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高峰林场

2024-07-10

国有高峰林场(精选十篇)

国有高峰林场 篇1

关键词:国有高峰林场,对外租地,造林,广西

计划经济体制下, 社会各领域发展对资源大量开采, 造成资源紧缺。以林业资源来看, 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水平。广西拥有大量林业资源, 其中国有林场在该地区占据加大比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开展对外租地造林活动, 努力培育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 加强对该林场实施新模式现状的研究, 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该模式, 为其他地区林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1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概况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 是该地区林业厅直属的林场。林场经营土地面积为9.33万多hm2, 其中全场活立木蓄积为536.2万m3。自林场建成以来, 该林场在地区党委等领导下, 创新进取, 获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十二五”期间, 全场累计实现总收入74.81亿元, 比“十一五”时期增加32.51亿元, 增长76.86%。“十二五”期末, 全场资产总额达到44.28亿元, 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2.78亿元, 增长105.95%。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不断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同时, 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1]。

高峰林场在2000年已经开始发展“国有民营”承包造林模式, 时至今日, 该林场已经建成了以速生桉为主, 松杉为辅的6个对外造林部, 辐射全区53个县市区, 租用集体或个人林地6万多hm2, 远超当时林场建立的面积, 等同于在林场辖区外再造了一个林场。

2 高峰林场对外租地造林发展现状分析

所谓对外租地造林, 主要是指林场直接向村民承租林地造地, 租期为20~30 a, 租金分为一次、两次或者按年支付等多种形式, 村民收益与林地产出密切相连。现阶段, 受到本场人造板业发展的影响, 积极培育桉树等丰产林, 建立了南宁、容县和陆川等对外造林部, 造林成功率达到90%以上, 在对外租地造林方面高峰林场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是其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树种过于单一。现阶段, 高峰林场中主要以速丰树种桉树为主, 但是该树种对林地肥力、地理环境要求较高[2]。林场过度关注经济利益, 大面积种植桉树, 满足市场需求, 而一些干旱、贫瘠等恶劣的生存环境直接影响树种生长, 导致成活率下降。

第二, 林地过于分散。高峰林场对外租地分布在全区50多个县市区, 有些县份有林地不到66.67 hm2, 这使得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在经营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林木成活率低、单产低等问题, 且存在被非法盗伐等现象, 不利于林场健康发展。

第三, 造林承包者积极性不高。对现阶段林场管理现状来看, 因为承包者的权利被大部分压缩, 导致承包者没有资金调配权利, 严重影响了承包者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一线工作较难开展。

第四, 民众过度干扰。通常情况下, 受到租金低、信息透明度低等因素的影响, 民众心理存在不平衡现象, 引发群众过度干扰[3]。林场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 涉及造林、抚育等多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对外租地造林模式积极作用的发挥。

3 解决对策

3.1 增强自身实力

林场要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要明确认识到当前树种种植存在的问题, 加大对自然状况的了解, 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 加大科技投入, 针对不同的树种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及培育方案, 达到以最少投入创造最大产出的目标。另外, 还应根据实际情况, 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营林管理工作, 确保各个环节有序衔接等, 从而规避市场风险等。此外, 还应重视对人才队伍的建设, 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 培养既具有专业林业知识、又懂得林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为对外租地造林模式持续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2 积极整合林地资源

把失去经营价值的林地转让出去, 特别是对地区偏远, 林场管控不到位的林地, 通过评估林地林木价值, 寻找合适的木材老板, 将林地林木整体转让出去, 收回林地投资成本。

3.3 加强内部控制

第一, 核对林地实际面积, 并要经过两人及以上人复核, 采取标准地形图开展工作。信息时代下, GPS等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林场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因此必要情况下, 要利用GPS核对林场面积。

第二, 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承包者的培训, 要着重加强承包者责任心的教育, 使其深刻认识我场对外造林有关政策的优越性, 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第三, 严格检查和验收, 林场管理者要结合具体工作完善工作制度, 对施工员、监理员等岗位及职责进行明确规范, 并制定定期抽查等制度, 对检查情况记录备案, 及时发现林场管理运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禁止人情买卖等现象的发生, 真正做到透明、公平、公正招标。

3.4 合理确定地价

一般情况下, 刚开始实施该模式时, 地价相对较低, 而市场经济情况下, 地价会随之上涨, 导致农民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 继而与林场产生矛盾。由此可见, 地价不合理成为矛盾的主要根源。对此问题, 高峰林场应公开财务状况, 结合事实按照签订的合同比例分配利益, 对于参与的农户要给予一定红利, 消除农户的疑虑。同时, 要观察市场情况, 调整租金, 让农户也能够从中享受到对外租地造林的成果[4]。林场在发展过程中, 思想、观念不要拘泥于利益方面, 更多的是注重创新, 加强与农户之间的沟通, 采纳农户的合理建议等, 规范合同, 为林地职工提供更好地福利待遇, 从而加快林场对外租地造林改革进程。总而言之, 落实新模式需要多方主体的积极配合, 才能够消除一切阻碍, 促进该模式发挥最大效益。

4 结论

新时期, 对外租地造林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阶段, 实施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加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林场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基于此, 林场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立足于自身发展现状, 加强对外部环境及内部情况的研究, 找到产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采取可行性措施, 提高管理水平, 减少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从而促使对外租地造林为林场创造更大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广西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实践与展望[J].绿色财会, 2012 (10) :38-43.

[2]梁诗灿.谈广西国有林场对外造林的管理[J].绿色财会, 2014 (1) :46-47.

[3]陆道调, 李昭虹, 赵昌青.国有林场租地经营林地纠纷争议的解决机制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S1) :66-68.

国有高峰林场 篇2

关键词 森林;认证成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20

1 浅谈森林认证

随着中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模式、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重要且长远的课题。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在多国得到广泛的认可。森林认证一般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因此该体系认证具有较强的公平性及公正性。

森林认证体系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功能和系统的健康完整,提高森林生产力,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提高森林木材质量及产量、助力森林经营打开外部市场、提高竞争力及品牌影响力,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

2 高峰林场认证现状

广西高峰林场是广西国有大型林场。多年来,高峰林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林产工业为龙头,林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一跃成为中国国有林场的翘楚,成为国家级木材储备林场及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

高峰林场是广西林业的中流砥柱,开展森林认证可增强高峰林场经营能力及竞争力,实现林场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林场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化的进程,促进高峰林场可持续经营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可见,开展森林认证对广西林业经济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2011年10月,高峰林场首次通过森林认证审核,有4.13万hm2的森林获得进军世界市场的通行证,成为广西第二个获得森林认证证书的森林经营单位。2016年8月,在森林认证换证审核中,高峰林场认证审核通过森林面积新增0.2万hm2,认证面积居广西森林经营单位之首。可见,广西高峰林是广西林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创造绿色广西、强大广西、和谐广西的重任。高峰林场的强大之路还在探索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森林面积仍未达到森林认证标准。森林认证给高峰林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认证效果进行谨慎、全面的分析,肯定成绩、认识不足,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思路。

3 高峰林场森林认证成效

3.1 树立广西森林经营新标杆

高峰林场森林认证工作开展以来,促使高峰林场全体员工与广西林业相关部门转变森林经营观念和思路,提高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识。为广西森林经营树立了新的标准,迈向了新的高度。

