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预警

2024-07-18

趋势预警(精选四篇)

趋势预警 篇1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以企业的各种信息为基础, 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潜在的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进行监测、报警的一种技术。本文从财务危机预警中指标选取、方法选择的角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预警指标的研究趋势

在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中, 预警指标的选取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 可以将预警指标研究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预警财务指标数量趋多

自20世纪30年代财务预警研究开始之时, 学者们关注的是单个预警指标, Fitzpatrick (1932) 选择的是权益净利率、股东权益/负债, Beaver (1966) 选择总资产净利率、现金流量/总资产。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 人们开始选取多个预警指标来构建预警模型。Altman (1968) 选择5个财务指标建立Z-Score模型。Edmister (1972) 选择了7个财务指标建立了多元判别函数。孙晓琳 (2010) 选取的财务指标数量则多达30个。

(二) 预警财务指标类别的多元化

由于最开始时学者们所考虑的单个财务指标只能反映公司某一方面的财务情况, 如:Fitzpatrick (1932) 只考察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资本结构, Beaver (1966) 考察了盈利能力。之后人们的研究发现应该使选择的财务指标尽量多地涵盖各个财务方面, Altman (1968) 建立的Z-Score模型所选取的指标考量了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财务结构、资产利用能力等方面。陈孝新 (2002) 选取的指标涵盖了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现金流量等方面。

(三) 非财务因素的引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将某些非财务因素引入到预警模型中。这些非财务因素大致可分为:宏观经济因素, 公司治理因素, 其他非财务指标因素 (Platt (1990) 、John Baldwin (2000) 、Viral (2007) 研究了行业因素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Ann L.Watkins (2000) 考虑因素, 李秉祥 (2004) 、刘国光 (2005) 将公司预期违约引入模型, 也有学者考察了人力资源、战略联盟等因素) 。

三、预警方法的研究趋势

在选取预警指标后, 我们需要借助某种预警方法构建预警模型来最终实现预警的目的, 往往预警方法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最终预警效果的好坏, 财务预警方法的研究趋势主要有:

(一) 人工智能方法的运用是大势所趋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的多种预警方法大致可分为传统统计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前者主要包括单变量分析、多元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等, 后者则主要包括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粗糙集理论、支持向量机等, 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方法的比较见表1。

(二) 建立混合预测模型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从表1.可看出虽然预警方法各有优劣之处, 若能将多种方法有效结合并吸取每种方法的优点则可收到更好的预警效果。B.S.Ahn (2000) 通过粗糙集理论开发分类规则用于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参数发现这种混合预测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Feng Yu Lin (2001) 建立了三种混合模型, 发现混合预测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个模型的预测效果。Hyunchul Ahn (2009) 利用遗传算法的优化性能解决了这CBR理论的局限从而提出了一种新型预测财务危机的方法。Melek (2009) 利用ANN、SVM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财务失败的预测, 发现多层感知和学习矢量量化神经网络架构的预测效果最好。周辉仁 (2009) 将粒子群算法和SVM结合提出新模型发现新的方法有着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三) 基于更长的时间序列建立适应实际的动态预警模型

目前学者很少在较长的时间序列上来研究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 缺乏适应实际的动态预警模型的建立。如何将危机预警系统与企业其它信息系统相融合, 动态、实时地从内部信息网络上获取最新的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数据, 不断修正和完善预警模型, 使得预警模型成为一个动态模型, 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 今后仍可从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两方面进一步地研究财务预警问题。具体来讲, 预警指标中可以纳入某些还未引起学者关注但可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 例如引入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可涵盖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能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预警方法方面可以发掘新的智能方法将其运用于财务预警中, 还可将建立实时动态的预警模型作为研究方向。

摘要:在市场条件下, 企业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为防止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由于财务危机的影响因素众多, 财务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在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后从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两个方面给出财务预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并对预警指标和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趋势

参考文献

[1]Pang Qingle, Zhang Min.Artificial Immune Algorithm Based Early-Warning System for Enterprise Financial Distress[J].20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2010, 498~500.

