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防治

2024-06-17

乙型肝炎防治(精选十篇)

乙型肝炎防治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成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2014年1—12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的现患患者,实验室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病毒核心抗体 (抗-HBc)Ig M阳性的178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人员居住在同一个区的14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要求对照组与病例组年龄相近,性别构成相同,职业基本相同,无肝炎病史、肝功能正常以及HBs Ag、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和抗-HBc Ig M均阴性。

1.2方法使用课题组设计的 《社会人群公共场所感染HBV危险性的病例对照调查表》,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人员,对病例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乙肝暴露情况和乙肝预防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医疗暴露史指手术、口腔诊疗、输献血等损伤皮肤、黏膜的经历。生活暴露史指共用剃须刀等生活用品经历,公共场所划伤皮肤次数。

1.3血清学检测方法抽取静脉血4ml,分离血清,检测乙肝标志物项目。

1.4统计学分析资料进行编号输入EPI Data 3.1数据库,用SPSS 11.0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均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例组和对照组乙肝暴露情况在调查的325名中,在公共场所有修面 / 纹眉 / 纹身 / 打耳洞等67人, 占20.62%;洗脚店修脚60人,占18.46%;在公共场所中接受服务时有皮肤划伤122人,占37.58%。医疗就诊中,有手术史103人,口腔诊所拔牙、补牙、洗牙的经历140人,输献血史28人和内窥镜诊疗史66人,分别占31.69%、43.08%、8.62%和20.31%。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口腔诊所、输血史、公共场所修面 / 纹眉 / 纹身 / 打耳洞、洗脚店修脚、共用剃刀方面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17.66,11.6,11.71、20.75、4.87,均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乙肝暴露情况见表1。

2.2病例组和对照组乙肝相关问题知晓情况

2.2.1病例组和对照组乙型肝炎知识知晓率见表2。 经统计学检验,在乙肝是传染病、感染乙肝后危害严重、感染乙肝会引起疾病、感染乙肝后能治愈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19.62,22.21,7.19,P<0.01和P<0.05)。

2.2.2乙肝疫苗接种知识认知情况见表3。

2.2.3病例组和对照组乙肝传播途径认知比较见表4。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乙肝传播途径中,日常接触、饮食、 医疗活动、经血传播、蚊虫传播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5、16.33、12.70、19.62、9.92,均P<0.01)。

3讨论

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类型[3]。乙肝传播途径除了血液、母婴和性传播等方式外,亦可经纹身、理发、美容等方式进行传播[1],感染HBV后会对人体造成肝硬化、肝癌,导致死亡。目前临床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物,而接种乙肝疫苗(Hep B)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在公共服务场所中有医疗和美容美发、足浴暴露史,显示公共场所是感染HBV危险因素的主要场所之一[4,5],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传播HBV相关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其次是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使用器具尖锐,易损伤皮肤和黏膜,加上使用工具不严格消毒,是导致HBV传播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公共场所的管理,消除隐患, 建议使用消毒工具,提高全人群防病意识,是目前预防乙肝的重要环节之一。

病例中感染HBV后,仍有少数人未意识到自己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是造成HBV传播的原因之一。

自1992年实施新生儿Hep B预防接种策略,随着新生儿Hep B接种的顺利开展,我国HBV流行特征和HBV传播模式将发生明显变化,传播方式也以母婴传播(围生期)为主逐渐被水平传播为主所取代[11]。即儿童感染HBV概率越来越小,而成人感染概率越来越大。 自我市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以来,儿童HBs Ag携带率逐渐下降,年龄越小,HBs Ag携带率下降幅度越大,尤其1~4岁儿童下降幅度最大,从1992年的10%下降至2006年的0.96%[7]。这与新生儿Hep B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逐年提高有关。

注:乙肝—乙型肝炎。

注:乙肝—乙型肝炎。

由于宣传对象的局限性,导致成人Hep B接种主动性差 。 此次调查 显示 , 疫苗接种 率仅有18.15% (59/325),原因分析有以下两点:一是该部分人群对Hep B接种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另一点与该部分人群认为Hep B是自费疫苗,不愿意花费资金去接种。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对该人群的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降低Hep B接种成本,针对性地解决目前接种率较低的现象,提高该部分人群的Hep B接种率,从而使该部分人群得到保护[8]。实践证明,<45岁易感人群接种Hep B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6]。

今后应加强对HBV预防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人群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Hep B接种率,有效降低人群的携带率和发病率[9],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还应加强监督部门对公共服务场所的监管,从而切断乙肝传播途径,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10]。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和对照人群预防乙肝的认识、态度、行为(KAP),分析乙肝病毒(HBV)传播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乙肝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抽取乙肝患者178例,社会人群147人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对乙肝是传染病的知晓率分别为91.57%和76.87%,对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能传染乙肝的知晓率分别为19.66%和68.03%,对感染乙肝后危害严重的知晓率分别占87.64%和67.35%,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的知晓率分别为88.2%和34.01%,经血传播乙肝知晓率分别为87.64%和78.35%,经检验,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应加强乙肝患者和社会人群乙肝科普知识的宣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接种乙肝疫苗等综合措施,降低乙肝发病率。

