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

2024-08-28

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精选十篇)

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心胸外科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及外出进修学习期间收集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或手术确诊, 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①心功能≤Ⅲ级;②术后心率>70次/min, 未窦性心律;③电解质及酸碱度在正常范围内。排除对胺碘酮过敏患者、伴有其他心律失常患者[2]。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33岁~71岁 (49.3岁±2.4岁) ;房颤时间 (31.09±12.2) 月。对照组60例, 男30例, 女30例, 年龄34岁~71岁 (48.8岁±2.7岁) ;房颤时间 (30.72±12.5) 月。两组患者年龄、平均房颤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主要为口服强心、利尿、抗凝及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手术当日使用胺碘酮针剂600 mg, 以50 mg/h速度持续泵入, 术后1 d饭后口服胺碘酮200 mg, 3次/日, 1周后2次/日, 再1周后改为1次/日[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I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情况及窦性心律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房颤转复情况、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均较好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详见表2。

3 讨 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高达65%, 单纯的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房颤发生率分别为35.1%和36.2%, 二者联合置换术后房颤发生率可高达55.4%[4]。此外, 术后心房颤动一般自行转复率较低, 且转复后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较差, 对患者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 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 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和院内死亡率的几率。因此, 对如何在瓣膜置换术后继续有效保持窦性心律, 防止房颤复发, 避免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心胸外科面临的重要问题。

胺碘酮属于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在患者体内组织内转运缓慢, 亲和力较高, 其半衰期较长, 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其主要药理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延长患者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 从而达到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低窦房结自律性的目的。此外, 胺碘酮具有全部4类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能够抑制钾通道, 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 静注时虽然会出现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 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还具有直接扩张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5]。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 胺碘酮的转复率较高, 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较好。本研究中,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房颤转复率达到91.67%, 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8.33%,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和33.33% (P<0.05) 。此外, 胺碘酮不同的给药方法会产生不同效应, 静脉给药起效较慢, 而口服给药起效较快, 这样能够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制定给药方案, 对左、右心室功能影响小, 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副作用较少发生, 复律后很少会引起栓塞等并发症, 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本研究观察组患者ICU监护时间为 (1.55±1.7) d, 住院时间为 (10.45±2.65) 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 也符合调查资料的统计数据[6]。

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患者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防止房颤的复发, 维持术后窦性心律, 并缩短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改善了术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I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房颤转复情况、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均较好 (P<0.05) ;观察组患者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临床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患者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防止房颤的复发, 维持术后窦性心律, 并缩短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关键词:胺碘酮,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心房颤动

参考文献

[1]邹良健, 王志农, 韩林, 等.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自动复律患者围术期的窦性心律维持作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0, 22 (2) :122-124.

[2]丁平, 李莉.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病人瓣膜置换术后维持窦律的作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 15 (4) :319-321.

[3]刘海华, 李爱静.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对煤矿工人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心房纤颤转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6) :172-174.

[4]陈良金, 邓学军, 袁义强, 等.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对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7 (6) :505-506.

[5]陈晓英, 彭齐, 李师亮, 等.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重叠应用治疗心脏瓣膜替换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J].中国循环杂志, 2010, 22 (3) :201-202.

7-8岁后可置换心脏瓣膜 篇2

首先,小儿患瓣膜疾病是可能置换心脏瓣膜的。但是应全面分析疾病的情况,权衡利弊,选择对患儿最有利的方案去实施为宜。

小儿患瓣膜疾病,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如果是风湿性心脏病所致,使得心脏瓣膜发生粘连、狭窄、增厚、卷缩等,便可造成心脏内的.“阀门”开不大或关不紧,以致影响心脏功能和全身血液循环。

对小儿瓣膜性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整形修复,只有当瓣膜损坏已无法修复时才考虑作瓣膜置换手术。

小儿若需置换瓣膜,大多选用机械瓣膜,一般小儿在7-8岁以后才能安装人工心脏瓣膜。

小儿装上心脏瓣膜后随之产生的最大问题是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人工瓣膜的有效口径不够大,到时候还需重新置换。同时,终身抗凝也将带来许多不便,如易遗漏服用抗凝药。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39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心功能差,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该病的安全有效方法[1]。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严密的术后护理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2011年1月~2011年10月对95例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95例,男48例,女47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病史11~2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体征。心功能Ⅱ级30例,Ⅲ级65例。行生物瓣膜置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45例,牛心包瓣膜置换术20例,联合瓣膜置换术25例,年龄>50岁者,术前均行冠脉造影术。

