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基金统筹

2024-07-18

保险基金统筹(精选十篇)

保险基金统筹 篇1

一、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现状及问题

(一)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现状

作为第一发展中国家的我国, 正在建设世界上覆盖人口数目最多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财力的增长, 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日趋完善,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数额空前增加。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的权威公报指出, 今年以来社会保险工作开展顺利,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年五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数额达到39828亿元, 和去年相比, 增加了四千五百亿元, 超过百分之13的增长率。支出达到33003亿元, 同比增加了五千多亿元, 增长率为18.2%。随着社会保险统筹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多重利好效应的助推之下,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不断进入资本市场,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面临各类问题。

(二)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现时问题

1.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投资制度和方向不够明确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由我国政府部门决定, 这是由我国政治制度决定的, 不能像专业的投资公司对资金投资进行统筹的规划, 在资金的流通和管理上, 效率不高, 各个环节在管理的协调性上与专业的策划公司有很大的差距, 个人的保险投资可以通过投资公司进行运营, 但是社会保险与个人保险有着本质的不同,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提高了重视, 但是没有专业的科学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思想, 增加了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投资管理的风险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 基金的投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监督效率低下, 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效果。

2.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社会治理的方针是依法治国, 随着依法治国机制的深入, 法律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 法律管理体制并不完善, 保护和监督的区域更加广阔,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由政府直接管辖, 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 责任落实不够明确, 在出现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失误时, 责任落实困难, 一般情况下, 社保制度应该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 将实施和监督的权利分开, 由信托公司实施监督权利, 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 尽量做到权力分散, 可以防止不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 或者是利用职权上的便利而挪用这部分资金, 从而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3.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 由于政府是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直接管理者, 对资金的收支、管理、运营都缺乏必要的监督, 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投资方向的确立进行流程规范化规定, 从而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影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

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及定位

(一) 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的主要观点

我国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性质的主要观点有:公共基金说、财政资金说、半财政资金说、法律待定说等几种观点。

(二) 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定位

1.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权属的两种类型。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是预备性基金, 并且属于国家的专款专用, 其所有者应该是所有参保人员。但是以法律角度来看, 并不是所有参保人员都是这种基金的所有者, 必须具有代表性, 有两种模式可供参考和借鉴, 即国家所有制和社会自治体制。西欧的德国实行的是后者, 即社会保险机构是一种法律实体, 享有自治管理权。而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实行的是前者, 即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所有权在政府。

2. 我国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源于国家的税收收入, 其所有者应该属于国家。首先, 从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上来看, 国家属于保险者, 那么国家就应该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享有所有权, 而且这部分资金属于强制性缴纳, 而负责管理和运营的是国家指任的社会保险基金办理机构;其次, 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很多, 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国家应该享有支配权和使用权。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属于财政收入的形式;最后, 《社会保险法》明确指出,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是经过国家预算的, 不存在过多的财政赤字和盈余。这也意味着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属于国家所有, 不足支付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补足。

三、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制度及其完善

(一) 学界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的主要观点

我国关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的主要观点有:政府机构管理模式, 分权式管理模式, 他益信托模式。

1. 政府机构管理模式。

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分离, 分离出来的社会统筹部分留在省里, 实行省级统筹, 省级政府负责投资管理。中央负责制定一个统一的投资政策和方案, 并为其专门设计一个投资方案计划。以地方性投资工具和部门性的投资工具为主, 中央政府债券为辅;以“准债券市场”和“金融债市场”的投资为主, 以银行协议存款为辅。

2. 分权式管理模式。

将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权交给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门, 社会保险基金统筹账户资产经营权交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保基金管理局, 统筹账户的负债管理权交给财政部门, 监督权交给社保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和外部监督机构。由社保基金管理局依法行使统筹账户基金的资产经营权, 根据基金保值增值要求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将统筹账户基金投资于固定收益金融工具为主的对象和国家重点开发项目。

3. 他益信托模式。

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的管理问题上, 应当依法建立由参保企业作为委托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参保劳动者作为受益人所构成的他益信托法律关系。

(二)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管理运营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运营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其中就有《社会保险法》, 最高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性条例也作了详细的说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制度具体如下:首先, 企业职工和单位负责经办的社会保险基金分成两部分;第二, 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经营和管理调配, 并有义务使这部分资金增值, 减少财政负担;第三, 银行的储蓄是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主要来源。并且购买国家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途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投资收益全部并入基金并免征税费;第四, 政府将收入作为统筹基金, 禁止任何人和组织擅自挪用。

四、结语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建设属于民生方面的建设, 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但是物质保障的前提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制建设来促进民生建设;同时要完善资金的信托制度, 提高统筹资金的增值率, 减少国家这一部分的财政支出。除此之外, 要完善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完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规划。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资金的管理模式, 提高自资金的增值效果, 根本途径在于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相关职能的发挥, 为统筹基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制度的完善上来加强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杜晓艳.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3:1-62.

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风险防范 篇2

一、风险的形成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整体社会因素和局部社会因素。

整体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身特点所致。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以前的公费医疗逐步转变而来。现阶段,医疗保险的支付是由参保人、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三个方面来完成的,医药消费的不透明性,使得医疗监管机构很难对医药消费的价值与消费内容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界定,这就为统筹基金正常、准确地支付医药费用造成了很大困难。二是在当前状况下,各定点医疗机构所获得的财政投入不变甚至被削减,其经济效益主要依靠于自身的创收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医疗机构把获取经济利益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追求目标,甚至有的医疗机构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惜采取种种手段,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三是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人群的医疗消费需要也日益加强,这势必也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

造成基金风险的局部社会因素,一是保险基金的收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下,在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相当一部分单位在规定的时期内不能按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而这些单位的参保职工仍然要进行医疗消费,这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大幅减少。二是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新医药设备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就诊人员的心理使然,都希望能尽量使用最新最好的医药设备,从而造成人均医疗费用的大幅增加,这相应地也会增加统筹基金的开支。而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统筹基本上都是以县区为基本单位,独立运营,暂时无法建立整体的协调均衡机制。

二、基金的筹集与支出

筹集与支出是保证基金安全正常运行的两个关键,筹集是医疗保障系统运行的基础,只有按时足额的筹措到所需的资金,才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营,而资金筹集的比例是以当地的生活与医疗消费水平为基础的,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确定统筹水平时,必须经过缜密的调查分析,以做到准确适度。正常情况下,筹资水平应略高于医疗消费水平,做到略有盈余。而如果在调查分析中出现失误或分析不周,或者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的医疗费用走势,筹资水平低于预定的医疗消费水平,基金运行就有可能存在透支的风险。

基金的支付方式,从目前已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市看,大体可分为三种:

1、患者看病时直接付费与医院,然后由患者与医保机构结算;

2、患者看病时不直接付费,由医院与医保机构相互结算;

3、医保机构与医院采用定额预算管理,医保机构逐月拨付医疗费用,年终总结算。一般情况下,基金出险是由于采用了事后结算的方式,因为医疗机构的医疗消费形式发生在前,结算在后,也就是说,作为结算本身已经失去了对医疗行为的制约能力.如果采取预付制,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导致基金出险的.因为医疗保险机构已经按照预定的指标体系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付费,医疗机构是根据医疗保险机构提供的费用和需求指标体系的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所以,通常是不会出现基金出险的情况,而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即医疗消费不足。而结合制的付费方式正是取长补短,把预付制和后付制结合起来,力求兴利除弊,弥补二者的缺点。

三、风险的防范

一是要加大收缴力度、确保基金收缴率。要保证统筹基金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保证较高的基金收缴率,特别要注意防范恶意拖欠的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预算制度和基金预警系统。在统筹年度开始之前,必须对该统筹年度的医保金收支总额特别是统筹基金部分的收支情况进行预算,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做完总体预算后,再分别核实个人帐户与统筹基金具体收支预算。基金预警系统是指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种基金设置相应的警戒线,从而预先警示基金系统在运行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已实现网络化的统筹地区,更要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结算系统等实行网上监控。

三是要结合实际,确定合适的支付比例。因各地的收入水平、医疗消费水平等情况差异较大,在支付比例以及支付的方式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决不能完全照搬所谓大中城市、改革试点已有的套路。

四是要建立统筹基金支付的调节与平衡机制。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统筹基金支付的主要是是医保病人住院费用的大部分和特殊门诊的部分费用。通常住院费用都是按一定比例分段支付,而特殊门诊如何支付各地做法不尽相同,这也正是建立调节机制的重要部位。门诊特殊病种补助应采取弹性比例,即补助的具体比例应视年终统筹基金的结余情况确定。

