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期镇痛

2024-07-26

苏醒期镇痛(精选七篇)

苏醒期镇痛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取拟在择期手术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100例, 开胸开腹手术100例、脊柱四肢手术100例, 分别设定为A、B、C三组。性别不限, 年龄20~60岁, 体重指数21~27kg/m2, ASA分级Ⅰ~Ⅱ级, 无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和疾病史, 无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异常, 无吸食成瘾性药物史, 近期未使用阿片类、胆碱类、中枢类、肾上腺类受体激动与拮抗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A组分为A1、A2;B组分为B1、B2;C组分为C1、C2。其中A1、B1、C1为对照组, A2、B2、C2为实验组, 患者均为给予术前用药, 入室后常规给予血压 (BP) 、心率 (HR)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心电图 (ECG) 。开放上肢静脉通路, 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麻醉诱导方法:咪达唑仑3 mg, 芬太尼0.2 mg, 依托咪脂0.3 mg/kg, 顺式阿曲库铵0.3 mg/kg, 顺利插管后持续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h, 持续吸入2%七氟醚, 顺式阿曲库铵每30 min静注3 mg。根据情况微量调整术中维持用药。手术结束前40 min停止顺式阿曲库铵静脉注射, 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吸入七氟醚, 手术结束后停止瑞芬太尼的泵注。实验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10 mg地佐辛, 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等容量10 m L生理盐水, 实验者未知实验数据, 全麻苏醒送患者返回病房后, 实验者填写问卷表格。机械通气潮气量设定在8~10 ml/kg, 通气频率10~12次/min, 吸呼比1:2, 维持呼气末CO2浓度35~45 mm Hg。采用调查表法, 调查患者苏醒期是否主诉疼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来临床验证地佐辛注射液在全麻苏醒期过度镇痛的的疗效, 结果见表1。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随机区组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地佐辛注射液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1、A2、B1、B2、C1和C2组入选病例均为50例, 6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指数和ASA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六组实验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

同类型手术中:

A1、A2疼痛率分别为50%、10%;降低40%;

B1、B2疼痛率分别为72%、18%;降低54%;

C1、C2疼痛率分别为64%、16%;降低48%。

A1组与A2组比较, A2实验组疼痛率下降40% (P<0.05)

B1组与B2组比较, B2实验组疼痛率下降54% (P<0.05)

C1组与C2组比较, C2实验组疼痛率下降48% (P<0.05)

A2、B2、C2疼痛减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烦躁不安率A1、A2、B1、B2、C1和C2分别为:

6%、2%、16%、6%、4%、1%;

恶心呕吐率A1、A2、B1、B2、C1和C2分别为:

4%、6%、0%、0%、2%、2%;

呼吸抑制率A1、A2、B1、B2、C1和C2分别为:

2%、8%、8%、5%、2%、0%

烦躁不安率、恶心呕吐率、呼吸抑制率在A1、A2、B1、B2、C1和C2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疼痛危害性很大, 不仅对患者有直接伤害性感受疼痛, 同时可造成其他一些并发症, 如疼痛烦躁可引起别人刀口裂开、手术床上摔伤、输液管路脱落, 同时剧烈疼痛可引起应激反应[6]、儿茶酚胺的释放[7], 引起严重高血压等, 严重威胁着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地佐辛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 10 mg静脉注射30 min达最大镇痛效应, 静脉注射10 min后对呼吸循环无明显影响。地佐辛相对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不良反应较轻。

综上所述, 地佐辛10 mg在术毕前30 min时静脉注射, 可产生明显镇痛作用, 用于全身麻醉苏醒期过度镇痛, 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郭建荣, 卢慧琴, 陈小非.顺式阿曲库铵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0, 19 (3) :195-197.

[2]盛娅仪, 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1, 20 (2) :142-146.

[3]赵丽华, 陈保枝.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害及预防护理.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0) :635-636.

[4]耿立成, 李丽, 冯洁.地佐辛药理及临床应用新进展.医学综述, 2012, 18 (23) :4029-4030.

