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工作

2024-09-06

课外工作(精选十篇)

课外工作 篇1

一、目标

通过实施课外阅读计划, 济川小学力争实现三个目标。其一, 学生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不仅初步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更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其二,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不仅探索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更积极提升语文的教学水平。其三, 学校开发一套校本课外阅读教材, 不仅形成体现自身实际和特色的课外阅读体系, 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二、特色

济川小学的课外阅读计划具有六个特色。

1.校园阅读处处在

由于阅读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 因此, 济川小学追求无处不在的阅读状态, 力求每一堵墙会说话, 每一块砖有文字, 每一处景蕴含文化。例如, 在校园各处展示学生书写的名人名言、励志短句等, 这让师生行走之处皆可见, 无心漫步也成吟。又如, 每个教室都设有国学园地, 各年级根据计划, 每周更新诵读内容, 以使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提升素养, 陶冶情操。

2.流动书箱促阅读

教室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地方, 因此, 济川小学在每个班设置流动书箱, 搭建图书角, 以便学生随时阅读, 既提高阅读次数, 又增加阅读兴趣。流动书箱内的书籍包括文学著作、名人传记和科普图书等, 并严格按照不同年级推荐阅读篇目和制订阅读计划。同时, 班级图书管理员须协助教师做好借阅登记并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另外, 学校不仅鼓励学生多看书, 更积极提倡他们看好书, 力求使学生从有阅读兴趣向热爱阅读转变, 并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3.国学讲堂有新意

时至今日, 国学讲堂在济川小学已开设两年, 每周开讲一次, 均由学校教师担任主讲, 并面向全体师生。目前, 国学讲堂已完成《弟子规》《千字文》的讲读、交流。现在, 国学讲堂正按计划进行《三字经》的讲读。国学讲堂是一种颇具新意的阅读方式, 它不仅增强师生的阅读能力, 更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

4.“陪读”制显功效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不仅需要学生有阅读兴趣, 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领, 于是, 济川小学设定教师“陪读”制, 即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影响下阅读, 这样, 很多不喜欢阅读的学生逐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甚至爱上阅读。同时, 在每学期, 济川小学都会安排教师与几名学生结伴读书, 一起制订阅读计划, 一同交流读书体会。这样, 通过师生的互帮互助, 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又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 还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5.丰富形式添乐趣

济川小学每年都要举办以读书交流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其丰富的形式为学生的阅读增添乐趣。具体有四个。其一, 好书推荐会。首先, 由班级选出好书。其次, 由学生表达读书感悟。最后, 全班同学投票, 选出班级的阅读之星;然后, 通过比赛 (与其他班级竞争) , 选出校内“读书之星”。其二, 古诗词阅读。学校通过举行“书声琅琅, 诗词悠悠”主题古诗会等活动加深对学生古诗词的记忆, 并使他们在玩耍中快乐地学习。其三, 读书交流会。在每个寒暑假之前, 学校会给学生推荐精彩的好书, 并在寒暑假过后举办读书交流会, 这样, 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 更使他们的假期变得充实美好。其四, 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济川小学努力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既激发学生细心阅读, 又树立他们“有所读便有所获”的读书意识。

6.网络互动更便利

课外阅读不仅是书面的, 更是网络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 这既便于他们寻找喜欢的书籍, 又便于他们灵活安排阅读时间, 不仅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更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探索

济川小学将课外阅读作为引领师生及学校内涵发展的文化载体, 基于此, 学校根据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以国学经典为蓝本, 努力开发校本阅读教材, 力求开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特色阅读。

为了开发校本阅读教材, 济川小学进行了三个探索。其一, 拉动教师。为了配合教材的开发和建设, 学校特意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并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其二, 联动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宣传《国学》这一校本教材, 以推进校本课程的具体落实。其三, 推动学生。教师通过富有韵味的诵读、生动的课件、有趣的游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将学生与经典作品联系在一起, 这不仅使学生逐渐了解和喜爱校本课程, 更加深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措施

在推进校本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化难为易, 具体措施有两个。其一, 尽心竭力地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以保证课外阅读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学校集思广益, 确定编写思路。关键有三个:一是在内容选择方面, 由引用全文改为节选;二是在呈现方式方面, 采用图文结合, 并配以释义;三是设置了与内容相关的故事板块。经过反复雕琢, 学校初步编写出6册国学校本课程教材, 并作为循环教材发放到全校学生手中。其二, 绞尽脑汁解决“教师难指导”的问题。首先, 由组长牵头分工与个人选择相结合, 并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精备一节阅读指导课, 然后在规定时间与大家交流、讨论。其次, 每位教师再次备课, 并进行适度调整, 从而获得最佳的指导方案。最后, 组织教师参加研讨活动, 以课例为研究对象, 在集体研讨中共同摸索, 从而初步形成“以诵读为基本形式, 以重点语言积累品悟为主要任务, 以传统文化熏陶促价值观的形成为最终目标”的国学阅读课程目标。

