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2024-07-17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精选十篇)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篇1

编者的话:

家庭教育指导是转变家长观念、提升家教质量、推进家庭治理、促进家庭建设的重要途径,事关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当前工作的重点,而且为未来的家庭教育指导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今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更要求我们站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来加以审视,这就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为此,本期“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专栏聚焦观念变革、模式探索和实践生成,分别从时代转向与观念变革、模式探索与手段创新、家教指导与学习内驱力激发、家教指导与儿童心灵转向、家校沟通机制探索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 篇2

一、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响拒于门外。互联网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都有充分的表现。这些状况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专家认为,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和突破点也正在于德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实效性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就体现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中。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透视德育课程改革必将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教育工作者们于是大声疾呼:“学校这个小气候抵不过社会大气候”、“必须首先优化社会环境”、“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到了社区就退三步”。应该说社区、学校、家庭对大众传媒的控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对德育来说收效不大,相反却引发了很多青少年的叛逆现象。这说明根本就无法消除大众传媒对德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园岭小学多年来,在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作用,并为此课题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4年以来,我校为响应福田区“开展主题教育创建德育品牌”的号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在以上所述的背景下,我们才选取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探索》这一研究课题,试图通过这一课题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放性和社会实践性,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完整德育网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为省教育厅《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提供支撑,贡献成果。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相互合作,协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

1、道德心理学研究。

2、现代德育价值观。

3、主体教育思想。

4、协同教育理论。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日前德育的单—刻板模式和封闭性,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使我校的德育丁作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尽快打造出富有园岭小学特色的德育品牌。

理论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五、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理论假设: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是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影响下形成的。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学校、家庭、社区德育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研究目标: ①

研究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构建园岭小学面向现代化的开放的德育体系和操作模式。②

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六、研究内容

1、德育途径的深化和整合研究;

2、与家庭、社区相互协同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社区德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其中包括:

(1)

构建社区德育网络组织:学校、企业、商店、居委、文化娱乐部门、司法治安机关等单位和部门。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育人。

(2)

确定德育社区化的目标体系。

(3)

开展社区化教育活动:如建立居委学生活动站、建立和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

(4)

收集、编写本地区德育校本教材,如何把生动、具体的校本德育材料整理起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热爱深圳、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家庭德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其中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学校网站、创办“德育通讯”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5、依托“家校E”,学校网站、德育基地、家长学校等阵地研究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协同机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行动参与者(研究者、教师、学生……),在教育或社会情境中,共同参与、从事的自我反省研究,以增进教育活动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其特点是研究者就是行动者。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法”集中讨论,参照别人某些成功的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在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问卷法

问卷法是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绐笔试,蝇试回答。这种方法,虽然不如观察法了解行为反应那样具体细致,也不如实验法控制条件那样严密,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也不如实验那么透彻,然而,它却可以获得多因素资料,取样大,代表性强。封闭式问卷选择答案,便于统计,具有省时、省力、高效的优点。

3、个案研究法

我们所进行的课题研究,将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比如说德育课堂教学的案例、学生成长案例、教师的叙事案例等。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6、学校为科研设有专项资金,投入了大量财力。我校是为数不多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每间教室设备齐全的电教平台,每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全校有两个机房,构建了校园网,为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搭建了现代化的教育平台。学校开通了“家校E”,建立了学校网站,为学校加强与家长、社区的协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7、我校为省一级小学,德育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多个班级被评为各级各类文明班,多个主题教育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一贯重视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一直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8、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从“九五”到“十五”承担了多项德育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是国家级教育科研示范基地,拥有一支教科研骨干队伍,积累了丰富的从事德育科研的经验。

9、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己走上了经常化、群体化的轨道,为德育科研提供了师资保证。

10、课题组负责人陈智敏同志长期从事教育及德育工作,曾负责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颇丰,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着丰富的组织科研的经验和较高的研究水平。课题组的其他教师也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从事德育教学和研究的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2月一2005年3月)

4、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5、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

6、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并进行修订和论证。

7、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8、设计编制问卷。

(二)实施阶段(2005年4月一2005年12月)l、在学校原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建立德育网页,构建网络德育管理平台和活动平台,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提供物质支持。

2、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3、构建社区德育网络组织,开展社区化教育活动,建立居委学生活动站、建立和落实学生社会实践墓地、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

4、收集、编写本地区德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热爱深圳、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5、建立和完善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学校建立和完善于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创办“德育通讯”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6、定期组织研究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在实施过程中组织研究人员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7、加强培训,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8、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的有关任务。(三)总结阶段(2006年1月------2006年2月)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揭示德育的规律,总结、提炼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协同机制的模式,撰写研究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9、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