[5]刘萍, 黄红, 粟俊.地佐辛超前镇痛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 (10) :57-60.

[6]张中军, 刘占立, 夏利刚, 等.术后疼痛应激及术后镇痛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医学, 2007, 14 (6) :882-884.

[7]胡爱青.术后疼痛及治疗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25) :296-297.

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全麻苏醒期的影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取60例研究对象, 均为普外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男31例, 女29例, 年龄19~60岁, 平均 (47.2±2.4) 岁, ASAⅠ~Ⅱ级, 体质量46~71 kg。排除酒精成瘾者及镇痛类药物即往有常用史者, 排除心、肺等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 组间具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取鲁米那钠0.1 g, 阿托品0.5 mg在术前30 min完成静脉注射, 入室后行上肢静脉开放, 对脉搏氧饱和度 (Sp O2) 、血压水平 (BP) 、心电图 (ECG) 行常规监测。观察组取地佐辛0.1 mg/kg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后两组取芬太尼0.004 mg/kg, 丙泊酚2.5 mg/kg, 咪达唑仑0.03 mg/kg, 维库溴铵0.15 mg/kg行麻醉诱导。成功气管插管后与麻醉机连接实施机械通气, 取丙泊酚4~8 mg/ (kg·h) 维库溴铵0.1 mg/ (kg·h) 持续输注, 术中芬太尼间断维持。

1.3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应用VSA标准 (视觉模拟评分法) 评估:无痛:0分;剧烈疼痛:10分。镇痛良好:VAS>3分;基本满意:3~4分;差:>5分。舒适度评分:应用BCS评分标准:0级:疼痛持续存在;1级:疼痛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 安静时无疼痛反应;2级:咳嗽、深呼吸或体位转动时轻微疼痛, 安静平卧时无疼痛反应;3级:深呼吸无疼痛反应;4级:咳嗽无疼痛反应。并观察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版,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平均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术后2、12、48 h B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苏醒期均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病例, 观察组烦躁2例, 对照组1例, 均缓解, 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 创伤、手术等伤害性刺激可引发致痛物质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除具直接致痛效应外, 还可造成组织水肿, 增加效应感受器敏感性, 降低痛阈[2]。虽本次采用的腹腔镜手术为微创手术, 恢复快, 疼痛相对较轻, 但仍属侵袭性操作, 具有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 产生牵涉性疼痛、内脏痛及切口疼痛。为多因素致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CO2体残留、氧自由基清除减弱等。

超前镇痛为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冲动传导或传递至中枢进行阻止的一种麻醉模式, 进而起到减轻术后疼痛的效果[3]。地佐辛是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 为苯吗啡类衍生物, 平均终末t1/2静脉注射时为2.4 h。结合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应用地佐辛行超前镇痛, 明显减轻了手术各时段患者疼痛, 提高了舒适度, 且对苏醒时间、血流动力学、拔管时间、心率等均无明显影响。加之地佐辛无典型受体依赖, 可松弛胃肠平滑肌, 并对受体活性极弱, 故明显减少了呕吐、恶心、躁动率。且无明显呼吸抑制, 相比与其他阿片类药, 更具安全性。

综上所述, 应用地佐辛超前镇痛在全麻苏醒期可明显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舒适度,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加快了机体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段砺瑕, 李晓玲.地佐辛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 2004, 13 (9) :851-852.

[2]祝继洪, 何非方, 钟泰迪.多模式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J].浙江医学, 2009, 28 (10) :833-844.

