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菌分布

2024-07-12

致病菌分布(精选七篇)

致病菌分布 篇1

我院老年病房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60岁,多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肿瘤等多种基础疾病,现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集的老年肺炎患者痰标本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进行总结,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菌及分离标本来源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老年病房肺炎患者痰培养分离所得细菌共577株。本研究所选病人男133例,女6例,男女比例约22∶1,年龄82~96岁,平均 (88.7±7.9)岁。

1.2 菌株鉴定方法及细菌的分离培养

按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进行,获得纯菌后,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双糖铁和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鉴定到种。

2 结果

2.1 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

2004~2009年老年病房送检148例肺炎患者痰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7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72株,革兰阴性杆菌505株。具体病原菌分类为:肺炎克雷白菌112株、铜绿假单胞菌103株、阴沟肠杆菌87株、鲍曼不动杆菌7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8株、大肠埃希菌62株、表皮葡萄球菌28株、粪肠球菌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屎肠球菌7株。常见细菌为肺炎克雷白菌(19.41%)、铜绿假单胞菌(17.85%)、阴沟肠杆菌(15.08%)和鲍曼不动杆菌(12.65%)。患者感染菌种分布明显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87.52%),革兰阳性球菌只占12.48%。

2.2 2004~2009年老年病房革兰阴性菌具体分布

2004~2009年共检出革兰阴性杆菌505株,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注:aba:鲍曼不动杆菌;ecl:阴沟肠杆菌;eco:大肠埃希菌;kpn:肺炎克雷白菌;pae:铜绿假单胞菌;sma: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2.3 菌种变迁

2004~2009年老年病房患者感染的菌种主要有:肺炎克雷白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前4位菌种变迁情况见表2。

注:kpn:肺炎克雷白菌;pae:铜绿假单胞菌;aba:鲍曼不动杆菌;eco:大肠埃希菌;ecl:阴沟肠杆菌;sma: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2.4 老年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分布

2004~2009年老年病房患者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见图1。

2.5 老年病房鲍曼不动杆菌分布

2004~2009年老年病房感染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见图2。

2.6 全院各感染相关科室鲍曼不动杆菌分布

2004~2009年全院各感染相关科室的肺炎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总株数依次为:24株、20株、26株、29株、167株、50株;总检出株数呈总体上升趋势。老年病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株数亦呈上升趋势,其检出率在全院各感染相关科室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3。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近5年我院老年病房肺炎患者痰标本细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为最主要的病原菌,分别占革兰阴性杆菌总检出率的22.18%、20.40%、15.08%、14.46%。为防治危重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常应用制酸药,使胃内酸度发生改变,有利于胃内革兰阴性杆菌定植,从而成为口咽部和呼吸道内定植菌的重要来源。

老年患者因年龄、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下降、以及近年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反复应用等原因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致使许多条件致病菌得以致病。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自然界中,为院内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2004~2009年我院老年病房感染患者的革兰阴性杆菌菌种分布中,铜绿假单胞菌一直占较高比例(16.5%~30.7%),这与国内其他医院报道的老年病房致病菌分布一致[1,7]。国外研究认为,抗菌药物用量的增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2],同时,有研究表明,院内耐药病原菌的增加与住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有相关性,尤其是应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碳青酶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广谱抗生素[3]。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无明显差别,目前已有研究证实的耐药机制包括:细菌主动外排抗菌素的作用、外膜孔蛋白缺失、产生内酰胺酶、AmpC酶等修饰酶、形成生物膜等。由于老年患者一般基础病多、重,院内感染发生率高,反复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易出现交叉耐药及多重耐药。对于既往认为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老年患者的耐药率较高[7]。所以,对于高龄、合并肺脏基础病、肿瘤等恶性病变、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免疫力低下、反复住院的患者,于感染初期宜选取抗革兰阴性杆菌的单一抗生素[4]。病原学检查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后,宜联合酶抑制剂类药物。

肺炎克雷白杆菌总检出率最高,该菌为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肠杆菌科致病菌。但是,近5年的回顾总结显示,在我院老年病房产ESBLs肺炎克雷白杆菌的检出率不高。ESBLs可导致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交叉耐药。因此,反复和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可出现该致病菌呼吸道定植并反复发生感染。