五、管理

课外阅读指导能否有效落实, 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五点。其一, 时间管理, 即将课外阅读课纳入课程表。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课程的有效进行, 学校将各班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设置为全校的阅读课, 该课时由语文教师专门用来进行课外阅读专项教学。其二, 进度管理, 即将课外阅读放在明确的目标任务中进行科学安排, 其中, 明确了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和国学篇目等。这样, 在课时计划保障的前提下, 学生既能有效达成六年的必读目标, 完成以课标要求为底线的阅读量, 又有助于鼓励他们选读更多作品, 最终使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其三, 研究管理, 即将课外阅读课纳入周主题教研。年级组按研究进度制订研究计划, 并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活动时间按计划进行, 这既促进教师探索有效的课堂指导策略, 又有助于打造高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堂。其四, 效果管理, 即将课外阅读融进家校交流反馈活动中, 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学生每天30分钟的阅读量的记录, 二是反馈学生与家长交流阅读心得的情况, 三是每周一次的教师批阅, 四是每月一次 (读完一本书后) 的读后感。另外, 学校在每学年的六月中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考核 (既从数量角度考核, 又从质量角度考核) , 并以星级评定, 旨在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成就感。其五, 科学评价, 即教师的评价须具有指导和激励的功效, 这样, 既能确保课程的有效落实, 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课外辅导工作计划 篇2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强化剂,能调动内在的潜力,所以要让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兴趣?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之前,先印发名言警句,对学生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重视课外阅读。

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东汉·刘向),“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国·沙士比亚);“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瑞士·凯勒);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等,指明阅读的重要性。或者在教室或阅览室张贴名言警句,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

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还应该利用初中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选取名著名篇对其动之以情。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推荐。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从名著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

二、明确阅读要求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介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应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底线是多少?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阅读两千字以上。我班规定: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即应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必读内容如何选取呢?见“推荐阅读的书目”。

2、读写结合,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学生如不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很可能读了就忘,徒劳无益;同时教师如没有适当的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很可能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甚至可能不予完成。因此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具体内容见《初中生课外阅读计划》。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办课外阅读手抄报等。(手抄报具体要求见:《康乐班班报出版说明》)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具体内容见《初中生课外阅读计划》。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益、培养学生用心专注、刻苦钻研、顽强学习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方法是:

①指导精读。精读,就是精思熟读。读法和要求是:扫清文字障碍

弄清句段含义领会全文中心,这就是说,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

②指导速读。速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做法和要求是:筛选重点把握重点语段总观整篇要旨授予直接阅读法和整体认知法,不断提高速度的能力。

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速读的目的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③指导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

四、阅读方式:研究性学习

每周开出一节课做阅读指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老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一)阅读理解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整学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注意综合考察以下几项主要内容:①拥有丰富、广泛、准确词汇量的程度;②领会逐步扩大意义单位的程度;③筛选关键词句和理解主要意思程度;④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程度;⑤回忆重要情节的程度;⑥用自己的话对读物准确、完整的概括的程度;⑦对阅读内容评价的程度。

(二)重视评价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可着重对以下三个要素综合考察:①形象与意境;②情感与意义指向;③语言技巧。

(三)注意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阅读中,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浅谈技校德育工作的课外延伸 篇3

一、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形成德育教育的有机整体

1.课内教学,课外响应

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校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和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思想品德课的课外活动,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例如:在教学《勤俭自强》一课,在明理的基础上,通过名人节俭的故事,讲同龄人中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先进事例,讨论“技校生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应该怎么做”等问题来指导学生行为。课外,要求学生收集名人志士艰苦奋斗的事迹,组织学生采访周围艰苦奋斗、朴素、节俭的先进人物,布置学生制定节俭小规范,并召开相应的主题班会。

2.家庭教育,家校一致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证,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针对现在的技校生多为农村住校生的特殊情况,教师应通过电话、信件等渠道,使家长了解学校品德教育的目标和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并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家庭与学校主动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努力达到最优结合。例如:教学《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一课,课堂上教师教育学生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要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常打电话或写信回家。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家长知道让子女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能培养子女的劳动意识和生活能力,并不断给予指导和鼓励,使校内校外教育协调一致。

3.道德意志,重于锤炼

道德意志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人们的道德认识对情感、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是通过意志来完成。可以说,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关键的内部因素,是道德行为的直接推动力。

在课堂上,因为受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良好的意志训练,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与机会,锻炼或考验学生的道德意志。例如: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恒心、耐心、抗挫折心理等。通过对意志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知、情、意、信、行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4.影视引路,丰富表象

表象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前提,是产生情感和行动的基础,而影视声情并茂、形象逼真、生动感人,观后容易形成丰富的表象,因此课后组织学生观看主题鲜明的电影电视可作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起始阶段,如《开国大典》《闪闪的红星》《三大战役》《亮剑》等等,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少年犯》等影片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这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遵纪守法的意识。

5.阅读提高,增长见识

阅读不但能增长知识,而且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之后,可推荐有关书目让学生阅读,如《上下五千年》《史记》《中华之最》等等,并开办课外阅读讲座,举办读书笔记展览,指导学生步入祖国文明历史长廊,寻觅古今社会发展漫长的踪迹,使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国山河的壮丽而自豪、惊叹,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6.活动媒介,陶冶情感