结果

本组95例患者发生低心排2例,急性肾衰1例,经治疗和采取措施后均顺利出院。心功能Ⅰ~Ⅱ级,生活质量明顯提高。

术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经过体外循环的再灌注性损伤、术中失血、血液稀释、扩血管药物用量较大、术后尿量多,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应给予补充血容量,防止血压过低造成低心排的发生。术中手术时间较长,心肌保护不当、瓣膜大小、电解质不稳定、均易引起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室上心动过速、一般情况下由血容量不足引起,快速输血后心率逐渐缓慢。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给予利多卡因静推,必要时泵入,效果不明显者可泵入胺碘酮。低血钾引起的心律失常给予补钾治疗。患者清醒后对气管插管不能耐受者,应用镇静剂治疗。心动过缓,患者一般术前心率较慢,术后心功能差,血容量过多,可应用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山莨菪碱等药物,使心率维持在80~100次。必要时连接临时起搏器。

电解质酸碱平衡:瓣膜置换术后应密切观察电解质变化,因术前禁食长期利尿术后尿多等因素,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严重低血钾者可引起恶性心率失常。当尿量多时,血清钾不仅变化快,而且对心率、心律影响极大[2]。低血钾易引起心律失常,高血钾易造成心脏骤停,因此血钾应保持在4.5~5.0mmol/L。低血钾可伴有碱中毒,纠正碱中毒有利于纠正低血钾,酸中毒伴有低血钾时应先补钾后纠正酸中毒,以免纠正酸中毒后血钾更低。单位时间内输入含钾易不可过快,以免导致高钾血症。成人每小时补钾量不宜超过20mmol/L。小儿补钾速度<0.5mmol/(kg·小时)。

引流液观察:术后胸液多者要复查激活全血凝固时间,必要时追加鱼精蛋白。输注机器血的过程中,每100ml要追加5mg鱼精蛋白,应用止血药物。出血量>4ml/kg,持续3小时以上者应及时二次开胸止血。

抗凝治疗:人工瓣膜植入心脏后血液与非正常的新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启动凝血反应,导致纤维蛋白网与血小板凝块形成,容易在人造瓣膜周围形成血栓,影响人工瓣膜功能。因此,术后抗凝的治疗至关重要[3]。拔管后第1天,开始服用华法林,每日晨抽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根据化验结果调整合适的量,是凝血酶原时间保持在17~20秒,活动度维持在35%左右。抗凝标准为正常值的1.5倍,达到即维持不形成血栓又不会因抗凝治疗而引起出血。

康复指导

患者除心功能的恢复外,终生抗凝是保证瓣膜功能正常的关键。术后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宣传教育,认识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告诉患者抗凝治疗并不困难,不要将其视为负担,应把它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必须。每天下午定时服用华法林,若漏服不要再补。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患者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女患者月经量多,鼻出血,血尿等为抗凝过量引起。可不必停药,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减小药量3天后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密切观察有无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征象:若患者出现一过性脑出血,下肢动脉栓塞为抗凝不足引起,应加大抗凝药量,定时复查。出院后每月复查1次,3个月后可每3个月~6个月复查1次。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需抗凝6个月。

随着医学的发展,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也在不断发展,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健康教育,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祁国奇,朱晓东,胡盛寿.心脏瓣膜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4,20(1):18.

2 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4-88.

3 张宗仁,朱家麟.人造心脏瓣膜与瓣膜置换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8-724.

