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2024-06-26

爱莲说(精选十篇)

爱莲说 篇1

●课件亮点及特色

1. 创新亮点

(1) 本课件的创新点在于设计了“教师入口”和“学生入口”两个通道, 这样使课件不再是教师的专用品, 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 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注音释词”、“反馈练习”、“课外延伸”等环节就适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 因为本课的学习分为两个课时, 所以设计了“课间休息”这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欣赏Flash动画《墨迹莲花》;二是参与一个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寻宝游戏 (动画和游戏均来自网络) 。这些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 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莲之美,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 艺术性强

笔者在搜集素材时, 从网上找到大量精美的莲花图片, 但全部用上会显得很花哨、凌乱。因此在设计课件封面时, 只选取了一张秀美的图片作为素材, 在Photoshop里做适当处理之后提取到象征淤泥的浅灰色背景上, 设计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画面简洁、美观大方, 还突出了本课的主题 (如图1) 。而课件内页在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 在颜色处理时, 以浅灰色和白色渐变的色彩为主调, 再辅以少量局部图片作陪衬。在选取页面过渡特效时主选“波纹展示”, 巧妙地制作出画面在水波中荡漾的效果。这样能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觉, 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如图2) 。同时, 恰当的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 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3. 注重交互

本课件主要采用Authorware7.0制作, 交互性能非常好, 操作方便, 主要体现在:所有的功能都体现在主控制面板上。其中“朗读动画”可以在同一个窗口中播放, 也可以随时播放和停止, 还可以随时返回 (如图3) 。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及时反馈答案正确与否, 完成后还能统计出正误的数量 (如图4) 。这样的交互设计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理解和记忆。

4. 整合性好

现在, 课件制作平台多种多样, 从Power Point、Front Page到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单纯用一种工具很难设计出理想的课件, 笔者在制作课件时, 就是通过Authorware和Flash整合实现课件制作的。像这种可以随时播放和暂停的“朗读示范”动画要在Authorware中实现, 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勉强能实现也是吃力不讨好) 。而Flash是制作动画的最好软件之一, 用它制作的动画体积小, 方便传输, 可移植性强, 兼容性好 (现在正提倡用它制作积件型课件, 便于重复使用, 提高开发效率) 。但它也有缺点,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 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笔者将二者整合, 制作出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优秀课件。

●结构布局

本课件中的教师版由13个按钮组成, 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7个环节 (不包括课间休息环节) ,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切换到相应环节, 方便快捷。各个部分既能相互独立表现不同的内容, 又能相互统一组成一个整体 (如图5) 。

◇“图片欣赏”导入环节, 可以欣赏到关于莲花的精美图片及诗文, 如李白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作者文体”环节, 用清晰简明的文字介绍了作者的概况和文体说明。

◇“注音释词”环节, 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件为他们设计了生字的注音、词语的注释以及句子和文章的译文, 以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朗读”环节中的“朗读示范”, 制作了一个Flash朗诵动画。这个动画不仅声、画、字幕同步, 还可以随时播放或暂停, 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朗诵, 以读促思、以读促学。

◇“课文学习”是本课的重难点环节, 利用文字通过一系列层层推进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进而体会这首古诗描绘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课外延伸”环节, 精选了大量关于莲花的资料和文章, 如谜语、歇后语、诗文、论语对君子的描述等,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

◇“反馈练习”环节, 设计了“选择题”和“填空题”。通过练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

◇为了方便其他教师使用此课件, 在课件目录的右上角放置了一个“帮助”按钮, 用来介绍课件的相关信息及使用方法。在目录中还安排了“返回”和“退出”这两个功能菜单, 方便使用者返回到首页或退出本课件。

●技术处理

由于笔者是边学边做, 所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遇到了不少问题, 最头痛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制作选择题 (现在觉得很简单) , 怎样才能实现选择题正确与错误的及时反馈和统计的功能?虽然书上也有介绍利用Authorware制作选择题, 但通常都是介绍制作单独的选择题, 像本课件制作两道以上的选择题时就会出错 (如图6) , 所以书上的制作方法不能照单全收。