各种活动无论是以教育为直接目的,还是间接作用于德育,都是连接学生主体和客体世界的媒介,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作为加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信息系统。根据技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七·一”举行“党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组织教师节诗歌朗颂大赛、为汶川地震灾民捐款等。

7.竞赛深化,增强实效

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达到预期效能的催化剂。作为教师应及时把握时机,在学生认知强化、陶冶、升华的基础上,针对各年级各专业的教育重点举行各种比赛,如“我爱我校”作文赛、“各专业劳动操作技能大赛”、“高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的评比等,强化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成真挚的情感,使学生的课外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8.总结表彰,促进提高

总结表彰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完整周期的终结阶段。其宗旨在于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深化认识,促进提高,明确下一周期教育改进的方向。在此阶段,应自下而上地认真总结,并实行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出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促进课外德育教育有效持久地进行。

二、实施德育工作课外延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放”和“管”的关系

技校德育工作课外延伸中的许多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必须放手发动学生,掌握学生的“兴奋点”。这是丰富和活跃课外活动的关键。不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简单地开展活动,就会导致活动的单调无味。活动之前要发现学生的兴奋点,了解他们对课余活动的看法和要求,从个体的差异中寻求群体的共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在活动的时间和支配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在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多听听学生的意见。技校校园里集体组织和个性兴趣的发展是一对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掌握好活动的主动权,应根据其特点,从美的角度注重对学生的美的情感和美的观念的培养,在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美的内涵和气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发动起来。但放手发动学生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必须把放和管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开展的活动中,应改变过去的领导包办的做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参加各种活动。对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有条件开展的活动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2.正确处理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关系

要使课外延伸中的各项活动适应新形势下技校生的生理、心理、身体、年龄、家庭环境等特点,就要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活动的效果,必须注意如何把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过去有些活动开展得不好,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过于强调活动的思想性,忽视了知识性、趣味性,而且把思想性理解为上课灌输,使活动缺乏“吸引力”。二是过于强调活动的趣味性,而忽视思想性、知识性。认为技校生的活动就是蹦蹦跳跳、热热闹闹。

为了纠正这两种倾向,学校应强调两点:一是开展活动要把德、智、体、乐融为一体。不开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二是要求开展各项活动都要适应技校生的特点,符合技校生的兴趣和愿望,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革新活动的形式。

3.正确处理齐抓共管和分工负责的关系

技校德育工作的课外延伸,范围宽,涉及面广,实际问题多。学校要根据课外延伸的活动内容,按各教研室的业务性质和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明确分工,实施对口指导,合理安排好各类活动。

总之,技校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加强学生德育的方法,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周期;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验、磨练意志、培养习惯、强化认识、指导行动,符合德育过程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地推动德育教育,使课内和课外德育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加强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 篇4

一、狠抓课余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

1、把竞赛成绩与业务考核挂钩, 激发体育教师承担课余体育训练。

重庆市中专体协会每年都要举行各种项目的校际之间体育比赛, 学校体育代表队的业余训练就要求常年不间断。由于我校教师人数少, 体育课任务重, 教师都不太情愿承担这项工作 (虽然能计算工作量) , 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根据运动训练的特点和工作性质, 教师在进行运动训练时, 必然要深入钻研新教法, 研究新规则, 研究训练对象, 研究对手, 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 因此从某个角度说, 进行运动训练的科研成份含量更大些。体育比赛, 既是学生之间竞技场上体力、能力的较量, 更是教师之间在技能、技巧、智慧上的较量, 它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和科研成果。因此, 我们向学校建议, 教师代队出征后的比赛成绩, 纳入学期教师业务考核, 并作为一项学术成果给予肯定, 这样一来, 教师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

2、苦干实干, 成绩先行, 不断争取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体育竞赛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 它的工作千头万绪艰苦细致的, 过去由于我校体育教师勤奋、努力, 训练和竞赛工作得到过历届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但这种重视也只是对个别优势项目。由于受场地的影响 (2002年以前我校只有篮球场) , 加上篮球运动的观赏性强, 趣味性浓, 我校篮球运动普及率高, 此项工作的开展也有声有色, 历次参加中专系统篮球比赛的成绩也相对较好, 因此, 校领导对篮球项目就特别的重视, 而对其它运动项目的关心则不够, 教师对此很有意见。怎么办?靠等到领导重视了、资金投入了再干?我们没有等待, 我们坚信, 优异的成绩才是最有效的敲门砖, 不妨先苦干几年, 等取得了好成绩后, 相信领导一定会重视的。我们也常常这样鼓励自己, 作为领导总希望将有限的经费投放在容易出成绩的项目上, 在自己干出好成绩之前, 就不要抱太大的指望让领导给你一个好条件, 一个好的经济待遇。事实证明, 我们的认识是正确的,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我校各项训练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如2002年女子田径队获团体第一, 2003年女子排球队获团体第二名, 2008年女子田径团体第三名等, 这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同时进一步得到了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支持, 全校师生对体育工作也越来越认可, 教师心情愉悦、工作热情也更加高昂。