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风湿性心脏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5例, 女107例, 年龄35~77岁, 平均年龄 (55.9±12.1) 岁。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完全符合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要求, 且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同意书。

1.2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患者的病程、年龄、是否合并患有COPD、是否长期卧床接受治疗、是否有吸烟习惯、是否接受过侵入性操作治疗、住院时间等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1.3肺部感染诊断标准以美国胸科系会所制定的医院肺部感染疾病的诊断标准作为本次研究中诊断的依据, 患者至少应该同时具备以下表现的2项或以上时, 方可确诊为肺部感染。 (1) 体温≥38℃; (2)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109/L; (3) 听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双肺能够闻及明显的啰音; (4) 新近有咳嗽、咳痰等症状表现出现; (5) X线片检查结果可以证实, 肺部有炎性病理学改变存在; (6) 痰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致病菌生长程度明显[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肺部感染发生率192例患者中, 35例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肺部感染院内发生率为18.23%。

2.2患者肺部感染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表明, 患者病程、年龄、合并患有COPD、长期卧床、有吸烟习惯、接受侵入性操作治疗、住院时间等均会对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P<0.05) 。见表1。

2.3肺部感染多因素分析回归分析发现, 患者的年龄、COPD、长期卧床、侵入性操作及住院时间长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

3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的一种类型, 主要是由于风湿病变对患者的心脏瓣膜造成累及, 合并出现反复发作性的瓣膜炎症病理学表现, 从而引起瓣膜厚度水平增加, 出现粘连、缩短、纤维化等表现, 导致瓣膜口处于狭窄状态或者是关闭不全。研究与实践中发现,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程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 病情会反复发作出现,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数情况下以劳力型心慌、气促为主, 使身体的耐受性水平明显降低, 大多数情况下还会同时合并出现一些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对患者生活造成影响, 使生命质量降低。

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 肺部感染为最为常见的严重合并症的一种类型, 在病情程度严重的时候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及时对病情进行控制, 在早期阶段实施针对性预防对于使该类患者肺部感染事件发生率降低,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曾有文献报道,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与患者病史的长短、术前心功能状态、术中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短、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本组192例患者中, 发生肺部感染者35例, 发生率为18.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患者病程、年龄、COPD、长期卧床、吸烟、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等均会对肺部感染的发生产生影响 (P<0.05) 。回归分析发现, 患者年龄、COPD、长期卧床、侵入性操作及住院时间长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5]报道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诱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 在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医师应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预防,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薛素艳.3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病人的护理.全科护理, 2012, 10 (9) :2333.

[2]周继旺, 季乃军.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干预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8) :1081-1083.

[3]付永勇, 林雄, 叶韩镯.内科综合病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 :198-200.

[4]王新鸣, 厉伟民, 李佳俊, 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特征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3) :3691-3692.

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 篇5

关键词:电话跟踪随访 心脏瓣膜置换术 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56-01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抗凝治疗,而抗凝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对患者远期的生存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1]。有相关研究表明[2],术后病程的延长会降低患者的服药以及随访依从性,但良好的治疗依从性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为了使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疾病认识水平及抗凝治疗的依从性能够提高,使得患者的并发症能够降低,进而使其生存质量能够提高[3],该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两种方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依从性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经患者允许,现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55例,男患者30例,女患者25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年龄为(41.52±4.52)岁;其中有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22例,双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22例,年龄为(18~64)岁,平均年龄为(40.89±4.21)岁;其中有二尖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双瓣置换术5例。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均在胸管拔除后的第3天开始服用抗凝治疗,均在15 d都出院。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1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时接受医院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以及口头或者书面的出院指导,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抗凝药物治疗的正确使用方案、影响抗凝药物治疗的主要因素及其并发症以及定期复诊的意义等等。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添加有计划的电话跟踪随访指导,对患者进行延续性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内容包括:(1)成立随访团队。成立随访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及护师各1名以及主管护师3名。所有团队成员在随访前均经过专业的项目培训,并且制定出了相关的随访计划、内容以及方式;(2)随访方式。在随访时建立随访登记本,患者在出院时对其资料要进行详细的登记,其中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联系电话以及术后抗凝治疗状况等等;在患者出院15 d后开始对其进行电话跟踪随访,每周一次。如患者出现不适情况,随时打电话与医师进行联系;(3)随访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指导、健康教育指导、用药指导。以上指导均根据患者生活中所出现的状况进行指导,如:精神状况、饮食状况、心理状况、用药状况以及训练状况等等,根据不同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并且向患者解答疾病有关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惑进行解答。

1.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依从性医疗,其中包括5个方面,即坚持服药、按剂量服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以及自我监测。并对其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意义

