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2024-08-02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精选十篇)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1

1临床症状以情绪低落为主

1.1 情绪低落

患者整日愁眉苦脸、独处自责自罪, 认为自己患有很多疾病, 无人关心, 治疗效果不佳, 常用残酷手段折磨、惩罚自己, 甚至自杀。

1.2 思维障碍

患者思维迟钝, 语言低沉, 语句简单, 应答迟缓, 甚至缄默不语。反应迟钝, 学习工作能力下降, 患者自感记忆力减退。

1.3 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生活被动, 主动活动明显减少, 回避社交, 动作减少、缓慢, 患者说话、动作感到十分困难, 严重时呆滞不动, 甚至呈木僵状态。

1.4 自杀企图和行为

是抑郁发作最危险的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的患者, 自卑感极度忧伤、悲观、绝望、度日如年, 内心十分痛苦, 以死求解脱而产生强烈的自杀企图和行为。有的强颜欢笑以隐匿其自杀的计划和行为。

2护理

2.1 安置和管理

将患者安置在护理人员易观察的病室或重病室, 安排家属陪护, 注意室内是否安静、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流动、颜色调和, 墙壁以明快色彩为主, 利于调动患者积极良好的情绪。切不可将患者安置于单人间, 急性期应由专人看护。

2.2 预防自杀

防止抑郁患者自杀与自伤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些抑郁患者行为障碍并不明显, 智力与意识完好, 故自杀计划性周密。更突出的是患者隐匿自杀的想法, 如强颜欢笑, 诉说自己的病好了等, 骗取医护人员的信任。某些假象短时间内难以识破, 多年临床实践证明这类患者出现自杀的几率和死亡率极高。

2.2.1 密切掌握患者自杀的规律

应在每个环节上加强观察, 尤其是夜间、凌晨、午睡、饭前和交接班及节假日等医护人员少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提别要注意防范。

2.2.2 加强生活护理

督促并协助患者料理好个人生活, 清洁整齐可使其精神振作。抑郁患者常毫无精力和情绪顾及自己的卫生和仪表, 护理人员应给予鼓励, 帮助料理个人仪表。

2.2.3 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规律

此种患者易早醒, 在清晨是抑郁情绪最严重的时刻,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巡视, 掌握患者情绪的变化规律。

2.2.4 识别隐瞒病情的表现

临床上常把饮食、体重增加作为抑郁好转的标志, 当患者食欲、体重尚未改善时, 突然出现情感活跃一反常态, 此时要警惕患者有自杀的倾向。

2.2.5 睡眠护理

患者常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 以利入睡, 避免看兴奋、激动的电视节目或会客、谈病情;白天鼓励参加娱乐活动。必要时夜间给以药物助眠。

措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时刻防范自杀。如果发现患者情绪低落, 伤心绝望或彷徨不安尤应注意。夜间不要让患者蒙头睡觉, 多巡视患者, 观察患者入睡情况。注意患者言行, 定期检查患者及患者单位有无存留的危险物品或字条。每次服药后检查口腔, 严防患者藏药一次吞服自杀。

3心理护理

接触患者时要给患者以新鲜面、带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 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在接触语言少反应慢的患者时, 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一些活动逐渐引导患者注意外界, 同时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 协助患者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要体会患者的心境, 给以关心与同情, 这往往会使患者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 要经常与患者相互交流, 启发患者努力倾诉内心的痛苦, 使之感到医护人员能够为他分担痛苦解决问题。

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护理 篇2

仅仅依靠药物与专业的医护人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抑郁症的,为了让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需要家人随时有效的护理,家人的护理效果更好,下面是自己的理解与护理经验的总结:

一:首要的是要认识到抑郁症的病人是真正的病人,当她发病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痛苦到她会感觉到生不如死,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不但会有自杀的倾向还会有行动。护理的人要真正认识到抑郁症病人是真的病人,不能够因为不是躯体上的病而简单粗心的对待病人。

病人发病时表情非常愁苦,作为看者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如此的表情,这样你才能体会到抑郁症的病人的痛苦。精神上的疾病与躯体上的疾病是一样的都是疾病,甚至是更痛苦。

二:要真正的关心病人,发自内心的关心病人,只有这样以后才会学习如何护理病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不是有效地行动上。抑郁症的病人的护理需要护理的人要有护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要有针对性,当病人无力应对时能够及时地帮助病人。

三:当抑郁症病人无法应对自身的病情时会有那些表现呢? 1, 表情愁苦,言语无力,不愿意说话,活动减少,生活被动;2,个人卫生差,懒于打理自己的生活;

3,躯体出现不舒适症状如:腹胀,打隔,头晕,腿无力,便秘等等;4,感觉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无故贬低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连累人;

5, 特别地关注自身的不舒适,认为自己身体出现不适症状的地方都是身体器官出现了问题,担忧自己的身体状况;

6,还有哪些呢?比如睡眠差,不容易入睡或睡眠浅等等,请大家总结。

护理的人要自己根据对病人的了解和总结,确知出现哪些症状是由于抑郁症的原因,以便今后出现症状后能够及时的帮助病人。病人出现症状的时候,也就是病人自己无法自我抵抗抑郁症的发作,需要护理的人及时的提供帮助缓解症状,多次的帮助过后,病人慢慢的就有了应对的能力了。

四:抑郁症发作后,病人的一些能力会丧失,自信心明显不足,负面的情绪和言语会占主导地位,这反过来会进一步的加重病情。护理的人在发现这样的情况后,要帮助病人,树立自信,及时地阻断她的负面的情绪和言语。

当抑郁症发作后,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护理方法: 1:帮助病人关注外界

怎么样才能够关注外界呢?

