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法

2024-06-30

开放法(精选七篇)

开放法 篇1

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关节、韧带、肌肉粘滞性等方面, 表现出来的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 而这种形式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 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开放式的准备活动是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 可以把电视、网络等上面的优秀内容搬到课堂, 也可以自己根据已有的经验思维加工合成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同时还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 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另外开放式的准备部分还为学生在心理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景, 让学生积极思维, 试图回答问题, 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检验, 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关系, 体会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此外, 自我暗示调节情绪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开放式的准备活动中,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以领会、掌握、运用。

2 “开放法”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模式

2.1 开放式的体育课基本部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使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什么、学什么都得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 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在崇尚健康第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今天, 这肯定不能适应学生为了健康参与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的要求。开放式体育课基本部分模式是指, 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 教师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 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既要回答事先预定设计的问题, 同时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这样教师既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加以加工、巩固、提高, 又是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学习、探索, 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 为适不断更新的知识与不同要求的未来体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开放法 ”的体育课基本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开放式的体育课模式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 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 使人人都有“成就感”,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 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 形成良性循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予以肯定, 对学生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有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 他们就会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 去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中, 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喜欢项目, 学生总会有一种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 他们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 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3“开放法”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 使学生的言行更具有实践性与社会性

在开放法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中, 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 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 他们会对运动项目掌握的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

3 “开放法”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模式

“开放法”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 游戏;欢快的集体舞;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 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 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课后的理疗、药物、营养补充、桑拿浴等形式都可以让学生采用。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 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 为终身体育服务。

4 对“开放法”体育课的评价体系的设想

传统的体育课评价体系是注重于终极目标即重结果而轻过程管理。“开放法”体育课的评价体系是在操作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 又要补充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它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出勤与表现 (20%) 、对体育的参与 (10%) 、身体素责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 (30%) 、学生的自我评价 (20%) 、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 (20%) 等几个方面。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入评价体系中, 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体育与健康的含义。强调身体素责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 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表现出的不同情况, 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

5 “开放法 ”体育课模式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两者的关系

“开放法”体育课模式强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 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方法、多途径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在进行体育教学指导中, 要制定明确的学法目标, 区别对待,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快乐, 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3) 对特殊群体要进行特殊辅导, 扬长补短。对特殊项目象田径中的投、掷, 游泳, 体操中的难度动作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 要考虑安全因素, 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粱慧.大学体育怎么突破[N].光明日报, 2011-08-24.

[2]任从容.探析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1, 18.

开放法 篇2

内容提要: 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是国家干预 经济 的两种武器。其中产业政策是我国政府最常用的武器,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业政策。试图从经济法学的角度阐述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的研究成果,力图梳理加以系统化,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望更高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出版。尤其2008年世界性 金融 危机的爆发,研究产业政策法治化以及产业政策法基本内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加紧对产业政策法研究,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基本概况 现代 意义上的产业政策不是产生在西欧发达国家,而是产生在二战后的支离破碎的日本,并因日本国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改造升级,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缩短了 工业 化 发展 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产业政策因而出名,继而被东南亚各国仿效而重视起来。1970年日本通产省代表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1985年,东南亚各国、大洋洲、中美洲、北美、中国 及日本的50多位学者,汇集东京召开了第15届太平洋贸易开发会议。此次会议的议题即为环太平洋区域经济成长及产业政策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产业政策这一概念正式由东方走向世界。自此产业政策成为世界性的重点研究课题。国外学者从经济学、政治 学等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著作和 论文 颇多。但是从法学视角进行研究的论文并不多。国内学者针对产业政策大多数也是从经济学角度入手,主要研究产业政策的发展演变和特征,经济绩效等方面,著作颇多,硕果累累。我国产业政策的提法比较迟,产业政策术语正式出现在198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里,而第一部正式产业政策是于1989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第二部重要的产业政策是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因而我国法学界从法学视角对产业政策的研究,起步晚,最早见于期刊的论文是起于1987年的杨佳泰在《国外法学》发表的《日本的中小 企业 产业结构改善法》,介绍日本中小企业改善法的背景,启示等等。经过30年研究,截至2009年11月初大约有50几篇,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法的概念、特点和 法律 地位等方面,其中专著有1本,张雪楳博士于2005年出版的《产业结构法研究》;编书1本,为2008年姜昕、杨临宏主编的《产业政策法》。除此以外,在经济法学的教材里,会有一章零星的内容。总的说来,30年来我国法学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为产业政策法的系统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产业政策法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产业政策法的概念 产业政策法也可称为产业调节法[1],产业法[2]。尽管称谓不一,但对其概念有着统一的认识。即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产业政策法是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虽然其包含内容基本趋于一致,但是学者们关于产业政策法的称谓上发生较大争执。有的学者主要纠结于政策与法的关系上,认为政策和法是不相容的,反对产业政策法的提法。有学者指出无论是产业法与产业调控法,从字面意思来说,都超过了产业政策法所调整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范围,而变成产业经济的调整范围。而产业经济范围不仅包括产业政策,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内容。也就意味着可能除了产业政策以外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内容里面可能包含其他经济或行政内容。即变成了产业经济法。有学者提到产业法时特意指的是次广义的产业法即俗称产业政策法的产业法,而不是广义的产业法(指以区别与对产业经济调整的产业法)[3]。有学者指出产业政策法的提法不仅有将产业政策上升为法律的意愿,也有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意愿。

