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

2024-07-31

文言翻译(精选十篇)

文言翻译 篇1

第一是重言轻文。自白话始, 作为母语的文言文就成了“另外一种语言”的语系, 不仅需要解释, 还需要翻译。而近百年来, 文言翻译虽然一直以“信达雅”为准则, 但实际情况却一直存在着重言轻文的现象。文革以降, 在高考的压力下, 重言轻文现象越演越烈, 甚至到了只追求“言”而忽略“文”的程度。重言轻文的翻译, 译出的文字或化生动形象为笼统, 或化美为丑, 或割裂情感, 或割裂意境, 或割裂文气, 或割裂文势, 总之, 是有义而无境, 有义而无趣。如:

《醉翁亭记》“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中“伛偻提携”如何翻译呢?人教版译为“老年人弯着腰, 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百度百科译为“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课文单独解释“伛偻, 借指老年人;提携, 借指小孩子” (这个解释是对的) 。这两句如果从“言”的角度看, 也可以符合“信”。问题是, 老年人为什么一定要“弯着腰”呢?小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由大人搀着”呢?如果小孩子一定要由大人搀着, 那就表明小孩子一定很小, 要小于6岁, 太小的孩子会懂得山水之乐的情调么?如果大人一定都“弯着腰”, 是不是都驼背? 这肯定不合事理, 就算不都是驼背, 那么多“往来而不绝”的大人都“弯着腰”, 有美感么?能体现主旨“乐”么?那么, “伛偻提携”如何翻译呢?还是古诗文网译得好:“前面的人呼喊, 后面的人应答, 老老小小,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 是滁州人在游山啊。”把“与民同乐”神韵译得合情合境。

第二是将解释与翻译混淆。解释对原文作解作注作说明, 以便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文本。但是, 从现代学科分类看, 解释属“训学”, 要符合科 学的要求 , 追求的是 “实”, 要达到“信”;解释与被解释属同一知识系统。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属“译学”, 就是从一个系统 (文言) 转为另一系统 (白话) , 要符合人文学的“用鲜活的语言表达”这一要求, 追求“虚实相映”。当然, 从严格意义上说, 所有的翻译都是解释, 但不能说所有的解释都是翻译, 比如翻译学中的“意译”。解释是翻译的基础, 但不能代替翻译。如:

《烛之武退秦师》“夜, 缒而出”中的“缒”字, 苏教版注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全句译为“夜晚, 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 解释是对的, 但译文实在是让人费解, 其译文可变式为: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下去, 可不可以理解为烛之武有分身之术, 一个在城上, 一个到了城下?人教版注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全句译为“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错倒不错了, 但总觉得不合事理人情:郑伯急而求, 难道就用绳子拴着这个老人吊下去么, 这样做, 是求人之道, 还是重用之道?烛之武要离间联盟, 势必不想被晋国发现, 必然不能从城门出, 还需要夜色浓重, 我以为可以译, “夜幕降临, 烛之武从城上缘绳而下”, 不采用注释中的“吊下去、往下送”, 更能体现其为国而赴汤蹈火的形象。况 且 , “缒”字 不一定是 “吊”, 如《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乃争建降旗于城楼, 缒城以追文公之军者, 纷纷不绝”, 如果都是需要别人从城上往下放, 那“纷纷不绝”就无法理解了。

那么文言翻译如何做到有意趣呢?所谓文言的文之“意趣”, 是指翻译出的文字要能够契合写作目的、作者情感, 符合原文的语势、文气, 并且能够有文采地再现原文的意境。“意趣”主要是指语义要明, 语势、文气相当, 情境、态度、色彩要有神韵。李海林教授指出:“越是重要的价值, 基本的价值, 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 越难发现, 越难掌握。”追求文言翻译的意趣,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层的义旨。

文言翻译要做到有意趣, 要从知人论世入手, 了解文化传统, 把握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体会文本语境、语势、语气、得体等要素, 尽可能在“信”的基础上, 译出文本的神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是义合。就是译出的意义要能真实地表达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既要表现准确, 更要表现情调, 而不仅仅是语义相当。如《项脊轩志》“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中“当”字, 沪版教材译为“抵挡”, 固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 若是为“抵挡日光”, 那么“前辟四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所以, 这个“抵挡”就不能准确传达出作者修葺房子的意图, 当译成“反射”, 也可译成口语化的“迎着”。

