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

2024-07-05

十二五期间(精选十篇)

十二五期间 篇1

一、深化税制改革, 进一步优化税制。

优化税制结构, 让老百姓减少负税感。从现状看, 2010年, 在全国的税收收入总额中, 来自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三个税种的收入仍然高达63.8%, 所得税等其余所有税种的收入总额仅占36.2%。流转税收入比重过大, 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政府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说明其税收制度是不够健全的。建立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现代税收的功能包括取得收入、调节分配和稳定经济三个方面。税收调节应该涵盖取得收入环节、消费环节和财产保有环节。现行的偏重流转税的税制结构, 难以全面发挥税收的作用。流转税即间接税虽然易于减少征管矛盾, 但其负担归宿难以把握, 不利于公平税收负担。因此, 我国在今后五年优化税制结构, 加强税制体系建设的目标必然是进一步完善直接税体系, 尤其是要建立健全财产税体系, 扩大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份额。

二、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制

增值税 (value-added tax) 是以商品 (含应税劳务) 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 是由消费者负担, 有增值才征税, 没增值不征税。然而,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型期, 其目标是形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和新型秩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以现代税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原则为基础, 设计总体的税制改革思路。在现行的流转税制中, 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行”, 即对流转环节征收增值税而对服务流转环节征收营业税。应当说, 在当年的税制改革中, 已经按照彼此照应、相互协调的原则确定了税负水平。但是, 通过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过渡改革, 营业税的税负就变得相对偏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下, 两个税种之间的税负水平失衡, 会给调整产业结构带来困难。因此, 我国在今后五年对增值税的改革是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缩小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在整个一般的流转领域统一征收增值税。当然,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这一改革过程是渐进的, 而不是一步到位的。

三、消费税的改革

“十二五”时期,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消费税征税范围、税率、征税环节, 可能还包括纳税人的调整, 必将是较为频繁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应该划分消费品档次, 确定课税范围。划分类型可分为高档消费品, 高污染消费品, 高能耗消费品, 危害身体健康消费品, 中档消费品, 低档或普通消费品, 生产、生活必需品。对每一类型确定范畴, 减轻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这样, 消费税政策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

四、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早已锁定, 时间可以追溯到“十五”时期。但是改革的行动举步艰难,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采用分类所得税模式, 即纳税人取得的个人收入要区分不同的应税所得项目, 实行分项扣除费用, 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分类所得税模式内在的弊端开始凸显: (1) 范围不够全面, (2) 对于不同来源的收入没有办法公平纳税。 (3) 不能增强人们的纳税意识。从这几个方面看,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这是基于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趋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的严峻形势和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的考虑。尽管实现这一改革目标的困难重重, 但它毕竟是不可逆转的改革方向。“十二五”规划明确将“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相联系地放在一起。由此说明, 个人所得税在“十二五”时期的改革突出了征管元素, 加强征管推进改革。

五、房地产税的改革

七年前, 我国推出了建立物业税的改革, 至今仍然只是一个概念, 让人捉摸不透。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房地产税的改革进程。房地产税是对居民个人拥有的居住用房和地产征税, 是财产税体系中的一个特定税种。它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 拉近贫富差距的特殊工具。因此, “十二五”期间包括税制建设和征缷管机制在内的房地产税改革, 必将实现重大突破。从2013年1月28日开始, 上海、重庆两市已在房地产税的概念下和严格界定的范围内, 启动了改革试点工作。但是两市的试点方案尚存在种种缺陷, 尚有许多难题有待突破, 改革的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即使如此, 它也是我国今后五年房地产税改革的一个明显的信号。

六、资源税的改革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2013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将继续深入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其中包括消费税、房产税和资源税等重点税种改革。与此同时, 《2012年西部大开发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安排》也明确指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会议明确2013年将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 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说明在今后五年中, 我国的费改税改革将放在与资源开发和耕地占用有关的收费上。以费改税的办法规范政府在这两个领域的收费行为和机制, 从而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的改革。可以预见, 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的改革与资源开发和耕地占用收费的取消同步推进。