五是要严格大病的审查。目前各地对进入大病互助的门槛设置与支付比例不尽相同,但各地进入大病互助的人数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费用的增长幅度较大。从而给医保经办机构造成相当大的支付压力。

四、化解风险

对统筹基金的风险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认真研究和探索化解风险的措施和办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化解风险的措施通常有以下几点:

一要抢占先机,尽量争取将风险化解在萌牙状态。统筹基金的风险,通常是指统筹基金的支付额超过了统筹基金的帐户额。这种超支现象往往是逐渐产生的,可以通过月统计报表反映出来。所以应规范会计统计报表制度,认真核查每月的收支状况,一旦出现超支,马上在下一个月份进行调节,尽量使超支的问题在统筹年度内得以解决;倘若在统筹年度年终总结算时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就必须在新的统筹年度第一季度内加以解决。

二要适时适当调整有关的比例标准。当超支数额巨大,而发生的超支费用又在正常合理的开支范围内,并非违规或过度医疗消费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收缴比例,以此增加统筹基金的总量,提高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但是划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一般不能降低,否则,容易引起参保人员的心里不平衡,另外,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大病互助的收缴基数与支付比例,以化解大病互助基金的支付压力,也可以考虑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通过社会化的渠道来缓解医保基金压力;如果前述措施仍不能化解风险,则需要提高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起付标准,或者降低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以增强参保人员的节约意识,适度降低总体医疗消费水平,从而化解统筹基金超支的风险。

保险基金统筹 篇3

关键词:失业保险 统筹层次 基金调剂能力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是国家制定的防范失业风险的一项政策。要发挥它的作用关键是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而要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就必须提高失业保险的统筹层次。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是指失业保险基金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实行统一筹集、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管理形式。对统筹层次作相应调整。提高统筹层次,有利于发挥失业保险的互济作用,增强基金承受能力。

失业风险具有周期性,采取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不足以应付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增长压力。在我国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现已进入第三次失业高峰,这表明对失业保险资金的需求会增大。现在失业保险基金有累积余额,并不说明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而是在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小的情况下掩盖的假象。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讲,确保不拖欠失业保险待遇,是失业保险工作的最低标准线。现在有的地区,只要失业人员再有新的增加,就无法保障了,加上北方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南方外资、民营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将可能出现大批失业人员。另外有的地区扩面重点要转到非公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上来,这样可能领取失业保险的期限要缩短,但人数会大幅度增加。失业保险金的标准也不会就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随着人本理念的落实和人性化管理的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肯定还会不断地提高。失业保险再不提高统筹层次,维持现行运转状态就很困难了。

我国在86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时候,就同时启动了失业保险制度,到现在已经22年了。在其之后启动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现在统筹层次均高于失业保险。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绝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地级市的失业保险统筹。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城市分为三种:一是直辖市,目前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二是地级市,即设区的市,全国共有设区的市222个,市辖区727个;三是县级市,全国共有县级市442个。其他行政区域包括72个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30个自治州(主要分布在云南、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8个盟(全部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些行政区域所辖936个县。1999年开始实行的《失业保险条例》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失业保险工作现状,规定了相应的统筹形式。规定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这将原来大部分实行县级统筹的地区提高为市级(地级市)统筹。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管理水平差异很大,基金全部由国家或省级统筹的条件还不成熟。而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的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较均衡,工作基础较好,市场就业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对失业保险的需求也相对集中,有条件实行全市范围内的统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全市统筹的实现方式,可以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全部基金,也可以统筹调剂使用部分基金,以充分发挥基金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情况确定。2006年劳动保障部就专门对失业保险市级统筹作过动员部署,之后又提出以市级统筹为基础,加快向省级统筹过渡。由于我国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低,导致地区之间调剂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造成一些地区失业保险基金严重不足,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大量的节余。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失业保险基金征集困难,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调剂使用,而地方政府往往没有财政能力对匮乏的救济金与予以补足,致使一些地区不能按期支付失业人员的救济金。以城市为单位各自为政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促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失业保险制度的先天不足增加了提高统筹层次的工作难度。现有结存基金分布结构和支付需求的不对称容易使一些地区对提高统筹层次产生抵触情绪。存钱多的地方,失业人员增长不一定快;存钱少的地方,失业人员却很多。存钱多、收支余额大的地区,会不愿意搞。而困难的地方一听说搞提高统筹层次,可能就会在基金征缴上有所放松;地方政府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负担可能会增多,有些地方凭长官意志行事,执行政策的严肃性差,加大了失业保险支付风险的不可预见性。这就涉及到现在的结存基金的权属在提高统筹层次的时候如何处理的问题,地区间的调剂力度上怎么把握的问题,经办机构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失业保险基金和财政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保险基金统筹 篇4

1998年, 中国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初, 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实际情况, 除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实行市级统筹外, 其他省份以中国传统的基层地域单位──县 (市) 为统筹单位。在这种情况下, 直到2010年前后, 绝大多数省份是县级统筹, 少数地方尝试推进地市级统筹, 个别规模较大的城市推行全市统筹。据调查, 2009年全国有2620个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单位, 其中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为县 (市委) 级单位 (1) , 统筹层次总体上来说偏低。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健全, 低层次碎片化的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缺陷和风险逐渐显露并严重化。在这种情况下, 2009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的通知》提出“提高医保基金统筹层次, 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 (地) 级统筹”的目标任务 (2) 。在政策的推动下, 福建、浙江、河南、山东等省份纷纷推动实现县级统筹向市级统筹的过渡。

二、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存在的合理性及缺陷

在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逐渐走下历史舞台的如今, 绝大多数研究者和观察者普遍过多强调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的缺点, 藉此阐释市级统筹乃至省级统筹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这种观点, 没有看到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存在十余年的必然性、合理性和重要性。

20世纪末,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局限的当时, 与之相配合的医疗机制改革必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口。而纵观国内行政层次及历史积淀的情况, 作为传统籍贯标志和基层行政单位的县 (市) 无疑是最优选择, 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另外, 当时的人口流动比较有限, 县区内的人员流动占据着主体地位, 跨县区医疗的现象极少, 所以以县 (市) 作为医疗保险统筹单位具有合理性。据调查1999年A县某村的五百多居民基本上都在本村、本乡镇解决看病问题, 去县城治疗的案例很少, 去其他地方的更是寥寥无几。另外, 在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作为主体情况存在的十余年间, 三大医疗保障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发展中, 需要面临的问题和事情较多, 如果统筹层次过高, 涉及任务过重, 对经办工作人员胜任能力的挑战过大。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可以适当避免这些风险问题, 三大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供基础性保障。Z市自2000年实施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以后, 在短短几年中就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 便是这种基础性保障的关键表现。

应该承认, 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在发挥其阶段性作用的同时, 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 基金自身方面

基于区县 (市) 统筹的医疗保险基金额度较少, 支撑能力有限, 对于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县区而言支付风险较大。比如市的B县一共有3.8万人参保, 但其中的近两万人是退休人员困难企业人员及农村老人, 基金出险危机频繁, 难以为继, 多次向市级申请调剂金又引起其他区县 (市) 的不满。

(二) 主体行为方式方面

由于基于区县 (市) 统筹的医疗保险基金面对风险的脆弱性普遍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 各县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彼此之间的医保政策不统一, 行为模式多种多样, 在实用主义的逻辑中普遍忽视业务操作的规范, 定点治疗机构违规违法现象严重。

(三) 服务对象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活跃, 人员流动性增大, 跨县区医疗购药现象逐渐增多, 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已经不能方便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了。比如B县有大量破产企业的员工前往附近县区及Z市市区提供劳务服务, 日常疾病医疗均在所在地进行, 其亲属的大病治疗也往往在其所在地进行, 在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下他们享受医疗保险是比较困难的。

(四) 宏观形势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特定经济区域或城市往往并入了多个县区, 比如Z市市区含有三个区, 县 (市) 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会使得三个区之间的相关政策、待遇不同, 无疑会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市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的实施及依存问题

基于如上所言的各种问题, Z市早在2008年便责令市劳动保障局组织人力进行系统调研, 考量本市实行市级统筹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010年,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 Z市最终下定决心将医疗保险基金全部纳入市级统筹统一管理, 推进施行市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 并且根据地方情况探索提出了“统一参保范围、统一缴费标准、统一待遇水平、统一经办流程、统一基金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六个统一的新思路。

