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决机制

2024-08-03

多元解决机制(精选十篇)

多元解决机制 篇1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这一学说的提出, 使得目前许多司法人士以及相关学者中对于社会秩序略显动荡而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大大减轻。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提出并非空中楼阁, 在古代社会,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春秋决狱使得审理被道德影响, 以德入法直接利用道德影响法律, 平民间大部分的纠纷解决还是通过所谓的乡间三老来处理, 所以在诉讼以外的手段来处理纠纷早已出现其三效性 (效率, 效力, 效益) 。而鉴于其高度依赖社会道德而做出决断, 操作性和技术的精密性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百多年前, 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司法改革, 尝试学习西方先进的司法制度来调节和统治社会。但是, 水土不服是必然的, 国外司法制度的引进对于习惯传统解纠方式的国人来说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日本的小岛武司教授曾指出:“裁判是一种很奢侈的纠纷解决方式, 故欲让所有的民事纠纷都通过裁判来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2]。要在现今的特有条件下寻求一个良好的秩序,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是必然之选。

就目前情况而言, 诉讼解决机制已经不堪重负, 司法资源非常有限而案件数量和范围却有增无减、诉讼的成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担, 而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灵活多样在大多数情况下能高效双赢地解决纠纷。

但是任何一种良好意愿的方法如果不以更加良好的方式去实施, 事与愿违总是必然的。依照胡仕林学者的看法,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层次鲜明, 逻辑清晰, 衔接顺畅而又高效便捷的整体性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 任何纠纷从进入这个系统开始就像进入了工厂的流水线一样, 被挑拣分类, 层层过虑, 最终出产的是一个个让社会和民众满意的答案产品。但是如何要保证这个系统和谐有序地运行, 各个零部件按照预设的程序运作, 相互关系依照现有的规制进行排序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要让这个多元纠结解决机制能够良好的运行, 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充分动用民间力量以作为司法资源的强大补充。例如, 积极鼓励自行解决和诉讼前进行调解, 同时基层人民自治组织赋予更多的资源来调解纠纷尽可能地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 确保好刚都用在刀刃上。据统计, 英国现有各类行政裁判所68种, 约2000多个, 裁决各种行政的及民事的纠纷。[3]第二、协调好各种解决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 确保诉讼成为穷尽性的选择。保障诉讼之前能够存在权威性决断和高执行力的结果。坚持能调则调、调判结合的原则, 减少法官进行诉讼调解时的顾虑。[4]第三、做好配套机制工作。例如, 信访机制是发现纠纷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信访使得纠纷得以进入行政调解和诉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但是对于, 法院生来的神秘感以及对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熟悉过后, 在实践应用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还是有几点弊端值得思考。

第一、有削弱民众对于法律规范的认同度之虞

有增加民众反对法律, 但这种反对不是违法意义上的反对。更像是推崇道教对于天主教的反对一样, 是一种情理上的反对。在中国, 人们的思想经历了一次大变革,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 引入了科学和民主这一概念, 法律不再是人们用于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人们诉诸法律的时候更多意味着寻求民主和正义, 是保护自己权利的手段, 它维护着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象征着民主和公正。但是, 多元解决机制引入了其他手段, 这些手段缺乏法律那样科学上的精密和技巧。尽管从司法角度减轻了从业人员的负担难免会弱化了法律与公正的联系。法律深层次地含义在一系列的纠纷解决方式层层滤化中被弱化了。人们基于法律公正和法律精磨之上的对于法律的认同度会因此削弱。

第二、会增强人们将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趋势和意图

以前需要通过法律解决的问题和纠纷, 现在可以通过其它的途径得到高效的处理。人们自然会觉得在一些问题上进入法律程序是能够由他们掌握的。而某些特定案件, 法律之外的程序的判断会因为社会传媒和公众压力而转为诉讼判决。这些结果都是由不特定民众们共同施加影响力的结果。还有许多明显能得出是非对错的纠纷, 可能当事人基于执行效率和人情世故的考虑会最终得到了折中的处理结果, 也许折中结果在认同道德和法律上是对于某一方是公平的, 考虑到司法状况和现实条件确实最符合双方利益的。可是就旁观者效应而言, 他们会质疑简单对错判断下的不合理结果而觉得通过一些其它途径能够使法律一些规范失灵或者产生偏差。因此多元化纠纷解决, 方便了纠纷的处理也会滋长这些趋势和意图。

在现今的社会条件之下, 追求一个高效而又稳定的社会秩序任重而道远, 因此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必要又可行的。但是我们应当在保证诉讼终局性之下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要让树立起来的法律观和公正观不受多元化的影响。做到高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又不至于侵蚀社会法律认同度和法价值观以及法的普遍服从力, 综合分析利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利弊来为大局服务。

参考文献

[1]江伟.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65.

[2]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576-579.

[3][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M].陈刚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16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1 篇2

——元宝山区人民法院纠纷解决机制

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以法院为主导,以调解为重心,以化解纠纷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有效整合各种化解矛盾纠纷的社会资源,积极构建诉讼与非诉讼调解衔接机制,合力平台,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使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分流、妥善化解。实现了“无断层对接,全方位延伸,常态化联动”的纠纷解决工作新格局。有效化解了诉内诉外纠纷,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调解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出现了收案数、发改率下降,结案率、调撤率上升“两降两升”的良好局面。2010年民商事案件调撤率76%,2011年调撤率为78%,居全市前列。2012年调解工作经验被赤峰市中院和元宝山区政府分别在全市法院和全区基层部门推广,2013年赤峰市中院将推广元宝山区法院调解工作经验列为工作重点,2009年和2013年自治区高院先后两次在该院召开全区法院调解工作现场会。

一、选准纠纷解决工作的切入点,搭建多角度对接平台

1、解决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和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搭建平台,建立交通法庭。针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大幅上升、案件处理时间相对较长、被害人不能及时 得到赔偿的情况,我院与区公安分局进行协调,于2009年7月在交警大队设立了交通法庭,每周四下午由审判员和书记员接待群众来访,解答法律问题,指导当事人举证,及时组织事故双方进行调解。对达成协议当场履行的,可以不立案;对达成协议当场不能履行的,及时立案,即时制作调解文书;对达不成协议的,依法作出判决。

在以往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中,保险公司为方便内部管理,均主张法院判决,不同意调解,并要求各分公司、支公司必须用法院判决书做理赔。而在诉讼过程中,许多保险公司不应诉、不答辩、不出庭,事故双方很难达成调解协议,而法院作出判决后,负有赔付义务的保险公司由于前期没有参与,往往以应按保险条款核算理赔数额为由提出上诉,导致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财产损失得不到及时赔偿。

为此,我院主持召开了驻区六家保险公司参加的专题座谈会,经过会商,最终达成了《关于保险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案件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意见》。为进一步排除保险公司源自内部规定的障碍,我院向驻区各家保险公司发出司法建议,要求其将“意见”和“司法建议”一并转交其上级主管单位。

“意见”中规定保险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到诉讼中来,区分参保车辆在交通事故中被交警部门认定为何种责任,被认定为全部责任或无责任的,应当以调解方式结案;主次责 任或对等责任的,如对责任认定无异议,也尽可能以调解方式结案;对责任认定及用药合理性等有异议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依法举证或申请鉴定,法院依法做出判决。

各保险公司上报后很快有四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了我院的建议,并按照“意见”的内容在诉讼过程中付诸了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保险公司在诉讼中只要求法院判决,不同意调解的状况。形成了案件当事人、代理律师、保险公司、交警、法官共同参与调解的“五位一体”的调解模式。实现了当事人诉讼时间短、诉讼成本低、赔偿及时到位的良好效果。2009年以来,交通法庭接待群众来访400余人次,共调处交通事故纠纷271起,调解成功率达到87%,涉案标的714万余元全部一次赔付到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的分流,和司法局调解中心搭建平台,实现诉讼案件的合理分流。2009年6月,我院与区司法局调解中心开展了诉调对接工作,出台了《人民法院与司法局人民调解中心工作对接程序》、《人民调解的受案范围》、《当事人接受人民调解确认书样本》3个规范性文件,确定了工作程序、受案范围及工作方式。对于当事人双方同意接受人民调解的,签署确认书,法院作预立案登记后,通知司法局人民调解中心及时调解。调解不成的,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送法院诉前调解或立案审理。截止2011年,已有212件案件由法院移送人民调解中心后顺利达成协议。诉调对接的出发点是在法院案件多时适当分流,在案件少时控制分流,有效地实现案件的合理分流,减轻了法院的审判工作压力。

3、解决医患纠纷,和驻区医疗机构搭建平台,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室。我区共有大小医疗机构21家,接诊患者多,医疗事故纠纷也逐年增多。针对我院受理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呈现出患者主张的标的大,医院和患者的对抗情绪比较突出,鉴定时间长,调解难度大,多数案件判决结案的特点,我院于2009年10月10日在平煤集团总医院设立了医患纠纷调解室。对医院发生的医患纠纷就近及时调解,对调解达成协议并及时履行的,可以不立案;对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引导当事人到法院立案,依法作出判决;接待医生和患者的法律咨询;及时掌握医患纠纷的动态信息,有针对性的做好医患纠纷的调解工作。原告张某、潘某诉平煤总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原告主张其女儿在平煤总医院治疗过程中死亡,认为被告手术方案错误,输液速度过快,导致其女儿死亡,要求赔偿各项损失55万元。原告多方到有关部门上访,多次到院长办公室吵闹,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影响。已经影响到医院的正常工作。平煤总医院找到我院,要求尽快进行调解解决,我院及时派出法官到医院了解案情,认真的做双方的调解工作,最后通过法官对法医学鉴定的反复解释,使原告了解了案件的真实情况,看到了自己原有认识上 的偏差,缓解了原、被告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最后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接受了法官提出的调解方案,由被告赔偿原告人民币4万元,已经实际履行。2010年以来,我院通过医患纠纷调解室调处医患纠纷8件,全部及时履行。

