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资产

2024-07-27

企业年金资产(精选八篇)

企业年金资产 篇1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是整个年金基金运作管理过程的核心, 同时, 根据国际和国内经验, 年金的资产配置是整个投资管理活动的起点和最为重要的环节。正确的资产配置往往是企业年金高收益率的保障。但是, 在很长时间内, 受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和我国现阶段投资工具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的影响, 我国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的效率一直不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各种投资工具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也有了新的发展。

1 我国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现状

从目前年金资金的资产配置情况来看, 我国目前年金的资产配置主要有银行存款、债券、财政专户及现金和股票四种形式, 其中以银行存款和债券为主, 二者加起来比例极高, 约占3/4左右。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比较缓慢, 缺少相配套的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 考虑到年金的安全性原则, 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很小。而企业年金直接存银行的最大问题就是造成收益率偏低, 收益来源单一。07年以前, 我国企业年金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徘徊在7%左右。这样低的投资收益无论是对企业, 还是对员工都明显缺乏吸引力。因此, 分析国外成熟的养老金配置情况对我国企业年金的研究有重要意思。

2 国外养老金资产配置情况

2.1 美国401 (K) 计划的资产配置

美国典型意义上的企业年金-401 (K) 计划目前规模已经达到历史性的3万亿美元, 占所有缴费确定型养老金 (DC) 的比例近2/3, 研究401 (K) 计划的资产配置可以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资产配置是决定投资组合收益的最根本因素, 它能够解释90%以上的投资效果, 企业年金的投资也是如此。

企业年金的配置情况直接影响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 在国外, 养老金计划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以美国为例, 1990年初, 401 (K) 计划 (企业年金) 的资产总规模只有3850亿美元, 到2006年底, 401 (K) 计划资产已经增长到3万亿美元, 估计有大5千多万雇员参与401 (K) 计划。根据ICI资料, 2006年401 (K) 计划资产近49%投资共同基金, 剩余资产由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管理。

其资产分布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ICI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s) 资料整理http://www.ici.org/stats/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401 (K) 计划资产分布有以下特点:

(1) 政府债券一直是企业年金基金重要的投资工具,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波动较大时, 政府债券是理想的避险工具。

(2) 企业年金基金通过投资共同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 而且股票型基金持有比例较高。由于共同基金拥有专业化、规范化等特点, 越来越受到401 (K) 计划的青睐, 10多年来投资于证券和共同基金的比例一直都在50%以上;而且401 (K) 计划投资共同基金的种类也很多, 投资国内股票型基金占了绝大多数。

(3) 适度承担风险, 提高投资收益。如2006年, 美国股票基金、平衡基金股票部分和公司股票占到401 (K) 计划资产的73%, 比2002年和2004年的65%和71%均有所增长。截至2006年6月, 美国最大的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的权益类投资总额为1381亿美元, 占总投资额的65.4%, 其中国内部分832亿美元, 占比为39.9%, 其最近三年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3.89%, 如此高的投资收益为缓解本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对于具体账户的资产配置特征, 取决于多种因素, 但年龄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青的参与者倾向于将其资产投资在股票基金, 年老的参与者倾向于投资固定收益证券, 如。担保投资合同和债券基金。如, 2006年二十几岁的参与者其账户资产一半投资股票基金;而六十岁的参与者只有大约39%投资股票基金。

2.2 智利养老金的资产配置

初始阶段, 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智利的养老金主要投资国债和储蓄。以后逐渐放开。表3-2是从1981年到1994年智利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组合的变化, 最初, 养老基金只被投于政府发行的公债, 后来随着智利股票市场的繁荣以及投资的自由化, 又逐步扩大到公司证券,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资产组合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 投资于股票的比重逐步上升, 在1994年其比重达到基金总资产的32.2%。

资料来源:李绍光著, 《养老制度和资本市场》,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 智利养老金的资产了配置也有一个明显的问题:资产分布不合理, 过多的投资政府公债。从长期来看, 这种缺少投资分散的做法将会将风险暴露在政府的金融危机之下。目前33%的AFPs基金, 总额约为36亿元都投资于政府债券, 这在目前美元走势不明、全球金融市场变化迅速的情况下留有风险隐患。

3 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我国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

3.1 进一步拓宽年金配置渠道

(1) 加快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这些投资工具的出现有利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制, 适当降低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如股指期货的增加有助于稳定波动幅度巨大的中国股票市场, 使股市趋于理性, 降低投资风险。而期权交易还能在实现对冲风险的基础上抓住价格变动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去赚取价格变动收益, 并在价格变动不利于自己的时候继续避险。其他的衍生交易也各有巧妙的功用:远期交易能固定未来交易的价格而不必再担心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减少市场风险。互换的出现则使交易双方可互相利用对方的比较优势来降低成本、双方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以提高收益。

(2) 投资分散化, 适当考虑产业投资。

产业投资是指对具有前途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从而形成真实资产的存量增加。当经济周期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通货膨胀时以债券、存款方式的投资会遭到贬值的风险, 产业投资则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具增值潜力, 是资本积聚速度较快的投资。

3.2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是我国各种投资工具收益稳步增长的基础, 一个不成熟不稳定的资本市场中的各种投资工具的收益也难以给投资者信心, 所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是必须的。

大力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 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加快推动创业板建设;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完善登记、托管和结算体系。

