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出去”

2024-07-14

农业“走出去”(精选十篇)

农业“走出去” 篇1

“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 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走出去”战略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广义上, 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农业技术贸易等内容。狭义上, 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 以赢利和合作为目的,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 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 自主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目前, 农业“走出去”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 即对外投资、技术合作、劳务输出以及货物输出。

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作用,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 扩大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结构, 提高开放质量, 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对于指导新时期的农业创新与发展尤为重要。

2 农业“走出去”动因分析

2.1 外部动因

2.1.1 有利于配合国家外交政策。

农业一直是我国外交使用的重要工具。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实施农业“走出去"开展农业外交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履行国际义务、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 在可预见的将来, 粮食和石油仍是战略性资源, 其对全球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举足轻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在重新评估农业的基础地位,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发展农业是实现脱贫和社会稳定最切实可行的办法。第二, 掌握国际农业合作和粮食安全的主动性, 可以帮助我国避免在重大危机时受制于其他国家, 确保一条影响和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渠道, 增强在复杂尖锐的国际斗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信心。第三, 农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农业“走出去”直接造福于广大农民基层群众, 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因此具有长远和扎实的外交和政治效益。第四, 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 通过农业“走出去”开展农业外交, 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可以扩大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基础, 对于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例如, 投资非洲地区国家, 不仅可以很好地维护中非经贸合作和传统友谊, 同时有助于实现联合国干年发展目标之一———“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

2.1.2 有利于缓解粮食安全问题。

近几年来, 世界粮食形势总体趋向紧张, 特别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 全球粮食价格持续攀升。据中国发改委统计, 到2007年全年, 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升58.2%、44.4%、45.9%、6.2%, 所有大宗粮食都创下了10年新高, 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断, 最终演化成为2008年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粮食供求关系变化是世界粮食危机产生的根源。一方面, 粮食供给减少, 自1990年以来, 全球粮食产量只微增了2.3%;粮食库存自1986年以来连续多年下降;另一方面, 粮食需求明显增加, 1990年以来, 世界人口增长了10%, 现已达到66亿人;生物能源、制药等工业用粮也急剧膨胀, 大量的粮食和油料作物被转入生物燃料产业的原料, 加剧了世界粮食短缺的局面。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粮食需求总量十分巨大, 部门农产品进口依存度依然很大, 例如, 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60%, 如果要实现自给, 需要相当于现在5个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土地来种植大豆。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立足点。在坚持立足国内生产的同时,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投资海外农业项目,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我国粮食进口, 可以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此外, 新一轮世界农业革命方兴未艾, 发达国家廉价农产品大量出口, 转基因新技术来势凶猛, 发达国家争相开始进行海外农业投资以寻求新的粮食供应基地, 这些外部挑战对我们这样一个高度倚重农业的大国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大势所趋。

2.1.3 有利于实现中外农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农业肩负着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13亿人口的重任。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 但土地、水资源的人均水平很低。当前, 我国人均水资源1784.9m3, 人均耕地不足0.1hm2。而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耕地减少的趋势,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2011年底己降至1.22亿hm2, 人均耕地资源己降至927.13m2, 且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同时,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问题凸现, 农业用水形势日趋严峻, 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每年农作物成灾面积达2000万hm2以上。耕地和水资源的缺乏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受到限制, 加之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 农产品供给难以稳定增加。另一方面, 我国人口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 经济增长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境外土地、水源、水产等战略性、短缺性农业自然资源, 建立稳定、可靠的境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对于缓解我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紧缺的长期矛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2 内部动因

2.2.1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

近年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迅速增长,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增长幅度较大, 但是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这一情况表明,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在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业“走出去”, 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新产品,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使出口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另外一方面,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知名品牌, 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面对日益开放的农产品市场, 我国农产品要争取开拓国际市场, 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而这一战略的实施要以农业“走出去”为基本保障。

2.2.2 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后, 把农产品基地建到外地去,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 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保障。同时, 农业生产把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带回来进一步促进了本地的产业结构优化。总之, 农业通过"走出去"拓宽了发展空间, 开拓了销售市场, 提高了经济效益,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而企业实力就的增强又会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对产业结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

2.2.3 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然而, 我国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 市场体制还不十分完善, 特别需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 形成局部优化的环境, 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 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强化功能建设, 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础,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农业“走出去”战略不仅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 更是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发展环境。通过营造局部优化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才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所以农业“走出去”战略符合中国国情, 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3 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走出去”不仅涉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别政策, 还涉及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目前, 农业“走出去”还存在诸如获得目标国市场信息困难、文化差异风险, 以及东道国与本国关系、东道国政策法规变动、汇率变动等风险, 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走出去”政策框架和保障机制。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 为农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十分重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3.1 积极培育农业“走出去”的主体

坚持扶强扶优原则, 把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核心环节来抓。一是继续坚持发展特色产业, 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产业支撑。二是积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部门协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并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相结合, 在关键的种子种苗、种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确保在专业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 为农业“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积极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 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途径, 扩大经营规模, 加快资本积累, 建立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国际化经营, 为农业“走出去”提供实力支撑。

3.2 加强宏观政策扶持

我国农业“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 特别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与扶持。第一, 对农业“走出去”实行倾斜政策。鉴于农业的特殊性和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性, 应对农业“走出去”实行倾斜政策, 单独设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发展基金, 重点用于鼓励企业赴国外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国内的人员培训等。第二, 设立金融支持与投资保险制度。融资和担保机构应为“走出去”的企业, 提供贷款、投资担保, 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并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项目保险制度;金融机构对“走出去”农业项目要优先提供信贷融资和投资风险保障服务, 建立境外国外农业投资重点项目支持和优惠机制;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为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担保, 解决其资金困难。第三对农业“走出去”提供财政支持。对有较大宏观效益和涉及国家长远战略意义的境外投资, 要在政策法规可允许范围内予以特别鼓励和支持。如可以对扩大出口市场、获得先进技术、有利于产业升级、赢得更高规模效益、获得境外战略资源等类的投资给予鼓励和财政支持。

3.3 加强信息服务与相关培训

首先各级政府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走出去”工作的管理和服务, 设立农业“走出去”主体库, 建立联系制度。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信息采集、建立可靠的信息传播机构和渠道, 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 邀请企业参加国家大型商务洽谈活动。对已经“走出去”的企业进行跟踪了解, 做 (下转P178) (上接P19) 好咨询服务, 做好沟通联系协调工作, 不时将辖区内农业“走出去”的情况汇总上报, 并按时对有条件“走出去”或有“走出去”愿望的企业要及时提供“走出去”对象国的相关信息与技术服务。其次对专业人员和剩余劳动力的出国培训。积极鼓励外派剩余劳动力赴境外务工, 结合剩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建立培训基地, 对专业人员和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和涉外政策法规培训, 提高外派人员的素质。

3.4 加强政府间合作交流, 不断提升效率

目前我国已经和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但这些协定还需进一步强化对海外投资的关注。条件成熟时, 参与自由贸易区, 参加区域层次的投资保护协定。支持企业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保护自己权益。同时应不断提高政府效率, 如提高境外投资审批规则的透明度和审批程序的规范性, 降低交易成本。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 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作为农业“走出去”的实施主体———企业, 必须具备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与创新, 提升其综合能力。其次, 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强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的协调、管理与服务, 形成“走出去”合力, 才能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步伐。

参考文献

[1]郭书田、刘劲松, 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及农业外交的战略思考[C].2002.

[2]吴呈良、郑雪浩、吴钿旺, 从浙江乐清看农业“走出去”的意义[J].浙江经济, 2004 (9) .

[3]安培, 关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思考与研究[D].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2010年.