4、解决劳动纠纷,和企业的工会、综治组织搭建平台,在平煤投资公司设立了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室。针对平投公司所属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上升,涉及人数众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的现状,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妥善处理劳资矛盾、维护稳定发展大局的角度出发,我院在平投公司设立了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室。并与平煤投资公司的所属企业就如何处理好劳资纠纷举行座谈会,并达成了“关于诉讼前调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意见”。在“意见”中规定,在企业内部发生有劳动争议倾向的纠纷,及时向法院通报情况,以便于法院掌握相关动态信息;对起诉到法院的群体性、有代表性的劳动争议案件,法院暂不予立案,由法院与相关企业及时取得联系,了解案情,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及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共同商定解决办法;区法院在诉前调处劳动争议案件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采取公开听证、分别调解等方式进行。2010年9月张成诗等500余名原平庄矿务局工人继多次进京、进呼上访后,又到我院提起诉讼,要求国电平庄能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兑现1996年原平庄矿务局的技改工资,这些老工人年龄较大,多数都在70岁左右,身体多病,情 绪激动,几次围堵法院立案庭,强烈要求法院立案解决。由于涉及人数众多,关系社会和企业内部稳定,我院于2010年11月19日举行了首次劳动争议纠纷诉前听证会,分管院长亲自主持本次听证会,认真听取了双方代表的诉辩意见,在对双方当事人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后,500多名退休职工撤回起诉。听证会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对于保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企业内部稳定,有效化解纠纷发挥了作用。

5、送法下乡,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和乡、镇、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搭建平台,合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我院对人民调解员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进行培训。一是受邀在司法局举办的人民调解工作培训班上指派法官进行集中培训。每年的第二季度抽调法官会同司法局对300多名村镇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和指导。2009年至今,已举办了十余期调解业务讲座,参加培训人员达589人次。二是实行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选出4名法官作为民调指导员,每月一次深入到辖区的人民调解组织中进行走访,有针对性地指导。三是强化指导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在指导形式上,实现了从单纯的授课向电话随时咨询、邀请调解员旁听案件庭审、参与调解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方式转变。在指导内容上,完成了由综合性授课向专题性交流、由讲解一般性法律规定向以实例讲应用技巧的转变。多种形式的培训强化了人民调 解员的业务素质,调处纠纷的比例也逐年提高。2010年末,我们与区司法局共同召开联席会,分析研究一年来的新增纠纷发生的特点和倾向性问题,确定了预防纠纷发生的措施和调解工作的重点。就元宝山区城镇建设发展带来的拆迁问题,集中向涉及拆迁的镇村调解组织讲解有关拆迁方面的法规政策、各类拆迁补偿标准,通报类似案件的处理情况,让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和各级民调组织相互间定期通报信息,反馈情况,交流法律适用问题,传达最新的法律知识和审判工作动态,形成了调解信息互通有无,调解纠纷相互协助的良好氛围。五家镇50多名农民对贷款联保法律问题不理解消极抵债的案件,人民调解员把这一情况反映到法院,我院及时到村组织贷款农民,就借款合同和担保方面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大部分贷款户弄懂法律规定后自动履行了合同义务。

6、针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和信访案件多发企业搭建平台,建立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联系点。2011年周某要求确认“五七工”身份、给付生活待遇案件引起我院的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 案件,也是一个投石问路案件,先诉一个案子,其后跟着一大批,如果审查不严,立上案。解决一起往往连带着其他更多相同相似案件,处理结果都可能是其他案件的参照标准。具有“五七工”身份的人在我区就达4700余人,这关乎一大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关乎区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更与全区发展、稳定的大局息息相关。周某多次上访,情绪很不稳定,如果不妥善解决,势必又成为一个新的上访户。我院及时深入到平煤公司,了解五七工的历史背景,和企业一道制定相应的措施,由于原平庄矿务局所属企业,多年来经过转制、重组,企业内部合并,分立,国家政策性破产等,出现了员工身份臵换,劳动关系变化和划分调整等一系列问题,比如“五七工“、家属工、工残人员上访等十五类问题,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争议的发生时间久远,情况比较复杂,涉及人数众多,如果对这些纠纷处理不当,答复不当,沟通不及时,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信访案件。我院经研究决定在平煤公司设立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联系点。目的是延伸审判触角,及时掌握纠纷动态,贴近矛盾发生前沿,提前介入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联系点在建立不久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周某一案,通过联系点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同商定解决的办法,最后决定由法院和平煤公司共同向市政法委作出汇报,在市政法委的积极协调下,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初步解决了“五七工”的生活待遇问题,每月给付生活费223元。现在,“五七工”的问题已经纳入了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范围之内。

二、多元化把握纠纷解决工作触角,实现全方位延伸

1、向地企经济发展的焦点延伸。2010年康志新等六十余名风水沟镇下坎子村村民诉至法院,要求平煤风水沟煤矿赔偿因采煤活动造成2036亩土地塌陷,农民无法耕种,给承包土地的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余万元。

五家镇金桥村小什大份村民组张常保等十三户村民及五家镇金桥村委会分别起诉,要求被告国电平煤公司、平投公司因采矿活动造成土地塌陷给承包土地的农民造成经济损失280万元。

美丽河镇绿源奶牛养殖小区六十余名奶牛养殖户,以国电平煤公司六家矿采矿活动引发地表塌陷造成经济损失为由,诉至本院,要求被告赔偿各项经济损失3024万元。

三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当事人情绪激动,声称如果不彻底解决问题,就集体进京上访,并多次集体到平煤公司及下属煤矿闹事,严重的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该案一度成为影响地企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

三起案件诉至法院以后,引起了我院党组的高度重视,我院责成专门合议庭,深入到塌陷地现场查看土地塌陷情况和房屋受损情况,与原告人谈心,倾听各方意见,取得了当事人的信任。一方面,我们积极指导原告人申请对土地的塌陷原因进行科学鉴定评估,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地向区委进行汇报,同时与平投公司、平煤公司进行沟通,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2010年12月,法院党组全体成员到平煤公司现 场办公,直接对三起案件进行调解。最终使这三起涉及人数众多,标的额较大,有信访隐患的集团诉讼案件得以顺利解决,调解结案金额为3700余万元,并在一个月后协调执行完毕。使土地受损的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

2、向新城区开发建设的热点延伸。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征地拆迁案件逐年递增,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明显增加。妥善地处理好征地拆迁问题一度成为平庄新城区建设的热点问题。

2010年赤朝高速公路途径美丽河镇四家村1000多米路段,六户农民因补偿问题没有达成协议,拒绝拆迁,导致公路建设无法进行,道路梗阻车流不畅,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多次做拆迁户的工作毫无结果,区政府领导交办法院,要求尽快拆迁。法院接受区委交办后没有立案,院党组指定成立专项合议庭诉外调解解决,为寻找公共利益和村民利益的平衡点,院党组及合议庭一面走访拆迁户,倾听群众诉求,一面与相关部门协调合理补偿标准,通过积极工作,最终6户拆迁户与政府达成拆迁协议,使四家村路段得以顺利施工。

我院先后有平庄镇向阳村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案、平煤塌陷区治理安臵房屋征地拆迁案、平投公司危房改造拆迁案和新城区建设征地拆迁案等34件案件均通过诉讼外调解的方法解决。多数没有立案,有的应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在达 成调解协议后由法院出具了调解书。在这些拆迁案中没有一件采取强制措施、没有一件发生突发事件、没有一件引发上访。

3、向工业园区建设的难点延伸

近年来,为了实现宝山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区在元宝山镇境内规划建设了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投资21亿元的国电化肥、总投资8.7亿元的九联焦化和天华机械、富强机电、杰翔复合肥等一批项目先后入驻园区,这里成了元宝山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桥头堡”。

然而,在开发试验区建设过程中,道路建设和污水处理工程等基建项目的征地和补偿,一度也成为了难点和棘手问题,被占地村民提出了“转城镇户口、全体上低保、一次性发放补偿款若干万元”等不符合相关政策的条件,影响了园区建设和项目施工。元宝山法庭接到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助配合做群众工作的请求后,及时向院党组做了汇报,院长和主管院长带领法庭的干警接连用了10多天的时间挨家挨户宣传政策、讲解法律,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终于促使群众达成了一致共识,签订了占地补偿和拆迁协议,使得园区污水处理厂、煤炭运输铁路专用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4、向案件多发的社区延伸 针对城镇社区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热力合同纠纷案件、物业合同纠纷案件逐年上升的特点,充分发挥就地调解、就地开庭的巡回审判优势,进一步方便当事人的诉讼。我院在旭日社区设立婚姻家庭案件巡回审判点,在向阳社区设立热力合同、物业合同纠纷案件巡回审判点。巡回点设立后,在社区张贴便民告示,发放便民联系卡,在社区现场开庭,现场调解,现场解答,面对面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使社区居民近距离接触庭审,满足了群众对司法的需求。

原告安某等十五户居民在旭日社区购买了某房产开发公司承建的楼房,入住后,遇到雨雪天气房屋就会出现漏水现象,致使安某等顶楼居民室内墙面严重受损。安某等人多次找房产公司未果,矛盾日益激化。向阳社区巡回审判点受理此案后,经法官多次与房产开发公司协调,耐心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使困扰居民多年的房屋漏水问题得到解决,原告对此十分满意,并消除了对房产公司的怨气,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在物业纠纷审理过程中,在物业服务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机制情况下,物业服务企业不严格按物业服务合同履行、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等忽视业主的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物业管理企业收费标准模糊不清,多收费,少服务,质价不符,任意调价,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方法简单生硬。个别业主,缺乏公共契约意识,一味地主张业主的权利而忽视 业主应尽的义务,不按时缴纳物业费、不遵守“物业服务条例”,导致物业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加深。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区物业公司与业主在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规范物业管理服务的标准,维护业主、物业公司的合理诉求,今年3月,经过充分调研,我院会同城建局、房管中心、各城区街道办事处及区内各物业公司召开专题座谈会并会签了《关于规范物业服务行为 妥善解决物业纠纷的指导意见》。就物业服务收费协商议定、服务项目及收费的公示与监督、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双方应注意事项、物业服务纠纷诉前调解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可操作性规定。指导意见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实现了物业服务企业明白服务和明白收费,为减少物业服务纠纷,建立和谐的物业服务关系奠定了基础,必将为共建和谐社区起到积极作用。

