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经济性状

2024-07-31

产量经济性状(精选十篇)

产量经济性状 篇1

关键词:甘薯,施肥方式,经济性状,产量

在旱粮作物中, 甘薯是一种高产粮食作物。在用途上, 甘薯是重要的轻化工业原料和畜牧业饲料作物;在栽培上, 是良好的先锋作物和间、套、轮种作物[1,2,3];在食用上,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 被誉为“绿色食品”。为了提高甘薯的产量, 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对甘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效果, 特此开展此项试验研究, 从而为甘薯大面积生产提供合理施肥的科学依据, 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江西省九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旱作物试验田区。前期作物为小麦, 土壤为黏土, 肥力均匀, 排灌方便。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金山1255, 由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按照甘薯高产肥效试验方案, 设4个处理, 即处理A:施饼肥1 500 kg/hm2、草木灰;处理B:施无机复合肥 (15-15-15) 180 kg/hm2;处理C:施尿素120 kg/hm2、钙镁磷肥18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高钾腐殖酸复合肥45 kg/hm2。处理D:按当地习惯施肥方法施农家肥30 t/hm2。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为33.6 m2 (8.0 m×4.2 m) , 株行距15 cm×20cm, 栽植密度3万株/hm2, 四周设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3月14日育种, 6月8日栽插, 移栽前, 喷施芽前除草剂[4]。整地做垅栽插, 畦宽70 cm, 畦高40 cm, 遇小雨栽插。扦插方法:采用双行交叉斜插法, 将有4~6个节、长15~20 cm的薯苗, 与倾斜地面成一定角度插入土中3节左右。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当地习惯进行[5,6]。11月10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甘薯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对甘薯的主要经济性状有明显影响。在成熟收获期, 不同处理的基部分枝数为7.2~10.0个, 以处理D最多, 达10.0个, 处理B最低, 仅7.2个。茎粗为0.72~0.98 cm, 以处理A最粗, 达0.98 cm, 处理C最细, 只有0.72 cm。各处理的主蔓长度为133.2~160.4 cm, 以处理C最长, 达160.4 cm, 处理A最短, 为133.2 cm。各处理的单株蔓重为0.29~0.48 kg, 以处理C最重, 为0.48 kg, 处理D最轻, 为0.29 g。鲜蔓重以处理B、C最高, 达5.2 kg/m2, 处理D最轻, 为3.8 kg/m2。各处理的单株结薯数为3.4~5.4个, 以处理D单株结薯数最多, 达5.4个, 处理B最少, 仅3.4个。各处理单株鲜薯重为0.41~0.56 kg, 以处理C最重, 为0.56 kg, 处理D最轻, 为0.41 kg。各处理鲜薯重以处理C最高, 达6.80kg/m2, 处理A次之, 为6.27 kg/m2, 处理D最轻, 为5.40 kg/m2。

2.2 不同处理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处理C产量最高, 达37 738.10 kg/hm2, 较处理D (33 928.57 kg/hm2) 增产3 809.53 kg/hm2, 增幅11.2%, 其次是处理A、B, 分别为35 684.52、34 642.86 kg/hm2, 分别较CK增产5.2%、2.1%。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高钾腐殖酸复合肥对甘薯经济性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并较当地习惯施肥增产3 809.53 kg/hm2, 增幅11.2%。另外, 施用饼肥加草木灰或无机复合肥也可增加甘薯产量, 但增幅较小。因此, 甘薯生产中应合理施用高钾腐殖酸复合肥, 以改善甘薯的生长性状, 促进增产。

参考文献

[1]雷沈英, 林敏莉, 刘桂菜, 等.鲜食甘薯浙125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B12) :5-6.

[2]郑益生, 王年军, 祝兴才.夏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试验报告[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4) :28-29, 32.

[3]彭晓剑, 刘光辉, 涂怀妹.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 (4) :49-50.

[4]刘成伟, 何火美, 吴飞, 等.2005年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B12) :285-286.

[5]谭梅.甘薯的无公害施肥技术[J].河南农业, 2010 (9) :23.

产量经济性状 篇2

试验研究了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盐碱土水稻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对水稻前期生长作用不明显,对水稻后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每盆施锌肥0.4 g处理组水稻产量最高,比对照高23.0%,比每盆0.8 g处理组水稻产量高17.2%.每盆施锌肥0.2~0.6 g各处理组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极显著(p<0.01);每盆施锌肥0.8 g处理组水稻的有效穗数降低,穗子变小,实粒数减少,产量降低.

作 者:阮长春 李宇 张俊杰 孙明海 张建华 RUAN Chang-chun LI Yu ZHANG Jun-jie SUN Ming-hai ZHANG Jian-hua  作者单位:阮长春,张俊杰,RUAN Chang-chun,ZHANG Jun-jie(吉林农业大学现代化研究所,长春,130118)

李宇,LI Yu(公主岭市植保植检站,公主岭,136100)

孙明海,SUN Ming-hai(吉林银河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公主岭,136100)

产量经济性状 篇3

关键词:叶面肥;水稻;经济性状;产量;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 S511.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077-03

目前对水稻平衡施肥已有大量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和化学肥料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均能显著增產[1-4],但均是从根部营养的角度考虑的。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种田技术水平提高,叶面肥对一般的水稻品种具有增产的作用。叶片是植物最重要的根外营养器官,植物能通过叶片表面快速吸收利用各种营养成分,此外植物吸收养分主要靠地下部分根部进行吸收,而地下部分的养分一部分被土壤吸附,并没有完全被水稻植株吸收,将养分喷施于作物叶片,作物对叶面吸收的养分利用效果与根部施肥是一样的[5]。喷施叶面肥不仅操作简单、针对性强而且吸收养分的效率也比较高。本研究以2种不同叶面肥对四川盆地主推杂交水稻品种进行处理,探索施用不同叶面肥对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初步筛选出在这2种不同叶面肥作用下的高产水稻品种,为叶面肥的应用和杂交水稻的增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近3年四川省主推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包括川优8377、宜香优2115、蓉18优662、内香6优498、内2优111、川香优308、蓉18优188、川农优445、川谷优399、内5优H25、宜香4245、内5优39、川优6203、德香4103、F优498、花香7号、内5优306、宜香苔907、内5优5399、宜香2079。

