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加工

2024-06-20

水产品加工(精选十篇)

水产品加工 篇1

一、对采用的原料进行清理以及粗粉碎

饲料厂原料清理主要是利用原料与杂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进行分选除杂。通常利用原料和杂质间粒度的差异, 借助带有合适筛孔的筛面进行除杂, 以除去其中的石块、泥块、麻绳头、麻布 (塑料、纸) 片等大杂质和铁磁性杂质。而饲料厂对采用的原料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粉料, 其不需要经过粗粉碎, 可以直接经下料坑、提升机后, 进入圆锥清理筛进行去杂, 然后进行磁选, 经分配器或螺旋绞龙直接进入配料仓, 参与第一次配料;另一种是需要进行粗粉碎的物料--粒料, 这种物料经下料坑、提升机进入清理设备进行去杂磁选处理后, 进入待粉碎仓, 然后经过粉碎机的粗粉碎后, 再经提升机、分配器进入配料仓参与第一次配料。一次粗粉碎是水产饲料加工中超微粉碎的前处理工序,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物料的粒度差异及变异范围, 改善超微粉碎机的工作状况, 提高超微粉碎机的工作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二、饲料的配料与混合

㈠粗粉碎后的配料与混合

粗粉碎后使原料均匀的组合在一起, 让动物每次摄入的营养素比例均等, 这一过程主要由电子配料秤来完成。但是在第一次配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配料仓的结拱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水产饲料的原料尤其是高档水产饲料原料的容重轻、物料的流动性差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对配料仓应采取一定的防结拱措施, 如采用偏心卸料、振动电机等。第一次混合可选用单轴卧式螺带混合机, 同时在混合机上必须考虑油脂添加系统。它主要是为了减少物料粒度的变异范围, 改善粉碎机的工作状况和提高粉碎机的工作效率, 保证产品的质量。

㈡对二次粉碎与二次配料的混合

由于水产动物摄食量低、消化道短、消化能力差, 所以水产饲料要求粉碎的粒度很细, 以增大饲料的表面积, 增大水产动物的消化液与饲料的接触面积, 提高水产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和饲料报酬。同时也由于水产动物摄入量低的特点, 要求饲料的混合均匀度能在更小的范围内体现, 这也要求水产饲料具有更细的粒度。在二次粉碎工艺中, 将第一次混合的物料经提升机提升后进入待粉碎仓中, 然后进入微粉碎机。微粉碎机现在在水产饲料加工中一般选用立轴式微粉碎机, 并配以强力风选设备, 然后进入旋转分级筛筛选。在这里配置旋转分级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清除饲料中的粗纤维, 在粉碎过程中形成的细小绒毛, 这些细小绒毛的存在很容易粘附在膨化机的模孔周围, 直至堵塞模孔, 造成停机清理, 所以必须清除掉。

经过清除后的物料进行二次配料与混合。由于进入二次配料混合仓的物料细度都在60目以上, 且密度较小, 因此要特别注意结拱现象。为杜绝这种现象, 一方面可采用偏心两次扩大料斗, 另一方面所有经过超微粉碎的物料出仓机均采用叶轮式喂料器, 它不仅设有破拱机构, 而且可灵活调节流量的大小。各种原料经过二次配料后进入二次混合机。在二次混合机的上方设有人工投料口, 主要用于微量添加剂的添加;同时在混合机上设有两个液体添加机构。其中一个是用于油脂的添加, 另一个是用于水的添加。在二次混合过程中要求必须将各种物料充分混合, 因此混合机必须选用性能优良的机型, 如双轴卧式桨叶混合机, 其混合均匀度高、产量高、混合速度快。

三、制粒前的调质

不同原料具有不同的制粒特性, 不同的配方及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就生产水产颗粒饲料来讲, 要求有较高的糊化度和水中稳定性, 此时调质技术的关键就在于要根据配方中原料的特性及产品的质量要求选择适宜的调质参数, 即调质的温度、水分添加量及调质时间等, 在水分和温度满足的前提下还必须延长调质时间。最常见的设备就是制粒前的多道调质器。该调质器用于制粒前熟化, 能确保饲料充分糊化, 提高饵料在水中的稳定性, 一般能在水中保持2h以上不被溶解, 既提高了饵料的适口性与消化率, 保证了水生动物有较长的摄食时间, 同时也可防止水质污染。所以, 在生产水产饲料中采用多道调质器才能保证水产饲料的产品质量。

四、制粒以及喷涂

在挤压膨化工艺中实际上经过了一个高温、高湿、高压条件下的蒸煮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料的理化性质变化强烈, 而且物料在从模孔中挤出的瞬间, 由于压力骤然下降, 饲料中的水分立刻从液态转化为气态从饲料中散发, 从而使其膨化, 形成所谓的膨化饲料。这种饲料不但适口性好, 还避免了产品的自动分级, 便于运输, 有助于消化和减少饲喂过程中浪费等。

物料经过膨化机挤压成型后形成湿软的颗粒, 这时最好采用气力输送, 气力输送不仅可以使颗粒的表面快速形成一层胶质包裹, 减少颗粒的破碎, 而且还可以圆整颗粒的造型。经气力输送过来的物料由于其水分含量较高, 因此必须进入干燥机进行干燥, 使物料的水分降至13%左右。干燥机的种类很多, 当颗粒的直径小于4mm时可选用振动流化床式干燥器, 而当颗粒的直径大于4mm时则可选用带式干燥机。水产饲料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时间长, 温度高, 水分大, 所以要求冷却烘干的能力大于畜禽料。物料经过烘干后进入外喷涂系统, 对颗粒进行外喷涂主要是为了满足鱼类对能量的需求, 减少在加工过程中对热敏性物质的损失, 对在前道工序中不宜添加的营养物质可以以外喷涂的方式加以补充, 同时还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降低含粉率。物料经过外喷涂系统后, 即可进入逆流式冷却器进行冷却。

五、成品处理包装

水产品加工成功经验分析报告 篇2

**市**水产品加工厂“水产品海上加工模式”20xx年12月31日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学发展创业创新“优秀典范”。 被喻为“渔业航母”的“**渔加1号” 是我国第一艘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也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海上流动加工渔船。**水产品加工厂的成功,靠创新、勤奋和积累等几大法宝。

