修补,提升了传统音乐的价值。当前,我国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学校音乐教育的力度,强化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以此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对传统音乐的分析

1.1 传统音乐的理解

传统音乐具有千年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品格,体现了集中性的音乐思想,更是音乐内涵的表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一般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点的音乐,它和西域音乐、国外音乐共同融合,组成整体上的传统音乐。传统音乐在文化的交相辉映中逐漸地发展和壮大起来,因此对音乐教育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促进性作用,更是音乐教育的有效资源。以下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区分,以及传统音乐的特点进行研究。

1.2 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区分

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具有较大的不同点,还有差异性的表现方式和音乐组织方式。传统音乐所擅长的是逻辑性和动机性,音乐发展非常连贯,并且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传统音乐给人一种严肃的印象,十分庄重,很多音乐中涵盖了学术界的思想,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强调的是音乐本身还有音乐创作的细节,每一种音乐之间都存在非常合理的关系,要素之间也产生影响。现代音乐一般是以流行性音乐为主要发展格调,其中装裹了美丽的外衣,表现过程中演唱者和乐器的演化是核心内容,音乐的特点和声音结构相对复杂,更多是一种多调形式和泛调形式的主流音乐。

1.3 传统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文化,并且也伴随着人们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变化,音乐革新的姿态逐渐在历史演化中显现出来,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也是原因所在。传统音乐具有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是时代变迁的痕迹,更是共有性和个性差异的表现,在传统文化中去了解一个时期的经济形态以及文化艺术,还有民族风情、文化信仰等等是明智的选择。传统音乐中有共通性的社会功能,承接显现历史音乐文化和音乐以外的各种文化使命。

2 传统音乐的作用分析

中国的传统音乐包含了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画面,同时也饱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人们的情感,这是在中传统文化上的一种审美形式和审美体验,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多种情感,是当今时代信息的解读。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曲调和歌词的展现,而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和一个民族生活的写照,更是一个民族审美意识和思维习惯的表象,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细致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音韵还有表现形式等等,是一种铺垫,更加能够显现广博的华夏文明,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让中国民族历史在音乐文化中体现,让过去和未来之间相连接。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也会孕育出传统类型的文化,因此需要进行保护和宣扬,对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加以吸收,了解当前需要在哪些方面继承、在哪些方面创新,在哪些方面转变。

学校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文化一种最为普遍形式的研究和继承,更是内容丰富和形式多见的反应,优势比较突出,能够把传统音乐上升到新的层次上。传统音乐凝聚了较多的文化精髓,具有的价值也非常高,以此可以去发扬、探究和挖掘,因此,可以简单地开阔为,保护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就是对现代音乐学习打下铺垫的反应。在一段时间内,包括现代,很多文化价值观都是以经济和政治为主要方向的,也是以此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有些传统的音乐文化受到了贬低,当前我们所研究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对各种民族音乐的风格研究,例如,宫廷音乐,他们也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是一种文化的遗留。从音乐艺术的标准上分析,无论是宫廷音乐还是其他官方所认为的主流音乐,都能够代表当时音乐最高的水准,更是一个民族的主要艺术典范,保护和继承传统音乐,就是对现代音乐教育革新的最大支持。

3 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3.1 传统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基础

传统音乐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基础,面对这样非常复杂的现实情况,并且也针对这样一种文化的发展,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21世纪当前的情况和背景下,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下,需要强化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继承,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更加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每一种文明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存在,并且,文明也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去不断的灌溉,让中国传统音乐的光辉能够在时代发展的舞台上闪闪发光。传统音乐中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明,更是传统文化另一种层面上的延续,对当今的音乐教育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性作用。

3.2 传统音乐对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标准的影响

音乐教育的价值需要体现在音乐领域当中,不断地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有极大的不同性,也不属于其他学科之内,因此更应该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集于一身,教材不应该成为这一教育构想的局限者。需要在学生的音乐审美以及音乐能力上进行强化,让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更加突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人才。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过程中,要保障音乐教育的意义就需要让传统音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取传统音乐中的价值观、文化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内涵,在科学反复的验证之下,让我给的音乐教育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在此过程中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音乐教育改革的标准,对音乐课堂教育结构进行优化,以此实现音乐教育目标,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教育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3 促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观念的革新

