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诚信建设

2024-05-12

保险诚信建设(精选十篇)

保险诚信建设 篇1

诚信即诚实守信,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是一个道德范畴, 是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企业立足社会发展的根本, 是社会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品德。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 其金融性质、产品特点及其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保险业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诚信对保险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诚信关系着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诚信是保险业经营的基本原则之一, 是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保险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 是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向客户做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承担保险金赔付责任的承诺行为, 其特有的性质要求保险双方必须透明行事, 即投保人明确说出保险标的真实情况, 保险人不夸大或故意忽略保险产品的优缺点。作为消费者, 在购买保险产品之前, 首先会考虑公司的诚信度, 再决定是否进行投保。保险公司只有做到、做好诚信服务, 才能从根本上获取客户的信任, 才能维护以及扩大公司的发展, 为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有效条件。中国人寿保险 (集团) 公司是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保险公司之一, 因其坚持“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 各司其职、增强大局意识, 加强管理、共同发展、注重承诺、讲究信用, 在60年风雨征程中走过来了, 并且还要继续发展、壮大。

2. 诚信是保险业在金融市场的通行证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的不诚信, 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信心, 增加保险交易风险, 阻碍保险交易的正常进行和发展。诚信是最基本的商业道德, 是保险业在市场中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 是企业在金融市场的通行证, 只有把诚信融入贯通商业行为的始终, 才能保证交易活动的正常、快速运行, 从而让保险业在金融市场中畅通无阻。中国人寿保险 (集团) 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 在进行商业行为的时候, 更需要时刻保持诚信, 这才能在金融市场傲视群雄, 于是就有了“连续8年入选《财富》全球500强企业, 连续3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优秀成绩。

3. 诚信是降低保险交易成本的武器

保险市场是信息不对称市场, 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提供是不充分的, 保险人对保险条款的信息讲解也是不充分的, 在这种信息不完整的不对称状态致使交易成本增大, 甚至出现道德风险, 直接损害保险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诚信是立业之本, 是保险业在经济市场中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有力武器, 在保险行为中, 合同双方的诚信, 是降低保险市场交易成本、保证保险业发展的有效行为。中国人寿保险 (集团) 公司要求各成员公司的功能定位, 争取履行职能, 以“最大诚信原则”为立业之本, 在服务中坚持诚信的服务原则, 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 营业收入3887.91亿元人民币列第6位。

二、保险行业在诚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洪流中, 诚信已逐渐流失, 造成信用危机, 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保险业的诚信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有些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往往会夸大保险责任, 突出有利方面, 忽略不利方面, 误导消费者, 回避责任;出现理赔时, 保险公司设置过多手续和条件, 或者不重视售后服务, 对费者的理赔要求久久不能实现, 甚至是拒绝理赔;有些行业内相互诋毁, 恶意挖人, 出现回扣、高手续费、高返还率、低费率等非正常竞争手段;代理人失信, 不少在业务中欺骗、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模糊保险条款, 不明确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 制造假标的、假保单、假案情、假理赔等, 严重破坏和扰乱市场秩序。

三、加强保险诚信建设,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保险业诚信缺失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 不仅扰乱了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阻碍保险业的发展, 同时, 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让消费者很难再相信保险, 对保险业的形象带来损坏性影响, 因此需要国家加大管理力度, 规范保险行为, 要求个人、企业从自身出发, 认真贯彻有关条例, 做到诚信工作, 完善保险业服务行为, 加强保险诚信建设,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1. 建立保险信用管理体系, 加强市场监督

推动保险诚信建设, 首先应建立统一、有效、多层次的符合保险业发展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一、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系统。通过征集信用信息,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对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跟踪和管理, 规范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 有效监控公司承保理赔过程中的不诚信问题。二、完善保险信用监管制度, 实行信息透明管理, 允许投保人了解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息以及业务执行情况, 同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将保险公司的基本情况、职员信息、偿付能力、业务成绩、诚信情况等对外公开, 使消费者能自主获得这些信息, 加强实时、现场监管, 从而对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

2. 建立教育机制, 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对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 加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 提高信用意识, 使诚信行为成为保险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一是规范业务行为, 杜绝只重视保费收入、忽视售后服务的不良行为, 改进、优化保险服务, 对理赔要求, 要做到及时处理兑现。不做诋毁竞争对手的不文明行为, 做到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三、加强道德规范约束, 重视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 严格履行《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保险代理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守则》、《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等有关文件的规定, 加强文化素质和业务技术的培养, 在提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

“成人为己”的理念强调中国人寿将竞争对手看作共同发展的伙伴, 在商业活动中以诚信为理念, 遵循公平竞争原则, 在行为上规范自己、完善自己, 勇于进取、不断创新, 加强企业成员自主学习, 提高自身职业职能和素质,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3. 建立奖惩制度, 强制规范保险行为

对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 一方面可以促进市场主体按规定办事, 积极履行业务职责, 形成积极上进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促进保险工作形成一个科学的发展, 在积极的指导思想下端正工作态度, 去掉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对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进行惩处, 一方面起到规范保险行为的作用, 另一方面杜绝了企业或个人投机取巧的心理。建立奖惩制度, 是用规章制度强制对保险业进行行为规范、约束, 让诚信贯穿于保险行为的各个环节, 从而提高保险业的自律, 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4. 建立规范的保单, 提高服务质量

要实现诚信建设, 除了从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规范之外, 还要从保单进行改革。一是制定服务标准, 实现保单通俗化和标准化, 使保单规范统一, 具备严密科学性。二是有明确的保险责任, 具体规定保险人对投保人应尽的义务。三是明确告知投保人相关的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 确保消费者了解各种保险产品的特点和免责条款, 统一保险合同的内容和格式, 规范保险行为。

“成人达己”的理念要求中国人寿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寿险服务的时候,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寿险的需求, 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所以在执行保险行为的时候, 要建立规范的保单, 诚信待人, 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 建立完善的理赔机制

降低理赔手续的繁琐程度, 加大服务范畴, 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 对个案要有耐心, 杜绝拒赔、拖赔、欠赔的现象, 消除社会中形成的“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不好印象, 把新的诚信形象注入民众心中, 为保险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四、结语

中国人寿在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上, 有其特有的方式, 以“寿险是无悔的选择”、“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等先进的核心理念和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在创立了一项项辉煌的成绩的同时, 由于某些人被一时的利益蒙蔽, 出现了一些违规事件, 这些污点说明诚信建设还没完全完善, 还有一些人诚信意识淡薄, 这也在警示我们, 要加强诚信建设,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诚信是保险业的生命线, 是保险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诚信问题存在于各国保险市场, 诚信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阻碍着保险业的壮大发展, 所以我们要加强保险诚信建设, 从根本上增强市场竞争力。诚信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它是一个长期过程, 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执行各种制度规范企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 进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 强化诚信意识。

摘要: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 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立足社会的根本,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显得更为重要。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 很多人学会了投机取巧, 在生活、工作上钻空子, 缺乏诚信, 目前在保险业诚信缺失就是一个很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其性质和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保险业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以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诚信,保险业,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高磊.加强保险诚信建设,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N].中国保险报, 2011, (2011-06-14) .

[2]周娅娜.加强我国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10) .

保险学者、专家支招保险文化建设 篇2

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处长樊新鸿表示,应当努力打造一批保险文化建设的鲜活载体,实现保险文化建设的人格化、艺术化、大众化和制度化,把保险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中国保险学会原会长罗忠敏表示,要在先进保险文化的指引下构筑保险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重在实践,以此追求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维护行业的尊严。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治超表示,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断充实和丰富保险文化的内涵,既是发展有中国特色保险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险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一般要求,更是保险行业塑造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浙江保监局局长吴勉坚认为,应着眼于长远,以行业文化创建为核心,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规划要与行业发展战略相一致,要与保险公司的企业愿景和保险从业人员的个人愿景相一致,要与行业竞争优势相一致。

大连保监局局长朱进元则表示,加快推进保险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到两手抓、同步推。一手抓内部建设,着力推进保险行业文化在基层的落实和转化,让文化理念“深得下去”;一手抓外部传播,着力推进保险文化的传播与创建,推进保险文化大众化。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认为,由保险文化缺乏导致的行业社会形象缺失,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建设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保险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是保险行业当前及其今后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只要保险业坚守“诚信”、“风险管理”和“社会理财”的核心价值观,主动服务民生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就必然为社会所认同、尊重。

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柯敬认为,加强保险文化建设要内外兼修。培育保险文化,既要有理论的灌输,也要有生动的案例教育,更要有富有创意的品牌宣传,还应该有更为广泛深入的、更高层次的文化渗透。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卓志则认为,保险文化建设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保险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可以归纳为: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平安人寿总经理丁当提议,彰显保险的慈善文化。他认为,保险的大灾表现与慈善性质相同,从国外保险文化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民众的预期都可以验证。保险要放大慈善文化,无论是行业、公司还是营销员,都要积极努力。

