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

2024-08-16

网络思政(精选十篇)

网络思政 篇1

网络的快速发展带给我们信息交流的快捷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但是我们看到网络在消息传播中不单纯有正面的东西, 也有很多负面的东西, 甚至有一些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消极影响的东西, 作为大学生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比较差, 面对这些问题, 作为思政管理人员, 我们如何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 这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必须考虑的问题。

咱们国家的教育主要进行的是人文主义的教育, 是以做人和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所以整个教育过程比较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智慧教育, 这2个方面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内容, 也是我们体现我们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要内容, 但是网络的普及却出现了很多矛盾, 虽说网络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网络而引发的学生着迷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以及网恋等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安全的隐患, 时常出现的学生因为网恋而导致的死亡、性侵犯等问题充斥着网络的诸多新闻栏目,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难题, 并成为各个学校研究探讨的重点话题之一。

首先, 我们作为思政管理人员, 必须随时关注网络的各类新闻, 这些新闻消息既包括正面的报道, 也包括负面的新闻。作为管理人员, 我们必须对于一个时期比较重要的新闻消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因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掌握主动权, 才能掌握对于哪些消息应该留意和关注,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做好功课, 在面对学生时, 应该给与一个正确的引导, 这是很关键的, 同时, 我们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 知道学生比较关心哪些方面的新闻, 只有这样我们在关注新闻的同时才有侧重点, 同时也增加了和学生交流的语言共同性, 这也是我们与学生有共同爱好的一个方向, 比如我们在了解中发现, 一些学生比较关注军事方面的新闻, 我们在日常新闻消息关注方面就需要额外的关注一下军事方面的新闻, 这样就增加了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 但是作为思政人员, 我们在交流之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不能在交流中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 不能信口开河, 如果思政教师随意对现有的现象进行评价, 很容易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 这是我们思政教育最不希望出现的, 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 注重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我们应对网络冲击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思政教育而言, 现在大多数高校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思政管理人员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了解的清清楚楚, 也不可能每一天每一时刻都盯着学生,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们在做好关系和引导的同时, 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辨别是非的能力, 只有学生具有了这个能力, 才能自觉抵制负面的东西, 才能理性的处理问题, 这是我们转变管理思维的重要举措,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 我们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就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群体上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 让这些学生成为班级中思想的带头人, 积极的引导他们进一步成熟, 对于班级中一些思想比较混乱的学生和认识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 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随时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 并积极的寻找各种机会与他们进行交流, 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问题, 同时发动班级同学积极的相互交流, 让思想成熟的同学多帮助他们, 这样达到全班同学思想成熟的结果。

其三, 作为思政管理人员, 面对网络负面报道, 应该反应及时, 处理果断。我们在很多时候面对网络当中的负面报道往往没有一个好的处理办法, 甚至一些管理人员视而不见, 导致错失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间, 这样长久下去, 学生对于负面问题的接受能力就会提高, 负面问题对于学生的影响和误导就会进一步加剧, 所以遇到问题, 我们必须积极处理, 不要让问题肆意蔓延下去, 这样对于思政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只有我们及时果断的处理, 才能让负面的东西尽快消失, 才能使得我们的思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其四, 当然, 作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 学生对于网络的痴迷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这个问题, 思政管理人员只能疏导而单纯的采取围堵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把网络的利弊客观的给学生做出评价, 不要让学生偏激的认为教师是和他们对立的, 如果造成这样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就会变得比较被动, 我们需要承认网络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捷, 但是也不可否认网络带给我们的诸多问题, 所以我们面对网络问题, 还是需要用网络去解决问题, 这需要我们的思政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智慧和能力, 这个工作不可一蹴而就, 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

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学校生活, 同时也给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所以必须全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校园成长过程中要全面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观念, 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并且传授他们心理调节的方法, 使之有效的消除各种心理困惑, 对网络不产生危机感和依赖感。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因为网络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的同学, 建立心理咨询室、咨询中心和心理咨询站, 并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员制度, 以便能及时、有效地救助因网络而失范的心理学生。

综上所述,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再给我们思政管理带来困难的同时也给我们管理人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带来诸多方便, 我们需要努力去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来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这需要我们的思政管理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只有这样, 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经受住考验, 才能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 德育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用我们的耐心和智慧去坚持, 所以对于我们思政管理人员而言, 任重而道远。

摘要: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在很多情况下, 网络因为传播消息的速度之快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尤其是网络带给学生的负面消息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不小的困难, 这给思政管理人员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 就相关问题展开阐述。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玉奇.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2]房粤.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管理观察, 2009.