其次是势合。译出的文字语气语调语势要吻合原文的语势。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许多人错误地断句为“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苏教版译成“跟从老师求学的传统没有人继承已经很久了”, 其中的“已经”从何而来? 不会是把“也”字译为“已经”吧。我们不要忘记前面还有个表达强烈情感的“嗟乎”, 且为本文加标点的学者极为准确地连加了三个叹号 , 那么 , 文中表达 语气的“也”字为什么不译出来呢?我以为译为“跟随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哪, 太久太久了啊”, 才能表现出韩愈那种忧心如焚的感叹, 才符合原文的语势。

《五人墓碑记》“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 苏教版译成“却能被大义所激励, 踏上死地也不回头, 又是什么缘故呢”, 如些舒缓, 如此啰嗦, 完全破坏了原文的味道。不如翻译成“却能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 又是什么缘故呢?”简洁明了, 既符合作者的情感, 更切合原文气势磅礴的语势。《聊斋·老饕》“未及觑避”, 有的译为“还未来得及避让”;有的译为“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看, 躲避一下”。第一种译法, 没能体现“觑”, 第二种译法, 意思译对了, 语势太缓节奏太慢, 没了原文的短促的语势, 也就失去了原文“说时迟, 那时快”的意趣———由于小孩子出手太快, 邢德根没时间反应。

第三是体合。译出的文字文体、语体都要符合原文, 更要符合文化, 要得体。如《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苏教版译为“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 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 中国之大, 能有几个人呢”, 姑且不说“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译错了 (定语后置句没译正确) , 且将“大阉”译成“魏忠贤”, 意思是对了, 却失去了原文那种对“大阉”不屑称名的憎恨厌恶之情。古人对人的称谓很有讲究。《五人 墓碑记》一文中, 称周顺昌为“蓼洲周公”, 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 表示对周顺昌的尊重。对官位很高的“以大中丞抚吴者”“毛一鹭”, 则直呼其名, 因为是“魏之私人”, 是爪牙。而对于魏忠贤, 连名都不屑直呼, 称之为“逆阉”“魏”“大阉” (我们今天骂人时还骂“你个太监”) 。译成“魏忠贤”, 就变成了无关痛痒的旁观者的语气。“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中的“圣人”译成“当今的皇上”, 也没有错, 却没有了原文感恩之情。想那时东林党人饱受阉党迫害、镇压, 一旦阉党被除, 真是大快人心, 对扫除阉党的“当今皇上”自是由衷的感激、敬仰, “圣人之出”乃发自内心的呼喊。如译成“当今的皇上”, 何以得体?

第四是气合。译出的文字要与原文的上下文的文气相贯通。如《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郑国可以随时) 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这样译肯定是对的。这句话, 作为烛之武退秦师的一个最重要理由, 其真实的意图是什么?秦伯劳师数万, 难道只贪图那一点点物资?烛之武其实是委婉地表达结盟 (依附) 之意, 所谓“供使者的物资”, 其实就是年年向秦进贡。秦伯也明白自己不费一枪一剑收服了郑国, 下文才有“秦伯说, 与郑人盟”。烛之武凭什么能退秦师?就是去离间秦晋联盟的, 他要让秦伯明白:秦晋都想称霸, 必有一战, 与其灭郑资敌, 不如盟郑抗晋。所以, 对这句, 若直译必失其神韵, 可意译为“若保全郑国, 成为 (你称霸中原) 的东方盟友, 贵国与人争锋时, 我们郑国可提供各种支持”。

第五是情合。译出的文字要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心理色彩相契合。如《促织》 “将献公堂, 惴惴恐不当意, 思试之斗以觇之”, 许多版本把“将”译成“将来、将要”等表时态的词, 好像也不太错。问题是, 表时态的“将来、将要”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行为, 与后文的“惴惴恐不当意” (既想侥幸过关又怕不合县令之意而再被打板子) 矛盾的心理不太符合。如何译这个“将”, 才能把成名特定的心理和思想情感反映出来呢?我以为, 可译为表情态的词“欲” (想要、打算) , “欲献公堂”, “打算献公堂”, 既表情态, 也表时态, 人物的神态、内心的矛盾, 一下子就活灵活现。

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 篇2

原文: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仪真汪园,葢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译文: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就是一个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园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热情的招待我们。

文言翻译一妙法 篇3

你能按要求将下列句子译成文言文吗?

1. 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学习。(译成介词结构后置句)

2.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译成定语后置句)

3.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译成定语后置句)

4.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译成定语后置句)

5. 语文老师太不讲理了!(译成主谓倒装句)

6. 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太荒唐了!(译成主谓倒装句)

7. 偶尔上上网,你不应当打我。(译成宾语前置句)

8. 准备这些东西干吗?演动漫罢!(译成宾语前置句)

9. 我偏要同她交朋友!(译成宾语前置句)

10. 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译成宾语前置句)

11. 一定能考进北大,我相信自己。(译成宾语前置句)

【参考答案】

1. 余嗜书如鼠之爱米。

2. 石之精美者善歌咏。

3. 卒而不欲为将者不为优胜者。

4. 予轻扬其臂兮,作别霓虹之西隅。

5. 甚矣,语文教员之横!

