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管理

2024-07-26

癌痛管理(精选十篇)

癌痛管理 篇1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从我院的医院管理 (HIS) 系统中导出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的月麻醉药品消耗信息;并从住院部随机抽取同期示范病房与非示范病房每月的麻醉药品处方各50张, 共1800张;随机抽取每月在用的麻醉、精神一类专用病历10份, 共180份。将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划分为三个时间段, 6个月为1个时间段, 分别为创建前、创建中、创建后。比较分析各时间段、各类病房等的麻醉药物使用情况。

2 结果

2.1 全院麻醉药品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量、用药频度 (DDDs) 及排名情况 (表1)

我院创建示范病房前、中、后三个阶段吗啡缓释片用量及用药频度 (DDDs) 均排名第一, 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羟考酮缓释片先明显上升再略有下降, 总用量与DDDs由创建前的第6位升至第二位, DDDs远远高于第三位;芬太尼贴与吗啡针剂的总用量与DDDs连续下降;吗啡片与哌替啶针剂用量与DDDs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但排名略有下降或变化不大。

2.2 示范病房与非示范病房创建前后麻醉药品使用量情况 (表2)

(1) 吗啡片使用量两组均随示范病房的创建呈上升趋势, 示范病房创建中呈“井喷式”升高, 创建后升高趋势渐缓, 而非示范病房创建前未使用, 后略有小幅增长。 (2) 羟考酮缓释片创建前示范病房未使用, 后呈先“井喷式”升高后又回落的过程, 而非示范病房呈明显升高趋势。 (3) 芬太尼贴两个病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4) 吗啡针剂示范病房呈逐渐下降趋势, 而非示范病房呈逐渐上升趋势。 (5) 吗啡缓释片两个病房均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

2.3 示范病房与非示范病房麻醉药品处方合格率情况 (表3)

创建前, 示范病房麻醉药品处方合格率略高于非示范病房;创建开始后两个病房处方合格率间的差距开始拉大, 创建后两个病房的处方合格率均有明显升高, 但示范病房仍高于非示范病房。

注:创建前、中、后, 示范病房与非示范病房各抽查300张处方

2.4 麻醉、精神一类专用病历书写规范性情况 (表4)

创建前随诊复诊、病情及医疗记录合格率偏低, 均未到50%;随着创建活动的开展, 其合格率大幅度上升;麻醉药品处方登记项目创建前即高达93.3%, 创建中即到100%。

注:创建前、中、后, 各抽查60份在用专用病历

3 讨论

3.1 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3.1.1 吗啡缓释片

该药在本院使用时间较长, 临床接受度与使用率较高, DDDs一直处于首位, 创建中用量下降比较明显, 创建后有所回升。创建开始后, 在原有羟考酮缓释片20mg的基础上增加羟考酮缓释片5mg、10mg和40mg, 使药品结构趋向完整, 其使用量上升明显, 导致吗啡缓释片使用量明显下降。通过干预, 创建后吗啡缓释片使用量逐步回升, 羟考酮缓释片合理下降。

3.1.2 芬太尼贴

由于使用较为方便, 创建前使用量排名第二, 但根据WHO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 非口服, 不是首选药物, 再加上起效慢、剂量不易调整等因素;同时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明确指出, 芬太尼贴剂只能用于阿片类药物耐受患者[1]。本院临床药师介入后, 通过相关知识培训将用药习惯逐步转变。创建后, 芬太尼贴使用量出现明显的连续性下降。示范病房的芬太尼贴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出现在创建时, 而非示范病房则在创建后,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1.3 吗啡片

作为处理爆发痛及剂量调整的重要药物剂型, 早前已经引进, 创建前仅被少数医生采用, 使用量较少, 非示范病房使用量更是为0。开始创建后吗啡片的重要性得到重视, 逐渐被用于剂量滴定及爆发痛处理, 示范病房使用量逐渐上升, 同时吗啡针剂的使用量略有下降, 部分癌痛患者处理爆发痛由有创给药转变为口服给药。不足的是, 非示范病房在创建后吗啡片的使用量仍较少, 在处理爆发痛和剂量滴定上存在欠缺, 需进一步加强整改。

3.1.4 哌替啶

该药使用量排名下降到末位, 不建议用于癌痛止痛。原因: (1) 哌替啶不符合三阶梯止痛原则; (2) 镇痛作用仅为吗啡的1/10; (3) 半衰期长, 体内代谢产物半衰期13~18小时;作用时间短, 仅2.5~3.5小时; (4) 易产生“飘”的感觉, 产生依赖性; (5) 盐酸哌替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止痛作用很弱, 但毒性增强了1倍, 去甲哌替啶在体内半衰期长; (6) 可降低心肌收缩力, 引起血压下降等; (7) 皮下或肌内注射均可引起局部发炎和组织硬结, 反复注射可造成肌肉组织重度纤维化[2]。实际使用量略有上升, 主要考虑非癌痛患者其他适应证使用, 如肾绞痛等。

通过创建前后示范病房与非示范病房之间的对比笔者发现, 医院创建示范病房、医务科、药剂科联合干预均对麻醉药品的使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示范病房起到表率作用, 在麻醉药品使用及结构上首先做出反应, 其他科室积极跟进, 全院的麻醉药品使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3.2 麻醉药品医疗文书书写情况分析

医疗文书主要包括麻醉药品处方和麻醉、精神一类专用病历。创建前, 示范病房与非示范病房麻醉药品处方合格率基本接近。创建中, 我院将示范病房和疼痛门诊的麻醉药品处方实行电子化管理, 无须传统手写处方, 避免了格式及书写的误差, 如书写通用名、字迹潦草等问题不再出现;也方便医生对患者信息的掌握, 解决了麻醉处方流弊的问题。