梅仕华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制度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1.开展学校对外的校长接待日,增强家校共育的实效性。2.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3.积极采纳家长正确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进一步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

4.课任教师定期走访家长,对个别的学生进行协调教育。5.公开学校电话号码,便于家校联系。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篇3

摘要:美国的家庭学校是以家庭为教育基地,以子女为教育对象,以家长为教育者,以塑造孩子的宗教、道德、智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对学龄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本文分析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并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论述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关键词: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传统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62-02

作为美国诸多教育选择形式的一种,进人21世纪以来,家庭学校(homeschoo1)愈发引人瞩目。据美国家庭学校协会统计,2005年至2006年,约有190万儿童在家上学,2007年增至240万人。据美国教育部预计,到2016年前,学龄人口将增加9%,家庭学校的增长率仍将维持下去。由于其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家庭学校甚至被一些美国教育研究者视为“当今美国的主流教育方式之一”。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

有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的定义形形色色。但核心的意思都一样,就是“由父母或监护人在家里而不是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的教育”

追溯家庭学校教育的历史,直到19世纪中叶,它一直是美国教育的支柱,但随着公立学校的普及,家庭学校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伴随着家庭学校运动重新出现,它的重新兴起既有理论上的背景,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般认为家庭学校运动直接起源于两个思想流派,一是由雷蒙德·穆尔及其妻子多萝西发起的宗教右翼思潮,另一个是由约翰·霍尔特发起的反文化左翼思潮。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作品来宣传它们的思想,同时它们的追随者也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并努力为家庭学校争取法律上的认可。这些努力逐渐使家庭学校在美国各州全面解除法律限制,成为合法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家上学现象的兴起反映了美国社会广泛的对公立教育的不满。公立学校培养了大量文盲学生和没有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的学生,同时其中的犯罪问题相当严重,贩卖毒品、侵犯老师、校园枪击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改革方案不断出台,比如实施教育券计划和建立特许学校。尽管如此,美国教育仍旧陷入困境,于是很多家长失去了等待改革的耐心,开始把孩子的教育事务和权力收归自己。于是,很多孩子开始在家上学,家庭学校运动逐渐开展起来,而且越来越被公众接受。

二、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

家庭学校的蓬勃发展必然有其合理性,我们研究它的目的不是研究这种现象的本质如何,也不是要非此即彼,而应该是从家庭学校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

(一)传统学校教育让儿童产生强烈的学业竞争焦虑,扼杀了他们爱学习的天性

爱学习是儿童的天性。“没有人天生愚笨,只需仔细观察那些婴孩,认真思考他们的所学和所做,你就会明白:除了极端的智能迟缓者,他们所展示出的生活风格、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如果是出现在年长一些的人身上,这些人会因此被我们称之为天才。”然而,学校成为“社会的压力锅”“社会的筛选机”。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直接表现在学校里,学生们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攀比分数的高低。孩子们厌烦学习,许多孩子被贴上了“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弱智”等标签。

约翰·霍尔特认为:传统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学业水平有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充满竞争和评价的学校环境,而儿童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切。“学习的能力不是被其他,而是被我们误称为教育的过程中所破坏……是我们成人对儿童的所作所为以及指派儿童所做的事情,破坏了他们大部分的智能和创造力。确切地说,是由此产生的恐惧感破坏了儿童的这些能力。他们害怕有负他人所望,害怕发生不愉快,害怕犯错误,害怕失败。”

(二)传统学校教育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正规学校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倾向于对接受教育的儿童提供平均化、“一刀切”的教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严重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此外,“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局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成为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而不是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约翰·霍尔特认为,如果学校认为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就是告诉儿童哪些东西必须学习,那么学校里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学习。只有儿童自己才真正了解哪些学习内容是他最需要的。成人的任务仅仅是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帮助,让儿童了解学习的线索和途径。但实际上学校只使学生整天重复乏味的作业,忙于应付机械操作似的功课,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真正的思考。

(三)传统学校的安全性遭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怀疑

在美国,学校教育的看守环境日益恶化,低俗文化泛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不良影响。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揭露,有相当多的学生早在一年级就成为校园威吓事件的受害者,他们受到嘲骂,被塞进衣帽柜,被罚不许与大家一起吃午饭,而老师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调解。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所以,他们拒绝将孩子送到正规学校进行学习。