6. 荒唐之盛,吉诃德公之力战风车!

7. 上网,偶一为之,君不当余殴。

8. 具此等劳什子何为?再现动漫耳!

9. 余决计其与交游!

10. 动感地带者,余之地盘也,唯余是听!

11. 金榜题名于北大,我之谓也。

【点拨】

摭谈文言文的翻译 篇4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翻译文言词、句, 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释译。如:“狐鸣呼曰‘大楚兴, 陈胜王’” (《陈涉世家》) , 光看这一句, 似乎可以译成“狐狸叫喊道……”但联系上下文“ (陈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可知“呼曰”者不是“狐”而是“吴广”。“狐鸣”即“像狐狸嗥叫那样”, 用来修饰“呼”的。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然后依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精神作详译。

二.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是依照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例如, 原文:此殆天以资将军, 直译: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原文:将军岂有意乎?直译:将军大概有些意思吧?

上面的译文基本上和原文的词语一一对应。除个别词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示某种语气而不能译出外, 直译要求基本上做到逐词落实。如果把第一个例句译成“这是天帮助将军”, 大意是对的, 但“殆”、“以”这些词语没有译出, 不能准确表达原句的语气。如果只满足于此, 提高精确地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直译, 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将军岂有意乎?”用的是疑问句式, 表达的是询问、估测的语气。前面的译文较好的体现了原意。如果译作“将军难道对它有意图吗?”那就成了反问句式, 意思恰恰相反;译作“将军对它是有意图的”, 又成了肯定性的陈述句, 舍弃了原句的估测性、委婉语气, 语意也有出入。后两种译法都不能采用。

一篇文言文的翻译, 主要应采用直译, 但有时, 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显豁, 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 含义仍嫌不明确。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则使人一清二楚了。意译的好处在于灵活性大, 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它仅译大意, 不及直译严密, 对正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推广。

留、释、换、补、删这五个字概括了直译时的五种手段:1、留: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 都可照原文留下。此外, 古今词义一致, 人们熟知的词, 如“虎”、“星”、“车”、“大”、“开”等, 也无需翻译;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 运用现代汉语的语词来解释文言文中的语词。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 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的解释;3、换, 即是替换。有很多文言词, 在翻译时既不能“留”、“补”, 又不属于“删”, 此时就要“换”。“换”有两种情况:其一, 不少文言词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 可是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来的词表示, 而用另外的词表示;其二, 同一个词, 在文言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 但表示的内容有差别, 不能以今度古, 造成误解;4、“补”: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补充必要的内容, 使译文通顺、明确;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 可删去不译。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自编口诀, 熟能生巧

古诗文翻译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只要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引导他们编录一些翻译口诀, 就能事半功倍。比如有人编成了如下口诀, 很适合学生实践运用。

八年级文言翻译 篇5

邹忌身长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光采照人。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呢?”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他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邹忌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丽;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不如他。晚上躺着想这件事,:“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丽。如今齐国国土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宫里的妃子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想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命令说:“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规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规劝我的过错,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的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几个月后要隔些时候才偶然有人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他国。

细柳营

汉文帝的后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任命河内太守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用以防备匈奴。

皇上亲自去慰问犒劳守军,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皇上的车队)长驱直入,(两军营)的将军及属下(都)骑马迎送,随后,(皇上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器,挽弓搭箭,天子的先行卫队来到军营前,(却被拦住)不得进入。先行官说:“天子将要驾到。”军门都尉说:“周将军有令:‘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来到军营前,也(被拦住)不得进入。于是,皇上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上的车队进来)。守营门的官兵对随从的军队说:“周将军规定,军营吕不准(纵马)奔驰。”于是,天子的车队按住缰绳慢慢前行。来到营中大帐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盔甲在身,末将就不跪拜了,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皇上。”天子被感动了,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并命人告知:“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礼仪完毕即郭去。已经出了军营的大门,随从的大臣们都十分惊讶。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刚才(在)霸上、棘门的军队,简直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谁能够侵犯呢?”(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孙权劝学

开始的时候,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情,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很多事务来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来当博士呀!只是应当浏览群书,知

道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有很多事务,那比起我来怎么样?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和吕蒙议论政事时,(鲁肃)大为惊讶,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男子汉分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长兄你怎么对事情的认识得这样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挚友,告别离去。