通过认证,广西森林经营由之前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平衡发展思路的转变。注重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种植技术。注重科学种植、规范种植的工作推进。建立科学的种植计划和采伐计划。提高森林生产力,提高林木出材率和品质。提高森林经营及管理能力,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

3.2 提高高峰林场森林经营利润

高峰林场森林认证,是对高峰林场木材原木及成品品质的肯定,经过FSC认证的木材价格明显高于未经认证的木材。一般来说,经森林认证的木材相比未经认证的木材,平均每m3木材价格要高出15%~25%,大大提高了高峰林场木材的销售利润,林场经营经济效益显著增加[1]。

3.3 扩大高峰林场木材市场占有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水平都在大幅度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鼓励绿色消费、购买环保产品、助力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高峰林场经森林认证的产品质量上佳,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提高了高峰林场木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森林认证减少了我国木材进入国际市场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了高峰林场木材产品竞争力,有助于广西林业开发海外市场,扩大林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受世界金融局势影响,国内实体及贸易经济都受到较大冲击,木材平均销售价格都呈下滑趋势[2]。但经森林认证后的高峰林场木材售价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特别是大径材、加工级原木和做胶合板的木材价格呈现出增长态势。可见,森林认证可保持木材稳定的价格优势,是高峰林场经营稳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

3.4 体现高峰林场良好的社会功能

高峰林场开展森林认证为林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利于帮扶弱势群体,助于社会稳定和谐。经认证后,林场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改善了林场职工经济条件,提高了职工的责任心及敬业度,有助于林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按森林认证的要求,林场经营必须规范采伐流程,合理采伐,规避了毁林、超采购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峰林场施政现状,促进高峰林场经营健康、良性运行。

3.5 改善高峰林场林区生态环境

因森林认证要求,林场对经营现状做了全面评估,以足量的天然树种分布、合理的混交林比例、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物种构成、更少的化学药品使用为改善内容,促使高峰林场向近自然林业发展目标迈进。

开展森林经营后,高峰林场的育林技术专业化水平更高,林场管理更具科学化、规范化。林场保持了多样的林木类型,合理控制采伐,尤其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脆弱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日常工作中,注意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3]。加强林区清洁卫生及安全的生产工作。高峰林场的水土资源及森林地力得到有效保證。有效促进高峰林场和谐、可持续发展。可见,森林认证,可明显改善高峰林场及广西森林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经营生态效应。

4 下一步改进措施

4.1 政府部门可适当给予政策扶持

促进森林认证推进,是一项全民事业。鼓励购买认证产品,提倡绿色消费,增强民众优先购买认证产品意识,是促进广西森林认证体系快速发展的民生基础。广西政府部门应作出表率,制定森林认证产品公共采购政策,将森林认证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体系中。因森林认证需较高成本,可对高峰林场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资金补贴。协助高峰开展林场森林认证工作。

4.2 严守森林认证体系要求,加强林场经营科学管理

森林认证可增强森林经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林场经营要加强科学的经营管理,以保持三大效益的平衡稳定[4]。加强林地管理,保证人工林与天然林协调发展,注重混交林种植比例。选择合适树种,优先考虑乡土种植。制定合理采伐制度,严格控制采伐力度,保证地力。维护高峰林场森林资源良性循环使用,促进林场经营可持续发展。

4.3 严格控制化学药品使用,提高林区清洁度

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禁用违规化学药品是森林认证要求之一。森林认证是为保护生态环境,化学药品违规或不当使用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的健康完整。高峰林场需加强对林地化学药品的采购和监管,购买符合森林认证需要的使用效果好、环境危害小的化学药剂。对各化学药剂建立使用档案,严格监督、控制化学药品的使用。减少污染,提高林场木材质量及保护林场生态平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环境整洁意识。养成不随手丢弃垃圾、随手清理垃圾的好习惯。人人爱护林场环境,人人维护林区整洁。

4.4 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促进林区和谐发展

高峰林场经营要注重生态效益,同时需要注重安全、和谐发展。需加强营造林、采伐等施工工人的安全管理。根据作业需求,为工人配备专业的防砸鞋、作训鞋、安全帽、作训服、防雾镜、急救箱和过夜用的钢架帐篷等,保证安全防护物设施齐全。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的培训。为工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提高安全生产责任力度,创建和谐、平安的高峰林场。

4.5 提高高峰林场森林认证宣传力度

建立高峰森林认证宣传推广机制,是提高林场职工及民众环保意识,刺激消费需求,促进森林经营生态效益的重要渠道。高峰林场可通过培训、讲座、座谈等方式对林场各分场进行宣导。对森林认证内涵、作用及落实办法进行宣传及指导。提高森林认证的理论及技术水平。制定林场职工工作要求及考核办法。加强各分场森林认证意识。营造良好的森林认证的学习氛围。将各分场经营的树种、混交林比例、蓄积量、林地保有量等作为要求考核各分场,加大森林认证推行力度,促进高峰林场森林认证工作推进。

参考文献

[1]赵眉芳,张丽.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认证效果评价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11):76.

[2]陈玉霞.森林认证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3):27-29.

[3]叶志敏.浅谈FSC国际森林认证对推动广西区直属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作用及意义[J].广西林业科学,2011,40(3):232-234.

[4]张鑫.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發展背景[J].认证技术,2013(1):35-36.

国有高峰林场 篇3

关键词:人才资源,现状,发展对策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简称高峰林场)创建于1953年,是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实行企业化管理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全场现有职工3 75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1449人),经营林地面积8万hm2,占广西13个国有林场总面积的14.6%,森林覆盖率达83.1%,是首府南宁北部一道绿色屏障。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先后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国有林场十大标兵单位、全国林业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林场等称号,综合实力在广西林业系统中排名第一,在全国国有林场排名位居前列。笔者根据人才强林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高峰林场人才资源现状并就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人才资源现状

近年来,高峰林场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积极引进各种人才,但是由于历史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林场人才资源现状仍不容乐观,难以满足林场改革发展新形势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峰林场现有在职职工2 30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87人,占职工总数的38.5%。据有关部门公布的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比率略高于全国国有林场平均水平,但仍不能满足高峰林场在广西生态建设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及林场今后改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广西高峰林场有13个分场及6个对外造林部,共有276个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单位工作,他们远离总场,居住在深山老林,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都不尽如人意。同时,近年来总场对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再教育投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明显滞后,因此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二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从专业分布看,高峰林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林学专业,而财经、证券、法律、营销、战略策划等专业的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从部门分布看,专业人才主要留在总场,分场专业人才明显不足。

三是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全场专业人才中,40岁以下的有694人,占人才总数的78.2%,由此可见,高峰林场人才资源年轻化,专业队伍正处于创造力的旺盛期。但是,经验不足、学术造诣不深、缺乏学科带头人是目前这支专业队伍的软肋。从专业技术职务构成看,林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级及以上)1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4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6.8%;初级专业技术职务72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2%。从总体上看,高级职务的人数所占比例偏低,初级职务的人数所占比例偏高。