比如问病人做了些什么而不是问病人那里不舒服。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病人回忆过程中会重复病人的痛苦,这样会更加重病人的病情,会打击病人的自信,也会更进一步的提高病人的负面情绪,是最要不得的,这是护理抑郁症患者与普通的病人的明显区别,护理者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这是护理抑郁症患者的最基本要点。这种问法会增加病人的负面情绪,这种关心是最要不得的。问病人都做了些什么, 可以起到很多正向作用。病人在描述她做了什么的过程中,潜意识里她会感觉到,唉,我做了不少工作啊!会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会增强她的自信,言语会增多,这会帮助患者从负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当病人描述的过程中也就是关注了外界,这种关心是需要的。

说起来很简单,但要领会其中的意思,变成护理者自己的具体行动。就这样简单的不同问候语,就能够帮助病人,这都反复证明过是有效的。护理者只要思考一下,就可以延伸很多其他的有效的方法的。

与病人交谈时,要以病人感兴趣的话题为中心。帮助病人回忆那些成功的,愉悦的往事,而不是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病人谈论一些他关心的人或事,比如她的孩子兄弟姐妹,孙女外甥外甥女,她的老伴等等,说一些让她能够高兴愉悦的事,那些让她操心的让她担忧的事不能够与她说,这才是关心。问寒,问暖,问饱这样的话会让她更多的关注自身,引导她关心别人反而是帮助她,但一定不能够给她负担更不能给她压力。

通过这样的交流引导病人注意外界,通过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协助引导病人表述她的看法,要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

2:发现病人出现症状后,要马上行动,除了语言引导外,可以立即帮助病人变换位置或行动。比如坐在某地,可以找借口领她到另外一个环境中,抑郁症的病人最需要的是宽敞明亮的环境,或者挪一下位置甚至是变换一下姿势都能够帮助病人缓解她的痛苦。而不是任由病人呆在原地不帮助她。这是从行动上关心她。因为她自己不具有上述基本的能力,护理的人多帮助她几次以后,慢慢的她也就有应对的能力了。这看似简单,做起来也不难,但护理的人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病人行走时,提醒病人抬头走路,抬头这个姿势就是积极的行动,而低头就是消极的,抬头视野会宽广,会让人心情舒畅,这都是简单的细节,做到了也就是帮助病人了。

当出现症状时提醒病人深呼吸,这样可以让病人精神放松,就会缓解症状。多次的提醒帮助病人之后,当病人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病人也就有能力应对了。这是护理者帮助的结果。

帮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睡前热水泡脚,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入睡环境,确保病人的睡眠质量。3:电视是病人接触外界很好的渠道,要鼓励病人看电视,尽量多给病人看电视的机会。护理的人不能够全程陪护,要通过其他的渠道帮助病人,其中电视就是很好的渠道。有时间与病人一块看电视时,要以病人的喜好为主,要耐心的陪病人看电视,听病人讲剧情,问病人看过的剧情,根据病人的接受能力提供一些她能够看得懂的电视剧或其它的节目,这个过程也是治疗的过程。把遥控给病人而不是护理的人自己握着。这是关心她,不以自己的喜好为主。这也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要教育孩子们回家也能够做到。

晚上看电视最好是看到8点半以后睡,否则早晨会醒的太早,天还没亮对精神没有好处。提醒患者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4:护理者要给病人创造一个宽敞明亮整洁的环境,环境很重要,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较 长时间的阴暗环境对抑郁症患者是有害的。

要鼓励患者到外面的环境中去。要从对患者身体有益的角度考虑环境。鼓励患者走出家门,走出院门,走出村落。

5:当患者出现负面的情绪后或错误的认识后,要及时阻断,或者给她指出来,或者通过分散她的注意力,帮助她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或者帮助她认识到这是负面的情绪。这一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当她表情愁苦述说着她的痛苦的时候,这时候就是负面情绪,此时不要跟随她的思维听她述说,而是及时的阻断她,马上变换话题说一些其它的事,问其它的事,这就是阻断,这样能够分散她的注意力,帮助她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

由于病人的自信心不足,要多鼓励——鼓励是指鼓励对她正向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话,少说不或对她负面的评价。有些负面的评价,护理者会很随意的就说出来而自己不知道,护理者要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有没有鼓励病人,有没有随意的嘲笑或看不起病人,要尊重病人,今天自己表扬病人几次。要把关心真正的体现在有效的护理行动上,而不仅仅是平常人的关心,要知道你关心的对象是个病人,要把基本的简单的护理知识变成习惯。

6:自己没有时间护理时,要告诉与病人接触多的人一些注意点,尽可能的不要因为他人的原因起到反作用,不具有护理知识的人对病人的不合理关心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7:要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予以鼓励;患者发病时多说些宽慰的话,多鼓励;以提高她的自我能力和自信。患者精神正常时,陪伴的人要有耐心听患者的诉说,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做一个倾听者也是对患者的很好的帮助,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8:护理者无法现场陪护患者,可以用电话、通信等办法与患者多沟通交流,提醒患者一些注意事项(例如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安排日常生活、睡前泡脚等等),说些宽慰的话。外来的交流可以让患者保持较长时间的精神愉悦,特别是患者最关心的人的交流,效果会更好。

