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制度离我们有多远

2024-08-04

阅读制度离我们有多远(精选八篇)

阅读制度离我们有多远 篇1

一、体验式环境培养求知欲

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 物质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神秘的天空、季节的交替变化、天气的阴晴变化, 它们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幼儿, 是幼儿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很好的场所。幼儿天真好奇, 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所以, 我们经常带幼儿走进自然, 观察自然, 研究自然, 利用自然, 把自然带进幼儿园。

随着季节的变化,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所蕴涵的知识是无限的, 让幼儿接触、观察自然,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丰富的知识。例如, 春天我们利用散步的时机, 带幼儿走进自然, 跟幼儿一起捕捉蝴蝶、瓢虫、蝈蝈等昆虫。幼儿把捕捉到的昆虫进行了喂养。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幼儿的各种感知, 通过听、看、尝、闻、触摸, 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心理, 而且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真实感受, 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体验式材料激发探索欲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 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 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材料的提供要有适宜的结构, 要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要适合幼儿发展, 并考虑幼儿发展的目标、年龄特点。如串珠活动从简单到难, 开始是随意穿, 发展到按颜色、形状串, 由开始的大珠子到小珠子。在“区域活动”活动中, 我们首要任务是进行多渠道的收集材料, 为活动准备充足的材料。根据科学的领域活动安排和计划, 我们先要确定在哪个阶段所需什么样的材料, 然后进行思考, 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能搜集得到, 能搜集多少。确定好材料这一情况后, 我们要想一想这些材料如何出示, 才能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能让幼儿一下子对这些材料着迷, 并能指导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变换花样玩材料。

例如, 我们收集了一些镜子投放在益智区, 在开始几次的区域活动时指导幼儿拿着镜子照照看一看。幼儿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 于是有的幼儿挤眉、伸舌、做鬼脸。接着, 我们指导引导幼儿去发现镜子里有别人。然后, 我们再次提高, 提供幼儿半张图片, 根据教师指导的实验, 让幼儿发现镜子可以把半张图片变成一整张图。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还可以让幼儿在太阳底下照镜子, 看到墙上镜子照出的“光斑”。在这活动中, 幼儿在操作、摆弄镜子的过程中也尝试着发现了许多的奥妙所在。

三、体验式关注抓住兴趣点

(一) 兴趣引向体验之旅

兴趣是驱使幼儿自发学习最大的动力。幼儿天生是好奇的, 对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活动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多是自发的、外在的, 而且也是短暂的, 易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作为科学素质中的兴趣则应该是自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 这才能促进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感知和主动的探索。我们注重以幼儿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经验为基础, 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饲养活动。

看到隔壁班的小朋友在自然角观察蚕宝宝, 我们的孩子很是羡慕, 每天自由活动时间都会去瞧一瞧。“老师, 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老师, 蚕宝宝吃的是什么呀?”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了, 可见孩子们对蚕宝宝有兴趣了, 都在很细心地观察。鉴于此, 我想何不自己班级也来饲养蚕宝宝呢。就这样, 我们班很快来了一批新客人———“蚕卵”。

我先向孩子介绍了“蚕卵”, 他们眼睛里都充满了好奇。“老师, 蚕宝宝什么时候出来呢?”“老师, 蚕宝宝怎么出来呢?”带着各种疑问, 大家静候着“奇迹”的发生。

饲养活动强调真实和体验, 因此能够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吸引幼儿去关注和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如当幼儿对蚕宝宝产生浓厚兴趣后, 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知道蚕宝宝外形的表面知识, 还会自然而然地生成“蚕宝宝是如何生成的”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推动幼儿开始新一轮的探索。

(二) 发现满足体验之心

有观察就会有发现。一段时间下来, 蚕宝宝已经有1厘米长了。几个孩子在自然角正聚精会神地观察蚕宝宝, 并给它们喂着新鲜的桑叶。“怎么这条蚕宝宝一动都不动了呢?”沈宇昂发现了问题:“是啊, 会不会死了?”迮昱衡说, 并且用小手指点了一下蚕宝宝, 蚕宝宝微微一动, 他们才叹了口气:“哦, 没有, 吓死我了。”“你们看, 它上面的皮肤怎么变成黄色了, 还皱巴巴的。”安安也发现了问题, 同旁边的蚕宝宝相比确实如此, 蚕宝宝不仅表面黄黄的、皱皱的, 而且还小了很多。这时沈宇昂拨开已风干的桑叶, 大喊起来:“皮, 皮, 蚕宝宝蜕皮了, 它要长大。”“哦, 这是蜕皮吧。”很多孩子都拥过来了。“在《蚕的一生》中, 老师不是说过吗, 蚕宝宝一生要蜕4次皮。”“对, 蜕皮时的蚕宝宝就变成这样了。”……孩子们还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说。下午睡觉起床了, 几个孩子又跑去观察蚕宝宝了, 他们发现了刚才的那条蚕宝宝已经变白了, 变胖了, 旁边还有它蜕下的皮。

蚕宝宝蜕皮的现象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 使幼儿用他们稚嫩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发现, 并讨论着。观察中, 孩子们相互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并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 给予完美的解答。活动《蚕的一生》中教师介绍的知识都是静止的, 而幼儿从真正的养蚕体验中学习观察到的知识是动态的, 是循序渐进的, 因此实际的操作体验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更有利于孩子对科学的探究。

(三) 收获感受体验之乐

通过饲养蚕宝宝, 幼儿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也自然萌发了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与热爱之情。在活动中, 他们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便是对知识的验证和提升, 这个过程主要就是知识的汇总与交流。

转眼蚕宝宝已经有一指大了, “开花结果”日子即将到了, 孩子们天天盼望着蚕宝宝“上山”。“蚕宝宝怎么了, 为什么爬到了墙上?”“蚕宝宝的身体变透明了。”……孩子们又在讲述着自己的发现。“看, 有丝有丝。”孩子兴奋地蹦起来了, 这会蚕宝宝真的要做茧了。“那蚕宝宝的茧子结在哪里呢?”孩子们提出了疑问, 于是我们一起探讨, 准备给蚕宝宝安一个家, 让它安安心心在里面作茧。孩子们找来了个纸盒子, 将盒子的盖子剪掉, 里面分成格子, 这样有蚕宝宝要“上山”了, 就把它放在其中一个格子里。就这样, 一个个蚕宝宝都结茧了。

教师让幼儿自己来采茧子, 体验成功收获的快乐。整个养蚕活动期间他们都参与了不断地探究、反复地思考, 所以思维相当活跃。其中遇到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 询问身边有经验的奶奶, 共同解决, 得出结论, 也使孩子们明白了, 蚕一生的成长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激荡起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告诉我们,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 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 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应让幼儿感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阅读制度离我们有多远 篇2

近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达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围绕对这项成果的评论,无不汇聚到一点,即人类离搭建太空天梯的梦想又进了一步。不久之前,日本一家公司更是提出,要在2050年之前建造一座太空天梯,送游客去太空观光。作为美国宇航局世纪挑战的首选项目,太空天梯本世纪真能实现吗?太空天梯能有多高?搭建太空天梯将会采用哪种方案,又有什么难题要解决呢?

