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与环境教育

2024-07-05

中学化学与环境教育(精选十篇)

中学化学与环境教育 篇1

一、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社会进步了, 工业化进程加快了, 工业“三废”的数量和品种也在不断增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 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过去报道过许多事例, 由于如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污染, 伦敦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 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全球气温升高, 造成一年四季不分明,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紊乱,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国部分工业发达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化学烟雾;我国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绿地沙漠化进程加快, 沙尘天气不断增多, 等等, 这些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

二、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存空间的变化?

根据史料记载和各种媒体报道, 每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目不小。世界组织联合国作出各种规定和批示, 要求善待地球。各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来引导、约束人们德行, 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 要爱护自己的家园。

我国也积极做出响应, 除制定各种政策, 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最近几年启动的退耕还林项目;各地政府每年都举行“爱河, 我在行动”“还我们一片蓝天”等活动。特设一些与环境有关的节日, 来提醒国民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如3月12日“植树节”, 4月7日“世界无烟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还有“爱鸟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 等等。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各类《大纲》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 对我们的教学内容作出要求, 要加强教育, 从年轻一代抓起, 体现环保教育的后效性。

三、环保教育, 我们在行动。

化学来自生活, 而又指导人们更美好地生活, 它与生活、环境等问题密不可分, 是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协调发展的。因此, 环保教育是广大化学教师应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我认为:既要抓住课堂内的机会, 又要通过课堂外的活动进行弥补和延伸。

(一) 在化学课堂内

1.巧用教材。

粗略统计, 在人教版的化学教材中有21处用图片或文字进行环保教育, 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 从化学理论角度出发, 讲明污染源及危害的原理, 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危害的原因、产生的严重后果和目前主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 CO污染。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讲清CO的危害:它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血红蛋白携带氧的功能下降, 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 重者置人于死亡。

(2) CO2污染。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其主要来自各种燃料的燃烧。我们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 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 同时开辟新的能源, 如发展H2能源、核能等, 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

(3) 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主要来自矿石燃料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 发电厂的烟气, 等等。SO2主要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 其毒性为CO的五倍,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 主要形成光化学烟雾。

(4) 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利昂 (CCL2F2) 排入大气后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导致臭氧层对紫外线的阻挡作用极大地减弱了, 人类患皮肤疾病的概率增加。

2.实验中实施。

利用形象、直观的化学实验,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做实验时, 最基本的要求是尽量少用药品, 同时应该注意废液的回收处理, 体现中学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教育。中学化学实验绝大多数是验证实验, 已经有了理论依据, 知道了反应原理,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 设计相应的步骤, 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往往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 有一定的注意事项。有些同学对这些总是不重视, 如果是制气体 (如NH3、SO2、CL2、H2S等) , 整个实验室里的气味难闻, 同学们都感觉难受, 我们可以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二) 注重化学课堂的延伸

1.结合当地环境状况, 做好环保教育的延伸。

化学知识总是要回归实际生活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 还可以联系当地环境的实际, 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 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政策的引领, 私家车急剧增多, 交通业迅速发展, 大量汽车排放尾气, 导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以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优良良天气数明显增多为例可说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严重性。以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工业的发展, 而且已经严重危及人体的健康。

2.努力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活动是所学书本知识的拓展和实践, 既满足了中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 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社会、感受了生活。例如:结合课本中的内容, 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 让学生利用假期到附近工厂进行参观访问, 实地考察。或者对当地雨水河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 进行一些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征集, 最后梳理整合推荐学生的作品去参加全国的青少年比赛, 这样学生既能了解当地环境状况, 受到环保教育, 又能使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

中学化学与环境教育 篇2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获得发展的媒体。不少教材的编写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线,过分强调教学体系的理性化,对于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研究方法和开拓精神强调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此教材的编写应该顺应形势的发展,打破传统的旧框架和旧结构,把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反应、新方法和反映化学前沿领域的新成果补充到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更新教材内容,使中学化学教育与高等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学化学教育仍然是应试的,尽管这一前提无法改变,但是可以将一些新题型加入到考试中,例如一些比较主观的题目的引入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课外积累的知识进行解释,自圆其说即可。这样能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和视野,使学校,老师和学生3方面都重视学生自主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适应时代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尽管为高等学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则是化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多组织教师交流、进修,更新参考书籍。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大学化学教材,了解大学阶段学生学什么,面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形势,正确认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深化化学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化学知识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大学教师也应该系统研究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在大学教学中,应首先复习中学化学内容,随后指出中学化学知识的局限性,接下来通过大学化学教育去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充分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与大学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与此同时,大学教师可以和中学教师进行化学教学交流,使中学教师能深入地了解高校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如果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与中学合作,进行定向培养,使2者的衔接更加顺畅,也可以缓解高考造成的巨大压力。