在此次回顾性统计分析中,全院各感染相关科室鲍曼不动杆菌的总检出株数呈上升趋势,同时国内近期其他的研究资料也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院内感染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5]。这一细菌变迁值得重视。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环境中分布很广且可长期存活,可由患者自身机会致病,也可由带菌者传播,尤其应注意医务人员双手带菌所致传播。老年病房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逐年上升,这一细菌分布特点与我院ICU病房感染患者的细菌分布及变迁情况一致[6]。同时老年病房的该菌感染率在全院各感染相关科室中所占比例亦呈上升趋势,这与老年人易发该菌的机会感染有关。2009年全院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50株,较2008年(167株)明显下降,2009年的检出率仅为2008年的29.94%,与我院2009年加强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以及当年ICU的入住率减少等因素有关,使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下降。高龄患者因其特殊的免疫状态,并多伴有严重的心肺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易导致鲍曼不动杆菌的呼吸道感染。此外,老年患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且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日趋复杂,又多为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容易发生抗生素耐药现象。我院2007~2008年的药敏结果显示,鲍曼氏不动杆菌株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几乎为100%,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也高达91%;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22.6%,可能与部分菌株产碳青酶有关;鲍曼不动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最高(96.8%),由于该药存在耳毒性、肾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应用较少,也可能因此而耐药率低[6]。

综上所述,我院老年病房以高龄、免疫力低下、反复住院的患者为主,常见感染致病菌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此外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龄、深静脉置管、腹膜透析及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均为易感因素。此外,对危重患者的预防性应用抑酸药,降低胃内酸度,有利于胃内革兰阴性杆菌定植,导致口咽部和呼吸道内革兰阴性定植菌的增加[8]。在临床医疗工作中需注意加强医护人员自身消毒,对上述易感耐药菌的患者实行床旁隔离,严格消毒有创操作器械和管路,避免交叉感染。定期总结老年病房致病菌分布情况,有利于指导感染早期合理选择敏感药物,及早留取标本送检以明确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从而选用有效抗菌药物,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

参考文献

[1]赵虎,庞立峰,王亚岚,等.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3):210-212.

[2]Bronzwaer SL,Cars O,Bucholz U,et al.AEuropean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microbial us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J].Emerg Infect Dis,2002,8(3):278-282.

[3]Hsueh PR,Chen WH,Luh KT.Relationships between anti-microbial us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caus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from1991~2003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Taiwan[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5,26(6):463-472.

[4]宋青,周飞虎,王秀英.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分布与变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72-1074.

[5]赵爱农,解芳.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05,34(3):201-202.

[6]庄海舟,李昂,段美丽,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近期临床细菌分布及药敏监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4):641-643.

[7]柏淑禹,张洪,王颖捷.老年病房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5):382-384.

明确致病菌治疗中耳炎 篇2

我们知道,使用滴耳剂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行之有效的疗法,但只了解这一点还不够。患者需要深入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三种类型:一为鼓膜中央性穿孔的单纯型,二为中耳有肉芽组织的肉芽骨疡型,三为中耳腔和乳突区有胆脂瘤形成的胆脂瘤型。只有单纯型和肉芽骨疡型的患者可采用滴耳剂治疗观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为细菌感染所致。为了选择有针对致病菌的药物,可作中耳腔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常情况是:致病菌有一种或有数种,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绿脓杆菌)等,采用有效抗菌消炎的滴耳药比较理想。多年临床应用中验证了泰利必妥滴耳剂抗菌谱广、疗效好、干耳率高,是中耳炎滴耳剂中有效药物。使用滴耳剂前,宜先擦净耳道脓液,固定头位,再滴入滴耳剂,需耳浴10分钟,才能保证药液在鼓室黏膜内充分发挥抗菌消炎作用。

在使用滴耳剂治疗中耳炎时,医患都应考虑炎症的类型,采用有效制剂治疗,重视滴药方法,以提高疗效,使中耳炎滴耳剂治疗更加安全有效。双方还要认真回忆并向医生提供:既往是否曾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滴耳剂,因为这些滴耳剂有内耳中毒致聋危险,如今已弃用或少用。民间有不少自制的草药滴耳剂,如果是含有腐蚀性药物如砒霜等制成的滴耳药,就可能造成严重面瘫、眩晕和全聋。还有,采用中草药粉剂,要严格防止粉剂堵塞耳道。抗生素喷粉剂治疗化脓性中耳炎者,可能阻碍中耳脓液外流,加重了炎症发展。

致病菌分布 篇3

关键词:医务人员,致病菌,医院感染

医务人员对患者做各种临床诊疗,大多数要通过手来协助完成,因此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患者健康密切相关,尤其是手携带的致病菌,会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为研究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时手致病菌的携带情况及洗手后的变化,本实验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随机抽取本院676名医务人员,采集其洗手前后手部皮肤拭子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随机抽取本院各病区(均属Ⅲ类区域)正在进行各种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676名(其中医师304人,护士372人)。于洗手前采集一份标本,用自来水经六步洗手法洗手后再采集一份标本,一共采集1352份标本。

1.2 材料

无菌洗脱液: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培养基:血平板由广州迪景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鉴定仪及鉴定卡:VITEK2-Compa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GN鉴定卡、GP鉴定卡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标本的采集