出错原因:前面已经有题目用“A、B、C、D”作按纽名称, 输入代码的图标不能重名。

解决方法:首先, 将每道选择的“A、B、C、D”名称换成对应的题目。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无法改变字体大小和颜色。然后, 选中按纽, 双击进入“按纽”对话框, 选中一种单选按纽, 单击左下角的“编辑”按纽, 进入“按纽编辑”对话框。在“标签”下拉列表中选择“无”。最后将每道题的名称改成不重名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将文字信息单独放在一个页面, 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文字的字体及颜色 (后来才想到的) 。另外, 笔者最初将在网上搜索到的素材图片直接拿来作背景图片, 总感觉格格不入、毫无美感, 于是使用了Photoshop中的一系列功能, 如做选区、钢笔抠图及投影设置等。这样设计不仅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思

本课件的画面、构图以及配色经过反复设计, 符合审美的要求。在版面处理上, 不仅注意了对象与对象、对象与背景之间的远近大小及明暗对比等关系, 还注意了色彩构成上的搭配比例, 做到风格统一、画面简洁、搭配合理, 使人觉得赏心悦目。

诚然, 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在制作课件时, 笔者没有重视课件脚本的编写, 想到哪里就制作到哪里, 出现问题就只好重新制作, 效率特别低, 还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以后再做课件时, 应认真编写脚本, 对于每一页面的制作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 课件的可移植性不强, 采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 如果没有源文件, 难以修改课件的内容。在以后的课件制作中, 尽量做成积件型课件, 即一个知识点做成一个课件。然后用网页、Power Point、Authorware等软件来组合成一堂完整的课。

总之, 作为课件的制作者和使用者, 每一位教师都要从自身的实际、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制作课件时要因需制宜, 使用课件时要灵活处理, 这样才能让多媒体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真正而有效的作用。

点评

“精者, 择也”, 是说精的本意是挑选, 所以挑选出的精品应该是典范和摹本, 它必须带有学科的烙印, 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吸引着使用者──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语文课件《爱莲说》就是这样一个精品。

品读《爱莲说》 篇2

品读《爱莲说》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菊花喻隐士,以牡丹喻富贵,以莲花喻君子。并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很多,而陶渊明独喜爱菊花,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独独喜爱莲花—因莲花不受环境的影响,始终不枝不蔓,亭亭净植,清香益远。还说:喜欢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就是说,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称得上隐士的人;喜欢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就是说,想我这样真正的君子,现在世上也不多了;而喜欢牡丹的人,应该有很多了!就是说,世人绝大多数喜欢富贵。通篇写法,以花喻人,以人来评说社会风气。

浅尝《爱莲说》之美 篇3

(一)创新美

在宋代之前,歌颂花卉的诗词不胜枚举,但多以菊花(颂其“灵隐飘逸”)、牡丹(颂其“雍容华贵”)或梅花(颂其“严冬傲雪”)为对象,以莲和荷为歌颂对象很少见。周敦颐以“莲”为主题,这应该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创新精神,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同样是写“莲”,他与同时代人的写法、立意不同。与周敦颐差不多同时代的杨万里曾写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优美诗句,前两句是从宏观的角度描写,后两句是从微观的角度描写,对“莲与荷”的外部形态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别人很难超越。为此,周敦颐独辟蹊径,不从外部形态而是从内涵、气质去写“莲与荷”。

他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众生相的深刻体验,从中感悟出一种最美好、最纯真、最高尚也最难能可贵的品格,然后用拟人手法,借助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通过“莲与荷”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更体现了周敦颐的创新精神。