9:帮助病人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及作息制度,例如何时起床、睡觉、散步、干家务活(有时病人会丧失以前有的能力,需要家人手把手帮助病人恢复,比如:做饭、炒菜、洗衣服等,不需要家人事事代劳那样反而不好)、看电视等活动,都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科学安排,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我自己就曾经手把手帮助过病人重新学会切菜、用打火灶、炒菜等。

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多做说服解释工作。态度要亲切、和蔼、耐心,避免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10: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家庭成员要一起分析、寻找病人发病根源,共同去除不良刺激因素,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是抑郁症病人家庭治疗及护理的关键。做好家庭护理,有利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以上的方法都被反复证明过是有效的,合理的护理,几分钟就能够帮助病人从痛苦中走出来,走出来之后,要帮助病人把正常的情绪延长得时间越长越好。尽量不要让病人带着负面的情绪入睡。当然要注意,不能够把所有的不舒适都当成是抑郁症引起的,有其它的病还是要注意。

下面的例子可以更好的理解学习如何护理抑郁症患者:

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后,护理者对患者说不要去想不高兴的事,这样的语言指导有用吗?

仅仅是这样对患者是毫无用处的,是没有从根本上领会怎么护理的表现之一。护理者有这样的想法是对的,这正是护理者应该帮助患者做到的事!!——怎么让患者不去想不高兴的事——这正是护理者具体应该做的,而不是护理者让病号自己做的事。至少是你在陪患者的时候不能够让患者始终处于忧虑之中。

护理者怎么样能够不让患者去想不高兴的事,是护理者帮助患者的具体办法,更是护理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能力。正是由于患者无法不去想那些让她忧虑或者是不高兴的事的原因,或者说患者始终无法摆脱忧虑的想法控制,所以她才会出现犯病的症状,也就是说她没有自己摆脱这种忧虑的能力。这时护理者的及时帮助会让患者摆脱这种痛苦,让患者从忧虑中走出来是护理者第一时间要做的。

怎么样才能让患者不去想忧虑的事呢?

作为护理者请你自己回答,怎么样才能让患者在你有限的能够陪她的时间内不忧虑,不想不高兴的事?下面几个问题有助于你回答上面的问题:

患者都会关心什么?会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什么会让患者高兴?

在护理者陪护患者的过程中你说的话有没有从患者的感觉考虑,她会不会因为这些话忧虑或担心的?

你有没有思考过回家陪患病应该怎样做吗?哪些是帮助,那些不是帮助?

你有多少办法在患者患病时可以帮助她?

实际上陪患者是个需要非常谨慎且应该小心的过程,因为此时你的言行都会影响到患者,什么是帮助什么不是这要搞清楚,由于时间都有限,所以要高效的利用陪护的时间,让患者在陪护的过程中摆脱忧虑,这样有助于患者能力的恢复或重新建立。

说有用的话,帮助患者的话,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简单的陪护作用有限,更需要有具体的办法,真正能够帮助患者的办法。

作为患者最亲近的家人们,每个人都是护理者,都需要承担起护理这样的责任!只要是有时间陪患者,那么每个家人就都是护理者!都需努力地学习掌握护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从自己做起,用具有专业性的行动来帮助患者。

只要是护理者真正的关心病人,合理的护理帮助,病人的病情几分钟之后就会得到缓解而不会持续愁苦状。如果做不到,就需要护理者从自身找原因,自己哪方面没做到?其实护理的方法都很简单,只要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就行了,没有什么难的。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3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个性化;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27-01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已日益引起重视。老年抑郁症是最常见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大多躯体慢性疾病缠身与抑郁心理交织,绝望不能自拔,有的病人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不易被察觉突出表现为情绪沮丧、悲伤、做事孤独感自我贬值,后果严重。

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科门诊,在2009年3月~2012年5月就医确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60~70岁,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亲人反复交谈,并结合抑郁症自评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了解患者心理、生理、社會适应力、文化、家庭及个性特征等基本情况。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详见表1.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分析[1]

忧郁状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反应,有的老人主要是长期疾病缠身带来的病痛,影响了生活质量,同时内疚,长期拖累家人;有的老人因丧偶后痛苦和孤单;有的老人离退休后,一方面未做好离退休后的心理准备,缺乏爱好,另一方面经济收入减少,或家庭社会心理上受到压抑使老年人情绪低落、沮丧、食欲、性欲下降,体重减轻,有的老年人伴有癔病和妄想,出现明显的睡眠障碍和躯体症状,加重抑郁症状,在此基础上,有的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及自责、自罪心理阴影,老年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等会受到老年群体不良情绪影响与感染,与消极厌世的意识产生共鸣,有的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2]

3.1做好离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离退休前可做好妥善计划,如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配偶的生活照顾等,一般在离退休后6个月就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仍有不能适应的,如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会职能的老人,尤其又没有伴侣的,可以去做些感兴趣的事,或参加适应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让他们在活动中愉悦心情,体会生活乐趣。

