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刍议

2024-08-09

群众文化刍议(精选十篇)

群众文化刍议 篇1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发展文化事业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广大基层的文化公共设施日益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系列化。但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堪忧的现状, 一是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 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弱化, 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 道德滑坡、世风变浊。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流入文化市场, 恶化了社会精神环境。三是宗教活动频繁, 封建迷信抬头, 危害社会风气。农村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 落后文化习俗抬头。

反观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乱象, 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深刻领会党的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的基础上, 把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把“软实力”抓出“硬效果”。

第一, 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 为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 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以上决议, 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 保障中央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配套落实到位。加强对“农村书屋”“基层文化工作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 真正发挥其文化教化的功能。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 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 推动文化活动经常化。创新服务供给机制, 采取政府购买、委托、补贴等方式, 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 对高雅艺术演出活动进行补贴, 免费向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文化服务, 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第二, 发挥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功能, 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方法和路径。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书报、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但是, 随着宽带网络和家用电脑在广大农村和社区得到普及,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这就需要各级文化宣传部门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唱响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文化宣传可以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市场企业积极参与主旋律文化作品的创作和研发。基层可通过开展社区文明网站创建和评比活动, 充分发挥网站、论坛、贴吧、集群、微信公众服务号等网络平台传播信息、互动交流的功能, 来进行群众性文化教育宣传, 发布文化活动信息, 组织群众为文化活动开展建言献策。只有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真正开展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才能永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三, 发挥基层组织文化创新的载体功能, 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主体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凝聚党员、凝聚人心的主阵地, 是思想建设的主阵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 是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 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 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 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创意征集活动, 集中民智, 发动民力, 为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挖掘深厚的资源和人力禀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是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承载着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使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有助于在广大群众中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意义深远。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深入挖掘当地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 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创新的高度热情,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培养对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责任担当, 坚定不移的走出一条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之路。

摘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转变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方法。

关键词:基层文化建设,群众文化,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柴发柏.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 2010 (9) .

[2]刘刚.加强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建设[J].政工学刊, 2008 (8) .

黄河三角洲文化与文化研究刍议 篇2

黄河三角洲文化与文化研究刍议

进行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应区分文化型态与文化类别,重视文化场域与文化资本,把握文化转型与文化交往,要搞清文化研究本体的有关内容,利用几种较实用的文化研究技术,以求推动此项研究的发展.

作 者:张献青 ZHANG Xian-Qing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中文系,山东,滨州,256603 刊 名:滨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G07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   文化研究   文化生产   研究技术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刍议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问题;策略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的极大改善与提升。随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对文化生活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变化与提升。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是摆在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文化馆势必要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作用,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笔者作为一名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1 目前群众文化建设的状况与存在问题

1.1 文化队伍建设较为薄弱,文化活动缺乏骨干力量的引领

虽然各乡村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文化活动,也还红红火火。但是,只要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各地文化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真正起到娱乐身心、强身健体、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与辅导老师的引领。再深层次的分析,由于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各地文化馆的文化工作队伍多呈老龄化的趋势,缺乏中青年文艺骨干,相对而言后继乏人。再者是现有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工作人员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连最基本的专业技能都不会。

1.2 一些地方的文化活动存在着目的不明确、不纯洁甚至不健康的现象

由于过去受一些所谓“大腕”低俗、无聊小品的误导,有些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时不时地会被个别“能人”所左右,以营利为目的,以媚俗为能事,以致出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批评的那些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文化“垃圾”。

1.3 群众文化建设存在极大的城乡差异

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因而,群众文化建设在城乡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城,人们就比较热衷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在有些村庄,群众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也仅仅是极少数人参与,或者只是出现在群众在办红白事的时候——规模小、人员少、不经常。

2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

2.1 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管理职能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反应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整理和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要革除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就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基层文化馆要坚持经常深入村庄调研,牢牢把握群众文化活动的大方向,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路线,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对群众文化活动中出现的弊端,要及时予以干预、纠正。