同时, 临床药师每月对癌痛病历、处方和麻醉、精神一类专用病历进行点评, 发现以下不合格情况。处方: (1) 阿片类口服剂型和外用贴剂合用, 不符合2010年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的规定》, 也不适合处理爆发痛和剂量滴定时计算剂量, 建议只使用一种阿片类药物[3]; (2) 芬太尼贴只书写外用, 未明确贴的部位, 应书写贴胸部等; (3) 给药频次、给药途径欠合理。麻醉、精神一类专用病历: (1) 随诊复诊记录项目中疼痛评分漏项较多; (2) 病情及医疗记录项目书写不够详细, 缺首次病情、疼痛控制情况、药物剂量更换理由、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等; (3) 麻醉药品处方登记项缺记录人签名。医务科加大宣传和医院管理信息公示力度, 将麻醉药品医疗文书书写列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项目。通过不断的循环改正, 处方等医疗文书质量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 我院通过“癌痛规范性治疗示范病房”的创建, 不仅在药品配备的结构、药品使用的数量、药品使用的合理性和处方等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性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同时规范了癌痛患者的诊疗, 也提升了整个医院的服务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对麻醉药品使用管理的影响。方法 统计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11月每月的麻醉药品消耗量, 抽取示范病房、非示范病房处方各50张进行点评, 并以6个月为单位, 划分为创建前、创建中、创建后三个时间段进行分析。结果 创建示范病房前、中、后吗啡缓释片用量先减少再回升;羟考酮用量快速上升再逐步下降;芬太尼贴逐步下降;吗啡片逐步上升;处方等医疗文书合格率逐步上升。示范病房的各项指标在创建后均较非示范病房要好, 在时间上也领先一步。结论 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使我院的麻醉药品结构、用药合理性和处方等规范性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癌痛规范化治疗,麻醉药品,处方,管理

参考文献

[1]Swarm RA, Abernethy AP, Anghelesu DL, et al.Adult cancer pain[J].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3, 11 (8) :992.

[2]李伟筠.某院2009年~2011年癌痛患者镇痛药品的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0) :161.

癌痛管理 篇2

一、成立“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项目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二、医院项目小组负责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创建计划,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会议,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布置具体创建工作。同时根据需要随时召开协调会议,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

三、肿瘤科、疼痛科以及其他疼痛相关科室均可参加“示范病房”创建活动,拟开展创建活动的科室要根据医院文件要求开展创建活动,同时向医院创建活动小组提交创建申请.四、创建科室要成立以科室主任为组长的创建活动小组并设置专门的疼痛医师、疼痛护士具体负责癌痛评估与治疗工作.五、创建科室要建立科室的工作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工作流程,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六、“示范病房”创建活动相关制度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相关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癌痛评估与护理对改善癌痛的效果 篇3

【摘要】 目的:对晚期癌症患者疼痛评估和护理,给予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和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癌痛患者,建立疼痛病历、疼痛记录单、疼痛评估单、不良反应记录单;把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将疼痛量化绘制成线图,为医生疼痛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减轻患者癌痛。结果:通过癌痛评估与相应护理措施,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者疼痛得到减轻或缓解。结论:以准确评估结果为判断癌痛原因和性质,提供有效的依据,利于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癌痛;评估;护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99-01

癌痛是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缓解肿瘤患者的症状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措施。近年来,癌痛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和处理,因此对癌痛评估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真实准确的评估与合理的疼痛控制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帮助患者缓解癌痛的重要前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明确诊断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年龄40~82岁,平均61岁,分别为:肝癌26例,肺癌29例,骨转移癌29例,胃癌8例,直肠癌8例,均经NRS评分法和脸谱观察评分法评定为中度以上疼痛者。

2 疼痛的评估

2.1疼痛程度评估

主诉是疼痛评估的金标准。护士应详细询问疼痛出现时间、持续时间、部位等,评估患者时不仅要评估患者当时疼痛评分,还要了解过去24小时内疼痛程度。疼痛分级法(VRS)分为:①0级,无痛;②I级,有轻度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③Ⅱ级(中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剂,睡眠受到干扰;④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干扰,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选择恰当的疼痛评估工具,可以减少错误偏差发生机会。目前临床上评估法有:数字分级法、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最新文献“长海痛尺”,用VRS对NRS的刻度进行解释、限定,有精确的0~10的刻度来评分,也有相应的文字描述便于患者理解,能够精确反应患者的疼痛程度[1]。“五指法”患者容易接受,对文化程度低者尤其适用,还适用于儿童、老年患者及存在不同听力低下和语言障碍的特殊患者[2]。认知障碍患者疼痛评估采用老年痴呆症疼痛评估量表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疼痛状况评估[3]。

2.2建立完善疼痛病历

对于入院时存在疼痛患者,需建立疼痛病历,以准确记录评估内容、治疗措施及护理内容。内容包括:疼痛记录单、疼痛评估单、不良反应记录单。疼痛记录单:主要对入院存在疼痛患者了解入院前疼痛的性质、程度、用药以及用药后的反应。疼痛评估单纵向设计0~10级,每一级两个小格,共22个格;横向设计7d,每天6个小格。不良反应观察表:主要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相关性判断、治疗用药及措施。科室把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纳入日常工作,对于急性疼痛应每4h评估一次,慢性疼痛及疼痛得到控制或缓解时8~24h评估一次;将每次疼痛患者疼痛程度量化后所得数字在相应的时间栏内划“p”表示,并以黑线连接。

3 护理

3.1心理护理

①适当听广播、看电视或与病友回忆值得留念或愉快的事情,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②切实做好病人精神护理,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疼痛机理及药物作用特点,改变对药物副作用及耐受性的认识。③介绍一些有显著疗效的病友让新患者认识,通过他们亲身经历来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轻患者的心里负担,缓解肌肉紧张、情绪紧张和疼痛感觉。

3.2基础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受到疼痛的折磨,多数患者感身心疲惫,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护士应加强基础护理,例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床单位每天进行整理并湿扫床,保持清洁、整齐,无碎屑。穿棉质宽松吸汗的内衣,并勤更换。对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定时翻身按摩、擦洗,以免发生压疮。

3.3饮食护理

肿瘤患者常常因情绪波动、病情进展和抗癌治疗等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影响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因此护士要加强宣教,与患者家属沟通,要根据患者的喜好,调整好饮食结构,做到色、香、味俱全,以刺激患者的食欲,少量多餐,多样化、均衡化,以增强患者免疫力及疼痛耐受力。

4 结果:

入院时疼痛评估得分平均6.5分,经过规范化疼痛治疗后,4h平均得分7.5分,12h平均5.2分,24h平均6.1分,48h平均3.5分,1周后平均3.2分。

5 结论

总之,随着整体护理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癌症疼痛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说明掌握准确的评估,实施有效止痛措施和完善护理,使癌症疼痛得到控制,有效地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加强护士自身的业务知识继续教育,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陆小英,趙存凤,张婷婷,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20(4) :6-7.

