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质

2024-07-23

技术本质(精选十篇)

技术本质 篇1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基本问题,本质属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 彼此之间休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之下,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然而与世界其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职教体系还不够完善, 其中不乏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反思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职业技术教育之定义与内涵

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而职业技术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一种。不同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一些内容, 一些对社会、经济等起关键性作用的要素。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按照一定的职业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知识信息的传递来促进和影响人的发展”, 这是教育活动所共有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

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凡是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世袭家传以及师傅带徒弟等方式, 在劳动和生活过程当中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主要包括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它是在一定的普通教育基础之上, 为适应某种职业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 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它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适应某种职业所必需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知识信息的传递, 引起、激发、调整和控制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的实践性活动。

二、职业技术教育之“三大支柱”

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 同时, 它也有自身所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环境以及支撑其发展的“核心部件”。究其本源, 不外乎以下三大支柱:

1. 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之道, 德育为先”。任何教育都是把德育放在首位, 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职业道德是人们在执业活动当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用以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支柱。各行各业尽管千差万别, 但都有着自己所固有的职业道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搞好了, 有利于技术教育和职业指导的顺利开展。

2. 职业技术教育

这里所提及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狭隘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等是一个层级上的概念。众所周知, 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 正如上文所述, 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技术教育。

3. 职业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教育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和就业的教育, 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 让他们能够从自身出发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关的职业能力, 并对就业后的工作进行各种形式的辅导。职业指导的覆盖面比较广泛, 既可以连接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还能沟通职前与职后。其范围可以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咨询、职业培训、职业适应、专业指导等等。

三、职业技术教育之地位和作用

在国家发展过程当中, 人的因素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人”即劳动者, 他的素质如何能够得到提高, 如何才能成为各个行业领域内的专门性人才, 仅仅靠普通教育、基础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必须依靠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术教育法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不可替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的不可替代性。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为己任, 随着社会进步, 这两类人才培养的规模越来越大, 这么大的任务, 基础教育无法完成, 成人教育、本科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也无法完成, 必须由与之相适应的独立的教育体系来承担。二是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职业技术教育源于学徒制以程序性知识教学为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 注重“手脑并用”“从做中学”, 属于技术型教学体系, 虽然本科院校、成人学校和普通中学也可以举办职业技术教育, 但学科型教学体系很难做到学校教育和职业岗位训练两者的有效结合。因此, 各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都是举办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 有些政府还举办示范院校和机构。三是职业技术教育地域主体的不可替代性。

1. 适应社会经济要求, 推动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奠基人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即人力资本, 是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理论学者认为, 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它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 可以提高从业者的工作熟练程度、技术等级、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增加员工人力资本的技术技能存量;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2. 职业技术教育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就业乃民生之本, 职业技术教育能促进就业, 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个体发展提高的需要, 而且还可以使社会整体在个体相互协调提高的过程当中得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使用性的, 这种教育更适合目前技能型产业为主导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和全面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向所有人开放, 它为在职的、失业的和处于边缘境地的人进行培训和再培训, 改善他们就业所需的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促进这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 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或提高技术技能类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四、职业技术教育之本质属性认识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技术教育地位、作用和性质的体现, 它集中表现着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内涵。综合前人的研究, 归纳出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 职业技术教育以普通基础教育为基础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化特点注定了它只能安排在基础教育的后列, 在普通教育基础上, 进行专业导向的实施。

2.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专业性

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专业教育或专门教育, 它要培养的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与普通教育偏重学术性、理论性所不同, 职业技术教育偏重于实践运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这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性。

3.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实践性

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直接运用, 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倾向于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把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至于对教师的要求, 则除了要求具备对某一职业的理论素养以外, 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

4.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多样性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是一种在内容、层次、目标、形式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 满足多种学习需要的教育。单一化的职业技术教育, 既无法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也无法对社会的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层次的多样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等等。

5.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变革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社会,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经济的重大作用, 同时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只有不断变革自身, 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变革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将引发职业技术教育的革命性变化。与此同时, 现代科技革命正在以几何倍数的速度进行着, 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然落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肩上, 职业技术教育只有不断变革自己才能有机会有能力接过国家、社会等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充满变革性是职业技术教育诞生以来便具有的属性。

6.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开放性

职业技术教育要想发展壮大自己, 它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实行全方位的办学模式, 必须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系统当中,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形成办学主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教育管理社会化的格局。因此, 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强调走开放式办学、联合办学的路子, 主动贴近社会,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广泛吸收政府、行业和各种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管理工作。职业技术教育还特别强调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在各种体验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观念, 改进办学方式, 实现开放式的办学之路。

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本质属性的界定, 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在社会经济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的分析, 可以清楚的认识到,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今天, 我们不但需要数以万计的科学技术人才, 同时也迫切需要数以万计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实用型”技术工人和其他众多的受过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

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这样一大批既有必要理论知识, 又有着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劳动大军,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设备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5) .

[2]曾宪章.职业教育概念再认识[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2) .

[3]张传福.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其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4) .

技术的文化本质 篇2

技术的文化本质

技术的文化本质通过存在论的视域得以真正开启.在古代社会,技术以人的在世方式而展现其文化特质.启蒙运动以后,科学文化上升为西方现代文化的核心,现代技术成为控制自然乃至人类社会的工具,技术的`这种负面影响也直接导致了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作 者:郑晓松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年,卷(期):200421(6)分类号:N031关键词:技术 文化 科学 控制

技术的本质及其解蔽 篇3

一、什么是技术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讲,“技术(Techne)”这个词源于希腊语,希腊人最初用此词称呼技艺和艺术。准确地说,“技术(Techne)”是“知道(Wissen)”的一种方式。“知道”是“已经看到(Gesehenhaben)”之意,按照希腊人对“知道”的认识来看,“知道”的本质在于Aletheia,即存在者之解蔽。它承担和引导一切对存在者的行为。Techne作为希腊人所经验的“知道”就是存在者之生产。Techne从来不是指制作活动。①Techne是一种Aletheuein解蔽方式。因而,Techne之决定性的东西绝不在于制作和操作,绝不在于工具的使用,而在于上面所述的解蔽。作为这种解蔽,而非作为制作,Techne才是一种产出。②在海德格尔看来,Techne本原的含义不是使用的工具性意义,而是揭去遮蔽,让存在者显现出来,深入真理之中。Aletheia即真理。“技术乃是在解蔽和无蔽状态的发生领域中,在Aletheia即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③技术的本质也就是以解蔽的方式来现身,让存在者及其身旁的世界显现出来。同时海德格尔还认为:“技术在其本质中乃是沦于被遗忘状态的存在之真理的一种存在历史性的天命。这就是说,技术不仅在名称上可回溯到希腊人的Techne,而且在本质历史上也源出于作为一种Aletheuein——亦即使存在者敞开出来——方式的Techne。”④