因此, 在“十二五”时期, 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举措。合理的税收政策能促进我国税收的健康良性增长。在一系列税收的改革中, 税收政策必定随着发展而发展变化, 适应新的商场环境。

摘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的具体要求, 文章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广西税收政策, 包括:深化税制改革, 进一步优化税制, 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制;消费科的改革;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房地产税的改革;资源税的改革。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税收制度,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与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就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今年所取得的成就

今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3798人,城镇净增就业1325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91人,人员再就业77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均为100%;城镇职业培训12298人,其中创业培训95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389人,其中市内转移130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929人,其中工业园区定向培训7208人;累计新增担保基金47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95万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贷款4975万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2820万元,直接扶持就业1942人,带动就业4059人;失业保险参保1.25万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81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值为3.25%,均低于目标的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二、今年的工作回顾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094人,完成任务的137.51%,城镇净增就业2823人,完成任务的156.8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1070人,完成任务的120.22%,人员再就业308人,完成任务的128.33%,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为100%,城镇就业率为94.5%,完成任务的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981人,完成任务的131.07%,其中市内转移3694人,完成任务的236.7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69人,完成任务的132.16%,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284人,完成任务的117.28%;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398人,完成任务的113.71%;失业保险参保1.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32万元,完成任务的94.69%;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88万元,完成任务的221.55%,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2、加大小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扩大了小额贷款覆盖面和发放额度,将小额贷款对象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个人创业贷款每笔最高限额由原来的3万元扩大到5万元;农村创业妇女,通过县妇联推荐,不担保仅贴息,可以申请每笔最高额为8万元的创业扶持贷款;对当年新招用失业人员、进城创业农民工和返乡农民达到企业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融资贷款扶持。11月,新增财政担保基金70万元到位,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18笔,发放金额3988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创业贷款613笔、金额2888万元,发放小企业贷款5笔、金额1100万元;直接扶持创业920人,带动就业1830人,位居全市第二,充分发挥了小额贷款在推进全民创业中的扶持作用。

3、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服务。

我局印制了《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工朋友们的一封信》一万余份,在各乡镇和县城所有公交车站散发,宣传县委、县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而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增强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

4、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培训。

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园区岗位对接。我局常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284人。结合小额贷款工作,就业培训中心分期分批组织申请贷款的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到11月底,已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组织398名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经培训合格的,再由担保中心进行贷前调查,发放创业贷款予以扶持。

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就业培训适合县工业产业对口专业很少,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券的发放和回收难度大,造成培训工作被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2)、农民进城务工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不明朗,且很多不能兑现,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短、快、平项目不多,不能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实需求。三、十二五期间和2012年工作展望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抓住实施民生工程这个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紧紧围绕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两大主题,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抓好劳动保障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深入开展各项就业援助活动,推进工业园区岗位对接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就业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城镇新增就业11250人,城镇净增就业9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50人,人员再就业12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4.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0人,其中市内转移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420人,其中园区定向培训10200人,创业培训1750人;小额贷款发放突破1个亿,新增担保基金750万元,到期贷款回收率99.6%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失业保险征缴125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三)2011年就业工作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更加积

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我县经济赶超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四)2011年就业工作主要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2300人,城镇净增就业19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0人,人员再就业26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其中市内转移16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700人,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38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新增担保基金15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失业保险征缴25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五)主要工作举措。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六大工程 篇3

耕地保护工程——通过实施耕地保护工程,有效补充耕地资源,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在常德、益阳、岳阳3市16 个县级行政区实现建设规模 309 万亩,新增耕地 22 万亩。2、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总规模为 28.50 万亩,预计新增耕地20.58 万亩。3、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 在基本农田示范区、 粮食主产县选定 20 个县,建设规模 400 万亩。

矿产资源保障工程——通过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的实施,全面促进基础地质工作,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发现一批大中型矿产地和提交一定数量的矿产资源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1、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对南岭、钦杭、湘西鄂西三大成矿带的整装勘查区开展整装勘查,实现提交金属资源量为铅锌 630 万吨,铁矿石 1亿吨、锰矿石 8000 万吨、钨锡 170 万吨、金 60 吨、铀 1.5 万吨、煤炭资源量3.5 亿吨。2、全面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全省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和1/20万重力测量等。3、继续开展老矿山深边部找矿。优选重要矿种的 30 个大中型老矿山继续开展老矿山深边部找矿。

