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物流管理

2024-05-30

协同物流管理(精选十篇)

协同物流管理 篇1

一、物流信息系统协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物流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长江物流网等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陆续投入使用, 物流协同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从指导思想和实现技术上看, 一方面在一般系统科学向复杂系统科学过渡, 以体系为指导的主体协同思想已经确立;同时, 协同技术发展迅速, 已应用于资源调配、生产制造、电子商务以及政府和军事领域。但就当前总体的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 主要还是处于系统功能集成阶段, 尚未达到无缝隙自主协同的水平。

1. 物流信息交互能力差

物流信息交互是高效、敏捷物流协同的基础。在复杂环境下大型物流活动中, 任何一个企业或物流协作要素都不可能具备全局信息, 必须通过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不同系统、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 即局部数据+信息交互=全局信息。这里的交互能力除了接口以外, 还包括交互对象、时机和内容的选择。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总体集成化程度低、综合业务系统少, 大多数是“烟窗”式的面向某项业务或部门的系统, 系统之间缺少信息交互的接口, 高效、自主的交互协作更无从谈起。

2. 人机结合程度低

人是物流协同中的主导因素。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 软硬件集成、功能集成是重点, 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组织、业务流程的抽象, 并没有良好的人机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合作节奏快、合作方式多样、商机转瞬即逝, 要求物流信息系统各节点具有良好的自主性和自适应性, 能根据自身知识和环境信息通过思维推理来决定和控制自身的行为。这个阶段的人机结合要求信息系统必须包括人思维、知识、经验等精神状态进行抽象建模。

3. 智能化水平不高

现代物流协同巨大的信息量和较短的响应时间决定信息处理的任务是异常繁重的, 要求物流信息系统具备决策支持和智能化自动处理的能力, 能够实时判断当前自身的状态并选择主体进行交互, 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效率和可靠程度。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普遍智能化水平比较低, 很多环节还需要人工介入, 还有一些业务是手工处理, 使得业务信息处理效率和可靠性受到很大影响, 未达到协同要求的智能化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信息交互促进合作、人机结合实现自主、智能化水平决定效率, 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物流信息系统的协同基础。当前的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解决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问题, 但什么时候交互、怎么样交互依然以固定的流程或人工进行处理, 建立在主体基础上的信息交互模式尚难以实现。除这些问题外, 协同要素及其关系也是物流信息系统协同建设必须梳理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多主体的复杂物流信息系统的协同要素和关系分析

1. 物流信息系统协同要素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通过与环境的信息交互实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通过系统内各子系统的信息交互实现系统之间的和谐。在物流信息系统协同过程中, 物流环境是外因, 是物流信息系统协同的需求和触发器;物流信息系统是内在动力, 通过系统的协作实现系统之间的和谐并最终实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物流信息是媒介, 是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交互的纽带。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协同工作的进行, 构成物流信息系统协同的核心要素。

2. 物流信息系统协同关系

(1)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物流信息系统协同是物流协同的信息化表现形式, 系统之间的关系就是物流实体协作关系在物流信息网络上的体现。与信息系统整合阶段不同, 系统不再是由一个主体和众多客体组成, 而是由松耦合的主体组成, 这是与实际物流协同相对应的;系统关系也由各单元之间集中控制与反馈关系转变成各主体之间共享与合作关系, 每个主体都有协商和控制的能力, 可以根据任务需求交互形成优化的协作方案, 在任务中形成灵活的协作关系。同时, 多主体之间的并发性造就了系统的非线性, 使得系统之间除了合作、共享以外还存在竞争和冲突关系, 所有这些关系最终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并获取较优的物流效益和效率, 所以系统之间还有一个关系就是共赢。

(2)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物流信息系统通过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来促使系统状态和行为从无序向有序演化, 因此,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物流信息系统协同的重要内容。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系统与内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系统之间通过协同产生, 并随着协同的进行而演化发展。另一方面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协同的基点也是手段。没有了系统与外界的信息交换, 物流信息系统就变成一个封闭系统, 没有了动态处理的内容, 协同也没有了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体现为环境感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反作用于环境三个环节, 这个过程重复循环, 使系统与环境始终处于一个临界的平衡状态。

三、物流信息系统协同建设框架

任何变革都是建立在指导哲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 物流信息系统协同也受指导思维方法和协同技术这两个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因此, 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建立与当前方法和技术发展阶段相一致的协同方式。

1. 以体系思维为方法指导

一般系统科学的系统思维已经难以解决复杂信息系统出现的开放性、并发性和非线性等问题, 《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与后来的《超循环理论》、《神经网络理论》结合, 使系统整体性认识上升到群体和谐论阶段, 指导信息化发展的体系 (systemof system) 思维方法产生, 系统科学进入了向复杂系统科学过渡阶段。

体系是复杂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维方法。与一般系统科学相比, 体系是系统概念的发展, 是多个统一顶层设计的系统组成的集合。体系思维指导下的物流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必须包括物流环境、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流三个协同要素以及两个协同关系的描述, 在一致的协同要素构建标准和统一的物流协同要素关系模式的约束下, 实现物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为各系统之间的交互提供接口。在体系思维方法的指导下, 物流信息系统构建模式从系统构建过渡到体系构建, 促使单元之间基于主客体集中控制和反馈的协作关系向系统之间基于主体合作的协同关系转变, 在物流实体之间体现为基于任务需求的自主性动态协同关系。

把体系的思维方法作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协同建设的指导, 为物流信息系统协同提供有力的顶层设计, 为基于多主体的复杂物流信息系统协同提供思维方法。

2. 以协同技术为技术支撑

当前, 信息系统协同成为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通过引进协同技术提高系统的交互能力、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 相关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包括流程、计算、信息等协同技术, 总结如下:

流程协同是预先描述物流活动规则与业务过程来实现任务各环节有序协作的过程。通过工作流程的电子化、自动化预定义完成各环节之间按照预定规则的传递, 并保留流程运行的操作痕迹和相关业务数据的自动更新, 从而实现物流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合作。将Agent技术引进工作流模型研究, 提高复杂环境下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计算协同是对物流活动过程中需要交互和计算的大量信息进行协同处理的过程。通过计算任务在网络中可用计算资源分解划分实现并行执行, 从而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消除计算瓶颈、平衡系统计算负载以及提高系统的扩展性。目前主流实现技术有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普适计算、P2P计算和基于多Agent技术的协同计算。

信息协同是系统收集信息并对大量无序的混乱信息进行协同处理、从而形成指导物流活动的有序信息的过程, 是信息系统协同的手段和目的。基于主体的信息协同是协同的高层次表现形式, 建立在多系统之间信息自主交互和共享基础上, 强调系统之间任务驱动下以信息为主导的协商与合作。信息协同涉及的技术有信息交换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发布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等等。

四、结束语

船舶船员协同管理 篇2

一、船舶船员协同管理介绍

以船舶、船员数据库为基础,以船舶动态为主线,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船舶船员业务共享、船舶配员自动核查、船员任职自动校验、船员资历自动采集和船员动态实时监控,有效解决船舶船员不足、船员假证、人证不符、假资历等问题,促进水上安全,维护航运市场公平有序,保障船舶适航、船员适任。

二、船舶船员协同管理带来哪些好处

1、便捷办理船舶进出港手续,提高船舶劳动效率。通过刷船员身份证快速完成船员任职信息登记,船舶签证更快捷,数据质量有保障。

2、保护船员权益,创建公正、公平就业环境。通过船员任解职信息登记和派出单位派遣报务等方式采集权威、真实的船员资历,有效避免资历造假;通过船员履职过程信息的全面、准确记录使船员 资格、专业技能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对船舶船员、船员证书等 信息联网即时校验,便于遏制使用假证、一证多用、签证黄牛、租借证书、配员不足等现象。

3、提升船员服务质量,促进船员市场健康发展。船舶船员协同使船员资历实现电子化管理,为无纸化办证奠定基础;通过权威信息发布,增强船员 市场的透明度,为船员培养、招募、服务政策制定等提供支持,促进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友情提醒

