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文课堂语言

2024-07-24

教师的语文课堂语言(精选十篇)

教师的语文课堂语言 篇1

一.审美性的语言, 更多的彰显美学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 有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这一特点是很重要的。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 都是富于审美性的。例如于漪老师在讲《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时, 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 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 不同于绕梁三月的音乐美, 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 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 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季节, 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 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 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段, 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围, 正与教材的风格相吻合。可以说, 这段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无怪乎她的学生要说, 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

二.美的语言, 能达到深入学生心灵的效果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 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 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 深入学生心灵,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讲述《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这两篇课文时, 我带领同学们挖掘文中的美景, 深情的感受温润柔美的江南冬景, 感受那气势雄浑、撼人心魄的西部落日, 把她想象成正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油画, 一种是含蓄朦胧的美, 一种是浓墨重彩的美。在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 同学们终于明了, 无论是哪一种, 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同时对罗丹说的“生活中不缺乏美, 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有了切肤的体会。因此, 很自然的, 我做出有力的挥手状:“让我们走进自然, 谛听天籁, 感受大自然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来描述江南美景的真实存在, 让学生心中被一种深情所填满, 然后再声情并茂的泛读课文, 分析课文, 语言上深情打动了他们的心, 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也使课文永留心中, 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教师的课堂语言, 不但要规范, 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 最生动的事例, 最感人情节, 要绘声绘色, 细致刻画, 使听众如临界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 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 深奥的讲得浅显, 枯燥的变风趣。鲁迅在讲《“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课时, 用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 饥区的灾民, 大约总不去种兰花, 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 贾府上的焦大, 也不爱林妹妹的这样一些生动浅显的比喻, 来阐明“文学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语文课就是这样, 有时一个例子, 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 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 喻也。”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论文 篇2

要演出一台好戏,演员要讲究舞台艺术;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除了抓教师的业务进修外,重视和不断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修养,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

一、控制语言数量

我主张教师每节课留出一半以上时间供学生阅读课文,这是因为读是自外而内地吸收,读和写则是由内而外地表达。学生要以课文中学习语言、写作方法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在某种意义上,阅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提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这决不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取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主要应该用来答题、解惑、阐释重点、总结和引导,指点学生如何学好课文。教师讲授与学生读书这二者,学生读书应占首要地位,所以应该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把读书这一关过得扎扎实实。

二、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教师的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加以精心设计。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庞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一番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使之自己解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答疑的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青少年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这样做,首先便是学生不买账。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浅谈教师的语文课堂语言 篇3

一、课堂语言表达与学生的听课情绪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情绪的高和低。所谓学生的听课情绪,就是指学生在听课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神情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在讲课时,只要教师留心观察一下,听课者那丰富的脸部表情,即可了然学生的情绪之高低。随着教师讲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进展、听课者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入神入迷、如痴如醉,这就说明学生的听课情绪高涨。

二、课堂语言表达与教学质量

如果说课堂语言表达与学生的听课情绪有密切的联系,那么学生的听课情绪与学习质量则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只要学生愿意听某教师讲课,进一步说授课教师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那么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就有自觉性、积极性,而且有时候这种自觉性、积极性会逐渐形成一股一发而不可收的学习热情,一直影响着学生一生。有很多学生后来成了某一专业技术的拔尖人才,与他在校时这一专业的基础课程的辅导教师有很大关系。古今中外的不少大学者、大科学家都是如此。

三、课堂语言表达是教师工作美的本质特征的体现

美,是属于美学的范畴,但它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各条战线的劳动者都在创造着美,丰富着美,发展着美,教师工作更是如此。那么,教师工作是如何体现美的本质特征呢?首先,教师是掌握知识、传授知识的人,社会科学知识也好、自然科学知识也好。而这些知识的本身,就是人类在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财富,它本身就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华。是人类力量的体现。其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又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不断地总结经验创造出新的知识,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最后,教师把一代又一代人们从浑沌朦胧的世界带到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世界。给一叶叶于学海行驶之舟插上搏浪的桨,给一只只于长空奋飞之鹰插上丰满的翼,给一具具空虚的躯体塑造上充实的灵魂,这其中,凝聚了教师多少心血、劳动和创造。

