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憩空间

2024-08-24

儿童游憩空间(精选四篇)

儿童游憩空间 篇1

1 目前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存在的普遍问题

1)儿童游憩空间狭小,布局不合理。2)游憩设施对儿童身心和行为特点考虑不够。3)儿童活动空间植物建设考虑不够。

2 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

2.1 儿童的生理特点

环境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等环境因素都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条件,在游戏中利用设施及空间的刺激更是促进身体系统发育适应性的最佳手段。游憩空间的布局和游戏器械的尺寸与使用对象有密切关系,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尺度确定。

2.2 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生来就有好动、好模仿、有好奇心、持久性差、喜野外活动等特点。儿童游憩空间这个特定环境能够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它从环境的色彩变化、空间处理、方向定位及设施的形状、时间概念等方面让儿童去感知和记忆,从而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2.3 儿童的行为特点

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行为特征的不同对游憩空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幼小的儿童常常喜欢独自一个人玩,需要小活动空间并使之具有相对独立性。稍大些的儿童常常3人~5人一起玩,对空间的需求也有所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在游憩空间的设计上就要进行适当的划分,既需要有小角落,又需要有便于群体活动的较宽敞空间。

3 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设计的主要要求

3.1 满足儿童成长的要求

儿童是游憩环境的服务对象,做设计前要掌握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儿童有权利游戏,在游戏中见到令人愉快的颜色,体会游戏的愉悦和从中获得知识的幸福。他们的游戏是成人世界的反映,是以他们的方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游憩空间的设计要用充分的想象力来引导儿童对“成长”的认识。

3.2 关注儿童情感的需求

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情感是以他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为转移的,不能去压服,只能用环境空间的语言去和儿童对话,满足他们的需要,创造他们喜爱的空间。

3.3 符合儿童行为习性的要求

儿童的行为有其特有的方式,进行儿童游憩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4 适应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判断、概括的能力较低,借助于具体生动的形象以便于他们接受,他们的记忆力也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各种几何图形常给儿童提供想象的前提。

3.5 兼顾性

幼小的儿童在进行户外活动时需要成人的看护,因此游憩空间的设计形式和内容要兼顾到儿童、成人和老年人活动的不同需求。设计时可以考虑设置一定面积的草坪、花架和座椅,以提供家长和看护者观望和休息的场所。

3.6 安全性

儿童游憩空间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安全性,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地面防护材料、游戏器械的安全性等。将儿童游憩空间与外界进行分隔,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不仅可以保证玩耍中儿童的安全,也可以减少场地内外的互相干扰。

4 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

4.1 场地

1)场地的分区———儿童游憩场地要按照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分区,但是设计时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分区来划分场地,可以考虑在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区域,在那里年幼的儿童可以观察和模仿年长儿童的活动与行为,同时年长儿童与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一起玩。2)地形———在居住区的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场地设计中,地形处理既要满足儿童活动安全的要求,又要有娱乐性。地形高度的变化可提供许多活动内容,可以让儿童在低处和高处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周围的环境,儿童们可以在斜坡上翻滚、奔跑等。坡地的设计还提供了活动场地的自然分隔,也可调节院内风的效果。3)道路与分隔物———儿童游憩空间的道路设计应简洁明了。道路的设计形式应以自然流畅为主,线形宜活泼自由、富于变化,让儿童感觉到与自然的充分接触。道路可以用水泥、沥青铺面,路面的宽度应适当缩小,一般在0.8 m~1.5 m之间,既能满足儿童的使用要求,又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不同活动空间之间的自然衔接很重要,其分隔不能太生硬,间距也不能太大,可以利用低矮植物作为声音及部分视觉上的屏蔽,还能使人感到邻侧的活动。带有座位的矮墙也可以用作分隔物,埋在沙中的轮胎或一条道路也能分隔空间。围合空间的绿篱、矮墙的设计在色彩、形体等方面应与周围环境取得协调。4)铺地———不同的地面铺装材料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坚实、平整的路面上可选用柏油类的硬质材料,儿童可以骑三轮车或者拉小货车,大人们可以推童车。场地中心区域的硬质地面上常是儿童们做游戏、玩玩具的地方,铺地采用软塑胶,彩色瓷砖等,其铺地形式以体现童趣的色块铺地为主。

4.2 环境绿化

开放空间———仅利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为空间界定元素,是一个流动的、开放的、外向的空间,完全展露在天空及太阳下,可供儿童自由的奔跑、嬉戏。

