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2024-08-0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精选十篇)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运行模式,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及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实践教学是“小实践”,它是同课堂讲授这种理论教学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教学环节,偏重于直观性、形象性、感性、便于学生参与,一般表现为观看教学录像(或电影)、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竞赛、举办征文写作,以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某些调查访问活动。广义上的实践教学是指“大实践”,包括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创业实践等很广泛的内容,这种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其目的是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前者则侧重于将教师系统的理论讲授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动口、动脑、动手有机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成为学生理解和内化通过灌输获得的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后者着重强调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这种对实践教学广义上的理解,突出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应该是也必须是一种实践化、理论化的教学活动,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本文试从广义上探讨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及其考核评价体系。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如果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话,那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就既是每个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为每个学生所认同、并具体化、个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要的理论灌输是不可或缺的。这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涂尔干所说:“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成为的那种人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而由社会所要求的这种人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潜能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按社会的要求去限制、规范我们的行为、欲望,我们就不能形成一种社会人格,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如果说这就是灌输,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提倡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理论教学的实践化和实践教学的理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引导,使学生系统学习基本理论,但理论引导必须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就是指在理论教学中要渗透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即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创设实践教学的情境、模式,如讨论、演讲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自觉动脑、动口和动手的习惯,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实践教学的理论化是说,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指导,即学生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实践活动,都一定是在所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只有这种理论化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感,也才能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理论化,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践活动是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位, 5~7人为一小组(其中1人为组长)。每人分工不同,职责不同,共同参与完成研究课题。这一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经过对收集资料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过程,还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此外,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发展,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

(一)开创“以课堂实践带动课堂教学、以校园实践延伸课堂教学、以社会实践拓展课堂教学、以科研实践深化课堂教学、以创业实践转型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学运行新模式。课堂实践是活跃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兴奋剂。课堂实践就是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而进行的改革。其优势在于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性,能及时抓住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直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堂实践彻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构建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

1.校园实践是课堂教学在校内的延伸。校园实践教学活动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的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到校园之中,使课堂教学突破了教室的局限。校园实践教学活动直接与学生校内生活相联系,便于学生广泛参与。

2.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最大限度的拓展。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及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及拓宽视野的目的。

3.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升华。课题研究是让理论课活起来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是以吸收知识为主,而渗透科研的课堂教学则将吸收知识与运用知识、创造思维相统一,强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过程进行指导。

4.创业实践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重要的选择。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的要求,为了贯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创业实践转型课堂教学。创业实践首先要转就业观念为创业观念,创业观念主要包括创业的价值观、知识观和能力观。力争通过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二)把社会调查作为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组织同学们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结合《概论》课讲授一学年的特点,第一学期教研室统一研究社会调查题目、调查要求,讲授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和写作方法,布置同学们假期开展细致的社会调查,搜集资料。第二学期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调查报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把读书、思考、认知与责任、就业、前途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培养。

(三)借助专业特点,因学科而异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发挥学科优势进行目标培养。结合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等专业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目标培养,设计不同的方案、题目。比如:临床医学学生调查的重点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学生村医工作等;药学专业调查的重点要价虚高、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等;公共卫生专业的重点是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就养生保健等知识普及调查。使每位同学在社会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学科特点,达到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查找不足、增长才干的目的。

(四)整合校内资源,增强责任感,转变发展意识。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出发,争取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学生的医学实践、就业认知、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培养,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大局。改革创新才能发展,我们要有敢干、能干、会干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争取干出一番成绩来。

(五)组织编辑出版《河北医科大学大学生优秀社会调查报告专集》。遴选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配以教师点评,结集出版,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专业相结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河北医科大学特色品牌,在全校范围内传阅并赠送有关部门、院校以增加影响力。力争每届学生印刷一册,逐年积累,使其在河北高校与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建立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化过程考核,我们坚持考核内容、方式、时机多元化的原则,建立了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

《概论》课是考试课,结合课程内容和培养要求,我们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设计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体现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期满足同学们考研方面的目标要求,着重体现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考研的实际情况,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按照全国研究生考试的模式、题目类型出题,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严格对同学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起到模拟训练作用,对学校同学参加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课考试大有益处,受到欢迎。第二学期着重体现同学们实践能力、创新素质的全面培养,比较注重过程性评价。《概论》课第二学期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要求,为配合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实施开放式考试。期末成绩由两项组成:第一项成绩,结合第一学期布置的寒假社会调查活动,以小组的形式经过讨论、选题、查找资料等环节,撰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评出A、B、C、D四个等级,由教师量化成分数,这份调查报告的成绩是每位小组成员的成绩,占期末考试的60%;第二项成绩,在任课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平时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自主授课、演讲、讨论发言、撰写心得体会、组织与本课有关的各类学生实践活动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给出分数,占期末考试总分的40%。这样一种考核体系既发挥了传统考核方式的优势,同时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迫切要求。

四、实践教学信息反馈

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践活动交流分享会,每个实践小组都推选一名代表发言,介绍本组的选题、调研过程、经验与不足。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展示自我,不断创造的平台,不仅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人际沟通技巧,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主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 虽然实践时间很短,能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限,能够产生的影响较小,但从中学会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因为这些问题都值各个社会群体的深入思考和关注。做总比不做好。从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一定会在自己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一定会对未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争取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前行的路上为社会贡献自己微薄但有效且宝贵的力量。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2

李玫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实践教学是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汉语言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应包括三方面:点面联动、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李玫(196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育。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目标任务

(一)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均为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它们承担着传播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重任。近年来,语言能力被视为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语言类课程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从多年来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喜欢上文学类课程而轻视语言类课程,主要原因在于文学类课程更生动有趣,而语言类课程内容繁杂、枯燥,理论性强成为主要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改善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已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语言类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受到专业基本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把语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研究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语言研究素质进行培养,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自觉运用语言理论具体分析现实社会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并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这些语言问题。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遵循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本着“重视实践,强化能力”的原则,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点面联动、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一方面要把握由小及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另一方面,要遵循由课堂到课外、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由点及面,逐层递进,形成从课内走向课外、点面结合的联动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课、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文化考察、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所谓的“点”,是指校内的课堂教学。首先,课堂教学应突出语言理论的应用价值,突出实践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每一章、每一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其次,进行教学演练。就语言类课程中的一般了解性问题或学生普遍感兴趣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任课教师全程指导,由师生共同为参加模拟教学的学生进行评议。

所谓的“面”,是指校外的开放式社会大课堂。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实训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多渠道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各种专业的社团,利用专业社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言调查,走出校园从事方言调查,搜集、评析广告用语,检查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