施行市级统筹后, 实行“核定收入任务、收支全额缴拨、基金短收自负、超收适当奖励”的财务管理体制;全市医保费实行税务统一代征,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 建立全市统一的会计操作规程, 对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各县 (市、区) 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从以前视基金平衡情况确定划入数额的管理方式, 改为由市级经办机构按统一规定标准划拨, 做实个人账户参保人员门诊、住院等医疗费用在全市范围内实行IC卡联网结算, 并积极探索建立以总额控制付费为主体, 辅以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项目付费等复合型医保付费结算方式。

市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的实施, 不仅基本上解决了第一部分所说的系列问题, 还在如下三个方面发挥了意料不到的积极作用。 (1) 由县级统筹向市级统筹的转化, 调整了市县级经办部门的设置, 总体上减少了20个岗位, 经办管理成本也明显减低Z市2011年的成本额度比2009年降低了80万元。 (2) 市级统筹的实施减少了异地医疗现象, 据此堵塞了大量医疗就医产生的诈骗可能性, Z市2011年的相关案件为960件, 仅为2009年的五分之一。 (3) 实施市级统筹后, 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能力更强了, 为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不过, 市级医疗保险基金统筹的实施, 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从宏观方面来说, 上一部分所言的几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比如基金抗风险问题, 虽然市级统筹的基金较为雄厚, 但也面临着县级统筹的类似风险;另外, 市级统筹减少了异地治疗, 但依旧存在异地治疗现象造成的难度。比如, 与相邻地市地理距离较近的居民跨地区治疗现象较多, 在外务工或经济条件较好的民众前往省城乃至北上广等大城市医疗的案例也逐渐增多。从微观实务方面来说, 市级统筹在改变县级统筹格局的同时要承担县级统筹终结带来的系列问题, 比如市级统筹以后县级经办机构及人员的定位及积极性协调问题, 再如市级统筹将以前医疗待遇不同的各县强行划一需要有效平衡各利益方, 另外还得处理系列历史欠账问题。

四、对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问题的思考

根据如上所言, 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虽然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问题, 展示了一定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但没有彻底解决所有问题。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是与县级统筹一样是一个阶段性的历史产物, 而不是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改革的终点。二是统筹层次的高低与相关问题的解决及优越性的发挥成正比。

关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提升问题, 目前有两个观点。一是省级统筹, 2010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64条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 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3) 对此, 部分专家学者曾经对此进行预期和探讨, 在总体上认同这个政策的同时, 普遍指出了面临的困难及所需的条件问题。二是跨市统筹, 这个思路是在目前市级统筹实施过程中涌现出的系列问题基础上开展推进的, 有较为雄厚的现实基础但缺乏政策推动力。

对于这两种说法, 文章认为应该从目前的现实需求出发, 以跨市统筹为突破口和出发点, 破除行政区域设置的局限, 以经济发展、地理地域和历史人文为关键基点寻找跨市后的统筹层次或区域定位, 而不是强行在行政机构设置的僵化层次中预设僵化的层次提升思路。比如对于福建省来说, 可以考虑以闽东、闽南、闽中为统筹层次定位。对于闽南还可以考虑与粤北的部分地域结合起来统筹实施。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由县 (市) 级统筹到地 (市) 级统筹、进而逐步向省级统筹转变。根据Z市的具体情况来看, 市级统筹的实施的确显示了一定的先进性, 但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问题的解决需要顺着统筹层次提升的逻辑寻找新的层次定位。

关键词:保险基金统筹,县 (市) 、市级,地 (市) 级

参考文献

保险基金统筹 篇5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解决建筑企业之间劳动保险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和确保建筑业职工老有所券、病有所依 , 使企业能在平等条件下竞争 , 推动建筑业改革的深入。根据国务院一九八四年七月三日第三十七次常务会议关于 “6 可以先在建筑业实行全行业保险的试点”的指示精神 , 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1987)22 号文精神、国务院国发(1991)33 号《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和省有关改革现行养老保险办法的精神。结合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从;在建工程项目造价中收取和建筑产品微利的特点 ,以及几年来我省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实行统筹管理试行办法的执行情况 , 特制定本办法。

(二)统筹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第二条 凡我省全民所有制和县(区)以上集体所有制建筑 企业劳动保险基金由省、地、州、市建委(建工局、处)实行统筹管理。

中央在湘建筑企业(已经国务院批准实行行业统筹的除外)、省宜各厅局建筑企业、县以下的城镇街道、农村建筑队〈企业 〉 待今后根据工作进展情况 ,逐步纳入统文管理范围。

建筑行业中不属于按基建项目收取劳动保险基金的单位, 直接参加当地退休基金社会统筹。不参加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 , 已由民政部门支付离、退休费和退职费的人员,不参加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

参加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企业中的农民合同制职工仍按原规定执行 , 不参加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

第三条 劳动保险基金的开支范围:

一、离退休职工的费用:、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东金、职工退职金:、离、退休职工的生活补助费;、离退休职工的价格补贴(包括离、退休职工的副食品补贴、粮油补贴等): 4、离、退休职工的医疗费 :、离、退休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救济费:、离、退休职工和退职职工易地安家补助费、差旅费;、因工残废退休人员护理费;离、退休职工的书报费、洗理费;以及离休人员交通费;、合同制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

二、其他属劳动保险基金内开支的费用 ;、因工残废补助费;、疾病及非因工负伤救济费,非因工残废救济费;

3、疗养院(所)疗养员伙食补助费和路费 ;、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和救济费。

不属在劳动保险基金中开支的项目 : 职工福利基金列支的;工资总额内支付的病、伤、产假工资;因交通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病伤、亡应由肇事单位负担的费用;其他如财政补贴等。

(三)取费标准和办法

第四条 劳动保险基金的取费标准 ,按照 “ 以文定收 , 略有 节余 ” 的原则确定 , 凡在我省境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含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久不分隶属关系和资金来源 , 均由我省各级建委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统一按下列标准向建设单位计取劳动保险基 金。

一、新建、改建、技改维修项目和单独承包的机械土石方工 程、构件制作安装工程、装饰装璜工程、桩基础工程、道路桥梁堤坊工程、市政给排水工程、煤气管道工程等按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3.5%建设单位计取;

二、包工不包料的土建工程、单独承包的人工独立土石方工程按预算定额人工费 25% 向建设单位计取。

以上所计取的劳动保险基金列入建设项目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工程造价中的劳动保险基金应单独列出来 , 由各级建委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统一收取和管理。

实行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后,由于离退休职工逐年增多 , 劳动保险基金开支增大 , 收不抵支时 , 由省建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劳动保险基金取费标准。

第五条 凡在省内施工的建设工程在签定施工合同后 , 办理开工报建手续之前 , 由建设单位按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向办理开工、报建手续的同级建委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交纳劳动保险基金,省内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均不得例外。在建工在项目投资计划如有增减,竣工时由建设单位按工程的实际造价与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结算劳动保险基金。各级政府及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批准减、免劳动保险基金,各建筑企业应积极地配合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及时将劳动保险基金足额收回。鉴于竣工结算一般大于报建造价的实际情况,在单位工程造价的基础上 , 按规定比例增加 百分之三十预收劳动保险基金,其费用在概预算中一并列入工程造价。工程竣工后 , 按建设银行审核的结算单办理结算 , 结算金额实行多退少补,多收的劳动保险基金及利息全部退还建设单位。为保证劳动保险基金的足额收取,各地、州、市、县应忙省劳动厅、省 人民银行湘劳社险字〈 1992 〉 214 号、〈 1990 〉 335 号文件机定 , 由建设单位的开户银行执行保险基金的建设工程项目 , 各地、州、市、县建委(建工局、处)不予办理开工、报建手续 , 建 设银行不得办理工程拨款建筑企业不得组织施工。“委托银行扣缴”(免签协议)办法,任何单位不得拒付。对没有交纳劳动对不报建擅自 开工者 ,除按规定补交劳动保险基金外 , 并按省政府关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条 建筑企业在省内睁地区承包工程 , 劳动保险基金均由办理开工、报建手续的所在地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收取 , 并按规定提取管理费和 50%的劳动保险积累基金后划拨给企业所在地行业管理机构 , 然后按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大执行。

省内跨地市承担的工程,应划拨给企业所在地的劳动保险基金 ,在年底还未划拨的,省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办公室根据各地市基金结算情况 ,通知省建行,由建行系统统一划拨。

建筑企业在省外承包的工程和自行完成的建安产值以外的产值,按下列公式与当地

地、州、市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结算:

人平完成产值 = 完成总产值 / 固定职工人数

折算人数 =(在外省完成的总产值 + 施工产值外的产值)/人平完 成 产 值 应扣除折算退休职工的人数 = 折算人数×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比例

全年实拨付企业的劳保基金=

行业管理机构全年应拨付给企业劳保基金一(应扣除折算退休职工的人数×月统支标准×12个月)

(四)支付形式

第七条 劳动保险基金实行统筹管理 , 执行统文和返回企业包干的支付形式。即本办法

第三条第一款中 1、2、3 项由劳动保 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按月支付;其他各项按企业承担工程 , 已收取了劳动保险基金的建安工程造价的 0.5% 返回企业包干使用,节约和超支均列营业外。

第八条 对暂未纳入统文管理的建筑企业的劳动保险基金,应按本办法的第四条规定实行统一收取后再统一拨付给企业(简称统收拨付)。其节余额(收取与拨付之差)为行业管理机构的劳动保险积累基金。

一、拨付的办法 :

由各级行业管理机构按报建项目所收取的劳动保险基金的一定比例拨拨付给企业 , 并从拨付的总额中提取 1% 的管理费。省内全民企业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对已开工的项目完成工程进度 50%的预拨 70% , 其余的待工程竣工结算时结清并拨付给企业 ; 县以下集体企业和外省来湘企业待工程竣工结算时一次结清。省内的建筑企业(含中央在湘的建筑企业)跨地市承担的工程 , 由企业所在地行业管理机构审查企业是否符合条件 , 然后按规定的标准拨付给企业。

二、拨付的条件:、建筑企业(含农村建筑队)必须是经省、地建委资质审查 , 确定了企业资质等级 , 并取得了资格证书的(含非建工系统及城镇街道的非等级企业);、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健全 ;、企业的人员相对稳定 , 并建立了劳动保险待遇和养老保险制度的。

经审查凡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 , 各级行业管理机构不得拨付劳动保险基金。年终结转时,将劳动保险基金转入积累资金科目内。凡拨付到企业的劳动保险基金、一定要专款专用。不允许任何部门和个人挪作他用。

三、拨付标准、省属、中央在湘全民所有制建筑企业 :

拨付企业的劳动保险基金 = 实际收取劳保基金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76% × 3.3%; 2, 地、市属、省厅局直属建筑企业(含省属、中央在湘的集体所有制建筑企业): 拨付企业的劳动保险基金 = 实际收取劳保基金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76% × 2.8%; 3、县属建筑企业 : 拨付企业的劳动保险基金 = 实际收取劳保 基金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76% × 2.4%;、县以下城镇企业(含非等级企业): 拨付企业的劳动保险基金 = 实际收取劳保基金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76% × 1.6%;、县以下农村建筑队(企业)拔付企业的劳动保险基金 = 实际收取劳保基金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76% × l%。、包工不包料工程 : 县以上建筑企业按劳动保险基金收取额的 8o% 拨付给企业;

县以下建筑企业按劳动保险基金收取额的 3o% 拨付给企业;、省外临时来湘施工的全民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的返回标准,由各地行业管理机构与企业协商拨给。原则上不得高于(1985)建定土字第 9 号文的拨付标准。

(五)管理与监督

第九条 全省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均在建设银行开立专用帐户,专项储存、专款专用,按银行规定办理业务 , 受财政、审计、建设银行监督 F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违者将按规定进行查处 F 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劳动保险基金存款计息,为便于操作,从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 , 按照国发(1991)33 号文件规定执行。对存入银行的基金 , 按其存期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 所得利息并入基金。积累基金一部分可以购买国家债券。

各级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劳动保险基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 , 并抄报同级劳动和财政部门。

全省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由省统一平衡调剂,每半年预结一次 , 年终结算。各地、州、市年终结算后 , 结余部分上缴省 30% ,作为全省劳动保险基金调剂金。为加强对劳动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与监督 , 保证基金专款专用 : 各地、州、市上交省的调剂金应全额 存入省财政厅在省建行开设的特别代管专户 , 各地、州、市劳动保 险基金的年终结余的 50%亦应存入各地、州、市财政部门在同级建设银行开设的特别代管专户 , 实行财政专户储存 , 劳动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储存的利息从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起 , 比照劳动部门经办的养老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储存的利率计息。

第十条 参加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的建筑企业 , 职工的退休条件及审批程序 , 仍按原规定办理。每月将增、减离、退休、退职 职工花名册报地、州、市行业管理机构审核。不符合国家规定办理 离、退休的 , 其费用一律由企业自行支付。

参加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的建筑企业 , 应按劳动保险基金项 目建立帐目 ,每月向所在地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填报。企业 申报劳动保险基金时 , 应做到真实准确,如发现弄虚作假 ,冒领劳动保险基金者 , 除抵扣多支的基金外还要根据情节 , 处以冒领金额 3-5 倍的罚款,罚金不得进入成本,由企业税后留利中列支 , 并要对当事人和直接责任者给以必要的处分。

(六)行业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十-条 按照国务院国发(1991)33 号文的规定省、地、州、市应成立 “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委员会” 及办公室。

委员会由省及各地、州、市建设主管部门牵头 , 邀请退休委员 会、体改委、计委、劳动部门、财政部门、建设银行以及建筑企业等单位的同志参加 o 主要职责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省的规定,决策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工作的重大问题 , 协调解决工作中 的重大事宜,督促检查劳动保险基金的收取、管理、使用。办公室由 省、地、州、市建委(建工局、处)配备专职人员 , 省 5-7 人,地、市 3-5 人 , 县一般可根据工程任务的多少,在建设主管部门 配备 l-2 名专职人员负责本地日常管理工作,并将所收取的劳动保险基金汇入地、州、市帐户 @ 鉴于目前全省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 理机构不够健全,有的地市还未下达编制 , 因此 , 其办公经费,暂由各地、州、市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从收取劳动保险基金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 但支出必须由财政部门比照当地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标准水平核定,待全省

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健全后,从 1995 年元月起其办公经费改由当地财政部门按同级行政事 业单位经费开支标准进行核定 , 有关办法由省建委、省财政厅另行下达。

年内收取劳动保险基金 300 万元以下的(含 300 万元)按 2.5%提取; 年内收收取劳动保险基金 300 万元以上至 500 万元部分 F 按 2%提取;

年内收取劳动保险基金 500 万元以上至 10000 万元部分 , 按 1.5%提取;年内收取劳动保险基金 1000 万元以上部分,按 l%提取。

各地从所提取的管理费中,按收取劳动保险基金总额的 0.3%上交省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办公室。县一级人员经费 y 由各地、州、市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负责拨给。全省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凡是在编制内 , 经批准正式调入者 , 一律纳入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范围,退休后享受统筹管理的各项规定和待遇。第十二条 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的职责是: 贯彻执行国务院、建设部以及省政府有关劳动保险制度改革的方针和路线、法规和政策 y 负责制定和修改统筹管理办法。负责劳动保险基金的收取、管理、使用和调剂;负责审查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开支和未参加统筹管理的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拨付;负责对建筑企业劳动 保险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帮助;负责向上级和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 填报报表、汇报工作和结算费用;负责编报劳动保险基金收支预算和决算

(七)杜会统筹与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的关系

第十三条 各地、州、市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在地、州、市建委(建工局、处)和省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 构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业务直接由省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行 业管理办公室统一负责管理,人员配备及变动 , 一定要征得省办的 同意。各级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行业管理机构应接受同级劳动部门管理和指导。实行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的建筑企业,在当地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统筹管理暂未实行统支前,直接与社会劳动保险部门结算费用。已实行统支的,由地、州、市建筑企业劳动保险 基金行业管理机构与当地社会劳动保险部门统一结算 , 各建筑企业仍执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办法和细则的各项规定。

(八)其 他

第十四条 劳动保险基金实行统筹管理后 , 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和长期病伤人员费用的发放及学习、生活、医疗、福利等日常管理工作仍由原企业负责。

第十五条 本法从 1993 年元月 1 日起执行 , 原(1987)湘建管字第 160 号文颁发的 “ 试行办法” 随之作废。原发文件与本办法有抵触的均按本办法规定执行。今后国家如有新的规定 , 由省建委 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办法进行修改和补充。

保险基金统筹 篇6

一、建筑业劳保统筹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审计中发现,市级单位、新区、耀州区、宜君县,上百个建设项目,普遍存在应收未收及漏记漏收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多申报劳保费用拨付款及未按时缴存以及存在多支付养老保险统筹调剂补贴等问题,个别单位少缴不缴且数目巨大。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管部门对国家、省、市等有关劳保统筹基金政策法规的宣传不到位,管理缺失。