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依从性情况的研究数据,在该次研究后结束,均准确无误的录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c2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为计量数据,对比方法为t检验,当p<0.05,表示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之间,对比效果的数据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在该次研究中,共向患者发放了105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为103份,有效率为98.1%。在实验组中55例患者中,因5例患者在3个月后外出打工而无法继续进行随访外,其余50例患者均定期对其进行电话随访指导,其中有2例(3.6%)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先后联系不上,有12例(24%)患者出现并发症,另外有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未按医生规定进行用药,进而导致出现脑出血现象。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出院1年后的,对其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以及并发症状况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之间的各项数据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综合以上所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出院后对其进行一年的电话跟踪随访,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在随访中发现[4],电话跟踪随访能够有效的满足患者各方面的健康需求,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抗凝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电话跟踪随访以其方便、经济以及快捷的优点[5],充分减少了患者所花费的时间及费用,时患者在家也能接受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导。通过以上结果能够得出,电话随访较传统的方式要好,能够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周期,这种方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树影.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4,30(19):122-123,133.

[2]古翠云.电话回访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93.

[3]李彬,多伶俐,于游游,等.延续护理对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出院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2):1278-1281.

[4]闫燕,张青青.康复指导手册在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6):118-119.

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瓣膜置换术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病程3~10年,平均(5.2±1.3)年。上述患者都经过诊断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

1.2 护理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均采取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详细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向,在综合分析下,对其不良情绪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后,做好患者安抚和沟通工作。安抚和沟通期间灌入以人为本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循序渐进开展,确保患者在保持健康心理下接受治疗。(2)功能锻炼指导。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等运动。(3)基础护理。指导患者平衡膳食,充分调节机能并摄入足够营养。④术前准备。术前与患者多沟通,教会各种姿势的深呼吸,怎么预防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并要求戒烟戒酒,怎么才能配合好术前的各种准备等工作,如:备皮、导尿、术前进食、进水等等。

1.2.2 术后护理:

(1)生命指标监测:详细检测患者各方面生命指标,若有心律失常、心律较慢等情况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2)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根据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综合因素进行血流量的补充来平衡体内液体量。(3)引流管护理:手术当天要密切观察患者胸管的引流量,并定时挤捏。记录并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变化情况,观察每小时的引流量、颜色,出现症状时及时上报。(4)抗凝治疗的监测:定期检测凝血酶时间值并适当调整抗凝药量,同时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淤斑:齿龈出血及尿血现象。(5)饮食护理:术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分多次进餐,应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忌吸烟、酗酒。(6)循环系统检测:术后,进行心电图检测,观察患者心率。手术后出现供血不足导致烦躁、躁动等引起的心率加快等情况。此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中心静脉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循环系统正常运行,减轻患者术后心脏的负担。(7)体温检测:术一般在体外低温外循环下进行,根据患者肛温来使用可控的热垫来保持直肠内温度,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及肢体末梢体温情况。(8)出院后跟踪护理:患者出院后以后人员建立患者档案,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注意事项,如:饮食方面、戒烟戒酒等。并定期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1)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抑郁、焦虑自评分;(2)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文献[2]拟定,①显效: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②有效: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有1种或多种不良反应发生;③无效:手术治疗失败,或二次手术或转其他方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录入Excel记录,并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经过护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下降明显,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本组60例患者经瓣膜置换术及围手术期护理总有效率90%,疗效较佳。其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42例(70%)、12例(20%)、6例(10%)。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属免疫性疾病,是后天性心脏疾病的一种。因病情关系人体主要器官心脏,因此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且有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减退,摄入营养物吸收不良等状况。目前瓣膜移植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同时该手术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加之患者心理动向、饮食状况等均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及患者健康[3]。而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做好患者心理、饮食、运动、并发症等护理是关键[4]。因此,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制定好围术期的护理计划,对所有的患者均采取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从患者焦虑、抑郁不良心理来看,经护理两项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提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提升风湿性患者心理素质能力。另外,从本次治疗疗效来看,总有效率高达90%。表明:在围手术期护理辅助下,瓣膜置换术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观的疗效。当然该手术治疗后,即使患者出院也易发生意外意见,因此除在院护理外,出院后还进行跟踪护理,使患者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主要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几个阶段,对风湿性手术患者而言,此三个阶段非常重要,加强期间的护理能有效辅助手术治疗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疗效,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高玉梅,燕巍,马翀奕.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呼吸系统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9:13(5):157-158.

