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2024-06-12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精选八篇)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84例肝硬化患者, 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所有患者均符合2013年9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肝性脑病的诊断要点[3]: (1) 肝性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 (或) 广泛门-体分流病史、神经精神异常的表现及血氨测定等辅助检查, 并排除其他神经精神异常; (2) 可以采用West-Haven分级法对肝性脑病分级, 对3级以上者可进一步采用昏迷量表评估昏迷程度; (3)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则依据PHES, 其中NCT-A及DST两项均阳性即可诊断轻微型肝性脑病。全部病例均排除妊娠、糖尿病, 合并严重心脑肾等系统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中男25例, 女17例;年龄41~69 (61.5±3.5) 岁;肝硬化病程6~21 (10.5±4.5) 个月;其中重型肝炎13例, 乙型肝炎肝硬化19例, 丙型肝炎肝硬化4例, 酒精性肝硬化2例, 原发性肝癌1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例;HE分期:Ⅰ期3例, Ⅱ期25例, Ⅲ期10例, Ⅳ期4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16例;年龄38~71 (63.5±4.5) 岁;肝硬化病程5~22 (11.5±5.5) 个月;其中重型肝炎12例, 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 丙型肝炎肝硬化3例, 酒精性肝硬化3例, 原发性肝癌2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HE分期:Ⅰ期4例, Ⅱ期22例, Ⅲ期11例, Ⅳ期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积极祛除诱因, 调整饮食结构, 控制蛋白摄入量,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防治感染, 治疗消化道出血, 保持大便通畅等对症疗法。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10g加入10%葡萄糖250ml, 静滴,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1粒 (3g) , 1次/d, 重症患者服2粒, 1次/d。以上两组患者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肝功能、血氨测定等, 并对其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记分[4]。其中, 1分:出现欣快激动, 淡漠, 昼睡夜醒等轻度精神异常;2分:嗜睡, 随地大小便, 简单计算能力及言语书写能力障碍;3分:出现嗜睡, 但可唤醒;4分:昏迷, 不可唤醒;0分:无肝性脑病及亚临床肝性脑病。

1.4 疗效判定标准[5]

(1) 显效:患者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症状消失, 住院期间无复发; (2) 有效:患者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症状明显好转, 改善程度在HE分级1级以上, 住院期间无复发; (3) 无效:患者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症状改善不明显或住院期间多次复发, 甚至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有1例及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注射天门冬氨酸鸟氨酸出现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减慢输液速度, 则症状逐渐消失, 余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一种由于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轻微型肝性脑病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只有通过神经心理测试才能发现, 绝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在病程中的某些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轻微型肝性脑病和 (或) 肝性脑病, 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过去所称的肝昏迷, 只是肝性脑病中程度严重的一级, 并不能代表肝性脑病的全部[3]。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 比较复杂, 迄今仍未完全阐明。临床认为, HE发病机制包括:氨中毒学说, 细菌感染与炎性反应, y-氨基丁酸神经递质与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等, 但氨中毒学说仍是目前公认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其多种因素互相影响, 互相依赖, 共同促进了肝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 尤其是肝硬化等终末期肝脏疾病是我国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 且大多数肝性脑病不的发生均有诱因, 出血、感染及电解质紊乱是最常见的原因[6]。因此, 寻找及祛除诱因, 减少来自肠道有害物质如血氨的吸收, 促进氨的排泄, 适当给予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临床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认为, 本病归属于黄疸、臌胀、神昏等范畴。病位在心、脑, 病变可波及到肝肾。齐贺彬[7]认为, 本病为肝肾衰竭, 痰阻血瘀,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肝风内动, 上蒙心窍。起病机总概括为实证, 轻则为湿热瘀结, 重则为湿热酿痰, 蒙蔽心包, 虚则为气血阴阳衰败, 神明不用。钱普明[8]认为本病乃火热毒邪内陷, 与痰浊、淤血相胶结, 扰乱神明而发, 同时内陷之毒邪往往作用于脏腑, 引起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中医讲求辨证论治, 毛德文等[9]分为4型论治:热毒炽盛, 热入心包型, 方选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痰湿内生, 痰迷心窍型方选菖蒲郁金汤加减苏合香丸;肝肾阴虚, 肝阳上扰型, 治宜滋补肝肾, 清热熄风;阴阳两竭, 神明无主型。以益气养阴, 回阳固脱为治法。

本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选择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来降低血氨, 本药已作为肝性脑病的指南用药。由于门冬氨酸鸟氨酸能直接参与肝细胞的代谢, 并能激活肝脏解毒功能中的两个关键酶, 因而能够协助清除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 增强肝脏的排毒功能, 迅速降低过高的血氨, 促进肝细胞自身的修复和再生, 从而有效地改善肝功能, 恢复机体的能量平衡。门冬氨酸作为底物可生成谷氨酸和草酰乙酸, 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 同时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 尿素的合成及谷氨酰胺的合成会受到鸟氨酸、门冬氨酸和其他二羧基化合物的影响。鸟氨酸几乎涉及尿素循环的活化和氨的解毒的全过程, 在此过程中形成精氨酸, 继而分裂出尿素形成鸟氨酸。门冬氨酸参与肝细胞内核酸的合成, 以利于修复被损坏的肝细胞。另外, 由于门冬氨酸对肝细胞内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的间接促进作用, 促进了肝细胞内的能量生成, 使得被损伤的肝细胞的各项功能得以恢复。安宫牛黄丸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由麝香、犀牛角、黄连、黄芩、牛黄等12味中药组成, 主要功用为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是用以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 中风昏迷的方剂, 症状为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安宫牛黄丸属于中医方剂的开窍剂, 也是一种名贵中成药。据现代药理学研究, 安宫牛黄丸具有镇静、抗惊厥、消炎等作用, 对细菌内毒素损伤脑细胞也有保护作用。安宫牛黄丸中含有多种氨基酸, 如精氨酸, 门冬氨酸等, 可纠正氨基酸代谢失衡, 尤其所含牛磺酸能清除自由基, 有保护脑细胞作用。因此, 安宫牛黄丸可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 减轻神经毒质对脑细胞功能的抑制, 治疗肝性脑病效果确切。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在治疗后各项指标如ALT、血氨和TBil等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由此得出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安宫牛黄丸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肝功能, 降低血氨水平, 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安宫牛黄丸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静滴,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口服, 两组连用7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氨及有效率。结果 两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 对照组为69.05%,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如ALT、血氨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安宫牛黄丸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安宫牛黄丸,门冬氨酸鸟氨酸,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63-469.