世界肝炎日肝炎防治倡议书 篇2

经过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有关领导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审核,今年“世界肝炎日”确定为“抗击肝炎,预防先行”,副标题为“疫苗接种好,铸就健康路”;另外配合主题,制作2幅宣传海报。一幅海报展现肝脏形状,肝脏内由多个小图标组成,每个图标均代表着一种传播方式,左侧大的区域包含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右侧区域为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提醒公众肝炎病毒感染的风险就在身边。 另一幅海报展现接种疫苗预防肝炎的情景,接种疫苗产生相应免疫保护屏障,预防肝炎病毒的感染,主要体现疫苗的`保护效果,让公众知晓疫苗接种是预防肝炎的最有效措施。

此外,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和疾控中心制作“世界肝炎日”宣传2个视频,一是由专业人员制作肝炎知识快板书,另一个是由明星说“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被称为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传染病。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到影响,引起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每年近150万人死于这一疾病,大都属于乙型和丙型肝炎。这些感染可以得到预防,但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做。

20xx年5月,来自194个国家政府的世界卫生大会代表通过了一份决议,为预防、诊断并治疗病毒性肝炎促进采取全球行动。

全世界在世界肝炎日这一天开展的活动侧重于预防乙肝和丙肝。

选定7月28日作为世界肝炎日,是为了纪念乙肝病毒的发现者、首个乙肝疫苗开发者及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的生日。

20xx年世界肝炎日主要信息

预防肝炎——了解危险

不安全血液、不安全注射以及共享药物注射用具都可造成肝炎感染。

预防肝炎——要求做到安全注射

每年有200万人因不安全注射染上肝炎。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可以预防这类感染。

预防肝炎——儿童接种疫苗

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乙肝感染。安全有效的疫苗可终生保护人们避免乙肝感染。

预防肝炎——获得检测,寻求治疗

乙型肝炎防治 篇3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 治未病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又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6亿人感染了或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约有1.2亿人为HbsAg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的年发病率约为40/40万;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的年病死率约为13/10万。可见HBV感染和乙型肝炎是影响到我国人民身心健康、工作生活乃至家庭及社会安定的重大卫生问题[1]。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方法之一,但是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和慢性肾病非透析患者,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健康状况关系到患者和自身,因此,对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的护理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状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着细胞免疫缺陷,对外界抵抗力减弱,这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同时与透析时间的长短、操作消毒不规范及医院管理不善有关[2]。检索发现,国内尚无大样本的有关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情况的调查。部分透析中心报道的发病率在27.1%~55.6%之间,杨慧芳等[3]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HBsAg检测,阳性率为15.1%;陶蕊等[4]对226例血液透析患者调查显示,其中10例在来透析前已被感染,216例患者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无一例新发病例,透析室工作的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陈涛等[5]对2426名医院职工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19人HBV存在异常,检出率为9.0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的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而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在治疗过程中预防措施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

护理措施

一般措施:①隔离措施:对乙肝感染患者应单间隔离,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对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室内物品消毒,空气净化,透析器、血路管均一次性使用,并按照規范操作。②穿刺部位: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操作前后,严格按照规范洗手;留置导管及更换敷料时,使用5%络合碘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待消毒液自然干后,再行操作;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或透气的专用贴膜,每天更换1次;敷料若出现潮湿、松动或沾污时及时更换。③职业暴露防护:直接接触患者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应及时洗手消毒;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及时使用防护用品;定期监测患者HBV免疫情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异常并接种疫苗。④患者用物及医疗垃圾处理统一打包消毒处理;床单位用物、治疗车、血液净化机专人专用,按时消毒液擦拭;医疗垃圾随时收集,及时分类处理,医疗废物袋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心理护理:现代医学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式转化,多因多病的整体医学理念得到医学界公认,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血液透析患者本来心理上就有一定的创伤,若再感染HBV,易使其产生压抑、焦虑、孤独、恐惧等精神障碍。段炬萍[6]对94例乙肝患者采取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并针对性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若积极探讨分析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使其存在的负性情绪趋于好转,激发内在潜能,使患者的生活能及时纳入正常轨道,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未病思想的运用

《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在临床实践中,在“见证”的现状下,为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内涵可作为乙肝防治和护理的切入点。就现有医疗水平而言,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所以“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乙型肝炎护理中,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预防肝脏癌变即是贯彻了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思想。透析患者正气虚弱,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则有利于疾病康复。

讨 论

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是最严重的传染病,因其病程长、易反复、预后差,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转化,多因多病的整体医学理念得到医学界公认。医学的目标就是治病和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预防医学,所以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运用治未病思想不但能够有效预防HBV在医患之间的传播,而且能有效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祖湖,李军.慢性病毒性肝炎现代诊疗[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6.