统一时间为上午9~11点。用沾有洗脱液的棉拭子无菌采集医护人员双手指屈掌面从指根到指尖处皮肤拭子,投入无菌洗脱液,立即送检。

1.3.2 致病菌的分离及鉴定

无菌抽取1mL采样液注入的营养肉汤管放置于(35±1)℃培养箱增菌培养18~24h,转种至血平板,对生长出来的疑为致病菌的菌落经纯化培养后用VITEK2-Compa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医务人员手分离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及溶血链球菌。

1.4 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ATCC2921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1.5 统计方法

两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676名医务人员手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洗手前检出致病菌68例,检出率为10.06%,洗手后检出致病菌21例,检出率为3.11%,洗手前后手致病菌检出率比较,χ2=26.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洗手前后医师与护士手致病菌的携带比较

见表1,洗手前护士手致病菌的携带率为13.44%,医师为5.92%,二者携带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46,P<0.05),护士手致病菌的携带率显著高于医师,洗手后二者无区别(χ2=1.19,P>0.05)。

2.3 检出致病菌分布情况

洗手前后共检出致病菌89株,如表2,主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未检出沙门菌。

3 讨论

医务人员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据统计,目前医院感染中90%是接触性传播的病原体感染,尤其出现在侵入性检查和治疗,以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污染或携带病原体而导致感染[3]。大量流行病学资料也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借手传播,这一途径比经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而经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造成的感染约占30%[4]。目前我国医护人员普遍对手部卫生控制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洗手意识、洗手行为依从性低、不能做到规范洗手[5],尤其在上午9~11时这一天工作中最为繁忙的时间段,更加不能及时规范洗手,导致手带菌超标。手携带的细菌以毒性大、侵袭力强的致病菌危害最为严重。手是否携带致病菌还是评价医务人员手卫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明确规定,医务人员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及溶血链球菌等致病菌[6]。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人体各个系统感染。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甲氧西林株(MRSA)及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ESBLs)引起的医院感染不断上升[7],由于这此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一旦感染治疗困难,死亡率高,且传染性强,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医务人员手携带这些致病菌可经各种临床诊疗操作通过接触传播给患者,使原来有基础疾病、抵抗力低的患者继发严重的感染,使患者原发疾病恢复缓慢,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本研究结果表明:(1)在各种临床诊疗活动过程中(洗手前)医务人员手致病菌的携带率为10.06%,主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经六步洗手法洗手后手致病菌的携带率显著下降(3.11%),六步洗手法能显著减少手致病菌的携带,应在广大医务人员中推广这种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中致病菌,因此接触抵抗力低下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新生儿、血透患者、肿瘤血液病患者前应进行手消毒。(2)医师与护士手致病菌的携带率比较表明,洗手前护士手致病菌的携带率显著高于医师,这与苏凤英、张晓卿报道护士手合格率高于医师的结果不相一致[8,9],可能与许多治疗操作均由护士完成,护士接触患者较多,接触的时间长,接触的污染物多有关,而洗手后二者无区别。因此,更应警惕由护士手传播致病菌引起的医院感染。

总之,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应密切注意手卫生,认真洗手消毒,减少手致病菌的携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Allegranzi B,Pittet D.Role of hand hygiene in healthcare-associatedinfection prevention[J].J Hosp Infect,2009,73(4):305-315.

[2]Akdemir O,Lineaweaver W.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 hand infections in a suburban community hospital.[J]AnnPlast Surg,2011,66(5):486-487.

[3]牟玉英,王新,李君.不同病区医护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3,13(5):440-441.

[4]邵卫东.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0):2953-2954.

[5]吴树梅,薛国文.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免水洗手前景[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04-2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173-194.

[7]Scheithauer S,Oberr hrmann A,Haefner H,et al.Compliance withhand hygiene in patients with 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 and 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J].J Hosp Infect,2010,76(4):320-323.

[8]苏凤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J].广西医学,2009,31(2):259-260.

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篇4

目前对这些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主要依靠常规的细菌学培养方法,一般需4~7d,操作繁琐,费时耗力,检验的准确度不高,在检测速度、敏感性与特异性等方面也有局限性。随着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有关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免疫磁性分离法、酶联免疫测定方法、核酸杂交技术和PCR技术因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单快速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以高通量、灵敏、特异、适用范围广和低成本为特点的快速检测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这些方法中又以DNA检测为基础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尤为广泛。同时,常规培养检测方法、基于免疫反应的检测方法等检测手段也在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本文通过探讨目前常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常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反复增菌、菌落分离及多种生化和血清学鉴别实验,食品中致病菌的常规培养检测方法灵敏、稳定、准确,并且检测结束后可获得目标致病菌,供后续研究,例如通过对从污染食品中检出的致病菌和从临床病人中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揭示污染食品和病人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即是否是由于食用了污染食品而导致的临床病例的出现,从而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实验室的支持。正是由于这些优点,所以截至到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仍将常规培养检测方法列为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例如我国的国家标准GB4789食品微生物检测系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的细菌分析手册(BacteriologicalAnalyticalManual,BAM)等等。由此可见,食品中致病菌的常规培养检测方法是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最基础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以核酸分析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筛选,则可减少大量的工作,有效地提高检测效率。