[3]王家寿.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鲁志美, 张宇佳.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5]谢志芳.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网络思政课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2

思政课回顾了内蒙古百年的强国路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他们为了内蒙富强靓丽勇于担当,奋斗不息。

视频中,几位新时代的榜样人物,更好地诠释了当代中青年的精神风貌,他们是我们内蒙古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内蒙古人的榜样。王俊博,一位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来到兴安盟成为一名乡村基层干部,他很快融入了农牧民的生活,用脚步丈量了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他扎根基层故事的告诉所有的年轻人,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幸运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出彩机会。我们每个人也可以像他一样,脚踏实地,挥洒热血,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时代楷模。强国路上,你我同行!

鄂尔多斯的杨莉老师,用她最朴实的语言,最平凡的行动诉说着:她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三十一载,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好妈妈。她每天早于学生来,晚于学生离开,这一坚持就是31年。“31年,我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情,我希望通过我的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人,给他们带去满满的正能量,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坚持这么多年的动力。”杨老师所经历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历经的,希望自己以杨老师为榜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网络思政 篇3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类知识信息,同时,网络还可以给人们创设多种交流环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大学生是宽带上网的主流群体,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3000多万人,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超过90%。现代网络对正处在身心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有诸多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者要调整工作方式,搭建教育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提升工作实效,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网络是一个浩瀚的知识资源库,是人们索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的场所。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思想教育内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丰富的网络表现形式使教育的传递更加形象而生动,这大大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了更多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

2、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方式,或者是采用听报告、开大会等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大学生是被动接受思想教育。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式、协作式学习和交流。

3、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QQ、 E-mail、MSN、BBS、微博等网络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和信息交流途径,在交流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育渠道。这种交流与传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同,更能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获得学生最新状态信息,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师生更加深入地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各种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对自我行为也能进行很好的规范,从而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导致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交往的迷失。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判断,会弱化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也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另外,网络现代化中的法制程序尚不完善,各种社会现象和离奇生活百态等健康的、不健康的,高雅的、庸俗的,文明的、肮脏的都会充斥现代网络,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是非曲直的辨别,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健康的正常交往。

2、不良网络文化环境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道德价值会不断受到冲击,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太成熟,是非观念模糊,对西方国家大肆宣扬的某些腐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盲目崇拜,而排斥本民族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倾斜、扭曲的心理,失去理想和追求,崇尚享乐和超前消费,缺少信念,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3]另外,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有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负面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师生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适时调整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建立相关的道德教育网站以及“网络伦理与道德”等诸类网络课程,开设师生论坛、教师论坛、学生论坛等功能模块。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师生共同参与理性思考和研究,明辨网络舆情。学生在参与共建的同时能够增强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也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2、利用网络的多元性,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网络具有多元性,能够提供、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频同期的多媒体形式,使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模式。教育者要转变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师生开展网上讨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正确引导,相互沟通。在沟通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能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关注热点。

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网络与大学生已密不可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没有网络对于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提高学生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控制力,即提升学生的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品味和网络自律意识,使学生自觉远离不良网站,主动舍弃不良信息;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近黄毒,不做黑客,做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论网络舆情与思政工作创新 篇4

一、把握网络舆情, 应做好几件事情

1、首先要学会使用网络。

现有还有相当一部分思政工作者不会使用网络。究其原因, 一是对网络存在偏见, 片面地认为获取员工队伍的思想状况, 只需和员工队面对面地说聊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当很多员工真正和你面对面的时侯, 会有所顾及, 不一定愿意说心里话。二是满足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习惯地认为思政工作还是靠开会、发文件、搞政治学习来得“妥善”, 网络舆情不值得重视。三是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与其看到和听到不那么“顺眼”、“顺耳”的“坏话”, 还不如不看不听, “眼不见为净”。其实作为思政工作者, 当然应该广察民情、广知民意。

2、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工作。

在电力系统内部, 有大量的论坛、电子公告板、专业管理的QQ群、聊天室。如宜电论坛、南通供电视窗、布谷鸟社区等互动式站点, 这些站点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访问量。很多员工都围绕一些关心的话题来发帖。这些话题都是需要关注与掌握的内容。只有及时和动态地掌握这些信息, 才能深入地了解员工队伍的所思所想, 做到知民情, 晓民意。有些在互联网上, 员工喜爱访问的热论坛也要及时关注。如电力公司, 在搜集网络舆情方面, 定思政部作为专门的舆情收集部门, 除了在电力内部网上关注, 还要定期到西祠胡同等热门论坛关注员工思想动态。这样可以及早发现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掌握主动性, 以便及早理顺情绪、解决问题。

3、建立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获取网络舆情后, 要及时分析背后员工思想方面的问题。建立动态分析制度, 根据信息出处, 评论数量、发布时间和密集程度, 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要识别敏感话题, 发现倾向性问题, 对这些话题, 要对观点, 语言进行分析。一是找出隐藏的问题。二是找出可能会出现影响稳定工作的潜在因素, 提前预测事件发展趋势。如今年国庆节前夕, 在西祠胡同睢宁官方论坛上出现了个别员工发的帖子, 在帖子发出后, 第一时间被搜索到并予以分析, 及时掌握了员工想要了解的问题, 随即开展宣传解释, 消除疑虑。网络舆情源于现实, 作为思政工作者, 只有全面了解信息, 才能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4、要做好同一平台的沟通。