2 杨桂平.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463.

3 杨慧芳,俞建芬,张娟.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调查[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15(2):105.

4 陶蕊,李春明.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516.

5 陈涛,翟巧玲,孙晓东.医院职工体检HBV标志物结果及“治未病”防治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22.

乙型肝炎防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1d至1岁半以内按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程序完成接种的婴幼儿1000例。在103例不良反应中, 男57例, 女46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并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出生24h内接种第一针, 满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3针, 接种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酿酒酵母) 为5μg/0.5mL,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CHO细胞) 用于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μg/mL。每次在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接种者如有不适嘱其电话通知, 或前来就诊, 另外在接种第2、3针时, 对其前次接种后的反应情况进行询问。每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观察3d内的局部和全身临床反应。不良反应评价指标局部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发红、出现硬结。全身反应为疲劳乏力、头痛、皮疹、发热、搔痒等。不论出现局部还是全身反应, 均为有反应者。

2 结果

在103例不良反应中, 男57例, 女46例;年龄为1d~1岁, 其中1个月内39例 (37.9%) , 1个月~1岁18例 (17.4%) , 1岁以上36例 (34.9%) ;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52例发生在第2针接种后, 32例发生在第1针接种后, 9例发生在第3针接种后, 出现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最快为接种后3min, 最迟为接种疫苗后7年, 其余多发生在接种后24h之内, 迟发性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接种疫苗数天之后。结果:58例痊愈, 10例好转。

2.1 局部反应

在接种疫苗后7~12h左右有72例小儿发生局部反应, 占69.9%, 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同时可伴有淋巴结肿大、一般1~2d内可自行消退, 有2例局部红肿面积扩大。经及时处理后, 3~4d消退良好, 未留有硬结、溃疡等。

2.2 全身反应

接种疫苗后在6~12h左右有20例儿童出现体温升高, 占19.4%, 多在37.1~38.5℃之间, 有个别达39℃, 持续1~2d;在发热的同时。部分幼儿伴有烦躁、疲乏无力、食欲不振, 个别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3 异常反应

接种疫苗后发生晕厥4例。占3.88%, 过敏性皮疹3例。占2.91%。血管神经性水肿2例, 占1.94%。

3 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

普遍认为乙型肝炎疫苗的不良反应很少见, 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使用, 报道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过敏性休克难以防范, 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了解, 可加强医务人员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认识, 严格掌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偶合而使受种者的原有疾病加重。 (1) 在预防接种前, 首先应该检查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即乙型肝炎两对半) 。如果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阴性, 肝功能正常, 就可以按0个月、1个月、6个月程序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新生儿出生时即按此程序进行。在接种疫苗之前, 一定要注意观察、了解预防接种儿童有无急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患、维生素K缺乏症等情况, 否则应该推迟接种疫苗。 (2) 接种前应询问是否有过敏史, 对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从文献报道资料看, 大多数过敏性休克发生在接种后半小时之内, 因此在此期间应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反应, 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积极对症治疗。 (3) 接种后让小孩留观15~30min, 无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去。嘱家长若小孩接种后出现任何不适, 要及时到接种单位就诊。接种疫苗后一旦发生异常反应时, 应积极迅速采取抢救措施,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4) 接种后嘱家长让小孩适当休息, 多饮水, 当天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接种后2h内暂不洗澡, 以防局部感染, 注意不要让小孩受凉感冒导致发热[4]。

总之, 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了解, 可加强医务人员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认识, 严格掌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偶合而使受种者的原有疾病加重。总之,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极少, 有些不良反应还未证实是由乙型肝炎疫苗引起的,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利大于弊。因此, 有必要对易感人群和新生儿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参考文献

[1]耿贯一.流行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720-738.

[2]许涤沙, 刘大卫, 李克莉, 等.全国2005~2009年乙型肝炎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 17 (2) :109-117.

[3]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2) :162-170.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2018) 篇5

一、病毒性肝炎简介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研究清楚的肝炎病毒型别,如己型、庚型和TTV。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和丁型大多呈慢性经过,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属于主要卫生挑战,影响到全球3.25亿人。二者是肝癌的根源,每年导致134万人死亡。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均为慢性感染,可能长期不出现症状,有时会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至少有60%的肝癌病例因没有及时检测和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消除目标,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检测和治疗覆盖率低这一差距问题。

3、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4、转氨酶升高一定是病毒性肝炎吗?