2.3 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去向。学习方式不仅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还指学习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中学阶段,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传授书本知识,教学方法称为“填鸭式”、“灌输式”。教师会把所有可能考试的知识点讲到,学生的思维被大量的题目以及标准答案所禁锢了。然而,大学教学包含的信息量大,仅凭借在教室里读书是难以做到的。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是强调学习过程的新型学习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的转换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讲是难以接受的,因此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由强调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过渡,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

3 结论

中学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 篇3

关键词人文教育 化学教育 学生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现行的新课程教材中已将化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渗透在各章节中,举例来说,每章节都安排了一至两篇的阅读材料,其中有很多具有人文教育因素,最常见的就是化学与交通、化学与通讯、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以及化学与其它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化学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一)化学知识体系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

许多化学原理、定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元素周期律体现出的量变到质变规律;化学平衡理论反应出的对立统一规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透露出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

(二)化学是一门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学科。

美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美学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点,提高美感欣赏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道德风尚。教学过程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形成技能和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有效实施美育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审美施教,挖掘化学的潜在审美功效,便能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愉悦心境,实现愉快学习,活跃学生思维,实现智力开发,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相反,教学如果缺乏美感,体现不出学科中蕴涵的美,就会黯然失色。化学之美不仅表现在化学现象中,还体现在化学规律中。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选择求真务实的化学史实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

如1828年德国的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使人们信奉百年之久的“生命力论”受到冲击,当维勒将成果报告给他的老师、化学界“最高法庭”贝采里乌斯时,却受到了老师的极力反对,但维勒用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他对真理的挚爱和虔诚,他以大量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准确性,并将“生命力论”扫出了历史舞台。

(二)选择团结协作的化学史实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如世界上首例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是我国中科院生化研究所、北大化学系及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几十位化学家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的成果。他们于1959年开始工作、1965年9月终于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壮举。纵观诺贝尔化学奖百年获奖历史,合作授奖的比例越来越高。当代科学前沿的重大课题,小至粒子大到浩瀚宇宙,复杂至生物基因重组,都愈来愈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跨国界的科学共同体的通力合作将成为攻克科学尖端的时代趋势。

(三)选择治学严谨的化学史实进行科学创新教育。

如化学家雷利、巴拉尔如果不对研究中的一点异常现象产生大胆怀疑,就不可能发现元素氩和溴。作为其“反面教材”,如大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就是由于粗心,没有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已观察到的异常,才使他们与发现元素溴和钒失之交臂。这些史实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必须要求观察细致、治学严谨。这也是创新的前提。

(四)选择科学家敬业献身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留美8年,在国难当头之时,为发展祖国化工事业,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通过自己深入研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使食盐的利用率达到98%,并将索尔维制碱技术公诸于众,造福全人类。这一举动,震动了世界科坛,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化学史实是无数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代代承传、不断丰富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启迪后人不断实践创新的标范和动力。重视化学史的教育,不仅在于了解化学发展中的具体史实和历史变迁过程,更重要的是融会和继承前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在化学实验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具有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化学发展史上,无论是波义尔在广泛实验基础上提出元素的定义,还是拉瓦锡以自己的实验否定了燃素说,可以说所有的化学成就都离不开实验。而学生对实验也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进行演示实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演示来说明化学性质和反应。另一方面,尽可能多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实验。比如,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实验等,这些实验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更容易激发兴趣,也更容易激活他们的思维。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种理念的具备是独立人格的人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的重要一点。

中学化学有效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4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 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 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勇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 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有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得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 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产生,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有抓住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3. 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亲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他做实验,他把实验室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Na投入Cu 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中学化学与环境教育 篇5

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但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饮鸩止渴的发展。为了社会的需求,化学教育必须与时代需求相一致,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化学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要想实现化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有好的、优秀的化学教师,如何实现化学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供大家商讨:

1、掌握深层次的化学专业知识

长期以来,能钻透化学教学大纲,吃透中学化学教材,讲透化学教学内容是一个中学化学教师的理想境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大爆炸,网络的沟通,随着化学高考的恢复,研究性课题的开展,我们以往的那些知识已显得不够用,有些学生的问题已触及本学科的知识的前沿,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除具备中学教材所需的化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

2、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同时,化学教师还要掌握哲学、文学、数学、物理、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勤于学习,终身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才能使自己掌握多元化的、综合性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升级换代,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最新的知识前沿。