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2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一、农业“走出去”概念和意义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了加快实施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这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广义上,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内容。狭义上,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以营利和合作为目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自主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本文所研究的农业“走出去”侧重狭义上的概念。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我国在农业技术、农作物管理、资金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条件比较好。我国周边一些国家,诸如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土地资源丰富,且土地开发程度不高。非洲可开发的耕地面积达8亿多公顷,而实际利用只有四分之一,土地开发潜力巨大。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农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农业企业到国外投资提供了空间。其次,我国农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要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需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第三,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于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还对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土地和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二、农业“走出去”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582家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0多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万多家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组成的农业企业群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投资、合作、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0多家,投资金额达153亿元,投资地区涉及亚洲、非洲、北美、欧洲、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广西、湖北、重庆和江西四个省(市)的调查表明,农业企业“走出去”势头比较良好,但各个省(市)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情况不均衡。截至2008年7月底,广西有20多家农业企业到国外投资,投资总额达5亿元人民币。湖北省到国外投资的农业企业数量比较少,但一些企业开展业务的情况比较好。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自1999年开始布局、实施“走出去”战略,2000年成立国际贸易部,组建了一支从事国际农业技术推广与贸易的专业队伍。公司先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菲律宾、越南等国开展了品种试验示范与技术合作,效果比较显著。截至2008年7月底,重庆市共批准境外投资农业的企业六家,投资总额1586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为1486万美元。一些目前没有到国外投资的农业企业也表达了到国外投资的意愿。江

西省农业“走出去”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农业企业到国外开展直接投资。

总体来看,农业企业“走出去”正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国营的农垦、种子企业、渔业企业已成为现阶段的主力军,发挥了主体和示范带动作用;民营农业企业正在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二是项目区域日趋广泛。2007年,我国约有1500艘渔船近4万人在境外从事渔业生产,作业区域包括西非、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斯里兰卡、斐济和阿根廷等32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三大洋的公海。一些企业在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大豆等生产基地和天然橡胶、油棕、剑麻、木薯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例如,黑龙江农垦2004年开始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租地种粮食,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63.4万亩,同时还投资建设了粮食预处理中心和液面肥加工厂,在俄罗斯农业开发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广东农垦从2002年起规划建设50万吨境外天然橡胶基地,并在泰国和越南收购、扩建了五座天然橡胶加工厂,稳步推进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项目,目前天然橡胶生产能力达到20.6万吨。三是项目投资领域多元化。项目投资领域涉及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动植物保护、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农村能源领域、生物能源农业、远洋渔业捕捞等。四是投资形式多样化。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有租赁土地种植、购买捕捞许可证、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等。

三、农业“走出去”中的问题

(一)“走出去”总规模比较小、企业实力不强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走出去”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保持农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007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179.1亿美元,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有12.1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左右。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农业对外直接投资2.7亿美元,约占1%。缺乏资金、规模较小、竞争力低是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例如,广西到境外投资的农业企业有20多家,但龙头企业不多,最大一笔投资只有2000多万元。重庆市到国外投资的大多数农业企业也存在实力较弱,投资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就出现畏缩不前的现象。在老挝投资注册的五家企业中,已有四家撤回。留在老挝的重庆恩渝商贸有限公司,虽然仍继续留在园区投资建设粮食加工厂,但因实力有限,进展缓慢。

(二)各级政府开展的农业合作、援助项目没能与企业“走出去”有效结合起来

早在1994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目前情况看,各级政府开展的农业合作、援助项目没有与企业“走出去”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在于政府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在一些农业合作项目中,一些企业起初很愿意参与项目,但一旦看到项目运行不好,便立即从项目中撤出,把后继经营管理的工作全部甩给政府。

(三)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首先,在农业“走出去”管理中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管理权限分布在多个部门,审批程序繁多、耗时长,给企业带来了不便。其次,国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不能给予企业宏观指导。第三,我国为投资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比较差,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一些企业反映,他们很难获取投资国的政策、农业情况等信息。

(四)缺乏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和完善的保险制度,企业投资风险大

海外农业项目不仅具有建设和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技术适应性、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大,自我发展能力弱,项目执行风险相对比较大的一般特点,还受投资国政治局势变动、经济政策变化等特殊风险的影响。譬如,2007年年初,吉林省与菲律宾农业部刚刚签署了在菲律宾开垦100万公顷土地的协议,9月份就被宣布暂停,原因是菲律宾国内的政治因素。又如,由于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一些国家宣布禁止在本国生产的粮食和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农产品出口,使得我国一些“走出去”的农业企业经营业绩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农业企业投资海外以前,必须先开展可行性分析研究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等。目前,我国缺乏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企业难以有效地判断投资的风险。政府也没有开展针对“非常风险”的农业对外投资保险,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的功能还很弱。

(五)出口关税负担比较重、出口秩序比较混乱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为了防止粮食大幅度出口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如提高粮食出口关税税率等。由于种子被列为粮食品种目录,提高粮食出口关税税率政策给种子出口企业造成的负担比较重,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近年来,进入越南等东盟国家从事杂交水稻的国内企业较多,造成当地种子供大于求,种子经营企业利润下降或根本没有利润。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审批出口企业资质的门槛较低,使得一些在国内实力不强的企业,以低质、低价产品打入东南亚市场,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特别是一些非农企业,不熟悉本行业情况,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不提供售后服务,影响了我国种业的对外声誉。

(六)“走出去”的企业不能享受国内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

在境外发展的农业企业,不能享受国内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诸如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但在国外投资的农业企业涉及这些业务时,并不能

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七)缺乏跨国经营的管理人才

“走出去”投资农业的企业缺乏掌握外语、了解国际规则与国际管理的管理人员;对投资国的有关农业产业政策、农产品市场潜力、农村劳动力素质、风土人情等情况了解甚少,以致一些投资项目陷入困境。

四、促进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开展的农业合作、援助项目与企业“走出去”有效结合起来

在探讨政府开展的农业合作、援助项目如何与企业“走出去”有效结合的问题上,不适宜采取一种模式,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第一种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即政府先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为企业搭建一个施展的平台。中国——菲律宾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经验值得借鉴。中菲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从规划设计时就考虑到要让相关企业参与,以便为项目结束后的市场运作打下基础,为项目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该项目的参与执行单位——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参与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后,隆平高科利用该项目的双边政府投入,大大减少了企业自身的前期投入成本。仅在菲筛选40个我国杂交稻组合,将其中六个组合参与菲律宾全国联合评比试验和区域适应性试验的费用,就为该公司节省前期投入成本50万美元以上。目前,隆平高科利用已经取得的项目成果,及时介入,投资100万美元,在该项目结束前,已经在菲律宾建立了隆平高科菲律宾研发中心。

第二种是“企业先行、政府跟进”的模式,即对已经走出国门且取得良好业绩的农业项目给予一定支持。这种模式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外已经开展的农业培训、种子试验、示范及推广项目。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二)对农业企业“走出去”加强宏观指导、规划

发挥由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牵头成立的、由十个部委组成的农业“走出去”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商务部和农业部牵头成立的由12个部门组成的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合作部际工作机制的作用,解决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外交服务手段,将农业“走出去”纳入国家双边或多边经贸谈判框架中,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双重征税、人员签证期限较短、劳务人员限制、入境生产资料关税过高、产品返销国内征税过高等问题。尽快制定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合作规划,包括重点支持品种、重点投资国别和重点支持内容,增强可操作性。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建立补贴制度。建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基金,用于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各种补贴、贴息和紧急援助。其次,放宽融资条件。对“走出去”的企业,凡具备上市条件的,优先推荐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优先推荐“走出去”农业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技术改造贴息项目。第三,建立和完善保险体系。国家通过补贴支持的方式鼓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针对农业对外投资的保险险种,主要承保企业在境外农业投资之后可能发生的非常风险。第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双重征税,对外农业投资企业在还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缴纳法人税、所得税的,在国内应对纳税额予以扣除。对于农业对外投资项目需出口的生产资料、设备等,应提供通关便利,减免出口环节税费。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应与普通粮食出口区别对待,把杂交水稻种子列为高科技产品。第五,农业“走出去”企业有条件地享受国内支农惠农政策。赠送或援助国外的农机应该享受国内农机补贴政策,但用于商业化经营目的的农机不应该享受国内农机补贴政策。

(四)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

首先要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境外投资农业企业数据库,跟踪了解这些企业,做好咨询服务。密切跟踪国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并且收集、分析和预测农产品市场信息,为农业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定期举办农业“走出去”企业交流会,促进企业问信息共享。其次,健全技术输出管理制度,包括规范和完善相关法规,如修订《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现阶段不对国外交换、有条件交换、可以对外交换的作物和水产种质资源名录》,进一步明确技术输出的范围,鼓励实用技术及物化技术出口。第三,建立和完善规范有月的法律法规,如信用担保、海外农业直接投资、保险及法律授助等制度,切实保护“走出去”主体的合法权益,为涉外企业创造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第四,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职能,协调种子出口企业行为,避免恶性竞争。提高种子出口企业的门槛,尽量减免非专业公司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第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造就外向型人才队伍。