四是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林场的工作环境及居住条件都比较艰苦,由于林场本身客观条件限制,难以通过高薪、住房等优厚的物质条件来留住人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专业人才是知识型员工,是把进行价值创造的资产和工具装在脑袋里的人,他们本身就是价值创造的资产和工具的拥有者。因此,“专业至上,独立自主”“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专业人才最本质、最核心的特点。“我的工作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是这一核心特点派生出来的独特心态。他们把个人在专业上、职业上的发展看得比林场本身的发展更重要,也非常看重自己付出劳动后获得的物质报酬是否达到期望的最高值。一旦林场不能为他们的专业成长、职业发展提供比较好的平台,或者自己付出劳动后得不到最佳物质报酬,他们就会考虑选择另外一家能够让自己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单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创办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媒体经常报道的创业致富故事,不断冲击着已经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实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因素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动性提高。

五是现有人才的作用和潜能尚未充分发挥,人才积压浪费现象尚存在。据初步统计,高峰林场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专业人才有80多人。

2 改善人才资源现状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高峰林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富民强场的重要机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国际社会对林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6月首次召开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三个依靠”,赋予林业工作者更艰巨的任务和更重要的使命。在广西,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战略决策。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战略决策,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对高峰林场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和综合效益,争当区直林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争当改革创新的领头羊,争当产业发展的领路人,争当做大做强的先行者,始终保持在全国国有林场中的领先地位,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高峰林场的人才资源现状。

2.1 盘活现有人才存量,稳定现有人才队伍

高峰林场现有人才资源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兴林的重要力量,稳定和激活现有人才资源,对完成高峰林场在“十二五”期间的改革发展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思想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专业人员的头脑并引导他们运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引导他们提高政治上的坚定性,提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客观认识自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从而下决心扎根林场,为实现林场跨越发展、为广西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才智。

(2)有效盘活人才存量,摒弃“重物质资源利用,轻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坚持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专业人才安身立命之本,他们都把个人在专业上、职业上的发展看得比企业本身的发展更重要。林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解林场专业人才状况,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出现闲置浪费人才现象。

(3)坚持公正的用人原则,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提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崇尚实干、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确保想干事的有机会,肯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机会;在用人上坚持公道正派,真正选用那些人品正、干实事、敢破难的人才,在人才管理上形成干事者受关注、成事者受重用的良好氛围。近2年来,高峰林场已做了有益的探索:在2009年进行的全员竞争上岗中全场新提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55名,其中专业人才41人。这些新提拔的专业人才不仅为高峰林场的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为林场的改革发展贡献聪明才智,而且也为其他专业人才成长为懂自律、乐分享、善合作的团队人、企业人、社会人作出了榜样。

2.2 调整人才资源结构

根据林场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进行人才资源结构调整。2011年高峰林场出台的《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就是为了有效地凝聚各方面人才,使人才资源总量和人才资源结构能满足林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2.3 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有效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要树立“人才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观念,确保人才资本优先投资、优先积累。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包括引进人才精英在生活成本等方面的投资;对现有人才进行再教育的投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因此,必须围绕科技创新和发展、林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确保对现有人才开展继续教育的投资。运用不同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等),统筹开展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满足林场生产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4 坚持创新人才工作制度

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即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坚持以使用为核心选拔人才。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发现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选人机制,使人才工作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3 结语

历史为高峰林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历史给高峰林场赋予新的使命。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当前必须着眼于高峰林场战略发展和历史使命的需要,立足实际,实施人才强林战略。

参考文献

[1]陈秋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专题会议纪要[R].2011(2).

[2]李胜,李松海,石驭天.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十二五”规划[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国有高峰林场 篇4

一、支持国有林场改革顺利推进

根据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精神,经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会议审议同意,2011年确定江西、湖南、河北、浙江、安徽、山东和甘肃等7省开展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其中江西、湖南省为全省试点,其余五省分别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为支持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2012—2014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36.7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缴国有林场拖欠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国有林场分离场办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职能费用、先行自主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省奖励补助,以及其他与改革相关的支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有效地发挥了引导作用,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促进建立了新的管护经营机制。同时,为支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还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良种培育、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等林业补助资金12.3亿元,用于国有林场所属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支持国有林场加强林木良种繁育、造林和森林抚育,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安排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71亿元,用于天保工程区内1312个国有林场的森林管护、职工社会保险补助、政策性社会性支出等;安排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61.4亿元,用于支持解决国有林场经营困难等问题。2015年,中央财政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二、支持国有林场扶贫开发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贫困国有林场的扶持力度,2004—2014年,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安排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26.7亿元,其中2014年安排3.6亿元。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有贫困林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职工技能等。今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国有贫困林场的扶持力度,促进国有贫困林场加快发展步伐。

三、支持化解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金融机构债务

中央财政非常重视并积极支持化解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金融机构债务问题。经国务院批准,从2005年起,分四批共免除天保工程区森工企业所欠金融机构债务103亿元。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对国有林场所欠金融债务情况进行摸底,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同时,根据债务形成原因和种类,分类化解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

四、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目前,中央财政对各类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符合贴息条件的林业贷款进行贴息,主要贴息对象和贴息范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林业龙头企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二是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经济林以及有利于改善沙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种植业贷款项目;三是国有林场(苗圃)、国有森工企业多种经营贷款项目,以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展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四是农户和林业职工营造林、林业资源开发贷款项目。地方单位和个人林业贷款中央财政年贴息率为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年贴息率为5%。2011-2014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林业贷款贴息资金40亿元,对造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林业小额贷款等符合相关规定的贷款给予贴息,累计贴息贷款总额为1208亿元。政策涉及小额贷款农户20多万户,其他经济实体项目1万多个。下一步,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继续支持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

五、支持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开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2014年,中央财政增加安排天保工程财政资金23.5亿元,支持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开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按照“花钱买机制”的要求,中央财政新增安排的天保工程资金,以保障林区干部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持林区社会的正常运转为重点,推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以全面停伐试点为契机,改革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将森工企业原来承担的社会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和采伐经营的职能尽快转变成森林资源管理和为林区提供公共服务。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还建立了天保工程改革奖励补助机制,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对天保工程区国有林业单位承担的消防、环卫、街道等社会公益事业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对天保工程区国有林业单位承担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中央财政按照天保一期工程补助标准和已移交人数给予补助;对改革积极性高、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省(区、市)予以适当奖励。

六、研究实施天然林保护全覆盖政策

根据习总书记关于“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指示精神,中央财政就实施天然林保护全覆盖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天然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已纳入政策保护范围的天然林存在保护补助标准低等问题;未纳入政策保护范围的天然林未纳入政策保护范围的天然林面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成本高、涉及集体和个人林权复杂等问题。下一步,中央财政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和中央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支持全面停止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适当提高天保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天然林保护政策全覆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七、完善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2009年以来,我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实施了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在农户和地方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为投保林农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引导和支持其参加森林保险,促进森林保险市场化运作。2012年,进一步将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地区扩大至全国,其中包括国有林区,各地均可自主开展,按规定申请中央财政补贴。2009—2014年,中央财政共拨付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7.9亿元,其中2014年拨付14.1亿元。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森林保险的发展,增强了林业抗风险能力,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做好森林保险工作,支持国有林区改革,更好地发挥森林保险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八、实施棚户区改造住房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的要求,支持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财政部、税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65号)和《关于棚户区改造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101号)。按照上述文件规定,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工矿(含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林区棚户区改造、垦区危房改造并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棚户区改造支出,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包括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在内四类棚户区改造涉及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个人所得税,可享受减征或免征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旧房作为改造安置住房房源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改造安置住房,按1%的税率计征契税,超过90平方米,但符合普通住房标准的改造安置住房,按法定税率减半计征契税;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按有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此外,对包括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在内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责任编辑:洪峰