二、加强二课活动和早操的管理

1、鼓励教师主动参加二课活动的组织编排工作。

二课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 和早操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 因此, 在学期初, 要求体育教研室将二课活动统一纳入教研活动计划, 并提出每位教师至少承担一项以上的全校性二课活动的组织编排工作, 使教师们走出课堂, 深入二课活动中, 既活跃了校园体育文化,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进一步使教师多渠道了解学生目前的状况, 以活动促教研、教改,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2、将早操、二课活动纳入班级目标管理。

早操是我校学生每天都要参加的全校性体育活动内容, 抓好了, 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又培养良好的班风和集体主义精神, 因此, 我们将此项工作的管理面扩大了, 在主管校长、学生科的支持下, 我们制定了《早操管理细则》, 将学生个人表现、班级早操的出勤率、做操质量、卫生保洁纳入班级目标管理之中, 与班主任工作的业绩挂勾, 与学生的个人荣誉称号、奖学金评定相联, 形成了以“管”促好, 全面提高了早操的质量。

除此之外, 班级二课活动的参与人数和成绩, 也纳入班级目标管理之中, 每月一评, 形成了班主任认真督促、学生积极参加的良好局面。

三、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确保各项工作的进行

我校体育教师少 (5人) , 师生比为1‰, 光靠教师, 难以将各项工作做好, 就以每天的早操检查为例, 我们要求每天对各班的出勤率、质量、保洁进行评分, 而我校有93个教学班, 分两个运动场做操, 全靠教师来完成, 难度是非常大的, 为此, 我们培养了一批得力的学生体育骨干协助工作, 既锻炼了学生能力, 又分担了教师工作, 学校整体工作有序进行。

课外辅导工作总结 篇5

辅导工作总结

课外辅导可以分为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两种形式,我这里是以个别辅导为主。其主要任务是析疑释难,指导学生自学钻研,补差与培尖,尤其是对那些知识技能上有缺陷的学生,我在课外采取一定的矫正措施,使他们及时弥补缺陷,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对那些学得较快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也应在课外给以指点,让他们学得广一点深一点。

课外辅导也应注意讲究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比如,对那些知识技能上有缺陷的学生进行辅导时,要有不同的方法。照着课堂上进行的再重复一遍,是一种办法,但这只对那由于思想开小差而未曾学懂的学生适用有效,而对那些确实学而未懂的学生未必有效,因而需要变换讲解的方法,或者再举一些实例进行分析,或者将其所难化解,并教给其思考方法,或者提供某些辅导材料,指导他进一步自学探索,等等。还比如,课外辅导不能只看到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看到认知方法、能力的发展和兴趣、动机的激发。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根本原因是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或者是思维能力较差,或者是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这些学生的辅导,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外工作 篇6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生活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0-01

品德与生活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配合学校各种主题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渗透情感教育,在品生课上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德育。课堂内所培养的能力,是为了应用于课外。教师应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联系,拓展学生品生应用实践的范围,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品生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提高学生对品生课程学习的兴趣。配合学校各种德育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九月是成熟的季节,也是孩子们新的学年的开始,孩子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所以一开学的安全教育就变成了重中之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娃娃抓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每个用心的学生都不会掉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而对于一、二年级学生的安全教育,光靠品生课堂上的讲解是效果不够的,他们依然是会横闯马路,在马路上跑闹,所以秋高气爽的九月,我邀请了水区交警大队的警官给孩子们做了安区教育讲座,使小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为给他们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我还组织了“我是安全小标兵”活动,请一、二年级小学生自己走上马路,穿上小交警制服和交警叔叔一起执勤,去监督路人也相互监督,这次活动使他们从小就把课堂上的交通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了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自觉主动的遵守交通规则,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培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品德,这良好的品德是能达到一代人和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的百年大计。这此活动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品生课的热情,增强他们自我探知的欲望,使品生课堂生动有效。

金秋十月,少先队员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以往惯例是老队员给新队员佩戴红领巾,本次我想加强家校联系教育,就邀请了家长来为自己的孩子佩戴红领巾,家长和孩子都非常的激动、感动。当鲜艳的红领巾挂在了新队员的胸前时,新队员们全都举起了小拳头,许下了庄严的誓言:“我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这纯真而又慷慨激昂的声音,正是全体新队员的郑重承诺。同期举办了“红领巾在我心中飘扬”为主题的手抄报展。本次活动继承和弘扬了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了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有效的培养了小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敬老爱老优良传统的民族,因而我开展了孝老爱亲感恩活动,对小学低段的小学生做好“孝”和懂得感恩的育人教育。如果说长辈们用勤的劳动建设了20世纪的祖国,那么,现在就应该以知识、以科学担起新世纪的重担,这就需要从小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学习科学,让他们从小做起,要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适合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等,培養对科学的兴趣。为此我老师邀请工商局工作人员来教学生如何辨别“三无”产品,去蔬菜大棚基地,观看基地工作人员做蔬菜的农药残留实验,请科学老师来讲解为何要回收废旧电池,原来一节电池在地下长时间可以污染其所在一米以内的土地,小学低段七、八岁的孩子都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长此下去,他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好学上进,乐于探索就是小学生的一种良好品德,三月是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月,而对于小学低段的小学生,要把雷锋扎扎实实的放进孩子们的心里而不只是让他们知道“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我让学生知道学习雷锋是要从小事做起,要立足身边,学雷锋。对于小学生,让他们懂得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勤俭节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良好品德,做到“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做到自己事情自己做,爱惜粮食不乱倒,见到垃圾弯弯腰,不让纸屑到处走……