**水产品加工厂起步于19xx年,企业法人陈善平和几个渔家子弟洗脚上岸,组建起股份合作制的加工企业。当时别人正在热衷于发展捕捞生产,同时开始抱怨资源衰减、效益下降,他们率先看准水产干制品的市场发展空间,搞起了加工,经过市场调查发现:日本人食用丁香鱼干、小虾皮干的消费量巨大,每年从国外进口十几万吨,中国只能供应三四百吨,而中国是丁香鱼资源大国,每年可捕量达几十万吨,加工出口潜力很大。由此**找到了自己企业的定位。十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急剧地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浙江省先进农业龙头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如今,**合作经营伙伴,不仅有跟随加工船的捕捞船队,还有分布于省内外的养殖基地;**的.加工原料,不仅来自捕捞,也来自养殖;**的主要产品,不仅有丁香鱼、虾皮,而且包括鳗鱼、鱿鱼、大黄鱼、对虾等多个品种。水产干制品、冷冻品、腌制品三大类共100多种加工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近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屡受阻、贸易摩擦频发的形势下,**的出口产品一直保持旺销,**“大三元”牌各类产品在浙江省和全国获得过多种“优质”称号。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向大海靠近”的渴求孵化出了“渔业航母”。 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不满足于加工厂与捕捞渔船的距离太远,捕上来的鱼运到工厂就不新鲜了,影响产品质量与加工效益。因为丁香鱼是一年生、长不大的小鱼,离水几个小时就会死亡,俗称“离水烂”。为了生产更新鲜的产品,必须“向大海靠近”。于是**依托北麂岛基地谋发展,与周围海岛乡镇300多艘渔船、7家水产品初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与从辽宁丹东至广西北海的沿海32个货源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加工车间逐步扩大到2万多平方米,并拥有万吨冷库,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产值超亿元。**依然不满足,要继续“向大海靠近”,要把加工厂直接建在海上,鱼捕到哪里,工厂就移动到哪里。20xx年设计图纸、定下方案,基本靠自筹资金投入5600多万元打造的“**渔加1号”,20xx年初试水成功。该船长 65米 ,宽 14米 ,高 15米 ,船舱5层,总吨位2500吨,航速 8海里 ,续航能力480小时。它与传统渔用船舶最大的不同,是船上配备了3条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水产干制品加工流水线,包括自动清洗机、冷却机、蒸汽机、干燥机等成套设备,可以对渔获物进行即时加工,保证海产品的鲜度和安全性。

“**渔加1号”被誉为“海上流动的水产加工厂”,是温州民营企业在我国渔业产业的一大创举。

——对效益的追求促动了“渔业航母”编队出海。“**渔加1号”以近海作业为主,专门加工近海海面捕捉的丁香鱼、海蜒、炊虾等水产品。每次出海,都会带领47对渔船,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在广阔的大海上作业。当“渔探船”发现鱼群或虾群时,就向船队发出信号,那些尾随“**渔加1号”的渔船,便上前捕捉小鱼小虾。一旦他们捕捉到鱼虾,就可立即卖给**即时进行蒸煮、烘干、冷却、打包、冷冻等加工处理,这就节省了往返运送的环节,延长了海上捕捞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据测算,以150匹马力渔船为例,每天节省能耗约800元,每天增加产量1吨多,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可增收6000元。这样47对渔船在丁香鱼捕捞季节(约2个月),共可增收节支3000多万元。**这艘“航母”,不但带领渔民致富,也在真诚地服务渔民。船上备有300吨冷藏、500吨油库和500吨清水以及汽艇、救生、消防、通信设备和娱乐设施,还备有先进的海上导航仪、探捕仪、海上救助与消防设施,可为水上作业的渔船和渔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使“**渔加1号”成为其他渔船的“加油站”、“供水站”、“救护站”和“休闲站”,**当地一些渔船纷纷表示向**靠拢,要求随船作业。

水产品的加工和储藏 篇3

一、储藏加工技术

1. 全程进行低温处理

水产品腐败变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二是食品中固有酶的活动。腐败微生物一般在25~45℃时处于繁殖较为旺盛的阶段,只有当温度降到10℃以下时,繁殖才会因温度而受到一定限制,如当温度降到0℃左右时,腐败微生物的繁殖即变得十分困难,当温度在-10℃时,腐败微生物几乎无法繁殖。同时较低的温度能够对组织酶的自溶有抑制作用,在0℃时,组织酶的自溶作用几乎停止,因此在水产品的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低温对水产品的保鲜是十分重要的。低温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冷却和冷冻。冷却是将水产品降温到0℃左右,而冷冻是将水产品在-18℃的环境下进行冻结,因此前者多用于短期或是临时的储藏,后者用于水产品的长时间储藏。

2. 减少水产品的水分含量

水产品中水分的含量对细菌和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细菌的发育一般需要50%~60%的水分条件,水分的减少,不仅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对酶的活性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减少水产品中水分含量能有效延缓水产品的腐败。通常的做法有三种:干腌法、湿腌发、混合腌法。

3. 烟熏火烤

水产品经过烟熏火烤的过程后能够形成独特的烟熏风味,同时还可使水产品不易腐烂。这是由于在烟熏过程中,水蒸气、气体、树脂液以及空气中的微粒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酚、醇、酸、烃等物质能够消灭细菌。一般烟熏和蒸煮相结合,通过热力的作用,水产品能够形成稳定的色泽和独特的气味,但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够避免霉菌的滋生。

4. 水产品的干制加工

干制加工是通过除去水产品中的水分来防止细菌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自然干燥主要是日晒法和风干法两种;人工干燥分为热风干燥法、除湿冷风干燥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自然干燥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能够大量加工,但水产品干燥后质量差,容易发生霉变;人工干燥则要求较高的技术、成本和设备,但经过人工干燥后的水产品质量较好,保存时间长。

5. 对水产品进行加热煮熟

对水产品进行加热煮熟能够使蛋白质变性凝固,破坏固有酶的活性,杀死微生物。对水产品加热煮熟后,要进行空气隔绝,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密封包装或者在密封的容器中充入一些惰性气体,除去氧气,延长水产品的保存时间,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水产品干制品的储藏。

6. 通过物理、化学方式进行水产品的储藏

通过物理方式对水产品进行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产品的损失,延长水产品的保质期。常见的有紫外线照射和原子能辐射的方式,但这些方法的成本很高,并且局限性很大,原子能辐射很容易使水产品产生放射性物质,必须严格按规定使用。