3.3 增加权益类产品比例, 特别是共同基金和股票基金

根据国外经验, 股票及基金投资是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适当提高权益类产品在企业年金投资中的比例可以增强企业年金投资的盈利性。我国股市正向更加理性, 成熟的方向发展, 因此适当提高权益类产品在企业年金投资中的比例是完全可行的。

实践经验表明, 与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基准投资品种相比, 共同基金具有多层次的风险收益选择、及时的信息披露、规范透明的运作、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等诸多独特显著的优势, 是企业年金基金的理想投资工具。

近两年来, 我国国内共同基金优异的业绩表现导致其在企业年金资产配置中的比例日益提高。据全景网巨潮基金评价系统最近的统计, 截止今年6月30日, 可比的106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半年累计净值增长率平均达到51.01%, 其中13只指数型基金半年累计净值增长率平均为57.14%;可比的82只开放式混合型基金半年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为42.81%, 可比的27只开放式债券型基金半年累计净值平均增长率为8.10%。可见, 即使在今年上半年国内资本市场宽幅震荡、波动性较大的形势下, 各种类型的共同基金仍然取得了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回报。

我国股票型基金 (含混合型基金) 的现实运行业绩表现已初步显现了战胜通货膨胀的效果, 如即使在国内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的1999年至2004年, 我国股票型基金 (含混合型基金) 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也达到了6.02%, 远远地战胜了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0.65%。以共同基金为主要投资工具的企业年金近两年的平均投资业绩表现非常优异, 有的甚至高达20%以上, 充分显示了其战胜通货膨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连友.企业年金基金运行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孙建勇, 杨长汉.养老金治理与投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3]李绍光.养老制度和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

企业年金资产 篇2

我国,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都是补充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在企业称为企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称为职业年金。

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

现行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04年5月1日施行)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2011年5月1日施行)。上述两个《办法》是国家对企业年金的规范,各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情况自愿自主建立年金制度,各企业具体年金方案可能千变万化,但都不能超越国家规范。我们这里介绍的是企业年金国家规范。

(一)建立企业年金的条件

企业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能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企业具有负担年金的能力。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不能是亏损企业,不允许有拖欠职工工资或欠缴国家税利的情况。

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因为企业年金方案(包括: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方式、个人账户管理方式、基金管理方式、计发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中止缴费的条件等)雇主一方需要与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讨论协商,并经劳资双方同意。

(二)账户模式

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三)企业年金覆盖范围

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本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四)资金来源

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6。

虽然政府支持企业年金建设,但对企业交费和个人缴费都规定了封顶线,以免国家税收有太多损失。

(五)个人账户积累

企业缴费应当按规定比例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率计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

(六)个人账户转移接续

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

(七)待遇支付条件

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出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八)企业年金投资范围

企业年金基金财产限于境内投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以及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

(九)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管理

开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相关业务,应当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管。

二、中国职业年金制度

我国职业年金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年3月23日发布(中发〔2011〕5号))的九个配套文件之一。

由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尚未转型,“职业年金”目前仅限于试点改革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省市为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重庆市。

职业年金制度内容如下:

(一)建立职业年金的条件

建立职业年金的事业单位应符合下列条件:依法参加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已建立民主协商机制。

(二)账户模式

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三)职业年金覆盖范围

适用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四)资金来源

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负担。

缴费比例

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年度缴费工资基数的8%。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的列支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个人缴费比例不超过上年度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

缴费基数

职业年金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为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之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为工作人员本人“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之和。

基金组成

职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单位缴费、个人缴费、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账户管理

单位缴费应当按照职业年金方案规定比例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当期计入的最高额一般不得超过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分配额的3倍;工作人员个人缴费额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额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五)支付条件

领取职业年金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工作人员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并依法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从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分期领取职业年金;

出境定居人员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工作人员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不符合条件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六)个人账户转移接续

工作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工作人员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制度的,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运营。新就业单位已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原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转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基本原理相同,细节上略有不同。由于“职业年金”还处于试行阶段并不成熟,在此就不作详细对比分析。

企业年金资产 篇3

在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人口压力和财政危机的情况下,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体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从投资绩效看,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不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计算, 近5年来企业年金的年化收益率为8.87%, 其中, 2008年的投资收益率为-0.83%, 2011年投资收益率为-0.78%。企业年金本身具有长期投资性、稳定性、规模性、追求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等特点,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看似稳定的货币类资产并不能实现企业年金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因而建立合理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实现较高的收益至关重要。

一、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及管理问题, 张树新系统介绍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年金的概况, 提出综合借鉴国外筹资方式、资产管理的经验;殷俊研究了企业年金投资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认为资本市场是企业年金保值、增值重要途径, 企业年金总投资规模受制于资本市场盈利能力与投资政策的制约;邓大松、刘昌平提出在发展中国家为企业年金发展制定严格投资限制是较合理的, 但应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而有计划地放松;杨长汉、郑秉文从理论角度提出要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来提高收益率的政策建议。在求解最优资产配置方面, 庞仙君建立了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最优化模型, 提出要加强风险管理并以长期的视角配置资产;陈诚等运用均值-VaR模型, 基于证券交易市场数据, 模拟分析得到企业年金中多种资产的最优投资组合, 但没有考虑到VaR模型本身对尾部风险测量的非充分性;庄新田等基于均值-CVaR模型, 建立资产配置模型, 分析得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最优资产组合, 但不符合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基于以上的研究, 本文将运用均值-CVaR模型, 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约束条件下, 求得企业年金投资的有效前沿, 进一步探讨这一结论。