(二)产业政策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关于产业政策法的特征,大多数学者都有所涉及,但是描述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其特征包括综合性(其调整对象、调整方法都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指导性(它应属于整个宏观调控法中的核心法)、协调性(协调国家市场调节机制与国家协调机制的重要法律之一,可以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分等各种关系)、灵活性(根据一定时期和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确立不同的产业政策并使之法律化[4])。有的认为具有综合性(调整对象的综合性、调整方法的综合性,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制定和推行,涉及领域广泛,涵盖三大产业)、协调性(协调与其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实施)、表现形式灵活性(产业政策具有阶段性,产业政策法表现了很强灵活性,大多以行政法规为其表现形式)、规范的选择性(这种规范以选择性规范为主,禁止性规范的条款极少)[5]。有的学者认为具有综合性(调整对象综合性和实施手段的综合性)、针对性(往往针对特定产业而制定,并不是所有产业,体现国家的政策意图,为了扶持或调整某个产业)、阶段性(产业政策法随着扶持或调整的 历史 任务完成,而废止)[6]。有学者认为具有综合性(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综合性)、协调性(具有协调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调节的重要法律,具有协调功能)、政策性与灵活性(根据一定时期发展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确定不同产业政策法)[7]。有学者提出政策性(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其内容)、社会本位性(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系统性(内容的多方面性,程序的综合系统性等等,即包括事前协商程序、实施中的保障制度、事后监督、检查评价制度)[8],等等诸多不一特征。有学者认为基本原则应包括:(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原则。认为产业政策立法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这是产业政策法遵循的首要原则。(2)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3)立足本国国情与适应国际化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尽早纳入到世界经济轨道[7];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决策原则、平衡原则、调解原则”[9]。有学者认为是“市场导向原则;依法调解原则;合理调节原则;效率调节原则”等[10]。

(三)产业政策法的体系和法律地位 根据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产业政策法已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其主要包含四部分:产业结构法(或称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或称产业技术法)、产业布局法(区域协调法)。除了以上四方面内容,其中产业结构政策法和产业组织政策法是产业政策法的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四方面内容还包括产业环境保护法[11],或者还应当包含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法、产业环境保护法[1]。也有个别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法体系仅仅包括产业结构法和产业组织法,在产业结构法里面又包含有产业扶持政策法、产业调整法、产业技术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包含中小企业政策法和企业兼并联合政策法[12]。关于产业政策法法律地位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以下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法是经济法体系中独立的部门法,属于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公共利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符合经济法属于社会本位法的范畴。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也表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的规范和保障其健康,充分体现了宏观调控法的本质。其作用体现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组织规模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化,达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属于独立的法律体系。他们认为,产业政策法属于计划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尤其产业结构政策主要体现在计划法中,归为计划法为最好[13],不能自成体系。

(四)产业政策的法治化问题 对于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的区别,法学界目前有模糊两者界限的趋势,认为产业政策法是政策与法律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种法律。即“在产业政策法中,政策是内容,法律是形式,或者说产业政策获得了法律的表现形式,进而具有法律的一般性质,如规范性和约束性,或者说政策本身就具有法律性质,在这里,政策和法律融为一体。”[14]。或者认为“产业政策法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是融为一体的。”[15]很多学者不再严格区分两者。在著作中或论文中等同使用。但是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是有区别的,两者不能混淆。其中李昌麒教授在《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以和谐产业发展的法治要求为例》指出,产业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受主体管理能力、执行能力、信息传导强弱影响,以及外部不经济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灵,产业政策也会因政府缺陷而失灵,如果“因只强调政府干预,或淡化干预政府。这种‘政策之治’而非‘法律之治’所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造就了大量不透明和不公平的临时与短期的规则,为政府设租与寻租提供了可能,更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与行进制造了障碍。”[16]所以产业调节必须从政策之治迈向法律之治。即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有所不同,两者不能模糊其界限。“产业政策一旦上升为法,就不再是政府意志,而是国家意志,全民意志。即使是政府有关规定或行为与法相抵触,也必须以法律为准,服从法律的要求。”[17]史际春教授也指出产业政策法有别于产业政策,并严肃地提出产业政策“只有以某种立法表现出来的调整政府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活动的规范,才是产业政策法。其理由之一是产业政策是规范和保障国家产业政策的法,其基本方面可归为经济法范畴。如果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行为不受法治约束,就会变成行政专权,”[18]并引用博登海默的一句话“不对公共行政在为追求其目的而采取任何被政府官员认为是便利的手段方面的权力加以限制,那么这种做法便是同法律背道而驰,因为这将沦为纯粹的统治”[19]。关于我国产业政策的法治化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首先,我国产业政策的法律化程度不高。表现为产业政策法效力层次低[20],缺少综合性产业政策基本法,直接影响产业政策法实施的效果。大都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存在,甚至名称上不能体现产业政策法的权威性,如“通知”、“意见”。另外,产业政策立法缺乏法律责任的理念,即不能规范政府和部门行使权利,又不能给予相对人明确的威慑作用。其次,产业政策法的法律体系不完善。表现为产业结构法律制度不完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缓慢;产业组织法律制度不完善,规模经济效益差;产业技术法律制度不完善,技术产业程度低;产业布局法不完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产业可持续发展立法滞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15]。第三,产业政策法与其他支援型政策协调型差(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有人还提出产业政策涉及面太广这个缺憾[16]。认为“产业政策的有效领域主要是国家需要加快发展和企业不愿自觉进入的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共领域。如果政策在每个产业、每个领域都制定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涉及的面太广、太多、太滥,政策就会失去重点,就可能导致一个总体上失效的产业政策。”[17] 关于产业政策如何实现法治化。认为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立法,实现产业政策的法治化目标:1.制定程序的法治化。包括制定的主体、实施主体、监督主体的确定化[18],产业政策适用范围的确定性。2.制定主体行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化。通过法律使产业政策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明确。3.产业政策实施手段的合法化。作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手段,需要通过法律加以明确,使之出师有名。4.责权利相结合。产业政策的法治化,也意味着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尽义务,会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加以制裁或惩罚,尽了义务,应享受应有的权利或奖励等等。个别学者还研究了产业政策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倾斜性产业政策立法,二是竞争性产业政策立法模式。前者以日本为代表,后者以美国为代表。倾斜性产业政策立法模式重视产业结构的法律调整,多见于后发国家。它往往在法律中规定,国家要集中必要的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实行倾斜性投入和扶持,以加快本国主导产业的超长发展,力求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达到缩短发达国家差距或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目的。竞争型产业政策立法模式倾向于产业组织的法律调整,集中于调整经济与防止垄断方面,多见于一些先进国家。它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各类产业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顺应市场需求结构发展的趋势,让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觉地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更新换代,尽可能地不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19]。