网络载体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具有一致性, 只是沟通的平台有别, 网络载体具有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同的功能。网络提供了讨论问题的不同视角。如同样的事件, 思政工作者可以把自已想法通过回帖方式进行引导。这种方式, 让发帖者很容易接受, 置身同一平台, 有相同的归属感。对员工队伍关注的热点问题, 可以将政策、宣传导向提炼成小文章或者小段落回帖, 让员工显而易见,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是传统的思政工作所没有的, 其功效也是不能替代的。

二、结合新课题, 做好思政工作的几点建议

面对新任务给思政带来的压力, 必须创新实践思政工作新模式, 积极探索针对网络舆情的思政工作教育模式, 提高思政工作针对性。

1、建设优秀思政教育网络的平台。

作为思政工作者, 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技能, 特别是网络沟通能力。在网络时代, 思政工作者应主动掌握网络话语权, 利用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 发挥网络宣传的优势, 积极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使网络真正成为员工队伍进行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在网络上创建一些贴近员工、贴近工作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党的思政工作理论与工作方针的帖子。运用公司网站作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电力系统内的QQ、电力社区等方式, 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 做好员工队伍舆情的了解、应对和监控。

2、网络与现实应做到“张驰有度”。

网络是虚拟的, 人有时侯会变得张扬, 与现实个性有所差距。所以在这方面应把握好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尺度。一方面要加强与员工队伍的沟通, 主动走进网络, 与员工开展互动交流, 切实关心他们, 循循善诱, 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从网络中切准员工队伍思想脉搏, 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更多的还是要来到现实中, 以解决员工队伍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员工即感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 又能感受真实的作用, 促进队伍和谐稳定, 让员工队伍感恩企业, 奉献岗位。

3、要提高舆情引导能力。

网络思政 篇5

——xx学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与不足

在当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我院高度重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工作,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认真做好对接需求、掌握规律、搭建平台、完善制度各环节工作。逐步构建了网上网下、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工作新格局。我院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主要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注重构建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化引领、文明创建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体制。充分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网络宣传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乘数效应。在工作中,学院领导率先垂范,带头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学院党委书记每天通过微博了解学院整体情况,为师生答疑解惑,做好思想疏导和引领工作,并通过微博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提高了学院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水平,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他的微博获得2012年新疆十大公职人员微博影响力榜第七名。各部门、各系院负责人也在学院领导的示范引领下纷纷开通了微博、微信,加强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师生所盼所思所想,及时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增强了做好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形成网络思政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学院基本形成了以单位为主体的网站和新媒体交流互动平台,在网络上形成网状交互式的微博矩阵,力求做到全面覆盖。学院现有新闻主页、白杨青年思政网、心理健康网、就业信息网、招生信息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专题网和部门系(院)等网站26个。同时,开设了学院官方微博、学院团委官方微博、系(院)官方微博等16个官方微博,学生社团,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也全部开通了微博。学院新闻网、官方微博等网络媒介及时发布学院的重点工作和各类新闻信息,开通了“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等专题网站,开辟不同专栏,最大限度地方便师生学习利用,同时严格落实专人编辑、专人审核、专人发送的制度。学院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力求多渠道宣传,多典型引领,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畅通政令、增强师生参与学院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力争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滴灌渗透和情感共鸣,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

(三)完善制度,把控风险,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学院建立了《网络管理制度》、《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学院网络传播媒介管理章程》等相关制度。学院和系(院)网站、QQ群等由专人负责,把网络引发的舆论危机的应对作为学院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常设的网上舆论动态调查机构,对网络思想动态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尤其是网络“隐性”群体的最新发展;形成 和完善舆论危机的信息收集、危机识别、发展预测、决策和处理等工作环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舆论危机处理在萌芽状态;健全及时、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机制,以具有公信力的权威信息媒介来引导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获取;建立舆论危机管理机制,协调有关力量,加强对舆论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类别、规律以及心理变化机制的研究。

(四)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吸引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学院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大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学院组建了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及时反驳消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积极整合学院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上合力和正面舆论强势,积极扩大正面教育力度。