四、提高课堂表达能力的几点要求

课堂语言的表达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由各方面知识的充实,提高而配合协调形成的。因此。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要在下列诸方面提高自己。

1.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虽然不能要求当教师的人人都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胸无点墨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首先要解决“有的讲”的问题。比如一个货郎。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妙语连珠,可就是拿不出真正的货,当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所表达的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不是假的、空的、错的东西。

2.要具有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知识积累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这点对教文科的教师要求尤其高,因为无论是语文、历史、还是政治,从字面上看,学生一般没问题,但要从平常、熟悉的字里行间讲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来,能给人以启迪。从而有所收获,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流入就事论事、泛泛而谈。

3.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话要符合逻辑是一个基本要求。如果讲起课来前后矛盾、颠三倒四、漏洞百出、词不达意罗哩罗嗦,那么即使你的课内容再好,表达不出来也是白搭。所谓严密的逻辑性,即要教师讲话时要概念明确,是就是,非就非,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推理环环紧扣,不要出现漏洞;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再加上必要的修饰,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4.要有思维的敏捷性。对学生讲话,尤其是对初中学生讲课。词语的使用频率可以在清楚明白的前提下适当地提高。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心里一般是比较喜欢快节奏的,再者他们反应速度比较快,如果教师半天一句话。那就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提不起听课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讲话连贯条理,实际上是思维敏捷的表现,所以,提高思维的敏捷能力,不失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篇4

一、导语应优美

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老师们借助多媒体设计出灵活多样的导入,让人眼花缭乱。好的导入就如一台好戏的序幕要先声夺人。这里要说的是和“导入”有一定区别的“导语”。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用“语言”进行新课的导入,即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置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正是所谓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在教学的开始就用文学语言牢牢吸引住学生,让学生感到文学语言的魅力,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以更有效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授《乡愁》这一课时,我曾这样设计了导语:“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尚且有思乡之情,人又怎能没有思乡之愁呢?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今天有多少海外游子抱着落叶归根的情思回到祖国,建设祖国。无论你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拳拳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的手中。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惊心动魄,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伴着教师动情的导语,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了课文,他们的灵魂也接受了一次洗礼。

导语既要简练又要优美。请欣赏《囚绿记》的导语:“作家曾这样评价陆蠡: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与他交谈‘仿佛听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优美的作品,去触摸他高尚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那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导语是语文教师追求高效课堂的手段之一。

二、探幽须曲径

游览园林人们喜欢沿回廊览胜,或沿着曲径探幽。欣赏文学作品,读者也都有“文似观山不喜平”的感触。这个审美情趣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也希望“好像源头通曲水了”,从而达到曲径探幽的目的。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要把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引入课堂,做到调动自如,游刃有余,或塑造形象,或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新奇多趣,易于理解知识。

为了引导高尔基的《海燕》文章结构和内容,不少老师喜欢问学生: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而有的老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却一反常态,这样问学生:这篇散文诗是由三个画面组成的,每幅画上有背景,有海燕的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面?同一个问题,由于问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单刀直入总是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枯燥。

《雨巷》教学中作者简介:“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戴望舒出生于三月五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作者简介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也是容易落于俗套的一个环节,这简单的环节也应想方设法去挖掘新知,把学生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善教尚幽默

善于教学的人要崇尚幽默的教学风格。培根曾说:“善读者必善幽默。”莎士比亚也说过:“幽默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幽默是高品位的文化。听之有趣轻松,思之意味深长。幽默是语言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善于用一两句幽默风趣的语言,从而取得教学行之有效的戏剧效果,使学生在轻松笑声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是孙犁以景衬人的写法,用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诗化了水生嫂编席的劳动场景,映现了水生嫂美好纯洁的心灵,在引导学生分析后如果这样点一句:如果让康大叔坐在这上面,行吗?学生会哈哈大笑,笑声中透出了理解。