二是建筑企业政策法规意识淡漠,对劳保统筹基金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足额按时缴纳劳保统筹基金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建筑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尽量减少建筑及管理成本,钻法律法规不全、监管不力的空子,有意少缴不缴劳保统筹基金。

四是相关管理部门监管不严、纠违不力、惩处偏轻,导致建筑企业违规违法成本太低。

二、改善建筑业劳保统筹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针对不同问题,依法依规采取相应措施。一是针对全市应收未收以及漏记漏收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对涉及漏收问题的单位责令负责追收,对其他区县应收未收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移送项目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追收;对涉及漏记问题的单位,将问题涉及单位移交上级主管部门并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补记补收。

二是对多申报劳保费用拨付款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责令问题涉及单位改正。

三是对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未及时将劳保费收入存入上级设置专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责令问题涉及单位立即上解应交未缴以前年度收取的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及利息收入。

四是对市建筑行业统筹办审核把关不严,致使多支付养老保险统筹调剂补贴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责令问题涉及单位改正。

五是对部分建设单位应缴未缴劳保统筹费用问题,根据《陕西省建筑行业劳保费用统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缴费单位应按规定标准足额、及时缴纳劳保费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减免和截留”的规定,责令问题涉及单位积极联系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追缴。

(二)加强宣传,切实提高建筑企业的认识。劳动保险基金是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部分,是建筑企业交纳社会基本养老金的主要来源,是建筑工人交纳社会统筹费的唯一资金来源,是建筑企业同时也是企业工人的合法权益,无论应收未收还是少记漏记劳动保险基金,都违背了劳动保险基金的计取原则,客观上造成了劳动保险基金的流失,侵害了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也侵害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劳保基金养老保障金是工程造价的一部分,是建设主管部门运用政府职能为建筑企业工人代收的养老费用。养老保障金收缴管理工作是否规范、到位,直接关系到全市建筑行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大局。对此,各单位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好国家、省、市关于建筑企业劳保基金收缴管理的规定,从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按照各自职责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收缴措施,加大收缴力度,拓宽收缴渠道,堵塞流失漏洞,提高养老保障金收缴率,扩大收缴覆盖面。

(三)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收缴管理工作。统管全市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工作的市建筑行业统筹办,应改变工作作风,变坐等为主动,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项工程的立项、报建、招投标、费用缴纳、施工许可证发放、开工、竣工、验收、结算、备案等环节,对不按规定足额缴纳劳保统筹基金等的工程项目,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手续前督促其尽快缴纳;对拖欠以前工程项目劳保统筹基金的建设单位,在办理新的开工报建手续前,督促其缴清所欠劳保统筹基金;要督促建设单位在竣工结算时,补交超建造价的劳保统筹基金及少交、未交、缓缴的劳保统筹基金;对提供虚假结算报告逃避或少缴劳保统筹基金的建设单位,给予通报并计入不良行为记录,责令补缴劳保统筹基金;对协助建设单位提供虚假结算报告的施工单位,给予通报并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挂钩,视情况给予减拨、停拨劳保统筹基金,真正把劳保统筹基金的收取作为批办工程手续的一项重要依据,确保劳保统筹基金的足额按时收缴。另外,要加强和建筑企业的联系配合,进一步发挥建筑企业在劳保统筹基金收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四)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加强监管,确保应收尽收。一方面要进一步协调好城市规划管理、招投标管理、建筑业管理、房产产籍管理、质检、城建执法等部门与行业统筹管理的关系,全面形成劳保统筹基金的收缴保障机制。在工程项目报建、审批和后期管理中相互配合、共同把关,及时掌握、互通劳保统筹基金征缴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把劳保统筹基金缴纳真正纳入到审核办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中标通知书备案”、“房屋预售”、“产权登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日常业务工作之中,确保劳保统筹基金及时足额收缴;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收缴规定标准,足额收缴劳保费,对工程量较大、工期超过三年的项目在开工前预交不得少于应收总额的60%,做到应收尽收。坚持与施工企业建立联系单制度,及时掌握施工企业的工程合同价、结算价及工程进度情况,避免劳保费用的漏记漏收。此外,要加强调剂补贴审核管理,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申请调剂补贴是否符合国家规定,避免套取调剂补贴行为的发生。

(五)规范使用,依法保障企业利益。劳保统筹基金的拨付使用是统筹管理的核心,也是政府管理劳保统筹基金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劳保统筹基金的作用,确保全市建筑企业职工劳保统筹基金的及时足额缴纳,市建筑行业统筹办应严格按照国家及陕西省有关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的法规制度,以及《铜川市建筑行业劳保费统筹管理实施办法》、《铜川市建筑行业劳保费收缴拨付管理程序》、《铜川市建筑行业统筹管理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本着有利于铜川市建筑行业发展、有利于建筑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建筑企业职工生活改善的原则,及时向建筑企业调剂拨付劳保统筹基金,使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真正有保障,从而得到企业和职工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六)收支分离,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劳保统筹基金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为管好和用好劳保统筹基金,就要不断建立健全劳保基金收缴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在基金收缴和工作经费支出上,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严格划分劳保基金和办公经费的界线。对收取的劳保基金要及时上缴,实行专户储存、专项管理、专项核算。同时,对拨付给建筑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劳保基金和办公经费合理使用,核算准确,不发生胡支乱花、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现象。

保险基金统筹 篇7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近年来正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中国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截止到2008年末, 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3696亿元, 比上年增长2884亿元, 增长率为26.7%。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积累的资金规模更加庞大, 但由于其统筹层次低, 造成制度分割, 庞大的基金被分散在各地, 致使各地的基金规模相对较小, 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 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此外, 在诸多市县统筹和部分省级统筹的格局中, 基本养老保险定位在哪一级统筹层次上, 哪一级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资源就拥有了管理支配权, 产生了地方政府挪用资金的可能性。事实也证明结余基金被挤占、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据国家审计署《关于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1999年及以前发生的违法违规金额23.47亿元, 2000年以来发生的违法违规金额47.88亿元。2006年9月上海社保出现的私人企业违规使用36.5亿元养老保险基金的事件也说明了省市一级社保基金及企业年金存在严重的安全保障问题。因此,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避免基金的滥用、挪用, 确保基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以及基金的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省级统筹的内涵

所谓省级统筹, 是指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包括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待遇发放标准、基金管理、基金调剂等在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体系, 以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为单位实行统一管理, 是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管理方式。

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的标志一般是“四个统一”, 即: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其中, 统一制度要求在全省范围内, 城镇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及其职工均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标准要求在全省范围内, 统一确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标准;统一管理要求基本养老保险业务, 统一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 并达到全省规范、统一;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则要求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各市、县征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全省统一调剂使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已发出通知, 要求加强社会保障统筹衔接, 争取2009年底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要在实现地市级统筹的基础上探索省级统筹,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广泛使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

三、省级统筹改革的经验及教训

国务院在1998年下发28号文件, 要求从当年开始, 各省、自治区要逐步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到2000年基本实现省级范围内养老保险统一缴费比例, 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使用基本养老金。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提出“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 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 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的基础部分全国统筹”的要求。截至2008年年底, 全国实现省级统筹的省份共有17个。这些省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 为今后的省级统筹提供了大量的经验。

其次, 目前实现的省级统筹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陕西省的“五子模式”, 一种是黑龙江的“六个统一模式”, 第三种是新疆的“一级核算, 两级调剂模式”。这为今后的统筹层次的提高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然而, 这些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可是由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的过渡进程仍十分缓慢。归其原因, 主要在于省级统筹涉及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 而在改革的过程中, 这些关系并未被理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约了各地扩大征缴范围的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国现在对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主要依靠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 既以社会总产值和招商引资的数量为参考指数。因此各级地方政府担心因扩大征缴范围来强制企业参保, 这样会对招商引资带来不利影响, 从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的政绩考核。此外有的市县政府不仅不积极动员企业参保, 不督促企业缴费, 甚至当税费出现矛盾时, 保税挤费。更有地方大量提前退休, 例如, 宝鸡市2002年上半年新增退休人员中, 提前退休的占77.17%, 增加了支付的压力。

2. 省级领导态度并不坚决。

他们担心实行省级统筹以后扩面征缴、保发放的责任要由他们承担, 矛盾也将全部集中到他们身上。同时认为如果实行省级统筹后, 地方政府没有了保发放的责任, 也就没有了扩面征缴的压力。缺少当地政府积极热情及配合, 其工作难度加大, 扩面征缴任务很难完成。