围绕地球有这样一条位于赤道面上空的轨道,其距离地球赤道的高度为35786千米,如果在该轨道上的航天器以每秒3.07千米的速度绕地球运行,那么就正好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故从地面上看去,好像航天器被固定在太空中一样,这条轨道被称为地球静止轨道。

正缘于地球静止轨道的这种特殊功能,俄国著名学者、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齐奥尔科夫斯基才提出,可在轨道上设置一个太空城堡,从上面垂放一根缆绳锚在地球赤道上,就可成为通向太空的天梯。这根梯子可以笔直地通向静止轨道,在无外力影响时它不会弯曲,能作为通往太空的运输线。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了多颗卫星,成功地掌握了高轨道航天器入轨技术,这都为将来建造太空天梯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研究中心发表了《天梯:太空的先进基础设施》的报告,标志着天梯将从幻想走向现实。,美国宇航局正式宣布,太空天梯已成为世纪挑战的首选项目。以研究天梯而著称的美国科学家布拉德·爱德华兹所构想的初版天梯预计将在问世,其成本大约为70亿~100亿美元,与人类其他大型太空壮举相比,天梯费用并不算太大。

爱德华兹是这样描述天梯的建造过程的:第一步,把一个携带天梯半成品的航天器发射到地球静止轨道上,使其和地球同步飞行;第二步,把这个半成品的`天梯从航天器上放下来,落到赤道海面的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类似一般的海上发射卫星的平台;第三步,把半成品的天梯锚定在平台上;第四步,用一个由激光提供能量的爬升器在这个半成品的天梯上上下移动,并把更多碳纳米合成纤维缆绳拧在天梯半成品上,进一步完善天梯。整个制造过程大约需要两年半的时间。另外,根据专家设想,天梯也可由电磁能驱动。建成后的这个天梯犹如一条上下垂直的高速公路,爬升器就可沿着它把人员及成吨重的物资运送到离地面约3.6万千米高的地球静止轨道上,用时约需7.5天,回来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

至于海面平台位置的选择要尽可能避开飞机航班和轮船航线,也不能位于飓风骇浪经常发生的地方。当然,天梯还要有抵御闪电和风云雨雪的侵袭、穿越电离层的伤害、高层大气中硫酸的侵蚀以及来自太空垃圾或流星的撞击的能力。

当航天器在地球静止轨道上以每秒3.07千米的速度运行时,其产生的离心力正好与离地球赤道35786千米高度上的地球引力相等,两种力达到平衡状态,故航天器不会掉下来。若从航天器伸展缆绳到地球赤道海面上组成一个天梯,那么受力状态就发生了变化,最终情况也就不一样了。

航天器围绕地球飞行而掉不下来的速度是随着距离地面的高度而变化的。轨道高度越低,地球引力就越大,所需要的飞行环绕速度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如在离地面4000千米高的点上,实际需要的环绕速度为每秒6.2千米。若天梯上每一段所产生的离心力无法与地球引力相平衡,最终整个天梯受到一个巨大的向下作用的合力。在此力的作用下,天梯将在绕地球旋转的同时逐渐降低高度,最后结果只能是连同航天器一块坠落到地球上。

如何才能防止天梯掉下来呢?办法就是从地球静止轨道的航天器上再向上建造一个上天梯,使其产生的离心力合力能够平衡下天梯受到的地球引力的合力。根据计算,当上天梯的高度为10.8万千米时,向上的合力就与35786千米长的下天梯受到的向下的合力相平衡了,这样总高度为14.3786万千米的整个天梯就不会坠地了。

由于上天梯受向上的拉力,下天梯受向下的拉力,整个天梯就像两头受拉的缆绳一样,被绷得紧紧的,不会弯曲,即使受到某种扰动而发生弯曲,也能自动恢复到直线状态。同时,受地球重力梯度的作用,天梯能始终保持垂直地面的方向。有鉴于此,建造太空天梯时,上、下天梯必须坚持同步进行,以便使其任何时候所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两个力都能保持平衡。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完成这项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宏伟工程。

1、本文围绕太空天梯说明了哪几点内容?(3分)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2分)

3、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最少指出两种并加以分析。(4分)

4、下面加点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如果在该轨道上的航天器以每秒3.07千米的速度绕地球运行,那么就正好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故从地面上看去,好像航天器被固定在太空中一样,这条轨道被称为地球静止轨道。

附参考答案:

1、(1)固定天梯的方法。(2)天梯的建造过程。(3)防止天梯掉下来的方法。

2、逻辑顺序。本文首先说明了固定天梯的方法,接着说明了天梯的建造过程,最后但要了防止天梯掉下来的方法。三者内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1)列数字。如“当航天器在地球静止轨道上以每秒3.07千米的速度运行时,其产生的离心力正好与离地球赤道35786千米高度上的地球引力相等,两种力达到平衡状态,故航天器不会掉下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航天器不会掉下来的科学原理。

(2)举例子。如“20,美国宇航局正式宣布,太空天梯已成为世纪挑战的首选项目。”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天梯将从幻想走向现实。

(3)打比方。如“建成后的这个天梯犹如一条上下垂直的高速公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天梯运行速度快。

我们离阅读幸福有多远? 篇3

@Cui林子:享受阅读是一种幸福的能力,因为阅读,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然后我们拥有内在的耳朵,内在的眼睛,见人所不能见,听人所不能听,然后拥有幸福清明的人生。

@零杂志:阅读是一种偷窥,读者因此是幸福的,总能偷看到些什么。写作则是一种表演,演给读者看,乃写作之苦。更为苦逼的是,同为读者的作家,犹如偷窥之后来表演,压力暴大,演不好要被轰下台的。怎么办?像小白一样读书,见《表演与偷窥》,不但偷窥好,还演得不露痕迹。

@梦之所属:阅读幸福感=对生活的热爱20%+自我的再次创造20%+其他10%+阅读带来的快感50%,我的可以到98%的指数。全民阅读,一直在其中。

@美婴宝贝:妈妈或爸爸带孩子一起看书,这种一对一的模式,最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喜欢模仿父母行为,父母参与的活动会让孩子兴趣大增。而且父母和孩子在阅读中建立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营养成分。这种爱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幸福,并让他一生爱书。