1.精选形象生动、贴近现实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让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更接近生活,让语言理论的讲授更具有实用性。例如,在讲词类搭配时,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很男人”、“很淑女”等说法的规范性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讲语法时,现代街头广告中的经典语例和失误语例都可作为讲授分析对象,以诱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还可以适时适量地提供一些不合乎语言规范却又大量存在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实例,供学生思考、辨别,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应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应把在科研中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以及自己的成果和体会加以归纳提炼,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丰富、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如把“对联”撰写与古汉语文选有效结合起来,并借此打破古汉语教学中唯字词是尊、将“文选”当作服务于词汇和语法的纯粹工具的格局,撰写对联不仅锻炼学生组织材料、发挥想象的思维能力,更使得课堂自始至终充满乐趣。

2.全方位运用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首先,课堂教学应加入技能训练课,运用课堂训练让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流行语、网络语言、手机短信、店名、商标名、广告语言等),鼓励学生动手收集,并尝试分析、评议,扩大他们的视野,加大他们的信息,使学生了解新的研究动态和社会语言热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积累语言卡片,学会收集整理语言资料,并能对所记录收集的语言现象或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训练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其次,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如组织专业语言调查:语音调查、词汇调查、语法调查、语言使用调查等,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应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如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固定安排专题研讨课,就学生遇到的课程内的疑点、难点及语言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每次就1~2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并预先布置,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也可以将所讲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发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增加课堂的实践性。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立,还要有适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1)逐步减少考试中的单纯知识性识记部分,增加对学生运用和创新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查。(2)考试方式提倡多样化,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全面考查和小型论文都可以并存。(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素质评估,包括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学术见解等。

2.考核评估体系的具体内容。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估体系应包括语言理论的考核、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四个部分:(1)语言理论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2)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对学生的文字水平、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予以考核评价。(3)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学术见解、观念、能力上的.创新进行评价。(4)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语言现象的观察力和敏感度,对语言热点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等予以评价。

在考核评价中,语言理论知识的考核占35%,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占35%,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占10%,实践能力占20%。

所占分值的比例具体到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三门语言类课程中,还可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具体调整。

3.考核评价的方式。(1)语言理论的考核,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即在期末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试卷内容的设计应尽量符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2)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以期末与平时、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期末笔试中,语言能力分析、运用的题型应占到整个试题的50%左右;另一方面,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并以作业和课程小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3)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考评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学术见解、语言的敏感度予以评价;课外考评是指课余时间用语言学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学年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理论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4)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根据课外实践的内容,用个体和团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最终完成的各类语言类调查报告,对学生个体或调查实践团队进行考核评价。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多元化的方式完成最终的综合考核,既考查了学生语言理论的掌握又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调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

[2]岳阳师范学院课题组。高校“两课”教学中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6)。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3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地质学;改革与创新

长期以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改革,并将科学研究成果实质性地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将现代高新技术成果适时地引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我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准建设以来,我们认真遵循教育部关于示范中心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教学改革精神和实践教学特点,不断深化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探讨实践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建设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示范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均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案

示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秉承“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激励个性、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逐步建立起分层次、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步伐,为培养面向21世纪需要的地质学本科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实验内容统筹安排,构建地球物质、地球动力学、地球演化及数字地球等分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各门实验课程内容之间合理衔接,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二是加强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综合,设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引入科研成果和与地方经济结合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

三是加强与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建设,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先进实验项目,使教材建设有利于学生自主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是实验教学采用开放模式,基础地质实验室每周开放6天,每天开放15个小时,其他实验室随时预约开放;专设一门“现代分析实验技术”课程,为本科生创新基金的实施和科学训练创造条件,同时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尖端的实验仪器全面为本科生开放。

五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实验习惯、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六是采取在校学生、毕业生、助教研究生和教师综合问卷、调查表、网上反馈、座谈和教学检查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构成

地质学专业以实践性强为突出特点,野外实践教学与课堂实习实验教学构成了传统的本科实践教育的两大体系。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础训练和社会实践已成为本科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我们全面统筹、协调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建了以秦岭造山带及其相邻稳定地块的大陆地质为天然实验园地,协调不同课程的课间实践教学和不同阶段的野外实践教学,穿插实施科研训练和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并符合“地质学专业教学规范”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习与实验

地质学课程体系中专业类课程一般均有相应的实习实验。以理科地质学专业为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验性,且知识更新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课程内容变化较大。因此,我们近年来在高度重视传统基础性实习安排的前提下,对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习与实验课程适度强调了其先进性、前缘性,努力与当代地球科学发展、国内外学科发展同步,将新的科学理论、观念与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习实验教学中,将教师及学科群体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

2.课间实习

为了强化野外现场教学在地质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中扩大了课间实习的力度,在10余门课程中实施课程间穿插野外实习的方法,将科研小课题、课程大作业等明显具有研究性、设计性的实习教学内容融入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矿床学课程课间野外教学实习,就很好地纳入了科学研究的教学思想。我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优选世界著名超大型金堆城斑岩钼矿床为基地,改变描述型、填鸭灌输式和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采用现场考察研讨式、设计式教学的模式,模拟工作访问式科研活动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综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科研能力。通过这样的野外实践,使学生掌握野外考察、研究的程序以及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3.野外综合实习

在地质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包括3大野外实习: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二年级地质填图实习,三年级生产(毕业实习)。我们在充分考虑到当前地球科学发展新趋势以及学生认知能力逐步提升的科学规律前提下,系统改革了地质学专业本科四年的野外教学实习计划,将新技术、新方法和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1)由认知向实证的转变。我们选择自然、人文、科研条件均佳的秦皇岛地区为地质认识实习的实习基地,将现代技术纳入一年级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教学。为每个实习小组配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将GPS在现代地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技术纳入教学内容,提升了野外技术方法,丰富了地质认识实习的内涵。学生需完成四张地质剖面图,并对四条地质剖面的地层、岩石、岩石组合、岩性变化规律、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以学生自己的野外记录和实际观察内容为主。总结报告要求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前题下,充分消化野外实际观察内容,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将实习区地层体系和岩石类型进行总结,全面归纳分析实习区地层序列和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具体有效的改革,使我系一年级实习已不再是通常概念上的地质认识实习,其难度、内涵均较传统的地质认识实习产生了飞跃性的变化,初步实现了由认知向实证的转变。