中国农业“走出去”渐具雏形 篇3

早在2002年,新疆就陆续有农民走出国门,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种地。同样是春种秋收,这些“候鸟”一样往来于家乡和中亚国家的农民却能挣得钵满盆满。

“眼馋”于海外种地尝到的“甜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跨国种地这一行列,出国的方式也由政府组织的公务派遣转为个人外出。此外,除了土地开发,不少企业也看上了跨国种地的利好,积极将触角延伸至国外。

2013年,中国公司“经研银海”和“塔吉克-海利”与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贾米及亚万地区政府签署了从国家基金租赁700多公顷土地的租赁合同,利用现代技术种植农作物的期限为49年。

“无论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或产业升级的需要、土地资源种植置换的需要,还是调整农业产品进出口结构、实现农产品进口渠道多元化,或者从对中亚及独联体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农业投资、形成大规模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和稳定的进口能力,特别是优势互补、进口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角度来看,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具备了向外走出去的实力和良好基础条件。”原商务部欧洲司副巡视员须同凯说。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中亚各国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潜力巨大。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与周边国家相比,在农业、种植业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区域间农业领域合作的空间巨大。

迄今为止,国家在新疆设有17个国家级口岸,还设立了20个国家级产业聚集园区,包括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政治优势十分明显。

长期致力于国际经济合作咨询的华和国际商务咨询机构董事长刘传武说,农业合作是丝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当前最现实的关切和需要之一。如哈萨克斯坦虽然国土辽阔,但大部分地区高寒,因此蔬菜、水果主要从我国进口。

2014年,中泰集团联合泰昌实业、利华棉业等战略投资者共同出资成立新疆中泰新丝路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新疆多年的棉纺织产业、区位、技术优势和塔吉克斯坦的环境、市场、人力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

国家将大力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 篇4

·问题·

我国最大的一个国情是人多地少,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农业技术、农作物管理、资金上具有一定优势, 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气候条件比较好。我国周边一些国家, 诸如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土地资源丰富, 且土地开发程度不高。非洲可开发的耕地面积达8亿多公顷, 而实际利用只有四分之一, 土地开发潜力巨大。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农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农业企业到国外投资提供了空间。同时, 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对于营造和平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对于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还对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土地和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1994年, 我国政府就提出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总规模比较小、企业实力不强, 缺乏资金、规模较小、竞争力低是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同时, 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各级政府开展的农业合作、援助项目也没能与企业“走出去”有效结合起来, 在农业“走出去”管理中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 管理权限分布在多个部门, 审批程序繁多、耗时长, 给企业带来了不便。

·对策·

赵秦荣说, 近期,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委联合成立了一个调研组, 对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进行了调研, 目前已经形成报告, 将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扶持中国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到国外租地、买地、合资, 种植水稻、玉米, 小麦等三大作物品种。

赵秦荣说, 原来中国企业在国外租赁、购买土地种植的三大类作物, 在进口中存在海关、检验检疫等一些障碍, 这次就是要让这三大品种减少审批, 绿色通关, 这些政策信息的释放, 对已经从事农业的企业和将要进入农业的企业, 是一项重要的支持。

齐鲁文化走出去 篇5

2013年台湾·山东周文艺演出和非遗展演活动,以及年初的山东文化交流团赴台举办的系列交流活动,都取得圆满成功;2013年,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等前来演出,都成为十艺节精彩亮点。省文化厅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文善常介绍说,2013年山东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都取得显著成绩,有力扩大了齐鲁文化的影响。

部省合作精彩纷呈

省文化厅配合国家文化部整体对外交流战略,积极参与多个文化活动,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积极参与文化部海外“欢乐春节”展演活动。由文化部、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和泰国国家旅游局、曼谷市政府等联合举办的第九届“欢乐春节”活动中,由山东歌舞剧院15人组成的山东艺术团先后参加在曼谷、素攀、合艾等城市的3场大型演出和2场分会场演出,表演《大成乐舞》、《齐风鲁韵》、《且吟春语》等山东特色舞蹈节目,其中《齐风鲁韵》多次作为中国艺术团开场节目,受到泰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济南市杂技团《粉墨》剧组一行35人赴新加坡参加第十二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活动;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团赴阿曼参加马斯喀特艺术节,展演展示曲阜楷木雕刻、鲁班锁制作技艺,邹城平派鼓吹乐演奏,泗水剪纸、鲁锦等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

稳步推进海外“尼山书屋”建设。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设立尼山书屋,是山东省文化厅配合国家文化部整体对外交流战略,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之一。

去年7月10日晚,马耳他尼山书屋揭牌仪式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举行。12月,省文化厅又与山东友谊出版社合作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设立第二家海外“尼山书屋”。十艺节外演亮点多

十艺节期间,引进8台经典剧目并成功组织演出。这8台精品剧目包括美国杨百翰大学青年大使歌舞团、印度达克莎·谢思舞蹈团、法国卢瓦尔国家交响乐团、台湾豫剧团、俄罗斯雅各布森芭蕾舞团、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加拿大雅尼克·瑞约爵士乐四重奏、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卡门》等,演出24场、巡演17场、扶持演出7场,交流演出3场,观众6万余人,多台节目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演出收入达1033万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演出向儿童福利院、老年大学、残疾人、剧场建设者等免费送票,体现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心,获得良好社会效益。

境外艺术团前来参加演出的同时,到我省艺术院团、高校、文化企业等,开展了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并达成多个合作意向。法国卢瓦尔国家交响乐团在山东演出期间,卢瓦尔大区两位副主席专门率团来鲁出席音乐会,与山东方面进行会谈,并就今年邀请青岛交响乐团赴卢瓦尔访问演出达成初步意向。

对台文化交流成果丰硕

配合省委省政府的对台工作部署,省文化厅积极组织对台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一系列成果。

成功组织山东文化交流团赴台举办系列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举办“庆佳节·叙亲情”山东同乡元宵聚会文艺演出、“山东·台湾两岸书画交流笔会”、山东佛教刻经拓片展等活动。圆满举办2013年台湾·山东周文艺演出和非遗展演活动。10月28日至11月3日,省文化厅组织山东文化艺术交流团随省政府代表团赴台举办2013台湾·山东周暨鲁台经贸文化交流周活动。10月28日,“走亲戚、交朋友、促交流”—两岸亲情联谊会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由省内知名艺术家于联华、刘建杰、吕淑娥、董智渊等组成的演出小组,表演了《老

家在山东》、京剧《珠帘寨》、《杨门女将》选段、吕剧《三拉房》、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等经典歌曲和戏曲唱段,联谊会气氛轻松、活跃,加深了与山东同乡们的感情。

10月30日,“相聚基隆一家亲——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民间交流活动”在基隆市成功举办。展览汇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16个项目共上千件珍贵展品,18位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和现场演出。展演期间,前来参观的台湾观众络绎不绝,对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和精美作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此外,搭建新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对台文化深度交流。2013年4月,“刘国松现代水墨艺术馆”落户山东博物馆,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先生首批无偿捐赠60幅作品,并设立“刘国松水墨画艺术基金”。

积极组织申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我省高唐县李奇茂美术馆被文化部、国务院台办命名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是全国10个交流基地中唯一的县级基层单位。

组织举办“两岸同心——海峡两岸书画家台湾写生作品展”、“赤子心·故乡情——台湾山东籍现代水墨画家乡情展”。聊城市组织城市形象展赴台,向台湾同胞展示江北水城的魅力。枣庄市在台北举办“寻梦台儿庄图片展“等文化交流活动。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师生一行25人,于2013年8月赴台湾地区参加“2013台北柳琴室内乐团20周年音乐会”演出活动。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我省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文化交流层次。

“走出去”方面,2013年,省杂技团两支队伍继续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在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商演。济南市杂技团于2月、3月分别赴西班牙、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获第二届西班牙费盖莱斯国际杂技艺术节“金象奖”和政府特别奖,获俄罗斯第六届伊热夫斯克国际杂技节“银熊奖”。泰安市杂技团赴英国、爱尔兰、泰国商演。德州市杂技团赴韩国、印尼、意大利和台湾地区商演。