[2]陈菊.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 2010, 25 (9) :1602-1603.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 (2013年, 重庆)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 (9) :641-651.

[4]何小中.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12, 36 (10) :737-740.

[5]郝爱芹.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1 (24) :114

[6]Khungar V, Poordad F.Management of 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J].Clin Liver Dis, 2012, 16:73-89.

[7]齐贺彬.肝性脑病的中医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 2008, 36 (11) :12-14.

[8]钱普明.肝昏迷从毒论治研探[J].浙江中医杂志, 1997, 32 (2) :56.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篇2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脐疝是肠管经脐环向脐部突出于体表的皮下疝,成人脐疝中以肝硬化腹水并发脐疝较为常见。其原因是由于长期大量腹水使腹内压力增高,腹壁张力加大,脐部结缔组织薄弱所致。由于腹壁张力大,腹部皮肤营养差,脐疝突出明显,表面皮肤菲薄,加上衣服磨擦等原因,肝硬化大量腹水伴脐疝极易产生溃疡糜烂,甚至发生溃疡破裂致腹水外溢,或在腹水消退过程中出现脐疝嵌顿,给患者增加痛苦,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对肝硬化大量腹水伴重度脐疝的病人采取恰当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减轻病人痛苦、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于2012-11-29收治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肝性脑病、脐疝的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好转,于2012-12-20出院。本文就我科肝硬化大量腹水伴脐疝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

1.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8岁,因“腹胀两年,加重伴神志不清5天”于2012-11-29由门诊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收治入院。查体:T:36.5℃ P:74次/分 R:18次/分 BP:120 / 80 mmHg,患者神志尚清,目稍黄,蜘蛛痣(+),肝掌(+),腹部膨隆,脐上腹壁静脉显露,脐突出。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脉沉细。主诉腹胀,乏力,寐安,小便少,大便调。辅助检查:(2012.11.25 本院)腹部CT示:1.脐孔外占位性病变,考虑肠管脐疝;2.腹盆腔及双侧腹股沟大量积液;肝硬化,脾肿大,肝囊肿;3.右侧胸腔大量积液伴右下腹完全性压缩性不张。(2012.11.25 本院)血氨,120umol/L。入院后予肝护II级,半流质(低盐低脂),吸氧,心电监护,口腔护理,气垫床。予谷氨酸钾和谷氨酸钠调理血氨,思美泰、谷胱甘肽等保肝降酶,苦黄退黄,罗氏芬、奥硝唑抗感染,托拉塞米、安替舒通、速尿利尿消肿,丰原林及水溶性维生素等对症治疗。

1.2 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难点

1.2.1 体液过多 与水湿内停,泛滥于肌肤有关

1.2.2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腹水引起腹内压过高致脐疝有关

1.2.3有感染的危险 与皮肤完整性受损、长期卧床有关

1.2.4有肝昏迷的危险 与水邪失调、蒙蔽心包有关

2 护理

2.1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方法

2.1.1 消胀散神阙穴脐敷利水消胀。方法:以温水、松节油或乙醇棉球清洁脐部皮肤。将巴布剂剪成5 cm ×5 cm 方块,药量20 g 左右。直接将巴布剂敷贴于脐上,外层覆盖纱布后以胶布固定。每3 天更换1 次巴布剂或敷贴2 d休息1 d ;巴布剂脱落及时更换。30 d 为1 个疗程。指导患者必要时隔衣使用热水袋,加温以助药力内行[1];告知患者勿搔抓腹部尤其脐周皮肤,清洗时避免用力擦拭,保持皮肤完整性[2]。此方法通调三焦、利湿消肿。

2.1.2脐疝护理 ①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和及早发现脐疝嵌顿现象;②密切观察有无腹痛、恶心、呕吐等机械性肠梗阻症状;③注意观察脐疝处及隆起静脉团处皮肤有无发红、破损等现象,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④避免腹内压增加,指导患者应避免使腹压增加的各种因素,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避免用力排便。若出现便秘,应给予缓泻剂或用开塞露通便,也可用中药灌肠,少食产气食物。⑤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患者感冒咳嗽,遵医嘱及时给予镇咳药,咳嗽时按压腹部,避免劇烈咳嗽。

2.1.3皮肤护理 ①给予患者剪短指甲,忌患者用手抓皮肤,宜穿宽大、柔软、透气性能好的棉质内衣,温水擦浴后,涂以润肤油,防止皮肤干燥。②患者腹部高度膨隆,双下肢水肿,翻身困难,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无渣屑,使用气垫床,每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骨突受压部位给予我院自制的中药红灵酒按摩,以活血化淤,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③双下肢水肿皮肤的清洁及护理,足部水肿的部位可用棉垫托起,减少受压时间。

2.1.4中药保留灌肠:便秘时可致肠内氨等毒性物质吸收增多,促进肝性脑病的发展。遵医嘱给予患者中药保留灌肠。①灌肠前向患者介绍灌肠的目的及药理,并训练在灌肠过程中的配合方法。②灌肠前瞩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预先行清洁灌肠,肠道清洁后可增加药液与肠粘膜的接触面积,增加肠道吸收的量。③灌肠的中药汤剂温度为37~38 ℃,取左侧卧位,灌肠后取右侧卧,抬高臀部,保留10~30min。④操作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注意保暖,观察患者面色、脉搏、神志,如患者出现腹痛有便意,通过减慢速度,调节插入深度,按摩腹部,深呼吸等方法减轻症状。

2.2 一般护理 予患者卧床休息,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半流质为主,限制饮水量和盐的摄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必要时禁食蛋白质。每日口腔护理一次,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