2012年国庆前期,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百姓心声》推出一组“你幸福吗?”的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记者通过采访城市白领、乡村农民、企业工人、领域专家等各行各业人士,对幸福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不一样,因此得到的答案既有简单的幸福,也有复杂的幸福,更有对幸福的一脸茫然。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起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中国全民阅读计划的推广像星星之火燎原,点燃了祖国每一个角落。几年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群众性读书活动,400多个城市共举办了3000余个丰富多彩、深受群众喜爱的读书活动项目。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总结、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指标测评体系。我们的阅读幸福感能否就此而来?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各个行业的群体,寻找他们的阅读幸福指数。

采访对象:张宏强(化名)

职业:农民

年龄:46岁

地点:南宁市某农家书屋

阅读幸福指数:76%

2012年,恰逢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进入验收之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几亿农民拥有了一个享受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权利的载体,农家书屋工程中“建”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地处边陲的广西,同样也不例外。本刊记者前往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的某农家书屋进行了采访。

70m2的平房里,摆着三张长桌子,椅子一个空座位也没有,五个大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着政治、历史、法律、农业科技知识等各类图书6000多册,报刊10余种,这样的场景在十多年前是农民们想都没有想过的。张宏强和记者聊起来,“大家都知道农民整天忙着务农,读书基本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由于村里离南宁比较近,大部分稍有点文化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只有老人和儿童。大概是2007年吧,村委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办起了农家书屋。一开始的时候,农家书屋里面的书,都是一些文学、财经类的图书,根本不适合我们看,书架上的书都满是灰尘,还没有人翻看借阅,荒废程度可见一斑。后来,村委会向上级汇报了这个情况,政府很重视这个问题,并实行了农家书屋的改造工作。现在不仅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多种设备,连图书的品种也根据我们的需求选取。平时,我们有空就喜欢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坐坐,像我们这种搞生产的看看致富类图书,孩子们看看科教类图书,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说到这里的时候,张宏强拿着一本《罗非鱼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对记者说道,“多亏了这本书,让我这两年承包的鱼塘收获颇丰。以前在城里打工的时候,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基本不看书。那年过年回家,读大学的侄子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借了几本关于养殖业的图书回来,说是毕业后要回老家搞养殖业,当时家里人没有一个支持,他老爸还拉我过去劝说。没想到,我却被侄子洗脑了,他一边跟我讲解现在国家支持农村致富的政策,一边跟我说村里的鱼塘处于荒废,罗非鱼本来就是养殖成本不高的鱼类,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听着听着,在城市里打工待过十来年的我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当晚拿着这本《罗非鱼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就研究起来。后来的事情,就是回到村里跟侄子一起搞起了鱼塘承包,现在日子过得也很舒服,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到农家书屋读读书,学习新知识。”

农家书屋的建立,逐渐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了科学致富的新方法。看着进进出出农家书屋的农民,一直到中午还有人到书屋里借阅图书,真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农家书屋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改变农村生活的娱乐方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采访对象:李继斌(化名)

职业: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

年龄:27岁

地点:社区图书馆

阅读幸福指数:82%

随着全民阅读的大力推广,社区图书馆一跃成为众多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就有1238个城市社区图书室,相当于每两个社区就有一个,虽然这些图书馆的设施和藏书参差不齐,但是其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李继斌是个典型的80后孩子——独立,爱思考,同时也爱读书。自从大学毕业后,到光华社区工作已经快有5年的时间。一开始李继斌只是从事社区行政工作,后来社区成立了图书馆,李继斌主动申请担任起社区图书馆的工作。记者走进光华社区图书馆的时候,李继斌恰好在整理社区居民归还的图书和报刊。“父亲是一名教师,家里藏书很多,由于家庭的缘故,小时候我就很喜欢读书。上课归来之后总喜欢躲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从鲁迅、老舍、沈从文等国内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到雨果、托尔斯泰、狄更斯等国外名家作品。因为爱读书,所以当初社区成立图书馆的时候,我是第一个申请到这里工作。别看我们这里的图书馆小,才100m2左右,但是这里有藏书将近3000册,还有30余份报刊。我很喜欢这里的工作,除了每天整理社区居民归还的图书,有时候还会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策划一些读书的活动,读书活动一般都在周末进行,很受小朋友的喜欢。现在的家长忙,他们都很乐意让自己的小孩参加社区这种读书活动,一方面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孩子们的情操。”就在这时,一名中年的女子走进来,捧着两本书,领着自己的女儿,冲着李继斌笑着说:“小李呀,社区什么时候有新采购的养生图书记得第一时间告诉我,我觉得这两本挺好看的,都舍不得还了。对了!什么时候社区再进行读书知识抢答竞赛?我家女儿很喜欢参加呢。”没想到小小的社区图书馆居然如此热闹。

“忙的时候,很多人来读书,看到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心里有小小的成就;闲的时候,我还可以拿上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品读,这样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过去了。这样的工作,也许很平淡并且平凡,但是我很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喜悦,何尝不是幸福呢?”聊到这里,李继斌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大学的时候,我平时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虽然那个时候整理图书、分类图书、摆放图书的工作比较多,但是总有机会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时间长了觉得能经常在图书馆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后来,工作了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也不想错过,就主动和领导申请,现在社区图书馆规模还比较小,真正借书的社区居民其实不多,更多的是学生,但是我想通过一些活动,让这些学生的家长也参与进来。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社区图书馆越办越好,更多的居民成为座上客,这样我们的图书馆才更有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阅读。”

采访对象:黄佳松(化名)

职业:机械工程师

年龄:55岁

地点:黄佳松家里

阅读幸福指数:90%

尽管已经重读了五六遍,但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访谈录》依然是黄佳松最钟爱的枕边书。这两本书主要讲述着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等一批知识分子,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期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年龄和黄佳松差异不大,他们有些人还曾经是黄佳松年轻的时候的偶像。已经年过半百的黄佳松,年轻的时候的是机械厂里的宣传员,谈起那个年代的故事,他心中如同点燃了一股热火,“因为当年比较喜欢文学,所以领导常常会安排我抄写一些文件和宣传性的资料,白天在机械厂里埋头干技术的活,只有到了晚上回到宿舍才能做这些事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读书是一件既幸福又困难的事情,厂里的图书馆要求很严格,要借到一本名著往往需要等上好几个星期。每次借到后,我总是如饥似渴,恨不得一个晚上点蜡烛也要把整本书读完,以便压缩时间能有第二次阅读的机会。”黄佳松谈起这段故事的时候,总是得意万分,也许没有经过那样的年代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这份阅读的幸福感。