半开敞空间———在空间的一面或多面用较高的植物,造成较强的封闭性,以挡住视线的穿透。这种空间可以起到部分隐蔽和遮挡的效果,可以为儿童提供进行躲藏游戏和半隐蔽的交流空间。

覆盖空间———选用树冠浓密的遮阴树,构成顶部覆盖、四周开敞的空间,或选用攀援蔓生植物材料构成。这样的空间可以为儿童提供聚集、休息以及进行戏剧性游戏的空间。

垂直空间———以高而直的植物或是树冠修剪的遮阴树构成一种开敞向上的空间,最好是利用整型树,满足儿童好奇心的需求。这种空间也可以放置在中心游戏区域,突出游戏设施景观。

4.3 游戏设施

1)沙坑———具有一定的松软感,孩子们一进入沙坑就进入了游戏的角色,玩沙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沙坑可以设计成各种形状,常用的有方形、矩形、多边形、圆形、曲线与直线组合形。从使用和美观考虑,直线形成的交角最好做成圆弧。2)水体———儿童天生的玩物,幼儿、青少年都喜爱水的活性,对水有亲近感。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内布置的水池多是浅而窄的动水、小喷水池等,这样的设施不用太精致,也不用太大,水池形状最好采用自然流线形,水深15 cm~30 cm为宜,池底可采用彩色拼花铺装,可与喷泉、雕塑和一些小品结合,水池的水应定期更换。

4.4 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的比例尺度要适宜,建筑小品的设计力求体量小,使用方便。同时,要注意安全防范,最好采用自然式的曲线或圆角。色彩应鲜明丰富,孩子们对色彩比较敏感,尤其喜欢红、黄、蓝等色泽明快的色彩。造型应形象生动,应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神话小说、动物形象相联系。

4.5 空间的安全性

在游憩空间中游戏器械和设施本身可能存在着对儿童造成伤害的问题,在设计和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内容:1)木头部件应该光滑,并且没有裂纹。2)金属和木头的边角都应磨圆。3)所有金属边缘都应滚圆或有圆形保护盖。4)凸出物顶端的最大直径不得超过支撑物的直径。5)为减少被夹伤的危险,所有开口的内径都应小于8.9 cm或大于23 cm。6)活动场地器材中的所有固定装置,如混凝土底脚或柔性攀援器材底部的横向支架,必须安装在地面、保护面层材料的底层以下以防止绊倒使用者。

5 结语

儿童的好奇、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应不同于成年人,但是大人往往习惯将他们的思考模式强加于儿童的生活和思想中。尽管一些设计师们以最高的意图设计来兴建儿童游憩空间,但是其结果却不适合儿童,激发不了儿童游戏的兴趣和灵感。设计师应从儿童本位的观点与儿童共同创造富于神奇魅力的游憩空间环境。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出发,阐述了儿童游憩空间设计的主要要求及在构成要素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满足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交往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等.人性场所[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2]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李宇宏.儿童游戏场环境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儿童游憩空间 篇2

关键词:游憩行为,城市空间选择,调查分析

城市从其产生之时就注定了它的生命力和活力孕育在各种各样的人文环境和所属空间中,它不仅是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人们的精神归属,是人们寻求人生乐趣与价值的场所。如何使城市更具魅力,如何使城市各个角落充满人性化的、使人身心愉悦、满足人精神心理需求的魅力元素,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更健康,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积极,我们需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以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立足点。

1 城市游憩行为与城市空间

1.1 城市游憩行为

城市游憩行为是游憩者在城市中借游憩资源进行游憩活动的一种行为,受到游憩者心理、动机和决策行为的影响,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成某种愉悦的游憩体验。

从游憩行为的现代意义和特征可以看出,游憩行为是自愿的、非强制性的行为,它使人类自由得到体现;同时,游憩行为需求的存在也是必然的、积极的。因此,对游憩行为需求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

1.2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城市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使其在物质形态的层面上得到统一。一方面,城市空间是城市中各类活动发生所必需的载体;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同时又是各类城市活动的结果,城市活动必然在空间上留下印迹。

城市游憩空间就是具备游憩功能的城市空间,它是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景观空间在城市研究中偏重于从知觉的角度来理解空间。景观空间代表着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内涵,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2 研究内容

通过对上海市白领阶层游憩行为和休闲空间选择的调查及多层次、多方面分析,找寻白领阶层游憩方式的普遍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地域文化、新兴学科发展和技术发展等参数进行论证和表述,对城市休闲游憩空间进行整合建议,以期完善游憩空间设计及设施配置计划的执行及实施环节,应用于户外游憩空间规划设计中,指导城市健康发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观察的方法,以西方游憩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及相关社会学、规划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进行综合归纳分析。