[2]雷淑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07):88-89.

[3]田雪亮.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32):144-145.

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7

瓣膜置换是治疗瓣膜病的主要手段,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我院对32例心脏瓣膜患者实行了机械瓣膜置换术,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3岁至60岁。其中先天性心病11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主动脉瓣狭窄并粘连4例;风湿性心病2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重度狭窄9例,二尖瓣重度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合并肺动膜高压、大量腹水1例,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心衰、脐疝4例,室缺、主动脉瓣置换7例。病史5-12年,均有反复心衰史,入院时心悸、气促、口唇发绀、呼吸困难,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肺淤血,心胸比率为0.5-0.78(平均0.64)>0.7的患者11例,ECG示房颤9例。32例患者均在全麻CPB下行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后ICU监护2-3天,呼吸机辅助呼吸20-26小时,手术至治愈出院15-23天,平均19天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1)了解病人健康情况:

生命体征,心肺功能,协助做好术前检查,收集常规检验结果,行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检验,风湿性心病患者查抗“0”、血沉等。(2)宣教:a)鼓励病人做好心理准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消除恐惧、忧虑,减少活动,向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拟行手术,麻醉方法,手术过程,手术切口等。b)讲解各种管道的作用,取得病人合作。c)讲解呼吸道治疗对肺功能回复的重要性与方法,并使其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嗽。d)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每日刷牙4次,饭前漱口,皮肤、会阴部保持清洁,戒烟酒。e)讲述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的训练,指导床上活动肢体,避免剧烈运动。f)避免受凉,预防呼吸道感染,术前1周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低盐低脂饮食,根据病情,血甲指标给予静脉输注极化液,按时服用强心利尿药物,调整心肺功能,遵医嘱吸氧。(4)术前准备:术区常规备皮,测身高、体重,术前晚行普通灌肠一次,根据需要服用镇静药。

2.2 术后护理

2.2.1 循环系统监护

2.2.2 术后48-72小时内严密监测动态心电图,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心律变化,动脉测压部位经桡动脉插管测压。

测压时应:(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2)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出血,道管有无脱落,远端皮肤颜色、温度。(3)拔管后压迫局部,防止出血。

2.2.3 中心静脉压、心房压监测往往经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植入导管。

进行测压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管道通畅,预防道管折断或道管头脱落、出血,拔管后压迫止血并监测心率、心律变化。

2.2.4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搏动以及口唇、甲床、毛细血管和静脉充盈情况并及时处理。

2.2.5 呼吸系统监测一般需要用呼吸机辅助呼吸24-48小时,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深度,听诊双肺呼吸音,协助床边拍胸片,了解气管插管及肺部情况,有自主呼吸者观察自主呼吸情况[2]。生命体征平稳2小时后可翻身扣背,行气管内吸痰,每次不超过15秒,严格无菌操作,每次更换吸痰管,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可向气管内滴(2-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拔出气管插管后,鼓励患者自行咳嗽、排痰2小时/1次,雾化吸入2次/日,每次20分钟。同时经常听诊两肺有无呼吸音、湿罗音、哮鸣音,观察痰的色、质、量。

2.2.6 定时监测电解质术后72小时严格控制水、钠入量,维护心功能,控制液体量。

输液速度要根据中心静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8-15mm Hg)、尿量的多少而增减,要特别重视血钾的含量,维持血钾压4.5-5.5mmol/L,本组均采用0.9%NS.30ml+10%kcl.20ml微量汞泵入。

2.2.7 抗凝治疗的护理密切监测出凝血情况(引流、手术切口等),鱼精蛋白备用。

置换机械瓣膜患者必须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测血酶原时间[3],要求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值1.5-2倍,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本组患者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掌握定时定量,药量准确原则,剂量为1.5-3mg,晚上口服一次。晨查血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为了正确抗凝要经常采血做化验。在摸索合适药量期间,一般每日或隔日验血一次,找到规律后可每周测一次,若反复多次测定均很稳定,可2-4周测定一次,一般维持华法林在3mg/日左右,但由于个体差异所需剂量不同,临床观察最多需7mg/日,最少只需0.5mg/日。需长期抗凝治疗者,出院时详细交代。