3、可持续性发展的教法

要实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教法,就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就必须坚决废止满堂灌。要注意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化学教师要想使教法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就必须注意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A、“三个递进的面向”: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学习的全员发展。

B、平等性的原则:要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进而成长为既能为社会建功立业、又有能力获得个人幸福的人。

C、多样性的原则:化学教育不能过分强调标准化,要鼓励标新立异、见解独到。要根据新教材对个性和多样化的要求,建立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如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评估标准。

D、发展性的原则: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协调发展,防止教法的僵化静止化,以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持续健康的学习和发展。

E、探究性的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自学能力。

F、创造性的原则:教师要树立创造意识,创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现代化学教师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教法,多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多进行探究性 的学习,多进行案例和问题的分析,使学习具有交互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4、善于处理现代信息的能力

长期以来,三尺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神奇的板图板画,成了化学教师智慧飞扬的天地。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到来,未来学校教育必然要向建立信息教育工程发展,把计算机、网络、电子高速公路作为新的教育手段,逐步推行网际学校系统,实施网上教学。那么作为一个教师,为了今后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善于处理现代信息技术,做到既是知识的讲授者,又是技术操作员、网络辅导员。教师要能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5、树立新化学教师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新化学教师也必须以变应变,顺应发展的潮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大胆变革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教学中富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性的指导能力,和对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能力。做到“五化”,“五化”即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语言艺术化,课堂组织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师生关系融洽化。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同时做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

首先要降低知识的难度,强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对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改变他们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形成的错误的、模糊的、片面的想法,真正理解含义,形成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正确观念,比让他们记住一些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地名要重要的多。其次要打破化学学科中心的内容框架,因为过去的化学教材不以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发展逻辑,也不以每个人自身的认知发展逻辑,这就给学习带来了困难,也就没有持续性发展可言。然后还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化学现象的定性观察、化学数据的定量测量、活动与小制作、角色扮演与讨论、探究性学习与游戏等等。另外要加强化学插图的作用,以图知文,图文结合,培养空间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最后要树立起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终结,以理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绩。

总而言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以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优异的素质、发展的眼光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来适应教育的需要,才能为时代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化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创设一个良好的化学教育的大氛围,以促进化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市做了许多工作,现简述如下,供大家指正:

1、明确教改目标,抓住发展机遇

我市围绕新高中化学教材、新初中化学教材的推出,围绕高考 3+2 的推出,抓住化学高考恢复的机遇,不断对新教材组织教师教研、讨论、学习和试验,加深了对教材综合性、创新性、发展性的认识,先后开展了诸如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交互式教学的研讨、创新教育的实践等等。努力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教学模式,以利于江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学生的全员可持续性发展。

2、真抓实干,稳步推进

我市化学教研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化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个结合、落实三个保证、狠抓四个环节:即以素质教育、师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心;坚持课程改革、教研工作与教学相结合,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广相结合;从组织领导、教师师资力量、学校教学条件三方面提供保证,狠抓教学、教改、教研、科研四个环节,条件好的学校先推开,条件不足的学校后期展开、优先保障、加强指导。

3、精心组织,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化学教师的再教育工作,是实现化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工作,如何全方位地做

好培训工作,拓展化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其它知识,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市做到了精心组织,全员安排。先后请专家介绍了新大纲及教材的编写意图,请专家作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报告,请专家作了文化化学的演说等等,并请参加培训的教师以教研活动、看录像、学资料、写心得体会、写论文等等方式,加深了对可持续性发展的认识。

4、实施“三精工程”,刷新教育理念

从早期的“提高一堂课 45 分钟的效率”到近期的“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到现今的“推行化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不断实施“三精工程”:即精品课、精品教案、精品论文,不断刷新教育理念:教师从满堂灌转向师生合作;从强调学会转向强调会学;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向主动发现,开始注重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案例式学习等,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注意学习成绩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注意个别学生的过去转向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学习,关注全员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科研意识的增强和教研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

5、完善网络建设,尝试网络教育

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衔接问题探微 篇6

关键词:大学化学 中学化学 教育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77-01

能够进入到大学继续学习的学生,都是中学所培养出的好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在进入到大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众多的问题,例如自学能力差、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差、不能够灵活的引用掌握的知识等等,这些问题被社会称为是学生的“不适应症”,说明了当前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脱节。那么针对于化学这一课程,如何做好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化学的教育特点和学习要求,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出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之间的不同,然后找到他们两者之间的衔接点,才能真正找到两者进行衔接的方法。