品德与生活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德育。课堂内所培养的能力,是为了应用于课外。教师应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联系,拓展学生品生应用实践的范围,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品生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提高学生对品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作为祖国边陲新疆的一位思品教师,我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把此方法实际运用到了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总结,并从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课外工作 篇7

一、校企合作融入第二课堂教学的障碍性分析

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各方面都将有效地促进课外科技工作的提升,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遇到不少问题和难点,过程困难重重,效果不如人意。

(一)传统观念仍然困扰校企双方在学生课外科技工作中的合作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象牙塔,而“企”是商业的具体实体,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观念中,两者始终格格不入。这种传统观念尽管已经被很多人所摒弃,但其影响仍然非常深远,甚至有时候还根深蒂固,这使得校企双方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观念上不同程度地受到束缚,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二)企业和学校在开展课外科技工作时沟通不畅,缺乏协调和对话机制

企业和学校,作为合作的双方,代表了不同的利益,有着各自的现实需要。然而,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中,由于受到地域、设备、视野面、关注点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协调和对话的机制,有时甚至会只是在合作初期会晤一次,之后便各自行事,仅仅想当然地去考虑对方的需求。使得合作双方在信息获得上不够对称,合作环节的落实和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校企合作内容贫乏,形式单一,双方的优势和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第二课堂中最受同学欢迎,内容形式最丰富最专业化的领域,企业理应在该领域有着广阔的舞台。但是,在实际合作中,由于以上两点的原因,使得双方在合作的内容上显得有些贫乏,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通常只是冠名、出资、附加企业宣传,没有真正融入到科技活动的实质性内容中去。因此,校企双方的合作很有可能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

(四)学生对企业参与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认识不够科学,影响活动效果

校企合作无疑能够很大地提高高校课外科技活动的内涵、层次,使之在人才培养上更加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但是,广大同学对此的认识还不够科学,出现参与热情不够高、接受企业文化不够主动的现象;或者有的同学盲目崇拜企业技术,盲目接受企业文化。这两种不科学的接受态度和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的效果,也使双方丧失了再次合作的积极性。

二、委员会模式运作方式简介及其优势

委员会模式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机制,主要由学校发起,由学校、企业、行业学会、政府单位共同参与成立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分委员会。在实际工作中,以委员会为主要组织力量,从机制建设、载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共同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如图1所示。

校企双方,互相合作,共同开展课外科技这项人才培养工作,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1+1=2,而委员会模式正好实现了1+1>2的效果,很多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都能够通过委员会的建立和运作而得到内部消化和解决,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委员会模式有利于搭建沟通平台,建立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委员会是一个平台,也是一系列运行机制的具体载体。它的建立、运作、充实的过程,实际就是学校与企业、行业学会、政府单位等社会资源互通有无、不断对话的过程。同时,在无形中转变了高校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让企业家们走进校园能够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笔者所在单位在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完善,走访企业,拓展对外交流,为委员会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后,每年召开年会,各种小型的、不同范围的茶话会、论坛更是经常举行,大家共同探讨合作方式,探索合作领域。并由该委员会牵头,相继出台各项规章制度,从各个领域推动人才培养的发展。到2007年底,已有近40家企业成为理事单位,聘请到40位来自各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13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

(二)委员会模式有利于设计适应校企合作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丰富载体

1.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比赛活动。

专业比赛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近年来,通过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国际大学生ACM竞赛为龙头的各种赛事,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生科研骨干,受到了业内各用人单位的关注。这些都为校企合作开展各种专业类竞赛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实践中,以校企合作为基本运作模式,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主要组织力量,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科技赛事体系:“十大赛事”、科技立项、学生自主实验等比赛活动成为大家课余学习的焦点,以“创新学分”为核心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也得到学生和企业家们的认可。就以“十大赛事”中的专业学术竞赛为例,与杭州某企业合作,由企业承担其中某些比赛项目的出题、审题工作;比赛前,针对比赛内容,企业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到校开办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在组织讲座和培训的同时,学生开阔了眼界,企业传播了他们的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了该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技术路线,提升了相互认同感。比赛结束后,获奖选手可以有机会进入企业参观,并在暑期优先进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参与具体项目的研发生产。此项比赛至今已经组织了七届,每次参与人次都达到600人次以上。

2. 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学生专业创新基地。

学生创新基地,不仅是学生在课余集中开展科研创新的场所,更是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基地,可以说是科研精英们的“俱乐部”。