论保险市场的诚信建设 篇3

[关键词] 诚信 诚信缺失 诚信缺失的原因 诚信建设

一、我国国内保险业诚信问题现状

我国保险业现今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保险诚信是最主要的。目前,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存在于开发、管理、宣传、经营和实施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有些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为追求利润不顾损害消费者利益,如设计保单时的文字陷阱,出险时的惜赔或无理拒赔,故意误导顾客,借助行政力量强迫保险,展业理赔两张脸等等,还有些中介公司缺乏诚信,夸大其词,隐瞒欺骗顾客来获取高收入;另一方面,有些投保人通过投机或非法手段骗保取得钱财,甚至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带来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

1.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那么,我国保险业诚信缺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据调查,主要有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缺失、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等,以下就以上问题做具体分析:(1)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缺失,突出表现为:保险公司在设计保单时,用隐晦或所谓专业性的语言设置陷阱,待出险或给付时逃避保险责任;对客户进行误导宣传,为获取业务不择手段;通过协议或借行业协会名义联合限价、划分市场进行垄断经营;展业理赔两张脸,通过拖延赔付、无理拒赔等手段侵害被保险人利益。(2)保险中介缺乏诚信保险代理人夸大保险产品功能、隐瞒不利于投保人的条款、有的保险代理人甚至与投保人合谋欺诈,损害被保险人利益、保险中介机构欺诈误导投保人或欺骗保险公司等。保险公司没有进行风险控制,以及对保险代理人的有效管理,最终承担保险代理人承诺的责任。(3)保险消费者诚信不足,主要表现在:不履行如实告之义务,隐瞒风险信息,骗取赔偿;有些投保人先出险,后投保;有的伪造与保险事故相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保险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钱财;有的人为制造保险事故骗取赔偿,故意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及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事故。

2.诚信缺失带来的危害

第一,对社会的危害,保险业是三大金融行业之一,如果保险业出现诚信危机,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整个金融行业的顺利运行,人们的安全不再有可靠的保障。第二,对保险行业的危害,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存在严重的诚信不足,就会使公众对保险行业失去信任,导致保险需求大量减少,使保险行业失去稳定健康长期发展的基础,最终使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失去立足之本。第三,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危害,对保险从业人员来讲,如果对保险消费者不诚信,一旦被对方发现,不但人格会受到鄙视,还会失去客户,业务开展就非常困难,收入自然就会减少,甚至会失去工作。

3.保险市场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呢?虽然诚信缺失的问题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所致:第一方面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只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和保险从业人员的最终目的,但有些企业和保险从业人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赢得客户和利益,便不遵守诚信的规则, 推销产品时一切都顺客户之心意,不向客户介绍真实情况而是夸大自己的产品效果,当出了险时得不到原来承诺的赔偿,最终的受害者肯定是消费者。第二方面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市场规则不健全,信用管理的方法不明确,大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没有明确的惩戒措施,这就使一些投机的人放大了胆子去欺骗客户,制度也就无从谈其作用。

三、解决诚信缺失的具体意见和方案

那怎么样来实现保险业的诚信建设呢?笔者根据诚信模型图的分析提出几点解决诚信缺失的具体意见和方案。

诚信模型图分析:不管是保险公司还是消费者,都是根据利益最大化来展开活动的,这就要求相互之间有较高的诚信度表现,哪一方出问题了必然影响整个保险业的运作,带来很多弊端。由此引出一个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诚信模型图,如下:

保险公司与客户的诚信模型

我们来分析上图:在(Ⅱ)中,客户不守信而保险公司是诚信的,如果保险公司发现其行为,可以拒付赔偿金,并将其列入不诚信客户名单,以后再遇到这类客户时,可以根据情况向其谨慎提供保险服务或者拒绝提供服务,减少不合理费用和损失;在(Ⅲ)中,客户是诚信而保险公司是不诚信的,当客户了解到这一情况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为自己取得合法权益,而此保险公司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必定大打折扣,其公司的生意也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受到影响甚至瘫痪;在(Ⅳ)中,两者都不讲信用就形成了互相骗取的格局,其恶果必定由双方共同承担,诚信也就无所谓存在了。而在(Ⅰ)中,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都是以诚信的态度相互对待,当然在保险公司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消费者的权益也得到了最大的维护与尊重,这是相互受益的最好情况,是我国保险市场应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稳健发展的最佳保障。

既然诚信在保险业中如此重要,那么保险诚信缺失的问题就不得不加以解决,由此从改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提出解决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具体意见和方案:

1.改善外部环境

第一,加强政府参与管理力度,就我国目前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保险诚信建设过程中,如果只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显然不够力度,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适度的干预,可以加快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需加快保险信用信息建设,信用信息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 首先要加强保险信用信息的有关立法,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法规,从而充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和企业的商业机密,并设立严惩不真实数据提供者的条款。其次,加快保险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保险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保险从业人员和保险消费者的信用档案和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关和社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加强保险诚信失信的惩戒力度和体制,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所以必须实行严格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保险企业和从业人员充分享有诚实信用的益处和便利,使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的经济和声誉代价。第四,建立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保障机制,保险监管机构应通过立法或规定,要求保险公司要建立专门的保险保障备用基金,其目的是将破产保险公司的债务由各保险公司进行共同分担,向破产保险公司的客户偿还破产保险公司不能偿还的债务,以此来保障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2.改善内部环境

第一,加强保险机构自身的诚信建设,各保险机构是开展保险业诚信建设的主体,所以,首先要要求全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以诚信教育为重,打牢诚信经营的思想基础,彻底清理本单位的保单,对于不明确、不规范的条款及时进行清理修订,不给欺诈误导可乘之机;其次,把提高理赔质量作为规范经营和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来抓,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承诺;最后, 及时真实地提供有关人员和经营方面的信用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第二,加强行业自律,通过行业自律,减少不诚信现象,提高所有行业人员和企业的信誉度,使保险业在中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这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第三,提高信用评级级别,信用评级制度是对保险机构实现承诺能力和完善诚信建设的综合评价。这一制度的评价标准涉及公司的资金状况、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等方面,反映公司的经营实力和诚信分值。评级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社会诚信度。保险公司应当提高评级级别来提升竞争力。第四,培养优良的保险诚信文化,保险诚信文化建设应以保险从业人员诚信建设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主体信用建设为重点,以被保险人信用建设为依托。加强宣传教育,以教育感化人。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以增强保险从业人和消费者的信用意识、规则意识,形成人人“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良好风尚。

四、结论

总之,保险诚信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参与、行业自律、等级评定制度、企业内控、社会舆论监督和文化影响等各方面的力量。保险监管部门应重点做好保险行业诚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保险业的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设,并加强对保险市场的严格监管;保险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学会要深入开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公司要尽快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诚信管理水平;新闻媒体要对保险业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每个保险人做到诚实守信的自我规范。

参考文献:

[1]刘吉舫:关于我国保险诚信问题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2年第12期

[2]蒋艳清: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保险业的诚信建设[J].前沿,2005年第4期

[3]李兰若:论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与保险诚信体系的建设[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农业保险诚信问题研究 篇4

一、农业保险诚信失真现象及原因剖析

当前, 农业保险诚信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自身发展的瓶颈, 诚信始终处于伦理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与摩擦中。这种不诚信现象既有被保险人造成的, 如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也有由于保险人自身造成的, 如理赔不及时、不规范、低费率;财务失真等;上述诚信危机给农业保险增加了交易成本, 使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难以正常沟通和交往, 阻止了农业保险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作用的发挥。

农业保险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道德范畴, 比如市场主体不成熟, 信用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法制不健全等, 但制度变迁危机让农业保险的诚信失真尤为严重。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本, 能够促进博弈中合作和解的出现, 节约交易成本, 克服信息不对称而给交易带来的不利, 是一种交易的润滑剂。从经济学角度看, 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逐步扩大和交换关系的日益复杂, 诚信逐渐从无形的教条演化为有形的交易制度与规则, 表现为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指以法律约束为中心的各种交易规则, 是外在的、公开的、有规定可依的;后者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则、隐性的制度、习俗、交易习惯、意识价值等, 是长期演化形成的, 是内在、隐性的但又靠人们自觉遵守的。从制度变迁的角度上看, 正式制度可以在短期内发生变化, 如照搬照抄他国的保险制度、发展模式等;而非正式制度改变却是长期的过程, 它受当地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轻商, 长期以来用传统道德代替法律, 使得社会各种经济因素进行交换时缺乏意识形态的支持和法律保障。原有的封建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出宗族伦理色彩, 即以家庭和个人为中心, 强调血缘共同体, 强调由这种血缘关系组成的一种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秩序。在这种关系中, 人们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诚信, 而对所谓“外人”则可以不讲诚信。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各种稀缺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完成, 诚信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而市场经济发生有效作用的前提是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建立在平等意识、自由人格、虔敬态度和责任能力基础上的诚信要求。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强制制度变迁过程中,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 而社会需要的合作精神、诚实信用等价值观念又尚未建立, 这种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不相容, 即为制度变迁危机。虽借鉴了发达国家完善的保险制度为已所用, 但是社会的诚信氛围以及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的发展和进步比较缓慢, 无法立即适应“拿来”的、好的正式制度, 没有形成以诚信为主体的保险文化, 制度也不健全, 缺乏创新意识, 仍沿用过去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二、农业保险诚信失真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农业保险诚信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现实条件下, 农业保险交易主体从失信行为中得到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他们为此所付出的成本, 即成本收益失衡。因此, 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 根据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 失信往往成为理性的“经济人”的选择。按照此逻辑, 农业保险交易主体总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其行为的逻辑出发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这也是下文进行问题分析的前提。