1 大学和中学化学之间的不同

(1)目标不同。虽然我国一直在推崇素質教育,但是目前来说,中学化学的培养目标还是为了满足于考试的需要,把学生成功的送入到大学校园;而大学化学的培养目标则是推崇的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树立一个科学观念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满足于社会的需要。正是因为如此,大部分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后,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学习方向,导致在大学学习中,频繁出现逃课旷课现象。

(2)学习内容不同。中学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以及理论,并且在编写教材中,比较注重化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教学体系的理性化,并不太注重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教材的知识面相对来说也比较狭窄,例如平衡常数、电极电势等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涉及,还比较注重化学计算以及锻炼思维能力,往往对理论联系实际忽视,对试验的要求不高;大学化学则就需要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些能量关系,物质组成、结构、关系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还特别注重训练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以及手段,主要就是为后期的课程奠定坚实的化学基础。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中学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大多跟在学生后面不断的督促学生学习,并且再解决问题时,一般采用的都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不会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于复杂的问题往往会简单化,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专题讨论,没有联系实际等;大学化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化学思想和知识整体结构还主要是以讲解为主,但不再是一种简单化的解题模式,需要学生不断的探索新的解题方法。

(4)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需要改变。中学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教师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往往都是把总结好的方法不断的灌输当学生的脑海中,并反复进行演练,以强化训练,学生也之阅读老师的制定教材,根本不会再去看其他的书籍,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也就习惯了老师进行总结,自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根本不会自觉的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总结;而在大学化学学习中,需要学生不断的自己进行总结,并且要自己翻阅参考资料,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自己不断的研究新的解题方法,并需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用来解决实际问题[1]。

2 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的衔接点

(1)定义。大学化学的定义是在中学基础上的扩展,其内容更加丰富,叙述更为严密。例如物质结构中分子的定义,在中学阶段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而在大学的无机化学中的定义是: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前提下,物质分割的极限。其中离子是一种带点的分子,在单原子分子被包含在了原子中,这就是对定义所进行的外延。在比如说酸碱的定义,中学时为:凡能在水中电离出阳离子都为氢离子的物质是酸,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是碱;在大学无机化学中Brnested—lowry的质子理论:凡是可以给出质子的分子或者离子的物质都可称为碱,例如NH4+—H++NH3,那么NH4+是酸,则NH3是碱。

(2)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大学化学的元素以及化学知识是在中学基础上对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扩展。其中大学无机化学就是在中学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基础上按照电价电子排布特点分区所进行的分析讨论,例如在S、P、d、dS区,就对副族元素以及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讨论,完善了周期表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3)理论。无机化学的理论就是对中学化学进行的深化,并且进行了本质突破。比如“化学热力学初步”就是高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深化,并且从热力学角度对发生化学反应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讨论;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是对中学化学中的化学平很理论进行的深化,深入的分析了对化学反应速率以经济平衡移动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2]。

3 使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进行衔接的方法

(1)可以开设入学培训课程。由于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的差距比较大,这些从中学的高压政策中解放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很难一下适应大学这种相对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所以短期的开展一些入学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大学化学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帮他们树立一个比较长远的学习目标,不断查漏补缺,逐步进行深入学习。

(2)对教材进行研究。化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大学教师应该对中学化学教材和大学化学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找出其内在联系,是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进行有效的衔接。比如中学教材中曾经讲过一些理想状态,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等,在讲解分子间力的时候,要注意打破那些理想气体的方程式框架。

(3)对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化学这门课程本身就比较注重实践,那么化学实验也就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了。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不但要想学生展示化学概念和规律,跟要注重通过这些概念和规律所进行的试验过程。另外教学内容以及试验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的建立在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想爱你带发展观点,形成一个新的搭配组合格局,不过要尽量的靠近现代化学内容,避免出现一些过于陈旧的知识。通过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对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进行有效的衔接,而且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涛,刘宁,刘卉敏.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1,32(9):35-38.

浅析环境问题与现代中学化学教学 篇7

关键词:环境问题,中学,化学教学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根据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如果忽视环境保护问题, 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难以根治的污染问题。由于一些原因, 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已到了必须根治的时刻,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周边的环境, 更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 除了从源头上进行根治之外, 更重要的是进行常规教育, 从点滴做起, 把环保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角角落落。环境问题的产生、预防和解决, 都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 这就需要我国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播过程, 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尤其是中学阶段之中, 切实把环境问题和现代化学教学统一起来, 培养人人重视环保的理念。

1 现代中学化学教学与环境问题的联系

环境污染的产生, 说到底还是从化学知识方面寻找答案, 这其中, 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很多陌生、抽象的专业名词, 这就需要我国教育机构在中学阶段刚刚开设的化学课程中, 加大环境问题的知识内容, 帮助人们加大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1.1 化学课程可以帮助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 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这些内容的教学, 可以在中学生群体中把环境问题从抽象概念演化为具体事物,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试验等方式, 初步明白一些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危害程度, 他们就可以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宣传力度, 进而为环保问题出一份力量。