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转氨酶升高只是肝脏损害的一种表现。因为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其它组织和器官中,如心肌和骨骼肌等也存在丰富的转氨酶。当这些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时,亦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此外,酗酒、熬夜、药物、寄生虫引起的肝脏损害,甚至剧烈运动后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因此诊断病毒性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血液中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进行综合诊断。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怎样接种乙肝疫苗?哪些人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针,即首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新生儿接乙肝疫苗,第一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第二针接种时间是在新生儿满1个月时,第三针是在新生儿满6个月时接种。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全程接种三针5μg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需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 或10μg。成人接种推荐10或20μg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部位通常为上臂外测三角肌附着处下缘肌内注射。除新生儿第一针臀部肌内接种外,其余为右上臂三角肌。目前乙肝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为:

(1)新生儿:应当普遍接种,因母婴传播在我国是HB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我国在1992年已经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2)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3)医务人员。(4)青少年。

(5)其它高危人群中HBV易感者。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接种甲肝疫苗后8周左右便可生产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抗体阳性率可达98%~100%,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免疫力一般可持续5~10年。

2、在什么情况下应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分离出来的,其血浆中含有滴度较高的抗-HBs,经过浓缩工艺而制成的,含有200国际单位以上的称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这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有较好的免疫作用。

由于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用人血作为原料,来源困难,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1)阻断母婴传播,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次免疫球蛋白200U,并在出生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各接种一次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具有良好作用;

(2)如医生、护士等在给乙肝病人治疗、护理或采血时,不小心手指被染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刺入、吸入、溅入伤口、粘膜等,应立即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1支,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3、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预防病毒性肝炎关键是加强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甲肝和戊肝的预防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做好饮水、食品和环境卫生,加强服务行业、幼托机构及学校的卫生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潜在的传播来源。乙肝、丙肝和丁肝(包括庚肝和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均应严格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预防家庭内经密切接触传播。

4、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预防病毒性肝炎关键是加强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甲肝和戊肝的预防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做好饮水、食品和环境卫生,加强服务行业、幼托机构及学校的卫生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潜在的传播来源。乙肝、丙肝和丁肝(包括庚肝和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均应严格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预防家庭内经密切接触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甲肝和乙肝疫苗接种来有效预防甲肝和乙肝。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朝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防治肝炎的“嘘字诀” 篇6

嘘字诀是通过口呼,结合默念“嘘”字,以影响脏腑代谢,从而祛除病邪,达到可治可防的目的。其具体练法是:

采取端坐或自然站立位,全身放松,睁眼,先上下叩齿36次,再以舌头在口腔上下运转9次,将口腔所生津液鼓漱18次后,用意念送咽至丹田(脐下三寸)。

呼吸:稍低头,两唇微合,舌尖向前伸,舌的两边向中间微微卷起,口念“嘘”字(不出声),同时呼气,然后稍仰头,以鼻吸气,呼长吸短,呼吸时以耳不闻声为宜。

意念:思绪安宁,排除杂念,默念“嘘”字36次。

动作:一般无甚动作。默念“嘘”字时,双目睁开,吸气时微闭。

每天早晚各做1次,每次半小时,半月即可见效。

嘘字诀源于气功书术,流传很广。中医认为,急性肝炎多属肝胆湿热型,采用“嘘字诀”可以泻实排浊。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此法配合中医辨证治疗了十几例,都能及时控制和改善临床症状,增进食欲。笔者还发现,急性肝炎病人在练“嘘字诀”的同时,若能经常默念下列口诀,则可起到加强排除病邪和一定程度的暗示作用。读者朋友,请不妨一试。

口诀:肝木青龙旺在春,

病来还觉好酸辛。

面目身黄患急肝,

兰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效果分析 篇7

为了解兰州市全人群HBV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 客观评价我市目前的乙肝流行趋势, 分析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策略后, 全人群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全人群血清HBV感染流行特征的变化, 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制订乙肝的防治措施, 降低乙肝发病率和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对兰州市乙肝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样本的采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乙肝患病史、乙肝病毒暴露史、乙肝疫苗接种史等4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血清标本由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用酶联免疫法 (ELISA) 统一对被调查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抗-HBs)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HBc) 、乙肝e抗原 (HBe Ag) 、乙肝e抗体 (抗-HBe) 5项进行检验。

1.2 方法

(1) 在兰州市 (3县5区) 范围内,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按县区人均经济收入从高到低共分为好、中、差3层, 每层随机抽取一个乡 (镇、街道) , 在抽取的3个乡 (城市以社区为单位, 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 中, 每个乡随机抽取3个村, 每个村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3~4人。以县为单位, 分12个年龄组, 即“0~、1~、2~、3~、5~、7~、15~、20~、25~、30~、40~、50~岁”, 每个年龄组调查人数最低不少于30人。每个县 (区) 共调查360名常住人口 (包括在本地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 每个研究对象都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样本采集。