如果用B来表示农业保险交易中正常的收益, 用C表示由于欺诈而获得的收益, 保险交易主体在选择失信时的经济收益为B+C。当然, 保险失信行为都是有成本的, 其之所以能够发生, 就是因为当事人心存可以逃避惩罚 (或代价) 的投机心理。如果估计到这种惩罚 (成本) 大于他从这一行为中的收益时, 他自然会信守承诺了。这样, 我们就会得出农业保险失信与保险诚信的条件:

(一) 假设农业保险交易主体的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 (0<P<1) , 则保险失信的条件为:

反过来, 农业保险诚信的条件就是:

(二) 如果农业保险失信者从心理上变得麻木, 适应或者是默认了失信行为, 不把其视为一种耻辱;

或者是保险失信者认为由于信息传递的不畅, 其他人并不能及时了解其失信行为的道义瑕疵;甚至出现保险公司谋划来隐瞒真实信息以坑害保险消费者的局面, 则 (2) 中的保险诚信条件就需要修正, 因为保险失信的收益还应包括失信行为遭受惩罚后, 失信者还能够从事的正常保险交易活动所带来的收益。若用B0表示诚信时所能获得的收益, 用B1表示失信行为受到惩罚以后所能获得的正常收益, 则保险诚信的条件就变为:

(三) 为了加大农业保险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如果在惩罚其失信行为以后, 司法部门、监管部门等对失信者采取更为严厉的手段, 比如在法律上加大其惩罚力度, 从道义上使其遭受严厉的谴责;

或让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使之公之于众, 使其声名狼藉、信誉扫地, 让失信者在以后的保险交易及其他经济生活中难以为继, 这样才能保证他们选择诚信而不是失信。

假设这种包括信誉损失在内的其他失信成本为M, 则以上保险诚信条件进一步修正为:

(4) 式又可以整理为:

在这里我们把不等式右边看作是农业保险失信的诱因, 它是按照一定概率计算出来的失信的私人收益;把不等式左边可以看成是失信的私人成本, 它是由农业保险失信而遭受的损失B0-B1和包括信誉损失在内的其他成本M一起构成。

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一方面, 农业保险失信的诱因与发现其失信行为的概率P成反比关系, 即概率P越低, 失信的诱因越高, 从而保险交易主体选择失信的动力就越大。影响P值大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信息传递机制的效率, 信息传递越失灵, 信息越不充分, 则保险失信行为受到惩罚的概率就越低;另一方面, 概率P为一定的情况下, 保险失信诱因的大小与由于欺诈而获得的收益C成正比。农业保险失信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保险交易过程中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博弈的状况。显然, 在投保人面对众多专业化的、有雄厚财力的保险公司的时候, 博弈的结果一般来说会向保险公司有利的方向倾斜。因此, 在我们制定惩罚保险失信者的方案的时候, 必须保护投保人的利益。

在保险失信诱因既定的情况下, 农业保险失信的私人成本为B0-B1+M, 它包括保险失信行为遭受惩罚的经济损失, 以及包括保险失信者所面临的信誉损失在内的其他成本。在B0既定时, 保险失信行为受到惩罚后所能获得的正常收益N1与保险失信成本成反向变化。如果一个人因为一次的保险失信行为而导致其身败名裂, 走投无路, 即保险失信后的收益B1≤0, 那么B0便全部成为保险失信的代价。因此, 有两种途径可以增加保险失信的私人成本, 一是减少其失信惩罚后的经济收益B1, 二是加大失信者的其他成本M。具体途径包括完善法律机制、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机制、建立完善的保险信息传输机制等等。

综上所述, 在理性人假设条件下, 农业保险交易主体是否有失信行为, 主要决定于对自己成本、收益的理性判断。在这种情况下, 增加保交易主体的失信成本、减少其失信行为的收益, 必将有助于减少保险诚信失真的发生。良好的诚信制度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保险交易主体通过重复多次博弈后得出的普遍共识。诚信与否不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 其核心是一种利益激励机制。因此, 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必须, 建立健全诚信秩序规则, 增加保险交易双方主体的不诚信行为的成本, 使得无论保险人还是被保险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会选择诚信。

三、化解农业保险诚信危机, 构建农业保险诚信体系的途径

首先, 要大力培育保险诚信文化, 塑造道德理念。在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保险文化转型的任务, 扩大保险思想文化意识的教育与影响, 切实推进保险文化基础的建立, 加强相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宣传, 努力营造一种自由、自主、竞争、效率、契约的保险文化, 不断探索和积累反映保险运行规律的各种经验和知识, 以支持能保证农业保险长期、稳定发展并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降低其运行成本, 从根本上促进非正式保险制度的变迁。诚信就是现代农业保险中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功能是克服机会主义行为, 提高遵守合同的自觉性。作为农业保险主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系统性,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参与者诚信或失信的识别机制, 形成俱乐部规范, 诚信或失信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这需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治本主要是制度建设, 特别是信用制度建设。

其次, 加快立法进度和, 通过制度硬约束提高失信成本, 保证守信的收益。农业保险立法工作滞后于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 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法规也是一片空白, 更谈不上农业保险诚信方面的立法, 保险业仅有一部权威性较高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只提到了最大诚信原则, 没有对失信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 对失信者也缺乏有效的法律惩戒, 失信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所得到的实际利益和好处, 许多失信者还相当自由地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继续从事不诚信的保险交易。可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保险法》时单列诚实信用原则, 突出诚信原则的地位。对失信行为做出具体明确的界定, 对失信行为分门别类给予处罚意见。当然, 仅有法律是不够的, 还要坚决杜绝“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现象,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保护守信者的合法权益, 惩罚失信者的违规行为, 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保险诚信体系的顺利构建和运作。

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 篇5

摘要

目前保险业存在承保容易、索赔难;不能严格履行保险合同;压赔案、压赔款;代理人误导;不能及时收取续期保费等不诚信行为,已经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瓶颈。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保险诚信教育;建立健全保险诚信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严格履行承诺;实行投保提示,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推进保险诚信建设,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关键词:保险诚信,保险发展,诚信教育,制度体系,代理人,续期保费,投保提示,保险合同

诚信,是古今中外通用的社会伦理准则,更是现代保险业的生存基础。建立保险业诚信体系,需深入理解诚信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加强保险信用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建立保险诚信治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改革保险公司经营治理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注入动力;完善保险营销机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增添活力。

诚信是现代社会公认的伦理基础,具有规范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社会成员行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与仁、义、礼、智一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西方文化同样对诚信推崇倍至,并建立信用制度来保证其实现。诚信对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指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老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可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以“最大诚信”为基本原则,对诚信的要求远高于其他行业。可以说,诚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业的生命线。现阶段如何解决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又是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诚信对于保险业来说十分重要。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引起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诚信问题关系着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诚信问题的存在有其原因,因此需要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进而找出完善我国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对策。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对保险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说明了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行业之一,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诚信体系建设问题。保险作为一种服务,它的有形载体是一张保险合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拿到的只是“一张纸”,而不象其它的商品一样具有实实在在的物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保险公司的经营是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一种承诺。因此相对于其它的商品来说保险具有无形性、长期性和透明度低等特点。也正是因为保险经营的特殊性,意味着它是最能体现诚信,同时也时最依赖诚信的行业。但是在我国保险发展的过程中,诚信问题越发引起业内外人士的注意,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保险业诚信建设现状

1.保险公司的不诚信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保险业务专业性强的特点,保险消费者事实上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致使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

一些保险公司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给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对保险代理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司误导甚至唆使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危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向保险监管机关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等。

2.保险代理人的不诚信

在实际经营中,不少保险代理人在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客户,不从客户的实际出发,一味向客户推销保费高却不一定适用的险种;有的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及被保险人。

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保险诚信建设工作初步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保险队伍的迅速扩大,保险诚信建设方面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瓶颈。

(一)承保容易,索赔难。该赔的不能尽快赔付,不该赔的也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客户答复。据某公司2005年调查,从案件受理到给付结案,平均每案64天,有的公司超过100天,个别案件处理时间长达2年之久,引起客户投诉。

(二)不能严格履行保险合同。某些公司单纯考虑自身效益,随意改变保险合同内容,降低给付标准;有的公司为照顾“关系”或“工作方便”,对一些不该赔付的案件,通过“协议”形式给予赔付,侵占保险责任准备金,损害了公司利益。