后来,“文革”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市里的图书馆也照常对外借阅图书,这犹如给黄佳松带来一份福音。“每到周末放假的早上,我都会很早就起床,坐早班公交车前往市图书馆,有时候去得比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早。在市图书馆里看书的人很多,去迟了连个位置都找不着!在那个年代里,学生、工人全都拥进图书馆看书,过道上、墙角边全站满了人,人们拿着书看得津津有味,站一天也不觉得累。”说到这里的时候,黄佳松顿时陷入了沉思,仿佛不经意之间又回到了那个读书似渴的年代,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你看,当时的借书证我还保留着,这是经过机械厂里领导开证明后,才办下来的借书证。不像现在图书馆早已经实行电子借书卡,每次去借书只要刷一下机器就可以完成。而且现在的图书馆也都配备了电脑,直接去电脑前一搜就可以找到自己要借的书在哪个资料室,哪个书架,甚至是哪一排。”看着黄佳松手中的借书证连个塑料壳都没有,就是比较硬的白板纸,上面填有姓名、性别、家庭住址、文化程度等信息,不禁钦佩这位爱书如命的中年大叔。最后,谈及图书馆的故事,黄佳松摇了摇头,“机械厂企业改制的时候,把图书馆拆了,再后来自己也调离了机械厂,对自己以前的故事逐渐模糊,早些日子看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访谈录》这两本书,买下来后一直看了好多遍,以北岛为首的知识分子们在那个青春的年代里,让我们这些爱读书的人充满无限的激情”。

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等一代文化偶像,影响了许许多多和黄佳松一样的人,他们的青春成长岁月,是知识缺乏的年代,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式超乎常人,这份执著伴随着他们成长,是他们对阅读最好的诠释。

采访对象:杨昕(化名)

职业:学生

年龄:13岁

地点:地铁车厢

阅读幸福指数:70%

伴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五花八门的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手机阅读,随处可见。相对那些每天都在地铁奔波的学生和青年人来说,比起每天都背上喜欢的书跑来跑去,轻便而且储存量大的新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他们的首选。

在北京二号线的地铁上,本刊记者碰到了杨昕,他正低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平板电脑屏幕,时不时发出几句会心的笑声。杨昕告诉记者,他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家住得比较远,每天从家里往返学校通常都要坐半个小时的地铁,常常会看电子书来消遣时间。杨昕很喜欢看书,特别是漫画,有时候不到一个星期就能看完一套漫画,自己的零花钱不多,一有新的漫画出来就都去买,那么成本太高不划算。后来,杨昕征得父母的同意,买了一台iPad,这样就可以下载很多电子书,包括自己喜欢的漫画,每次出门将iPad带在书包里,坐车时间长了就可以拿出来看一看,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充实一些。

电子书会不会影响阅读感呢?在学校里面,读纸质图书的同学还多不多?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稚嫩的杨昕坦言道:iPad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学校老师向他们推荐阅读图书的时候,往往也会告诉大家一些可供下载的网站,而且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有平板电脑或者是电子阅读器,用起来很方便。虽然整天盯着这样的屏幕对眼睛不好,但是跟印刷质量不好的图书相比,在iPad上阅读的感受还是很舒服的。据不完全资料统计,75%的25岁以下群体,对电子书不排斥,他们喜欢这种简洁、方便的阅读方式。新阅读方式的兴起,标志着人民对阅读追求产生了新的感受,也许这样份感受在很多人的眼里还处于不踏实的状态,如遇上电量不足、机器死机等,但是这份舒服却是可以让他们有极大的满足感。

“涵泳”离我们有多远 篇4

从学界巨擘到一般语文专家,各路论述都言之凿凿,这些专家又都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其话语充满号召力,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旋即刮起“涵泳”风。但问题是,根据笔者的了解,许多一线语文教师,面对这些高论,除了顶礼膜拜,总觉得像是隔岸风景,看是好看,入手却难,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更是让人纠结。有早慧者在课堂上牛刀小试,操作起来或是胶柱鼓瑟,或是时间精力投入如泥牛入海,无功而返。其症结究竟何在,“涵泳”和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有多远,很值得为之一辩。

关于涵泳,其实是个“老话题”。早在西晋时候,文学家左思的《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这样的句子。“涵泳”的本义是“潜游”,南朝谢灵运有“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句(《撰征赋》),后来引申至“浸润”“沉浸”“品味”“深入领会”等,逐渐成了古代文论的专用词。宋代罗大经“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鹤林玉露》卷十三)、清朝王夫之“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九)都是此类用意。延入语文阅读教学,“涵泳”一般指以心会文、沉浸其中,细细体会作者的情思和文本蕴涵,据说这是“积淀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力的重要路径”,此亦为后来品种繁多的“细读”“美读”“吟哦”“揣摩”之滥觞。

“涵泳”源远流长,雅韵欲流,但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践行非常困难,原由如下:

首先是阅读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古代读书人的那种悠闲,于当代人差不多已经是一种奢侈。现今小学语文,一般一周只有四节语文课,教材除了二十到三十几篇课文不说,还有综合训练、作文,还有家长另加的校外辅导等等。有人做过调查,4~6年级中国城市小学生中,每天作业时间超过60分钟的占36.8%,90~120分钟的占27.5%;120分钟以上的占9.3%……[5]再去小学的教室里看看,五六十人的班级编制,大家挤成沙丁鱼罐头一般,一天七八节荤素不同的课轮番轰炸,在这样的实践空间环境里,还能有涵泳的氛围和心情吗?走出校门更不用说,现在是个“抓眼球”“浅阅读”的时代、一个和遥控器战斗的时代,五颜六色的诱惑时时能将孩子们淹没,没有几分定力的,根本静不下心来。涵泳需要的是“慢工出细活”,需要专一,最好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功,现在整个社会大环境都是急功近利者,教师的教学也巴不得立竿见影,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倡涵泳,多少有点“一相情愿”或者“白头说贞”的味道。

其次是阅读主体的问题。朱熹曾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子语类》十一)沈德潜说:“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唐诗别裁·凡例》)陆九渊《读书》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些话都不错,但须注意的是,这些话都是有前提的:阅读者都是四平八稳的成人甚至是心境如灰的老者。涵泳要“虚心”“优游”,要“从容”“静气”,这是成年人、老者才有的心态;血气方刚、心浮气躁的现代青少年哪里能够轻易做到!