(2) 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调查数据库, 由经过统一培训后的数据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双录入的要求统一录入, 根据《数据清理方案》的要求, 对流行病学数据与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对接。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1938年1月1日~2007年5月31日出生的兰州市本地居民 (包括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1年的流动人口) , 共调查3 133人。随机抽取血清标本3 118份, 其中合格标本2 899份, 合格率为92.98%, 对所有合格标本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对15~5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1 68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575份, 有效回收率为93.75%。男女性别比为1:1.3。年龄段构成比为:0~岁组8.07%、1~岁组8.83%、2~岁组7.85%、3~岁组8.74%、5~岁组8.24%、7~岁组8.49%、15~岁组8.88%、20~岁组8.25%、25~岁组7.80%、30~岁组8.22%、40~岁组8.52%、50~岁组8.11%。按照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收入分1、2、3组分别对应好、中、差3层:1组1 044人、2组1 045人、3组1 044人, 构成比为33.32%、33.36%、33.32%。其中, 幼托儿童543人、散居儿童640人、学生626人、教师49人、保育员及保姆2人、餐饮食品业人员57人、商业服务人员39人、医务人员59人、工人72人、民工16人、农民645人、干部职员99人、离退人员6人、家务及待业人员169人、其他108人、不详3人。文化程度分为:文盲210人, 学龄前儿童1 168人, 小学文化程度518人, 初中文化程度637人, 高中 (中专) 文化程度363人, 大专文化程度168人, 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69人。

2.2 血清学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采集血清标本3 118份, 有效血清标本2 899份, 其中男性血清1 260份, 女性血清1 639份。人群中HBs Ag阳性率为6.52%, 其中乙肝“大三阳”患者占0.76% (22/2 899) , 乙肝“小三阳”患者占1.31% (38/2 899) 。单纯抗-HBs阳性率为49.33%, 抗-HBc阳性率为2.46%, HBV总感染率为26.70%。1 643名抗-HBs阳性者中, 合并抗-HBc阳性者占7.35% (213/2 899) , 单纯抗-HBs阳性者占49.33% (1 430/2 899) 。5种HBV感染标志均阴性者687人, 占检测人数的23.70%。

2.3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在调查的3 133人中, 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占57.98%, 全程接种率为41.69%。儿童 (≤14岁) 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0.86%, 全程接种率为74.26%。男性乙肝疫苗接种率与全程接种率均高于女性。

2.4 乙肝防治知识调查结果

对乙肝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 此次共调查1 575人, 其中女性1 039人 (65.97%) , 男性536人 (34.03%) ;城镇426人 (27.05%) , 农村1 149人 (72.95%) 。有1 381名被调查者 (87.68%) 知道乙肝这种疾病, 有1 368名被调查者 (86.86%) 知道乙肝具有传染性, 有1 349名被调查者 (85.65%) 认为乙肝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3 分析

3.1 乙肝疫苗接种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 兰州市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不高, 平均仅为57.98%, 城市与农村地区接种率无显著性差异, 但在1992年乙肝疫苗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后出生的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 平均接种率为90.86%, 高于1999年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 (63.50%) [2], 与15岁以上青少年成人组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 (26.71%)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调查表明, 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十几年来, 兰州市针对15岁以下人群的乙肝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实施效果明显, 而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2个方面: (1) 由于我市对成人群体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导致成人群体乙肝疫苗的接种还不普及, 出现成人接种率远低于儿童的情况; (2) 可能与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3]。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治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本次调查显示:兰州市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不高, 平均乙肝疫苗接种率仅为57.98%。男性乙肝疫苗接种率与全程接种率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间乙肝疫苗接种率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 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全程接种率都逐渐下降。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间的乙肝疫苗接种率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高而增高, 但是全程接种率无明显变化, 这可能与我市农村防保组织健全、交通便利、城乡经济差距不大等因素有关。

3.2 乙肝感染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兰州市人群中HBV感染率和HBs Ag阳性率分别为26.70%和6.52%。据此推算, 全市目前约有89.10万人曾经感染过HBV, 其中约有33万人长期携带HBV, HBs Ag阳性率低于我国一般人群中HBs Ag阳性率水平 (9.09%) [4]。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 兰州市已从乙肝高流行地区进入中流行地区 (2%≤HBs Ag阳性率<8%) 。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HBs 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分别为9.75%和57.63%) [5]进行比较, 全人群HBs 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分别下降了3.23%和30.93%, 说明自1992年以来我市HBs Ag携带者减少近10万人, 感染HBV人数减少近93万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兰州市1992年把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效果显著, 降低了人群HBs 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 特别是15岁以下儿童的HBs 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下降更为明显。由此可见, 兰州市在实施儿童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十几年后, 已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建立了乙肝免疫屏障, 乙肝病毒感染得到了进一步控制。