2.2.8 术后出血的监测密切观察每小时引流量及出血总量,血

流动力学情况,每隔15-30分钟观察一次,胸腔引流管保持通畅,每小时引流量小于100ml为正常,并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柏油便、月经量增多、头痛等症状,本组均正常。

2.2.9 饮食护理拨出气管插管后4-6小时进少量流食,次日起

应少食多餐,以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以免肥胖加重心脏负担,不吃腌制食品及用碱或小苏打制作的食品,可使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桔子、瘦肉等。

3 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和护理32例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均指导其定时定量服用华法林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半年内注意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或劳累,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服用10%kcl、强心、利尿药避免服用影响凝血酶原时间的药物经过半年追踪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李文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39-3240.

[2]梁继娟,方文,诸蕊玉,等.康复护理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4-726.

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 篇8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纤颤,术中射频消融,术后护理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晚期严重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常伴有明显左房增大, 致持续性心房纤颤。心房纤颤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外周血管栓塞、心力衰竭等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 在人工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我科2013年4月—2014年5月为23例患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实施瓣膜置换术加射频消融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其术后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3例患者, 其中男9例, 女14例, 年龄45岁~66岁, 平均年龄55.3岁, 病史8年~17年, 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行机械瓣置换加射频消融术22例, 生物瓣置换1例。手术均使用Atri Cure干式双极射频消融钳施行双侧肺静脉隔离, 行左房后壁、二尖瓣后瓣环、冠状窦口-下腔静脉、冠状窦口-三尖瓣口射频波消融, 左心耳切除, 右心耳结扎及二尖瓣置换术。

2 护理

2.1 严格控制心室率与节律, 节律控制优于频率控制

术后应用多功能监护仪, 持续监测心率、心律,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心室率<110次/min[1], 逐步改善心房功能。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 遵医嘱补足血容量并给予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活性药物, 进行强心利尿治疗。

2.2 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认真观察心电图波形, 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应力求避免或及时消除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隐患。心脏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均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复发后的心房纤颤在体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除及时找出原因并处理外, 目前多主张术后早期继续服用索托洛尔或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般在半年以上得以覆盖术后炎症反应所带来的心房纤颤复发的风险[2]。

2.3 呼吸功能监护

按全麻、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4 h~6 h呼吸机常规治疗, 在此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来对呼吸机的参数做出相关调节, 确保患者的呼吸得到安全、有效的支持, 患者清醒, 待肌力恢复良好后停用呼吸机。

2.4 出血和引流护理

术后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 并在早期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来进行引流处理, 术后4 h内每15 min~30 min对其心包纵隔引流管进行挤压,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减少挤压次数。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持引流管通畅, 并对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以及存在包块等情况进行观察, 避免患者出现心包填塞的情况。导致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后出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长时间心功能不全使得患者的肝功能受损, 从而出现出血、渗血等情况, 采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其出血量基本不会出现增加的情况。当患者的激活全血凝固时间 (ACT) 延长时, 通过加入适量鱼精蛋白, 或给予适量止血药也可以达到降低出血量的目的。例如当患者的出血量>4 m L/ (kg·h) , 且连续出血3 h以上, 就必须立即对其行二次开胸止血处理[3]。本组病例无二次开胸止血。

2.5 密切观察水、电解质及酸碱度变化

术后患者特别要注意电解质的变化, 尤其是血钾, 低钾血症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 血清钾一般应维持在4.5~5 mmol/L。术后常规自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 并定时监测血钾水平, 以维持电解质的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术后早期每天的液体入量控制在1 500~2 000 m L左右为宜, 补液速度不宜过快, 1~2 m L/ (kg·h) ,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6 抗凝治疗的护理