国有高峰林场 篇5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高层建筑日益增多,锚索体系拉结深基坑护壁技术应运而生,锚索在土层中斜向成孔,依靠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拉杆与锚固体的握裹力及锚索强度的共同作用来承受部分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水平向荷载。传统的摩擦型锚索体系通过增加锚索根数或长度的方法来获得相应的抗拔力,但城市建设中的很多工程往往受到施工条件的限制(如基坑周边建筑物基础过近),依靠增加锚索长度来提高抗拔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锚索末端高压喷射扩孔,形成扩大端头段的锚索体系不仅具备摩擦型锚索的功能,其扩大段端头还具备支承作用,极大地改善了锚索的受荷性能。在高压喷射摩擦-支承式复合型锚索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高压喷射形成扩大腔体段时。②抗拉拔力的检测。③压浆材料配比的控制。

(1)锚索扩大腔体段具有承压型特性,在较密实的中粗砂层和坡残积土层中,高压喷射摩擦-支承式复合型锚索头锚索可以产生高达1 000 kN以上的设计抗拔力。可以大幅度地减小以此锚拉的边坡结构的位移,提高基坑的安全性。

(2)适用于各种黏性土和砂土的基坑及边坡支护锚拉排桩、锚拉地下连续墙,或与其他支护结构联合使用。

(3)特别适用于基坑邻近有建筑基础或地下管线等地下构筑物致使锚索长度设置受限的工程。

2 工程概况

高峰林场危旧房改造二期工程(地块二)位于南宁市邕武路15号,结构类型为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层高为4.0m。5#楼地上31层,6#楼地上27层,7#楼地上33层;架空层层高为3.6 m,二层至顶层层高均为3.0 m。总建筑面积为52755.08m2,5#楼建筑高度为93.6m,6#楼建筑高度为81.6m,7#楼建筑高度为99.6 m。该工程开挖深度为10.5~13 m,基坑开挖面积约1 880 m2,基坑支护采用高压喷射摩擦-支承式复合型锚索拉结钻孔灌注桩护壁施工方法。

3 方案设计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图,基坑周长约459.4 m,采用支护桩+预应力锚索、喷射混凝土面层等支护形式。通过预应力锚索和支护桩使基坑形成一个临时相对稳定的结构。高压喷射扩孔:使用特殊的喷嘴在锚索锚固段的扩孔部位通过高压泵产生的高压液体喷射流束切割土体形成扩孔腔体,放置锚索后再进行注浆,从而形成具有摩擦及支承作用的复合型锚索体系(如图1所示)。

注:1——扩大头;2——锚索杆体;3——杆体定位器;4——过渡管;5——锚头;6——支护桩。

4 操作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

4.1 施工准备

施工的准备如下:①调查工程周围环境情况及工程地质报告,查明该地区的土层分布和各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并了解地下水位及其变化情况、地下水的成分和含量。②进行场地平整,拆迁施工区域内的报废建(构)筑物和挖除工程部位地面以下3m内的障碍物,施工现场应有可使用的水源和电源。在施工区域内已设置临时设施,修建施工道路及排水沟,各种施工机具已运到现场,试运转正常。③齐全的施工图纸和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并已进行技术交底。各种备料和配合比经试验可满足设计要求。④当设计要求必须事先做锚索基本试验时,试验工作已完成并已证明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4.2 锚索定位放点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在锚索施工作业面进行锚索位置的定位放点,在点位上采用插入钢筋头,并用红油漆标注清晰,锚索孔位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孔距误差不应大于100 mm。

4.3 锚索制作

(1)锚索杆体的制作应符合下列一般规定:①杆体的制作宜在工厂或施工现场的专业作业棚内进行。②永久性边坡的杆体在制作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③加工完成的杆体在存储、搬运、安放时应避免机械损伤、介质侵蚀和污染。

(2)钢绞线或高强钢丝锚索杆体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钢绞线或高强钢丝应清除油污、锈斑,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绞线的下料长度应不小于设计长度。②钢绞线或高强钢丝应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1.0~1.5 m设置一个定位器,注浆管应与杆体绑轧牢固,绑扎材料不宜采用镀锌材料。第一次注浆管和第二次注浆管应该和锚索杆体一起绑扎。

4.4 钻孔

(1)钻机设备就位及调试。施钻设备进场前,先对施工作业面场地进行适当整平,以利钻机进场。钻机进场后,调整好机位后落稳定脚,稳定脚必须支撑在坚硬的土层上,并垫模板。钻机就位固定完毕后进行运转调试,并按设计要求调整好倾斜角度和方向,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施钻。

(2)非扩大段钻孔。钻孔必须采用全程套管护壁钻进,施钻时钻头要对准锚索孔位标识下钻,初始时应用小功率缓慢钻进,钻进约500 mm后,再次检查和校正钻孔的角度及方向,无误后使用全功率钻进。施钻时保持中速运转,根据土质的软硬调整钻进速度。在施钻过程中,采用钻机上的地质罗盘控制钻杆方向,使钻孔角度偏差控制在1°以内。

(3)扩大段扩孔。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的扩大段长度时(误差不超过设计长度500 mm),即可进行扩孔施工。将喷射扩孔管逐节接长穿进钢护筒贯入锚孔中进行扩孔。①高压喷射扩孔的施工参数应根据土质条件和设计要求的扩大头直径通过试验或工程经验确定,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性施工验证,并在施工中严格加以控制。②高压喷射扩孔可采用清水(自来水)或水泥浆液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可取1.0~1.5 (常用为1.0),采用水泥浆液扩孔时,应至少上下往返扩孔2遍;采用清水扩孔时,应先用清水上下往返扩孔2遍,最后采用水泥浆液扩孔一遍。③扩孔的高压喷射压力根据土质条件确定,应大于20 MPa,一般取20~40 MPa。喷嘴移动速度可取10~25 cm/min。④高压喷管应均匀旋转、均匀提升或下沉,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进行高压喷射扩孔。喷射管分段提升或下沉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 mm。⑤通过高压喷射压力值读数判断扩孔段腔体大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⑥高压喷射扩大腔体过程中,对于土质较松散易塌的土层,可采用泥浆护壁工艺喷射扩孔,即在扩孔过程中不断将泥浆泵送至扩大段腔体内护壁,同时采取加大注浆浓度等措施避免塌孔。⑦在高压喷射扩孔过程中出现压力骤然下降或上升时,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⑧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参数施工,如实做好各项记录。⑨在钻孔过程中,会有大量泥浆水从钻孔流出,对这部分泥浆水应及时处理,一般做法是使其经排水沟或经抽浆设备抽取至沉淀池,部分可以用做护壁泥浆使用。

4.5 锚索杆体的安放

(1)扩孔完成后,应立即取出喷管并迅速将含有注浆管的锚索杆体从护壁钢套管穿至设计深度,应在杆体放入钻孔到设计深度后再将套管拔出。

(2)锚索杆体的安放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在杆体放入锚孔前,应检查杆体的长度尺寸和加工质量,确保满足设计要求。②安放杆体时,应防止扭压和弯曲。注浆管应随杆体一同放入锚孔,注浆管到孔底的距离应不大于300 mm。③安放杆体时,不得损坏防腐层,不得影响正常的注浆作业。④锚索杆体插入孔内的深度应不小于锚索设计长度。

