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2024-08-15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篇1

1 方法

1.1 认真组织学习法律法规, 提高法规意识

组织全科室人员反复学习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和四川省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检查考核标准》、细节管理概念及内涵, 不定时分层次地对其内容进行抽问和强化学习。

1.2 制定去污区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寻

要求人人在规章制度下严格履行工作职责, 如:去污区入室制度。去污区消毒隔离制度、去污区人员自我防护制度, 器械回收制度、器械回收双人核查签字制度、仪器设备维护制度 (纯水机、热力清洗机等) 、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等, 并将各种制度整理成册, 放置在办公休息室供员工随时翻阅。

1.3 规范制定各项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 要求严格遵守

器械清洗应由污到洁, 按照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等流程来提高工作效率。如:器械回收流程、器械分类流程、特殊感染处理流程、穿刺针清洗流程、管腔器械清洗流程、清洗工具用后处理流程、器械清洗装载流程、湿化瓶、压脉带清洗流程等, 并将各工作流程以图标方式张贴在工作区, 以便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和掌握器械清洗方法。避免因不能按操作规程执行, 凭个人的习惯和心情而工作, 影响器械清洗质量。

1.4 组织学习职业风险因素, 提高自我防护风险意识

在整个工作流程中, 去污区工作人员工作所接触的器械上残留有大量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病原菌等, 还要面临在清洗消毒过程中潜在产生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危害因素, 受到有害物质感染的危险性较大, 根据该区域的工作特点, 去污区内人员着装必须统一着分体式工作服, 戴一次性圆帽、口罩, 着防水鞋 (高筒雨靴) 、双层乳胶手套, 防雾、防穿刺面罩, 穿防护隔离衣 (内层有塑料薄膜) , 采取标准防护。出室更换另一套工作服, 加强手卫生知识学习, 强化手卫生管理 (备快速手消毒剂) , 去污区内划分污区和相对清洁区, 回收器械时禁止用手直接接触利器, 而采用专用工具间接对回收的器械进行清点、分类处理, 防止利器伤的发生。

1.5 制定各班次工作岗位作业指导及质量评分标准

充分评估工作量和人力资源, 制定合理的班次, 满足器械清洗任务。按班次制定相应班内需完成的工作任务, 形成固定的作业指导书, 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 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使去污区内每一项工作都有相应的人员来完成并有相应的考核标准。有利于顺利完成清洗任务, 保证清洗质量。

1.6 定期抽查器械清洗质量

每日除常规对清洗后器械进行检查外, 再由清洗组组长和包装区老师共同抽查器械清洗质量, 按制度要求抽查各类器械每类不少于2件, 对照器械清洗质量标准进行目测, 发现不合格的器械及时退回去污区并要求重新清洗, 并记录, 将信息反馈给清洗老师, 寻找清洗不合格的原因, 对质量缺陷进行分析, 反馈给科室质量控制组, 共同寻找专业有效的器械清洗方法, 来保证器械清洗质量。

1.7 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为了提高清洗器械质量和效果, 在清洗过程中一般会使用清洁剂、润滑剂和除锈、除垢剂, 对这些制剂通常是按厂家提供的说明书标准来使用, 而对制剂使用时的浓度、温度等影响清洗效果的各种因素极其相互作用缺乏关注, 结果导致器械清洗或除锈、除垢不彻底, 器械清洗质量无从保证, 还会导致大量的清洁剂浪费, 器械分类后按污染程度对照清洁剂或其他除锈、除垢剂相应的配置浓度和相应温度指导表格进行清洗。如器械有可见血液污染, 必须先浸泡在全效多酶液 (1 ∶270) 中, 水温控制在40 ℃以下10~20 min, 再进入下一个清洗流程, 从而提升器械清洗质量。

1.8 建立器械回收图谱及配置说明

对特殊包尤其是特殊器械在回收时如果对照图谱和器械数量说明, 有利于工作人员迅速掌握器械来源和具体数量规格, 便于缩短清点器械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1.9 关注细节管理