祖逖北伐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少时就胸怀大志。(他)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时)同睡(一处),半夜听到鸡叫,(就)踢醒刘琨,说:“这并不是不好的声音!”于是就起来舞剑。(后来)等到渡过长江,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酒。祖逖居住在京口,集合勇猛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王朝的战乱,不是因为皇上的昏庸无道而(导致)百姓怨恨反叛,是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大王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派像我这样的人统率他们收复中原,(那么)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一定大有人在。”司马睿向来就没有北伐的志向,(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千人的军饷。布三千匹,(但是)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行招募。祖逖统率他的百余家世族武装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祖逖)击打着船桨发誓说:“我如不能(驱逐戎狄)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南)的话„„,有大江作证!”(渡江后祖逖)就把部队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招募到两千多人后进兵北伐。

公输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攻城的器械,制成之后,(楚惠王)将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来到郢城,拜访了公输盘。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杀掉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请允许我奉献十金(作为报酬)。”公输盘说:“我行事的原则,向来不杀人。”墨子直起身,再向(公输盘)行礼,说:“请允许我解释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土地有余但百姓却不足,葬送不足的(百姓)在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可以说中聪明智慧。宋国没有罪却去攻打它,不可以说是亲善友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向楚惠王)据理力争,不可以说是忠心贤能。据理力争却不能取得效果,不可以说是能力高强,按照您的道义不去杀害少的人却去杀害多的人,不可以说是明白事理。”公输盘认为墨子说得有道理。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公输盘说:“不可以,我已经对楚惠王说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惠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好吧。”墨子拜见了楚惠王,说:“现在有人在这里,放弃他的彩饰的车子,邻居有辆破旧车子却想去偷来;放弃他的华丽衣服,邻居有件短粗布衣服却想去偷来,放弃他的精美饭菜,邻居有粗劣食物却想去偷来。这是怎样的人?”楚惠王说:“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好像彩饰的车子同破旧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泽、犀牛、麋鹿等动物布满了泽中,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而宋国,只不过是一个连雉、兔、鲋鱼都没有的国家,这好像精美饭菜同粗劣食物相比。楚国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等名贵的木材,而宋国却没有一棵大树,这好像华丽衣服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去攻打宋国,是与这三种状况同一类型。”楚惠王说:“好呀。虽是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一定能够攻取宋国。”

(楚惠王)于是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作为城墙,用木片作为守城的器械。公输盘多次运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御住了他的进攻。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尽了,墨子的防守器械还很多。公输盘不得不折服,可是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来抵御你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抵御我,我也不说。”楚惠王问其中的原因。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谁能够防守,于是可以攻下(宋国)。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抵御的器械,在宋国的城楼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楚惠王说:“好呀,我不再攻打宋国了。”

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一条溪流划船前行,(竟)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别的杂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落下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觉得这里景象很奇异。(于是)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片树林的尽头。

桃林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只见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里面)好像有亮光。(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洞口)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走几十步。忽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衣服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得其乐。

(那里面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有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作客),摆酒杀鸡做饭(热情招待)。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才)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件件地向(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他人家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渔人)。(渔人在这儿)居住了几天,(就)告辞回去。这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必向外面的人讲啊。”

(渔人)出了山洞,找到了他的渔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到武陵郡后,拜见了太守,述说这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原先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了。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士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计划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展了它的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人(和范仲淹同代的人)的诗词歌赋刻在楼上(他)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整个湖上。(它)连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水,(水势)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色啊,(这些景色)前人的描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洞

庭湖)往北通(到)巫峡,向南直到潇水(和)湘水,那些被降级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很多(都)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难道会没有差异吗? 像那连绵的春雨密密地下,整个月不(能)放晴,阴冷的风怒吼叫,浑浊的波涛翻腾到了空中;太阳(和)星星(都)隐蔽了(它们的)光辉,山岳隐没了(它们的)形迹,商人旅客(都)不(能)行走,(船的)桅杆倒下了,船桨折断了;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老虎吼啸猿猴鸣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害怕(人家)讥讽,(只觉得)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伤感到极点而又(使人产生)悲愤的感情了。