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工程——通过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工程的实施,加强对全省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对重要地质灾害进行整治和重要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不断改善矿山地质环境。

1、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2、开展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300 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分期治理。3、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对 180 余个存在重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矿山进行分期治理。

基础测绘与信息化建设及地籍管理工程——通过基础测绘与信息化建设及地籍管理工程的实施,不断提升测绘服务水平和国土资源信息化服务水平。

1、开展基础测绘工作。主要工作内容为测绘基准建设维护、全省基本图测绘更新等。2、全面开展数字湖南建设工作。在全省市州及有条件的县(区)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3、继续完成金土工程。4、湖南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建设。5、湖南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6、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对全省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开展测量、权属调查、登记、发证。7、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8、开展宗地编码与地籍查询系统建设工作。

资源节约集约工程——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低品位难选冶共生、伴生矿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煤矸石、瓦斯综合开发利用和开展矿山开采技术改造等工作,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全面落实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策略。

1、开展全省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矿综合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建立示范工程,提高我省低品位难选矿和共伴生多金属矿选冶水平,选矿回收率提高 3-5 个百分点。2、开展煤矸石、瓦斯发电综合开发利用工作。3、开展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改造工作。

国土资源基础设施工程——通过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及厅直属单位的建设,极大改善国土资源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系统办公效率和为民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间 篇4

“十二五”时期,国内能源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互相影响,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能源总量、结构、安全面临全新的挑战。本文将从全国,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地区分布和能源利用效率等三方面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中国能源环境的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2.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也将会是以煤为主,油气为辅。198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如图1所示。对比1980-2011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可知:煤炭从72.2%下降为68.4%,石油从20.7%下降为18.6%,天然气从3.1%上升为5.0%,水、核、风电从4.0%上升为8.0%,即煤炭,石油比重有所下降,而天然气,水、核、风电所占的比重均略有上升,整体能源消费结构略微调整,但基本格局不变。未来将逐步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降低煤炭与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占比,以优化能源结构。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以能源消费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由于受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事件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对煤炭消费开始重视,以煤代油,煤炭比重有所上升,石油比重有所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能源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并开始显现多元化趋势,煤炭在常规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缓慢下降;但由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经济正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大规模建设以及内需结构的升级等因素,带动了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高能耗工业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近些年来我国煤炭和电力消费的增长,使得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比重有所抬头,一次电力比例上升迅速;2008年绿色奥运的口号提出之后,为响应节能减排目标,煤炭与石油比例逐步下降,清洁能源与天然气比例逐步攀升。中国当前的石油、天然气消费占的比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20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成熟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而煤炭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50个百分点。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既显示出能源结构的低层次性,又显示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 我国能源消费地区分布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由于我国各区域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的能源供求状况差异很大,1990-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的地区分布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按照能源消费量进行排序,各地区一次为华东(28.9%)>中南(22.4%)>华北(19.2%)>西南(11.2%)>东北(10.4%)>西北(8.0%)。从20年的整体态势来看,华北、西南、西北占比较为稳定,华东、中南占比升高,东北占比降低。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分析图中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及比例的趋势可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一直表现为能源净输入,东北地区自2003年起成为能源净输入地区,中部和西部则一直处于能源净流出地位。而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必将存在一个客观的增长趋势,但各区域间的能源需求在总量的增长速度及消费结构上将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能源需求总量将会进一步增长,但能源强度将进一步降低。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产业的转移,能源消费总量也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全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该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会进一步增长。