此外,去年,山东大学民族乐团赴俄罗斯参加新西伯利亚“2013之季”国际音乐节。“毕加索/潘鲁生陶瓷的对话”特展亮相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山东潍坊与长崎传统图案风筝联展赴日本成功展出。11月19日,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应邀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山东汉代石刻拓片精品展”。

“引进来”方面,2013年,3月份,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书画展在山东省文物总店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共计43幅,包括饶宗颐先生以不同技法描绘山东独特山水景色的画作,以及他借对联和诗作抒发情怀的书法作品。5月份,在省美术馆举办“朝鲜油画精品暨郑宽彻遗作展”,展出油画作品80余幅。6月,济南市成功举办法国木偶、济南皮影同台献艺活动。6月,“当色彩消失的时候——印象派版画中国巡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汇集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中叶76位印象派大师的166件绘画、雕刻版画及素描经典原作。10月,在山东博物馆举办《欧美经典美术大展》,展出350多件西方经典艺术品,内容包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经典原作展、欧洲现代艺术大师经典原作展、当代艺术大师经典原作展,其中,莱奥纳多·达·芬奇自画像是首次来华展览,参观展览的观众达32万人次之多。

齐鲁文化“走出去”,词美形新意味足

2014-03-07 15:35:00来源: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于国鹏

今年将在澳大利亚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举办以山东为主题的澳亚艺术节。这是澳亚艺术节第一次以一个外国的省份为主题举办,标志着山东与南澳州的友好关系进入新境界。

办好以山东为主题的澳亚艺术节

今年,将在澳大利亚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举办以山东为主题的澳亚艺术节。这是澳亚艺术节第一次以一个外国的省份为主题举办,标志着山东与南澳州的友好关系进入新境界。

目前,国家文化部已经把这项活动列为2014年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

省文化厅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文善常介绍说,“我们将认真落实双方已达成的合作意向,通过精心策划水准一流的演出、内涵丰富的展览、观众喜闻乐见的论坛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山东的文化特色、文化风格、文化气派和文化魅力,加强省州文化交流合作,树立山东国际文化形象,为促进中澳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我省文化艺术精品将亮相澳亚艺术节舞台。文善常说:“青岛市歌舞剧院排演的舞剧《红高粱》、山东省杂技团排演的大型杂技剧《聊斋遗梦》,已被澳方确定为艺术节邀请剧目,将前往参加艺术节演出。”这两个剧目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参加十艺节分获“文华大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省艺术创作创新成果,目前,两个剧目正在进一步打磨提升。

在本届澳亚艺术节上,还将突出文化特色,打好“孔子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善常说:“我们将充分挖掘利用孔子文化资源,邀请国内孔子文化研究专家和澳大利亚孔子文化研究专家,通过专家现场对话、观众提问、互动交流和媒体直播等方式,举办以‘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中澳儒学论坛’专题活动。论坛结束后,将安排中方专家在阿德莱德大学作学术报告。”

同时,还将在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设立“尼山书屋”,这也是首次与大学孔子学院达成的文化合作样式。

本届澳亚艺术节还将进一步突出文化合作,丰富交流内容。文善常介绍说,一是加强人员交流,今年我省将选派一名优秀人才,参加霍克国际奖学金学习项目,赴阿德莱德艺术节中心工作6个月。“同时,加强非遗项目交流。作为澳亚艺术节的重要内容,在孔子文化展场地,组织风筝、木版年画、面塑、剪纸、泰山皮影、书法等现场制作展示,复制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现场制作拓片。组织日照农民画展览等特色项目。组织部分代表山东习俗的鲁菜、面点等,进行现场制作销售,活跃艺术节氛围。另外,加强文化产品交流。组织部分科技含量高、能够满足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赴澳展出,积极促成文化产业项目合作。”

“艺海流金”密切与港澳台文化交流

第十届“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联谊活动”,是文化部今年对港澳大型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今年,这项活动由山东承办,因此也成为我省今年文化工作中又一项重要内容。文善常介绍说,这次活动,将邀请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官员、文化艺术机构负责人、文艺界知名人士、内地文艺界嘉宾及新闻媒体等百余人参加。“活动拟于7月上旬举办,历时7天,涉及我省济南、泰安、济宁、淄博、潍坊以及青岛6市,活动包括参观著名历史文化遗产、考察文化设施、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论坛、专业对口交流、山东文化推介会、书画联谊笔会等内容。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港澳同胞对山东孔子文化、泰山文化、齐文化、海洋文化、民间文化、泉水文化等特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港澳成为推动山东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文善常说,同时,我省还将继续开展好其他对港澳台交流活动。其中,9月份,将重点组织“两岸同心·海峡两岸画家宝岛台湾写生作品展”赴台湾展出活动;当月,杂技剧《聊斋遗梦》将赴澳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文艺晚会。此外,还将与澳门民政总署合作开展双向书画交流、写生和互办书画展览,组织山东省京剧院赴香港大中小学继续开展京剧导赏活动。

开阔视野扩大文化交流领域

今年,我省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还将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继续扩大交流领域。

文善常说,培育孔子交流品牌,是重点工作之一。我省将充分挖掘利用孔子文化资源,集中开展孔子文化海外推广活动。“今年计划选定一个国家,开展‘孔子文化周’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小型孔府乐舞演出、孔子文化展、孔子思想讲座以及开设‘尼山书屋’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打造亮点,实现突破,并通过长期努力,不断扩大孔子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省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驻外文化中心合作。根据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工程要求,我省将积极参与海外山东文化中心建设。文善常说,今年,重点加强与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全年合作,组织好“文明的对话——2014埃及·中国山东文化年”项目。这一项目是文化部确定的2014年重点交流项目,也是山东省首次参与央地合作、走出国门开展一个完整年份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举办中埃文明论坛,邀请中埃专家学者座谈对话,安排孔子研究专家作孔子思想讲座;举办杂技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培训;举办琴箫雅乐鉴赏会、当代艺术展览、设立尼山书屋等。这项活动去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春节期间,已派出第一个团组,组织风筝、年画等非遗项目赴开罗进行交流。”

另外,“海外儒学文献回归计划”和“齐鲁珍贵地方文献回归计划”,也将启动实施。■相关链接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介绍说,今年全省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着力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齐鲁文化国际影响力。今年,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将突出特色,创新模式,打造亮点,让“走出去”的每一个齐鲁文化项目都像一段精致的文字,词新形美意味儿足,让人看着喜欢,读着入迷,还有悠长的韵味儿值得品鉴。

艺闻快评:如何由“数字仓库”转向互动空间

2014-03-07 15:36:00来源:大众日报

数字图书馆的巨大优势,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服务,使得任何一个市民对图书馆“触手可及”。但实际上,从1996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多个地方图书馆试验数字图书馆开始至今,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依然没有完成。

□ 王红军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数字图书馆,有很多实体图书馆找不到的图书,还有多种期刊和行业图书资料,真可谓是打开了一个不同的天地。但是时间一长,自己又觉得不满足,数字图书馆除了“便捷”外,是否还应该有更多的职能?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图书馆已不再是旧书库、故纸堆,数字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在1999年的时候,我国数字阅读率只有3%,2012年阅读率达到了40.3%,已经和纸质阅读几乎平分秋色,而且今天的读者更偏向于数字化阅读。同时,我国的手机阅读市场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手机阅读逐步成为推动数字阅读的最具普及力的新媒体。

数字图书馆的巨大优势,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服务,使得任何一个市民对图书馆“触手可及”。但实际上,从1996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多个地方图书馆试验数字图书馆开始至今,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依然没有完成。

数字图书馆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即海量的信息、全球化的服务和分布式储存。对照中国目前的数字图书馆来说,我们海量的信息已经拥有了,但全球化的服务基本上没有,因为许多数字资源限制于版权并不能公开,这跟当初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初衷是背离的。

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实际上只是起到了数字储存的功能,“我们的图书馆包括全国地市级、县市级图书馆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仅仅是一个‘数字仓库’,没有建立真正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内部、图书馆馆际之间没有走向全面的联合,也就根本不存在分布式存储,数字图书馆服务效能不能真正发挥出来。”