[2]张菊英,邹瑞芳,叶家薇.五指法在疼痛强度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 :409-411.

癌痛管理 篇4

1 存在问题

1.1 乡镇卫生院面对的癌症患者多数是在二级以上医院

出院回家进行姑息治疗。而止痛治疗是癌症姑息治疗最基本的手段, 基本的姑息治疗能够改善癌症患者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确保合理的疼痛治疗。多数癌症患者在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时, 已使用了麻醉药品注射剂, 回家姑息治疗时需就近到当地取得麻醉药品印鉴卡的乡镇卫生院申请麻醉药品注射剂。通常由患者家属带相关病历、二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患者身份证、代办人员身份证等证明材料到卫生院代开, 然后回家给予注射。而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因担心麻醉药品流弊而过分的强调严格管理, 每次开具麻醉药品较少, 以常用的盐酸吗啡注射液为例, 每次处方仅为5~10mg;有时为推卸责任, 干脆以种种理由不给患者开具麻醉药品注射剂。这样远远不能满足晚期癌痛患者的需求, 也给患者家属取药造成了不便。

1.2 医护人员对在家中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和一类

精神药品的癌症患者, 未坚持随诊制度, 容易造成麻醉药品的流弊。

1.3 对在家中接受姑息治疗的癌症患者, 医护人员未到患

者家中亲自诊查, 仅凭二级以上医院有关诊断证明及病历便给患者开具麻醉药品;有时为省事根本不出诊, 而由患者家属自行注射, 这样即便坚持了安瓿回收制度, 留存了相关证明病历等, 也是造成麻醉药品部分流弊的隐患之一。

1.4 临床医师在为癌症患者开具麻醉药品时, 由于对处方

用量概念模糊或难以掌握、担心流弊等原因, 在开具处方时尽量少开或不开, 忽视了癌痛患者的合理应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为癌痛、慢性中重度非癌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其他制剂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盐酸吗啡注射液说明书中也特别注明:“对于重度癌痛患者, 吗啡使用量不受药典中吗啡极量的限制”。

1.5 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对使用麻醉药品镇痛有误区。一

是麻醉药品宜在疼痛剧烈时使用, 只要患者疼痛部分缓解即停药;二是用哌替啶镇痛最有效、最安全, 现在不提倡将哌替啶用于癌症镇痛治疗, WHO也未将哌替啶列为对癌症疼痛镇痛治疗的药物。因为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10~1/8, 镇痛持续时间仅为吗啡的1/2~2/3[2];三是过分担心患者成瘾, 其实对于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 应用阿片类注射剂如吗啡等, 如果治疗适当, 少见依赖及成瘾现象。

2 原因分析

2.1 乡镇卫生院医药工作人员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

理条例》及其处方管理办法学习不够深入, 理解不够透彻, 过分担心麻醉药品造成流弊, 而忽视了癌痛患者的合理应用, 故开处方过于慎重。

2.2 在家中接受姑息治疗的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缺乏

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 要求患者复诊或随诊难以得到落实。2.3因晚期癌症患者在家中接受姑息治疗, 麻醉药品需求量大, 又不想到医院治疗, 加之距离医院较远, 要求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也不太现实。故“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或者由医疗机构派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的规定很难得到贯彻实施。

2.4 医务人员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以及处

方管理办法存在误解, 害怕违反《条例》, 误认为国家出台《条例》是为了限制麻醉药品使用。

2.5 对“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认识不足, 对晚期癌症患

者过早地使用阿片类注射剂, 处方医师又未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时足量地给予麻醉镇痛药, 导致患者依赖成瘾性增加, 痛苦加剧, 从而未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3 建议

3.1 针对在家接受姑息治疗的癌痛患者需要使用麻醉药

品注射剂, 而条例规定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由医疗机构派医护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的问题。笔者建议: (1) 处方医师必须到患者家中亲自诊治患者, 确定是否需用麻醉药品注射剂以及用量等, 为其建立相应病历, 留存代办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患者身份证明复印件及二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 要求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将上述材料粘贴于病历中。病历带回交药房存档, 再次开药时需到药房领取病历, 开处方后仍交回药房存档。病历由医院药房保管备查。 (2) 对必须使用麻醉药品注射剂时 (盐酸哌替啶除外) , 由开具处方医生所在科室安排医护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 并及时将使用过的空安瓿送交药房进行登记。镇区内由院内医护人员负责出诊注射;镇区外由各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负责, 陪同患者或家属来医院取药后到患者家中使用, 并及时将使用过的空安瓿送交药房进行登记。以上给患者注射的医护人员 (含乡村医生) 到药房取药均要在处方背面签收药品, 非本院医护人员 (含乡村医生) 到药房取药, 药房不得发药。 (3) 在达到上述规定基础上, 医师处方用量必须满足患者需求。这样既符合条例规定, 满足了患者需求, 又解决了院内医护人员到偏远村庄出诊注射不方便的问题。

3.2 对于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和一类精神药品的癌

症患者, 要求患者按时复诊和随诊而未落实容易造成流弊的问题。笔者建议, 对该类情况, 医护人员要增强责任心, 坚持每3~4个月到患者家中随诊, 亲自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及效果, 根据病情酌情增减用量或更换止痛药品。为便于工作, 医院要明确责任分工, 坚持谁处方谁负责的原则, 责任到人, 定期考核。医院麻醉药品管理人员要定期到癌症患者家中或所在村 (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走访巡查。这样既解决了患者来医院或医护人员出诊不方便、不及时的问题, 也杜绝了癌症患者在家中使用麻醉药品的流弊问题。

3.3 鉴于许多医药人员担心患者使用麻醉药品会导致成

瘾, 误认为国家出台《条例》是为了限制麻醉药品使用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 上级主管部门及各级医院要积极组织、大力开展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使用培训工作, 重点对医务科、药剂科以及处方医师等人员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使广大医药人员统一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3.3.1 为晚期癌症患者合理使用麻醉药品不会导致患者