4. 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不仅仅限于正相关的关系,其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还可以衡量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体现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上文已经分析了各地区能源消费量情况,根据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便可以计算各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达情况以及节能减排力度。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要求,随着各项措施的出台,各地区的减排工作都取得了一定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表1为2010年与2011年中国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按1997年价格计算)对比情况。由表1可知,华东地区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各区域最低;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单位GDP能耗仍在1之上,需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由以上分析可知:虽然经济发达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但节能减排总体水平指标显著低于经济落后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分析,可以了解虽然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储藏不均衡,多煤、少油、缺气。以煤为主的储量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也奠定了我国能源自给政策的基础,而煤炭质量不高,是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2)能源分布不均衡。华北、西北地区集中了80%以上的煤炭资源,刚好与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构成了地理错位,这就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比如运输问题、调配问题等。3)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突出,缺口逐渐加大,这使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4)能源经济效率在低层次上徘徊,能耗强度大约是发展中国家的60%。5)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部门(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偏高,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少。6)结构性污染严重。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是造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烟尘排放的主要源头。面对哥本哈根会议中对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承诺,我国将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能源与经济相辅相成又相互约束,如何进行能源规划,既能够保障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是目前政策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高莹.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经济,2010(06):26-28.

[2]王席席.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分析[J].中国商界,2010(10):188-189.

[3]潘淑会.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对策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3):20-21.

[4]陈学.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战略选择浅析[J].市场观察,2012(02):44-49.

“十二五”期间法治瑶海建设的意见 篇5

法治瑶海建设的意见

为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期间依法治区成果,根据宪法、法律法规和省、市 “十二五”期间法治建设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十二五”期间法治瑶海建设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深入开展法制瑶海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法治化管理水平,巩固和深化依法治理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瑶海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促进我区普法效果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全面升级,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公民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具体内容:

(一)各级党委逐步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执政能力明显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

(二)行政决策、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健全规范,各级政府高效廉洁、公正透明、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

(三)司法机关坚持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平正义的司法权威充分彰显。

(四)法律监督机制健全并有效发挥作用,社会信用制度基本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完备,社会治安良好,安全、诚信、规范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全面建立。

(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服务百姓的理念和能力普遍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

(六)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法、用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带头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办事,支持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保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实现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行使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畅通人民群众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与监督的渠道。改进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优化代表构成,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和履行职责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不断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3、稳步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村(居)民自治制度及其他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效保障公民民主权利,推进基层民主政治进程。以开展创建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活动为载体,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重点内容,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居)民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全面实行村(居)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建立健全基层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在民主管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农民工依法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

(二)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1、以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政府为目标,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2、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限,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建立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严格决策责任追究,不断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现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全覆盖。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4、完善公共权力有效制约机制。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强化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确保公共权力的行使公开、透明、科学、民主,合乎法律、顺乎民意。

(三)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围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等重点,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促进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着眼于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审判、检察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严肃查处损害群众经济权益、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案件,着力破解诉讼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维护司法尊严和权威。实施“阳光”司法,进一步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加快改革司法机关人事管理制度,严格司法人员职业准入条件和程序,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严肃查处司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防止和惩治司法腐败。

4、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在内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方式及功能,规范法律服务主体、行为、秩序和管理。坚持并完善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两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质量监督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 的法律援助工作。

(四)加强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和谐安定

1、优化社会管理与服务。以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着重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网络管理。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就业和人才队伍、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各项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依法维护群众权益,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瑶海”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大对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政府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经济法治建设

1、依法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保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展的法治环境。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健全文化管理法制建设,培育和完善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加强生态和环保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健全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依法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2、强化市场监管,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广泛宣传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增强各级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素质和本领;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流动人口和农民法制宣传教育;

继续推进“法律六进”、“江淮普法行”活动,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七)健全监督机制,推进各项监督体系不断完善

1、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程序、创新形式、保障效果。充分运用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民主监督等各种监督手段,加强权力制约,确保公共权力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

2、强化人大、政府、司法的职能作用。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加大对“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监督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领域的监督,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和严重违法的行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监督等层级监督和审计、监察等专项监督,强化对重要部门、重大事项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和绩效评估制度,确保行政部门依法严格履行职责。强化司法监督,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守和执行法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努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3、切实加强社会监督。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注重社会监督效果。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加强人民政协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和工会、共青团、妇联

等群众团体对政府和社会事务的参与、监督;加强信访工作,健全完善受理、处理机制,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促进法治建设。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法治瑶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区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实施、各单位、各部门整体联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对法治瑶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法治瑶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执政为民的实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规划部署,明确目标要求,确保工作落实。各街道、镇、开发区、区直各部门一把手作为法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要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法治瑶海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法治瑶海工作进程。