又,孔子有言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朱熹集注引胡氏曰:“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窜等而进。”杨树达在解释“温故而知新”时说,要“先温故而后知新也,优游涵泳于故业之中,而新知忽涌焉”(《积微居小学述林·温故知新说》)。这两段话里都用到了“涵泳”,但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两者都提出“涵泳”是有条件的,要先有积淀,然后才能有涵泳,不然就是“窜等而进”,没有“故业”,“新知”也涵泳不出来。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的说法,有些文学作品其实是作家搭建的一个”结构”,其中的内容是需要读者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填充的,这也就是阅读”二度创作”的问题。但现在提涵泳,很少考虑阅读主体只是孩子,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非常有限,与古人,特别是一些隐士高人的作品相去太远。笔者在杭州听过一堂课,上的是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师生共同赏析作者对夭折之女的深情回忆。这堂课教师最后的问题是:“同学们,请大家体会一下一个中年男人的丧女之痛。”奇特的是,下面孩子的发言还很踊跃,但仔细一听就觉味儿不对,有的回答很假,是事先“做课”过的;有的流于肤浅泛泛而谈,真切的感受一个也没有——当然没有。这些孩子,恋爱都没谈过,何来“丧女之痛”?这堂课,下面坐的应是年纪相仿、也有丧子丧女经历的人,他们才能产生共鸣。如果一定要给孩子们上,做老师的,也得设法在情感上“迁移”一下,比如从你生活中失去过最心爱的哪怕是小猫小狗的感受说起。

第三是阅读对象的问题。古人所谓的涵泳,大部分针对的都是诗文,也就是说,只有情感类的、审美类的文学性作品才适合涵泳,重逻辑的论述文、重科普的说明文就比较难以涵泳,也不必涵泳。反过来说,即使是诗文也不尽如此。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指阅读中的“感发志意”,“观”是认知功能,”群”是文学的调和功能,“怨”指情感的宣泄功能。其余不论,至少其中的认知功能就未必适合涵泳。再比如中小学生必读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明白登高才能望远,考虑问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懂得生命坚韧者不易被摧垮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领悟看事物的角度重要性等等,这些哲理诗,三言两语能讲得清楚,就未必需要涵泳。但我们现在提涵泳,很有笼而统之的味道,古人这样说,名家这样说,一线教师就“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逮住什么涵泳什么了。

第四是阅读的功利性问题。就涵泳的本质来说是一种审美感悟,既不趋于标准答案,也不追求功利目的,文本涵泳的过程,也即读者个体生命对文本意义世界的体验过程,读者对文本的把握是主观的、独特的,无法复制,也不可言说。就如朱熹说的“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但现在的阅读教学,考试是教师学生绕不过的一道坎。既然为考试,就要条分缕析,要一清二白地告诉别人,现在的阅读训练也差不多就此“按图索骥”,这也就注定了涵泳在现实世界“水中月、镜中花”的命运。现在部分年轻教师,即使不从功利说,单从目前中国高校中文系所熏陶的风格来说,也有这样的特点,即文学流派、思潮及作家作品烂熟于胸,但自己对作品往往没有好好地读过,独特的感受与体会更是付之厥如,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读书而好求甚解”。做了教师,高屋建瓴、激扬文字是拿手好戏,但含英咀华、以小见大方面却捉襟见肘。重理论阐发而轻个人体会,重历史描述而轻文本分析,文学教育这一最具灵气与悟性的课堂,将变得严肃、空疏且枯燥无味。

和涵泳比起来,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研读”(close reading),于当下的语文教师来说,或许更可理解、更具操作性,也更可“救急”。“研读”不同于我们所说的“细读”(read carefully,侧重于仔细地阅读)、“品读”(taste read,侧重于品尝阅读),研读侧重于方法论的层面,最早由艾略特、瑞恰慈提出,经克林斯·伦鲁克斯等人完善,而后成了文本阅读的系统方法,它所指向的是语言形式,将文本由表层到深层划分为语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等多个层次,以为接受者要想准确把握文本,须对其逐层进行解剖,分析语词的语调、语法、语义等成分,了解词源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文学史料等,用以分析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发掘文本隐秘的内涵。和重感性的涵泳相比,它的优势在于理性分析。同样的文本,如果用同一理论作指导,不同的阅读者,也可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对这一结论,它也可将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其他阅读者,可以理解与采纳你的结论,也可“以其之道,还治其身”,根据相应的理论与方法来对结论进行证伪与批判。由此可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当多的文本,是比较适合“研读法”的,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应付考试,皆不失为一门实用的利器。当然,如果一味将研读当做不二法宝也有害处,把文本置于绝对的“彼岸”来研究,文本和阅读者之间温暖的互动关系容易被忽视,古人说的“亲证自得”“验之于身”“设身处地”“入”等等美好的阅读体验无从谈起,妙不可言的人文氤氲之气也就成了冷冰冰的科学元素。

涵泳和研读,一个重在审美化,一个重在科学性,既是两种阅读方法,也是两种阅读态度、阅读心境。脱离具体的阅读环境、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皆不可取。一线教师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性判断,是什么文本,就用什么方法教;可涵泳的涵泳,不可涵泳的解剖;到什么山上就唱什么歌。作为专家学者则须慎言,语文教学是个“大盘”,牵一发动全身,或左或右,都有可能贻害无穷。

参考文献

[1]周一贯.浅论“涵泳”——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J].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06.

[2]刘剑华.抓住“坎坷”,涵泳意蕴——王崧舟《二泉映月》教学赏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0.05.

[3]刘占泉.涵泳与《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思路[J].语文建设.2009.01.

[4]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物种偏向[J].语文学习.2011.01.

我们离“15学分”有多远? 篇5

――北京市第一堂“市级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公开课”纪实

4月2日,本报刊发了《高中课改:尝试学分管理》一文,文中刊出了即将实施的高中学分制管理的“学分配置表”。其中,研究性学习占据了15个学分,比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的学分高出5个学分。怎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学满这15个学分,顿时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记者获知,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教研室不久前制订了一套对探究式研究性学习具有指导和激励功能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以备本校高中今年秋季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之用。日前,记者在人大附中观看了一堂“市级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公开课”。

地点:人大附中高中教学楼一层阶梯教室

年级:高一(13)班

上课铃声刚响过,身着西服套装的宓奇老师站到了讲台上。他开门见山地向学生说明了今天上课的内容:“在上节课,我们班师生共同探讨了‘基于玩具汽车综合知识的探究学习’的话题,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独具匠心的探究学习的设想。今天,有许多同学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汽车和各种轨道,足以看出同学们对这项研究表现出的兴趣。根据同学们的要求,今天我们就‘路况对玩具汽车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这个课题,做一下受控对比实验,来学习掌握受控对比实验的方法。”接着,宓奇就受控对比实验的定义、优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宓奇老师还提供了一张F1方程式赛车的比赛路况与各赛车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对比示意图。之后,宓奇又让每个小组代表介绍了各自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在10个小组设计的方案中,有不同弯道对汽车稳定性及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有不同倾角路面对汽车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还有不同摩擦力的路面对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等。