(2)传统地质填图与现代数字化地质填图的有机结合。在地质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二年级地质填图实习以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为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野外踏勘、地层剖面选择与实测、地质填图和地质报告编写、地质图件编制等全面训练,要求学生将地质基础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很好地结合,掌握地质学野外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以后的毕业实习及未来的地质科研、生产实践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GPS、GIS等高新技术在地学的广泛应用,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大大提高,地质填图质量明显改进,并使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信息化。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实现传统地质填图与现代数字化地质填图的有机结合。为此,我们自主开发了科研教学密切结合的地质数字填图软件系统,以安徽巢湖地区为实践教学基地,在扎实开展传统地质填图训练的基础上,实施数字化地质填图,使学生受到严格技术方法训练,并使已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3)将生产(毕业)实习提升为科学研究实习,实现由综合向研究性实习的转变。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将三年级的生产(毕业)实习明确提升为科学研究实习。三年级的科学研究实习是学生在本科期间进行独立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该项教学工作是在学生经过了一、二年级不同阶段,分别以认识、方法为重点的基础训练,并具备了初步认识、观察、分析和研究客观地质事物的基本能力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选题到实践、实验(测试)再到总结、提高、理论化的完整科研过程训练,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三年级实践教学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张扬个性),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或参与不同专业方向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申请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完成研究性学习。

(4)专门增设地质创新综合实习。在学生完成了华北区秦皇岛一年级实习、扬子区巢湖地区二年级实习和三年级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性实习基础上,我们专门增设了四年级地质创新综合实习。四年级以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地质走廊为教学基地,在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地层系统和构造变形为主的实际观察、研究、分析基础上,在点、线、面结合的同时进行异岩、异相、异构的对比分析,构建区域时、空地层—构造格架,研究地质事件、分析区域地质结构构造特征,探讨区域地质演化过程。以此使学生树立新的地球观,训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

4.实习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

为了配合实习实验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辅助措施。

(1)实施学生科研能力培训计划,形成“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学术团队。我们通过本科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采取师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的方式,自三年级起,将本科学生逐步地融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特色和研究实际,提出科研小课题(有限时间、有限经费、有限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将导师制与创新基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研究群体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本科生创新基金多层面的课题组,从而将导师制、创新基金研究计划、实验室开放及本科毕业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措施使部分高年级本科学生实质性地独立承担小课题、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

(2)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全面开放基础实验室、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示范中心基础教学实验室坚持面向地质学系学生和教职员工全面开放,承担着地质学系本科生、研究生的实习和教学任务,每周开放六个工作日,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免费使用。对于精密显微镜及高档显微结构摄(照)相系统,我们采用分段管理模式。教师直接负责学生显微镜操作培训和资格论证,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创新基金研究工作、学生参加导师科学研究项目所涉及的实验工作等,并由教师直接负责实验设备的使用安全。对于学生自主选定的实验工作(如课程实验报告、实习附加作业、选修课程开放性课程作业等),则直接由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论证学生的上机操作资格,经登记注册后,进入实验室自主完成实验工作。中心各专业实验室配备了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的教师,负责实验室的技术开发和长远规划设计,同样实行全天及全方位对本系教师和学生开放。

(3)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提供更多的互相交流及学习机会,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了示范中心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学术沙龙。一般每月举办一次。地学沙龙已逐渐成为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年教师交流学术心得,研究生扩大学术视野,高年级本科生培育学术思想,师生之间、学科之间广泛交流和相互启发的重要渠道。

为配合学生科研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本科生搭建一个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示范中心积极鼓励学生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2004年,由学生自行撰稿、自主编辑的学生学术刊物《地学新苑》创刊,学生从此有了一个采撷思想火花、交流学习心得、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

(4)实施多校联合实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近年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长期科研、教学积累,以具有传统地学实践教学优势的河北秦皇岛实习区、北京周口店实习区、安徽巢湖实习区、秦岭造山带实习区和鄂尔多斯盆地实习区为基础,充分发挥各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完成了在地域上相互关联,在教学内容上循序渐进,涵盖中国北方典型华北型地层系、中国南方典型扬子型地层系、秦岭典型碰撞型造山带、鄂尔多斯典型沉积盆地等具有丰富大陆地质内涵,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不同年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不同高校本科学生联合交叉野外实习,并初步尝试实施了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学生联合野外实习,初步实现了各地各校特色优质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推动了不同院校、不同国别师生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地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了重要新途径。

此外,西北大学还积极实施中美学生联合野外实习计划。美国堪萨斯州威奇塔州立大学地质学系多次与我系本科生一起共同进行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地质走廊野外教学实习,并达成了“美国威奇塔州立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中国西北大学鄂尔多斯—秦岭野外地质教学联合实习”协议。通过这样的合作实习,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将“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为西北大学和地质学系请进来、走出去,加快国际化进程创造条件,同时为地质学基地班学生提供了与国外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使他们逐步掌握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推进了人才培养国际化。

三、实验教学体系的特色

1.先进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

在学校的支持下,示范中心对相关的教学和科研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实现了四个打通。

一是打通了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示范中心与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了大型仪器公共实验室,实现了空间共享、资源共享。

二是打通了基础教学实验室与专业教学实验室,建立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室,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建设水平。

三是打通了教学仪器与科研仪器的使用。由“211工程”、基地基金投资购买的大型科研仪器全部面向实验教学开放,为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提供了条件,做到了科研反哺教学。示范中心特种显微镜室就是在原有教师科研用显微镜基础上建立和扩展的。

四是打通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通道。通过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实施,使本科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融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通过这些措施,理顺了示范中心管理体制,建立了教学和科研设备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了教学与科研上下贯通、相互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先进的管理体制,优化了资源配置,拓展了实验教学资源。

2.符合现代地质科学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体系

示范中心通过建立“一体化、多层面、开放式、重特色”现代地质科学实验体系,为开设探索性、综合性实验创造条件。例如,根据不同的专业定位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设置了基础、专业、创新三个层面的实验;将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融通,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计划”、“本科生创新基金计划”等项目,使本科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衔接。

3.富有现代地质学特色的实验内容

示范中心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设置实验,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并从科研课题中精选部分实验项目,将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引入实验教学,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4.强大的学科群与硬件条件支撑

示范中心所依托的地质学系,是国家“211工程”大学重点建设单位,设有四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具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2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点,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地质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强大的学科支撑、优秀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智力保障。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4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 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 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 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目标任务