(三)压赔案,压赔款。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年底。某些公司为了完成利润等项考核指标,把该处理的赔案压着不处理,把该赔给客户的赔款压着不给客户,等到次年处理或给付。有的公司甚至从9月份以后就不再处理赔案。

(四)代理人误导。个别代理人为获取业务不择手段,展业时不能全面、准确向客户宣传保险条款全部内容,夸大保险责任,不讲或少讲除外责任。尤其对于分红险业务,夸大分红比例,误导客户投保。

(五)不能及时收取续期保费。由于代理人频繁流动,造成大量“孤儿保单”。有的公司不能及时通知保户并收取续期保费,导致保单失效,给客户带来损失。

(六)侵占、挪用保费。个别代理人利用公司管理漏洞,将收取的保费侵占或挪作他用。有的代理人虽然离开公司,但仍持未交回的“收费收据”收取保费占为已有。

(七)道德风险。有的保户投保动机不正确,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带病投保骗取保险金。更有甚者,还存在代理人与投保人合谋欺诈保险公司等现象。

二、保险业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诚信问题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人们对于保险的不信任。而人们对于保险不信任首先是从人们接触保险开始的。从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来看,主要是保险代理人的展业、签定保险合同后的保单有效期以及理赔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又以展业和理赔最容易产生不诚信现象。

代理人的展业期

代理人尤其是个人代理人的展业是人们接触保险产品的第一步。通过展业这一阶段,保险代理人向客户介绍保险公司的产品和各种保险服务,并尽力去促成保险产品的交易。由于个人代理人的工作业绩与个人的佣金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诚信现象容易产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保险代理人的专业素质不高。

合同条款涉及许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一般人很难看明白,而我国的保险代理人只是经过短短的几个星期的培训之后,就上岗进行展业,他们往往对合同条款不是很熟悉,因此也很难向客户解释清楚,严重的会引起客户的误解,这在保险合同纠纷中也很常见。

2.某些代理人的道德素质不高。

在展业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导客户的行为,有的过分扩大保险产品的功能;有的承诺不能实现的投资回报;有的只讲收益,对风险避而不谈;有的代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佣金,在推销保险产品时没有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推销一

些不适合消费者的产品,并且在推销过程中,隐瞒保险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比如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等,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甚至受益人;

3.有的保险代理人存在着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填写不属实资料的情形。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后,需要填写投保书,投保书里的内容需要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根据事实来填写,同时这也是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承担保险责任的依据。如果保险公司的核保部门通过审核发现此保户不符合承保的条件,从而不给予承保,那么代理人的努力将会白费,而代理人也将拿不到佣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就会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隐瞒一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事实或引导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填写虚假的资料。在保险公司同意承保后,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就会产生保险公司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之间的各种纠纷。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措施

保险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状况,又同每个单位、每个人密切相关,要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构建与推进。

(一)进一步加强保险诚信教育。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教育是基础。要教育全体员工站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整个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在全体员工中广泛开展诚实守信道德教育,倡导“诚信为本”,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氛围,使诚信理念深人全体员工的内心,让诚信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把诚信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

(二)建立健全保险诚信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充实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中介等保险合同各方诚实信用的具体条款,对违者的处理,也要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法律规定。二是抓紧制定和出台与《保险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如《保险诚信制度管理办法》、《保险市场管理办法》、《反不正当保险业竞争法》、《保险违规行为处罚办法》、《保险信息披露管理规定》和《保险代理人管理办法》等,使保险诚信建设有法可依,全面纳入法律法规监管之中。三是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保险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并通过法律认可。其次,组建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定期对保险企业信用情况进行评估。

目前,可暂由保险行业协会负责,并逐步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第三,建立保险人、保险从业人员、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信用档案,建立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构和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第四,制定信用评级标准,使保险信用评估有可靠的依据,避免评估工作随意性。第五,规范保险信息披露工作,定期将保险信用评估情况及有不良记录的“黑名单”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第六,加强社会和群众监督。进一步完善客户服务电话中心建设,接受客户的监督。聘请保险监督员,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以便及时改进工作。第七,强化失信惩戒机制,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作用。要加大失信行为成本,对失信者,按《保险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行业信用。第八,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对有不良记

录被列入“黑名单”的代理人,保险公司应解除其代理合同,其他保险公司在规定年限内不能再录用。对不讲信用的保险企业,或连续两年信用评估不合格的保险公司,应责令其退出保险市场,以增强保险经营的危机感、责任感。

(三)严格履行承诺。客户购买保险,买的是保障,买的是信誉,买的是服务,最关心的是保险公司能否真正兑现保险承诺。

首先,诚信承保。一是准确、全面宣讲保险条款,不仅要向客户讲清保险责任、保险费率及保险给付等,更要向客户讲明除外责任、免赔额及退保扣除等。对于保险分红产品,要客观宣传保险收益,不能夸大分红率,诱导客户投保。二是规范手续。按照保险合同规定,应由投保人填写的事项及内容,必须由投保人亲自如实填写,保险人(包括保险代理人)不得代签。避免合同无效,损害客户利益。三是及时签发保险单。保险公司收到保险费后,要依据投保单内容和有关规定及时签发保险单,并责成代理人或派专人把保险单正本及有关保险单证送到客户手中,让客户放心投保。

第二,诚信理赔。理赔是客户关心的热点,投诉的焦点,也是公司诚信建设的重点。一是实行理赔岗位人员准入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强化培训,不断提高理赔人员素质。二是制定《理赔工作流程》,从立案登记、事故调查到保险理算、给付等,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三是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对小额赔案即时给付;对重大赌案实行赔款预付制,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四是制定(理赔质量考核办法》,加大对保险案件勘查率、结案率、结案速度和理赔质量等项指标的考核力度。凡属保险责任的案件,必须及时调查、及时研究、及时给付,不能拖延,更不能久拖不决。对于不属于保险责任的案件,也要尽快向客户做好解释工作。坚决杜绝为自身利益而随意压赔案、压赔款等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投保容易、索赔难”的问题。五是建立理赔案件公示制度。定期将公司处理的理赔案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六是推行定点医院和驻院代表制度。保险公司同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对保险“病员”实行定点治疗。同时,选派公司专业人员作为驻院代表,对保险“病员”提供慰问、接案受理、案件调查、协助索赔等服务。

第三,及时收取续期保费。尤其是“孤儿保单”,要指定专人负责,使“孤儿保单”不“孤单”。要不断完善续期保费收取办法,通过银行代收,建立收展员队伍等途径,及时收取续期保费,避免保单失效,切实维护客户利益。

第四,做好客户回访。要通过电话服务中心和代理人,对新单、撤单、失效和永久失效保单、退保、给付、投诉等进行全面回访。通过回访,不仅可加深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承保、给付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公司和客户利益。

(四)实行投保提示。让客户明明白白买保险,放放心心交保费。一是销售人员身份提示。销售人员上门推销保险或收取续期保费时,应向投保人出示《保险代理人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和《展业证书》,便于投保人查询核实。二是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提示。投保前,保险销售人员要提示投保人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尤其是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免赔额、退保扣除等事项。三是如实告知和亲笔签名提示。按照保险合同规定应由投保人如实告知的内容及事项,如被保险人身体健康状况等,必须提示投保人如实告知并签名。四是产品回报率提示。对于投保投资、分红类保险,必须提示投保人回报率具有不确定性,提示产品说明书或保险利益

测算书中的测算数字、宣传资料中收益率的演算等,都只是对未来收益的假设,不能保证未来实际收益。五是索要单证提示。合同成立后,提示投保人应及时向销售人员或保险公司索要保险单、保险条款、保费发票或保费收据等保险凭证。六是索赔提示。提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件后,要及时报案,并持保险单、保费收据、事件证明(事故证明、伤残证明、死亡证明、医疗费收据等)、领取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等)等到保险公司申请索赔。

致 谢

在论文即将结束之际,我要向在这三年多的学习生活中给与我悉心关怀和指导的XXX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我是在他们的关系和帮助之下我才能够不断的成长和进步,而且他们严肃认真的治学作风也令我肃然起敬。

同时我还要向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给予我巨大支持的指导老师XXX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在百忙中对我加以细心的指导与对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看法并作了深入的分析,令我收益非浅,使论文改进不少。在些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孙蓉、王朝明.《中国保险业诚信制度的构建———基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视野的分析》[J].天府新论,2006,(1):72-75.[2]刘凤全、张治国.《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J].保险研究,2008,(12):26-28.[3]经涛.《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风险与防范》[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68-70.[4]王新利.《香港保险业诚信理赔的经验及启示》[J].保险研究,2005,(12):89-90.[5] 王卫勇,姜新旺.《开放进程中财产保险价格竞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当代经济,2005,2

新华保险:诚信服务很贴心 篇6

从保险公司陆续公布的1月总保费收入看,上市寿险公司保费合计增长12.7%,其中新华保险拔得头筹同比增长19.6%。

自公布“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后,新华保险旨在通过重新理解、重新认识、重新构建跟客户的关系,试图实现从“产品驱动”和“渠道驱动”到“客户需求驱动”的全方面转型。