(四)传统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化方面存在不足

传统学校成了反向社会化的机构。学校生活并不是为了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管理、安全、秩序的需要,甚至是教师的需要。学校经历对于孩子更多的是消极的社会化经验,他们没有感受到团结、友爱、宽容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多感受到强势者的欺凌弱小,少数人的优越感,被老师和同学冷落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过早体验到世间的“人情冷暖”。

三、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种种缺失相比,家庭学校具有传统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能够取得成功,因而成为父母们的合理选择。

(一)家庭学校的学生不存在学业竞争,因而可以更好地释放儿童学习的天性

家庭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内所有的孩子,3-4名甚至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为年龄不同,导致学习内容也不同,因而根本不存在竞争的问题。家庭氛围也是温馨、轻松的,家长允许自己的孩子以他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强制也不压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与学校不同,家庭信仰和价值观处于孩子社会情感学习的中心地位;家庭生活服从于孩子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屈从于学校的要求;孩子学习的天性得到培养而不是压抑;孩子可以享有无限的教育资源,世界就是他们的课堂,资源存在于社区。

(二)家庭学校能克服传统学校教育“一刀切”的现象。满足了儿童个性化的需要

家庭学校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他们真正用小规模的个体教学代替了大规模的班级授课,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爱好更容易得到重视和培养。由于教学对象很少,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认识孩子的特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并用合适的方法对之加以培养。来自芝加哥一个家庭学校的母亲兼教师鲁思·克雷比尔说到:“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一个班级通常都有二三十来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对一个孩子给予足够的关照。而在家里,教学是一对一的,效率很高。懂了,我们就往前学,不用等别人的进度;遇到困难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集中解决。”家庭学校的非正规化教育是一种灵活、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由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基于孩子习惯、爱好、兴趣、特长等个体因素而设计的,而且因为家长们更熟悉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比教师更能与孩子达成心理和感情上的亲密和信任感,所以这种培养势必是以孩子学习需要的满足为结果的。

(三)家庭学校完全避免了儿童遭受侵犯,安全得到保障

家庭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场地,家庭氛围轻松、温馨,当然也更安全。孩子们不必担心被其他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因为他的同伴都是他的兄弟姐妹,也避免了来自同辈团体的压力,他们将其他人视作自身世界的一部分,看作自然的学习伙伴。家长们则不必担心学校暴力的发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孩子当中。

(四)在社会化方面。家庭学校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家庭学校有积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学校并不是如人们想像的那样,把儿童单独关在家里,每天接触的仅仅是作为教师的父母。事实上,很多家庭学校的儿童比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年龄、种族和信仰的人。研究证明,家庭教育的父母比政府更加担心孩子被孤单地封闭在家里,很热心让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向不同年龄的人群展示自己。由于经常和各种年龄的成年人、儿童进行社会互动,在家受教育的孩子比在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显得更加成熟。而在传统学校里,儿童反而会感到孤单和封闭,因而也较幼稚。莱恩斯的研究表明,家庭学校的儿童参与的社会活动包括下午或周末与公立学校学生在一起的活动(体育活动、童子军组织、教会活动、芭蕾舞表演、志愿者工作、钟点零活)、白天的野外旅游以及与其他家庭学校学生的团体合作项目。还有研究显示,有98%的家庭学校学生每周会参加两次或更多的社会活动。

四、结语

在评价家庭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儿童的品德、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美国很多家庭学校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学术性测验、成绩水平考试、基本技能考试等国家级标准测试,都认为在家接受教育的儿童的成绩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有资料显示,1998年春,39607名家庭学校的学生参加了依荷华州K-8年级基本技能考试和9-12年级的成绩水平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的学校。2000年全美中学生单词比赛的前三名均来自家庭学校。可见,家庭学校的儿童在学业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家庭学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家上学,而是一种自由学习、选择学习、轻松学习和愉快学习的体现。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它也有其不足,如“家长老师”管理不当。导致儿童过分依赖网络,容易偏离学习的主题,知识的系统性难以把握等。但这些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随时为儿童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学习工具,使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释放儿童学习的天性,满足儿童个性化需要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Patrick Bashan.Home Schooling:From theExteme to the Mainstream[J].(http://www.fraserinsfitute.ca/admin/books/files/homesehoo1.pdf)

[2] Lyman Isabel.Home Schooling:Back to theFuture?[M].Cato Institute Policy Analysis,Jan7,1998

[3]John Holt.How Children Fail[M],New York:Dell,1964

[4]陈竹,蓬勃兴起的美国家庭学校[J],中国新闻周刊,2006,9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篇4