学校在音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传统音乐的教育理念,吸取其中精华的部分,并且不能对创新和改革进行盲目的追求,要从以前的改革方案中找到成功的关键性要素,结合着以往的案例,从自我实践出发,了解学生的音乐需求和学生的不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印象,避免教育教学课堂过于枯燥,避免知识过于死板,用传统音乐中比较活泼的一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才能让传统音乐教学中有新鲜的元素,才能让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更好的运用。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促进音乐的改革,体现出音乐的继承性,体现出传统音乐的精髓所在。

3.4 让音乐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是建立在理论教育基础上的,音乐教育是国家文化教育的重要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也能够受到人们的更多重视,具体,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以及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能够给让人们对文化有更多方面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对教科书中的文化进行分析以外,真正的从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以后的音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音乐教育打破以往在教育中处于被动性的形式,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加以运用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艺术思维发展能力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传统音乐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品性和行为更加完善,在当代的教育责任以及教育担当以下,不仅仅需要传播更多的声乐知识,还能够通过语言的作用给学生传递在心灵上的感应,让学生的道德和品德行为得到净化,并且音乐语言和平时的语言还有一定的差别性,通过语言的感知能够让学生的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得以提升,培养出学生更加完善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当中陶冶情操。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不断地推动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升音乐教育的改革速度。[1]

3.5 传统音乐教育突出民族文化的特点

在当前的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雷同性的情况,因此要关注民族文化所产生的冲突,不断的保障民族的特点所在,让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得以继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更是礼仪之邦,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内容上更是非常丰富,教育资源雄厚,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精华在音乐教育中的展现能够让音乐教育更加完善。因此學校教师需要关注传统文化在当前音乐教育中的继承性,让传统音乐的魅力得到更多的体现。青少年的音乐训练要偏向艺术性的教育,按照当前的音乐改革和创新,不断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学生的民族感恩性,在音乐文化学习中掌握传统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去挖掘音乐教育中的美感,例如,给学生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中的各种元素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展示,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影响下,提升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性,也让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更高,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传统音乐是音乐园林上的艺术瑰宝,集中了人类的思想,更是智慧的结晶,人类的时代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展现出来,让传统艺术对学校音乐能够产生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2]

4 结语

本文对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音乐教育是开放性的,对音乐形态的研究能够让音乐能力和音乐意识得以强化,传统音乐中的思想、意识以及审美感受等等都服务于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上,更应该深入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时代体验感,让学生在现代音乐学习和传统音乐学习上有自己不同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意识,将优秀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来,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起推动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以上对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我国音乐教育创新的畅想,更是对传统音乐继承的弘扬,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对音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灿旭.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促进性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4(16):266-267.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7

城乡结合部文化馆担任着市区中心文化馆及乡村文化馆文化建设的双重职能,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作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位的总体战略部署中的地位与作用尤显突出重要。这是因为:城乡结合部文化馆一方面要和市中心文化馆一样担负起市区中心的文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它还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以下仅就城乡结合部文化馆音乐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论述之。

一、城乡结合部文化馆在市区中心音乐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市区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点, 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它聚集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对于人类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音乐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 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身份证, 是一个城市的名片。音乐文化建设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力量。因此,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音乐文化建设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当前城市化进程整体情况看、普遍存在音乐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质量。为此, 我们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文化馆的作用:

1. 组织文艺演出。

演出是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展示给观众欣赏的一种艺术表现。呼兰区文化馆是哈市的一个区, 原来是一个县级文化馆, 后划归于哈尔滨市的一个区, 上隶属于哈市, 下辖各乡镇。近几年来, 呼兰区文化馆组织了多次不同形式的文艺演出, 比如:每年的5月23日在区中心广场举办的《纪念“讲话”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坚持了二十几年, 每年这个时候, 几十个不同行业的大合唱演出多达30多场次, 持续时间达一个多月。还有一年一度的萧红艺术节更是吸引中外游客的眼球, 包括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举办的电视台文艺晚会, 也是文化馆音乐干部牵头导演的。

2. 举办各种不同层次音乐技能培训班。

文化馆是对业余文化骨干进行培训和再加工的熔炉, 使其冶练成才。例如, 定期举办暑假少儿音乐班, 学习不同歌唱方法, 学习各种乐器演奏方法, 办舞蹈培训班培训专门人才;这些骨干的培训不但活跃了少儿的文化生活, 而且为今后各种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3. 辅导群众开展业余文化活动。