开放法 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卷中开放性试题  SOLO分类评价法  作答开放性试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4-01

2006年广东省在高考历史试卷首次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之后2007年上海高考同样采用。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题;“‘西方崛起的观点’评述”题;“近代中国‘冲击—反应’模式”题,连续三年都采用了SOLO分类评价法。这反映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高考试题正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评价方式由传统“采点给分”被“SOLO分类评价法”取代。高考既是对教学的检验,也是对教学的引导。高考历史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的设置及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应用对高中历史教学导向作用显而易见,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及SOLO分类评价法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因而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考生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层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然而在高考中,开放性试题的作答及SOLO分类评价应用同时对考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尤其是各种能力的层次区分)要求较高,考生实际得分率不高。什么是SOLO分类评价法?如何合理运用SO LO 分类评价理论提高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上两方面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由香港大学比格斯教授在研究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比格斯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将学生回答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SOLO分类评价法的关键理论有二。第一,五个层次彼此之间有着“质”(即思维能力)的差异。第二,五个层次之间呈现“逐层递进(思维结构、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

SOLO的“单点结构层次”和“多点结构层次”,对应历史学习的认知阶段,近似于“感性阶段”和“知性阶段”。而SOLO的“关联结构层次”和“拓展抽象结构层次”,则近似于历史学习的认知阶段,“理性阶段”。SOLO理论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根据学生总体上的思维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对学生遇到问题时做出每个反应进行分类。正是如此,SOLO分类评价法能够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层次,从而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进而被引入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价体系,从而通过对高考开放性试题作答达到人才甄别、选拔的目的。

二、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分析,开放性试题普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以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迪41题为例: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学生可从多角度谈自己的评价,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对学生思维的多向度考查。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3.答案设置的多元化。“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试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答案,只是给出了评分的参考意见(通常所说的SOLO评分标准)

4.阅卷标准的多元化。应当说,此特点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的而又不为考生所明确认识的特点,开放性试题的考查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查出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卷标准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三、作答开放性试题应对策略

1.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审题重点审提示语(依据材料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说明,论述);审限定语(时间,地域、人物、国别、事件、所选材料来源);审求答项(即要求回答原因、影响、认识、内容、变化、趋势、特点、评价等)。只有仔细读题、审题、搞清楚情景材料的立意及所提问题的指向。才能为思维找到方向标和落脚点,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2.读材料、理思路:SOLO评价法讲求结论出自材料,讲求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因此在做开放性试题前首先要快速阅读,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进而归纳情景材料的主旨;对所有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类:并列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逆向层面: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抓出多个“点”与“线”甚至是“面”以备后用。

3.多向思维,多方法并用。开放性试题往往材料多元、立意多元,答案多元。只有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用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处理材料,才能解答好开放性试题(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事实与道理相结合、比较方法的运用等)。

4.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生思维的多向度,绝不是考生思维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不是考生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是不可能得高分的、在做开放性试题一定要紧扣情景材料和所学知识,明确提出观点,史论结合,观点往往放在答案的开头、开宗明义让人一目了然。

开放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肝胆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且不存在精神疾病以及智力障碍。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 即试验组 (n=30) 和对照组 (n=30) , 其中试验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在30岁~68岁之间, 平均年龄 (45.20±5.41) 岁;对照组男20例, 女10例, 年龄在31岁~68岁之间, 平均年龄 (45.19±5.49) 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换药法治疗, 即按照常规的流程以及标准为患者实施换药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皮下引流法治疗, 即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清洁, 将泡沫材料、引流管准备好, 实施填充、封闭以及负压引流等操作。将患者的感染部位缝线拆开, 给予清创处理, 采用庆大霉素以及高渗盐水纱条将脓液以及分泌物引流出来。根据外层敷料的具体渗出情况, 对换药次数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渗液减少明显或者消失的情况下, 给予Ⅱ期缝合处理, 如有必要可给予患者减张缝合。