提升客户体验是新华保险推动业绩增长的着力点。在2012年“3·15”期间,新华保险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服务品质,积极开展诚信服务月活动。

对外通过参加“中国质量万里行”优秀会员单位评选、完善服务质量监督体系以及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活动等强化和树立诚信服务形象;对内通过夯实服务基础、提升理赔时效等工作,提升客户满意度。

为了以“中国质量万里行”会员单位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自身,新华保险积极参与中国质量万里行2012年“3·15”中国质量消费维权活动,继续参加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员单位的评选。同时,为配合中国消费者协会2012年“消费与安全”的主题,在客户服务中心进行质量万里行挂牌活动,树立新华保险安全消费的诚信形象。

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到底如何,客户的评价和体验最具说服力。新华保险将继续组织开展“服务质量监督员诚聘活动”,全面建立健全有效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将依靠广大客户发现问题、邀请监管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和促进新华保险服务体系整改等手段相结合,促进服务状况的改善,提升服务水平。对于服务质量监督员的资格,新华保险选聘的标准是,年龄介于25岁至65岁之间,能坚持原则,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自愿、无偿履行服务质量监督职责;熟悉当地情况,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华保险各分公司继续组织好服务质量监督员续聘工作;二是继续建立健全服务监督员监督体系,做好客户信息的沟通、收集、反馈以及服务改进。

新华保险将积极响应和参与当地政府、消协、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公益宣传活动,并利用《客户权益手册》向广大客户讲解关于保险合同、保单维护和申请理赔的注意事项等,让客户清晰明了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权益。

自推出“以客户为中心”战略后,新华保险通过提升客户体验推动持续增长是实现战略愿景的重要途径。对于客户所能接触到的服务界面,不论客服中心、客服专线,还是理赔服务等,都有着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

客户服务中心是新华保险为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的最主要窗口,承担着保单售出后的各项后续服务,为广大客户提供涵盖咨查询、保全、理赔、续期和新契约等内容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新华保险覆盖全国1100余家标准化“微笑点靓生活”客户服务中心,始终秉承“信守承诺,真诚服务”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体验。

对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理赔时效问题,新华保险自其推出领行业之先的“星级理赔”标准之后,理赔时效和理赔满意度大幅提升。这使新华保险更加自信地面对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检视,新华保险指派专人负责追踪督导理赔时效,一般案件必须100%在5日内结案。复杂理赔案件进程已达到25天的,需及时向新华保险总公司报备,务必在30日内做出核定。

新华保险推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旨在真正把公司的发展推上健康的、更加坚实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当年,新华保险战略转型初现成效,原保险保费收入近947.96亿元,市场占有率接近10%,稳居国内寿险市场第三位。同一年,新华保险已经为67万名客户提供理赔服务,客户满意度同比2009年提升10个百分点。

浅析中国保险诚信问题 篇7

目前我国共有保险公司107家,其中中资公司62家,外资45家。截至2007年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达3万亿元。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至2002年23年间,保费收入年增长约35%,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5%的增长速度。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持续增长,保险密度从1980年的人均0.48元上升到168.9元,2002年进一步上升为237.6元;保险深度从0.1%上升到2.2%,2002年进一步上升到3%。这些都表明了保险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地位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但是,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较少。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现代保险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表中是2007年中国保险网在线投诉的统计报告(分为寿险和财险)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中国人寿这样的寿险公司和人保财险这样的大保险公司,其投诉率竟然都分别达到了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而面临这样的情况,除了一部分顾客对保险业务认识不清之外,有更多的是因为保险业的迷雾——保险诚信问题。

二、保险业现在存在的诚信问题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诚信是立人之本,成事之基。保险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必须遵守最大诚信原则;而相反的是,诚信已成为当前保险业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一些保险从业人员在经济利益与道德观念的冲突中,使很多老百姓对保险营销员深恶痛绝,甚至将保险营销与传销等同起来,保险的信誉度也越来越低。可见,保险营销员如果不讲诚信,不思考诚信,必然会败坏自己的道德和声誉,最终还会影响行业的发展。

通过对大量资料和数据的查阅,笔者认为现代保险业存在的主要诚信问题如下: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

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

2、我国保险中介市场专业中介机构和兼业代理机构发展失衡,使得整体专业素质低下,违规行为突出。

中介机构与保险机构失调,与顾客失调,间接导致保险公司与顾客间的矛盾,加大了诚信问题带来的恶劣影响。

3、误导问题并未根治。

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

4、保险教育和保险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保险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没有较好的理论体系使得保险人才从理论上认知到保险所需的素质和精神,进而不能完善其人格,而由利益主导做出有背伦理之事。

5、道德风险防范困难。

近年来,我国保险知识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有的人在了解保险后,竟打起了骗保骗赔的主意。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骗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

(二)诚信问题原因分析

既然我国目前的保险存在诸多诚信问题,那么其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分析,我们会得出如下结论。既然商业保险是在经济基础、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制度基础、法律基础上产生的,保险业的诚信问题也有其相应基础。

1、经济基础。

由于国家活动规模的扩大,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普遍收入提高,生活条件变好,而利益驱使人们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经济学角度来看,诚信是极为缺乏弹性的,有诚信的人在主观上是不为利益所动的,而缺乏诚信的人,则也很难做到诚信的原则。由于机会成本几乎为零,即不诚信也不会对自身造成多大损失,损失的都是公司的利益,而收益却是巨大的,一旦骗得了保费,便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驱使许多人违反规定,违反诚信原则。

2、自然基础。

如果风险的客观存在是商业保险产生的基础,那它也是诚信问题产生的基础。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诚信问题的发生是客观必然的,但不是不可避免的。

3、社会基础。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没有明确而有效的制度约束保险的不诚信行为。而且征信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开放没有明确规定,信用资料数据库建立滞后,信用法规缺乏,这些都使得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人性弱点是天然存在的,商务领域仅仅靠道德良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刚性的信用管理机制,管理者就不得不为人的素质及品质伤脑筋。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

4、制度基础。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不利于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其政策导向驱使基层公司以保费规模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为达目的,在竞争中任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等.

5、法律基础。

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现实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及不完善。一些新的形式会造成因为遵纪守法却遭受了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了收益的局面。使得本来保障保险顺畅进行的法律成了保险诚信体系建设的绊脚石。

6、保险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城乡差异是总所周知的事实,农村保险是于城市保险相对应的一种区域保险概念,不仅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传统的农业保险,也包括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及责任保险等险种。但是,由于保险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农村保险始终不能较好的展开,进而边远地区的诚信问题也较为严重,根治起来也较为困难。

总的来说,保险市场上却存在着大量的诚信缺失现象。保险活动中的许多纠纷,其起因很多就在于有些是诚而无信,或者信而无诚,或者两者皆失。诚和信,两者往往没有轻重之分。

三、诚信的重要意义

诚信即诚实、守信用,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不得隐瞒、欺骗, 做到诚实。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应该善意地、全面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做到守信用。诚实信用原则是各国立法对民事、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中国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商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 最大诚信原则起源于海上保险。保险活动必须坚持最大诚信原则的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合同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保险企业的诚信不仅是保险企业本身的诚信,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准政府诚信, 它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人格特性, 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政府行为的动因。诚信是立司之本、强司之策。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从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 我们要充分认识诚信的重要意义。保险企业, 讲的就是责任和承诺, 只有取得客户的支持与信任, 才能有持久的发展。

四、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对诚信的建设

1、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加强。

首先, 修改后的《保险法》着重突出了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和运用。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5条;在分则中也对保险市场的各行为主体围绕诚信原则进行了规范。

其次, 相关法规充分体现了诚信原则。如《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规定, 高管人员不得“进行虚假宣传, 误导投保人、被保险人、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等等。保险信用法制建设的加强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2、保险公司完善诚信体系。

各大公司将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竞争点, 对顾客宣传自身诚信担保的同时积极完善诚信体系, 将其根基打得更加牢固。保险公司的经营诚信, 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遵纪守法、对股东诚信、对员工诚信和对社会诚信。中国人保几十年来秉承“稳健经营, 笃守信誉”的经营思想指导业务发展;中国人寿以“诚信负责, 稳健发展”为企业宗旨, 都充分表现出了保险公司对诚信的重视。

3、营销员的素质全面提升。

各大保险公司逐步提高了营销员的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在与顾客的交谈中夸大其词, 不顾实际情况, 只为业绩, 而使顾客利益受损。

五、解决诚信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我国保险业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下面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点拙见:应进一步加强保险诚信教育;建立健全保险诚信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严格履行承诺;实行投保提示。

1、保险交易环节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理论起源于美国,保险交易环节再造是以其流程系统重新设计改善而展开的经营范式的转换活动,跳出“成本”、“利益”等传统思维定势,全面整合,从整体优势中挖掘潜力,借鉴其他行业的诚信系统构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和诚信原则最大化。