(一) 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 均为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它们承担着传播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重任。近年来, 语言能力被视为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 语言类课程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 从多年来的教学情况来看, 学生普遍喜欢上文学类课程而轻视语言类课程, 主要原因在于文学类课程更生动有趣, 而语言类课程内容繁杂、枯燥, 理论性强成为主要特点, 大部分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改善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探索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已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语言类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受到专业基本训练,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能把语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转化为能力, 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研究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语言研究素质进行培养,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能自觉运用语言理论具体分析现实社会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 并通过自己的研究, 解决这些语言问题。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遵循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 本着“重视实践, 强化能力”的原则,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 点面联动、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 一方面要把握由小及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另一方面, 要遵循由课堂到课外、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 由点及面, 逐层递进, 形成从课内走向课外、点面结合的联动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课、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文化考察、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所谓的“点”, 是指校内的课堂教学。首先, 课堂教学应突出语言理论的应用价值, 突出实践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明确每一章、每一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其次, 进行教学演练。就语言类课程中的一般了解性问题或学生普遍感兴趣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 任课教师全程指导, 由师生共同为参加模拟教学的学生进行评议。

所谓的“面”, 是指校外的开放式社会大课堂。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实训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多渠道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 组织各种专业的社团, 利用专业社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言调查, 走出校园从事方言调查, 搜集、评析广告用语, 检查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等, 在此基础上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 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 开展读书征文竞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 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

1. 精选形象生动、贴近现实的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 让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更接近生活, 让语言理论的讲授更具有实用性。例如, 在讲词类搭配时, 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很男人”、“很淑女”等说法的规范性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讲语法时, 现代街头广告中的经典语例和失误语例都可作为讲授分析对象, 以诱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还可以适时适量地提供一些不合乎语言规范却又大量存在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实例, 供学生思考、辨别, 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 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应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 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应把在科研中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以及自己的成果和体会加以归纳提炼, 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不断丰富、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如把“对联”撰写与古汉语文选有效结合起来, 并借此打破古汉语教学中唯字词是尊、将“文选”当作服务于词汇和语法的纯粹工具的格局, 撰写对联不仅锻炼学生组织材料、发挥想象的思维能力, 更使得课堂自始至终充满乐趣。

2. 全方位运用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首先, 课堂教学应加入技能训练课, 运用课堂训练让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 (流行语、网络语言、手机短信、店名、商标名、广告语言等) , 鼓励学生动手收集, 并尝试分析、评议, 扩大他们的视野, 加大他们的信息, 使学生了解新的研究动态和社会语言热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积累语言卡片, 学会收集整理语言资料, 并能对所记录收集的语言现象或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训练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其次, 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 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如组织专业语言调查:语音调查、词汇调查、语法调查、语言使用调查等,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应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教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 如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固定安排专题研讨课, 就学生遇到的课程内的疑点、难点及语言的热点问题, 组织学生每次就1~2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 并预先布置, 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也可以将所讲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发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 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更能增加课堂的实践性。

(三)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立, 还要有适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

(1) 逐步减少考试中的单纯知识性识记部分, 增加对学生运用和创新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查。 (2) 考试方式提倡多样化, 闭卷和开卷, 笔试和口试, 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 全面考查和小型论文都可以并存。 (3)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素质评估, 包括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学术见解等。

2. 考核评估体系的具体内容。

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估体系应包括语言理论的考核、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四个部分: (1) 语言理论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2) 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对学生的文字水平、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予以考核评价。 (3) 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学术见解、观念、能力上的创新进行评价。 (4) 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语言现象的观察力和敏感度, 对语言热点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等予以评价。

在考核评价中, 语言理论知识的考核占35%, 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占35%, 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占10%, 实践能力占20%。

所占分值的比例具体到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三门语言类课程中, 还可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具体调整。

3. 考核评价的方式。

(1) 语言理论的考核, 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 即在期末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试卷内容的设计应尽量符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 (2) 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 以期末与平时、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 在期末笔试中, 语言能力分析、运用的题型应占到整个试题的50%左右;另一方面,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应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并以作业和课程小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 (3) 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 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考评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利用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学术见解、语言的敏感度予以评价;课外考评是指课余时间用语言学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学年论文等方式, 对学生理论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4) 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 根据课外实践的内容, 用个体和团队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最终完成的各类语言类调查报告, 对学生个体或调查实践团队进行考核评价。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多元化的方式完成最终的综合考核, 既考查了学生语言理论的掌握又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调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那景芳, 徐小平, 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 .

[2]岳阳师范学院课题组.高校“两课”教学中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 2000, (6) .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5

吴江市第二职业中学课题组

(2006年4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支撑。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吴江市,吴江在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榜上名列第六,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排名县级市第三,并荣获2005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长三角洲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并正在打造闻名遐尔的“吴江速度”,以丝绸纺织、通讯电缆、IT产业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吴江经济正在跃上新的台阶。我校所在盛泽镇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纺织大镇,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和中国丝绸名镇。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全镇云集了各类工业企业共1300多家,总资产达150亿元,并出现了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如祥盛集团、鹰祥集团、盛虹集团等。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这些大型集团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都必须是一流的。同时,这对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求的是有知识、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学校必须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否则,学校的办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发展就没有后劲。所以,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没有严格的操作训练,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因此,职业中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所决定的。职业中学的办学宗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些“应用性”人才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一定熟练程度的操作技能,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关键则在于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前途。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江苏省职业学校先进单位。我校《丝绸服装》、《计算机及应用》、《会计》专业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示范专业。学校十分注重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办学水平,使学生与社会形成无逢对接。因此,这一课题的提出对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的全称是“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研究”。核心概念是“实践教育”,从字面上看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有许多新内涵值得我们探讨。“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实验、实训、实习

等。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越来越与实践性教育密不可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类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对操作技术水平的能力,才能解决好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从我们了解的资料和信息看,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美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主要特点是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德国“双元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澳大利亚TAFE模式:它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英国GNVQ:英国政府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来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国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性教学。因此,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专院校也有专门的研究,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另外,我们借助网络系统,在“搜狐”、“新浪”、“中国职业教育网”等网页上查找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同时,我们查阅了国内多种教育科研方面的报纸期刊,如《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主办)、《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参考》(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力求较全面地了解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研究的成果。今年,我省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提出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的总体思路。上述这些方面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课题具有很强的针对和适用性,它从理论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作出了较为科学、准确的界定,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从实践层面上对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与方法、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研究将对我校乃至整个职业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本课题创新之处:

①、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作出了科学、准确的界定,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②、构建了一套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式、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构建原则。

③、建立模块式教学模式,以量化的管理办法,保证实践性教学性正常化。以程序化管理模式,保证模拟实习的效果。以规范化的考核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④、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教材编撰、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子课题的设计)

研究目标:实践性教学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巩固和深化课堂理性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专业课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模式、方法。从制度措施、步骤规范、环节程序,到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全新立体模式。本课题涵盖了如下内容(子课题内容的设计)。

1、如何认识职业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怎样看待职业教育实践性教育的体系与模式问题?