等到春风和暖,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此时)波澜平静,天色湖光,上下(相辉映,)一片碧绿(的湖水)无边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飞翔(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时沉时浮)。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青翠茂盛,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浮动的月光(像)跳跃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碧玉,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些带给我们多少无穷无尽的快乐啊!(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啊,那么就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宠荣(和)屈辱一并忘却了,(于是在春风吹拂中)端起酒杯,面对着清风(畅饮),那(真是)喜气洋洋的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而)或高兴(或悲伤),(也)不因为自己(得失)(而)(或欢喜或)悲伤;处(在)高高的庙堂(上)为官,就为他的老百姓而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间闲居,又会为他的国君而担忧,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先忧愁,在天下人的欢乐之后才欢乐”。啊!如果没有这种,我与谁同道呢?(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环绕着滁州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而幽深秀丽的地方,(那)是琅玡山。沿山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下的,(那)是酿泉。(继续前进)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地高踞在泉水边上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醉翁亭)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喝酒,(他)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他的)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做“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是在酒上,(而)是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并且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你看那(早晨)太阳

(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逐渐)散开了,(傍晚)烟云回聚,岩谷洞穴(就)昏暗了,(这种)或明或暗(交替)变化景象,(就)是山里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溪水低落石头露出,(这就)是山里的四季(不同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家),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边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少少,(你)往(我)来(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造酒,泉水香甜,酒色(也)清净,山中野味、野菜,错杂地前面摆开的,是太守(在)宴请(宾客)。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是不是有人)弹琴奏乐,猜的人猜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于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而)站起,(时而)坐下,喧喧嚷嚷的,(这)是各位宾客(在)欢乐。(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但是鸟儿(只)懂得山林中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因为他们的乐趣而欢乐呢!喝醉了能够同大家(共享)欢乐,酒醒(后)能够用文字来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没有了。那天,初更了,我划了一只小船,围裹着皮衣和带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只见)白气茫茫地一片,天空和云朵、山色、水光,上下都是白茫茫的;湖上(能辨别的)只有长堤的一线痕迹、一个小点般的湖心亭、一片草中般的我、小船和两三粒谷子般的船里的人。

文言翻译解析 篇6

文言文重点实词的考查要求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

1一词多义

例如:【故】

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名词,应译为“原因,缘故”;

②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形容词,旧,与“新”相对;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分析】句中的“故”用作连词,应译为“因此,所以”;

④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名词,应译为“旧交,老友”;

⑤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副词,应译为“故意,特意”。

⑥此物故非西产。(《扁鹊见蔡桓公》)【分析】句中的“故”用作副词,同“固”,译为“本来”。

2通假字

①完全同音。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句中的“畔”通“叛”,是个通假字,是“背叛”的意思。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分析】句中的“蚤”是个通假字,通“早”。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分析】句中的“见”通“现”,是“表现”的意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例如:金就砺则利。(《劝学》)【分析】句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用来专指“黄金”。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句中的“亲戚”原来指“父母兄弟”,但现在是指“旁系亲属”。

④感情色彩变化。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分析】句中的“卑鄙”原来指“地位低,见识浅”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德恶劣”,变为贬义词。

⑤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现在改称“眼睛”。

4偏义复词。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分析】句中的“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已经没有“息”的意思。

又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分析】句中的“出入”在这里已经没有“入”的意思了。

二、重点虚词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

(1)柔情似①水,佳期如②梦。

(2)为③其老,强忍,下取履。

(3)为④君翻作《琵琶行》。

(4)两情若⑤是久长时,又岂⑥在朝朝暮暮!

(5)不拘于⑦时,学于⑧余。

A①和②词义、词性都相同。

B③和④词义、词性都不同。

C⑤和⑥词义、词性都不同。

D⑦和⑧词义、词性都相同。

【分析】⑦介词,被;⑧介词,跟;①和②动词,如同;③连词,因为;④介词,替、给;⑤假设连词,假若;⑥语气副词,哪里。正确答案为D。

【例2】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A蹇叔之子与师。

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

C陈涉少时,尝与佣耕。

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分析】B项,介词,跟、同,与例句一致;A项,动词,参与;C项,介词,为、替;D项,语气词,吗。因此正确答案为B。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掌握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例1】沛公驻军霸上。(《鸿门宴》)【分析】句中的“军”本意是指“军队”,在这里名词当作动词用,是“驻军”的意思。

【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分析】句中的“罾”本意是指“渔网”,在这里,名词当作动词用,是“用网捕”的意思。

2名词用作状语。例如:

【例1】犬坐于前。(《狼》)【分析】句中的“犬”本意指的是“狗”,在这里,名词用作状语,是“像……狗一样”的意思。

【例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分析】句中的“上”、“下”,在这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是“向上……”、“向下……”的意思。

3名词意动用法。例如:

【例1】吾从而师之。(《师说》)【分析】句中的“师”是名词意动用法,是“以……为师”的意思。

【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分析】句中的“侣”、“友”是名词意动用法,即“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4名词使动用法。例如: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分析】句中的“王”是名词使动用法,应翻译成“使……称王”。