2.2 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服务功能

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义不容辞的。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工作涉及活动的方方面面,它是文化馆功能的完整体现,也是走活一个区域群众文化活动一盘棋的关键。因此,文化馆要坚持面向城乡、深入基层,要花主要人力和财力,定期或不定期开设辅导班,举办艺术交流研究会,开展各项文化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比赛,组织农民文艺演出、开展大型节庆活动的文艺汇演、送文化下乡、举行歌咏比赛等,并常年保持与广大群众文化组织及文化活动骨干的联系,在工作和生活上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和举办,把我们的辅导工作全面展开,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在辅导的对象上,要既抓群体又抓个体;既抓集中活动,又抓分散和个体活动,使人民群众确实感觉到文化馆是基层文化活动的知心朋友,是他们业务技术上的依靠。

2.3 多渠道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和乡村群众文化骨干的整体素质

文化馆的职能都主要靠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实现,文化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文化馆各种职能能否很好的体现。因此,文化馆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着眼于自身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岗位目标管理、专业培训、结对带徒等途径,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具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工作队伍。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一专多能”,即在精通一门专业的同时,力争懂得其他门类的专业知识。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基层文化馆的工作职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才能起到服务群众的作用,各项文化活动才能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要把乡村群众文化骨干的培养纳入常规培训的机制。其实,在乡村确有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的活跃者,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是可塑之才。把他们集中起来,根据其特长分类进行正规的培训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对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引领作用。

2.4 针对性地进行群众文化建设,引领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习近平同志讲:“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就应该把那些“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推广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从而扫除那些颓废萎靡之风。比如,如今许多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村中的老人和妇女们平时缺少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针对这一不良现状,笔者利用寒暑期学生返乡的机会,组织了一批大学生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大家闲余时间跳广场舞。大力推廣这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让他们远离了不良习气,培养了健身向上的风气。

3 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惠民活动。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我们要认真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文化馆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努力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发挥文化馆的阵地作用、辐射作用与服务功能、辅导功能,始终把控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前行;才能让广大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真正受益,从而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15.

[2]路选萍.新时期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5):193.

“文化”刍议 篇4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反过来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人类的生活、发展与文化休戚相关,离不开其创造的文化环境。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不同文化、享受与选择文化的过程。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行为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从而更深层地来思考和探索文化。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文化探索的又一次思潮,国内再次掀起了文化探讨的热潮,传统文化又一次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人们竞相挖掘、整理,各抒己见,熙攘纷纭。时代的变迁,东西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往来,打破了自视甚高的民族狭隘情节,交流、吸收、融合成为世界潮流。反映到文化问题上来,就是要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有必要继续对文化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讨论和思考。

对于文化的理解,即使在西方社会也不尽相同。英美传统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德国的传统文化研究者则将文化理解为以生活、或生命为本的活的东西,一旦文化形态化、制度化、模式化,就是文化的死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实证的社会学传统与思变的历史哲学传统之间的纷争对峙。可见,即使传统意义上的同一区域内,文化意识也不尽相同。对此,我们应全面看待文化问题,它既应包括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成果,又应包括活的东西,甚至先进与落后的东西,只是在继承方式上要有所批判与扬弃。

如前所述,文化是人在人自身及环境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发展的,作为一种处理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时,精神与实践层面所采取的方式而存在,并处在不断演化之中,我们既不能违心地无视现成文化成果,又不能将其视为僵死不变的东西,而应学会把握文化传承中的规律和灵魂。实践和文化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两翼,共生共长。文化产生于人与自然之上,同时又不断改造着人与自然本身。两者的统一,才是文化。从过程的意义上看,文化不仅是在人本身及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对人本身及身外自然不断改造、提升的过程。人在创造着文化,文化同时也在塑造着人本身。