3、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教育有哪些特点与实施方式?

4、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途径、教学计划制订和实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提出了构建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步骤和方法。

5、以量化的管理办法,探索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以程序化管理模式,研究专业课模拟实习的可操作性。

6、怎样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公布的信息及时记录,加以利用。如部、省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黄炎培教育文选》、《陶行知文集》。

2.调查法:利用出差或开会学习的机会,对苏锡常地区职业教育的状况展开调查。

3.行动研究法:一边研究,一边进行实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研究,编写可操作性实践性实训教材。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的成果总结出来,用于推广使用。如把总结的经验可以应用到别的学科上,使其成果发扬光大。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工作准备(2006年4月~2007年1月)

①确定课题,确立研究的方向。课题确定为“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大纲体系、模式、方法的研究”。

②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中的分工,分别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③进行系统学习教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着手设计研究方案、着手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初期研究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月)

①搜集国内外职业教育有关实践性教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和熟悉国内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经验,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实践性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③以专业实训课为突破口,研究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体系、方法。构建本校自己的专业课实训的体系。

第三阶段:中期研究阶段(2008年2月——2009 年12月)

①总结探讨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操作要领、操作规范等环节要素,形成规范操作体系。

②组织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测量与效果评价,构建成本校一整套专业课实训的体系。

第四阶段:结课阶段(2010年)

①准备资料,做好档案整理工作。

②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

1、人员保障:陆正初老师实训处主任,大学本科学历,讲师职称。具有多年专业课教学和实训管理经验,对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是我校校本教材《丝绸纺织基础》一书的重要编写者之一。是我校省级“十五”课题“构建适应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张剑老师德育处副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从事服装教学工作,对服装逢制与设计颇有研究,本人和所教学生参加比赛多次获奖。是我校省级“十五”课题“构建适应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

2、经费保障: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拟每年拿出5000元作为课题研究经费。用于外出调研学习、购买资料、以及其它活动之用,在经费上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3、制度时间保障: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在课题组成员研究的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课题组将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完成任务倒计时制度。

4、常年聘请苏州市教研室周人骅主任担任学术顾问。

八、课题组织管理

组长:居成里副组长:杨涌伟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6

摘要: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其特殊的行业特点,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等进行改革。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思路并进行实践,进一步探索培养地矿类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地矿类;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是特殊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学校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必须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传统的地矿类专业包括地质和矿业两大类,它涵盖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IT程、石油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众所周知,地矿业类专业是一个艰苦行业,常年野外作业,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环境恶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兴专业和学科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专业被看好,而传统专业尤其是地矿业类专业遭受严重冷遇。过去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对复合型、创新型、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只有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对现有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经济对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安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地矿类专业进行改革、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安全工程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1997年原国家教委第四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由原来属于工学地矿类的矿山通风与安全(080107)、工学管理科学类的安全工程(082206)两个专业合并而成。这次专业调整是为了逐步适应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安全的日益重视和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煤炭、道路交通、金属非金属矿山、医疗卫生、建筑等行业的重特大恶性事故的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教育部制定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督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掌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力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燃烧学与爆炸学;掌握安全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和安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电子学、电工学及安全检测与监测仪表与技术;掌握安全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设计、施工、监察和管理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安全工程与通风工程设计、模拟、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设置。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形成的科学化培养模式,现有的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训练缺乏,校企联合不紧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差,缺乏对现代管理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等组织管理能力。因此,通过吸收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从安全工程的行业特点和实际要求出发,应该着力把重点放在提升专业人才层次、拓宽专业知识面、促进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也要从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安全”这条主线,尤其是煤炭、冶金等大中型工矿企业对技术或管理人才的要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该行业需求的安全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不但要具有理工科理论基础和安全技术(如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气安全、机械安全、防火防爆等),掌握先进的安全理论(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学原理等),熟悉安全生产、技术法规。还要善于组织、管理,深入调查研究。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要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以及敏锐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职业健康及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日益重视,以及人们对安全领域的普遍关注,对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根据调整整合后的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针对安全工程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对安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按照“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在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安全工程的行业特点,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重组。在强化大安全基础、体现地矿类学科特色与自主专业选修课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其整体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大安全基础课)、安全模块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实习、设计及论文等。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旨在加强大安全课程通识教育的同时,设置大量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培养个性化的创新人才。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方案的设置,遵循了“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与整合前的课程设置方案相比,一是强化了安全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适当压缩了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比例;二是强化了安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将安全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凸显了学科特色。我们通过大量专业选修课的调整,增加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可选范围,使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的需求选课,按照不同方向的研究和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选课。新的课程体系方案实施证明,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煤炭、电力、建筑、交通等行业从业,还是在企事业单位就业,都能派上用场和发挥作用。可见,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方案的设置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实践教学及成效

实践教学环节不但使学生的理论教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实施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学校将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也纳入学生的必修环节,并对实习、实践的效果实行量化考核,通过对实习、实践环节的答辩,进行成绩评定。

我校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及其特

殊行业要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学一科学实验一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从节约时间、节省经费方面考虑,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实习;建立了校外多家企业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实践表明,学生的社会实践层面得到了拓宽,他们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1、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我校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建有“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是全国四家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资质的单位之一。我校还建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两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打通了教学和科研平台。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各种形式承担相关实验教学任务,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力度,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实验内容的整合优化。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自主地进行实验、实践训练,在实战训练中理解和消化课堂理论知识。实践证明,这种途径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工程技术创新的方法与过程,切实经历体验科学理论与工程创新方法,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习惯。

学校还与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例如与平顶山煤业集团、郑州煤业集团、永城煤电集团、焦作煤业集团、中国铝业集团、安阳钢铁集团、新飞集团、宇通客车等企业达成实习协议,将上述企业作为学生经常性的实践及教学科研基地。我们的校外实习,使学生走出校门,在企业有关主管部门的安排下进行实习、实践。目前,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校外建立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已达60多家。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学生主动地结合学习内容或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查阅资料,阅读专业外文书籍等相关文献,深入思考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积极要求参加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校外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实践条件,对他们的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写作准备了素材,拓展了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2、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效果良好