一、学校: 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学生获取正确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之源,理论挖掘的深与浅、对与错是学生实践行为的指南针,故而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 摆正思想品德教育的位置。我们应该转变人才观、教育观,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牢记思想品德是万物之基础。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再高的学问,也不会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他将会危害社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其二,学校要及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如打扫街道,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公益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形成学生的品质,从而真正发挥了理论知识的向导功效。

二、家庭、社会:用良好的氛围陶冶学生

家庭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基地。学生的活动时间大部分在家中,故而家长就成了孩子品行教育的启蒙教师。家长的素质高低,教育孩子的方法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那种“父母望子成龙,儿子持刀杀亲母”的人间悲剧,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应注意科学性。那么,家庭中父母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教育者呢?第一,家长要定期到学校的家长培训班学习,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接受新事物,了解并掌握新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泸溪县白沙小学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为了让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让家长真正摆脱那种“只见分数,不见其人”的旧思想观念,让学生真正摆脱来自家庭中那种“望子高分”的思想压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及时创办了家长培训班。家长们基本上懂得了分数与能力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少,还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家长培训,昔日来自家庭中因考试不理想、孩子被家长打骂的现象没有了,家长们真正懂得了教育孩子要全方位地进行。这样,家长就成了孩子们前进途中的导航人。第二,家长要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我叫同学们谈一谈“尊老爱幼”的事例,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描述了他的母亲经常与他奶奶吵嘴的情况,从他那悠然自得的神态可以看出他对尊敬老人已经麻木了, 一点儿感触也没有了。幼小的年龄就受到这样的环境熏陶,长大了他能孝敬父母吗? 即使没有恶性循环,在他的一生中那种母亲与奶奶不和的阴影将时刻笼罩着他。家长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的正面题材,不能给孩子以不健康的导航。也正如学校的老师教育孩子要爱护公共卫生,家长带孩子上街时随地丢垃圾,你说这种家庭与学校背道而驰的教育方法,能培养出新世纪合格人才吗? 第三,家长要有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家长教育孩子是责无旁贷的。随着市场经济到来,一些家长只知道用心赚钱,个人倒潇洒,没有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他们总认为只要孩子每天不挨饿受冻,作为父母就是尽职尽责了。然而,孩子在他幼小的年龄中,他们最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护, 哪怕是点点关怀、微微鼓励,都会给他们在前进的生活道路中增添力量。作为父母,既要挑起孩子物质生活的重担,又要扛起孩子精神世界的担子,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完美的。

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应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注。首先,要为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在精神产品生产中,要坚决抵制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有害书刊、音像制品,防止他们毒害和腐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各个部门要有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作品的责任心,让孩子们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受到良好的熏陶。其次,全社会要形成一种正气压邪气,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等良好的社会风气, 为孩子们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5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父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合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对孩子因材施教,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养成好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孩子不要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

(1)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及家长的培养。(2)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并及时召开家长会。

(3)教师和家长交流学生信息,探讨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4)举办教学开放日。学校每年以各种活动为契机,举办学校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

(5)举办家庭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社会教育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若能及早得到培养,就能形成特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无疑会加速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的教育,很难适应同一班级中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别需要,社会教育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的专门活动,如电脑维修、琴棋书画,使学生在自己爱好的活动中施展才华、发展特长、增长聪明才智,进而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许多学生接受更多社会教育,成为运动员、演员、电脑高手,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1)学校积极动用社区力量,请各类专家和先进人物到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志愿者、校外辅导员等管理、辅导、服务作用。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劳动

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二到三次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活动,进行垃圾清理、消除街道牛皮癣和消除卫生死角等工作。

回家帮家长做家务,让学生在帮助家长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三种基本生活本领 组织学生春游

整治和优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切实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红领巾文明交通岗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篇6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13-1

原先只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看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2》,可是慢慢地,节目中爸爸们不同的教育方式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发。我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或许我们也能从这些爸爸们身上学到些什么。

一、做孩子心目中的榜样

六个可爱的孩子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黄磊的女儿多多了。她乖巧懂事,乐于助人,在孩子们中颇有大姐姐的风范,几乎每个孩子都不自觉地以她为榜样。如此优秀的女儿是怎样教育出来的呢?细细想来,其实在她的爸爸黄磊身上我们能够找到答案。节目中的黄磊,除了拥有一手好厨艺,做起其他事情来似乎样样在行。每当我看到多多这样做的时候,似乎总能从她身上看到黄磊的影子,我想,这应该就是榜样的力量!