化学方式是利用化学物质的一些防腐作用来对水产品进行保鲜,但在水产品的保鲜过程中被批准用于食品防腐剂的化学用剂很少,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各种水产品的精深加工都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很多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始涌现于市场,水产品加工能力逐渐提高,加工总量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了水产品的加工和储藏过程中,其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保鲜加工方面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结合现代水产品的加工和储藏技术,水产品的储藏和加工重点在于对水产品的保鲜、保活方面进行发展,以及对水产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质量变化机理进行研究,开发出更多的水产品加工工艺,采用新兴的储藏和调味技术,保持水产品原有的风味特色,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含量,因此,采用高新技术是水产品储藏和加工的发展趋势。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石桥路永佳南苑72号 邮编:310022)

水产品养殖和加工行业前景广阔 篇4

2010年末, 上市公司獐子岛 (002069) 有适合养殖海洋水产品的海域资源285万亩, 好当家 (600467) 有24万亩, 壹桥苗业 (002447) 有4.6万亩, 东方海洋 (002086) 有4.3万亩, 其他海水养殖上市公司适合养殖海洋水产品的海域资源面积比较小。

正常情况下, 海水养殖业务毛利率高, 在50%到80%左右, 海水产品加工业务毛利率低, 在10%到15%左右。獐子岛海水养殖和加工业务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居行业首位。

我国海水养殖和加工行业6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总体呈现大幅度持续多年上升趋势, 好当家和东方海洋营业收入在2008年和2009年有波动。好当家在2008年和2009年盈利水平有波动, 国联水产 (300094) 2010年盈利水平下滑。

影响海水养殖和加工行业上市公司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的因素包括:适合养殖海洋水产品的海域资源面积、自然灾害和海水养殖病害、主要海洋水产品价格波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导致的出口需求量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原料人工等生产成本变动、企业决策人员应对策略等。

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 篇5

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水产品加工历史悠久,加工方式多样,一般可分为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两大类。我国水产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渔业制冷和冷冻品、干制品、鱼糜及其制品、罐头、腌熏品、鱼粉、鱼油、藻类食品、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的加工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先进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的引进,我国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水产加工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行业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和科学,水产品出口过分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这四大市场,精深加工水产品比率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多,行业组织化程度缺乏力度,其内部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等。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禽蛋产品精深加工 篇6

在一个年产20万~30万吨鲜禽蛋的地级市建一个年产5万吨的禽蛋综合加工场,需投资6000万元,年产值约1亿元,利税2000万元,3年可收回投资。可安排就业120人。

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邮编:450011

水产品加工 篇7

1 水产动植物资源利用化学基础研究

我国水产加工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为此应从水产动植物食品加工和高效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 系统研究我国鱼、贝、虾、藻类等主要水产动植物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利用化学特性。重点研究其所含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分布和质量变化规律, 为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水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为保障水产食品的安全, 必须开展重金属、石油烃、农药、渔药、贝毒素、组胺、致病微生物和病毒等污染物在水产品中残留量的测试技术研究。首先, 要开展贝毒、农药和渔药的分析技术研究, 制订水产品中污染物允许量标准, 致病菌、贝毒在贝类中的残留标准, 以及农药和渔药在水产品中的残留标准;其次, 开展贝类净化技术和净化模式研究, 研究主要经济滩涂贝类净化工艺、净化设备和净化模式, 为贝类产业化提供成套工艺技术和设备, 使我国贝类净化研究接近国际水平。

3 淡水鱼加工技术研究

我国淡水鱼产量不断增加, 但淡水鱼加工技术的研究还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淡水鱼蛋白质冷冻变性和鱼肉中存在泥土异味, 是加工过程中的两大难点, 应组织力量着重研究其冷冻变性机理, 提出解决蛋白质变性和防止异味的办法。要继续努力开展淡水鱼的食用加工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 提高淡水鱼的附加值。

4 水产生物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

4.1 加强低质水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

对海洋水产资源长期过度捕捞, 使经济生物资源逐渐衰退, 而低值的资源生物产量不断上升。加强对这类生物资源加工技术的研究, 提高其利用价值和附加值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研究低值水产品的成分、鱼肉结构等, 寻找生产高压食品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栅栏”技术研究微生物、水分和保藏期的关系, 配以HACCP管理技术, 寻求不用高温而有较长保藏期的高水分食品的工艺条件。

4.2 加强酶技术在水产废弃物利用上的研究

利用酶对蛋白质的特殊分解作用, 研究提取多种肽和氨基酸及其混合产品的生产工艺, 以提高水产加工废弃物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4.3 加强传统水产加工风味食品的研究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设备, 改进传统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方式, 以提高传统风味食品的产量和质量。

5“产后渔业”技术研究

“产后渔业”指水产品收获 (捕捞) 后一直到消费者餐桌的整个过程, 包括保鲜、运输、保藏、加工、销售和市场等多方面。首要任务是研究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产品流通和贮藏的“冷链”技术和装备;其次要加强“产后渔业”的HACCP管理体系的研究。

摘要:水产品加工中需要加强水产动植物资源利用化学基础研究、水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及淡水鱼加工、水产生物资源深加工“、产后渔业”等技术研究。

水产品加工 篇8

1 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 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 一个包括渔业制冷、冷冻品、鱼糜、罐头、熟食品、干制品、醃燻品、鱼粉、藻类食品、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产品系列的加工体系已经形成。但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加工品比例较低

据FAO统计,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水产品产量的75%左右是经过加工而后销售的, 鲜销的比例只占总产量的1/4。而我国目前的加工比例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 其中淡水水产品的加工比例更低, 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50%以上的淡水水产品, 加工比例不足5%, 鲜销的比例超过95%。近10年来, 淡水鱼养殖发展迅猛, 产量急剧上升, 但由于加工没跟上, 鲜销又供大于求, 一些地区已出现“压塘”现象, 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1.2 高附加值产品少, 技术含量低

大部分加工品由于技术含量低而附加值不高, 只有烤鳗、精加工紫菜、模拟食品、鱼油和保健品等因其技术含量较高, 产品附加值也较高。

1.3 废弃物利用水平不高

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废弃物, 例如鱼品加工时会有鱼头、内脏、鱼鳞和鱼骨等废弃物, 蟹、虾类加工往往会有大量的虾头和蟹、虾壳产生。对这些废弃物的利用, 目前我国主要用来生产饲料鱼粉, 对其中很有价值的成分尚未充分利用。近几年我国鱿鱼年产量已达12万t以上, 鱿鱼加工过程中占重量14%的内脏成为废弃物, 目前尚无好的利用途径。