3 上海市白领阶层户外游憩行为及游憩空间关系分析

3.1 上海市白领阶层户外游憩行为特征

从时间与金钱两个基本要素来说,白领阶层已基本具备可进行健康游憩的条件。但是,调查显示,在日常游憩活动中,看电视、电脑网络等消极休闲活动仍然是首选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健康的游憩观念引导和游憩空间设施建设是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方法。

3.2 游憩行为及空间选择影响因素

3.2.1 游憩动机与游憩空间选择之间的关联性

游憩动机反映了游憩者内在的游憩需求,从调查中显示,游憩动机与游憩行为之间有着较为对应的、相对稳定的匹配模式。白领阶层游憩动机按倾向度从高到低,位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放松心情、社交、健康、特殊兴趣、学习。社交和健康成为白领阶层越来越关注的因素。

3.2.2 交通方式与游憩空间选择之间的关联性

交通方式的选择对游憩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调查表明,白领阶层闲暇时间有限,对质量、品位要求高,其自身忙碌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决定了其对游憩效用的更高要求。交通因素已在游憩效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集约化游憩的满足必然需要交通的支持,游憩者需要更快更便捷的到达游憩目的地。但另一方面,交通方式的选择摒弃了步行与自行车,不但减少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体力活动的机会,也由于被汽车外壳等屏障隔离了与城市建立联系和感情的机会,失去了很多体验机会。

数据统计显示,49%的被调查者可承受到达游憩场所的时间为1 h之内,38%的可接受0.5 h之内;交通便捷成为游憩场所选择的首要因素,便于泊车也成为有车一族游憩场所选择的重要权衡指标;出行方式主要选择轨道交通和出租车,其次为私家车。因此,在选择游憩场所时,通常会选择可达性强和连通性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缩短了感觉距离。

3.2.3 消费水平与游憩空间选择的关联性

问卷统计中,影响游憩场所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适宜,其次才是游憩设施环境、规模、服务等方面的因素。消费适宜是在不超过自身收入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选择环境最好、服务最佳、有特色、有品位的游憩场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白领阶层的消费观念依然是以实用、价廉物美为主要选择的,希望可以满足“花最少代价,得最好享受”的心理欲望;另外也与大众的消费结构有关。

4 结语

结合吴承照关于游憩效用的理论阐述[1],进一步用事实证明了影响游憩者户外游憩行为选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交通因素、消费水平、游憩地吸引力、游憩者个性因素都是决定和影响其游憩行为规律的主要因素(见图1)。游憩者个性特征及动机是决定因素,交通与价格是游憩行为发生的制约因素,而游憩地吸引引力则是游憩行为发生的激励因素(见表1)。

综上所述,一个健康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充满活力的城市;当然,这个城市也必须承担着多样化的职能,从游憩的角度分析,这个“魅力城市”必须包含历史的、文化的、健康的、娱乐的各种游憩场所,公益性游憩空间与商业性游憩空间均衡分布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李冬梅,刘建军.以行为学的观点探究人对环境空间的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3]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3.

[4]邱建,郑振华.城市游憩广场使用分析与优化设计[J].四川建筑,2003(2):8.

成都市国色天香园游憩空间调查研究 篇3

与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有密切关系的主题公园游憩空间在表面形式上显得丰富多彩,但是都在相互借鉴或参考国外,而缺少从游憩者行为和需求的角度,对主题公园中的游憩空间分析研究。文章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了解游憩者的游憩需求、游憩者行为特征等,对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促进此类型的游憩空间快速健康发展,满足游憩者多样化的游憩需求。

1 外部条件的调查

1)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国色天香园位于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江安河旁,周围是成都置信房产项目如西北侧的香颐丽都·鹭湖宫,它的物业类型定位为旅游休闲地产。

2)公园服务范围内的人口组成:由于乐园处于温江区万春镇,特殊的地理交通因素造就主题公园游憩者的范围较广,人员较复杂。游憩者有附近居住的居民、温江区市民、成都市民、外地来旅游的游客等等。

3)交通:原居民游憩者居住在附近或本来就是国色天香园项目包含的居住区中,可步行前往。此外公园离温江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温江区市民、成都市民必须乘车前往,外来游憩者主要交通方式是公交车和自驾车。