二、实证分析

(一) Va R与CVa R简述

VaR (Value at Risk) 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 按照预定的置信水平, 某一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在特定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CVaR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置信水平为α的条件下损失额超过VaR的条件均值。

记为投资组合的收益, 为投资组合的损失。当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时, 假设, 则, 由VaR、CVaR的定义可知, 在置信水平为α的条件下, VaR和CVaR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σ (x) 为μ (x) 的标准差, μ (x) 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c (α) 为标准正态分布N (0, 1) 的α的下侧分位数;φ (·) 为标准正态分布N (0, 1) 的概率密度函数。

(二) 均值—CVa R模型

将CVaR作为风险约束, 引入均值—方差模型, 可得到均值—CVaR优化模型。若将模型应用于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优化中, 还应考虑外部限制条件如投资比例的政策规定、收益率要求等。根据2011年5月1日新施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 投资银行活期存款等流动性产品的比例不得低于投资组合基金资产净值的5%;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率产品的比例不得高于95%;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比例不得高于30%。

结合我国企业年金资产投资约束的均值-CVaR模型为:

其中k为最低期望收益率, 至分别代表活期存款、一年期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的投资比例。

(三) 数据选择与计算

1. 均值与协方差

本文以现金资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三类资产为对象, 模拟优化中国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其中, 现金资产以活期存款为代表, 固定收益类选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为代表, 权益类以股票为代表。

为使研究更具普遍意义, 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增长率 (半年为一周期) 分别用于衡量国债、企业债和股票类的平均收益水平, 数据的区间都选取在2003—2012年。数据提取基于以下四方面理由:

(1) 数据覆盖完整的经济周期, 有牛市也有熊市, 能代表收益的长期变动情况。

(2) 2003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颁布, 企业年金投资步入正轨, 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成熟。

(3) 上证国债指数、企业债指数均从2003年开始发布, 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和时效性。

(4) 考虑到企业年金投资持有期的长期性, 同时为获取更多的样本数据, 选取半年为一周期计算收益率和标准差。

用简单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得到各类资产的收益率, 然后根据收益率求出各资产收益率的协方差。如表1如示:

如表2所示, 仅企业债指数的收益率偏度微大于1, 其余资产的收益率偏度均小于1, 峰度均小于3, 属于非尖峰厚尾型, 同时结合Q-Q图可知, 各类资产的收益率都近似正态分布。因此数据可运用到均值-CVaR模型在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时的求解中。

2. 企业年金工资替代率

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方式, 在社会保障问题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衡量标准之一便是企业年金的养老水平。企业年金的养老水平一般用退休后第一年的退休金和退休前一年的工资比率来表示, 即替代率。运用如下模型计算各收益率下的企业年金替代率:

其中, 为开始工作年龄, 为退休年龄, 为生命表中最高死亡年龄, g为货币工资增长率, i为年利率, r为企业年金预期年净投资收益率, C为企业年金计划缴费率。

对于基本的参数, 给出以下解释:

(1) 开始工作年龄。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测算与

管理”课题组的数据显示, 2005年平均就业年龄为17岁, 2010年以后平均

就业年龄为18岁, 故取18。

(2) 退休年龄。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男60岁, 女干部55岁, 女工人50岁, 取平均后, 退休年龄定为57岁。

(3) 最高死亡年龄。根据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 (男女混合表) (2000~2003年) 数据, 定为105岁。

(4) 货币工资增长率。根据十六大提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未来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在7.2%左右。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原则, 以经济增长率为货币工资增长率。

(5) 贴现率。近几年来, 我国的一年期定期利率普遍在3%左右, 如果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那么利率应该会有所上升, 因此结合历史数据, 本文将贴现率定为4%。

(6) 企业年金计划缴费率。企业年金缴费比例的上限为1/6。但是目前企业实际的缴费水平并没有这么高, 例如北京建工集团缴费比例的比例为企业8.33%, 个人3%, 北京首创缴费比例为企业5%, 个人与企业缴费比例之和不高于1/6。介于企业年金计划处于发展初期, 假定企业年金计划缴费率为10%。

通过年金替代率公式, 求出不同收益率水平下企业年金的替代率 (见表3)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管理费用上限是1.6%, 其中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率0.2%, 投资管理人提取的管理费率1.2%, 托管人提取的管理费率0.2%。因此, 若企业年金的年投资收益率达到5.6%, 其能实现净收益4%, 那么就能实现17.6%的替代率;若企业年金的年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6.6%, 那么就可以实现20.4%的企业年金目标替代率。

(五) 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到:第一, 随着预期收益率的增加, 资产组合的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低风险的资产占比越来越少, 高风险资产的比重在上升, 若预期收益率大于7%时, 方程将无解, 也就是说股票投资比例将超过30%的上限。第二, 随着对预期收益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定期存款的比重急速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定期存款并不能满足企业年金长期投资的收益要求。第三, 若预期投资收益率在5%到7%之间时, 以企业债为代表的债券投资比例较大。这与近年来企业债、金融债、公司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收益率较高的现状有很大关联, 企业债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工具, 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从结果中还可以看出, 国债的投资比例相对来说过低。但从总和来看, x2+x3+x4的比重一直较大, 说明在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导向下, 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依旧是企业年金投资的重点。最后, 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为20%[12], 这也符合企业年金的长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将在28.4%左右,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企业年金投资的不断规范, 投资权益类的比例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结语