相声、小品演员备受观众喜爱,是因为他们的表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让观众陶醉,让观众开心。语文老师也是一样,谁能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谁就会更加受到学生尊重和喜爱。其实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大多有幽默风趣的特点,不仅学生喜欢这些老师,而且一般周围的同事也喜欢。幽默的人会更加受人尊重,更容易成为名师。易中天成为一代名师,他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但是大江南北的人喜欢的还应该是这位教授的幽默诙谐风格。板着面孔的老师,即使学问再大,众人也会不喜欢。特别是面对“90后”“00后”的学生,更应寓教于乐。幽默的风格已经成为用来驾驭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俗话说:“不到讲台站,不知教书难。”诚然,教学涉及方方面面,关联诸多因素,但不苟言笑、严肃冷漠、拒不改变就是误人子弟。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语言的魅力 篇5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小而言之,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大而言之,它有时能影响一生的发展。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言,过去我们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或以笼统的“很好!”、“好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以“你说错了,请坐!谁来说?”这类简单、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否定学生的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评价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借助准确生动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学生定能如坐春风,课堂显得生机勃勃。比如课堂上对于读得好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

“——读得真不错!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仔细听听!” “——老师听了你的朗读都被感动了。” “——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老师甘拜下风!”

“——多动听的声音啊,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如此生动、亲切、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受激励呢?学生在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时就会产生积极表现自我的欲望,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准确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再如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同样应毫不吝啬地使用一些有层次性的评价语言加以赞赏。如:

“——学贵有疑,这个问题问得好!” “——你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不简单!”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用心思考了!” “——你的思维很敏锐,这个问题很有深度!” “——你真能发现问题,瞧,都问到点子上去了!”

相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运用以上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思维必将向纵深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更加高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借助巧妙机智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的时候,以往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

“——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同学帮你补充,好吗?”

“——你能举手回答真好,不过,请你再想一想再说,好吗?” “——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它同学的回答,好吗?”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

类似以上这种亲切的话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曾听一位老师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期间有好几个学生都提出了几个重复的问题,这时老师评价说:“重复的问题不要提。”显然这种评价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老师能换个说法:“噢,你是认为这很重要,想再强调一下,对吗?如果你还有不同的问题可以再提出来。”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课堂上好表现,但由于受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理解有时不可能十分准确、全面,这时教师就要以充满爱心、饱含智慧的话语加以引导,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更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借助饱含深情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中,只要老师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希望之情,就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使每个学生都会比原来做得更好。曾观看过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的课堂实录。课堂上,当王老师叫同学们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时王老师发现有一位女生低着头未举手,于是她走到这位学生跟前轻声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望着老师不吱声。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了起来,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接着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小女孩听了小脸乐得像绽开了一朵花。

胆小的孩子心灵往往敏感而又脆弱,亟需老师的呵护和关爱。要知道,在关键时刻老师这一句真诚的赞赏,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赏识自己,找到进步的方向,平添无穷的力量,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项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四、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同学读得多好,陆晓荣同学听得都入了迷了。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既肯定了那位同学精彩的朗读,又借助听课同学的表现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揭示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学习,学生怎么会不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呢!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学校 肖红梅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 篇6

语文教材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语文课必须把教学语言和文学语言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本文以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摭谈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生成与运用。教学艺术是语言艺术,也是衡量教学艺术精湛程度的一杆标尺。语文教师,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一、导入语——扬波掀澜

一堂语文课,一开始教师的语言就应该像清泉畅流,似小溪出谷,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一下子扣动学生心弦。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一下子把学生导入了美好的学习氛围,吹暖了学生的心田,撩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冲动,激起了学生求知的饥渴心理,使学生的脑海里扬起了波澜,在心中升腾起对大自然热爱和向往的情感。

二、提问语——撩拨心弦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无数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识海洋中思索、寻求,从而不断地活跃思维,开拓思维,积极思考。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使课堂不时笼罩在疑问的“迷雾”中,虽虚无缥缈,

却神奇诱人,学生乐于在这迷雾中求寻和追索,由此使他们的认识得到升华,能力经受考验,当他们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一定会获得更新、更浓、更久的快感。笔者曾听过一节七年级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在课堂上,当老师那富有深情的语言询问孩子们: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船长随着船慢慢的沉入海底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当时我被老师那富有激情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正是他那独特的语言魅力使得学生们在回答的时候被船长那崇高的精神打动了.