苏醒期镇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南京市胸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45~80 kg,均有自主行为能力,对术后随访能良好配合。排除术前存在明显循环、呼吸、肝肾及凝血功能异常者,排除阿片类药物成瘾或精神疾病史以及术前存在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羟考酮组(O组)和地佐辛组(D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禁食、禁饮8 h。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和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后开放上肢外周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溶液,常规监测有创血压(IBP)、心电图(ECG)和经皮脉氧饱和度(Sp 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所有患者均行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0~1.5 mg/kg、罗库溴铵0.8 mg/kg、芬太尼6~7μg/kg,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单肺通气时呼吸机设定:潮气量5~6 m L/kg(单肺通气时小潮气量的肺保护策略),呼吸频率14~20次/min,术中PETCO2维持在40~50 mm Hg(1 mm Hg=0.133 k Pa)(单肺通气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肺保护策略)。麻醉维持:静脉微量泵持续输注丙泊酚4~8 mg/(kg·h)、瑞芬太尼0.1~0.3μg/(kg·h)、阿曲库铵0.3~0.6 mg/(kg·h)。两组术中BIS值均维持在40~60,并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肌松药泵注,术毕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所有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推注托烷司琼4 mg。术后予舒芬太尼2μg/kg+地佐辛0.4 mg/kg+托烷司琼6 mg+生理盐水配至100 m L行静脉自控镇痛。两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BE923]0.1 mg/kg和地佐辛注射液(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6030841)0.1 mg/kg。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给予新斯的明0.04 mg/kg和阿托品0.01 mg/kg拮抗残余肌松,待患者苏醒,对指令有反应,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7 m L/kg,并有吞咽反射后拔除双腔支气管导管。

1.3 监测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停麻醉药至呼叫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停麻醉药至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观察拔管后5 min(T1)、2 h(T2)、4 h(T3)的VAS疼痛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的疼痛),以及以上3个时点Ramsay镇静评分[9,10](1分为清醒,不安静,烦躁;2分为清醒,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但能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分为对呼叫反应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6分为深睡眠状态,呼唤不醒)。其中2~4分为镇静满意,5~6分为镇静过度。记录患者用药前5 min、用药即刻和用药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术后躁动、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本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MAP和HR比较

用药前5 min、用药即刻及用药后5 min MAP和H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苏醒和拔管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MAP:中心静脉压;HP:心率

2.3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镇痛和镇静评分比较

与D组比较,O组患者T1、T2、T3时点VAS评分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1时点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D组同期比较,*P<0.05,**P<0.01;VAS:视觉模拟评分;Ramsay评分:镇静评分

2.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与D组比较,O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与D组比较,*P<0.01

3 讨论

目前已发现的阿片类受体包括μ、κ、δ、σ、ε五型,其中μ和κ受体是镇痛相关的主要受体[11],它们分布于不同区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脑内不同部位阿片受体可能与阿片类药物不同作用有关,例如孤束附近可能和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有关,而蓝斑附近则可能和依赖性有关。激动μ受体产生脊髓镇痛,同时也会引起呼吸抑制和依赖性;激动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镇静、缩瞳等[12,13,14],几乎不产生呼吸抑制作用。羟考酮是一种新型强阿片类镇痛药,为μ、κ双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强,作用时间可持续4 h,又由于其κ受体激动作用,对内脏痛较之单纯μ受体激动剂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13,14,15,16,17,18]。地佐辛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主要激动κ受体并拮抗μ受体,半衰期为2.2~2.8 h,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其主要通过激动大脑、脑干和脊髓中κ受体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和轻度镇静,同时拮抗μ受体,抑制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19]。

胸腔镜手术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其术后疼痛仍属于中重度疼痛,尤其是炎性液体和胸腔引流管刺激膈肌、胸膜和肺都会引起术后疼痛,以及双腔支气管导管和导尿管的刺激都会增加术后疼痛和不适[1],且与开胸手术不同,该疼痛以内脏痛为主。而羟考酮与地佐辛均为常用的新型术后阿片类镇痛药,且二者用于术后中重度急性疼痛均有其独特优势。羟考酮激动μ、κ双阿片受体,其药理作用部位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平滑肌,对内脏痛更有效[7],但也有研究发现同等效价的羟考酮呼吸抑制作用强于芬太尼[20]。而地佐辛主要激动κ受体并拮抗μ受体,在有效镇痛同时减少患者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产生依赖性[6],临床应用非常广泛[21,22]。在静脉给药时,吗啡的镇痛效能是羟考酮的1.5倍或者相当[23]。另有报道在急性伤害性疼痛中,静脉注射地佐辛10 mg与吗啡10 mg等效,且不良反应少[24],但关于二者在术后镇痛中的比较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择0.1 mg/kg的羟考酮和地佐辛在胸腔镜手术中术后苏醒期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作比较。