成瘾。卫生部在《癌症三级止痛阶梯疗法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只要适当地掌握用药, 麻醉药品的精神依赖即成瘾十分罕见。所以, 医护人员及家属甚至患者都不必顾虑”。3.3.2国家制定《条例》既是为了依法管理麻醉药品, 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造成滥用, 同时也是为了医疗机构更加合法、安全、合理地使用药品, 而不是限制医疗用药。《条例》规定了晚期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由执业医师根据癌症患者病情需要及耐受情况决定用量, 同时遵守国家关于每次处方用量的规定。对晚期癌症患者止痛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疼痛, 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生活质量。国家对晚期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止痛药并没有限制量。

3.3.3 国家管理麻醉药品的原则是在充分保证患者镇痛

使用的基础上, 确保麻醉药品的安全, 不流入非法渠道。具体言之, 对麻醉药品的管理应掌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保证患者镇痛的需求, 做到正确和充分的应用;二是保证安全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而不是以不用、少用为好。3.3.4针对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进行专题培训, 大力推广《癌症三级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督导培训和协调, 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对回家接受姑息治疗的癌症患者在病历中要注明使用麻醉药品的情况, 以便乡镇卫生院医师及时准确地使用麻醉药品。

3.4 检查督导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到各乡镇卫生院检

查督导麻醉药品使用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并通报检查结果, 督促改进。

4 小结

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深刻领会其内容, 提高管理和使用的认识。强化推广使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导原则”, 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要加强管理防治流弊, 又要尽可能满足癌痛患者的用药需求, 最大限度地实现WH O提出的“让癌痛患者不痛”的目标[3]。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71-181.

[2]杨克元.癌症三级止痛阶梯疗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药事, 1999, 13 (2) :90-91.

癌痛的原因有哪些 篇5

(一)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

肿瘤细胞一般呈膨胀性或者浸润性生长,易形成肿块而压迫四面组织或堵塞各种“管道”,如淋巴管、肠管等引发疼痛。浸润性生长也可能侵害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胸腹膜等而导致疼痛。另外,肿瘤细胞的高代谢和乏氧易造成组织代谢产物增加,特别是一些致痛物质如氢离子的增加,从而引起疼痛。

1、肿瘤局部浸及神经、血管、骨膜等造成疼痛。如原发性乳腺恶性肿瘤侵及肋骨、肋间神经和胸膜,腋窝淋巴结移动侵及臂丛神经,可刺激引起疼痛。

2、肿瘤局部压迫。(1)、使组织器官容积增大,而组织包膜和骨性容积不变,导致局部组织出现胀痛。如原发性肝癌表现为肝区胀痛;颅内原发性肿瘤或移动癌造成颅压升高引起疼痛。(2)、堵塞于管径,造成堵塞痉挛,导致疼痛。如结肠癌造成肠堵塞,出现腹痛;支气管肺癌引流不畅导致肺炎而出现胸痛。(3)、侵害淋巴管、血管及软脑膜,造成淋巴液、血液及脑脊液回流障碍,导致机体局部水肿而引发疼痛。如乳腺恶性肿瘤腋窝淋巴结移动压迫腋静脉,使腋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上肢水肿而引发疼痛。

(二)与癌症相关的疼痛

1、由于少数肿瘤有内分泌功能,可产生非移动性全身症状而出现疼痛。如骨关节病综合征(杵状指、骨关节痛、骨膜增生等)、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肉神经痛等。

2、晚期癌症患者由于机体过渡消耗,营养不良所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褥疮、便秘、肌肉痉挛等引起的疼痛。

(三)与癌症治疗有关的疼痛

1、手术治疗:在切除肿瘤的同时难免会损伤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等,术后局部引流不畅、切口感染、不愈合、瘢痕形成,均可引起疼痛。如乳腺恶性肿瘤术后疼痛发生率为6%,多于肋间神经损伤、上肢水肿、瘢痕和切口不愈合有关。

2、化学治疗:在化疗过程中,由于使用药物不同,所致疼痛机制复杂而表现各异。神经毒性药物(碱类)以四面神经痛为多见,除肢端麻痹,还表现为腹痛和手足烧灼样疼痛,停药后多可以消逝。化疗药物多可以引起静脉炎,外渗时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如阿霉素、丝裂霉素等。有些药物本身是发泡剂,当溢出血管外时可引起强烈烧灼样疼痛,常使患者彻夜难眠。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在体内代谢后,经输尿管排至膀胱,刺激膀胱及尿管而发生疼痛。

3、放射治疗:可致放射性皮炎,特别是放射性皮肤溃疡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放疗后引起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压迫而产生疼痛。骨肿瘤经过高剂量放射治疗后,可降低骨密度,甚至出现骨折而引起疼痛。放射治疗也可使神经损伤产生疼痛。

4、其他因素:放疗、化疗均可使患者免疫力低下,特别是两者联合应用,或晚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伴发带状疱疹等而产生疼痛。

(四)与癌症无关的疼痛

癌症患者既往就有的疾病产生的疼痛,如痛风、关节炎及静脉炎等。

癌痛如何预防?

1、保护食用水的卫生:因为被污染的水源中含多种致癌的金属离子,所以一定要用正规的自来水,农村地区尽量使用井水。

2、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若饮食不定时定量、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烫,对胃是一个损伤性的刺激,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食盐摄入量大,进餐时好生闷气与肿瘤也有关系。

3、不吃霉变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发霉变质的食品,霉变是由污染霉菌所引起,霉菌中有些是产毒真菌,是很强的致癌物质,同时某些食物在产毒真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胃又可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而致癌。

4、不吸烟、少饮酒:吸烟与肿瘤也有一定的关系,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或促癌物质,是食管癌和肿瘤的病因之一。酒精本身虽不是致癌物质,但烈性酒会刺激胃粘膜,损伤粘膜组织,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如果饮酒同时吸烟,其危害性更大。因为酒精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质的吸收。

规范用药,远离癌痛 篇6

★癌痛:不能承受之重

在癌症病人的自觉症状中,以疼痛发生率为最高。据统计,至少有30%~60%的癌症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至少有80%的晚期病人伴有中度至重度疼痛,其中近半数的病人没有得到满意的缓解。癌痛给病人增加了痛苦,不仅明显地降低了其生存质量,而且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产生癌痛的原因是:①由癌症本身引起的疼痛,如肿瘤在局部或转移部位侵犯或压迫神经所造成的疼痛。②由治疗引起的疼痛,如手术后疤痕的慢性疼痛,化疗后的口腔炎等。③由生活能力丧失引起的疼痛,如便秘、褥疮等。