作为教师,我们绝大多数时候总是在教育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而我们在这样教育他们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呢?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那么我们有什么立场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而我们的孩子又有什么理由来接受我们苍白的说辞呢?所以,不要总是埋怨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多想想我们自己,我们是否能够成为孩子心目中合格的榜样。一旦孩子认可了我们,那么我相信,我们的一言一行定会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黄磊总是乐于助人,喜欢分享,而他的女儿多多也同样充满着爱心。而如果我们作为教师,自己都管不好自己的言行,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因此,学会时刻反省自己,努力做好自己,做孩子心目中合格的榜样,这是我从黄磊父女身上学到的。

二、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

除了黄磊,在这五位爸爸中,还有一位的教育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吴镇宇。吴镇宇的教育方式在五位爸爸中可以说是最严格的,他对教育的理解就是:爱与教育要并存。而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外面受了伤,不要怕被骂,要第一时间回家。吴镇宇的孩子费曼是个内向、不爱说话、内心却十分坚强的孩子。有一次在船上玩,不小心落水导致眼角受伤,他害怕被爸爸责骂,于是不敢回家。而此时的吴镇宇却在一旁偷偷地看,他想借此机会告诉他的孩子:受了伤,不要害怕,要学会回家寻求帮助。

看到这,我不禁想到,在学校里,我们的孩子不也应该学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吗?记得不久前,班上的小林和小程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动起了手,经过我的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小林嘲笑小程考试成绩不好,于是小程气不过,就打了小林一下,于是两人发生了矛盾。当时,我是这样教育小程的,如果你刚才没有动手,而是来告诉我,那么这件事就是小林的错,可是你没有告诉我,而是动手了,那么即使你受到了伤害,你也变成了有错的一方。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想让他们明白,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寻求帮助,而不是草率行事。遇到事情,要学会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这样老师才能帮助他们,教会他们一些做事的方法。当然,走出了学校,也要学会向第三方寻求帮助。就像如果与人发生严重的争执或摩擦,要学会向警察寻求帮助,而不是大打出手,因为在这个和平年代,暴力永远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意识,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学会利用规则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感受这个世界的爱与秩序。

三、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最后,在这六个孩子中,我还想来说说杨阳洋。杨阳洋是奥运冠军杨威的孩子,作为世界冠军的孩子,我们能够感受到杨阳洋小小的身上背负着的那种对胜利的渴望。为什么要说“背负”,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包袱。好多次,杨威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杨阳洋会有点不高兴,特别是在杨阳洋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他更是会嘟起小嘴,跟自己较劲。其实我们都明白,他太要强了,而在我看来,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一个5岁的孩子,本该是自由嬉戏、玩耍的年纪,而他对于胜利的执着,让他少了不少的欢乐。在我看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做最真的自己,做最快乐的自己。

我们一直说,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家长追求更多的是分数,是名次。虽然已明令禁止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可是在家长的心里,早已默默地有了一张名次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仅仅看分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无疑会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这就像是压在心头的一个包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除了家长,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想尽办法,却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就这样,在本该欢笑的年龄,我们的孩子活得有点累,他们太辛苦了。有不少像杨阳洋那样要强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压力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杨威教育儿子,游戏的胜负并不那么重要。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成绩有时也并不那么重要。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并不是掌握越多的知识越好。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才有可能探索出更多的知识。

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篇7

一.家庭养成教育。在我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人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还有农村里人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家庭的教育。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的一个根本因素。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农村人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改变农村人的观念———上学不如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打工的思想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形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里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称葱儿卖蒜。”从这句话说明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可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引导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断的发展孩子的语言。想方设法克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 放任自流, 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

2.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 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显地提高了, 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这样溺爱孩子, 使孩子始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样将会宠坏孩子, 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 农村孩子的家长, 有的只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 这就对孩子盲目地严加管教, 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认识, 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有所创伤而产生了对抗心理。

二.防止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有的专家认为“5+2=0”就是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了五天到周六周日在社会上学习生活了两天后, 学校里所学习的变成了一片空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可是有些农村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还是比较差, 尤其个别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做损人利己的事, 尤其偏僻落后的农村里对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 还有极少数人甚至连国家的法律法规都置之度外, 因此自私自利的人所做的坏事还是层出不穷,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们身心健康有所侵蚀。再加上幼稚的心灵经受不住物欲的诱惑, 学生羡慕社会青年的打工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就走向了打工生涯。因此造成了好些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多做正面引导, 使孩子们认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还要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 最后是学校教育。所谓“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主要在管理者——校长。校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人, 尤其是教师的成长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搞好教育。农村中小学需要改变教育教学落后的条件设施和单调的教育教学的模式: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再加上一张嘴。农村学校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怎么会不厌学呢?。这就需要学校、老师想方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学思想。利用好新课改抓住大部分孩子贪玩的特点, 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 天长日久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 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再加上农村学校里教育教学的条件比较城市差得多。因此, 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难以顺利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 综合以上影响农村教育的根本因素, 还需要老师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 更需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 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的和协统一起来, 互补互促, 形成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摘要:按照国家“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 对农村教育教学落于城市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笔者从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做了如实的分析。从一个人成长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的因素和谐统一起来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家庭学校:美国教育选择新趋势 篇8