接下去的近40分钟时间里,学生们按各自组合的小组在教学楼的大厅内及教学楼外进行实验设计的实际操作,学生们用自己事先准备的玩具汽车、轨道和学校提供的实验测量器材,全身心地投入实验。在操作现场,记者被测试“汽车在湿布、沙土上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小组实验所吸引。只见汽车在湿布上行走时十分顺利,然而,将其放置沙土上时,汽车却怎么也不动,无奈之下,一名学生把汽车的`小轮胎换成了大轮胎,不料汽车立刻在沙土上飞快地跑了起来,打点计时器顺利记录下了汽车行驶的速度。尽管这样的测试结果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它引发了学生对汽车在沙土上行驶时轮胎与路面关系的思索与讨论……在40分钟的实验操作中,记者看到各小组的学生都非常认真地操作着、观察着、测量着、记录着、验算着……

学生们回到教室,用10分钟时间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随后,各小组的代表一一向大家展示了各自获得的真实实验数据。一些小组在总结时谈到了结果与最初设计的差异,甚至失败;还有些小组认为在反思中不但学会了受控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和要领,而且还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开辟或拓展了今后继续接力研究的方向。

课后,在现场听课的中央教科所、市、区级专家以及市优质高中的学科带头人们一致评价,这节课完全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的

梦想离我们有多远? 篇6

无数的历史与实践在帮助我们证明,西方的民主制度解决不了所有的关乎国家与人民的问题,就如同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的数据模型解释不了中国经济一样。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但我们的中国总是给人带来希望。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让每一个普通的我们可以如此接近中国,接近我们伟大祖国的内心,尽管为此,我们已经跋涉了几个世纪。“中国梦”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也许曾经彷徨、困惑,也许曾经叛逆和懈怠,但是当时代的浪潮向我们涌来,我们就要这样坚强而正确地站立,发出声音: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快速行进的中国,崛起中的中国,伟大的中国。我们站立在这土地之上,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怎样,中国就会怎样,我们相信什么,中国就会相信什么,我们在如饥似渴的学习,中国就在学习,我们拥有勇气,中国就会拥有勇气,我们的心中光明,中国就会有光明。我们有梦想,中国就会有梦想。

中国之梦是什么?它并不遥远。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属于我们的中国之梦。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即2049年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国家之富强,民族之复兴,人民之幸福,社会之文明,这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这梦想可以在我们手中实现。它并不遥远,并不虚无,而且就在我们生命的历程里。我们可以见证,可以参与,可以为之奋斗终生,我们可以到了垂垂老矣之时,仍骄傲地挺直脊梁说:我辈可敬,无悔汗青。

十年,仅是一个时间的标记,但置身于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十年中,置身于新闻传播业剧烈变革的十年之中,《家用汽车》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别样的意义。

在这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汽车传媒中兴的繁荣,我们经历了中国汽车产业从井喷式爆发到增长趋缓冷似寒冰的起起落落,我们经历了中国汽车产销量成为世界第一的虚幻与华丽,我们也和中国万千都市家庭一起经历了汽车逐渐成为一般消费品,走近生活的微妙过程。如今,多媒介传播平台的建立,为《家用汽车》重启了青春,视频制作及媒介推广的战略转型为《家用汽车》向未来播撒了希望。

今天,我们挺直地站在这里,我们用最积极的姿态迎接属于我们的未来。我们遭遇传媒之寒潮,我们也因此而更加具有生命之韧性;我们面临转型与变革之挑战,我们也因此而拥有机遇,书写青春。转企改制,媒体革新,《家用汽车》已经在青春的倔强与顽强中,生存下来。谋求跨越式发展,致力于公司愿景的早日实现,将成为家用汽车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主题。

让我们回首望去,这一路走来,我们曾经策划并推出了许多值得纪念的选题与活动,报道过数以千计的汽车产品,产经新闻,本期我们进行编辑整理,一并回顾收录。在这十年里,汗水洒下的路途中,家用汽车团队用责任、精致、真诚、创行的理念,践行了我们的青春与梦想。十周年特刊将是我们为自己写下的一个青春的句点,也将为《家用汽车》的发展进行时代划分。前路必将艰险。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终点的起点,但有可能是起点的终点。在向数字营销传播机构全面转型的奋斗之路上,我们将坚守梦想,执着前行。

未来之中国将是强大之中国,文明之中国,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梦想安置于这一伟大的历程与格局之中。制作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内容,致力于成为并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提供家庭汽车消费解决方案、倡导理性、健康、绿色的消费观,传播卓越汽车文化的中国汽车传媒机构。这是两代《家用汽车》人践行与努力的目标。伫立在创立十年的坐标之上,抖落纸质传媒的暗淡与艰难,带着二次创业的阶段性成功的《家用汽车》,将迎来更加优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全新的发展机遇。

十年,感谢所有支持《家用汽车》的朋友。十年,更要感谢我们自己,感谢每一个《家用汽车》人的辛劳与付出,很幸运有你。虽未能始终有你,但庆幸十年时有你,未来有你。

农机电商离我们有多远 篇7

如今,农机流通领域变革的浪潮席卷整个农机行业,传统的农机流通模式和手段正逐渐褪去昔日的光环。回溯近年来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农机流通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农机连锁模式风起云涌之际,农机大市场悄然兴起,并横扫大江南北;农机大市场初露锋芒,农贸综合体又浮出水面。时至今日,在以有形市场为主导的农机流通模式之下,农机电商作为一种“时尚”而又颇具发展前景的崭新商业模式,已经暗流汹涌。随着农机贸易大商贸、大展贸、大网贸、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农机流通模式已露出疲态。农机电商这种全新的商务模式,推动着现代农机流通模式快速演变,让一些企业甚至来不及思考就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农机电商就在我们身边

农机电商早已不是个新鲜名词。它始终悄悄地潜伏在我们身边,一旦具备了适宜的时机和“土壤”,就可能蓦然爆发性成长,颠覆我们看似稳固、已10年甚至更久都未曾改变的传统农机流通模式。农机电商成为农机流通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未来,击败一家企业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实中的竞争对手,而是潜伏于幕后的看似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一种新模式、新技术、新创意、新产品……

近年来,淘宝、京东等一大批家庭日用品电商运作模式趋于成熟,众多行业也纷纷进军电商领域。相比之下,农机行业的电商之旅稍显步履蹒跚,但也已开始起步。如果说,几年前大家还在讨论电商模式是否适合农机行业这个问题,近几年,随着吉峰农机等一批企业成功试水电商,如今的话题已不再是适不适应,而是推进时间以及操作过程中如何具体执行、如何接地气。

我们大胆预测,未来的农机市场,电商模式很有可能成为农机流通的主导模式之一。谁能抢占这片蓝海?关键在于物流网络建设的速度和跨度。传统渠道如不适时转变观念,顺应潮流,创新商务模式,则很有可能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机电商消费需求将继续增长,最终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加之农机行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企业开发农机电商业务就显得更迫在眉睫。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捷足先登,这加快了向农机电商进军的步伐。