(二)意境美

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前者指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后者指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意境是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种想象和联想比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还有美妙得多。当我们读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句子时,我们就会想像到:池塘里翠綠的荷叶高低参差,肩并着肩紧密相连着;露珠随着风儿的吹拂,在荷叶上滚动。满眼的田田的叶子更见风致,叶子出水较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绽开粉红笑脸。一阵风吹来,满池的荷花随着微风飘动,仿佛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翩翩起舞,送来缕缕清香。作者借助莲的美好形象,实际上是歌颂一种“胸怀坦荡,没有私心杂念,朴实无华,不哗众取宠,品格优美,刚正不阿”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正是《爱莲说》的伟大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能流传百世,永远净化人们心灵的精神力量所在。

(三)结构美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起全文,再写“莲之爱,牡丹之爱”,有一般到特殊,最后引出所赞之物“莲”。这就切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出淤泥而不染”写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生发出对菊、牡丹的认识评价,到篇末作者用一问一叹作结,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社会现象,文章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镇值得品味。

(四)语言美

语言精练,骈散结合,全篇共九句话,一百一十九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即抒发了作者这个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等等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顿挫有致,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4

《陋室铭》《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教学内容。对这两篇文章的教学, 通常都侧重于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 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是一致的。这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都是在宣扬君子文化, 这恰恰是中国经典文学的魅力。如果仅仅从写作手法角度去解读经典, 无疑失去了对经典深度思考的机会, 也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了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的机会。

笔者认为, 在解读文本时应牢牢把握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从解读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入手, 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从而了解君子人格,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两篇短文的相似点。

2.赏析刘禹锡、周敦颐君子人格。

3.感受先人的处世哲学、君子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寻找相似点

1. 比较这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提示:借陋室、莲花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一种高洁的志向和情操。

2. 具有高洁的志向和情操的人我们称之为什么?

明确:君子。

3. 这两篇文章其实都提到了君子, 一篇直接讲到了君子, 哪一篇?

明确:《爱莲说》——“莲, 花之君子者也”。还有一篇在引用孔子的话时隐去了君子, 原句是:“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4. 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自比古贤人, 自比君子。

二、走近刘禹锡, 解读君子人格

1.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是传统文人最高的道德理想,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的上是具备君子人格的人呢?从刘禹锡和周敦颐这两位大家身上我们能感觉到这样的人格魅力。我们先走近刘禹锡,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禹锡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明确:清幽闲适、高雅的情趣、儒雅的朋友、安贫乐道。

2.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是受制于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刘禹锡的人生理想就是追求君子人格。文中哪句话含蓄地告诉了我们?

明确: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3. 在作者心中诸葛亮、扬雄、孔子都是君子, 作者为什么希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君子呢?他们身上到底具有怎样的君子人格?

明确:诸葛亮——君子有兼济天下之才, 独善其身之德;扬雄——君子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孔子——君子道者有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教师小结:其实在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当中, 我们也可见这样的品质, 他虽然被一贬再贬, 被迫三次搬迁, 但他仍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他宦海几度沉浮, 贬官时间长达二十三年, 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他成了朝廷的弃儿, 漫漫的贬官之路, 情何以堪?但是他不改其志, 即使被贬和州仍是活得超凡脱俗, 颇有翩翩君子之风。最后成为太子宾客, 官至礼部尚书。

三、走近周敦颐, 解读君子人格

1. 周敦颐为什么喜欢莲花?

明确: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刚正质朴、不追名逐利、攀附权贵。

2. 菊花与莲化相比, 周敦颐为什么更喜欢莲化?

教师提示:菊, 花之隐逸者也。遁隐山林, 不问世事是道家的一种行为处事方式, 是消极避世的。而作者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理学是融合了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因此他认为君子应该有所作为, 但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恰恰是莲所具有的美德。

3. 莲的品格正是周敦颐要追求的君子人格, 文中哪句准确地描述了莲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教师小结:其实从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莲一般的品格:他一生为官30载, 却两袖清风。虽然做的是芝麻大的小官, 但是造福一方百姓, 美名远播。他为官期间还著书立说, 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 被后世帝王尊为人伦师表。他一生都在实践着孔圣人“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的教诲。

四、感悟君子人格, 传承君子文化

1. 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请大家一起把总结起来的话齐读一遍。

2. 你心目中有让你仰慕的君子吗?说说你仰慕他的理由。

结束语:

爱莲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激趣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1)

莲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幻灯片2)

下面,我们一起先来讨论一下莲的形象,然后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你们的回答反映了对莲的喜爱,不过,你们喜欢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1-

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了解本文的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3、4)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3、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5)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

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理解文意。

1、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幻灯片3、4)。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

3、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清结构,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6)。

2、作者赞美莲的优秀品质,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7)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8)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8)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6、作者写莲为什么还写菊花、牡丹呢?(幻灯片8)

六、拓展。

1、有关写莲的诗句。(幻灯片9)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10)

1、指出句子所表现的君子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2、说说句子的大意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关于《爱莲说》的随笔 篇6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文体。它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引子,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或选取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予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你对文艺随笔还有什么认识?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艺随笔的文体特征鲜明。

《爱莲说》中写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众所周知,这句话写出了莲之君子之风。不过,我却要说,这句话道出了“艺术是一种美学”,因为这些写莲句子的美是多重的,每一个爱美的人都对它的其中一面或几面情有独钟。

就像朱光潜老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认为“炼字”为美、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认为“忘言”之美一样,周敦颐认为莲之美在其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之美才是美之极者。

不仅如此,关于莲的描写也很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把莲之美写得无以复加,正好比“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一句,其本意无非是个自谦话,可用“潘江”“陆海”让人心境开阔,突然想在江岸边临风吃酒,清冽之气扑面,口中吐诗,又有一片桂花香味。这与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样,如不知道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典故,这样精简美极的话是不能懂得的。

有时候,诗人也用诗句来自我剖析。例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写得很美,可更美的是诗人的内心。陶渊明以“云”“鸟”自比,来对读者剖白,把自己心中那种隐隐生发的厌倦与思念描写得形象深刻,令人感同身受。同样,周敦颐说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岂不也是他自己的内心表白吗?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中笼罩着一股甜蜜的气息,你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对诗这种文艺的深爱,抛弃了那些中外诗的大区别,使中外诗之间显得和谐静美,让人不忍打扰。周敦颐说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也让人觉得心中怜惜吗?当然,这是对文艺中“美”的探索更深的理解与赞美,所以他笔下的文字也如睡莲,静静绽放,让人沉醉。

此外,周敦颐关于三种花的比较也很独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把菊比作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把莲比作君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陶渊明的菊成了后世士大夫出世的慰藉;牡丹富丽丰茂,雍容华贵,非富贵者何?莲身处污浊环境而不染,又能“濯清涟而不妖”,是以后代君子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也许就是周氏的这篇文章,我们今天才有了区分高士、雅士和君子的标准。

从《爱莲说》中,我们还可发现文艺创作的规律:莲之“中通外直”是文艺的特点,莲之“香远益清”是文艺的精华,莲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文艺创作的态度。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文艺美和形象美都是美的极致,两种美像俞伯牙与钟子期,彼此都是对方的知音。

思维发散

这是一篇典型的学生文艺随笔。小作者以课本知识为例说明了《爱莲说》的美,虽显稚嫩,但高中生能写出如此随笔,也难能可贵了。其实,文艺随笔这种文体的写法有很多,除了上文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文艺作品的主旨探讨、个人感悟、结构处理、表现手法、意象解析、文艺形象等各个方面入手,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甚至还可以反弹琵琶,对文艺作品作全新的解读。至于本文,小作者还可以只用一个例子来全面透彻地说明一个道理或感受,如此,方显得不蔓不枝,中心突出。

(陈军老师荐评)

《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后记 篇7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2.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知识, 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 ( 多媒体配乐, 展示荷花图片, 学生交流咏莲的诗句) 从古至今, 有很多人赞美莲花,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 爱莲说》 就是咏莲作品的典范,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 ( 板书课文题目:爱莲说, 并出示教学目标。 )

(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上课之初就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

(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 划出朗读节奏及重音;2. 学生自读 ( 大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 , 把握语气和节奏;