1.3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创面清除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瘢痕深度进行比较[3]。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经皮下引流法进行治疗, 其换药次数、创面清除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瘢痕深度均明显低于经开放换药法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肝胆手术是比较常见的外科手术, 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后若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 则会延长创面愈合时间。因此, 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进行预防十分必要。传统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方法为开放换药法, 经研究表明[4], 其效果并不理想。皮下引流法在预防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皮下引流法进行治疗时, 首先应清洁患者的创面, 并给予局部麻醉处理, 拆除缝线, 将切口内的脓液、坏死组织缝线等清除彻底, 并采用过氧化氢对创面进行清洗;根据患者切口的具体情况, 对泡沫材料进行修剪, 置入引流管, 并进行泡沫材料填充以及封闭, 引出引流管;清除切口周围的脓液以及分泌物, 并采用生物透性膜进行固定处理;最后给予负压引流, 将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吸引, 并对负压进行适当、合理调整。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皮下引流法治疗时, 应仔细观察负压情况, 若薄膜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积液, 则表示负压无效, 需要重新调整负压。常规情况下皮下引流法治疗的时间在7 d~10 d左右, 在引流减少的情况下, 将薄膜取出, 并检查切口部位, 若切口部位有肉芽生成, 则给予Ⅱ期缝合处理[5,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经皮下引流法治疗的试验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 其换药次数、创面清除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瘢痕深度明显低于经开放换药法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若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 则会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皮下引流法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换药次数, 缩短切口愈合的时间, 降低瘢痕深度, 对提高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有益。

摘要:目的 对皮下引流法与开放换药法预防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者入院治疗的顺序将其分为2组, 试验组接受皮下引流法治疗, 对照组接受开放换药法治疗, 对比2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的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创面清除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瘢痕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接受皮下引流法治疗, 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缓解疼痛程度, 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开放换药法,皮下引流法

参考文献

[1]吴志强.皮下引流法与开放换药法预防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 2015, 12 (3) :140-141.

[2]陈炜, 阳光, 唐武, 等.皮下引流法与开放换药法预防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23 (8) :103-104.

[3]易建中, 谢元才, 叶林娇, 等.自制注射器负压封闭引流器在腹部外科手术Ⅲ类切口防治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2) :276.

[4]范存静, 刘超, 何艳新, 等.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预防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感染[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5) :745-747.

[5]李清汉, 甄作均, 吴志鹏, 等.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5, 14 (10) :839-843.

开放法 篇5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 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学生的不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体制中, 理论课程多采取大班上课, 人数往往超过50人, 且每门的课时数也不断精简, 一门课讲完了教师未必能认清所有的学生, 更无法谈及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了, 因此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但高职院校教学体制中也有它独特的地方, 那就是实训课程比例很高。由于职业院校强调技能训练与掌握, 实训课一般都采取小班教学, 且上课时以学生为主导, 这就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学生情况, 所以在实训课程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 每个学生性格不同, 很多人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 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但实训课上, 学生与教师交流较多, 教师对学生的性格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容易了解到, 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我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食品检验与公共营养方面的技能, 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广大教师纷纷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具体如下。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

由于学生生源多样化, 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所以不同的学生来到课堂其需求也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 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比如, 一些学生很明确自己以后将从事本专业食品检验等工作, 所以在辅导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她的实验操作规范, 告诉她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给她实验技巧和要注意的细节等。有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做本专业工作, 毕业后一定会转行, 希望教师不要严格要求他们。这类学生目的性太强, 教师要引导她如何完成该完成的学业, 如何正确对待学习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事情, 教导她们要在完成每件事情中积累经验, 以便以后能更好地发展事业。有的学生来到课堂只是为了露露脸, 不想学也不想做, 这类学生则需要好学生的帮带和教师的跟进监督, 所以这类学生一定安排他们与好学的学生同组一起做实验, 为好学的学生打打下手, 看看、学学, 慢慢培养兴趣, 激发她们的兴致。

二、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性格喜好开展新型的开放性教学

我们学院开放性教学已经执行了很多年, 原有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开放实验室, 让需要进一步提高技能的或未达到技能要求的学生课后有地方进行充分训练。二是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实验内容, 即整个实验过程。从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的选择、药品的配制到最后的实验和报告, 都由学生自行完成, 包括实验时间也由学生自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单独辅导。三是开放式考试。实训课程主要以实践操作强弱评分, 实验操作考试中也应采取开放式考试, 即告诉学生考试内容, 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行练习, 掌握后由教师进行测试, 一但发现不合格的地方要重新练习、重新考试, 直至合格为止。因为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技术, 而不是水平的测试。这种开放性教学模式使学生摆脱了依赖性, 能主动独立地完成实验, 同时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度, 不仅为爱学习、喜钻研的学生提供了条件, 也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时间与空间, 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也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但这两年其不足之处也渐渐凸显, 因为现在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比例提高了, 自觉进实验室训练的学生减少了, 实验中应付、抄袭的增多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 采取新模式的开放性教学。渐渐地, 我们发现逃课的、迟到的、早退的学生中, 多数出去打工了, 她们想通过打工赚钱来体验大学生活。根据这一情况, 我们专业的教师集体讨论并调整了教学内容与方法, 将实训课堂进行了延伸与扩展。

(一) 课堂教学与经营相结合的经营式教学

我们专业实践课程中有一部分食品加工、烹饪、焙烤课程, 这些课程教学过程有产品的产生, 可经营销售获取利润。于是在专业中成立“食家俱乐部”, 利用课余时间生产专业特色产品, 如酸豆奶、螺旋藻饮料、各色点心、生日蛋糕等在校园内销售, 同时由擅长经营销售的学生牵头, 擅长生产制作的学生掌勺, 带领课堂学习不合格需补缺、补漏的学生共同完成各项事宜。此外, 学校应专门为俱乐部提供一间设备齐全的工作室和一位指导教师, 所有收支均有学生负责, 自负盈亏, 同时要求俱乐部必须接纳补课的学生并教会其食品制作。这种教学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部分学生会主动去掌握制作的技能技巧) , 更让后进的学生有了补缺、补漏的场所,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 实验内容课件制作型的扬长式教学