1.4 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有许多传统的水产风味食品, 但大多以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 加工技术落后, 有的在工艺上也存在某些缺点, 需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和提高。

1.5 加工品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水产加工品的质量在近20年中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一批产品已达到世界水平, 250多家出口企业产品质量达到HACCP法规的要求。但相当多的企业和加工品, 因加工工艺或技术装备等原因, 存在质量问题较多。

1.6 加工机械化水平较低

目前, 除部分大中型加工企业外, 大部分中小企业加工设备简单, 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我国至今仍没有一个专业加工机械制造厂, 尚不具备鱼类加工所需的去头、去内脏、去鳞、切鱼片、成型等专业机械的生产能力。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我国国内水产品加工研究现状

我国水产品加工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80年代以前, 重点是研究海水鱼、虾的保鲜技术。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国情, 研究了海上渔获物的药物、冰、冷却海水和微冻等保鲜方法, 除药物保鲜方法外, 其它方法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到生产上。根据冷却海水保鲜方法的研究成果, 还设计制造了多艘冷却海水保鲜船, 取得明显的效果。

“六五”期间, 又开展了海水鱼冷藏链保鲜技术研究和淡水鱼保鲜方法的研究, 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使我国海水鱼的保鲜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20世纪60年代海水鱼腐败变质率达到10%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

在开展海上渔获物保鲜的同时, 20世纪60年代根据当时渔业生产的特点, 还重点开展了防止盐干鱼油脂氧化和海带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 采用BHA、BHT等抗氧化剂解决盐干鱼油脂氧化问题, 并取得了从海带中提取褐藻胶、甘露醇和碘的成功, 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立我国海带化工产业奠定了基础。

在水产食品和综合利用产品开发研究方面, 也取得了一批实用性成果, 先后开发了罐头 (包括软罐头) 、鱼糜制品、冷冻小包装、冷冻调理食品、鱼香肠、调味干制品、熟食品和各种复配型食品 (与其它食物混合加工) 、各种风味小吃等;利用生物化学和酶化学技术从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废弃物中研制出一大批综合利用产品, 如水解鱼蛋白、蛋白胨、甲壳素、水产调味品、鱼油制品、水解珍珠液、中华鳖精、紫菜琼胶、河豚毒素、海藻化工品等。在1984、1994年召开的全国水产加工品展示交易会上, 分别展出了2800种和1200种各类水产加工食品。大部分综合利用研制成果也都已投入生产,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其中不少产品属于世界首创。但我国在水产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领域, 一直以开发性研究为主, 对基础性研究较为忽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基础研究方面落后于国外几十年。

2.2 世界水产加工领域基础研究成果

世界上第一个水产品加工研究所 (英国) “Torry Research Station”, 从1928年成立就着手对鱼、贝、虾、藻类的基础研究。其中从研究各种鱼的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能中发现, 底层鱼类蛋白质中的盐溶性蛋白质要高于中上层鱼类, 而盐溶性蛋白质加热凝固后具有明显的弹性。根据这个理论成果, 日本率先利用狭鳕生产出了各种鱼糜制品, 后来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 形成了一整套鱼糜生产的基础理论,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 鱼糜的生产技术已经传遍了整个世界。通过研究鱼类中三磷酸腺苷的降解作用, 发现了鱼类质量指标K值, 它比人们普遍采用的VBN指标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意义。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采纳。从研究各种鱼肉的冰点着手, 发现了-3℃时保藏鱼类比冰鲜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从而提出“微冻”保鲜的方法, 此法也被世界各国采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在鱼油研究中发现, 鱼油含有大量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 具有降低人体血管中胆固醇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又发现了鱼油的DHA和EPA的保健功能, 从而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鱼油热”, 至今热度不减, 各种鱼油制品纷纷登台亮相, 估计鱼油的研究还会继续深化, 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 水产加工科技的基础研究又有三大突破, 日本京都大学一位教授发现, 食品中的微生物在400MPa压力下会受到抑制, 利用此原理, 可以不用高温杀菌就能生产出色、香、味俱佳的食品来, 目前已有此类产品上市, 深受消费者欢迎。

20世纪90年代初, 肉类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栅栏效应”。该理论认为通过多个强度缓和的保质“栅栏”的协同作用, 实现食品微生物的稳定性, 比单一温度手段更能利用计算机快速预报食品微生物状态, 对高水分水产调味干制品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HACCP理论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航天食品上使用, 经过20多年的补充和完善, 美国政府已于1995年12月正式颁布, 并于1997年12月18日起执行。目前,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该理论制订了各自的实施方法。HACCP是一个预防和保证水产品食用安全的体系。水产加工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还有“水分活度”理论、“功能食品”理论等等。每次理论上的发现, 都推动了水产加工科技的飞跃发展, 促进水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而进一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3 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

3.1 水产加工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重点

由于水产动植物生长的水域环境, 越来越受到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水体自身污染的影响, 而污染物往往通过食物链被水产动植物富集, 从而影响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如一些贝类由于生长环境比较固定, 又是滤食性生物, 极易将水中的致病菌、病毒、石油烃、农药、重金属和藻类毒素富集于体内, 使消费者食用后引起中毒。为了保证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质量, 世界各国极为重视渔业环境的保护和监测、贝类的净化、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允许标准等的研究, 欧、美、加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制订了有关的法规和标准。

3.2 高新技术在水产加工上的应用研究

首先是生物技术在水产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其次, 将采用“高压技术”和“栅栏技术”, 研制不经高温杀菌而能较长时间保存的色、香、味俱佳的水产加工品。第三,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相结合的新技术生产超细微粉末食品、“纸张食品”和“气体食品”等。

3.3 水产品利用化学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向分子水平深入

目前大多集中研究鱼蛋白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官能团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会揭示出蛋白质变性的机理, 探明鱼油分子的立体构造和内部组合对人体的作用, 以及鱼、贝、虾、藻中某些活性成分的功能及其化学结构等。