3. 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适当点评。

(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 其意自现。 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逐步了解课文内容, 为赏析课文打下基础。 )

( 三) 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 小组交流, 理解文意, 有不懂的提出来, 大家一起交流。

1. 文言实词、虚词:独、自、甚、谓、鲜、宜、焉;2. 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3. 疏通文意。 师生合作完成。

(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 以教师为辅,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 四) 探究课文, 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探究的内容:

1. 什么是“ 说”?2. 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3. 文中写了哪些花? 重点写什么? 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4.哪些句子是写莲的?从莲的哪些方面来写的?5.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6.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7.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的感叹, 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完善:

1. 说是一种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2. 对比、衬托莲花;3. 菊花、牡丹和莲花;重点写莲花;写其他花更能衬托莲花高洁、正直的形象;4.“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 体态、芳香, 风度几方面来写的;5. 因为它高洁、庄重、正直、芳馨;6. 不是, 托物言志;7. 感叹爱莲的人更少, 洁身自好的人更少;说明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越来越多, 世风日下。

(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对比衬托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

( 五) 拓展延伸, 各抒己见

师:学习本文后, 你打算做一个像菊一样, 牡丹一样, 还是莲一样的人? 为什么?

(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熏陶。 )

( 六) 本课小结, 教师寄语

今天, 我们学习了《 爱莲说》 , 莲的美好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 做个君子。

( 七) 作业布置, 学以致用

1. 积累描写莲的句子。

2.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写你喜爱的一种植物。

( 设计意图: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五、教学后记

1.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本节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然后, 品味文章语言, 把握本文主旨, 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逐步深入,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最后, 结合课堂内容, 联系现实生活, 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的口头训练, 既锻炼学生的表达, 又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 一举两得。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文化共性 篇8

《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思想文化上有很大相同之处, 他们都在宣扬君子文化, 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注释儒家文化的意义、生存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 (知识分子) 不论是在政治实践, 还是在地方教化、文化活动中始终自觉传播并实践着中华文化的道德价值观, 使得这些道德价值观融化到一切文化形式之中, 他们始终把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维护中华文化的生命作为天职。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可以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

刘禹锡,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家学的耳濡目染, 加上天资聪颖, 敏而好学, 从小就才学过人, 胸怀大志。他十九岁游学长安, 上书朝廷。二十一岁, 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入仕以前, 自称“道未施于人, 所蓄者志” (《献权舍人书》) 。《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 一见换神骨……丈夫无特达, 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 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久蓄“报国松筠心”的他很快成了“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正当他意欲大展宏图之时, 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革新只进行了半年, 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永贞革新”失败之后,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 (今广东连县) 刺史, 行至江陵, 再贬朗州 (今湖南常德) 司马。辗转于巴山楚水之间, 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官之路。《陋室铭》就是刘禹锡贬官朗州遭受势利小人多般刁难之下写下的一篇愤然之作, 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 立于陋室前, 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文章开头, 他就运用类比立论, 一句“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向那些势利小人表明了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告诉他们有德者居之, 陋室不陋。在文章最后突然连举三位古贤人进一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例证, 其实也是自比古贤人, 自比君子, 作者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时省去了“君子居之”四字, 该句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 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从刘禹锡所推崇的这些古贤人, 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志节高尚, 他的崇高的精神追求。

那么刘禹锡心目中的君子又是具有怎样道德情操的人呢?他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君子呢?先来了解“南阳诸葛庐”, 诸葛亮人称卧龙, 有匡世救民之志, 定国安邦之才。曾一度隐居南阳, 潜心向学, 淡泊明志。十年磨一剑, 终于等来了明君。“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足见刘禹锡认为君子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具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固穷”、“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之德;接着来了解“西蜀子云亭”的主人扬雄。西汉末年, 王莽篡权后, 扬雄为中散大夫, 但他不愿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同流合污, 而是埋头著书。足见他认为君子还应该像扬雄那样具有“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君子谋道不谋食”的美德;最后, 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心中的“孔圣人”。有一次孔子学生问孔子, 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子曰:“君子道者有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的大同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熠熠生辉, 被后世尊为至圣, 万世师表。孔子就是那大仁、大智、大勇之君子。足见刘禹锡心目中的君子还应该像孔子那样具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的理想人格。