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 如何有效配置企业年金基金是企业年金实现长期保值增值的关键。优化企业年金投资组合对于实现企业年金投资目标, 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均值-CVaR模型, 针对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具体情况, 构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资产配置模型, 并在给定限制条件下计算出最优资产配置比例和相应的企业年金替代率为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提供参考。

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是非常成熟, 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波动过大, 因而企业年金的投资还是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投资偏保守, 收益率也一般偏低, 还不能实现企业年金的预期目标。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 资本市场的发展, 监管力度的加强, 企业年金的投资将更趋于多元化, 相应的, 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也将有所上升, 以提高收益率, 实现企业年金的长期发展。

因为能力、经验等客观条件所限, 本文还存在以下缺陷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一、投资工具选用:本论文在运用模型时选取的是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作为代表性资产进行约束条件限制, 但无法涵盖企业年金的全部投资领域。二、数据获取:收益率大多选用指数进行计算, 衡量的是市场平均收益水平, 不能排除与真实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偏差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 相关数据缺乏, 平均收益等数据可能受个别年份的巨大波动而与无法准确描述整体情况。。

摘要:企业年金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企业年金保值增值, 本文根据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中对年金基金投资方面限制, 对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定期存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的投资比例进行约束, 并运用均值-CVaR构建企业年金资产配置模型, 在一定的工资替代率目标下得到最优投资组合。最后结合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年金,资产配置,均值-CVaR模型

参考文献

[1]2012年6月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报告[R].北京:中国养老金网http://www.cnpension.net

[2]张树新.全球企业年金 (2003)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3]殷俊.企业年金制度创新与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修改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351.

[5]杨老金、邹照洪、何伟.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6]庞仙君.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我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 2011-4.

[7]陈诚, 韩晓峰.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研究——基于均值-VaR模型[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1-6.

[8]庄新田, 姜硕, 朱俊.基于均值-CVaR模型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J].管理学报, 2009-12.

[9]Rockafeller T, Uryasev S.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al Value-at-risk[J].Journal of Risk, 2000, 2 (3) , 10.

[10]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06-109.

[11]经济日报.胡鞍钢:“小康社会”可以如期到来[EB/OL].[2002-11-12].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36/20021112/864444.html.

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对比分析 篇4

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都是一种弹性福利计划, 就概念来说, 两者的不同就是实施的组织不同, 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 而企业年金指的是一般的企业。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提高职工退休以后的工资替代率。都是作为职工退休以后养老的第二支柱。

二、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构建

对于企业年金的建立, 企业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二是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三是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可以看出, 企业年金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建立的。一般都是效益好、规模大的企业才会有这样的福利。2014年统计表明, 企业只有6.7%的职工享受企业年金, 且大多都是央企和国企。

职业年金是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都包括在内, 是强制性的, 或者说是一种全覆盖的福利。职业年金所需要的费用由两部分构成, 分别是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承担部分。单位给缴纳的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 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 由单位代扣。

从两者建立的条件和缴费对比研究发现, 企业年金虽然从2004年就有《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出台, 到如今已经10多年的发展历程, 但是在企业中建立的还很少, 并且有的企业规定必须服务满一定年限的员工才可以参与到企业年金中, 这说明企业年金的建立在企业中除了是一种补充性的养老之外, 更多的功能是一种人力资源上的弹性福利, 是为了达到对员工的激励。而职业年金由于国家强制的政策保障, 一旦开始实施, 便是普及化的福利。从缴费上来看, 企业年金单位缴费是来自企业的利润结余, 并且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的比例一般是1:1的关系。而职业年金中,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自身不产生利润, 单位缴费来自财政的下拨, 故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比例是2:1。

三、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运行模式

企业年金的运行是采用四方管理人的模式, 即受托人, 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管理人。并且《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对四方管理人的资格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企业年金目前的运行模式有集合计划和单一计划两种。集合计划是将多个委托人交付的企业年金基金, 集中进行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参与集合计划的企业一般是企业年金规模比较少, 只能将多家企业的资金进行集合管理。而单一计划则是单独的一家企业建立的计划, 企业可以参与到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而在对四方管理人的选择上, 除了本企业具备四方管理人资格外, 集合计划的四方管理人都是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管理人。单一计划的企业可以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来担任受托管理人, 也可以选择相应资格的法人受托。

新出台的职业年金管理办法中只提出了职业年金资金的投管人和托管人必须是相应有资质的机构。可以看出, 受托管理和账户管理人可以由单位成立相应的部门来担任。并且对于职业年金的投资办法, 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其稳健性。

此外, 对于员工的转移以及年金的领取条件上, 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年金都可以随着员工工作的变动而跟着转移。如果员工新入职的单位没有建立年金的, 由原单位继续运营。年金的领取必须满足法定退休、出国定居、死亡之一才可以进行支取。

四、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1年,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把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写入, 2013年, 国家再次就“加快企业年金发展,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并且在对企业年金投资和税收优惠的政策上面, 2013年3月人社保联合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出台23号和24号文件, 扩大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和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的通知, 2013年12月, 财政部和人社部下发103号文对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从国家不断的利好政策看出, 不断出台的投资放宽和税收递延政策是国家刺激年金大力发展的手段。