2.3病情观察

2.2.1早期症状观察 肝性脑病发病前常有性格的改变、行为异常、睡眠倒错、语言颠倒、答语迟缓、表情淡漠或欣快等。在巡视病房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是否异常、性格是否改变、睡眠是否倒错;或通过一些简单的交谈;或考察患者的计数及运算能力等均可了解患者的思维反应、语言表达、记忆力、计算力及睡眠情况。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可以预防或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

2.2.2大小便的观察 观察大便性状及量的改变。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及时处理。避免一切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准确记录24h 尿量,避免过度利尿,防止出现低钾、低钠血症。

2.6心理护理 该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的折磨,重度脐疝造成生活不便,给身体和心理上带来了痛苦,我们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鼓励患者多讲自己的内心感受,缓解心理压力。当发现患者情绪低落时,鼓励和安慰病人,使她感受到关爱,经常给予支持和鼓励,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面对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3 结果

患者住院20天后腹水消退脐疝回缩,病情好转出院。

4 体会

中医特色护理目的不仅为改善症状,减少患者痛苦,更重要的是扶助正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3]。我们应根据患者具体状况, 结合病情变化及辅助检查,对患者采取恰当的中医特色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痛苦、防止严重后果的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例患者的护理实践,得知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治疗过程中,护士应注意加强腹水和皮肤护理,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采取各种预防性护理措施,降低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 唐汉均,汝丽娟.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2004.1062110.

[2] 张雅丽,蔡俊平,郑霞.消胀散辨证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上海护理,2006,06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篇3

1 注意观察早期症状

1.1 收集资料

患者入院后, 通过患者、家属或陪护等了解患者的职业、性格、文化程度、行为及生活习惯, 以便进行病情观察。

1.2 观察早期症状

肝性脑病发病前常有性格的改变、行为异常、睡眠倒错及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明显减退或语言颠倒、答语迟缓、表情淡漠或欣快等。护理人员可在巡视病房、查房、床头交班时, 注意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是否异常, 性格是否改变, 睡眠是否倒错;或通过关心体贴的问候以及一些简单的交谈, 抑或考察患者的计数及运算能力等均可了解患者的思维反应、语言文化、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及睡眠情况。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 可以预防或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

2 护 理

2.1 护理目标

(1) 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防止或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 (2) 不因行为异常而发生事故; (3) 和他人的人际关系保持大致正常; (4) 减轻患者身心痛苦。

2.2 诱因护理

护理工作中应积极去除和纠正各种诱因, 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常见的诱因有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利尿剂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的应用、高蛋白饮食、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如低血钾、低血钠、碱中毒, 以及便秘、饮酒等。

2.2.1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按内科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护理。动态地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的变化, 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对大出血者, 应绝对卧床休息, 取头低脚高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用三腔双囊管压迫止血;观察出血的颜色、次数、量、性状, 并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及时清除肠道积血, 可口服甘露醇1g/kg体质量;病情较重者, 采用弱酸性液, 如白醋20ml+生理盐水80ml保留灌肠, 以保持肠道酸性环境, 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2.2.2 预防各种感染:

严重肝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 易并发感染。感染增加组织分解代谢, 产氨增加。同时发热及缺氧会增加大脑对氨的敏感性, 导致肝性脑病。肝病患者合并早期感染常表现不明显, 需要护理人员加强观察, 积极配合医师早期做出诊断。并保持病室清洁, 空气流通, 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感染。

2.2.3 药物治疗的护理:

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禁止使用止痛、麻醉药。慎用镇静、安眠类药物, 如需要可用常用量的1/4~1/2, 或用抗组胺类药物替代, 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使用利尿剂, 宜联合、间断使用, 并注意电解质的变化, 每天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有无低血钾、低血钠及碱中毒情况。对口服乳果糖或硫酸镁者, 应观察大便的颜色、次数、量, 并记录。

2.2.4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电解质紊乱在肝性脑病的诱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原因是由于患者不能进食或进食少, 快速大量利尿, 放腹水及输入库存血或大量输液等, 均可致水电解质紊乱, 诱发肝性脑病。因此, 要加强观察,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注意电解质的变化。观察有无低血钾、低血钠及碱中毒情况。

2.2.5 饮食护理:

(1)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与饮食的关系。 (2) 嘱患者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限制动物蛋白的摄入, 多食植物蛋白, 因植物蛋白可载留肠道细菌, 增加大便量, 易获得正氮平衡;忌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暴饮暴食,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忌酒, 对不能自制者, 应耐心说服, 必要时对其饮食情况进行监督。 (3) 对消化道大出血者应禁食, 予补液及高价静脉营养维持, 出血停止48h后可进流质饮食, 仍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4) 腹水患者应限制盐、水摄入。 (5) 有肝性脑病倾向者, 可口服支链氨基酸或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复方氨基酸。

2.2.6 保持大便通畅:

每天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保持大便通畅, 是预防肝性脑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便秘者, 可口服或鼻饲25%~33%硫酸镁20~30ml或乳果糖15ml/次, 每天2~3次, 维持稀软大便。严重者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液, 如白醋20ml+生理盐水80ml, 保留灌肠, 以保持肠道酸性环境, 阻止氨的吸收。禁用碱性液及肥皂水灌肠。亦可用中药大黄50g煎液100ml, 保留灌肠, 每天1次。

2.3 防止性格行为异常引发意外的护理

部分肝性脑病早期患者, 因性格行为异常、定向障碍而出现伤害他人或自伤行为, 故护理人员除加强巡视外, 还应做到: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病房, 避开窗边, 以免出现意外;除去病房不必要的设备和危险品, 如床头柜上的热水瓶、玻璃杯、刀、剪、皮带、绳子等, 以免伤人或自伤。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说明病情, 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必要时应派护理人员专门守护, 以免发生意外。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时, 应注意安全, 去除假牙、发夹, 必要时可加防护栏, 或使用保护带;若狂躁,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 语气温和, 耐心说服劝导, 使其配合治疗。忌用训斥的口气和刺激性语言, 以免激怒患者。切不可滥用镇静剂。