3.2 老年人积极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老年人必须自我克制依赖心理,把一切离退休后的生活寄希望于政府、单位的抚养和子女的照顾,应面对现实积极学习自我照顾与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正当事宜的兴趣和嗜好,来充实晚年的寂寞生活,或预计一份轻便的工作使自己退休后仍有轻松有趣的工作及固定的报酬,在生活上可获得安全感,免去寂寞无聊,而工作的成果又是一个安慰。实现了精神上需要的满足,生活的充实、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防止心理老化空虚和无聊。

3.3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宣泄,尽可能让患者倾诉痛苦和烦恼,释放内心压力,对患者诉说的痛苦应表示认同和接受,在患者倾诉过程中分析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以便有的放矢做好心理疏导,对因丧偶者、亲人去世或患不治之症等突发事件而悲痛欲绝者,要让患者尽情发泄,诉说甚至痛哭流涕,均不加以劝阻,等患者心情稍平静后,再给予疏导,鼓励他们面对现实尽快走出痛苦的阴影,激发他们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有文化、自卑、自责较严重,性格内向者不轻易披露自己心理矛盾的,可引导他们以日记的方式将自己心理矛盾和痛苦宣泄,挖掘出来,从日记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再运用认知领悟的心理疗法疏导、分析、说服、化解心理冲突。

3.4 自杀危机干预,有自杀动机和行为的患者,应深入了解病史和现有的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内心感受,给患者提供宣泄机会,摆脱恶劣的心境[3],对暴露出轻生的念头的要有放矢地调解,同时对家属强调安全、保护和给予关爱,消除患者悲观厌世情绪,唤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珍惜生命。

3.5家庭的支持和随访,患者在治疗期间,护士要与患者家庭 建立联系,了解其病情和心理状况及抑郁症服药效果,引导家庭成员给患者支持、关心、体贴,做到不歧视、不抱怨,对反映患者心理问题的电话、咨询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4总结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潜在的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及时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同时对促进老年抑郁症的康复起着更要作用。特别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不同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使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避免了自杀行为,解除了心理痛苦走出孤独,重建自尊、自信,重新适应社会,树立战胜生活难题的勇气。实践证明,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是有效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易建法,杨丹燕.实用心理医学全书,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12.

[2]黄垦,周爱花.运用护理程序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现代护理,2004.10(4):347.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2013年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6例, 患者均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抑郁症诊断标准相符。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2例, 其中男13例, 女19例;年龄63~89岁, 平均 (75.3±2.6) 岁。观察组34例, 其中男14例, 女20例;年龄65~87岁, 平均 (75.6±2.1)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用药指导与环境护理, 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观察组展开综合性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1) 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与和谐的病房环境, 病房墙壁尽量采用明快色彩, 激发老年患者热爱生活、乐于生活的情绪。 (2) 用药护理。指导患者坚持用药, 为其讲解药物治疗的作用及重要性, 对用药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予以密切观察。在发药时坚持看服到口原则, 嘱咐患者严格遵循医嘱给药, 不可将药物随意增减, 更不可中途停药, 避免治疗前功尽弃。 (3) 饮食指导。为患者合理安排饮食, 注意营养合理搭配, 既要保证饮食清淡, 又要确保营养成分摄取充分。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禁烟禁酒, 指导患者多饮水, 以促使大便保持畅通。 (4) 生活照顾。给予老年抑郁症患者专人护理, 最好由患者家属加以照顾, 24h不可离人, 对患者情绪变化进行观察, 当其有异常情况时向医护人员及时反映。 (5) 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障碍及心理特点予以正确分析, 根据患者不同发病原因展开相应心理护理, 以便对治疗发挥辅助作用;争取并教育患者家属、子女重视、参与到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来;注意引导患者对疾病与衰老予以正确看待, 促使其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 对其不良心理因素如颓废、焦虑等予以消除。 (6) 鼓励患者参与有益活动。指导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为患者安排适当、合理的户外活动, 遵循劳逸结合原则;鼓励患者多参与感兴趣的活动, 培养广泛爱好, 使之逐步体会生命价值, 促使其心境逐渐好转。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利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 SAS评分高于50分时判定为焦虑症, 而SDS在30分以上时判定为抑郁症。完成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有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对照组治疗依从率为75.00% (24/32) , 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1.18% (31/34)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是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情感精神障碍, 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常导致身体功能下降, 生存质量降低, 甚至危及生命[3]。老年抑郁症包括原发性抑郁症与各种疾病所致继发性抑郁症, 主要临床特征为患者处于长期抑郁心境, 且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等无法加以解释[4]。目前老年抑郁症已成为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严重威胁的重要疾病之一。同时由于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以及女性心理特点, 决定了女性老年抑郁症患者高于男性。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王向群认为“抑郁症‘偏爱’女性, 女性患病率是男性两倍”[5]。因此, 对老年抑郁症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相应健康知识教育并加强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与身体免疫力、身体素质逐渐下降以及缺乏子女、家人关怀等多方面原因, 常会存在自卑、孤寂、濒死等不良心理,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发生老年抑郁症。而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凸显患者家属的重要地位, 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基于这一原则, 本院在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展开护理时, 观察组从环境、饮食、用药等方面强化基础护理, 针对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心理障碍展开心理护理, 同时充分重视患者家属和子女在患者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

本次研究中, 经过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治疗环境,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合理饮食, 并给予合理的生活照顾, 尤其要与家属一起做好心理疏导, 引导、鼓励、帮助患者参加有益的室内外活动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较于常规护理而言,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状况显著改善, 且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到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 在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 同时展开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 可促使患者心理状况有显著改善,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1—2013年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34例给予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与治疗依从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有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依从率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 同时展开有效心理护理干预, 可促使患者心理状况显著改善,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症,心理护理,病人依从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 康有霞, 薛淑艳, 等.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策略[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4) :134-135.