1.1.1 仪器与药品 PME型自动数粒仪(浙江拓扑仪器有限公司,型号SLY-A)、烧杯、脱粒机(四川红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型号5T-40)、种子风选仪(浙江拓扑仪器有限公司,型号CFY-11)、量筒、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型号BS2202S)、喷雾器;磷酸二氢钾、尿素。

1.1.2 叶面肥的配制 以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按1 ∶ 1的质量比配成混合溶液作为一种叶面肥,即称取磷酸二氢钾20 g加入500 mL烧杯中进行溶解,再称取尿素20 g加入500 mL烧杯中进行溶解,将2种溶液混合后加入20 L水即可。0.136%赤·吲乙·芸薹可湿性粉剂,为另一种叶面肥。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2014年4月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基地进行,4月10日进行旱育秧,旱育秧按当地大面积生产技术规程进行,于5月28日移栽,秧龄48 d。

试验为两因素裂区设计,小区两端各设保护行1行,每行各设1株保护株,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施用大粮仓牌水稻优化配方复混肥,其养分:N(19%)+P2O5(10%)+K2O(6%)。按150.0 kg/hm2计算施肥量,其中低肥60%,追肥40%。每区共施复混肥630 g,追肥380 g,追肥250 g。在水稻抽穗至齐穗期用喷雾器进行叶面盖顶喷施2种不同的叶面肥,肥水管理按同一播期生育进程进行,各处理保持完全一致,数据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DPS 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叶面肥对水稻有效穗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的混合液及赤·吲乙·芸薹这2种叶面肥的处理下,某些水稻的有效穗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川优8377、蓉18优188、内5优H25、内5优306等的有效穗数明显高于其对照组。从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施用不同的叶面肥对某些品种水稻的有效穗影响明显,对水稻的后期产量也有影响。

2.2 不同叶面肥对水稻千粒质量的影响

水稻千粒质量主要是由水稻壳的体积和胚乳发育程度2个因素决定的,提高水稻粒质量的方法主要就是增大水稻壳的体积同时增重水稻壳内的米粒。增重米粒除了在水稻抽穗期加强光合作用外,还要降低呼吸消耗等。在不同的叶面肥处理下,水稻整体的千粒质量没有多大的差异,有的水稻的千

粒质量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图2可以看出,宜香优2115的千粒质量在磷酸二氢钾与尿素混合液的处理下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2.3 不同叶面肥对水稻每穗着粒数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水稻品种的每穗着粒数在2种不同叶面肥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宜香优2115、蓉18优662、蓉18优188、川农优445、内5优39、F优498和宜香2079的每穗着粒数相对于其对照组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2.4 不同叶面肥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水稻产量最终是由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着粒数及千粒质量等构成。单位面积穴数、每穴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基本上决定了水稻产量的大部分变异,这3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制约关系,它们对产量形成的直接贡献比它们通过其他性状的间接作用大,对产量的增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利用不同的叶面肥在水稻抽穗至齐穗期喷施,对四川盆地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进行初步分析。

从图4可知,四川盆地主要推广的这20个水稻品种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的混合液及赤·吲乙·芸薹这2种叶面肥的处理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川优8377、蓉18优188、内5优H25、川优6203、德香4103、内5优306和宜香2079这7种水稻品种的产量相对于其对照组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川优8377属于国标一级优质稻米,川优6203属于国标二级优质稻米,这些优质稻米在不同的叶面肥处理下得到较高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也有不小的贡献,这种叶面施肥的处理方式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nlc202309021003

通过聚类分析对这20个水稻品种进行相关分析(图5)。由图5可知,川优8377和内5优306、宜香2115和宜香907、德香4103和川优6203、川谷优399和花香7号、蓉18优188

和内5优H25最接近,内2优111、川香优308、内5优39、川农优445与F优498最接近,蓉18优662和其他水稻品种的相似度较小。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的混合液及赤·吲乙·芸薹2种叶面肥的处理下,四川盆地主要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川优8377、蓉18优188、内5优H25、川优6203、德香4103、内5优306以及宜香2079产量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有很大的提高,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有很大的影响[6]。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对水稻的产量也有影响,特别是钾、镁营养元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7-9]。水稻最终的产量主要是由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着粒数、千粒质量等几个因素决定的[10],在这几个因素中千粒质量比较稳定,仅结实率与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产量因素间均呈负相关[11]。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12],因此只要单位面积穗数或每穗总粒数的增加能够补偿每穗总粒数或结实率下降的损失,就能表现出高产。本研究中2种不同的叶面肥处理补偿某些水稻因结实率下降的损失而表现出高产,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水稻品种、不同季节与不同的栽培条件下,选择适当的产量因素组合也能获得高产[13]。本试验结果表明,川优8377等品种在叶面肥处理下可以获得高产,这在水稻栽培和推广中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明岗,李冬初,李菊梅,等.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33-3139.

[2]Zhang Y J,Hua J J,Li Y C,et al.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hosphorus nutrition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ain yield and phosphorus utilization of upland rice and paddy rice[J]. Acta Agronomica Sinica,2011,37(8):1423-1431.

[3]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1996,29(4):59-67.

[4]刘立军,徐 伟,吴长付,等. 实地氮肥管理下的水稻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特性[J]. 中国水稻科学,2007,21(2):167-173.

[5]李燕婷,李秀英,肖 艳,等. 叶面肥的营养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62-172.

[6]解文孝,刘 博,韩 勇,等. 光温因子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的调控[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6):26-30.

[7]谢建昌,周健民.我国土壤钾素研究和钾肥使用的进展[J]. 土壤,1999,31(5):244-254.

[8]罗一鸣,唐湘如,潘圣刚,等. 钾肥对香稻产量及光合生产特征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4,30(2):237-242.

[9]陈举鸣,林齐民.作物的镁素营养与施肥[J]. 国外农学:土壤肥料,1984(1):6-10.