1、自2013年4月1日零时起,所有进出港中国籍海船在第一次办理进出港手续时,应携带在船中国籍船员(持适任证或见习船员)的二代居民身份证、《船舶签证簿》或船舶IC卡或公司相关证明材料(如公司开具的船员派遣单、服务协议或劳动合同等),集中办理一次船员任职登记,完成在船船员信息的初始化。4月1日仍在境外的中国籍船舶上任职的持证船员由派出机构在4月15日前通过船员电子申报系统中的“船员派遣信息报备”模块完成船员任职信息报备登记手续。

2、自2013年4月1日起,已经办理过船员 任职登记的船舶发生船员变更时,应携带解职下船和新上船任职的船员的二代居民身份证、《船舶签证簿》或船舶IC卡或公司相关证明材料(如公司开具的船员派遣单、服务协议或劳动合同等)办理船员解职变更登记。

3、对于在境外上船任职和解职下船的中国籍持适任证船员和见习船员、船员 派出机构应在船员 上(下)船 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船员电子申报系统“派遣信息报备”模块完成船员派遣信息的报备工作;外派海员按现行要求报备派遣信息。

创新企业的协同管理 篇3

成功的科技创新管理的关键,应该能够让企业各层面的创新资源与组织管理结构适当匹配,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层面和创新层面的协同作用,使企业将创新求变与管理求稳之间的冲突转化为创新生产力,从而形成企业异质化的竞争优势,实施竞争对手实施不了的科技产品开发战略,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赢利的兼得并进。

对立与冲突

首先看看管理者和创新者如何形成对立和冲突,以及造成创新失败的原因,由此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向。

创新者特质创新者将技术创新看成是其创新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创新者往往把所有的创新成果看作是原始起步阶段,希望在不断探索中让跟随者无法超越,来实现创新理念和愿景。赢利在创新者看来,是对创新行为预期结果的度量,而不是目的。创新者强调技术的新和多,但这种做法也会让不断投入的资金打水漂。

管理者特质管理者只是将技术创新看成其创新价值链的辅助活动。管理者的关注重心,往往会由最初的关注技术创新,迅速转向技术商业化和资本回报。管理者的眼光更多集中在资金的投入产出,以及产品是否赢利。

冲突于是创新者和管理者经常会产生尖锐的冲突。在现有产品市场状况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各种创新的“奇思异想”往往会被管理者看成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对公司正常秩序的扰乱,因为它们都是带来变化和不稳定的因素。当管理者认为难以控制创新者时,便会设法将创新者挤出公司。

随着管理者特质的强化,企业会更加偏重商业化能力和赢利能力,丢失科研型企业本该具有的创新特色。创新者也会相继离开没有成就感的公司,去投奔能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丧失创新精神。

1999年之前的广州白云山中药厂(现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山和黄”)曾因上述冲突的存在而举步维艰。20世纪90年代初,白云山和黄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对制药业则基本停止投入,进而兼并国内多家濒临倒闭的制药企业以扩大规模。由于疏于管理和控制,形成内部同品种、同品牌的恶性竞争,白云山和黄的科研几近停顿。虽然手中握有100多个产品批文,但由于主导品种科技含量低而导致竞争力弱,销量急剧下降,设备闲置率高,员工收入大幅减少,人心涣散。

在技术创新变化速度令人疲于奔命的医药市场中,白云山和黄之所以在1999年后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快速发展,是因为企业新的领导者深入研究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构建起良好的适应创新变化的战略、组织环境和资源集成机制。此后,白云山和黄的科技创新管理成效卓然。1999年-2004年,白云山和黄企业规模扩大了5倍,销售收入以平均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白云山和黄四个项目中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与大飞机制造等项目一起入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为广东省全省同时中标这一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最多的药企。

我们在对白云山和黄的创新管理模式研究中发现,创新型企业如果能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就能构建管理者和创新者的协同关系,很好地解决管理“求稳”和创新“求变”之间的冲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增值能力和独特竞争优势。

从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保障创新者和管理者的战略一致性。

从创新组织的配置上,保持“母子”模式的组织结构。

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保证资源协调和配置的动态化。

战略一致性

要消除创新者与管理者的冲突,首先要解决两者战略不一致的问题。

决策者合二为一

在决策层面上,如何解决创新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可能的思路是,将行政管理和创新管理的两种人力资源合二为一,即将管理部门和创新部门的决策者合二为一。

合二为一类型的决策者(比如CEO)同时扮演着管理者和创新者两种角色。对这类CEO的要求是,一方面具有管理科技型企业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具备高层次的技术和市场知识。决策者合二为一,有利于在管理和创新的冲突之间找到合理的均衡点。CEO的技术和市场知识层次越高,决策模式及决策结果也越令人满意,CEO也因此成为竞争者不可模仿的重要资产。这样的管理者能够率领团队围绕创新,生产出关联度高和互补性强的产品组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白云山和黄的总经理李楚源就是这样的领导者。他具有中山大学化学专业的教育背景,以及长期任职制药行业的经验,兼备管理和创新角色的领导者特质。从下面对白云中药的科技创新管理实践的探讨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究这类领导者如何构建和培育创新的组织环境。

团队的市场知识能力

市场知识能力是指创造和整合市场知识的能力,对产品的市场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在科技型企业中,如果管理团队和创新团队在那些最接近企业竞争战略的领域(如市场营销、研发)内拥有更多市场知识能力,那么这样的企业在它们不同职能部门的合作中多半会成功,他们的管理团队和创新团队也更容易在创新方向上达成一致。

团队对市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决定市场知识能力发展的头号因素,也是解决管理与创新冲突的关键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市场需求驱动的研发提案,也很自然会得到管理者关注,并进行业务方向定位。创新者与管理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创新与管理活动。例如,在创新者关注产品差别化,而管理者注重低成本的情形下,白云山和黄最终选择的创新方向是,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工薪阶层开发高质低价的药品。

创新者和管理者的市场知识能力,是科技型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另一项竞争者不可模仿的重要资产。这些能力能够让企业高效整合科技实力和市场需求,生产出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之间关联度高和互补性强的产品组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战略一致性让我们看到了创新者与管理者之间,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赢利方面的逻辑一致性,然而还没有看到创新者和管理者实质性的协同和互动过程。事实上,企业通过构建适合自身的特定组织环境,能够将创新者和管理者更好地融为一体,打破过去创新和管理“两张皮”的创新管理格局。

母子关系的组织环境

母子关系的组织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母子”关系的创新组织模式。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两种创新组织。一种是“正式”的组织体,即大公司模式。大公司模式是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营销的价值链一体化控制的公司模式,能够满足对现有业务和产品的基本需要。另外还存在一种“非正式”的组织体,即硅谷模式。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它同时也是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孵化器。

母子关系的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将技术与市场更好地紧密结合和协同。

大公司模式

为了创造某种知识环境,有效发展和利用创新,从研发到生产到营销所需的全部资源都在自己公司中合并,形成某种类型的大公司模式。这样的话,技术开发就不会停留在像硅谷模式那类个别“碰巧”的创新,而会通过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将各个“碰巧”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构成各种技术发展轨迹。

在大公司模式中,企业在人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主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来体现企业一种环境、人才和效益的互动循环力量。正如白云山和黄所说:高素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关键。一流人才催生一流效益;一流的效益营造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环境打造一流的人才。

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引进分散式人才,来成为多项目协同中心。例如,白云山和黄现代中药研究院下设的五个研发中心和一个联合实验室(呼吸药物研发中心、心脑血管药物研发中心、抗菌消炎药物研发中心、GAP研究中心、功能食品研究中心和中药抗生素联合实验室),聘请了中医药界的院士及学术泰斗等10名“外脑”担任学术顾问,借用“外脑”以促进和提高中药现代化的整体研究水平和研究视野。