家庭学校(homeschooling),也可称作在家上学,即在家里由父母对孩子进行施教或是孩子在家自学的过程。早在美国独立前的殖民时期就可以找到家庭学校的历史踪影, 但由于经济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发达,并未成为主流文化。随着工业化的步伐,美国于1825年创立了公立学校的基本系统,并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开放。但由于公立学校所强调的公平性和对对象的广泛接受性,导致学生群体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甚至频繁出现不良事件。其次,因为美国公立学校的建立和资金来源大多数与当地政府的水平相关, 所以各地的公立学校的师资、环境以及设备条件也是不同的,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因而公立学校的机会平等性并非绝对。再者,作为一个移民大国,大量的移民家庭的孩子的英语语言的教育任务也落在了学校身上,美国公立学校面临着日趋加重的教学负担。于是,许多的家长开始对公立学校产生不满,转而选择在家教授孩子。 同时也有一些家长,他们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系统忽视了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于是选择在家里亲自进行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 美国就出现了办学教育多元化的局面。除家庭学校之外,还出现有特许学校、私立教会学校以及教育券等与现行的公立学校制度相对立的教育模式。家庭学校最初并未受到过多的关注,却以惊人的年增长率迅速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新兴基础教育方式,甚至掀起了一股家庭学校运动的浪潮,在美国的50个州都获得了法律的承认和支持。

二、家庭学校的优劣点分析

(一)家庭学校的优势

1.兴趣导向型的教育模式。

家庭学校即在家的针对孩子个人的专属教育,从孩子个人的兴趣点和个性方向出发, 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这一点正好弥补了公立学校中对于学生差异性照顾不足的缺陷。

再者,兴趣导向型的教育模式符合美国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自由观念。在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之中,统一的授课和训练难免会削弱个性化的培养,也约束了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学习的自由。反观家庭学校,从个人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安排课程和时间,完全强调孩子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成为了美国人追求个性化发展、追求个人自由的不二选择。

2.单纯、安全的成长教育环境

公立学校的一大弊病便是,学生构成混杂。虽说这是公立学校符合美国核心价值观 “机会平等”的一个方面,但对每个阶层的接受必将导致一部分危险因素的存在,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造成了威胁。在公立学校中,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行为,受其影响养成不好的习惯,或者是对学校产生厌恶情绪,荒废学业。而在家中上学,则身处于一个单纯的环境中,孩子在三观的形成过程中能够避免与不良信息的直接接触。

公立学校作为人群聚集地,是恐怖袭击和突发事件发生的高频地。比如说,由于美国的持枪合法化,校园枪击案屡见不鲜。相比学校里存在着的潜在危险,在家中上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对较安全的。

3.互联网等高科技的普及带来便利

家庭教育本身相对公立学校来说具有着施教材料以及施教人员方面的局限性,但当代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很好地打破了这些局限,使得家庭学校的教育模式更为便利。

传统的家庭学校教育的模式受到了几个方面的约束 :首先,是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问题。家庭学校的教育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其次,是课本与器材的财务负担问题。这些教学必备的部分则成为了家庭账务上新的一笔支出。

然而近20年来互联网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以上提出的家庭学校的局限性,为家庭学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家庭学校的学生(homeschooler) 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网络课程,向专业的学科老师请教疑惑,享受专家教育的服务,同时也给家长减轻了负担。还有,互联网上的资料丰富多样,甚至还有模拟的实验操作体验,大大减轻了家里的支出负担,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加便利有效的方式。

(二)家庭学校的劣势以及现状

对于家庭学校,有两个观点是一直被提出,作为家庭学校的弊端来进行阐述的 :第一,家庭学校的教育不通过合格的教师进行教授,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层次不齐,无法保障其在升学时候与同届学生之间的竞争能力 ;第二,家庭学校的教育环境单一,学生脱离了同龄人群的群体,社交能力令人堪忧。