现在的学生都很活跃, 兴趣爱好很多。利用学生不同的爱好, 我们将学生分组, 要求每组完成一到两项实验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 比如分析天平的使用、凯氏定氮法测蛋白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等, 每个小组成员中有负责演示的、有负责解说的、有负责拍摄与后期制作的。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小组成员会互相鼓励。可以说, 每完成一个作品, 学生的收获都是满满的。

(三) 拔尖学生专门指导的精英式教学

一些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在普通班的教学基础上辅以专门指导, 让她们参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参与教师对每堂课程的安排设置, 使这些学生成为全体同学的“领跑者”, 带动其他学生完成课堂任务, 进而协助教师完成课后辅导工作。

(四) 课程内容与竞赛结合的竞赛式教学

每学年本专业都要举行一场分析检测技能竞赛, 竞赛的参与者与获奖者除了物质奖励外, 还要参加省级技能竞赛的选拔赛, 以此作为部分实践课程的免考条件。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

要教好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所以一定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 经常开展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课程开发等研讨, 并实时根据生源情况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研究等, 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承担项目建设任务, 锻炼、培养学生的多种实践能力。此外, 专任教师每年必须下企业实践, 这样教师就容易形成工学结合的理念“会教书”, 同时经常联系毕业生, 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条件以及她们近期的工作内容, 包括她们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这些信息的获取都将成为教学内容之一, 同时也将是修改教学大纲与教学方式的参考。其他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的项目研究, 通过研究为企业服务, 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服务区域, 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 所以普及高等职业教育是这个社会的需求。然而, 现在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是大量低分的学生进入校园, 高考招生进入“低分时代”, 有些省市已开始高职“注册入学”试点, 虽然是低分的学生, 但一样要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所以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教师, 我们要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积极寻找适应现有学生特点的新途径, 让这些低分的学子展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成为可用的人才。

摘要:现在高职院校招生已进入低分时代, 生源渐渐多样化。对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 其教学方法也应随着生源的变化而改革, 以适应教育要求。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践课程中因材施教法的新模式展开探究,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帮助广大同仁更好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因材施教,开放性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银国.推进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8) .

[2]邓卫, 黄岩.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6) .

[3]陈鲁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6) .

[4]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2) .

开放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级三年制高职护理4个班级的241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生。年龄17~21岁, 平均 (18.23±1.54) 岁。按学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其中实验班121人, 对照班120人。两班护生均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 年龄、入学成绩、生源地等一般资料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使用的教材、授课计划、授课时间及授课教师均相同。

1.2 方法

1.2.1 教学内容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内容相同, 主要为护理专业常见的实际操作项目, 如外科洗手、穿脱无菌手术衣、手术区铺无菌巾、器械识别与传递、绷带包扎及心肺复苏等。两组护生在教学过程中均选择同样的教材和章节。

1.2.2 教学方式

在同一教师理论课教授完成以后,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示教—护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护生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实验班采用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学习, 即实训中心每天开放, 护生自己管理实验室, 实训中心统一按实际情况安排护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每间实验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护生每6~7人自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护生可以边观看操作录像及讲解边模拟操作, 自由讨论、取长补短、互相监督。在讨论和自由学习中不断完善、熟练操作内容。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组间讨论。护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随时询问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完成操作。最后每项实验均配有操作流程、评分标准, 护生可以随时自测、互测, 反复练习。

1.2.3 考核方式

学期末对两班护生均进行必考操作和抽考操作的一对一考核。

1.3 护生问卷

课程结束后, 以无记名方式对实验班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21份, 回收有效问卷12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注:*与对照班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护生必考操作考核和抽考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 (P<0.05) 。

3 讨论

3.1 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能激发护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兴趣

表2结果显示, 98.35%的护生认为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能激发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在传统的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 护生一般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教师怎么示教就怎么模仿, 机械地重复操作过程, 这样极大地扼杀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 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 不能积极地参与思考与创新, 久而久之, 护生就会对实验课失去兴趣。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是以护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实验教学模式, 以护生自我学习为主, 以小组为单位, 有疑问时先在组内进行讨论, 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进行讲解, 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护生的主导作用, 让护生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护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既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3.2 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差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实践教学是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3], 是外科护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论教学归根到底是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因此, 提高护生的动手能力应该在外科护理课程实施中得到重视。开放式护理技能训练无疑有助于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 使护生达到熟“练”生巧的效果[4]。由表2可见, 99.17%的护生认为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可以提高动手能力。一方面, 护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动手的机会自然就会增多;另一方面, 在完成整个实验项目的过程中, 护生要不断摸索、讨论、反复练习, 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操作要领, 熟练掌握操作步骤, 久而久之, 动手能力就提高了。由此可见, 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加强了护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护生毕业后适应护理工作岗位的能力增强, 有较强的独立生活与生存能力。

3.3 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表2结果显示, 99.17%的护生认为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护生在完成实验项目的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探讨实验流程, 为更好地完成任务常常需要相互协作、展开讨论, 有利于培养护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从而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准。

3.4 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有利于提升教师和护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双赢

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表面上似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实际上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 更要能动态掌握护生的学习情况, 调控组织课堂秩序, 否则课堂很有可能变成“一锅粥”, 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还要及时激发护生的参与意识, 设置“参与热点”, 并适当提问, 使整个教学活动与护生的思维融合在一起。另外, 护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及相互讨论, 会产生各种各样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突发”状况, 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自身修养, 在课前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策划[5], 更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知识与较强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6]。同时, 教师要有较强的主导能力, 能对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拨, 最终使护生“学会学习”[7,8]。由表2可以看出, 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不仅可以激发护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护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助于加深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全面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 开放实训中心自主学习法可使师生在学习中不断自我提升, 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范萍, 陶慧, 王海彦.护理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 2007 (5) :211-213.