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组织,与政府、企业一起,在校内共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以此创新基地为依托,企业还注入资金,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基金,由企业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专门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凡是能够进入该创新基地的同学都有机会申请到企业的基金资助,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也都能够获得企业基金的奖励,成为创新基地的“会员”;毕业后,这些“会员”们都优先被企业录用。同时,在平时的基地管理中,企业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从中物色到了各类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学生专业实践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的传统内容,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近年来,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各种校企合作、学校与地方合作、校际合作等不断涌现。可见,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笔者所在单位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发起,每年暑假,通过召开双向选择会、学校推荐、定向培养等方式,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企业技术研发和工作的酸甜苦辣,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质;企业也在一定层度上掌握了该校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实习,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企业环境,甚至有些优秀的同学成为团队中的骨干,在大四这一学年中主动继续进行实习,成为一名“准员工”。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深受学生和企业欢迎,很多企业都主动要求成为理事单位,成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由此,学生就业问题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企业也在接纳同学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基本完成了上岗培训,可谓一举双得。

4. 合作共建学生兴趣社团、团队。

学生专业兴趣社团、协会、团队都是由在专业学习中就某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聚集组织起来的。

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组织学生兴趣社团与企业管理人员的见面会,让社团和企业一一对应,由企业安排人员担任学生兴趣社团的指导老师,定期给社团成员介绍某方面的前沿科技,并安排一些小项目或小作业由社团成员来组队完成。同时,企业也常常会出题到学生中来招募研发团队。就以我院的JAVA俱乐部和PHP俱乐部来说,他们已经与某企业进行长期的联系与合作,俱乐部成员可以有机会参与企业部分培训,同时,俱乐部也成为该企业在学校组织各种专业讲座、专业比赛的有力助手。

(三)委员会模式有利于优化校企合作的方式

合作方式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入于合作载体中,是具体载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双方发挥自身优势通力协作,同时又均衡双方利益的一种机制。

校企合作委员会恰恰能够发挥其自身的组织优势,争取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内调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优化合作的形式,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合作方式:(1)导师制,就是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的工作,主要是在比赛指导、社团指导等方面;(2)基地化,包括在校内创立基地和以企业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两种方式;(3)项目化,即引入项目,组织同学以报名组队,以模拟创业的形式开发项目,这种项目必须是一些小型的项目,或者是某些企业感兴趣但因其风险不可估量而无法实施的创新项目等。

(四)委员会模式有利于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营造校企合作的氛围

校企合作不仅要得到学校和企业的认同,更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各项活动中来,这样校企合作才有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该方面校企合作委员会能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委员会能够自主地协调学校教学秩序和企业运作需求,让企业充分了解校方的教学环节,主动地参与其中,赢得了学生的认同。例如:在历届新生进校后的入学教育中,委员会组织理事单位的老总、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做讲座、搞沙龙,组织新生参观知名IT企业,共同参与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接触企业,为今后参与企业组织的各类课外科技活动作好了铺垫。

三、启示

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本文所介绍的委员会模式具有很大的操作灵活性和可拓展的领域。笔者认为,在委员会模式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好工作的核心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

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和运行的核心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因此主体始终是大学生和指导老师;高校和社会(企业)是环境;时代进步、技术发展、就业形势变化是要求。这是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纯洁”的象牙塔,而应该是受教育者迈入社会前的预科班,因此校企合作对他们迈向社会意义重大,把企业引进到校园里来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思想保证。

(三)强调双赢,保持校企合作建设课外科技工作的生命力

学校和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因此学校在保证自己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和人才培养战略落实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这不仅是市场的要求,也是互相尊重的体现。在活动内容上,要加强与企业研发路线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企业的项目,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等形式,引进企业人才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为企业提供充分展示自身文化和魅力的舞台;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让企业切切实实地通过与学校合作,得到让自己满意的人才。

摘要:本文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介绍了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依托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委员会模式,从机制建设、载体设计、合作方式、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了该委员会模式的建立和运行特点.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中,委员会模式能够很好地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使之互为补充,同时又内化和解决合作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使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课外科技工作.

关键词:委员会模式,校企合作,课外科技

参考文献

[1]赵云娣,肖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

[2]葛龙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特点及问题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3).

[3]张亚志,吕淑云,李可,吴波,杨国峰.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5,(11).

[4]王曦,童伟中,王俊.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课外科技活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4).

[5]丁永玲.构建中国特色校企联合办学体系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3).

[6]聂哲,徐人凤.校企联合培养开辟实践教学新天地[J].成人教育,2006,(7).

[7]黄骥.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校企联合办学——以海南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8]郑卫东.立足双惠双赢——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9]沈永良,王欣,王艳春.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

课外工作 篇8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课外阅读,少儿,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勤奋读书、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尤为引人注意的是, 他在教育论著中,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给予了高度重视。有关论述也十分深刻和独到。笔者以为, 苏氏的课外阅读思想不但对指导中小学教育意义重大, 而且对我们少儿图书工作也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现提出以下几点认识和看法, 仅供大家参考。

一、高度重视藏书建设

谈到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旗帜鲜明地提出:“应当使书籍在家庭和学校里占统治的地位。”他指出:“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弊端, 正在于精神生活中缺乏书籍。”“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苏氏认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 但如果没有了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 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 对书籍冷淡, 那么, 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因此,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亲自抓的一项重要工作, 就是学校与个人的藏书建设。他组织学校老师花大力气编制了一份《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目录包括多达九百种的各类图书, 被他称之为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大纲。”学校还设有一个被苏氏称之为“我们的‘思考之室’”——阅览室。里面备有经过严格挑选的三百六十种藏书供学生阅读。他还建议“在一至三年级, 一定要在每个班里单独建立一个‘书籍之角’……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利用他生平第一次遇到的这个小图书馆吧。”在他的影响带动下, 各班也都设立了班级小图书馆。