[10]姚红琼,陶诗顺,鲁友军,等. 杂交稻超长龄秧移栽单株茎蘖数与产量性状的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3):59-60,107.

[11]肖宇龙,余传元,雷建国,等. 江西早杂组合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及高产早杂组合选育途径的探讨[J].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21-23.

[12]高良艳,周鸿飞.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2007(1):26-28.

[13]谢正荣,郭秧全,沈小妹,等. 太湖农区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及播期对生育期与实产的影响初探[J]. 上海农业学报,2000,16(1):28-32.韩延如,宁万光,史洪中,等. 土壤水分及空氣相对湿度对水稻结实期基部伤流强度及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80-83.

产量经济性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石阡县石固乡平坝村下坝组一农户责任田, 海拔830 m, 面积1 533 m2, 土壤类型为黄壤, 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油菜品种为油研50号。供试有机肥为充分腐熟的牛粪、正常产气使用的沼肥。供试化肥为尿素 (贵州赤天化生产, N≥46%) 、普通过磷酸钙 (P2O5≥16%) 、氯化钾 (K2O≥60%) 、硼肥。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翻犁移栽 (A) ;同期直播, 播种时间与处理A苗床播种时间一致 (B) ;不同期直播, 播种时间与处理A移栽时间一致 (C) ;谷林套种, 播种时间在水稻收获前10 d左右, 油菜与水稻共生期10 d (D) 。试验地设计长24.9 m, 宽16.0 m, 3次重复, 共12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30 m2 (6 m×5 m) , 小区间距30 cm, 重复间距50 cm, 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翻犁移栽种植, 行距50 cm, 窝距33 cm, 每窝移栽2株, 密度为12.0万株/hm2;直播行距50 cm, 窝距33 cm, 施足基肥后将细灰拌种直播, 确保密度为37.5万株/hm2;谷林套种密度为37.5万株/hm2。

1.3 试验方法

2012年9月24日划出试验小区。处理A翻犁移栽, 9月26日进行育苗, 10月20日移栽;处理B直播, 播种时间为9月26日;处理C直播播种时间为10月20日;处理D谷林套种播种时间为9月25日。每个小区施牛粪65 kg、正常产气使用的沼肥80 kg、尿素1 kg、普钙2.25 kg、氯化钾0.68 kg、硼肥25 g, 牛粪、普钙、氯化钾、硼肥作为基肥进行施用, 沼肥加尿素在苗期和开盘期作为追肥2次进行施用。处理A结合开盘期进行中耕除草, 处理B、处理C、处理D在播种前和苗期分别进行1次除草。2013年5月20日测定农艺、经济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相符, 说明取样具有代表性, 数据可靠。由表1可知, 理论产量为处理A>处理D>处理B>处理C。影响油菜理论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翻犁移栽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最多, 其次是谷林套种。

2.2 生育性状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同一油菜品种的生育期有一定的影响[1,2,3,4,5,6], 处理D比其他3个处理的生育期要提前10~15 d成熟;处理A由于是通过育苗移栽, 能够充分满足油菜生长的条件, 因而角果生长得比较饱满。

2.3 产量

各处理的实际产量位次为处理A>处理D>处理B>处理C。翻犁移栽与谷林套种之间产量相差不大。产量差异经方差分析翻犁移栽与谷林套种产量无显著性差异, 但翻犁移栽、谷林套种分别与其他处理呈极显著性差异, 谷林套种与同期直播、不同期直播呈极显著性差异, 翻犁移栽与同期直播、不同期直播呈极显著性差异。

2.4 经济效益

经成本、产值核算, 由表2可知, 净产值位次为处理B>处理D>处理C>处理A。表明油菜采用谷林套种栽培方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油菜种植经济效益。

注:产值按收获时价格计算, 物化成本即农药化肥种子。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油菜采用育苗移栽方式, 在苗期能够满足油菜生长的水分、养分需求, 培育壮苗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措施;育苗移栽对比直播要提前10~15 d成熟;翻犁移栽与谷林套种栽培的产量相差不大;油菜实行谷林套种栽培方式具有稳产、增效、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因此, 今后在油菜生产上可以因地制宜推广谷林套种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张东昱, 赵东霞, 闫志利, 等.油菜不同地表覆盖栽培方式产量与效益的比较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6) :81-86.

[2]吴安平, 夏起昕, 殷少华, 等.双低优质油菜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初探[J].作物杂志, 2010 (4) :126-128.

[3]李崇辉.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油菜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西南农业学报, 1997 (4) :36-41.

[4]李锋, 张春雷, 李光明.栽培措施对直播油菜冬前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 (2) :42-47.

[5]张士来, 杨云, 王桂枝, 等.油菜高产栽培理论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J].云南农业, 2011 (1) :33-34.

产量经济性状 篇5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亲本穗部性状差异较大的3个杂交组合,大头稻/呆长青(组合Ⅰ)、老来红/盐粳2号(组合Ⅱ)和呆长青/上海青(组合Ⅲ)的后裔世代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得到了这些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组合Ⅰ每穗总粒数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一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而组合Ⅱ、Ⅲ为一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Ⅱ、Ⅲ的单株有效穗数受一对主基因控制,组合Ⅰ则受两对主基因控制;组合Ⅰ、Ⅱ千粒重的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组合Ⅲ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每穗实粒数为两对主基因遗传模型.选用P1、P2、F1、B1、B2、F2六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相比于单个分离世代的分析方法,增加了试验的.精确度,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并可鉴别多基因的存在.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性状、不同组合的育种策略.