2.4 尊重、同情、关爱患者

护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还应有一颗关爱的心, 从心理换位的角度去体谅患者, 关爱患者, 尊重患者的人格, 并指导家属、陪护也应尊重患者;因患者的定向力、运算力障碍, 语言行为异常, 性格的改变易使其家属或他人误解。

2.5 协助生活护理

初期出现睡眠倒错时, 可给予声音刺激, 使其睡眠紊乱减少。因患者定向力、运算力障碍或减退, 行为异常, 故对患者如起床、整容、吃饭、排泄、休息、活动、对话等给予适当的协助。加强各种基础护理, 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防止皮肤、呼吸道、泌尿系统及肠道感染。

2.6 出院指导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81例, 男52例, 女29例, 年龄39~79岁, 平均 (46.3±2.7) 岁, 肝硬化病程2~16年, 平均 (8.6±1.1) 年。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55例, 酒精性肝硬化17例, 丙型肝炎肝硬化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及情绪改变, 其中行为失常24例, 睡眠倒错19例, 定向力障碍13例, 扑翼样震颤阳性43例, 昏睡5例, 昏迷7例。临床分期:1期34例, 2期18例, 3期17例, 4期12例。诱发因素:感染22例, 高蛋白饮食40例, 电解质紊乱3例, 便秘5例, 无明显诱因11例。经过精心、细致的整体护理,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肝性脑病患者神志不清应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安静、通风、温度适宜,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可给予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 根据病情实施安全保护, 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必要时应加床档、去除假牙, 防止发生坠床, 待清醒后可逐渐开始在床上活动。由于肝硬化患者病情常反复, 肝脏自身清除毒素能力下降[2], 容易发生感染, 应保持个人卫生的清洁, 定时翻身、叩背、吸痰, 防止并发肺部感染。

2.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防止昏迷发生

肝性脑病患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 因此, 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有无性格、行为改变、抽搐、扑翼样震颤及发生昏迷的程度, 每2小时测量血压、呼吸、脉搏、体温, 观察其面色、神志、意识等并及时记录。定期抽血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变化, 防止休克及脑水肿的发生, 可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一旦发现有前驱症状出现,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3 去除诱因

便秘、感染、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失衡都是引起发生肝性脑病的重要因素。由于肝硬化患者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及大量蛋白质丢失和水电解质失衡, 血氨升高, 使肝脏损害加重, 或由于便秘使食物残渣存在于肠道中增加了氨、毒素和其他有害胺类物质的产生和吸收, 加速了肝性脑病的发生[3]。因此, 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这些诱发因素的发生, 对便秘者可给予口服25%硫酸镁30~60m L或乳果糖或灌肠导泻, 保证大便通畅, 减少氨在肠道内的吸收, 并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量、性状, 防止出血倾向。在饮食上禁食或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避免发生肝性脑病, 利尿和放腹水时注意速度和量等, 有效避免诱发因素引起肝性脑病发生。

2.4 心理护理

肝硬化患者由于病程长, 恢复慢, 反复发作的腹水使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 出现倦怠、消极、忧虑情绪, 合并肝性脑病发作时患者常感到焦虑、烦躁、恐惧心理, 害怕死亡等心理, 我们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关心、支持患者, 向患者讲解病情的发生原因、发展、治疗, 指导患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紧张情绪, 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康复。

2.5 药物护理

遵医嘱及时给予抗肝性脑病药物, 向患者讲解用药的名称、剂量、方法和时间, 并仔细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静脉滴注药物时注意药物的滴速、并严密监测患者血及尿中的尿素氮指标, 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液, 皮肤有无红肿、溃烂, 在治疗过程中防止快速利尿及大量放腹水, 防止肾血流量下降, 血氨升高, 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4]。

2.6 饮食护理

昏迷患者应严格禁蛋白质饮食, 待病情好转后可给予低盐、低蛋白、低脂的清淡饮食, 以减少肝脏负担, 蛋白质多以植物性蛋白为主,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 忌烟酒、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及坚硬食物, 有效防止感性脑病的发生。

3 体会

肝性脑病是发生在肝功能不全的基础上的, 因此, 积极观察病情变化, 避免诱发因素是防止肝性脑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关键。我们护理人员应积极掌握本病的发生原因, 观察患者性格、行为改变, 熟练掌握抢救和操作技术, 合理安排饮食,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整体护理, 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提高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整体在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中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1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整体护理。结果 经过精心、细致的整体护理,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论 积极掌握发生原因, 观察患者性格、行为改变, 熟练掌握抢救和操作技术, 合理安排饮食, 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提高生命质量。

关键词:整体护理,肝硬化并肝性脑病,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庆平, 徐晓春.肝性脑病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2:224.

[2]谭秋森.早期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5:474~475.

[3]刘一梅, 倪成云.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11, 3:81~82.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肝性脑病患者中男52例, 女26例, 年龄22~78 (54.3) 岁。按肝性脑病分期标准[2]:Ⅰ期 (前驱期) 19例, Ⅱ期 (昏迷前期) 25例, Ⅲ期 (昏睡期) 24例, Ⅳ期 (昏迷期) 10例。

1.2 循证护理实践

1.2.1 循证问题对病情变化, 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呕血与黑便、尿量、心电监测、各种检验结果等进行监测并记录。

1.2.2 循证支持

1.2.2. 1 在严重肝病有腹腔积液形成时, 大剂量应用利尿剂、

大量多次放腹腔积液、长期低盐饮食、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均可导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可引起碱中毒, 利于氨的吸收和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低血钠可能影响细胞内外渗透压而导致脑水肿, 诱发HE[3]。

1.2.2. 2 肝功能不全时, 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可加重肝脏的负担, 导致血氨增高, 促使肝脏趋于衰竭而出现肝性脑病。

1.2.2. 3 严重肝病时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感染又加重肝脏损害, 增加组织分解代谢, 产氨增加, 发热及缺氧增加大脑对氨毒性的敏感性而诱发HE[4]。

1.2.2. 4 消化道出血所致的肠道积血在分解时产生大量的氨, 通过肠道吸收, 促使HE发生。

另外, 出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使大脑供血供氧不足, 进一步促使HE的发生和发展。