海德格尔在认清了技术的本质和“最高危险”后首先把矛头指向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他看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由一种存在的解蔽方式蜕变成了一种“座架”。这种“座架”的本质特征是促逼和控制。座架是技术的提供者。它向人提供存在者的存在的一种未隐蔽状态。对促逼,海德格尔说道:“它摆置着人,逼使人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订造。那种促逼把人聚集于订造中。此种聚集使人专注于把现实订造为持存物”⑤。而“座架”之所以能摆置人,就因为它能控制人。对此,与“座架”特征相对应的是,海德格尔认为,科学和技术归根到底是一种表象计算性思维的操作特性和模式特征,科学和技术对存在者整体的支配地位实质上就意味着这种表象计算性思维的统治地位的确立,这种确立显示为“一个科学技术世界以及相应于这个世界的社会秩序的可控制的设置的胜利”⑥。而这种“胜利”却被海德格尔视为对人的真正的威胁:“人类也许已经不得进入一种更为原始的解蔽而逗留,并从而去经验一种更原始的真理的呼声了。”⑦这种“更原始的真理的呼声”被技术的“最高危险”遮蔽了。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构成了我们时代的最高危险,“它使存在的天命蔽而不现”。⑧为此,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的“沉思”和对人的“存在”命运的深层忧思。海德格尔把以前对“存在论”这个问题的思考作为了后来的对人生存状况思考的一个存在论基础。他称之为“根基持存性”的东西,必须通过沉思,即存在论的发问,才能获得。由此,海德格尔进入了追问“技术世界”的存在论的根基持存性的沉思。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说,技术“座架”与人的“存在根基”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海德格尔技术批判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内在发展逻辑。换言之,海德格尔技术批判思想必须在与人的“存在”状况的比照中才可显现出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给海德格尔“技术批判思想”一个描述性的界定:它是在现代性的张力结构中产生并与“存在论”哲学共生并存的思想,其核心是“反思”和“警醒”,其基本功能是补救与纠偏。

二、技术的现代性问题及其批判

技术的内涵与本质新探 篇4

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制作和使用工具, 工具的原型是手, 各种技术的原型都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 (工艺、技能) 与logos (词、讲话) 的组合, 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 技术是关于制作的智慧。罗马时代的维特鲁维奥对技术 (ars) 注意到了制作和理论两个方面。17世纪, 弗·培根首先提出把技术 (art) 作为操作学问来研究, 强调了技术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到了18世纪, 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则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这是较早给技术下的一个比较完整且影响较大的定义。

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 不仅与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相联系, 而且与科学、自然、社会相关联。因此, 技术概念在现代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其一, 技术活动的领域大大地拓宽了。技术不仅是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手段, 而且是认识自然、进行科学探索的活动和手段;不仅是生产劳动的工具, 而且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交际和休闲的重要工具和基本方式。其二, 在技术原理的形成和整个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科学知识的因素加强了。技术不再是单纯经验的产物, 而主要是科学物化的结果和正确认识的对象化。其三, 技术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复杂化了, 技术活动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延续, 而且是价值观念产生与满足的源泉;不仅以科学认识为基础, 而且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价值目的的引导与规范。其四, 技术活动中硬件的作用开始减弱, 软件的作用迅速增强, 并跃居为第一位。这不仅体现为技术科学的高度发展, 而且体现为它的普遍应用及其对象化、网络化、社会化。因此, 可以认为:现代技术就是人们运用知识、信息、经验和技能, 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以达到认识、改造、利用、控制、组织和管理自然与社会的完整系统和过程。对技术的这种理解揭示了技术的四个层面: (1) 技术是硬的物质手段和力量。主要包括劳动工具、生产设备、实验仪器、交通设施、通信装备等。这是技术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层面, 也叫“物化技术”。物化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科学的物化、正确认识对象化的结果。 (2) 技术是软的方法和能力。包括方术、方法、技能、技巧、程序、软件等。这是技术的看不见但能感觉到和可理解的层面, 也叫“人化技术”, 即主体可以体验并能经验地表现出来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方法、思维等。它在本质上是内化为人的本能性的娴熟技巧和思维定式, 相对于可以表述、传达和交流的“能言技术”而言, 可以把它称为“难言技术”。 (3) 技术是显的信息和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形、文献、资料、专利、图纸、知识等表达、显示和蕴藏的技术。这是技术的看得见、摸不着但能理解和应用的层面, 也叫“信息态技术”。信息态技术是技术的信息形态和信息呈现, 是对人类技术的总结、表述和一级对象化 (认识的对象化有“一级对象化”与“二级对象化”之分。一级对象化指人的技能、思想等的信息化, 二级对象化指人的技能、思想等的物质化。人们平时讲的“科学的对象化”、“科学的物化”等实际上指的是人的认识的二级对象化, 而不是一级对象化) 。相对于难言技术, 信息态技术就是“能言技术”, 即可以表述和呈现出来的技术。 (4) 技术是动的过程和机制。包括控制、调节前三种技术形态的过程和一系列使其行之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预期效果的规划、评价、决策、组织、管理的过程与机制。这是技术的实际运作和得以运作的层面, 也叫“过程态技术”, 即使潜在技术成为现实技术的过程。无疑地, 上述三种技术形态是技术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如果脱离了技术活动的过程, 就只能是一些静态的和潜在的技术要素, 而不会形成现实的技术, 更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它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机制有机地组织起来, 才能变成现实的技术。过程态技术就是把它们实际地组织起来、使其协调一致、高效运作并产生预期结果的技术。

二、技术的显著特点

1. 改造世界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旨在认识世界, 技术研究的目的旨在改造世界。前者追求的是对世界的理解, 其特点是“正确”、“同构”、“符合”;后者追求的是对世界的改造和变革, 其特点是“实用”、“有效”、“可行”。所谓实用性, 即技术发明和应用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是管用的, 能够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 主要是能够产生有益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果, 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产力功能。所谓可行性, 即技术方法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是可以实施的, 具有实际改造自然, 实现既定目标, 达到预期效果的现实可能性。社会实践表明, 人类大规模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导致并推动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正是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技术既提出了实用性的客观要求, 也提供了可行性的客观条件;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需要导致并推动了科学认识方法的诞生和发展, 正是人类的精神实践活动对技术发展既提供了实用性的理论指导, 又提供了可行性的科学依据。

2. 创造价值的功效性和经济性。

与科学认识相比, 技术活动更重视经济和社会效果。因此, 技术带有明显的功效性和经济性特点。所谓功效性, 即技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有效的, 其发明和应用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 为人们带来利益。与科学研究不同, 有些技术似乎缺少学术价值, 但它能够带来技术活动的实用性、功效性和简便性, 因而被广泛使用并得到推广和普及。正因为如此, 对技术的评价, 并不是以学术价值为标准, 而是以其是否“有效”为标准。这是由技术的功效性特点所决定的。技术还具有经济性特点, 即任何技术发明和应用都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 以消费最少的成本为原则, 尽可能有效地和合理地利用材料、能源和人力, 使其产出与投入比达到最大值。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节约成本消费是技术活动的重要经济原则。如何使技术活动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功能, 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这是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 自成体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科学研究对象往往是纯而又纯的理想客体, 而技术研究对象则是复杂而具体的人工客体, 它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和关系。科学在探求必然联系时, 可以撇开偶然因素, 而技术研究则必须考虑偶然因素, 防患于未然。同时, 技术问题的解决, 不仅要综合地应用多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而且要系统地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做到统筹兼顾, 发挥整体优势。例如, 要建造一项大的水利工程, 不仅包括蓄水防洪、农田水利、发电航运、地质气候、生态环境等改造自然的问题, 而且还要考虑居民搬迁、文物保护、国防安全、投资规模等经济社会问题。所以, 技术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科学, 而且要符合经济科学、人体科学、工程美学、社会心理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等,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征。