2、优化保险契约。

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要通过全面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素,提供有差别的保险契约,设计免赔额和共保条款,使保险契约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进一步减小人们对保险的质疑和纷争,加强诚信保险的筹码。

3、谨慎核保。

核保也称为风险选择,是指保险人评估和划分准客户及其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的过程。根据不同的风险成都,保险公司决定是拒保还是承保、怎么承保和核定保险费率。要认真审核投保人、保险标的。对于承保严格进行风险责任控制,控制逆向选择、保险责任。防止道德风险、心理风险的产生,保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也是保证保险诚信的一大措施。

4、中介理赔。

所谓中介理赔,就是保险公估机构接受保险当事人的委托,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办理保险标的的查勘、鉴定、估损和赔款理算等业务。保险公估人在保险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但有利于化解保险双方的利益冲突,避免诚信问题的产生,还可以促进保险理赔规范化和公正化。

5、完善监管机制。

(1)保险监管理念要创新,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作为保险监管工作的根本目的。(2)监管模式要创新,构建一偿付能力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为三大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我国保险市场结构论断程度比较高,而市场监管相对松散,以至于诚信问题得不到有利的控制,所以,要加强市场行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保费规模和费率,防止损害保护利益的行为产生。(3)监管手段要创新。要进一步加强保险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保险监管能力,对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动态预警和监控,确保保险市场不出现大的风险。

6、完善现行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避免法律滞后,为保险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硬性基础和绝对保证。

7、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借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调整西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得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减少诚信问题的产生。

8、培养保险人才,提高人才素质。

加强保险教育与实际的联系,加强保险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加强诚信教育,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培养高科技人才,为保险诚信体系的建设提供人力保证。

摘要:随着保险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 现代保险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 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问题, 那就是保险诚信问题。并对其问题现状, 产生的原因以及诚信对保险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 最后本文提出了解决保险诚信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保险诚信,投诉,不对称性

参考文献

[1]、孙蓉, 兰虹《保险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赵会庭《保险研究》2006年第03期

[3]、中保险报《从齐鲁文化看保险诚信》2006年11月20日

[4]、王金铎, 《中区域保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中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施建祥《中保险制度创新研究》中金融出版社2006

保险业诚信问题探讨 篇8

1 保险业诚信问题现状及危害

1.1 现状

保险既是一种融资手段,又是以合同形式实施的补偿制度。这一定义决定了保险要有一条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都要遵守的最大诚信原则。即保险要求当事双方不仅都要讲诚实信用,而且要以最大的诚意来订立、来履行保险合同。商业诚信对商业交往双方的诚信要求是一般的初级的。对于保险业而言,初级的,一般的商业诚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被保险人不讲诚实信用,以不存在的标的物来投保,或者有其他不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可能也关系到保险人的身家与性命。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保险人违约,被保险人骗赔的事件也渐渐多了起来。大量实例证明了违背保险诚信原则的事情已相当普遍,主要有两方面表现:第一,保险人借故不履行本该履行的赔付义务。即保险人会利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对保险合同条款不了解等因素不履行本该履行的赔付义务。第二,被保险人多以骗赔为目的。其一是超额投保,即保险金额超过标的物的实际价值。其二是重复保险,即以同一标的的同一风险向两个以上保险人投保,致使投保的风险总额大于标的物的实际价值。随保险市场的不断扩大,保险诈骗呈现出花样翻新、手段狡猾、案件增多、数额增大的趋势。曾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的广州胡氏四兄弟利用同一车辆的同一事故,先后向3家保险公司的10个分支机构骗赔34次,骗取保险金141万余元的恶性案件,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不法分子实施保险诈骗屡屡得手,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国家资金流失,而且也破坏了保险合同的严肃性、公正性,分割了广大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影响了保险人的信誉,给保险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

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业非诚信的特点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领域广泛性,可以说经济领域造成非诚信现象的因素在保险业都存在;二是形式多样性,例如非单一利益体、信息双向不透明、代理人行为失控等在其他领域较少出现的现象,在保险业中都出现了;三是诸种因素都在较深的层面上对保险非诚信起着影响作用,因而加大了克服的难度。

2004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检测中心在对国内公众保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0%的民众认可国内保险,只有6%左右的人认为国内保险公司诚信较好,70%的人认为保险公司诚信一般,持不信任态度者占26%。按国际标准,一个行业有6.5%的消费者对其表示不信任时,该行业就进入危机阶段。

1.2 危害

首先,保险业非诚信的一个弊端就是它的“外部效应”,即一部分个人或公司的短期“非诚信收益”会带来整个保险界长期的严重受损。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与普通的商界非诚信有所不同。一般的商家由于规模都比较小,某一商家的不诚信往往只会对它一家发生影响;而保险公司往往很大,一人或几人的非诚信会使公众进行“合理推理”,很自然地联想到整个保险公司都是这样,甚或整个保险界都是这样,由此造成很大损失。其次,保险业非诚信可能产生一种“累积效应”,即非诚信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一种“诚信崩溃”。也就是说,当保险公司在社会上名声达到了很坏的程度后,就会迅速地形成一种全社会的心理传染,出现全社会对保险公司的抵制现象,其结果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坏保险公司一概遭殃。第三,保险业非诚信还会产生一种“记忆效应”,也就是说,使保户产生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这不仅表现为直接受过伤害的人会在很长时间内不相信保险公司,而且会在其他听说过保险非诚信事情的人中形成一种长期的“非诚信心理联想”,即保险公司无论与客户发生什么冲突,都会被想象为保险公司非诚信。

在中国保险业界,总有人感觉目前保险业的非诚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中国的保险业正处于粗放增长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非诚信不可避免。而且,在这种粗放型增长中,保险业还不是以超常的速度增长了吗?笔者认为,这种想法不仅失之偏颇,而且危害很大。我们应该看到,保险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应该说是由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因素促进的:一是中国保险业起点低,基数还小,容易拓展;二是经济发展快,从而居民收入增加也快,这为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三是这几年投资型保险的引入,又为寿险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完全靠居民的保险保障意识(这恰恰是保险意识的核心部分)的提高,保险业是不会发展得这么快的。众所周知,一国居民的高度保险意识才是一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居民当前保险意识之低也是人所共知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虽然我国这些年保险业发展很快,但基础却是不牢的。而非诚信的最大后果就是破坏社会保险意识,这使得本来就不牢靠的保险业,由于风险预期的加重而变得脆弱。

2 加快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克服非诚信现象已成为中国保险业界当前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严峻的形势已不容我们再将非诚信现象拖延下去;如果拖延下去,非诚信的传染示范效应势必会毁掉整个保险业。

2.1 诚信是维持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保险产品作为一种服务商品,是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其外在形式往往表现为一份保险合同。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之后,保险公司便承诺在一定条件下(如出现特定事件后),按约定履行经济补偿或给付义务。由于保险经营涉及时间不一致性和信息不对称,保证履约需要保险机构或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信用。

如果许多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不诚信,保险业发展就没有新的客户,保险业的整个诚信度就会降低,投保人就会将保险产品转移为其他投资领域,就谈不上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诚信与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促进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来看,必须加快保险业诚信建设。

2.2 诚信是提高保险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诚信作为基础,即便是套利、投机等现代金融交易活动,也要以交易双方的诚信为前提。诚信与盈利能力、公司治理一样,是形成保险机构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诚信度高的保险机构,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客户。反之,诚信度差的保险机构,维护和开发客户会存在困难,业务也难以拓展。因此,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

高度诚信往往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充足资本实力、卓越盈利能力、审慎风险控制和先进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保险机构缺乏上述任何一种能力,都会在诚信上有所体现,因此,要从提高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的角度来提高诚信度,增强保险业的竞争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保险业发展潜力很大。不过,保险业发展潜力要转化为现实,必须以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为前提。与强大的银行业和活跃的证券市场相比较,保险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通过推进诚信建设,努力提高保险产品的吸引力。

2.3 诚信是充分发挥保险业功能的基本要求

保险业的基本功能在于为被保险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通过运用好风险转移机制,可以对经济金融风险进行组合管理,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稳定。保险业能否提高全社会的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投保人或消费者的认同,以及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这些都需要以高度的保险业诚信为支撑。保险业具有资产管理功能。一般来说,保险机构在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同时,也为被保险人进行资产管理。保险机构在推出投连险、万能险等投资型保险品种时,不仅为被保险人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而且为被保险人提供了投资机会,这种投资机会与储蓄存款、金融投资相替代,因而也是一种资产管理功能。要发挥保险资产管理功能,在投资决策、交易管理、风险管理、信息透明等方面形成高度诚信的保险资产管理架构,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资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提供稳健而适当的投资回报。实现资产管理的目标,需要建立高度诚信、透明的资产管理体制。

3 全面推进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保险诚信体系(下转第145页)

(上接第101页)一要建立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系统。健全统一的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开通信用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允许市场参与者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共享客户信用信息资源。