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教师的语言具有多么感人的魅力呀!

三、点拨语——拨云见日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既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通过似乎看得见、摸得着的描绘,在脑海里重现场景、感知故事、认识人物、思考问题。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岳阳楼记》时,使用了这样的教学语言:“作者描绘的又一幅图画是洞庭清明图:风和日丽、景物鲜明,湖上微波荡漾、天空万里无云,绿水蓝天相映、上下一碧万倾,水中鱼儿游戏、湖面水鸟成群,鱼儿来往翕忽、鸟儿或飞或停,岸上芳草茂密,浓郁馨香醉人。作者把水上、水下、湖面的景物信手拈来,组成画面。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既有静态的景,又有动态的景。让你不仅用视觉看到赏心悦目的景色,而且用嗅觉闻到沁人肺腑的清香。如果在夜晚,景色则更加迷人:清风徐来,烟雾全消、皓月如洗,一泻千里。湖面上泛着金色的涟漪,水底下嵌着皎洁的月影。”这段话鲜活清新,且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老师用浓郁的抒情色彩的语句,形象地把课文中描写的洞庭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把文章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评价语——如沐春风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这样,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无限。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我们可以耐心地说: “也许有的同学还有新的见解,你想不想听一听?”如果我们在讲课时本来是想设置一个问题,让大家有思考的机会,而有的同学却冷不丁地突然冒出一句,可以开玩笑似地伤心地说:“反应真快,如果能给其他同学一次机会就好了。”使学生容易接受。

五、总结语——余音绕梁

教师的语文课堂语言 篇7

关键词:高效课堂,凝练语言,五个环节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20倍。”足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那么,在高效课堂倡导学生学习,甚至有人大喊“请教师闭嘴”的今天,教师的课堂语言真的就可有可无、说多说少都无所谓了吗?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固然是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非是一味地要求教师少讲或不讲,而是要求教师要“精讲”。当然,这势必对教师的语言提出更高的要求。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高效课堂应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即带入环节、过渡环节、指导环节、评价环节、归纳环节。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结合五个环节特点,精心锤炼五种语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适时、适度解惑释疑。具体要求如下:

一、导入语

它处于带入环节,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导入语不可过长,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径直达标的感觉即可。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共收编了五篇文章,是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本单元学习要注意把握叙事性散文作品中的任务和事件,对人物形象、情节、特色语言要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根据单元重点,笔者《芦花荡》设计了以下导语: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白洋淀里的小兵张嘎吗?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最灿烂的一部分。那么,在漫天芦花,云雾低绕的白洋淀里的老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芦花荡》。

简简单单的导课,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设计巧妙。一方面,嘎子的故事应该引起学生的兴趣,毕竟,嘎子是我们几代儿童的偶像,这样的话题便于引起师生的共鸣。另一方面,为学生读书做好铺垫。两个故事同样都发生在抗日战争的白洋淀,嘎子的英气与嘎气是张嘎的性格特点,儿童胆大心细,老头子会如何呢?既为文章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100多字,言简意赅,导向明确,一分钟即可完成任务。

笔者认为:趣味性、铺垫性、简洁性是导入语应具备的三大特点。

二、过渡语

它是高效课堂的纽带,是环节过渡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在课堂中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很多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多注重环节的设置和课堂的出彩,感觉过渡语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著名特级教师吴凤霞老师在她的课堂设计心得中谈道:“每句过渡语都是精心准备的,绝对没有丝毫苟且的成分,因为过渡语不仅要总结上文,还要引起下文,并且要通过过渡语给学生清楚的指令性,让学生知道下一个环节的课堂行动方向。”

笔者认为:承上启下、指令性强、语言简洁有力是过渡语应具备的三个特点。

三、评价语

它是高效课堂生成的试金石,是学生知识、方法得以提升的桥梁。教师的评价语曾经在赏识教育的外衣下走进了误区,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肯定,满堂充满的是“很好”“你真棒”“你好厉害”等浅显的表扬语,导致学生没有了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没有了是非观念(笔者也一度走进过这样的误区)。试想一下,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会是什么样的公民呢?