4. 历时发展的先进性与时效性。

技术方法的运用需要更多地考虑时间因素, 把握其先进性和时效性。一方面, 与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较, 技术研究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而且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和确定的费用投入, 要求在确定的时限之内取得成功, 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技术产品, 实现技术原理的物质化、产业化和商品化, 直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技术的研究本身还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充分考虑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规律。当我们研制一种新产品时, 如果只考虑当前而不注意长远, 有可能会使一种新产品试制成功时就已经落后;如果过多地考虑长远而不注意当前, 把技术指标提得过高, 迟迟不能研制出生产和生活普遍急需的物质产品, 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 任何一种产品从开始出现社会需要到研制、生产、使用, 直到该产品淘汰又出现新产品往往有一个更新换代的发展规律, 表现出一个“产品生命循环”的周期。经验表明, 不同产品的生命循环周期各不相同, 但都表现出不断缩小的发展趋势。因此, 在技术研究中既要保证产品一定程度的领先性和实用性, 又要注意产品的生命潜力和后续开发, 正确把握先进性与时效性的关系。

三、技术的深层本质

技术属于人类活动的范畴, 是一种制造活动。技术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利用、改造、控制和建设世界的能力、活动及其结果, 这种能力、活动和结果一方面不断地内化为主体的本能化的娴熟技巧, 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对象化为多层次、多类型和多级别的对象世界, 创造着越来越丰富的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对技术本质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 技术是人与物的交互作用,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 是自在世界通达人工世界的桥梁。

技术不仅是人类生产劳动技能的结晶和生产劳动活动的知识体系,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人与物交互作用的显现, 这是技术本质的一般哲学表述。这种表述是在技术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动态综合, 它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把握了技术的本质。

人与物的交互作用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 但从根本上说, 它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技术的变革而变革的。技术发展的客观尺度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 使“人—技术 (工具) —自然”相互作用的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历史地看, 生产工具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手工工具、机器系统和智能装置三大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很不相同的。在手工工具时期, 人既是工具的操作者, 也是工具的承担者。手工工具直接把人与劳动对象连接起来, 人的体力的大小标志着劳动过程中动力的大小, 从而也决定了劳动范围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因此, 这个时候, 自在世界向人工世界转化的速度很慢, 规模很小, 其内容以物质性要素为主。在机器系统时期, “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 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 以“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1]。机器系统是一个自己运转、自行转换能量并做功的高效运作系统。因此, 先前那种人与自然之间直接的物质变换被本质上无限的自然之间的能量变换取代了, 生产超出了人的体力的限制, 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的“劳动资料本身成为一种工业上的永动机”[2]。机器动力系统的这些特点根本改变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性质, 使工具本身在本质上具有了与天然自然相抗衡、相并立的性质。这样, 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的物能交换开始了, 自在世界大规模地转化为人工世界, 转化的内容不仅是物质型的, 更是能量型的。在智能装置时期, 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使用, 机器系统增加了新的部分, 控制机成为其核心和灵魂, 它使生产中的能量变换被信息变换所控制, 其运作过程达到了自我调节的新水平。智能装置第一次使人类全面利用外部世界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层次, 大大优化了生产过程, 丰富和深化了人类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内容和层次。自在世界开始全方位地向人工世界转化, 自然界人化的速度加快了, 人的自然化的进程也加快了,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交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开始全面地展开, 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2. 技术是人的目的性预期与相应工具和手段的整合, 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体。

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它并不是实现人的目的的单纯手段或工具, 从根本上说, 它是人把自己已经掌握了的自然规律能动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预期中去的一系列过程和结果, 是人的目的性预期与其相应手段和工具的实现了的统一体, 既具有自然属性, 又具有社会属性, 是这两种属性的高度整合。

技术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人类社会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技术由于负载着预期的价值并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这就使它与一般的自然过程区别开来。但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自然过程的某些方面或层次也卷入到这一历史过程, 并作为这一过程中的物质性因素发挥作用, 从而使这一过程又呈现出自然过程的某些性质来。因此, 可以说, 技术形成的过程和结果是人的目的性预期与自然过程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从而共同开辟出来的。在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其一, 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被卷入技术活动及其结果中的自然过程的作用, 发挥着工具性作用, 体现着自然规律的一元性和因果必然性。技术实践活动因此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满足因果性要求。这正是技术的自然属性的表现。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是价值中立的, 恐怕正是基于此吧。其二, 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人的目的性预期是始终起作用的引导和制约因素, 发挥着内在规范的作用。就是说, 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的实际发挥, 是以人的目的性预期的明确确立为前提的。技术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把人的内在规范运用于自然过程以求实现预期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通过技术设计和技术制造两个步骤完成。技术设计活动是一个把预期性目的见诸自然过程的观念整合过程, 它创造着一个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潜在意义的可能性世界, 正是在这里, 人的价值性预期观念地赋予自然过程, 技术因此又承载着人类的价值而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技术制造活动是将技术设计的结果实际地物化成满足人的目的性预期的技术产品的过程, 它使技术设计中所包含的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和人的目的性预期的价值赋予整合成一个物质形态的技术产品。因此, 它实际地建构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可见, 就技术的本质构成来看, 与其说它是人类实现自身之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还不如说它是人类借助自然界实现了的自己的目的, 它承载着人类的目的性预期, 将人类的价值追求积淀于自身之中。

3. 技术是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桥梁, 是知识形态的生

产力变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转化器, 是可能世界变为现实世界的通道。科学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 是一种知识体系, 是对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 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它从根本上为人类指明了一个无限丰富的可能世界。例如, 原子能级的受激辐射原理指明了激光世界的存在, 现在已经制造出来的各种激光器只是激光世界的简单例子;质能关系方程指出, 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和能量世界, 它们以确定的方式 (即遵循质能关系) 而相互转化, 而原子弹的爆炸、核电站的运行、核潜艇的遨游、宇宙的诞生 (宇宙大爆炸) 等等, 这些只是物能世界存在并转化的具体例子;全息原理指明, 物质世界中存在着一个无限丰富的信息世界, 物质本身的形态可以是具体的和多样的, 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却是丰富的和全面的, 具有完整性和不灭性, 全息摄影、细胞育种、器官再生、细胞克隆等等只不过是全息原理的具体运用罢了。然而, 科学所揭示出来的世界往往只是一种观念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 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力量, 要把这种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 把这种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还需要技术活动来实现。技术作为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的中介和桥梁, 既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变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转化器, 也是可能世界变为现实世界的通道。通过技术活动, 科学思想转化为技术设计, 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发明, 观念世界变成了对象世界, 可能世界变成了现实世界, 只可理解的力量变成可以感受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 科学固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是技术实践和生产活动的指导, 而技术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体现人与世界之间的能动关系, 使现实世界实际地人工化、革命化, 实际地确证科学的力量和价值, 现实地实现人的愿望和理想。

摘要:技术作为最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 是硬的物质手段和力量、软的方法和能力、显的信息和符号、动的过程和机制的有机统一;技术具有改造世界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创造价值的功效性和经济性、自成体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历时发展的先进性与时效性等显著特点;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 是可能世界变为现实世界的通道。

关键词:技术,内涵,特点,属性,本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218.

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 篇5

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

人的本质是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它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普遍性;人的群体本质是社会关系,它将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一般性;人的个体本质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每个人的个性,它将人与他人区别开来,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人的类本质决定人的群体本质,人的群体本质决定人的个体本质.