辅导群众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的主要业务之一。一个地区, 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开展的好与坏, 则能明显透视出这个地区的不同文化层次。呼兰区文化馆每年举行多种形式的音乐比赛, 如青年歌手大奖赛, 舞蹈比赛, 青少年器乐大赛等活动, 给音乐人才提供表演的舞台, 也活跃了文化艺术氛围, 呼兰区文化馆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好与坏定为年终考核业务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

4. 文化馆发挥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的地缘优势与合作组织业余音乐创作。

业余音乐创作是文化馆的一项业务职能, 也是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 它既体现了地区的文化层次, 又展示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多年来, 呼兰区文化馆对此付出了一定的心血。他们与哈师大呼兰学院艺术系合作, 近几年来, 创作了部分优秀作品, 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抢救挖掘民间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瑰宝。抢救挖掘民间文化遗产, 能使呼兰古老的民间文化再现。比如呼兰以萧红为品牌的艺术节就是其中的例证。通过此活动宣传呼兰, 让更多的人了解呼兰, 参与呼兰的经济建设, 使之成为文化强区的品牌。另外, 挖掘呼兰的民间文化遗产单鼓音乐和萧红文化品牌相结合大, 有潜力可作, 它也能充分显示出呼兰民间文化的特色。

二、城乡结合部文化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音乐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中要完成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 这个重大历史任务中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其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音乐文化建设, 需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城乡结合部文化馆在加强建设新农村的音乐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文化局的领导下, 呼兰区文化馆组成了“北拓富民文化艺术团”, 下乡到农村巡回演出。

从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中选拔优秀表演人才60多人, 组成了“北拓富民文化艺术团”, 到农村、到基层巡回演出;又将活跃在文化馆周围的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起来, 利用馆里的排练厅和音响设备, 成立文化馆艺术团, 在县城社区和附近乡村开展戏剧广场演出, 大约有50多人, 先后排演了评剧《萧红出走》、《江姐》等剧目, 演出20多场, 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其次是以艺术幼儿园幼儿教师和文化馆音乐舞蹈老师组成文化馆舞蹈队, 利用晚上和节假日举办农村文艺晚会, 总共有17场。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和社区, 一有活动, 电话通知, 基本上满足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呼兰区文化馆还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机关、学校、村屯等各个角落, 近年, 他们和农村联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有近百个。其中, 有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农村小学生文艺汇演、教师节文艺演出、农村信用联社广场文艺演出。服务基层不仅提升了呼兰基层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 更使农村具有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2. 呼兰区文化馆每年都要组织创作人员为乡镇、企业、学

校等单位创作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文艺节目, 其数量都在近百个。他们还加强与基层的联系和沟通, 主动参与镇、村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 从节目创作、舞美设计、道具制作到提供灯光音响, 只要是基层所需要的, 文化馆均给予一条龙服务。近年, 呼兰区文化馆参与了全区所有镇组织的较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每年为基层单位和农村策划、组织、承办各类文艺演出40余场次, 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呼兰文化馆每年组织送文艺下乡演出均在20场以上, 观众达5万人次。有近80%的村留下了他们演出的足迹。

3. 创新形式, 常抓不懈, 使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取得实效。

近年来, 哈市呼兰区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围绕中心工作, 面向基层群众, 发挥阵地作用, 服务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群众、服务基层, 坚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 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活动。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中, 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是走出去, 深入乡村、家庭院落, 开展文化下乡和组织辅导家庭文化、民间艺术、业余剧团等。二是请进来, 利用文化馆的活动阵地, 举办各种艺术赛事和艺术展览, 开展各种门类的艺术培训。三是利用文化馆特有资源, 按照自愿、松散的原则, 组建馆办文艺团队, 发挥好文化活动骨干队伍的示范辐射作用。四是采取联办联谊的方式与区直单位、企业、学校联合搞一些文艺活动。

通过长期实践, 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新时期城乡结合部文化馆音乐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需要从建设文化队伍、经费物资投入、不断完善和扩大各类农村文化阵地增加设施设备、传播先进科学的文化观念、制定文化建设的保障法规等多方面着手, 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作为城乡市区城乡结合部文化馆音乐文化建设等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基层的社会文化事业单位, 它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要队伍和依靠力量之一, 在进行这项宏大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中, 我们认为, 作为组织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馆, 应该充分体现它的职能地位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市的文化建设,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我市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各方面,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人民, 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和鼓舞人民,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才能创造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文化馆队伍建设[J].大众文艺:理论, 2009, (1) .