硅谷模式

硅谷模式是在大公司模式里头临时组合的一种分散式研发模式。硅谷模式的组织管理,可采用产品推介人的形式。产品推介人有两类,一类是课题带头人,一类是交叉职能开发团队。

课题带头人这类企业内部的课题提出人/带头人,负责课题产品开发的团队组织和课题研发的领导工作。课题负责制实质上是将每一个课题项目看作是一个“独立子公司孵化器”。这类课题提出人/带头人,相当于该“子公司”的总经理。这种方式给予创新一种创造性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在权力和决策方面培养起平行和独立于母公司的“硅谷模式”,而不受总部常规经营管理的掣肘。这样,公司内部就产生了前文所说的有利于创新生产力的“平行对等”的组织结构。例如,白云中药的课题带头人就有权选择本课题组的参与人员,并负责课题资金的使用和审批。

交叉职能开发团队交叉职能的产品开发团队,能将开发新产品所需的不同职能人员组织起来,而且能在本企业的职能事业部与企业外部的组织体之间,建立起发展交流和合作的高效率机制。这种交叉人力资源结构能够促进知识的集成与学习,以及创新和新产品的快速开发。例如,白云山和黄通过广药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将新引进的博士挂靠在第一军医大学,在知名教授指导下从事企业课题研究,借助大学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从事复方丹参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产品开发团队和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相互重叠”的资源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按照产品研发的先后顺序,来配置相应的研发人员和其他研发资源。白云山和黄参与引入美国超微粉技术项目的关键研发人员,就能够利用吸收和掌握的药材粉碎的细度和产品的纯度方面的技术,同时参与到乌鸡白凤丸和大神口炎清颗粒等产品的开发项目中来。

从这里可以看到,白云制药通过跟外部(国内的和国际的)高水平知识环境接轨所形成的硅谷模式,打开了完全不同的创新局面。

硅谷模式在管理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功要素是:领导者具备高水平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企业具备培育硅谷模式领导者的环境。

这种硅谷模式的领导者,大多是来自大公司模式培养或引进的人才。他们同时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克服组织内部对革新的阻力,促进跨界的交叉职能集成,并且能够跟那些企图保持现状和职权割据的既得利益势力抗衡。

母子模式的竞争优势

当技术以令人几乎无法适应的速度突飞猛进时,硅谷型的创业公司以低成本和高智力优势不断涌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大公司模式。但是,运用大公司模式内部孵化硅谷模式的做法,比起独立的硅谷模式的创业公司来,竞争优势在于:

大公司这个“外壳”具有声誉价值,为内部承载的硅谷模式护航。

以分散的模式进行市场扩张或者产品项目开发,内部可以产生多得多的硅谷创业模式(化整为零)。

一旦选出新项目,集中支持的资源比独立的硅谷公司更多(化零为整)。

大公司模式中植入硅谷模式的创新型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有两个重要先决条件:管理团队对企业竞争能力的理解力,和他们执行工作的灵活性。他们应当能够将硅谷模式的创新者和创新产品,与大公司模式的企业资源、流程以及战略结合起来,让大公司模式不至于阻碍企业的创新。这样的话,企业能够具有独特创新模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持续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体现了竞争优势具备的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专有性。

以上勾画的母子模式只是给出了创新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协调框架。要看到最终运营的效果,还要考察创新者与管理者如何围绕任何特定的结果指标,进行有效协同(而不是冲突)。

动态的资源配置机制

科研项目的性质不同,市场价值不同,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有些项目是短平快的,比较容易鉴别和决策。有些项目可能要经历长达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投资,其最终成功和项目进展难以预测,公司很可能在新技术开发中途中止投入,但持续投入则可能将公司带向革命性的成功。对于这类项目就很难鉴别和决策。如何进行创新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效率,也关系到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

白云山和黄运用时间和市场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前期资源配置机制和创新后期资源配置机制。白云山和黄的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在这种创新性组织环境下,形成了一种有效默契和互动,使资源的运用达到高效率。他们的做法对于创新型科技企业有效规避资源配置的风险有重要参考价值。

创新前期资源集成机制

白云山和黄根据创新的战略需要,将创新开发项目资源分成三种类型进行管理:

时间导向型(有时间限制的研发项目):管理者会集中有关资源,组织创新团队进行技术攻关。

成果导向型(产生效益的研发项目):管理者会集中营销方面的资源,关注市场。

过程导向型(研发时间经历数年的研发项目):管理者会分阶段考查和激励创新团队。

创新后期资源集成机制

白云山和黄按照产品商品化过程的市场份额、知名度以及市场发展潜力等标准建立资源集成机制,对不同的创新产品实施不同的战略和相应的资源配置。

成熟期产品的资源配置。诸如板蓝根颗粒和复方丹参片这类年销售过亿元的成熟期产品,名气较大,市场认知度高,但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对于这个时期的产品,白云山和黄创新资源的配置重点放在二次开发上,通过科技创新来对产品进行改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来增加营销的卖点,实现销量的持续增长。

白云山和黄启动“精品板蓝根颗粒”系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板蓝根GAP产业化基地,板蓝根GMP生产技术改造,板蓝根系列固体制剂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来进行板蓝根颗粒二次开发;同时还聘请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亲自担纲板蓝根抗病毒机理研究,进一步夯实该产品的理论基础。公司还开展了复方丹参片防治老年痴呆症的进一步研究;与李连达院士合作,开展复方丹参片药效学的系统评价工作;与广东药学院合作对复方丹参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缓释技术,使药效时间从普通片剂的4个小时延长至12个小时,从而帮助心血管病患者安度凌晨的“魔鬼时间”,减少猝死现象等等。

成长期产品的资源配置。处于成长期的产品,技术改进空间和市场成长空间都大,但是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这类成长期的产品,公司的战略重点是进行品牌培育,资源配置的重点是通过壮大品牌的知名度,快速渗透、占领市场。例如,销量一直不大的普药“大神口炎清”,通过二次开发以后,被列为公司重点产品。在荔枝上市之前,针对广东市场开展一场大神口炎清颗粒的快速推广活动。以“一个荔枝三把火,大神口炎清显效果”为主题,在全省多家新闻媒体做广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销量扶摇直上,并以其显著的治疗、保健功能,获得“荔枝伴侣”的美誉。再经多方努力,该产品先后被定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国家基本药物,不久又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打开了出口欧美市场的通道。

导入期产品的资源配置。白云山和黄对导入期产品相应的资源配置重点,是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出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使之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白云山和黄导入期的产品中,有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等心脑缺血性疾病的脑心清片,以及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丹红化淤口服液等。这类独家产品因为其独占性,有可能会成为企业新的市场增长点。这时候的新产品导入战略重点是迅速形成消费市场的知名度,在市场战略上对终端消费市场进行情感诉求和利益诉求。在情感诉求方面,通过运用权威性媒介尽快产生市场知名度,建立市场信任。作为助推力,用“互惠交易”的方式促进原有消费者进行“吐故纳新”,让消费者敢于和乐于尝试采用公司导入的新产品。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创新资源灵活多变的动态调度和配置,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如果其它企业无法有效仿制和复制出优势企业这种灵活配置创新资源的特殊能力,那么,企业已经存在的异质化竞争优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协同互动区域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篇4

区域物流的研究重点,是以区域经济为中心的物流。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器。提升区域物流管理模式可以直接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社会经济交易费用,从而直接促进区域增长极的形成,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区域间的互动协作(杨志梁,2009)[1];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又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类似一个物流生态系统,反向作用于区域物流管理模式,影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多地表现为全球产业内分工的调整[2]。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国际合作的加强,致使一个城市及周边地区,都逐渐形成小的经济地域,形成国际分工。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区域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反之,区域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拟构建协同互动区域物流管理模式,促进跨区域物流体系的形成和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支柱模式的建立,为我国物流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1 我国目前三大经济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腾飞。目前初步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已反射出区域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构建协同互动的物流管理模式、规划一体化协同互动的区域物流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1.1 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和苏中南及浙江东北部共15个地市,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尽管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突出,已形成遍布国际市场的区域物流供应链[3],但总体区域物流管理模式规划中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