作 者:赵建梅 黄世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10097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年,卷(期):“”(6)分类号:B0关键词:类本质 群体本质 个体本质 劳动 社会关系 个性

技术本质 篇6

【关键词】预约制教学模式改革艺术教育

高等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类型,它有着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特质。艺术创作是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的有机结合,是深思熟虑与率性而为的完美统一;同时,真正的艺术创作绝非是一种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深思熟虑层面的称之为“器”的技艺或技能,而是一种更突出直觉、激情、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并极富文化内涵、情感意志、精神状态、心理情绪等因子的可称之为“道”的大智或大慧[1]。因此,艺术教育的本质以及它的最主要诉求就在于涵养学生的直觉、激情、灵感、文化内涵、情感意志、精神状态、心理情绪等因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凸显艺术自身的超越本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实践上并没有有效地实现其“超越的本性”和真正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或侧重于对对象客观形态的描述与认识层面,课程存在结构设置单一化和概念化的弊端。

如何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艺术课程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教学体系藩篱,解构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符合艺术能力形成规律、回归艺术教育本质的教学模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基于互联网“云技术”教学空间平台所践行的“预约制”教学改革就是艺术教育回归本质的有价值探索。

一、基于“云技术”“预约制”教学模式改革的缘起

“预约制”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和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中国传统师徒传承教学模式、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西方现代艺术教育模式以及职业教育模式等都给“预约制”教学模式改革极大的启示。

首先,肇始于西周和春秋初期的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师徒传承模式,“亲师合一”作为传统美术教育的特殊方式普遍存在。师徒传承模式有利于绘画技巧方法的延续和画派的形成,但对于学习者的个性和创新性却有所约束,所以又有“转益多师”、“师法舍短”、“师心不师迹”和“通变创新”等说法[2]。

其次,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科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及其教育思想影响到艺术教育领域,“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由此产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艺术教育教学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理论强调以四门基础艺术学科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循序渐进的教学,纠正了以往在艺术教育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以艺术创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们提供了系统学习艺术知识的机会[3]。基于“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念,我国本科院校形成“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课程门类,按照知识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作业效果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这种学科性的课程结构把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归结为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强调基础知识的复制与再现;但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单一,忽视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且日益凸显出同质化、单一化等严重问题。

第三,1427年,“学院”这一术语出现;1563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美术学院。至今,美术学院的发展已逾四百年。20世纪20年代,德国创立的包豪斯学校可以被看作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教育模式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引入我国以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国内的艺术潮流和艺术教学:

1.工作室制度的建立和恢复

2.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3.高科技对现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4.“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树立

5.强调艺术以及艺术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多项思维与创造力

6.建立了“学科基础+实践创作”的教学模式

第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对“预约制”教学模式的形成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 移植普教阶段的学科系统化开发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接受,具有严密的学科逻辑,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

2. 洋为中用阶段的国外职业分析式课程开发模式的引进和借鉴。“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CBS课程开发模式强调能力本位,以职业分析为起点,运用模块式方案,以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把职业能力看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础;MES课程开发模式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针对职业技术规范制定就业开发模式。

3. 中国特色课程开发阶段的“项目课程开发模式”融入。“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带有“工作过程导向”的性质,符合职业院校教育特征。自德国劳耐尔教授提出“工作过程导向”的概念,项目课程、任务引领等带有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得以成功实践,在我国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教学中也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项目工作室制”、“ 校企结合”初见成效。

在深入分析上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2011年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派出教师到英国访学,借鉴英国高校的导师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原有的“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和“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出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利用“云技术”实施空间网络管理、学生主动向教师预约时间、自主学习的“预约制”教学模式。这种“预约制”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辅佐构成。

二、基于“云技术”“预约制”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预约制”教学模式尊重艺术教育规律,促使艺术教育不断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点。

1.“预约制”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实施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预约教师,教学方式灵活方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回归主体的艺术教育是人格完善的高层次教育。

2.“预约制”教学模式通过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类似师徒关系的师生交流机制。那些渗透于艺术制作过程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技能等最宝贵的工作过程知、为人处事的哲学智慧,都不像显性的书本知识那样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都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预约制”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3.“预约制”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教学体系藩篱,结合校企合作“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和“项目工作室制”等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运用,实现了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

4.“预约制”教学模式通过网络空间平台构建了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运用为主。

三、基于“云技术”“预约制”教学模式的运行

(一)运行路径

“预约制”教学模式运行的指向是回归艺术教育的原点,具体路径有:

1、重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灵活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2、以学生为主体,任务实施、学生主动预约与项目工作室制相结合;

3、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堂化教学环境,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络实现教学和管理,建设尽可能与工作环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运行技术

利用互联网“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获取信息、分享资源和互相沟通,对“预约制”教学进行远程管理,既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数据共享、应用共享和服务共享,还可以捕获和记录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促进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校企合作”。(图1)

在互联网“云技术”平台,教师与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空间,预约制教学的管理主要通过预约制教学栏目和讨论群组来实现。预约制教学栏目主要服务于课程资源的交流与管理。讨论群组主要用于作品过程记录、师生交流、成果展示。教学团队所有成员都要加入讨论群,根据小组分为模块实现管理;企业和他人也能参与资源交流和讨论。空间教学操作方便,交互性强,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就好比是一个生态系统,在“云技术”的监控下,构建起空间学习交流环境,有利于实施预约制教学模式,从而将艺术教育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渡到以空间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运行设计

预约制教学栏目包括空间课程文件、课程内容安排、电子表格教案、课程评价标准、预约时间表、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库等内容。课程文件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安排每周一表格,内容有每节课的时间、地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任务安排。电子表格教案简洁明了地展示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教学资源库相链接。点击电子表格教案,就能看到相关的视频、图片、解说等详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包括概念库、原理库、方法库、案例库、材料库、训练库、参考资料等,实现分类管理。课程评价标准包含作业要求、完成形式、评分标准等,尽可能地把教师的课程设计构想明确清晰地展示出来。其他教师、同行和学生也可以发表评论、交流意见、分享成果。

(四)运行管理

1. 预约制教学运行管理规范

就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学生在“预约制”教学模式中可以获得较大的时间安排主动权,但也容易出现教学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所以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教师在网络教学空间建立本门课程的教学管理栏目、预约时间表、讨论群,每位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也设置本门课程栏目,且老师与学生的相关栏目动态链接,非常便于网络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主动申请并登记自己的预约时间和工作地点,教师与辅导员对学生工作要进行检查管理和评价,并在上述空间同步进行教学过程的记录。

2. 利用教学空间实现教学预约

在“预约制”教学中,师生依托“云端”建立一个团队空间,比如讨论群;团队成员通过访问该讨论群实现资料共享、在线协作与沟通等,教师通过讨论群也可查看学生作业进度,进行指导、点评。教师和辅导员通过“云空间”就能把握学生作业的进度、难度,能够解答问题,督促学生学习,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 网上教学空间预约时间表(图2)

4. 网上教学空间作业评价表(略)

互联网“云技术”给艺术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基于“云技术”的“预约制”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还能帮助教学管理者便捷地与学生沟通,改变师生角色,促进师生互动;转换学习环境,记录教学过程;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宽广的艺术教育平台,让艺术教育的目标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的原点。(图3、图4)

参考文献:

[1]周利群.工学结合与艺术设计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梁广寒.传播与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模式探析 [J].文化遗产, 2009

[3] 张雷生辛立翔.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

陈新,1958年生,男,湖南怀化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田燕,1970年生,女,湖南龙山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焦翔,1978年生,男,河南郑州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透过技术的表象看本质——自动计算 篇7