5、向校园延伸,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犯罪

我院与团委、妇联、教委共同开展 “法律服务进学校”活动,制定了《预防犯罪,保护自我》实施方案,在学校创办了法制教育基地,以定期到学校开展庭审、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和法制宣传进校刊等形式,将审判工作向学校延伸。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区未成年案件已从2009年的10件21人下降到2011年的3件5人。推行适合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案件审理方式,并在工作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在校学生吕某抢劫一案,庭审前合议庭走访了被告人所在的学校、家庭和村委会,并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与检察院、教委、学校、被害人及被告人亲属就如何挽救未成年人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会上,被害人对被告人表示谅解,法院依法给予了从轻处罚,同时落实了跟踪帮教措施,吕某现已经重返校园。

我院还把民事调解工作理念贯穿于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之中,将调解和刑罚有机结合,鼓励诉讼双方调解。对于被告人已赔偿受害人各项损失的,量刑时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对有能力赔偿而拒不赔偿的,作为量刑酌情从重情节,从而达到了附带民事诉讼的诉求能够兑现,被告人又认罪服判的目的。2009年以来在审结的241件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有229件通过调解解决,调解赔偿数额976万元,调解实际履行率100%,均在刑事判决作出前赔偿到位,被害人及时得到了赔偿,消除了新的不稳定隐患。

6、向执行环节延伸,提高执行和解实际履行率 五家镇五家村养鸡大户于某,在农村合作银行贷款近十万元,由于经营不善,没有及时还上贷款,并欠了张某3万多元的饲料款。银行和张某申请执行,经过干警们的了解,发现于某没有能力偿还这笔债务,如果将他的鸡场几千只鸡强行卖掉,也不能还上全部债务。经过多方调解,最后采取了蓄水养鱼的方式,由担保人钱某替于某偿还贷款,鸡场的 收入偿还欠张某饲料款,等于某渡过难关,再清偿担保人钱某垫付款。这样既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又保证了于某日后偿还和发展的能力。又如科右后旗赤通房地产公司在元宝山镇建有住宅楼,因招商政策变化,42户居民四年无法取暖,执行干警在加大执行力度的同时,积极做好思想稳控工作,防止发生涉诉上访事件,同时协调热力公司为其铺设专门管道,达成了居民、房地产公司、热力公司共同分担热力费的执行和解方案,使42户居民在取暖期来临之前接上了供热管道。元宝山区建行、农合行及孙某等43名申请人申请执行君再来酒楼借贷纠纷一案,因经营者负债躲避、酒楼资不抵债无法拍卖近十年无法解决。2011年6月元宝山镇组织开发云杉路市场,执行人员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君再来酒楼纳入到开发计划中。通过主管领导亲自做工作,在建行和农合行放弃大部分利息后,使有抵押权的申请执行人、无抵押权的申请执行人及尚未起诉的共103户债权人都得到合理偿付,顺利执结了43件执行案件,维护了社会稳定。此外,通过大力协调,执行和解了美丽河镇古山奶牛小区52名养牛户土地塌陷补偿纠纷;向阳小区192名农户土地塌陷补偿纠纷以及平煤公司劳动争议案等一批群体性案件。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三、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解决纠纷机制

1、坚持开展“法律服务六进“活动,建立解决纠纷工 作的长效机制,使法律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列入法院的正常工作日程,实现了六进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法律服务进社区,坚持每周四到巡回审判点接待、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做到接待、解答和调解工作的常态化。

法律服务进企业,经常信息沟通,开展专题调研,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做到沟通调研常态化。

法律服务进机关,坚持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专门审理、调解交通损害赔偿案件,使交通法庭的调解工作常态化。

法律服务进学校,根据与区教委、妇联、团委制定的《预防犯罪保护自我青少年法制教育实施法案》,坚持经常性地对女中学生进行人身安全教育,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推行适合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案件审理方式,做到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常态化。

法律服务进农村,以指导人民调解员的工作为主题,加强与人民调解员的沟通,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指导方式,使指导人民调解员工作常态化。

法律服务进家庭,利用农闲季节、双休日、节假日通过家庭法律知识讲座、发放法律宣传单、出动法律宣传车等方式,营造公民知法、守法,建立和谐幸福家庭的良好氛围,促进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实现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常态化。

2、与人民陪审员常态化联动,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调解率

2011年我院组织了“人民陪审员集中活动月”活动,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次庭审观摩、开展一日立案活动、组织一次庭审评查、协助一次案件执行、进行一次案件陪审、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活动的开展让陪审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审判程序、审判纪律、司法礼仪、诉讼知识。2011年9月,根据金柱院长关于加强人民陪审工作的讲话精神,我院召开人民陪审工作会议,就如何在巡回审判中加大人民陪审员陪审力度,提高人民陪审员待遇,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调解作用进行了部署。2011年陪审员参与审理的案件共260件,调解结案248件,调解率达95%。

3、对人民调解员实战指导多样化

一是组织观摩庭审。自2009年至今,我院先后组织了60余次人民调解员通过观看劳动争议、民间借贷等数十种类型案件的观摩庭。二是互相邀请相互支持。一方面法院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三养”案件、邻里纠纷及小额债务等案件的巡回审判,既提高了调解成功率,又提高了他们的调解水平。另一方面受基层调解组织邀请,法官也深入到群众中间,协助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树立其威信,促进纠纷的解决。元宝山区南荒村由于企业征地,土地补偿、邻里纠纷突出,驻地法庭在送达起诉状时便邀请人民调解员先行协助调解,经过法官、人民调解员共同努力,案件大多和解撤诉。2009年以来。人民调解员参与调处纠纷1461件,95%的案件都在诉前得以化解。

4、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

为沟通民意,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提高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从2009年6月1日起,我院推行院长接待日制度。在立案区设院长接待室,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由院长、副院长通过答疑、批转督办等方式轮流接待来访群众和当事人,接待内容既包括本院信访案件、正在审理、执行的案件;对干警违法、违纪问题进行的检举;对本院相关工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2010年1月,在院长接待日里处理了一起285名村民为了区区一千多元树木款要与村委会打的“呕气官司”,需要预缴的诉讼费比诉讼标的额还高,鉴于这种情况,当日值班院长主动进行了调解,最终村民放弃了起诉。另外对于事关大局、涉及发展、影响稳定、关乎民生的四类案件,实行重大疑难案件备案制度。立案庭填写重大疑难案件备案表上报院领导,院领导对四类案件全程跟踪指导,以便找准时机及时调解。

5、以固定巡回审判点为依托,实现巡回审判工作常态化

为及时掌握基层矛盾情况,在更大层面上指导人民调解,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负担。我院分别在五家镇金桥 村、平庄镇马架子村、马蹄营子村、风水沟镇兴隆坡村及美丽河镇5地设立巡回审判点,法官以 “送法下乡”的服务理念深入农村,及时化解农村基层一些简单民事纠纷,2010年以来,已开展巡回审判68次,开展法制讲座7次,普法教育群众4000人次,实现了以办案为中心向以解决矛盾为中心的工作方式转变。

6、高效快捷的速裁调解

为快速稳妥化解纠纷,我院坚持把灵活、快捷、便民原则贯穿于速裁工作的始终,要求速裁庭审理案件做到一个“快”字和五个“当”字,使之成为“便民快车道”。

“五个当”即当天受案、当天通知当事人、当天组织调解、当天制作法律文书、当天送达双方。对当天不能送达的,要求2个工作日内必须送达,同时定出开庭时间;“一个快”即尽量简化诉讼程序,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有的案件根据诉状诉请就直接进入法庭辩论或调解程序,省略了举证、质证环节;有的案件实行陈述、辩论、举证同时进行,让当事人实实在在地感到方便、快捷、高效。2011年,速裁案件实现了庭审平均用时30分钟,最多时创下一天审结八起案件的记录。

2011年,速裁庭共受理案件317件,结案率99.4%,调撤率96.2%,当庭裁判率为98.3%,无一起上诉、上访案件,平均审限5天,极大地提高了审判效率。

四、我们的几点体会

通过建立“无断层对接,全方位延伸,常态化联动”的纠纷解决工作机制。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有效化解了矛盾,缓解了审判压力。2009年以来,我院通过诉讼外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1560件,使3000余名当事人未经诉讼便解决了矛盾。2009年案件就出现了两降两升局面:收案下降了14.8%,发改率下降了4.2%,结案率上升了3.1 %,调撤率上升了9.7%。

二是消除了上访隐患,促进了和谐稳定。法院与人民调解机构等社会组织形成了合力,将大量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可能诉至法院的敏感性、群体性纠纷,相关企业和部门及时与法院进行沟通,并将纠纷的特点加以总结向法院通报,促使法院做好预案,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如平煤公司四千余名“五七工”的社会保险待遇问题,就是通过法院与行政部门、企业相互沟通信息,共同召开调解协调会,商讨对策,及时上报,使这起50多年的历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是程序简便、效率高,人民群众更欢迎。我们与交警、医院、企业设立的调解点,都是由当事人在合法、自愿的前提下,自主选择解决争议程序,所以更符合社会大众的传统观念和诉讼意识;其次,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极大减少了当事人时间和金钱成本的浪费,当事人更愿自觉履行,法院执行也更加容易。另外民调组织、人民调解员的提前介入,在掌握社情民意、缓解利益冲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屏障。

四是对党委政府交办的土地征占、房屋拆迁等敏感案件,尽量不立案,采取诉讼外调解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这样有效避免了判决的案件多、上诉率高、发改的可能性大、信访隐患大和执行难等诸多问题。

五是建立以法院为主导的信访个案化解听证会制度,相关单位参与听证,分别发表意见,共同出具信访案件的终结结论,形成政法委统一领导、信访局驻京值班、公安局围堵设卡、乡镇街稳控接人、法院个案解释答复的信访案件处臵化解模式。以有效的减轻法院的信访压力。