农机电商瓶颈在哪儿

农机电商近在眼前,但发展道路未必一帆风顺,一个重要的制约瓶颈便是物流。

从国内其他较为成熟的电商物流模式分析,主要分为以下3大模式,第一是移动电商。①做好手机淘宝;②试验性试探性微信商城;③自有APP,其他都不要做。第二是O2O。①通过线上推广到线下店里消费;②通过现有资源推广,将线下用户拉到微信上;③天猫及其他线上店与线下专卖店互动营销。第三是大数据。①开始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用户数据及其他运营数据;②运营好这些数据;③运营大数据思路做精准匹配推广。

农机配件等小宗商品体积小、价值低,较容易实现配送,这一点和家电、生活日用品电商比较类似。但是,整机大宗商品却普遍体积庞大,农机电商用户又多位于农村,区别于传统电商的物流配送属性,配送难度大。过去,农民网购意识不强,一些落后农村甚至没有网络。而随着农机电子商务网站的快速发展和网上消费的持续增长,如何吸引消费者产生网上消费已不再是电商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相反,如何完善物流配套体系、保障消费者利益却成了农机电商最大的制约瓶颈。

相比农村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市场的物流建设还不够完善。可喜的是,已经有部分农村建立了集信息管理、电子商务、采购、加工、仓储运输和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农村商品物流配送中心。不过,大多数农村依然无法突破物流瓶颈。如何突破农机电商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行业有识之士竞相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

突破农机物流“最后一公里”

有业内人士表示,农机电商看上去很美,但如果没有找到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很难有质的提升。

农机电商的主要服务对象在农村,最大的困难来自农村物流。在城市,电商可以根据城市人口密度及用户网购频次对仓库和车辆的配置进行比较准确的测算,以保证物流配送的覆盖半径最大化。但农村通常距离城市较远,人口密度和平均网购次数也远远不及城市,电商面临着数据和经验的双重不足。在城市能做到的24 h上门送货安装,在一些偏远城镇就难以实现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可以考虑“仓库+实体店”这一模式。

如今,农机电商开始着眼实体店的建设,这不仅可以完善网购产生的瓶颈,也大大缩小了运输距离,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好的电商企业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物流网络体系,他们会在一定范围内划定区域建立仓库,同时每一个实体店也都会建立一个小型配套仓库,逐渐完善其物流网络。建立仓库与实体店小仓库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加上优质的产品和科学合理的包装设计,将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完善得更好。

农机电商可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全国的物流中心、仓储中心、配送站和自提点等,形成完备的物流配送网络。这就要求其在县市一级设立物流中心,同时将渠道下沉至乡镇,设置自提点。同时,要整合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资源,与物流配送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点的作用,逐步实现其物流配送功能。

农机物流在发展策略上,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一方面可以逐渐积累资本、经验、影响力、人气和信用,另一方面也可让农机消费群体逐渐接受农机电商这种流通模式。发展过程中可遵循如下原则。

一、先配件后整机。农机产品可分为零部件和整机两大类,其中,零部件属于易损件,需求量大,且体积小质量轻。在农机电商发展的初级阶段,可先从较为容易的农机配件做起。二、先发达后落后。农机电商是建立在市场和利润基础上的,要首先抓住发达地区的农机电商市场。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经济条件差异巨大,表现在道路、交通条件、互联网建设水平、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农机电商在开拓农村市场时应将重点放在发达地区,然后逐渐辐射到落后区域。三、先群体后单户。近年来,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迅速崛起,改变了农机消费群体的有机构成。这些农业经营合作组织在农机消费群体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他们的消费模式也愈发接近农垦、生产建设兵团,类似于团购范畴。农机电商可以先从这部分群体做起,以实现集中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我们离上市有多远 篇8

案例:大连一高科技公司,项目属于国家863计划投资范围,发展态势良好。一新加坡咨询公司邀请其去新加坡上市,允诺回报云云。该公司急切渴望上市,先后付中介公司律师费、会计费、商业计划书费等费用共100多万元人民币。结果被新加坡证监会判定为不符合新上市的标准,未能实现上市,又向中介公司支付了一大笔“无法退回”的费用,只能空抱着一堆无用的财务报表等材料。

现象探究:一般来说,中介是这样产生的:我国中小企业看中了百度等先行境外上市的公司的良好融资现状,以及在美国上市门槛的低平,纷纷想奔赴国外境外大捞一笔,海外上市的概念越炒越热,但他们对海外资本市场极其不熟悉。同样地,海外市场对国内企业也不了解,中介就有了一个两边牵线的桥梁作用。换而言之,只有企业到海外上市才会需要中介,在国内上市几乎没有中介需要的,因为自家的规则都很熟悉,没有丝毫缝隙可钻。

正是由于国内企业和海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中介充当的是把我国公司领进国外资本市场的媒人角色。那么,现在的中介市场有没有做到使企业和海外市场顺利对接呢?

企业想去海外资本市场寻发展,就必须得通过在当地有依存的中介公司。国外的行情一般是这样的:当公司有了上市需要,他们会主动地找中介公司策划整理。而在我国,大多数情形是:中介公司主动上门向企业宣传海外上市的种种利弊,可以说,我们的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信息被动的一方,掌握的信息量永远在天平一端高高翘起。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中小企业没有主动选择中介的意识呢?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创业者认知的差别。一个企业从初生到成长,每个发展阶段会相伴着不同的融资方式,而上市是企业成熟后募集资金的一条健康渠道。由于在我国沪交所和深交所上市条件苛刻,融资渠道狭窄,而像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上市就很简单,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业都欢迎上市,因此,很多公司被中介公司所描绘出海外上市的光明远景所振奋,雄心勃勃想要募得境外资金。应该说,所有的出发点都是美好而明确的,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他们只是听了中介的一面之词就去冒险地尝试,孤注一掷。至于他们是否能找到正规的中介顺利上市.似乎仅凭运气好坏。

当初很多公司摩拳擦掌想把触角伸出国门的时候,肯定没有料到,通往境外之路居然会如此漫长而曲折。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采取新股首发上市(IPO)或买壳上市(RTO)两种方式。采取IPO方式的基本上是大型国企或者是国外风险投资资金扶持的公司,上市成本较高。民营企业则多半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即我国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海外上市公司,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但是,买壳上市过程中玄关重重,不复杂但很专业,所以选择好的中介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希望在海外市场投石问路的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曾经接触的中介是这样的情况:先告诉你在海外上市将会获得多么丰厚的资金回报,喏,你看人家百度,喏,你看人家分众。待到你被巧舌所诱,也想在境外资本市场分一杯羹时.就不得不和中介把协议也签了,把定金也交了。如果对方允诺会在几个月内帮你上市,甚至还允诺股价会在多少云云,那恭喜你,你很可能遇到了中介骗子。无论对方是否真的具备中介方面的能力,你最后可能还是白忙活这一大场。