3.4 海洋生物中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

海洋生物生活在特定的三维流动空间, 其生物体成分构成、生理活性与陆生生物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与陆生生物不同的代谢系统和机体防御系统。近30年来, 各国科学家加强对海洋微生物、海参类、海绵、芋螺、微藻等海洋生物进行研究, 期待从海洋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开发出不同于陆生生物的、具有特异、新颖、多样化的化学结构新物质, 用于防治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目前已从海洋生物中发现3000多种新的化学结构, 其中2 000多种具有生物活性, 发表了数千篇论文, 但完成的新药仅十几种。各国科学家对21世纪在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物方面获得大的突破充满信心, 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加大投入, 期待获取巨大成果。

4 水产品加工亟待解决的几大难题

4.1 水产动植物资源利用化学基础研究

我国水产加工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为此应从水产动植物食品加工和高效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 系统研究我国主要鱼、贝、虾、藻类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和利用化学特性。重点研究其所含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分布和质量变化规律, 为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2 水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为保障水产食品的安全, 必须开展污染物如重金属、石油烃、农药、渔药、贝毒素、组胺、致病微生物和病毒等在水产品中残留量的测试技术研究。首先, 要开展贝毒、农药和渔药的分析技术研究, 制订水产品中污染物允许量标准, 研究致病菌、贝毒在贝类中的残留标准, 以及农药和渔药在水产品中的残留标准。其次, 开展贝类净化技术和净化模式研究, 研究主要经济滩涂贝类净化工艺、净化设备和净化模式, 为贝类产业化提供成套工艺技术和设备, 使我国贝类净化研究接近国际水平。

4.3 淡水鱼加工技术研究

我国淡水鱼产量不断增加, 但淡水鱼加工技术的研究还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淡水鱼蛋白质冷冻变性和鱼肉中存在泥土异味, 是加工过程中的两个难点, 应组织力量着重研究其冷冻变性机理, 提出解决蛋白质变性和防止异味的办法。要继续努力开展淡水鱼的食用加工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 提高淡水鱼的附加值。

4.4 水产生物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

4.4.1 加强低质水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

对海洋水产资源长期过度捕捞, 使经济生物资源逐渐衰退, 而低值的资源生物产量不断上升。加强对这类生物资源加工技术的研究, 提高其利用价值和附加值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要研究低值水产品的成份、鱼肉结构等, 寻找生产高压食品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栅栏”技术研究微生物、水份和保藏期的关系, 配以HACCP管理技术, 寻求不用高温而有较长保藏期的高水分食品的工艺条件。

4.4.2 加强酶技术在水产废弃物利用上的研究

利用酶对蛋白质的特殊分解作用, 研究提取多种肽和氨基酸及其混合产品的生产工艺, 以提高水产加工废弃物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4.4.3 加强藻类化工产品的结构及配伍研究

我国海带养殖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自20世纪60年代开发出褐藻酸钠、甘露醇和碘以来, 几乎少有研究成果。要研究开发新的胶体化合物及其在医药、化工、食品和各种工业品上的应用, 提高藻类的经济价值, 促进养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4.4 加强传统水产加工风味食品的研究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设备, 改造传统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方式, 以提高传统风味食品的产量和质量。

4.5 海洋天然产物实验模型研究

在海洋生物中, 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其体内具有某些特殊作用的活性物质的物种, 这些天然的活性物质是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开发的宝库。研究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测定技术和筛选实验模型, 尤其是重大疑难疾病的筛选模型, 运用组合化学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综合技术进行海洋药物开发, 研究功能性海洋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其性质, 生理功能及人体的需求, 生物体中的动态化学过程。使用免疫学方法, 研究功能食品对疾病传播的防治作用以及它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等。

5 结论

水产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发展, 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附加值, 而且还安置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并且带动了一批相关行业如加工机械、包装材料和调味品等的发展,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付万冬, 杨会成, 李碧清, 等.我国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渔业信息, 2009, 24 (12) :3-5.

[2]李勃生, 刘世禄.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海洋科学, 1995, 19 (05) :24-26.

[3]励建荣.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保鲜与加工, 2005, 5 (03) :1-3.

[4]汪之和, 李来好, 王锡昌, 等.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加工科技发展的方向[C], 中国水产学会全国水产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2005.

[5]章超桦, 吉宏武.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C], 中国水产学会全国水产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2005.

水产品加工 篇9

1 数控加工工艺设计

在用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时, 数控工艺设计是为工件进行数控加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它必须在程序编制工作之前完成。因为只有在工艺设计方案确定以后, 编程才有依据, 否则, 由于工艺方面的考虑不周将可能造成数控加工的错误。所以说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是数控加工中的第一要素, 它确保了编程与加工的正确性、合理性。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1) 选择并决定零件的数控加工内容。 (2) 零件图样的数控加工性分析。 (3) 数控加工的工艺路线设计。 (4) 数控加工工序设计。 (5) 数控加工工艺文件的编写。其中数控加工工艺路线设计和数控加工工序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工艺设计内容, 如何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验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公司PDM管理平台对各种工艺文件进行管理, 是否可以借助PDM平台中的工艺文件进行零件工艺路线和数控加工工序的验证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2 数控程序编制

在工艺设计完成的基础上, 可以进行数控程序的编制, 数控程序的编制通常有手动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种方式, 但无论是手动编程还是自动编程, 我们都要关注数控程序NC代码的准确性、完整性。其中自动编程通常要先生成刀具轨迹, 再经过后置处理生成数控代码文件。手动编程可以按加工工序内容直接生成数控代码文件。下面按自动编程的刀具轨迹生成阶段和数控代码生成后说明不同阶段的仿真加工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2.1 刀具轨迹生成阶段

自动编程的刀具轨迹设计需在专业的编程软件中进行, 而现行的编程软件均具有刀具轨迹仿真功能, 如UG、Master CAM、Hyper MILL等编程软件都能够对刀具轨迹的切削运动和材料去除过程进行模拟, 验证刀具路径的正确性, 避免碰撞、过切、欠切等现象。

2.2 数控代码的仿真加工

此阶段的数控代码仿真通常指离线状态的NC代码仿真, 是指应用仿真软件进行NC代码的识别或材料去除模拟。NC代码的仿真加工可以根据零件结构复杂程度、数控程序的运动轴数及数控程序的类型来考虑选择不同的仿真软件和不同的仿真方法。如回转件 (盘轴、机匣) 的车加工程序, 简单的三轴铣加工程序可以使用无机床的仿真加工。对于结构复杂, 五轴的加工程序必须用带机床仿真加工。