学院官方微博也力争做到每日更新,即时发布重要新闻和信息。对师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回复,并围绕学生喜欢的话题开展活动,利用这些活动和学生增强互动交流,让官方微博在大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官方微博相继举办了“直播开学”,“军训日记”和“我的梦想”等话题活动,学生都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转发数量和微博有效粉丝都大量增长。在重要宣传节点,及时播送相关的主题教育内容。如在“中国梦、学院梦、我的梦”、“光盘行动”活动期间,以师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宣传效果。官方微博 发送的“我院最美大学生”,报道了我院哈萨克族大学生阿娜古丽主动为一名血型为O型RH阴性的双胞胎孕妇献血的事迹,转发量和评论量达到260多条,并被新疆教育厅、昌吉发布和一些网络名人大V转发,让正能量教育入脑入心,成为学生喜欢和受益的宣传方式,微博提供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院新媒体的使用满足了大学生了解学院信息的需求,也解答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一些疑惑,新媒体的应用增强了学院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学院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范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各种渗透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图谋始终没有放弃,国内外“三股势力”利用网络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在网上大肆散布封建迷信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与我们进行争夺阵地、争夺群众的激烈斗争。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网络作为与我们党和国家对抗的工具和渠道。大肆散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混淆视听。尤其是手机网络的渗透严重,特别是一些宗教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QQ、微信等网络信息中,学院对此方面的防范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内容和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学院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如我院“白杨青年思政网”的内容比较单一,更新也比较滞后。大多网络思政内容在编排和组织上均缺乏个性化,对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走在时尚、潮流最前端的大学生来说,现行的网络思政内容,大多是转发或是照搬照抄书本知识,内容教条僵化,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制度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学院虽然有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但是网络宣传平台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部门官方微博更新不及时,内容缺少新意。需要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激励制度,让每一个网络宣传平台都发挥效果,让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和影响社会的新工具。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加强和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思政综合门户网和微博等新媒体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信息、服务、娱乐等各类栏目“寓教于乐”、“寓教育于信息服务之中”,“润物细无声”,要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要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使思政综合门户网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该包括专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一是要包括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 部和党委宣传部、党办、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的网络管理人员、各校园网站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更要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骨干队伍,全面覆盖课程教育途径和非课程教育途径。二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实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要把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改变为平等的双向交流,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三是“专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学院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网络育人的理念,熟练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效性。

(三)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思政平台

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条件和机遇。在网络环境下,怎样合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未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还存在着比较都的问题,需要我们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1、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活跃度低导致网络的实时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很多高校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莫斯,教师在课下准备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精力寻找各种材料和信息,然后进入到课堂中再以传统的额授课方式传递了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导致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滞后性。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网络教学的弊端集中的暴露出来,网络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及时性没有被真正的发挥出来。

1.2定位模糊随意导致网络的超时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开始尝试使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师,其使用网络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方便教学方面,而真正用作做好学生私思政教育目的的教师少之又少,面对这种现实,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的应用网路的资源优势,以及网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巨大作用,实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教学互动。也没有网络思想运用到思政政治教育体系中。

1.3网络的信息共享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

因为网络具有的共享性和交互性,是的高校的思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将网络中有价值的思想政治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门,实现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但是在实际的思政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比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教学定位以及教学的随意性导致了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网络教学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网络教学的进度。

2、解决对策

2.1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交往相结合

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及时性和交互性成为了网络思政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外网络教育能够保持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和互动性,能够显著提升思政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与思想政治有效的结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地位的体现,然后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引导,引导学生接受教师的观念和思想。教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交流和互动的原则,通过利用各种网络工具,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感染力和亲切力。让教师能够全面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以及工作和生活中的存在困难和问题,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从而能够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最终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思想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分辨清楚是非曲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采用网络教学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展示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展示学生的个性。

2.2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有效的数字资源利用的全新教学方式。网络形成的基础就是以信息狡猾为前提,并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这是进行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机制进行全面的创新发展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设计,将思想政治教学育种的知识点以网络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建设网络课程,积极实行网络化教学,让学生以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从网络上旬资源信息,将学生的学习与解决受教育问题进行全面的结合。对于思想真实教学,学校可以建设一个关于思想教育的学习型的网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定位,在把握正确教学导向不变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学习、专题讲座以及互动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信息资源,并方便学生查询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了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健康心理树立等,让学生能够去方位的感受到成才教育的服务,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浏览,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结语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网络背景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规律,积极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和环境同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加强信息反馈,主动占领这一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立敏,程慧芳.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J].科技资讯,2010(32)

[2]杨华,宋黎菁.高校院系高效开展党建思政教育载体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23)

[3]李飞.创新思政教育措施加强心理教育的开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

[4]徐艺萍.论4G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改革与管理[J].科技风,2014(03)

[5]赵子龙,王纪政,徐坤.深入的经济市场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冲击——以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1(03)

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思考 篇7

1 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1.1 思想不够成熟

青少年学生阶段, 思想日趋成熟, 但又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 在如今缤纷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下, 容易出现阶段性错误, 就一些问题的看法既简单又单纯, 一方面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另一方面也易产生不良心理问题。

1.2 合作意识淡薄

这个阶段的学生喜欢展现自我, 参与意识日趋加强, 但是合作意识淡薄, 不懂得如何与人合作, 渴望成功, 但又不懂得如何能够取得成功, 容易造成对未来的迷茫和失落, 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1.3 个性突出