[2]浅淡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馆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浅谈文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4]试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5]加强县级文化馆建设,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文化服务[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西藏传统音乐的文化源流 篇8

一、西藏传统音乐的种类

1、民间音乐

在西藏传统音乐中,曲种最丰富、分布最广、传唱度最高的就是民间音乐,也是藏乐的主流音乐。西藏民间音乐主要分为歌舞类、说唱类、器乐类、民歌类、劳动歌曲类五个部分。西藏民间歌舞类是一种将音乐与舞蹈结合的音乐形式,舞蹈是音乐的载体,比较人们的舞蹈有卡尔、宣、卓、热巴舞、囊玛舞、弦子舞、锅庄舞等等。其中卡尔、卓、宣是西藏历史上比较悠久而古老的歌舞形式,主要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人们常跳的舞蹈。“宣”舞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舞蹈形式,在现今的西藏中也比较多见。跳“宣”舞时,众人交错拉手围成圆圈,人多时内外围成三圈,一边逆时针方向踢脚移动,一边歌唱豪放雄浑的曲子。说唱类音乐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主要以喇嘛嘛尼、哲嘎等为主。喇嘛嘛尼是一种以佛教典故为主要评说题材的音乐形式,而哲嘎是藏民在举办喜庆事时由说唱艺人歌唱的吉祥祝福话语。民歌类歌曲主要有情歌、儿歌、酒歌、悲歌等类型,以歌唱藏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主要内容。劳动歌曲一般是藏民在从事畜牧、建筑、副业等劳动时哼唱的曲种。

2、藏戏音乐

藏戏音乐是藏族传统音乐中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类型,歌者在演唱时声音婉转多变,并呈现出“缜咕”技术,就是用咽喉作为发音器来转音拐唱的技术,这种唱法发出的声音婉转动听,好似百灵鸟一般。藏戏最早产生于古老的八世纪时期,与当时藏传佛教的兴起密切相关,藏戏多以佛教中的典故作为表演题材。进入清朝年间,藏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宗教寺院的依赖性降低,并逐渐形成可歌唱、旁白、朗诵、舞技等为主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藏戏表演内容逐渐从佛经神话故事向人们日常生活故事过渡。藏戏有阿吉拉姆、扎西学巴等风格,藏戏唱腔多以高亢雄浑为主,每句藏戏唱腔需人声帮和,根据人的音高和音色来定制曲目。“郎塔”音乐的音域跨域大,凸显欢快而自由的特点,以散拍为主。

3、宫廷音乐

17世纪以来,清朝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管理办法,设置驻藏大臣管理去安葬的政教事物。当时西藏宫廷文化比较发达,宫廷音乐也随之繁荣起来。宫廷音乐是一种宗教色彩鲜明的歌舞曲种,它主要分为“卡尔”、“卡鲁”、迎送轻奏乐三种类型。“卡尔”是一种华丽典雅的适用于上层贵族的舞蹈音乐,它的特点是旋律优雅,节奏缓慢,抒情性强。“卡鲁”则是一种节奏较为轻快、旋律优美的歌曲。而迎送轻奏乐则是一种适用于宗教祭祀的器乐,具有庄重严肃、隆重平和的特点。

4、宗教音乐

西藏地区的宗教派系主要分为本教和佛教两大派系,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宗教音乐形式。西藏的宗教音乐根据教派的不同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羌姆舞曲。羌姆舞曲又称为“跳神”,是西藏日喀则地区僧人表演佛教经典故事的一种歌舞形式,羌姆一般在藏历八月份举行,“羌姆”的意思就是“观赏性宗教歌舞”。二是唱经音乐。唱经音乐就是用声音音调变化演唱诵读佛经内容,与佛教寺庙中做功课的僧人念经相似。三是宗教法器。宗教法器是演奏音乐的器具,西藏地区的宗教法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唢呐、大法号、海螺、鼓、玲、钹、铙等。唢呐、海螺、大法号属于吹奏类乐器,而鼓、玲、钹、铙等属于打击类乐器,两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共同为宗教音乐伴奏,丰富藏乐文化内容。