外来植入器械回收, 为避免回收时, 厂家、器械名称、器械数量、植入物数量错误, 建立了由厂家填写注明器械名称及数量并签字, 回收老师清点无误后, 填写清单 (打包时) 放置在包内, 由老师放置专门设计的名片 (上面书写厂家名称、包名) 放框内进行手工清洗, 便于器械清洗消毒干燥后检查包装区的老师按计划打包, 并知道包的来源, 防止打错包。加强临床科室沟通对器械的及时预处理, 注重清洗水质的监测, 防止清洗机产生水垢。注重热力清洗机各管路接口的监测, 防止接口生锈, 对热力清洗机输油和输清洁剂管道注意半年清洗1次, 防止管腔内残留物质影响清洗质量。

1.10 统计学方法

将细节管理前后的数据采用χ2检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器械寿命延长, 器械清洗后返洗率明显降低, 器械清洗质量提高

从2008年10月—2009年10月, 共抽查器械清洗质量检查410 377件, 反洗件数是2 578件;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共抽查器械清洗质量检查432 108件, 返洗件数是428件, 有效的预处理和严格清洗流程, 合理的器械保养, 严格的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体系降低了器械返洗率, 从6.2‰降至0.99‰。减轻了清洗工作量, 并提高清洗质量。管理前后检查器械数均为4 767件, 器械报损率管理后明显下降, 从211件降到了163件, 成本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1, P<0.01) 。

2.2 人员素质得以提高, 检查包装区对器械清洗质量满意度提高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反复学习, 专业知识水平明显提高, 服务临床意识不断提升, 人人工作有章可循, 能自觉遵守科室内各项规章制度, 自觉按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工作, 按作业指导要求及时有效完成相应的器械清洗任务。通过不断的学习及不定期抽问, 各层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有明显进步, 对基础专业知识抽问回答满意率有明显提高, 满意率从管理前的16.7% (4/24) 提高到33.3% (8/24) 。回收器械清点错误次数明显减少, 在回收数量明显加大的情况下, 清点差错率从管理前的0.26% (101/39 600) 下降至管理后的0.12% (57/48 072) 。按质量标准依据考核, 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无有提高。

2.3 便于质量追溯责任到人

区内有质量控制评分标准后, 对照标准在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业务技术管理、质量标准都有细则, 对照标准, 操作性强, 有利于对存在的质量缺陷及时纠偏, 并在质控会上通报, 促进其自觉改进。

2.4 职业暴露降低

职业暴露利器伤全年有12人, 细节管理后职业暴露伤减少到3人 (人员均为16人) , 细节管理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6, P<0.01) 。

2.5 仪器设备维护到位, 减少维修频率

建立仪器设备需维护的具体内容和维护方法及时间, 以表格式方式按时维护及记录, 有利于监测设备仪器的使用时间及维护日期和操作者。因人员未及时维护导致的设备故障明显减少, 原有设备共3台, 从每年维护9次降至每年维护4次。

3 讨论

3.1 注重细节, 必须人人参与

消毒供应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供应临床科室合格的无菌物品[3], 随着两规一标的出台, 应转变观念, 发挥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优势, 只有保证器械清洗质量, 才能制作出合格的无菌产品, 因此, 只有提高科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专业的发展, 人人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在工作中严格履行双查制度, 认真做好每一环节, 才能使回收错误次数明显降低。

3.2 重视细节管理, 保证器械清洗质量

常规采取手工和器械消洗相结合的原则对器械进行统一的清洗。为保证清洗质量每周固定1天对所有回收的器械进行人工清洗和保养, 使器械清洗质量明显提高, 返洗率明显降低, 器械报损率下降。为保证器械消洗质量, 加强和临床沟通, 对使用后的器械进行及时的保湿处理, 在减轻清洗难度的同时, 减轻了清洗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效地提高了器械清洗质量。

3.3 使用岗位作业指导书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在岗位指导书的指引下工作人员明确什么时间做什么, 并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 根据临床科室回收器械数量及时弹性排班, 不断优化工作岗位指导书的内容, 保证器械清洗任务和质量的完成。

3.4 关注外来器械的细节管理

追溯管理对外来植入器械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必须对每锅次植入器械进行生物监测, 在回收时一定要做好清单的填写, 尤其是具体植入的器械数量必须准确无误, 并建立去污区外来植入器械回收记录单, 记录回收时的日期时间、器械名称、厂家、器械提供者、回收器械者、是否有器械清单、联系方式、要求灭菌时间、灭菌方式、消洗者, 资料留存至少3年。其目的是在处理医疗事故进行举证倒置时可提供一部分质量证据[4]。