预警机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2

预警机发展现状及趋势

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起着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是提高军队整体作战效能的有效途径, 其在作战中能够有效打击敌方隐藏目标和日益增多的特殊目标. 对空中预警机的.组成、作用、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作 者:霍亮 王燕 李秋江  作者单位:霍亮,王燕(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

李秋江(南京军区空军装备部)

刊 名:飞航导弹  PKU英文刊名: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年,卷(期): “”(2) 分类号:V2 关键词:预警机   指挥控制   发展趋势  

国外预警机发展趋势研究 篇3

关键词:预警机,发展趋势,发展方向

0前言

由于受地球曲率的限制, 地面雷达探测低空、超低空目标的距离近, 发现概率低。而且, 地面雷达不便机动, 开机工作后易暴露而遭敌攻击。为了减少探测雷达盲区, 增大探测范围, 预警机应运而生。预警机是一种全天候多传感器空中预警与指挥控制飞机, 具有将强的低空探测和机动能力, 是空军预警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一体化、信息化作战、攻防兼备的重要“杀手锏”武器装备, 其作用已在近几次现代局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

1 国外固定翼反潜巡逻飞机发展状况

在现代战争的需求牵引和最新电子技术成果的推动下, 世界各国预警机装备的质量不断提高, 数量也迅速扩大。目前, 全世界预警机装备总数量达到300多架, 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瑞典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军队均有装备。

1.1 E-2C

E-2C是世界上最畅销的预警机。该机采用双发涡桨发动机, 巡航速度500km/h, 续航时间5.5h, 当巡航高度为9390m时, 其背上的AN/APS-145雷达能监视2400万立方千米的空域或38.85万平方千米的海域, 且无下视波束盲区, 提供的预警时间可达25min。可同时监视、跟踪显示2000个目标, 可同时指挥引导100架战斗机遂行空中拦截任务。

1.2 E-3A

E-3A“哨兵”预警机探测距离较远, 对低空、超低空飞机的发现距离超过400 km, 对中、高空目标的发现距离达600km, 可提供30min的预警时间, 能同时探测600个目标, 同时识别200个目标, 同时处理300个~400个目标。其通过高级空中指挥所和全球指挥通信网, 能同美国总统保持联系, 直接接收美国总统的指令。

1.3 A-50

A-50“中坚”预警机主要用于探测和跟踪陆上低空目标以及海上的舰船, 可指挥引导米格-29、米格-31、米格-27执行拦截任务;可以同时跟踪50个目标, 同时引导拦截10个目标。A-50在探测目标的距离上、自动引导波道数量上逊色于美国的E-3, 但它识别低空目标的能力却要略胜一筹。另外, A-50机上的电子计算机可储存来自人造卫星的情报, 而E-3目前尚无此种能力。

1.4费尔康

以色列的“费尔康”是世界上第一种相控阵雷达预警机, 其空中预警能力不亚于美国E-3A预警机, 有些性能甚至超过E-3A。该机主要用于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和控制, 具备下视能力, 能在不同地形上空监视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机;该机的功能基本与E-3预警机相同, 但在小目标探测方面的性能优于E-3;能够跟踪100个不同目标。对大型高空目标的有效探测半径可达670公里, 中型目标为445公里, 对低空小型目标为370公里。

1.5 E-737

澳大利亚的E-737是美国波音公司为澳大利亚空军在波音737-700客机基础上改装的预警指挥飞机。该机主要用于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 尤其是空中小型目标, 对巡航导弹具有优良的识别能力;该机预警雷达利用脉冲方式进行海上搜索。该机可以同时跟踪3000个目标、指挥控制40多个拦截任务。

2 国外预警机发展趋势分析

预警机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它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简单到复杂, 发展成为现代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军事装备和真正的兵力倍增器。未来预警机的发展趋势为:

2.1 大中型预警机以改进改型, 提高飞机性能为主, 延长服役期

对已装备预警机的国家来说, 使用成熟的高新技术, 换装先进的电子设备, 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 是提高现役预警机性能、延长服役期, 节约经费, 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捷径。