二、西藏传统音乐的文化起源

1、自然起源与历史演变

从西藏考古研究中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大量的石器、淘气、谷物种子等考古实物,可见在4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西藏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从当时探明的人类头骨、居住遗址以及生产工具来看,当时西藏的生产力和社会结构已经有较高的文明程度。西藏的第一代藏王聂墀赞普创立本教,到公园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西藏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宗教文化为典型代表的文明形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西藏音乐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地域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而音乐文化又是不同区域环境的典型体现。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海拔极高。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远古地中海中的一部分,从晚叠二世时期,海洋侵袭逐渐退去,陆地逐渐显露,而青藏高原从此成为亚洲大陆板块中的海拔最高的陆地。随着人类进化,雅鲁藏布江一代就有原始部落群体的踪迹,发展至五千年以前,西藏逐渐形成了以河谷为中心的藏族文明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石器时代。佛经中曾提到释迦牟尼讲经中常常将藏民的生产生活作为例子,可见当时的藏族部落人民对周边人们的影响极为深远。唐朝时期,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各个部落,并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吐蕃王朝,将佛教发扬光大,与当时的强盛的唐朝达成合作,引进唐朝许多优秀的文化。晚唐时期,西藏吐蕃政治经历了将近百余年的混战时期,迎来了新一任政体——古格王朝,此时藏传佛教进一步发展。到了公元13世纪,吐蕃各部归降于蒙古汗,蒙古汗王忽必烈将藏传佛教的领袖封为元朝的国师,从此西藏并入中国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并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主权,建立了适用于西藏地区的僧官封授制度。进入17世纪,清朝政府设置驻藏大臣,授权达赖喇嘛管理西藏政教事务,而西藏从此形成了地方行政与宗教领袖共同管理西藏的事务的“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而西藏的传统音乐的发展与西藏的自然源起和历史演变具有密切关系,藏乐的风格特点和内容形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丰富鲜明起来的。

2、宗教哲学

西藏人民自古以来对自然是持崇拜、敬畏的态度,他们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因此出现了图腾文化、山神崇拜、动物崇拜等。本教是由第一代藏王聂墀赞普创立的,本教相信“卵生说”,认为自然界运动是生成物质的源泉,世界是由“天上、地上、地下”三界组成,因此就有了“祭拜天神,中兴人宅,下震鬼魂”的说法。藏传佛教产生并兴起后,对西藏人民的思辨逻辑和哲学体系有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本教与佛教发生了激烈的理论斗争。藏传佛教在弘扬过程中也吸收了本教的理论思想,比如天神庇佑之说引用到佛教教义中,从而驱散了藏民对佛教的陌生感。本佛两教的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进而形成了“三门”、“六境”、“九住”等理论。比如藏传佛教中的“转世”、“六道轮回”之说既有佛教中的基本教义“五毒”(贪、嗔、痴、念、妒)和“六道”,又蕴含了本教中的“三门”、“六境”、“九住”等教义。藏传佛教始终倡导的是一种“惩恶扬善,清净洁身”的理念,其实与本教最高的修习理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积德业果”。

藏族群体受到宗教影响巨大,并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统治之下,藏民心中的法王、教派地位极为重要,神佛意识强烈,而自身的个性意识和民主意识极为薄弱。藏族群体基本上都信奉宗教,他们的信教的虔诚程度与汉族人民是不可比拟的,这使得西藏的传统音乐中有许许多多与宗教有关的内容,比如藏戏、说唱类音乐等,藏戏就起源于8世纪古老藏族的宗教艺术,最早由七姐妹演出,藏戏多以佛经中的神话故事作为表演题材。而说唱类音乐中也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主要以喇嘛嘛尼、哲嘎等为主。喇嘛嘛尼是一种以佛教典故为主要评说题材的音乐形式。