那么,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模样?首先,我们的数字文化资源需要整合。现在,我们有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还有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需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发展,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

其次,数字图书馆服务需要跟移动终端紧密结合。有阅览室和计算机,但是没有无线wifi覆盖,也实现不了随时随地的数字服务。如今,有六成以上的中国人都有移动手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到了81%,如果不借助移动终端,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也不能实现。

第三,我们的数字图书馆不仅要具有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而且要创造数字化的服务环境,提供数字创意工具,构建虚拟仿真环境,演绎数字产品内容,营造互动体验空间。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已经基本上实现,但数字化环境和空间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上海市图书馆和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他们都曾提出过类似“制造空间”的概念,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造,真正地让读者融入到图书馆中。在这个空间里,图书馆不仅帮助年轻人进行数字媒体的创造,而且增强了年轻人更大范围内的学习热情。设备上,他们引入3D打印机为读者提供打印服务,还使用数字打印技术帮助儿童制作图书,除了儿童可以带一本回家之外,另外一本会留在图书馆内流通。这都是数字化时代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事实上,我们的数字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书籍、信息,也要提供创造的工具,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探索以及开拓思维的场所。

农业“走出去” 篇6

摘 要 总结了世界热带农业国家发展的农业特点及政策环境,分析了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的优先地理区位。从政策环境、农业技术、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等方面着重分析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最后阐释世界热带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的主导因素、特点与问题,从世界热带农业发展的角度剖析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包括海外市场、国际投资、海外经营、项目资金、国家支持等挑战因素。

关键词 热带农业 ;“走出去”;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 S-0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ese Tropical Agriculture's“Go out”Strategy

WANG Lingling CAO Jianhua LU Kun FANG Jihua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 Hainan Key Laboratory of Practical Research on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and policy environments in tropical agricultur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analyzed priority of geographic location on Chinese tropical agriculture's“Go out”strategy. 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its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from policy environments, farming techniqu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trategy.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ained the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trop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overseas mark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overseas operations, project-funding and national support were anatomized and investigated in the challenge on Chinese tropical agriculture's“Go out”strategy.

Key words tropical agriculture ;“go out”; opportunity ; challenge

1 世界热带农业国家发展特点

根据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的特点与世界热带农业发展现状,主要选择土地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充裕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优先地理区位[1],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周边国家为例,本研究总结了世界热带农业国家发展的农业特点及政策环境[2],如表1所示。

2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的机遇

基于中国热带农业对外援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东道国农业发展优势,中国农业发展优势和发达国家投资结构性调整等主要因素[3-4],为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提供发展思路和机遇[5]。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主要因素及优势机遇如图1所示。

(1)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对外援助,包括建立农业示范中心、种养基地,农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等,为东道国提供农业技术、农业装备设施,提高东道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合作基础[6]。

(2)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中国农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包括2000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2008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3)东道国具备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非洲、南美洲、东南亚以及东欧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各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秩序日趋良好,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各国重视吸引外资加快农业发展,适于发展农业产业[7]。

(4)中国农业具备走出去的综合实力,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化的积累铸造了我国农业特定领域的技术优势,热带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热区农业的发展阶段与世界热区大多数发展国家较为相似,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及农业装备进行简单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就可以应用于世界热区农业生产。同时,中国在多年复杂的国际合作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出了一支优秀人才队伍,能够适应复杂的国际合作环境,能够推动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进程。

(5)大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都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利率、货币贬值,以刺激经济的恢复,东道国低利率的政策会降低直接投资的成本,为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国际条件。

3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受到世界热带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的影响,主要包括中国农业跨国公司的海外发展、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世界经济发展问题、世界政治风险、国内外农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问题等[8-10]。热带农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将面临强大挑战。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海外市场竞争力大,国际直接投资限制增多,海外经营比较困难,项目资金短缺。同时,中国政府对热带农业“走出去”支持力度不够[11-13]。世界热带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的主导因素、特点与问题如图2所示。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具有政策环境、农业技术、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等方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海外市场、国际投资、海外经营、项目资金、国家支持等方面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 伟.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背景及行业选择[J]. 农业经济,2012(4):7-9.

[2] 倪国华,张 璟,郑风田. 对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认识[J]. 世界农业,2014(4):15-18,203.

[3] 姜毅言.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分析[D]. 吉林:吉林大学,2013.

[4] 张 晶,周海川,张利庠. 农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机遇和挑战[J]. 农业经济,2012(11):3-5.

[5] 王为农.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2(6):39-41.

[6] 杨 易. 农业“走出去”战略[J]. 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13):25-30.

[7] 翟雪玲,韩一军. 制约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不利因素及未来发展战略[J]. 调研世界,2006(11):30-32,43.

[8] 白 石,梁书民.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J]. 世界农业,2007(11):5-9.

[9] 陈 伟.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国际经济合作,2012(1):32-37.

[10] 仇焕广,陈瑞剑,廖绍攀,等.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13(11):44-50,111.

[11] 翟雪玲,张雯丽. 中国农业“走出去”: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J]. 国际经济合作,2013(7):43-46.

[12] 翟雪玲,韩一军.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障碍及未来发展思路[J]. 国际贸易,2006(9):13-16.

农业“走出去” 篇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兵团) 是我国开发西部地区的重要带动力量, 长期以来, 兵团的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一直以农业为主, 并且在规模化、现代化、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等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资源优势较为突出, 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与建设, 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也给新疆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总之, 兵团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特色产业发展迅猛, 具有东进西出、向西开放、发展贸易的独特优势。

1 兵团农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1.1 大型企业集团是兵团 “走出去”的重要主体

农业“走出去”涉及的相关主体较多, 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 存在着一定风险, 因此, 小规模企业、兵团农牧团场或个人一般很难承受较高风险。 虽然小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以民营企业为主, 但大规模的农业资源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承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农业“走出去”的历程中, 拥有独特的体制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与地缘优势, 充当着“走出去”战略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新疆万达、伊犁恒信、新疆天业等著名企业凭借自身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 扩大了产品的出口能力, 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1.2 农业 “走出去”区域相对集中

兵团自产品出口的国际贸易市场相对集中, 主要分布在中亚、东南亚、巴基斯坦、韩国、日本、俄罗斯等, 其中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及中亚其他国家是兵团出口农产品的传统市场, 也是兵团出口农产品的最大市场。 截至2014 年, 共有144 个国家 (地区) 与兵团建立了贸易关系, 其中, 中亚国家、美国、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和俄罗斯联邦是兵团主要的贸易伙伴。 邻国贸易促使边境贸易走强, 进出口额上亿美元的国家基本都是与兵团接壤的邻国, 这也恰恰说明了兵团进出口贸易是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原因。 总之, 兵团农产品贸易、农用装备贸易主要集中在中亚五国, 农业资源合作开发与合作主要集中在非洲西南部等国家与地区。

1.3 投资领域多元化, 但农业 “走出去”方式仍然比较单一

目前, 兵团农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包括农产品 (包括农业装备) 贸易、工程承包、农业劳务输出、农业资源开发与合作, 其中, 初级产品生产与加工、劳务输出、资源开发合作经营方式比重较大;而农产品深加工、跨国生产与并购等涉及到产业链经营的方式比重较小, 产业化经营程度相对不高, 农业 “走出去”方式仍徘徊在较低层次与水平。

1.4 兵团对外贸易方式呈多元化状态

兵团的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贸易和其他贸易。 其中, 边境贸易与一般贸易占有绝对优势, 尤其是边境贸易, 发展速度较快。 由于新疆已开放的国家一级口岸大都在兵团管辖区境内, 兵团58 个边境团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相邻, 兵团发展边境贸易地缘优势特别突出, 加上国家鼓励新疆发展边境的各项优惠政策与措施, 使得兵团边境贸易发展迅猛, 在兵团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成为兵团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兵团农业 “走出去”成效显著, 但从实践看, 农业“走出去”战略规模较小, 进入领域较狭窄, 产业层次还不高。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较弱;总之, 兵团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2.1 农业 “走出去”主体整体实力不强