[2]祝玉芳.综合实验教学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7) :53-55.

[3]韩斗玲, 吕金菊.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实践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4) :71-72.

[4]蓝宇涛.开放性护理技能训练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6, 22 (4) :385, 391.

[5]王蕾, 李武平, 王仙园, 等.基于三维动画的战伤救护五项技术教学软件的开发[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8) :75-76.

[6]周红.参与式教学法在护理基本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3) :103-105.

[7]祁昌平, 孙克雷.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 2010, 26 (2) :97-99.

开放法 篇7

产业特性决定知识产权管理理应受到高技术产业重视,然而目前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方法陈旧、管理理念落后。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产业知识资本、智力资源运营能力的高低,然而目前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管理重心仍为知识产权保护,多强调产业内部、以企业个体为主导的知识产权确权、运用与保密,忽视了知识共享、协作新环境下产业间技术联盟、产业集群、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知识、技术、资源的合力,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企业已经以“合作”代替“竞争”、以“共享”代替“独占”实现资源利用和研发效率最大化。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根据行业特点和知识产权管理环境的新“常态”,将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所面临的关键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乃至企业间合作共享的二难困境综合考虑,从“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这一全新视角出发,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构建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模型,对2014年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为区域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中国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1 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就知识产权管理目标、途径、方法及评价均有大量相关文献成果,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成熟,已有文献已将知识产权的研究领域从法理宏观视角向经济领域渗透,从知识产权的完全私有性向合作、共利倾斜,也有相当的成果涉及到了知识产权开发、运营、保护某一环节的评价,实证分析的文献多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同其他因素相关性展开,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归为二类。

1.1 关于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自哈佛商学院教授Chesbrough[1]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以来,相关学者围绕开放式创新展开了广泛研究,由于知识产权同创新活动的密切联系,关于开放式知识产权的研究也逐步兴起。Hu等[2]以东亚5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研究对象,经过实证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国家创新能力有负向影响。Palfrey[3]认为,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应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的开放性而不是独占性。Kausik[4]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得出结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影响科学知识的自由流动,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阻碍创新。唐国华等[5]从知识的获取、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运用3个维度构建了企业开放式知识产权战略框架,指出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有助于企业价值创造。Harison等[6]以软件行业为例,探究了开放式知识产权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利润的影响,认为相比知识产权的绝对独占,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开放可使软件发行者和软件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成本下降。上述文献可见,理想的知识产权管理并不意味着封闭和防御,而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特别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对于推动技术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

1.2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研究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但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方向也从质化分析知识产权管理重要性向构建相关评价指标、管理绩效实证分析转变。陈昌柏[7]、孟奇勋[8]、郭民生[9]等均对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王正志领衔的课题组自2009年起,每年均推出《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采用知识产权产出水平、知识产权流动水平、知识产权综合绩效、知识产权创造潜力等4相关指标对中国知识产权管理绩效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唐杰[10]根据信度、效度优先的原则和知识产权活动过程的特点,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4个层面构建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结构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设计了评价模型。李潭等[11]46利用灰色统计分析方法对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认为知识产权所能带来的收益大小是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绩效的最重要因素,企业知识产权绩效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贡献率、知识产权授权收益率、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知识产权处罚机制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孟晓非[12]运用典型相关CCA模型方法对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影响中国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为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管理,而R&D投入是影响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Bo Wang等[13]运用元分析法考察了近年来创新型组织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趋势,并对创新型组织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定量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Dominique Bouet[14]以印度制药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了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TRIPS协议对于印度制药业的贸易流动(创新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但对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1.3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知识产权管理这一主题在多角度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个别文献围绕企业创新活动的新要求针对知识产权的开放与保护之间的博弈展开研究,意识到知识产权有限度的开放和共享对于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相关性,部分文献亦试图探究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洞悉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的科学方法,这些成果均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先期研究基础。

本研究通过建立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认知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影响因素,而后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构建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模型,对中国30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为“开放、合作、共享”新常态环境下区域高技术产业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及产业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借鉴。

2 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对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确保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客观不仅依赖其指标设计的是否科学,而且还依赖其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是否科学。每项指标要有明确的内涵和针对性,各指标之间要形成既相互关联又互不交叉重叠、更不相互矛盾的有机整体[15]17。

(2)系统性原则。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属于多层面、多结构的系统性统一体,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要重视各指标之间清晰和相互独立的含义,尽可能描绘完整的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轮廓。选取的指标既要体现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果等方面,同时也要在开放式知识产权发展的潜力及可持续性等方面有所体现[16]。

(3)实用性原则。构建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提高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促进知识产权同技术创新融合,因此各指标选取时需要考虑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实用性,便于在产业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