1)枢纽城市物流体系所依托的政策、标准不一,存在无序发展现象。

2)枢纽城市间信息不流通,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划分现象。现有区域物流体系缺乏协调机制,不利于资源最优化配置。

1.2 泛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珠三角跨我国东、中、西三部九省,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除长三角经济区之外的第二大经济区[5]。珠三角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优势突出,集中了我国五大港口和五大机场,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发展的立体化、国际化的交通格局,为该区域物流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结构性支撑[6]。

珠三角区域在物流需求的功能定位、规模研究、设施整合等方面仍需总体规划,必须构建高度整合、规范、高效的区域物流体系,才能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1.3 京津翼区域物流区域

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发展势态,京津冀区域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受制于产业分工、生产要素流动及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该区域物流管理模式规划仍需整体思考。

1)产业布局的整体协调,统筹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

2)枢纽城市物流运作缺乏统一的政策依托和标准流程。

针对目前三大物流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区域物流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协同管理模式,使区域物流发展对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正态生态循环促进系统,实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互动发展。

2 基于生态理论的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经济学(Economics)与生态学(Ecology)是同源词。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以城市为依托,是经济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生命单元。区域物流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生态中的一个生命有机体,与生物个体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点。基于给定环境的不确定性,区域物流体系为了求生存和发展首先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创新活动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整体区域物流体系得到长足发展。我们借助生态学理论,构建协同互动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式,促进区域物流体系对区域经济的正相关引导作用,形成互为促进的循环发展体系。

2.1 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模式由三个大系统组成:核心系统、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和子系统。形成以核心系统以主导,充分共享三大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跨区域共享信息平台及支持各用户单位、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支出平台,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生态信息循环系统。

1)核心系统

(1)跨区域共享信息平台。

(2)物流运作信息平台。

(3)政府职能支持信息平台。

2)区域物流信息系统

(1)长江三角洲物流信息系统。

(2)泛珠江三角洲物流信息系统

(3)京津翼区域物流

3)子系统

(1)政府信息管理平台

(2)用户单位信息平台

(3)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平台

2.2 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模式的配套体系

建立协同互动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式,在两方面构建配套发展的体系,帮助形成完善的、协同发展的综合物流管理体系。

1)完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必须具备共享的数据库[4],以实现完善物流信息和节点信息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协同互动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应与国际接轨

在建立协同互动物流信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须采用国际化标准,使我国跨区域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与国际物流产业的接轨。

3 结束语

我国目前三大经济区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基于生态正相关的协同互动区域物流管理模式,将帮助促进形成跨区域物流运作体系,实现与国际标准化体系的接轨。目前三大经济区域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支柱型管理模式的框架下,多渠道整合各方资源,采用协同互动区域物流管理模式,致力于我国物流体系总体战略规划,将提高我国跨区域物流体系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协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志梁,张雷,程晓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2]刘志彪.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

[3]曾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05,10.

协同管理提升企业执行力 篇5

文/陈飔

一群工人、一排机器及工具、一堆原材料因为流水线而提高了效率;一群知识工作者、一组行为和一系列事件,因为采用协同管理而提高了执行力,协同管理的流水线就是协同管理软件。

如果说企业信息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的话,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但是也不会有多少人当真。因为这个理念没有错,但真实的企业运作却很复杂,并非上了什么信息系统就能立竿见影地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究其原因,企业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而信息化所提供的信息系统包括ERP、CRM等,虽然已经极大地嵌入了科学管理理念和框架,但终究还是一个技术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条件有极大的不同。在社会系统中存在人的元素,这种单元具有思考判断,从而使得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备了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虽然这种主动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社会系统充满了活力,从而也有了创新,但也给社会系统的(按照确定的目标和标准)的执行带来了变数,使执行也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系统的转向、停滞、拖延、消散„„如今企业的效率正是纠结在“执行”这个环节上了。企业战略如果不能被有效地执行,它的战略就永远是空话,企业管理就不可能落地,所有战略计划注定要失败。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终于认识到仅靠技术系统来提升企业的执行力是很有局限的,对于ERP等企业信息化应用效果的讨论也因此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找死”、“等死”说到“管理变革”。其实,这些质疑和讨论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们对社会系统的刚性运行确定的高效率的追求和企业运转必然的带有随机性的柔性过程之间的矛盾。无视和消除这种矛盾的结果是无人值守的全自动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效率只与速度有关,在(机器设备、环境支撑)材料极限范围之内以提高运转速度为主要提升效率的手段。这种情况下,“人”是最终被消解的元素。极端的情况就是最终变成由计算机和机器统治的世界。这种情况下的效率实际上只是机械系统的效率,并不是社会系统的效率。即是一种异化了的效率,这并不是人类真正追求的。这个命题也不在此讨论。那么,社会系统的执行到底是什么?有人参与其中的社会系统的执行与整个系统的演化和文化有关。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把人的变化、演化着的需要和智慧不断融入其中的执行使得系统持续生存(包括死亡)和演化。这种执行力区别于机械的执行力,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执行力。在这种理解之下,信息化系统支撑的执行便是这样的一种定义:从观念、行为和习惯上,运用流程、机制、引擎、调控等平台和工具以保证适时触发进程,并保证事务和行动的方向、规模和时间进程。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执行文化。通常的信息化系统提高执行力的方法便是规制化流程管理。而流程是一个框架、规则和时间进程安排。执行的核心问题之一:应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该行动的没有行动,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归纳起来就是特定情境下组织目标规定(实现组织目标需要的)进程没有开始。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这就是适时触发进程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规制化触发,这也是工作流管理的价值所在。而问题是这需要定义触发规则,即什么情境下触发什么进程。一般情况下,刚性顺序执行进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协同管理的理念则是允许或部分允许人的柔性判断插入来平衡刚性进程与人的随机不确定性行为。致远软件提出二元工作流的概念则较好地解决了刚性流程和随机不确定行为的矛盾,使得协同管理系统实际上承当了执行力保障系统使命。

我们认为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持续学习是养成执行习惯和文化所必不可少的,更是企业执行战略应有的演进方式。仔细分析现实的执行过程就会发现执行成功需要一些基本假设:在信息基本完备的情况下,执行人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即选择正确的行动方 向和行进尺度数量,以达成目标的最终实现。请注意,这里的“执行”指的是社会系统的执行,也就是需要有人参与的执行。

这一假设首先要求系统能提供适当(足够)的关于执行目标、资源、环境、约束条件等的信息,其次系统和人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培训、专业训练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现实的例证是各类企业组织高度关注人力资源品质,并积极践行员工教育培训和招聘高素质人才。

执行人对于目标的认同。认同程度决定执行人的贡献度和参与度,这是系统的主动性效率的关键因素。认同、接受、勉强、不接受是认同程度的四个级别。执行成功假设执行人对于目标至少能够接受。

在认同的情况下执行人能够主动参与贡献力量和智慧。在接受的情况下,执行人能够配合提供知识和能力。在勉强的情况下执行者基本上保持敷衍完成的态度,由目标导向转移到任务导向。系统执行效率可能看不出下降,但效果已经大打折扣。当然这里不排除上下级对于效果的认识歧义。对于达成目标的效果的认知歧义,人们有足够的认识并已从制度安排和技术控制的角度做了处理。这就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制度安排和强制行业务流程设计。在执行人干脆不接受执行目标的情况下,执行过程只能是敷衍、作假、拖延,甚至拒绝。如果组织没有制度上的保证,这个执行(任务)就会被挂起甚至取消——不了了之了。现实的例证几乎出现在所有的组织中。有的企业部署了自动化的流程监控管理平台,进程表现为在某个节点处“挂起”,由缺乏制度的配套,执行者就敢于使之处于“等待”状态。

执行人的权限以及资源配置与完成任务目标相匹配。在各级执行管理中都强调

目标明确、指标量化,就是为了保证这一假设的成立。因为只有明确的任务目标、量化的指标才好评估配置相应的资源和权限。

在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支撑环境中,这些权限必须自洽地嵌入到流程管理(或者工作流引擎)之中。也就是说相应的资源和权限配置体现在组织架构、部门职能和角色安排之中。一般的工作流管理中并没有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在二元工作流的设计中嵌入了组织模型,基本上实现了流程和组织的有机关联,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协同管理系统基于上述的基本假设,着力于人的协同——企业全员参与和有效沟通。人的协同实质上指的是两件事:人与人,人与事。核心是人与人,落点却是人与事。