酶联免疫吸附法(ELLISA)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预先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再加入受检样品和酶标抗体,进行免疫酶染色,最后经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产生颜色变化,从而判断受检样品是否含有目的抗原。同时通过分析有色产物量可以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例如沙门氏菌ELLISA法是将细菌经离心之后,转移到醋酸纤维薄膜上,然后放在多孔板中固定,加抗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鞭毛抗体作用,再加第二酶标抗体作尉,最后以底物显色,产棕色或兰色为阳性。这种方法最小检出量可达10cfu/mL~10cfu/mL,其缺点是会引起假阳性反应。国内外学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不同的细菌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ELISA法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但ELISA对试剂的选择性高,很难同时分析多种成分,且对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有交叉反应。许多学者把其他方法与免疫学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检测灵敏性,大大缩短了样品检测周期。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荧光定量PC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及食品学科的众多领域,尤其在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荧光定量PCR技术巧妙地利用了PCR技术核酸扩增的高效性,探针技术的高特异性和光谱技术的高敏感性以及计量高准确性等优点,同时又克服了普通PCR技术易污染、不能定量、探针杂交灵敏度不高、分离洗脱条件不易控制等不足,在致病菌基因诊断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金大智等运用实时荧光PCR(Real—timePCR)技术建立对食品中单增李氏菌进行检测的快速方法,设计的引物和探针的序列特异性强,省去凝胶电泳的繁琐,降低了污染的可能性。以沙门氏菌的检测为例,杜邦公司BAX系统不但能检测到所有的沙门氏菌血清型,而且可以排除所有的非沙门氏菌菌株。在没有使用PCR技术之前,所有的增菌方法都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检测人员操作技术差异,或因不断转移样品而导致样品发生交叉污染等原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甚至出现假阳性。根据致病菌的特异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是现阶段检测致病菌的最快速准确的方法。针对某种病原菌,采用传统的培养方法需要长达1星期的时间才能得到检测结果。而采用PCR技术,对绝大多数致病菌而言,在第二天就可以得到检测结果。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而且还可改进成定量竞争PCR,对标本中靶序列进行定量。实时PCR操作简单,闭管检测,减少污染,灵敏度高,并且可以在PCR结束或PCR过程进行同步定性或定量检测,而且可以进行大规模快速检测。

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定量、定性的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在该领域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提高分析灵敏度及重复性、降低自动化仪器和试剂成本、简化样品处理及多基因同时分析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应该指出的是,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分离培养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涉及一些需要最终结果的样品时,常规培养检测方法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标准。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检验检测中心)

致病菌分布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义乌市共有围产儿16 647例, 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出生缺陷患儿为观察组, 选择与观察组患儿年龄相近、男女比例相当、居住地相近的正常儿作为对照组。共获得观察组病例205例, 其中>28周出生缺陷儿发生数164例, <28周出生缺陷儿发生数41例;同时获得对照组病例410例。对两组患儿的家庭情况做详细调查。

1.2 研究及调查方法

对观察组患儿的疾病分布情况做统计分析。根据ICD-10分类确诊的主要出生缺陷类型有:多指 (趾) 、并指 (趾) 、唇腭裂、马蹄内翻足、肢体短缩、先天性心脏病、梅毒儿、肾脏畸形、无脑儿、外耳畸形、体表赘生物、脑积水和颈部水囊肿等。

调查研究采用《出生缺陷流行病学调查医院个案表》, 调查人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妇产科医生组成。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家庭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内容包括产妇的基本情况、家族史、丈夫情况和孕前孕期情况等。病例和对照的调查由同一个调查员进行。另外为保证调查质量, 调查之前需完成以下工作:采用预调查的方式对调查问卷进行完善;选取对照组时需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对象;调查人员的调查标准与方法必须统一, 这就要求参与调查的人员必须统一进行培训;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需认真核对资料完整性与真实性, 若有遗漏需及时电话或者家访以补齐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出生缺陷的分布

16 647例围产儿中共有164例发生出生缺陷, 发生率为1.00%。其中排在前十位的分别为:多、并指 (趾) 畸形41例, 发生率为2.46‰;唇腭裂28例, 发生率为1.7‰;先天性心脏病25例, 发生率为1.50‰;梅毒儿17例, 发生率为1.02‰;肾脏畸形15例, 发生率为0.90‰;无脑儿10例, 发生率为0.60‰;外耳畸形8例, 发生率为0.48‰;体表赘生物7例, 发生率为0.42‰;脑积水7例, 发生率为0.42‰;颈部水囊肿6例, 发生率为0.36‰。