本研究中O组各时点VAS评分较低,镇痛效果更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地佐辛对μ受体有一定拮抗作用,对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均有封顶效应[17,18],而胸腔镜手术的术后疼痛又以内脏痛为主,羟考酮显示出了其独特的内脏痛镇痛优势[25,26,27]。由于羟考酮组良好的内脏痛镇痛效果,术后因各种导管刺激,包括气管导管,胸腔引流管以及术后男性患者的导尿管刺激而导致的躁动大大减少。O组患者术后5 min Ramsay镇静评分相对较高,这也与本研究观察到的O组患者术后躁动发生率和程度较轻相一致。

理论上而言,地佐辛对μ受体具有拮抗作用,呼吸抑制作用轻,而羟考酮作为μ、κ双受体激动剂,激动μ受体可产生一定的呼吸抑制,但本试验两组间拔管时间和苏醒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一是可能因为该试验样本量较小,二是可能由于地佐辛较羟考酮镇痛作用稍弱,患者因炎性液体和胸腔引流管对膈肌、胸膜和肺的刺激引起的疼痛而使潮气量下降,从而产生一定的呼吸抑制,而使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和苏醒后呼吸抑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羟考酮用于胸腔镜术后苏醒期镇痛安全有效,较地佐辛而言,其对内脏痛效果更佳且清醒镇痛,明显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不延长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单剂量羟考酮与地佐辛用于胸腔镜手术术后苏醒期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南京市胸科医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羟考酮组(O组)和地佐辛组(D组),每组各30例。两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20min静脉推注0.1 mg/kg羟考酮或0.1 mg/kg地佐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5min(T1)、2h(T2)、4h(T3)的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观察用药前5min、用药即刻、用药后5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躁动、嗜睡、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组T1、T2、T3 VAS评分较D组降低(P<0.01);O组T1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D组(P<0.05);O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1),两组嗜睡、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5min、用药即刻及用药后5min MA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考酮用于胸腔镜术后苏醒期镇痛安全有效,与地佐辛比较,其对内脏痛的治疗效果更佳且清醒镇痛,明显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不延长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

苏醒期镇痛 篇4

关键词:全麻,术前告知,疼痛,配合

全麻患者在术后苏醒期常常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应激反应,并极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相当多的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剧烈体动、甚至意外伤害的发生,这些都会造成医生操作困难。究其原因可能与手术后苏醒期患者的焦虑和恐惧、疼痛刺激、呼吸困难或难以耐受气管导管等有关。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术前已被告知苏醒期不适感的患者在全麻插管苏醒期合作程度的观察,初步分析影响患者苏醒期合作程度的因素并探讨如何能降低患者不适感的应对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4至10月首次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300例,ASA Ⅰ~Ⅱ级,其中男155例,女145例,年龄24~60岁,所有患者既往无手术麻醉史,无精神病史。将患者随机分成无告知组和告知组,再根据苏醒期患者是否疼痛分为无告知无疼痛组(InPn组,n=113)、无告知有疼痛组(InPy组,n=37)、有告知无疼痛组(IyPn组,n=121)、有告知有疼痛组(IyPy组,n=29)。告知组患者在麻醉前均被告知在麻醉苏醒期可能会出现某些不适感(包括可能出现的切口疼痛、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咽部异物感等不适感),嘱其在苏醒期尽量配合麻醉医师的操作,无告知患者在麻醉之前不做任何告知而直接麻醉,并记录各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反应。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和鲁米那0.1g,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0.06 mg·kg-1、舒芬太尼0.05μg·kg-1、曲马多 2mg·kg-1、丙泊酚1.5~2mg·kg-1、顺式阿曲库铵0.2mg·kg-1。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 ml·kg-1,呼吸12次·min-1,氧气流量2L·min-1。所有病人常规导尿。术中以异丙酚4~8mg·kg-1·h-1、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间断追加顺式阿曲库铵。手术结束前15min追加凯芬1mg·kg-1,结束前5min停止全麻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有无伤口疼痛、尿感、配合睁眼、挣扎体动、配合吸痰张口及耐受气管导管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组病人年龄、体重、性别、文化程度、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全麻苏醒后,无疼痛的两组患者(InPn组、IyPn组)在有无尿感、配合睁眼、挣扎体动、配合吸痰张口以及耐受气管导管等指标上明显优于有疼痛的两组患者(InPy组、IyPy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nPn组与IyPn组相比,各指标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IyPy组患者除了在吸痰张口指标上明显优于InPy组(P<0.05)外,其他各指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InPy、IyPy组比较,a P<0.05; 与InPy组比较,b 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Engel提出了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心理干预在麻醉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等,并通过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HPA轴)和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轴(SAS轴) 产生一系列心理- 生理反应,表现为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等,可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意外等。研究表明术前心理干预可调整患者的心理环境,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减少患者对手术麻醉以及气管插管的恐惧,影响麻醉苏醒期患者的合作程度,但单纯的心理干预治疗并不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伤口疼痛和不适感[1]。