作 者:李余生 王州飞 唐海娟 管荣展 张红生 LI Yus-heng WANG Zhou-fei TANG Hai-juan GUAN Rong-zhan ZHANG Hong-sheng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刊 名:中国水稻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年,卷(期):20(3)分类号:Q943 S330 S511.03关键词:产量相关性状 基因 遗传模型 粳稻 地方品种

产量经济性状 篇6

关键词:加工番茄;钾肥;肥料效应函数;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可溶性固形物;番茄红素

中图分类号: S641.206;S14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188-03

收稿日期:2014-09-26

全球种植加工番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州河谷和以新疆为代表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基地之一,其番茄产量位居世界前三,番茄酱出口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 1/4[1]。番茄是需钾量较大的作物,钾是植物体内60多种酶的活化剂,钾素在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物质的运转与合成以及光合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增施钾肥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能力[3]。张国红等提出了不同施肥水平对番茄品质的影响[4],马乔玲等提出了钾肥施用对加工番茄产量及效益的影响[5],龚江等提出了膜下滴灌氮、磷、钾耦合效应对加工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6],侯晓静等提出了加工番茄品质性状与番茄红素的灰色关联分析[7]。目前,国内关于加工番茄的合理施肥以及不同品质间的关联分析研究较多,但钾肥施用对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却少有报道。本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的T9种质加工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工番茄在不同钾肥施用量下的产量和品质性状求解出钾肥肥效方程并计算出不同品质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以期为新疆加工番茄合理施钾、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性状提供有效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2年4月在新疆天山北坡某试验田进行,番茄品种为屯河9号,供试土壤为排水良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壤土,2012年4月初扶垄。试验采用铺膜滴灌栽种模式,行距55 cm,沟深 20 cm,垄背宽 100~110 cm,小区面积为 36 m×9.25 m=33.3 m2。2012年4月 2日开始人工移栽,移栽深度10 cm左右,以掩埋下子叶节为准,深栽后及时补水,提高成活率,株距 22 cm,保苗 30 180 株/hm2,灌溉方式为河水滴灌,水泵功率45 kW,扬程50 m,额定流量 306 m3/h。

1.2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3414”方案中的4个处理(表1),即N2P2K0、N2P2K1、N2P2K2、N2P2K3。其中,2水平为最佳施肥量,0水平为不施肥,1水平为最佳施肥量的0.5倍,3水平为最佳施肥量1.5倍[8],试验设置3次重复。根据该番茄产区种植经验,当氮肥、磷肥、钾肥具体用量分别为300、105、75 kg/hm2时,最适合加工番茄生长。氮肥为大颗粒尿素(含N 46%),磷肥为三料磷肥(含P2O5 46%),钾肥为氯化钾(K2O)。

1.3品质分析

对每个小区随机采摘的20个成熟加工番茄果实作为试验样品进行品质测定,包括果实的硝酸盐、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的含量及糖酸比(表1)。表1供试小区加工番茄的性状

2结果与分析

2.1施用钾肥对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

根据不同施钾水平下的加工番茄产量(表1)拟合出加工番茄产量和钾肥施用量之间的一元二次方程式,即肥料效应函数模型[9]。该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为:

y=51.359 8+0.297 9x-0.003 0x3。(1)

对拟合函数进行方差分析[10],结果显示,F=199>F0.05=0.05,说明加工番茄产量与施肥量之间有显著的回归关系,由回归统计表明r值为0.998 7,标准差为0.410 3,说明试验的钾肥施用量与产量高度相关,模型拟合效果好。通过求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可得,在氮肥、磷肥分别为300、105 kg/hm2的最佳施肥情况下,当不施钾肥时,加工番茄产量为51.36 t/hm2,接近实际产量;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加工番茄产量逐渐增高,当施用量为74.48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62.61 t/hm2),此时钾肥施肥量为最优值,如继续施钾肥,产量会逐渐下降。

2.2钾肥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通过品质分析得出了不同施钾情况下的品质数据(表1),施用钾肥后的3组数据显示,硝酸盐含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番茄红素含量则随着钾肥的合理施用而逐渐增加,最佳施肥量下的番茄红素含量比不施钾肥时提高72%。当施肥过量时,番茄红素含量依然比不施肥时高41%,但与最佳施肥量下的含量降低了18%,可见,在一特定施肥量下,番茄红素含量和施肥量呈正相关,超过该特定量后,番茄红素含量逐渐降低,与施肥量呈负相关。同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合理范围内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达到过量水平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开始降低。钾肥可明显改善该加工番茄品种的酸性,由试验数据可知,总酸含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1、2、3等3种水平下的总酸含量分别比0水平下的总酸含量降低9%、15%、34%。对试验果实进行品质测定,总糖含量在施钾后基本没有变化,由于果实酸度随施钾量增加而降低,所以糖酸比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

2.3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与各品质间的关联度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钾肥可提高番茄产量,改善番茄品质。然而,单纯提高产量有可能会引起某种品质变差,所以还须分析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与各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间接选择,这样对加工番茄育种、种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1]。

2.3.1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用邓氏灰色关联分析的应用模型[12],将钾肥作用下的加工番茄产量作为参考数列,用y0表示。加工番茄的硝酸盐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糖酸比品质形状作为比较数列,用x1、x2、x3、x4、x5表示,这样参考数列、对比数列构成一个矩阵(y0,y1,y2,y3,y4,y5)。由于加工番茄各品质间的量纲不一致,在作关联分析前须对品质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将参考数列、对比数列作为整个灰色系统进行关联分析。试验假定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具体方法采用阈值法,其算法公式为:

由表4可知,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联度的从大到小依次为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总酸含量>硝酸盐含量。在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与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其中,糖酸比与加工番茄产量关联度最大,达到0.863 5,说明各性状中糖酸比和产量关系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稍微低于糖酸比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822 8;与产量的关联度一般的是番茄红素含量和总酸含量,分别为0.680 3、0.628 8;硝酸盐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最低,为0.513 3。通过关联度的分析可知,在考虑施肥提高产量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兼顾品质性状的选择。