从重写系统 (RewritingSystem) 的原理来看, 其实机器很容易通过字符串的重写来实现计算, 如在做1加1等于多少的时候, 机器所要做的就是把“1加1”这串字符串变成“2”这个符号。人们可以制定这样一个规则, 只要看见“1加1”, 就替换成“2”。而任何计算, 都可以通过替换字符串这样简单的方法来实现。人们在创造某个能够进行计算的机器时, 常以某些物体的外在状态, 如水位、齿轮的齿的位置、电压值或者其他什么来代表某个字符串符号, 然后通过改变物质状态来表示符号的改变。可以将机器想象成一个“中文屋” (Chineseroom) , 屋子里的人根据外部输入的字符串符号, 通过查阅“词典”得到转换规则, 然后根据规则进行替换并输出新的字符串符号, 这就实现了所谓的计算。

然而问题是, 这样的替换方式看上去无法适应各种不同的运算 (除非赋予机器的替换规则无限多, 或是“中文屋”里有着可储存无限多“词典”的空间) 。例如, 不能为每一个加法, 如“-1加4”、“-2加5”, 都制定一条单独的规则, 当然更无法解决诸如“将9开平方”这样的新问题, 那么, 能不能找到某些简单的, 但能适用于所有计算的规则呢?

罗素说:“逻辑是数学的青年时代, 数学是逻辑的壮年时代”, 这话其实给出了很重要的思考线索。若想让一台机器做数学运算, 先要让它做逻辑运算。这里就来介绍一个小实验, 利用“替换”来实现逻辑运算, 这个实验可以用纸笔来完成, 看上去更像是游戏。不过, 必须连续做完以下4个实验, 才能说明实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实验1。

有一个20个字符的字符串:00120000000012000021, 这串数据用来输入, 然后写下第二行数据用来输出, 从输入数据到输出数据的替换规则是:“看见120就换成012, 看见021就换成210, 看见1221就换成0000”, 然后, 将第二行数据也作为输入数据, 重复运行刚才的替换过程可见:

00120000000012000021

00012000000001200210

00001200000000121200

00000120000000000000

00000012000000000000

……

00000000000000000012

◇实验2。

第二个实验的初始输入数据与刚才的实验略有区别, 具体替换过程就不都列出了。

输入:00120000000000000021

……

结果:00000000000000000000

◇实验3。

输入:00000000000012000021

……

结果:00000000000000000000

◇实验4。

输入:0000000000000000021

……

结果:2100000000000000000

上述几个实验其实模拟了一个逻辑运算, 若是将逻辑符号的输入端, 输出端都用字母标出就更容易看出了。

当逻辑的输入端A和B (请注意不是整个输入数据) 都是“12”的时候, 逻辑的输出端O得到“12”, 另外三种情况是:如果输入端A是“12”, 而输入端B是“00”;或者输入端B是“12”, 而输入端A是“00”;或者两个输入端均是“00”, 则输出总是“00”。可以看出, 这其实是一个逻辑与门。

这里留给大家一个谜题, 假设替换规则不变, 仍然是“看见120就换成012, 看见021就换成210, 看见1221就换成0000”, 如何修改第一行的输入数据, 使得其运行结果犹如一个逻辑或门呢?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做出非门、异或门等。有了这些逻辑门作为基础, 那么数学计算也就能够通过搭建逻辑门来实现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先自己思考一下。 (答案在本期找)

《啊!我想到了》专栏参考答案

输入数据为“120000120000000012000021”, 其中字符串中间的两个“12”的位置为逻辑输入端A和输入端B, 通过实验可看出输入与输出之间有着或门的逻辑门效果:

◇实验1。

输入:120000120000000012000021

……

结果:000000000000000012000012

输入端A为“12”, 输入端B为“12”, 结果为“12”。

◇实验2。

输入:120000120000000000000021

……

结果:000000000000000000000012

输入端A为“12”, 输入端B为“00”, 结果为“12”。

◇实验3。

输入:120000000000000012000021

……

结果:000000000000000000000012

输入端A为“00”, 输入端B为“12”, 结果为“12”。

◇实验4。

输入:120000000000000000000021

……

结果: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石油化工过程本质评价技术探讨 篇8

1本质安全及其原理

1.1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一词近期频繁出现, 须首先明确它的涵义。英国的Kletz教授首先提出了“本质安全”概念, 他认为物质和过程的存在必然具有其不可分割的本质属性, 比如某物质有剧毒性, 某过程是高温高压的等, 它是形成过程危害的根源, 只有通过消除或最小化具有固有危害性质的物质或过程条件, 才能从本质上消除过程的危害特征, 实现过程的本质安全。严格地讲, 不存在绝对的本质安全过程, 当某过程相比于其它可选过程消除或最小化了危害特征, 就认为前者是本质安全更佳的过程[3,4]。

1.2在石油化工过程的生命周期中考虑本质安全

在石油化工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人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中后期, 认为控制了过程的成熟期就抓住了过程的本质, 其实不然, 当形成过程雏形时已经与生俱来了其本质的基本特性, 故在过程生命早期的决策更为重要, 随着对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 人们希望从整个生命周期的全局出发把握过程的命脉。借鉴了在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人们对于在化工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考虑本质安全形成了一些共识[6]。

过程的生命周期包括研究/开发、初步概念设计、基础设计、详细设计、建设施工、开车、操作运行、维护改造、退役等多个阶段, 各阶段中考虑过程本质安全的机会大不相同。在过程早期考虑本质安全的自由度较大, 到中后期逐渐减小, 因为过程已经定型, 只能添加安全保护设施, 不但安全费用迅速增加, 也使过程变得复杂。

1.3本质安全原理

本质安全原理是本质安全设计的依据, 保证过程朝本质安全方向发展的一般性原则。最早由Kletz教授提出, 根据IPSG (International Process Safety Group) 和AICheE的CCPS (Center for Chemical Process Safety) 对本质安全设计原理的定义, 按照它们的优先级, 依次为最小化或强化 (Minimization or Intensification) 、替代 (Substitution) 、缓和 (Attenuation) 、简化 (Simplification) [3,6,7,8,9,10]。本质安全原理是定性的描述, 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导致应用程度参差不齐, 有些学者建议用本质安全指标进行量化, 比如最小化对应总量值指标, 替代对应易燃性、爆炸性、毒性指标等。本质安全原理如表1所示, 对各原理进行了解释并举例。

2指标型本质评价方法

一直以来, 本质安全指标始终是本质安全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本质安全的概念提出以前, 已经出现了以指标为基础的安全评价方法, 即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Dow Fire&Explosion Index 和Mond Index方法。随着本质安全理念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 大量关于本质安全指标的研究涌现出来。

2.1道火灾爆炸指标 (Dow F&E Index) 和蒙德指标 (Mond Index)

Dow F&E Index和Mond Index方法是开发较早的用于评价过程安全性的定量方法, 目

前广泛应用于化工过程安全评价领域。它们所包含的评价指标为后期开发的其它本质安全指标型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而它们本身也可以粗略地用于评价过程的本质安全水平, Etowa等 (2002) 研究了应用F&EI和CEI中本质安全方面的指标如何定量过程的本质安全性, 图解法说明了指标与其本质安全指示之间的关系。

Dow F&E Index和Mond Index方法能较好地覆盖化学工厂中的已存在的风险和危害, 但分析过程需要过程的详细信息, 如工厂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过程类型、操作条件、设备及损失保护等, 在过程设计的早期阶段许多信息仍未知, 因此, 这两类方法只能粗略地应用于概念设计阶段的本质安全评价[11]。