3.3 乙肝流行特征分析

我市城市人群与农村人群HBs 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这与全国其他多数省市报告的农村HBs 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均高于城市不一致[6~7], 可能与我市农村防保组织健全、交通便利、城乡经济差距不大、农民卫生保健意识强有关, 也与近年来农民健康工程和卫生支农政策的实施, 进一步改善农民基本卫生保健条件有关。而15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组HBs Ag阳性率持续在较高状态, 且HBV感染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 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社会交往频繁、活动范围广泛、感染机会较多及个人卫生知识、卫生习惯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8]。同时也说明, 虽然我们对15岁以上部分人群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 但在成人 (特别是中老年人群) 中接种的免疫效果不佳, 分析其原因可能有: (1) 由于接种率较低, 该年龄组人群尚未形成免疫屏障; (2) 接种产生抗体的人群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后, 未能及时加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该年龄组人群的社会交际较为广泛, 使乙肝感染机会增大[9]。调查发现, HBs Ag阳性携带率最高的职业为工人, 其次为农民。这提示今后应加强对此部分人群进行乙肝防治工作, 尤其是生活条件较差、集体生活的农民工群体, 他们是高危弱势人群,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4 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我市居民对乙肝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 尚有一部分人对乙肝缺乏正确认识和防治知识。被调查者对乙肝可能通过性传播的知晓率仅为58.20%, 对可能通过输血、污染的注射器传播的知晓率为79.70%;农民、工人、学生与文化水平和家庭收入较低的人群的乙肝认知率低。广大群众对乙肝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水平, 大多数被调查者只是知道乙肝, 但对于乙肝是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治的认知率较低。

4 对策

乙肝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我市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策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今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因此, 乙肝的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关注。本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市自然人群乙肝病毒的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 为指导全市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我市下步采取有效的乙肝防治措施, 控制乙肝的流行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我市乙肝防治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大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乙肝防治知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板报专栏、资料画册等形式, 广泛开展人群健康教育, 尤其是在生活条件较差、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群体中利用各种形式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改善人们对乙肝的认知情况, 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鼓励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等都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好方法。

(2) 加强传染源管理, 控制病原扩散。根据本次调查可以估算, 我市仍然约有HBs Ag携带者21.50万人, 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有近88.10万人, 这些人是今后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 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HBs Ag阳性人群不可能在短期内自然消除, 必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将乙肝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各级医疗机构对急、慢性乙肝病例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及时做好病例的报告、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乙肝患者可以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 隔离治疗期间或治疗后, 对其居住和活动场所 (家庭、宿舍及托幼机构等) 应尽早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防止医源性传播。此次调查结果表明, 有手术诊疗史、口腔诊疗史、内窥镜诊疗史、针灸诊疗史等医学创伤性诊疗史是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制度, 进一步加强消毒防护措施, 尽可能减少乙肝病毒医源性传染的发生。大力推广

蒉蒉蒉蒉

安全注射, 按规定做好医用废弃物处置, 坚决打击无证行医和非医疗机构从事创伤性诊疗等非法医疗活动。

(4) 推广疫苗接种, 建立免疫屏障。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10~11]。此次调查显示, 自1992年我市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策略后, 已有效控制了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的感染率, 而15岁 (含15岁) 以上人群由于乙肝疫苗接种率不高, HBs Ag阳性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15岁以上人群在几年后即将走入社会或正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乙肝防治工作, 无论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家庭的角度来看, 对整个社会预防乙肝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 对各年龄段人群 (特别是成年人) 全面实施乙肝疫苗扩大免疫计划就显得极其必要。笔者建议, 今后要对高年龄组人群以及高危弱势人群加强监测, 成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应定期到医疗单位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标志[12], 在重点做好低年龄组人群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 还应通过大规模查漏补种等手段提高成年人乙肝疫苗接种率, 提倡对HBs Ag阴性但对HBV尚无免疫力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扩大免疫对象范围, 以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力, 在全人群中建立乙肝免疫保障, 有效控制乙肝的流行与蔓延。

摘要:目的 研究兰州市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 对兰州市乙肝防治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用血清流行病学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兰州市全人群乙肝防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血清流行病学结果为:兰州市全人群中HBV感染率、HBsAg阳性率和单纯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6.70%、6.52%和49.33%。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为:兰州市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7.98%, 全程接种率为41.69%;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0.86%, 全程接种率为74.26%;兰州市全人群乙肝认知状况较差, 对于乙肝是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以及如何有效防治乙肝的认知率较低。结论 在保证目前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高接种率的同时, 应积极探索成人乙肝疫苗的接种模式, 提高全人群对HBV的免疫力, 在全人群中建立乙肝免疫保障, 有效控制乙肝的流行与蔓延。

关键词:兰州市,乙肝,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1) :79~88.