2.2 出生缺陷的多因素分析

出生缺陷的多因素分析显示, 出生缺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妊娠早期或前期接触化学毒物、双胎或多胎、流产史、家族遗传病史、孕妇接触职业危险因素和孕妇慢性病, 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出生缺陷的主要疾病分布为:多、并指 (趾) 畸形、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梅毒儿、肾脏畸形、无脑儿、外耳畸形、体表赘生物、脑积水和颈部水囊肿等。出生缺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妊娠早期或前期接触化学毒物、双胎或多胎、流产史、家族遗传病史、孕妇接触职业危险因素和孕妇慢性病等。

在妊娠早期或前期接触化学毒物的母亲发生出生缺陷的概率明显提高, 这是由于某些化学毒物可以引起体内的一系列有害变化如农药[5]。大多数农药的成分都是有机磷酸酯, 而人类细胞的细胞膜极性相近, 所以它可以经过消化道或者呼吸道皮肤进入机体[6]。进入机体的有机磷酸酯可以和胆碱酯酶发生共价键结合成磷脂化胆碱酯酶, 胆碱酯酶失去活性, 乙酰胆碱的水解就不能进行, 而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 不能水解会引起神经功能亢进的中毒症状[7]。如果孕妇长时间接触农药造成有机磷酸酯体内蓄积过多, 可通过胎盘引起出生缺陷。

双胞胎或多胞胎要比单胎更容易发生出生缺陷。这是因为双胞胎或者多胞胎围产儿在发育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发育方面的异常, 尤其是单卵双胎的婴儿。因此发生出生缺陷的几率也比单胎的高。

孕妇在患病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出生缺陷, 这是由于孕妇在患病的情况下身体条件会下降, 导致胎儿营养供给不足。患病期间服用的某些药物也有可能引起围产儿畸形。有些孕妇可能自身带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传给婴儿造成出生缺陷。

流产 (包括手术流产、药物流产及习惯性流产) 也是引发出生缺陷的一个重要因素。手术流产由于流产后的子宫内膜创面容易被细菌侵入而引发子宫内膜炎[8], 胎儿受其影响易发生出生缺陷。药物流产有大出血的危险, 多次的药物流产对子宫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可能导致孕妇不孕或者出生缺陷[9]。习惯性流产的常见原因有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慢性疾病及子宫颈口松弛等。晚期流产多与母体异常有关, 而早期流产多与胎儿染色体异常有关。

总之, 出生缺陷发病率高、分布广泛。妊娠早期是出生缺陷的危险时期, 这段时间孕妇需避免接触危险因素, 定期做相应的检查以防止出身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闫学明, 于海莲, 夏美青, 等.北京市西城区0~5岁儿童先天缺陷调查及致病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8) :2401-2404.

[2]白亚娜, 屈燕, 胡晓斌, 等.出生缺陷致病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5) :44-46.

[3]胡晓斌, 郭妍玲, 李玲霞, 等.甘肃省不同地区出生缺陷致病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 2004 (4) :64-65.

[4]方俊群.湖南省前10位出生缺陷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 2008.

[5]芈静.蚌埠地区0~5岁儿童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 2008.

[6]王政, 方俊群.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09 (3) :679-682.

[7]段修洲.提高人口素质预防出生缺陷[J].农垦医学, 2009 (1) :51-53.

[8]胡晓斌.出生缺陷及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 2007.

致病菌分布 篇6

关键词:鸭,大肠杆菌,荧光抗体,冰冻切片,致病机理

西南民族大学禽病研究所从成都郫县送检的12日龄肉鸭中分离到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 经单因子血清凝集试验鉴定为O46血清型, 该菌对小鼠和雏鸭有较强的致病性, 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5×105.8cfu, 2.5×108cfu的细菌对雏鸭的致死率为100%。试验采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研究该致病性大肠杆菌在鸭体内的动态分布, 为进一步阐明该菌的致病机理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

1.1 菌株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46分离株, 由西南民族大学禽病研究所分离、鉴定, 并经中国兽药监察所复检。

1.2 试验动物

1日龄花边鸭若干, 购自成都双流县某种鸭场。购进后观察至12日龄, 体重约500 g, 用于攻毒试验。昆明系小鼠 (体重18~22 g) 、健康家兔 (体重2.2~2.5 kg) , 均购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动物中心。

1.3 主要试剂和设备

异硫氰酸荧光黄 (Lot88H5079) , Sigma 公司生产;DU800核酸蛋白检测仪, Beckman公司生产;电泳仪, 美国Bio-Rad公司生产;凝胶成像系统 (VerSa Doc 2000) , 美国Bio-Rad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荧光抗体的制备