论城市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篇3

关键词:社区纠纷;多样化;解决机制

一、城市社区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人类社会的发展,个人权利、利益的冲突使得纠纷的发生在所难免。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单位,其纠纷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纠纷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是相较于单一而言,随时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社区纠纷所呈现出的一种复杂化,多发化,深入化的一种状态。具体体现在主体的多样,类型的多样,和解决方式的多样三个方面。

(二)普遍性。在社会纠纷中,任何人无论身份、背景都有可能成为纠纷的主体,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同时,近些年来社区纠纷也出现了主体由个体向群体扩散的趋势,群体性纠纷的频发使得社区纠纷的涉及主体也体现出来普遍性特征。

二、现有城市社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

(一)解决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目前以逐渐形成了以诉讼为主,调解,仲裁,公证等方式并存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然而由于我国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专业化程度不高,分工不明确,机构庞杂,权限交织,整个体制不够统一规范,使得解决纠纷的效率低下。

(二)调解功能作用下降。在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下,调解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由于调解协议的不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其履行效果较差,当事人可以随意反悔,使得当事人对于选择调解这一方式解决纠纷存在着严重的不信任;其次,调解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调解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当事人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深入化的解纷需求。

(三)解纷成本偏高。通过诉讼手段解决纠纷存在着诉讼拖延, 程序复杂, 效率低下,诉讼成本高昂等缺陷。除此之外,由于诉讼活动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使得普通老百姓对于诉讼处理纠纷的结果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障碍,专业的用语和技术性的操作手法对于民众多元化的需求而言也过于专业和单一,这就容易造成当时人对司法审判的信任缺失,使得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效果下降,矛盾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造成了现在上诉,申诉率高的问题,过高的上诉申诉率又进一步加大了法院的工作量,使得救济解决的效果下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不同机制之间联系较少。由于各类纠纷解决之间之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缺乏信息沟通联系的平台,彼此之间信息交流不畅,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不畅,造成了各类纠纷解决机制之间各自为政,关门办事的现状,难以充分发挥整体作用,使得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效未能充分发挥。要想建立完备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一方面要从理念和制度上去构建,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相关的保障机制作为后盾。

三、城市社区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完善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指的是由各种性质,功能,程序和形式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构成的整体系统。其强调的是整个解纷体系的协调联动,就我国城市社区纠纷解决现状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一)立法的完善。首先,从宪法层面确认社区纠纷解决工作的性质和意义,明确纠纷解决工作的法律依据,提升纠纷解决工作的法律地位。

其次,制定社区纠纷解决法,统一纠纷解决工作,规范纠纷解决活动,明确不同纠纷解决机构的性质,及其工作流程。确定各解纷机构的职能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各个机构之间的联动。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的解纷方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其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

最后,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立法工作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鼓励各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纠纷解决方式,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和创新。

(二)构建大调解格局。所谓大调解指的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整合和联动。在构建大调解布局的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加强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联动。为了实现整体效果的提高,应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之间的制度衔接,程序衔接和效果衔接。构建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有效整合现有调解资源,加强不同调解机构之间的联动,增强调解活动的针对性,提高调解活动的质量。

2、进一步强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履行,完全依赖于当事人的自愿履行,当事人不仅可以随意反悔而且还有权随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相关规定使得调解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调解协议直接的法律效力应作为调解工作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进行考虑。

3、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大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支持,保障人民调解员的享有一定的津贴待遇;(2)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交流;(3)加大基层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构建定期交流制度;(4)鼓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法律学者,律师,退休法官,法学学生志愿者等群体加入到人民调解员的队伍中来。

(三)实现多元纠纷解决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多元纠纷解决制度的有效对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建立信息交流制度,通过各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模式,使纠纷信息能在各部门之间交流,从而节约办公成本,高效解决纠纷,还可以把纠纷的规模限制在可控范围,利用现代网络办公便捷化的优势,减轻当事人的负担,也能够促进各个纠纷解决机构之间的交流,提高纠纷解决的质量,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设立诉前机构,从事纠纷当事人的咨询引导工作。工作人员根据当事人纠纷的具体情况,对纠纷案件进行分流,引导当事人通过一些非诉讼手段进行解纷活动,同时可以为当事人提供建议,鼓励当事人通过达成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第三,完善司法审查制度,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对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活动进行司法审查,来确定其方式和程序是否正当,避免非法化的“私了”给纠纷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防止人们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来规避法律的正当制裁。

结语

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秉承了中国社会 “和”的理念追求,以多元的手段来使由于利益差异而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失衡重新回归平衡状态。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纠纷解决工作, 提高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效果, 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愉.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法律适用,2005,(2).

[2] 谢静.城市社区纠纷解决机制公信力构建[J].宜宾学院学报,2008,(5).

[3] 郑红.完善社区纠纷解决机制——共建和谐社会[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2).

[4] 米思豫.城市社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J].社会研究,2012,(3).

[5] 范愉.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学海,2003,(1).

跨国环境损害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篇4

关键词:跨国环境损害,多元,解决机制

人类社会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世界问题,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利益问题。尤其是跨国环境问题,对于区域性的和平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与周边十几个国家相邻,近年来,已经在沙尘暴问题、多国河流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等领域产生了一些纠纷,如日本的福岛核泄漏事件给我们提出了很大挑战。如何解决这些跨国环境损害纠纷,对于当前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发展同相邻国家的和平外交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国环境损害的概述

跨国环境损害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入理认识和解决跨国环境问题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77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的《关于实施跨国环境污染的参与和非歧视平等权利制度的理事会建议》中指出,跨国环境损害的定义为:其损害来源全部或部分来源于一个国家的管辖区域,但在另一个国家的管辖区域发生的任何故意或者非故意的污染。本文讲的跨国环境损害是指因跨越国境的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损害。跨国环境损害所涉及的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其中跨国环境损害的主体涉及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和团体,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个人和公司;损害结果和损害对象的不确定性也为该纠纷的解决增加了困难,另外,环境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等利益,也使得关于环境损害纠纷方面的国际条约很难达成。因此在处理跨国环境纠纷时,各国往往更加谨慎,以至于很多环境损害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无辜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的赔偿。寻求规范化、多样化、和平化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重要任务。

二、跨国环境损害的处理原则

正如前述跨国环境损害问题涉及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跨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受到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还会牵涉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矛盾。跨国环境损害又具有影响时间长、受害对象不确定等复杂因素。因此提出跨国环境损害纠纷处理的原则,对于解决跨国环境损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国家主权原则不仅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还可以作为处理跨国环境问题的首要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原则,意味着尊重邻国的环境主权,并确保各国负有不损害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环境的责任。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所以在尊重国家主权原则的指导下各国对环境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显得至关重要:第一,对国家领域内的环境,各国有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第二,对国家领域内管理的个人、团体,各国负有确保其行为活动不能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第三,各国在国际法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负有对全球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的义务。

2、加强国际合作原则

跨国环境问题至少涉及两个国家,往往是全球性的国际问题,单靠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活动中,各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同时各种技术也不同,只有各个国家贯彻国际合作原则,开展广泛的合作,完善跨国环境损害事故的通报、协商和援助制度,健全环境事故信息共享体系,尽量避免和防止环境事故扩大化。兼顾各国利益求同存异,才能促进跨国环境损害的和平解决。

3、和平解决跨国环境损害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旨在发生国际争端时,各国应致力于和平方式解决,首先应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还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斡旋和调停。最后还可以将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和国际法院进行解决。在环境领域,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26条指出:国家之间应按照联合国宪章,运用合适的和平方式解决环境纠纷。而且在实践中跨国环境纠纷采用和平解决的方式,有助于环境事故的及时有效的解决,并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三、跨国环境损害的多元纠纷解决方式

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杂的国际形势决定了跨国环境纠纷的敏感性,因此提倡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是国际环境领域重要的任务,要在跨国环境纠纷处理原则的指导下,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妥善处理跨国环境损害纠纷,最终平衡各国的利益需求,真正解决环境损害产生的矛盾。在面对跨国环境纠纷时应以国际社会的大局为重,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根据国际法的基本规则处理跨国环境纠纷。传统的处理跨国环境纠纷的解决方式有政治外交方式和司法解决方式两种。在国际社会复杂的形势下,多元化的解决方式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应大胆提倡符合世界发展需要的新的纠纷解决方式,目前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利用国际组织的方式来解决跨国环境纠纷成为一种新的尝试。可见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跨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是目前国际环境领域重要的任务之一。

1、政治外交方式解决

政治外交方式是最早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在跨国环境纠纷中也是最基本的纠纷解决方式。利用政治外交方式解决纠纷是指在跨国环境纠纷发生后当事国主动进行谈判与协商,或第三国介入进行斡旋与调停以及将纠纷交予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与调解,最后达成协议解决纠纷。首先来看谈判与协商,谈判与协商是政治外交方式中最常见的一种争端解决方式,当事国在纠纷发生后直接进行谈判,达成一致意见。在实践中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如1978年前苏联的核动力卫星坠入加拿大境内,使加拿大境内的环境遭受核污染,后来两国经过三年的谈判与协商,最终解决了此次环境纠纷。如果当事国达不成一致意见,就需要第三方的介入,第三方向当事国进行建议和劝告,促使当事国达成协议,这就是斡旋与调停,斡旋是指第三国不加入谈判,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促使当事国自己进行谈判,而调停是指第三国直接参与谈判并提出解决方案,促使纠纷得以解决。斡旋与调停中第三国的作用非常重要,对纠纷的解决有关键的作用,一般一些大国才能担任这个角色。最后一种是调查和调解,这是一种为查明环境纠纷事实当事国通过订立协议,寻求第三方,也就是调查委员会和调节委员会进行调查和调解,进而更好的解决跨国环境纠纷。