1.2.3 护理干预

1.2.3. 1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对水肿和腹腔积液患者, 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腔积液。当有大量腹腔积液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致心悸、气促、腹胀等症状加重而使用利尿剂效果不佳时, 可协助医生排放腹腔积液, 以改善心肺及肾功能。在放腹腔积液的过程中要注意心率、血压及意识的变化, 如出现嗜睡、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幻觉、扑翼样震颤等, 应疑为肝昏迷前兆, 立即停止排放腹腔积液, 给以相应的处理。放腹腔积液时应边放边束紧腹带。利尿时应注意保钾和排钾利尿剂交替使用, 以防发生低血钾。同时防止大量输液, 过多液体可引起低血钾、稀释性低血钠、脑水肿等, 从而加重肝性脑病。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速度。定期测血电解质, 并及时给予补充。

1.2.3. 2 饮食控制。

当患者有肝性脑病倾向时, 应进低蛋白饮食, 每日蛋白摄入量<30 g, 以植物性蛋白为主, 不用动物性蛋白。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 脂肪尽量少用。食物中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维生素K等, 但不宜用维生素B6, 因其可使多巴转为多巴胺, 影响多巴进入脑组织, 减少中枢神经的正常传导递质。已发生肝性脑病的患者应禁食蛋白质。给予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无渣饮食, 如藕粉、面条、稀饭、酸性果汁和水果, 保持肠道酸性环境。此外, 应忌酒, 避免进食粗糙、坚硬或辛辣的刺激食物, 以防因曲张的食道、胃底静脉破裂而引起大出血。

1.2.3. 3 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

对于肝硬化患者出现的各种感染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 加强口腔、皮肤、泌尿道的护理。

1.2.3. 4 预防和及时处理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肝硬化患者, 尤其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 应避免进食粗糙、刺激性强的食物, 同时应口服普萘洛尔、硝苯地平等药物, 降低门脉压。对门脉高压患者给予及时治疗, 一旦出血立即采取有效止血措施, 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出血停止后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清理肠内积血, 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止血后及时清除肠道积血。

2 结果

对78例肝性脑病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取得了满意效果, 71例完全清醒, 7例昏迷未醒。

3 护理体会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发生多有诱因可循, 且肝功能越差, 肝性脑病程度越深, 病死率越高。若治疗和护理措施不及时, 就会导致肝昏迷的发生危及生命。循证护理的开展, 使护理活动由被动变主动, 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护理活动,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减少HE的发生, 促使昏迷患者苏醒, 降低病死率。使护理人员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 也提高了综合素质[5]。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肝硬化肝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08年6月, 对我科收治的78例肝硬化肝性脑病 (HE) 患者, 观察采用循证护理的工作方法在预防肝昏迷方面的效果。结果:对78例肝性脑病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工作方法, 可促使肝硬化肝性脑病昏迷患者苏醒,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循证护理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循证护理学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7.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58.

[3]朱锦宏, 阮冰.肝硬化腹腔积液并发低钠血症临床分析[J].肝脏, 2000, 7:140-141.

[4]陶亚军.肝性脑病56例临床分析[J].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3, 6 (1) :43.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17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92例, 女78例, 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 (46.1±7.5) 岁。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中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标准[1], 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82例, 丙型肝炎后肝硬化23例, 酒精性肝硬化45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2例, 原因不明8例。在上述患者中进行肝性脑病的调查, 肝性脑病诊断标准参考2013年《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是一种由于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一体循环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

1.2 方法

1.2.1观察指标

170例患者在住院当日及第2天进行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血生化、血气分析、超声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肝病模型 (model for endstageliver disease, MELD) 分值 (MELD分值=3.8×loge (胆红素mol/L×0.058) +11.2×loge (INR) +9.6×loge (肌酐mol/L×0.011) +6.4× (病因学:胆汁淤积型或酒精性肝硬化为0, 其他原因为1) 。分组:根据West-Haven肝性脑病分级标准将肝病脑病分为0、1、2、3、4级 (0级:没有能察觉的人格或行为变化, 无扑翼样震颤;1级:轻度认知障碍, 欣快或抑郁, 注意时间缩短, 加法计算能力降低, 可引出扑翼样震颤;2级:倦怠或淡漠, 轻度定向异常 (时间和空间定向) , 轻微人格改变, 行为错乱, 语言不清, 减法计算能力异常, 容易引出扑翼样震颤;3级:嗜睡到半昏迷, 但是对语言刺激有反应, 意识模糊, 明显的定向障碍, 扑翼样震颤可能无法引出;4级:昏迷, 对语言和强刺激无反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动脉血氧分析和MELD评分分析采用Ridit法。

2 结果

2.1 不同分级肝性脑病与动脉血氧的关系

在170例肝硬化患者中, PO2>80 mm Hg为69例 (轻度缺氧) , 占40.6%;PO2<80 mm Hg为101例, 占59.4%, 其中60 mm Hg≤PO2<80 mm Hg (中度缺氧) 为39例 (22.9%) , 50 mm Hg≤PO2<60mm Hg (重度缺氧) 为31例 (18.2%) , PO2<50 mm Hg (极重度) 为31例 (18.2%) 。2、3、4级肝性脑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较0级、1级患者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3、4级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显著低于2级患者 (P=0.00) , 见表1。

2.2 动脉血氧水平与MELD分值的关系

与轻度低氧血症组相比, 中度、重度、极重度组的MELD分值明显增加 (P=0.05) ;其中重度、极重度组MELD分值显著高于中度组 (P=0.00) , 见表2。

3 讨论

在长期慢性肝病患者中, 低氧血症是非常常见的, 据报道, 在78%酒精性肝病、100%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及56%非酒精性肝病患者中,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现象[3]。低氧血症严重影响到慢性肝病患者的预后, 合并低氧血症的慢性肝病患者若未能进行肝移植手术, 5年生存率往往在23%以下[4]。慢性肝病患者低氧血症原因考虑可能与肝细胞代谢功能低下、门体分流, 机体不能将血管活性物质 (包括血管扩张因子、血管收缩因子) 均衡灭活, 导致血管活性物质代谢紊乱。血管舒张因子 (如一氧化氮、血红素氧化酶、一氧化碳、心房利钠肽、P物质、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雌激素) 占据主导地位时, 易造成肝肺综合症, 肺部及全身血管扩张, 流经肺部的血液不能充分地氧合, 而当血管收缩因子 (如内皮素-1、血栓素A2等) 占据主导地位, 肺动脉持续收缩, 导致肺动脉高压, 甚至肺血管闭塞, 造成动脉血氧下降。