3.5 职业暴露和利器损伤明显减少

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增强、严格的规范操作及相关的制度要求, 并加强督促和检查, 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职业暴露次数, 保障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更有利于完成器械清洗任务。

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中有保证器械清洗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及人员素质并减少职业暴露和差错次数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方法 对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岗位作业要求及质量标准按细节管理要求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并完善, 强调执行落实, 比较细节管理前后在职业暴露、器械清洗后返洗件数、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设备仪器维护次数、回收器械错误率及器械报损数进行对照。结果 职业暴露次数从12人降低至3人;器械清洗质量提高, 工作效率提高, 器械返洗率从6.2‰降至0.99‰;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明显提升;仪器设备维护到位, 维修频率减少5次;器械报损率下降77%;投入清洗用物资损耗降低, 与细节管理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实施细节管理, 有助于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细节管理,器械清洗,清洗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玉兰.创建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 :138-139.

[2]程华军.我院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质量管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30 (1) :410-411.

[3]黄虹, 吴慧平, 马小化, 等.消毒供应室如何顺利通过ISO 9000认证[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9) :688-689.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 篇2

1 培训人员和时间

1.1 人员选择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强度大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 因此, 先与保洁公司联系, 选择文化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强、至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8~48岁的青壮年为宜 (护生、下岗职工优先) 。

1.2 培训时间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第十九条规定, 将培训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是新上岗人员的上岗培训, 时间为上岗即刻开始, 一般持续培训一周;二是在岗人员的岗位培训, 一般定为每月5号。

2 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制度及职责, 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的工作制度及个人防护措施, 去污区个人防护用品及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 污染物品、器械的清洗流程, 手的清洁和消毒,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疗锐器伤的应急程序, HIV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案等。

3 培训方法

3.1 讲授

培训者通过讲述、讲解、讲读等方法将培训内容传授给培训对象, 使之掌握相关岗位专业知识, 为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3.2 演示

3.2.1 示范培训者将演示操作步骤,

并解释每一步的操作要领及意义, 让培训对象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如在进行手工清洗时, 清洗人员必须注意自身保护, 防止交叉感染。操作者先穿好防护用品 (在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专用工作服的基础上戴防护屏或面罩、防水围裙、袖套、防护鞋、加厚或双层橡胶手套) , 然后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目前, 我院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复用医疗用品主要分为管腔类 (如活检针、骨穿针等) , 金属器械类 (如止血钳、镊子等) , 搪瓷、不锈钢类容器 (如弯盘治疗碗等) , 胶管类。分类后将治疗碗、弯盆及止血钳、镊子等分别放置于不同的清洗容器中, 经初步冲洗后放入清洁剂浸泡。一般污染的器械、物品用碱性清洁剂浸泡;有机物污染严重以及血迹发黑、干涸的, 用多酶清洁剂浸泡。浸泡时器械轴节完全打开, 复杂的组合器械拆开。刷洗物品时应放在专用水槽或水盆内, 并在清洗液面下进行, 以免水的泼溅形成气溶胶, 引起工作人员感染;还应特别注意齿纹轴节处的刷洗。最后用蒸馏水漂洗, 润滑剂养护, 干燥后由传递窗送入检查包装区。

3.2.2 流程图示

将培训内容制成简单的处理流程图贴于工作区的墙上, 让培训对象在操作时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如污染物品、器械的清洗流程, 六步洗手法流程 (见图1) 。

手工清洗流程:初步冲洗→清洁剂浸泡→刷洗 (超声清洗) →漂洗与干燥。

机械清洗流程:初洗→清洁剂清洗 (主洗) →漂洗 (润滑) →消毒与干燥。

3.3 练习

在讲授和演示的基础上, 培训对象按操作步骤自行练习, 培训者在旁作具体指导并分析要领和注意点。如洗手时, 应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腕部, 时间不少于15秒, 流动水洗净, 用消毒巾或干手机烘干, 避免再次污染。

3.4 考核

拟订考核标准, 培训结束后进行口头提问、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 合格后方可上岗。

4 建立培训档案

包括培训日期、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签名、培训者签名、培训考核结果等。

上一篇:朗读活动下一篇:表面金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