一般来讲,通过政治外交方式达成的解决跨国环境纠纷的解决协议,都是没有法律强制力的,这些协议只能依靠各国的自愿来实现,在特殊的情况下很难彻底解决环境纠纷。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外交方式解决跨国纠纷往往会使各个国家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签订一系列的双边条约或多边条约,作为未来处理环境纠纷的依据。如中国已同周边等40多个国家签订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2、司法解决方式

用司法方式解决环境纠纷也是传统的纠纷解决的方式,这种方式与政治外交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解决方案具有强制力,当事国必须遵守。司法解决方式主要有国际仲裁和国际诉讼两种形式。国际仲裁是指在环境损害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当事国达成仲裁协议,根据当事国选定的仲裁规则将争端交予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最后形成具有强制力的裁决。1900年在海牙成立的国际常设仲裁法院是目前国际上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仲裁机构,著名的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特雷尔冶炼厂污染纠纷就是在海牙国际仲裁庭得到成功仲裁。另外一种解决方式就是国际诉讼,跨国环境纠纷通过国际诉讼解决就是当事国到国际性的法院去起诉,国际法院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以判决的形式解决跨国环境纠纷。但在实践中由于国际社会的复杂性和国际法院程序的繁琐,一般很少当事国到国际法院起诉。现今国际上能受理跨国环境纠纷的有国际法院下设的环境事务庭和国际海洋法庭以及受理欧盟区域性案件的欧洲法院。司法解决方式对当事国有拘束力,否则就会产生国家责任,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

3、国际组织解决方式

利用国际组织解决跨国环境纠纷是为了避免把环境纠纷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以致于引发不必要的国际争端。同时也是多元化趋势下解决跨国环境纠纷问题的一个创新性选择。近年来在国际社会复杂的关系中,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敏感性的问题在国际组织的参与下总能很好的得到解决。尤其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协调作用日益凸显。在跨国环境纠纷中这些国际组织能够使纠纷得以和平解决。1994年在墨西哥成立的国际生态法院是一个近年来成立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专门处理跨国环境纠纷,还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以及裁决争端等服务。为未来解决跨国环境纠纷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尽管现在通过这些国际组织来解决复杂的跨国环境纠纷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大胆的尝试总会给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带来一些好处。

银行业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设计 篇5

【摘要】现如今,银行业提供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服务,一方面使人民的消费权益得到更广范围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消费权益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与银行机构的矛盾与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便成了银行业的突出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解决银行业消费纠纷的方式方法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在这里继续对我国银行业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银行 消费纠纷 表现形式 原因 解决机制

前言

银行消费者是银行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者。加强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银行消费者信心、维护银行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银行市场改革发展不断深化,银行产品与服务日趋丰富,在为银行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提供银行产品与服务的行为不规范,银行消费纠纷频发,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不强、识别风险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为规范和引导银行机构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强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第一章 我国银行业消费纠纷的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银行业日渐重视其服务水平、提高信息透明化水平、总体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认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都制订了服务和产品销售行为规范,同时通过内外部机制对服务行为进行暗访和抽查,总体情况纠纷占比不高,基本能得到满意答复。

一、我国现阶段银行业消费纠纷的表现形式

1、矛盾纠纷领域集中化。1、1集中于主观感受。大部分与银行产生争议或进行纠纷的问题是关于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业务熟练程度,目前由于消费者更看重时间效率与自身尊严的被重视程度,所以柜面业务中,常见的纠纷问题出于主观感受问题。1、2集中于主要业务。目前,消费者纠纷主要是存贷款业务纠纷。目前纠纷比较突出的是信用卡业务,由于银行业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面临严重业绩压力、只顾眼前业务提成利润,银行后台监管与风险审核不到位等情况,使得信用卡业务成为银行与消费者间常见纠纷之一。

案例分析:

杜某于2007年向银行申请办理信用卡,其填写的信用卡申请表上显示,杜某任某公司采购部主管,年薪为10万元,拥有一辆捷达牌私家车。银行向杜某发放了信用卡,杜某开卡消费后,对信用卡欠款未予清偿。银行起诉要求杜某偿还截至2011年6月22日的信用卡欠款及至实际清偿之日的利息。

法院联系到杜某。杜某表示,认可签写了申请表,申请表中职业、收入情况是虚假的,其只是一名普通农民,没有稳定收入,更没有私人车辆,依靠低保来维持全家四口人的生计,而且孩子还在上学,无力偿还所欠银行款项。法院发现,银行在发卡过程中,并没有核实杜某工作单位及收入的真实性。

2、矛盾纠纷对象扩大化。由于银行网点的增多与覆盖面积的增加,消费者纠纷案件的比例也在增加,二者呈正相关规律。银行在盲目圈地占领市场的同时也应兼顾其服务水平。

3、纠纷渠道多元化。

从调查情况看,银行业消费者在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一般会向银行机构纠纷以维护自身权益。但是,如果纠纷问题得不到满意解决时,消费者的行为出现多种选择。包括向行业监管部门反映,向行业协会或消费者协会反映,媒体或者网络曝光。

二、我国现阶段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从国家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情况来看,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2013年8月,中国银监会出台《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填补了国内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方面的空白;2013年10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明确将银行等金融服务行业纳入其中,提出将金融服务对象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框架下加以保护的意图和趋势。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法律支持。然而,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能生搬硬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有通过完善与银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给银行业消费者提供有力的权益保护。

同时,各商业银行也积极贯彻落实监管要求,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健全制度流程,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者购买金融业务与产品逐渐增多,暴露的一些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收费标准不一致、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不充分、客户投诉处理效率低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将威胁到商业银行的声誉。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业消费纠纷的背景与形成原因

一、我国银行业消费纠纷的背景

银行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挑战仍然存在并不断变化。在经济结构调整压力下,针对银行的外部诈骗和侵害增多,网络电信诈骗、信息泄露、盗刷事件频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对银行业的信任。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体的蓬勃发展,消费者盲目投资引发的纠纷和社会动荡增多,非正规金融冒用银行信用问题突出,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二、我国银行业消费纠纷的形成原因

在目前银行业纷繁的背景下,纠纷形成的原因也是多张多样的:

1、从消费者层面来看

一是,消费者需求层次提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排列,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银行业消费者纠纷集中于精神主观感受层面,一方面体现了近几年银行业积极完善改进服务中的不足,在产品、设备、流程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有较大改善;另一方面,显示着消费者在基本金融服务得到满足后,希望能够在享受银行服务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感受,能够减少等候时间、能够便捷地办理业务、能够享受微笑服务等等,也就是消费者期望值提升。一般来说,消费者纠纷是因为对产品或服务不满意。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值、实际感受值等,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满意度=实际感受值-期望值”。正是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优质文明服务深入人心,银行业消费者对银行服务有了更高的期望,所以当消费者认为银行服务达不到自身期望时,容易产生服务纠纷从而引发纠纷。

二是,消费者公平和维权意识提高。对于银行业来说,由于消费者群体庞大,消费者差异较大。既有千万富翁,也有低保消费者;既有博士硕士,也有不识字消费者;既有青壮年消费者,也有老弱病残;既有高官金领,也有失业人群。面对这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和不同的需求,很容易导致消费者觉得受到歧视而引发纠纷。比较典型的就是有关银行VIP消费者服务引发的纠纷。目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消费者等候时间,银行机构网点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VIP消费者服务窗口,而是消费者在自动叫号机上取号时自动为VIP消费者生成有别于普通消费者的号码,实现优先办理业务。但是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觉得VIP消费者后来先办是插队,觉得受到银行歧视,从而引发服务纠纷。另外,包括消费者纠纷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也基本是觉得自身没有受到银行员工公平对待引发的;以前消费者的纠纷多集中于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对银行服务不满意、自身受到不公平对待等情况一般会忍气吞声,默默承受。随着近年来银行开展优质文明服务规范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广泛宣传,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逐步提升,消费者在认为等候时间过长、受到不公平对待等非经济纠纷时,也开始勇敢地维护自身权益。

三是,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较低。因为消费者金融知识存在不足,导致部分正常的银行规范要求不能被消费者接受理解而引发纠纷,也导致部分利益受损的消费者采取忍气吞声的方式默默承受,还有的采取曝光以及更激烈的方式表达怨气或诉求。

2、从银行层面来看:

一是,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与管理更新速度落后于消费者需求速度,漏洞危及消费者基本权益。近年来,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存在两个显著特点,即技术性明显和内部人员参与。虽然行业中存在领先范例,银行业整体上对金融服务流程中的安全技术投入与其客户群体广泛性、服务基础性、影响外溢性不匹配,与新兴互联网金融相比,在追求金融安全技术升级的理念方面显得滞后、缺乏活力。此外,业务流程管控中的“人防”不足比“技防”滞后更亟需重视和加强。银行员工管理是确保金融消费安全、提升金融消费体验的关键。近年来,银行业薪资收入水平下降,同时“飞单”、客户信息泄露和理财与代销产品纠纷等侵害消费者基本权益的类型案件中银行员工涉案身影频现,这一现象提示银行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对员工的约束和激励。

二是,银行业对消费者投诉的沟通、反馈机制不足。目前,银行业的一个通病是对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的沟通、反馈不足。这一问题有具体投诉处理工作管理不规范的原因,如现场投诉处理方面未做好投诉登记,未填写投诉受理单,未告知投诉者受理情况、处理时限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也有银行机构不重视金融消费保护,未建立行内统一投诉处理机制的原因,如投诉处理工作涉及个人金融部、信用卡部等多个行内职能部门,而各行内职能部门仅负责各自条线的投诉事项,而在总、分行层面未能定期统一汇总分析各类投诉问题、投诉焦点及客户建议,未能及时发现产品和服务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并进行整改,致使类似投诉重复出现。

综合来讲,目前银行业消费纠纷存在着诸多原因,其解决途径的研究便存在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消费纠纷的处理方式及评价

一、我国银行业消费纠纷的常见处理方式

1、金融机构内部提供的处理形式

银行业内部一般采取投诉热线或上级主管处理等方式,对于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纠纷多能够正面有效的解决,但是这种方式缺少外部监督,对于最终处理结果的公平度与满意度缺少有效的监督反馈。