终末期肝病模型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 评分是一个用来评价终末期肝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可对终末期肝病短期、中期死亡率进行有效的预测。该院在研究中也发现, 重度、极重度低氧血症患者MELD分值往往大于轻度、中度低氧血症患者, 这也支持肝硬化患者的缺氧程度与慢性肝病患者预后相关。

而肝性脑病是慢性肝病患者中极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绝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在病程中的某些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据国外资料报道, 肝硬化患者伴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至少为30%~45%[5];在疾病进展期其发生率可能更高[6]。慢性肝病患者一旦发生肝性脑病, 则预后不良, 其1年生存率低于50%, 3年生存率低于25%[7]。目前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氨中毒、细菌感染与炎症反应、假性神经递质、锰中毒、低氧血症等等。其中血氧在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该院的研究中发现, 低氧血症与肝性脑病确实有一定相关性, 中度以上低氧血症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 3级以上肝性脑病患者多合并重度以上低氧血症, 其动脉血氧浓度往往低于1、2级肝性脑病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动脉血氧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及其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至于血氧与大脑的关系, 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相关:①大脑是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的器官, 耗氧量占到了全身总耗氧量的20%以上, 当出现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时, 一方面可导致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引起“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脑部血流量减少;②缺氧时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 ATP生成减少, 使毛细血管上的钠泵失调, 细胞外液转移到细胞内, 引起脑细胞水肿, 同时脑组织无氧酵解增加, 酸性产物堆积, 加重脑血管损伤, 脑血流量进一步减少, 形成脑缺氧→脑水肿→脑缺氧的恶性循环, 脑组织的损害不断进行性加重;③目前认为, 慢性肝病患者低氧血症往往与体内血管活性物质异常有关, 特别是一氧化氮明显增加[8], 体内一氧化氮增加之后一方面导致全身血管扩张, 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 重要脏器如大脑供血不足, 另外, 大量生成的NO可致脑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增加, 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使肠源毒性物质如氨等扩散增加, 在诱发脑细胞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低氧血症与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较为严重的肝性脑病其对应的血氧水平也较低, MELD分值也明显上升, 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动脉血氧水平, 以便及时评价患者病情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动脉血氧水平与病情和肝性脑病的关系。方法 统计该院收治17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病率, 并按照动脉血氧水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低氧血症组;对这些患者进行MELD评分, 并统计分析低氧血症与肝性脑病的相关性。结果 中度以上低氧血症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 3级以上肝性脑病患者多合并重度以上低氧血症。与轻度低氧血症组相比, 重度、极重度组的MELD评分明显增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氧水平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并影响到肝性脑病患者MELD评分。结论 低氧血症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动脉血氧水平可以作为患者肝性脑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肝硬化,低氧血症,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

[1]魏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 (5) :329-33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消化病学分会.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 (2013年, 重庆)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4 (2) :81-93.

[3]Maruyama S1, Hirayama C, Maeda K, et al.Development of hypoxemia i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Dig Dis Sci, 2005 Feb, 50 (2) :290-296.

[4]Swanson KL, Wiesner RH, Krowka MJ.Natural history of hepatopulm onary syndrome:Impact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J].Hepatology, 2005May, 41 (5) :1122-1129.

[5]Romero-Gómez M, Boza F, García-Valdecasas MS, et al.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overt hepatic encephal opathy[J].Am J Gastroenterol, 2001 Sep, 96 (9) :2718-2723.

[6]Wakim-Fleming J.Hepatic encephalopathy:suspect it earl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J].Cleve Clin J Med, 2011 (78) :597-605.

[7]Fichet J, Mercier E, Genée O, et al.Prognosis and 1-year mortality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c encephalopathy[J].J Crit Care, 2009 Sep, 24 (3) :364-370.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该次研究的对象为该院收治的70例确诊为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患者。将所选取的70例患者依照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 分别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35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3例, 年龄范围为39~68岁, 平均年龄为 (53.26±3.18) 岁。对照组患者35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2例, 年龄范围为38~69岁, 平均年龄为 (53.15±3.05) 岁。依照相关诊断依据对患者的肝功能状态进行划分, 属于child B级的患者有15例, child C级的患者有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

(1) 病情的观察护理。护理人员在实行常规护理时对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进行严密观察, 对其是否存在冷漠或是欣喜的心理, 自身的理解力及记忆力是否存在衰退状况进行观察;对患者的日常行为异常状况进行研究;对肝性脑病患者的逻辑思维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运用定期唤醒的方式对患者存在的意识障碍度进行科学判定。在夜间,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绪时, 则与患者进行良好和谐的沟通交流, 对患者实际的反应能力进行掌握。在对患者的反应能力及思维状况进行测试评估时, 护理人员运用提问的方式[1]。如果患者在与护理人员交流时突然出现狂躁情绪, 那么护理人员则用温和亲切的言语与患者进行交谈, 尽量抚平其情绪。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如血压、呼吸、体温等状况进行具体完整的记录, 与此同时还需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必要的复查处理。

(2) 心理护理。肝性脑病患者其病症具有病情重、疗程长、反复多次住院、治疗费用高等特点, 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 常常在心理上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如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 治疗护理的配合度也受到了直接性的影响。针对此种状况, 护理人员在此时对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措施, 帮助指导患者进行自主性的心理调节, 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应激性能力, 消除负面不良情绪, 增强树立用于面对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适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 帮助患者及家属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了解, 为后续的疾病治疗工作提供帮助。