3. 统筹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统收统支型、差额结算型。

统收统支型主要有青海、陕西等省, 实行全省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收入全部作为省级收入上划省国库, 省国库核实后将基金收入全部转入省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月初, 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各县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实际支付需求填报当月基金用款计划申请书, 并经各级财政和社保部门审核后报送省财政社保部门, 核实无误后再通过财政专户拨入省级社保部门逐级下拨。当年的基金超支全部由省级负担。统收统支模式虽然增加了省级统筹的权威性, 杜绝基金被地方挤占挪用, 但同时弱化了县市地方政府的责任, 不利于基金收入的增长, 尤其基金超支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无疑加重了省级财政的压力。

差额结算型主要有黑龙江、吉林等省, 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收入首先划入各县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月初, 各县级社保经办机构填制当月用款计划申请并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盖章后, 逐级审核上报, 最后经省级社保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批准后下达用款计划, 同时根据各县级基金收入与养老金发放的金额, 实行余额上缴省级财政专户, 发放差额则由省级财政专户直接下拨。当年各县市的基金超支部分, 省、地市、县三级按比例负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也采取省垂直管理方式。超支实行分级负担有利于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 分解省级财政的压力, 但由于基金不全部上划, 容易造成基金被挤占挪用,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作用。

四、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要解决影响省级统筹的阻力, 实现年底全国实现省级统筹的目标。各省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责任。建立有效的省市县三级责任分担机制, 做到责任明确, 各尽其职。有些省对提高省级统筹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惧怕担当责任。实行哪一级统筹就需要哪一级政府承担责任, 在各地财政尚不宽裕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各级政府顾虑重重, 不敢轻举妄动。一位劳动保障部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现在建立省级统筹比较大的困难是省级地方政府的阻力。对此, 刘振杰认为省政府可通过与各级政府签定目标责任状的考核办法, 同时规定该哪一级政府承担的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否则不予弥补缺口。

二是要尽量减少资金转移所造成的摩擦。由于资金转移不可避免会触动一些地区的经济利益, 因此要想顺利推进省级统筹我认为可以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 既各地以前积累的资金仍归各地支配, 规定从某一特定日期开始再把收入定期上缴。此外, 对于在以后能够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提高资金结余的政府及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尽管实行省级统筹制度后, 省级政府对养老金发放负有主要责任, 但是在目前省级统筹尚不完善, 省级统筹资金缺口比较大的的情况下, 市、县级政府仍须承担一部分责任。

省级统筹的建立和实施, 涉及到各级政府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没有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措施, 很难保证政令畅通。推进省级统筹, 必须从制度到操作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 以形成适合我国实际的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运行机制。一是可以借鉴新疆的“一级核算, 两级调剂模式”, 即省级统筹后, 省对全省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 调剂时以省辖市为调剂单位, 省只对省辖市进行调剂, 县 (市) 基金不足时, 只能向省辖市申请调剂, 省辖市基金不足时, 再向省申请调剂。二是省只对实行省级统筹以后征缴的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统一核算, 而各地历年结余的基金仍由地方支配。三是不能完成责任目标的市, 要从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中扣除未完成基本养老保险费征收任务的指标数;因扩面不到位或没有控制支出造成的缺口由当地政府自行解决。四是每年制定省级统筹收支计划时, 在考虑各地当期扩面、清欠、退休人员增加等指标的同时, 给各地留下一定的收支空间。

四是创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既要汲取“统收统支”模式和“差额结算”模式的优点, 又要考虑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方丽强曾建议在收支管理形式上参照“统收统支”模式, 即各地缴费收入全部上划, 基金支出审核后直接下拨;在基金超支解决方式上则参照“差额结算”模式, 对超支部分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分档实行按比例分级负担。这样既能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 避免地方政府因没有基金超支的负担压力而少收多支的情况, 同时也可减轻省级财政的压力。对于社保经办机构, 暂不采取垂直管理, 仍保持原有的分级管理方式, 避免全方位的改革, 减少改革阻力及成本。省级社保经办机构向各县市委派一名常驻监管人员负责基金支出的监督管理, 同时由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与财政等部门共同组成一支稽查队, 定期对各县市基金管理进行检查, 从而双管齐下避免基金支出因受地方利益影响而无法控制。既保证了基金支出的安全, 又实现了基金监管的高效率。

摘要: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趋势, 也是向全国统筹过渡的重要步骤。从1998年国务院提出在全国范围要逐步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起, 有十多个省陆续开始进行改革探索。文章通过对这些省的改革进行分析, 探讨今后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并指出如何解决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阻碍因素。

统筹层次对基金风险的影响分析 篇8

1 大数定律决定提高统筹层次的必然性

1.1 大数定律的意义

保险因风险而产生。风险或风险事件是发生概率在0与1之间的随机事件。一个人生什么病、什么时候生病是随机事件, 但在实践中发现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大量人群患什么病、什么时候容易患病是有统计规律的。最常用的卫生指标是门诊率、住院率和次均费用。揭示表面毫无规律的偶然事件具有必然性本质的是大数学家贝努利, 他把2000个白子和3000个黑子均匀混合后放在盒内并随机逐一取出, 观察结果表明, 取出的子越多, 白黑比例越接近2∶3。这种规律性就是有名的大数法则或叫大数定律。

保险能成为商品, 要感谢大数定律, 使不同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均值有了规律性数据从而设计出相应产品。但如果购买者寥寥, 达不到销量的临界值, 保险公司就无法经营下去。当然, 从理论上说将价格设计得高些也可能保本, 但价格太高销量会更小, 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消费心理, 价格不能太高。所以, 在合理价格上让保险公司有利可图, 销量必须在精算的最低量之上。销量越大, 保险公司风险越小。

1.2 提高统筹层次的风险因素

从风险管理学理角度分析, 提高统筹层次的风险有两类, 一类是静态风险, 如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正常的情况下, 决策管理者对统筹区内疾病发生概率、既往的医疗价格和医疗次均费用的判断、概算、选择引发的可能风险。另一类是动态风险, 如决策管理者对体制机制等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原因判断引发的严重影响基金安全的可能风险。人们通常说提高统筹层次符合大数定律、有利于降低风险, 指的是静态风险。诚然, 与商业保险一样, 社会医疗保险本身要化解的风险只能是静态风险, 即得病后的补偿。因为这是有规律的, 大数定律揭示了这种规律。从这一角度, 只要通过扩大“销量”就可以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以降低风险。途径是扩大覆盖面和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和提高统筹层次本质上是一回事, 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保, 为了增加“销量”, 增加“大数”, 使疾病发生率、次均费用稳定在期望值左右, 保证基金不出风险。从县级统筹提升到地市级统筹再提升到省级统筹, 是政府主导管理体制下的一种路径表述。

从国际上看, 如在德国, 是由各种疾病基金会经办的, 没有明确的地域划分, 个人可自主选择参加, 基金会通过改善服务赢得更多参保人, 从而达到扩大“销量”降低风险。为了增加基金会的平均参保人数, 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入门条件和管理运行规则去整合基金会数量, 可供选择的基金会数量减少了, 平均每个基金会的参保人数便会相应增加。据统计, 我国专设的医保经办机构就有2161个 (多险合办的未计) , 试想, 如果减少到500个, 那不等于实现地市统筹了?如果只有32个, 那不相当于省级统筹了?