新疆兵团农业“走出去”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涉及到规模、资金、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目前, 由于大多数兵团“走出去”企业存在规模较小, 融资能力不强, 资金不足等问题, 极大地制约了兵团农业“走出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从而导致兵团农业“走出去”企业的竞争实力难以获得较大提升。

2.2 新疆兵团农产品出口仍为粗放型增长, 质量和效益不高

虽然近年来兵团自产品出口比例逐年上升, 但绝大部分属于技术含量低、粗加工形式的原材料型劳动密集型产品, 缺乏品牌, 其品质与档次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存在着较大差距, 对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强。 另外, 由于粗放型经营方式, 农产品贸易结构不尽合理, 许多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伴随兵团贸易地位的提升而逐渐显现出来。

2.3 政府对农业领域企业 “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足

一是农业“走出去”专项资金尚未建立,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对此项工作的着力点, 不能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与服务。 二是“走出去”的法律保障不够完善。 缺乏具体引导企业“走出去”的各项政策, 包括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税收政策等;而地方层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难以解决各部门之间政策相互冲突等问题。 三是缺少一个能够统一协调的有效机制与权威机构。

2.4 农业 “走出去”缺乏整体规划与目标

首先, 兵团农业 “走出去”很大一部分属于企业的自发行为, 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其次, 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开拓与引导, 农业“走出去”的区域和产业相对集中, 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最后, 农业“走出去”短期行为较为突出, 缺乏中长期战略性的规划与指导。

2.5 境外投资环境制约

境外投资环境主要包括当地的法律法规、 行政效率等因素, 是影响兵团农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目前, 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 为了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农业和农产品市场, 设置非关税壁垒等多重障碍限制境外企业进入和产品的输入;并且在投资结构与比例、劳务卡发放、签证期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与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兵团农业“走出去”工作的顺利开展。

2.6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

农业“走出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 除了应具备一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外,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了解国际惯例和规则, 而且应当熟悉投资国与经营项目有关的各项政策。 目前, 兵团农业企业缺乏跨国经营人才, 对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影响很大。

2.7 缺乏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和完善的保险制度

境外农业项目具有建设生产周期长、 自我发展能力弱、项目执行风险相对比较大的特点, 不仅受到自然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因素影响, 还受到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制约。 因此, 兵团农业“走出去”以前, 必须开展可行性、不确定性分析等多方面研究。 但是, 目前国内普遍缺乏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与相关的保险政策, 帮助企业规避各项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

3 兵团农业“走出去”的战略保障措施

3.1 兵团农业 “走出去”的政策保障

3.1.1 不断完善兵团农业 “走出去”的各项政策。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程度的进一步加剧, 对于农业“走出去”宏观主体的政府而言, 首先要做好市场的组织者和监管者角色, 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 促进农业“走出去”企业降低交易费用, 避免政府角色的缺位、越位与错位,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更好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 兵团各类企业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 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将会遭遇很大的阻力;所以, 加快政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迅速建立适应全球化趋势与形势发展的各项政策与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 还要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1.2 改革与完善兵团农业 “走出去”的各项管理制度。 兵团应结合农业“走出去”企业的发展现状,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应有权益, 规范境外企业经营行为, 规避与降低风险, 提高境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逐步建立健全的境外农业投资开发合作、资产产权、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各项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3.1.3 提高风险意识, 建立和完善境外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对项目所在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分析、 研究, 不断提升风险判断能力, 减少境外经营风险。 二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法律资源, 为风险防范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能够妥善应对境外各种纠纷, 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重视境外突发事件的管理, 建立健全的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与措施, 确保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3.2 兵团农业 “走出去”的组织保障

3.2.1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兵团农业要 “走出去”, 除了要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外, 还要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不断提升兵团公共服务能力, 为兵团农业“走出去”提供稳定的服务环境。

3.2.2 加强边境口岸建设。 中国新疆具有开拓中亚市场的独特优势, 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在向西开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 中央对新疆和兵团实行了更加灵活的边贸政策, 如在土地、财税、贸易等方面给予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这必将有力推动兵团边贸地区、边境团场的经济发展, 兵团口岸经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3.2.3以行业展会为平台, 树立兵团新形象。多年来, 新疆兵团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政策, 充分利用行业展会等平台,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深入推进新疆兵团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扩大了兵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3.2.4加快培养行业协会。兵团行业协会发展历史较短, 行政色彩较为浓厚, 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辐射、带动能力与作用。因此, 应大力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 按照市场化原则与要求, 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 增强农业“走出去”企业的行业自律能力, 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与提高。

3.3 兵团农业 “走出去”的技术保障

兵团要不断加大不同产业间、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高新科技院所等互动交流与合作, 推进农业科技技术创新。 同时积极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注重利用市场规则, 实现技术与资本的有机融合。 要勇于破除行业壁垒, 跨专业借鉴先进技术, 开展强强联合, 提升企业竞争力。 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实现科技成果的批量化和产业化生产。 各部门要围绕产业链条的完善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

3.4 兵团农业 “走出去”的人力资源保障

对于农业“走出去”市场主体———企业而言, 兵团应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释放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的激励办法, 激发农业“走出去”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 加快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不断加强农业企业职工职业技术培训, 促进企业技术高层次升级。

摘要:兵团自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以来, 获得了长足发展,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通过分析兵团农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对促进兵团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兵团,农业“走出去”战略,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前恒, 张黎华, 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2) .

[2]张泠然.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企业研究, 2010 (12) .

农业“走出去” 篇8

一、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内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随着生产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美国的优势产业的霸主地位在欧洲和日本的双面夹击下变得岌岌可危。迈克尔.波特在结合美国、日本和欧洲相关产业的分析后提出了其著名的竞争战略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 产业特征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对于企业来说, 要想实现长期利润的前提就必须要了解产业结构以及自身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而波特认为构成产业竞争环境的要素分为五个方面:新进入者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替代的商品或服务、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产业的竞争环境和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 波特提出了三种一般性的竞争战略:总体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以及目标集聚战略。总体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把控制成本摆在重要位置, 通过诸如与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 建立高效集约化的生产设施为手段谋取市场地位;产品差异化战略是企业的产品具备独有性的特点, 通过宣传手段达到品牌知名度, 以针对特定市场建立企业良好的口碑, 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位置;目标集聚战略又称专一化战略, 与前两者不同, 企业的专一化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围绕着一种或一类产品或服务进行, 有效地针对特定市场以及特定客户来进行竞争。当然, 战略的实施往往还会带有一定的风险, 企业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也需要明确具体的市场环境。

二、我国农业企业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通过对外援助和技术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其他国家的生产活动中去, 当时输出企业多为国有大型农业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农业外向型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 其主体也向着多元化发展。近几年来, 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农产品外向型企业的新生力量, 在应对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 开拓境外农业资源以及加快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步伐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 截止到2013年底, 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达到18.1亿美元, 较2012年的14.6亿美元增加3.5亿美元, 增幅近24%。以此同时, 2013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也快速增长, 达到71.8亿美元, 与上一年度的49.6亿美元相比上涨近22.2亿美元, 涨幅近44%。与十年前相比, 2013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更是2003年的21.5倍还多。然而, 2013年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占我国对外总投资的比重仅为1.1%, 同排名前五位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以及制造业相比, 农业对外投资比重仍然偏低。同2012年同期相比, 这一比重下降了3.5个百分点, 这也说明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总量虽然增速明显, 但是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三、波特竞争战略的应用

企业作为我国农业真正走向世界的载体, 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走出去”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目前, 我国农业企业要想真正打入外国市场, 除了受到贸易壁垒和陌生投资环境的制约外, 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走出去”企业整体实力不强, 竞争能力弱, 缺乏实用的竞争战略等。因此, 本土涉外农业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在明晰自身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竞争战略的实施来从成本控制、创新差异和目标集聚方面入手, 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1、总体成本领先战略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中的“总体成本领先战略”指出, 企业必须要实现生产的高效化和规模化, 降低企业管理、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确保总成本低于其竞争对手。对于农业“走出去”企业,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在同国内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在国外市场中抵御五种竞争力量的竞争。目前我国涉农企业在国外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的方式虽然有所创新, 但总体经营成本高, 风险大。这就大大挫伤了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基于新形势下我国企业面向世界发展的需要, 实施成本战略首先应该由我国政府作为保障。第一:政府应整合目标国家经济社会、农产品市场、农业对外合作政策法规等信息, 降低企业在农业合作或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风险。第二:政府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在金融、保险、税收、融资等方面为涉外农业企业提政策优惠措施, 并且使相关措施能够落实。第三::政府应在企业标准化和专业化上加大资金投入, 在原材料、供应链、生产技术上给予支持, 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涉外农业企业中加速推广。在政府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下, 涉外农业企业还应根据自身规模, 制定成本战略的实施路径。第一:中小规模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国外竞争经验和充足的资金优势, 很多企业只能通过代理销售等手段进行单一式出口。此类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营销平台、订单合同、一定程度的技术输出为手段, 从而在生产、运输、保鲜等流程上节省成本。第二: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非股权合作、股权合作、跨国并购、战略联盟等手段打入目标国家市场, 优化自身的供应链条和管理方式, 从而节约资源、人力、管理等方面的成本。