1.2 化学课程可以为社会传播相应的环保理念

从根源上说, 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危害, 资深化学人士认识的最为全面, 他们想到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最为全面, 他们除了身体力行、提出解决方案之外, 还可以通过教学与人的方式, 把环保理念传播给周边人士, 他们的学生就成为最忠实的听众和最主要的执行者。中学化学教师和每个学生在环保问题上人人都行动一小步, 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

2 环保教育对于现代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化学的教学,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存在一定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 迫于一些实际情况的压力与阻力, 教师难以拓宽所需讲授的知识面, 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枯燥。故此, 把环保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化学教学之中, 是现代中学教学的一大进步。

2.1 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阶段教育改革的实施方向, 我国各阶段教育体系的发展纲要中, 明确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但现实教育生活中, 一些学校迫于升学压力, 一时还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教师侧重于讲授书面知识, 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应对考试, 卷面成绩就会决定一切。这种应试教育无疑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急需要加以改革和适度调整。现阶段中学教学中, 把环保教育的理念和知识引入到化学课程之中, 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 学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学习来关心身边的事情, 尝试寻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中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做到了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缓慢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学习方式。

2.2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抽象学科, 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等, 对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 显得很抽象、深奥,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教师虽然可以拿出模型来演示一番, 但对学生来说, 很多概念还是难以琢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污染现象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温室效应、酸雨等等, 对于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学生们来说, 也是难以理解的事情。现在化学课程中, 教师通过把一些污染情况的发生原因引导到课堂, 比如酸雨的产生, 就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 (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 、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 使学生明白, “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 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侵蚀每年损失达15亿元。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这种情况的严重性,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从自我做起, 让每位学生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量。

3 环境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中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意义, 不在于是应对考试, 而且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了解, 来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根治的阶段, 这就需要人人都应行动起来。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群体之一, 他们的亲身见闻将会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这一阶段内在化学课程中, 教师积极讲授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 就会有助于中学生群体对于环境污染的了解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授课办法, 把环保问题引入到化学课堂之中。

3.1 成立学习兴趣小组, 关注环保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走出校门, 到社会上亲自调研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夏令营、节假日等空闲时间, 去当地自然

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 使学生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 鼓励学生通过所见闻, 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 尝试分析一些污染情况比如酸雨、雾霾、废水的成因, 寻找出解决办法, 通过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鼓励学生加大对环保问题的宣传力度

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仅是机动车、工厂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的事情, 更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污染源, 比如乱扔垃圾、过度使用塑料袋、出行不环保等, 环境污染问题与每个人都相关, 人人都可以为环保问题出一份力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 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 在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后, 鼓励学生走上街头, 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向周边人士积极宣传我国关于环保的法律法规和, 在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也把环保观念传播到社会大众之中。

总之, 我国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 不能忽视环境问题的内容, 相关部门应该在新课标许可的范围内, 允许和鼓励一些学校和教师开展积极尝试, 把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引入到化学课堂之中, 让我国中学生加深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问题, 让他们从自我做起, 成为保护环境的小能手和宣传者, 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果。

参考文献

[1]牛文元.我国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任重道远[J].群言, 2002 (10) .

中学化学教学与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篇8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 试论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 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一些伦理问题, 如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生态环境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成为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热点。现代科学教育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 致使一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失落、价值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下降。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部分中学生会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走向科研岗位, 所以在其中学学习期间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学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均可结合授课内容加强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们去关注科技工作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 能够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史实、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积极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念, 发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学生人格。

(一) 以史明鉴:通过化学史教育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史鉴使人明智。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 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的描述, 揭示了化学科学的演变规律,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可以供给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素材。

1. 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追求真理性, 因而在科学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鼓励理性的质疑, 不断挑战已有的知识体系, 发现其中与客观实践的不一致以及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因为具有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 波义耳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泽佛尔借助飞秒技术对单分子反应作了大量研究, 所得理论与RRKM统计理论的基本假设相矛盾, 从而对统计理论的适用范围提出了挑战, 创立飞秒化学,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伦尼乌斯在提出电解质溶液电离理论时受到了知名教授的质疑, 但是他坚持真理, 用大量的实验事实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有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化学家没有注意到已观察到的某些异常现象而与化学发现失之交臂, 遗恨终生。化学家李比希、维勒没有审视实验中的异常, 与溴、钒元素的发现, 失之交臂, 遗恨终生。化学家不畏权威、敢于怀疑, 勇于追求真理、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品质, 科学的怀疑精神, 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