由于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造成了这个阶段的学生个人意识强烈, 集体观念淡薄, 在问题的处理中, 极易忽略他人感受, 对周围人缺乏关心, 集体荣誉感不强。

2 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2.1 创新是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 科技日新月异,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接受各种信息, 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 而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各种信息鱼龙混杂, 因此, 作为学校就要主动接受这种开放的环境, 积极创新, 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正确引导学生。

2.2 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消费热点, 教育的整体转型势在必然, 办学形式、投资主体、招生就业制度等方面将全面进行深化改革, 因此,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迫在眉睫。

2.3 学生个性化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但同时, 他们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满足。作为我国唯一一代的独生子女, 强烈的个性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样的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主体一定处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发展, 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 教育主体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采用主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模式来正确引导学生, 以学生为本, 找准突破口, 适时地做好教育工作。

3 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途径

3.1 更新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 因此, 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不断更新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针对阶段学生特点,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进行素质教育, 从传统的“唯知识”改变成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其所长, 培养学生自信心, 这也是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必然要求。

3.2 优化配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配置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针对目前学生特点, 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是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保障, 队伍的年轻化能够让教师更好的接受新鲜事物, 更有利于教师在跟学生交流中消除代沟, 容易走近学生;专业化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以及政治觉悟, 精湛的专业知识是政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而较高的政治觉悟更是成为政教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3.3 营造环境,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良好的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教育创新必须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必须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而政治教育更是保证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方面,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教育是存在一定挑战的, 但是, 只要能够根据学生性格特点, 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模式, 相信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景是美好的, 终将成为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新星!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 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 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尤为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分析探讨, 旨在保证思政教育的方向性, 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政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海鑫.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 2011, 7.

[2]闫晓静, 宁建荣.论网络环境相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 2013, 8.

[3]刘涛.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J].品牌:下半月, 2012, 4.

[4]李惠超, 王文, 汪芸.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自主创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4.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篇8

(一) 网络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的形成, 是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高校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政治立场, 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网络文化给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巨大变迁

1. 网络文化的形成, 使大学生的思想触角伸出了校园,

引入了广泛的社会空间, 弥补了原有校园文化覆盖面不广的缺陷。

网络文化为更大范围内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高校开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文化打破了原有的地域界限, 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网络自诞生之日起, 网络建设就具有多元化和多主体参与的特征, 不存在特定的团体或政府是网络文化的领导者, 故而网络便缺乏天然的“上层建筑”的控制和管理, 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便是有极强的包容性, 各种思潮及文化多层面地在网上传播, 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在网上发布具有个人特色的网络文化。调查表明, 近年来, 高校中有近30%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 学生利用电脑学习、玩游戏等, 许多学生在网上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 链接个人的、班级的、学生社团的、各种主题活动的网页, 甚至是网站。可以说, 大学生从进入网络起, 便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建设者, 其信息的发布量比校方所发布的要多得多。大学生们在网络上真情、真心的流露, 为德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交流和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2. 网络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网民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 这

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新的窗口, 扩大了新的视野。

网络文化的形成的确为大学生开启了一扇全面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息, 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崭新窗口。通过这个窗口, 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经济竞争的态势、科学技术创新的信息、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走向以及我国改革发展的辉煌;通过这个窗口, 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各样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解释、评论甚至批评, 如果加上我们的正面引导, 就能使他们在比较中学会鉴别, 提高辨别是非、区别真理和谬误的能力, 为青年学生更全面、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从而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3. 网络文化的形成, 在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架