在对抗凝治疗患者进行护理时, 必须对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瞳孔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查看是否存在肢体感觉异常、头痛、恶心、运动异常、胸痛、咯血等肾、肺、脑、下肢静脉栓塞前驱症状。术后常规抗凝治疗, 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生物瓣置换术后需6个月左右的抗凝, 而机械瓣必须终生抗凝。无论是心房纤颤治疗, 还是瓣膜置换术后抗凝, 目前各指南较为明确地推荐使用华法令, 使用时INR应维持在2.5以上。已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其抗凝需要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 开始每周检测INR 1次, 稳定后改为每3个月复查1次。预防患者血栓栓塞或出血的发生。

2.7 抗感染

在行瓣膜置换术治疗时, 由于患者的抵抗力相对较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因此, 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来进行术后抗感染治疗。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术后抗感染治疗时, 通常会选用广谱抗生素, 同时还必须做好各种管路的护理, 例如心包纵隔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尿管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视病情及早拔除各种侵入性管道, 消除感染隐患。

2.8 健康教育

患者度过了术后危险期, 应鼓励其早期活动, 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提高护理质量。着重向患者介绍抗凝治疗的重要意义、服药时间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使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 同时发放健康宣教册, 耐心解释相关内容, 让患者对出院后进行自我护理、自我保健充满信心, 从而使手术的远期效果得到保证。

3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全部康复出院, 随访2例心房纤颤复发, 复发率为8.7%, 患者自觉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4 讨论

严格控制心室率与节律, 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抗凝治疗护理, 是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黄从新.心房颤动研究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0, 2 (5) :9-17.

[2]王春笋.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5例围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8) :7013.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篇9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瓣膜病变,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可解除瓣膜狭窄或反流,改善血液动力学,长期改善心功能[1],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住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7例,其中男7例,女20例。年龄34~59岁。病程2个月~18年,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6例,退行性瓣膜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真诚的和患者交流,帮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病因,不手术的危害性以及手术的必要性。让病人与同类手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接触、交流。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术前健康宣教工作,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2)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保证病人充分休息。遵医嘱给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或扩血管药物,改善心脏功能。做好备皮、备血准备。(3)遵医嘱术前30min肌注吗啡10mg,东莨菪碱0.3mg降低心率,扩张血管,减少氧耗。

2.2 术后护理

(1)维持循环功能稳定:(1)持续动脉血压监测,根据病情补充的血容量,血压是衡量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心血管术后监测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患者术毕返ICU即刻进行持续动脉血压监测,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同时密切观察出血量、心率、CVP,尿量变化及未稍循环等,根据病情补充充足的血容量。补充血容量首先用剩余机血,其次全血血浆,血浆代用品等。当患者CVP在10cm H2O以上,心率100次/min以下,平均动脉压75mm Hg左右,末梢温暖、尿量充足者,一般表示血容量已补足[2]。(2)微量泵泵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心脏手术患者由于心功能、麻醉、手术等影响,常常规应用多巴胺或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使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血管活性药物一般根据体重计算药量,将血管活性药物[3mg×体重(kg)]加入5%葡萄糖溶液至50m L静脉泵注,根据病情增减浓度。微量泵上应标明药名、剂量、体重、配制时间。硝普钠避光使用,每4~6小时更换。血管活性药物禁止与输血、输液、测中心静脉压及其它药管道混用。泵注速度恒定,避免意外中断或加快,使患者血压波动。根据病情,血压水平调节药物用量。(3)维持体液平衡,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血压稳定,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量,以减轻心脏负担,消除组织间水肿,改善心肺功能。静脉输液速度应均衡,绝对不能超速、超量。精确掌握出入量,量出为入。定时监测电解质变化,保持血钾在4.5~5.0mmol/L之间,血钙2.25~2.75mmol/L,防止电解质紊乱而导致心律失常。(2)呼吸的监护:术后早期使用机械铺助通气,维持氧供与氧耗平衡。严密观察呼吸机的各项指标,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对人工气道的管理要遵守“无菌、无创、快速有效”原则[3]。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动度等。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自主呼吸有力及早拔除气管插管,减少不良刺激及呼吸系统并发症。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1)大出血及心包填塞:术后密切观察心包纵隔引流量颜色。定时挤压引流管,及时发现大出血倾向。引流液多,成人>300m L/h,且颜色鲜红,可能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密切观察引流管内是否有凝血块形成。如引流液突然明显较前减少或引流不畅,经挤压引流管无效,同时伴有心率增快,血压进行性下降,CVP持续增高,烦燥不安应警惕急性心包填塞发生,应及时开胸探查止血。(2)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血压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是衡量低心排的重要指标,尿量是反应低心排的敏感指标,未梢循环常提示低心排的发展趋势[4]。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未稍循环的变化,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平衡,保证充足的血容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3)心律失常:有研究[5]报道,瓣膜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58%,以室性早博多见,可诱发室颤。术后严密监测心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电解质变化,特别是血钾对心律,心率影响极大,应注意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变化。出现心律失常时,迅速查找并纠正诱因。必要时监督起博器应用。