3讨论

加工番茄是喜钾作物,尽管新疆属于富钾地区,但仍不能满足加工番茄在整个生长季节对土壤钾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量下的产量比不施钾肥时高21.57%,番茄红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不施钾肥时分别提高72%、1699%。通过计算钾肥的肥效方程可知,当钾肥施用量为74.48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62.61 t/hm2),该数值接近实际值,可以作为施钾方案,对加工番茄合理施肥,进而提高产量。当然,影响番茄产量的因素很多,比如土壤钾含量,本研究所建立的方程只包含施钾量。另外,灌水量、气温的变化也会引起钾肥肥效的变化,加工番茄产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为得到更精准的钾肥对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寻求多影响因素下的钾肥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施钾可以改善加工番茄的品质性状,提高加工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糖酸比等,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其中,番茄红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不施钾肥时分别提高了72%、16.99%。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了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和所测的品质性状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由关联度次序可以在施肥过程中有效指导如何更好地兼顾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形状的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克服了数学统计分析方法中需要大量样本数据的局限性,同时具有算法成熟、稳定性好、计算量小的优点。由于加工番茄的生长是个动态过程,不同气温条件和地域条件下番茄品质表现不同,即使是同一品种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成熟时期内番茄的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也不相同。因此,在进行相关性分析中,这些因素也要兼顾考虑到,以期获得最优结果。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施用钾肥可有效提高加工番茄的产量,改善加工番茄的品质性状。在品质性状中,产量和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相关,和番茄红素含量、总酸含量一般相关,和硝酸盐含量相关度最低。该研究可以为加工番茄的施肥、增产以及品质性状的综合考虑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兵. 中国新疆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3):16-20.

[2]胡伟,张炎,王海燕,等. 几种钾肥在加工番茄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07,44(4):494-497.

[3]张炎,马海刚,徐万里,等. 施钾对加工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3):40-42,51.

[4]张国红,袁丽萍,郭英华,等. 不同施肥水平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增刊):151-154.

[5]马乔玲,张炎,李青军,等. 钾肥施用对加工番茄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2013,50(11):2046-2053.

[6]龚江,王海江,谢海霞,等. 膜下滴灌氮、磷、钾耦合效应对加工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854-858.

[7]侯晓静,姜波. 加工番茄品质性状与番茄红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 农机化研究,2014(3):54-57.

[8]孙义祥,郭跃升,于舜章,等. 应用“3414”试验建立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197-203.

[9]吴志勇,闫静,施维新,等. “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2008,45(1):135-141.

[10]宋朝玉,高峻岭,张清霞,等. “3414”肥料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的探讨[J]. 山东农业科学,2009,18(9):93-96.

[11]袁莉,姜波. 加工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相关性状的关联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42(4):504-507.

产量经济性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2年2—9月在都匀市坝固镇坝固村后街组某农户责任田进行, 试验田土壤为黄壤泥沙土, 前茬作物为叶菜, 肥力中等, 海拔870 m。

1.2 供试材料

试验品种为长辣七号 (湖南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密度处理, 即30 cm×70 cm (A) 、35 cm×70cm (B) 、40 cm×70 cm (C) 、50 cm×70 cm (D) 。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12.6 m2。试验田按1.4 m开厢, 厢面宽80cm, 长450 cm, 每厢栽2行, 每穴栽1株。处理A每小区栽64株, 处理B每小区栽52株, 处理C每小区栽48株, 处理D每小区栽40株, 试验总面积0.1 hm2。

1.4 试验过程

试验于2月15日催芽, 2月20日用小拱棚育苗, 4月17日移栽大田。定植前每小区施腐熟农家肥25 kg、45%硫酸钾型复合肥2 kg作底肥。每畦错穴栽2行, 随后畦面覆盖地膜。栽后浇定根水, 定植成活5 d后, 用清粪水提苗, 每穴施肥液0.25 kg。5月10日、5月30日、6月16日进行根外追肥, 每小区用沼液水对复合肥0.5 kg进行浇施。育苗期间, 用敌杀死2 m L加64%毒杀矾15 g防治病虫害, 大田期分别于5月30日、6月14日、6月25日、7月16日用霜霉疫净、75%百菌清、64%毒杀矾、克毒宝、75%吡虫啉、1.8%阿维菌素等农药按比例进行病虫害防治[3]。7月14日开始采收, 9月30日结束。采果时记载小区产量, 每采收一次记载一次[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下辣椒试验产量比较

由表1可知, 处理C的产量最高, 达35 071.43 kg/hm2, 处理D次之, 达33 690.48 kg/hm2, 处理B的产量居第3位, 处理A的产量最低, 为32 095.24 kg/hm2。由表2可知, 品种间F值显著, 因此进一步作多重比较, 经新复极方差分析得出, Dfe=8, Sx=0.661。采用不同密度栽培辣椒, 其小区产量在密度为40 cm×70 cm、50 cm×70 cm时较高, 达到44.19、42.45kg, 两者差异极显著;密度为35 cm×70 cm时与50 cm×70 cm差异极显著;密度35 cm×70 cm时与30 cm×70 cm差异极显著;密度为40 cm×70 cm与密度30 cm×70 cm存在极显著差异;密度为40 cm×70 cm与密度35 cm×70 cm存在极显著差异。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2.2 不同密度处理下辣椒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 单株结果数随株距的增加而增加, 在处理D结果最多, 达94个, 而处理A结果最少, 这是由于密度大时, 植株徒长, 节位较高, 光合作用好, 单株整体长势好。平均单株果重随株距增大而增大, 处理D平均单果最重, 达16.32 g, 主要由于植株的营养面积增加, 植株开展度大, 光合作用强, 营养积累较多, 果实较大较重[5]。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 密度为40 cm×70 cm时辣椒产量很高, 商品性好, 品质优, 适合在当地中等肥力水平以上的田块种植。

参考文献

[1]朱来志, 张耀军.湘研一号辣椒拱棚早熟栽培试验小结[J].长江蔬菜, 1989 (5) :12.

[2]刘连妹, 屈海泳, 王雪梅, 等.大棚栽培早春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 2008 (1) :147-150.

[3]杨树廷.日光温室辣椒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126.

[4]潘德怀.6个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农技服务, 2012, 29 (9) :10111012.