起了一座更直接更便利沟通的桥梁, 构建了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教育新模式。

通过BBS和学校新闻主页, 学生、家长、社会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校的改革举措、规章制度, 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可以通过收集电子邮件和整理BBS, 了解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掌握思想脉搏, 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改进工作;并设立“ (院) 校长信箱”、“学生工作信箱”、“回音壁”等等栏目, 与学生、家长和社会进行网上交流, 释疑解惑, 交流思想, 沟通感情, 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对校园文化的渗透, 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及丰富充实的文化内容, 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但是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 网络文化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垃圾随时可见。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1. 网络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 深刻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环境, 直接影响到传统德育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进入校园形成网络文化后, 学生们可以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他们所受到的潜移默化不再只是家长的唠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的熏陶, 而是受到来自整个世界、社会的影响。正因此我们总感到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要比我们以前复杂得多, 传统的工作方式总不那么奏效, 甚至会导致逆反心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和学生间缺少平等的、真诚的心理交流而惯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单向直达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 已经适应不了接受多方位网络文化熏陶的学生的选择, 达不到内化的功效。网络道德更是一种自律, 并且更不易被人察觉和监督, 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仅靠个人内心信念维系。其结果是, 一方面网民们在网上游戏人生, 跟着感觉走, 无聊、消沉、冷漠, 另一方面又拒斥现实社会, 依赖于“人机交往”, 进而影响其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人际关系, 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这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根据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 我国网民数量突破2.1亿, 年初将成全球第一, 年底有望达2.85亿。半年来平均每分钟就新增近100个网民, 半年的增长接近去年全年的增长量, 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12.3%。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 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网民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四成 (43.9%) , 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高学历特征。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三项代表性应用——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使用率都很高。网络音乐使用率已经超过2/3 (68.5%) , 玩过网络游戏的网民也已经接近一半 (47.0%) 。另据某媒体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用于聊天者占34%, 用于玩游戏者占28%, 用于查阅资料者占30%, 其他占8%。如此看来, 62%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毫无疑问, 大学生作为上网领域最大的群体, 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体, 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深深地打上了网络的特性, 这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大学生因接触网络、依赖网络, 最终被网络所异化, 深陷网络沼泽无法解脱, 而导致休学、退学者有之,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者有之。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 但网络生活的隐蔽性、匿名性在张扬了学生个性与自由的同时, 也助长了网上行为的随意性, 出现了网络人格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有的大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 在网上搞恶作剧, 以骚扰他人为乐;有的沉湎于网络中的色情、暴力不能自拔而精神萎靡, 学业倒退;有的大学生在网上角色错位, 性别置换, 谎报年龄;有的在网上初次相识就强认对方为好友, 索要对方的地址、电话号码等;有的不能控制自身行为, 随意渲泻自己的情绪, 在网上聊天不自尊, 颠三倒四;有的在网上按自己情绪对待网友, 随意伤害对方, 且强词夺理, 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有的喜欢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别人;有的在网络活动中, 过分地自夸自尊、缺乏合作性、不能替别人着想、不能理解别人的难处和苦衷;有的在网络上进行剽窃、诈骗、故意破坏、传播病毒、充当黑客, 甚至进行犯罪的网络行为。

注重对校园网的入口接点过滤技术的研究, 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 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 通过分析监控, 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做到“防微杜渐”, 在高校开展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对校园网进行技术改造, 使所有上网者采用实名登录校园网,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一些人在网上乱发言论等现象。总之,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信息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构建适应网络化时代的教育的新模式和管理体制, 认真做好上网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对网络进行法制化管理, 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和有序的网络环境, 尽可能避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2. 网络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 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在弱化。

当前, 网络文化已经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外在宏观环境与特殊际遇而存在, 成为一种“时代话语”融入我们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 并深刻地挑战和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网络化的大趋势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显示出其局限性, 当学生日益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时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大多数人都通过各自的代号而非自己的真实姓名上网, 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 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 网络的各种负面信息很容易就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日益被弱化。因此, 在全新的时代环境中我们必须调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式, 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所以, 我们的工作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 加强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虚拟空间要求一种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教育模式, 更需要引导而不是硬性灌输。网络文化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 实行针对性的教育。

从现实看, 思想政治教育要反映网络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蕴含着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要从宏观上把握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趋势及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探索其规律, 不断地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包容性、主动性。

(1) 开放性。面对网络时代信息内容的纷繁复杂, 现代教育者要正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 以开放的态度去组织和引导。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面就越大, 团结力和凝聚力就越强, 也就越有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凸显其科学性与先进性。

(2) 包容性。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个体文化发展的自由度增强, 群体内的文化共享性削弱。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采取简单的、教条化的态度, 漠视网络时代人们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多样性的客观事实, 脱离现实与实际去追求美好的、整齐划一的崇高理想信念, 只能是对人性的扼杀。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排斥现实取向。

(3) 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走进网络, 成为“网民”, 充分地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 了解网络思潮的现实走向, 对伪科学、不健康、有害反动的信息进行驳斥, 提供科学、进步、有益的信息, 正确地引导网络思潮的发展方向。可见, 主动性原则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占据先机, 否则, 如果我们在网络错误思潮、反动思潮肆意泛滥后才采取措施, 不仅要耗费更多的精力, 而且会使我们陷入被动的局面, 甚至会造成局面的短期失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实际也就是使教育对象能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观察复杂的社会现象, 增强其判断力、理解力、选择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网络时代对教育对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 网络是虚拟的, 信息是繁杂的, 网络空间是一个先进与落后同在、高尚与腐朽并存的世界。这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相互混杂, 如果没有很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就容易迷失自我。因而, 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重在方法。

(四) 充分认识网络的育人功能, 建设多功能的校园网络工作平台

1. 建设新型大学生数字社区。

有的高校已建成了校园生活论坛、网站, 弘扬主流文化, 激扬青春旋律, 宣扬科大精神, 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数字化网络展厅定期展出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师生员工在艺术、人文和科学等各个领域创作的各种形式的作品, 如CUBA大学生篮球文化、大学生礼仪宣讲、展示等。把人文艺术系的建设在社区同步展示, 数字化社区成为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综合型成长环境, 使大学生在这样一个育人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和熏陶。