★规范止痛的“三阶梯”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癌痛的“三阶梯疗法”,并逐渐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和推广。实践证明,规范用药能使绝大多数病人摆脱癌痛。

根据疼痛程度不同,单独或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一级止痛)、弱阿片类药物(二级止痛)和强阿片类药物(三级止痛),由弱到强,逐渐加量。一般从第一阶梯开始,只有当标准的前一阶梯治疗无效时,才开始下一阶梯治疗。也可根据病情直接使用二级或三级止痛。一级止痛药物可分别与二级、三级配合使用。

一级止痛主要针对轻度癌痛,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和扶他林等。尤其对骨转移癌病人的疼痛有效。二级止痛主要针对中度癌痛,代表药物有曲马多、可待因和强痛定等。三级止痛主要针对重度癌痛,代表药物如美施康定或美菲康(即吗啡控释片);若不能口服,可经肛门给药。也可选用芬太尼等。

★正确给药的三原则

口服给药。各级止痛均有相应的口服药物。口服给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限制,便于应用,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能应付各种多发性疼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小,可使病人免受注射之苦,避免医源性感染;可将耐受性和生理依赖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如不能口服应考虑直肠或皮下给药。

按时给药。下一次给药应该在前次给药效果消失之前进行。不要等病人需要时才用,而是有规律地按时用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降低机体耐受性和生理依赖性。

个体化给药。根据每个病人的疼痛程度、既往用药史等情况决定给药级别和剂量,不受所谓的用药“极量”限制(注:一级止痛有“极量”限制),而以达到完全止痛为目的。若随着治疗疼痛好转,也可以逐渐减量和降低级别。

★不要使用杜冷丁

杜冷丁(哌替啶)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止痛作用只有吗啡的1/10,止痛时间只能维持两个半小时至三个半小时。该药在体内代谢为去甲哌替啶,它有中枢神经毒性和肾毒性作用。癌症病人在大剂量用此药后必然会造成积聚,出现中毒,可出现震颤、幻觉、抽搐、肌痉挛和癫痫发作等症状。此外,注射杜冷丁后血中与随后脑内浓度迅速上升,容易产生欣快感。因此,癌痛尽可能采用口服阿片类药物的控释制剂,使血药浓度保持恒定于镇痛水平。

★不必担心“成瘾”

不少病人和医生都担心应用阿片类会出现“成瘾”,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所谓“成瘾”是指心理依赖性,这时病人会不由自主地和不择手段地渴望得到药物,常常以损害身体和家庭幸福为代价而寻求药物。它与耐受性和生理依赖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两者是用药过程的正常现象。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在规范化使用的情况下,病人出现“成瘾”的病例很罕见。原因是疼痛在体内沿神经通路上行的过程中,生成了特殊的阿片受体,这些受体“中和”了进入体内的药物,避免由于脑内阿片受体被激活而产生“飘”的感觉;而正常人由于不存在疼痛刺激,所以应用之后直接刺激脑部阿片受体,导致“成瘾”。

因此,癌症患者只要按医嘱规范用药,必能远离癌痛。

癌痛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经NRS评分法 (0~10数字疼痛评分法[2]: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评定为中重度及以上 (NRS评分≥4分) 的癌痛患者按住院号奇偶进行分组, 奇数者进入治疗组, 偶数者进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共422例, 男245例, 女177例, 最大87岁、最小14岁, 平均 (45.7±14.26) 岁;均为临床确诊的癌症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治疗方案和疼痛程度、性质、既往治疗史及家庭、社会支持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管理流程

将42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236人, 对照组186人。治疗组按CNP模式进行疼痛规范化健康教育和护理管理, 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和管理, 并于入院当日、两周后、一月后等进行问卷, 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疼痛控制情况、疼痛相关知识的认知掌握和对医护满意度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2.2 具体措施

按疼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要求成立疼痛专控小组, 专控小组和全科人员均须进行疼痛规范化治疗专项培训。疼痛专控小组和责任医生、护士负责健康教育的执行, 治疗方案的制定、修改, 效果评价及患者意见反馈分析。制定癌痛患者健康教育CNP表 (包括护士版和患者版) , 内容包括:正确认识镇痛, 疼痛评估方法、疼痛量表的使用, 缓解疼痛的措施, 药物止痛原则、镇痛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及副作用处理方法、疼痛护理措施和效果评价;多媒体播放包括文字、图片、科教小影视等宣传资料。治疗组患者入院时采集信息, 进行第一次评估教育, 教会患者自行评估癌痛, 指导填写疼痛入院调查表, 发放疼痛健康教育手册和CNP表 (患者版) 并请患者签名。住院过程中按疼痛患者健康教育CNP表执行并纳入质控:护士长和疼痛专控护士按疼痛患者CNP表 (护士版) 进行检查督导, 按CNP表 (患者版)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反馈, 审核治疗、护理目标完成情况。对因故未完成的工作, 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补充, 确保不影响护理路径方案的实施,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3]。对照组患者, 教会自行评估疼痛, 疼痛认知及满意度调查, 疼痛评分和遵医行为观察记录与治疗组相同, 但不按疼痛患者健康教育CNP表执行和纳入质控, 对疼痛教育的效果、治疗依从性管理等无控制标准。