产量经济性状 篇8

马铃薯是贵州省习水县粮食生产中的主要种类之一,常年种植22万亩左右,发展马铃薯生产是习水县粮食安全稳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地开展马铃薯不同品种比较试验[1,2,3,4,5,6],提高了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增加种植效益,提升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促进新品种更新换代,筛选出适宜当地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品种,探索不同品种的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产,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以及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2015年1~6月在习水县具有代表性的仙源镇小獐村(海拔1 350m)开展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探讨不同品种马铃薯的产量与经济性状,筛选出适宜的马铃薯品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品种

宣薯2号、青薯9号、会-2、威芋5号、本地白花洋芋。

1.2试验地点及情况

试验于2015年2~6月在习水县仙源镇小獐村陆安庆农户责任地内实施,地势平缓,土壤肥力均一,前作玉米。海拔1 350m,年均气温13.2℃,有效积温4 165℃,无霜期281d,年降雨量903.6mm,日照时数1 135.5h。试验前采0~20cm耕层土样进行测试(测试方法采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编《土壤分析技术规范》[7]),土壤测试结果:有机质26.3g/kg,碱解氮140.3mg/kg,有效磷(P)18.5mg/kg,速效钾(K)138.4mg/kg,pH值6.6。

1.3试验设计

设5个处理,分别为:1、宣薯2号;2、青薯9号;3、会-2;4、威芋5号;5:本地白花洋芋(CK)。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5m×4m),随机区组排列。

1.4试验过程

于2015年1月24日播种,播种前清洁田园。采用净作方式,单垄双行种植,种植密度75 000窝/hm2,行距50cm,窝距26.68cm,每小区栽150窝。以小整薯(重30~50g)播种,用种量3 000kg/hm2。播种时施足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农家肥按30 000kg/hm2窝施,肥料按普钙750kg/hm2、尿素225kg/hm2、硫酸钾2 255kg/hm2。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时节一致,及时防治病虫害,记载各处理生育时期。收获时按小区实测实收计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品种产量结果

由表1可知,各处理产量结果:处理3>4>2>1>5(CK),不同品种均比对照(CK)增产且幅度较大,单产增加222.89~558.06kg/667m2,增幅在12.3%~30.8%之间。处理3产量最高,马铃薯产量达2 372.30kg/667m2,比对照(CK)增产30.8%。方差分析结果,区组间F=1.599<F0.05=4.46,区组间试验地肥力均一,不存在显著差异;处理间F=8.073>F0.01=7.01,表明不同品种间马铃薯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SSR法),处理3、4、2产量均与对照(CK)达显著水平、处理1与对照(CK)差异不显著,其中处理3、4与对照(CK)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4、2之间与处理4、2、1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表1、表2)

2.2不同品种生育期表现

播种期统一为1月24日,不同品种间的出苗、现蕾、开花、成熟期均有所差别。生育期最长的是处理2(青薯9号)达106d,比最短的处理1(宣薯2号)长8d。说明不同马铃薯品种在同一海拔高度、同一栽培管理条件下,其生育期存在差别。(表3)

2.3不同品种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与单株薯重、商品薯率

单株结薯数:处理1(宣薯2号)单株结薯数最多达7.7个,比对照(CK)多4.1个。依次为处理1>3>4>2>5(CK)。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单株结薯数存在差异。(表4)

单株薯重:单株薯重最高的是处理3(会-2)达0.365kg,比对照(CK)0.195kg多114.7%。顺次为处理3>2>1>4>5(CK)。说明不同品种间的单株薯重存在较大差异。(表4)

商品薯率:商品薯率最高的是处理2(青薯9号)达89.3%,比对照(CK)高24.6%。依次是处理2>3>1>4>5(CK),说明不同品种间的商品薯率也存在差异(详见表4)。

综上,不同品种间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于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注:凡具有一个相同字母的处理表示无差异。

注:10窝平均数。

3小结

宣薯2号、青薯9号、会-2、威芋5号四个品种,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98~106d;在海拔1 300m左右地区种植,产量均比本地白花洋芋(CK)显著增产,增幅在12.3%~30.8%。

不同品种间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均存在较大差异,单株结薯数最多的是宣薯2号达7.7个,单株薯重最高的是会-2达0.365kg,商品薯率最高的是青薯9号达89.3%,这是由于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综上,会-2、威芋5号、青薯9号、宣薯2号这四个品种均适宜本县海拔1 300m左右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摘要:为筛选出贵州省习水县海拔1 300m左右地区适宜推广应用的马铃薯品种,指导大面积生产,2015年开展了马铃薯不同品种产量与经济性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宣薯2号、青薯9号、会-2、威芋5号等四个品种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98~106d;产量均比当地白花洋芋(CK)显著增产,增幅在12.3%~30.8%之间。单株结薯数最多的是宣薯2号达7.7个,单株薯重最高的是会-2达0.365kg,商品薯率最高的是青薯9号达89.3%。综合分析比较,会-2、威芋5号、青薯9号、宣薯2号这四个品种均适宜习水县海拔1 300m左右地区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马铃薯,产量,经济性状

参考文献

[1]伍壮生,廖道龙,吴月燕,等.海南冬种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4,(7):179-183.

[2]苏林富,胡志魁,刘晓东,等.宁南山区春露地马铃薯品种适应性评价[J].中国马铃薯,2013,(1):1-5.

[3]夏锦慧,雷尊国,范士杰.会-2在不同海拔地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7,(4):45-47.

[4]杨昌达,熊继文,刘振业,等.贵州脱毒马铃薯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02,(6):11-14,54.

[5]肖厚军,孙锐锋,苟久兰,等.贵州不同海拔地区马铃薯施用氮磷钾肥的效应[J].贵州农业科学,2011,(9):58-60.

[6]刘宝坤.马铃薯新品种对比试验研究[J].南方农业,2014,(3):7-8.