根据现实来看,第一个观点明显是一个误解。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进行家庭学校教育的模式,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它的教学成果是高质高效的。美国全国家庭教育研究所的Brian Ray博士曾做过一个调查研究,通过对1000多个家庭中的5000多名学生的教育信息的收集,发现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测试中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像写作、阅读这样的单项也都远超过了公立学校学生的水平[ BRIAN D;Ray Strengths of Their Own Home Schoolers Across America: Academic Achievement1997]。由此看来,家庭学校教育所得的学业成果是显著的,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而非良莠不齐。

而第二个观点,是带有以偏概全的性质的。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课程并不只是日复一日坐在家中看书做题, 而是同样结合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户外活动。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得以接触到社会中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与他们进行或深或浅的交流以及合作,锻炼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甚至有时候他们锻炼得到的社交能力比起公立学校的学生还要优秀。 因此,关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交短缺论” 也不攻自破。

三、当前美国基础教育选择的趋势

(一)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多样性是美国这个国家最大的特征之一, 多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在这里同生共存。 然而在美国,虽然文化种类丰富多样,但并非相互隔离。美国人形成了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即个人自由、独立自主、 机会均等、竞争并存、物质富有和勤奋工作。 可见,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美国人的生活具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巨大影响。

(二)基础教育选择趋势中的核心价值观分析

在1825年美国初次建立起公立学校制度时,所侧重的价值观内容是机会均等和竞争并存。公立学校向所有的社会阶层都开放, 为每个美国公民都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立学校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引起了美国公民的不满。上文中曾提及,公立学校所推崇的机会均等理念在实际之中并非绝对,不同地区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一致,以及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的保护政策,使得公立学校的机会公平性受到了质疑。

除此之外,公立学校本身的办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学生数量庞大,构成混乱, 不方便个性化的教育,也容易形成不良的教育环境。其次,由于办学资金有限,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第三,公立学校的教学时间太短,方程式的课程设计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些现存问题都是人们转选其他教育方式的原因,也解释了公立学校制度面临改革的必然性。

家庭学校教育与公立学校不同,其强调的价值观内容为个人自由和自立。家庭学校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是美国人追求个人自由的体现。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孩子能更快地培养起自学能力,学会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家庭学校存在的本身,与私立学校、特许学校、教育券等都是基础教育的增多的选项,为美国人提供了公立学校制度以外的多种选择,也是符合美国人追求教育自由的价值观念。

公立学校制度和家庭学校教育分别强调了美国核心价值观念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从公立学校制度来看,对于机会均等公平的追求,从某些程度上来说限制了对自由自立的追求 ;而从家庭学校教育制度来看,在追求自由自立的同时,也间接符合机会均等这一价值观念。但这并不能说明公立学校制度的完全不可行,作为美国先行的主体教育制度,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当下,家庭学校教育的兴起在美国形成了基础教育选择的新趋势,也为公立学校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引导的方向。

四、总结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篇9

1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

良好的家庭教育, 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身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大, 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目前, 有许多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点, 他们或过分地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女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或因为事务繁忙, 无暇顾及孩子;或因为孩子逐渐染上一些不良习性, 几经教育难有成效, 便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 终将孩子一股脑儿推给学校了事。然而, 事实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和第一课堂的家庭, 应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起始教育责任, 同时父母要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要同孩子建立起一种良好、融洽、平等的关系, 要花时间多与孩子的学校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让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 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成效。

笔者作为班主任, 学生有下列情况是必须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的:违纪逃课怕学习, 迷恋网吧已成瘾, 夜不归宿闹早恋, 同学生日乱花钱, 奇装异服太过分, 打架、吵架不团结。

笔者作为班主任认为, 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要制度化、经常化。有必要建立学生请销假、家长签字制度, 使学生家长掌握学生课外、假期活动的情况;有必要建立和家长定期联系的制度, 建立学生家长通讯档案, 针对有的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情况, 可建立第一联系人、第二联系人、第三联系人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学生谈话记录制度, 并记录在案, 其内容是有主题、有事例、有家长要求、有学生表态、有家长签字和记录日期。

笔者作为班主任, 曾给许多家长打过一个比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同三足, 孩子如同大鼎, 只有三足合力支撑, 鼎方能昂然挺立, 否则鼎便会自行倒掉。特别是对于外出打工的家长, 恳请他们多和孩子在一起, 不要忽视孩子的学习;多给孩子说说打工的辛苦;多给孩子讲讲知识的重要性。