由此可见,空间距离和乘车时间对公园原居民游憩者和外来游憩者的行为模式有一定的影响。

2 国色天香园游憩空间的调查

2.1 问卷调查设计与运作

作者于2005年7月~12月期间选取其中的节假日、非节假日时间对国色天香园的游憩者进行多次现场调研和访问调查。涉及内容有游憩者的年龄、对闲暇时间满意度、游园动机、逗留时间、游憩需求、游憩行为等反映了游憩者对主题公园游憩空间的需求。本次调查问卷共计4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12份,综合各种原因回收率78%,并选取了部分样本进行访谈。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统计处理,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2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1)年龄。如图1所示,调查者年龄集中在20岁~60岁之间,在节假日和非节假日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92%和81%。

分析发现:国色天香园游人在节假日和非节假日分布也呈现一定的规律,人口统计中的年龄因素较为突出,由图1显示,调查者年龄集中在12岁~70岁之间,占总调查人数的73%~87%。非节假日中老年人较节假日多,而节假日带小孩的家庭比非节假日多出18%。

2)对闲暇时间满意度。通过问卷统计,58%的受测者对目前闲暇时间持满意态度,42%的受测者持不满意态度。大多数中年人由于繁重的工作,家庭的责任而疲惫不堪,选择放松的人数大幅增加;到了老年,工作压力消失或减轻,选择愉悦的人数又逐渐增多。

3)自开园以来游园的次数。游园频率平均为2次的占受测人群的40%,1次占28%,其次为2次~3次,大多数受测者游憩次数相对较少。

4)游憩者在游憩空间逗留时间。问卷统计表明,不同层次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喜欢程度和满意度,逗留时间长短有重要影响,大部分带小孩的游憩群体和年轻人群体表示来园动机主要是来玩游乐设施和放松休闲,停留3 h~4 h,占到受测人群的35%,在节假日很多游乐设施须排队等候,许多朋友玩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才离开园区;而对游艺设施不感兴趣的中老年游客逗留时间较短,2 h左右观景浏览就可以游览完全园。当然逗留时间的长短还与游客的出游交通方式有关。乘坐城市公交车的游客时间受限制,入园时间、逗留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步行或自驾车则自由支配时间无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逗留时间。

5)对园区游憩空间总体印象满意度。从不同年龄层次游憩者对不同游憩空间的总体印象满意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发性游憩活动多发生区的自然景观有着不同的需求,需求越高的人群与相应空间的满意度成反比的关系。

6)游憩者游憩需求。问卷统计表明,不同年龄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喜欢程度和总体的印象,也影响游憩者在相关游憩空间开展游憩活动,不同层次游憩者在游憩空间中有多样化的各类需求,下面对于4种游憩需求具体分析:

a.活动需求和环境需求。游憩者在主题园中有方方面面活动需求和环境需求,其中公众参与性和可达性是主要活动需求参与水平最大的因素。

游憩者参与各种活动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大型游乐设施人多拥挤、排队时间长;儿童游艺场设施人多拥挤,儿童喜爱的自发性游憩活动少;园区主要干道道路狭窄、人流密集,又有台阶、小桥的障碍,自行车的环行路网有人为障碍,区域之间路网流线不清晰;自发性活动空间可进入度差,很多游憩者无法进入。游憩者的随意性放松精神、自由愉悦、获得满足体验的自发性游憩活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可进入性直接影响游憩者规定性游憩活动和自发性游憩活动的进行。在自发性游憩活动的多发区域东侧绿色区域和边缘绿色带状区域由于空间布局、地形的高差、路径的导引以及郁闭度高植物空间,许多良好的自发性游憩活动空间被忽视了。而在大量规定性游憩空间中用于缓冲绿色区域或是景观效果好的小空间,被栏杆、硬质边界和大量乔灌草地复合型绿化阻挡游人进入。

b.体验需求。以2006年12月24日公园入口处调查(200人)数据为例,31%的被访者希望外出游憩能够调整精神,放松身心,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休闲放松,其次20%年轻人或青少年希望通过游憩活动获得刺激冒险的体验。再次是19%被访者比较重视通过户外游憩活动增进亲友间的交往。

c.收获需求。收获需求更多是从属于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愿望和要求是人们对高层次生活标准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是游憩行为较复杂多变的因素,游憩者精神上的体验和收获满足的需求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很难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3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游憩者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游憩动机具有趋同性。调查者所选择的游憩体验,集中在“放松身心”有31%上,其次20%通过游憩活动获得刺激冒险的体验,再次是19%增进亲友间的交往。游憩动机也相对集中于“放松心情”“娱乐刺激”。游憩行为已经成为市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市民的游憩观念和行为是均衡发展游憩的主观条件,是我们进行游憩空间研究的目的,提供多样化的游憩空间选择是多样化游憩系统建立的客观条件,建立更加个性化自主性强的空间有利于大量自发性游憩行为需求的满足。