2、银行业协会的化解作用

银行业协会作为是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机构,近年来,银行业消费纠纷不断,作为银行业协会,其作用目前仍未得到较好的彰显,金融消费者呼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呼声业愈见高涨。

3、消费者协会的化解作用

消费者协会是处理消费者纠纷的主要协调机构,但是由于经济纠纷的专业性与银行机构的主导型,对于消费者与银行机构间的化解也尚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4、社会力量、媒体监督的处理方式

目前社会媒体监督主要是通过媒体曝光,但是金融机构一般因较大的公关背景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处理结果也缺乏持续的监督与反馈。

5、诉诸法律----最终解决方案

二、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评价

1、法律概念模糊,难以对“消费者”进行清晰界定,现有法律法规中对于金融消费者权利的规定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专门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条款零散于《商业银行法》等与银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且不全面、不明确;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中是否对于消费者权利加以明确规定是判断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完善度的价值导向。

2、监管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自律机制。银监会是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机构,近年来,银行业消费纠纷不断,金融消费者呼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已经成为银行业监管框架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现实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些部门和机构往往为完成存款、贷款、利润等指标抢占市场,夸大其商品和服务的优点,而忽视了对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内在风险进行必要的揭示,误导了广大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忽视其合法权益,造成农村金融机构投诉和纠纷不断。

3、农村地区消费者缺少必要的金融法律知识、风险防范以及维权意识。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设计

一、从外部环境改善健全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

1、健全制度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能否适用于金融业务领域还存在争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有关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尚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因此,完善立法,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国家立法是当务之急。通过制定专门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别法,或修订《商业银行法》等现有法律而予以特别规定的方式,将“银行业消费者”明确界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买或使用银行业产品和接受银行业服务的自然人”,并明确或增加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价值导向。保护城乡居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增强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目标。

2、健全组织架构与考核机制。农村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的法人治理架构,在董(理)事会下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或者授权现有专门委员会履行相关职责,将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纳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发展战略中;根据业务规模、业务种类、网点和客户数量,合理设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岗位,指定营业网点大堂经理兼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络员岗,及时受理客户投诉,收集客户服务需求,确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有专人、专岗对接;农村金融机构要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纳入对基层机构综合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基层机构及员工严格落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各项规定。

3、加强行业监管。针对银行的特殊性,中国银监会应建立格式合同(条款)的事先备案审查制度,重视金融产品事先审查权,积极承担此项职责,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防止事先审查流于形式;明确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时限和责任追究,使投诉能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农村金融机构更应当加强自律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尤其是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要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

(三)从银行机构自身提升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能力

1、提升服务人员综合素养,提高柜面服务满意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柜面服务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相应业务的引导、分流和解释工作,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柜面服务。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业务流程监督,堵塞管理漏洞,防止内部人员作案导致客户个人信息或资金被盗,减少金融机构不必要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2、完善内部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水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强化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投诉及从业人员操作行为不规范问题的考核工作,将投诉频次、严重程度、损失大小、舆情级别及满意度回访结果、对金融消费者及社会的贡献度等情况纳入金融监管考核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工作进行评估考核,科学运用评价考核结果,并在监管评级中适当予以增加考核分值及占比,并进行分类监管,按照类别和级别准予开展相关业务,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培育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

3、完善监督评价制度与奖惩制度,抓好责任落实。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责任。要通过监督评价工作加强对消费者纠纷处理情况的跟踪管理,定期汇总分析纠纷热点,认真查找产品和服务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从管理制度、运营机制、操作流程等方面找准问题根源并及时加强完善和改进,发挥纠纷信息的监督纠偏作用,提高服务水平,防止类似消费纠纷重复发生。要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内部考评体系,并纳入对分支机构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同时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纳入内部审计,加强工作监督。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部门要切实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责任。通过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工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监管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切实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要通过明确的制度安排,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监管评级结果与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挂钩。对于消费者保护工作监管评级较低、不能按照监管要求进行整改和问责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必要监管措施予以处罚,可以考虑控制或暂缓其新机构或新业务的准入,暂停其部分纠纷较大的业务等措施督促其改进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4、改进投诉渠道管理。金融消费者投诉是金融机构改进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外部推力,是声誉风险的重要发源地。农村金融机构要畅通投诉渠道,在营业网点公布人行、银监等监管部门和本行内部投诉受理电话、流程;要按正规信访流程,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高效进行投诉处理,开展投诉调查,及时回复客户,适时回访客户,切实改变单纯压降投诉数量的简单管理模式;对涉嫌违规的及时移交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严格责任追究,涉嫌违法的及时移交司法部门。

5、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向银行业消费者提供必要的有效信息是农村金融机构应尽的义务。因此,进行信息披露是关乎行业健康发展、银行业消费者权利充分保护之关键所在。通过制度构建规范来引导银行机构恰当地披露相应信息,充分保障银行业消费者的知情权。要彻底改变农村地区信息封闭的局面,利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对农村金融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信息提示和风险披露,让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金融市场的主动参与者。

浅谈当前社会纠纷及多元化解决机制 篇6

一、矛盾冲突凸现的转型时期

中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双重转轨加剧了社会的分化,是社会纠纷的活跃期和多发期。由于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经济利益的分化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形成许多新的利益群体,令当前的利益格局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状态,各利益群体为了维护和保证自身的权益和诉求,容易与其他团体产生冲突和博弈。由于这些矛盾往往与政府及相关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造成党群关系、官民关系紧张及群众与政府之间冲突的重要因素。

现时大量的社会矛盾显示了结构性冲突是导致群体性矛盾的主因,即宏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是导致群体间形成冲突的原因。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有效的纠纷化解机制,并且从源头上加强法制建设。中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社会法制建设,推出一系列政策条例规定政府官员必须依法办事;同时,也非常强调建立和实施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减轻法院的诉讼量,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第一道防线。

二、全国各地新型纠纷解决机制分析

以下介绍四种当前主要的新型纠纷解决机制。

第一个是上海市长宁区早年已率先开始推行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行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同时兼有信访代理的职责,成为沟通百姓与政府的桥梁。这种形式的工作室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把矛盾化解在第一道防线的目标。

第二,2003年从江苏南通开始推行的“大调解联动机制”,这种机制主要集合了诉讼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及其他民间调解力量,由党政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部门指导,其他部门参与,各种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是一种排查纠纷和处理各种矛盾的机制。该机制可有效整合各种调节力量,在自愿调解的前提下,开展合法、合理的调解工作,消除矛盾,解决纠纷。自江苏省开创后,这种“大调解”机制先后在四川、温州、苏州等地得到推广。至2009年,江苏省的社会冲突解决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1~11月,全省调解组织共受理调解矛盾纠纷 276,266件,调解成功267,270件,调解成功率达96.74%;劝阻群体性上访7,616批次,涉及136,194人,防止矛盾激化5,486件,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783件,全省没有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恶性“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和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1]

第三种推进基层民主的革新是去年浙江省温岭市人大推进的“参与式公共財政预算改革”,即在预算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有序组织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把预算审查监督同民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预算民主的新路,被赋予“开启中国基层预算民主按钮”的意义。不管是否真正能起到这种作用,能把政府财政预算的主导权交到老百姓的手中,实行预算三审制,是一个创新做法和推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良好枢纽。

最后一种新型化解纠纷的机制是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以浙江省义乌市总工会为代表,其社会化维权的工作经验尝试将各类劳动争议尽量化解在源头。

义乌市在1999年前每年劳动纠纷案件均超万起,呈现出高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曾出现职工跳楼、老板被杀、外来务工人员组织地下帮会等案例。2004年,义乌市总工会向社会作出承诺:凡在义乌务工、经商者,如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工伤补偿、劳动保护等方面受到侵害,义乌市总工会将免费代为调查取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工会社会化维权,义乌市成功调处了大量劳资纠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较好地起到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和“调节器”的作用。义乌市各类劳资纠纷已从6年前的平均每年1.3万多起,下降了30%。[1]

这四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已有模式的弊端,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有助于缓解社会纠纷,但同时也存在某些局限和问题。

从表一可以看到,各种机制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关键在于发挥其优势以应对当前中国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的现状。不论是学界还是政府,都在努力探寻和尝试有效化解纠纷的机制。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机制外,还有一些在近年被推行并且也取得较好成效的机制,比如针对政府执政缺乏透明度以及贪污问题,近年在四川、湖北等地推行的“党内民主”建设也是一种新型的机制。其主要特点是实行“公推直选”。公推,是指在党组织推荐、党员群众联名举荐、党员自荐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公推大会,由党员投推荐票、群众投信任票,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直选,是指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直接差额选举产生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可以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这种运用社会认同系统的选举制度,增加了民众选举的机会,提升了社会对政府的认同度。

另外,2009年开始杭州推行“律师进社区”的计划,有百名律师进驻100个社区。到2010年6月,律师进驻全市497个社区,律师进社区行动计划全面展开。[2]这是杭州市推出的社区律师制度,是依托杭州市律师协会,在杭州市政府引导下,社区律师、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民间组织联动,以处理社区居民纠纷为主的制度。这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的社会复合主体,它的存在丰富了社区居委会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间组织的内涵,以低廉的管理成本进行对社会的综合治理。不仅如此,社区律师制度的出现还表明一种基于社区的新型政治和新型公民文化正在成长中。[3]社区律师制度主要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法治宣传、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促进社区自治为内容。这种基于社区的治理具有新型综合治理的功能,杭州市律师社区制度,整合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使公民的自我管理更有成效,使社区自治的潜能得到发挥。虽然社区律师制度并不是这种新型治理与文化的全部内涵,但是至少通过社区律师制度,我们看到了基于城市的一种新型治理和新型公民文化生成的希望。

nlc202309031911

三、小结

以上分析了新型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可见全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日益频发的社会矛盾,对如何更好地解决纠纷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新机制有其好的方面,但存在一定的不足,有些在推广和实行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以下将对如何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及弥补目前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期望对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具体实践提供借鉴。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解决群体事件最重要的是关乎当事人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不论是何种纠纷解决的途径,都是当事人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形式,也是当事人实现合法权利的一种手段。因此,要保障合法当事人的言路畅通和参与的权利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不少上访者都非有权有势之人,而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很多资源,但寄希望于政府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当他们被边缘化,诉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时,这类人往往容易被激怒和失控,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矛盾始终是重在预防,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和赋予他们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渠道,防止冲突的严重化和极端化。对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重建项目、动拆迁项目及有关制度改革等,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方案、预案,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第二,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和自我运作的目标。政府部门依然可以与各类组织合作,通过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方式来化解矛盾,特别是与行政纠纷和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并加强如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调解功能,来帮助分化、疏导和承担部分纠纷的解决任务。