2. 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建设。

计算机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对当代青少年群体构成挤压和冲击, 在青少年中引发了诸多心理不适和道德问题。所以, 在学校德育工 (下转第148页) (上接第192页) 作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政治思想教育、网络道德品质教育和网络法制观念教育, 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策略, 削弱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使其健康成长。数字化校园不仅体现在其高端技术建设上, 更是为实现现代学校思想教育管理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操作平台, 拓宽了德育工作的领域时空, 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个性化、人性化的色彩。网络思想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友和家庭教育作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校友、师生和家庭联系创建了一个快速有效的网络互动平台。家长和孩子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作开诚布公的交流, 校友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成材经历和奋斗故事, 学生可以享受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网上体验,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3.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严格监控校园网和与其相关联的网站, 切断校园网与反动、黄色等不良网站的通道, 及时清除不良信息。严格执行用户的实名认证和信息审计, 采用关键字过滤、重点版面先审后发等途径控制特定信息, 并进行分级监控、分类跟踪。成立网络信息管理委员会, 统筹信息服务资源, 建立校园网用户管理体系, 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未来的校园网络文化将会与现实文化慢慢结合, 面对网络向学校教育系统的延伸, 我们应该积极地走在学生的前面, 充当网络文化的领航员。要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 采取各种措施, 努力培育健康的新型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 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更好地满足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建设和谐数字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摘要:文章从网络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了现阶段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认为应该构建适应网络化时代的教育的新模式和管理体制, 对网络进行法制化管理, 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和有序的网络环境, 尽可能避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政教育,不可控性,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德全.李朝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9) .

[2]陈蓉素.高校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0 (4) :123-128.

[3]邵宪梅.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9) .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研究 篇9

一、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1. 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受到网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快速接受群体, 生活和学习上深受网络的影响[2,3,4]。网络是一个虚拟、开放、便捷的服务平台, 利用网络, 高校可以建立起一个资源共享系统, 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个系统, 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 对大学生思想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下,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加快的信息的传递速度, 还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独立意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网络手段下信息的多向和快速传递与共享, 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障[5]。二十一世纪, 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法探究

目前, 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研究主要有灌输与互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教”与“学”、“堵”与“疏”和传统思维与现代意识等方法。面对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树立信心, 积极地对待网络, 不断寻找高校思政教育的变革方法。

1. 灌输与互动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是通过单纯的灌输形式来实现的, 比较单调, 教学效率也不是很高。互动形式的教学方式, 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方式往往侧重于单方向的知识和信息传输, 缺乏实际教学效果的反馈阶段[6]。网络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实现知识和信息的自由和多向传输和互动, 在最快的时间内, 完成信息的传递, 这种典型的互动模式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的存在, 极大的促进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度和教学水平, 为思政教学的创新提供了保障。

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 我们需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避免单纯的死板灌输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隐性教育在于不公开教学目的的前提下, 以有趣的教学方式,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良好的教学, 在无形中把教学方式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教育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将教育在无形中实现。隐性教育是实现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是满足新时代挑战的必然手段, 为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7]。

3.“教”与“学”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学生肯学老师肯教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结合教学方式。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一味的依靠教师的单方面知识灌输的形式了, 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只有学生能够真真正正做到自主自发的去学习的自律意识, 才能将思政教育的学习效率提到最高。

4.“堵”与“疏”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控, 增加了教学难度。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生活空间中, 一切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这就造成了人们心里的一度空虚, 内心积压了许多愤懑。对于网络环境在存在的这一系列难题, 我们需要采取“堵”与“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对网络上的不良思政教育信息进行堵截, 彻底清除净化网络环境, 还人们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会, 疏通网络环境的堵塞情况, 为信息的顺畅流通提供可靠的保障。我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不能一味的实施堵的方式, 要采取“堵”与“疏”结合的形式, 在合理的环境下, 建立一个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5. 传统思维与现代意识

网络的存在, 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环境, 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中, 要想实现高等思政教育的有效提升就要对传统思维进行仔细审度, 在强化辨别的基础上, 使用现代意识来解决问题。

结束语

当前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法主要有灌输与互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教”与“学”、“堵”与“疏”和传统思维与现代意识等。大数据时代下, 网络技术给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关海霞.高校思想政沿教育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图书出版社, 2008:231.

[2]姜孟.高校网络恐想政、冶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硕士学位论文, 2010:4.

[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冋眸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12) :3.

[4]韩玉芳, 林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36?40.