痛定思痛,不禁重新审视课堂评价的作用,对评价语的运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课堂评价首先要明确正误,但是也不能伤害自尊,应针对学生亮点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同时,分析概括学生知识现状,指导学生努力方向或进步的方法。

笔者认为:鼓励性、明辨性、导向性是课堂评价语应具备的三大特点。

四、指导语

说到指导语,笔者不得不提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条指导性纲领,深得所有教师的认可,也成为每位教师说课、讲座的依据。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找到每一课、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至今这也是笔者最困惑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曾经尝试过多种方式:

1.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推测学生最近发展区。

2.与学生个别谈话,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现有水平定位。

3.课前自学检测的抽查,发现学生现状,寻找最近发展区。

4.学生自学时的参与,推测最近发展区。

5.认真倾听学生回答问题,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确定,为教师的有效指导拉好了引线,为教师的指导确定了基调。教师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具有指向性、引导性的问题,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

笔者认为:辅助性、引导性是指导语应具备的特点。

五、总结语

它是高效课堂的收盘阶段,总结语的有效性标志着一节课的成败。大家知道新课程倡导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每个环节、每节课的总结语如果能真正起到重敲重、难点的作用,那么整个课堂的高效就不言而喻了。考虑到总结语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笔者认为总结语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再敲重、难点;语言铿锵有力,有渗透性;达到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目的。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美 篇8

一、真情美。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 是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 鲜活的生活体验, 及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有的作品是作者心血和生命的结晶。文章中渗透着众多感人至深的情感。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 富有诗意的散文, 引人入胜的小说, 催人泪下的戏剧, 占相当比例, 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情真意切的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形成优良的品质, 健全崇高的人格。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入研究教材, 充分认知、感受教材里的情感, 理解、体味文中的真情, 只有自己先被文章所感染, 课堂上“以情发声”, 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只有因教师的真情而动情, 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 进而生发创新, 在情感美的熏陶中历练思想, 感受真知, 沐浴美德, 净化心灵, 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二、丰富美。

教学语言干瘪贫乏, 老生常谈, 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产生“听觉疲劳”。同一问题针对不同对象、时间、场合要有变化, 使学生有新鲜感, 易于接受。教师要善于从众多的词汇与句式中选择最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才能入耳入心。或以繁御简, 旁征博引, 纵横捭阖, 洋洋数言, 极尽曲折详尽之美;或以简代繁, 惜字如金, 尽显精当之妙;或开门见山, 或曲径通幽;或由浅入深, 条分缕析, 或高屋建瓴, 震聋发聩;或严谨郑重, 或举重若轻;或斟词酌句, 环环相扣, 或信手拈来, 随机应变……诸如教师的评价激励语言应不落窠臼, 忌千篇一律。在肯定学生的时候, 如果用一成不变的“好!很好!非常好!”这些惯用语, 学生听得多了, 就会把这三个激励语视为雷同, 好像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满意, 但又都不尽满意。这样, 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老师是“好好先生”, 老师在敷衍我们, 而不是由衷地肯定和鼓励。所以, 教师的评价激励语言和方式要推陈出新, 不拘一格。诸如“你太有才了”可以转换多个版本:你真行!你很有才!你十分有才, 你非常有才, 你相当有才!你特别有才!你的才能非同一般!你简直是才能的化身!……而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个期待的眼神, 一个满意的点头, 一次由衷的鼓掌, 这些体态语的恰当运用, 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 都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

三、凝练美。

信马由缰式的课堂语言会削弱教学目标的达成, 拖泥带水的罗嗦会游离中心, 无法让学生抓住要害, 东拉西扯的描述更让学生如坠云雾之中, 百思不得其解……所以,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意措辞凝练, 表达简明, 概括精当。用“字字珠玑, 句句经典”来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似乎过于苛刻, 但教师要自觉锤炼语言, 使口语“删繁就简三秋树”, 言简意丰, 让学生觉得字字有力。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 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从表达角度来说, 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 纵横捭阖, 头头是道, 滔滔不绝, 固然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 语言精辟, 善于概括, 富于哲理, 词约旨丰, 一语中的, 则更胜一筹了。古人云“事以简为上, 言以简为当”。教师应做到语言精炼, 简洁有力, 提纲挈领, 画龙点睛。