周敦颐, 字茂叔, 道州营道 (今湖南省道县) 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殊溪书堂讲学, 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南康郡 (今江西省星子县) 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 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 名曰“爱莲池”, 他愿自己的生命就像那池中圣洁的莲花。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 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 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 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 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诚如黄庭坚所说的那样, 周敦颐有着如莲一般的品格。他一生为官30载, 却两袖清风;虽然做的是芝麻大的小官, 但是造福一方百姓, 美名远播。为官期间还一边著书立说, 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 功盖孔孟之间, 被后世帝王尊为人伦师表。他一生都在实践着孔圣人“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的教诲。

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正是他心志纯洁、洁身自好、胸怀磊落所散发出的精神芬芳, 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 是作者心志的自明, 他渴望自己成为像莲一样的君子。这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得到明证, 作者分别把菊、牡丹和莲花称为花中的“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 巧妙地用比喻的方式把借花喻人的用意点了出来, 然后说“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真可谓一唱三叹, 感慨真正隐逸的高士少, 感慨贪慕富贵的俗人多, 更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的品格的人实在太少, 同时也巧妙地讽刺了那些对荣华富贵趋之若鹜的世俗之人。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是传统文人最高的道德理想。在人生的旅途上, 他们一直是清醒的追求者, 让生命走向真善美, 成为一首吟诵不完的最美的诗, 是他们超越俗世、超越自我的永恒追求。

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

面对现实的重重矛盾, 儒家文化能使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 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子曰:“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泰伯》)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孔孟的生存哲学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是他们能够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始终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刚柔并济、清者自清的君子人格的精神原动力。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 我们就能够触摸到他们高尚的灵魂。

虽然刘禹锡命运多舛, 被一贬再贬, 被迫三次搬迁, 但他仍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他宦海几度沉浮, 贬官时间长达二十三年, 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他几乎完全成了朝廷的弃儿, 漫漫的贬官之路, 情何以堪?但是他悔也不改其志, 即使被贬和州仍是活得超凡脱俗, 颇有翩翩君子之风, 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爱这“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陋室, 让他能独享这份远离喧嚣的幽静清雅;他爱这“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陋室, 让他享受这份来自鸿儒的儒雅;他爱这“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的陋室, 让他享受这份超然物外的清心寡欲;他爱这“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陋室, 让他享受这份没有繁弦急管、没有俗务缠身、不受羁绊的闲适和宁静。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 他为陋室中清幽闲适、高雅脱俗的生活而满足, 为自己能够像古代贤者一样居陋室而感到自豪。《陋室铭》表现了陋室主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耿介正直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贤者刘禹锡在这间小小的斗室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朋友, 精神的家园。而贤者周敦颐在“一花一世界”里也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净土, 诗意的栖息地。他写了三种花, 实际是写三种人, 一种是隐逸之人, 一种是追求荣华富贵之人, 一种是人中君子。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花中君子”。他爱这“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爱她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他爱这“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的莲花, 爱她刚正不阿、特立独行的品质;他爱这“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的莲花, 爱她不事张扬、正直孤傲的品质。“爱莲池”的主人借圣洁的莲花表达了自己对君子人格的向往, 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世俗生活的鄙弃。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他们追求自我心志高洁的宣言, 是他们超越现实、精神境界获得升华的明证。沧海桑田, 逝者如斯, 先贤智者早已化作历史的尘烟, 然而《陋室铭》《爱莲说》却光照千古, 流芳万代。