[2] 高婧, 袁群, 何国平.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护理新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4) :3312-3313.

[3] 宋冬玲, 王梦欣, 王福芳.综合干预联合药物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11) :1040-1041.

[4] 任敏陶, 周玉兰, 陈美珠, 等.老年抑郁症护理治疗的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4) :510-511.

基础护理学:老年鼻衄患者的护理 篇5

2 主动增进了解,加强角色置换,促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随着护患关系的深入发展,和蔼可亲、淳朴可信、精诚可托的护士形象就深植患者心中。我们利用语言暗示的效应,运用自身角色的威信,使患者放弃对疾病的胡乱猜测,缓解患者不适及病重的感觉。对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鼻衄患者应严格查房制度,经常巡视,并严密监测血压的波动,避免使患者情绪波动,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口干脉快、血压降低等情况,提示患者进入休克前期,应立即协助医生做好急救措施。对后鼻孔出血已行后鼻孔栓塞的患者更应加强护理。对伴有脑栓塞的鼻衄患者,在行后鼻孔栓塞后,应观察患者情况,加强巡视,避免患者因咽反射不敏感导致误咽、误吸。长时间鼻腔填塞敷料压迫止血的患者,常常因缺氧导致头痛,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以持续低流量口腔吸氧,减轻细胞缺氧,以免加重鼻出血及心脑并发症的发生;并嘱患者未经医生许可切不可自拔纱条。止血后,偶尔有血性眼泪属正常现象,患者不必惊慌。对流入口腔内的血液尽量吐出,切勿咽下,以免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利用护患之间的年龄悬殊,充分运用角色互换,加深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认同感,更进一步加深了护患感情。

3 注意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满足患者的需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护理氛围。多数老年人住院后加重了孤独感和疏离感。由于常规生活秩序被打乱而极需适应新环境,常引起焦虑和烦恼。因此,要尽量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使患者感到温馨舒畅。重病患者应与一般鼻衄患者隔离救护,以免影响病情较轻或已趋康复的患者诱发高血压而再次发生鼻衄。除常规消炎、凡士林纱条填塞、硝酸银烧灼止血外,每晚睡前加服云南白药0.5g、鲁米那0.06g,加强夜间巡视病房,监测血压,日间氯麻液喷鼻1次/h(氯麻液为氯霉素与麻黄素合剂,具有消炎、收缩粘膜血管的作用)。入睡前鼻腔滴复方薄荷油,保持鼻粘膜湿润。并给患者温水泡脚,室内保持适宜的湿度、亮度,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将患者安排到小房间,并给以精神上的安慰,帮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如夜间患者突然发生鼻衄,护士应迅速、镇静,采用简便的止血措施,用手指轻压两侧鼻翼10min,额部、颈部置冰袋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并稳定患者情绪,迅速通知医生处理。我们曾接诊过这样一例典型患者,每日0~3时双侧鼻腔出血,量大,并伴有严重失眠、头晕,达数十日。我们在连续凡士林纱条填塞3次无效后,给患者行后鼻孔栓塞。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6

关键词:心理疏导;精神护理;老年抑郁症

作者简介: 高秀娟 女 汉 四川遂宁 出生于1987.07.02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护理学 大专 现供职于四川遂宁市民康医院【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52-01

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疾病近年来发频率呈上升趋势,这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老年抑郁症是当今的老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病例,这种病症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院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了心理疏导以及针对性精神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此次的研究对象是在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例,对于这68例老年抑郁症的患者我们随机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人数均为34例病患,在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各位28例、6例,年龄在50岁到65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0.3±10.2)岁,病程均为1.3-3.4年之内,平均的病程为(1.3±2.4)年,在这组人数当中抑郁焦虑症的有19例,有着猜疑嫉妒症的11例,有着自杀倾向的占有4例;观察组的男女患者各位23例、11例,年龄在55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13.1),病程基本在1-2.5年之内,平均病程为(1.1±1.4)年,在此组病患中有着抑郁焦虑症状的17例,猜疑嫉妒症状的为6例,自杀倾向的11例。对照组与观察组他们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著可比性[1]。

1.2 方法:在对照组方面给这3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取一般的生活护理,以及常规用药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心理疏导及针对性精神护理,具体如下:首先由于老年抑郁症的患者在思考方面比较的迟缓,所以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给患者进行耐心的交流,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内心的倾诉能够有效的对于其病症得到缓解,在进行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倾诉的时候要尽量的对于个人的情感得到合理的运用,对于患者所提出的一些合理的需求要能够尽量的满足他,对于在老年抑郁症患者在情绪上出现焦虑的时候要适当的进行安抚,把其精神上的压力得到释放。

还有就是在精神护理的时候要分清时机,在患者清醒的时候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患者进行讲解其发病的一些症状、原因、治疗的方法等,还要把病情的严重性告知,这样是为了能够把自己的病情得到有效的了解,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有着自杀倾向的患者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一些不安全的危险品要与患者隔离,在病情得到缓解之后要进行精神的安抚把情况详细的告知[2]。