2.1.1 细菌的培养

将已分离、鉴定的O46血清型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纯培养物接种于10 mL普通营养肉汤中, 37 ℃、200 r/min振荡培养24 h;再将上述培养物接种到100 mL普通营养肉汤中, 37 ℃、200 r/min振荡扩大培养24 h。

2.1.2 油乳剂灭活苗的制备

取终浓度为0.4%的甲醛溶液于37 ℃水浴200 r/min, 振荡灭活上述培养物24 h并离心收获菌体, 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菌体, 并将细菌量调整至1×1010cfu/mL, 用油佐剂乳化制备灭活苗, 用昆明系小鼠作安全检验。

2.1.3 高免血清的制备

首免在家兔的两后足跖部皮下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各0.50 mL;10 d后于兔腹股沟部左右两侧肿大的淋巴结内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各0.50 mL;10 d后脊椎两侧6点 (颈椎、胸椎、腰椎各2点) 皮下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各0.50 mL;最后一次免疫10 d后, 采用平板凝集法测定血清效价。效价达到1∶800以上者, 无菌分离血清, 置-80 ℃冰箱中冻存, 备用。

2.1.4 免疫球蛋白IgG的提取和含量的测定

采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粗提上述高免血清中的IgG[1], 将粗提的IgG用Spehadex G200层析柱纯化, 收集280 nm处有吸收值的样品, 经SDS-PAGE电泳分析, 用Braford法[2]绘制标准曲线, 确定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 根据回归方程估算IgG的含量。

2.1.5 IgG的荧光标记

将提纯的IgG溶液置-80 ℃冰箱中预冻, 然后迅速移到真空冷冻干燥机中冻干至粉末状, 用0.5 mol/L、pH值为9.5的碳酸盐缓冲液溶解冻干粉末至IgG终浓度为20 mg/mL。按IgG与荧光素为1∶50的比例称取异硫氰酸荧光黄, 用pH值为9.5的碳酸盐缓冲液溶解后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常温搅拌4 h。 将搅拌充分的标记混合液滴入Spehadex G200层析柱中层析, 去除游离荧光素, 回收带荧光标记的IgG。

2.2 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的建立

将已经标记好的荧光抗体作1∶2, 1∶4, 1∶8, 1∶16倍比稀释, 用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46分离株涂片, 分别用各稀释度荧光抗体染色, 观察不同稀释度荧光抗体染色后出现荧光染色细菌的多少以及荧光亮度, 确定荧光抗体的最佳使用浓度, 并将荧光抗体按照最佳使用浓度分别染色沙门菌、乳酸乳球菌等, 以检查荧光抗体的特异性。

2.3 雏鸭攻毒试验

2.3.1 雏鸭攻毒前的准备

逐日观察购进的1日龄花边鸭的健康状况, 无异常者于12日龄攻毒。

2.3.2 细菌的培养

将已分离、鉴定的O46血清型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纯培养物接种于肉汤中, 37 ℃、200 r/min振摇培养24 h;5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 收集菌体沉淀, 用无菌生理盐水重悬细菌, 并将菌液浓度调至2×108 cfu/mL。

2.3.3 攻毒

取12日龄健康雏鸭20只, 每只鸭腿部肌肉注射0.5 mL细菌悬液。同时取相同日龄健康雏鸭10只, 每只鸭腿部肌肉注射0.5 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2.3.4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观察

观察试验鸭的临床症状, 并剖检观察其病变。

2.3.5 病料的采集

分别于注射后30分钟和1, 2, 4, 12, 24, 36, 48, 72小时采样, 每次分别采集2只雏鸭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胰腺、法氏囊、胸腺和肠, 于-80 ℃保存, 备用。

2.4 冰冻切片的制备

将组织块从低温冰箱中取出, 贴附于冰冻切片机制冷台上, 等组织块完全冰冻时切片, 厚度为7 μm, 风干后置0~4 ℃冷丙酮中冰浴15 min, 再风干后于-20 ℃保存, 备用[3]。

2.5 切片的荧光抗体染色及观察

滴加标记抗体覆盖切片 , 放入湿盒内, 置37 ℃恒温箱中浸染30 min;取出后倾去荧光抗体, 用纯化水涮洗1次, 然后用0.01 mol/L、pH值为7.4的PBS缓冲液涮洗3次, 每次5 min;用0.01%的伊文思蓝复染3~5 s;再用PBS溶液涮洗数次, 最后用缓冲甘油 (甘油与pH值为8.0的磷酸盐缓冲液的比例为9∶1) 封片, 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4]。

3 结果

3.1 油乳剂灭活苗的安全性检测结果

注射油乳剂灭活苗的试验小鼠在注射部位都出现了炎症反应, 对照组小鼠均正常。说明油乳剂灭活苗除在注射局部引起炎症反应以外, 不致小鼠死亡, 可用其免疫动物。

3.2 免疫球蛋白 (IgG) 的纯化结果 (见图1)