4.6 注浆

确认锚索杆体插入锚孔内的深度达到锚索设计长度后,便可将钢套管逐节拔出,钢套管取出前,应确保钻孔内有一定稠度的护壁泥浆,避免塌孔。如果土体为较为松软的土层,为避免钢套筒取出后发生塌孔,可边注浆边拔钢套筒。

4.6.1 第一次注浆

(1)第一次注浆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向下倾斜的锚索注浆,注浆管的出浆口应插入距孔底300mm以下,浆液自下而上连续灌注,且确保从孔内顺利排水、排气。②注浆设备应有足够的浆液生产能力和所需的额定压力,采用的注浆管应能在1h内完成单根锚索的连续注浆。③注浆后注浆体未达到相应强度前,不得随意敲击杆体,也不得在杆体上悬挂重物。

(2)注浆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不得对杆体产生不良影响。宜选用水灰比为0.4~0.5的纯水泥浆。

(3)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并在初凝前用完。严防石块、杂物混入浆液。

(4)当孔口溢出浆液时,可停止注浆,徐徐拔出一次注浆管,拔管要缓缓进行,同时不能停止注浆,以填原注浆管所占的位置,应等注浆管全部拔出来后才能停止注浆。

4.6.2 二次注浆

浆体体积会在凝固过程中发生收缩,使注浆体和孔壁间形成空隙,削弱锚索和土体的摩擦力,因此要进行二次注浆补偿浆体的收缩。

(1)一次注浆体强度达到5 MPa时即可进行二次注浆,一次注浆与二次注浆的时间间隔应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不宜少于12 h,也不宜超过24 h。

(2)二次注浆材料宜选用水灰比为0.5的纯水泥浆,注浆压力为2.5~5 MPa。二次注浆待孔口冒浆后保持压力2~3 min,然后进行闭浆。

4.7 索抗拔试验

在锚索注浆体满28 d龄期或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后,可进行锚索抗拔试验。根据设计要求,扩大头锚索抗拔试验分为基本试验(极限抗拔试验)和验收试验,最大试验荷载不宜超锚索杆体极限承载力的0.8倍。试验用计量仪表(压力表、测力计、位移计)应满足测试要求的精度。

4.8 锚索的张拉和锁定

(1)锚索的张拉和锁定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锚索台座的承压面应完整,并与锚索轴线方向垂直。②锚索张拉前应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③锚索张拉时,注浆体和混凝土台座的抗压强度值应不小于20 MPa。④锚索张拉应有序进行,张拉顺序应考虑邻近锚索的相互影响。⑤锚索正式张拉前,应取0.1~0.2抗拔力设计值T对锚索预张拉1~2次,使杆体完全平直,各部位接触紧密。⑥锚索应采用符合标准和设计要求的锚具。

(2)锚索张拉至1.05~1.1Q t时,对砂性土层保持10 min,对黏性土层保持15 min,卸荷后按锁定荷载设计值进行锁定。锚索张拉荷载的分级和位移观测时间应遵守表1的规定。

注:t为锚索抗拔力设计值。

(3)位移控制锚索的最大张拉荷载应为1.2 t,张拉荷载的分级和位移观测时间应遵守表2的规定。

(4)抗浮预应力锚索应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结构竖向荷重到位后进行锁定。

注:t为锚索抗拔力设计值。

(5)基坑支护预应力锚索应在该层锚索孔口高程基坑土方开挖前完成锁定。

4.9 验收

锚索工程验收应提交下列资料:①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原材料现场抽检试验报告、水泥浆(水泥砂浆)试块抗压强度等级试验报告。②锚索钻机自动监测记录和锚索工程施工记录。③锚索验收试验报告。④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⑤设计变更报告。⑥工程重大问题处理文件。

5 结语

高峰林场杂交竹林改造技术 篇6

1 高峰林场竹林的概况

目前高峰林场的竹林有1069.5 hm2, 其中杂交竹 (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opsis daii 3) [1]有628.1 hm2, 占58.7%, 竹林主要分布在银岭、平甫、长客、六里、界牌、东升、延河、大塘、平厂、军山等分场。由于选地不当, 山腰以上竹林普遍长势不良, 且当时多数分场选用杂交竹造林, 使竹林产笋不足50 kg/667 m2, 经调查这类竹林共有776.8 hm2, 必须进行改造。

2 竹林改造规划

2.1 规划原则

竹林的低产改造要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不同的林分进行合理的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等规定, 高峰林场提出的“高投入、高技术、高管理、高产出、高效益”的五高林业, 从粗放型经营迈向集约型经营, 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充分发挥林地资源的潜力, 建立丰产高效示范样板林。坚持竹林改造必须以高质量、高标准为指导思想, 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科学种植的原则, 确保技术先进, 以选择的竹种能达到优质、速生、丰产为目的。

2.2 布局要求

为了确保竹林改造的质量, 必须做到科学规划、集约经营、严格监督。对现有的竹林地, 山坡下部及沟边地宜作保留, 山坡中上部地则进行树种更换。以选择沟边地种植为主, 同时以相对集中连片为前提, 立地条件较好, 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0%, 土壤中含石量一般在20%以下的林地优先考虑。

3 竹林改造方法

杂交竹林的低产林分改造要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不同的林分进行合理的规划, 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改造。

3.1 皆伐更新改造

对于中坡地以上的竹林可进行皆伐更新, 采用速丰桉树种造林。对山腰地以上的低产林分实行皆伐, 挖清竹蔸, 全垦整地, 造丰桉, 可选择适应性较强的广林-9号品种造林。高峰林场竹林改造规划为776.8 hm2, 沟边地竹林为246.6 hm2, 进行树种改造的为530.2 hm2。在垦复以及施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可分2年实施, 做到留笋养竹、勾梢, 不断提高产量、质量。树种改造可在当年的11月份进行全伐, 炼山整地, 挖去竹头, 同时挖好坑, 到翌年2~3月份, 用无病壮苗上山种植。

3.2 垦复

对沟边地以及山坡下地所种植的竹林有培育前途的林分, 进行翻垦, 即深挖30 cm, 扩带抚育, 清除杂草、老竹蔸、死竹, 施放复合肥, 并对丛竹进行深培土, 要求每年复垦2次, 在春笋结束后的5~6月和秋分前后各1次。通过施肥复壮技术改造的林分, 每年产笋可望达2250 kg/hm2。

3.3 垦复套种

对于下坡地及沟边地较稀疏的竹林可在翻垦施复合肥的同时, 套种品质优良、产笋量高的甜竹, 增加竹林密度, 提高产量。

4 竹林管理

4.1 施肥

全面翻垦竹林时, 应进行施足基肥, 一般施复合肥1879 kg/hm2, 以后每年施4次肥, 一是春笋肥, 二是笋穴肥, 三是竹鞭肥, 四是孕笋肥。要想出笋多必须多施肥, 如果管理不当, 就会引起竹笋出笋率低, 产量不高, 所以笋后管理相当重要。特别是银岭、平甫、长客等这几个分场, 加强合理施肥, 是为提高后期出笋率打基础。