无论手术大小,手术对患者来说都是一个不良刺激,都可能加重患者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因此在围术期如何能尽力降低患者的不良感受和减少对患者的一些不良刺激,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全身麻醉患者在苏醒期经历了从无意识状态到有意识状态,开始感知到各种不适感,可能还伴有疼痛,从而导致患者剧烈的躁动,引起缝线断裂、伤口出血、肢体受伤、患者自行拔出气管导管及各种引流管等,甚至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致心动过速和血压升高而致心脑血管意外,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2]。如果患者能在围术期安静、少体动,较好地配合麻醉医师的操作,对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麻醉苏醒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本研究结果可初步判断出,苏醒期病人烦躁、体动、难以配合麻醉医师操作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伤口的疼痛或不能耐受气管导管,无论是否术前已被告知,只要患者存在疼痛感或不能耐受气管导管,几乎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烦躁、体动等不适,这与文献报道的单纯心理干预治疗结果[3,4,5]稍有些不同。因此在苏醒期,无疼痛能使患者更好地配合麻醉医生的操作。但在疼痛的情况下,已预先告知苏醒期会有不适感的患者,在吸痰张口上能有较好的配合程度。所以对于苏醒期的患者,首先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无痛,其次给予术前告知等,才能使患者更好地配合麻醉医师的工作,安全舒适地度过苏醒期。

参考文献

[1]李梅,张炳熙.心理干预在麻醉中的应用及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9,20(6):354-356.

[2]袁从虎,吉林,王成龙.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复苏期间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5):102-103.

[3]赵斌江,林爽毅,胡晓云.术前医学心理治疗对全麻病人苏醒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5):387-388.

[4]高辉.术前心理指导对全麻苏醒期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34.

全麻患者苏醒期烦躁的护理体会 篇5

1 护理

1.1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口腔损伤患者病情一般较重, 患者往往也会出现忧虑、紧张、绝望的心理。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开展术前医患交流, 对患者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以优质的护理争取患者理解、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防止或减轻术后烦躁的发生。

1.2 确保患者的安全

(1) 术后将患者平稳移到手术车上, 安置适当, 用约束带约束四肢, 以防患者因烦躁而坠床或误伤。 (2)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 保证其有效引流, 以防患者躁动而脱出或脱节。 (3) 给予专人护理, 直至患者完全清醒, 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全麻术后给予平卧位, 待清醒后改半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 (2) 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幅度的变化; (3) 车旁备好负压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 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 防止分泌物堆积而阻塞呼吸道; (4) 监测血氧饱和度:术后给予持续氧气吸入,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必要时准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4 保持循环系统稳定

(1) 全麻药物的作用及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 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每15 min 1次; (2) 建立静脉通路, 及时补液; (3)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质。