2.2 发展中小型预警机, 满足中小国家需要

由于大型预警机 (如E-3) 价格太高, 加上许多中小国家国土不太辽阔, 国境线、海岸线不太长, 使用大型预警机不太适合国情, 掌握与使用都有一定难度, 因此对大型预警机望而却步。而中小型预警机具有价格低廉, 性能适中的优点, 能满足多数国家的需求。中小型预警机使用维护方便, 所需的维护保障人员少, 对机场要求不高, 因而研制中小型预警机满足大对数中小国家的需求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思路。

2.3 增加对地监视功能

预警机增加对地监视能力, 建立完整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场态势, 提高作战能力。进入21世纪后, 美国空军正式启动了E-10多传感器指挥控制飞机的研制工作, 计划把E-3、E-8甚至RC-135的功能都集成在这架飞机上。另外, 美国海军在计划“高级鹰眼”预警机方案时, 也打算增加一部“PS﹠T (精确打击与目标摧毁判定) ”雷达, 从而使“高级鹰眼”预警机同时具有现有预警机功能和联合星系统功能。

2.4 增添辅助探测设备和任务保障系统

在现代战争的复杂电磁环境下, 预警雷达作为预警机的主要探测设备, 面临了“隐身” (低可观测性) 目标、低空突防、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等四大严峻挑战。为了对付这些挑战, 除了雷达本身不断改进之外, 预警机上还需要增添一些与雷达互补的探测设备, 如ESM/ELINT (电子支援措施/电子情报侦察) 、CSM/COMINT (通信支援措施/通信情报侦察) 、红外搜索与跟踪设备以及先进的电子自卫设备等, 以提高预警机的整体作战效能, 同时提高自身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2.5 重视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采用实时的开放系统体系结构 (OSA) , 充分利用现成的民用产品 (COTS) 软硬件及其标准, 这样既能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又能减少寿命周期费用和设备的体积重量, 还能提供“即插即用”的能力-从而减少了任务系统升级所需时间、经费和集成复杂性, 也不需要重新编写操作软件和集成测试。采用OSA和COTS, 就能使预警机具有不断改进、节省费用、即插即用的能力,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任务要求。

2.6 任务系统与载机进行一体化设计

载机为任务系统提供了一个平台, 同时, 在机载条件下, 受平台外形、体积、重量和气动性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任务系统的设计又受到诸多限制。因此, 有必要把任务系统同载机进行一体化设计。

2.7 提升预警飞机在高威胁环境下的生存力

预警飞机价值昂贵, 机内人员多、设备复杂, 一旦对方攻击得手, 不但会造成重大人员、装备损失, 同时将削弱整体作战能力, 影响战役进程, 打击官兵士气。因此, 在未来的预警飞机上安装电子干扰设备、携带一定数量的空空导弹作为自卫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2.8 向空中预警无人机发展

空中预警无人机将预警雷达天线与侦察雷达天线共装在无人机的机翼上, 实现一架无人机可同时完成对空中目标预警和对地面监视目标的能力。预期能取代目前的预警飞机和“联合星”战场侦察飞机。

2.9 预警飞机向空间发展

趋势预警 篇4

1煤岩动力灾害的声发射监测原理

岩石在受载荷作用或变形时,将产生损伤破裂而释放出弹性应力波,对于较大尺度的岩体而言,这种释放的弹性波或应力波称为微震,对于小尺度的岩石而言,则称其为声发射,二者只有能量和频率方面的差别,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类界限。因此,声发射/微震是岩体劣化过程中释放能量的外在表征,可以反映煤岩体的稳定状态。

从稳定性的角度而言,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是在一定的采矿条件和地质因素的背景下,受采动影响含瓦斯煤岩体在发生变形的过程中产生的动力破坏失稳过程[1]。在灾害的孕育演化过程中,由应力场扰动所诱发的煤岩内部破裂萌生、发展、贯通等活动会导致煤岩体的破坏失稳。因此,破裂活动的演化发展可以反映煤岩体从稳定状态到临界失稳状态的转变。无论是突出还是冲击地压,在多数情况下,在动力灾害出现之前都有煤岩破裂活动的演化前兆。由于煤岩内部微裂纹产生、扩展、聚集时会释放出声发射信号,声发射活动反映了煤岩的内在破裂过程。因此,在煤岩动力灾害的孕育阶段,以声发射为技术手段,反演分析煤岩破裂演化活动,解译关键煤岩地质载体的应力稳定状态,则可以实现煤岩动力灾害的监测预警,这就是声发射技术监测预警煤岩动力灾害的技术原理。