四、音韵美。

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艺术 篇9

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要有一双慧眼一对慧耳, 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 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 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 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干涸的心田, 使他们在老师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进步, 增强学习信心, 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吉春亚执教的《和时间赛跑》片段:

师:你们的朗读的确是悦耳, 的确是动听,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第一次读时读得不太顺的内容再来给大家读一遍。

(男生读)

师:孩子你有进步。

(男生读)

师:孩子, 你从不会到会了, 你成长了。

(男生读)

师:恩, 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把课文读通顺, 你也在进步。

(女生读)

师:你的长进啊, 就在你从读得不通顺到读得流畅当中。

(女生读)

师:你告诉我了, 多读几遍就一定能读好了。

……

上述教学片段, 吉老师对学生的初读都进行了准确而得体、真诚而又鼓舞人心的评价, 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了爱、期望与信任。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尝到了努力学习的甜头, 增强了学习的勇气与信心,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仅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实际工作中, 我本人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评价的魅力所在:一句“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就会激励学生更加热爱看课外书;一句“你真有礼貌, 能和小动物亲昵地打招呼”会使学生的行为变得更加彬彬有礼;一句“你读书真投入, 把我们带进了那个画面”, 会使学生树立起朗读的信心, 读得更加有滋有味。总之, 教师得当、真诚的评价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健康的种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种子会慢慢生根发芽, 开出自信的花朵, 结出成功的果实。

二、明明兮如航海之灯——评价要富于导向性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的同时, 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导向性评价应该出现在学生没有很好地倾听他人意见的时候;应该出现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偏颇的时候;应该出现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的评价应该就像大海中的一盏夜行灯, 让学生思维的小船在夜行灯的指导下逐渐驶向正规的航线。

小学语文名师支玉恒先生在浙江授课时, 教师就一个问题连续提问了几个学生以后, 又提问了一位男生。

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观点言简意赅, 赢得了台下众多听课老师的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你到前面来, 站在台口, 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 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 抓耳挠腮。听课的老师一起笑了起来。)

师: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 知道吗?

生: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是善意的, 看见你一下子变得腼腆, 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 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 礼仪周全。你愿意这样吗?

生:愿意。

师:那就大大方方地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 (掌声响起)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 毫不吝啬自己的肯定与赞许。但是当他面对学生行为上的不当, 并不是熟视无睹, 也不是直接指出, 而是通过正面引导让学生自我思考, 从而改正不当的举止, 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 在教学实际中不少老师曲解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认为凡是学生的独特体验都应尊重、都应肯定。其实不然, 如果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以匡正、模糊的概念不予以澄清, 学生就会误以为得到了老师的默认,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为害不浅。

三、隐隐兮若可攀之梯——评价要具有启发性

学生年龄小, 生活阅历浅, 因此他的认知水平、思维层次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 当学生的思维停滞在一个层面时, 教师的启发性评价一方面可以统串起学生点滴的、零星的答案, 另一方面为他们铺设起一个可以上得去的台阶, 让他们跳一跳摘到心仪的果子, 从而提高认知水平, 锤炼思维品质。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两个名字》的教学中, 为了迁移课文“我有……你也有……哈哈, 我们都有……”这一表达形式, 在对话中促成学生体验, 在语言生成中进行点化。

师:你好, 我有一支铅笔。

(贾老师主动和一位小朋友握手, 并举起一支铅笔。)

生:您好, 我也有一支铅笔。

(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 也举起自己的笔。)

合:哈哈, 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轻松愉快的对话, 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大家纷纷争着和贾老师对话。这时, 贾老师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话的难度, 同时也伴有更精彩的课堂生成……

生:您好!我有一件衣服。

师: (摇摇头) 一件衣服有什么稀奇?