第三,增加政策制定的透明度,让群众更多参与到政策制定和监督政府行为的过程中。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多领域的利益冲突,起源于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不是依靠某个单一部门或者仅用法律一种手段就能解决的。应知道,法治与民主的实现,不仅是国家单方面从上往下推行的过程,它更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在国家的法律秩序下,公民与官方展开权利与权力的博弈,才能使得国家推行的民主法治规则得以充分实现。[3]因此,只有当政策制定和政府行为具有足够的透明度,百姓可以参与到监督政府的过程中,才更有可能防止很多滥权情况的出现,并且政府也可以更直接地聆听基层的民声和保证对公众的责任。

总体来说,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创建、改进和推广是一项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和支持的大工程,不仅要有党委、政府、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等相关部门和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也要有民众的参与和拥护,形成上与下的良性互动。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现行信访制度中好的方面,如建立经常性工作联系和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各方联席会议,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加强各级各部门处理信访案件的能力。

另外,在现代的法治社会,非诉讼的矛盾化解方式依然需要以法律为前提,不能脱离法律的约束。司法机关应当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过程,了解和掌握各类纠纷处理的相关信息,积极探索人民调解组织及其他相关组织对民事案件的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机制。这样,若社会各界能共同参与到探索合理合法的矛盾解决机制中并付诸实践,令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协调发展,相信对缓解中国的群体性纠纷会有很大帮助。

我国多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化 篇7

现阶段, 我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原因是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们对诉讼外的解决机制重视程度不够, 在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方面, 相对投入较少。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第一、对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存在认识误区。对诉讼外的解决机制认识不够, 并且对司法能力盲目自信, 以及对国外先进的非诉讼体制没有加以深入研究;第二、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制度本身没有完善。没有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的特色, 在解决现有问题上存在很多不能解决的难题。第三、缺乏社会各方面的有效支撑, 并且联动机制没有得到完善。诉讼和非诉讼解决机制之间没有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完善我国多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一) 树立正确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念

有效的进行司法改革, 并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不断完善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念, 从认识上加以强化和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并且坚持正确的法制观念, 将依法治国作为核心方向, 不断的深化多元化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我们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法律的执行和完善是指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 也是决定社会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中国的法制观念, 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普及法律在人民心中的印象, 使得法律的精神不断的感人人民, 让更多的人认同和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坚持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建立诉讼以及非诉讼体制相结合的纠纷解决机制, 不断的为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平正义而努力, 并且捍卫法治秩序。我国的司法制度, 是一切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的一切, 是为人民谋福利, 并且服务于人民的一种制度。宪法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并且将人民的社会地位作为主体地位, 践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指导理念, 突出表现人民主体的社会地位。司法的制度的本质是人民性, 这个本质决定, 司法过程应该将人视为主体, 并且法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人而生、因人而立, 并且不断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去完善和改进, 体现出法律对人民的关怀和关注, 并且不断满足自由人性的需求。司法制度, 是以人为本的制度, 是一项服务于人的理性制度, 它的设计, 应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站在人的立场, 不断的进行设计和改革, 并且促进公民在司法方面的主体地位得以不断提升,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 司法方面还应该进行倾向性的保护, 实现真正的、实际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为完善和实现我国依法治国而不断努力。

(二) 完善相关立法措施

法律是治国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准则, 没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和限制, 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制国家, 任何犯罪行为都没有借鉴的处理方式。所以, 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 是实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 并且为其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相关的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 比如2005年厦门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决定》, 是比较规范的法律文件, 也是我国第一个地方立法形式规定的法律文件。于2009年, 最高人民法院也关于多元化民事纠纷提出了解决机制和制定了法律条款。但是, 与现在社会实际的需求相比, 相关立法和制度还不够完善,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制定更多的法律条例。所以, 进一步完善和制定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的法律法规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应该强调的是, 国家相关立法机关, 应该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的相关制度, 扩大其范围, 并且将人民调解纳入民事诉讼程序之中, 促进其规范化和程序化, 并且不断提升调解的效率、扩大调解的范围, 促进多元化民事纠结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并且可以建立行业、专业、行政等等调解的制度, 将司法和调解进行融合贯通, 实现多元化机制的完善。

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思想中, 是大力推进非诉讼的解决方案, 同时, 也不能淡化诉讼机制的作用与实施效果。人民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的权力单位, 具有强制性的保障基础, 也在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和实施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人民法院应该对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指导和支持, 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 正确行使固有的审判权, 并协调好与社会其他组织力量的关系。人民法院在处理纠纷时, 应该与相关仲裁机构、行政机关以及调解组织等进行交流合作, 引导人民寻找低成本并且高效的民事纠纷解决方案, 尽最大努力降低诉讼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常运行。

三、结语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否完善, 决定了国家是否能长治久安, 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是否能在社会的不断变革中不但前进。人民是国家的基础, 是创造的源泉, 如果不能保证民事纠纷正常化解, 那么人民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 并且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会受到侵害, 这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所以, 在社会化大背景下,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需要完善民事纠纷处理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民事纠纷处理和解决机制, 不断的完善和实现和谐理念和精神, 并且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促进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瑷.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民事纠纷解决中的适用[J].学理论, 2012 (24) .

[2]石永.论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D].内蒙古大学, 2012.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分析 篇8

1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有效化解社会纠纷

我们知道,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 主要是因为每个成员在文化、价值、利益、信仰以及行为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而大家又希望加以改变所导致的。对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纠纷, 我们在看待的时候无论是采用积极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 我们都必须明确:任何社会都必须建立相应的纠纷解决机制。因此, 我们所确立的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纠纷做到最大限度地有效化解。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 使当事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在当事人决定排除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而提交第三方处理所发生的纠纷时, 当事人可以对每一种法律所允许的纠纷解决方式进行综合考量, 然后从中作出选择, 力求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合法利益。在很多情况下, 某些纠纷在得到处理后, 当事人仍然在情感上抱有敌对或不满的情绪, 显然并未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而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 采用哪种方式解决纠纷是由当事人经过反复斟酌之后自行选择的, 这样就能够促使纠纷主体放弃对抗行为, 甚至在情感上消除对抗, 从而有效化解纠纷, 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纠纷当事人提供了类型各异的纠纷解决方式, 使纠纷当事人可以根据他们之间所发生的纠纷类型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 而非固定于某一种方式如诉讼。实践证明, 单纯依赖诉讼是无力化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纠纷的, 诉讼有其自身固有的诉讼费用高、诉讼迟延、费时长等缺陷, 这就必然促使纠纷主体去寻找诉讼之外的其他解决纠纷的方式。而那些曾经在我国受到忽视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如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调解等, 具有相对迅速、低廉和简便的优势, 可以使当事人及时有效地化解纠纷, 节约公共司法资源, 避免有限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因此, 法院应当对案件进行适当地分流, 筛选出那些相对重要、具有社会导向的案件交由法院解决, 发挥诉讼的社会功能和优势;将其他的纠纷尽可能通过非诉讼方式予以解决, 使当事人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 节约公共司法资源, 避免有限资源的不合理浪费。此外, 诉讼机制应当为非诉讼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即当事人通过非诉机制不能解决纠纷时, 最后还可以求助于诉讼方式, 我们应确保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为当事人在解纷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 在具体运作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成多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良性、有序竞争。

3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 其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出现纠纷、解决纠纷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引发社会纠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因此冲突的性质、形式、对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必然决定了解决纠纷的手段、方式是多样的。因此, 这就需要社会为各种纠纷的解决提供有效路径, 建立一个能促进各种解纷路径之间有效协调与合理衔接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进一步贯彻落实“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司法原则, 以定纷止争为目标, 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因此,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和纠纷的社会, 而是社会矛盾和纠纷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解决的社会。过去人们长期以来“厌讼”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担心一旦打官司会破坏熟人社会中纠纷当事人之间的原有关系如宗族关系、邻里关系、婆媳关系等, 使双方敌对破坏“和谐”。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一般是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自愿达成协议的基础上来化解纠纷的, 因而十分重视当事人之间的友好协商,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为纠纷的解决而遭到破坏。因此,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为当事人提供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手段, 使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解纷方式, 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会的和谐。

4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阐明科学发展观, 即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但只有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才是科学的, 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 必然会使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 我国目前所引发的诉讼爆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导致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因此, 我国现代法治的建立和发展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种不顾社会发展和纠纷解决的需要而盲目快速推进司法的做法, 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国过去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存在着“厌讼”而重调解的一种现象, 但由于调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严重下滑。与此相适应, 随着法制的宣传而出现“好讼”, 认为诉讼万能, 从而把诉讼在纠纷解决中的地位推到了顶峰。然而我们不难发现, 诉讼机制中也存在着诉讼成本高、程序复杂、费时长等缺陷, 让我们在重视诉讼的同时也开始进一步地思考:在解决社会纠纷纠纷的时候, 除了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还应该探索其他有效的纠纷解决途径。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开始着力完善我国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我国各地的实践表明, 非诉讼机制确实有效缓解了法院的压力, 不仅维护了法院的威信, 还实现了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 促进了社会和法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和谐社会中, 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其必然性。一方面, 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纠纷、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功能

参考文献

[1]胡洁人.当前新型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当代法学, 2012 (3) .[1]胡洁人.当前新型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当代法学, 2012 (3) .

[2]周忠学, 周艳云.主体性、和谐性、法律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念考察[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1) .[2]周忠学, 周艳云.主体性、和谐性、法律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念考察[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1) .