2煤岩动力灾害的声发射预警判识方法

动力灾害煤岩体失稳的声发射前兆信息及判识模型是监测预警技术的关键,并且声发射特征参数的时空序列统计分析是研究声发射与采矿活动、动力灾害演化之间关系的主要技术途径。众多科研工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监测试验研究等手段进行了大量煤岩破坏失稳、动力灾害的声发射演化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灾害预警判识方法和准则,主要可以分为声发射事件发生频度分析、 能量分析、事件定位、震源参数分析及其他分析方法等类型。

2.1声发射频度分析

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表明,煤岩破坏过程中声发射事件的频度出现显著的波动变化。因此,研究人员广泛采用声发射信号频度作为分析手段进行煤岩的破坏分析以及动力灾害的预测。梁正召等[2]采用RFPA软件研究了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模式, 研究发现:随岩石均质度的增加,声发射呈现“群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型”3种模式。 孙重旭等[3]研究认为利用声发射事件的计数率和频谱分析,可以作为煤岩破坏和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指标,AE信号的迅速增加和低频部分信号比例的增大,都是临近破坏和发生动力现象前的征兆。杨永杰等[4]在煤的破坏试验中发现,随着加载应力的增加,声发射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在强度值附近,声发射计数率和能率达到最大值。张茹、李庶林等在岩石破坏的实验中发现,煤岩体破坏之前声发射活动存在“相对平静期”,并且认为“相对平静期” 是破坏临近的前兆特征[5,6]。

根据理论及实验研究的进展,一些研究认为声发射频度升高后降低的“平静期”是灾害的前兆,而另一些研究认为频度升高则意味着灾害临近。波兰Trombik[7]在对煤矿的研究中发现,冲击地压发生前,微震活动出现异常波动,具体表现为:冲击地压发生数十小时前,事件数持续数小时显著增加,之后声发射活动活跃度降低,冲击地压发生在活跃度降低的声发射“平静期”。在Kleofas(克列奥法斯) 煤矿试验期间,共计发生18次冲击地压,成功预测到16次冲击地压。与此类似,澳大利亚的Mckavanagh[8]在煤矿开展的微震监测中发现,采矿活动停止后,出现了微震活动的异常上升然后下降,接着发生了突出灾害。吴壮军[9]在铁矿冒顶监测研究了岩体从稳定至破坏状态与声发射之间的关系,发现声发射活动存在稳定期、活动期和前兆期3个阶段,顶板垮落发生在声发射频度下降的前兆期。与此不同的研究情况,如张书敬等[10]监测发现冲击地压往往只发生在微震发生频率较高、释放能量较大的区域。李秋林等[11]监测研究发现,冲击地压灾害发生前,声发射事件的频度加大,出现高位异常波动。贺虎等[12]认为裂纹的加速非稳定扩张可作为煤岩体破坏的前兆信息,利用临界值提出了将冲击地压危险划分为4个等级的判识方法。然而,一些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并没有观察到岩体结构破坏前声发射异常波动的现象。也有一些案例表明,虽然微震活动出现了异常的波动,但并没有煤岩失稳灾害发生。由于不同案例的条件差异以及声发射技术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因此,煤岩动力灾害演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声发射响应特征,甚至出现监测不到声发射异常波动的情况也是可能的结果。