3、人文思想

藏传佛教从传播初期到深刻扎根据藏民文化中,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并与当地的本教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西藏地域文化特色的宗教理论,这对藏族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首先藏族文化中佛教是最深厚的文化载体,它具有覆盖面广、传承性高、影响力深远的优势,对藏民的生产生活起到直接影响。藏传佛教中蕴含的人文哲学理论、生理学知识、心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知识,为藏民的人文思想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藏传佛教中的宇宙观、本体论为藏民的哲学体系研究开启了一扇窗扉,而佛教倡导的“惩恶扬善,清净洁身”的理念在规范藏民思想行为、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清净身心”的理念,让藏民拜托人性的自私与丑陋,重视生态自然文明。可见藏传佛教中的教义哲学理论是藏民人们思想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对于提高藏民的物质世界认知能力、开阔藏民视野具有重要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藏传佛教的教义对藏民的人们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藏民开拓创新意识、探索科学世界意识的形成。

由于藏民的人们思想受到宗教教义理论的深刻影响,西藏传统音乐文化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宗教音乐西藏传统音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从而使得形成了以羌姆舞曲、唱经音乐、宗教法器音乐为主的宗教音乐类型。

4、审美艺术

在西藏民族的审美艺术领域,有认知学科体系完善的“五明”、“七种音品”、“三旨乐舞”。“五明”是指仍们生产生活中的经常用的的学科,比如工艺学、药理学、声律学、逻辑学、哲学五大类。“九种音品”,西藏传统音乐体系中,撒达加、日夏巴、肯达热、马达雅玛、般加木、德娃达、尼沙达是七种基础音名,每个音的唱法存在相似性,只是演唱者在唱名时要注意将音名的头一个字母缩写作为整个音名的唱名。“三旨乐舞”是藏民传统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三旨”是指“乐、画、舞”,“乐”是指唱诵佛经教义的声乐,“画”是指宗教祭祀坛城的绘制方法,而“舞”就是指穿华丽舞衣、戴面具的跳神。藏民宗教音乐中的羌姆舞就是“三旨乐舞”的典型表现。比如藏戏阿吉拉姆音乐就是一种将歌舞连贯起来的=舞曲形式,它是由七位能歌善舞的姐妹组成,以鼓、玲、钹、铙钹等打击乐器为伴奏,舞女在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展示出藏民的乐观向上、美好文明的生活状态。西藏文化由于长期受到宗教理念的影响,他们相信“因果沦为”、“三界六道”思想,从而影响到藏民的审美艺术观念,人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也遵循佛教教义,希望通过积德行善力求能够躲避地狱惩戒。而音乐作为文化载体之一,是生活风貌最典型的体现,也是承载一个民族文化内核的主要结构形态,是展现一个民族精神的文化语言标志,比如藏戏中的囊玛,它体现了典型的“三界六道”和“轮回”观念,在音乐语言结构上,隐含着宗教的修习教义和修身途径。

三、结束语

音乐是一项具有丰富艺术审美价值的文化,能够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促进人们心灵世界的纯净。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而音乐文化就是这种生活风貌差异最典型的体现,也是承载一个民族文化内核的主要结构形态,是展现一个民族精神的文化语言标志。藏族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藏族传统音乐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历史演变、人文思想以及艺术关系密切,藏乐所体现的鲜明的风格特点和自成体系的音乐表达形式无一不让其他民族为之折服。

摘要:文化是一项复杂而动态变化的概念,它是一切知识智慧、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道德、法律规章等的总和。音乐是文化中内涵最丰富、审美价值较高的艺术形式,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我国很多民族已经形成了独具特点和历史渊源的音乐文化。藏族音乐在我国的民族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藏族音乐具有曲种丰富、形式多样、风格鲜明,西藏传统音乐类型丰富,有凸显民族特色的民歌,有展现藏民舞蹈文化的歌舞,有凸显藏民宗教文化的说唱音乐、藏戏以及器乐等,藏族传统音乐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历史演变、人文思想以及审美艺术关系密切。本文首先分析藏乐种类,并着重阐述藏乐的文化起源。

关键词:西藏传统音乐,音乐种类,文化起源

参考文献

[1]严军.浅谈藏族舞蹈种类与风格[J].现代阅读,2011(8):26.

[2]杨晓,著.西方学者藏人音乐研究举要[J].中央音乐学报,2012(1):9-17.

[3]刘芬.羌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述评[J].北方文学,2011(6):62-67.