要让组织上上下下都看到公司的高管对战略计划的成功实施全力以赴,这一点很重要。虽然听起来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当一个企业充斥各自为政的文化,你就不能想当然了。员工将从高管团队的一举一动中审视战略计划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协同其实是很困难的,高效协同是一个组织的最高境界。从一开始,企业就必须确保让会受到战略计划影响的不同部门的人员各就各位。将他们纳入执行团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你还必须及时向他们寻求反馈,以便确保他们能更有效地借助现有成果开展业务。全部纳入执行团队,说起来容易,实际执行非常困难,特别是真正的“行走”“运动”式的参加成本极高,几乎不可实现。取而代之的是先将信息对称了,即实现全面的信息沟通。有的企业借助信息化平台或门户来促进信息沟通。比如,许多信息化应用如知识管理、项目管理、ERP、CRM、PDM„„等都在这个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过于业务、过于具体使得许多通用的协作行为和管理行为被排空——进入非正式人际沟通和互动。每一个企业都是如此,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因此我们常常不以为意。实际上这对于执行极其重要,许许多多的执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耗散”、被“走丢”的。在一个组织中,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行为,都是有一系列参与、判断、决定和琐碎的行动串接起来的。可以说,进程所经之处都是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导致各方的踌躇、拖延、抵制、消耗、旁观等消极或积极协作。其中有些人可能是你想也想不到的,但他们可能是对执行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意见领袖或者“现管”。如果忽略了他们,企业可能遭受致命打击。如果好好利用他们,可能收获宝贵意见。因此必须有一种机制让他们参与其中,至少“协同”其中。

企业执行中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跟进。实际上正是由于缺少有效的跟进,事情才被“放置”“搁置”到那里的。跟进是一种规制化再触发机制,用来解决进程的停滞、延缓、遗忘问题。跟进,不可避免地还要解决流程、进程的修正调整问题。包括加速、减速、切换,甚至取消。其中也还包括方向、目标的调整、改变。在企业内部,对计划进行跟进是最基本却又是最让人反感的工作。解决之道就是规制化再触发机制。规制化再触发(跟进)解决“拖延、延误”问题。

跟进的麻烦在于它被等同于追责,追责成为经理人不得不面对的核心工作命题。通常经理人的功能确认应实现的目标是否实现,其目的在于调查问题、寻找问题根源并追究责任。工作绩效被人跟进的员工非常害怕它。负责跟进员工绩效的经理人亦不想落个“无所不管”的罪名。在协同管理系统的支撑之下,协同机制代替制度机制的同时,提供了一种信息透明、协同演进的工具,有效地为所有参与者共享进度信息和情境信息。跟进变成了一种依据情境的再触发机制,没有了监督者的“苛责”也没有了“被监督”的尴尬,一切都是“自办”、“协办”,一切信息尽在掌握,岂不轻松!当员工扮演的角色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社会环境下的合理地位时,他们将精神倍增。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做到?在协同平台下协同引擎驱动的协同管理。

浅析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财务管理工程造价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000-00

1 前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日新月异变化,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正在由以往的计划经济逐步的转型到新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中,进一步体现了市场型经济。对于越来越完善的市场化经济,俨然工程造价与财务管理的协调性还有待于考量,但是逐见成果的协同管理已经将我国的建筑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2 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涵义

所谓协同管理主要是共同管理相互协作含义的完整体现,如果我们将建筑工程看作是一项运行中的企业,那么针对于这个企业的相关程序可看作是为部门,这里包含着工程设计、决策、筹资、招标、分包、材料供应、核算、审查、评估、验收等一系列步骤,这些步骤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是一项任务,其中的管理者就为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由于涉及的协作部门甚多,所以其共同管理的实效性就要越强,其中的财务管理就可以看作为顺利、准确的保障工程进行的财务支持与监督,工程造价即为管理与准则,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联手共同协作,让整体的工程建设具有积极向上的核心力量。

3 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特征

3.1 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核算信息协同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主要包含着“材料、人工、机械”等实质性的造价,针对于“款项、费用、损失、盈余”等则是由财务管理来完成的。其二者的共同在于都是针对于建筑工程的核心进行管理的全过程;事实上,在进行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同时,其二者的地位与管理的权限是相同的,二者的管理都具有核心性。除了分類以外,其余的都是有二者相交融所完成的贯穿。无论是从财务角度上看还是工程造价角度上看,都是两者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着的“一体”。

3.2 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核算管理上协同

3.2.1 决策环节上的协同

工程造价与财务管理在工程施工中的共同可参考性就是为整个工程提供着各式的联系与支持。监督管理的协同方面,对于整个工程的决策与监督上使用的协同,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整体建筑资产运行的成果,为了保障最终的利益所实行的监督保护。

在质量效益与规模扩张的管理方面,建筑工程中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还可以管理其质量效益的发展战略路线,还可以杜绝盲目的规模数量扩张,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在共同处理市场、技术、效益的管理方面,通过财务管理明确企业经营核心,通过工程造价稳定工程预算,保持工程与企业的共同先进性。在保有自身的发展优势时,尽可能的扩大合作范围与收益率。

3.2.2 筹资环节上的协同管理

通过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的联合,建立一个能够抵御风险、提升收益的相关建筑工程运作机制,这同时也是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共同协作的标准。在筹资的方式选取上,需要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分析其成本的多少、风险的大小、获益率的高地来进行评价、管理原则。在筹资环节上还需要时时关注资金的使用、还款等能力性问题。审时适度的使用筹集的资金,让筹资成本始终能够控制在可操控的范围之内。

3.2.3 风险管理上的协同

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与小心日常管理中的各类风险。通过分析与调查,明确风险的来源与风险的影响大小、深度、强度。正确的利用自身优势杜绝、规避、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及损失。为了避免风险,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保险与保障,将风险的控制权,能够有效的掌握。

4 提升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措施

4.1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跟踪工程造价

在进行建筑项目投资与资金运用上还会存在一些不合理,很多企业为了赚钱而忘记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只为接下这项工程而胡乱的定价,这样一来只是提高了整体的工程造价成本,资金运转则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针对于上述的相关问题,我们需要利用新的会计准则、经济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与健全建筑业的行为操守。建筑企业需要定期上报参与项目的实际情况,根据工程进度、材料使用、资金运转等来严格的安排施工进度,完全的依靠着组织施工设计逐步完成工程建设。

4.2 层层严管成本,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针对于建筑工程的承接,首先,要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与基础的核心利润,确立目标利润后,再进行层层上报、层层严管;其次,尤其是针对于材料的把关,更是需要特定的制度、条款、人员等;最后,严格的控制工程进度,并且需要及时的向甲方催缴工程款项,以减免在建工程中的利息支出与拖欠工资的现象出现。

4.3 实行全过程财务管理,完善工程造价的重要作用

将工程的成本、费用等,生产所需的全部资金进行整体核算与管理。及时的、准确的向有关部门提供成本资料。通过全过程的控制成本与费用等,让建筑工程的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始终能够保持其监督与管理的地位。让工程造价能够全方位的实施建设工程中的规划作用与管理作用,有效的减低成本与更新技术等,从源头上建筑工程进行不断完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针对于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涵义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其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固有特征来说明固建筑工程需要不断的规范与管理。针对其环节、信息、风险等的管理手段来将两者的协同管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提升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的整体协同管理水平的措施,让两者能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我国建筑业逐步发展与完善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莉.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一些体会[J].山西建筑,2006(24).

[2] 徐艳青.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6(18).

[3] 张璐.浅谈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利弊[N].中国工程研究报.2007(03).

[4] 王瑞.基于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的研究[J].经济管理.2007(11).