正如万物由低到高进化一般,文化是一个由落后到发达,由蛮荒到灿烂的渐进过程。有时为了文化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采取专题研究的方法,或年代截取的方法来进行,暂时撇开时间因素对文化的影响,但必须警惕“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做法,不能因此而忘记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忘记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要看见文化的沉积,不忘其发展性,研究发展,不忘其稳定性;要用发展与联系的态度对待文化问题,以防有失偏颇,走向形而上学静止、片面、孤立思维的泥淖。

文化内容复杂,是一个包含思想、意识、观念层,文物实物层(既包括文学、艺术、思想家的作品,又包括科技的产物),制度、风俗层在内的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其中哲学、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影响并渗透到其他因素之中。无论如何,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1)

每种文化系统都可视为由若干因素组成,它们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有些与系统相依存,如奴隶社会消亡其所有制将随之消亡。而如科技与宗教可分离,可分别被吸纳入别的系统;道德与法律,宗教与科技则可视为文化相融相斥的例子。其间此消彼长,诸因素的交错消长,引发了文化系统的动态变化。彼此间的依存相容潜藏着导致系统崩溃的危机,相离不融又催生了新的系统。在文化发展与并存的进程中及不同阶段,得以延续与吸收的成分无疑体现着文化的普遍因素,从而沉积下来,形成不同文化的独特特征,打上其特有的文化烙印。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却独立于人本身而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们能够理解文化,对不同文化合理吸收与取舍,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我们的文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做到健康有序地发展。

从文化与人的关系上来看,文化是能动的人在一定的意志和目的推动下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要受到已有成就的制约,因而具有积累性和规则性。这不仅适用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且适用于观念文化。文化创造的最终动因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如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万物有灵,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形态无不与其低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关。

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须通过一定的文物来进行,而对于创造这些文物的创造者的思想、观念,只能通过文献及文献记载的相关制度、习惯去研究。因而,文物与文献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年代的久远,历史及环境的变迁,必定造成文物的佚散、记载的不完备、理解的偏差,加上主体的选择和加工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文化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进而可能造成文化认识与理解上的难解之谜。在这个问题上,实事求是是我们打开此结的金钥匙:文献记载的差异,可以通过不同文献记载的相互对比勘校,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文物的散佚,可以通过后来新出土文物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也可以通过尝试再现复原、反推的方法的方法进行研究。总之,只要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做,实就行将不远了,就会接近文化本来的面目。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而形成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态。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之上,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类型及亚文化圈,并根据时代而发展,具有时代特性。除此之外,文化还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各有特点。因此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一个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另外,不同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曾有过辉煌时期,也都为人类的文明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各民族的文化除了优劣长短外,并无高低之分,我们既不可以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又不可以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否则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民族的文化,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人类历史上德、日纳粹主义施行的种族歧视、文化灭绝政策,应该为我们敲响永远的警钟,启示后人切莫重蹈历史的覆辙。热爱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要热爱自己的文化,同时也不反对别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文化。而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只有文化的灭亡才是真正的灭亡。究其最终,文化的发展应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唯有如此这个世界才会多姿多彩。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包括文治与教化的意思。中国文化的思想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统一的体系。其中主要有四个: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刚健有为思想是处理各种人生总关系的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总纲,形成中国文化思想的基本体系。而新时代的英勇顽强、自强不息、革命大无畏精神与和谐发展又为中国文化思想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比较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家庭问题是中西方文化的第二个差异。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重个人的义务与职责;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中国有一个传统,把“协和万邦”作为原则,亦即当今我们所提倡的和谐世界;西方古代哲学比较注重分别和对抗,亦是斗争、征服。这是中西文化的又一个差异。

在文化思想领域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科学与非理性的对立。因此,在文化的学习继承中,辩证唯物主义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学习文化和继承文化,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文化进行一些认识和分析研究,对前人已有的文化及研究成果作辩证吸收,开放务实,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对不同的文化、对前人的理论认识作出科学的分析,对不同的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发展我们的新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中华, 张文华.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88年1月第一版.

[2]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990年7月第一版.