因体制机制等原因引发的动态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 如责任划分、管理、监管、责任心等等, 这类风险因素导致的结果有基金受损的可能, 也有基金受益的可能, 变化不规则难以用大数定律进行测算。正因为客观存在, 所以即使以化解风险为己任的保险公司自身也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在业界, 确实存在忽视动态风险的认识误区, 而这本身就是极大的风险。笔者认为, 提高统筹层次对基金风险的影响更多是属于动态风险。

2 提高统筹层次导致基金风险降低的条件

2.1 理论条件

提高统筹层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障基金安全降低风险, 从表面上看二者应是因果关系。但确定因果关系除了先行后续关系外, 还必须符合同增同减关系, 这一点显然不符合。因为提高统筹层次不一定会降低基金风险。这在实践中, 不仅为养老保险所证明, 也为医疗保险所证明, 同样实行地市级统筹, 结果也大不一样。从理论上讲, 提高统筹层次要实现降低基金风险, 必须符合大数定律对“数”的质的规定性要求, 即同质性要求, 不能凑“数”。如航空保险产品扩大销量的“数”必须是航空保险单的销量而不是其他疾病保险单的销量。所以那种简单地认为只要提高统筹层次就一定会降低基金风险的看法, 在理论上是不严密不准确的。

2.2 实践条件

基金风险主要表象是收不抵支。就收而言, 费率一旦确定, 统筹区内基金规模是固定的, 如果实现应保尽保, 收入可以达到最大值。但提高统筹层次只是扩大了征收的范围, 而征收中的风险, 如漏保、瞒报和欠缴等依然存在, 提高统筹层次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参保征缴率, 改变基金收支状态。就支而言, 医疗费用支出=参保人门诊人次×次均费用十住院人次×次均费用, 可以抽象为医疗价格和疾病次数 (利用率) 。

先说疾病次数。次数是绝对指标, 发生率是相对指标。100万参保, 疾病次数10万, 则疾病发生率为10%。要使提高统筹层次真正成为降低基金风险的途径, 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第一, 有可靠的疾病发生率等统计数据为精算作支撑。如果没有可靠的疾病发生率数据, 或虽有数据但不全或统计样本不够大、统计时间不够长, 把局部地区少数人一段时间的疾病发生率当作整个地区整个人群的疾病发生率看待, 建立在这些不可靠数据基础上的筹资和支付政策, 肯定难以实现收支平衡。当然从纯理论角度也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疾病发生率高估了, 基金筹集多了而支付少了。二是疾病发生率低估了, 基金筹集少了而支付多了。一个人, 有医疗保险和没有医疗保险, 哪种情况下会更主动去就医?当然是有医保的人。所以, 即使在部分地区有一些治病的记录, 和真实发生的疾病发生率相比, 还是被低估的可能更大。

第二, 观察统计疾病发生率和次均费用的人群和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的人群必须具有同质性。换句话说, 前者如果是一群没挑选的自然人群, 后者如果是一群自恃身体素质好不参保、明知有病才参保的“特殊人群”, 也就是说参保人进行了逆向选择, 这样, 纵有再可靠的疾病发生率统计数据, 也不能因为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面而降低基金风险。相反, 这样的参保人越多, 基金出险的风险会越大。

再说医疗价格。在医疗保险支付中, 医疗价格比疾病次数有更大的风险。这是因为提高统筹层次对医疗价格的影响, 上涨的趋势比下降的趋势更大。医疗价格上涨的原因除了通货膨胀背景下的价格上扬、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医院、药品改革滞后逐利性动机助推医疗费用攀升、违规欺诈等和统筹层次无关的因素之外, 有关的因素至少有两个, 一个是导致上涨的因素, 即统筹层次越高医疗服务价格越贵。需要注意的是, 这和养老保险有明显的区别。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后养老金按省平均工资计发, 有提高也有降低, 医疗保险统筹后提供的医疗服务只会更好。众所周知, 我国高端医疗机构集中在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 统筹层次越往上走, 就越接近高端服务和鼓励使用高端服务。好的一面是让参保人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服务。不利的一面是花费大, 医疗价格趋向一体化, 从而导致总体医疗服务成本增加。另一个是导致下降的因素, 即统筹层次越高团购能力越强, 价格越有可能降低。但由于目前团购优势并未真正得到体现, 因此从总体上看, 统筹层次越高, 医疗价格越高, 当然基金风险就越大。要使提高统筹层次导致基金风险降低, 必须真正发挥团购优势, 增强医保的谈判能力, 同时高度警惕待遇高走的刚性需求, 通过改革支付方式、加强医疗监管等加以管控。

3 基于统筹层次改变实践对基金风险的正负影响分析

3.1 正影响分析

在实践中提高统筹层次导致基金风险减少的因素很多。 (1) 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减小, 因而有利于稳定筹资。提高统筹层次, 如从县到地市, 人口和地区规模扩大10倍左右。大经济体比小经济体出现波动的难度大, 单个企业波动随时可能发生, 但几千户几万户企业组成的地域经济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也是企业保险走向社会保险的原因之一。 (2) 有利于加强征缴工作。提高统筹层次后, 更高一级政府主导介入, 加大了行政执行力, 县级统筹下政府财政欠缴的现象普遍得到遏止和纠正。 (3) 疾病发生率和次均费用更有规律, 支付的费用更可控, 县级统筹时支付费用波浪起伏的情况消失 (工伤保险尤为突出) , 从长远看有利于降低支出风险。 (4) 人员流动带来的基金损失减小。漏保重保等现象减少, 容易做到应保尽保。异地就医变为当地就医, 利于结算和监管, 欺诈现象减少。 (5) 管理成本和制度成本降低。实践证明, 地市统筹较县级统筹, 管理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程度提高, 手段更先进, 管理更精细, 监督更到位。 (6) 团购能力增强。统筹层次高, 团购代表的客户多, 谈判更有实力, 服务和药品价格可以更便宜。

3.2 负影响分析

在实践中提高统筹层次导致基金风险增大的因素有: (1) 责任不清。政府责任因可能划分不清出现虚化和空洞, 基层政府可能出现征收放松、支出放手、监管放开的现象, 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时尤其严重, 在养老保险统筹实践中已屡见不鲜, 医保统筹也有案例。 (2) 保障水平高走, 支付压力增大。不少地市级统筹后, 县区普遍受益, 待遇提高, 基金支付明显多于统筹前。以某市生育保险的难产结算指标为例, 市专科医院为4000元, 县区为2000元。市级统筹后统一到4000元。难产率也从原来的不足10%上升到30%。 (3) 管理能力不适应。随着地域扩大管理幅度加宽, 管理面临挑战, 大医院就医更难, 基层医院包括县级中心医院就医人数明显减少。定点医院药店量多面广分散, 新的治理工具和手段如不能及时跟进, 加上城乡、地区间情况复杂, 鞭长莫及, 漏洞难免。 (4) 危机处理的及时性减弱。统筹层次低时危机发现比较及时, 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处理也比较方便, 统筹层次提高后, 船大不易掉头,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周期拉长, 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减少, 纠偏效率不如低层次时高, 等发现时往往问题比较严重了。 (5) 利益调整引发消极因素反抗。提高统筹层次意味着决策权管理权的重组, 某些政策会影响参保人既得利益, 如看病特殊化, 受影响的一方会在某些方面呈消极性, 执行力受到挑战。

4 结论

综上所述, 为了降低基金风险必须提高统筹层次。但要通过提高统筹层次真正达到降低基金风险目的, 必须有基于精算基础上的正确政策和制度安排;必须具备相应的治理能力, 实现应收尽收, 减少参保人逆向选择行为发生;必须充分发挥团购优势, 采取相应对策控制医疗服务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必须防止统筹层次改变带来的责任不清、待遇高走、管理松动等负面影响。在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自愿参保人群占多数的制度阶段, 在我国法律、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保障供给能力和医保治理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的背景下, 适度的统筹层次也许是兼顾利弊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赵春梅.保险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保险基金统筹 篇9

我国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账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形成了“统筹基金管住院、个人账户管门诊”的“板块式”支付方式。可以说, 个人账户有其存在的历史必要性:一方面, 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门诊费用和药店药品费用, 缓解了参保职工门诊付费压力, 较好地实现了从企业劳保、公费医疗向医疗保险的过渡;另一方面, 增强了个人责任感特别是医疗费用的节约意识, 促使职工个人在医疗消费中自我约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个人账户在实际运行中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首先, 从基金层面看, 个人账户基金累计结余过高, 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也易导致需方道德风险和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其次, 从社会层面看, 按照目前职工医保的筹资和基金划拨方式, 个人对统筹基金几乎没有贡献, 但随着门诊大病和门诊慢性病医疗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 职工享受门诊统筹待遇的频次和报销额度也水涨船高。职工一方面享受统筹基金报销, 另一方面却未参与统筹基金筹资, 不符合医疗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再次, 个人账户是按工资比例划分, 工资越高, 划入账户金额越大, 因而造成高收入人群个人账户结存过大, 而低收入及多病人群个人账户入不敷出的情况, 没有体现互助共济性。

保险基金统筹 篇10

关键词: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筹基金

近年来, 福建省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截至2012年底, 全省城镇职工医保参保666.3万人。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目前, 参保人员的住院、门诊特殊病种费用, 在基本医保中可报销5万-11万元, 加上15万元左右的大额补充医疗保险, 参保人员一年可报销20万-26万元, 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