(3) 关注基础及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对肝性脑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性的料理, 为患者的治疗休养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气氛。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严密观察, 依照患者的病情状况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准备。若患者突然出现表情冷漠、行为异常等情况, 是肝昏迷的初期症状, 护理人员及时将情况上报给相关医师。对于长期处于焦虑狂躁状态下的患者, 护理人员将其身上留有的发卡、义齿等物去除,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进行着重关注保护, 避免患者皮肤出现坏死的情况。对于处于深度昏迷中的患者应对其生命体征状况进行实时的严密观察。做好患者的口腔清洁护理工作, 加强与相关医师的协调合作。

1.2.2 实验组患者护理方法

对3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措施。

(1) 生理舒适护理。第一, 患者饮食舒适护理:清醒期间的护理:对于意识状况较好, 思维较为清晰的患者,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从少量开始, 对其进行蛋白质的增加补充护理。在护理初期给予患者大约20 g的蛋白质, 之后每次增加补充的分量为10 g, 间隔时长为2 d, 直到50 g左右为止。在对患者实行蛋白质增加护理时, 应对患者的相应承受度进行观察[2]。

昏迷期间的护理:若肝性脑病患者正处于昏迷期间, 则对蛋白质进行禁食操作。每日为患者补充充分的热量满足其生存需求, 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对于一些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 护理人员运用胃管、静脉输液等方式给予患者每日所需营养。

第二, 患者的身体舒适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充分科学的卧床休养。若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状况, 则给患者在受压处进行气垫床的铺垫处理, 并将患者的下肢进行抬高, 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必要的翻身活动, 翻身频率为2 h/次实行。在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活动时, 应注意力道的轻柔。若患者身体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腹水积压, 那么休养体位的选取应为半卧位, 以此帮助患者进行顺畅呼吸。在帮助患者进行清洁沐浴时, 应对水温进行严格控制, 避免出现温度过高烫伤患者的情况。在对患者皮肤实行清洁时注意清洁物品不可含有刺激性。在完成清洁沐浴操作后, 对患者使用一些柔和度较高的润肤物。运用软毛刷对患者的口腔实行全面清洁, 以防其出现口腔感染的状况[3]。

(2) 心理舒适护理。肝硬化肝性脑病自身具有治疗时间长, 住院次数频繁的特点, 且住院治疗中所需承担的经济负担较重, 对于患者身心均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肝性脑病患者其身体及心理思维上均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日常生活无法自理, 身心所承受的痛苦压力巨大, 且心理压力往往大于身体压力。大部分的患者及其家属在长期的治疗中逐渐失去治疗信心, 加上意识逐渐混乱, 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着诸多负面情绪, 如焦虑、抑郁等。针对此种状况, 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对患者的真实想法及其家庭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 及时找寻到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 并努力帮助排除。在日常护理中, 尽可能地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抚慰及鼓励支持, 帮助其树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护理人员在轮番对患者实行护理时, 首先应选取一个适宜的称呼进行自我介绍, 从而帮助消除患者心理上存在的陌生及不安情绪。在正式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 护理人员及时将护理操作实行的必要性及意义耐心的解释给患者听, 以此增强其治疗配合度。

(3) 社会舒适护理。社会舒适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与患者有所关联的社会关系给予患者良好的舒适度, 简单来说便是指运用人际交往、家庭亲属等渠道给予患者充分支持与帮助, 将其存在的精神压力及心理负面情绪进一步消除。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做好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 将自身能够给予患者充分心理安慰的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告知患者家属及亲友应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来看望患者, 给予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及信心, 给予患者充分的慰藉支持, 满足其心理需求。

(4) 灵魂舒适护理。宗教信仰自身具有人们无法评估的强大的精神领域的力量[4]。对此种精神力量进行充分的把握利用能够在患者的康复痊愈阶段给予其充分的帮助支持, 并促进其意识的逐渐恢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信仰的宗教状况进行明确严谨的评估, 给予其充分的支持认同度, 有一定条件时尽可能为具有宗教信仰的患者提供仪式举办的场所。对一些少数民族患者的特殊饮食习惯、禁忌给予充分的认同, 在能够满足治疗需求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切实需求。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通过与患者的良好交流沟通对患者的心理需要进行全面化的了解, 尽可能地满足其需求, 给予患者心灵上的慰藉。从而使得患者灵魂领域的舒适度达到最高。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护理期间, 对患者的心理舒适状况及其身体上出现的不舒适反应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对比及不舒适反应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表2的对比分析可知, 无论是从患者所产生的不舒适反应还是心理舒适度方面进行考量研究, 实验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效果及舒适度均比对照组好, 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较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指肝硬化患者失代偿阶段发生的一种程度较重的并发症, 其治疗护理效果的优良度将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 积极采取科学完善的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5]。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等, 比起身体上所承受的压力痛苦, 心灵上所遭受的伤害则更加严重。采用舒适护理措施能够在满足患者的必要身体护理需求的同时, 给予其心理上充分支持帮助, 与常规护理相比, 其优良度不言而喻。

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 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自身需承受着来自事业、家庭、经济等多领域方面的压力, 其治疗休养舒适度无法得到切实保障[6]。通过一系列的舒适护理措施, 能够帮助患者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帮助其始终处于一个愉悦平和的心理状态, 减少出现行为异常状况的概率。

在该次分析研究中发现, 肝性脑病患者在经过长时间的病症治疗后可能会存在着焦虑不安、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 通过采用科学的舒适护理服务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心理上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率。如对表1中35例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采用舒适护理措施的实验组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例数总共为3例, 所占比例为8.57%。而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出现负面不舒适情绪的例数为20%, 差异极为明显。

另外, 通过对结果中表2的分析研究也可知, 肝性脑病患者在治疗休养期间身体上极易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困难等不舒适反应, 但采取了舒适护理方式的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舒适反应的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几乎只是对照组患者的50%左右, 且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极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见, 舒适护理能够带给患者极佳的护理体验效果。对肝性脑病患者实行科学的全方位的舒适护理, 如生理、心理、社会及灵魂等诸多方面, 能够使得患者在治疗休养中感受到充分的舒适度, 缓解其因病情发展而出现诸多身心上的痛苦, 增强患者勇于面对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念, 促进其身体的恢复痊愈。消除患者心理存在的负面情绪, 从而进一步促进患者心理的健康发展。舒适护理应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7]。从各个方面、角度对患者实行舒适护理, 能够对患者的切实身心需求进行充分满足。对患者疾病治疗中所需承受痛苦压力进行科学有效的缓解消除,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提升护理工作整体效率, 给予患者充分的满足及尊重。护理人员在进行舒适护理工作时, 也应注意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 进一步提升护理操作技能, 从而将舒适护理的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