刍议中国文化心理学 篇5

刍议中国文化心理学

文章对中国文化心理学进行界定,认为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形势下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具有四点重要意义,必须应用“一导多元”的方法系统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作 者:汪凤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3“”(2)分类号:B849 G0关键词:文化 文化特色 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心理学

企业文化建设刍议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文化,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现。企业文化存在一定劳动活动中。文化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形成了企业文化。可以说,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精神道德、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及凝聚力。[2]

当前,企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了人才竞争、文化竞争,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仅依靠经营班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以及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是不够的,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就要依赖公司中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化公司与员工心理契约,既符合党中央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也符合人的需求层次,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需求理论。可以说,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让大家爱企业如家,文化无疑是最好的理论基础。好的企业文化能行不方之教,不令而行、不禁而止,使“上下同欲”,而“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

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因此而忽略或贬低激励机制、发展机会等。相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激励机制、发展机会。因为它们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偏废任何一方,都将在实践中产生消极因素。因此,创建企业文化不仅应当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更需要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结合通辽联通的实际情况,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创造性地建立既适合公司阶段性发展,又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激励机制。建立激励制度要充分考虑企业和员工双方面的因素,首先要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让员工充分参与、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增强制定政策的透明度。其次是要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管理考核制度。没有严密的管理考核制度,再好的政策也会疏于执行,雷声大雨点小。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来激发员工的潜能,才能达到“企业讲关怀,员工讲奉献”这样一个良性的轨道上来。这也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我们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员工会感觉企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公平合理,员工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从而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与激情。不难看出,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尊重的欲望,适时的鼓励能够在员工心理上产生一股正能量,使员工产生展示潜能的欲望。鼓励有物资层面的,诸如职位晋升、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也有精神层面的,如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打造和谐的团队氛围等,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事实证明,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会制约企业文化的发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只要将二者统筹兼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使之互相促进、交相辉映,从而使企业更健康、更持久。

建立以科技型企业为主导的学习创新型企业文化。科技是以知识与智慧为前提,而掌握知识、提高智慧是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达到目的。所以造就学习型企业,积极优化学习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形成全员知识“主动更新、学以致用、用以所学、以学促用”的企业特色文化氛围将永远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流。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种[3]。我们要从中悟出道理,进一步完善和确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口号和品牌内容,让企业文化“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深入我们大家心中,化为自觉行动,进而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层面。笔者认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全员学习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形势逼迫我们必须时时更新知识,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要想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必须从建立学习型企业入手,提升全员的学习能力,形成一股比学习、爱学习、找学习的强大气场,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积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不断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二是要建立管理机制,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体现,在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完备的管理体制机制。借鉴和吸收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通辽联通自身发展的实际,系统思考,科学管理,将企业文化中的精髓融合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去,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是要营造企业文化环境,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上,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创建一种自由、和谐的工作氛围,多渠道建立起与员工交流与沟通平台,达到领导与员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经常组织开展员工创新交流、技术比武、才艺展示等等,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环境,使员工在交流中得到尊重,在展示技艺中得到肯定,进而使员工心灵得到净化和充实,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激情、奉献的企业精神。

四是要注重学习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根本目地也在于培育和提升企业顶尖人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服务与技术,而服务与技术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未来企业竞争的主体将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顶尖的技术人才,就要着眼于长远,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做到学习与工作有相结合,避免出现“领导学员工看,员工学领导站”的不利局面。要全面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党群、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加大员工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要把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结合起来,积极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营造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在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取得突破,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实现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于明.浅谈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论文网,2011.9.