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 篇7

供应链协同障碍因素分析

供应链内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在制定目标时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且由于各企业的风险决策偏好程度不同, 针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企业常常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从而出现个体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状况, 导致各企业的决策方向产生偏差, 无法实现供应链内外部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业务活动的协调, 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

供应链内企业保护和增加自己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导致企业之间信任的缺失。很多供应链节点企业顾虑共享信息会导致自身机密信息的泄露, 共同研发产品技术可能会面临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 不愿意与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联合制定计划和协同各种资源。

由于供应链内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信号损失、人为干扰及理解差异等因素, 同时, 部分处于信息优势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共享私有信息, 使得企业获得的信息不对称, 而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决策将会面临较大风险, 即使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也很难达到供应链的整体协同。

现代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 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和时变化, 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在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的同时, 也使企业要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难以预测, 使得供应链内成员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 即使成员间达成了协同协议, 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出现使供应链的环境发生变化, 也会导致协同的失败。

供应链协同策略设计

为了保障供应链内企业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及稳定, 需要各节点企业明确自身的核心业务, 为非核心业务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匹配, 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 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形成战略协同目标, 明确协作愿景, 同时, 要建立充分信任的组织关系, 利益共享、共担风险, 重组各项业务流程, 进而达到供应链的整体协同。

由于企业拥有的资源有限, 很难面面俱到兼顾所有业务, 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将所有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 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完成, 使得企业能集中精力培养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能在其他领域利用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因此, 供应链协同要求企业首先进行战略定位, 明确核心业务目标, 将资源投入核心业务的发展。

在确定自身核心业务的基础上, 企业要选择合适的非核心业务合作伙伴, 构建供应链。首先要根据本企业特点和需求情况, 充分研究市场环境, 制定完善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方案;其次, 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专业经验, 加上自己对企业的了解, 共同分析和斟酌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收益, 探讨如何协同工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发展的障碍, 获得市场竞争能力。最后, 对供应链中协作伙伴的角色进行分级, 对构成协同关系的关键能力进行区分, 评估协同的预期效果。

供应链内企业应通过协商确立共同认可的协同目标体系, 首先明确供应链的总体目标, 再对总体目标进行层层分解, 确定各节点企业的分目标及各项业务的子目标。通过目标体系规定供应链的发展方向、业务焦点和各节点企业的利益焦点。确立供应链协同目标, 应建立目标的协商和选择机制, 让各企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意见, 显示自己的信息, 在充分自愿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从而最大化地认同目标体系, 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同时协作各方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 以及其它成员在协作中各自所承担的责任, 建立目标实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为整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确保供应链协同目标的实现。

制度是合作的前提, 供应链管理将不同企业糅合在一个大的系统内, 需要有统一、规范的明文规章制度对所有参与企业进行约束。通过使用硬性的明文规定来规范和约束各企业行为, 实现制度协同, 制度要尽量完整、细化、考虑到各种情况。

在建立完善制度的基础上, 还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运行机制, 包括:信息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目标激励机制、冲突解决机制等。信息共享机制就是要构建一个跨越整条供应链的平台, 使各节点企业可以实时掌握所有相关信息, 在此基础上做出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利益分配机制就是要平衡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利益, 将协调运营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均衡分配, 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有效地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目标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励节点企业目标与总目标保持一致, 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为目标。冲突解决机制就是通过订立尽可能完备的契约、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等方式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并建立完整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和规定。通过协同供应链管理机制的设计实施, 使供应链内企业分享有用的信息, 调和各个成员的决策行为, 使他们的行为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 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性能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需要建立在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信息的获取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有助于节点企业决策的制定。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互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利用信息代替库存、提升供应链的竞争敏捷性和速度。因此, 供应链协同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性的动态网络, 建立跨越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平台, 使得订单确认、需求预测、文档传输、发票与付款等信息可以在供应链内无缝传输, 所有参与的节点企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各自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 协同开发和生产, 把产品迅速推向市场, 实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

供应链是由客户需求驱动的, 只有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满意, 才能够战胜竞争对手, 获取利润。因此, 供应链协同规划的起始点是有效的客户订单规划,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计划的预测和制定, 形成原材料采购、供应商管理、生产过程、物流及服务等所有环节的战略匹配, 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加快反应速度和降低运作成本之间, 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整个价值链上的信息传递、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能够协同一致, 从而实现订单生成、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递送的准时、准确和无误, 达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优势

对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的应用探讨 篇8

关键词:建筑管理,发展,应用,协同管理

一、协同管理概述

协同管理即对不同资源或组织个体进行协调, 使其能够一致地完成某一特定目标, 建筑管理中的协同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协同、信息协同、施工过程协同、应用协同等。组织协同管理将企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员、资源、任务等紧密关联, 只有相互协同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同时, 建筑管理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又比较多, 各方需要建立在协同的基础上, 很多复杂的问题都需要各方协同处理, 共同完成。协同管理引入建筑管理后, 很快就从业务协同演变为战略协同, 为建筑企业更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扩展了空间。

二、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1、建筑项目施工招标的协同管理。将协同管理运用到施工招标中, 势必会对施工招标带来许多好处。招标管理的协同目的是发挥施工招标系统的最大功能, 为招标人实现既定目标。招标系统功能倍增或放大实际上就是建筑项目施工招标协同效应的外在表现形式, 通过诸多实践案例, 我们可以发现, 协同管理的应用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施工招标的成功率。协同管理在招标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 在遵循系统整体性原则条件下把施工招标的各要素协同起来, 构成一个有序可控的系统结构, 将各要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协同管理在施工招标中,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 在施工招标的工作流程中运用协同管理, 主要是对协同管理中关键路径法的应用, 作为一项数学分析技术, 他的功能是通过分析项目之间的互相关系, 计算时间参数, 并且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关键路线和活动, 再根据时差进行调整活动和路线, 最终得出最短工期。为了确保施工招标流程运转顺利, 就需要协调各要素、各工作之间的关系, 即管理好其进行界面, 把交接工作做好, 从而使接下来的工作更为顺畅, 最终达到整个工作流程协同工作的目的。施工招标的协同作为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管理好其进行界面的同时, 在施工招标过程中, 实现施工招标战略目标的最主要能力就是组织执行力, 所以为了保障招标过程顺利进行, 就必须要建立起科学的执行体系。

再者就是施工招标的组织协同管理, 这涉及到建筑项目各利益相关方, 对此应制定组织协同管理机制, 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一个信息交互平台, 将收集的交互信息和反馈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以保证协同管理的高效性。组织协同是将施工招标中的各要素统筹在一起, 各利益相关方在组织协同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配合, 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招标的最大效用。

最后是施工招标的信息协同管理。施工招标信息主要分为完全公开信息、限制性信息、共享信息和内部信息四种, 就共享信息而言, 由于涉及范围广、沟通渠道长, 信息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协调, 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招标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信息协同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来使信息共享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促使整个招标流程的信息流动更为顺畅。通常, 协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并不是在建筑项目筹备中才建立的, 而是在前一个项目竣工验收后就已经建立起来的。

2、建筑项目咨询服务的协同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建筑项目纠纷越来越多, 且建筑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很多, 咨询服务的协同管理主要是为业主方提供的, 这能够更好地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最优投资效益。建筑企业应为业主方保持实时的沟通, 在项目前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吸收业主方的建议, 以便为接下来的施工提供帮助。在建筑管理实践中, 管理当事人因缺乏项目范围管理意识, 使得对利益相关方的界面管理做的不到位, 最终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和效率。因此, 建筑企业有必要协助业主方制定适应自身组织结构的工作流程, 以此来促进项目的开展, 协调管理是为业主方项目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一种新的理念, 将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纳入建筑管理中, 与业主方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 既丰富了建筑管理的内容, 也是今后协同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协同管理对于建筑管理的意义