【例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分析】句中的“病”应译成“使……病态”,也是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活用作名词。例如:

【例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分析】句中的“伏”就是动词活用作名词,译为“伏兵”。

【例2】其继有在乎?(《触龙说赵太后》)【分析】句中的“继”译为“继承人,后嗣者”,也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例如:

【例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分析】句中的“生:使……活”,是动词使动用法。

【例2】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分析】句中的“走:使……逃跑”也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例1】吾妻之美我着。(《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句中的“美:以……为美,认为……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2】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赤壁之战》)【分析】句中的“乐:以……为乐”也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例1】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句中的“苦:使……痛苦”是典型的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2】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分析】句中的“弱:使……变弱”也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四、特殊句式

主要掌握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1判断句:请看下表: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请看下表:

3倒装句:文言句子前后成分出现了倒置现象,叫倒装句。其有四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边的句子,叫主谓倒装句,主要出现在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见下表:

(2)宾语前置:就是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叫宾语前置。見下表:

(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叫做定语后置。见下表:

(4)介词短语(状语)后置:介词短语(状语)放在动词之后,把它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介词短语(状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分析】句中的“投以骨”译成现代汉语要变成“以骨投”(把骨头扔给它)。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之于蓝(《劝学》)【分析】句中的两个“之于蓝”也是典型的介词短语(状语)后置。

4省略句: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下面三类:

【作者简介】

刘虹,高级教师,执教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第二中学。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篇7

一、考情分析

当前, 考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过于程式化, 追求僵硬化的逐字逐句直译, 不懂得知识的迁移, 不能得高分。就文言文翻译而言, 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只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大量诵读, 加强语感培养, 做到文言并重,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点精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 既能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 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言文翻译, 考生可借鉴以下方法。

1.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 (1)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官名)

(2)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人名)

(3)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崤函之固, 自若也”。 (人名、地名)

2.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 ,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译文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如: (1)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凑足音节的助词)

(2) 夫赵强而燕弱 (发语词)

(3)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偏义复词)

3. 换 :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 留的留下, 删的删去, 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 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如: (1)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单换双)

(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 (古今异义)

(3)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4) 既泣之三日, 乃誓疗之。 (动词为动用法)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如: (1) 夫晋,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短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4) 甚矣, 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5.补: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使译文显得通顺。

例如: (1) 沛公谓张良曰:“ (你)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省略主语)

(2) 夫战 , 勇气也。一鼓作气 , 再 (鼓 ) 而衰 , 三 (鼓 ) 而竭。 (省略谓语)

(3) 竖子, 不足与 (之) 谋。 (省略宾语)

(4)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 (省略介词)

6.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 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例如: (1) 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 (注:牛马走, 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

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2)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译: (秦) 有并吞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高考链接

《申甫传》 (2010年山东卷)

13.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入嵩山, 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 师事之。

译: (申甫) 进入嵩山, 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 (向他) 请求 (学习) 那本领, 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常不见听信。

译: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见各位公卿, 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 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能了解别人 (的优劣) 。

从以上例题不难看出:在做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时, 考生要抓关键词语 (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 找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 。抓住关键词句, 洞悉得分点。代入原文, 联系上下文准确翻译。这样就能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四、方法归纳

第一步:通读语句, 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 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 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题卷。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

熟读全文, 领会文义;扣住词语, 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 准确第一;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

单音词语, 双音换替;遇到通假, 换回本字;

古今异义, 仔细辨析;虚词无义, 删去不译;

遇有省略, 补充整齐;前置后置, 调整语序;

被动判断, 语气清晰;固定结构, 不要乱译;

修辞用典, 辅用意译;推断词义, 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 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 翻译完毕。

文言翻译 篇8

1. 留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 在翻译时, 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不必翻译, 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古人重复提到人名时不喜称姓, 翻译时最好按照今人的习惯补上。)

例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 意其可用也, 请于朝, 留戍安吉。 (辽宁卷)

译文: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 料想他可以任用, 向朝廷请示后, 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其中“ (赵) 良淳”“ (吴) 国定”“安吉”分别是人名、地名, 就不需要翻译。

例2:会元遗脱脱征饷, 胁王以危言, 必欲杀祎。 (全国卷Ⅰ)

译文: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 用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 一定要杀掉王祎。

句中“脱脱”“ (王) 祎”是人名, 不需要翻译。

2. 对

一般来说, 一个词语该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这种方法, 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就是单音节词占多数, 而这些单音节词到今天大多数已经发展成为双音节词了。所以, 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应尽量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对译出文言文中的单音词。