从2003年开始,学校开始设立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和创新学分。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RTP)”和“步步高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训练项目,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五年来,学校从教学经费中共投入近100万元专项经费,立项和验收的训练计划项目达2000余项,有近8000余名学生参与受益。由于立项课题源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从选题、立项、撰写申请书、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任务等,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和项目实施方案,到完成训练项目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实践证明,两项科技训练计划的实施,检验了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和实际科研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自身知识和能力如何在工程及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近5年来,我校学生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作品)3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7项,有200余人次获得创新学分。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屡屡获奖,还连续两届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因此,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计划等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3、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保证培养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效果的全面检验,直接反应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学院对学生的论文选题途径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老师的研究课题,通过科学研究课题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有利于教学科研相互转化,进一步推动了“以科研促教学”;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这类设计型、研究型选题大多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技术、安全的实际问题,具有工程实践应用价值,有些甚至可以为生产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学校实施的科技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前期项目组老师和团队的研究积累,对研究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总结、归纳、延伸,进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还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倾向,通过和专业的相互结合,为学生就业和毕业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通过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并通过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监督检查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稳步提高。实践证明,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深受生产现场和企业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来。学校地矿类专业很多毕业生走上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的领导岗位,成为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

总之,为适应新的形势对地矿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其特殊的行业特点,通过调整优化其学科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生产实际,强化工程实践应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地矿类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7

一、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1、全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绝大多数学校采取从其他传统专业嫁接移植的方式, 将其描述为“本专业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能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市场营销以及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显得笼统、空泛、缺乏特色。为此, 本人大胆地提出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提法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一是简明扼要地告诉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二是为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使教学方案更有针对性;三是就业目标明确而具体, 更能符合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意向。

2、系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要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首当其冲的工作是分析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及其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在各种素质中, 业务素质中的职业素质最重要。而支撑和形成职业素质的人员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员招聘与录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传媒等能力和素质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来强化。

3、构建崭新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关键环节。为此, 本人根据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产学合作”指的是: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放在学校的课堂讲授, 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放到人力资源管理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中进行, 学院教师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相互协作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 并通过动手操作、顶岗实践来检验、提高, 使学生学而能用、用而能熟, 专业实践上升为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提升为就业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 提升为综合素质,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科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技能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实践课程体系。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包括英语、计算机、交际礼仪、民族歌舞等, 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事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实践课程。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社交礼仪、组织行为学、人员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员招聘与录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传播等课程。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地体系

实践教学基地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具有基础性意义, 必须高度重视。从空间上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如校内心理测试实验室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各类人才招聘市场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形态上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分为静态实践教学基地和动态实践教学基地, 如校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是静态实践教学基地, 与学校签约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实践教学基地是动态实践教学基地;从效果上看, 可分为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和实战实践教学基地, 如校内的招聘与录用模拟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基地, 与学校签约的各个企业的顶岗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战实践教学基地。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保障体系

(1) 师资保障体系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鼓励老师考取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经理人证、人才市场管理经纪人证等各种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证书。同时鼓励老师们去相关企业和行政、事业部门挂职锻炼, 想方设法培养“双师”型人才;在校外, 要高质量地搞好、搞活相关企业和行政、事业部门的实践教学, 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为此, 可以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职教师, 从而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

(2) 制度保障体系

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制定一系列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习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论文管理制度等。

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评价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比较困难。拟采取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 企业评价和对比评价等方法,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和监控, 通过种种评价和监控, 完善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效果。

5、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体系

实践教学的方法也很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采取模拟教学法、科研参与法、实地教学法、参观见习法和顶岗培训法等。

三、开拓创新, 努力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1、认知模式

即以参观考察的方式, 安排学生去学校附近的人力资源相关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现状和服务操作技能要求, 为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提供感性基础。

2、体验模式

即以某种角色的形式, 安排学生去学校签约单位的人力资源相关企业或行政、事业相关部门亲身体验和感受有关管理和服务现场情况, 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相关课程打下经验基础。

3、模拟模式

即通过制造模拟环境, 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人力资源服务与管理的模拟训练。

4、实战模式

即安排学生到学校签约单位的人力资源相关企业或行政、事业相关部门进行相关课程的顶岗实践。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形成能力与素质提供实战平台, 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科学构建以课程体系、基地体系、保障体系、教学方法体系、评价监控体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和以认知模式、体验模式、模拟模式、实战模式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 艺术设计产业在不断崛起, 这种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审美文化形态急切地呼唤着高等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加大其创造性的实践力度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身学科。单一性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甚至难以生存, 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下艺术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不仅要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还要熟练的掌握实际操作能力, 只有真正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实现自身价值。

一、我国高校现代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 物质水平的日益提高, 国人的购买力不断的提升的同时, 人们对美的追求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 这一“机遇”使艺术设计这门专业在我国方兴未艾, 同时, 西方的设计理念、文化、教学经验不断传入我国, 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促进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的体系。但是, 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 我们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 教学方式和理念落后。

我国现在的艺术设计分类还比较模糊, 教学的理念方式还离不开书本的理论灌输, 而艺术设计确是一门要求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问题主要存在于: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动手实践, 教学理念不够前沿, 相关的专业内容狭隘, 教学方法单一等等问题。且同时在西方艺术设计教学的不断流入, 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没有做好对各种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冲击的准备, 导致往往不论优劣照单全收, 于是“生搬硬套”“生吞活剥”的现象时有发生。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不科学。

现行的教学体系中艺术设计教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文科类院校, 另一种是工科类院校。前者偏重于美术理论和美术实践教学的训练;后者则偏重于专业技术实践训练。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文科生考进专业美术院校, 很难得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培训。理科生考进工科院校又得不到美术理论和专业实践的训练, 对美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他们就业的主要障碍。我们应打破这个现状, 将审美与技术相结合。在艺术院校设立相关工艺实践课程, 在工科院校设立更多的美学鉴赏和美术实践培训, 甚至于建立院校之间的长期交流关系。让学生们学以致用, 更好的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3. 层次性教学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于其他专业同样有职中, 职高, 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目前也出现了与其他专业同样的问题, 即盲从追求高学历, 而忽略了各个层次的不同优势, 忽略艺术设计这门专业在实践的重要性。

二、对西方优秀艺术设计理念的借鉴与吸收

20世纪以来,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不断的探索与借鉴。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不断地融入西方的设计学术理念, 力争创造符合现代人需求的现代设计。构建的“工艺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底蕴、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 想象能力几个因素的相互结合, 造就了包豪斯的艺术与工艺融合的设计理念蓬勃发展, 包豪斯其实用且不乏鲜明的艺术风格让它在世界艺术潮流具有一席之地和广泛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兼具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民族, 这一特点与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暗合,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可能也是我国艺术设计领域更容易接受包豪斯设计特点的原因之一。