爱莲说 篇9

一、采用传统的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古人云:“言为心声。”《爱莲说》一文中, 作者以莲的形象来比拟人的品质, 以莲的形象来比拟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仰慕, 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鄙弃。作者反对当时消极避世和追求富贵名利的世风, 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 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清官。这一鲜明的主题, 正是《爱莲说》历经千年还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因为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是他忠直进取的标志, 是他不阿世俗的性格的参照物。文中描写莲花的精彩语句, 每句都扣紧君子的性格特征:清廉 (“出淤泥而不染”) ;不阿谀奉承 (“濯清涟而不妖”)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中通外直”) ;不拉拢勾结 (“不蔓不枝”) ;要德声远播 (“香远益清”) ;要坚守节操 (“亭亭净植”) ;要端庄、严肃被人敬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向世人强调自己爱莲, 实质上是在表明自己要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 做一个受人拥戴的清官。

二、运用正衬反衬相结合的衬托手法

从内容上看,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 分评三花, 并以莲自况, 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爱莲说》通篇采用衬托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 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 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 没有空洞的说教, 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 起到了突出中心, 加深立意的作用, 手法可谓高明之极。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作总衬, 再以菊花作正面衬托, 然后用牡丹从反面衬托。通过一正一反的衬托, 表明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喜好。中间描写莲花时, 也是以环境相衬, 以“淤泥”反衬其“不染”之难得, 以“清涟”正衬其“不妖”之可贵。结尾部分以爱菊人少而爱牡丹人众从正反两方面衬托, 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有力地讽刺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突出了主题。

三、语言优美简练, 的确如莲之美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富有特色, 那就是优美简练, 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 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从语言上分析, 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 以“爱”衔接, 言近旨远。

全文共八句, 七句言“爱”;“爱”字的频繁出现, 没有罗唆之感, 但觉一气呵成, 抒情自然。起句开宗明义, 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 一个“爱”字紧扣题目, 把自然界花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 引出“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然后, 作者以“爱”作谓语, 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 以如泼之墨着力铺陈莲的高贵品质, 既突出了莲的可爱, 又初步解释了自己“独爱莲”的原因。第二段开始一句, 没有直陈“爱”字, 只以花喻人, 却进一步挖掘了爱的本质。紧接着, 以三个“爱”来抒发感慨, 自然地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以及追求恬淡的品性, 可谓言近旨远。

2. 巧用修辞, 借题发挥。

在写莲的高贵品质部分, 作者用了对偶、比喻、摹状等修辞方法, 写莲又非单纯写莲, 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通。“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以工整的对偶写出了莲不受生活环境左右的高浩气质,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直”, 以莲的茎杆长势, 香气特征比喻胸境通达, 性格正直, 美德远播。叠词“亭亭”, 摹拟莲高直耸立的美丽外形, 比喻人的品格孤峻高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以“远观”和“亵玩”相对照, 作了概括性的评论, 喻人之可以肃然起敬而不可妄自亲昵。“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排比句式, 通过比拟将花的品质明朗化, 以菊比喻隐士, 用牡丹比喻富豪, 用莲比喻君子, 从而勾勒出三种优劣不同, 高下有别的形象, 为下文在慨叹中揭示主题, 铺好了感情的桥梁。

3. 句式多变, 长短相宜。

通观全文, 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七个词组组成的长句来说明, 前两者起陪衬作用, 便用短句表达。在揭示花的三种品格时, 作者用了一个长单句表达, 宾语由三个并列排比式的分句组成。虽是长句, 但简洁而有节奏, 没有冗长之感。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结构上, 这个长单句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最后三句都为短句, 且都用“之”将宾语提前, 突出了“爱”的内容。同时, 与上文相比, 三种花的次序发了变化:先说菊, 再说莲, 后说牡丹。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 一句反诘, 一句感叹。

语序在变化, 语气在变化, 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爱傲霜之秋菊的, 除了陶渊明则“鲜有闻”, 爱高洁之莲的, 除了周某人还有几人?而“宜乎众矣”的多是追求富贵之徒。作者对世道的慨叹、知音难觅的心情跃然纸上。

此外, 文章以一个“爱”字为线索贯通全文, 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摘要:《爱莲说》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精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 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爱莲说 篇10