企业年金发展至今已经十余年的时间, 目前央企和国有大型企业基本达到了全覆盖, 资源基本已经开发完毕。对于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 为了能够长期稳定人力资本, 企业往往会在建立企业年金时倾斜于高层管理人员, 这样会导致基层和中层员工感到不公平。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人力资本市场供大于求, 员工普遍在企业没有安全感, 感觉缴纳企业年金作为退休以后工资的补充的愿望难以实现, 因而, 有些员工即使达到了公司规定的建立企业年金的条件, 但参与的意愿不强。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目前企业年金进一步快速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未来想基本覆盖企业, 国家要进一步在政策上给予大的刺激。

职业年金由于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 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员工的稳定性比较好, 并且员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比较强。基于这种情况, 员工不论是基层员工还是高层员工对于职业年金的认同度会很高, 参与的积极性也强。目前专门针对职业年金的政策也很少。但由于职业年金的强制性和实施单位的稳定性, 职业年金一旦实施, 会出现遍地开花, 实现基本覆盖的难度要小于企业年金。

对于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多年年金的发展历程来看, 两者虽然实施的主体不同, 但是会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也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未来合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就像实施多年的第一支柱的养老“双轨制”保险。由于我们多年以来的“双轨制”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两者需要分开运行, 随着年金的规模的扩大和运行的成熟, 两者的合二为一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五、结语

通过对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对比研究发现, 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最大的不同是因为实施的主体差别。由于多年以后双轨制下的体制, 使得作为补充养老的第二支柱的年金也很难得到统一。目前, 企业年金已经运行多年, 体系已基本成熟, 职业年金也会很快得到开展。年金作为我国保障职工养老的一项重要的福利体系, 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 会像基本养老保险一样逐渐得到普及。

摘要:国务院在2015年1月14日发布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关于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多年以来的“双轨制”已经结束。这意味着,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将告别“免缴费”时代, 也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以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将会大幅下降。为了进一步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 在4月6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提出, 进一步细化职业年金的方案, 具有了操作性。职业年金作为一种补充性养老, 和企业实行的企业年金有很多的共同点。本文就两者进行对比研究, 以期对职业年金的推行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耿灿.浅议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异同[J].人力资源开发, 2014, 1:20~21

[2]彭琼.职业年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企业导报, 2013, 12:44~45

[3]赵俊福.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困境与机遇[J].大庆社会科学, 2014, 4:78~80

[4]高和荣, 张爱敏.论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完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14, 4:151~157

企业年金资产 篇5

为促进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 现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1. 企业和事业单位 (以下统称单位)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标准, 为在本单位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 (以下统称年金) 单位缴费部分, 在计入个人账户时, 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2. 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付的年金个人缴费部分, 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的4%标准内的部分, 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3. 超过本通知第一条第1项和第2项规定的标准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 应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 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建立年金的单位代扣代缴, 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缴。

4. 企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月平均工资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 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职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 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二、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分配计入个人账户时, 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领取年金的个人所得税处理

1. 个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 在本通知实施之后按月领取的年金, 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 计征个人所得税;在本通知实施之后按年或按季领取的年金, 平均分摊计入各月, 每月领取额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的税率, 计征个人所得税。

2. 对单位和个人在本通知实施之前开始缴付年金缴费, 个人在本通知实施之后领取年金的, 允许其从领取的年金中减除在本通知实施之前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且已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 就其余额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规定征税。在个人分期领取年金的情况下, 可按本通知实施之前缴付的年金缴费金额占全部缴费金额的百分比减计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减计后的余额, 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的规定,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3. 对个人因出境定居而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 或个人死亡后, 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余额, 允许领取人将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按12个月分摊到各月, 就其每月分摊额, 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除上述特殊原因外一次性领取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余额的, 则不允许采取分摊的方法, 而是就其一次性领取的总额, 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 按照本通知第三条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 个人领取年金时, 其应纳税款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委托托管人代扣代缴。年金账户管理人应及时向托管人提供个人年金缴费及对应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明细。托管人根据受托人指令及账户管理人提供的资料, 按照规定计算扣缴个人当期领取年金待遇的应纳税款, 并向托管人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缴。

5. 建立年金计划的单位、年金托管人, 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实行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受托人有责任协调相关管理人依法向税务机关办理扣缴申报、提供相关资料。

四、建立年金计划的单位应于建立年金计划的次月15日内, 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年金方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方案备案函、计划确认函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相关资料。年金方案、受托人、托管人发生变化的, 应于发生变化的次月15日内重新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上述资料。

五、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以及年金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 通力合作, 共同做好政策实施各项工作。

六、本通知所称企业年金, 是指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 的规定, 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所称职业年金是指根据《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 (国办发[2011]37号) 的规定,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七、本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69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9号) 同时废止。

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篇6

我国目前基本上已经建立起由基本养老保障、企业年金、个人储蓄组成的三支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企业年金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区域与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因此, 我国在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建立与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 这不但对完善养老保险理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规范企业年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人们参保意识薄弱及劳动力市场现状的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中, 国家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 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依靠基本养老保险, 退休人员基本可以满足基础生活需要。因此, 人们的参保意识薄弱, 企业年金要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狭小空间生存, 必然会受到制约。在国外, 企业年金是劳动力资源稀缺国家为稳定企业员工队伍而制定的带有奖励性的保障制度。相比而言, 我国则是一个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国家, 劳动力替代率很高, 即使企业不建立养老保障制度, 也能雇佣并留住好的员工。另外, 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现有的条件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二) 企业年金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我国企业年金运行模式存在缺陷, 定位不清, 缺乏独立性, 所有权和归属权不明确, 投资方向受限制, 且容易被不法企业利用成立账外账, 进行“洗钱业务”。企业年金在资金来源渠道上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雷同, 这样, 一定比例的企业年金, 像基本养老保险一样, 被直接列入成本, 加重了企业负担, 影响到企业竞争。