总体来说, 协同管理就是把大系统内的各个小系统经过有机的组合、管理来共同实现某一个工作目标。其管理的思想可概括为信息整合思想、业务联动思想、及时响应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当前建筑管理模式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建筑管理中, 信息整合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现如今的建筑行业, 受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 新材料高科技的影响, 已经转变成一个涉及面广, 部门众多人员复杂, 多部门跨越式工作的局面。这众多因素使得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的信息庞杂并且多变, 而这些信息又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由此可见, 未来建筑管理业的重要改革便是信息化改革。协同管理的信息化整合思想, 迎合了时代的要求, 弥补了这一空白。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一个平台, 整合了各种分散的不规则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 使每个访问者能够快速的找到需要了解的信息。比如在费用报销时, 审批者需要审核的问题和很多, 包括销时间、花销名目等, 这些信息通常是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存留, 这样审批的时候由于信息分散, 工作量较大, 有时甚至会因为信息闭塞, 无法进行全方面的了解, 造成管理漏洞。信息整合恰能完美解决此问题, 给管理工作代来便利。

2.业务联动思想对建筑管理的意义, 并不亚于信息整合思想。从表面看来, 建筑管理系统中的各业务都归属于不同的部门, 貌似关联不大, 但其实这些业务之间都是相辅相成, 互相联系的。如果把整个的建筑工程项目看作一台机器, 那么所涉及的业务就相当于这台机器的各个部件, 这些部件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关联, 运行过程中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机器运转。因此, 建筑管理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的项目进度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业务联动思想借由协调管理平台, 将各无法联合的管理软件统筹在一起, 实现了业务环节的统一管理, 保证了任何的业务和部门的运作、启动的时候, 与之关联的业务也能够同时启动。

3.协同管理中的及时响应思想, 主要强调的是所管理因素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其管理要求就是企业的各项资源都能随企业管理者的需要及时的响应并排除困难, 实现一致的协同动作。尤其是对于现代的大型建筑企业而言, 很多时候是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虚拟的管理团队, 共同完成同一个目标, 而这些人和物等的构筑和运作就需要协同管理来有效的整合。

结语:协同管理是建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企业运用协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项目涉及的各节点企业进行协调, 以减少内耗和冲突, 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保证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 对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应用进行探讨, 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力, 左美云.协同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3) .

[2]杨湘.建设项目的协同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 2004:1-9.

[3]杜栋.协同、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 (2) .

供应链物流协同模型 篇9

随着经济和竞争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其中,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好坏是供应链竞争能力强有力的表现。因此,如何提高供应链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就成为了供应链领域的热点问题。“协同商务”的出现,使得“协同”“协调”“协作”也已成为体现供应链和物流合理化、高效率的重要词汇,同时为供应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有关供应链物流和协同的研究中,更多的只是涉及到供应链物流瓶颈问题[2]、供应链物流能力[3]、供应链物流协同理论[4]、协同物流管理[5]以及供应链管理与物流[6]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供应链物流协同整体进行研究并且给出具体模型的极少,本文针对这种情况,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出发,以供应链物流活动低成本为目标,得到物流协同模型,以便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2 供应链物流协同模型

物流活动贯穿于供应链的始末,物流活动的完成涉及到供应链上的多数节点企业,一系列确定的物流任务由不同的节点企业组合去执行,所花费的物流成本就会不同。假设供应链物流协同网络总共有iT个物流任务,其中i=(1,2,3,...,n),每项物流任务都有一个具体截止日期iD和最大预算成本Cimax,每项物流任务可以由供应链网络上不同的节点企业Kk去完成,k={1,2,3,...,K},Cik表示节点企业Kk完成物流任务iT时的执行成本,TC为单位运输成本,Dkl为节点企业Kk到节点企业Kl的距离。FCik为节点企业Kk执行物流任务iT时的单位时间惩罚成本,顾客的满意度表现为物流任务是否能够按期完成,若不能如期完成就会产生惩罚成本,PTik为节点企业Kk执行任务iT的任务执行时间,若PTik-Di≤δi,则不产生惩罚成本;否则,惩罚成本为:FCik*(Di-PTik-δi)。δi表示客户要求完成任务iT的前后时间段,只要物流活动时间在其截止期限前后的时间段内,就不产生惩罚成本。我们求解的问题是在满足各项任务的物流总成本不大于预算成本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的物流任务序列,如何选择节点企业组合来完成,可以使整个供应链网络协同物流任务总成本最小。

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决策变量ωik={0,1},当ωik=1时表明物流任务iT由节点企业Kk执行;决策变量ϕikjl={0,1},当ϕikjl=1时表明节点企业Kk执行任务iT后紧接着由节点企业Kl执行任务Tj。决策变量ψik={0,1},当ψik=1时表明PTik-Di≥δi,即存在惩罚成本,否则,不存在惩罚成本。

目标函数(1)使得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协同总成本最小。约束条件(2)是相邻物流任务之间的次序约束,表示物流任务Ti+1开始时间与任务Ti的开始时间之间的间隔不得小于任务Ti的执行时间。约束条件(3)是完成每项物流任务的总成本要不大于最大预算成本。

3 基于改进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的物流协同模型求解

基于模型中对供应链物流协同任务总成本最小的要求,对建立的模型采用改进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改进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是在传统病毒进化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对初始病毒种群的建立生成进行改进,选取主群体中较优秀的个体生成部分初始病毒个体,提高了病毒个体的适值和感染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整个主群体的平均适值,采用筛选法进行选择操作,提出的一种新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

下面就运用改进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构造供应链网络物流协同的算法,寻找满足上述目标函数的最优执行任务的节点企业组合,使任务总成本最小的最优解。

3.1 染色体编码

3.1.1 主染色体

本文采用基因相互独立的十进制编码。对于拥有n项物流任务和k个节点企业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网络,用一个m维项量(r 1,r 2,...,r m)作为问题可行解的染色体编码,其中每一个基因ir∈{1,2,...,m}是可以重复的自然数。例如:(1,3,2,2,3)表示第1项任务由节点企业1完成,第2项任务由节点企业3完成,第3项任务由企业2完成,依此类推。

3.1.2 病毒染色体

病毒个体(virus)产生于主个体伪(host),病毒个体染色体编码是主个体的子串,其编码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主染色体的长度,本文采用病毒个体的位长与主个体相等的方法。在病毒个体串中包含通配符*,除通配符以外的其他编码为有效字符,如6*5**3是产生于主个体675123的病毒个体。

3.2 适应度函数

3.2.1 主个体适应度

对于本文所要求解的供应链物流协同总成本最小这一问题,我们将主个体适应度函数定义为:

其中K为一个较大的常数,后三项分别表示任务执行成本、运输成本和惩罚成本。

3.2.2 病毒个体适应度

病毒适应度是其感染特性的最主要的评测标准,病毒个体i的适应度函数由被它所感染的主个体在感染前后的适应度函数变化来表示。假设病毒感染的主个体集合为U,U中个体k被感染前后的适应度函数分别为fithostk和fithostk',则病毒i的适应度函数为:

3.2.3 病毒个体的生命力

设初始病毒个体的生命力为0,r为生命递减率。第t十l代病毒个体i的生命力为:

3.3 进化操作

3.3.1 初始种群的建立

采用随机的方法选择出N个初始主种群个体(hostpop)。本文初始病毒种群(viruspop)由两部分产生,一部分是将初始种群当中适应度值较高的个体复制生成,另一部分是随机生成,初始病毒个体的数目一般情况下取M=N/10比较合适。初始病毒个体产生过程如下图所示:

3.3.2 主个体的进化操作

主个体的进化操作主要包括交叉(cross)、变异(mutation)、选择(selection)。本文中每个个体染色体以概率ηcross进行单点交叉,以很小的概率ηcross进行变异,为了保留父代中的优秀个体,避免进化操作对优秀个体的破坏,采用筛选法进行选择。

3.3.3 病毒个体进化操作

病毒个体的进化操作包括两部分:病毒感染和复制/剪切。

病毒感染:指每个病毒个体以动态变化的概率ηinf ect替换对应主个体上的基因形成一个新的个体,其中:

复制/剪切:以概率ηcopy进行复制或对病毒个体以概率ηcut进行剪切操作,产生新的病毒个体代替原有种群中相应的个体。

3.4 改进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的步骤

步骤1:参数初始化:

t=0,n,k,M,N,ηcross,ηmut,ηcopy,ηcut,infηinit,ηinmfax,gmax,r.