1.借助注释, 疏通文意, 做到文从字顺。

2.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突出重点的写法。

3.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突出重点的写法。

2.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蓝天碧海、绿树红花都是文学家赞美的对象。其中, 莲花更是以其“清水出芙蓉”的独特风姿为历代文人盛赞不衰, 把它当做高洁品格的象征, 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二、解题

题目中的“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说”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熟读课文

1.请大家小声读课文一遍, 要求是读准字音、句子。

2.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注意听在读准字音方面还有没有问题。

3.范读课文, 听听自己的节奏有没有把握的不准确的地方。

4.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尽量读出节奏感。

5.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同桌两个同学合作, 结合注释, 翻译课文。

要求:不会解释的词语加点, 不会翻译的句子划横线, 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加三角符号。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共同解决。

3.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质?借莲花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讨论

明确后归纳: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 “香远益清”的芳香。

风度:“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莲花有如此高洁的品格, 难怪作者喜爱莲花, 赞美莲花。把莲花比作是花中的“君子”。

请一位同学把这些句子读一遍, 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大家齐读这段话, 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其实, 我们已经不难发现, 在作者的笔下, 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 而是君子的象征。那么作者借莲花抒发什么感情, 就不难理解了。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归纳:

作者借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赞美君子的高尚情操, 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对莲花的描写, 看似句句写花, 实则句句写人。

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只可惜, 这样的君子太少了, 所以作者忍不住发出感慨“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2.题目是“爱莲说”, 为什么要提到“菊”和“牡丹”?

学生讨论

明确归纳:

衬托:菊———正衬, 牡丹———反衬, 目的是为了衬托莲的美好形象和高尚品质。

找出与“菊”和“牡丹”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

作者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呢?

“隐逸者”“富贵者”

作者又用它们比喻什么人呢?

“隐士”“富贵者” (追名逐利的人)

(1) 为什么用菊花比喻隐士呢?

和陶渊明有关。

学生谈对陶渊明的了解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 品格高洁, 又“独爱菊”, 所以作者用菊花比喻隐士。

菊花傲霜怒放, 和莲花的高尚品格相似, 所以用它来正面衬托莲花, 陶渊明坚持高洁的品格, 和作者是一样, 所以作者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自己。

只是爱菊花的人太少, 也就是真正的品格高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逸者太少了, 所以作者说“陶后鲜有闻”, 表示了惋惜之情。

(2) 唐代的达官贵人酷爱牡丹, 所以用牡丹比喻富贵者, 唐代人喜欢牡丹到了什么程度呢?看了下面的诗句就知道了。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所以作者才说“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世人为什么喜爱牡丹?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

世人喜爱象征富贵的牡丹, 实际上是富贵, 名利的追求, 作者对这种世风是厌恶的, 鄙弃的。这与作者的高洁品格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作者用的来反衬自己。

(3) 作者实际上是借三种花写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同时表明自己的追求:

一种是像陶渊明那样, 厌恶世俗的污浊, 但他选择消极避世;

一种是大多数人那样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

一种是作者坚持的:身处污浊的环境中而能洁身自好, 保持高洁的品格。

六、小结课文

这篇课文, 作者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 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与追求, 同时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从上完课到现在, 一直在思索。那就先从一开始的构思谈起吧: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 文章注释又非常详细, 个人认为理解难度不大, 除了个别词句没有注释外, 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 充分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 设计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 语文教学就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而不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于是让读书贯穿整堂课。从一开始的快速浏览, 扫清读音障碍, 到最后的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中间穿插齐读、指名朗读、老师范读等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理、在读中思, 在读中悟, 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儿。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同行们常说,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但是显然对学生的考虑尚欠周到, 而是过多地注意了自己的教学流程, 导致有些问题的讨论未落到实处, 甚至有把老师的见解强加给学生的痕迹。还有大胆质疑的能力还不够, 对学生放手幅度还不够, 学生有点被牵着走的感觉。

上一篇:法律基础知识应用下一篇:天然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