科学的探索过程充满了困难。为了研制氟单质, 英国化学家戴维、乔治、托马斯严重中毒, 鲁耶特和尼克雪不幸殉难。但是, 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怕牺牲, 坚持不懈, 终于获得成功。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开创放射化学新领域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 造成了恶性贫血即白血病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也会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2. 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在科学创新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化学技术上的发展成就, 从两弹一星上天、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到超导材料的研制、纳米技术的应用, 再到“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准确回收。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哪一家单位或者哪一个人的努力, 是交流与合作的结果。其中, 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凝聚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多名学者的心血。居里夫人与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 并测出它的性质, 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化学家们精诚合作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通过化学教学内容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1. 教材本身处处体现着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

例如, 苯的分子结构, 乙烯的分子结构, 与C60的球体结构等等, 它们的和谐, 对称, 均匀, 从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的严谨性;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 得失电子守恒等等化学中的许多东西都有维持自己不变的天性;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 元素排列成尽可能和谐的层次和系列, 显示了良好的简洁性, 自洽性和预见性[3], 这是化学理论之严谨性;课堂中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 流畅的装置设计, 教师的规范操作, 它的严谨、准确、有序, 都是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很好途径。

2. 联系实际, 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为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把许多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 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教材中的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 实验内容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感到亲切, 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 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社会责任感、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等良好个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有利于科技道德观念的形成。

如高一教材“环境保护”知识, 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以及人类在改普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从而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它客观上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保护人类健康的根本措施。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介绍酸雨、噪音、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沙尘暴、大气与污染、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干旱与荒漠化以及城市垃圾等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 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一些高污染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 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 也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质, 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就是由于一座氮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有机汞含量过高而导致发生的;肥料化学只注重如何使农作物近期内多产而忽视了化肥的长期使用对耕地的副作用;农药化学只研究什么样的农药能最有效地杀死害虫而忽视其对土壤、江河、动植物以及人的危害作用。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以“毁灭性索取生态、环境为代价, 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观念, 建立新的伦理道德观, 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展望科技发展, 培养良好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展望科学技术发展未来。在讲授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时候, 我们可以介绍当前倍受重视的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的发电技术。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的发电装置, 不同于常规电池。其主要原理是:燃料电池等温地按电化学方式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不经过热机过程, 因此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 能量转化效率高 (40~60%) ;几乎不产生NOx和SOx的排放, CO2的排放量也比常规发电厂减少40%以上。教材与科技发展前沿相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科技责任感。

4. 通过学生实验, 培养良好的科技道德体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大部分的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和深化。波义耳就十分重视实验研究, 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内容的验证, 因此, 做实验的时候提不起兴趣, 马马虎虎, 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同学为了实验报告得到高分而修改试验数据。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介绍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梁树权教授的事迹。四十年代他在德国明兴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 以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 测定铁的原子量55.847, 实验结果精确到小数点第三位。他修订了前人的数值, 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 一直沿用至今。他认真严肃的科研态度可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为增强学生自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应该转变以往性质验证性等单一型的实验, 而应向设计型、综合型和科研型转变。如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课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讨论、拟订可行的实验方案, 提出药品和仪器设备计划、实施方案, 组织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 受到小型科学研究技能和智能训练,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在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中教师起示范引导作用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 其科技伦理道德的表现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应该以身作则, 自觉遵守现代科技伦理规范, 做学生的表率, 才能鼓励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感。科学的发展是迅速的。因此, 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接受和吸收新观念、新知识, 认真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 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教师要经常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个人品德、科技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来鼓励和影响学生改变思维方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既能够使学生公正地看待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 增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增强仁爱成分, 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喧宾夺主, 要以传授知识为主, 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为辅。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关于科技伦理道德的思考[N].学习时报, 2003-01-27.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3]潘勇群.论中学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 (4) .