(三) 企业年金制度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

首先, 财税优惠政策没有或不足, 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 开展企业年金计划的动力就不足, 对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就不高。其次, 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 单一的政府机构监管, 在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 常常发生年金基金被挤占、挪用, 投资效益差的现象, 而且缺乏规范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政策、工具, 缺乏有经验的专业管理机构和人员。政府对投资活动的监管存在缺陷, 一方面, 对于机构入市过于限制, 不少优秀民营企业被迫到海外上市。另一方面, 法律监管体制不健全, 信息不透明。

二、我国企业年金运作模式理论构建

(一) 缴费原则:自愿型与强制型相结合。

面对我国各省区、各行业、各企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年金市场尚不成熟, 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等特点, 我国暂不可立即推行单一的强制性原则或自愿性原则, 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缴款。为了保障职工的退休生活, 企业应当鼓励职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 各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与财务实力情况, 量力而行, 借鉴各国各地区的成熟经验, 实行符合各企业的年金制度。

(二) 年金类型: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 (DC计划) 为主多样化结合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人们的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也不高, 大中型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 职工的金融意识较差, 而且由于我国的社保制度正处于转型阶段, 很多年龄大的职工面临着积累时间短的问题, 常规的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 (DC计划) 显然无法满足这部分人对企业年金的需要, 只能为他们建立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 (DB计划) 。因此, 在我国, 企业年金制度要遵循自愿性和多样化的市场原则, 在现阶段允许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 (DC计划) 和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 (DB计划) 的共存和竞争, 鼓励实行各种混合型计划, 增强制度的适应性, 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三) 待遇支付:一次性领取与年金领取相结合。

我国企业年金的支付应采用一次性支付与年金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规定, 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常退休后, 可适量一次性提取一部分年金, 提取金额不超过一定额度。职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提取。这样既可满足职工在退休后可能发生的大额支出需要, 又可充分发挥企业年金作为职工退休后长期保障的重要功能。留存企业的年金可以由企业继续保管, 并投入资本市场进行保值增值。同时, 国家可以运用税收工具, 对于提前支取的巨额年金收取高额税收, 而对于小额年金支取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四) 年金管理:信托基金管理。

社会保险机构代办和公司自行理财是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运行模式, 委托商业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是比较合理的。企业将年金委托信托人管理, 受托人对信托资产享有法律与形式上的所有权, 可以管理和处分信托资产, 但受托人因行使信托资产所有权所产生的利益却不归属于受托人本人, 而只能归属于受益人。同时还建立有效的养老金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多层次监督功能。

(五) 年金投资:企业集中投资。

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议我国企业年金制度首先采取企业集中投资的方式。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尚无法为员工提供许多的投资方式以供选择, 由职工个人进行投资的条件尚不具备。由企业集中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 并且受托人即受托管理企业年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 能够有效地跟踪、沟通、综合评估, 以及全面衡量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与年金资产的风险变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完善, 职工的投资意识增强, 信息管理系统与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法律法规的健全, 可以由集中管理逐步转由职工自行选择年金的投资方式。

摘要:随着社会保障危机、老龄化问题等的相继出现, 各国纷纷推出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并贯彻实施。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呈现同样的趋势。本文研究以分析我国企业年金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企业年金,问题,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老金, 邹照洪.企业年金丛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周咏梅.企业年金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 2008, (08) .

[3]陈芳芳.美国养老金会计最新发展及其借鉴[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8, (03) .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展望 篇7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虽然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 目前整体水平还很低、发展缓慢, 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国家无统一政策, 造成分散度高。

1.企业年金以行业为主, 发展水平较低。目前, 建立企业年金的多是一些经济效益好的行业, 如铁路、邮电、电力、金融等, 这些行业占现有累积年金规模的40%左右。截至2006年底, 企业年金资金累计总量为910亿元, 仅占当年全国GDP总值的0.43%。全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从业人员为964万人, 建立年金的企业2.4万多家, 而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为1.88亿人, 企业年金覆盖人数只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5.1%。由此看来,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仍唱着“独角戏”。

2.企业年金的管理和运作不规范。当前, 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由社保机构经办、行业或企业自行管理和保险公司经办三部分组成, 由于对年金的运行、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定, 致使年金在运行中规避风险和盈利的目的难以实现。此外, 年金投资运营的法律环境也不规范, 现行的法律无法清楚地判定各方面投资收益的性质, 无法就企业年金制定统一的税收政策。

3.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呈现区域差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年金参保比例、基金规模相差悬殊。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和大连由于经济基础好、增长速度高, 企业年金的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参保企业、参保员工以及基金累积数量都较大。而欠发达地区企业年金的发展因受制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呈现波动起伏势态, 数量水平低, 大多数尚处于不规范的状态, 还有许多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停止了已实行的企业年金计划。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企业年金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政府也大力提倡, 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但当前发展却如此缓慢, 可归结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1.外因。在我国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支柱, 企业年金作为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是第二支柱。它们是同一体系的不同层次, 第一支柱包得过多、费率负担和替代率都比较高, 必然使第二支柱缺乏拓展空间, 因而很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以及行政低效率管理基金等弊病, 阻碍了企业和职工建立个人账户的积极性, 也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基金的有效增值, 达不到减轻费率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的目标。