1.分子质量蛋白标准;2.纯化的IgG。

由图1可见, 纯化的IgG经10%SDS-PAGE电泳后在50 ku左右出现纯的与IgG分子质量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

3.3 IgG含量的检测结果

用Bradford法制作标准曲线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981 8, 回归方程为y=2.631 3 x-0.202 4。样品值带入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纯化样品的浓度为0.704 1 mg/mL。

3.4 荧光抗体的最佳使用浓度

用荧光抗体浸染O46血清型大肠杆菌涂片, 以出现特异性荧光最明显、非特异荧光尽可能低的荧光抗体稀释度作为最佳的荧光抗体使用浓度, 结果荧光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8, 见表1。

3.5 荧光抗体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将荧光抗体按照最佳使用浓度分别染色沙门菌、乳酸乳球菌和大肠杆菌, 结果只与大肠杆菌发生特异性结合, 观察到荧光细菌, 而与其他受试菌株均不能出现特异性荧光。

3.6 试验鸭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攻毒后30分钟试验鸭经临床观察及剖检均未见异常。1 h后即见试验鸭采食量下降, 站立不稳, 成堆聚集;剖检未见明显的异常。2~12 h试验鸭精神进一步变差;剖检可见肝脏有点状出血。攻毒24 h后, 试验鸭呼吸困难, 站立不稳;剖检可见肝脏有出血斑、黄染, 心脏有出血点, 脾脏肿大, 开始出现死亡。36~48 h, 试验鸭呼吸困难, 站立不起, 拉白色稀便;剖检可见肝脏、心脏出血, 肝周炎和心包炎, 心包膜增厚, 气囊炎。72小时时, 试验鸭死亡;剖检可见严重的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

3.7 荧光抗体染色结果 (见表2)

4 讨论

(1) 试验制备的针对自行分离、鉴定的O46血清型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荧光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异性, 所以经直接荧光抗体染色人工感染的试验鸭不同时间采取的组织制作的冰冻切片, 能观察到在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脑等实质器官以及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出现细菌, 可见利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研究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在鸭体内的分布是可行的。

注: +表示出现特异荧光, -表示未出现特异荧光, ±表示出现可疑荧光。

(2) 细菌攻毒试验鸭2 h后, 病变即首先在肝脏出现, 由此可见肝脏为该菌的最嗜器官。在24小时以前, 动物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但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未见特异性荧光出现, 推测24小时以前细菌可能很少或者尚未进入机体组织器官, 或由于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有限, 尚不能检测出少量存在于组织器官的细菌, 细菌在攻毒后最初一段时间内引发试验鸭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是由于该菌导致机体菌血症的结果。

(3) 在细菌攻毒36小时以后, 大部分试验鸭内脏器官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 荧光抗体染色可见各器官、组织中明显的特异性荧光染色细菌, 说明细菌此时已经侵入机体大部分器官, 并在体内大量繁殖, 使机体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病理变化。至72小时, 菌体已基本到达全身各器官, 脑部也出现了可疑荧光。从荧光抗体染色人工感染后相同时间不同器官出现荧光细菌的情况看, 该菌进入机体后, 在体内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细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其入侵数量等因素有关。病原菌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机体, 并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感染和产生不同的结果。试验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成功复制了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例, 观察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解变化。荧光抗体染色各器官冰冻切片的结果也表明细菌在体内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顺序。

参考文献

[1]何昭阳, 胡桂学, 王春凤.动物免疫学实验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汪家政, 范明.蛋白质技术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2-46.

[3]岳华.小鸡接种新城疫Ⅱ系苗后体内抗体生成细胞的分布[D].杨凌:西北农业大学, 1988.

致病菌分布 篇7

关键词:臭氧 矿泉水 灭菌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8-0000-00

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及消毒剂,臭氧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把各种致病菌及微生物消灭干净。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其灭菌功效归纳,臭氧与其他杀菌剂对细菌的杀灭效果依次为:臭氧(O3) >次氯酸(HClO)>二氧化氯(Cl02)>银离子(Ag+)>次氯酸根(ClO-)>高铁离子(Fe3+)>三氯胺(NC13)。因此,臭氧在水处理中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杀菌消毒。

1 臭氧的特性以及作用

常温下,臭氧为气态,呈现淡青色,极不稳定,溶于水但溶解度不高。其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仅次于2.87V的氟,高于1.97V的氯气,属于一种强氧化剂。O3的稳定性差,将溶解O3的水溶液放置一段时间,臭氧的浓度c(O3)会随着放置时间t而下降,其反应机理为2O3→3O2,△H=285kJ/mol-1。曾经有科学家在室温为20℃的条件下,测得臭氧水的pH值为7.6,于是他不断调整水温范围在10-15℃之间,然后做出臭氧水的浓度c(O3)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测得O3的半衰期为36min。