例3:故为之传, 以遗后之修志者。 (福建卷)

译文:所以为他作传, 以便留给后来编修县志的人 (作参考) 。

单音词“故”、“传”、“以”、“遗”、“后”、“修”分别对译为双音词“所以”、“作传”、“以便”、“留给”、“后来、以后”、“编修”, 译文才能通顺。

例4:上麾师渡河, 鼓噪直冲其阵。 (广东卷)

译文: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 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阵营。

句中单音词“上”、“麾”、“师”、“渡”、“河”、“直”、“冲”、“阵”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分别对译为双音词“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直接”、“冲击”、“阵营”。

3. 换

随着时代的发展, 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 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 有的词义缩小了, 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在翻译时, 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 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例5:时既与梁通好, 行李往来, 公私赠遗, 一无所受。 (安徽卷)

译文: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 使者往来, 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 (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行李”在现代汉语中是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但在古文中的意义却是“使者”。所以, 翻译的时候不能忽略这一古今词义的转移, 要用“使者”一词来替换。

例6:众犹环守不去, 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 复投缳而死。 (辽宁卷)

译文: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 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 他再次上吊而死。

“涕”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鼻涕, 但在文言文中多指眼泪, 名称说法改变了, 翻译时不能译成“鼻涕”, 而应换成“眼泪” (而在此句中又是名词用作动词, 应译作“流着眼泪”) 。而“投缳”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也不用了, 改说“上吊”。

4. 增

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 在翻译的时候, 有时只有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

例7:今天以授予, 不可失也。 (广东卷)

译文:而今上天把 (居庸关) 授予我们, 不可以丢失。

“今天以授予”中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根据上下文, 应是“居庸关”, 翻译句子时必须把它补上去, 否则就不通顺。

例8:委身偏方, 特霸者之臣尔。 (湖南卷)

译文:寄身于偏远的地方, 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委身偏方”省略介词“于 (在) ”, 翻译时应当补全。

5. 删

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 它们仅有语法作用, 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 但在翻译这些词语的时候, 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 所以必须删去。

例9:引军而济, 背水为垒。 (湖南卷)

译文:率领军队渡河, 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句中“而”字连接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 是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没有必要译出。

例10: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 抑吾妻之助也。 (江苏卷)

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 大概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这是一个“……者……也”型的判断句式, 其中“者”表提顿, 不必翻译。

6. 调

随着语言的演变, 有的文言句式的表达顺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这就是倒装句式,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 在翻译时, 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

例11:殓以嫁时之衣, 甚矣吾贫可知也。 (江苏卷)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 (给她) 穿上入棺, 我的贫穷超乎寻常, 就可以知道了。

“以嫁时之衣”属于介词短语后置, 直译的话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 因此, 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以嫁时之衣殓 (之) ” (此句还要注意补出宾语) 。而“甚矣吾贫”是主谓倒装, 应该还原为“吾贫甚矣”后再翻译。

例12:吾为德请, 财何为也? (浙江卷)

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 拿钱财做什么?

“何为”属于宾语前置, 对应翻译就是“什么做”, 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因此, 翻译的时候应调整过来, 译作“做什么”。

摘要:将文言文中的某些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综合考查的重要内容。解答文言翻译题, 要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简而言之, 可以归纳为“六字真经”, 即“留、对、换、增、删、调”。

文言翻译 篇9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 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 考生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 否则会徒劳无功, 白忙活一场。总的来说, 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

(一)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有几个关键得分点, 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 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其含义, 并准确翻译, 就能得分。反之, 关键词语翻译错误, 或不准确, 那么这个分就遗憾地丢掉了。如:“陛下以至德承天, 天以有年表瑞。”这里即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 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二) 特殊句。

特殊句式 (包括固定句式) 的翻译, 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 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 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 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如:“闻太子所欲用周者, 欲绝王之喜好也。”这是一个“……者, ……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 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是……”, 否则就要丢分。

二、把握文言文的翻译原则

具体说来, 翻译古文时, 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 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初中课本《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只看这一句, 似乎可以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 “少时, 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 而应是另一条“狼”。“犬”的意思, 即“像狗似的”, 用来修饰“坐”的姿势的。这个例子说明, 译古文先应通全文, 了解大意, 然后紧扣“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二)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 逐一翻译, 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前句中的“其”, 应译为“难道”, 表反问语气, 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 表推测语气。但在翻译时, 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 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 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则使人容易理解了。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1.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