二要构建保险信用评价体系。采取适当的保险信用评价方法,根据规范统一的业务数据及相关信息,对保险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进行科学评级,确定不同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建立审慎的保险信用评价制度。

三要实行信息透明。允许投保人充分了解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息情况。同时,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将保险公司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偿付能力、诚信情况等对外公开,使信用中介机构、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形成有效的公众、媒体监督机制。

3.2 培育保险诚信文化

一要研究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推行保单通俗化和标准化,统一保险合同的内容和格式,实行挂牌展业,规范营销行为。完善产品信息披露,帮助消费者清晰了解各种保险产品的特点,以便于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

二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保险机构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防止出现只重视保费收入、忽视售后服务的不良倾向,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重点解决保险理赔中服务差、投诉多、意见大等突出问题。要落实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从营销员招聘到市场退出的管理办法。

三要加强道德规范约束。重视保险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所有保险从业人员应以恰当形式进行诚信承诺和保密承诺,落实《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等有关要求,确保从业人员具有必要的道德水准。

四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保险行业协会要制定行业指导性条款费率和技术服务标准,通过行业自律机制加以落实有关行业规则,努力形成良好的保险行业形象。

摘要:保险行业是一个讲究最大诚信的行业,然而缺乏诚信是目前我国保险业存在的一大问题。文中从保险业诚信问题现状及危害展开,从建立保险诚信体系及培育保险诚信文化谈及全面推进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对策。

试论保险会计的诚信治理 篇9

1.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是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会计法》把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 会计人员无领导责任, 无形之中使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人串通作弊。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对假帐、假报表的危害性没有引起重视。部分领导要求或暗示会计人员作假帐, 甚至把作假帐水平作为衡量会计人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主动迎合领导作假帐;还有的属于“道德两难”, 屈从领导意愿, 被迫弄虚作假。

2.保险行业信息的预计性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空间。保险行业收取保费在前成本支出在后, 预计性举足轻重。保单在终止效力以前保险公司无法计算这份保单所带来的真实利润, 必须通过责任准备金的调整使各会计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分配, 而责任准备金实质上就是一种或有负债。虽然保险行业利润表现为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差额, 但是由于保险行业利润是一个精算概念, 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后面还要扣除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额, 而责任准备金的计量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经验数据和贴现率。责任准备金的估计值与实际值常有较大很差。保险会计确认利润时, 人为色彩更加浓厚, 精算师的客观独立性与职业道德倍受考验。

3.保险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健全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可乘之机。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该制度更加注重金融企业的风险问题, 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 要求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新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 对于准备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公司自行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这在客观上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4.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异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推动力。由于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经验的不同, 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职业判断水平存在差异, 可能同样一项会计政策, 由于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如, 新制度要求对贷款损失准备根据贷款质量采取五级分类法, 但是由于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不同, 可能性质相同的一笔贷款, 有的将其纳入“关注”, 有的将其归入“次级”, 使评估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从而削弱了各公司贷款质量的可比性。

5.公司治理不完善是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保险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综合体, 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维系公司存在的各种契约的订立、执行与监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实际上成了维系各种契约关系的基础, 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在所有权和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 经理在获取公司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这种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偏离会造成经理出现道德不良, 故意隐瞒公司的真实情况, 提供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经营管理者有可能采用各种手段操纵应计项目, 滥用会计估计等来达到自身目的, 特别是对于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 产权主体缺位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如果产权归属不明确, 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 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扭曲。

6.外部监管不力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温床。目前虽然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垂直领导的保险监督组织体系, 但是保险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只注重机构的批设和审核, 忽视了对财务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监管的重点仍在条款费率审批、手续费标准管理等方面, 而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等主要方面的监管力度还不够。保险监管大多尚停留在现场检查阶段, 一些高效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在我国没能得到切实使用, 一些主要的监管指标没有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案件屡见不鲜。

二、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1.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行业经营理念, 加强诚信教育。治理诚信缺乏, 教育是基础。保险公司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将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让每个成员真正做到“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原则, 不作假帐。”此外, 应当对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进行诚信教育, 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等中介机构。《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诚信也提出了要求,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带头开展“讲诚信”的自我道德教育, 强化法律意识, 切实做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对单位的诚信负责。

2.尽快建立保险行业会计准则, 完善保险会计制度。保险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 制定保险会计准则符合保险会计规范的发展趋势。保险行业会计准则应采取双重规范、双重报告的模式, 具体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在公认会计原则基础上的保险行业专属会计准则;二是建立在监理会计原则基础上的法定会计准则。

3.完善保险精算技术, 提高精算准确度。我国保险精算人员极为缺乏, 加之精算技术要求的复杂性以及实务操作的困难性, 精算师在计算保险责任准备金时, 很难考虑评估中出现的所有因素。在现实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鼓励保险公司从国外聘请合格并有独立执业经验的精算师, 以争取尽快提高我国的保险精算水平。另外, 保险公司还应尽快建立精算责任制度, 强化精算师在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中所担负的责任。

4.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内部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 它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 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契约或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从而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内部有效制衡机制已成为保险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减持国有股, 革除“一股独大”现象;二是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三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四是改变基层公司现行业绩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机制。

5.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和审计。

保险代理人队伍素质建设 篇10

一、保险代理人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保险法》专章对保险代理人进行了有关规定, 1996年2月和1997年12月两次出台了《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明确了保险代理人在保险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实施, 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代理人队伍, 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表现在:

1. 弥补了保险公司一线展业力量的不足。

通过保险代理人的活动, 直接为各保险公司收取了大量的保费, 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 一线尤其是最基层的公司展业力量不足, 有的基层公司虽然人不少, 但真正派上用场的不多, 保险代理人队伍的出现, 解决了不突破公司原有体制又能增加公司活力的矛盾, 避免了公司改制的阵痛。目前有的保险公司通过代理人所获得的保费收入已占总保费收入的50%, 保险代理人营销已成为促进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2. 推动着保险公司经营机制的转换。

近年来,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 中外保险公司在国内市场上短兵相接, 保险市场的这一客观趋势要求国内保险公司机制的转换。保险代理人营销队伍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内保险公司的体制改革。比如说, 在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下, 保险代理人的酬劳完全取决于其业绩状况, 实现了代理人员管理上的人员能进能出, 收入能高能低, 这既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又对原有员工的思想形成很大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保险公司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3. 促进了制度的完善, 提升了保险产品质量。

随着保险代理人队伍的出现, 一系列经营管理上新情况新问题纷至沓来。管理者与代理人之间、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代理人与客户之间、代理人与市场竞争、竞争与秩序、规模与效益、结构与速度等一系列的新情况。呼唤保险代理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几年的探索与尝试已使相关规章制度与经营管理日趋完善。如中国人民保险股份公司已建立个人代理人代收保险费管理制度和个人代理营销单证管理规定。产险代理人从签单、收取保费、客户报案、查勘定损、理赔、费用开支、账务处理、核算、报表制作等均纳入了三个中心管理, 既使产险营销员处于公司可控之中, 公司经营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又充实和完善了公司的规章制度, 使公司朝着规范、诚信、效益方向发展。

保险代理人最大的优势是与客户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联系, 销售手段灵活, 既可以详细地向顾客介绍险种、条款, 提供投保方案, 真正让客户体会到“客户是上帝”, 同时通过广泛的接触社会公众, 可以及时捕捉到大量的信息, 了解市场的需要, 以便保险公司及时推出新的保险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 通过保险代理人登门入户推销保险, 既可以满足被保险人的现实需求, 又可以发现更多的保险潜在需求, 为设计、开发新险种提供第一手资料, 从而有利于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

4. 有利于保险活动实现社会效益。

保险代理人的展业活动伸展到各行各业, 覆盖了城市的方方面面, 为社会各层次的保险需求提供了最方便、最快捷、最直接的保险服务, 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 保险代理人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和客户进行着广泛的接触和沟通, 比较快速地了解和满足多种保险需求, 他们成为了展示保险公司形象的重要窗口, 成为了连接保险公司和客户的纽带, 显示了保险造福社会的功能。

5. 直接有效地宣传和普及了保险意识。

保险代理人直接有效地宣传和普及了保险知识, 对提高和增强整个社会的保险意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客观上为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奠定了基础, 推动着我国保险业向纵深方向发展。而且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保险代理人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新兴产物, 为凡愿意且能够在保险领域的奋斗者提供了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保险业的这一功能, 充分显示了保险管理社会的功能。保险公司在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上的作用通过保险代理人队伍再次彰现。

二、我国保险代理人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对北京市、广东省、湖南省和河南省保险营销人员素质状况调查和不完全统计, 四个地区的保险营销人员情况大致如下:人员结构方面, 35岁以下56%, 36~45岁占41%, 45岁以上占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8%, 高中文化水平占78%, 初中及以下占14%;男女比例大致为6∶4, 少数民族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致为10%。从业人员来源构成方面, 高等院校毕业分配占4%, 公开招聘占8%, 军队复员、转业占2%, 家属和子女占4%, 其他岗位调转占2%;从从业的类型看, 自主选择、朋友推荐、父母意愿、下岗无奈、作为跳板和贪图新鲜所占比重分别为12%、23%、6%、45%、11%和3%;从业态度方面, 抱喜欢、不喜欢、当作饭碗和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15%、26%、45%和14%;对保险业发展的信心方面, 很有信心者占25%, 有信心者占36%, 无所谓者占33%, 无信心者占6% (2) 。