1.3 统计学分析: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观察组的34例病患使用了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之后,治疗的显效者有19例,有效者有11例,治疗结果无效者有4例,总有效率为88.1%。而对照组的34例病患当中治疗的显效者为14例,治疗的有效者以及无效者各为9例、1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5%。从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

组 别 病例(例) 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34 14 9 11 66.5%

观察组 34 19114 88.1%

3 讨论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两周以上、长者甚至达到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老年抑郁症的是当今的老年人容易诱发的一个病症,这次研究主要是通过了心理疏导的方法以及精神护理对本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干预,在观察组的方面运用了常规的方法对老年抑郁症进行了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上运用了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进行了干预治疗,通过治疗的结果发现运用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对于老年抑郁症进行治疗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两组的结果对比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3]。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为了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增强,需要对患者的情感进行把握、控制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近些年纠正,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性运动从而促进患者恢复。综上,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水仙,郑秀霞,张巧云,郑成畴.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03):15-16.

[2] 汤碧艳,范芳秀.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其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08):23-24.

[3] 王双,李敬筠.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05):32-33.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7

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障碍,60岁以上人群中30%~60%出现抑郁症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高达62.3%[1]。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状况已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老年期精神障碍中,老年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十堰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2008年12月~2009年11月期间门诊及住院患者。入选标准:患者年龄均>65周岁。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药物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让患者的生活有一定规律,并注意合理安排一定量的户外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久坐、久立、久卧。饮食上要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要加强饮食应有规律的护理,保证营养供给让患者吃平时喜欢吃的食物。坚持服药,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除按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如下护理干预:(1)进行服药护理。确保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定量服药,避免患者一次吞服。老年抑郁症患者服用药物时,精神药品由家属保存,要倍加注意。(2)进行安全护理。因老年抑郁症患者多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对现实中的事物有负罪感,觉得自己不配生活在世界上。表现为紧张、无助、无望、经常哭泣、失眠、体质量减轻以及害怕夜晚的来临,在患者情绪恢复以前,家属必须24小时陪护在患者身边,避免患者将自己与他人隔离。(3)进行生活护理。给老人创造安静、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不要大声喧哗,病房里保持安静。(4)心理护理:老年抑郁症首先是负性情绪的积滞,让病人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对疾病的困惑。运用心理学知识及心理疗法让病人宣泄,通过交谈找出诱发因素,在交谈中应耐心聆听病人倾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倾诉本身就是对情感宣泄的过程,让病人学会正确宣泄和情绪调节。

1.3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治疗后4、6周末采用HAMD评定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定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HAMD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之间HAMD分值比较,提示综合护理组疗效较好(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不应局限于一些常规护理,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致病因素、个人特点及爱好等,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综合护理是目前在老年抑郁症的护理行之有效的护理手段。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扬利.住院老年人抑郁症与营养不良的相关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2.

[2]吴瑞枝.老年抑郁症病因及临床表现.实用老年医学杂志,2001,15:6.

[3]张菊英,贾守梅.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病人生活质量的远期影响.护理研究,2006,20(4A):929-932.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8例, 其中男35例, 年龄62~86岁, 平均年龄为 (75±9.2) 岁, 所有患者的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抑郁症诊断标准, 且经GDS评分量表确诊。排除标准: (1) 由器质性病变及严重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 (2) 因药物和疾病所致的继发性抑郁; (3) 存在认知障碍。

1.2 方法

治疗前采用GDS量表以及SF-36量表评定其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 所有患者均给予个体化抗抑郁药物治疗, 同时给予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治疗, 具体如下:

1.2.1 心理干预

首先通过良好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同情与体谅患者的病情, 使患者愿意将内心不幸与医护人员诉说,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并保守患者的隐私, 消除患者的疑虑。用解释、疏导和鼓励的方法帮助患者对疾病的理性认识, 协助参与社会性活动, 重建患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患者走出反复自责、绝望和情绪低落的困境。

1.2.2 健康教育

不仅针对患者本人同时也针对患者的家庭成员。针对患者本人的健康从入院时即开始, 包括介绍医护人员、医院和环境等;制订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案, 介绍抑郁症的发病、转归和预后, 发放相关疾病的健康手册并认真解读;对抑郁症药物需详细介绍, 包括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服用方法等;举办健康学习班、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健康咨询等, 使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有较完整的认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 同时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 充分利用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教育除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 给予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 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沟通, 以获得家人在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 激发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亲人的眷恋,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同时家庭教育可使患者在安全和康复训练中得到帮助。

1.2.3 认知干预

通过与患者沟通和讨论的方式, 帮助患者改变对事物的错误认识, 从而减少对其心情和情绪的影响。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为观和价值观, 正确及理性的看待问题和周边的行为。

1.2.4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与身边的人交流和沟通, 参与群体活动, 帮助患者进行认知重建。

1.3 疗效判定

利用GDS量表对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评价, 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8周以及干预后6个月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准差 (χ—±s) 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给与护理干预前后GDS评分情况

与干预前相比, 干预8周后GDS得分为 (12.6±4.8) 分, 随访半年后期GDS得分为 (9.7±3.4) 分, GDS得分均有明显改善,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F=86.2) 。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SF-36得分情况