中学化学与环境教育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化学,化学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化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等内容。这些内容仅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更具互动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的实验,如比较危险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等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1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1.1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或模拟实验过程,把抽象的概念、观点、原理等知识的产生动态化,使实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等,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1.2 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化学演示实验中,过去是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观察,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不容易搞清楚实验过程,利用投影仪或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再通过大屏幕电视,使演示装置得到放大,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实验现象能使全班同学清晰地看见,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演示电解水实验时,通过摄像探头实摄实放,从电视屏幕上可见到作为阴阳极都有气泡逸出,在阴极形成的气体能点燃,并且生成水,说明放出的气体为氢气。在阳极形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放出的气体是氧气。这实验如采用常规演示时,这些细微现象可见度低,是成功演示的一个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后,这些细微现象被一一放大,所有的学生都看得一清二楚,从而达到用常规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故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1.3 演示实验,突破重点难点

有些化学反应实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按常规演示实验难以完成,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是不可以做的。如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教室中播放小白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毒。

2)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气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3)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及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如,可采用三维动画模拟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过程。

1.4 再现实验,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实验是复习中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做到再现实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 整合方式

2.1 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整合方式之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可制作一些反映微观粒子间反应的课件;反映微观粒子的特点的课件;模拟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的课件等。利用这些课件,来解除学生的认知障碍。课件的制作可以积件的形式,交互性要好,重突破难点,减少没必要的声音和文字,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深感FLASH不失为化学课件制作中很好的软件之一,它简捷方便、功能强大、兼容性好。如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课件。

2.2 制作网页

网页制作是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趋势之一,它通过网络的强大的功能,丰富的信息量,将使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网页的制作可以某个专题为目的,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学与生活》《环境污染》、《铁》,《初中化学学习资源》等,教师课前按照课程标准,对网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在网页中,设制与教学中的相关网站链接,使学生直接通过鼠标点击,了解相应的内容。然后,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并将成果展示出来,与同学共同交流。如在《铁》网页中,教师可根据对学生对铁的现有的认知程度而作了相关提问,对本课中应用的铁的生锈及防治、铁的冶炼等网站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进入网站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中遨游,教师不作任何硬性规定,学生充分自主地浏览网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如有的学生对冶铁的过程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铁生锈及对策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冶铁的原料及成本感兴趣等。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入网站中相关的栏目,搜寻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个性化的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成果,然后写出相应的小论文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在网页上可设计BBS或聊天室,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在讨论区发布信息,协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对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及时给予评价和引导。教师也可通过BBS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在网络上,可以署自己的姓名,也可以署自己的代号。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发布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展现自己,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3 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只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仍是从属地位,所以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3.1 在实验教学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之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靠现代教育技术程序化及千篇一律的显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只有与讲解、板书、演示等手段恰当地配合,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3.2 规范的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规范的演示操作,是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为实现实验教学目标,从基础工作做起,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3 实验能力只有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才能得到充分锻炼和体现

基本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学好化学十分重要。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亦起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多做实验,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注意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科学规范,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重要的实验装置,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操作,同一种实验装置,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有不同的用途,要重视一种实验装置的多种用途。把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3.4 进行化学实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化学实验,方便快捷,还能避免某些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并使学生印象深刻,并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它即是一种应用技术,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放弃化学的学科特点,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同化学实验、化学理论结合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模式下,学生的认识难度不断降低,学生的知识容量不断扩充,学生兴趣得到提高,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得到张扬,学生乐于求索,乐于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整合而建筑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现代化素质教育观。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推进素质教学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潜质的必然结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课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自然界是的化学知识和奥秘进行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者,以现代教育理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一定能培养出现代社会优秀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晓东.试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6(4).

[2]杨在宝,张曦.浅析信息技术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3).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 篇10

一、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面临教与学的新环境、新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中学化学教育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这表明中学化学教育在改革机遇的面前, 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改革挑战, 现阶段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任重道远。[1]

1.中学化学教师的现状

教师是支撑教育最直接的力量, 合理的教师结构是中学化学教育优化与调整的重要基础。调查发现, 中学化学教师老龄化倾向比较突出, 尤其是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43.5%以上, 在新课改理念的吸取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明显滞后于教育发展的需求。化学教师中非师范生占到了15%, 这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学习, 以至于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力。此外, 近年来中学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 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12.5%, 这点是可喜的。但是, 为迎合新课改, 中学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及教师再深造的工作力度, 不遗余力地推动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2.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毋庸置疑, 新课改理念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 但教师如何理解新课改理念、如何展开教学, 才是关乎中学化学教育发展的大事。调查发现, 54%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很好, 契合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改革发展需求, 应务实开展;但也有46%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宽泛, 缺乏实践意义, 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真正贯彻新理念。这也表明, 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育仍面临“新旧”交替过程中的冲突困境。

此外, 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 以至于教学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 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 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 但这一亮点与传统教学形成了最为激烈的碰撞, “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2]这些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创新中学化学教学模式, 依托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也是优化与调整中学化学教育的基础。

3.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调查发现, 新课改实施之后, 中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有所增加 (35%) , 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 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存在“厌化学、怕化学”的心理, 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 而且加剧了师生之间不良关系因素的建立, 以至于化学教育面临师生关系僵化的窘境。[3]调查结果显示35%的师生经常交流, 45%偶尔交流, 而有20%的师生几乎不交流。