2.2.1 无机床的仿真加工

通过此方法的模拟仿真, 可以检查出数控代码的语法正确性、合理性、连续性、完整性, 避免实际加工中刀具与工装、工件之间的干涉和碰撞。

2.2.2 带机床的仿真加工

机床加工过程仿真必须构建零件、毛坯、工装、机床、刀具等构件, 形成包括数控机床全过程仿真验证的数控加工仿真。可以对四轴联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等加工进行机床加工过程的仿真。可以检查出数控代码语法的正确性、合理性、零件的过切和欠切, 避免实际加工中数控机床与刀具、工装、工件之间的干涉和碰撞及数控机床各运动轴的超行程现象。如对整体叶盘进行叶片的数控铣加工时, 若叶片长、数量多, 再加上叶片本身的扭曲, 在实际加工前进行机床加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完全避免实际加工时干涉、碰撞的发生, 并能够准确的给定刀具悬伸长度。

3 机床上的NC代码仿真

数控加工机床多数都具有NC代码的刀轨模拟功能, 而且随着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对高性能机床的研发, 机床在线仿真功能将更完善。能够100%的验证数控代码的识别及语法的正确性。当零件装夹完成后, 可以进行数控程序的空运行, 从而目视检查程序的大致切削位置及干涉碰撞情况。

总之以上四种仿真方法, 可以消除程序中的错误, 如切伤工件、损坏夹具、折断刀具或碰撞机床。但非机床上的仿真, 对数控程序检查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虚拟控制系统配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4 试切件加工

以上进行的仿真加工都是在零件实际加工之前对数控程序进行的检查, 并不能预测实际加工时加工系统对零件的影响或切削加工时零件本身的变化, 为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 决定性的一步是, 实际零件加工之前能够给出合理的加工参数及对产品质量的合理预测。在加工结构复杂零件、较昂贵零件及易变形等零件之前最好进行试验件的加工。如对整体叶盘的铣加工, 虽然通过机床加工过程的仿真, 可以完全避免干涉、碰撞等现象的发生, 但是由于加工方案不同、加工参数不合理或机床本身五轴联动执行的不同步, 往往造成较大的接刀痕;叶片表面有振纹、有凹坑或凸起;刀具与叶片刚性不匹配造成叶片厚度的不一致, 只有通过对试件的加工, 总结出合适的走刀路线、合理的加工参数、匹配的加工刀具及测量出零件的实际变形量, 才能给定合理的加工方案, 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对于薄壁机匣件或叶片件的加工, 在实际加工时往往存在装夹变形和加工变形, 只有通过试验件的加工和测量, 针对实际的变形量和变形位置, 采取反变形加工方案来提高零件的加工质量。

结论

通过以上对数控加工全过程仿真加工技术的介绍, 可以看出, 针对不同的验证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仿真方法。NC代码仿真、机床加工过程仿真, 能够准确的验证数控程序的准确性, 干涉、碰撞、过切、欠切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加工参数的合理性、机床实际的执行情况、零件与刀具的匹配等情况, 必须采用试验件加工的验证方法。

摘要:现代的数控加工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仿真加工技术, 不仅仿真加工软件在不断提高软件功能, 编程软件也在增加仿真加工的内容, 本文主要讨论了数控加工的不同阶段, 如何选择不同的仿真形式, 通过本文伯介绍使我们可以在编程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仿真方法, 不仅增加了仿真手段, 而且能够将错误减少到最小。

关键词:仿真加工,数控加工,NC代码仿真

参考文献

水产品加工 篇10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是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和有限信息共享行为来实现彼此相互协调,但这一联盟安排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属性,也不可能真正消除企业间潜在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伴随着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将是产生供应链系统运行风险的根源。风险在某节点的生成,不仅威胁着该节点企业的生存,还会通过传导、积累、耦合,甚至不断地放大,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崩溃。

近年来,人们围绕供应链风险方面展开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1,2,3],但涉及某一行业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针对水产行业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还很少。本文将以大连某水产公司(以下简称水产公司)为核心企业构成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对水产品加工业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具体控制策略。

一、供应链的行业背景

水产公司始建于2000年,是一家从事水产品采购、加工、销售,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独资企业。公司地处大连湾,位于大连市国际水产品物流中心地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初具规模,有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厂两座,共占地2万余平方米。公司全部按照国际卫生标准设计,以水产品深加工为主营业务,以外贸为主经营策略。为了满足国外消费者的偏好,公司生产主要以红鱼、马哈鱼、鳕鱼和比目鱼加工为主。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加工所需的原材料需要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采购,其最终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国。

水产品和其它消费品的差别多表现在其具有储运易腐性、使用安全性、保质期短等特点,又由于消费者需求多变,则经常提出品种多样化的要求,因此水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必须做到:最短的时间实现从水域到餐桌的流动;保证水产品品质在供应链逐级传递中实现稳定提升;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多样化水产品[4]。

为了方便研究的需要,水产公司作为加工企业,其所在的供应链系统还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分销商、终端客户等。

二、水产品加工业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整体偏离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其涉及的因素较多,而且相互交叉。针对水产行业的特点,从供应、物流、财务、信息、需求、环境六个方面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剖析[5]。

(一)供应风险

供应风险是指由于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足或供应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采购商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对采购商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可能性。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或成本的浮动,这种不确定性将导致供应风险的产生,尤其是对原材料依赖性偏大的水产加工行业。国外市场主要是以海洋鱼类为主,尤其对红鱼和马哈鱼的需求量最大,但这种鱼多产自日本、俄罗斯以及美国的阿斯维加斯,中国的产量很少。因此水产公司原材料的采购主要源自国外,需要走海运,并且鱼类的产量及质量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供应风险发生的概率。

1.供应商数目的选取是水产公司规避供应风险的重点,选择与多个供应商还是与少数供应商合作,是一个组合优化的问题。水产公司从降低成本的短期收益上考虑,可能会大幅减少供应商数量,这样做具有享受独家折扣、减少维持供应关系的管理费用、供货较稳定等优势。当然供应商从打击竞争对手的立场出发,也会使用各种方式促使下游的加工企业减少供应商数量,与其保持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这样不但保证它的销量稳定而且增加了下游加工企业终止与其合作的成本风险,减弱了加工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水产公司依赖单一或少数供应商是存在风险的,而且供应商数量越少,系统结构就越不稳定,风险就越大。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只要供应商之间收益不完全相关或负相关,供应商合理组合就可以分散和降低风险。但是供应商组合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其数量将依据加工企业的采购规模。但也不是越多风险越小,供应商的数目过多会因为管理和监控不足、管理成本过大、不确定因素过多而产生新的风险。