2、强化工作机构建设。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承担法治瑶海建设任务,负责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法治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按照区委关于法治瑶海建设工作部署,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本地、本部门法治建设的重大事项,牵头制定本地、本部门工作的整体规划,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对工作的考核验收。要高度重视,根据法治瑶海

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普法经费按年人均0.2元予以保障到位。各单位要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报区依法治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各单位要把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建立法治建设考评体系,完善考核运行评估机制,把《意见》实施情况的考核与“六五”普法工作检查考核同部署,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期间 篇6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获得世界超算“五连冠”。“天河二号”在基因分析与测序、新药制备、大型飞机和高速列车气动数值计算、汽车和船舶等大型装备结构设计仿真、电子政务及智慧城市等领域获得一系列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激光陀螺

我国激光陀螺研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激光陀螺集光、机、电、算等尖端科技于一身,广泛覆盖陆海空天多个领域。2014年,经过国防科技大学43年的艰苦攻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出色表现,更是离不开激光陀螺的贡献。

北斗导航系统

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广泛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航空运输和应急救援等领域。

“高分二号”卫星

获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奖”。“高分二号”卫星数据正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城乡规划监测评价、交通路网规划、森林资源调查、荒漠化监测等行业和首都经济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它提升了低轨道遥感卫星长寿命高可靠性能,提高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自给率。

民爆器材及爆破一体化工程平台

获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先锋奖”。民用爆破器材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行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煤炭、冶金等采矿、建材开采、机械加工、水电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及城市建设和国防施工等多个国民经济领域。

无人机

可实现高分辨率影像的采集。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既能用于军事领域执行空中侦察监视、情报搜集、信息中继、靶标模拟、对地攻击、打击效果评等多种任务,又能应用于航空摄影。

智能机器人

精密集成各种传感设备的智能机器人作战平台,被誉为人类士兵的“完美替代者”。智能机器人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处理器,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

无人驾驶车是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七大行业之一。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

履带式轻小型无人平台

无人作战平台指无人驾驶的、完全按遥控操作或者按预编程序自主运作的、携带进攻性或防御性武器遂行作战任务的一类武器平台。具有无人员伤亡或被俘以及设备的无人化设计优势,并且成本低廉,隐身性能好。

华龙一号

获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奖”。“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在我国数十年核电建设运营成熟经验基础上,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合作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创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 篇7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市东12km处熊官屯乡大白梨沟村, 所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24°8′51″, 北纬42°18′11″。柴河水库库区最大坝高42.3 m, 总面积17km2, 总库容6.36亿m3。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355km2, 占柴河流域总面积的90%。柴河水库是在辽河支流柴河下游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 以防洪、灌溉为主, 结合发电和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是铁岭市主城区的供水水源地, 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铁岭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解“十二五”期间柴河水库水质变化情况, 选用铁岭市环境保护监测站5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旨在掌握水库水质的变化情况, 为水质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标准与方法

2.1 评价标准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Ⅱ类标准进行评价。

2.2 评价方法

湖库富营养化程度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式中:TLI (Σ) 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Wj为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

TLI (j) 为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湖泊营养状态分级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 (水库) 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TLI (Σ) <30贫营养,

30≤TLI (Σ) ≤50中营养,

TLI (Σ) >50富营养,

50<TLI (Σ) ≤60轻度富营养,

60<TLI (Σ) ≤70中度富营养,

TLI (Σ) >70重度富营养。

3“十二五”期间柴河水库水质状况

3.1 柴河水库总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状况

据文献指出, 无机氮含量在0.5~1.5mg/L时, 湖泊生产力为富营养型, 大于1.5 mg/L时为超富营养型;国际上则一般认为总氮浓度为0.2mg/L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柴河水库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氮, 2011~2015年总氮年均值在1.35~2.81 mg/L, 超标倍数在1.70~4.62, 表明柴河水库已存在富营养化危机。2011年柴河水库总氮年均值最大, 为2.81mg/L, 2015年总氮年均值最小, 为1.35mg/L, 呈不显著下降趋势, 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 (图1, 2) 。