1.2.3 评价工具

NRS疼痛评分量表为国际通用评定疼痛量表之一, NRS与VAS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的相关系数为0.847, 有较好效度;而疼痛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治疗依从性、医护满意度调查表均为根据疼痛规范化治疗要求内容和本地区癌痛流行病学情况由本院自行设计。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癌痛治疗依从性见表1。不遵医嘱用药和遵医行为良好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疼痛控制情况以患者应用NRS评分法自行评价, 结果见表2。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周后中度疼痛控制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而重度疼痛控制组间差异不显著;1个月后治疗组中度和重度疼痛控制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对疼痛知识的正确认知及掌握情况两组对比结果见表3。入院时除疼痛可控制外, 其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两周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情况结果见表4。入院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周以后治疗组显著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各种研究表明:患者对癌痛治疗知识的缺乏和药物成瘾等错误认知会从心理感受、态度、行为等多方面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癌痛治疗的效果,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4,5,6,7,8,9,10,11,12]。萍乡地区调查显示:癌痛患者因担心阿片类成瘾不愿镇痛治疗的占44.3%, 担心阿片类成瘾使疼痛未获理想控制占39.1%[13]。9.29%的癌痛患者因不遵医行为导致镇痛效果欠佳[14]。如何纠正患者对癌痛治疗的错误认知, 提高治疗依从性, 是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杨靖华等[5]认为癌症患者镇痛治疗中应用CP的护理模式, 对癌痛控制效果、癌痛知识的掌握、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及护士满意度方面均有积极作用。石淑英等[4]报道应用临床路径实施护理, 患者能正确认识癌性止痛治疗, 提高对疼痛护理的依从性, 与护士共同控制疼痛。本研究将CNP应用于“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房”创建中, 把癌痛健康教育纳入CNP使之变得简洁、明晰, 规范化, 对提高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改善服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推动肿瘤姑息治疗等取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2年11月, 本院肿瘤科顺利通过了江西省级评审成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房”, 并因此使癌痛教育变得更加规范和有效, 形成了一种较好的良性循环。结果表明:CNP管理下的健康教育对癌痛患者疼痛控制效果的影响有显著意义。

随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 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或机械地执行医嘱, 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16]。临床路径管理下的健康教育实际上为护士提供了一个具体可参考的健康教育计划[17]。本研究根据癌症患者镇痛治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经查询文献并结合癌痛规范化治疗和优质护理服务, 制定了癌痛患者健康教育CNP表, 使疼痛教育不仅成为护士工作必须内容, 更成为可测量的护理工作量, 有章可循, 将其目标纳入质控管理体系, 增加了癌痛教育质控的透明度和可控制性。从本文表2和科室护理质检反馈: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和癌痛控制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与临床路径相结合, 可促进护理质量的快速提高[16]。

癌痛管理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6月四川省西南地区8家三级医院的10个肿瘤科室225名护士, 其中肿瘤专科护士115名, 回收有效问卷106份, 其他肿瘤相关科室 (普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 护士110名, 回收有效问卷103份。肿瘤专科护士年龄18岁~53岁;工作年限1年~31年;文化程度:中专25名, 大专59名, 本科22名;职称:护士74名, 护师19名, 主管护师12名, 副主任护师1名。其他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年龄20岁~52岁;工作年限1年~30年;文化程度:中专20名, 大专65名, 本科18名;职称:护士76名, 护师20名, 主管护师5名, 副主任护师2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癌痛认知调查问卷, 此问卷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 通过专家咨询、预调查后修订而成, 重测信度为0.80, 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值为0.81。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情况, 包括年龄、科室、工作年限、职称。第2部分为护士对实施癌痛管理的态度和行为。第3部分为癌痛管理的相关知识。

1.2.2 资料收集方法

首先与各选定医院肿瘤科室取得联系, 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协商具体时间, 取得对方配合。由研究者或协助者负责现场发放调查问卷, 当场收回。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我国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痛止痛3阶梯止痛原则已20余年, 癌症疼痛治疗工作有明显进步, 护士对癌痛管理的态度很积极, 也能较主动进行癌痛管理。本问卷主要调查四川省西南地区肿瘤科室护士对癌痛管理的态度和行为, 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为癌痛知识培训和癌痛控制提供依据。

3.1 癌痛管理的态度

主要通过对护士的继续教育, 癌痛知识得到了宣传, 癌痛止痛3阶梯止痛原则[3]被推广和应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护士认为有必要进行癌痛管理培训和癌痛控制, 对癌痛管理的态度很积极。护士也认为有必要对病人进行癌痛相关问题的教育。本调查结果显示, 护士认为适合癌痛病人的教育方法主要为:请有关专家讲课或医护人员讲解;放映有关幻灯、录像。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在执行医嘱, 观察病情的同时, 应该有意识的向病人进行癌痛教育, 指导病人如何进行疼痛的评价, 积极而有效地实施止痛措施。在我国, 尽管把疼痛作为呼吸、脉搏、体温、血压之后“第五大生命体征”[4], 但是仅有28.3% (30/106) 的肿瘤专科护士和27.2% (28/103) 的肿瘤相关科室护士认为对病人癌痛状况进行文书记录非常重要, 可能与护士工作量过大、编制过少有关。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接触最多, 有观察病情的条件, 将病人的疼痛情况规范地记录在体温单或表格上, 更有利于进行癌痛治疗, 使癌痛管理正规化[5]。此外, 与肿瘤相关科室护士相比, 肿瘤专科护士认为家属支持对病人癌痛的缓解极为重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2 癌痛管理的行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肿瘤专科护士自评的癌痛管理行为比肿瘤相关科室护士积极, 80%以上 (85/106) 肿瘤专科护士认为, 与病人沟通非常必要, 可能与肿瘤相关科室护士在准确评估病人的癌痛情况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上缺乏足够自信, 积极性不高有关。在肿瘤相关科室护士中, 仍有1.9%的护士从未接受过癌痛相关知识教育, 可见科室对护士的培训, 把重点都集中在常规专科知识教育中, 而忽略了对护士的癌痛管理教育和培训工作, 癌痛管理未得到重视。尽管肿瘤专科科室护士对自己的癌痛管理行为评价很高, 但又认为实施癌痛管理的障碍主要为癌痛评估知识缺乏, 说明护士缺乏癌痛管理知识。因此, 加强癌痛管理培训, 以及如何对护士进行有效的癌痛知识培训是需要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癌症疼痛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多方面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肿瘤科室病人大多数已是中晚期, 中晚期癌症病人70%~80%是中重度疼痛。约80%的肿瘤病人, 在肿瘤的不同阶段会伴有癌痛, 疼痛是肿瘤病人常需面对的最痛苦的问题。对于癌症病人来说, 癌痛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 让癌症病人无痛是一个急迫的目标。肿瘤科室护士在癌痛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据护理程序, 从发现病人的疼痛状况、评估、诊断、治疗、评价以及对癌痛病人的心理疏导和知识宣教, 护士的作用贯穿于癌痛治疗的始终[6]。因此, 积极的癌痛管理态度和行为以及正确的癌痛知识教育对于肿瘤科室护士尤为重要。因此, 要重视和加强对肿瘤科室护士癌痛知识的继续教育和癌痛管理培训, 以改善癌痛管理现状, 使癌痛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62-163.

[2]刘红丽, 叶志华, 豆艳.肿瘤科护士在癌症疼痛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 :93.