2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学校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动力,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 学校教育除了要答疑解惑、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建构起知识世界外, 它的另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唤醒、感化、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学校要利用现有的及其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 如介绍校史、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名人纪念馆等, 对学生进行立志成长、报效祖国、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的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尚的品德、高尚的精神境界。

学校还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 提高学生的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后天习得的, 它表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 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又一任务。为此,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 依法制订并严格执行学生管理制度, 奖优惩劣, 奖勤罚懒, 建立奖学金制度、评比三好学生制度、评比优秀团干部制度及其他单项奖励制度。比如我校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有4名学生主动、自费到地震灾区做义工, 学校给予大力表彰并弘扬她们的精神。

学校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科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 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有利于健康心理养成的因素,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 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过程。比如, 利用写作课, 让学生在记叙学习、生活中一次成功愉悦的合作, 体验合作快乐的同时, 明白当今社会合作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消除排他、嫉妒等不良心理;利用语文课课文的事例, 像项羽失败自刎乌江, 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失败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利用专业课, 像解剖学、生理学等,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使其克服唯心史观。

与此同时, 学校还要特别注意课外活动的安排, 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有人管、有人问, 使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积极向上, 让学生的课外活动过得生动活泼, 有情趣、有意义。为此, 我校先后开展了红歌会、流行歌曲演唱会、广播操、健美操等比赛;进行了先进教室、文明宿舍、优秀黑板报的评比;成立了文艺书社、军乐队、腰鼓队、琴棋书画短训班和体育球队;制订了有关奖励制度, 规定对在中央、省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学生给予200元、100元、50元的奖励, 规定对凡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获奖者给予物质奖励。

3 社会教育是大气候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振兴教育, 全民有责, 社会、学校、家庭应齐心协力, 还青少年一片净土。有教育学家曾这样说过:社会教育是大气候, 学校教育是中气候, 家庭教育是小气候。这强调了社会这一教育大环境对青少年影响之大, 社会风气不正, 容易扭曲青少年的心灵;社会规范失调, 信息污染, 容易侵蚀青少年的灵魂, 当然, 这也是在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不说现在社会中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潮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不能不说现在社会贪图享受、贪图安逸的风气对青少年有很坏的影响;不能不说现在社会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不良习气在侵蚀着青少年的机体。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 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教育。比如, 针对少数班级宿舍的失盗现象或小偷小摸现象, 我校每年都采取“请进来”的办法, 有选择地请坐落在我市的安徽省第三监狱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讲法制、讲危害、讲人生;采取“走出去”的办法, 让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去淮海战役纪念馆听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和感人肺腑的事迹。

同时,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使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帮助,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整个社会, 特别是教育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指出:“懂得教育秘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找到一种方法, 一方面能使得儿童的精神安逸、活泼、自由, 同时又能使他抑制自己对许多事物的欲望。”所以, 我们应重视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举办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 帮助青少年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 消除异态心理, 做到明辨是非, 发展良知, 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获得良好情绪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由内而外、内外和谐的健康教育目的。

浅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篇10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 父母或者长辈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能为孩子一生的言行刻上深刻的印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其中就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 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处于起点位置的, 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是人一生中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个人在学校里进行计划性的学习, 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道德准则等一些家庭中难以接触到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主, 它不同于家庭教育,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而且是替代不了的。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学校的责任,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夙愿。但是单独靠学校教育, 无论教师多么努力, 也无法达到目的。因为,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 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 也在接受家庭教育。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

1. 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的根本教育原则, 是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提出教育目标, 而家庭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具有共性、全面性的特点;而家庭教育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的特点, 但是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所以家庭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和学校教育的目标相违背, 而应该服从学校教育的原则和特点。学校也会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 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知识、道德品德的意义, 对他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 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注重以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但是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等。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往往站在学校的角度教育孩子, 单纯地关心孩子的学习, 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 使孩子片面发展, 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所以, 家庭和学校要在教育内容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使孩子成为栋梁之材。

3. 教育作用的和谐统一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它们最大的作用莫过于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而人才对社会的作用程度是从人的认知和情感中体现出来的。学校教育从人的认知角度出发, 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而家庭教育则是人的情感形成的基点, 人的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4. 教育互补性的和谐统一

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又有各自的不足。只有两种教育互补, 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如果老师批评了孩子, 家长就不能再严厉批评孩子, 让孩子觉得到处没有阳光。如果孩子在学校一帆风顺, 家庭就要注重挫折教育;如果孩子在学校是所谓的“差生”, 家庭就要注重成功教育。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四、结语

上一篇:品牌化生存下一篇:作业设计和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