产量经济性状 篇9

一是不能根据推广的花生新品种需肥营养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施肥;二是盲目施肥, 只重视无机肥施用, 忽视有机肥施用, 容易造成花生生长后期脱肥、早衰;三是不能根据花生生长情况和生育时期确定施肥时间, 肥料有效利用率不能保证;四是对花生科学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不够重视, 生产上一直沿用传统的施肥方法, 对花生科学施肥技术研究的较少, 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要实现花生高产优质, 必须实行科学配方施肥, 按照花生需肥规律及产量目标, 科学运筹, 合理施用[3]。为了充分发挥东花8号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 促进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们设计本试验, 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方法对花生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以便为花生生产提供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进一步提高花生的单产和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与材料

试验点设在江苏省东海县石湖乡农业试验站。试验地属白浆土, 土壤肥力中等, 地力均匀一致。地势平坦, 排灌方便。周围没有高大建筑及树木, 地块空旷。前茬作物为甘薯, 单产2250kg/667m2。试验采用的肥料为南京产红三角牌45%高效复合肥 (含N:15%, P2O5:15%, K20:15%) , 氮素肥料采用江苏省新沂市产的尿素 (含N:46%) 。供试花生品种为东花8号。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计五种不同氮肥运筹的方法, 即5个处理:

处理1, 45%高效复合肥40kg/667m2和尿素7.5kg/667m2, 全部作基肥施用;

处理2, 45%高效复合肥40kg/667m2作基肥, 尿素7.5kg/667m2作为苗肥追施;

处理3, 45%高效复合肥40kg/667m2作基肥, 尿素7.5kg/667m2作为花肥追施;

处理4, 45%高效复合肥40kg/667m2作基肥, 尿素7.5kg/667m2作为荚果膨大肥追施;

处理5 (CK) , 45%高效复合肥40kg/667m2作基肥。

试验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 小区面积12m2 (3×4m) , 每小区132穴,

播种3粒, 每穴留2苗, 种植密度14674株/667m2。

1.3 试验经过

2013年5月5日播种, 9月15-17日收获。4月20日开始整地施肥, 基肥在播种前按每个处理设计的使用量均匀撒施后用旋耕机旋耕, 然后整平待播。苗肥于6月1日初花期按处理设计的施肥量开穴追施, 花肥于6月15日按处理设计的施肥量开穴追施, 荚果膨大肥于6月30日按处理设计的施肥量开穴追施。于6月5日和7月20日分别人工拔草一次。其它田间管理按当地生产习惯进行。在花生达到成熟期, 在田间随机取样20株, 对主要经济性状 (包括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单株有效果数、饱满果指数、双仁果指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等) 进行系统考查, 然后分小区逐一收获、称产, 取样晒干计算干率, 换算成小区荚果干重进行结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荚果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不同氮肥运筹对东花8号的产量影响存在差异。不同处理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处理5。以处理2产量最高, 荚果单产410.56kg/667m2, 比对照处理5增产28.89kg/667m2, 增产幅度为7.57%。处理3产量处第二位, 荚果单产402.22kg/667m2, 比对照处理5增产20.55kg/667m2, 增产幅度为5.3 8%。处理4产量处第三位, 荚果单产395.00kg/667m2, 比对照处理5增产13.33kg/667m2, 增产幅度为3.49%。处理1产量处第四位, 荚果单产391.11kg/667m2, 比对照处理5增产9.44kg/667m2, 增产幅度为2.47%。根据方差分析可知, 处理2的产量与对照处理5的产量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处理3的产量与对照处理5的产量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 而处理1的产量和处理4的产量与对照处理5的产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详见表1) 。

2.2 不同处理对花生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花生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影响, 收获前对花生主要经济性状考查表明, 追施苗肥、花肥、荚果膨大肥能明显增加花生分枝数、单株有效果数, 提高饱满果指数、双仁果指数、出仁率、百果重和百仁重。处理2较对照处理5主茎高多4.4cm, 侧枝长多5.3cm, 总分枝数多0.7个, 单株有效果数多1.1个, 饱满果指数高7.81%, 双仁果指数高2.89%, 百果重高6.7g, 百仁重高5.1g, 出仁率高2.7%。处理3较对照处理5主茎高多3.5cm, 侧枝长多3.5cm, 总分枝数多0.5个, 单株有效果数多0.8个, 饱满果指数高5.12%, 双仁果指数高1.6%, 百果重高4.1g, 百仁重高4.5g, 出仁率高2.3%。处理4较对照处理5主茎高多1.4cm, 侧枝长多0.4cm, 总分枝数多0.4个, 单株有效果数多0.5个, 饱满果指数高2.11%, 双仁果指数高0.5%, 百果重高2.8g, 百仁重高2.9g, 出仁率高1.8%。处理1较对照处理5主茎高多0.7cm, 侧枝长多0.5cm, 总分枝数多0.2个, 单株有效果数多0.3个, 饱满果指数高2.01%, 双仁果指数高0.28%, 百果重高0.4g, 百仁重高1.2g, 出仁率高0.5%。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不同氮肥运筹对东花8号植株的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 处理2、处理3只比对照所以增产, 主要是靠追施氮肥来改善植株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 通过提高饱满果指数、双仁果指数、出仁率、百果重和百仁重等经济性状, 来提高花生荚果的产量 (详见表2) 。

3 小结与讨论

1) 不同的氮肥运筹方法, 即一定数量的氮素肥料 (尿素) 与45%的高效复合肥配比施用, 无论是作基肥或追肥, 皆可提高花生荚果的产量。

2) 在施用一定数量高效复合肥的基础上, 配比施用的氮肥, 作追肥比作基肥的增产效果更好。以45%高效复合肥40kg/667m2作基肥和尿素7.5kg/667m2作为苗肥追施的, 增产幅度最大, 较对照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其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45%高效复合肥40kg/667m2作基肥和尿素7.5kg/667m2作为花肥追施的, 增产幅度较大, 较对照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增产效果较好。而其它肥料运筹方法, 即氮素肥料作基肥和作荚果膨大肥施用, 增产幅度较小, 较对照产量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其增产效果不理想。

3) 在花生生长发育期间追施氮素肥料, 宜早不宜迟, 最佳追肥时期在苗期, 其次是在花期, 否则, 增产效果不显著。在花生苗期追肥, 能提高植株氮素代谢水平, 促使叶面积增长, 增加干物质积累[4], 可以明显改善花生植株的主要经济性状, 提高花生单株有效果数量和果重, 达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因此, 花生高产栽培过程中, 在测定土壤肥力基础上, 根据花生产量指标, 进行科学配比, 合理施肥[5], 平衡施肥[6]。除推广施用高效复合肥外, 还要提倡配比施用一定数量的氮肥, 推广花生追施氮肥技术, 尤其是重视苗肥的追施, 保证花生中后期植株氮素代谢水平, 以确保花生取得更高的产量。

参考文献

[1]苏兴智, 汪洪洋, 徐宗进, 等.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东花8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 2011, (3) :121-122.