二、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策略

新课改为中学化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导理念, 但如何实现中学化学教育的科学优化与调整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坚定地秉承新课程理念, 狠抓落实化学教育的主体建设 (如教育均衡发展) , 并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基础上,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如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 , 为中学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落实教育资金投入, 促使教育均衡发展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困境不是思想理念的缺失, 而更多是教育资金投入缺乏, 导致教育发展频频陷入改革的瓶颈之中。因此, 为优化中学化学教育改革, 应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转变过去政府“一肩挑”的局面。

(1) 捐资助学。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投入捐资助学的队伍, 让社会情感与教育事业相联系, 形成教育事业发展全民参与的形态。

(2)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改革是当前初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也是契合新课改的必然选择。对此, 应着力构建新办学体制,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 扩大教育受益面, 均衡当前的教育发展。

(3) 加大经费投放力度。教育经费是一个敏感话题, 但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教育经费的支撑, 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教育事业的吸引力单靠教育的内涵是不足的, 现实的工资待遇一直是困恼教师的热点话题。[4]在一定程度上, 解决好教师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狭窄的问题, 将极大地提升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扩充当前相对薄弱的、老龄化的化学教师队伍。

2.优化现有的化学教学资源, 实现化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新课改理念是完备的, 但在践行中, 不少化学教师觉得化学教学资源相对短缺, 影响新课改理念付诸于实践。并且, 很大一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利用简单地局限在化学教学设计及化学题库等方面。殊不知, 这种局限的看法让化学资源流失, 造成化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其实, 化学教育资源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总和,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点, 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化学资源意识, 着力开发教学资源都是当前中学化学教育优化与调整的发力点。所以, 优化好、利用好化学教育资源, 可形成如下具体的作用面:

(1) 依托化学教育资源, 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多元化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强调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 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当前, 中学化学教育的考虑面相对比较集中, 生本理念侧重于“生本学习”, 难以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乐趣。对此, 多元化教学形态的基本面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情形, 转而通过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 迎合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个性教育能够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充分体现。[4]“构建—互动”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 就是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形成学生为主体、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形态, 转变生本理念中侧重“生本学习”的尴尬情形, 进而让学生快乐学、自主学, 与化学建立良好的情感。

(2) 开发化学教学资源, 推动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传统“一笔一黑板”的教学形态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 学生更热衷于网络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对此, 通过网络拓展化学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 并在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下推动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 使中学化学教育呈现新的发展面貌。

(3) 调整化学教材资源, 更好地契合师生的教与学。中学化学教材资源的调整, 主要在于化学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调查中部分化学教师反映化学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材实践难度大、新课改理解不到位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化学教育的开展。[5]对此, 应调整化学教育资源, 进一步有针对性、有长足性地开发化学教材资源, 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3.调整教育培训制度, 严把教师质量关

作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教师应具备何种素养、何种职业道德, 甚至何种价值取向, 都是新课改下强调教师全面人格形态的需求。对此, 新课改下教育培训制度的调整, 其重要出发点是优化师资质量, 为中学化学教育事业谋发展, 为化学教师谋幸福。

(1) 落实教师职前选拔, 严把教师质量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师专业化建设也随之推进。落实化学教师职前选拔既是优化中学化学教育的迫切需求, 也是调整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教师选拔不仅需要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 也需要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 化学教师的德与才才能吻合新课改的需求, 迎合中学化学教育优化与调整的时代背景。

(2) 抓好教师培训工作, 让中学化学教师与中学化学教育同步发展。化学教育与化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有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 而无教师的发展, 这种形态的教育优化与调整是灰色的, 难以形成长足的发展情形。[5]所以, 让中学化学教师与中学化学教育同步发展的思想认识应得到重视, 这是中学化学教育思想观念需要调整转变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调整形成持续效力的前提保障。表1为南靖县某中学着力教师培训所整理出来的培训内容及方式, 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 新课改下教师培训更多地指向于教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 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中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 这不仅是由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所决定, 而且在于新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思维的碰撞, 以及新课改在实践中的磨合所致。所以,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 首先需要抓好教育思维、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发力点, 大力推进中学化学教育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改革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袁盛林.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祖国:教育版, 2013 (5) :36-38.

[2]杨占林.用多彩的化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2011 (10) :120-121.

[3]周承英.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专题问答[J].内蒙古教育, 2009 (3) :31-35.

[4]覃孔彪.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5) :14-15.

上一篇:非晶合金变压器下一篇:纪检工作从大学生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