生: (顿悟) 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 (高兴地) 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合:哈哈, 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教室里静极了, 但可以感受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 在跳跃, 并腾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突然, 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 (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并深情地) 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 (快乐地) 哈哈, 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生:您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师: (与学生双手相握, 并激动地) 你好!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合:哈哈, 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

从上述案例中, 我们不得不被贾老师的语言教学艺术所折服, 每一次评价总是在赞美与肯定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这些要求又是在原有基础上稍稍提高了一点。教师的评价既给他们铺设了台阶, 又为他们指出了方向, 学生的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达到了教育无痕的最佳效果。

四、融融兮若闲话家常——评价要富有亲和力

特级教师窦桂梅这样说:“课堂要有温度, 要像一条流动的小河, 我和学生共生成, 我自己是饱满的, 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我指导、引导、鼓励学生, 很爽, 很舒服, 老师时时有温度, 堂堂见温度, 才能让孩子有温度。”可见, 课堂上老师的评价, 与学生的交流, 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富有亲和力的评价, 就仿佛是一种优质的润滑剂, 对于调控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关系, 都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片段:

进入课文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 回到家里, 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好, 现在我当你妈妈, 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 我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 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 (生背诵) 我的女儿真能, 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现在我当你哥哥, 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 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答《草》) 弟弟, 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 你记错了, 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 (众笑) 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 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 谢谢你。 (众笑) 谁愿意背给奶奶听? (指一生到前面) 现在, 我当你奶奶, 你奶奶没有文化, 耳朵有点聋, 请你注意。

生:奶奶, 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 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 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 可是第二年春天, 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 我明白了。你背吧。 (生背) “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 就是叶子黄了, 干枯了;荣, 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哪有钱上学呀? (众笑)

……

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的评价富有亲和力又极具情趣性!教师摒弃话语霸权, 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对话平台, 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 课堂上不动生色的平等对话,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教师又匠心独运, 一会儿变成妈妈, 一会儿变成哥哥, 一会儿又变成了奶奶, 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转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正是通过与学生富于情趣的对话, 细致无痕的评价, 使学生真正地学懂了知识。

五、灿灿兮胜百花齐放——评价要尊重差异性

当课堂进入到一个高潮, 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被点燃时, 教师的评价应更侧重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去思考, 从而引发出更有价值的理解与体验。当学生有自己的思考, 有独立的体验, 思维的火花如春天中的百花一样欣然怒放, 争奇斗艳。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在大熊猫的故乡》中的课堂片段:

屏幕出示: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申遗的美好愿望或设计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广告。

生:我写了三条:第一条, 保护大熊猫, 别让大熊猫成为灭绝动物。第二条, 保护大自然, 让大熊猫快乐地生活。第三条, 别让“活化石”成为博物馆的标本。

师:哇, 太棒了, 一下子就来了个高产作家! (笑)

生: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熊猫走了, 没有再回的时候。

师:哈哈, 当代朱自清! (笑, 掌声)

生:保护大熊猫, 为中国添一份荣耀!

师:掷地有声! (掌声)

生:等到大熊猫灭绝的时候, 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有它的模样?

师:诗一般的语言。

生:茂密箭竹, 绵绵白云, 清清泉水, 可爱熊猫……

师:一幅画!一首诗!当代小诗人。

生:老师, 我还有一条。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 别让大熊猫的成功成为新的遗憾。

师:成功?这个怎么说?我帮你改一下好吗?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 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

生: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 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 (掌声)

生:老师, 我这个是一幅画, 大熊猫妈妈对孩子说:“亲爱的, 过来吃早餐!” (笑, 掌声)

师:哈哈, 真好!老师忽然觉得这是个绝妙的广告创意。广告画面是大熊猫妈妈对着小溪对面竹林里的孩子说:亲爱的, 过来喝早茶! (笑) 然后响起背景音乐 (教师用新近流行的网络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唱道) :亲爱的, 你慢慢来, 穿过竹林来喝小溪水…… (全场笑声, 掌声, 气氛热烈。)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我们发现教师的每一次评价都极具描述性, 不仅夸在了学生的创新处, 也帮在了学生的疑难处。他首先为学生的独特体验铺设了平台, 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栖居与宣泄。其次, 教师的评语时时在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次去深入地思维和把握, 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各抒己见, 体验比较深入, 发言一次比一次精彩。

是的, 语文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评价艺术像绵绵春雨, 她滋润了学生干涸的心田;她像一盏航灯, 点亮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她像一架可攀之梯, 铺设了学生进取的道路;她像亲人闲话家常, 建起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桥梁;她胜于百花争艳。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时时焕发生命的光彩!