除重视学校和班级集体藏书外, 苏霍姆林斯基还鼓励学生个人藏书:“我就始终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起就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教育学生“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为使学生都能徜徉在书籍的王国, 培养对书籍的热爱, 他和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都带头建立起自己的私人图书室。其中, 苏氏和女儿共有1.95万多册。35名教师的个人藏书共达4.9万册。在它们的积极示范影响下, 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从小就开始积累自己的藏书。到毕业时, 每人都拥有二百——二百五十册个人藏书, 有的甚至达到四五百册藏书。

苏氏如此重视藏书建设, 无非说明了课外书籍在学生学习和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少儿图书馆室的读者, 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小学学生。因此, 作为少图工作者, 我们除了要搞好本馆的藏书建设外, 是否也应考虑走出馆门深入学校, 帮助各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各班级设立班级小图书馆?甚至再进一步, 帮助学生个人建立个人小藏书室呢?否则, 如何让学校能够成为书籍的王国?如何让少儿走进书籍的世界?又如何让课外书籍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呢?

二、课外阅读是少儿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谈到学生的自我教育时, 苏氏明确指出:“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 学会从书籍中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时候, 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所谓自我教育, 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 要让学生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他坚信, 课外书籍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是对人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最精细的手段之一。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他认为“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因此, 他主张:“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 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自我教育的开端, 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而如果书籍“没有成为学生获得精神财富、享受和满足的源泉, 那么他就不会有其他的精神需求, 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乏而毫无生气, 就会坠入罪恶的罗网——精神空虚。”“就会到那些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因此, “少年的精神空虚是一大灾难。”由此可见, 在苏氏看来, 课外阅读在人生的成长道路和自我教育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所有青少年读物中, 最被苏氏看重的是关于英雄人物的书——名人传记。为此, 他在“思考之室”里专门设立了一个存放名人传记的书橱。他称赞说:“这一类书是青少年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 在书籍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饱含深情地写道:“我是多么希望让所有的少年都走到那个摆着名人传记的书橱跟前去啊!”他解释说:“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和努力模仿的时候, 就会联想到自己, 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而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就教育。

苏氏的上述观点启示我们, 为使课外阅读的自我教育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我们少儿图书馆 (室) 应特别注意推荐和引导青少年多读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图书, 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事迹, 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教育他们。如上所示, 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最为明显和可靠。如此才会有利于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此举对于弥补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之不足、防止青少年犯罪, 也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外阅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在课外阅读与发展学生智力方面, 苏氏更是倾注心血, 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认真观察和探索, 提出了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论断。笔者对此极为赞同和欣赏, 甚至认为, 这是苏氏在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大发明和创造。他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告诉我们:“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他通过观察还发现:“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 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 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的……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 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 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 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 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此, 他在教学中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的理念。“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力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第二套大纲为第一i套大纲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三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他深信:“对于这类儿童 (指“后进生”) , 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 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 ——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变得更加迟钝。”苏氏因此得出结论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一直以来, 我们许多师生和家长几乎都认为, 既然差生连课内书都读不好, 那就更没必要去读课外书了, 差生的唯一出路, 就是大量的补课和多下功夫死记硬背。但苏氏却早在几十年前就作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英明论断:“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 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 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苏氏特别规定, 学校下午不排课。他指出:“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 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 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他认为, 课外阅读是必修课的“大后方”。

苏氏的上述思想也让笔者陷入了深思。笔者以为, 学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课本为主体的有限度的统一化教育, 它不可能提供大量具体、形象的知识和事实, 也不可能按每个少儿的能力、兴趣来教学, 这是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基本原因。而少儿图书馆 (室) 在这方面却可以大有作为。它可以借助丰富的少儿读物去克服学校那种课本单一、知识单一的局限性, 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使所学课堂知识得以理解、充实、巩固和运用。鉴于课外阅读在少儿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少儿图书馆 (室) 在以后的工作中, 应充分注意把学校教育的局限和少儿图书馆 (室) 的优势及少儿的具体特点相结合, 为少儿提供各种有趣、易懂的相关课外读物, 帮助他们克服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积极而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2]寿永明:《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研究》, 2007 (5) 。

让课外阅读不再“课外” 篇9

一、改革课内阅读课程,用更少的时间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的质与量

我们鼓励和指导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那些一看就懂的课文,让学生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上两三个课时,做几页作业。把这部分时间节省下来,多指导学生读一读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获益更多。

教学时从文体和阅读方式两个方面架构教科书中的阅读教学篇目。阅读方式分为三种, 即精读、略读和自学。精读的篇目均为本学期学习的重点篇目,重在习得方法,用2课时完成;略读课文围绕1~2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重在巩固方法, 用1课时完成;自学课文主要是由学生在完成阅读学习单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重在运用方法,用1课时完成。原则上低年级不安排自学课文,三至六年级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相应安排。