参考文献

[1]阮坚丽,邵冲,谢永明,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附52例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2(4):285.

[2]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1.

[3]张春桂,高娟玲,何碧姣,等.心脏瓣膜置换术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10):2765.

[4]陈朝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31.

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12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 经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心脏瓣膜病变, 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06例, 女100例, 男106例, 年龄48~75 (59.2±14.8) 岁,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57例, 右房室瓣下移畸形43例, 老年瓣膜退行性变106例;试验组206例, 女98例, 男108例, 年龄20~78 (57.5±14.4) 岁,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84例, 右房室瓣下移畸形76例, 老年瓣膜退行性变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常规采用经食道超声技术监测, 确定瓣环是否扩大, 根据病情对心脏瓣膜进行修复, 二尖瓣修复108例, 三尖瓣修复92例, 二、三尖瓣同时修复6例, 修复患者多为瓣膜关闭不全, 少部为分瓣膜狭窄。试验组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二尖瓣置换198例, 主动脉瓣置换67例, 三尖瓣置换3例,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同时置换143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同时置换1例, 其中10例因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换瓣术后周漏等原因再次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仰卧, 采用全身麻醉, 常规皮肤消毒、铺好无菌洞巾, 做胸骨正中切口, 建立98~198min的体外循环, 采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冷血停跳液和在心肌表面放置冰屑进行降温来保护心肌, 主动脉阻断时间68~110min;为了辅助患者心功能, 应给静脉泵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

1.3 观察指标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复查, 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总有效率和无效率。治愈标准为随访过程中, 心脏功能恢复到Ⅰ、Ⅱ级, 好转标准为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到Ⅲ~Ⅳ级。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9.71%) 明显低于对照组 (49.0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 (98.54%) 明显高于对照组 (74.84%) , 试验组无效率 (1.46%) 明显小于对照组 (28.1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住院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 目前心脏瓣膜疾病一般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3]。过去由于医疗技术的落后, 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愈率较低, 但近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常规手术, 传统的服用抗生素的方法渐渐被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所替代, 成为心脏瓣膜病的首选治疗方法[4]。心脏瓣膜疾病在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以保护心肌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本研究显示, 治疗后,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9.71%) 明显低于对照组 (49.03%)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心脏瓣膜置换术对于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提高了有效率, 更大幅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死亡。本文试验组治愈率 (98.54%) 明显高于对照组 (74.84%) , 死亡率 (1.46%) 明显小于对照组率 (28.1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选取412例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 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对照组则仅进行心脏瓣膜修复治疗,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 (9.71%) 明显低于对照组 (49.03%) , 试验组治愈率 (98.54%) 明显高于对照组 (74.84%) , 试验组死亡率 (1.46%) 明显小于对照组 (28.16%)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修复

参考文献

[1]樊学东.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慢性房颤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6) :88-89.

[2]颜海强.心脏瓣膜病治疗的现状与发展[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2) :140-141, 143.

[3]郑惠萍, 陈科玉, 马雨泉, 等.中医健康教育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健康指导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5) :1060-1062.

[4]孙煦, 王东进.改良超滤与常规超滤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的效果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 (2) :216-21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相关文章:

风湿性心脏病08-23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05-02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05-23

中药治疗风湿性皮下小结05-19

产后风湿07-01

风湿免疫题05-15

风湿免疫疾病06-28

类风湿检查04-07

风湿免疫护理试题07-14

产后风湿病07-15

上一篇:纳税义务下一篇:通过化学增强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