由上可知, 保险营销人员90%以上是从其他行业或下岗职工中招聘而来, 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只占8%。其文化层次以高中水平为最多, 县级保险公司则以初中生为主;真正喜欢、自主选择保险行业的人员只是少数, 对保险业抱着“无所谓、走一步算一步”想法的占了绝大多数。不仅如此, 许多公司在招收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人员后, 经过一两星期的培训, 即令其上岗推销保险。这些情况致使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低下, 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表现是:

1. 对保险专业以及营销方面知识知之甚少。

客户签订保单之前最大的需求就是明确自己在投保以后会获得多大的保障。鉴于保险本身较强的专业性, 一般潜在客户很难通过自己的了解掌握各险种的保险范围, 代理人实际上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身份出现的。这就要求代理人吃深吃透条款, 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险种, 但不少营销人员在展业时只会生硬地背诵某些条款, 遇到客户提问时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由此带来两个直接后果:破坏保险人形象, 为保险责任未来赔付埋下隐患。

2. 缺乏职业道德素质。

一些营销人员在展业时, 对保险合同的条款不作全面细致的介绍, 只片面强调客户应得到的收益和事故赔偿金, 宣传投保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利息, 对保险合同中的“除外责任”和“被保险人义务”等条款则轻描淡写。甚至有时新闻媒介也在误导或诱导客户购买佣金高的险种, 对佣金低但合乎客户实际需要的险种则不予介绍, 导致许多客户改投保、退保或脱保。有些保险代理人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夸大其辞、给回扣和恶意招揽等现象。更有甚者, 个别营销人员为在短期内签到保单, 不惜采取骗保形式, 签到保单后私吞或挪用保费。由此带来的经济纠纷不仅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而且极大地影响到我国保险业的长远发展。

3. 心理素质低下和不注重仪表素质。

推销是最容易遭遇挫折的职业。推销员经常受到冷落、拒绝、嘲讽、挖苦、打击与失败, 每一次挫折都可能导致情绪的低落和自我形象的萎缩。有些保险代理人在遭受他人的拒绝精神低迷, 自暴自弃, 意志消沉, 没有勇气再面对代理行业的困难;有的甚至干脆退出保险代理行业。有些代理人不注意自己的仪表与穿着, 拜访客户时衣装不整, 不修边幅, 使客户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有的客户甚至产生戒备之心, 从而影响到保险代理人的展业。

三、提高保险代理人素质的措施

1. 提高保险代理人保险营销的专业素质。

对保险代理人而言, 他们的工作性质是代表保险公司向社会公众推销保险产品, 实质上扮演的是保险推销员的角色。他们要成功地把保险成品推销出去, 还必须具备作为一名推销员所具有的素质。作为一个保险推销员应具备品质包括:能正确选择新客户;能通过正确的方式约见和接近客户;掌握将产品推向客户的技巧;能正确处理客户的异议;能合理应对客户形形色色的拒绝借口;能正确面对各式各样的顾客和掌握推销礼仪。这些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一方面需要代理人员不断的学习, 另一方面也需要保险公司为代理人提供的正规学习机会和学习的环境, 如组织公司的代理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

2. 提高保险代理人的法律素养。

保险代理人卖保单就是代表保险人和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 这是一种法律行为, 当保险合同签订后, 双方要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因此, 保险代理人应熟知经济合同法、保险法, 知道双方的经济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掌握签订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 熟悉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程序, 违约责任及其认定发生合同纠纷时的仲裁和诉讼程序等。简而言之, 就是保险代理人要有一定的法律素质。

3. 提高保险代理人道德素质。

加强保险代理人道德素质建设是一件对全社会有益的事, 加强保险代理人的道德素质建设是一项全社会的大工程。首先, 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障, 比如立法、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这些机制的监督和管理来提高保险代理人的道德素质。其次, 需要代理人的参与。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事业, 不但需要全社会参与, 对每一个保险代理人而言, 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每一个人的参与就是要求保险代理人人人自律, 互相监督, 这完全靠个人的自觉。但从某些角度看仍然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作用结果, 所以提高代理人的自觉性还需要大力加强教育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再次, 需要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督部门的参与。

4. 增强保险代理人心理素质。

保险代理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 在这个阶段, 保险营销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 特别是对于初来乍到的代理人, 他们没有建立自己的关系网, 营销工作将十分艰难。他们需要通过无数次的陌生拜访、再拜访来逐渐展开自己的营销工作, 这其间会有很多的挫折。从理论上说, 代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是情感素质。代理人员对经营对象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心理过程, 它通过处理业务流露出来, 情感素质直接关系到业务洽谈的成败。第二是意志素质。代理人员在业务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 并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素质。第三是性格素质。代理人员在对待经营对象的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个人心理性格。不同的营销人员有不同的性格, 有的坦率、刚立, 有的温和委婉等等, 性格素质和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有很大的关系。第四是能力素质。是营销人员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既包括人的一般能力, 也包括保证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专业能力。要使代理人员基本具备这些素质, 保险公司必须为实现这一目的的行为主体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上工”时的“动员大会”, 这在保险公司是每天早上的晨会, 通过晨会, 代理同仁们可以在一起交流经验, 互相鼓励, 增加团队的向心力, 增强代理人的信心。二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培训专家对保险代理人的心理素质培训进行指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在科学的方法中出成效。三是保险公司要建立奖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奖励要“重”, 保障要“妥”,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厚重的奖励定能激发代理人的潜能;而保障则是考虑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如果保险公司对没有业绩的人员进行盲目的保障, 则会有养闲人之忧, 而没有任何保障则会使代理人无心展业。兼顾这些原则, 可以对保险公司的新人给予适当的保障, 鼓励其持续工作。

5. 提高保险代理人仪表素质。

仪表素质对保险代理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名保险代理人会不断地拓展新业务, 就会不断地拜访陌生的客户。对一个陌生人而言, 在很多情况下, 一个人的仪表代表了他的全部, 仪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次业务的成功, 作为一个保险代理人首先得有得体的着装打扮。保险代理人每天要和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见面。我们应该懂得关于使自己的服装引起对方的注意, 给人以清新感, 这样才有机会进一步接近客户。无论是什么样式的着装, 都要穿得整洁、体面、利落, 行动起来要显得匀称、潇洒, 并根据自己的体型特点, 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的衣服。同时要注意发型、指甲的整洁、卫生, 而且还要有端庄大方的举止。代理人与顾客交往要彬彬有礼, 笑颜常开, 举止淳朴, 风度大方。交谈时要用明快的语调, 热情洋溢地与对方说话。话题要简明, 不要让顾客产生厌烦。

良好的仪表是打开营销工作大门的一把钥匙, 对保险公司而言, 代理人代表的也是公司的形象, 所以, 要把每天的仪表形象作为员工能否上岗的依据, 制定严格的仪表规章, 严格要求每一个员工。

6. 对保险代理人进行经常性的多层次的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

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要经常培训, 同时要科学培训以提高保险代理人的综合素质。

总之,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内外保险公司竞争的日趋激烈, 一部分专业素质差、服务水平低的保险代理人将被市场所淘汰。保险代理人唯有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营销法律专业素质和仪表素质, 除此之外代理人还需要有优秀的公众形象、开拓创新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自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后, 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谁占的市场份额大, 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险代理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如何提高保险代理人的素质已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提出了保险代理人对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如弥补了保险公司一线展业力量的不足, 直接为各保险公司收取了大量的保费, 推动着保险公司经营机制的转换, 规范了经营, 完善了制度, 提升了保险产品和服务水平等。接着分析了保险代理人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心理素质低, 专业知识缺乏, 道德素质不高等严重阻碍了代理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 加强对代理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仪表素质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是提高保险代理人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积极作用,代理人素质,素质培训

参考文献

[1].单学滨.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探析.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报, 2005 (4)

[2].李芒环.我国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刍议.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5 (9)

[3].李亚民.浅谈市场营销人员应有的素质.经济师, 2005 (10)

[4].张广新.浅谈企业的销售队伍管理.经济师, 2006 (3)

[5].陈湘.保险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研究与测评.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6 (1)

[6].张金岩.论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保险研究, 2005 (6)

[7].孙伟光.论我国保险代理人的现状及其培训与管理.保险研究, 2005 (4)

[8].刘红.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辽宁高职学报, 2005 (10)

[9].郝演苏.关于中国保险市场的变革与发展.中国保险政策高层研讨会论文集

[10].栗榆.我国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哈尔滨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上一篇:丙烯市场下一篇:歌曲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