柴河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37.71~38.51之间, 均为中营养程度, 基本持平。柴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见表1。

3.2 柴河水库中总氮水期、月变化情况

柴河水库枯水期、丰水期峰值出现在2011年, 为3.83mg/L、3.20mg/L;平水期峰值出现在2013年, 为2.70mg/L。柴河水库丰水期总氮小于平水期, 这可能与丰水期处于雨季, 水库水量增大有关。“十二五”期间总氮枯、丰、平水期变化见图3。

由图4可以看出, 2011~2015年总氮的月均值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最大值出现在2011年4月, 为3.83mg/L, 超标6.7倍。柴河水库中总氮呈波浪形下降趋势。

4 总氮超标原因分析

(1) 柴河水库的供水源主要是柴河, 柴河在汇入的过程中携带了沿途的生活、生产废水, 容易造成氮、磷的富集。

(2) 水库水质流动缓慢, 自净能力较差, 容易造成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聚积。

5 对策和建议

5.1 做好水库上游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柴河流域城镇人口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加强排污沟的导引作用, 尽量避免对柴河造成径流污染。加强直排或间排柴河的工业污染源管理, 要求治理达标后排放。

5.2 加大农村面源治理力度

由于水库的水大部分来自于地表径流和降水补给, 因此水库周围农田农药、化肥的施用以及周围村庄畜禽养殖对水库的水质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大力提倡绿色农业, 减少耕地中农药及化肥施用量;提倡禽畜规模化养殖, 加大禽畜粪便利用力度, 严格禁止禽畜粪便随意排放;充分利用有机肥料, 减少化肥使用。

5.3 完善水质监测, 合理使用水库水域

重视水库的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人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利用行政手段科学地进行管理, 科学合理地实施渔业, 对以生活饮用水源为主要功能的库区, 严禁网箱养鱼、肥水养鱼, 提高柴河水库水体的自净能力, 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适时对水库底泥进行清淤, 降低水库富营养化几率。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S].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十二五期间 篇8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周大地对此表示, 鉴于能源形势紧张, “国家将会适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另有知情人士透露, 国家还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有关专业人士表示:“工业用电增长加快, 体现拉动能源消费迅速增长, 也说明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有限。”针对“十二五”的节能目标, 有专家坦言:“五年规划的节能实施通常都是前松后紧。”

工业拉动能源消耗

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前三季度, 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12.1%。前10个月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12.16%, 增速坚挺。

能源专家根据电力增长情况测算, 2011年前三季度工业用电增长拉动能源消费增长5.2%;占工业产值70%的高耗能工业在2011年前三季度拉动能源消费增长12.7%。

此前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低碳报告》中提到,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的转移。内陆地区发展经济的冲动, 往往抵消了节能减排的努力。GDP增长快的地区面临的减排压力也大。

根据工业耗能情况, 国家于2010年9月21日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 (下称《节能评估办法》) , 强调对工程项目加强节能评估。

根据该办法, 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 其中年耗能1000~3000标准煤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年耗能3000t标准煤以上的项目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其他低能耗项目填报节能登记表。

拉闸时不得影响居民用电

虽然学者还有争议, 但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会推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据悉, 国家发改委将各地节能完成的状况与各地区年度及“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进行了比较分析, 确定了各地预警等级, 制作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在节能预警等级中, 一级预警表示节能形势非常严峻, 二级预警为节能形势比较严峻, 三级预警为节能形势基本顺利。分析结果表明, 内蒙古、海南、青海、宁夏、新疆5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 其中的内蒙古2011年上半年GDP增长15%。各省都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

“十二五”期间食品行业发展状况 篇9

“十二五”期间,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 全国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 顺应市场变化, 推进结构调整, 实现生产平稳增长, 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 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多数经济指标提前完成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确定的各项目标。

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 食品工业在满足市场需求、转变方式、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 继续保持行业稳定健康增长。

2014年, 我国规模以上企业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9万亿元, 比2010年的6.3万亿元增长了72.7%, 年均递增约14.6%, 略低于“十二五规划”中“食品工业年均增长15%”的目标。