步骤2:种群初始化:根据主个体的编码规则,随机产生具有N个个体的初始种群hostpop(t),然后以概率ηcopy从初始种群复制其中适应度值较高的个体复制生成病毒种群的一部分,病毒种群的另一部分是随机生成,两部分加起来形成总共有M个病毒个体的病毒种群viruspop(t),令任一病毒个体i的生命力lifei,t=0。

步骤3:主个体进化:首先以概率crossη对hostpop(t)中个体进行交叉,产生N个个体的crosshostpop(t+1),计算crosshostpop(t+1)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其次以概率mutη对crosshostpop(t+1)中个体进行变异操作产生N个个体的mutationhostpop(t+1),计算mutationhostpop(t+1)中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最后对hostpop(t)∪crosshostpop(t+1)∪mutationhostpop(t+1)中个体按适应度函数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前N个个体得到hostpop(t+1)。

步骤4:对viruspop(t)中的个体i,以概率ηinf ect对hostpop(t+1)中的个体进行病毒感染操作,记录感染后的子群体为U,计算U中每个个体k的适应度函数值fithost'k,主个体k被病毒i感染前的适应度函数值为fithostk,计算∆fithostk=fithost'k-fithostk,若fithostk≥0,则用个体k替换hostpop(t+1)中相应的个体,否则保留原主个体。

步骤5:计算fitvirusi和λi,t+1,若fitvirusi>0,则随机从U中选择一个主个体对病毒i以概率ηcopy进行复制,否则以概率ηcut执行剪切操作,将病毒i计入到viruspop(t+1)中。

步骤6:计算lifei,t+1,若lifei,t+1〉0,则从hostpop(t+1)中随机选择一个主个体以ηcopy执行复制操作,否则以ηcut执行剪切操作,产生的新病毒个体替换viruspop(t+1)中的病毒个体i。

步骤7:若满足重视条件t+1=gmax,则从hostpop(t+1)中选择适应度函数值最大的个体进行解码,得到所求问题的最优解。否则继续执行步骤2到步骤7,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

4 算例分析

某供应链网络上总共有8个节点企业,现有某产品,从供应商供应产品原材料到工厂的生产最后到产成品的销售,总共需要执行6项物流任务,因此必须从供应链网络上的节点企业中选出一系列企业来完成这6项物流任务。各项物流任务的完成截止时间、执行成本、单位惩罚成本、执行时间等如表1所示,供应链网络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距离如表2所示。

在此假设供应链网络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单位运输成本相同,都为2.5元/公里。

计算结果如下: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供应链物流协同网络中的各项物流活动,因此物流活动的顺序是确定的。采用第4部分的改进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计算得出的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为:物流任务对应的执行节点企业顺序为:(k1,k2,k6,k8,k7,k5),最小物流总成本为:2205元。

5 结论

文章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将供应链物流活动分解为多项物流任务,使供应链网络上的各节点企业相互协同来执行物流任务,并以此建立供应链物流协同模型,达到降低供应链物流总成本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通过合理的分配物流任务到节点企业来有效的降低供应链物流总成本。但是本文只是对供应链物流协同成本最小进行了研究,考虑的方面比较单一,因此供应链整体的协同将是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3.(3):301-307.

[2]将霁云,张旭辉.供应链物流瓶颈存在的原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7):141-143.

[3]马士华,桂华明.供应链物流能力及提升途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8(4):24-28.

[4]Erik Sandberg.Logistics collaborative in supply chains:practice vstheor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2(18):274-293.

[5]Gunnar Stefansson.Collaborative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rl 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egement,2006,2(36):76-92.

[6]Amit Sachan,Subhash Datta.Re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rl 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egement,2005,9(35):664-705.

[7]胡仕成,徐晓飞,战德臣.大型产品结构优化问题的病毒进化遗传算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9(3):202-205.

协同物联集成管理平台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的需求日益增长,物联网集成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行业规范和应用要求,使得物联网集成建设成为一种必然,如何使这些分散、复杂而庞大的各类设备和系统能够实现集中控制和管理,有效控制和降低管理营运成本,必然需要建立实施物联网系统集成管理平台。针对物联网发展的这种需求,我们提出设计通用的物联集成管理软件平台SynchroIoTMS。

2 平台实现及框架结构

协同物联集成管理系统SynchroIoTMS面向物联网集成应用,是在协同SynchroBMS集成平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一代智能物联集成平台。它为物联网集成应用提供一套框架性可二次开发的平台软件。该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来源和数据传输机制实现归一化处理,并利用平台提供的核心服务对集成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展示,实现物联应用的集成管理要求,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发展。该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该平台为了适应物联网在各个行业应用的需要,特设计成通用的平台,采用微软的.net开发平台,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SQLServers数据库。特定的项目应用,只需要根据特定项目要求进行定制和配置,这个配置定制过程相对简单,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定制项目的表现界面,或者组合特定的系统应用能力。

根据数据的传输方向,物联集成管理平台共分七层,从下至上依次是:硬件通讯接口层、硬件通讯适配层、数据总线层、数据库层、服务层、界面处理引擎、统一界面展示框架。

3 平台功能实现

通过在智能建筑、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物联集成领域的应用实践,协同SynchroIoTMS物联集成平台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3.1 集成与监控

3.1.1 快速集成各硬件子系统

开放性的集成管理系统支持工业标准协议,如:BACnet、NetworkAPI、OPCServer、DDE、Modbus、TCP/IP、ODBC、RS232/RS485等。

3.1.2 基于silverlight技术的页面表现框架

组态工具迅速建立现场情况模拟,以可视化方式展现实时数据,通过浏览器远程浏览、远程管理。组态监控例图见图2。

3.1.3 联动时间表管理

各子系统报警、事件触发跨子系统的协调与合作处理,实现各专业子系统的互操作、快速响应与联动控制。

3.1.4 预案管理

对突发事件(火灾、盗警等)、日常管理以系统联动、时间表为基础,以运行规则、经验知识为指导形成预案管理,减少突发事件、日常管理中的人为干涉。

3.1.5 统一报警管理

平台统一管理各个子系统的报警信息。

3.1.6 历史数据管理

实现系统中变量数据根据规则定制存储及对系统报警进行记录,以利于历史跟踪,进行数据的信息处理。

3.1.7 能耗统计分析

提供各分类分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设备的运行提供决策依据,如图3所示。

3.1.8 系统日志管理

系统保留用户的登录、操作记录,对系统内部服务提供详细的日志记录。

3.1.9 统一权限认证

系统根据角色原则分配用户权限,提供多级权限管理和身份管理。

3.1.1 0 开放通信接口

平台提供OPCServer接口及数据库接口开发包,为第三方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3.2 业务管理

3.2.1 设备管理

建立物联项目中要管理的所有设备,并进行这些设备的运行管理、保养管理、维护管理。

3.2.2 能耗管理

建立项目中所有设备的消耗的水电气数据,并对能源数据进行统计。

3.2.3 清洁管理

管理所有的清洁人员,同时管理所有的清洁活动。

3.2.4 系统管理

系统部门组织及用户,用户功能权限管理,如图4所示。

4 物联集成管理平台的应用

物联集成管理平台是一套面向物联网应用可二次开发的软件平台,应用范围广泛。归纳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智能机房监控、智能大厦、数字智能工厂、智能医院、智能体育场、数字社区、智慧园区管理及智慧城市等应用。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智能设备的发展,物联设备监控集成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该平台也会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5 结束语

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多样化的智能设备集成及不同技术的整合,面向应用的物联集成软件平台将不断融合新的技术,集成的模式也将随着新应用不断发展变化,虚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会融合到物联集成平台中来。物联集成管理平台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协同物联集成平台技术白皮书

[2]协同物联集成技术手册

[3]智能建筑科技

上一篇:控制隧道超欠挖下一篇:应收工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