4.2 抚育采伐

对竹林通过新竹留养和砍去老化的杂竹, 逐步建立起竹林的丰产稳产结构。每年选择健壮、粗大、鞭深且分布均匀的笋留作种笋, 每年采摘竹笋时, 必须保留部分的竹笋作为种笋, 使之生长成竹, 按高产林的要求, 每年应留养新竹300~600株/hm2。冬季采伐老竹, 要择伐过密的竹林, 砍伐数与当年留养新竹大致平衡, 适当留有余地。

4.3 预防病虫害

积极对竹林进行病虫害防治。高峰林场竹林的虫害主要有竹蝗、竹小蜂、竹蓖丹蛾、竹缕丹蛾等。要本着“预防为主, 积极扑灭, 防重于治”的原则, 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工作, 一旦发生虫害, 要及时组织防治, 把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目前严重为害竹林的虫害主要有竹横锥大象, 防治方法是在竹笋刚出来时用麻袋套住, 为保持绿色环保, 原则上不施生物农药, 可采用人工捕捉方式, 基本可以消灭害虫。

5 竹林改造后增产效益

据高峰林场调查设计队调查, 改造后的竹林, 每年可产竹笋4000 kg/hm2, 比没有进行施肥的竹笋产量高1~3倍, 按3.00~3.40元/kg计, 每年可增收13600~40800元/hm2,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此外, 改造后的竹林, 竹材材质好、竹材产量也高。

参考文献

国有高峰林场 篇7

国有林场是我国森林资源发展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仓区目前共有坪头、凤阁岭、潘家湾、八里庄、冯家河五个国有林场, 经营总面积149.95 万亩, 其中林业用地145.69 万亩, 有林地面积113.02万亩, 森林蓄积量441.68 万立方米, 分别占陈仓区林地总面积、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54.5%、59.4%、67.5%。共有林业职工355人, 其中在职221 人, 离退休134 人。1986 年以前, 全区国有林场全部为事业性质的造林林场, 86 年后, 由于事改企, 国有林场被确定为以营林为主造林为辅, 自收自支的差额事业单位。

2 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2.1 国有林场职工逐步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近年来国有林场人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据调查目前林场停薪留职人员占林场在职职工的15%。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收入与社会平均工资差距日益增大。实际在岗职工领到的就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中基础性部分, 奖励性部分根本无从谈起。

2.2 管理体制不顺, 国有林场被地方政府边缘化

国有林场建场初期, 均被确定为造林林场, 属事业单位, 基建经费、人员经费均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86 年改制后, 国有林场通过林木采伐销售收入, 维持林场生产经营及职工待遇保障。天保工程实施后, 国有林场失去了自营收入, 完全依靠中央财政的森林资源管护费及公益林建设资金开展造林和资源管护工作。职工工资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2.3 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僵化, 林场发展缺乏活力

2.3.1 国有林地经营权未放开

目前, 集体林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已全部落实了林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有效调动了山区林农的积极性, 处处呈现出一片造林、护林的可喜景象, 而国有林场仍然遵循旧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 将林地经营权牢牢控制在国有林场, 职工没有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

2.3.2 利益分配采取平均主义

由于国有林场在职工工资、五险方面资金不足, 便实行工资预算、“五险”补助采取平均主义。国家核定的我区享受五险补助人数为208 人, 实际人数为208 人, 多出34 人, 这34 人在天保二期不享受中央财政拨付的人均6226 元/年的五险补助经费。

2.3.3 奖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为国有林场在招商引资、技术革新、产业发展、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缺乏有效直接的奖励办法。

2.3.4 国有林场基层管理松懈

近年来, 基层管护站似乎仅仅维持在“留好人看好门”的状态, 导致日常的巡山护林、林区防火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3.5 国有林场技术人才短缺

由于林业行业工作条件差、待遇低, 对林业大中专院校学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同时林场内部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所以国有林场严重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和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大学生人才。

2.4 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近年, 虽然通过有关部门的争取, 国有林场职工五险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 缴纳逐步走上了规范化, 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住房公积金均无力缴纳;国有林场职工大多为“一头沉”家庭, 许多家庭收入依靠职工工资收入, 家庭无法纳入当地低保, 家属就业困难;因工资连续上调和资金短缺, 国有林场普遍在一期拖欠职工工资, 全区累计504 万元, 这成为了国有林场沉重的负担。

3 陈仓区国有林场改革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 并结合陈仓区实际, 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3.1 争取地方政府对改革工作的大力支持

通过及时向地方政府领导反映国有林场实际困难, 争取地方政府和财政对改革工作的支持。

3.2 加强投资争取和资金监管力度

在天保二期实施过程中争取将中央投资设置为动态投资, 在各类投资中重点加强人员管护经费及五险补助经费投入力度, 确保各项涉及林场职工利益的资金足额、准时、快速地拨付至国有林场, 严格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区财政、审计、林业进行定期进行督查, 确保专款专用。

3.3 结合国有林场改革, 理顺国有林场的体制问题

国有林场改革主体思路为将国有林场按照生态区位及区划界定情况实行分类经营。即将属于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国家和地方级公益林比例高的国有林场划分为公益型林场, 转变为由财政供养的全额事业单位。对生态区位一般, 国家和地方级公益林比例低, 而商品林面积较大的国有林场划分为经营型林场, 实行财政差额补贴。

3.4 整合国有林场, 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 依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我区的4 个国有林场进行全面整合, 可以将国有凤阁岭林场与坪头林场进行整合, 将国有冯家河林场与国有八里庄林场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资源整体优化, 有利于资源管理和项目、资金分配。

3.5 加强内部管理, 努力营造创业干事的好氛围

一是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 形成干部职工能上能下机制, 实行全员聘任制, 将管护及公益林建设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或管护站进行完成, 逐步形成贡献和创造价值与待遇挂钩的利益分配体系。二是要制定出台各类奖励办法, 与人力资源部门协调, 积极吸引高学历、知识全面的大学生进入林场工作, 全面提升国有林场职工文化水平, 努力改变职工知识层次结构。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 开源节流。对于天保二期未享受中央财政五险补助人员, 可通过协调地方财政予以解决。四是依据改革方案对国有林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特殊岗位人员进行定编, 争取财政供养, 其余人员则一律由国家通过森林抚育、森管护等社会化购买劳务方式予以解决就业。

3.6 完善国有林场职工保障体系, 解决林场职工后顾之忧

对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拖欠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 积极与地方财政协调争取补助, 通过职工拿一点, 单位挤一点, 上级补助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对于国有林场职工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 要与当地民政部门协调, 纳入当地低保;对于林场“一头沉”家庭, 职工家属的就业可采取以下形式解决。一是可以组织成立国有林场专业造林绿化施工队, 对外承揽绿化工程, 解决部分职工家属就业;二是发展森林旅游, 开办农家乐安置部分职工家属;三是成立国有林场育苗合作社, 安置一部分职工家属。四是由地方财政对一期拖欠职工工资进行补助发放, 切实保障绝大多数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工资收入。

3.7 转变森林资源管护形式, 提高资源管护质量

国有高峰林场 篇8

关键词:国有林场,问题,改革措施

国有林场在兴山县林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林场的发展能够扩大国土绿化面积, 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作用, 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年来, 兴山县国有林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 需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1 国有龙门河林场基本概况