2)游憩者游憩需求没有满足。由于场地限制规定性游憩空间、场馆密集分布,许多可以发生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可进入度差。运用栏杆、矮墙和植物绿篱分隔硬质地面与植物空间,人们很难走入园区大量的绿色植物空间,可进入度很差,那种漫步林中小径、随意进入草坪玩耍或在林中有空地游憩的空间很少。游憩者自主寻找游憩兴趣点,随意游玩发挥的自由的林中草地、绿色小山丘空间场所不易被游人发现,自发性游憩行为自主性弱。

3)城市绿色游憩空间就是要建立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多层次需求。游憩者的需求不仅仅通过各种规定性质的设施和活动得到了感官的刺激和享受。更重要的是使游人在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中是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由此以来,获得体验都是在一种愉快、积极的心态中进行。

摘要:以成都市国色天香园为例,对旅游房地产背景下主题公园游憩空间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并对国色天香乐园游憩设施与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他同类型旅游房地产区域内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游憩空间,游憩行为,游憩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50-202.

[2]巨鹏,王学峰,崔凤军.景观房产研究——背景、现状与未来[J].旅游学刊,2001(1):23-24.

[3]汤小敏.为游憩者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1(3):17-18.

儿童游憩空间 篇4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 的基本涵义, 即“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 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这一理论有其适应性, 主要是适应于大城市郊区;也有起局限性, 不适应于具有旅游主导功能的城市。“外来旅游者”光顾的旅游目的地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被列入环城游憩带, 而具有旅游主导功能的城市要强化和建设的是后者, 即“外来旅游者”的游憩地。基于桂林是以境外和国内游客为主的旅游城市, 本文提出桂林环城游憩带的新概念, 包括环城游憩带研究:泛漓江流域旅游圈中提到的桂林市周边环城带和远距离的环城风景带第三圈层, 即位于城市-乡村交错地带包括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县域在内的, 主要满足国内外游憩者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度假需求, 且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性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形式, 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带状分布或网状分布的特征。

二、桂林环城游憩带的范围及分类

本文描述的桂林环城游憩带包括桂林市5个区 (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雁山区) , 12个县 (桂林城郊、阳朔、兴安、龙胜、资源、恭城、荔浦、灵川、全州、灌阳、临桂、平乐、永福) 。截至2008年底, 对189个旅游地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获得各个旅游地的基本资料。

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和游憩活动性质可将桂林环城游憩带内的189个旅游地划分三大类:自然观光旅游地, 包括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溶洞景区等;人文观光旅游地, 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宗教旅游地、工业旅游示范点、纪念馆、博物馆等;运动休闲旅游地, 包括主题公园、游乐场、度假村、疗养院、运动 (户外攀岩漂流) 休闲区和农业休闲地。按照该分类方法, 根据桂林特殊的情况, 人工娱乐属休闲度假旅游地缺乏, 只有一个兴安乐满地 (既属于主题公园, 又属于休闲度假区) , 本文将其归类到运动休闲旅游地, 将189个旅游地进行类型划分, 结果如表1所示, 各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桂林年鉴2007》景点统计表, 其中兴安乐满地归

从表1可以看出, 桂林周边县的三种旅游地类型中, 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旅游地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两者分别占总数的41.27%和39.15%、数量最少的运动休闲旅游地占总数的19.58%。这是因为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属于少数民族地区,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交相辉映, 并且旅游开发投入少, 游客规模门槛值少, 因而自然观光与人文观光旅游地数量较多, 主要集中在桂林城郊、阳朔、龙胜、灵川各县, 表明桂林周边县的旅游结构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存的新格局。

三、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

(一) 旅游地空间统计特征

各类型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根据各个景点的实际距离, 通过实地调查咨询和网上查询, 以桂林汽车站为桂林市中心, 测量桂林市周边三种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结果如下:人文观光旅游地 (75.49km) 、自然观光 (74.54km) 、运动休闲 (88.95km) 。