2.2原型本质安全指标 (Prototype Inherent Safety Index, PIIS)

Edwards and Lawrence (1993) 提出了本质安全原型指标PIIS, 该方法将本质安全指标分为两类, 即化学类和过程类。化学类指标包括总量值、易燃性、爆炸性和毒性, 过程类指标包括温度、压力和产量, 通过计算化学分数和过程分数之和在过程设计早期阶段获取过程的本质安全水平[12]。

PIIS法是较早开发的在过程设计中考虑本质安全的指标型方法之一。它的目的是在概念设计阶段选择本质安全性较高的流程, 对在过程设计早期获取本质安全信息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并且, 该方法能在过程详细设计数据未知的情况下使用, 其适用性是比较广泛的。该方法的缺点是没有综合考虑过程的安全、环境、健康危害, 指标相对比较简单。

2.3本质安全指标 (Inherent Safety Index, ISI)

Heikkila (1996) 提出了本质安全指标ISI[13], 该方法在保持PIIS的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 化学类指标中增加了腐蚀性、主反应热、副反应热、化学作用四个指标, 过程类指标中增加了设备安全和安全过程结构两个指标, 从而扩大了本质安全指标的范围, 并将设备安全和结构安全纳入了本质安全考虑。ISI的指标结构如图1所示。

ISI方法也是适用于概念设计阶段的指标型方法。相比于PIIS方法, ISI增加了反应危害和过程结构危害的本质安全考虑, 从而对过程的把握更加全面。其中, 设备子指标是通过事故统计和布局数据进行确定的, 过程结构安全是以系统工程的观点, 结合以往设计案例数据, 采用遗传算法进行确定的。该方法的缺点是指标的权重和等级划分比较主观, 另外不同设计者针对不同设计情形, 或者根据自己的判断, 改变ISI的指标权重、等级划分等, 使所得到的结果之间产生差异, 并且不具有可比性。

2.4基于模糊理论的本质安全指标 (Fuzzy Based Inherent Safety Index)

Gebtile等 (2003) 开发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本质安全指标, 该方法是基于模糊理论分析本质安全指标。针对指标分析中得分的不灵敏性, 如一般性分析方法中将指标的分数划为若干子区间, 而每个子区间都设定为固定的分数, 但相邻区间的端值数值差异很小却被划为不同的等级 (如压力区间[100, 200] kPa分数为0, [201, 300] kPa分数为1, 200 kPa和201 kPa间差异很小, 但其得分却不同。) 。另外, 对于语言描述性指标, 如与水反应程度可分为非常剧烈、剧烈、温和和不反应, 在等级划分时会存在一定的人为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基于模糊理论的本质安全指标方法着重改良了上述问题, 通过运用模糊逻辑和概率理论, 将指标分数的子区间设置为连续的, 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指标分析中存在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14]。

基于模糊理论的本质安全指标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它将指标分析的区间边界模糊化了, 因为安全和不安全在指标中的体现是不能清晰分割的, 所以应用模糊边界的方法更符合实际。其次, 运用if-then规则能够系统地将定量数据与定性信息相结合, 使指标分析具有逻辑性。该方法的缺点有区间内函数形状和参数的选择不合理会导致结果的偏离, 其次, 区间划分不合理会导致函数的复杂化而不易分析。

2.5集成的本质安全指标 (Integrated Inherent Safety Index, I2IS)

Khan and Amyotte (2004) 研究出了一套新的适用于整个过程设计阶段的指标体系, 即集成的本质安全指标I2SI。I2SI将本质安全基本原理的应用转化成本质安全的子指标, 然后与危害子指标进行集成, 得到集成的本质安全指标评价方法[15]。

I2SI中集成了本质安全基本原理, 将本质安全的应用程度转化成指标形式评价过程的本质安全性, 能够直观地显示本质安全原理的应用对过程的影响, 相比于以往孤立指标结构是一个突破。同时, 它还考虑了控制系统指标, 虽然内容与其它指标方法有部分重复, 但首次考虑了控制系统的影响。该方法采纳了Gebtile等提出的模糊概率理论的指标分析方法, 以消除指标定量时的主观性。综合I2SI的理论方法可以看出, 它是可以通用于过程整个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 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6其它本质安全指标评价方法

Koller等 (2000) 开发了EHS方法, 尤其适用于间歇过程。该方法综合环境、健康和安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能灵活应用可获取的信息, 并适用于信息缺失的情形[16]。

Palaniappan等 (2002, 2004) 针对PIIS和ISI指标的区间水平不明显的问题, 比如指标分数为65的过程路径不一定优于分数为62的路径, 开发了i-safe指标方法。该方法进一步扩充了指标范围, 增加了5个补充指标, 分别是Hazardous Chemical Index (HCI) 、Hazardous Reaction Index (HRI) 、Total Chemical Index (TCI) 、Worst Chemical Index (WCI) 、Worst Reaction Index (WRI) , 在出现PIIS、ISI指标分数相近时, 应用补充指标对其进行评价[17]。

Gupta and Edwards (2003) 提出了图示法, 建议用一个总的本质安全设计指标 (ISDI) 隐含不同参数对过程的影响, 而对于不同的过程路径, 各指标参数应单独计算, 并在指标不加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路径的各步骤单独比较[18]。

Srinivasan等 (2008) 提出了一种统计分析的方法比较过程路径, 即本质优良性指示法 (Inherent Benign-ness Indicator, IBI) , 该方法运用主元分析法 (PCA) 分析影响危害的各因素, 从而揭示本质最良性的路径, 克服指标型方法中主观划分范围, 主观设置权重, 影响的覆盖面有限等不足[19]。

3本质安全评价指标的展望

根据上述的比较, 本质安全指标方法向着全面性、综合性、精确性等方向发展, 积累了优良的改进思路和经验, 但距离实现本质的SHE目标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综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 结合过程安全技术的应用现状, 本质安全评价指标技术的趋势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扩大指标的覆盖范围

自1993年Edwards首先提出PIIS方法, 随后较早的其它方法基本都围绕扩充指标的覆

盖面进行研究, 如ISI, i-safe, CISI等, 人们希望最大限度地将指标分布到化工过程的各个方面, 从而全面地获取过程的本质安全信息, 同时对指标依托的过程信息进行了有益探索, 各类方法的指标范围如表2所示。

3.2克服指标区间划分和权重设置的主观性

通过分析表1可知, 减小指标区间划分和权重设置的主观性是不断研究的方向。该问题是本质安全指标的关键所在, 具有标尺的作用, 它的准确性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基于模糊论的本质安全指标法和IBI法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改进, 但仍存在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应充分借鉴其它学科的成熟方法, 在指标区间内建立通用性强、符合实际的数学模型, 使划分标准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又具有精密的区分度。同时, 进一步研究模糊逻辑和概率理论在该方面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3.3综合考虑安全、环境、健康 (Safety, Environment, Health, SEH) 因素

过程决策中需要权衡多个目标函数, 在保证热力学可行和经济性的前提下, 应综合考虑过程的安全、环境和健康影响。INSIDE project (2001) 开发了INSET工具包, 包含了安全、环境、健康指标, 可以根据过程阶段进行选择。Koller等 (2000) 开发了EHS方法, 用于评价SEH信息, 简单易用, 尤其适用于间歇过程。IBI法也同时涉及了SEH指标, 可见, 本质SEH的分析评价方法已成为趋势, 但需要正确处理它们的权重和指标重复的问题。