滑雪文化刍议 篇7

一、实用滑雪蕴涵滑雪文化的萌芽

滑雪运动在当代体育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不仅是一种冬季健身, 更是竞技项目和社交手段, 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 最初的滑雪还不能称为运动, 它只是人类的一种早期生存活动。

英语“ski” (滑雪) 是来自挪威的外来语, 它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言, 意思是“劈开的木头或者柴火”。在那里, 每年有8个月以上时间地面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人们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居住在当地的萨摩斯岛人为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 发明了将大片的兽骨或木板绑在皮靴上, 并滑行于积雪中进行交通、狩猎等活动, 这成为古代先民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有史料记载, 新疆阿勒泰地区有人类最早的滑雪活动, “阿勒泰地区很可能是人类滑雪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二、军事滑雪承载滑雪文化的精髓

13世纪, 挪威人为了适应寒冷多雪的自然环境, 必须掌握滑雪技能, 渐渐的滑雪成为挪威的国技。在18世纪初的北欧, 滑雪是士兵的重要战事技能, 并在挪威和瑞典之间的战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挪威士兵凭借优秀的滑雪技术在雪上迅速集结军队, 给敌人强有力的打击, 这使挪威军队在与邻国的战争中数次取得胜利。滑雪运动在挪威、瑞典等国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滑雪项目“越野滑雪”, 而最初的滑雪文化就蕴涵于当时的生活、狩猎和战争中。

三、竞技滑雪推动滑雪文化风靡全球

18—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造就了早期的富裕中产阶级, 他们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愿意投入体育运动, 使得竞技滑雪运动风靡世界。

(一) 跳台滑雪的产生奠定了北欧滑雪文化格局

1860年, 挪威人在奥斯陆举行的首届全国滑雪比赛上表演了跳台飞跃动作, 后演变成为“跳台滑雪”, 并得到广泛开展。这时的滑雪已经脱离了实用和战争的意义, 而演变为一种具有表演和竞技特性的运动。后期又有一些新兴滑雪项目, 它们被统称为北欧滑雪。例如, 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北欧两项 (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的组合) 和冬季两项 (越野滑雪和射击的组合) 。

(二) 高山滑雪的产生极大推动近代滑雪文化的发展

19世纪10年代开始, 滑雪运动经历一次从技术到文化的革新, 滑雪爱好者对竞速的追求使得他们脱离平底的雪野追逐而转向了地形凹凸的高山峻岭中。在阿尔卑斯地区国家发展出一种新兴滑雪技术, 后来被命名为“Alpine Ski”, 就是今天的“高山滑雪”技术。它更易于掌控, 更适合在阿尔卑斯山地形滑行, 并能在高速滑降时迅速转弯, 对滑雪技术的革新和滑雪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随着单板运动的发展单板文化成为滑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65年, 美国的舍曼·波澎将两只滑雪板绑在一起, 偶然创造了利用身体重心和双脚移动来控制方向的新型滑雪板, 由此产生了数以百万的单板粉丝。在雪季, 单板滑雪者和传统滑雪者不期而遇时, 常常表现出对彼此的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非主流文化逐渐被接受。其参与者的穿着、发型、装饰、风格、音乐爱好等方面, 都彰显着与众不同、追求个性的文化特征。

四、休闲滑雪推动滑雪文化, 中国申办冬奥会将促进中西方滑雪文化的融合

随着社会环境与需求的变化, 我国竞技滑雪运动与大众滑雪运动迅猛发展, 并以竞赛娱乐和观光旅游为载体, 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休闲滑雪文化。每年的国际滑雪节、雪博会、雪洽会等都促进了滑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改变了中国现代人的冬季生活方式, 使他们更积极地去融入大自然, 更主动地去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前, 我国的现代滑雪文化旅游已基本满足大众的旅游需求, 并可提供相应的高端旅游服务产品, 随之而来的便是海外游客的迅速增长。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 可在开放的环境中明确我国滑雪文化产品在发展历史和开发规模上与欧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进一步交互学习, 针对地方滑雪文化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开掘资源潜力, 深入认识当代滑雪观瞻文化内涵, 吸纳我内外滑雪文化之所见, 总结历史人文与民俗体育, 以从根本上繁荣我国的滑雪文化内涵。

摘要:滑雪文化产生于古代先民的滑雪运动过程, 并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经历了实用滑雪、军事滑雪、竞技滑雪以及休闲滑雪的演变。北京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 必将促进中西方滑雪文化的融合, 并将以冰雪文化为媒介, 开启与国际间竞技体育、经济文化、商贸旅游的合作交流的全新模式。

关键词:滑雪,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单兆鉴, 王博.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新疆·阿勒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15-18.