[2]罗耀星, 李建基, 张吉凯, 等.广东省1997~2002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 (2) :100~102.

[3]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R].2006.

[4]梁晓峰, 陈园生, 王晓军, 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655~658.

[5]戴志澄, 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6]李羽.中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86 (增刊) :1~5.

[7]瞿祖一.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分布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86 (增刊) :20~41.

[8]王伟明, 曾奕民, 陈秋婷, 等.泉州市25岁以下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2) :33~34.

[9]林彬, 曾克芬, 黎美芝, 等.某市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11) :2029~2031.

[10]魏忠福, 狄成忠.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与防制对策[J].职业与健康, 2003, 19 (2) :69~70.

[11]雷仁宇, 罗耀星, 谢萃, 等.珠江三角地区1~6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体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 (2) :112.

犬传染性肝炎防治 篇8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又名犬腺病毒I型或罗巴斯病病毒,属腺病毒科。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和康复犬。病犬通过分泌物(唾液、尿液等)向外排毒。病毒经鼻咽、口及黏膜进入体内。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常见于1岁以内的幼犬,大多数成年犬呈隐形感染。

2 症状

2.1 特急性型

多见于初生仔犬至1岁内的幼犬。犬突然严重腹痛、体温明显升高,有时呕血或血性腹泻。发病后12~24 h内死亡。临床病理呈重症肝炎变化。

2.2 急性型

此型病犬可出现本病的典型症状。病初,犬精神轻度沉郁,流水样鼻液,流泪,体温高达41℃。随后腹痛、食欲不振、口渴、腹泻、呕吐,齿龈和口腔出血或有点状出血,扁桃体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有的有步态踉跄、过敏等神经症状;黄疸较轻。

恢复期病犬常见单侧间质性角膜炎和角膜水肿,甚至出现蓝白色的角膜翳,眼部1~2d内迅速出现白色混浊,持续2~8d后逐渐恢复。也有因角膜损伤而出现永久性视力障碍的。重症期一般持续4~7 d。

2.3 慢性型

慢性型病例见于流行后期。病犬仅见轻度发热,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此类病犬死亡率较低,有可能长期排毒。有的病犬狂躁不安,边叫边跑,其症状可持续2~3d。

2.4 不显症状型

无临床症状,但血清中有特异抗体。

3 诊断

3.1 病理剖检

腹腔内有血样腹水,肝肿大、质脆,切面外翻。胆囊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和肿胀。肝中心叶坏死和有核内包涵体,肾小球内沉积有免疫复合物。

3.2 实验室诊断

3.2.1 病理组织学检验

肝组织冷冻切片固定,以碱性复红染色,镜检,可见核内包涵体。

3.2.2 病毒分离

用病初犬的血液、扁桃体或死亡犬的肝、脾乳剂接种犬肾原代或继代细胞,待出现细胞病变后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测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3.2.3 血清学检验

利用本病毒能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鸡红细胞的特性,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同时用间隔14 d的双份血清,以抗体效价提高1倍以上者作为感染该症的阳性指标。

实验室检查病犬血液,发现白细胞数减少,血凝时间延长。尿中出现蛋白和胆红素。

4 治疗

4.1 抗病毒

隔离病犬。病初先大量注射犬传染性肝炎高免血清,2~3 mL/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用3 d,若配合应用免疫球蛋白和干扰素效果更佳。

4.2 对症治疗

静脉滴注葡萄糖、电解质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高热病犬用板蓝根注射液2~4 mL肌注。防止组织渗血和出血用安络血1~2 mL、VB121~2 mL肌注。腹水多时及时穿刺抽取腹水,同时注入多巴胺2mL和速尿4 mL。角膜混浊的可用0.5%利多卡因等眼药水交替点眼。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3.1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6 g,柴胡4 g,栀子4 g,黄芩4 g,当归3 g,生地4 g,木通3 g,车前3 g,泽泻3 g,炙甘草4 g煎汁灌服,1次/d,连用5 d以上。

4.3.2 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静注50%葡萄糖20~40 mL,复方生理盐水200~500 mL, ATP,同时配合VC、VB6、辅酶A,每天一次,连用3~5 d,并口服肝泰乐保肝利胆。

5 预防

猪乙型脑炎的防治 篇9

1 发病情况

2015 年7 月下旬, 铁西办事处一养猪户存栏22 头母猪, 108 头2~3 月龄仔猪, 其中2 头母猪, 21头仔猪突然发病。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 达到41~42℃, 喜欢喝水, 饮食减少, 眼睛发红, 个别猪只有咳嗽现象, 有神经症状, 原地转圈, 或者前后乱冲。 有一头妊娠后期母猪突然流产, 流产有2 头死胎, 有1 头木乃伊胎, 有3 头仔猪刚死, 还有1 头出生3d后出现神经症状后死亡, 只有1 头流产后健康。