4结语

本质安全评价指标方法在过程本质安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定量衡量过程设计本质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 因此, 进一步研究并开发综合性强、适用性广、准确性高、实效性好的本质安全指标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通过对各类本质安全指标方法的系统分析, 从指标的选择、标准、评价、关联、集成、综合等多个角度观察, 力求把握本质安全指标的发展脉络, 提出的对本质安全指标前景的展望以期能为开发更良好的本质安全指标提供新的思路。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本质安全, 必须建立通用和专用相结合, 综合考虑安全、环境、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 以应对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应用其它学科知识开发更加符合实际情形的评价方式和流程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摘要:开发本质安全的化工过程, 是从本质上解决化工过程安全问题的途径, 对避免重大化工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本质安全指标方法的研究现状, 对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进行了阐述, 通过系统地分析比较所有本质安全指标方法的适用阶段、评价范围和特点, 总结了本质安全指标方法的演变脉络, 综合评述了本质安全指标方法未来的发展前景。

技术本质 篇9

众所周知,所谓振动,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振动体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性的机械运动[1]。是工程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振动对人类生活有利也有害。人们可以利用振动原理设计制造振动机械,在矿山、冶金等行业中广泛使用。如:振动筛、振动磨、振动输送机、振动打夯机、振动造型机、振动跳汰机等等[2]。但是,机械振动也会损坏机件,机床振动会降低零件加工精度,汽车振动会导致乘客感觉不舒服[3]等。一般地,振动机械的振动力不可避免地通过振动弹簧向外传递[4],大型振动设备向外传递的交变力可达数千公斤,对周边的建筑、设备或设施等造成直接的破坏作用。因此,振动机械的本质安全设计对此必作充分考虑。本文选择在冶金、矿山行业使用最广泛、人们熟悉的振动机械———振动筛分机为例,开展本质安全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

振动筛分机是利用多孔工作面的振动将松散物料按颗粒大小分为多种粒级的分级设备,也是用于洗矿脱水脱泥等的选矿装备[5]。由于振动筛结构简单,效率高,能耗少,因此不仅在矿山行业用于预筛分矿料,在煤炭、冶金、电力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垃圾分离等行业也广泛应用。讫今为止,国内外的振动筛其筛面的振动负荷都是通过构成振动系统的弹簧直接传递到机架的基础上的。筛面振动的重力加速度在4g的情况下[6],外传的动负荷很大。小型振动筛达数百公斤,大型机达数千公斤,对设备本身乃至周边设施设备、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不可忽视。要提高振动的筛分效果,需要提高筛面的振动强度(即振幅和振频)。但提高振动强度,承载构件又受到材料力学性能的制约,对构件的损坏也很严重,不仅筛机无法正常工作,而且外传的动负荷大大增加,影响到附近机器设备正常运转,还会损坏周边的设施设备。一些技术先进国家通过提高材料力学性能,可使振动强度达到7~10g。我国的振动强度至多达到3~6g。提高原振动强度,可以提高筛分效果,但对外界的影响没有发生任何本质上的改变。从机械设备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7]考虑,安全技术措施等级的顺序,应当首先考虑采用直接安全措施。通过合理的设计,从根本上(本质安全)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因此,矿山振动机械的本质安全性能设计一直是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作者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活动。对振动机械的振动消极因素从本质上彻底解决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两种消振理论并成功实施。本文是其中一种方法。

1 振动筛的结构、特点和力学模型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有必要对新旧两种类型的振动筛从结构上和力学模型上进行分析对比。

1.1 传统的振动筛的结构、特点和力学模型

目前,广泛使用的振动筛的结构如图1所示[8]。

图1(a)为挂式振动筛,图1(b)为座式振动筛。筛箱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5°-20°,上面固定有筛网和激振器,筛面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筛箱通过弹簧悬挂或安装在机架上。电机通过皮带传动,带动固定于筛箱上的激振器,从而使筛箱产生振动而工作。

上述两种结构振动筛的力学模型简化成以下两种形式[8],见图2。

传统结构振动筛传给地基的动负荷可由下式计算[7]:

式中,T-传给地基的动负荷,B-筛箱受迫振动振幅,K-弹簧总刚度。

例如,一台H1735型小型矿用筛空转时传给地基振动力为640kg,2H2460型大型矿用筛为1800kg。

1.2 新型振动筛的结构、特点和力学模型

本文基于机械本质安全的角度考虑,研究提出新型振动筛的结构形式如图3所示。新旧两种筛的区别,可通过比较图1、图3两种振动筛的结构或图2和图4的力学模型图可知,传统结构振动筛图1的激振器是安装在筛箱上的,而作者提出的新型振动筛图3的激振器和筛箱是分离的,他们之间通过弹簧联接,使其转变为双自由度振动筛,其他不变。

1-筛箱;2-弹簧2;3-激振器架;4-激振器;5-弹簧

为了便于研究和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计算,可以把新型振动筛的力学模型抽象简化为如图4所示的二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图4中,(a)为吊式筛力学模型,(b)为座式筛力学模型。

图4中,设m1—筛箱参振质量(包括物料的粘着质量);m2—激振器(及其机架)参振质量;k1—激振器与筛箱的联接弹簧的弹簧刚度;k2—机架与激振器之间的联接弹簧的弹簧刚度;c1—激振器与筛箱的联接弹簧的线性阴尼系数;c2—机架与激振器之间的联接弹簧线性阴尼系数;ωm1—由m1和k1构成的系统的固有频率;ωm2—由m2和k2构成的系统的固有频率;则有:

从图4中可见,双自由度振动筛的力学模型为二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2 新型振动筛的运动分析

2.1 新型振动筛的运动方程建立

由上可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可把传统振动筛改造成二自由度的受迫振动系统[3],根据动力学的基本定律,建立以作用力表示的运动微分方程式。为此,以静平衡位置为x1和x2坐标的原点,进行受力分析后,可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m1受到的激振力为简谐干扰力Q1,筛箱的激振力为Q2,见图3。图中:

式中:p—干扰力频率;P1—干扰力幅值;Q2=0。

上面式(1)、(2)两式可以改写为

由微分方程理论知道,它的解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由衰减振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衰减振动很快地消失;另一部分是系统受迫振动的稳定状态,振动筛就是在这个状态下工作。所以我们只需讨论稳定受迫振动情况,即求方解的特解。

式中:B1—m1的稳态受迫振动的振幅;B2—m2的稳态受迫振动的振幅;t—振动中的某一时刻。

式(5)、(6)中α1、α2为阻尼相位差角[9]

式中,c=k1-m1ω2;d=c1ω2;e=-k1;f=-

由于是受迫振动[10],与受迫力比,阻尼力相对地小,为了简化计算,设阻尼系数c1、c2≈0,并将c、d、e、f、g、h代入式(7)、(5)、(6)中,

α1≈0;α2≈0

将上述式(14)、(15)结果代入(7)式,得到以下代数方程组:

由代数方程组(4)求解出稳态受迫振动振幅B:

其中:

2.2 二自由度受迫切振动的特例研究

对上述建立的二自由度系统受迫切振动方程组进一步进行研究,有如下结果:

令p=ωm2,代入得式(5)有:

即当受迫振动力的频率p等于第2个振动体(筛箱)m2单独振动时的固有频率ωm2时,第1个质体(激振器架)m1静止不动,B1=0。在此,理论上已证明振动负荷100%消失。至此,从理论上解决了振动分级机械工作时对外的影响,达到了安全使用的目的。

同理,也可把上述方法应用到其它振动机械上,同样达到上述目的。

3 振动筛性能比较和工厂使用效果

3.1 新旧筛性能测试比较

我们测试的新旧振动筛均为座式,同样是:筛面尺寸800×1200,三层筛面,双振动电机,功率2×0.4kW,振动频率24.3Hz(1460r·p·m),双电机同时启动,筛机正常工作后停止一台电机供电,但照常与另一台电机同步运转,用功率表测试显示,带电电机输出功率与双电机驱动时比较没变化,由此可得出结论,能耗减少50%。

工作时调定筛框双振幅为11mm,物料分级产量为900kg/h。

测试时,在新式筛的筛框和激振架(见图3b)、旧式筛的筛框(见图1b)分别固上划针,测试人员手持Ф50的钢管竖立,在划针对应的的高度位置上下涂上白粉。机器正常工作时钢管靠近划针测得新旧筛框双振幅为11mm,旧式筛筛框振幅直接作用于机架上,新式筛传给机架的振幅测得约1mm。弹簧刚度相同,因此,传给基础的动负荷,新型筛降低了

通过上述的性能测试结果和现场使用,可见,新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

(1)振动筛正常工作时,测得筛箱振幅为11mm,而激振架的振幅为1mm,几乎静止不动。证实新机型具有良好的振动负荷消振效果,有效地克服了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副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2)振动干扰力(激振力)由双振动电机或双电机驱动双轴振动器产生,通过弹簧传给筛箱产生直线振动而工作。启动阶段双电机同时启动,筛机正常工作后停止一台电机供电,但照常与另一台电机同步运转。仅此,能耗减少50%。另外,新型振动筛的激振装置从传统振动筛箱分离出来,从而减轻了振动负荷,这样也减少电机的功率消耗,结果能耗应该更少。

(3)当工作负荷变动±20%,外传振动负荷的变化只有5%以内。

3.2 新型筛的工厂使用情况[11]

某单位塑料填充母料生产线,需要一台振动筛对切下的母料颗粒进行分级。据此,将上述测试机运用于该生产线,从2003年开始使用,至今已有十年时间,每天三班不间断使用,至今仍正常使用,与同规格振动筛相比节能50%,传递给地基的振动负荷几乎为0。

4 结束语

本文从生产安全技术工作的基本原则[12]出发,提出对传统振动筛结构进行创新设计,研究并采用了本质安全技术,对机械进行了预定使用功能的设计和制造,不需要采用其他安全防护措施,就可以在预定条件下执行机械的预定功能时满足机械自身的安全要求。从理论上和在生产实践中都证明是可行的。此方法可以推广到其它振动机械上。此方法就是:把单自由度的振动机械振动系统,通过适当的分离改造为二自由度的振动系统。当受迫振动力的振动频率等于筛箱的固有频率时,筛箱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振动电机或振动器静止不动,无振动负荷外传。

摘要:目前矿山开采领域所使用的振动机械(包括振动磨、振动筛等)的振动负荷都无一例外地传递给弹簧、机架、基础,对机器相关零部件及周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影响,安装要求也较高。从设备的安全性角度来说,无法达到本质安全要求。按照传统振动机械的设计理论,振动负荷向外传递无法避免,无法实现本质安全。提出振动机械设计理论,可以实现本质安全化设计。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外传的振动负荷降低95%以上,且可达到节能50%以上。

关键词:振动机械,筛分机,本质安全技术,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闻邦椿,刘凤翘.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闻邦椿等.振动筛,振动给料机,振动输送机的设计与调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3]方同,薛璞.振动理论及应用[M].西安:西北工业出版社,1998

[4]任德树.粉碎筛分原理与设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5]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6]JB/T9022-1999振动筛设计规范[S].1999

[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第三版)[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8]周恩浦.矿山机械(选矿机械部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

[9]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机械振动.机架设计(单行本第五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0]南京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理论力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1]冯学董,阙利民.吸振式振动筛的研究及应用[J].大众科技,2010,(7):111-112FENG Xue-dong,QUE Li-mi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vibration absorbing type vibrating screen[J].Popular science&technology,2010,(7):111-112

技术本质 篇10

举例说, 格子中的初始状态是第3行第2列本来有一个活着的细胞, 但因为周围其他活着的细胞太少, 于是下一时刻它就死去了, 而第3行第3列的那个活着的细胞, 因为周围有着2个细胞, 于是下一时刻仍然活着。其他格子的状态以此类推, 于是这个图形在下一时刻就变为的样子。但在下一时刻, 图案又变回到原来的样子。

虽然说规则很简单, 但某些形状的变化出人意料, 如有一个叫做“滑翔机”的图案, 它连续变化四次后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观察图1:连续变化了三次的“滑翔机”, 试着计算一下, 下一时刻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个图案在连续变化了四次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但位置却发生了移动。如果将整个过程“快进”的话, 就能发现“滑翔机”在网格宇宙中沿着斜线方向“飞行”。对此, 霍金幽默地称其为“滑翔机沿对角线移动定律”。但“滑翔机”的意义, 远不只是好玩。两架“滑翔机”如果撞到一起, 就会“坠毁”而变成静止的“砖块”, 滑翔机也可能因为碰到了某个“转向”装置而改变航向。图2为两个即将碰撞的“滑翔机”。

数学家们发现, 利用“滑翔机”的这个特性, 就能在生命游戏的“宇宙”中创造出各种逻辑门, 并进一步以这些逻辑门为基本组件, 装配出一个计算装置。图3是在生命游戏“宇宙”中创造出来的逻辑与门, 是生命游戏与门的初始状态, 执行的计算为TrueandTrue,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开源的Golly软件自己耐心画一下, 对运行效果加以验证。

图4是输入信号正在传送中的状态, 注意左侧有两个“机头”朝向右下方、运行方向一致的“滑翔机”分别是输入信号A和输入信号B, 而最右面的一个“机头”朝向左下方的“滑翔机”是参与状态判别的信号, 而不是输入信号。

下页图5是中间和右侧的两架“滑翔机”相撞, 只有最左侧的“滑翔机”能够继续运行。并最终将这个信号送达输出设备 (限于篇幅这里不画出输出设备) , 于是得到运算结果True。在往期“透过技术的表象看本质”系列文章中能了解到关于此运算原理的更多细节。

数学家已经证明了, 生命游戏是图灵完备的, 也就是说, 用生命游戏可以模拟任何计算过程或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也就是说, 生命游戏本身就是一个通用计算机。霍金在评价生命游戏时说:“这些规则中, 本质上没有诸如碰撞或运动的概念, 只有描述单独格子的生与死。也许这正如我们的宇宙。”此话极具内涵, 其言下之意大概是指, 当人们观察物质在空间中运动时, 恐怕从本质上说“物质”、“运动”或“空间”这些概念都不是实在的, 而只有计算才是实在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技术本质】相关文章:

论当代技术负效应的本质及其克服06-28

基于本质施工技术安全的项目管理思路探索02-13

5本质04-09

本质特征05-11

本质安全05-12

本质规律05-01

价值本质05-14

管理本质05-25

学科本质05-25

本质思维05-29

上一篇:物资产业下一篇:初高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