[4]包德述.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J].音乐探索,2011(1):43-45.

传统音乐文化与经济关系思考 篇9

诚然, 笔者并不否认前面提到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作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 它确实为一些传统文化的保存提供了一个“温度、湿度”相对良好的环境。经济不发达, 社会发展缓慢, 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 人口流动性较弱。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遵从着祖先留下的规矩与传统。这样的地方传统的东西容易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得到保存。但是, 政治、经济并不是承载文化的平台, 经济的落后, 人口的稳定, 文化的封闭都不能成为文化保存的根本原因。

要说经济发展迅速, 人口流动性之大, 举国上下莫过于首都北京。在北京地区, 这样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个与世界接轨最紧密的地区, 这个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地方, 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依旧存在着, 只是他不再像以前存在于主流的历史的“大传统”中。笔者在民间礼俗的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 在北京城中心地区以外, 四环周边及以外的地带, 民间婚丧礼俗、庙会祭祀中, 传统音乐依旧随处可见。由于我论文的关系, 我刻意的去关注和接近民间乐人这一群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与采访, 我发现, 他们依旧活跃在北京城的周边地区。如果, 我们以前没有发现他们, 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关注, 对他们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不管我们不故意的忽视了他们还是故意的忽略了他们, 他们都依旧我行我素的活跃与民间。因为, 他们的功能性意义使得我们一些现代人的审美对他们不造成影响。

那么能够使他们依旧活跃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在调查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下几点:

第一, 前面我提到的功能性意义。中国音乐自古与礼有着不解之缘, 乐作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 其功能性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我们传统音乐在当下的存在形式虽然已经推出历史的大传统, 但是它的功能性意义丝毫没有减退。我们可以看到, 不论是在庙会中, 还是红白喜事中。它礼佛的功能性、娱神的功能性、超度的功能性都远远大于它的娱乐性。 (当然我们不否认, 它也有娱乐性。) 这些功能的存在使它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够因为有用而继续存在。

第二, 亲缘、地缘、血缘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社会圈的文化保证。在我们对北京地区民间白事的采访过程我中我们发现, 乐人们经常去的小区, 往往都是历史上一个村或一个社区的回迁户小区, 这一小区的居民都是原来熟悉的左邻右舍。比如我在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烟树园小区进行的一次采访中了解到。这一小区的居民绝大多数是蓝靛厂老居民在社区改建后回迁的。所以左邻右舍大多是以前的老居民。哪家死了人是必须要办丧事的, 必定要鼓吹手来吹打一番, 必定要请和尚道士来超度一番。在小区内丧乐锣鼓响到夜里十一、二点是没有人出来制止的。反倒是哪家死了人不办事要遭左邻右舍非议。这种相对稳定的人员组成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认可, 为民间礼俗的存在打下基础, 同时也为礼俗承载的音乐文化建立平台。与之相对比的, 据我调查, 乐班极少到一些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办事。至少, 在我跟随的四五次调查中没有一次去过那种以京内京外不同地区的人口为主的现代商品房小区。我们不是也会看到在报纸、论坛上曝光民间白事扰民事件的报道吗?

第三, 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首先, 在调查过程中, 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仪式形态对文化的影响。当下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文化形式基本上都是文革后复苏的产物, 不论我们在哪里调查, 都命时所造受到的物质上的破坏和精神上的镇压。当时时代所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对着些音乐文化现象的存在产生的巨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政治策略重新认识评价我们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为传统文化的复苏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还有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地方是河北省的一个镇胜芳镇。胜芳, 地处河北省的北部, 与京津地区接壤。此地经济繁荣, 物产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此地有一河淀叫东淀, 这个东淀的东是相对与西淀也就是白洋淀来说的。东淀与白洋淀是一脉相通, 同属海河水系。东淀的地质、地貌、物产及景色都与白洋淀极为的相似。由于东淀的存在就带动了此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渔业、水产养殖业自不必说, 在我们去调查的这几天, 当地热心的居民就不断请我们品尝当地的水产品——熬鱼、咸鸭蛋、松花蛋、螃蟹等等。这些都是东淀赐予胜芳的礼物。但在早期, 当地发展最好的行业就是与东淀密切相关的草行。草行主要是指与芦苇相关的行业。围绕着草行人们产生火神信仰, 为祭拜火神在当地形成了最多达7 2道的花会。但是后来海河改道, 东淀的水成了死水, 因此水产业就慢慢萎缩了。花会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也慢慢萎缩, 但是花会活动已经在当地人的心中扎下了文化的根脉。