[2]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e_style_skiing.

农村文化刍议 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意义,内容,形式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形成部分之一, 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与智力之源, 而且在农村两个文明 (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建设中, 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为此, 本文对农村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分解为以三大理论层面——

一、农村文化的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的重要意义, 是由文化本身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

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各国家、各领域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 全球兴起的“文化热”, 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大趋势。文化, 已经与政治、经济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

的确, 文化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涵丰富的大概念, 按照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文化”所给出的定义, 所谓“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辞海》缩印本) 文化包括各种显形或隐形的行为模式与价值体系, 并具有传承性, 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又反转过来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

而农村文化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内涵同样十分丰富, 既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 又包括文学、艺术、科学、能力等因素, 是一个高度的综合体。

正因为如此, 农村文化才成为新农村建设、农村两个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建设中的精神支撑与智力之源。这也正是农村文化重要意义之所在。

二、农村文化的主要内容

农村文化也同其他文化一样, 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

物质文化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表现在人们物质生产能力的进步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例如农村中的农耕文化、田间文化、场院文化与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 均高于农村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范畴。

制度文化指在一定时期形成的文虎体系。例如当下我国农村中的联产承包制、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体系等等, 均属于农村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范畴。

精神文化则指人们精神领域的文化内涵, 其中又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例如当下我国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科学技术、文学、戏剧、绘画、剪纸、编制、二人转, 以及节庆文化、婚庆文化、礼仪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等, 均属于农村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范畴。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即用科学的文化战胜封建、迷信、愚昧的文化;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战胜黄、赌、毒等反动、落后的文化。

三、农村文化的必要形式

形势与内容是一对范畴, 二者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 并反作用于内容。没有悟性的内容, 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既不能“形式大于内容”, 又不能“内容大于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互相一致、共利双赢。同样, 农村文化的必要形式一方面要为主要内容服务, 另一方面又要与主要内容相适应, 并为落实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形式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具体来说, 农村文化中的必要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文化的载体。农村文化活动主要有节日文化活动、文化娱乐活动, 文体文化活动、佳通文化活动等、文学艺术活动、科技活动、网络文化活动等等。

(二) 文化比赛。

文化是农村文化的必要形式, 例如篮球比赛、歌咏比赛、舞蹈比赛等。

(三) 文化培训。

文化培训也是农村文化的必要形式, 例如各种文化培训班, 特别是对农村文化干部与文化骨干的培训, 尤为重要。

(四) 文化辅导。

文化辅导指由专门的文化干部对广大农民进行文化辅导, 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

太极扇文化刍议 篇9

中国的扇文化源源流畅, 据载, 舜时已有“明扇”, 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国的古扇都是单柄, 扇面呈圆形, 成为团扇。宋代出现折扇, 随着历史的发展, 折扇逐渐与中国的舞蹈、绘画、书法、雕刻、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扇文化。

2. 太极扇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扇术最早出现于于明代, 扇由扇面和扇骨组成, 扇面由丝、绸、绢、纱等制成。扇骨由竹或钢, 铁所制。扇比一般兵器见带携带方便, 可收藏于包内, 也可插到腰间, 轻便的也可以插到后衣领之内。

20世纪90年代, 中国扇文化通过整理挖掘终于与武术实现了深度结合, 由此形成了以拳术为基础, 以折扇为器械, 风格别致的太极扇套路, 展示了扇文化的丰富内涵, 为武术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为太极拳项目增添了新内容。

3. 太极扇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我国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健身功法的认识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太极拳的热潮中。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 适应大众健身的需求, 各派太极拳的传人加大了对太极拳的推广和改造力度, 太极拳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地丰富起来。扇文化在扩大太极拳创新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太极拳、太极剑属于武术的范畴, 太极扇运用扇子这一独具特色的器械和它灵巧的技法编写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太极扇套路, 从而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扇术流派, 以下是近几年所编创的太极扇套路:

云波太极扇、莲花太极扇、48式太极双扇、陈式太极扇 (18式, 36式, 73式和81式) 、四维太极扇、太极功夫扇、中国木兰拳系列的单扇、双扇、三十二式太极扇、华武太极扇 (初级, 中级) 、乾隆扇、海韵单扇、天风太极扇、24式太极扇、清风玉侠扇等 (以上共计20种太极扇套路) 。短短几年的时间, 便出现诸多不同流派的扇法, 充分说明了太极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太极扇套路自产生以来, 备受大众的喜爱, 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 它和太极拳、剑一样, 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陶冶性情, 培养美的情操, 它不仅可以娱己, 还可以乐群,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极扇有很强的表现力, 它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可分为单人表演、广场表演、舞台表演、群体表演等形式。如今太极扇不但流行于国内各个城市, 也逐渐走出国门, 在日本、澳洲、西班牙等地做过多次表演, 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4. 太极扇的特点

4.1 太极扇的教学特点。

太极扇根植于太极拳, 但二者在教授、表演中又不尽相同, 呈现出两个项目的差异性。太极拳在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循序渐进、严格律矩、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疏导诱发、巩固提高、形神兼备、融会贯通等教学原则。太极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教学效果, 根据套路的运动特点与技术风格, 为了在教学进程中起到指导, 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特别在几套太极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配乐教学。例如杨式太极扇18式、36式等套路, 随着音乐的轻、重、缓、急来展示动作的刚、柔、张、弛、使其动作与音乐合拍, 使动作的变化在乐曲的旋律中体现出来, 而太极拳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的规律都是在套路学完的前提下, 再进行配乐练习。

太极扇配乐练习是太极文化走出象牙之塔, 走进民间, 贴近生活的体现。太极扇配乐不但可以提高练习者的运动兴趣, 还可以缓解压力, 使练习者在怡静中寓柔美, 洒脱之中寓清洁。

4.2 太极扇的运动特点。

刚柔之美, 开合随意。武术是力和艺术的结合体, 表现在太极拳美学上的特征, 它又是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统一。太极扇也是如此, 循此拳理, 在太极扇套路里刚与柔相辅相成, 构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扇术艺术。

武术里的各种器械, 由于质地、轻重、长短、造型的不同, 在持器械演练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太极扇扇法多变, 开合相间, 在柔美音乐的配合中, 动作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 给观赏者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扇声魅力, 身扇和谐。武术器械里, 像刀、枪、剑、棍、九节鞭之类练习的过程中会发出轻重不同的声音, 观赏者可以从中感知器械舞动时产生的独特的声音。太极扇的扇声更有着独特的魅力。开扇时, 由于攻防意识的体现, 也由于手腕和腰身的“抖”劲, 会使扇子发出突发性的, 浑厚有力的声音;合扇时由于表演者手腕的“甩”劲, 使扇骨层层叠合而发出清脆利落的声音, 又给人一种清脆悦耳之感。扇声在群体表演里, 表现的更加充分, 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感染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许多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统称为情操。太极扇是具有艺术性的运动项目, 经常练习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太极扇以潇洒飘逸的技术动作, 良好的健身效果和特有的观赏价值, 使习练者在练习的过程感受体验太极扇的轻柔飘逸, 在优美乐曲的伴奏下, 随乐起舞, 感受与扇共舞的快乐, 进而达到对运动之美、太极之美的领悟和欣赏。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太极扇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研发出来的一个太极拳衍生项目, 它为太极拳带来了新的气息, 使太极这个古老拳种展现出一种新的时代魅力。

小结

太极扇吸取了太极拳的, 将太极拳与扇的挥舞相结合, 使扇子的挥舞和太极拳的攻防技巧灵活结合, 让古老的太极拳和乐曲巧妙结合, 结构新颖、造型美观, 构成了载歌载舞, 快慢相间, 刚柔并举, 活泼新颖, 情趣盎然的特色, 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和艺术欣赏性。