2014年, 食品工业上缴税金总额9241.55亿元, 比2010年增长79.9%, 年均增长14.8%;食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581.46亿元, 比2010年增长95.1%, 年均增长18.2%。

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10%, 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0.88∶1提高到2014年的1.05∶1,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 食品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统计, 2010年超过百亿的食品工业企业有27家, 2014年, 全国达到和超过这一规模的食品工业企业有54家, 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百亿元食品工业企业超过50家的发展目标。

2014年规模以上大中型食品工业企业共计5789家, 占食品工业企业数的15.4%;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54.0%;实现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62.9%;上缴税金占全行业的83.2%。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 全国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工业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食品企业更加重视节能环保低碳发展。2011~201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3万亿元, 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43万亿元, 增长1.5倍。

2014年全国食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万亿元, 比2010年增长161.8%, 年均增长27.2%;全国食品工业总资产6.58万亿元, 比2010年增长66.6%, 年均增长13.6%。

食品工业是最早开放的竞争性行业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 食品工业企业已经适应了按市场经济方式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目前, 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8%是由企业自筹资金解决的, 国家预算内资金、利用外资等其他资金来源只占到全部投资的12%。

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 在中央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指导下, 食品工业区域经济逐渐趋向均衡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和优势地位, 2014年东部地区实现了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59万亿元, 比2010年的3.26万亿元增长了40.8%;其中山东省2014年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68万亿元, 一直以来稳居全国首位。

中部地区借助农业资源优势, 努力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 食品工业快速发展;2014年中部地区实现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92万亿元, 比2010年的1.45万亿元增长了101.4%;其中河南省2014年实现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631.55亿元, 自2010年以来连续4年居全国第二位。

西部地区借助政策优势, 食品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4年西部地区实现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6万亿元, 比2010年的1.20万亿元增长71.7%。从增长速度上看, “十二五”期间, 中部发展最快。2010年,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45.4∶22.9∶19.4∶12.6, 到2014年发展为42.1∶26.8∶18.9∶12.2。从中可以看出, 东部地区食品工业份额占比减少, 中部地区份额增加。

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2010年的48.34%提高到2014年的57.89%, 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发展较快

“十二五”期间, 2011~2014年累计实现食品进出口贸易总额5806.6亿美元, 比“十一五”期间累计增长52.4%, 年均增长11.1%。食品出口4年累计2256.1亿美元, 比“十一五”期间的1750.4亿美元增长28.9%;进口累计3550.5亿美元, 比“十一五”期间的2060.3亿美元增长72.3%。

“十一五”期间, 食品进出口贸易由小额顺差转为逆差, “十二五”期间食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2011~2014年贸易逆差分别为194.5亿美元、331.8亿美元、372.6亿美元、395.5亿美元。主要原因是中国进口大宗商品 (粮食、油料、油脂等) 量、值不断创出新高, 加之对乳制品和肉及肉质食品进口的大幅增长, 导致食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食品安全形式总体向好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国家形象和企业信誉, 是行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十二五”期间,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以及食品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

食品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粮食加工业

粮食加工业转化农产品数量大, 产业关联度高, “十二五”期间保持较快增长, 生产总量迈上新台阶。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有6061家,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71.51亿元, 比2010年增长98.4%, 年均增长18.7%。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生产大米13042.82万吨, 比2010年增长58.2%, 年均增长12.2%;生产小麦粉14116.02万吨, 比2010年增长39.5%, 年均增长8.7%。

食用油加工业

我国是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十二五”期间, 我国食用油加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2014年全国食用植物油产量6534.13万吨, 比2010年增长66.9%, 年均增长13.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69.98亿元, 比2010年6076.80增长70.6%, 年均增长14.3%。

乳制品制造业

“十二五”期间, 乳制品制造业在整顿和调整中实现恢复性增长, 行业诚信建设、安全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但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发展期。

2014年全国乳制品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97.73亿元, 比2010年增长67.8%, 年均增长13.8%;乳制品产量2651.81万吨, 比2005年2159.3增长22.8%, 年均增长5.3%。