[3]沈恒斌, 吴少鹰.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及其多元化解决机制建构思路[J].法治论坛, 2007 (1) .[3]沈恒斌, 吴少鹰.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及其多元化解决机制建构思路[J].法治论坛, 2007 (1) .

[4][日]棚濑孝雄, 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4][日]棚濑孝雄, 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5]梁慧星.为权利而斗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5]梁慧星.为权利而斗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浅议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 篇9

一、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1、民事纠纷的概念、特点

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纠纷。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纠纷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 以区别于作为对立的双方是国家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人的刑事纠纷, 和作为管理机关的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政纠纷;二是纠纷的内容主要是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三是纠纷主体间对权利和义务是可以自由处分的。

2、自力救济

自力救济, 又称私力救济, 俗称“私了”, 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纠纷, 没有第三者协助或主持解决纠纷, 其典型方式是和解等。

3、社会救济

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纠纷的方式, 姑且称之为“社会救济”, 比如调解和仲裁等。在我国, 调解和仲裁等可归为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之列。

(1) 调解

调解是指第三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 (包括习惯、道德、法律规范等) , 在纠纷主体之间沟通信息, 摆事实明道理, 促成纠纷主体相互谅解和妥协, 达成解决纠纷的合意。

(2) 仲裁

仲裁, 又称公断, 是指纠纷双方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协议 (仲裁协议) 或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将纠纷交给中立的民间组织进行审理, 并作出约束纠纷双方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机制。

在我国根据《仲裁法》的规定, 仲裁必须以当事人之间在仲裁 (含纠纷发生前和纠纷发生之后, 接受其他机关处理前) 之前达成的仲裁协议为前提。

4、公力救济

在民事纠纷解决领域的“公力救济”, 是指利用国家公权力 (包括但不限于审判权) 解决民事纠纷, 其典型是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 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

二、构建民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民事纠纷的层出不穷、传统纠纷解决体制崩解和司法资源的力不从心, 不断打碎国家垄断社会控制手段的欲望和努力。在诉讼制度外部, 允许、认可、设置、鼓励、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 已成为别无选择的改革路径。以非诉讼解决方式调解、仲裁为中心的、以诉讼解决为“最后一手”多元化纠纷解决体制, 可以科学地、彻底地消解民事纠纷, 从宏观上使社会秩序得以更好地维系, 也能明显减轻法院的案件负担, 从微观层面上更能使普通民众能够“接受正义”。

三、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思路

结合我国目前的纠纷解决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今后的观念形塑及制度建构上尤应注意:

1、摒弃“司法全能主义”, 引导正确的司法观念。

在中国目前的法治语境中, 法院是解决 (民事) 纠纷的“神”, 司法全能主义已悄然形成, 而无视司法解决纠纷的弊端。一个健全稳定的社会, 仅有一套依法建立的司法系统是不够的。我们在大力培养公民法律精神, 培育公民法律信仰的同时, 应摒弃“司法全能主义”, 对能够弥补司法诉讼缺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应进行相关的构建, 并引导公民优先选择省时、省力、省钱、方便、快捷的制度。

2、构建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 使调解在民事多元化纠纷解决体制中起中心作用。

(1) 重新构建法院调解制度。笔者建议, 可借鉴国外法院附设ADR制度, 建立一套以法院为主持机构, 但与诉讼程序截然不同的诉讼外纠纷解决制度, 设立特别的纠纷调解程序。

(2) 推动“人民调解”制度复兴。笔者认为, 一是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实现诉讼与人民调解协调、衔接。因此, 笔者建议, 只要调解协议不违背强行法的规定, 并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 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就应确认其与生效判决书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二是按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 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机构, 落实编制、经费。三是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

(3) 培养新型民间调解机构, 加强其调解能力。国家应因势利导在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中建立起调解机构, 培养、加强这些新型民间组织的调解能力。

3、进一步强化仲裁在民事纠纷解决机构中的作用。

仲裁是由第三者以解决纠纷为直接目的而介入纠纷解决过程的一种社会冲突的社会救济方式, 尤其在民事纠纷领域应用广泛。

4、完善行政机关在民事纠纷解决中地位和作用。

行政机关完全可以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 调解相关的纠纷, 使行政参与民事纠纷解决是作为一种补充方式。

5、让诉讼制度成为民事纠纷解决的“最后一手”。

在任何一个法治国家, 司法权都作为最终解决纠纷的权力, 都从宪法和其他法律中应得到保障。

构建多元化应对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 篇10

医疗纠纷是由于医疗过错或医疗过失,在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达成的医疗损失赔偿等纠纷。一般而言,医疗纠纷等同于民事纠纷,产生医疗事故时,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可以进行协商或调解。最近出现的看病过程中的“霸王条款”及过度收取医疗费用,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人们中的形象大大降低,间接导致医疗事故的出现。

医改以来,市场承担了较多的医疗卫生工作,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越来越弱化,政府投入保障不足,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水平较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存在并不断增加,公众对公立医疗机构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加剧医疗纠纷的出现。此外,一些医务人员的素质较差,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淡薄,服务不到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够充分,无形之中会造成医疗危机,从而引发医疗纠纷,经分析验证,多元化处理和解决医疗纠纷即符合双方整体利益,也是对当事人的一种尊重,应较多的采取多元化的处理方式来应对医疗纠纷。

2 医疗纠纷的现状研究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医疗纠纷的现状对社会、患者及医生都产生的巨大的伤害,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对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断深刻,医疗纠纷的要求也就更加细化,医疗纠纷的解决与处理方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建立医疗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切实维护好患者和医生的权益,使医生提供医疗服务时无后顾之忧,全心全力为患者进行服务,这是我国多元化处理医疗纠纷所采取的准则。通过这样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也能更好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非诉讼解决机制是美国处理医疗纠纷常采用的模式,通过调解、仲裁、协商等形式表现出来。目前,该解决模式已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较多的国家普遍采用,美国是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此外,美国还专门颁布法律来推行非诉讼解决机制。德国主要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处理医疗纠纷,当患者与当事医生出现医疗纠纷时,对待这种情况,德国主要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就医疗纠纷的赔偿问题进行商讨,经过多次商讨如果达不成一致在求助调解和仲裁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此类情况。在德国发生医疗事故的病人和家属可以采用民事和刑事诉讼的方式对引发事故的医生进行索赔。韩国的医疗纠纷处理方式也主要依靠医患双方进行协商解决,调解优先,调解无法处理的,只能依靠法律程序进行解决。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处理医疗纠纷采取的方式大同小异,其机制的制定符合本国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各国的优秀经验与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我国的医疗纠纷处理方式尚存在不完善之处,需借鉴各国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提高我国应对医疗纠纷的技巧。

3 构建多元化应对与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

3.1 构建多元化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引入第三方解决机制

第三方解决机制的引入可以调解医患双方的矛盾,维护好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利益,构建医生和患者之间良好的医疗环境,也可通过仲裁等机构进行调解,通过劝说,化解双方的矛盾,使医生和患者相互理解,医生和患者双方自愿达到的一致意见,从而防止医患的发生和出现,事实证明,通过引入第三方的介入进行调解解决医疗纠纷是一种较为人性,快捷的处理医疗纠纷途径,第三方解决机制的引入在化解双方矛盾的基础,保障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还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医疗和社会环境,为医疗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第三方解决机制的协商沟通促进矛盾的有效解决。

3.2 构建多元化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近年来,民间组织在解决医疗纠纷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间组织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可以利用较多的医学专业相关的人才,这样可以更具专业性和技术性处理医疗纠纷,民间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相对于法律的约束机制而言,它更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一般而言,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纠纷,民间组织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著,民间组织一方面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处理医疗纠纷,另一方面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有效化解复杂的医疗纠纷。

3.3 建立多重调解制度处理解决医疗纠纷

面对复杂的医疗纠纷,亟需建立多重调解制度处理医疗纠纷。可以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人民调解的方式去协商医患关系,以达到平衡。也可以改革行政调解,监督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行为,引导他们科学对待医患关系另外,消费者协会可是也可以保护患者的权益,患者与医疗机构产生医疗纠纷时,可以寻求消费者协会维护其正当的权益,消费者协会有权受理患者的投诉。此外,调解作为多元化处理医疗纠纷的一种形式,它克服了法律的不足之处,可以妥善的处理与应对医疗纠纷,它的建立需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公平正义是保障医疗纠纷有效解决的合理机制。因此,多重医疗纠纷的解决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4 讨论与建议

4.1 完善我国多元化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和作用,用构建多元化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制化,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损害受害者的权益,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医疗纠纷也不例外,医疗纠纷的有效解决,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实施。但制定法律时,应保证法律的灵活性,促进医疗纠纷的公平解决。各方面权益得到保障。处理好各级关系,明确双方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功能。目前,我国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尚有不足之处,如何克服缺陷,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是当前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进一步对现有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进行完善与补充。从现状分析看,医疗纠纷的处理的方式仍较为单一,应探索多样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以增加其灵活性和多样性,借鉴国外处理医疗纠纷的优秀经验与做法,并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及目前医疗纠纷所处的环境,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多元化医疗纠纷解决机制。

4.2 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医疗纠纷

有效医疗纠纷的解决应在调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法律的手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以法治理念为指导,才能保证医疗纠纷的正确性和时效性。法治是基础,医疗纠纷虽然是民事纠纷,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法律的有力保障才能有效解决。要以调解为中心,调解方式是多元化解决医疗纠纷的一种,调解方式是法律方式可以互补,补充法律方式的缺陷,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调解方式的采用是科学有效处理医疗纠纷的明智之举,医疗纠纷的解决结合法律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法律可以强有力的保障医疗纠纷的处理,相对仲裁和协商等形式,法律在应对医疗纠纷时更具有说服力和时效性,它可以强有力的维持双方利益的平衡,促进双方矛盾的有效化解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穆兰,陈学建,张诗文.江苏省赣榆县中医院,基层医院对重大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06).

上一篇:平稳过渡下一篇:控制对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