[3]张惠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66.

[4]Merboth MK, 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e Clin North Am, 2000, 35 (2) :375-383.

[5]Courtenay M, Carey N.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nurse-ledcare in the mam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pain, 2008, 17 (15) :99

癌痛管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 共96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8例。对照组:肿瘤疾病史1~19个月, 平均 (5.1±0.6) 个月;男28例, 女20例;癌痛出现时间1~26 d, 平均 (10.5±3.4) d;体重42~84 kg, 平均 (54.7±6.1) kg;年龄33~81岁, 平均 (53.9±7.8) 岁;鼻咽癌12例, 食道癌15例, 肺癌4例, 直肠癌5例, 下咽癌8例, 乳腺癌2例, 其他癌症疾病2例。观察组:肿瘤疾病史1~16个月, 平均 (5.4±0.7) 个月;男29例, 女19例;癌痛出现时间1~23 d, 平均 (10.2±3.6) d;体重41~88 kg, 平均 (54.3±6.5) kg;年龄37~83岁, 平均 (53.2±7.6) 岁;鼻咽癌16例, 食道癌13例, 肺癌3例, 直肠癌2例, 下咽癌10例, 乳腺癌3例, 其他癌症疾病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及疾病类型等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癌症疼痛宣教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路径化健康宣教模式的癌痛控制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 (1) 入院当日, 介绍科室疼痛治疗团队和成功案例, 讲解疼痛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患者树立自信心配合治疗, 学会正确评估疼痛程度, 掌握评估工具如NRS (用讲解、示范、提问方法) ,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疼痛的认识, 适时纠正认识误区。并指导患者如实填写疼痛认知调查, 满意度调查等相关调查表。 (2) 用药当日, 讲解按时、准确服药的必要性, 取得配合, 指导不同给药方式, 指导非药物治疗方法, 指导记疼痛日记, 及时反映不舒适感受。 (3) 入院第2天, 了解疼痛程度, 讲解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并指导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消除患者顾虑。 (4) 入院第3天, 讲解暴发痛的原因及处理, 一旦发生, 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及时止痛。 (5) 用药期间, 了解疼痛情况, 及时评估疼痛控制情况:口服1 h、皮下注射30 min、静脉注射15 min后评估, 及时汇报给医生, 调整给药方案或增加辅助用药。 (6) 出院当日, 确认患者掌握疼痛自我评估程度, 确认掌握正确服药方法与非药物治疗方法, 指导饮食、适当运动相关知识宣教, 交代复诊时间, 交给患者联系方式。 (7) 出院1周, 采用电话随访方式, 了解患者疼痛控制情况, 服药情况, 不良反应应对情况, 目前存在问题, 针对个体进行指导, 叮嘱按时复诊[4,5]。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对恶性肿瘤疾病治疗期间的护理满意度、肿瘤疾病治疗总时间、癌症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干预后NRS疼痛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满意度评价

在结束治疗当天, 采取不记名方式, 让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打分, 满分100分。>80分为满意, 60~80分为基本满意, <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 (满意+基本满意) 例数/总例数×100%[6]。问卷内容:护理服务态度20分, 护理服务及时性20分, 应急处理能力20分, 操作水平20分, 疑问解答满意度20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恶性肿瘤疾病治疗期间的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9.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8%。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干预后NRS疼痛量表评分改善程度

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 NRS疼痛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癌症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恶性肿瘤疾病期间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恶性肿瘤疾病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肿瘤疾病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治疗总时间 (39.74±3.67) d, 观察组治疗总时间 (34.28±2.41) d,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癌症属于进行性发展、全身受累的一种恶性肿瘤类疾病,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对癌痛症状进行控制, 阿片类镇痛药物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7]。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只有让患者对癌痛症状出现的相关知识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让其知道并愿意对自身疼痛的实际感受进行诉说, 才能够让患者癌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对于病情处于中晚期阶段的癌症疾病患者, 通常情况下缺乏具有规范性的癌痛治疗, 加之患者在结束治疗出院之后, 由于缺乏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用药监督, 关于癌痛相关知识已经淡忘, 应用止痛药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较大, 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 对院外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规范地实施止痛治疗, 是使癌痛症状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的关键[8]。采用临床路径模式对存在癌痛症状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可提高其癌痛症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使生活质量提高。路径化健康宣教属于为某特定疾病群体所制定的一种高品质的健康服务模式, 对满足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对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可以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路径化健康宣教模式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延续院外癌痛的规范化管理, 一方面可以为癌痛症状的治疗, 提供可参考的护理服务计划, 使患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使教育的效果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患者在出院之后可以实施进一步的延续性护理, 充分弥补出院后癌痛知识, 对保持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使癌痛控制效果、癌症疾病治疗的依从性、院外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晓冬, 张樱.临床护理路径对癌痛患者镇痛药物治疗中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4) :13-15.

[2]杨靖华, 黄君, 沈晓燕.临床路径在癌痛患者镇痛治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 :17-18.

[3]李庆萍.健康教育护理路径管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1) :53-55.

[4]蒋慧明.院外延续性护理对规范化癌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3) :114-115.

[5]李东玲.反馈式健康教育在癌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 (7) :1092-1093.

[6]李庆萍, 钟明艳.健康教育路径在癌痛规范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 20 (10) :755-756.

[7]孟艳林.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对癌痛患者疼痛控制效果的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3, 24 (5) :39-41.