2.2能量分析

灾害发生前的声发射事件频度演化特征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灾害判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研究人员逐步将其他声发射参数引入灾害的判识研究中。由于事件的频度和能量是反映声发射活动性最重要的参数,因此基于能量和频度的灾害判识研究也较为常见。美国W. Blake[13]在矿山冲击地压监测的应用中,发现能量指标比事件计数统计指标更能反映岩体结构的稳定性。在一次矿山冲击地压发生前,事件的计数率出现小幅的增加,而能量指标剧烈增加。结果表明,能量指标更能反映岩体结构的稳定性,能量指标与事件计数统计指标结合使用, 能提高微震预测冲击灾害的准确性。Leighton[14]采用顶板安装传感器的方式在煤矿进行了煤与瓦斯突出的高频声发射(40 ~ 110 k Hz)的监测研究,发现突出前声发射的事件率指标的敏感性不高,而事件的平均能量指标比较敏感,几次突出的数据表明,该指标在突出发生前出现明显的异常。石显鑫等[15]研究认为,声发射的总事件、大事件和能量参数能较好地反映声发射活动的特征,总事件的频繁增多、大事件的急剧增加,是判别突出的预兆。谭云亮等[16]基于现场实测研究,提出了冲击地压声发射活动的4种前兆模式。吕进国等[17]通过研究微震能量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规律,认为高能量微震事件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必要条件,并构造出了微震能量方差变化的特征函数,基于此特征函数提出了冲击地压发生前危险模式的识别方法。夏永学等[18]利用结合高能量事件进行冲击地压发生前的声发射事件频度分析,统计分析发现声发射活动的变化规律具有异常复杂性,声发射异常往往预示冲击危险性的增加,并提出了灾害危险等级的评价准则。

2.3事件定位分析

李元辉等[19]研究发现岩石破坏前声发射定位事件出现群集现象,聚集的出现意味着煤岩破坏大尺度裂纹所占比例增加,岩石裂纹贯通,临近破坏。 王存文[20]认为岩体破裂产生微震事件的分布与采场应力场有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微震事件的分布特征,分析和预测冲击危险区。通过“微震事件分布场—岩体破裂场—采场应力场”关系的研究发现,冲击危险区的微震事件分布特征呈现“分区性”,即在残留煤柱、断层、一侧采空工作面等条件下的微震事件在平面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当微震事件不随工作面开采向前发展,而是在某一区域内“停滞”不前时,则此区域处于高应力区的边缘,发生冲击的可能性增加。国外J. P. Coughlin等[21]在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的监测试验中发现,微震事件在空间上的聚集表明,煤层应力水平较高,存在危险性。卸压爆破之后,聚集处的事件大幅减少,说明应力转移到了深部。在冲击发生前,微震事件的能量指标呈现上升趋势。德国Manfred Will[22]利用定位区域的能量、事件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高能量的声发射事件信号集中出现意味着煤体中应力集中程度升高,可能出现动力灾害。

2.4震源参数的分析

震源参数的分析技术依赖于震源的定位技术, 此类方法主要是微震监测采用的分析方法。首先进行震源的空间定位,然后进行计算震源的参数分析, 主要有震源定位丛集分析、震源能量、应力降、地震矩等分析方法。加拿大J. M. Alcott等[23]提出了一种利用微震震源参数(主要为能量(E)、视应力(σa) 和地震矩(M0))来预测评估硬岩矿山冲击地压灾害的方法。M. R. Hudyma等[24,25]采用了4类震源参数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S∶ P波能量比、量—时历史分析、视应力时间历史分析、日常与相量分析;开展震源的特征分析、震源破坏机制分析,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绘制动力灾害危险区域等级图,进行区域最大动力灾害的预测等。波兰A. Lesniak等[26]采用4个三分量检波器组成监测阵列在煤矿的长壁工作面进行动力灾害监测分析,首先通过震源事件的空间聚类分析,区分出多个事件聚集群组,然后利用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和事件能量对每个群组进行灾害的评估分析。