2、差异化战略

波特竞争战略中的差异化战略指的是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能够具有自身特点, 在面对五种竞争力量时能够保持自身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品牌、工艺等方面。随着有机绿色农业的发展, 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这同样要求对外农业企业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战略。我国农业“走出去”企业多为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本身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不高, 技术优势不够明显, 品牌意识薄弱, 这就要求涉外农业企业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自身差异化战略。第一:品牌建设是关键。我国农业企业虽然基本摒弃了无需品牌的观念, 但中小规模涉农企业的品牌化建设还是有所不足。农业企业的品牌可以结合自身地理优势、农产品优势等, 结合企业的营销、推广、质量等因素, 在维护品牌的基础上不断的经营自身品牌, 从而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第二:寻求新型营销手段。“走出去”农业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 大力促进农业B2B、B2C营销模式。此外, 营销手段的创新还应该同农产品质量、品种、产地、口碑等因素相结合, 同时需要考虑目标国家的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3、目标集聚战略

农业企业实施专一化战略的目的是为了自身产品更好的占领某一细分市场或者针对某一特定人群。与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不同, 目标集聚战略的并不是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实现其目标, 而是围绕一个特定的消费者群体进行服务, 这也是目标集聚战略的中心内容。比起前两项战略, 目标集聚战略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定位, 寻找市场的某一点进行切入, 避免与其他企业硬碰硬。另一方面, 其带来的服务更加周到与单一, 能够以更高效的手段实现战略目标。波特战略理论认为此战略从一点切入市场, 通过服务特定人群实现差异化战略, 同时也能够因为服务的专一化而实现成本上的优势, 达到与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相互结合的作用。中粮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食品生产商, 其集团品牌管理依据两个维度, 实现了集团品牌的细分化。其旗下的集团母品牌 (中粮) , 联合品牌 (中粮可口可乐等) , 子品牌 (福临门、五谷道场等) , 以及独立子品牌 (蒙牛) 涉及多个不同领域, 在实现产品占领细分市场的专一化战略的同时还兼顾自身特色品牌的打造, 实现了目标集聚和差异化战略的完美结合。总的来说, 我国农业企业的专一化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企业定位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农业企业可以根据地域差异、产品分类、费者者群体等因素将目标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 这样企业才能够确保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第二, 确定目标市场。对于农业涉外企业来说, 前期对于目标国家的农产品市场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摸清目标国家经济环境、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对自身品牌档次定位和针对当地特定人群和细分市场的营销方式都要有所确定。第三、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大型农业企业由于在海外设有生产研发基地, 因此需要考虑如何设立销售网点、细化运输渠道、制定价格策略以及广告宣传。小型农业企业由于起步较晚, 在实施专一化战略的过程中还需考虑货物通关、海外保险、金融结算等因素。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2]张政伟, 王锐, 党立斌.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成功范例——万宝粮油有限公司投资莫桑比克农业的经验和启示[J].世界农业, 2015, 02:185-188.

[3]仇焕广, 陈瑞剑, 廖绍攀, 蔡亚庆.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11:44-50+111.

[4]远铜.中国农业企业如何“走出去”[J].世界农业, 2013, 06:142-146.

农业“走出去” 篇9

近期有一则新闻十分抢眼, “浙商傅建中多年前投资2.5亿元在俄罗斯哈巴木兴林场进行开发, 经过3年多的开发后, 当森林资产的估值飙升至150亿元时, 突然被俄罗斯以涉盗采盗伐的名义查封, 公司资产也被拍卖。”有国内媒体称“这是一场镜花水月般的投资”。此事发生后中国政府多次与俄方交涉, 至今仍然没有结果。

通过分析会发现该案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俄方对此事早有预谋, 用一张假护照签证就可以嫁祸给木兴公司, 单方面认定该林场涉嫌盗采盗伐, 致使林场不能正常运行, 然后再以拖欠税费为由解除租赁合同, 收走最核心的森林资产, 人为地造成了“资不抵债”, 导致木兴公司“被”破产拍卖。 (2) 哈巴检察院在很多环节中都涉嫌了违法, 比如在还没有向法院起诉、没有得到法院裁决的情况下, 就拍卖了木兴公司资产等, 再如哈巴检察院跨越职权要求木兴林管所通知木兴林场收回采伐权。 (3) 该事件发生后, 国家也缺少强有力的手段来维护本国企业利益。

2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背景与内涵

2.1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背景

2.1.1 国际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借助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的东风而逐步实现了全球市场化。随着农业的国际化, 一些跨国公司既控制了全球农业, 又在谈判中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 农业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速度加快, 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流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农业就需要“走出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合作, 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这是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2.1.2 国内背景。

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并不平衡。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为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中国农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优势, 在全球市场上参与竞争。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进程中, 中国农业若仅仅依靠出口农产品来参与国际竞争势必会处于劣势, 若只通过吸引外资, 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摆布。所以“走出去”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2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被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 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走出去”战略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广义上看, 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内容。狭义上看, 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的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 以赢利与合作为目的,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 在国外直接投资, 自主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本文所分析的案例就属于狭义的范畴。

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农业创新与发展尤为重要。

3“国家风险”的界定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企业走出了国门,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 有些风险是任何国家的任何企业都无法避免的, 这就是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中的企业而言, 会更加容易遭遇“国家风险”。

3.1“国家风险”的定义

国家风险 (Country Risk) 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国际银行的跨境业务。1978年, 加拿大银行学家纳吉 (Nagy) 提出了一个后来被广泛使用的定义:“国家风险是由发生在某个特定国家的事件所引起的跨边界贷款中的损失暴露,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国家是在政府但绝不是在私人企业或个人控制下。”

3.2“国家风险”的分类

国家风险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金融、外债等多个层面, 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1) 政治政策类风险。如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爆发战争或发生国家 (地区) 间的政治冲突等。 (2) 经济政策类风险。如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的变动, 对外商投资企业中股权政策的变动、国际贸易政策的差异、歧视性的贸易政策等。 (3) 国家法律风险。如东道国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甚至执法不严等给外来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4) 国际债务危机风险。由于债务国所借外债到期无力偿还, 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指标的恶化。 (5) 非传统风险。如恐怖主义、宗教冲突、动植物病疫、突发事件等。

3.3 案例中“国家风险”的思考

哈巴木兴林场项目是当时中俄经贸合作的重大项目, 这种众人瞩目的项目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国家风险”方面的问题, 可见,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国家风险更加难以避免。本案例在“国家风险”的类型划分中, 属于国家法律风险一类。由于此类国家风险发生难以预料, 并且发生后对其控制的可能性非常小, 所以对于东道国国家风险的评估就变得尤其重要。投资者必须首先对东道国的各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评估国家风险, 为其投资活动提供依据, 减少其所面临的“国家风险”。如何防范“国家风险”的发生, 或在风险发生时如何控制“国家风险”带来的损失意义十分重大。

4“国家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4.1 国家层面

4.1.1 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协调。

农业“走出去”工作涉及到国务院的多个部门和金融机构。为了保障协调的顺利进行, 可以在现有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领导协调, 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常设性的协调机构;二是加强驻外使领馆的人力;三是建立仲裁委员会性质的机构, 防止我国企业在境外恶性竞争中影响到国家整体利益。