病死猪剖检可见主要病变在脑、 脊髓和子宫, 病猪脑膜和脊髓硬膜有出血, 流产母猪子宫黏膜充血, 有粘稠的分泌物。 病猪实质器官出血。

2 诊断与治疗

根据发病时间为夏季, 蚊虫活动活跃季节, 该养殖户猪舍旁边为一大的臭水沟, 蚊虫较多, 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情况诊断为猪乙型脑炎。 立即采用中药疗法:大黄10g、板蓝根20g、生石膏80g、元明粉20g、生地20g、连翘20g混合后粉碎研成细末, 热开水冲服, 2 次/d, 1 剂/d, 连用3d。 为防止继发感染, 注射10%的磺胺嘧啶钠和葡萄糖注射液混合, 静脉注射, 1 次/d, 连用2d。 饲料里添加电解多维, 增加营养。 经治疗后除病重的3 头仔猪死亡, 其他猪只预后良好。

3 小结与体会

3.1 猪乙型脑炎的治疗由于没有特效药物, 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防控, 尤其在蚊虫活动活跃临近乙脑流行期, 要做好免疫工作。 3、4 月开始, 后备种公猪和种母猪要在配种前4 周和1 周进行2 次乙脑活疫苗接种。 疫苗可以选用“ 猪乙型脑炎活疫苗”, 1 头份即可。

乙型肝炎防治 篇10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肝纤维化,双虎清肝颗粒,拉米夫定

近年来, 双虎清肝颗粒广泛应用于各种肝炎的治疗[1,2], 也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而关于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双虎清肝颗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 观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并初步探讨双虎清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 年龄18~60岁, 中位年龄38.2岁。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标准[3]。按入选顺序以随机数目表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 其中治疗组男38例, 女22例;对照组男40例, 女20例。2组病例在病程、病情、年龄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应用拉米夫定 (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生产) 100mg, 每天1次, 治疗组加双虎清肝颗粒 (北京华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每袋内含无糖浓缩型颗粒12g) , 1袋/次, 每天2次。治疗期间2组护肝、对症处理所用药物相同, 疗程6个月。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XH-6020Y免疫计数器, 购自西安国营二六二厂:层黏蛋白 (LN) 、透明质酸 (HA) 、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CIV) 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海研医学技术中心。

1.4 观察指标

应用RIA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各组患者血清LN、HA、PCⅢ、CIV的含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双虎清肝颗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比较见表1。治疗后2组血清LNHAPCⅢ、CIV含量均明显下降 (P<0.05或0.01) , 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 (CHB) 是引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 而肝纤维化是其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是影响预后的主要环节。因此, 早期给予有效治疗可减缓或防止其发展至肝硬化。研究表明, 拉米夫定作为公认有效的抗HBV的新一代核苷类似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应用时间过长可出现病毒变异使之应用受到限制[4]。本研究尝试中药复方制剂双虎清肝颗粒与拉米夫定合用治疗CHB, 观察干预肝纤维化的效果。

赵建学等[5]开展的动物研究表明, 双虎清肝颗粒能够显著改善四氯化碳所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 治疗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酶 (HA) 、血清Ⅳ型胶原 (CⅣ) 及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并且量效关系明显。

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双虎清肝颗粒与拉米夫定联合使用后, 患者血清中LNHAPCⅢ、CIV含量明显下降, 且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拉米夫定治疗 (P<0.05) 。与郭晓平[6]的研究相仿, 可能机制是: (1) 双虎清肝颗粒是以天然植物金银花、虎杖、蒲公英等组成, 内含高效抗病毒成分K-D4, 具有抑制血清乙肝病毒DNA复制, 增强NKT细胞活性, 使机体巨噬细胞吞噬残留病毒, 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 促进表面抗体形成的作用。 (2) 金银花、虎杖、黄连具有良好清热解毒、保护肝细胞膜功能作用, 并可减低脂肪在肝细胞中沉积;其含有多种抗肝炎的活性成分, 有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可减少肝细胞的损害, 并可增加肝细胞内的糖原, 改善能量代谢, 减少脂类代谢与沉积, 促进脂质氧化及减少脂质吸收, 从而达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3) 双虎清肝颗粒抑制肝细胞间质炎性反应、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保护肝细胞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防止肝纤维化, 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复制, 为两者协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侯宪聚, 唐先平.双虎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06例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4) :1190-1192.

[2]汪建平.双虎清肝颗粒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J].临床医学, 2008, 28 (12) :116-117.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4]舒小清.双虎清肝颗粒合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6, 4 (2) :100-101.

[5]赵建学, 郭海燕, 陆玮婷, 等.双虎清肝颗粒对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28) :100-105.

上一篇:医疗建筑与城市空间下一篇: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