1.5 有效镇痛、镇静

全麻期间患者对各种刺激的反射消失, 停药后最先恢复的是对疼痛的刺激, 所以疼痛是引起患者烦躁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 可取得良好效果, 如给予咪唑安定2 mg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 推注时间>1 min, 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如吗啡5 mg肌肉注射或留置静脉止痛泵等, 给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1.6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1.6.1 减少吸痰刺激

吸痰对患者的刺激性较大, 很容易引发患者烦躁, 操作前应先听诊双肺呼吸音, 痰鸣音重或呼吸音低、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立即吸痰, 每次吸痰≤15 s, 2次间隔时间一般>3 min, 应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

1.6.2 减少尿管刺激

尿管刺激也可引发患者烦躁, 应保持尿管通畅, 术前向患者解释插尿管所带来的各种不适及其必要性。

1.6.3 减少体位刺激

体位不适也可导致患者烦躁, 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该体位对术后康复的意义, 以取得患者配合。

1.6.4 减少操作刺激

护士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 面对烦躁患者, 应耐心地给予解释,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减轻患者的痛苦, 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2 体会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3-01~2014-01实施全麻手术的738例患者, 纳入标准为非心脑手术, ASAⅠ~Ⅱ级。

1.2 器材及药物

1.2.1 使用器材

采用7900Smart vent型德克思欧美达 (Datexohmeda) 麻醉呼吸机, 采用珠海奥迪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KMI-2010/VM-901A型多参数监护仪, 采用德国贝朗B.BRAUN P型微量输液泵。

1.2.2 麻醉药物

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咪达唑仑 (国药准字H20113433)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 (国药准字H42022076) ;协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100123)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盐酸瑞芬太尼粉针剂 (国药准字H20110198) ;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异丙酚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010368) ;东英 (江苏) 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国药准字H20060926) 。

1.3 麻醉方法

1.3.1 麻醉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12h禁食、8h禁饮, 进入手术室后开放患者外周静脉, 并进行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示波、呼吸机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1.3.2 麻醉诱导

采用0.05~0.10mg/kg咪达唑仑、2~4μg/kg芬太尼、0.2~0.3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5~2.0mg/kg得普利麻进行静脉注射, 给予3min氧去氮后进行气管插管。完成插管后连接麻醉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

1.3.3 麻醉维持

采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进行持续泵注全凭静脉麻醉, 剂量为0.2~1μg/kg·min瑞芬太尼和4~6mg/kg·h丙泊酚, 并间断注射0.1~0.15mg/kg·次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1.4 躁动评定

根据镇静-躁动评分量表 (Sedation-agitation scale, SAS) 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患者评分高于5分为躁动。

1分—无法唤醒, 对刺激反应轻微活无反应, 无法进行交流;2分—镇静过度, 通过物理刺激可唤醒, 但无法进行正常交流, 动作为身体本能反应;3分—难以唤醒, 晃动和呼唤后可唤醒, 但马上入睡, 能够进行一些简单指令;4分—安静合作, 能够唤醒, 可进行正常交流;5分—焦虑躁动, 患者往往试图翻身或者起床, 可以服从部分指令安排, 需要部分限制活动;6分—非常躁动, 在多次告诫后仍然无法安静, 需要进行活动限制;7分—危险躁动, 患者企图翻身下床, 并试图拔出导管, 伴有无意识攻击行为, 需要进行强制性活动限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结果进行t检验, 组间差异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指标比较

见表1。

EA组与NEA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麻醉时间、术前焦虑、手术类型、意识状态、苏醒期低血氧、疼痛恢复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Logistic分析

见表2。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 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危险程度包括:意识状态、术前焦虑、男性、苏醒期低血氧、青壮年、疼痛。