2.内因。 (1) 政策法规因素。一是对企业年金的定位尚有争议, 缺乏应有的法律界定。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已明确实行基金完全积累、缴费确定型财务结构、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 但是, 迄今为止, 对于企业年金的性质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有争议, 尚未达成共识。企业年金究竟是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 究竟是该强制实施还是完全由企业自办, 由于性质尚未确定,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不明朗。因此, 要加快企业年金的发展必须尽快颁布相关的法律, 明确界定企业年金的性质。二是税收政策支持缺位。我国现行税法中只有关于社会保险的一些税收优惠规定, 没有企业年金方面的税收优惠。在实际操作中, 税务部门也只允许纳税人对养老保险缴费进行一次性扣除, 不允许多次扣除, 而且, 对于企业年金计划支付的养老金并没有免税规定。另外, 企业对企业年金缴费从工资储备金中列支没有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来说会降低员工工资水平, 对三资、私营企业来说如果工资总额过高, 则高出部分要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 各地区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方式不统一, 给企业 (尤其是跨地区的大企业) 带来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2) 监管运营因素。一是企业年金制度管理制度不规范。我国企业年金现行管理体制是大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 只有少部分由企业自办、商业保险公司或工会经办。企业年金管理制度的不统一, 不仅增加了监管成本, 而且也难以保障企业年金计划参与者的利益。因为在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模式下, 由于资金完全掌控在地方政府手中, 资金的使用容易被地方公共权力操纵。同样, 在行业经办机构管理模式下, 资金离企业职工缴费源头较近, 对基金的操作虽在表面上谨慎从事, 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经办, 收益率较低, 基金的安全容易受到企业经营风险和市场运营风险的影响, 同时也存在着基金被挪用的客观条件。而社会保障机构经办企业年金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现象, 社保机构本身已不堪社会保险改革的重负, 它们不应再同时承担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职能。二是对企业年金的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 企业经营者中知道企业年金的只有40%左右, 而真正了解的仅占其中30%, 有1/3的经营者认为企业没有这个责任。此外,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所引起的人员流动性过快也使企业忽视企业年金的建立。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思路

1.制定企业年金法规, 规范企业年金行为。世界上第一部《职业年金法》是美国在1776年为了保障独立战争中的伤残军人的半额生活费用颁布的;1975年联邦德国颁布了《企业退休金法》, 对参加企业年金的雇主和雇员在资金募集、缴费比例和资金运用等方面均有规定。考察各国企业年金的管理经验, 高度的法制化是其共同特征, 企业年金制度的顺利运行离不开相关法律的支持。相比之下, 我国企业年金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 加强各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立法应着眼于受托人管理办法、风险准备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细则, 明确如何管理和运作企业年金。

2.调整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数量关系。降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因为两者的关系可归结为“此消彼长”, 因此, 适当下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可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 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持续偏高,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势必会给政府带来难以承受的潜在负荷。数据显示,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比发达国家高出30%~40%, 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企业年金的建立和发展。原因在于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居高不下, 使企业缺乏发展企业年金的压力和动力。

3.解决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国家给予企业年金以税收优惠, 是从政策层面调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建立企业年金, 宏观上旨在减少国家财政的负担, 微观上旨在帮助一个企业解决其职工养老问题, 从而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政府应当从税收层面上给予企业年金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鉴于目前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较高, 应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 并将降低部分归并到企业年金中;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 激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如规定企业缴纳的部分可在成本中列支, 同时明确职工个人的企业年金部分缴费工资延迟缴纳个人所得税, 甚至减免等。

4.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一些具有特点的行业要充分发挥其行业组织的作用。如以中国石油、中铁集团为代表的行业特征明显:一是人员流动性较高, 二是具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在这些行业内通过行业组织建立、管理企业年金, 可使企业年金的转移支付更方便, 还可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促成企业与企业之间联合, 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同时, 行业组织对本行业的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情况更了解, 这有利于在同一行业内对企业年金进行管理和协调, 从而使企业年金的运营和管理更有效率。由于行业组织的特殊性, 其对各所属企业的企业年金履行了一定的管理职能, 所以明确行业组织和政府社会保障机构的关系非常重要。一方面, 行业组织在认真规范管理企业年金的同时, 必须接受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定期向政府社会保障机构提交工作报告, 遇有重大情况及时汇报、沟通;另一方面, 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必须对所辖区域的企业年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防范各种风险。

试析企业年金会计问题 篇8

一、企业年金的理论基础

1. 什么是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源于自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是一种雇主自愿建立起来的员工福利计划, 我国企业年金最早开始于1994年, 它是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来的补充养老保险, 在近几年的专业化管理中, 企业年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过去的650亿元到了现在的2500亿元, 可以说, 企业年金已成为政府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年金制度是一种保障制度, 它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职工在退休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领取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

在这个制度的指导下, 企业自愿为职工举办的养老金计划也就是企业年金计划, 它主要来源于企业和职工的共同缴费或者企业单方缴费。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有两种即待遇确定型 (DB计划, 也称规定受益型) 和缴费确定型 (DC计划, 也称规定缴费型) 。目前, 我国主要采用缴费确定型, 也就是企业和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定期往个人账户中缴费, 退休待遇取决于账户基金积累和投资收益状况。