摘要:太极扇是太极拳械中的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器械运动, 它是在陈式、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 融合八卦、形意和舞蹈等技术特点为一体, 结合扇术的基本方法创编而成的。它兼有太极拳和扇术的风格特点, 更具有益脑增智, 畅经活血, 强身健体, 陶情怡智等独特的养生健身功效。

关键词:太极扇,文化,健身,功效

参考文献

[1]杨丽.杨式太极扇[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9) .

[2]李德印.太极功夫扇[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刍议如何发展有农村特色的群众文化 篇10

一、农村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 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需要基层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相较于其他文化形式, 农村文化是与农村群众的生活最为接近的, 也是农民最容易参与其中的, 其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 农村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农村群众文化可以促进农村群众全面发展;第二, 农村群众文化可以维护社会稳定;第三, 农村群众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首先, 缺少文化资源。政府作为主导机构, 对于人才的扶持切实影响着文化建设。现今, 大力发展经济, 将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很多基层管理部门最重要的目标。在“重经济, 轻文化”的政策影响下, 农村群众的文化诉求得不到满足, 文化建设进程缓慢。文化资源包括很多方面, 在对农村群众的文化培养中, 人才资源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农村群众的文化基础本身比较薄弱, 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形式单一乏味。资金支持和与外界艺术组织、团体的文化合作, 以及引进大量、多种类的文化、艺术骨干, 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其次, 忽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人们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巩固发展。在农村群众中, 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 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精粹, 是包含了文明与技艺双重精华的珍贵艺术品。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大力投入, 让民间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发展。

三、如何发展有农村特色的群众文化

(一)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增加这方面的经济投入, 要求各级政府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纳入本年度的财政支出预算中去, 并确保该项投入额度能够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其次, 要拓宽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融资渠道, 制定相关政策, 以鼓励当地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民间资本企业主动参与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来。最后, 政府可以引导并鼓励公众人物以及明星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募捐活动, 将相关设施以捐款者的姓名命名。总之,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 利用各界资源。

(二) 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是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建设过程。因此, 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起基层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尽快提上日程, 将其作为与促进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工作来完成。这就要求村委会、村组确定专门的文化管理职位来落实文化建设工作。其次, 市县级文化局要帮助农村解决文艺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 成立专门的培训班来帮助农村培养文艺人才。最后, 在每年召开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大会中, 可以增加文艺队指导这一环节, 组织并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 加强对广大村民的艺术熏陶。

(三) 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 各地都埋藏着巨大的文化宝藏。尤其是乡村地区, 更是保留着多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民间习俗, 有着不可比拟的文化魅力。但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 很多民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时, 要将发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建设宗旨, 打造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品牌, 弘扬我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民间传统文化, 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农村特色文化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 开发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要依靠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各方面条件, 同时也可以将当地的乡村文化以文艺表现的形式融入旅游建设中去, 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第二, 发展观光农业和家庭式农家乐。村民可以根据当地种植环境, 适当扩大作物种植规模, 让游客亲自到种植基地参观、采摘并品尝, 还可以将收获的农作物带回农家, 自主加工成食物。第三, 组织民族文化产品展示活动。相关组织者可以将村民自家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具收集起来, 组织一个稍具规模的产品展销会, 在宣传当地文化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但很多乡村在建设群众文化时, 因为盲目效仿其他乡村建设, 而导致文化活动单调甚至低俗。如果相关建设者能够把握住文化建设的中心方向, 坚持本地区特色, 农村群众文化必将百花齐放、魅力十足。因此, 我们要坚持建设先进的农村群众文化, 促使基层文化建设道路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王玉霞.努力构建服务群众文化新模式[J].文艺生活 (中) , 2016 (1) :205.

[2]李刚.试分析基层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 2015 (44) :207.

上一篇:新型工业化下一篇:联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