西方优秀的设计理念的融入, 为我国艺术设计这一专业提供了广泛的借鉴, 与宝贵的经验, 这可以使我国设计专业领域少走许多弯路,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 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才能走上一条独立创造的设计之路。

三、艺术设计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1. 在共同专业教学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延展性、思维创造性、自主学习和自主审美分析性。

2. 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教学及艺术教学等教学内容。保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创造力。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开设专题讲座、实践基地教学研究、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 采取以传统文化为面, 地域文化为点, 以市场经济为线的点、线、面式教学。在充分了解特色文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力度。

3. 加大对市场材料科学认知, 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很快, 我们必须让学生及时掌握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在设计中熟练运用它们并创造出集艺术与科学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4. 加强实践实习专题课程, 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增强综合能力, 将专业设计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合二为一, 让学生走出去, 在真实的市场背景中实践, 既是对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运用、检验和提高, 也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5. 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改良。当下,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采取的是教师面授理论, 学生一般只有在课下才能自己动手实践, 所以可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不融洽。对于此, 我们应该改进我们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 使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上尽量多的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发散思维, 也能使老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与教学中的难点, 尽早为学生答疑解惑, 也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代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在艺术设计中起到推动作用, 又可以对艺术设计起到制约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在教学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 科学引导下, 做到艺术设计中实践教学的模式、教学体系等与时俱进, 教学工作者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设计理念, 建立创新思维, 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我们要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科学的道路, 为培养出大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设计师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教学部高等教学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M].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7.

[2]牛晓牧.生态艺术教学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8.

[3]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学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包豪斯》[英]弗兰克·惠特福德[M].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9

一、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观的认识

会计学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 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不仅可使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还可为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历层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差异, 本专科生重在认识知识, 所学的知识一般既有问题又有答案;硕士生重在运用知识, 所学的知识一般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博士生重在创造知识, 所学的知识一般既没有问题又没有答案。这三个层次的共性为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 既熟练掌握知识又灵活运用方法。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针对不种类型的会计人才实践技能应有不同的要求, 即针对应用型人才而言应重视技能的培养, 但并不意味着忽视理论的学习;针对研究型人才而言应重视研究技能的培养, 但并不意味着忽略技能的锻炼。另一方面, 不同的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不同的专业技能, 即针对大学生而言, 对其不同专业的业务操作技能有一定的要求;针对研究生而言, 对其不同层次的科研写作技能有一定的要求。

二、目前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院属于浙江省独立学院院校中为数不多的单独开设会计学本专科专业的高校, 始终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特色, 在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进。但是, 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许多院校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 并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只能以理论知识为主, 而对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处事能力、领导能力、合作精神等实践教学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足, 忽视了对这些综合能力的考评。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因此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即便有些院校设置了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 但彼此之间相互孤立、缺乏联系, 同时也缺少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 同样使学生未能具备应有的综合能力, 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相对薄弱

目前, 随着一些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张, 资金来源不够充足, 导致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图书资料、实验室、社会实践单位等跟不上学校的进度。这种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不能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 导致缺少对理论知识的操作能力训练。同时在实践基地缺乏和构建滞后的情况下, 学生无法深入实际去了解有关企业的工作流程, 这种未进行实地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培养而言是极其不利的。虽然不同专业具体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不同, 对实践教学条件的要求不等, 但实践教学建设相对薄弱却是其共同面临的问题。

(四)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忽视对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应用和技能操作, 但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 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 高校会计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会计教师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偏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和税收等知识欠缺;教师分工过细, 专业知识面窄;未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基础专业课、理论和实践环节缺少统筹安排;缺乏对知识的加工和转化能力;创新实践缺乏载体操作等。这些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导致学生停留在最基本的教学阶段, 缺乏进一步的实践应用能力, 缺少系统性、自主性和启发性, 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

三、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取向探索

(一) 我院对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内涵的理解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总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高起点, 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 充分体现人才服务的地方性特征和专业特色。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确定层次, 以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模块, 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使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力培养的途径更加清晰, 目标指向性更加明确, 环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内容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 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层次的基本内涵。

层次主要指基本素质层次, 即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职业综合素质为主, 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基础技能层次, 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专业技能层次, 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 面向生产实际,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训练层次, 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及科研训练活动为主, 突出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拓展第二课堂内容, 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能力培养。

2. 模块的设置及作用。

素质拓展模块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包括两课实践、军训、体育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等环节。基础技能模块能够加强学生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的技能, 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外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基础训练等环节。专业技能模块是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目的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 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能够按照专业特点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要求进行的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为学生构建专业能力平台, 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训课程、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环节。综合实习模块能够强化学生对专业实践综合知识和工程技能的认识,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主要由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个实践层次构成。创新实践模块能够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 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学生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学术报告等环节。

(二) 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做法

1. 依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倒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主观性很强、理论性偏重, 学生学习了许多专业知识却无法在工作中应用或应用不到位, 不知从何下手。笔者所在院校的解决思路是首先分析企业会计岗位职责需要哪些社会职业能力, 然后通过职业能力倒推方法能力找到解决办法, 通过方法能力再倒推专业能力。例如会计核算能力、会计软件操作能力、必要的管理能力、内部控制方法、职业感悟及判断能力、审计能力等。通过能力分解优化课程设置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训练。

2. 依据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递进式的会计实践程序。

可设想通过专业教育、观摩企业财务部及会计师事务所现场或播放专业视频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会企业环境与会计职业环境, 从而达到对会计岗位的认知, 会计环境的认知, 会计资料和会计工具的认知, 为以后专业学习实践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的校内岗位实训、毕业实训。因此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基本技能训练, 如珠算、点钞、书写规范等;专业单项技能训练, 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等模拟实训;综合应用技能训练, 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培训、企业在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 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递进式会计实践程序如图1所示。

3. 建立校内仿真实训环境与条件。

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 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 并能提供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 还可以将各个环节进行组合, 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 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提供实训指导。由于目前学生人数众多, 无法完全依靠企业实习满足, 因此建设有效的校内仿真实训设施将成为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

第一, 实训具有职业化优势。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中心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为学生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 使学生尽早适应职业环境, 在实训室的设计上注重职业化, 每个实训室除模拟企业财务室环境外, 还将实训用的资料, 例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学生实践作业等摆放在周围的资料柜中, 使受训者可以时刻感受职业气息, 职业化的校内实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践单位少的困难, 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行。

第二, 实训具有网络化优势。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室都安装有网络版的实训软件, 无论教师和学生, 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用户名登录进行实训和备课以及管理, 网络化的实训室大大拓展了实训的空间和时间, 提高了实训室的使用效益和科技品质。