为什么我们会说企业奔赴海外上市的热潮有些盲目呢?就是因为很多企业根本达不到上市企业的资质,却也赶这一趟,最后当然白白损失了大笔钱财支付各类申报审批费用。上文中的案例就是如此。

正因为并非所有期待上市的企业都有这个实力,所以就需要中介公司细细筛选。一般而言,正规的中介公司先不急于承诺签约,而是要求企业先给出报表,考察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条件,然后才评估是否有上市的可能。据记者了解,正规中介公司挑选帮助上市的公司时,态度十分谨慎,对他们来说,成功案例就是声誉,他们像爱护羽毛般珍惜自己的声誉,绝不会捞一笔就换个地方,甚至声名狼藉后改个名又重新起家。

中介市场雾里看花,花拳绣腿让人迷乱。我们撰此文的目的,无非是想给大家提个醒,如果顺便能支个招,就再好不过了。

疑问二:上市还是不上市,这是个问题。

案例:某科技型公司,经过几年的扩股发展,现在每年有一千多万元人民币的净利润,发展态势良好。该公司管理者开始策划在海外上市,以大规模的募集资金。当他们向一正规中介机构咨询时,得到的建议是,其主打产品不被资本市场看好,况且这个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该公司并不具备一支独秀的发展潜质,每年的增长率虽然稳定却很低。经过中介机构的劝说,该公司放弃了海外上市的计划,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

现象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企业急急忙忙奔赴上市的目的——除了募集资金,还有改善股东解构,扩大知名度以及方便银行贷款。

近两年来,良好的市场环境及先期上市企业的巨大示范效应推动国内企业掀起了又一个境外上市热潮。中小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实现融资目标,似乎是更安全、更为可行的一条募集资金之路。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够不上纳斯达可的标准,只能上美国专为中小企业准备的OTCBB板块。据悉,这个板块交易量并不活跃,虽然上市但处于沉寂状态的公司不在少数。

西方有谚语:不要把脚踏在看不见的地面上。我们的创业者在下的每一步棋,都要放在通盘的棋局中思量。

来看看郎咸平先生是怎么忠告觊觎外资的本土企业家的吧:

第一,先确定自己海外上市出于何种目的。是由来已久的融资需求还是受中介机构煽动而一时头脑发热?是虚荣心作怪还是战略投资的需要?

第二,必须了解清楚OTCBB是怎样的一个市场后再作决定。尤其是这个市场上公司的股价如何,融资效果如何,升级到纳斯达克等主板市场的希望多大等等,不要等到上市后再悔之晚矣。

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确保企业上市后受到投资者青睐的根本。在股票市场上,有非常多业绩很好、非常有前景的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的股价飙升绝对不会持久.尤其是在OTCBB这样的柜台交易市场上。

第四,如果企业最终决定到OTCBB上市,找一个业务能力出色的中介机构会使上市过程顺利很多,减少不必要的很多麻烦,提高上市效率。

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发展到稳定,每一步都不容易。很多企业本身规模并不大,资金也不宽裕,还有很多研发项目要投入,还有广大市场有待开拓,这个时候,把大笔现金

抛在去境外市场的路上,是否值得?一旦上市失败,其代价企业能否承受的起?实在值得商榷。采访过多家咨询公司的专家后,我们发现,海外上市并没有想象中花团锦簇,特别是在OTCBB买壳上市的背后实则暗藏着许多陷阱和迷局,买壳上市的隐性成本远远大于看上去的几十万元买壳费用和后续费用。我们在一篇文章里无法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一一列举,只是希望引起企业家们的注意,非到时机成熟不要轻言上市,即便决定上市,也应多咨询相关人士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疑问三:上市真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

案例:北京A公司在OTCBB借壳交易完成后,股票由原来的9美分一度升至最高25美元,市值达到4亿美元以上,在当年被当做网络神话,并有业内人士预测用不了很长时间股票就能获准在纳斯达克交易。但是转眼3年已过,该公司至今仍然停留在OTCBB市场上,股价已跌至0.19美元,成为一只垃圾股。深圳B集团是又一例典型的个案。当年预计公司首期筹得资金6000万美元。其老总踌躇满志,计划首期融资之后即着手环保汽车的产业化。但理想终究没有实现,据了解,B集团至今尚未从OTCBB市场融到任何资。

现象探究:据资料显示,很多民营企业选择到美国OTCBB市场上市,但截止到2005年6月底.在OTCBB上市的70多家中国公司中,股价在3美元以上的只有7家,还有大约50家企业的股票长期在1美元以下。在3美元以下被视为垃圾股的美国,在OTCBB上市的中国概念股90%以上是垃圾股。

目前中国在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步入了一个尴尬境地:除了个别几只股票能维持中等股价甚至升入主板,大多数沦为垃圾股,很多天没有任何交易,成为生存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孤儿”。

除了中介的不确定因素,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是众多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后,表现低迷的另外一个原因。

美国投资者所关注的是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因此其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增长率这3点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对于企业的行业范畴、所处区域、经营历史、资产规模则没有限制。一般来说,要求企业年收入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净利润在1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销售收入与年销售利润增长率在15%以上;如果以上3个指标目前没有达到,但预期可以完成且前景预测良好的话,也是可行的。

换句话说,美国资本市场只会把目光投向冉冉升起的“新星”身上,资质好、有潜力的企业是投资的关键词。如果你的公司发展中已经遇到瓶颈,只身冲进赶海外市场只是为了在这股热潮中捞一笔钱、分一杯羹,那还是劝你打消这个念头吧。美国的投资者经验老到,目光如炬,哪些是优质上市企业,他们一望就能知。上文中那50多家OTCBB板块上“垃圾股”的企业,就像一块块警示牌,足够使那些盲目跟境外风的国内企业清醒一下头脑,放慢尾随的脚步。

那些年利润才几百万,或是年增长率不足10%的民营企业就别往这张望了,即便中介机构描绘得再好听也不能动心。上市不是这些公司能吃得起的大餐,光是上市后每年的维护费就足以让公司捉襟见肘,这些钱投到其他地方岂不更好?

曾经有一家民企到加拿大成功上市,但是这家公司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没有资本运作经验,又不做信息披露,圈到的钱就认为是自己的了,不再去考虑未来发展。当然,这家民企的股票最终成了自由落体,并且给当地投资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为什么要上市?上市后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争取上市的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

上市不是目的,它只是个融资手段,寻求企业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上市也不是花架子,不是“形象工程”,通过上市的历练,使企业治理结构更规范、更实用,更科学化、国际化、人性化,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在更高层面上吸引投资者、合作者、创业者,实现企业家追求的抱负与价值,实现企业稳健、持续的腾飞,这才是企业上市的真正目的。

上一篇:废液处理下一篇:蜂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