三种类型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的不同, 体现了旅游地受城市中心引力约束影响的大小, 也反映出不同类型旅游地分布的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人文观光和自然观光两种类型旅游地相差不大, 三种旅游地平均城市距离相对数值较大, 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游客门槛值不高, 其开发主要受制于资源条件, 因而其布局主要受到资源分布状态的影响, 反之, 主要受市场区位条件的影响。由此看出, 三种旅游地都属于资源导向型, 反之, 属于市场导向型。同时, 休闲度假旅游地的平均城市距离为88.95km, 比观光旅游地大, 此种类型旅游地既要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离景区远近) 、便利的交通, 还要有高质量的休闲和度假环境和完善齐全的配套设施等, 能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休闲, 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桂林山水风光。

根据图1 (A) 、 (B) 可见自然和人文旅游地分布相对集中, 而图1 (C) 则可知运动休闲旅游地分布相对较分散, 这与运动休闲旅游地的消费特征是一致的。运动休闲旅游地需要良好的客源条件, 需要避免积聚效应的产生, 最重要的是要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并有完善的度假活动设施和基础设施, 所以, 在选择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认为因素, 分散程度偏大往往可以避免过分积聚所造成的竞争。从图1中可以看出, 人文观光旅游地在全州、龙胜、兴安, 桂林市区、阳朔等地分别出现了点状集聚现象;自然观光旅游地在桂林-阳朔沿漓江流域出现了带状集聚分布;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地出现集聚现象主要有临桂、龙胜、灵川、阳朔等著名休闲景点的带动下, 促进周边休闲产业的发展。

(二) 空间分布曲线

采用回转半径法, 以桂林市中心为基点, 以20km为单位逐渐变化半径, 测量各类型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根据获得的数据做出桂林市周边旅游地空间分布曲线, 观察不同类型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

根据表2, 以回转半径为坐标横轴, 回转半径上同类型旅游地的数量为坐标纵轴, 得到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曲线 (即旅游地空间距离-数量分布曲线) , 并进一步做出每个回转半径上的旅游地密度曲线 (见图2) 。

从图2中可以看出, 游憩地总数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表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越靠近郊区, 经济落后, 交通不便, 会对游憩地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桂林城市圈内, 在离中心城市20km和80km出现了旅游地的集聚现象, 达到峰值, 140km以外总数开始呈下降趋势并急剧减少。在≥180km后, 旅游地总数出现最低点, 原因是此区域正是桂林各县的偏僻地区, 资源开发程度很低, 而又远离县著名景点的中心辐射范围。

此外, 根据图1, 可见各类型游憩地的空间集聚特征也明显不同。自然和人文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曲线变化趋势总体一致, 呈现两处集聚形态:分别在20km-40km, 80km-140km。说明都属近城集聚, 旅游地主要受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运动休闲旅游地在60km-120km之间有集聚现象, 说明桂林的休闲度假旅游地也在快速发展, 主要是靠近各县城附近的郊区。

四、结论

第一, 桂林环城游憩带主要分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三种类型。旅游结构以自然和人文观光为主的类型逐步转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并且休闲度假旅游地正快速的发展中, 总数逐年在增加, 反映了该区域度假休闲的需求日益增多, 并且顺应了两种形式的融合发展。

第二, 桂林环城游憩带的三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距离差异小, 平均城市距离相对数值较大, 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游客门槛值不高, 其开发主要受制于资源条件, 因而其布局主要受到资源分布状态的影响。

第三,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 桂林、阳朔、灵川、龙胜是集聚点, 旅游业发展达到峰值, 并呈现出三个小的旅游域群, 并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四, 桂林环城游憩带在20km-40km, 80km-140km两处大范围内呈现高峰集聚现象, 这一特征有别于大城市的环城游憩带。

第五, 桂林环城游憩带的客源市场是针对外地游客居多, 而大城市主要是针对本地市民。桂林环城游憩带是以著名的旅游名城桂林为中心, 三个著名的县城 (阳朔、灵川、龙胜) 为旅游域群, 形成国内少有的旅游名城环城游憩带。另外, 在泛漓江域旅游圈中提到的桂林市周边环城带和远距离的环城风景带归属于桂林环城游憩带。通过对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布局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分析, 与本文对泛漓江流域旅游圈提出的“一核心、三圈层、四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模式”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进一步论证了桂林环城游憩带已形成, 并赋予其独特的以著名旅游名城为中心的桂林旅游空间新型态。

资料来源:笔者自行计算, 百分比为该回转半径尺度上的同一类型旅游地的数量占该类型旅游地总量的百分率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1 (8) .

[2]、阳国亮, 乔海燕.桂林旅游空间结构新型态:环城游憩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 .

[3]、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高校山水画教学研究下一篇:加油站防雷检测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