2.柔性供应主要表现为供应商对下游加工企业不确定性需求的反应能力。消费者需求是多变的、多样化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的生产只有紧跟需求的变化才能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但由于对原材料供应的过度依赖,它的柔性将会受到供应商生产柔性的制约。水产公司国外供应商的生产柔性不足也是该供应链产生供应风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规模效应是水产加工企业减少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但是其单一原材料的规模性采购势必影响着其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合理配置原材料采购的数量和品种又不至于成本过高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也是个优化组合问题,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同样会带来供应链的风险。

(二)物流风险

狭义的物流风险可定义为供应链上的运输、搬运、仓储等相关活动的风险。由于这条水产品供应链原材料的采购和最终产品的销售大都在国外,并且水产品在储存运输的过程中将要面临冷藏、卫生、保质期等问题,因此供应链上的物流风险极易发生。选择“第三方物流”可以使水产公司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加速资金的回笼;得到灵活多样的服务;降低物流成本。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风险: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供货和交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将由物流公司来控制;受物流公司的制约,加工企业很难去建立柔性的供应、生产、销售计划;减少了与供应商、终端客户交流的机会,对两个市场的反应速度减慢,甚至滞后。

更值得担忧的是,物流外包中的信息共享会造成安全问题。从采购(原材料供给的数量、规格、质量要求等)到产品销售(销量、渠道等),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都将全程参与、实现信息共享。因为只有及时追踪加工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情况,做到及时补充库存、及时配送货物,其物流服务优势才能充分体现。但这样的合作会增加信誉风险,如果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缺乏诚信,受利益驱使而将供应链的关键信息外泄,整条供应链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因供应链系统财务状况恶化而导致供应链管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成本控制、理财能力、汇率和财务状况是财务风险的重要表征因素。

1.汇率发生变动会造成国外水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国内加工商、国外销售商的经营成本发生变化,并加重双方对需求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将随着供应链不断地传导。

2.供应链资金流就是指资金在最终消费者、零售商、分销商、加工商到供应商间的流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资金,而且资金会在这条链上不断地流动,以维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正常运行,一旦某重要节点企业出现财务问题,整个资金流将会被阻断。

水产公司财务状况一旦出现危机,会导致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不能正常输出,原材料的积压导致供应商的管理和库存等成本增加,下游分销商则会因为断货而影响正常的产品销售,减缓其资金的回笼和收益。随之消费者失去对该产品的信心而直接导致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下降,造成该水产公司及整条供应链陷入财务风险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信息在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间传递失真、延迟、阻塞和不完全等导致供应链系统运行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但是信息共享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其失败会给各节点企业造成巨大的风险。这里把水产公司看作是供应链的“虚拟委托方”,其他各成员为代理方。由于水产公司在供应链中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并且在供应链利益分配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其他节点企业,尤其是利益份额比例较小的企业,在信息共享的投入方面完全可能存在“搭便车”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造成不公平性。但是由于信息共享的投入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利益回报很难去量化,这就导致供应链中投入大的企业去争取更大的利益份额,投入小的企业也会极力争取更大的收益。这种合作伙伴间的博弈,必然会造成利益的冲突和 “系统内耗”。

水产公司与其原材料供应商和分销商间存在着合作,但也存在着利益冲突。为了在谈判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其往往会保留一定的私有信息,如水产公司的加工能力、新产品开发、销售渠道等等。这样的信息保留必然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使其上下游成员企业的决策发生偏差,这种偏差造成的风险将会增加和传导。

信息共享促进了各企业间的交流,减少了信息的误判,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但是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上扮演的角色不同、实力不同,过度的共享必然会造成对核心企业知识产权的损害,这也不利于激励各节点企业的创新意识。

(五)需求风险

供应链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其需求市场价值的实现,只有当最终产品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并顺利转移到最终顾客手中时,各成员企业才能获得必要的成本补偿和收益,供应链系统才能得以循环往复的运行。

中国是水产品出口大国,但是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日、韩、美、欧4个主要市场,其占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份额的75%左右。由于市场相对集中,容易受进口国家或地区政策和贸易壁垒的影响,存在需求风险。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国内同行业,也来自于国外。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水产品占农产品的贸易份额越来越大后,都极力发展水产行业,其中很多企业都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企业间的竞争将愈加的激烈,相对应的供应链间的竞争也会日益加剧,各方都在为自己的产品开拓市场,这也加剧了需求量及价格的不稳定性。

(六)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是指由供应链系统外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因素给供应链整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环境风险通常带有极大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系统通常无法控制或支配。

近年来,台风、海啸、水灾、地震等以及其他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事件频繁发生,给水产业供应链造成了重大损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其结果无疑引起自然系统的混乱,正在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海水富营养化、有毒物质排放、放射性物质弃入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及泄漏、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这些人为造成的环境灾难对水产品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巨大威胁。

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制定了一些对进口国不利的规章制度。例如,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来自外国入其境内的农产品及食品实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要求日趋严格。日本政府还规定对不同时间进入其境内的同一种商品,每一次都要有一个检验过程,对限制进口的产品还有针对性地实行复杂的检验手续。这将延迟出口方的交易时间、增加其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水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

三、水产品加工业供应链风险控制策略

成员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而且成本较低,相对于外部风险,其更易操作,这是降低供应链整体运营风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整体视角出发,结合前面对水产业供应链风险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影响力

鲍尔索克斯等指出,供应链中需要领导者就像单个组织需要领导者一样迫切。其供应链中规模、经济实力等占统治地位以及更为接近最终用户的核心企业更适合担任供应链领导者,它会在协调和监督供应链的运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企业应该起到以下作用:(1)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降低水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2)通过对物流的协调管理,降低水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3)使水产品在从捕捞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的状态,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4)通过水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树立起该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5)使水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原材料的供应更有计划性[6]。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系统

针对水产行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供应链风险识别和评估指标体系,目的就是通过采取科学适当的评估方法,找出那些发生可能性较大且后果危害严重的关键风险因素,使风险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这些风险信息,并将它们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选择恰当的预防调控措施,使水产业供应链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建立供应链系统协调机制