癌痛管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60名来自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内的护理人员, 女性, 平均年龄在24~47岁。其中, 主任护师10名, 副护师6名, 护师16名, 护士28名, 工作年限两年以上。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30名护理人员进行疼痛评估管理信息化软件的相关培训。另外选取我院60例癌症患者入住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男37例、女23例。其中胃癌19例、乳腺癌5例、肝癌12例、肺癌15例、喉癌9例。查阅患者病例并无其他系统严重病症。

1.2 疼评估信息化:

在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中欲实现疼痛评估管理信息化, 应用的是相关的程序工程师对体温疼痛、护理措施、用药情况等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疼痛评估软件[4]。具体流程如下:将军字一号基本信息分享至疼痛评估系统。在时间以及条件的提醒下录入5种指定信息, 其中包括用药情况、五项生命指征、用药后不良反应、疼痛部位、疼痛部位的护理措施。将以上数据进行数据组合, 当NRS<7时进入疼痛评估表范围内, 分别显示体温疼痛单、疼痛护理表和疼痛评估表。而当NRS>7时, 则取代疼痛评估表转而进入重度疼痛表, 这时需要24 h内实时监控NRS的评分情况以及用药情况、五大生命指征、不良反应等, 最后进入重度疼痛表的评估范围内。在评估及预警监测后, 要复查以下三点。第一, 要对异常数据进行提醒;第二, 要对漏填的各项数据进行预警;第三, 要对表单周期打印进行提醒。

1.2.1 体温疼痛单:

体温疼痛单主要记录患者的生命指征以及疼痛强度, 其中包括患者每日的呼吸、血压、大便次数、尿量、身高、体质量、输入液量、排出液量、术后天数。其特点为以一周时间为期限主要将以上的数据应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直观的表现形式。它是医师诊疗、医护护理的重要参考文件, 也是流程控制、质量管理不可或缺的参照物。这种直观的走势图可以让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患者所患疾病和疼痛发生的概率, 以及病情后期的发展和防护都能了然于心。为医护人员诊断、治疗、后期护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1.2.2 疼痛评估表:

当评估数值NRS<7时, 系统自动转入疼痛评估表。首先, 患者的主治医师要在疼痛评估表的眉栏处填写导致病患疼痛的主要原因及部位, 而其他信息则由系统自动生成。在评估表的下侧会设立一个人体的简图, 主治医师在患者疼痛的相应部位进行点击, 则系统能在患处形成一个‘×’来表示疼痛部位。疼痛评估表也以一周为周期形成直观图, 其中评估项目包括:日期、天数、每日平均分、长期使用药品及其药物剂量、临时使用药品及药物剂量、使用途径。其中使用途径分别用0-5数字来进行填写, 1表示无, 2表示口服, 3表示皮下注射, 4表示静脉注射, 5表示外用。所培训护士只需要在相应的位置进行填注或勾选进行记录便可, 系统会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自动生成疼痛曲线图以及每日疼痛的平均分。这样也有利于夜间护理人员在不影响每日患者夜间休息的情况下进行回顾性分析, 做出正确的评估。

1.2.3 重度疼痛表:

当评估数值NRS>7时, 系统则自动进入重度疼痛表。重度疼痛表需要监测24小时内每隔一小时患者的评估数值, 当24小时过后, 如果评估数值NRS<7则系统自动转入疼痛评估表中。重度疼痛表内主要记录时间、药品名称 (数字作为代称) 、药物剂量、用药途径。起始的时间点由护士在系统录入处生成, 依据24小时内的实时监控数据按实填写每一项, 综合以上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形成直观的走势图。医师可以在观测患者疼痛走势后, 确定治疗方法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从而有效的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疼痛。

1.2.4 疼痛护理表:

患者在药物治疗、护理措施的不良反应会记录在疼痛护理表中。医护人员会在治疗过后及时宣讲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 如恶心、便秘、呕吐、嗜睡、脱发等等。让患者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安慰患者, 平复他们焦躁的情绪。如若患者出现以上不良反应则在系统对应处进行勾选, 执行者在表单的末尾签名确认。

1.3 具体实施措施

1.3.1 疼痛初步评估:

患者入院后8 h开始, 医护人员分别从脸谱评分法、数字评定量表、词语描述法三种方法依次向患者进行介绍, 并且采用合理化的询问方式完成表格的填写。每日早八点, 晚八点实施评估, 评估内容大致包括疼痛部位、是否影响睡眠、近期用药情况等。实时监测患者的NRS评分在3分以内, 疼痛复发频率及解救疼痛维持在24小时3次以下。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继续实施准确评估。

1.3.2 镇痛护理:

镇痛处理通常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为药物镇痛方式, 另一种则为非药物干预方式。其中当NRS值低于2时, 可视为轻度疼痛水平, 这时可采取非药物镇痛方式, 其中包括音乐疗法、抚触、放松训练、注意力的转移或者物理治疗等。而当NRS值>2时, 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缓解疼痛治疗方案。

1.3.3 心理护理:

在患者接受初次治疗后, 医护人员需要依据每名患者的不同性格特征来进行后期疼痛治疗的相关讲解, 对于放化疗或者其他药物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以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循循告知, 并且简述一些癌痛及镇痛的知识。另外, 要告知患者家属明确疼痛的可缓解性, 如发现患者有疼痛情况, 及时联系医护人员进行诊治或抑制。

1.4 评价指标

1.4.1 指标考查。

(1) 理论知识考核:对实验组的三十名医护人员进行疼痛管理信息化培训后, 分发疼痛理论知识的测试试卷, 定期考核。其中考核成绩满分100分, 超过80分为合格, 低于80分为不及格。 (2)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问卷的形式发放到患者手中, 其中问卷内容包括:医护人员能否及时给予相应的照料、对病患疼痛的干预是否足够迅速、护理人员的态度是否端正等众多评价指标。其中考核成绩总分100分, 超过80分为合格, 反之视为不及格。

1.4.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统计结果均进行t检验, 其中P<0.05视为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同护理时间内, 对培训管理前后的60名医护人员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 患者对实施管理前医护人员的护理措施满意度为79%, 而对实施管理后的医护人员满意度上升为97%, P<0.05, 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依据本文的回顾性分析可以发现对医护人员实施疼痛信息化管理后,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这说明信息化的管理使得医护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快速的做出判断, 能够有效的抑制或减缓患者的癌痛情况。从运用价值方面来看, 以往纸质版的记录文档翻阅时间过长, 保存时间较短, 所占空间也很大, 成本略高。对于患者疼痛情况的评估不够直观, 也缺乏对患者癌痛的实时跟踪。实施疼痛评估管理信息化后, 实时监控患者癌痛情况, 依据直观的图像信息给患者制定最佳的个性化疼痛治疗方案。由此可见, 疼痛评估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患者各项指标的管理活动便捷迅速, 在为医护人员省时省力的基础上也最大限度的减轻了癌症患者的疼痛。

参考文献

[1]贺春丽.对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华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1) :40.

[2]樊松.癌性疼痛控制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7 (14) :10.

[3]付云.我国医院信息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医学信息, 2010, 23 (3) :563

上一篇:三农培训下一篇:怎样治疗萎缩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