3 讨论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麻醉并发症, 对患者预后构成一定威胁和影响。对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为全麻药物抑制中枢系统获得麻醉效果后, 不同部位中枢的恢复程度不同步, 患者意识恢复后麻醉药物未代谢完成, 在剩余马随哟啊无作用下大脑皮层同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功能未完全恢复, 导致患者出现定向障碍和反射性对抗表现[3~5]。本研究结果显示, EA组与NEA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麻醉时间、术前焦虑、手术类型、意识状态、苏醒期低血氧、疼痛恢复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 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危险程度包括:意识状态、术前焦虑、男性、苏醒期低血氧、青壮年、疼痛。研究中, 躁动发生率交稿, 考虑本组青壮年及开胸手术占比较高有关。同类研究表明, 全面患者苏醒期躁动在男性青壮年中比较常见, 考虑与女性及老年人痛阈增高有关。而维持麻醉时间较长和苏醒期躁动也存在关联性。由于部分患者对麻醉和手术存在过分忧虑, 一些患者在术前就表现出较明显的焦虑和抑郁。不良情感体验可能导致患者痛阈降低, 对刺激更加敏感, 导致情绪不良和行为紊乱。术后躁动能够通过改进术后镇痛和有效的心理干预降低其发生率, 因此建议在术前进行探访安慰和心理护理, 以此缓解患者焦虑清晰, 改善麻醉恢复效果。综上所述,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与年龄、性别、术前焦虑情况、术后意识恢复情况及低血氧和疼痛具有明显关联性, 应引起关注。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引起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13-012014-01实施全麻手术的7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镇静-躁动评分量表 (SAS) 对患者苏醒期躁动进行评定, 总结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可能诱因。结果:EA组与NEA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疼痛、麻醉时间、术前焦虑、手术类型、意识状态、苏醒期低血氧、疼痛恢复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 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危险程度包括:意识状态、术前焦虑、男性、苏醒期低血氧、青壮年、疼痛。结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与年龄、性别、术前焦虑情况、术后意识恢复情况及低血氧和疼痛具有明显关联性, 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参考文献

[1]Luetz A, Heymann A, Radtke FM, et al.Different assessment tools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delirium:which score to use[J].Crit Care Med, 2010, 38 (2) :409-418

[2]Mc Donagh DL, Mathew JP, White WD, et al.Cognitive function after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apolipoprotein E4 genotype, and biomarkers of brain injury[J].Anesthesiology, 2010, 112 (4) :852-859

[3]Ansaloni L, Catena F, Chattat R, et al.Risk factors and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elective and emergency surgery[J].Br J Surg, 2010, 97:273-280

[4]辛险峰, 郭红, 王健敏, 等.围手术期超容血液稀释对机体内环境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 31 (2) :55-56

苏醒期镇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在该院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的60例患者, 所有无智力障碍、听力无障碍、神经功能正常、无高血压等疾病史。观察组30例患者, 其中男15例, 占50%, 女15例, 占50%, 年龄42~67岁, 平均年龄 (58.8±3.0) 岁, 手术时间1.5~4, 0h, 平均手术时间 (2.5±1.0) h, 麻醉时间2.3~4.0 h, 平均麻醉时间 (2.2±0.9) h;对照组30例患者, 其中男18例, 占60%, 女12例, 占40%, 年龄39~68岁, 平均年龄 (57.9±2.5) 岁, 手术时间1.7~4.3h, 平均手术时间 (3.0±0.5) h, 麻醉时间2.5~4.2 h, 平均麻醉时间 (2.8±0.5) h。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麻醉准备、麻醉诱导维持及常规处理, 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麻醉语言唤醒。