随着社会当地经济的发展, 再加上当地人稠地稀, 所以很大一部份人口转向工业和商业。据我们的调查了解, 现在胜芳经济中所占比重居前两位的是钢铁和家具行业。至此, 胜芳镇的经济已经成为了霸州市的龙头老大, 每年向国家纳税超过两个亿, 当地的人们生活相当的富裕。就是这样一个经济的发达, 人们生活的富裕的地方, 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存不仅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而且当地人民保护自己传统们的民间风俗民间花会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消逝, 人们已经渐渐的在主观意识里感受到这些民间风俗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重要与宝贵。所以, 从当地从政府到民间, 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保护当地民间花会的行列中, 他们无偿的奉献时间金钱, 去整理花会的历史、资料。为花会的延续积极奔走, 当地政府也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花会组织。到今年正月里我们去采访时, 花会文化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而且还有例如南音乐会这样历史久远, 技艺精湛的花会已经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我们调查, 在现存的各道会中, 会员组成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成员都有, 特别是在武会中, 一群四到十几岁的小娃娃一招一式练的那么的专著, 比划的那么的到位, 使我们感到欣慰。至少我们的武术会后继有人。据当地一道武会的会头王志计老人介绍, 当地尚武之风由来已久, 现在这种风气对胜芳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而且, 现在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入武术会, 一是可以强身健体, 二是可以使课业以外的业余时间有事情干, 以防孩子不务正业, 虚度光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音乐会中, 虽然传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们在他们的年龄表中看到依然有年轻人在传承着那些民族音乐的传统。其中有经济利益的原因就在我们去的那一天, 据联系人介绍, 他们是刚办完事回来, 指办白事。当然这种办事是有报酬的。但是, 也有如观音庙音乐会在初一十五无偿的为供奉娘娘而进行的一丝不苟的演出。

武术会和音乐会都是因为其仍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保留了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在几天的调查中,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政府对当地文化教大悲寺, 政府还筹资兴建清真寺, 作为一个乡镇级别的行政单位, 胜芳有自己的博物馆, 他们的公共设施建设也像比较其他地方来说也完善的多。这些是经济发展带给他们在资金上的优势。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不禁想到, 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笔者看来, 经济的发展不应该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羁绊, 而是应当成为文化发展的支撑与动力。关键是人们的意识, 在胜芳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使得当地的有识青年们有精力有能力去发现他们自己的文化去发掘他们的文化。经济可以间接的影响到文化的发展。但它绝对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两者没有一个必然的正比或反比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在影响我们文化的发展, 我们要去深入的调查。去看承载文化的平台是什么。

我一直认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层次的产物, 我们不能用物质的方式来评价, 文化保存程度的高低, 发展程度的快慢不能依靠经济的发展程度来衡量。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经济的发展会对其产生影响, 但是并不是决定性的。所以, 我们要打破过去对传统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认识。重新审视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项阳:《亲缘关系与音乐礼俗的承继》“第二届中非音乐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凌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15种理论》

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城乡传统音乐文化 篇10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 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 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 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 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 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 (IFPI) 数据指出, 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 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但效果甚微。

2. 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 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古琴、二胡、古筝等) ;根据生活需求 (特定目的) 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 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 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 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 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 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 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 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 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 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 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 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 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 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 国内市场演出

(1) 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 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 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 总计演出120场, 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 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 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 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 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 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 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 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 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 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 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 笔者认为, 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 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 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 突显其文化价值, 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 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 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 国际市场演出

(1) 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 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 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 更重要的是他们代理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 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 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 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 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 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 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 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 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 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 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 在国际演出市场, 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 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 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 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 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 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 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 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 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 无线音乐118.9亿, 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 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 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 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 (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 ;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 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 除了个人喜好, 也会按“新、奇、特”标准, 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 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 由此, 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 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 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 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 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 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 保护其类型多样化, 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 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 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 2007 (3) .[1]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 2007 (3) .

上一篇:减压方法下一篇: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