2.2 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参照李潭[11]46、毕克新[15]17、赵嘉茜[17]、李伟[18]、杨静[19]等学者关于知识产权相关评价指标的设计,同时考虑到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同传统知识产权管理的本质区别,选取知识产权开发、协同、运营、保护等4个指标作为准则层。

知识产权开发是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的首要环节,无论知识产权商业化生产亦或知识产权扩散与转移,都需以进行知识产权开发为基本前提。知识产权开发主要内容是通过研发环节获得可确权的科研成果,以创造企业知识产权资源,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变为知识产权优势。根据以上描述,可用过程环节和开发结果评价知识产权开发效果,过程环节由R&D经费占企业利润百分比、R&D人员数占企业总人数的百分比、R&D经费占企业支出百分比等3个指标表征,开发结果由专利申请数量占总研发项目比率表征。

知识产权协同是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有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区分点,主要功能是协调开放合作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内部、产业间的知识产权共享与交流,通过资源、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与多方合作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同时,知识产权协同仍需要对关键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防止私有知识向非私有知识转化。通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额、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等4个指标衡量知识产权协同程度。

知识产权运营反映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资产与实现企业价值的内在关联性,知识资产必须通过商业化、市场化运营,转化为商品和服务,才能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效用和效益。知识产权运营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设置、知识产权运营模式的选择及运营活动的具体开展。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及有效发明专利数两个指标表示知识产权运营效果。

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在于保证知识产权在产业间及企业内部使用、交流和共享过程中全程安全,平衡权利所有者及合作伙伴之间的社会公共利益,既注重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又应促进知识产权的传播和扩散。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拟选取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专利侵权案件受理量3个指标测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构建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的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模型

3.1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评价原理

参考和借鉴迟国泰[20]185关于最优赋权的相关文献成果,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首先应对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指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分别选用G1法、G2法、熵值法和离差法进行指标赋权,进一步计算不同评价方法的权重系数,求得组合权重,最终计算出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的分数,分数高低顺序即为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优劣的排序依据。具体的评价原理如图1所示。

3.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构建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的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模型之前需要对正、负向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除专利侵权案件受理量以外均为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表明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越好。正、负向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如公式(1)、(2)所示:

设:Xik为i区域第k个指标规范化处理值;Vik为i区域第k个指标的原始值;n为所评价区域个数。正、负向指标的打分公式分别为:

3.3 单一评价方法赋权

3.3.1 G1法权重的确定。

G1法属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一种主观赋权方法,依据迟国泰[20185,21]、郭亚军[22]的研究成果,G1法权重确定程序如下:(1)用G1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序关系;(2)得到相邻评价指标Xk-1与Xk重要性程度之比rk的理性赋值;(3)第m个指标的G1法权重wm为:

(4)计算出权重wm后分别求得第m-1,…,3,2个指标的权重:

其中,Wk-1为第k-1个指标权重值;rk为专家赋值。

3.3.2 G2法权重的确定

(1)用G2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序关系;(2)专家选出唯一一项最不重要指标,记为xm;(3)专家给出其他指标xk与xm重要性程度之比ak的理性赋值;(4)准则层k下第k个指标对该准则层的G2法权重wk为:

其中,wk为第k个评价指标的G2法权重;ak为专家给出的理性赋值;m为所评价区域个数。

3.3.3 熵值法权重的确定

(1)设:ej为j个评价指标的熵值,则有ej为:

其中,为第j个指标下第i个系统的特征比率,xij为第i个系统中的第j项指标的观测数据(i=1,2,…,n;j=1,2,…,m),为第j项指标的所有系统观测数据之和。

(2)设:wk为第k个指标的熵权,计算公式为:

3.3.4 离差最大法确定权重的原理。

设pij(i=1,2,…,n;j=1,2,…,m)为第j个评价对象第i项指标规范化得到的值。设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wi≥0。对于指标i,用Fij(w)表示评价对象j与其他所有评价对象指标值的离差(k=1,2,…,n)则有:

因此,对指标i而言,所有评价对象与其他评价对象的总离差可表示为:

根据离差最大化原理,构造最优化模型:

解此最优化模型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离差法权重:

式(11)中表示所有n个被评价对象第i个指标规范化后的值两两相减取绝对值再求和得到的离差,记为表示所有m个离差Fi之和。

3.4 基于两方面因素的最优组合赋权

3.4.1 基于两种因素组合权重的计算。

分别用G1法、G2法、熵值和离差法4种方法求权重wk(k=1,2,3,4)则组合权重为:

其中,αk表示组合系数,满足

3.4.2 最优组合赋权系数αk的确定。综合以下两种因素确定最优组合赋权系数αk。

(1)各评价对象加权得分与理想点广义距离最小:

其中,di为各评价对象加权得分与理想点的广义距离,αk为组合系数,wjk为第k种赋权方法第j个指标的权重,xij为第i个区域第j个指标规范化后的值。

(2)引入jaynes最大熵原理反映各赋权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基于各赋权结果差异最小的思想建立目标函数:

式(14)求最优组合赋权系数的好处是:jaynes最大熵原理可以反映各赋权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以各赋权结果一致性最大的思想确定组合系数能够避免个别单一赋权方法对组合赋权结果贡献太小的问题。

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目标函数:

其中,0<μ<1参数,用来表示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系数,μ的取值则需根据具体问题预先给出,按照相关文献通例,本研究取μ值为0.5。

最后,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解组合系数αk,解得:

3.5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方程

通过式(12)求得的组合权重向量的转置WT和公式(1)—(3)求得的各指标规范化得分X相乘得到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的得分R,有:

以被各评价区域得分ri(i=1,2,3,…,n)的大小进行排序,即为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好坏的排序。

4 实证分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统计局等官方网站发布的统计报告,以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由于西藏缺省数据较多,不纳入分析范畴)高技术产业作为样本,并根据式(1)、(2)对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1 G1法权重的计算

(1)聘请专家,得到4个准则层(知识产权开发X1、协同X2、运营X3、保护X4)的主观优先顺序排序:X1>X4>X3>X2。

(2)根据专家意见,相邻准则xk-1与xk的重要性程度之比rk的理性赋值为:r2=X1/X4=1.1,r3=X4/X3=1.1,r4=X3/X2=1.1

(3)把相邻准则的重要程度之比的理性赋值ri(i=1,2,3,…,n)代入式(3)、(4),得各准则层的G1法权重。

同理可得指标层的G1法权重,相邻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之比rk的理性赋值。

4.2 G2法权重的计算

(1)专家给出最不重要的准则层指标为知识产权协同X2。

(2)根据专家意见,其余准则层指标与X2的重要程度之比dj的理想赋值分别为:

(3)将dj的理想赋值带入式(5)中,得到开放式知识产权开发、协同、运营、保护的G2法权重分别为0.282 6、0.217 4、0.239 1和0.260 9。同理可得指标层对目标层的G2法权重,如表2所示。

4.3 熵值法权重的计算

(1)将规范化数值代入式(6)中,得到指标权重rij(i=1,2,3,4;j=1,2,3,…,30)。

(2)将指标权重代入式(7)中,得到熵值法权重的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

4.4 离差最大法权重的计算

将规范化数值依次代入式(8)—(11)中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4.5 最优组合权重的计算

将表1中单一评价方法所得的各指标的权重代入式(16),得到最优组合系数αk=(0.264,0.207,0.044,0.239,将表1中各指标权重与组合系数代入式(12)得到组合权重,见表2。

4.6 区域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将表2中的组合权重和各指标规范化得分代入式(17),得到各区域开放式知识产权各准则层得分和管理绩效总得分及排序(见表3)。

5 评价结果分析及启示

根据表3可知,2014年中国30个省域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排名在前五的依次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及山东,排名后五位的依次为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及宁夏。各省域综合评价排名和准则层单一评价排名(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协同、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保护)次序大致吻合,个别省域不同准则层之间排名差距较大,如河北省知识产权运营同保护排名之差为10,江西省知识产权运营同保护排名之差为11,说明这些省域高技术产业在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系统内部协调性不足的问题,易产生“木桶效应”阻碍知识产权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知识产权开发评价结果来分析,R&D经费占企业利润百分比、R&D人员数占企业总人数的百分比、R&D经费占企业支出百分比、专利申请数量占总研发项目比率等指标对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有重要影响。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及四川分列此项评价的前5位,根据评价结果本研究认为,首先,雄厚的科研教学实践水平有助于提高区域的知识扩散、知识溢出及知识产权研发投入,提高高技术产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知识产权的创造过程。其次,知识产权开发水平明显受地域经济发达程度影响,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区域不论科技研发投入还是专利申请数量均有显著优势,虽然科技要素的边际贡献率递减,但总体上知识产权开发水平同科技投入强度密不可分。

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需建立在产业间、产业内部交互、共享、合作基础上,知识产权协同是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表征指标,其可以降低企业间知识创新成本,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加速组织内部知识基础的形成。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受区域发展水平及地缘劣势的影响,西部内陆地区知识产权协同性较差,在知识传递、科技信息交流、研发合作等方面均处于相对落后和被动地位,这种现象如不能得以扭转,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本区域知识产权开发、保护、运营成本,劣化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根据评价结果可知,知识产权运营效率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除此之外,区域政策支持力度、知识产权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同样影响知识产权运营的最终效果[23]。虽然本次评价中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体知识产权运营效率较弱,但知识产权运营全过程由知识产权开发到有效专利的确权及有效专利的市场化运作两个阶段构成,即知识产权运营总体效率包括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此类区域可优先优化知识产权市场结构,开拓知识产权市场规模,完善知识产权运营链条,提高区域内高技术产业获得有效专利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的知识产权运营态势。

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国家及地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完善程度及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本项评价结果中,多个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排序显著优于综合排序。对于经济基础雄厚、高技术产业发达地区,可根据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的实际需要,在维持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同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力”与“效率”,促进产业间、区域间知识产权合作、交互,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水平。对于高技术产业后发地区,则需持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尤其重视知识产权开发环节的保护,促进有效知识产权的研发和形成。

本研究以文献检索和归纳为基础,根据开放、共享的新常态环境提出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这一概念,构建了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选取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对各区域待评价指标的规模、性状、知识产权管理程度的比例关系进行测度,得到了预计评价结果。考虑到评价数据的客观性和数据获得的难易度,本研究并未将政策导向、产业环境、企业知识存量等多种知识产权管理影响因素纳入研究范畴,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均源于相关统计年鉴,一定程度影响了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另外由于篇幅所限,本研究没有采集各评价区域的面板数据,未结合时间序列数据从发展角度洞悉各区域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未来研究改进之处。

摘要:根据开放、创新的新常态环境构建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建立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模型,对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是知识知识产权开发、协同、运营、保护水平的综合体现,与区域经济水平、科研能力、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度等因素显著相关。

上一篇:全面对策下一篇:煤矿环境监测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