1 医保统筹基金运行现状分析

1.1 参保人员情况

2001-2012年, 福建省 (含厦门) 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13.2%。从参保人员结构看, 在职退休比逐步增加, 这也是本省基金结余保持逐步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职人员参保率从2001年的42.2%增长到2012年的95.5%, 医保扩面空间有限。按照一般规律, 最合理的职退比例 (指参保人员中在职与退休的比例) 应不低于3.5∶1, 才能保证医保基金安全良好运行。2012年, 全省职工医保职退比为4.2∶1, 除厦门、省本级、莆田、泉州外, 其它6个地区都在合理比例之下, 尤其是三明和南平两个地区的职退比值低于2, 其中南平市光泽县在2011年已降至0.91∶1, 出现职退比“倒挂”现象 (见图1)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 退休人数快速增长, 职退比从高位逐渐下降, 从而对基金平衡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厦门职退比远高于其他统筹地区, 导致全省医保指标平均数据被提高, 难以反映全省绝大多数地区的真实情况, 因此, 下文着重分析的职工医保基金运行情况不包含厦门统筹区数据。表1数据显示全省职退比处于合理比值之下, 在职参保率逐年递增, 但仍低于包括厦门统筹区的全省平均水平, 必须继续加大职工医保扩面工作, 促进职退休比更趋合理。

1.2 统筹基金收支情况

从统筹基金收支 (不含厦门) 情况看, 基金收入和支出都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统筹基金收入由2001年的4.58亿元增至2012年的62.77亿元, 支出由2001年的2.42亿元增至2012年的54.62亿元。2001-2008年当期结余数量逐年上升, 但2009年起当期结余开始迅速下降, 若扣除一次性缴费收入, 则下降趋势提前了一年 (见图2) 。

从统筹基金收支的年平均增长率看, 基金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增长率, 分别为32.76%和26.86%。除2007年和2011年外, 扣除一次性缴费后基金收入年增长率一直小于支出增长率。2008-2010年基金支出增长率大幅度增加, 且波动幅度大于收入波动幅度 (见图3) 。按现有筹资机制, 医保基金入不敷出将是个大概率事件, 十多年的累计结余将消耗殆尽, 并首现资金缺口。

1.3 统筹基金累计结余情况

截至2012年底, 全省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78.8亿元, 结余规模为15个月平均支付水平;若扣除2007年以来的一次性缴费金额后的累计结余仅为52.77亿元, 为10个月的平均支付水平, 低于全国17.8个月的平均水平。福州和泉州基金累计结余占全省总量的一半以上, 目前本省仍实行市级统筹, 结余不多的地区基金出险也将是大概率事件 (见表2) 。

1.4 个人账户情况

2012年全省医保个人账户累计结余约73亿元, 低于统筹基金累计结余量。2008年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增长放缓, 而个人账户依然保持强劲增长, 按此趋势, 个人账户基金存量将超过统筹基金存量。如果扣除当期一次性缴费, 从2009年起统筹基金实际累计结余是在负增长, 且在2011年时统筹基金存量低于个人账户累计结余 (见图4) 。这主要源于两方面, 一是医保待遇提高导致统筹基金支出的增加;二是个人账户资金用途基本保持不变, 使用范围被严格限制, 使得个人账户累计结余保持了快速增长。

2 统筹基金收支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2001年启动职工医保制度时正值福建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5%。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参保人员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医保基金收入相对增多。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疾病谱的变化、居民健康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及医疗科技的不断更新, 医疗费用支出随之上涨, 从而影响统筹基金收支平衡。

此外, 2007年、2009年分别将医改前、医改后的关闭破产企业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 以上年度当地职工人均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为基数一次性缴纳10年基本医疗保险费, 享受职工医保待遇。从2008年起全省医保统筹基金收入包含该一次性缴费金额, 表面上使得当年统筹收入增加, 但从图2中扣除一次性缴费后的实际当期结余看来, 2008年以前当期结余一直增加, 但2008年起这趋势发生逆转, 当期结余额迅速下降, 到2010年和2011年出现负结余, 这说明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医保后对基金的负面影响已显现。

2.1 统筹基金收入减少。

关闭破产企业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的缴费标准, 与在职职工退休前至少缴费满25年 (随着工资水平, 缴费额也逐年提高) 的正常标准相差很大, 这实际上大大减少了统筹基金的收入。

2.2 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显现。

破产企业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规模进入医保, 在职与退休人员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扩面空间的缩小, 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进一步显现, 未来职退比必然进一步下降, 将对统筹基金长期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2.3 医疗费用支出上涨。

关闭破产企业及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纳入医保后, 必须导致统筹基金支出增加: (1) 申请门诊特殊病种人明显增多; (2) 次均住院费用上涨; (3) 住院率增幅加快。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3.1.1 夯实在岗职工缴费工资基数。

由于医疗待遇与缴费水平脱钩, 易诱发参保单位道德风险, 通过少报工资金额达到少缴保费的目的。因此经办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单位申报缴费基数的审查, 不断夯实在岗职工缴费工资基数。

3.1.2 贯彻最低25年缴费年限政策。

目前, 全国没有统一的基本医保缴费年限规定, 福建省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缴费年限满25年以上, 个人可不再缴纳保险费。如果降低最低缴费年限, 将造成年轻人参保压力不足, 选择在生病或临近退休时才愿意参保, 这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和发展不利。根据数据测算, 当职退比≥3.5:1时, 25年最低缴费年限基本可以保持短、中期基金收支平衡。最低缴费年限每下降5年, 职退比必须提升28%-30%。维持2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 将确保医保基金安全。

3.1.3 推迟退休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保基金压力剧增, 关于推迟退休年龄以应付未来社保基金巨大缺口的呼声越来越多, 但由于推迟退休年龄涉及民众切身利益, 短期内实施推迟退休年龄不大可能。因此在短期内应先依据退休年龄确定划拨个人账户的比例, 越晚退休划拨比例就越高, 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要求退休人员适当缴费,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所造成医保基金的缺口。

3.2 完善以收定支制度, 控制不合理支出

3.2.1 降低个人账户划拨比例。

前文数据显示, 个人账户累计结余逐年增加, 而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在扣除一次性缴费后从2009年起呈下降趋势, 且个人账户使用效率低。未来应逐步弱化个人账户功能, 降低个人账户划拨比例, 以增强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

3.2.2 提高个人账户使用效率。

目前本省医保个人账户只能用于参保人的医疗消费, 在使用过程中有使用范围和金额的限制, 导致大量资金沉淀。可适当放宽个人账户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支出范围, 强化其应有的功能,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统筹基金的支出。

3.2.3 设立医保风险储备金。

虽然医疗保险贯彻的是“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原则, 鉴于基金运行的复杂性, 建议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储备金。当基金支出剧增或收支难以平衡时, 风险储备金可起到缓冲作用。中国老龄化高峰期可能在2020-2030年到来, 因此全省各统筹区应着手建立储备风险基金, 以在老龄化高峰来临或者紧急情况时释放使用, 这对于医保基金长期维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3.2.4 建立预警机制。

医保基金的动态运行过程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 要实时监测并合理修正医保关键参数取值, 预测未来基金收支情况的变化趋势, 在基金收支恶化之前采取应对措施。另外建立基金平衡预警机制还能为医保管理部门提供基金运行的常规数据, 从而为医保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3.2.5 建立省级医保调剂金制度。

2009年起, 三明、宁德、漳州、南平先后出现当期收不抵支情况, 累计结余进一步减少, 因此要逐步建立省级医保调剂金制度, 对因客观原因导致基金出险的统筹地区给予一定的风险调剂金补偿。

3.3 结合实际, 慎重出台医保政策

统筹基金的支出与政策的关联度极大。对历年全省统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分析 (见图3) , 2008年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率达57.08%, 较2007年的7.61%, 高出49.47个百分点,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关闭破产国有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后, 这些人员所产生大量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二是在于门诊特殊病种由统筹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2009年统筹基金支出仍惯性增长了38.46%。2011年和2012年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率分别降至29.34%和16.11%, 规范门诊特殊病种, 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是基金支出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 基金平衡对于政策的敏感性不断增加, 出台医保政策应更加慎重。

参考文献

[1]李常印, 郝春彭, 李静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及动态平衡[J].中国医疗保险, 2012, 45 (6) :35-38.

[2]张海冰.我国医疗保险全覆盖模式下的收支平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

[3]熊光练, 傅琳.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平衡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08 (3) :15.

[4]王晓燕, 宋学锋.老龄化过程中的医疗保险基金:对使用现状及平衡能力的分析[J].预测, 2005, 23 (6) :5-9.

上一篇: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下一篇:管理会计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