[2]孙彦浩.花生高产种植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1:63.

[3]毛兴文, 孙彦浩.花生高产栽培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4.

[4]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154.

[5]苏兴智, 徐军.优质花生高产高效种植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64.

产量经济性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玉米品种为奥玉3102、三北89、安玉2116。试验安排在大有乡凉水井村粮增工程县级玉米示范点上一农户的责任田中, 试验地质地为大泥田, 海拔567.1 m, 位于东经108°49′50.04″, 北纬27°18′4.59″, 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中等。年均温15.8℃, 无霜期294 d, 年均降水量1 136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设品种 (A) 和密度 (B) 2个因素。其中, A因素分别为奥玉3102 (A1) 、三北89 (A2) 、安玉2116 (A3) , B因素分别为:4.50万株/hm2 (B1) 、5.25万株/hm2 (B2) 、6.00万株/hm2 (B3) 、6.75万株/hm2 (B4) 。3次重复, 共36个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为26 m2 (4.0 m×6.5 m) 。采用宽窄行栽培, 行株距为 (83+50) cm×23 cm, 每小区栽6行, 小区分别栽117、136、156、175株。

1.3 试验实施

4月9日, 一犁一耙;4月19日, 二犁二耙。4月9日播种, 4月15日全部出苗。4月19日移栽。4月19日施基肥复混肥 (10-8-7) 675 kg/hm2。4月26日追施尿素300 kg/hm2, 5月22日, 追施尿素300 kg/hm2。8月30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从表1可以看出, 品种奥玉3102 (A1) 的株高在190.2~211.3 cm, 穗位高在54.7~57.4 cm, 茎粗在1.87~1.98 cm, 穗长在18.33~20.83 cm, 穗粗在5.49~5.68, 穗粒数在318.32~371.28粒, 千粒重在414.48~421.82 g。品种三北89 (A2) 的株高在205.0~223.8 cm, 穗位高在57.4~79.7 cm, 茎粗在1.72~1.89 cm, 穗长在18.50~20.67 cm, 穗粗在4.97~5.38, 穗粒数在415.95~586.72粒, 千粒重在300.66~326.69 g。品种安玉2166 (A3) 的株高在203.2~230.9 cm, 穗位高在58.5~77.4 cm, 茎粗在1.59~1.80 cm, 穗长在16.42~20.47 cm, 穗粗在4.73~5.09 cm, 穗粒数在445.05~493.56粒, 千粒重在239.34~4 247.04 g。

2.2 产量

2.2.1 多因素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品种奥玉3102 (A1) 产量以密度6.75万株/hm2 (B4) 最高, 为8 480.77 kg/hm2, 比密度4.50万株/hm2 (B1) 的产量增加1 761.54 kg/hm2, 增幅为26.22%。品种三北89 (A2) 产量以密度5.25万株/hm2 (B2) 下最高, 为9 034.62 kg/hm2, 比密度4.50万株/hm2 (B1) 增加1 365.39 kg/hm2, 增幅为17.80%。品种安玉2116 (A3) 产量以密度6.00万株/hm2 (B3) 最高, 为7 019.23 kg/hm2, 比密度4.50万株/hm2 (B1) 的产量增加1 634.61 kg/hm2, 增幅为30.36%。品种间、密度水平间及品种与密度交互作用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 (表3) 。

2.2.2 单因素分析。

品种A1的密度B4、密度B3极显著优于密度B2和密度B1。品种A2的密度B2、密度B3极显著优于密度B4和密度B1。品种A3的密度B4、密度B3极显著优于密度B2和密度B1, 综合3个品种的平均值, 密度B3、密度B4极显著优于密度B2和密度B1 (表4) 。密度B1、密度B2和密度B3水平下品种A2极显著优其他处理, 密度A1极显著优于密度A3。密度B4水平下密度A1和密度A1极显著优于密度A3。综合4个密度的平均值, 品种A2极显著优于品种A1与品种A3。品种A1极显著优于品种A3 (表5) 。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奥玉3102玉米在密度6.75万株/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 为8 480.77 kg/hm2, 比密度为4.50 kg/hm2的产量6 719.23 kg/hm2增加1 761.54 kg/hm2, 增幅为26.22%。三北89玉米在密度5.25万株/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 为9 034.62 kg/hm2, 比密度为4.50万株/hm2产量7 669.23 kg/hm2增加1 365.39 kg/hm2, 增幅为17.80%。安玉2166玉米在密度6.00万株/hm2的条件下产量为最高, 为7 019.23 kg/hm2, 比密度为4.50万株/hm2产量5 384.62 kg/hm2增加1 634.61 kg/hm2, 增幅为30.36%。上述3个品种在密度5.25万~6.75万株/hm2条件产量下, 均比低密度4.50万株/hm2增产17.80%~30.36%, 增产效果明显[3,4,5,6,7]。岑巩县玉米大面积推广种植密度在6.00万株/hm2左右为宜。

摘要:为进一步挖掘玉米生产潜力, 探明不同品种玉米适宜的移栽密度, 选用3个玉米品种4个种植密度进行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在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条件下玉米产量均比低密度4.50万株/hm2增产达17.80%30.36%, 增产效果明显。岑巩县玉米大面积推广种植密度应以6.00万株/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玉米,品种,密度,经济性状,产量,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军成, 张永清.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 (3) :116.

[2]姚福杰, 李新萍, 刘金财, 等.不同栽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先玉33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0) :62, 66.

[3]黄瑛, 黄冲平.密度对3个超甜玉米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6) :815-816.

[4]樊应虎, 张运锋, 黄光和, 等.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几个玉米新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 :1390-1391, 1528.

[5]王瑞莲, 李成, 韩凤英, 等.巴单28等玉米新品种种植密度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5) :40-41.

[6]魏锋, 张学舜, 马俊峰, 等.玉米品种新单28密度试验研究初报[J].种业导刊, 2011 (9) :18-19.

上一篇: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下一篇:麻醉趋势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