第三, 实训具有自动化优势。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室配备的软件多具有自动化教学和考核的功能。例如“网中网”教学软件具有自动查错及判卷功能, 学生在实训完毕后可通过自动查错功能查找错误, 并且根据提示进行错误的更正。同时, 该软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自动汇总成绩。方便快捷的自动化功能不仅节约了教师的工作量, 而且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实训指导, 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实训教师缺乏而导致的实训指导不足的问题。

第四, 实训具有立体化优势。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比较完善, 大屏幕投影、环绕型立体扩音设备都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 我们还为每个实训室安装了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软件, 凌波多媒体教室软件主要具有屏幕广播、远程遥控、屏幕监视、多人会话、屏幕录像的功能。通过屏幕广播, 可实时传送教师或某个学生的电脑画面到某组或全体学生的电脑屏幕上, 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 演示word、frontpage等软件的操作, 还可以让某个学生进行示范;通过远程遥控, 可以让教师或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其他学生的电脑, 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交互式辅导教学;通过屏幕监视功能, 可以让教师或某个学生对某组或全体学生的电脑画面进行实时监视;通过多人会话功能, 可以指定多个学生及教师之间进行语音交流;通过屏幕录像, 可以录制上课内容以便制作课件或教材。

第五, 实训具有人文化优势。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室的设计与安排具有较强的人文特点, 例如会计示教室, 以弘扬晋商文化、培养职业道德、兴趣及进行认知训练为主题, 在设计中加入了晋商博大的文化元素, 使学生沉浸其中, 受晋商诚信为本的文化熏陶, 展现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采。除了会计实训示教室外, 还利用实训室完备的多媒体设备在实训课间为学生播放优美的轻音乐, 使会计实训室与实训课程充满人文气息。目前笔者所在院校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环境与条件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所在院校内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的建立, 希望能够通过校内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的建立承担社会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等业务, 组织具有初级会计师资质的学生, 在校内外会计教师、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 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这样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 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 创新教学内容, 培育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补充全新的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实践;摒弃“重理论, 轻实践”的教学方式, 进行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方法;鼓励开设专门研讨课, 促进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学体制。还应坚持开展校企结合形式, 让学生到企业中学习。在专业核心课中大胆尝试采用台湾铭传大学“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例如税收实务教学中的网上报税业务由税务局人员向学生讲解, 理论教师与其共同研讨教案、制作课件, 既真实地演示了职业动作又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此外, 每学期轮流下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事务所挂职锻炼或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合作。通过校企合作, 使高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实践计划;使学生能切身的知晓前沿技能, 体会到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不足, 及时进行改善。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加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寻求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而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能力、熟练利用会计资料和软件进行会计监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预测和决策能力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淑芳, 张丽达.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C].中国会计年会会计专业教育委员会2011年会论文集.贵州:中国会计年会会计专业教育委员会, 2011.

[2].龚日朝, 刘玲.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互动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 .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 篇10

1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商务英语师资问题

当前商务英语实际教学的师资既有学历高、语言功底扎实、语言水平高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教师年轻,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授课经验不多, 商务英语专业背景不足等实际问题。由于没有系统的商务专业知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实践经验, 导致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缺乏, 使合作学习的教学体系构建存在重重困难。

1.2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问题

当前,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中期的两周进行, 时间短促, 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消化和应用。这样学生在校内就缺乏接触商务实践活动的机会, 很多学生很难兼顾校内的商务理论学习, 无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3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落后

当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存在学习内容空洞乏味的问题, 学生感受不到商务英语的独特之处, 因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而且影响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2 构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中合作模式的方法和建议

构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中合作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在整合教学资源、规划教学设置、提高师资能力的基础上,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中合作模式才能够得以确立和发展, 也才能发挥出合作模式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2.1 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能力与师资水平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 也是推行合作模式的基本保障, 当前要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技能, 提升商务英语课程的师资水平, 使教师能够认识到商务英语教学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性, 进而建立起教师适应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技能和资质, 有效确保合作模式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推广和应用。一方面, 高校应该对商务英语教师展开校内再教育和培训工作, 鼓励教师到有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成果的课堂上“取经”, 使其认识到合作模式的价值, 找到彼此之间的差距, 认清发展的方向, 更好地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合作模式的推广提供可能。另一方面, 高校应该组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先进的单位和个人“现身说法”, 将外部成果和经验引入到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际之中, 使合作模式的成果得到充分而直接的展示, 通过示范起到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强化, 更有利于合作模式的开展和推广。此外, 高校应该积极引入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能够有效应用合作模式的人才, 使他们发挥中坚和示范作用, 迅速提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质量, 进而为合作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夯实基础。

2.2 做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设置适于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课程, 建立便于开展合作模式的课程体系, 是实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合作模式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要以实践教学作为基础, 突出合作模式的特色, 努力将学生英语学习和基础商务素质的发展作为目标, 将语言能力的成长内化于教学和课程之中。在注重商务英语基础能力发展的同时, 丰富学生在教学中合作的形式和种类, 达到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效果。在商务英语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占比, 要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 以大量的实践来强化学生对商务英语的认知和领悟, 通过实习平台、模拟系统、教学工具的有效应用提升学生应对商务英语实践的能力, 增加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理解, 以反复实践和大量练习掌握商务英语教学的内容、要点、知识和技能。要建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 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建立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反馈与监控体系, 让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展示合作模式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为进一步提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质量, 更好地进行合作模式教学提供参考和基础。

2.3 创新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合作模式

根据对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实施合作模式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要从如下几个环节加以突破:第一, 要积极转换教师在合作模式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的角色, 要改变教师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学习监督者、知识灌输者、成绩评价者的僵化形象, 积极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实践、鼓励学生合作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长处, 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合作模式的教学之中。第二, 要增加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合作模式的渠道和平台, 商务英语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实践教学之中, 形成现代化教学体系, 让合作模式更加丰富, 构建起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合理的空间、氛围和环境, 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更好地整合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过程里, 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合作进步、个性学习的各类需要, 提升合作教学模式教学的功能性和效率性。

3 结语

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合作模式列为专业建设的方向, 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化发展的导向, 整合教学内容、环节、过程和手段, 建立起合作化模式, 深化商务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具有特色和实效性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推动英语教学更好地面向人才发展、社会需要和专业成长, 达到高等英语教育教学的目标, 实现高等英语教育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新云.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英语教师, 2015, (24) :157-159.

[2]谢娇丽.浅谈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实施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观察 (下半月) , 2015, (18) :195-197.

[3]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31-34.

上一篇:科学演唱方法下一篇:建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