2. 企业年金的功能及作用

企业年金是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并且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年金市场也不断成长壮大, 作为一种社会福利计划, 企业年金不仅是劳动者退休生活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 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 吸引高素质人才, 稳定职工队伍, 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企业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运用。它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和功能: (1) 分配功能:企业年金计划是一种养老金计划, 就其属性而言, 是递延工资的代名词, 既具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 也具有国民收入再分配性质; (2) 激励功能:企业年金计划其实是一种企业福利, 并且在实施时考虑了企业的盈利和职工的绩效, 为企业吸引了高素质人才, 稳定了职工队伍, 保障了职工利益, 也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提高职工为企业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可以说它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本建设的重点; (3) 保障功能:企业年金的建立可以相当程度地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水平, 弥补了基本养老金保障水平的不足, 满足了退休人员享受较高生活质量的客观需求。

二、企业年金会计现状及问题

目前, 我国在企业年金制度方面, 主要采用的是完全积累制, 企业为每位符合条件的在职职工建立一个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在年金实施方面, 主要采用的是确定性缴费制计划, 该方法核算简单, 易于理解,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年金会计仍存在诸多问题。

1. 未能体现企业年金作为递延工资的特性

从性质认定来看, 一般对企业年金性质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即“社会福利观”和“劳动报酬观”。我国对企业年金性质的认识已从“社会福利观”转向“劳动报酬观”, 即企业年金是职工工作期间为企业服务所获取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是“递延工资”的代名词。但我国许多企业年金会计处理原则依然遵循收付实现制, 一般把企业年金视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等, 而未能体现出企业年金作为递延工资的这一特性, 不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性原则。

2. 企业年金核算较混乱

从核算主体来看, 企业年金会计是一种会计活动, 它能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与监督企业年金的筹集、运营及支付过程。这一系列活动中主要涉及企业、基金受托机构、职工个人。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在规定养老金会计核算与报告体系时主要立足于“企业”。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与财务报表列报, 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 而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因缺乏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指导,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 企业年金核算比较混乱, 缺乏统一性。

3. 补充养老金的给付形式单一

从业务处理形式来看, 国外企业年金的给付形式主要有确定缴费制计划和确定受益制计划两种。这两种不同企业年金计划在条款的具体内容和企业年金费用、年金资产与负债的会计处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我国企业补充养老金的给付形式一般是确定缴费制计划, 企业向补充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供款, 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提取规定额度内的养老金在税前列支, 超过部分在税后利润中支出。

4. 企业年金列支渠道和提取比例不统一

从操作方式来看, 我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 企业年金缴费的列支渠道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但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区状况出台相关政策规定, 这直接导致企业年金列支渠道和提取比例的不统一。

5、年金未单独列示

从会计信息的披露来看,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部分, 年金信息的充分披露不仅有助于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 也有助于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国际会计准则第26号《退休金计划》中规定:“养老金应在相关的报表及其附注中披露”。我国企业年金统一在管理费用中核算, 没有单独列示, 并且对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与投资运用也没有反映, 这与国际惯例不符, 甚至可能造成对会计信息的曲解。

三、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会计的相关措施

1. 优化年金治理结构,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计划

我国目前已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企业年金作为第二大支柱却是三支柱的短板,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即年金计划) 目前处于一种零星发展的状态, 可以说企业年金计划仅是担当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角色, 年金市场仍有待开发。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势在必行, 而企业年金制度治理结构则是其担当重要角色的关键点, 企业年金制度治理应该是阳光、透明、严密的, 年金业务的开展应向专业化、捆绑式发展, 从而激发专业机构开展年金业务动力, 同时在税收上对企业予以优惠, 提高企业参与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同时, 健全企业年金风险控制, 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水平。

2. 明确年金业务处理方式, 协调两种计划方式的发展

对企业年金费用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与核算是企业年金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 企业年金会计处理有两种方式, 即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企业应结合实际对其进行考虑。一般设定提存计划的实施较容易, 会计处理也比较简单, 企业为每个职工建立个人账户, 企业只需按预定确定的金额或比例缴纳, 劳动力流动的阻碍较小, 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 企业年金风险由职工个人承担。而对于设定收益计划, 企业的给付义务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并且年金风险都由企业承担, 在该模式下, 年金会计核算工作相对复杂, 一般适用于大型的、经济实力较强或条件成熟的企业。因此,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确定年金会计处理方式, 实现两种计划模式的协调发展。

3. 借鉴国外年金会计经验, 构建养老年金会计体系

我国企业年金尚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缺乏企业年金会计规范, 与国外相比, 不一致的会计处理方式不仅阻碍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也造成了会计信息的高转换成本。因此, 应借鉴西方国家养老金会计的理论架构,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会计准则、构建养老金会计体系, 从制度上规范养老金会计处理。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壮大精算师与资产评估师队伍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 确定性收益制计划将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由于确定性收益制核算方式复杂, 还需要考虑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货币时间价值、雇员的离职率、死亡率、利息率、投资收益率、通货膨胀率等。此外, 对企业年金基金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公允价值时, 也需要资产评估师参与。因此, 这对会计人员素质、精算师、评估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壮大精算师与资产评估师队伍, 是满足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年金会计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证。

5. 完善企业年金披露制度, 构建合理的年金报表体系

上一篇:高考作文素材下一篇:测试你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