1.节点企业间利益的协调管理。

供应链是一个虚拟的企业联盟体,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协调机构来制定整体目标,并督促大家执行[7]。由于各节点企业是相互独立法人,这种协调机构并不是一个上级管理机构,它对各企业并没有直接管理权,因此协调方案是否得到落实,执行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企业间的利益协调和分配。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整体目标得到的利益大于各自独立行事的利益,各方将会不由自主的去执行,并希望保持这种状况的延续。

水产业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地位、责任、实力不同,因此从供应链中得到的利益不同,在供应链中所承担的风险也应该不同,节点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要保持同向协调运动。惟其如此,才能充分激励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合作热情。

2.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加快信息的反馈,建立成熟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供应链所要求的数据信息完整、可靠和安全。信息甄别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败德行为,从而改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风险。同时强化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性。

总之,水产业供应链系统协调机制首先应该使各节点企业及时了解供应链系统的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从而对本企业具体经营行为做出有效调整,并使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时了解其上下游企业的不满和困难,及时调整协调手段。其次,核心水产品加工企业应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确定各主要节点企业的权利与责任,优化利益协调方案,推动供需双方走向利益纳什均衡。最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应通过建立互信机制来保证供应链中各企业为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而努力,而不是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间建立长久信任关系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各成员企业改变传统的“买卖观念”思维定式,要积极与合作企业共担责任、风险与成本,同时共享成果与收益。

(四)实施供应链系统柔性管理

供应链系统合作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柔性管理,可以部分消除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

1.种类柔性。

在水产品设计中树立订单式产销模式的理念,提高产品的多样性,缩短应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周期,在给客户提供多样性选择余地的同时,还能保证生产过程和物流组织的简捷。

2.产量柔性。

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到市场的需求,保持信息的畅通和步调一致,通过对水产品加工时间、生产节拍和生产调度的集成管理,保证生产系统能够高效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3.库存柔性。

保持适当的库存,能够提高水产品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质量,并在遇到原材料供应短缺或价格飞涨时保持加工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供应链风险管理者可以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和对即时行情的把握,确定合理的柔性库存水平,使其既具有抵御供应风险的能力,又不至于成本过高。

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可以建立自己大型的集中仓储中心,对需求相同的水产加工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进行统一管理,规模效应不但可以增加其经济收益,也可以减少加工企业由于独立库存而造成的高额成本支出。

(五)采用基于POS系统的物流管理模式

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只能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一级企业的需求信息来进行生产或者制定供应计划。为克服牛鞭效应的影响,将POS系统引入水产业供应链各主要节点企业,使各方都能够获取销售数据,及时更新相应的库存记录和供应商纪录。原材料供应可根据用户的库存记录、历史销售数据进行预测,还可以集成一个自动监控系统。例如:对用户库存的每种水产品进行温度监控,对比以前记录的该水产品在加工、运输过程中所经历的正常温度变化,出现的问题,及时通知零售商;决定补货时,生成补货通知单,并通知用户;用户收到补货通知单后,发出确认,加工企业就组织送货工作;送货过程中,供应商能随时向用户发布水产品的运输情况,然后就是按部就班的接货收货存货工作了,货到即入库,送货入库时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库位信息,系统将会遵守水产品出库销售时先进先出原则。

(六)加强供应链财务风险控制

为了剔除汇率变动造成的影响,国内外公司可以以合同的形式确定某时点交易的汇率水平。为规避汇率风险,供应链中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可以主动调解进出口贸易比例结构,在同一时期内减少原材料进口付汇和水产品出口结汇的差额,更多地将收到的出口外币货款直接用于支付进口货款,以达到进口和出口的汇率风险有效对冲的目的。

作为一条供应链上的利益攸关方,为了保证供应链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利益最大化,节点企业间可以尝试建立信用积分制度,对于那些信用较好的企业在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合作方可以采取延长资金的支付期限、改变支付方式、供应链担保贷款等帮助危机中的合作方摆脱困难,这样既保证了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度。

(七)以提高产品档次为核心开拓新兴市场

目前,中国水产品出口过分集中于日、韩、美、欧4个主要市场,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又针对中国设置了贸易壁垒。为避免对这些市场的过分依赖,可以针对出口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调整出口品种,在着力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对新分销商的培养。

中国水产业要尽快完成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就出口来说,一味的低价战略和生产低档产品,不但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不利于出口的长期持续发展。我国想成为水产品出口强国,不但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还要发展档次较高的出口产品。由于发达国家所设定的绿色贸易壁垒所针对的主要是产品质量差和安全性差的水产品,因此,发展高质量、高档次、环保性和安全性好的产品应成为我国水产业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八)建立供应链系统应急机制

水产品加工业供应链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消费品的供应链,其面临原材料采购及最终产品销售的国际化、冷链运输、食用安全等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往往难以避免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风险的发生,作为核心企业的水产公司应该事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提早制定多套应急措施,当风险发生后,加强各节点企业间的沟通和协调,各尽其责,对风险的后果及时进行补偿,防止风险在供应链间的恶性传播和放大,使其尽量在各节点企业内部解决,免使成员企业和整个供应链遭受更大的损失[8]。

另外,培育供应链风险管理文化也很重要,可以尝试成立跨越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团队,使临时应急机制变为长效机制。

四、结论

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给企业带来竞争与效益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水产品加工业供应链主要存在着供应、物流、财务、信息、需求、环境等多种风险。本文在有效识别水产业供应链这些风险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较完整适宜的风险控制策略,以期有效规避风险,确保水产业供应链整体安全高效运行,并对今后在该领域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Zsidisin G A.A grounded definition of supplyrisk[J].The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Management,2003(9):217-224

[2]Harland C,Brenchley R,Walker H.Risk insupply networks[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Supply Management,2003,9(2):51-62

[3]晚春东,王雅林,齐二石.供应链系统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6):93-98

[4]张海涛,王锋.基于可追溯系统的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机制及管理模式[J].中国渔业经济,2008,27(6):48-53

[5]晚春东,齐二石.供应链风险产生根源的理论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6):491-495

[6]李季芳.基于核心企业的水产品供应链管理[J].中国渔业经济,2006(4):24-31.

[7]杨华,汪贤裕.供应链风险系统研究[J].软科学,2007,21(6):15-18.

上一篇:博士学位下一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