舒适护理诸多措施的制定运用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8]。在各项舒适护理措施的应用中, 能够将患者治疗休养中出现的不舒适反应发生概率尽可能地控制降低, 从而为患者创设一个和谐平静的休养环境。之后再针对患者的具体病症状况实行相应的基础类护理, 帮助消除患者心理上存在的陌生及不安情绪, 对其病情的治愈恢复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该次研究发现, 无论是从患者的不舒适反应状况还是心理舒适度方面看, 采用舒适护理措施的实验组患者身心恢复效果明显比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好。而且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较为明显, 由此可见舒适护理措施的优越性。

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护理时, 舒适护理及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70例, 依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的措施进行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结果 从不舒适反应状况及心理舒适度两方面看, 实验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 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舒适护理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患者的身心进行科学护理, 在帮助其身体尽快恢复痊愈的同时亦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舒适护理,常规护理,肝性脑病,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吴丽萍, 陈俊林, 赵淑芳.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8) :136-137.

[2]刘士利, 邵文革.肝性脑5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6) :4188-4189.

[3]张艳, 史晓芬.肝硬化患者的舒适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58-59.

[4]齐桂芹.舒适护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2 (6) :137-138.

[5]孙红娟, 朱新功.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810-812.

[6]杨锡梅, 刘淑梅, 赵艳杰.98例肝硬化患者的舒适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 :203-204.

[7]周珊珊.舒适护理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96-97.

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篇8

关键词:肝硬化,血氨,肝性脑病,幽门螺杆菌

肝性脑病 (HE) 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征。本文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21例,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 年12 月-2015 年4 月收治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21 例, 肝硬化诊断按照2002 年中华肝脏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近期有重大手术史, 如脾切除术患者;tips手术或者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或者硬化术患者;心、肺、脑、肾疾病等多器官衰竭等患者;近1 个月内接受Hp根除治疗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患者;严重上消化道出血, 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最近2 周口服精神类药物或者吸毒患者;精神心理障碍或其他精神病史患者;酒精性肝病未戒酒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孕妇、儿童或哺乳期妇女;依从性差的患者;使用支链氨基酸、降血氨药、肠道微生态制剂、乳果糖患者。剔除:接受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未按方案要求用药的患者;治疗中发现不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发生其他疾病, 可影响本试验的治疗和观察的患者。

方法:对所有患者昏迷时及治疗清醒2 个月后检测血氨浓度。Hp阳性患者作为治疗组, 给予清除Hp治疗, 患者口服枸橼酸铋钾240 mg 2 次/d+阿莫西林750 mg 2 次/d+甲硝唑400 mg 2 次/d+奥美拉唑20 mg 2 次/d, 治疗10 d, 再给予口服枸橼酸铋钾240 mg 2 次/d, 治疗6 周。2 个月后复查Hp, 已根除者纳入检测。对照组给予保肝、对症治疗, 不给予根除Hp治疗。两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采集肘静脉血5 m L, 常规分离血清, -20℃保存, 检测血氨水平。采用AMMONIA CHECKER Ⅱ仪器 (型号AA-421) 测定血氨。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采用ELASA法测定TNF-α、 IL-18、 IL-8, 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公司。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5.0 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氨水平和肝性脑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治疗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Gubbins在1993 年发现, 发生肝性脑病的酒精性肝病患者Hp感染与未发生肝性脑病的酒精性肝病患者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 认为门体性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Hp感染产生的氨[1]。

Hp是一种寄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 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是可产生尿素酶, 分解尿素生成二氧化碳和氨, 进入血液循环, 成为血氨的主要来源。正常肝脏清除氨毒性的能力很强, 当肝脏合成功能降至30%以下, 患者可发生高血氨症。因此, 当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胃内由Hp尿素酶所产生的氨可能引起血氨水平升高。健康人胃酸高, 产生的氨以氨离子形式存在, 难以透过细胞膜。肝硬化患者处于偏碱环境, 胃黏膜血管性肠肽浓度增高, 可抑制五肽胃泌素、组胺、食物等化学或激素引起的胃蛋白、胃酸分泌, 因此, 肝硬化患者胃酸分泌明显减少, 氨保持非离子状态, 更易被胃黏膜重吸收[2]。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Hp研究的加深, 合并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其高活性尿素酶分解尿素后产生的氨被胃肠道重新吸收, 引起血氨增高[3]。目前临床上常规通过降低血氨来治疗及预防肝性脑病, 方法包括控制蛋白饮食、防止消化道出血、清洁净化肠道和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等, 也可采用谷氨酸等增加血氨的清除。但通过抗Hp降低血氨的研究较少, 根据上述原理, 我们在临床上尝试通过Hp辅助减低血氨进而控制肝性脑病。

本研究发现, 肝硬化合并Hp感染的患者, 消除Hp后血氨浓度下降, Hp阳性的患者血氨水平明显增高, Hp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出现高氨血症的原因之一, 因此根除Hp有助于治疗和预防肝硬化肝性脑病的发生。但本研究仍缺少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Hp与血氨水平及肝性脑病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肝硬化及Hp感染均为消化科常见疾病, 若能明确二者关系, 可在一定程度控制肝硬化、肝性脑病的进展, 大大减少肝性脑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Ggubbins Gp, Moritz T E, Marsano LS, 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s a risk factor for hepaticencephalopathy in acute alcoholic hepatitis:the ammonia hypothesis revisited.The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cooperation study group No.275[J].Am Gastroent Erol, 1993, 88:1906-1910.

[2]陈仕珠, 张忠兵, 王效民, 等.肝硬化患者胃十二指肠黏膜六种胃肠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消化杂志, 1994, 14 (2) :74.

上一篇:沥青路面设计原理下一篇:技术支撑体系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