龙门河林场始建于1976年, 位于兴山县西北部, 北部及东北部与神龙架林区接壤, 西部同巴东县相交, 南部及东南部与南阳镇相连, 龙门河位于三峡库首, 生态地位及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被誉为“天然林木园”。龙门河林场林业用地4 644.44 hm2。其中, 森林林分面积占林业用地的87.5%, 面积为4 061.9 hm2;灌木林面积207.9hm2,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2.2 hm2, 其他面积332.4 hm2。活立木蓄积近18 hm3, 森林覆盖率达到96%。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5人, 平均年龄43岁, 中级以上职称5人。

2 国有林场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运转困难

兴山县内现有3个国有林场, 均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地处偏僻, 资金缺乏, 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特别是天保工程实施后, 天然林全面禁伐, 造成国有林场收入锐减, 再加上国有林场生产成本较高, 又无其他稳固的收入来源, 林场除了发放职工工资外, 只能维持最基本的造林、护林任务, 根本无力从事场内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1,2,3]。

2.2 职工整体素质较低

国有林场地处深山, 条件艰苦, 交通不便。各类专业人才不愿前去就业, 导致职工文化程度较低, 平均年龄偏大, 人员结构严重老化。一期天保工程期间, 通过岗位竞争考试, 招聘了一部分职工, 使龙门河国有林场职工整体素质有所提升[4]。

2.3 基础设施落后

龙门河林场建场时间早, 多年来一直是“以场代村”, 行使了部分政府职能, 因可供砍伐的木材较少, 又无稳固收入, 导致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天保工程实施后, 兴山县将原来的2个村剥离出来, 并将村内主干道、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政府预算, 林场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但受资金制约, 改造并不彻底, 林场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

2.4 职工收入较低, 影响生活工作

2000年天保工程实施后, 国有林场已全面停伐, 经营与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场内90%的区域被划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公益林, 林场发展及职工收入主要靠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特别是二期天保工程, 上级只按每人每年5 400元的标准拨付基本保险费, 导致国有林场职工收入有限, 特别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更是无法保障其资金投入, 使国家林场职工逐渐成为新的特殊困难群体。

2.5 林、农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和林地资源的减少, 国有林场与周边农民为争夺林地、土地资源不时发生林权纠纷, 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及土地不断流失, 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3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措施

3.1 理顺管理体制

国有林场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 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 重新核定事业编制、人员机构、经费, 并将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改革用人制度, 明确岗位责任,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非管理岗位人员数量和非生产人员。

3.2 改善经营机制

首先, 要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国有林场的投入, 完善现有扶持政策, 并且将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计划中。其次, 要配备过硬的国有林场领导班子, 班子成员在“年轻化、管理化、专业化”的基础上, 要不断加强学习, 勇于创新。第三, 要引入市场机制, 采取社会承包或招标等形式组建独立法人实体进行经营, 要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林场的相关经营性活动及产业开发项目。

3.3 加大科技支撑, 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要加强引进专业人才, 提供一些优惠措施吸引、留住人才;并对现有职工进行定期培养和教育, 以提高林场职工的综合素质。同时, 要紧跟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重视推广和使用林业最新实用技术。

3.4 深入化解林农矛盾

应加大对国有林场生态移民的力度, 将林场内农民逐渐从国有林场的核心保护区迁往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 从根本上解决林农矛盾。

参考文献

[1]叶君花, 唐隆校, 唐昌贻, 等.遂昌县国有林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2009 (10) :56, 58.

[2]张於倩, 李占兴, 姜良.黑龙江省地方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 2012 (1) :35-37.

[3]李文瑟.泾县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177-178.

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篇9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经营

一、国有林场现状

截至 2012 年底,全国共有国有林场 4855 家,其中,贫困林场数量达 3485 家,占总数的 72%。贫困林场总人口 233 万,占国有林场总人口的 83%。4855 家国有林场分布在 31 个省(区、市)的 1600多个县,其中省属国有林场占 10%,地市属国有林场占 15%,县属国有林场占 75%。林地面积 8.7 亿亩,现有职工 75 万人,其中在职职工 48 万人,离退休职工 27 万人。有 236 家贫困林场场部不通公路,里程达 2.6 万公里,3163 家贫困林场 8.6 万公里断头路急需维修。1595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6474 个护林站吃水困难,涉及总人口达 150 万。170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6474 个护林站不通电,涉及 10 万职工。360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10 150个护林站不通电话。还有不少林场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目前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分别达到 15 万、25 万和 30 万。

二、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林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林业的保护和管理。林场是我国林业管理中的重点场所,应该按照现代化林业建设方针,对其的保护与管理要体现生态建设的理念,力争提升林场资源的质量,使其环境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眼下在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配置落后

1、从交通运输方面看,许多国有林场周边交通不发达,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对林场的运营带来不便。

2、从生产资源来看,一些国有林场无法保证有自来水供应,致使林场用水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林场的生产和运营。

3、还有一些林场处于偏远地区,电力设备不完善,无法保证正常用电,减缓了林场的运营效率。

(二)林业结构不完善

现如今国有林场的运营主要还是依靠木材销售,经济来源单一,且效益不高,与木材相关的低层次产品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出现价格波动,进而影响林场的长久经营。此外,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些林场用地被城市规划或铁路建设征用,造成林场资源的不断缩减,从林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国有林场用于经营销售的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创造利润的空间有限。由于林场的地理位置特殊,工作人员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待遇,林场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导致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偏低,无法保证林业的持续化发展。

(三)纠纷问题难解决

在国有林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纠纷,比如在利益方面的纠纷。随着国家发展林业政策的不断改动和完善,林地的价值在逐渐提升,一些乡村贪图更大的经济利益,试图对林地加收高额赔偿,这对木材的销售效益有着直接影响。此外,关于林地权利的纠纷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一些村民以不合理的理由要求林场让出林地所有权,并且借助相应政策对农民的鼓励和扶持提出苛刻要求,使林场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资源维护效率较低

为了林场的发展,防止火灾这一项工作需要引起相关人员足够重视。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灾害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肆意使用野外火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林场气候较为特殊,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此外,对于林场资源的治安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木材价值的不断走高,一些不法分子将林场资源作为谋取暴利的主要来源,导致林场内不少树木被盗窃。对此,相关治安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杜绝类似案件再次出现。

三、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一)抓好分类经营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事社分开,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把目前由林场承办的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从林场剥离出去,交由当地政府管理。一方面,使林场职工及子女能够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轻林场办社会的负担。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按照 “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结合国有林场实际,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强化资源资产、计划财务、生产经营等基础管理制度,严格考核机制。将国有林场改革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改革国有林场人事劳动制度,规范国有林场职工工资

制度,各场重新核定编制后,纳入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的在职职工,应执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国有林场稳定

一是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国有林场应全部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其他社会保障权益,积极按规定参加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

三是按有关规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三)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一是坚持 “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对林场所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商品林及苗圃、经济林园等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股份合作、合资、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实行“国有民营”,盘活国有资产。

二是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加快森林资源流转进程。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场职工可以承包国有荒山造林、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育苗等生產经营项目,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及旅游服务等多种经营项目,取得的收入归职工所有,这样既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又能确保劳动者经营自主权并使其获得应有的收益。

三是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 “三项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场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及岗位与绩效工资制,建立起 “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

四是改革生产经营方式,组建营林生产专业队或专业户,各项生产任务公开招标,取消国有生产组织形式,保证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