1.2.1 麻醉准备

麻醉准备麻醉前了解患者的病情, 并与患者进行沟通, 让患者充分做好准备, 并积极配合。此外, 麻醉前要反复训练患者, 如图片的认知、简单的数学计算等。

1.2.2 麻醉诱导及维持

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对其进行静脉通路的开放, 并采取心电图、心率、动脉压记血氧饱和度等方面的检查。并给予患者咪唑安定和万可松药物的注射治疗, 咪唑安定的注射剂量为0.04~0.07 mg/kg, 万可松的注射剂量为0.1~0.5 mg/kg, 给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控输注治疗, 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为3~61μg/m L, 瑞芬太尼的的效应室浓度为3~4μg/m L。当患者的意识逐消失后, 则可将PROSEL喉罩置入, 进行适度的充气, 通过听诊、观察后对喉罩的位置进行确定并保证正确后, 将麻醉机接入进行同步的间歇通气。上头架时用0.375%的罗哌卡因4~5 m L浸润, 放置头架固定体位。在进行切皮前的10 min, 对患者进行舒芬太尼的静脉推注, 推注剂量为0.2~0.4 mg/kg, 患者被唤醒之前可不再追加。于手术开始, 给予患者罗哌卡因 (0.375%, 30~40 m L) 局部浸润麻醉。在手术过程中, 采用丙泊酚 (3~6 ng/m L) 、瑞芬太尼 (3~4 ng/m L) 进行联合靶控输注。在进行钻颅骨手术前, 给予患者甘露醇 (20%, 250 m L) 、地塞米松5 rag的静脉输注。

1.2.3 麻醉语言唤醒

预唤醒患者时, 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情况调整丙泊酚的靶浓度及瑞芬太尼的靶浓度等, 并在清醒前10~15min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对于唤醒存在问题的患者给予氟马西尼0.1~0.3 mg, 针对呼吸幅度不足时给予新斯的明1 mg和阿托品0.5 mg拮抗。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后开始间断呼唤患者姓名, 每15 s后呼唤患者的姓名, 同时以鼓励、询问、暗示、安抚性的语气向患者讲述熟悉的人和事, 当患者对语言呼唤发生反应后, 恢复意识时, 并让其活动双手指、双脚趾, 然后拔除气管导管, 密切观察和记录各生理反应指标。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躁动发生的程度。

患者的自主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为苏醒评价指标。0级患者表现较安静, 且针对医患人员的示意、语言唤醒等操作可进行配合。1级患者针对吸痰导管等相关刺激性行为肢体有一定的反应活动, 医护人员采用安慰、语言环形及解释等护理措施安慰后得以改善。2级患者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存在间断性的肢体挣扎或烦躁不安等表现。3级患者则存在强烈的挣扎表现, 或存在持续性的不安、烦躁等情绪。0、1级属于无躁动, 2、3级属于重度躁动。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自主呼吸时间为 (14.44±5.73) min, 呼之眨眼时间为 (7.20±3.25) min, 呼之握拳时间 (7.27±3.53) min, 拔管时间 (10.47±4.47) min;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自主呼吸时间为 (14.57±8.50) min, 呼之眨眼时间为 (9.63±1.35) min, 呼之握拳时间 (10.23±4.03) min, 拔管时间 (15.46±5.97) min。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两组患者在呼之眨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为30% (9/30) , 对照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为50% (15/30) 。观察组患者的躁动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由于药物在全麻麻醉患者苏醒期会有一定的残留, 因此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躁动情况可作为反映麻醉苏醒状况的一个观察指标。患者多表现为情绪烦躁、四肢不安等, 但是给予患者一定的语言唤醒, 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躁动情况, 同时连续性的语言唤醒可对患者产生听觉刺激, 通过外周传至中枢, 继而各类运动中枢受到影响[3,4]。该研究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语言唤醒, 自主呼吸时间改善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其呼之眨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及拔管时间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观察组躁动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为优秀,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语言唤醒能够缩短全身麻醉苏醒患者的苏醒时间, 减少其躁动的发生次数,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5月60例在该院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麻醉准备、麻醉诱导维持及常规处理, 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麻醉语言唤醒。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的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两组患者在呼之眨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为30% (9/30) , 对照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为50% (15/30) 。观察组患者的躁动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语言唤醒能够缩短全身麻醉苏醒患者的苏醒时间, 减少其躁动的发生次数,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言唤醒,全身麻醉,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勤, 戴琳峰, 薛滢, 等.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10) :889-891.

[2]张萍.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护理[J].江苏医药, 2011 (18) :2226.

[3]邹春兰.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安徽医药, 2011 (11) :1457-1458.

上一篇:高效源于关注下一篇:蔬菜种植和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