酿酒工业

酿酒工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业之一, 也是世界酒类品种最全、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十二五”期间酿酒行业在历经“十一五”高速发展后, 逐步向“理性变革、力求稳健”发展, 产业结构、生产规模和科技水平发生显著变化。

2014年, 全国葡萄酒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57亿元, 比2010年309.5亿元增长35.9%, 年均增长8.0%;葡萄酒产量116.10万千升, 比2010年增长6.6%, 年均增长1.6%。全国黄酒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8.56亿元, 比2010年增长35.8%, 年均增长7.9%。全国啤酒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6.24亿元, 比2010年增长46.2%, 年均增长10.0%;啤酒产量4921.85万千升, 比2010年增长了9.8%, 年均增长2.4%。

2014年, 白酒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58.89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94.2%, 年均增长18.0%;白酒产量1257.13万千升, 比2010年增长了60.2%, 年均增长12.5%。白酒行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节粮降耗, 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产业。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3786家,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74.01亿元, 比2010年增长72.6%, 年平均增长14.6%。

2014年, 畜禽屠宰业生产鲜冻肉3903.44万吨, 比2010年2116.8增长84.4%, 年平均增长16.5%;肉制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25.13亿元, 比2010年增长42.2%, 年均增长9.2%。

我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全球食品格局深度调整

世界经济已进入密集创新和产业振兴时代, 全球食品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这些必将深刻影响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跨国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 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及人才的争夺, 将人才、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手段实现食品工业重组, 这些也对竞争力相对薄弱的食品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食品工业转型升级迫切而艰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和环境双重制约,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已成为我国长期的主要任务。我国食品工业部分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 对这些企业, 加快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

高新技术应用加速, 食品工业不断涌现新业态

食品科学是高度总和的应用性科学, 其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微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 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 如物联网、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消费需求刚性增长, 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随着人口增长、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深入推进, “十三五”时期, 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需求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趋势。随着我国进入中高收入阶层的人越来越多, 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大体经历了三个层次: (1) 民以食为天——刚性需求——吃得饱; (2) 生活水平提高——结构需求——吃得好; (3) 健康长寿——功能需求——吃的安全有营养, 而且正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从“吃饱、吃好”向“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转变, 食品消费将进一步多样化, 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继续推动食品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 全国许多县市以发展食品工业为重点, 带动和引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自2000年以来,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每两年开展一次食品工业强县和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的认定和经验交流活动。截至目前, 已在全国培养和认定178个食品工业强县和1046家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这些强县的食品工业产值均占到全县的经济总量的50%以上。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推动化解“三农”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聚集特色发展

十二五期间 篇10

本刊讯2015 年我省完成营造林28.09 万hm2, 占年度生产任务的100.33%。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中, 全省各地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发展思路, 大力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建设, 呈现出造林绿化与资源管护同步推进、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据统计, “十二五”期间, 全省累计营造林150 万hm2, 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以来, 全省造林绿化工作在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下, 连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造林质量逐年提高, 呈现出稳量、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晋城市、长治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省有40 个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林业生态县;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累计完成营造林28 万hm2, 新发展经济林3.40 万hm2, 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和民生质量发生大幅改观;配合全省“大路网”和“大水网”建设, 完成通道绿化2.82 万km, 绿化沿线荒山12 万hm2, 143km大运高速公路提档升级, 盐碱地治理试验任务全面完成, 在汾河流域两侧造林3.91 万hm2, 完成矿区绿化5.33 万hm2, 义务植树2.50 亿株, 全省城市周边、通道两侧、水系沿岸森林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加快以干果经济林、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业建设, 林业产值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对富民增收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尽管“十二五”期间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目前全省林业产业和林业基础仍相对薄弱, 造林绿化、林业提质增效、森林资源保护任务仍十分艰巨。为此, “十三五”期间全省林业建设将以增绿色、增面积、增蓄积、增效益、增收入为目标, 以林业“六大”工程为抓手, 确保完成造林140 万hm2, 其中人工造林107 万hm2、封山育林34 万hm2, 森林蓄积量达到1.50 亿m3;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万hm2以上;林业生产总值超过1 000 亿元。

上一篇: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