一要积极探索公益林经营模式。在确保不降低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抚育、改造、引入阔叶树种,以提高生长量,稳定林分结构,具备条件的可以增加珍贵树种种植。这既能增加调节气候、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可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要科学培育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好的林地上发展绿化苗木和工业原料林等,提高经济效益,壮大林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

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林场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森林药材、森林蔬菜,进行林下养鸡、养羊、养牛等绿色养殖,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研究制定国有林场森林持续经营的规划和措施

要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一步研究确定林场林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从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出发,编制森林培育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使林场的技术规程及标准逐步建立起考核、监管制度,林场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发展珍贵优质高效森林,调整不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意识加以创新和改革,使国有林场在环境资源经营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改善,为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志伟.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

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思考 篇10

福建省的省属国有林场共有106个, 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木材出材量少的防护型林场和贫困林场, 如: 三明市郊国有林场属出材量少的生态公益型林场, 建宁国有林场属贫困林场。第二类为承担高校教学研基地任务的教学林场, 如:南平西芹教学林场和三明莘口教学林场等。第三类是产材量较大, 木材经营收入较多, 财务状况较好的林场, 如: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等。目前有人提出了以下林场改革思路: 将出材量少的防护型林场、教学林场及贫困林场定位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将资源条件较好、木材销售收入较多的林场改为企业单位, 从木材销售收入中弥补林场生产经营所需的经费。但笔者通过对福建省省属国有林场的调研后认为,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省属国有林场都应定位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一、将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预算管理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 确保林场实现长期快速稳定发展

我国国有林场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 而福建省省属国有林场目前实行“省办、市管、县监督”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国有林场的资产处置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批准, 林场生产经营由省国有林场管理局监督指导, 对保护林场国有资产和森林资源的安全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这种“事不事、企不企、工不工、农不农”的模式下, 大多数林场属财政差额拨补的事业单位, 省财政只能核拨给林场少量的林业事业经费, 财政资金对国有林场林业事业的投入不足, 国有林场主要靠生产和销售木材收入维持造林和森林管护工作, 林场的事业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这种模式与林场所承担的建设任务不相称, 造成了国有林场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将国有林场确定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 财政部门按林场事业发展需要将财政资金充分投入到国有林场, 确保了林场发展事业的资金需求, 使国有林场轻装上阵, 全力保护森林资源, 将促使国有林场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现有模式下, 由于林场资产管理权与业务管理权分别归属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省国有林场管理局, 事业编制、人事、工资均归属市编办和市林业局, 财权与人事权分开, 导致省国有林场管理局在林场的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国有林场改革后, 一级财政预算对应一级管理部门的管理, 管理体制将会得到理顺。由于财政资金的全额投入, 国有林场资产、资金管理也将会更加规范和有效。

二、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预算管理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2014年2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 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全国森林面积2. 08亿hm2, 森林覆盖率21. 63% 。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 /3,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4。从数据上看, 我国属森林资源较缺乏的国家, 保护森林资源刻不容缓。我国目前共有国有林场4855家, 经营管理的林地面积0. 58亿hm2, 其中省属国有林场仅占10% , 经营面积0. 058亿hm2, 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 79% 。由于省属国有林场属事业单位, 财政差额预算资金投入后, 财政部门及省市主管部门对其资金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监督管理, 促使其经营管理比较规范, 森林资源保护较好,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用显著。经过长期的发展, 省属国有林场已成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完善、森林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区域, 成为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产地。资源条件较好的国有林场还承担着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任务等各种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如: 三明地区资源条件好的林场近几年承担着大量的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任务, 大田桃源国有林场2012年承建2. 5万亩, 大田梅林国有林场2012年承建1. 5万亩、2013年承建0. 4万亩, 尤溪国有林场2012年承建1. 77万亩, 将乐国有林场2013年承建3. 09万亩。这些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 越来越突显国有林场在国土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

要继续发挥国有林场在国土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有着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单纯依靠林场木材销售收入, 就算资源较好的林场也仅能满足其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 所以有必要将国有林场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三、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预算管理有利于林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省属国有林场是林业科研的排头兵, 承担了许多重要的林业科研任务, 扮演着林业科技推广者的角色, 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科研需投入大量资金, 没有全面财政预算支持, 国有林场无法筹措到足够的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林业科研和林业推广工作无法长期有效推进。如: 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南平邵武卫闽国有林场和顺昌洋口国有林场、三明尤溪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及将乐国有林场等都承担着优质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种业创新及其他林业科技攻关任务, 三明莘口教学林场、南平西芹教学林场和将乐国有林场均承担着林业高校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基地任务等。这些科研项目耗资巨大, 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撑, 林场根本没有财力投入这么大量的科研资金。

四、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财政预算, 财政支出负担压力较小

1. 木材出材量少的林场、教学林场和贫困林场应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这类林场由于经济收入少, 财务收支无法通过木材销售收入实现平衡, 若无财政资金的支持, 根本无法维持林场正常生产经营和森林管护工作。所以只有将编制内人员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解决好职工的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问题, 让林场没有后顾之忧后, 林场才能将精力全部投入到造林和森林管护上,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国有林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保护功能, 深入抓好林业科研任务。目前, 省国有林场管理局将省财政核拨给国有林场的林业事业费大多调剂给了这一类型的林场, 将其纳入全额财政预算后, 所需增加的经费预算不多, 财政支出压力不是太大。

2. 木材销售收入较多的国有林场也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将此类林场纳入生态公益型林场, 由于木材销售收入足以满足日常生产经营和造林、森林管护的资金需求, 实行收支两条线后, 不会给财政支出造成压力, 而财政资金的投入却可以避免林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过度砍伐林木和缩减营林投资, 有利于林场规范资金管理和将工作重心用于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造福世人。现以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近五年的经济收入和财务收支情况等方面的经济数据为例, 分析将此类林场纳入全面财政预算管理是否会给财政造成较大负担。

将乐国有林场现有经营面积7173. 40 hm2, 有林地面积6072 hm2, 2013年底森林蓄积量达110. 86万m3。按十二五森林经营方案, 2011年至2015年期间该场可产销木材总量为13. 43万m3, 年均可产销木材数量为26 854. 8 m3。而该场在“十二五”期间年采伐木材数量控制在26 800 m3以下, 可以实现伐区轮伐, 永续利用。

单位: m3、万元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像将乐国有林场这样资源条件较好的林场, 按照中长期森林经营方案合理安排木材生产伐区, 是能够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从木材销售收入中获取利润的。

单位: 万元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有经营利润的前提下, 资源条件较好的国有林场能够实现财务收支平衡。如果将这类林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 不会加大财政支出压力, 还会因财政资金的投入, 确保了林场人员经费和必要的管理费用的投入, 促进林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注重资金管理实效, 稳定营林生产和森林管护支出, 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防止林场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大量采伐好的林子和为了节省成本而减少营林投入, 造成重采伐轻造林和管护的不良状况出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维良曾说过, 正在深入推进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将有四大目标, 其中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加强生态林建设和保护, 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统筹改革试点其他三个重要目标: 一是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改变林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二是增强林场的自我发展活力; 三是建立既保证林场发展、又使财政负担处于合理水平的林场管理机制, 形成政府投入可持续、林业监管高效率、林场发展有后劲的新局面。将省属国有林场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正符合上述改革目标。

摘要:分析国有林场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对福建省省属国有林场现状调研, 提出对省属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上一篇:中学信息下一篇: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