二、召开主题家长会

学校将儿童阅读指导作为家长学校的主要活动内容,凭借“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就儿童阅读的话题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召开“童年里,播下幸福的种子”“做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等主题家长会,针对孩子的不同阅读阶段给家长写一封富有指导评价的信,不断激发家长领着孩子一起阅读的愿望,告诉与孩子科学交流的方法。

比如让家长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让孩子读作文书好不好?有许多教师认为作文书是天底下最烂的书。我个人持中立态度。学生可读的是它的亲和力。因为是同龄人写的,便于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又有类型化的特征,主题及表达方式都比较简单,便于孩子理解和模仿。从这个角度看,读一点优秀作文也未尝不可。不可多读的原因是,优秀作文写得再好,也只是作文,不足以作为写作的典范。要说其思想性、艺术性, 肯定无论如何赶不上中外名著;要说规范性,也赶不上正规课本。作文若具有功利的目的, 写作的心态不自然,难免就会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孩子的阅历毕竟有限,能在文字中表达的东西也有限。其实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训练中,孩子们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阅读了大量的作文,已经有足够的精读精练,不足的恰恰是大量的持续的泛读,是对各种思想、各种知识、各种表达方式的兼收并蓄。二是警惕现代媒体信息阅读的影响。目前许多孩 子迷恋手机和上网,满足于“浅阅读”“娱乐阅读”“快餐化阅读”“动漫化阅读”等。这样的阅读不能取代传统阅读,因为阅读包含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其他脑力活动所不能及的。留恋于画面,没有深度的阅读,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削弱孩子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三、精选中外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好书推荐, 让阅读有内容有方向

课外工作 篇10

一、预读填补法

预读, 即预习, 顾名思义, 是学生在教师讲解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 抓好预习, 为读讲、分析课文做必要的准备, 能提高讲读分析的起点。语文课文有许多是名家名篇和一些科普读物, 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让学生了解有关作者的生平、作品及思想感情, 或掌握较多的科普知识, 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是难以完成的, 即使完成也是蜻蜓点水, 教学没有主次之分。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用课前预读,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一些指导, 提出一些要求和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使之服务于阅读教学。如:

(1) 初读课文, 通过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书籍或上网查找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

(3) 名著节选选入初中教材的课文, 如《丑小鸭》《荒岛余生》《杨修之死》《智取生辰冈》等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整篇原著。

(4) 查找阅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相联系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范进中举》,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故事”。

(5) 作文指导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与本次作文内容相关、形式相近的文章。

如:教学《背影》, 许多同学课前预习查阅了资料, 阅读了《朱自清自传》, 了解了《背影》写作时间、背景。课堂上, 有学生问道:“对儿子来说, 父亲的背影再熟悉不过了, 而浦口车站送行, 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这是为什么?”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能否利用课前预习查阅的资料来解决这一疑问。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查阅本文的写作背景, 再进行小组讨论, 得出:这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 父亲的艰难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尤其让儿子感动, 因而感动得流泪。

这样的课前预习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这不是课外促课内的效果吗?

二、设疑存疑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是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的表现。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容量是有限的, 老师的知识面也是有限的, 而学生的问题却是无止境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疑问, 这就需要暂时存疑, 把一些不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而又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

如:教学《向沙漠进军》, 有个学生问到:课本对“丘墟”的注释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外国的地中海沿岸;一是我国的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什么前者略而后者详?为什么前者不交代沙漠化的原因而后者交代?针对这个问题, 我事先备课没有考虑到, 这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于是我向学生说明:任何人都不是万事通, 老师更不是。我果断地鼓励学生课后查找《世界地理》课本和《世界地图册》, 从中去寻找答案。结果学生通过课外学习, 得知地中海沿岸的沙漠化是由于地形特征造成的, 是自然原因, 不必强调;而陕西榆林地区是人为的破坏, 故详写。这样学生自己提问, 又通过课后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真是一举多得。

像这样的“存疑”, 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 既不耽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 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找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样, 在课堂上果断存疑, 引导学生思考, 将问题带到课外, 这是当前开放式教学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设疑存疑,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请教更多的“老师”, 方法也多种多样, 如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寻找答案;也可以走向社会请教科学家、工程师、工人、农民;还可以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等等。

三、知识延伸法

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进行课外辐射、延伸, 将课本知识扩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去,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读书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读与课文内容有直接联系的作品、古诗词, 让学生在读中扩展知识, 在读中学会写作。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 首先:我让学生在配乐中朗读, 学生陶醉在优美的语言和作者饱满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里;其次, 指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春天的, 学生很快能找出作者是从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来描绘春的, 课堂上, 教师如果仅仅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学生接受的知识未免太单一。我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唐朝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同学们体会到诗人也是从春光、春风、春雨等方面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讲到课文的春雨图时引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白居易的“日出江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课堂与课外知识的迁移、联系,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后, 我还布置两道课外作业给同学们选择完成:一是查阅古今中外有关写春的诗文, 在班上交流, 并写一篇小评论;一是写一篇“春“的作文。大部分同学上网或在学校图书室查阅了资料, 进行了交流、开阔了思路。

上一篇:词汇运用的主动性下一篇:信息系统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