4.1.2 国家可“打包”签订政府间协议。

如果投资项目分散, 一旦出现风险, 政府难以顾及到每一个企业。所以, 可以采取“打包”的方式与东道国签订政府间的协议。选择政治经济环境好的国家作为目标国, 购买或租用土地来进行生产, 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我国的市场需求, 也能够解决东道国的农产品供应和就业等问题。而对开展合作比较成熟的国家, 还可以适时开展自贸区谈判, 降低“国家风险”的发生几率。

4.2 企业层面

4.2.1 事前进行周密的调研。

在风险出现之前是有预兆的, 虽然企业无法控制国家风险的发生, 但预测工作做得好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为企业减少损失。在“走出去”之前, 企业必须做好周密、深度的调研, 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投资环境、市场结构、法律法规、文化、信仰等多方面的情况。此外, 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以便及时地给予风险预警。

4.2.2 加强与东道国利益融合。

国家风险的产生往往牵扯着一些利益的因素。如果企业能够在利益上加强与东道国的融合, 那么, 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1) 为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聘请当地人作为公司员工, 为东道国提供就业机会, 培养人才。 (2) 寻求法律保障。学习和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 并聘请熟知当地法律的专业人士。 (3) 培育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的人士会防止东道国政府对企业采取过激行为, 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机率。还可以适当提高本地员工持有股份的比例, 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公司的利益, 但会使东道国政府在采取有关行动时有所顾忌。 (4) 在合资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多方面的权力平衡机制来实现持久而高效的合作。

4.2.3 制定灵活的经营策略。

投资者可以通过有效的经营, 使得东道国政府在实行了征用、国有化或没收政策后, 即使接管该企业也无法维持原公司的正常运转。例如在生产上, 可以控制原材料和零配件的供应;在营销上, 可以通过控制出口市场以及产品出口运输及分销机构;在设计上, 可以将关键技术集中于本国。

总之, 我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 要结合自身情况, 灵活多变的来控制“国家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伟.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背景及行业选择[J].农业经济, 2012, (4) :7-9.

[2]宋洪远, 等.扩大农业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7) :11-19, +110.

[3]李豫新, 朱新鑫.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9) :42-48.

[4]张晶, 周海川, 张利庠.农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机遇和挑战[J].农业经济, 2012, (11) :3-5.

[5]张静.农业“走出去”动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6) :18-19, +178页.

农业“走出去” 篇10

破题新常态

李树君在农机行业一直都以“敢言”著称,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使他拥有独特的魅力,既有科学家的严谨思维,又不失企业家的诙谐幽默,注定其言论中每一个观点,都将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不管是“挺起中国农机工业的脊梁”,还是“小王庄模式”,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不少观点已经被证明或正在被证明其正确性。

2015年1月16日,李树君接受了包括《农业机械》杂志在内的几家行业权威媒体的采访,就中国农业“走出去”这一战略展开一番宏论。他表示,近期召开的2015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农业、农机工作再次提高到重要位置,粮食安全、现代农业以及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中国农机院这样的国企、央企来说,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015年,国家延续着对农业农机的高度重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加上此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都对农业、农机化以及农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农机行业即将迎来新的挑战。2014年,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机化事业突飞猛进,农机工业蓬勃发展,这对农业和农机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期。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农机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倒挂”,国产粮超过进口粮价格已是常态,生产成本却在不断上升,粮食价格竞争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资源紧张。就农机工业本身来说,2015年我们也呈现增速下滑态势,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势必向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转化,农业、农机发展需要转变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

这个新的突破口在哪里?李树君认为,在积极保证国内发展、提升中高端和薄弱领域机具供给的同时,立足当前的技术和产业水平,积极向外拓展,让中国农业农机“走出去”,或许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走出去”,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走出去”方法论

诚然,“走出去”对于中国农业、农机来说,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过去,农机行业在对外交流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然而,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效果上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近年来,中国农机已经卖到了世界各地,在非洲、南美、西亚等第三世界地区,中国农机的身影并不鲜见。即便是欧美等发达地区,对小型、中低端领域当地已基本停产的农机产品,亦有一定的需求。

然而,这种粗放式、有点类似“一锤子买卖”的“走出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一定弊端。

“‘走出去’不能只是单纯地卖机器,后续服务跟不上,机器卖出去只能变废铜烂铁。”李树君说,“我去非洲考察时,看到当地普遍使用的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生产的小型机具,这些企业没有能力在非洲建立服务网点,备件和维修服务跟不上,时间久了,反倒给中国农机品牌带来了很多不良印象和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走出去”?李树君表示,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农业示范区或示范基地的方式,更为有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也就是说,将“小王庄模式”扩展到国外。

“现在,农机行业内有个‘热词’,就是‘现代农业全程解决方案’,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现代农业,一是全程解决方案。然而,对这个概念,不同的人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李树君说,“实际上,对全程解决方案的理解有两个层次,一是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或者全过程的解决方案,拿粮食生产来说,先要用到耕种机械,然后植保、灌溉、收获、运输、仓储,到这里,粮食生产这个层面基本结束了。这也叫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但我们所说的现代农业生产全程解决方案,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环保全过程串联起来的一个解决方案,类似于‘小王庄模式’,我们认为,这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模式。”

李树君所说的“小王庄模式”,其主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王庄村的中国农机院北京农机试验站。试验站是集科学实验、试验、检测,高技术军工、农业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等装备生产制造、教育培训、生活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占地面积113.9 hm2 (约1 700亩)。这个实验站除了种植60 hm2各类作物,还饲养了400多头实验用奶牛,种植的作物可以作为饲料,奶牛的排泄物可以发酵为有机肥还田,实现了生态环保、循环利用。同时,试验站里还有食品加工业,可将作物和牛奶直接加工成农业产品,实现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和生态环保各产业链的联通,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系统。

“实际上,如果‘走出去’,比如说到非洲办一个规模化的农场,耕、种、收、节水、养殖、加工等设备我们都有,但还不够全,没有覆盖生产全过程的所有机械,现有的机械也需要进行有效整合,把真正适合当地的机具带过去。”李树君说,“而且,在非洲这些地区,对这种模式也有很强的需求。比如埃塞俄比亚,牛的产量是非洲第一,但规模化、机械化养殖的不多,牛的质量不高,非常瘦小。再比如在乌干达,耕地面积几乎和黑龙江相当,土质和气候都非常好,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放在那儿没人种。如果我们这个模式能推广出去,对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会有很大帮助,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中国农机院的担当

李树君说,中国现代农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土地资源的获得。这是国家层面的事情,操作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来说,央企更有“走出去”的优势。

首先,央企相对民营、股份制企业来说,实力明显更强,在海外渠道方面也具有更强的实力,比如国机集团的海外渠道就相当强。其次,央企承担着更多的国家和社会责任,去扮演这个角色本身也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农机院就非常适合承担这样一个角色。2014年,中国农机院在农机行业整体形势不佳的大环境下,营业收入突破了50亿元,业绩令人满意。中国农机院2014年承担了设施园艺、智能农业装备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在收获机械研发方面持续完善和提高;在制造能力上,也进行了大幅提升,通过增加投入,提升了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和产品自制率,努力完善自身的短板,为未来5到10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李树君治下的中国农机院,更有一种将中国农业包括中国农机带出去的谋求和担当。

李树君表示,有志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可以通过在国外投资建立农业产业园的方式,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通过开展贸易和示范,让对方了解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中国农机的使用效率,逐渐修正以前“走出去”运作方式带来的不良印象,与此同时,在海外建厂,从事农机的制造、销售和服务,并将其同示范农场或农业产业园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要做到这些,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制定完善的战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不以牺牲当地环境为代价,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平衡。

同时,李树君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虽然也笑称“自己的小脊梁快要扛不起民族工业的大旗”,但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争取国际话语权。李树君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中国农机院带领下的中国农机产业联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这一切不是李树君要提升自己的地位,也不是农机院非要出风头,而是他需要利用这一平台做事。

“就我本人而言,我刚刚于2015年正式担任了CIGR (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的继任主席,可以充分发挥这个全球最大的农业学术组织的学术、人才资源优势,努力在国际上为中国农业‘走出去’谋求更多的出路。作为国机集团的一份子,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海外渠道资源优势,重树中国农机的国际形象。”李树君如是说。

上一篇:学制模式下一篇:关注幼儿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