2 矿泉水中致病菌的种类、危害

2.1铜绿假单胞菌

该菌可寄生于皮肤、肛门、腋窝、生殖器和外耳道等人体部位,通常情况下致病概率极小,可是如果机体抵抗力低下,大量铜绿假单胞菌则有致病的可能。严重的系统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甚至可导致患者得败血症,往往还伴有发热、黄疸、肺炎甚至脑膜炎等并发症。

2.2粪链球菌

感染此类细菌将会出现如咽炎、脓疱疮、扁桃体炎等病症,另有乏力、恶心、呕吐及头痛等全身中毒表现,严重时可能在病例早期就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脑病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

2.3大肠杆菌

人体如果被变异的大肠杆菌感染后,会发生可怕的痉挛性腹痛和多次的出血性腹泻,同时伴有发热、呕吐等表现;如果肾脏受到波及,还可能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症,严重者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2.4产气荚膜梭菌

由该菌引发的食物中毒较为多见,因其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与较长的潜伏期而可存于矿泉水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以及水样腹泻,如果注意饮食卫生,无发热、无恶心呕吐,两三天后即可自愈。

3 臭氧的灭菌原理及在矿泉水中对致病菌的灭菌效果

3.1 臭氧的灭菌原理

作为人类已知的仅次于氟(F2)的强氧化剂,O3在一定浓度下能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产生生物化学反应。O3能氧化分解细胞的葡萄糖氧化酶,并直接與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分解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破坏细菌的物质代谢及生长。O3还可分解不易降解的苯等

芳香烃化合物,破坏氰化物等剧毒物的分子结构,并且自身无毒物产生。

3.2 臭氧对致病菌的灭菌效果

O3的水溶液具有非常强的杀菌作用,并且低量高效,尤其是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定范围内的细菌及微生物全数消灭。本文中,为了展示这一强大的灭菌效果,特以具体实验数据来进行相关探讨。在本实验中,首先分别取水样品将其暴露于空气中,让细菌自然生长,然后测定通入O3前细菌的浓度。当矿泉水中的臭氧浓度达到0.50mg/L时,5分钟内臭氧即可将细菌全部杀灭。

4 臭氧灭菌对矿泉水水质的影响

4.1 锶、偏硅酸等有益成份

我国饮用矿泉水中锶、偏硅酸重碳酸盐均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也是矿泉水中的主要有益成分。因此臭氧杀菌过程中是否改变了矿泉水中锶、偏硅酸、重碳酸盐的含量,值得展开探讨。另外,矿泉水作为一种饮用水,其总碱度、总硬度以及pH值也必须得到严格控制。本次取矿泉水水样进行相关实验,向该水样中通入O3,15分钟后对其成份进行测定分析。水样经O3处理后除了pH以外几乎都没有改变,说明臭氧消毒对这些指标影响不大。

4.2 矿泉水中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天然矿泉水经O3消毒处理后进行灌装,使矿泉水含有一定浓度的O3。而如果O3浓度偏低,则其只能起到抑菌作用,矿泉水存放一定时间后,O3因其不稳定性而分解,使细菌又获得生长繁殖的机会,造成微生物超过国家标准;若O3浓度过高,则不仅会对天然矿泉水的口感产生一定的影响,还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空气中O3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危害,因此作业车间内O3浓度不得超过0.3mg/m3。瓶装矿泉水几乎不含杂质,这使O3的分解速度受到了影响,瓶装矿泉水中存留较长时间的O3使其带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有毒性作用。其主要毒理是引起细胞膜脂质及一些蛋白质基团的过氧化,使体内自由基增多,降低红细胞中乙酰胆碱酶活性,促进机体衰老。因此,在允许使用O3消毒处理矿泉水的同时,应对瓶装矿泉水中O3允许使用的含量进行标准化的评定,要把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

5 结语

臭氧对矿泉水进行灭菌,当水中臭氧的浓度达到0.5mg/L时,5分钟之内即可将水中的细菌全部杀灭;而矿泉水中锶、偏硅酸、重碳酸盐等有益成分并不会受其影响。建议在使用臭氧对矿泉水进行灭菌处理之前,做到使用量的标准化,并且严格遵守这个标准,充分保证饮用矿泉水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永清,吴清平,张菊梅,郭伟鹏,彭飞艇,杨秀华.臭氧对矿泉水中致病菌的杀灭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2]张永清.包装饮用水臭氧灭菌机理及其消毒副产物溴酸盐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11.

收稿日期:2015-03-2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致病菌分布】相关文章:

食品致病菌05-21

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10-04

致病机理06-06

致病特性08-17

致病危险因素06-26

相关致病因素08-09

高致病性05-31

致病性试验08-13

伪狂犬病病毒致病07-18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08-22

上一篇:50元人民币下一篇: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