护理干预6月后随访显示, 其SF-36得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改善, 而在4周末评估显示, 除生理机能外其他各项得分均有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4],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思维、行为和情志变化, 早期的情绪障碍容易被家人忽视, 因此无法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预后较差[5]。目前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除了常规的抗抑郁治疗, 同时也强调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的消除。由于老年人的特殊阶段, 身体状况不佳、情绪不稳定以及社会地位的转变等都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并同时受家庭、婚姻、经济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众多研究显示, 药物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欠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强化也备受重视, 加强心理干预对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意义重大[6]。

心理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重新建立正确的认知十分重要, 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应对人际关系变化的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配合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后, 其GDS评分显著下降, 同时期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提升。在此过程中, 家庭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可促进患者与家属的沟通, 帮助其重建生活的信念。家属可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心理疏导、生活料理和安全护理等, 可促进患者抑郁症加快康复。

老年抑郁症的防治应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广泛重视, 而社区是目前医疗模式下的最佳场所, 应结合实际改变护理模式, 加大社区健康服务的范围和力度, 使患者在精神、思想和躯体均能得到协调和缓解。系统连续的心理护理可纠正纠正抑郁症患者不健康心态, 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护理是一种有效的、简洁可行的方法, 值得在社区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康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8例, 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给予认知疏导性护理、家庭健康教育和系统的心理护理。在观察8周和6个月后, 分别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 (GDS) 评定疗效。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 其SF-36得分和GDS得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其抑郁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可促进其参与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照料, 使患者早日康复并回归社会。

关键词:老年,抑郁,护理,社区

参考文献

[1]刘雪梅.走出抑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3.

[2]林丰, 衰华.美国教区护理模式与东方哲学理论结合应用于我国社区老年抑郁问题的分析[J].理论研究, 2006, 12 (2) :130-131.

[3]吕永良, 吴爱勤, 李鸣, 等.老年抑郁症与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8, 8 (12) :2206-2207.

[4]Won JS.Kim Kit Evaluation of cognitive functions, depression, lifesatisfaction among the elderly reeeiving visiting nursing services[J].Taehan Kanho Hakhoe Chi, 2008;38 (1) :1-10.

[5]赵纯红, 江长缨.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 :10-11.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96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老年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所收治, 均经动态心电图获得确诊, 且符合CCMD-3的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4]。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8例, 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6例, 年龄范围60~78岁, 平均 (66.2±3.1) 岁, 心绞痛平均病程 (5.8±1.1) 年, 抑郁症平均病程 (1.3±0.2) 年;干预组中男23例, 女25例, 年龄范围60~79岁, 平均 (65.9±3.3) 岁, 心绞痛平均病程 (5.9±1.0) 年, 抑郁症平均病程 (1.3±0.4) 年。病例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活血抗凝、抗抑郁及改善循环等相关治疗措施, 对照组开展临床常规护理, 宣教心绞痛基础知识, 指导心理情绪改善方法, 并积极讲解药物应用方法与饮食选择方案。干预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①环境干预:配置合理病房人数, 调节适当的室内环境、温度与湿度, 保证空气清新、安静舒适。②心理干预:每日均由资质丰富的护理人员开展心理辅导, 讲解正常情绪状态对病情的改善作用, 宣教临床治护对病症的良好缓解效果, 减轻病患疑虑增加治愈信心。③健康宣教:将临床用药、饮食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逐一交代给病患, 避免由于生活习惯不当影响治疗效果。④辅助干预:每日均行轻音乐辅助干预, 以此缓解病患抑郁程度。经常组织病患间聚会, 加强病情与经验交流,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 要求病患家属增加探访频率, 给予更多的家庭关爱确保建立正确治疗心理。

1.3疗效标准与观察指标:依据两项疾病的改善状况判定临床疗效[5]:①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90%以上, 心电图表现基本恢复正常, 抑郁症状明显消失;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90%, 心电图表现有所恢复, 抑郁症状部分减轻;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 检查结果无改善, 抑郁症状无好转。护理前后均采用日常生活活动 (ADL) 与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开展评分, 观察分值改善程度并行统计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行卡方检验, 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2%, 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组间评分比较:干预组患者护理后ADL评分为 (62.3±14.8) 分, MMSE评分为 (26.8±2.1) 分, 均显著好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高龄人群的常见疾病, 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直接原因。疾病发生后, 由于病患年龄、病情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形成抑郁与恐惧等负性心理, 不但会影响到原发病连续治疗, 也经常继发抑郁症, 从而加重病情危险程度[6]。两种疾病合并存在时仅依赖单纯治疗措施并无法获得彻底改善效果, 而临床护理可协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应对心理, 改善抑郁程度, 提升治疗依从性, 进而显著促进病情缓解。为进一步探寻最合理护理方案, 本次研究中针对部分病例采用了综合护理干预, 在病房环境、病患心理以及健康宣教方面均给予合理指导与干预, 同时联合音乐、聚会等辅助方式增加情绪改善作用, 以良好抑制不良心理并提升其精神状态。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老年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显著好转, 抑郁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 其临床总有效率为79.2%, 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病例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现综合护理干预对疾病治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 干预组患者护理结束后的ADL评分为 (62.3±14.8) 分, MMSE评分为 (26.8±2.1) 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该种护理实施后病患的生活质量与精神状态也可得到充分改善。

综上所述, 针对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不但可显著改善相关病症, 亦可明显促进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提高, 适宜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探讨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老年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老年患者9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8例, 对照组仅行临床常规护理, 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病例护理后的病症改善效果, 并依据日常生活活动评分与精神状态评分比较, 探讨最佳护理方法。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2%, 护理后ADL评分为 (62.3±14.8) 分, MMSE评分为 (26.8±2.1) 分, 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不但可显著改善相关病症, 亦可明显促进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提高。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抑郁症,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张连英.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 14 (6) :72-73.