例谈特级语文教师的课堂反馈语言 篇10

案例2:特级教师赵景瑞上作文课《空气》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练习写一个片段———题目是“空气”。

(学生面露难色,面面相觑)

师:是不是感到困难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写呀?

(学生频频点头,但苦于无从下手,有些着急)

师:你能用别的事物描写空气吗?(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要回答)师:别急,你们先自己想一想,给家长演一演,一会请同学上来表演,你要让我们知道空气在哪呢?

(学生思考着,后来上台和家长一起表演各种找空气的办法)

评析:赵老师对于学生不知该如何写“空气”这一结果是早有预料的。当学生面露难色、思维“大门”紧闭之际,他以一个精彩的提问———“你能用别的事物描写空气吗?”为学生的思维又打开了一扇“天窗”,使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赵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走出困境,以一种灵活变通的方式为思考找到了新的出口。

反思性的课堂反馈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3: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卧薪尝胆》的教学片断

(薛老师在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了“卧薪尝胆”的意思之后,向学生提问。)

师: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需要报仇雪恨。

师:没有仇,没有恨,不必卧薪尝胆。

生: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

师:有福就要享!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师:中国足球队需要的是一种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也要卧薪尝胆。

师:你又没有仇恨要报,怎么也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成为一个大富豪,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实验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师:我们的学校要发展,也需要这种精神!

……

评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在理解“卧薪尝胆”这个词语的意思时,由于受书中故事的影响,只看到了“卧薪尝胆”的表面意思,而没有从字面意思“跳出来”理解词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薛老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通过举例和反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矛盾,使他们通过反思,最终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能够透过表面看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延展性的课堂反馈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案例4:特级教师孙剑锋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教学片段

(在学生交流了文章中最感兴趣的部分之后,孙老师引入原著对学生进行反馈。)

师:孙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节(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我们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发挥”用得好。

乙方:“发挥”,是有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显得很洒脱。还是用“挥霍”更显得春光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辨品质。

评析:在这节课里,孙老师把教学内容进行了延展,他找到冰心先生的原著与改编后的课文进行比较,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同,引发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在老师的激发下各抒己见,经过一番唇枪舌战的辩论之后,老师对双方的回答作了精彩的总结,那就是“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通过辩论,学生懂得了“不唯书,不唯上”的含义,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高。

深刻独到的课堂反馈促进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案例5:特级教师窦桂梅的《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片断

(当讲到“走出圆明园”时,窦老师让学生试着扮演皇帝、大臣、士兵、老百姓等各种角色,并根据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讲述。)

师: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你想一想,一会儿请你们说。

生: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会想,这么好的建筑物,就在三天之内毁于一旦,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再去好好留恋一下,然后再慢慢地回想以前的壮观。

生:假如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去那边守卫圆明园。

师:你为什么那么去做?

生:因为圆明园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心血,智慧的结晶。

师:这是皇家园林,烧不烧跟我有什么关系。

生:因为它属于祖国。

师:不管是怎样的结局,经过岁月的沉淀,它始终是属于人类的。

生: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我会想,你们销毁了罪证,不过罪证是铁证如山的,我会去学习武功向他们讨回东西。因为他们抢去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是我国人民用心血创造出来的。

生:我想当一名百姓。我总结出来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强大。

师:你的思考已经上升到一份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上去了。

生:假如我是一位皇帝,我会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耻辱,我会默默地努力,找机会向英国和法国把他们1860年10月6日夺走的东西给夺回来。

师: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重要的不是去夺回来,而是要懂得中国必须强大。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想,为什么火药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而它却被帝国主义用来当作轰击我们祖国大门的工具,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侵略者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我要守住这一片废墟,给人们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掌声)

师:沉甸甸的思考……

生:如果我是一位大臣,如果我有足够的权利,我会调动北洋水师,去保护圆明园。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我明白了一个理,我要为同学们而喝彩,看来像圆明园那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

上一篇:我国新课改下中学语文下一篇:最优雅的时代