2.5分形、b值等其他判识方法

蒋海昆[27]、李元辉[19]等发现临近破坏时b值下降,b值的持续下降可以作为破坏的前兆。这是由于破裂前的声发射主要是由脆性微破裂产生,而临近破坏时的声发射主要是由宏观破裂面的裂纹扩展产生。捷克K. Holub[28]研究发现,b值可以反映采矿活动引起的煤岩震动活动情况;当煤矿工作面处于准备阶段、回采活动减少、技术中断开采或停采阶段,微震活动下降,此时b值较高;当长壁工作面处于极限应力状态时,岩体承受较大的载荷,这时b值较低。尹贤刚等[29]通过试验研究了岩石单轴压缩破坏声发射的强度分形特征,发现加载过程中分形维值趋势是逐步降低的,在试件破坏前降到最低。 毛建华等[30]提出了评价岩体稳定性的3个有效指标,即AE事件、能量和m值的变化率。应用灰色理论方法预测采场冒顶时刻的声发射参数值,从而方便地确定了各AE参数变化率的临界值,进行采场冒顶的预测预报。于洪仕等[31]以自适应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声发射总事件、大事件、能率时间序列为基础数据,将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王宁等[32]在岩体声发射参数测试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岩体声发射 “相对强弱”指标,该指标综合考虑了岩体失稳过程的声发射参数,综合分析岩体声发射相对强弱指标、 事件率(能率) 及其变化率等参数,并有效地应用于采场围岩稳定性评价及预测预报。纪洪广等[33,34]提出了将压力观测、声发射监测、位移观测等多种手段联合用于采空区围岩、冲击地压的监测。通过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到了由压力和声发射联合表示的岩体稳定性评价的3种“判别模式”, 即升压稳定模式、降压稳定模式和降压不稳定模式。 陆菜平等[35]研究表明,冲击前兆微震信号的低频成分增加,频谱向低频段移动,为利用频谱变化信息判识动力灾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3声发射监测动力灾害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3.1存在的问题

1) 煤岩动力灾害声发射判识准则及模型存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特点。由于煤岩动力灾害的复杂性,以及声发射影响因素众多,灾害演化过程中释放出的声发射呈现出多变的特征,灾害判识的方法及模型难以统一,在某些条件下适用的判识方法在另一条件下则不一定适用。灾害的声发射前兆信息、判识模型的科学建立,需要从煤岩动力灾害的机理出发,分析声发射的外在表现所表征的煤岩体内发生的应力、破裂发生情况、稳定性变化等煤岩体状态的变化信息,并结合工程地质情况来实现适用于现场实际的煤岩体失稳的判断、灾害发生的判识预警。

2) 声发射监测技术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声发射监测技术具有连续、动态、实时监测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试验研究表明,在应力主导型的煤岩动力灾害监测中,声发射技术的监测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而对于瓦斯主导型的动力灾害监测效果不理想。地质条件的改变以及灾害类型的变化,灾害演化过程中的声发射响应特征产生变化,灾害的声发射判识模型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也是造成声发射灾害判识模型多变或难以建立的原因之一。声发射监测技术的试验应用, 首先需要进行工程地质条件、灾害主导因素的适用性分析,然后再结合恰当的监测工艺(传感器选型、 空间布置、安装方式等) 进行监测试验,为灾害的有效判识模型的建立和有效预警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3.2发展趋势

煤岩材料的破坏过程是其内部裂纹扩展并逐步从弥散分布的微破裂演化到局部化的裂纹聚核的演化过程,并且煤岩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在频度、能量、空间等特征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利用参数的变化特征来判识煤岩失稳以及动力灾害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图像等先进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煤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声发射演化特征,为声发射技术的判识方法及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声发射监测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性科研需求。

在煤岩动力灾害的声发射监测试验研究中,利用事件频度、能量、定位、b值、频率、分形等多种参数进行煤岩状态变化的耦合分析是技术分析途径的发展方向;在监测手段上,结合应力监测、位移监测以及瓦斯涌出动态等多种技术手段,揭示煤岩体的状态变化,进行灾害的监测预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声发射监测技术在应力型动力灾害监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此类灾害将成为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声发射监测技术在矿山灾害监测、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应用将逐步增多,必将推动声发射监测煤岩动力灾害技术的逐步成熟及广泛应用。

摘要:煤岩动力灾害是矿山煤岩体在地应力和瓦斯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具有动力效应和灾害后果的快速失稳现象,在灾害演化过程的孕育、激发、发展等阶段煤岩体产生破裂,会释放出声发射。通过对煤岩体破坏过程释放出的声发射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可以实现煤岩动力灾害的提前预警。基于岩石声发射技术在矿山工程应用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煤岩动力灾害预警的声发射判识方法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声发射技术在矿山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趋势预警】相关文章:

预警系统04-18

预警问题05-02

快速预警05-04

突出预警05-19

预警客户06-03

预警预案06-09

预警功能06-11

风险预警06-13

宏观预警06-18

危险预警06-18

上一篇:环保利用下一篇:语文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