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假如不了解此修辞方式, 很轻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 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再如:“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 奄奄一息, 生命垂危。”又如:“金就砺则利。”一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 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 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 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假如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2. 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赅的句子时。

如:“法急则人残, 法宽则失罪。”这个句子属于紧缩复句, 直译不好翻译, 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 就控制不住犯罪。”

3. 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句子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 都是为了渲染铺陈, 因此必须意译作:“ (秦) 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其实是有技巧可遵循的, 具体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 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 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 也无需翻译。如:“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 余游巴黎蜡人馆。”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译为:“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 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再如:“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行军用兵”作为一个成语, 我们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去翻译, 只要照抄即可, 因而可译为:“深远的谋略, 行军用兵的本事, 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又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 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二) 放。

将那些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 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放弃, 否则会使句意不畅。如:“宋何罪之有?”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实义, 因此翻译时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再如:“夫秦, 何厌之有?”“夫”为发语词, 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不做理会。又如:“夫大国, 难测也。” (《曹刿论战》) 中的“夫”,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中的“之”, “学而时习之” (《论语》六则) 中的“而”等都属于这一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公姥”为偏义复词, 重于“姥”, 所以翻译时只需翻译出“婆婆”即可。除此, 有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也不一定要翻译。

(三) 换。

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 音节不一致的词。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 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如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2) “处分适兄意, 哪得自由专。”“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四) 补。

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通畅。如:“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 (有能力到达却没有到达) 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理不通。又如:“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 (《口技》) 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 翻译应加上。“尝贻余核舟一, ……” (《核舟记》) 译文时, 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 “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翻译为:“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 句子成分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 翻译为:“对外”“连衡”用作动词, 翻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为使动用法, 翻译为“使……争斗”, 因此正确翻译应为:“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五) 调。

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将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有的学生翻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 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强壮的筋骨。”再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 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 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译为:“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人主之子也, 骨肉之亲也, 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无劳之奉, 而守金玉之重, 而况人臣乎? (《触龙说赵太后》) 译为:“国君的儿子, 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俸禄, 而守着贵重的金玉, 况且一般人呢?”

需要说明的是, 文言文中表达语气的助词, 也应根据现代人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换。如“乎”“哉”“焉”等用在句末, 可用“啊”“呢”等调换。

(六)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 为了增强气势, 故意用了繁笔, 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 (秦)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 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中学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谈 篇10

一、明白翻译三大标准———信、达、雅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就要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所谓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对中学生来说,做到“信”“达”即可,“雅”不做要求。

二、清楚翻译两大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1. 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把文言文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如: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分析本句可以直译,翻译为全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与王。

2. 意译。

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即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如果直译就变成:如果五十步笑百步,那怎么样?不太符合原文的意思,只能采取意译:如果那些逃了五十步的人笑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3. 需要意译的情形。

(1)使用比喻。如“金城千里”里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建筑的长城”,现代汉语没有这种说法,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2)使用借代。如“布衣”代百姓,“万钟”代高官厚禄等。(3)使用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4)委婉说法。如君王的死说成“崩殂”

三、掌握翻译技巧———读、留、删、补、换、调

1.“读”,就是通读。

文言文中要求翻译的文句一般是来自给定的一篇文章,如果不将全文通读一下就匆匆翻译,难免会断章取义,以致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将全文通读一遍,在了解全貌的基础上再去翻译,这样不但准确,而且顺手。

2.“留”,就是保留。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四年春。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3.“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组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副词中虚设的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充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了的成分和语句,要加括号。

5.“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又如“却看妻子愁何在”,分析“妻子”古文中的意义是“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的词义缩小了。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用“妻子和儿女”来替代。

6.“调”,就是调整。

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该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何陋之有”这个句子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正常语序是“有何陋”,也就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一是特殊句

1. 抓关键词。

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意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重意义用法的虚词)等。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正确,那么分数就遗憾地丢掉了。

2. 抓特殊句。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文言文设题的关键之一。要弄通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做些专门训练。训练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因为这些课文已经反复诵读过,文意已经掌握。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比随便拿出一篇课外的文章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找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句子,就比较容易了。凡事贵在坚持嘛!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要相信自己能把它做好。最后,将翻译的要领总结为一首口诀,希望对广大学生做好“文言文翻译”有所帮助。

文言翻译重直译,联系全文酌字句。名字称谓不必译,单音词语双音替。倒装句式调语序,其他特殊一般译,能删能替看语序。

摘要:文言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而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需要做到:明白翻译三大标准——信、达、雅;清楚翻译两大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掌握翻译技巧——读、留、删、补、换、调;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一是特数句。

上一篇:沥青路面车辙分析下一篇:生物质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