[2]刘晓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心理护理分析[J].北方药学, 2014, 11 (7) :194.

[3]欧玉娟.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 2014, 23 (4) :355.

[4]倪代梅, 班文明, 王朝亮, 等.舒心解郁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5) :835-836.

[5]刘国英, 马永泽.解郁活血法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3, 13 (10) :1289-1290.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老年,心理干预

据临床脑血管病患者心理特点统计, 50%以上的脑血管病 (脑卒中)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多发生在脑卒中后半年之内, 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 其中以抑郁和焦虑障碍为多见[1]。近年来, 医护工作者对脑血管病的心理病因学和脑血管病的心理、行为干预方式的深入研究, 并将心理护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在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神经科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46例, 女21例, 男25例, 年龄59~82岁, 平均年龄70.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且抑郁量表 (HAMD) 21项检测, 总分在18分以上。所有患者中无心、肝、肺、肾病变并发症, 无药物过敏和精神障碍病史。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 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措施可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要求来进行服药、饮食、康复锻炼以及复诊等方面的指导。研究组:在疾病早期即实施系统的心理干预措施, (1) 每天进行大约半小时的健康知识讲解, 其形式可以为集体宣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尽量为患者提供诊疗信息, 使患者能够正确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通过合适的沟通过方式和患者进行交谈, 耐心地倾听患者的陈述, 帮助其宣泄一些恐惧、担忧、消极的不良情绪, 并细致地讲解以及示范各种情绪的调解法, 帮助患者建立一种正确、健康的面对疾病及其他困难和挫折的心理, 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 从而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3) 向家庭成员系统讲解脑卒中的病理及心理卫生知识, 确保患者家属掌握必要的疾病知识及沟通技能;患者家属在生活中应避免主观情绪化、对患者放任自流, 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应对方式与患者交谈, 支持并肯定患者的成绩, 给予及时的鼓励, 使患者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康复信心;同时要鼓励其亲友以及所处社会团体多与患者联系, 以增加其幸福感和安全感, 减少老年患者的失助心理和孤独寂寞感。 (4) 帮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护士须要教导患者呼吸缓慢, 保持一定的深度和节律均匀。先让患者正常呼吸, 然后让患者深呼吸, 最好用腹式深呼吸。在每一次深呼吸后心里说“松弛”, 并指导患者不断地练习。其原理是通过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 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 心率减慢, 降低焦虑情绪。

1.3 评价方法

由固定护士在护理干预前、干预后第12周末, 进行评分。 (1) HAMD、NDS、ADL评分; (2) 疗效的指标。治愈:HAMD减分率高于75%;好转:HAMD减分率为25%~75%;无效:HAMD减分率低于25%。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单位以检验,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各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12周, 研究组患者的HAMD和N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DL指数比干预前明显升高 (P<0.05) 。对照组HADM评分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NDS和AD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 见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危险因素、病情各异的脑部疾病。脑卒中后抑郁症 (PSD) 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后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25%~76%, 且致残率和病死率也高达70%~90%[2]。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传统治疗中, 人们往往重视躯体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 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近年来, 随着护理工作者对心理社会因素在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 对脑血管病的心理病因学和脑血管病的心理、行为干预方式日益受到重视。

脑卒中患者约2/3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留有后遗症, 甚至精神异常, 然而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康复效果, 有些还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再次发作[3]。所以做好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出院后应该在卒中治疗小组或社区医师的指导下, 继续治疗病因, 控制危险因素, 防止复发, 防治各种并发症, 康复训练, 并获得心理帮助和新的相关信息与治疗方法。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自我解脱, 如做气功、听音乐, 用放松疗法去想那些能够做的一些事情, 减少接触生活中的紧张源, 避免一些紧张环境;另一方面要寻求家人和社会的支持。患者家属一定要有主动性, 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其病情的轻重、患者情绪的高低, 决定其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 药物能否发挥良好作用也取决于此。所以宽松、温暖的家庭环境, 满足患者的合理的心理需要, 家属应多关心探望患者, 并提供一些良好的信息和经济支持同时给予必要的安抚, 多用关心和鼓励的语言, 遇事学会一些制怒的方法, 尽可能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患者经过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抗抑郁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降低, 说明抑郁状态有所改善;随着抑郁的好转, 神经功能缺损越明显恢复, 进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 这一切都表明患者脑血管病的程度有所减轻, 而对照组患者生理功能状态的改善并不够明显。所以说, 在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结合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更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愈。

参考文献

[1]雷艳, 李平, 项安凤, 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护理[J].广东医学, 2009, 30 (12) :1940-1942.

[2]郭军, 刘琳, 付凤珍, 等.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1) :49-51.

上一篇:物理因子下一篇:血液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