[5]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E庆:两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序言) 5?317.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 篇10

关键词:网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1.引言

随着计算机 (Computer) 、通讯 (Communication) 和精控 (Control) 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的社会正在悄悄地、实实在在地发生变化, 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方式。 3C新技术引起的3化 (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革命正在进行。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5月23日在山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互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 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 ”因此,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 正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 扩散空间、 交互方式和丰富内涵为人类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 同样的,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生活、出行、学习产生深刻的变革, 极大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等。 大学生是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 如何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克服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 让社会主流思想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因此, 加强网络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2.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 一直肩负着为党、国家培养、输送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体系中, 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长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3C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 如何处理好学生培养与网络应用的矛盾, 显得尤为重要。

2.1正面影响

第一, 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利用网络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方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里“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 这对于德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当今青少年的思想并正确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此外, 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 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 增强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 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 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还可以网上相约, 网下聚会, 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 从而及时化解矛盾, 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 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第二, 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 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 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第三, 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 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开阔, 有助于他们形成全球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上网, 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群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 触类旁通,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2]。

2.2负面影响

第一, 网络信息传播的误导性会影响高职院校人生观的教育。

第二, 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第三, 信息垃圾弱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

3.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并且综合其他相关资料信息, 发现当前网络环境的思政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3.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

高校历来重视传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是要做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提高网络对思政教育作用的认识。 高职院校普遍通过合并、升级成立, 成立时间普遍较短 (基本是50年左右的时间) , 学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上, 管理体制不完善, “互联网+”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尚不健全

在普通高校中, 传统思政教育理念仍发挥着主导作用, 过于注重传统讲授式的教育方式, 如个别谈心、座谈会、班级会议等。 而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 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3.3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形式单调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始终将学生的实践作为第一要务。 所以, 就高职院校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充分理论联系实践, 让学生到现场体验、感悟、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 学生社会实践凤毛麟角, 虽然有很多学生喜欢贴吧、BBS、论坛等方式, 但很少有公开交流、讨论的机会。 而学生课后与老师的联络方式则以网络等社交工具 (如MSN、QQ、微信、微博等) 为主。

3.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015年入学的新生基本为1996-1997年出生, 具有90后的典型特征, 即:喜欢张扬个性, 刻意标新立异, 但常常过于自负, 甚至盲目乐观。 他们认为, 只要敢“新”, 自己也可以成 “星”。 所以他们并不会像一些“80后”那样追崇明星, 更热衷于把自己打扮成“星”, 比如衣服总是东缺口, 西挂袋, 发型总是花样翻新。 他们并不像“80后”那样狂热地穿名牌, 但他们一定讲究典型化、追求与众不同的感觉。 在生活上, 他们没受过什么苦, 从小得到长辈的过多溺爱, 属于花房里养大的一族, 因此他们总以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 或者总以为自己将来能够天下第一, 于是对长辈的教导总是打折扣地接受———你们说的不一定全对[3]。

4.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

随着移动客户端和手机app的日益普及,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做出相应调整, 具体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基地建设等角度考虑[4]。

4.1加强高职院校网络设施建设

当前, 多数高职院校网络硬件、软件条件落后, 如网速过慢、网费过贵等问题。 作为教育主渠道, 学校应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将网络硬件、软件设施建设提上日程。 目前, 智能手机逐渐遍及, 像个人电脑一样, 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独立的运行空间, 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 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将无线网络接入手机。 手机的教育功能需在网络环境下实现, 而网络环境的实现不能脱离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手机应用 (app) 、软件 (software) 的开发[5]。

4.2加大高职院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力军,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院校管理部门 (如党委、学工处) 要建立完备的管理方案、奖惩机制, 经常为思政教师提供培训的基地、交流的平台、进修的渠道[6]。

4.3优化高职院校思政基地建设

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 是提高大学生思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因此, 要建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明确思想、突出重点, 提供保障。 如设置“思政在线”、“党建园地”等栏目, 不断更新新闻、时事等特色内容。调查发现, 南京交院网站主页一直设置有专题网站, 涵盖“三严三实”、 “交院党代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子栏目。 校学工处特设了学生工作信息平台, 发布学校具体活动安排、 奖惩工作、心理咨询等。 各班级均设置了心理委员,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动等异常端倪。

5.结语

作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高职教育, 因学生基础差异较大, 学生思政教育不能采取通用型教育措施。 而面对 “互联网+” 的趋势, 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需要不断深化认识, 与时俱进, 提高自身业务, 注重言传身教。“古之学者必严其师, 师严然后道尊”、“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应像蜡烛, 燃烧自己, 照亮学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一个好的教师, 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老师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更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聂多均, 许涧.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研究[J].文教资料, 2009, 10:180-181.

[2]吴军.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6 (10) :15-17.

[3]任占娟.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5 (7) :24-25.

[4]刘新华, 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J].调查研究, 2011, 14:94-96.

[5]关小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 2010, 7:521-523.

上一篇:英语教学及其发展方向下一篇:护士长病区管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